方法障碍

2024-10-01

方法障碍(共12篇)

方法障碍 篇1

1 组织学习的源起

组织学习最早源于March等人对政府部门改革的研究, 认为学习再造是政府改革的重点, 随后, Argyris (1978) 在《组织学习:观察理论的视角》 (Learning:Observation toward a Theory) 一文中正式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 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发现错误并通过新的使用理论 (Theories-in-use) 进行改造的过程[1], 自此掀起了组织学习理论研究的热潮, Argyris也被誉为“组织学习”之父。其它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 对组织学习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归纳起来, 主要是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观点: (1) 工具论的观点, 认为组织学习是在组织有限理性的限制下, 组织通过知觉到环境的不确定和风险性, 使得决策行为及信息处理方式发生改变的整体循环过程, 即组织学习是组织行为决策改进的主要工具与手段; (2) 系统理论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将组织学习看成为组织在竞争发展过程中, 根据其所获取的有关外在环境的知识与信息, 进而对组织内部相应活动作出调整的组织活动, 而组织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则在于使组织的输入、产出及环境反应之间保持动态均衡关系; (3) 结构论的观点。结构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组织学习与组织结构的改变有关, 它是当组织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时所进行重组结构 (restructure) 活动, 由此就产生了组织学习行为; (4) 自我管理 (self-regulating) 观点。自我管理观点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进行错误侦测及矫正的自我规制过程, 它主要包括组织对自己错误进行不断发现、认识、改进并进行规范的自我管理的过程。

研究者们随后又对组织学习的类型进行了研究, 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 文献研究发现, 总的来说组织学习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如表1所示。第一类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 是组织在既定假设范围内的一种学习, 是在进行组织学习过程中进行单一反馈环的一种学习模式, 也就是说, 当组织发现错误时, 按照过去的常规和当前的规范对错误进行修正的学习过程, 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测组织在行为上的漏洞, 并使其与已规定的标准动作规程趋于一致。简而言之, 单环学习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形式, 其着眼点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 是组织在环境变化中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学习, 一般适应于外界环境变化不太剧烈的组织。第二类学习是在第一类学习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学习, 主要是指组织对既有的假设 (规范、要求和目标) 产生质疑并进行一系列的修正, 进而达到应对环境变化的目的。第二类学习本身强调组织积极的创新性与主动性, 鼓励组织成员对组织既有的规范与政策提出质疑, 并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达成新的共识。通过这类学习, 组织不仅需要发现组织在策略与行为方面的不足与错误, 更重要的是, 组织还应发现其在指导相关策略和行为方面的观念错误, 并要能够通过调整组织的运作模式来增强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达到强化组织竞争优势的目的。第三类学习是指在进行组织学习时, 组织成员探究过去组织学习的过程和方式, 并提出有效的新策略来促进组织学习的过程。再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对现行规则和假设理论进行集体反思, 并提高组织学习的效率。从本质上说, 第一类学习与第二类学习都是针对具体的组织学习过程, 而第三类学习是指针对学习本身提出质疑的过程, 三者侧重各有不同。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 组织学习的阶段

2.1 三阶段直线模型

最有代表性的三阶段模型是由Karl Weick (1979) 提出的认知结构模型, 他从认知角度出发, 将组织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制订 (enactment) 、选择 (selection) 和保持 (retention) [2]。其中制订是指组织及其成员在组织中创造新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选择是指组织选择或执行新的理念的过程;保持是指组织确定新的理念能否被接受的过程。为了适应外界环境的刺激并更好开展组织学习, 组织成员应首先通过定义形势来设定环境, 并通过这种定义形势消除环境因素中一些含混不清的东西, 然后通过选择筛选出利于组织学习的因素, 最后在以特定的方式将组织的相关信息或知识在组织内部保留或被学习, 让组织成员了解并运用这些具有学习意义的行为活动。另外的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例如Sinkula (1994) 从信息传递角度出发, 将组织学习分为信息获取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信息扩散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和分享解释 (shared interpretation) 三个阶段[3]。文献研究也发现, 尽管每位研究者的具体划分有所不同, 但他们所界定的本质含义都基本雷同, 都是从认知分析的角度, 以知识的获取、选择及应用进程来加以划分。

2.2 四阶段直线模型

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是由Argyris和Schon (1978) 提出的四阶段模型[4]。Argyris提出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 必须完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发现 (discovery) 阶段, 是指组织首先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发现组织内部所存在的潜在问题、明显优势、以及外界环境中的机遇挑战等, 该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组织在预期学习结果与实际情境上的差异;第二个是发展 (invention) 阶段, 指组织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之上, 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程序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执行 (production) , 是指组织运用新的或经过改善的操作程序、管理机制等去执行解决方案的过程;第四个阶段是推广 (generalization) , 是指组织通过对过去经验的评估与总结, 将实施成功的新程序与方法传播到组织内部的过程。通过这四个阶段, 学习的层次就完成了从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到组织水平的转变。

2.3 四阶段螺旋模型 (知识螺旋模型)

从根本上来讲, 前面的三阶段模型和四阶段模型反映的都是一种单纯的直线模型, 所揭示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组织学习的过程, 没有反映出学习过程的动态特征, 更没有体现出学习的反馈环节和螺旋过程, 因此不能真正描述学习的真正过程与本质。基于此, Nonaka和Takeuchi在1995提出了组织学习的知识螺旋化模型[5], 是目前为止应用和认可最为广泛的一种观点 (图1) 。Nonaka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内获取、创造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他们首先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组织个体、有特殊背景的知识, 即组织中的每个人所拥有的特殊知识。它依赖于个人的不同体验、直觉和洞察力, 通常难以规范化和编码化, 由形象、概念、信念和知觉组成, 具有高度专有性。显性知识是指能够在个体之间进行系统传达的知识, 并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等特点, 通常能够进行概念化和文字化, 也比较容易沟通和共享。

Nonaka进一步指出, 组织学习包括共同化 (socialization) 、外化 (externalization) 、结合化 (combination) 与内化 (internalization) 四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活动 (图1) 。其中共同化是指组织成员之间内隐知识的转移, 通过社交性的互动与经验分享可以达到创造内隐知识的过程;外化是指将内隐知识转化为新的外显知识的过程。在这个知识创造过程中, 内隐知识可以透过暗喻 (metaphors) 、模拟 (analogies) 、假设 (hypothesis) 或模式 (models) 将观念明确地表达出来。结合化是指通过合并、编录 (categorizing) 、归类 (reclassifying) 以及重新组合 (synthesizing) 等方法, 将企业原有的信息改造成为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也就是说把显性知识中的片断信息整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知识。内化是指将外显知识转换为内隐知识的过程。当整个组织都能分享新的显性知识, 其它员工也能够将新的知识加以扩大、延伸与应用时, 就能成为员工自己的内隐知识。换句话说, 当经验透过共同化、外化和结合化, 进一步内化到个人的内隐知识时, 这个新的知识就会成为有价值的资产。总体来说, Nonaka的四阶段螺旋模型体现出了学习过程的动态特征, 并强调了学习的反馈环节, 是从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角度对组织学习本质的分析。

3 组织学习的结构与测量

最初的组织学习的结构与测量大多以一些单一指标为主, 如Virany等 (1992) 以CEO的变动情况来测量组织学习[6], Roth等 (1994) 则用国外经验来进行测量[7], 显然这些组织学习的测量指标都太过简单, 并不能真正反映组织学习的全部内涵。随后Sinkula第一次提出了组织学习的三因素测量模型, 才开始真正意义上从多维度多因素来对组织学习进行测量。目前关于组织学习测量的最具代表性研究主要有Sinkula (1997) 的三因素模型和Hult (1997) 的四因素模型[8,9]。

