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阅读

2024-10-23

推进阅读(精选12篇)

推进阅读 篇1

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和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悲的是沉重的考试压力和学业负担使课外阅读步履维艰, 许多家庭和学校不由自主的把课外阅读排斥在学生的学习之外, 这可真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谬误啊。

其实课外阅读不仅和语文教学相得益彰, 而且会使语文流光溢彩、魅力无穷。

关键在于训练有序、指导得法、教者入境并持之以恒。

首先, 探讨阅读, 激发对阅读的热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堂的日益程式化、标准化使本应接近文学欣赏的课堂几近成了中高考习题训练课。这种情况, 岂止是学生厌倦, 就连教师也深感乏味而无可奈何。而运用好课外阅读, 就会使语文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学生开课之初, 我一般布置两个课外阅读:一是“我有我姓氏”, 二是“汉字发展史”。听着挺吓人的大问题, 其实看看《百家姓解读》和查查电脑上“汉字六种造字法”就可解 决。

然后利用课前1—3分钟的“口语训练”交流。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学生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姓氏是国姓或是封地或是官位的名称, 因此志得意满 ;更有学生 知道自己 的姓氏是 山河名字而踌躇满志。他们对这方块字有了新的认识, 有了想了解更多字后的秘密的愿望。

仅此还不够, 还应再选择优美、简短的散文、诗歌,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字的形体美、音韵美。

当然这也只是小学的一点深化和课外阅读的热身而已, 不过是想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让学生爱上文字, 爱上语文, 感受语文千年传承的骨肉相连的温度。

其次, 尝试阅读, 以课内带课外

立足于课内, 辐射课外, 课内向课外延伸, 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所谓“立足于课内”, 就是把教本作为“例子”, 学好“例子”, 进而举一反三, 进行有效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技巧。要学习“例子”, 有时光靠教本中提供的资料, 需要向课外扩展, 求得帮助, 可见这种扩展阅读是以课文内容为核心, 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语文学习。学习围绕课文内容, 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 既可以增大信息量, 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活动, 可谓一箭双雕。

这一点, 大多数执教者能做到, 或做的非常好。可惜的是, 很多人仅此而已, 未能以此为基础, 更上一层楼。

第三, 深化阅读, 使课外促课内

1、深度阅读, 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生在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之后, 应该说, 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他们除了要对课文语言进行积累、运用以外, 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仍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这种延伸性的阅读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 培养阅读能力, 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 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例如, 我们在教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就向学生介绍《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这种方法, 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课堂学到的知识, 而且用学生喜爱的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

2、个性阅读, 与文字息息相通

提倡无功利、纯心灵的阅读, 提倡会选择的个性阅读。当初高中规定课外阅读篇目后, 那些铺天盖地的《名著导读》和五花八门的应答技巧让编者的良苦用心化成镜花水月, 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寻找能打动自己的文字, 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作家赵淑侠曾说:“闲书说是闲书, 其实它对人性的磨练、智慧的发展、思想的训练、心脑的开展和道德的约束所能发挥的力量, 可能比课本还来得大。”因此, 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自由阅读, 这也是课内外衔接的重要途径, 它拓宽知识面,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对课内语文学习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

我们应相信学生, 他们不会一直是孩子。

当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和感受之后, 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变得轻松而高效, 快乐富于激情。因为我们每天析句赏段的课文不过是万千精彩作品中的沧海一粟。学生学会在大海里遨游, 又何惧在小河里游泳?