Sinkula等人的组织学习三因素模型是目前为止应用范围最广, 得到认可度最大的组织学习测量方法。他们从市场信息处理的角度, 提出了从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及开放心智三个方面来对组织学习进行测量。其中学习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将学习视为企业最主要的基本价值的认知, 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 (1) 信息传递的功能, 即组织可以通过学习承诺向员工传递学习的重要性、组织支持员工通过学习来提高能力、学习过程的错误是可容忍的等信息; (2) 激励功能, 即指学习承诺可以让员工意识到学习是通往成功的重要方式。这样通过学习承诺的信息功能和激励功能, 学习承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学习目标动机。共同愿景是指组织就企业未来发展愿景与员工共同分享的取向, 包括企业与员工在组织目标、组织发展、员工目标等方面的共识。其主要作用在于为组织成员指引共同的学习方向和组织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特别在剧烈变化的外界环境下, 使组织依靠共同的信念与目标, 以更大的动机进行产生性学习。开放心智是指组织超越日常规范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取向, 包括组织在员工建议和自我检讨等方面的创新意识与氛围。所谓心智是指组织固有的行事风格、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组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素之一就是促进组织及其成员对思维模式、管理过程、工作习惯不断进行反思和省视, 以期对组织原有的规范进行突破与创新。

Hult和Ferrell (1997) 则根据组织学习的特性, 以某跨国公司的179个战略事业单位为样本, 从团队导向、系统导向、学习导向和记忆导向四个方面来测量组织学习。其中团队导向是指组织在内部管理中倡导合作与团队的取向, 包括合作效率、团队精神、团队绩效评估及奖励系统等方面;系统导向是指组织在内部管理中实施规范、系统、明细和标准管理的取向, 包括组织在服务流程、工作分配、行动说明和服务评估等方面的管理;学习导向是指组织在内部管理中以学习作为指导理念的取向, 包括组织在员工培训、管理改善、服务改进方面对于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记忆导向是指组织在管理中记录贮存管理的取向, 包括组织对于工作经验、员工分享、相互学习等方面的引导。Hult的四因素组织学习测量模型与Sinkula的三因素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 Hult的四因素模型主要反映的是组织的一种具体的经营活动, 而不是组织的一种经营哲学或理念, 而且该量表的许多指标主要涉及到的都是组织具体的市场活动, 因此其应用范围相对比较有限。

其他的一些研究包括Leonard (1992) 的从信息传播、持续创新和实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知识共享四个方面来对组织学习进行测量;Urich (1993) 的投资和培训、试验与改进、共享思维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测量;Tobin (1993) 的卓越领导能力、思想修养和学习团队三因素结构。目前关于组织学习的结构与测量的研究还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 还需要进一步的厘清及探讨。但无论如何, 基本上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可组织学习的多维变量的看法, 而Sinkula关于组织学习在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及开放心智三个方面的测量方法, 也是目前为止应用范围最广, 得到认可度最多的组织学习测量方法,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验证。

4 组织学习的障碍

文献研究发现,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是所有的组织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组织学习的实施与开展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障碍。这包括组织的整体规范与制度, 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管理的风格与方式, 员工的特性与能力, 都可能会对组织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组织学习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组织学习方法障碍

在组织学习方法的运用上, 可能会由于组织或个体理解或实施中的一些误区, 而对组织学习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七种情况[10,11]。

(1) 片断学习 (fragmented learning) 。

所谓片断学习是指组织进行的没有概念性的、不连续的学习。通常来讲, 片断学习虽然也会对个体的认知模式产生影响, 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引导性与规划性, 难以形成组织共同的新的认知模式。因此在这种组织旧有的认知模式下, 个体对组织没有任何的贡献, 组织也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学习。片断学习通常会发生在管理者相对比较专制, 组织文化气氛也比较传统, 且组织信息无法自由沟通的环境中。

(2) 机会学习 (opportunistic learning) 。

所谓投机学习是指当组织已有的管理模式或规范对于某一特定事件产生障碍的情况下, 组织回避这种标准而给这一特定事件准予实施的情况。也就是说, 当组织行为以个体行为 (或某一群个体的行为) 而不是以组织的认知模式为基础时, 就产生了机会学习。组织内部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机会学习, 特别是在外界环境急速变化或某种紧急情况下, 机会学习发生的概率会更高。通常来讲, 机会学习在一些成立初期的, 或者管理相对还不是太成熟规范的组织中比较多, 其所带来最大的威害在于降低组织的权威性与标准性。

(3) 表面学习 (superficial learning) 。

表面学习是指个体没有认识到改变认知模式必要性的学习, 因此此类学习通常只是表面性的, 不具备长期战略的思想。而且由于个体认知模式没有发生改变, 组织也就无法吸收到原有的学习成果。表面学习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体为了避免认知上的冲突, 或者在学习实践上存在某种疑问, 就会首先强调自我认知模式的准确性与成功性, 并设置种种障碍来阻止学习的顺利进行。此外, 表面学习由于个体没有改变其认知模式, 组织的共同认知模式也同样得不到改变, 因此表现学习很容易导致片断学习。

(4) 模糊学习 (ambiguous learning) 。

所谓模糊学习是指当组织对于某一特定解决问题的认知模式缺乏有效评价与反馈方式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讲, 如果这种解决问题的认知模式是正确的, 没有评价与反馈造成的后果可能会使得个体失去对正确事物的判断。而当解决问题的模式本身是错误的, 没有评价与反馈的后果则可能会给个体乃至组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 更重要的是, 模糊学习将会逐渐影响个体将来的适宜行为, 并对组织内部所建立的信任度造成严重影响。

(5) 迷信学习 (superstitious learning) 。

迷信学习是指在组织内部缺乏规范的行动制度、模式或理论的环境下, 个体和组织由于没有组织引导与相应标准而采取的比较主观的学习方式。迷信学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个体认知模式存在误差, 或组织的共同认知模式不适当所致。迷信学习会给组织或个体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查, 这包括容易造成个体学习能力下降, 组织整体判断能力低下, 以及组织的重复性错误习惯行为, 这些后果通常由于缺乏理性思考而增加组织发展的风险性。

(6) 限制性学习 (restricted learning) 。

限制性学习是指组织对于个体所采取的某种改变组织的行为或思想采取某种漠视或限制的情况。产生限制性学习的组织通常非常强调权威, 不太关注来自普通员工的意见, 甚至具有某种官僚主义的倾向。限制性学习可能会造成是个体之间缺乏互动与合作, 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紧张, 严重时还会对组织内部的整体沟通系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7) 封闭性学习 (constrained learning) 。

封闭性学习是指组织环境没有为员工提供从概念型知识转化为实际性行为的学习。也就是说, 虽然组织帮助个体学会了知识, 但在组织环境中却没有采取与此相对应的适当机制, 即个体概念性学习没有被转化为个体行动的机会, 这种学习就称之为封闭性学习。之所以产生封闭性学习, 可能与组织内部重视程度及个体的动机水平有关。

4.2 组织学习文化障碍

所谓文化是指组织在适应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组织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能够体现组织特征的观念、思想以及在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支配影响下组织的自觉性行为。正是由于组织文化是根基于组织结构、规范与常规中的某种框架,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中的个体认知以及组织整体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它能够形成组织的精神模型, 因此对于组织如何学习, 怎样学习等学习思想问题也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Barrette (2007) 的研究也发现, 有效的组织学习需要一个透明、开放、坦诚和信任的组织文化[12]。所谓透明是指要求组织及其成员能够尽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或思想透明公开, 能够勇于诚实和清楚的揭示自己的动机、思想与行动。开放是指组织能够保持一种接受性不一样事物的思想, 并敢于去尝试新的东西。坦诚是指组织能够具有建立一个尽可能真实反映现实的思想。信任是指在组织要在组织内部努力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与文化。也就是说, 如果组织缺乏透明、开放、坦诚和信任的组织文化, 将会对组织学习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Raz (2006) 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学习之所以可能会存在某种障碍, 其主要原因是在于组织文化塑造了组织成员对过去和对现在事件的看法, 而这些形成了组织的思想地图[13]。因此, 一旦这些思想地图对于组织需要学习什么, 如何学习和为什么学习等重要的引导性概念上存在误差, 则很可能会对组织学习的某一个环节, 甚至组织未来的学习方向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5 组织学习的方法

对组织学习中所可能出现的种种障碍, 研究者们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 Michael (2004) 认为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负责发现环境变化的部门, 理顺组织的信息传送有助于解决发现过程中的问题[14]。同时,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也有助于组织有效正确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 组织学习开放过程中的各部门及团队间的合作也非常重要, 通过团队合作的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并促进知识传播。还有一些信息平台的搭建也有助于组织学习的推行, 如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 也可以帮助企业保存并传递重要信息。Robert通过对六个国家200多名CEO进行访谈调查, 对组织常用的学习工具进行了分析, 并总归纳出应用工具、交叉工具、预测工具以及维持工具四种组织学习工具[15]。其中应用工具 (utility tools) 与交叉工具 (crossover tool) 都属于综合解决组织现在与未来密切相关的生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应有工具中对客户的调查与分析, 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了解现在顾客的需求现状, 来对组织未来的可能性产品调整进行准备。而交叉工具中的全员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就是通过以质量为核心的全员参与式管理, 来避免未来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与应用工具与交叉工具不同, 维持工具 (maintenance tools) 主要用于解决组织中现在面临的问题, 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德尔菲法或标杆企业法等, 来发现当前组织与先进理念或标杆企业之间存在的距离, 并通过发现这些不足来有针对性的制订改善的措施。预测工具 (anticipative tools) 则是主要专注组织未来发展的工具, 其主要关注企业的战略规划、目标制订及未来定位等重要的发展性问题。具体各项工具的应用范围与内容请详见表2。

从上面的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到, 目前组织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习的源起、内涵和本质等基本性问题; (2) 组织学习的类型、过程及机制等理论性问题; (3) 组织学习的测量、工具及障碍、方法等实际性问题;组织学习的整个理论体系到现在为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充实, 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但是组织学习作为一种涉及到组织与行为理论、经济理论、管理理论、文化、心理、认知和创新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相对也比较复杂, 同时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 开展组织学习的本土化研究是我国进行组织学习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国现阶段的组织学习研究还比较缺乏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更多是直接基于国外的相关研究, 正处于一个不断摸索与发展过程中, 需要国内学者开展进一步广泛而深人的研究。

6 小结与展望

首先, 组织学习内涵的界定与要素选择标准的统一。文献研究表明, 不同研究者对于什么是组织学习的问题存在较大分歧, 对组织学习要素选择标准的看法也不统一, 因此研究结果自然也有较大差异, 这与日前组织学习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系统理论体系指导有着密切关系。其次, 组织学习过程与阶段问题的探索和验证。目前关于组织学习过程与阶段的理论只是一个模型的设想, 如何去论证并验证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组织学习阶段, 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第三, 需要开发有效的组织学习障碍的测量工具, 以从一种更加规范与实证的视角去探讨此类问题。第三, 组织学习工具与方法的问题。目前针对组织学习中所出现的各种障碍, 研究者们从不角度出发, 提出了各种可能性的解决方法, 但是究竟这些方法是否有效, 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障碍,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否适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学习障碍与方法是否一致, 有哪些特色等问题还不得而知。因此有必要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学习的工具与方法问题。

方法障碍 篇2

它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患者在日常活动时会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往往会感到自己即将死去,或者有丧失理智的恐惧心理;同时,患者会感到自己的心脏将要从口腔里跳出来,呼吸也会变得急促起来,有时还会出现头晕、大汗淋漓、震颤、步态不稳、手脚麻木等症状。

具有特征性的是,这种发作一般历时5~20分钟,很少超过1个小时,即可自行缓解,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作。林女士每次发作后,赶到医院就诊时,由于超过了这个时间段,所以各项检查并无异常。

莫名其妙的恐惧突然出现,这往往是一种病症的表现形式。遗憾的是很多人不会认识到这些,就是某些医护人员也会忽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在临床上常常出现误诊,以致患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作。

惊恐障碍归属于神经症范畴,目前认为,个性胆小、敏感、工作压力大、对外界承受能力差、劳逸结合不当、缺少运动锻炼、过度疲劳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内外因素的刺激,会使患者大脑内具有传递信息功能的神经递质的含量降低,或者这些递质之间的比例失去了平衡,这就是产生惊恐障碍的物质基础。

研究学习障碍 改进教学方法 篇3

一、初三学生存在的障碍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普通中学,生源不是很理想。因此学生进入初三年级以后,随着总复习的开始,学习中的各种障碍明显显现出来。

1心理障碍。由于部分学生觉得中考升学无望,加上部分学生自身能力较差,缺乏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自认为不是学数学的“材料”而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加上教师的“拼题”与“超课时”,学生总觉得有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题,数学成绩提高不了,而产生逆反心理;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当,难度过分加深、内容过分加大,致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更有部分优秀学生,自认为数学成绩好,录取重点高中不成问题,因而产生自满心理。

2认知障碍。感知不全面。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是学习的第一步,由于部分学生观察力不强,对中学数学认识不全面,他们掌握的数学知识往往是部分的、零碎的、表面的,对所学知识缺乏理解。由于要保证初三复习时间而缩短了实际教学时间,且课堂容量和密度增加了,造成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处于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状态,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较差。在中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何解数学题,由于学生对知识感知的不完善,对所学知识缺乏理解和掌握,因此学过之后留在记忆中的只是题目本身的外观形象,而信息储存较少。所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题时,往往束手无策,甚至会出现负迁移,归纳、推理能力较低。初三数学复习时间紧、要求高,而教师只重视赶进度或完成复习计划,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改造

鉴于初三学生存在的上述学习障碍,根据教学课程标准和中考命题原则,必须不断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总体策略是:“适当集中、反复循环,力所能及、着重启发,因材施教、培养能力。”具体做法是:

1适当集中,主线要明,脉络要清。数学复习开始阶段,不少学生头绪纷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知识适当集中,把分散在各部分的“知识点”串起来。加快整理、归纳,全力理出一条线,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分清脉络,沟通所学章节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2着重启发。起点要低,概念要清楚。数学是概念与命题组成的知识体系,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理解了一个题目所涉及的有关概念,才具备正确的解题基础。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放低起点,讲清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导八新概念的同时,将回顾理清已学过的概念、公式、定理寓于讲解的例题之中,使学生在解题中进一步深化概念、理解定义,熟练掌握应用公式和定理,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3因材施教,难度要适当,力所能及。教学过程的一个中心矛盾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同学生实现这些任务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如果所提出的任务处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现区,那么就能推动整个系统向既定的目标前进。因此作为初三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所提问题难度必须适中,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难往往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过易影响学生思维的展开。就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来说,随着内容的深化、能力的提高,难度也应有所改变,让学生永远处于思维最活跃区。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障碍。