相信学生, 经过我们有序有法的课外阅读的熏陶, 一定会受到文字的吸引, 坐稳语文课堂, 进入语文境界。综

推进阅读 篇2

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打造书香校园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师生阅读上下大功夫,教师读书共同体、全体教师读书会、学生读书社团先后成立,校园读书之风蒸蒸日上。为了达到更加系统有效地提高学生经典阅读的教育目的,从创设经典阅读这门课程开始,学校集中教师力量,积极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本教材内容按《经典》《古诗文》《现代文学文》《外国文学》等四大阅读板块,根据学生阅读年龄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增加阅读量、难度和深度。同时,学校还配发了《每生每天诵读记录本》,多达60页的精巧记录本设臵了“诵读书文名称”“诵读日期”“诵读字数”“检查人”“我喜欢的词句摘抄”“我的诵读感受”等记录栏目,保证了经典诵读使用的最大效益化。之前,我校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1年下半年,我校科研处组织15位本校语文骨干教师成立经典诵读教材开发小组,开始编制《经典日日诵》教材。期间编写组老师反复商讨,征集师生意见,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指导,经历五次修改、三次校对,于2012年9月,凝聚着编制组老师一年心血的《经典日日诵》一至九年级的教材成功印刷,并且已经分发到每个孩子的手中。一个月过去了,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使用如何,各班阅读风貌怎样,语文老师在指导经典诵读中的效果怎样等。10月8日,学校召开全体教师教研专题会,教研会的主题是听取三位老师对学校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情况的介绍。三位语文老师王婧、刘颖、操北云分别代表小学低年级组、小学高年级组、中学组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了他们在开展经典诵读方面的成功经验。王老师说低年级在开展经典诵读方面可以实行阅读分享—开展讲座—自主阅读等分段阅读,循序渐进,可以把书面评价—活动评价、学校阅读—亲子阅读结合起来。刘老师指导班级学生开展经典阅读的经验可以用三个词语概括,就是“导引”“导思”“导情”,首先用赏析、配乐、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背诵,接着在经典手抄报、“我与经典”征文、“诗王”争霸赛等活动中教会学生融入对经典的思考感悟,最后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个性化培育。操老师认为中学阶段要通过各种有效方法提高学生自觉阅读的意识,用各种活动推进学生的阅读步伐,师生要共同参与到活动中。三位老师认为学校开展经典诵读、开发校本教材和课程的做法是对下一代负责任的表现,作为语文老师她们感到很欣慰。三位老师建议应该让经典诵读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成为学生的成长基石、成为教育教学的助推剂并拉动学生的海量阅读。

九月中旬,瑶海区举行教育系统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我校九(6)班的节目《宋人弦歌》以多组经典宋词融入表演者细腻的理解,获得全场评委们的一致认可,一举夺得一等奖。并将代表瑶海区参加本月20号举行的合肥市第四届中小学“诵经典、承文化、颂美德”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附1:孙校长国旗下讲话

诵读经典,同沐书香

金色的少年,阳光灿烂,金色时光我们亲近经典。美丽的校园,如梦似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秋高气爽、硕果飘香的美好季节里,每位同学都收到了学校送给你们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经典日日诵》,每一本书都饱含了学校对你们做中华英才的美好期望,每一篇文章都蕴藏着老师对你们绚丽明天的殷切憧憬。

同学们,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书香气是一个校园最好的氛围。人生路上,书籍就是望远镜,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清晰。与好书相伴,我们会觉得心存光明,那光明有如阳光般温暖,也如月光般清凉。有人说:“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幕,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还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因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香”,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澄澈的向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本经典在守望。

背诵经典,可以帮我们积累知识;感悟经典,可以帮我们涵养品性;吟诵经典,可以帮我们滋润心灵;演绎经典,可以帮我们增加智慧。经典诗文一旦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沉淀下来,就会成为我们今后人生旅途上的精神养料,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最靓丽的风景。

同学们,请你坚持每天清晨捧起我们的《经典日日诵》大声诵读吧,每天让诵读感悟从心灵流向笔尖,课间多和同学交流诵读感受,回家多与父母畅谈诵读心得,积极参加学校为你们举办的诵读展示活动,你一定更能领略学习的乐趣,明白什么是忘我,什么是充实;你也一定能感悟到更多做人的道理;你的生活中会多一些儒雅的谈吐,少一些粗浅的行动;多一些含蓄幽默,少一些词穷木讷;你更会养一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得一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守一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准则。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正处于记忆的黄金阶段,让我们抓紧当前,沉下心来,诵读经典,砥砺自己,丰盈自我吧!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吧!