浅议数学思维障碍及突破方法 篇4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 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 所以, 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 具体可以概括为:

1. 数学思维的肤浅性。

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去理解, 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 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 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2. 数学思维的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 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 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 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

二、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 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

基础知识状况, 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 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 就能摸到桃”的感觉, 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 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 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 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 至于做得好坏, 当属技能问题。有时, 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 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 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3. 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消除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 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 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 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 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 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 再提出矛盾, 以免暴露不完全, 解决不彻底, 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式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 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 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 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 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当前, 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 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 摆脱题海战术, 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 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方法障碍 篇5

1、阴茎勃起障碍:包括阳病、阴茎勃起不坚、阴茎异常勃起等。

2、射精障碍:包括早泄、遗精、不射精、逆行射精、射精疼痛、血精等。

3、性生活障碍:包括性生活昏厥、性生活失语、性生活癔病、性生活猝死、性生活恐惧症、鸡精症等。

4、性欲障碍:包括性冷淡、性厌恶、性欲亢进等。

5、尽管有上面所说四个方面,可以单独出现,亦可多个同时出现,称为混合性性功能障碍,由于有共同的致病原因。

很多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碍发生时,都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专家表示,男性有此症状产生时,一定要树立信心,女方更不能进行语言上的打击,要积极帮助男方进行治疗,才能最好最快的康复。

长城男科性功能障碍科室是第一个专业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为特色的诊疗中心,引进的男性性功能检测康复系统、多参数阴茎勃起硬度定量分析系统、伟力夜间阴茎勃起测定记录仪、全自动精液采集分析系统、智能型尿流率检查仪等系列化先进的检测诊断评估设备,精确查找病因,并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有机结合,在精准分型的基础上辩证施治,数万例性功能障碍患者重获康复。

试论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及突破方法 篇6

关键词 数学思维;障碍;突破方法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能力,但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因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不知从何下手。事实上学生的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障碍来自于教学中的疏漏,更多则来自于学生中存在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有所区别,所以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理解,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自然也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1)学生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证明:如| a |≤1,| b |≤1,则| a+ b |≤2。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三角代换来证明的(设a=cosα,b=sinα),理由是| a |≤1,| b |≤1。这恰好反映了学生在思维上的肤浅,把两个毫不相干的量(a,b)建立了具体的联系。(2)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例1:已知实数x、y满足(x+1)2+(y-2)2﹦(5y+1)2,求点P(x、y)所对应的轨迹。学生一着手就简化方程,化简了半天还看不出结果就怀疑自己算错,而不去仔细研究此式的结构进而可以看出点P到点(1,2)及直线 5y+1=0距离相等,从而判断其轨迹为抛物线。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数学基础不尽相同,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如刚学立体几何时,一提到两直线垂直,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两直线必相交,从而造成不全面甚至错误的认识。

二、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因材施教,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最大最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可作一些题型设计,对突破难点会有帮助,设计如下:

1〉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最小值:(1)y=(x-1)2 +1,(2)y=(x+1)2+1,(3)y=(x-4)2 +1。

2〉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

3〉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属技能问题,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题型便无从下手,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应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的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予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入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

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传统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为己任,势必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从而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

参考文献:

[1]秦淦主编.数学教学与测试.苏州大学出版社.

高一数学学习的障碍和方法 篇7

一、高中与初中的数学在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1. 高中的数学语言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

初中数学的语言表达比较形象、通俗易懂;而高一数学都离现实生活很远并且表达它们的语言也很抽象、难以理解。

2. 高中的数学思维更加理性化, 对逻辑性层次要求更高。

初中数学的学习, 习惯于机械和定势的方式, 给各种题都能建立统一的思维模式。而高中数学的学习对思维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 不再只通过感性和模式就能解决问题, 而是需要更加理性的思考和更高的逻辑思维要求。就像上面提到的数学语言的抽象化提高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当然, 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 这种变化使得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所以高中数学的学习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 最后还要逐步形成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高中知识的数量和难度剧增。

高中与初中数学的明显不同是知识的“量”增加了, 知识的“难”又上一个大的台阶, 同时学生练习与消化知识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在方法和观念上要做到:第一, 要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第二, 要尽快尽好地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第三, 要学会对零星的大量的知识进行结构梳理, 形成知识板块。如常用的表格化与归类化的整理方法。第四, 要多做总结、归类, 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能主动地改变初中不良的学习状态

1. 初中时依赖心理的学习习惯而使学习落后。

初中时学习中的依靠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 为了成绩, 教学中教师会把各种题型都一一列举, 学生依赖教师提供的“模子”来解决问题;第二, 为了成绩, 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会“奉陪到底”, 使孩子依赖于辅导学习, 降低了自学能力。进入高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 没有“模子”可依赖了, 家长由“辅导学习”变为“督促学习”。学生的依赖心理, 让学生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权, 表现在学习没计划, 不主动, 上课只忙于笔记, 不用“心”理解。

2. 对高中课程认识不足而思想松懈。

很多初中生在低年级时没有用功学习, 只是在临近中考时开始突击几个月, 就能考上了高中, 而且还是不错的成绩。所以有些学生认为高中也是如此, 高一、高二不用很用功, 到进入高三再努力一样有理想的大学等着我。在高中这种方法以不再有效, 因为高中的数学更加抽象, 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 对知识的系统性要求更高, 如果学生单纯在高三去努力, 是很难达到这些要求和能力的, 没有这些能力是很难应对高考的, 因为高考比中考更具有选拔性。

3. 学习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高中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生成过程,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如果上课不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明白,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深化, 只是赶做作业, 不在理解概念、定理的基础上处理问题, 而是机械模拟的乱套题型, 结果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4. 不重视“三基”的训练。

有些学生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练习, 对自己的要求是知道怎么做就行, 不去重视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训练, 只对难题感兴趣, 好高骛远。导致学生在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三、高中的学习要有科学地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不但要想学还要会学, 只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1. 高中要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计划能让学习目的更明确, 时间安排更合理, 能有效地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 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 持之以恒。

(2) 课前预习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 把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要做到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上课重点听老师讲思路, 明确重点, 如何突破难点, 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 听课是理解和掌握“三基”最重要的环节。在预习基础上更能专心听课, 他们知道该听的、该记的、重点和难点等, 不会出现顾此失彼。

(4) 及时复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5) 独立完成作业是要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灵活地分析、解决问题, 加深对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解和深化。

(6) 尽快解决疑难问题是对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知识理解的错误进行的补遗解答。对错误要反复思考, 易错的地方要经常复习强化, 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

2. 学习要做到循序渐进, 避免急躁。

高中的学习是三年而不是三天, 靠几天的冲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取得一点点成绩便骄傲自满或碰到一点点挫折就灰心丧气, 这都是不可取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要取得好成绩, 就必须循序渐进地积累扎实的基本功, 熟练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

3. 结合学科特点, 寻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方法探讨 篇8

1 护理措施

1.1 早期发现、提高认识

患者伤情严重, 除了加强生命体征及必要的监护手段外, 应特别注意观察神志、表情、行为、言语、睡眠等异常表现, 并应认真加以分析。患者初期表现为强烈的求生欲望, 均情绪稳定, 配合救治。面对伤残的绝望和亲朋的自责, 患者会表观出情绪低落、悲伤、绝食等抑郁表现, 或出现易激动、过分警惕、不眠等兴奋表现, 不配合治疗。应给予积极疏导和情感支持, 高度重视和警觉应激障碍的发生。

1.2 生活护理

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消除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不良刺激, 促进睡眠。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优美、安静的修养环境, 尽一切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谢绝家人陪护, 减少外界刺激, 避免暗示性语言, 不将其与症状较多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 以免增加新症状或使原有症状加重。加强不安全因素和危险物品的管理, 预防自杀、自伤或冲动行为的发生。对有心因性木僵和拒食患者, 做好晨间护理, 加强饮食护理, 必要时可鼻饲饮食, 保持机体能量的需要。鼓励自我催眠, 避免室内一切影响睡眠的因素, 辅以言语安慰, 以帮助镇定情绪。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安排家属陪伴, 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 以分散其注意力, 并努力帮助患者适应环境。

1.3 家属教育

对家属以安慰, 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 告知病情的危险性及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以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向家属了解患者过去的心理状态、性格、生活习惯等情况, 指导家属做好患者的安慰工作, 做好饮食等生活保障。

1.4 心理护理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注意倾听患者的叙述, 对重点问题给予简明的指导, 帮助其分析引发急性应激障碍的原因, 帮助患者列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患者的焦虑反应有时可表现为敌意和不合作, 需适当限制, 必要时派专人陪护。对患者当前的应对机制表示认同、理解和支持, 强化疾病可以治愈的观念, 教会患者正确应对创伤性体验和困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 耐心倾听, 并将其感受合理化、正常化。患者的哭闹有助于宣泄内心的痛苦, 以不影响治疗和护理为原则, 体谅和理解患者的过激行为。对其各种主诉, 不轻易加以驳斥、否认和漠视, 而是予以鼓励、安慰, 以恰当的引导让其倾诉其苦衷,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从而帮助患者重建信心, 在积极参与中鼓励患者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希望。在后期, 针对早期采取的迁就原则, 使患者角色强化, 过分自尊, 言语挑剔, 通过逐步改变其环境, 减少言语抚慰, 按时完成每日的锻炼计划, 多读有益的书籍, 使患者逐步正确树立伤愈后对家庭及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 力求用完善的心态去正视今后的生活。

减轻PTSD的症状经常需要应用特殊技术, 降低与记忆事件有关的痛苦水平和减轻引起的生理反应。研究已经证实了一些技术的有效性[3]。 (1) 暴露疗法:帮助患者面对痛苦的记忆和感受, 控制情绪, 理性处事, 正视现实, 最大限度消除不合理理念。 (2) 认知疗法:帮助患者提高他们的思想和信念的认知, 并通过认识的改变, 以合理的理念代替消极因素。 (3) 焦虑处理和个体间疗法:帮助患者了解创伤性事件可继续影响相互关系和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4) 小组疗法:可以有助于降低孤独感, 扩大交往, 充实内心世界。

1.5 康复期护理

康复期应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因素和疾病性质, 克服个性缺陷, 提高自我康复能力。帮助家属和患者提高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认识, 学习疾病知识, 消除模糊观念引起的焦虑、抑郁, 使家属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困境, 既要关心和尊重患者, 又不迁就或强制患者。

2 讨论

对于急性PTSD主要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与技术, 侧重于提供支持, 帮助患者接受所面临的不幸与自身的反应, 鼓励患者面对事件, 表达、宣泄与创伤性事件相伴随的情感。治疗者要帮助患者认识其所具有的应对资源, 并同时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治疗中不仅要注意PTSD的症状还要识别与处理好其他并存的情绪, 如相当比例创伤性事件的幸存者有强烈的内疚与自责, 及时治疗对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干预普遍认为, PTSD的发生与受伤者的年龄, 受伤时年龄、性别、外伤严重程度、个人的心理因素及社会支持有关, 成年已婚患者, 在受伤前承受更多的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压力, 遭遇外伤后情绪应激反映更强烈。内向患者不常表达内心的感受, 因而较少得到他人及照顾者的关注与支持, 易发生PTSD。在所有的相关因素中, 患者的个性特征, 应对方式与创伤后社会心理调节及适应密切相关。成功的适应与性格的外向程度、乐观、自我控制及希望有关, 而神经质和焦虑则是负面因素。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有效的利用外在和内在支持源, 是促进成功适应的关键因素。环境因素保持环境安静, 减轻不良情绪刺激, 避免在患者床前谈论病情及各种不良预后, 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 尽量照顾患者的饮食及其他生活习惯, 避免过多的限制, 做好解释, 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此外, 慢性和迟发性PTSD治疗中除采用特殊的心理治疗技术外, 为患者及其亲友提供有关PTSD及其治疗的知识也很重要, 还需要注意动员患者家属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力量, 强化社会支持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针对患者出现的应激障碍, 进行家属教育、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干预。结果通过随访发现患者的应激障碍得到很大改善, 甚至已经消除, 效果明显。结论应用相关护理措施, 能够消除患者紧张心理, 疗效满意。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护理,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S].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7-98.

[2]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 (DSM-Ⅳ) .Washington DC:APA, 1994:393–445.

矿井机车防撞系统障碍物识别方法 篇9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多, 巷道条件复杂、多样, 人员占道行走现象频繁发生, 对机车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安全隐患, 因此有必要开发矿井机车防撞系统[1], 用于对机车行驶前方路况进行图像分析处理, 遇到紧急情况时发出报警信号, 防止机车碰撞或撞人事故的发生。

在矿井机车防撞系统中, 如何获取并分析机车前方障碍物信息是关键技术。本文提出应用机器视觉技术[2]设计防撞系统。机器视觉系统一般采用一个适当焦距的摄像机来获得前方道路一定范围内的图像[3]。本文采用车载摄像头获取机车前方障碍物 (主要是人员和机车) 图像, 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识别障碍物, 重点分析不同距离下的障碍物识别方法。

1 井下成像特征分析

矿井机车防撞系统采用带红外主动照明的探测器, 其波长为850 nm, 照明距离达80 m。为避免杂光干扰, 在镜头前加装了窄带滤光片, 并采用弹簧减震基座来减小机车震动对图像质量造成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井下目标距离探测器0~50 m时的成像特征,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 井下目标距离探测器30~50 m时, 目标对比度差, 人体或车辆特征完整;10~30 m内, 障碍物对比度好, 特征不太完整 (有时障碍物在轨道边缘) ;0~10 m内, 视场内没有明显的特征, 只有一团亮斑。

2 不同距离障碍物识别方法

2.1 近距离障碍物识别

由于采用的探测器带有主动照明功能, 因此当目标距离较近时, 人体或其它障碍物在视场内无法完整成像, 只有局部特征, 表现为一团亮斑。对于该类障碍物的识别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 采用中值滤波方法去掉噪声[4], 选用Sobel算子对图像进行边缘提取;然后采用OSTU方法[5]对图像进行分割及二值化处理, 对二值化图像进行X、Y方向投影, 估计障碍物大概面积, 计算单位面积上的平均点数, 大概判断目标的连续性。当目标像素小于120×120时, 直接判断出有障碍物存在;如果目标像素大于120×120, 则转至中距离障碍物识别流程。

2.2 中距离障碍物识别

目标在距离探测器10~30 m时的图像对比度较好。目标最上部分和最下部分基本都在视场内, 但左右特征可能不完整, 因此可通过分析目标在图像中出现的位置、高度及面积等特征来识别目标。这些特征通过对目标的边缘信息进行目标标记得到。具体的障碍物识别流程如图3所示。