附2:教科研处周主任起草的致家长的一封信

让经典伴随孩子成长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我们知道,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中小学尤其如此。因为: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应该在中小学形成。人生的很多习惯、很多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是有关键时期,人生的很多能力在某一个时期适当地刺激,一学习就掌握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我们的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以来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千年民族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她承载着往圣贤达的伟大思想光辉。早在1993年的5月,“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吸取智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传统经典的诸多可取之处。国学经典对于孩子品德方面的培养,更具有极为明显的作用。

中小学阶段学生诵读经典,就是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做他们的生命底色。读过《弟子规》,孩子们会明白该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学习《格言联璧》,孩子们可以从古圣先贤那里汲取人生的智慧,让自己少走弯路;品味《论语》,孩子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更完美的人格……孩子诵读经典,也将为他终生的文化素养打下牢固的根基。而且,随着孩子们识字量和阅读量的增加,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背诵能力,同时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交际水平等综合素质也会有显著提高。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读书能使人的视野更开阔、心态更阳光、思维更灵动、境界更高远,读书能使学校的文化底蕴越来越丰厚。格林在《消失的童年》中说到: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这些书都影响到未来。我想这正是书令人激昂兴奋的原因。

读书是为了营造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读书是为生命打好底色,读书是为人生的成长积蓄巨大力量。我们学校把中华经典诵读作为学校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已经多年,特别是从上一学年开始,学校正式开发经典诵读课程,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也于今年九月正式投入使用。

接下来我校关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具体做法包括:

一、每天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语文老师当堂指导学生诵读;

二、学生每周填写《经典诵读记录本》两次,并交给语文老师批阅;

三、每学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中会有适当体现;

四、从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每月开展“诵读之星”评选,期末进行经典诵读考级、诵读经典知识竞赛和“书香家庭”评选。

我们已经行动起来,我们真诚地邀请您一同参与进来,与孩子、与我们一起,徜徉于经典诵读之中。与孩子一同诵读经典,相当于您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基础。也许,未来的谦谦君子、饱学之士,就成长于您今天的一句诵读,一次引领!

谢谢各位家长的鼎力支持!

课文引航,推进课外阅读 篇3

一、名著选段引航,促动全书阅读

怎样才能让孩子对课外书产生兴趣?如何把孩子引进知识的宝库呢?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笔者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名著选段引航,能促动孩子全书阅读的欲望。

小学教材里有许多课文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孩子们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对原著有了一定的了解,已被课文中优美的语句,犀利的笔触感染。如果教师趁热打铁,对孩子进行引导,孩子们就会产生阅读名著的欲望。譬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里的一篇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选段。写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与众人相见时的情景。作者抓住王熙凤的肖像和对林黛玉讲话时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原文中那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描写让人震撼,如果能加上教师的那份本色的语文味以及那婉转流畅又骨力内含的教学艺术特质,孩子们一定能感念到经典名著绽放出的无穷魅力,孩子心田里自然会萌生看《红楼梦》全集的欲念。

又如,课文《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就是徐光耀《小兵张嘎》中的一个片段。作者对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对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孩子们在学课文时,情绪高涨,兴致特高。学了课文,孩子们还余意未尽地谈起了张嘎这个同龄人。此时我趁热打铁,介绍书中的其他人物,进一步激发了他们阅读《小兵张嘎》这本课外书的欲望,同时我还鼓动他们第二天来校交流看书的情况。结果,那些不爱看书的孩子,看到同学那样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书中的各个人物,也被带动着去借书看了。我班激起了看课外书的热潮,读书气氛越来越浓,集体性的读书、聊书活动悄然兴起。

二、以同体裁文本,拓展同类阅读

文体是语文因素的一个标志,同一类的文章在表达形式及构成要素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在教某种体裁的课文时,可向孩子推荐同类体裁的课外读物,建议孩子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读同体裁的课外书。

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所选的课文就是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教师在教学这四篇童话的基础上,推荐孩子们阅读其他的经典童话,引领孩子们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就更容易使孩子们受到童话内容的感染,从而喜欢阅读童话。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是一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说明文。学了这组课文,孩子们对随意破坏环境,无节制地浪费资源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后果有了认识。这时,我推荐一些关于动物、植物方面的书让他们去阅读,譬如《昆虫记》《人与自然》等课外书,引领他们走入了动物世界。