由于机车前方行人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满足一定的高宽比, 通过提取垂直边缘信息可保留人体或普通障碍物的边缘特征, 并能够去除很多干扰,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割垂直边缘来提取目标的位置、高度、长宽比、面积等特征, 从而识别障碍物。判断的准则: (1) 在成像系统中, 人或障碍物的上端高于水平线 (水平线的确定可以在安装探测器时, 将远处水平线调整在视场中心) ; (2) 在成像系统中, 人或障碍物的下端低于水平线位置; (3) 在成像系统中, 人或障碍物的身高大于32像素。若图像特征满足这3条判断准则中的任意一条, 则判断前方障碍物为行人, 矿井机车防撞系统输出报警。

2.3 远距离障碍物识别

远距离障碍物图像对比度低、噪声强, 但障碍物的整体特征完整, 且出现的区域基本固定, 因此可对特定区域进行处理, 以减少处理时间。

在视频图像中, 机车前方人或其它障碍物一般都呈现一定的对称性, 该特性可以作为障碍物识别的重要依据。首先选择较小的分割阈值分割目标图像垂直边缘, 然后进行目标标记, 根据边缘对称性判断出目标区域。若图像中有多个目标, 则需采用灰度对称性对目标区域进行判别;若图像特征符合人体特征, 则判断为远处有障碍物, 发出警报。具体识别流程如图4所示。

图像经阈值分割后保留的垂直边缘中, 行人腿部的垂直边缘占很大一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干扰, 如阴影边缘等。考虑到行人不管是处在站立还是行走状态, 两腿边缘在一定宽度内具有很强的对称性。因此, 本文建立了衡量两腿对称性的方法, 依次以图像的每列为垂直对称轴, 计算其左右一定宽度内出现的边缘点对数作为对称性测度, 计算公式为[6]

undefined

undefined

式中:Wmin、Wmax分别为垂直边缘点的搜索宽度的最小值、最大值, 根据图像中行人的宽度来确定, 本文取Wmin=25, Wmax=60; (xi, yi) 为搜索点起始坐标; (xj, yj) 为搜索点终止坐标;Gv (xi, yi) 为搜索点对应梯度;Tv为通过矩不变阈值分割法获得的梯度阈值;Sv (k) 为第k列的对称性测度, 该值越大, 表示以k为对称轴的垂直边缘点对数越多。

图5为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垂直边缘提取及阈值分割, 并采用式 (1) 计算得到垂直边缘对称性测度。从图5可看出, 由于图像与分析坐标一一对应, 因此, 图像中有行人存在的位置, 其垂直边缘对称性值最大。

3 结语

通过分析矿井机车防撞系统中探测器获取的障碍物图像信息, 提出了不同距离下的障碍物识别方法及流程。实验室及实际巷道测试结果表明, 通过对不同距离下的障碍物采取不同的识别方法, 矿井机车防撞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行人及较大障碍物。

摘要:分析了矿井机车防撞系统中车载摄像头获取的机车运行前方障碍物图像的特征, 提出了近、中、远距离下的障碍物识别方法及实现流程。测试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够有效获取障碍物特征并快速识别出障碍物。

关键词:矿井,机车,防撞系统,视频图像,障碍物识别,图像处理

参考文献

[1]陈勇, 黄席樾, 杨尚罡.汽车防撞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机仿真, 2006, 23 (12) :239-243.

[2]张磊, 罗翔, 史金飞.机器视觉实时问题的对策与研究方法综述[J].制造业自动化, 2006 (6) :28-32.

[3]郭烈.基于单目视觉的车辆前方行人检测技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4]高浩军, 杜宇人.中值滤波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J].电子工程师, 2004, 30 (8) :35-36.

[5]龚自霞, 邵明刚.OSTU算法在智能车赛道上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36) :10369-10370.

英语口语教学的障碍与解决方法 篇10

1 口语教学的障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张口难”的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当其中的就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高考的“一考定终身”,不管你是否情愿,只要你想走进大学的教室就必须学英语,并且需要想尽办法提高英语这张卷的成绩。这张卷子考的就是读写能力,对听说能力的忽视显而易见。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完全脱离了现实社会,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规律,更不符合人的发展需要,为了升学考试,往往会出现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天性与求知欲,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学中老师的角色也不容忽视,在应试教学的背景下,为了升学率的提高,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往往会避轻就重,挑考试的重点来讲,花大量的时间帮学生分析考卷中会出现的语法问题。除去讲课的内容,老师们在讲课的模式上也有两处误区不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第一,课堂上全中文讲授,学生们在课堂上不能感受到一种英语的氛围,他们只是机械的把老师讲的内容和个别英语单词结合起来,仍不能准确使用学到的英语知识。第二,课堂上往往口若悬河的是老师,学生奋笔疾书,闭口不言。这样的讲课方式对英语口语来说是全无益处的,学生很容易以旁观者的身份听课,最多能提升听力水平。试问如果口都不曾张开,又怎么能说是在学习口语呢?

很多学生都口语都怀抱激情,他们也有张开口说英语的欲望,就是张开口后说什么的问题上犯了难。是词汇让他们的嘴不得已的又闭上了。中国学生的词汇问题出现在两大方面;首先,词汇量少是大多数学生的通病,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很容易遇到各式各样的情境,不同的场合要求我们做出不同的应答,应答的前提就是你必须知道很多词汇,解决方法也只有这么一个,提高词汇量。其次,我们也会常常遇到这样的奇怪的现象,许多大学生仍然在使用他们初中词汇,是这些人词汇量不够吗?显然不是,他们经历了高考,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这些考试都是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的。那为什么掌握大量词汇的他们仍然无法应对自如呢?词汇的用法掌握度不够。尽管认识了大量的词汇,但很多人仍然对这些词语的用法感觉到陌生,从而无法熟练在口语中使用。

2 口语教学的解决方法

2.1 避免过度强调读写能力,老师应有意识的帮学生训练听说能力

主要做到四点:

1)尽量在课堂上全程使用英文,在锻炼学生英语听力的同时,不仅可以为学生们创造英语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渴望。

2)老师在课堂上退出“主导”地位,鼓励学生多发言,但须注意不要过度放任学生的交流,造成“放羊”的散乱局面。

3)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沟通,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

4)提示同学们对精彩英语文章要重点背诵,多读多背,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的交际用语储备。

2.2 学生自主对英语口语能力进行训练

1)提高词汇量,既要在数量上增加认识的词汇量,又要掌握每一个词汇的属性和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为说出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把学到的语法知识运用到口语交际中,不要以为语法知识无足轻重,要想说出一口流利准确地的英语口语,就必须深厚的语法功底。这也符合中国俗语中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3)采取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方法。笔者在这里介绍一种比较适合刚开始学习口语者的一种方法。转换语体式。口语是语言存在的最基本形式。从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口语与书面语往往有所区别,英语口语不同于书面语的地方很多,表现在句法上的主要差异为句子短,插入语多,结构较松散,不常用倒装结构或分词短语结构,但它的词汇简单达意,通俗易懂。练习者可选一篇文章,随口将之改为口语体念出。试比较下列句子:

①On the decase of his father,John was obliged to seek alter-native employment.(父丧之后,约翰只能另谋他职。)

②After his father's death,John had to change his job.(约翰的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换个工作。)

③After his dad died,John had to get another job.(约翰的爹死后,他不得不另找个活儿去干。)

句①显得过分正式,只能用在书面报告中,而且多少给人以做作的感觉,留下附庸风雅的印象;句②则既可能出现在口语中,也可能出现在书面文章中,用于一般朋友之间的交谈;而句③语体最随便,可用于亲密朋友之间的闲谈。

转换语体式练习法从一开始就培养学习者正确区别口语与书面语的能力,以便日后学习者采用得体的口语体进行交流,避免用书面语,甚至“文言文”进行交谈,闹出该说“I'd like to hear your views on the lecture.”或者“May I have your views on the lecture?”而说成“I am 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s on the lecture.”的笑语。[1]

2.3 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在良好的英语氛围下,我们的英语口语很容易事半功倍,这也是中国人在英国一个月就能训练出流利口语的原因,当我们处在一个只能用英语沟通的情况下,会被迫抛弃我们惯常使用的母语——汉语,而不得不用英语思维,组成英语小组,并要求在该小组交流时不得使用中文就可以很好的达到这种效果,或者主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都可以是自己尽快适应英语的学习环境。

听英文歌曲,看英语电影,不仅可以从中学习他们的英文发音,还能够把学习融入在自己的娱乐活动中,寓学于乐,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英语的歌曲、电视中,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培养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

了解西方背景文化,很多学生在英语口语沟通中有障碍,是因为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存在差异,才容易造成沟通不足,产生误解。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心理带来了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因国家、民族、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使人们对同一词语、同一句子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语感、不同的反应。如下面例子中被中国人赞同的美德之一,谦虚就让外国人感到尴尬,或者难以理解:

外国专家:欢迎你来和我们合作。

中国专家:哪里,哪里,不敢当。本人才疏学浅,很荣幸有机会到贵国来深造。

兴高采烈的外国专家就因这一句谦辞深感失望,并进而怀疑中国专家的学术水平。无疑,这种语言交际中的误会是由于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让他们努力学习英语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够说一口地道的英语。[2]

3 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正视英语与汉语对于我们的不同作用。

经常会有学生抱怨“口语太烂”,认为自己无法把英语说得像汉语一样流利自如,其实这种想法完全是由于我们存在对英语和汉语的误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赖以表达自己沟通他人的工具,英语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只是一门外语,学习英语是为了充实自己,多一项特长。把对母语的标准机械地安在对英语的学习上,很容易造成我们的力不从心,信心缺失。

英语口语的学习不应该被简单地定位为说英语的流利程度,而是应该多方面地考虑是否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沟通以及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等。

3.2 克服不良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促进我们的事半功倍,但在面对英语的学习的中,由于陌生的文化背景,缺乏练习口语的英语环境,词汇量的限制,总会有学生怯于开口,心理暗暗的想着“我不行”。一次不开口,次次不开口,到最后甚至忘了开口要说什么。

语言学家说杜蕾“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在英语口语的学习中尤其不能惧怕错误,因为不犯错误就永远无法前进。只有出现错误,及时的改正,我们的英语口语水平才会有所提升。

3.3 形成主动的学习模式

中国的学生或许不是世界最聪明的,但一定会是最刻苦的。因为中国考试的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了很高的要求,成绩稍差,很遗憾,你不能上重点的高中。成绩不好,很抱歉,你不能考上大学。我们学生的成绩都是被中国的考试逼出来的。但在口语的学习上,就会容易松懈,因为中国考试对口语的要求很宽容,致使学生们放纵自己,“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现象比比皆是。

只有变被动为主动,由“我得学”转变成“我想学”,从内心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渴望,主动把英语的学习融入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说,去商店里买东西时,拿起一个水杯,在脑海里问自己,这个用英语怎么说,在结账时,拿出钱,问一共多少钱,怎么用英语表达……只有在生活中,多观察英语,多思考,多问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摘要:目前我国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词汇量不足、听说能力缺乏。他们存储的英语知识只能够应付单一的英语考试。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应试教育的要求,老师教学的误区以及学生英语词汇受限,无能交流。解决方法:老师鼓励学生培养听说能力,学生自主训练,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需要注意的问题:把已学的语法知识融会贯通,语言的标准性是衡量交际能力的重要尺度;正确认识英语与汉语的不同;克服不良的心理暗示;改变学习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把英语融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应试教育,听说能力,无能交流,自主训练

参考文献

[1]汤红娟.自学英语口语速成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15(3):96.

[2]王建华.英语口语语体知识教学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49.

[3]肖文.成人英语口语学习的误区与障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81.

[4]袁继春.英语口语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17(6):83.

方法障碍 篇11

一、满足感是阅读心理障碍之一

初读阶段最容易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熟悉了作品内容,把握了中心意思,不少学生容易获得“全懂了”的内心体验而产生满足感。如果教师的讲授长时间停留在对作品文字表层意义的分析上,换言之,教师与学生处在同一思维平面上,就会强化学生的“满足感”。这种心理,几乎可以造成课堂凝固的心理氛围。

排除满足感这种心理障碍的途径是:用可望而不可及的思考性问题,使学生产生“并没有全懂”的内心体验,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倾向,将阅读向纵深推进。为此,有经验的教师重视设计出人意料的问题,以诱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如初读《荷花淀》,学生容易产生“一览无余”的错觉。教师可问学生:“‘你今天为什么回来的特别晚’前面有一句‘水生女人抬头笑着问’,删去‘笑着’如何?”此类问题会如一石激水,引起一场热烈的讨论。再追问:“文中‘笑着’不能删,那么‘你总是很积极’总能删吧?”这样提问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排除满足感这一心理障碍要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需要教师设计出由浅入深的序列性问题,将阅读逐层向前推进。即使在阅读教学的收拢阶段,也要精心设计,绝不能简单地用句号作结。学尽了,便会乏味了,收拢在”似断还续“的情境中,才能使学生保持继续探求的欲望。

二、冷漠是影响阅读教学开展的又一心理障碍

程式化严重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阅读作品很难动情;尤其当阅读教学以应试、升学为宗旨时,教师往往把由作者的激情甚至心血凝成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题目,学生的冷漠感就更为严重。不排除冷漠这一心理障碍,不仅无法完成阅读教学固有的美学教育任务,而且更难完成阅读教学中分析理解作品的基本任务。

排除冷漠这一心理障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完成与作品的作者、与作品中心人物的“心理位置互换”。

1.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以前的课本中《背影》四次写“我”流泪,学生不能理解,因此可让学生进入“儿子”的角色,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我”每次流泪时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在动情中加深对作品中心意思的理解。有的学生在读“父亲是个胖子”时还会发笑,这时应让其进入“父亲”的角色,想象并体会父亲拖着肥胖的身躯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

2.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绘的意境

《荷塘月色》中作者写荷香,“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若有若无的,幽淡雅致的,只有侧耳倾听才能捕捉到那天外飘来的仙乐,把香气的“缕缕”变得具体化了。这幽雅的歌声又使人联想到这香气并不是浓烈得刺人的鼻孔,于是这清香的“清”字就令人意会了。刺鼻的香太浓烈,而这清香像歌声一样,须得侧耳循声,真所谓“暗香浮动”。这样,学生就在谈论嗅到了怎样的气息中,在联想及再想象中,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实现了“心理位置互换”。

教学实践证明,满足感与冷漠是当前中学生主要的阅读心理障碍。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准确把握学生阅读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成功地排除这两大心理障碍,推动阅读教学过程的展开;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阅读效果,圆满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探究建筑电气系统障碍的诊断方法 篇12

1 建筑电气故障诊断现状及问题

1.1 建筑电气故障诊断的现状

目前,国内已普遍应用电力系统诊断技术,但因外界因素制约,建筑业的电气系统故障诊断并未普及应用,诊断故障多为人工检测,物力、人力被大量浪费,检测的准确性也受到影响。建筑业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应当致力推广使用电气系统诊断技术,以减少事故发生率,建筑水平也可得到保障。但因系统复杂,导致此技术普及应用中存在障碍,建筑业可对自身条件加以整合,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使得所应用的故障诊断技术适用性强,诊断结果精准。

1.2 建筑电气故障诊断中的问题

首先,建筑业故障诊断需要有稳定的电气系统,但目前电气系统稳定度不够高,所以,有关建筑业应当致力建设运行较稳定的电气系统,以保证准确诊断的实现,使建筑业有序开展故障诊断工作;其次,基于电力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为目前建筑电气故障诊断的特点,而有些算法不足以满足故障诊断需要,结果阻碍了准确诊断的实现;最后,故障诊断中的专家系统方法维护受到挑战,此方式的有效创新无法在实际应用中良好实现,致使稳定性不高等不足在故障诊断中呈现出来,诊断准确性受到影响。综上,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存于建筑电气故障诊断中,在实践中建筑业应对此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1]。

2 常见建筑电气故障种类

智能化为建筑电气系统的发展趋势,系统越来越趋于复杂,若有故障出现于系统中,将带来非常广泛的影响,群众的工作、生活、人身财产安全将受到危害。建筑电气故障种类因系统的复杂性而趋于多样,电气照明系统、电气动力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电气线路均可发生故障,而元件及设备损坏、谐波、接地、断路、短路为通常的故障原因,具体包括:①电气线路故障,主要包括电缆线路故障和架空线路故障两种,故障原因为:较高的运行环境温度及因环境改变,线路锈蚀、腐朽短路,故障现象为:保护导体带电、线路锈蚀、混线等;②电气动力系统故障,故障原因是:短路、断路等,故障现象为:变压器局部放电、绝缘老化;断路器拒分、拒合;电动机无法工作;松动的互感器线圈螺钉;③防雷接地系统故障,故障原因包括:周部过热、零线带电、接地电阻太大,故障现象:有接地装置异常;土壤电阻率特大;零线带电;④电气照明系统故障,包括:第一,断路,故障原因为:开关破损,电路无法接通;线头脱松;熔丝熔断,故障表现为:用电器具无法工作;电灯不亮;电路无电压;第二,短路,故障原因为:绝缘导线破损;金属外壳被用电器具碰到;因错误的接线,中性线和相线接触,故障表现为:导线被烧坏;电路切断;熔丝迅速熔断;电流太大;第三,漏电,故障原因为:违规安装;照明灯及电线绝缘老化、损坏,故障表现为:电线发热、建筑物带电、用电量较平时更大。

3 建筑电气仿真平台故障诊断

基于征兆集/故障集映射模式为故障诊断的本质,识别故障状态及提取发生故障征兆为其两项任务,因发生较随机且类型繁多为建筑电气系统故障特点,于是,将实验基础设为故障仿真平台,开展各类常见建筑电气故障的自诊断研究,如配电系统接地故障、绝缘故障、接地系统故障等,并根据故障诊断对象及目的的不同,确定合理的电阻、电流或电压值,以方便诊断,装传感器于关键线路回路,并采用一定技术、方法(如数据采集器)对故障时反常信号进行收集,将故障特征提出,并在诊断故障算法中输进经处理的数据,这样,故障位置及故障种类可由算法判别输出,并显示报警信息,维修控制策略可在对问题所在分析后提出[2]。

4 小样本SVM故障诊断

当代智能技术中的一大重要部分就是以数据为基础的机器学习。对已知训练样本进行分析,估算出系统输出、输入间依赖关系,以较为精准的预测系统行为是机器学习之目的[3]。

对于以机器输出预测实际值而出现的损失,一般通过损失函数L(y,y实际值)来反映出来。其中,实际风险或期望风险为定义损失函数期望,公式为:

训练风险“平均损失”大小为经验风险,公式为:

尽可能的降低期望风险及其学习目的,可由(1)式可看出,需靠联合概率P(x,y)才可得出期望风险,导致在实践中的计算困难。所以,经验风险最小化(ERM)原则在传统学习方式中使用着,就是说,在算法学习后,最小化(2)式的经验风险Remp。

在遵循ERM原则下实现的人工神经网络,期望风险的最小化无法达成,尽管经验风险最小得到一定满足,但在推广性上欠缺较大。

经分析,可得出经验风险和期望风险的关系为:

由此可看出,若对置信范围、经验风险一同控制,可实现实际风险的最小化。若减少VC维或增加样本量,会减小置信范围,并使经验风险趋近于实际风险;反之,可扩大置信范围,并增加经验风险和实际风险的差值。

致力单纯实现经验风险最小化为神经网络算法特点,所以,为使学习机性能良好,必须增加样本数据量,这样才可使经验风险与实际风险较为接近,但期望风险最小并非仅使经验风险最小就可实现,机器学习泛化水平无法保证。在小样本下对置信范围与经验风险的综合考量可因SVM算法被实现,这样一函数子集系列可被构造出来,并根据VC维大小排列各子集;为让实际风险最小,进行最小经验风险寻找于各子集中,并对置信范围和经验风险折中考量于子集间[4]。

5 建筑电气故障仿真平台

此平台是对一些常见低压电气装置,如三相插座、单向插座、RCD、熔断器、断路器加以集合。其中,220 V为电源电压,交流为50 Hz,直流输出通过变压器转为15 V,供电以弱点保护板。保护强电系统中的三相、单相系统为弱电保护板功能。本实验台主体为强电系统,为应对系统四大类阻值故障,可利用故障设置板上22个开关的闭合断开,若通路开关为断开,若某部位出现故障,则此处开关闭合。

6 在实验平台诊断故障中应用SVM

6.1 选择故障特征量及故障种类

建筑物常见故障可通过实验平台进行模拟,绝缘电阻过小、接地电阻异常、连续性故障、线路阻抗故障为4种故障类型,因此,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在内,共5种。

6.2 建立SVM模型

“构建过程针对2个分类问题”为支持向量机本质,在多类型故障分类问题进行处理时,决策导向无环图、K类SVM法、“一对多”、“一对一”为现今最常见的方法。因比起“一对多”,“一对一”分类精度更高、拒绝分类区不大,且各SVN只有2类样本需考虑,单个SVN训练更方便,分类方式可确定为“一对一”。

“SVM算法的无错判、即100%识别”可从仿真输出结果中看出,所以说,对于建筑电气试验平台故障的诊断,SVN算法是准确及有效的。

6.3 SVN对故障诊断以神经网络的比较

由数据可得出,若样本较小,对测试样本的仿真,几种方式效果均较佳,但BP网络复杂的构建、不尽稳定的输出线、相当不稳的收敛速度为其不足,而RBF网络的优点为迅速的收敛、较小的训练误差,但若分析其故障识别率,支持向量机的推广分类水平更佳。

7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电气故障种类趋于多样,电气照明系统、电气动力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电气线路均可发生故障,经分析得出,以支持向量机做为故障诊断算法比较理想,但因建筑电气系统复杂性,有关技术者在实践中应当不断改进其技术和方法,使故障诊断更为准确、有效。

摘要:目前,随着建筑电气系统越发复杂化,其出现故障的概率也在逐渐增大,但目前很多情况下,建筑电气故障诊断仍为人工进行,效率较低、且诊断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建筑电气故障诊断中的问题,并探究了具体的诊断方式。

关键词:建筑电气系统,故障,诊断

参考文献

[1]王亚慧,张龙,韩宁.建筑电气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4,31(2):436-440.

[2]许正伟,徐永明.浅析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3):369-369.

[3]陈思远.建筑电气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电子制作,2014,(24):204-204.

上一篇:音频功率放大器下一篇:氧化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