三、以“语文园地”为索引,推进课外阅读

1.掘一桶成语金

成语的掌握量,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和将来的生活都是很重要的。怎么才能让孩子们自觉地阅读并积累成语呢?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 “语文园地”,以“语文园地”里有关的成语故事为先锋,引导孩子大量阅读与成语有关的读物,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成语,为今后的学习、表达带来方便。

成语故事在小学各年级课本的“语文园地”里都有。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孩子们容易记,有兴趣记。譬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个“语文园地”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成语故事——胸有成竹。“胸有成竹”讲的是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当时的著名诗人晁补之做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人们就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这个成语来源于前人的故事,还有的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寓言故事。这些成语故事言简意赅,孩子们易懂易学,很感兴趣。教师让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去寻找更多的成语故事,引领他们看《成语故事》《成语字典》这类的课外工具书,就能帮孩子们掘出一桶人生真金。

2.再掘一桶名人名句金

名人名言在我们懈怠时可以帮助我们重拾信心,向人生的目标奋进,在我们沮丧时会鼓舞我们的斗志,指导我们学习生活……“语文园地”中有好多“日积月累”是关于名人诗词和名人名言的。我们教师在教这些经典名诗、名句时,可让孩子们去查找与之有关的内容,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知识。

譬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个“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的五句都是从《老子》《论语》等书中节选出来的关于做人方面的经典名句。学习这些经典名句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看看《论语》,看看我们的教育先辈是怎么谈人生的,让孩子们在更多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同时,学会做人。抓住“日积月累”,能帮助孩子再掘一桶知识与做人双丰收的真金。

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个知识竞争激烈的时代,知识能让人睿智,读书能改变命运、陶冶情操。让课本成为课外阅读的跳板,让我们教育者成为下一代幸福成长的引航者吧。

(责编刘宇帆)

推进阅读 篇4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决定着其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所以, 阅读的兴趣是保障阅读实效性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使学生对教材内的课文感兴趣,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从而真正地爱上阅读。比如, 在学习《鲁滨孙漂流记》时, 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形式, 可以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鲁滨孙救了“星期五”之后是如何教化他的吗?如果想了解的话, 那就去读原著吧。抓住学生具有好奇心的特点, 使学生对原著充满兴趣, 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之后, 应注重课外读物的选择。好的书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益, 而不好的书籍可能适得其反。因此, 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学生读物选择进行引导。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但要求内容要积极健康向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比如, 在讲完一章关于中国名著的课文后, 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相关的名著, 如《水浒传》《西游记》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名著史, 使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拓展。另外, 还可以开展一些关于课外阅读的活动, 比如, 三月雷锋月, 为学生提供与雷锋有关的书籍, 或者在世界阅读日, 提供大量优秀的参考书目让学生阅读, 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三、采取有效的方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 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 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进而提升课外阅读的效率。例如, 在讲《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 接着再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之后可以运用多媒体, 播放相关影片, 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中的故事情节, 进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对学生的阅读效果增强有很大帮助。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思维入手,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得到激发。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人物的设立, 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 在学习《三国演义》时, 可以让学生扮演诸葛亮等角色, 以这种角色扮演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从而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四、适当地开展阅读交流

一般来说, 学生的课外阅读总是坚持不了很久,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阅读之后教师的指导不到位, 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因此, 适当地开展阅读交流的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增强阅读效果, 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比如, 以班级的形式开展“阅读知识竞赛”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促进学生之间对阅读的交流, 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开展“阅读交流会”, 让学生进行阅读后的交流, 以此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有效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

五、注重阅读评价的落实

在完成课外阅读任务之后, 需要对阅读后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其有助于了解学生在阅读中不足的地方, 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效率得到提升, 真正实现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阅读评价的开展应打破传统的答卷方式, 具体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阅读的课外读物进行检查, 检查的内容包括阅读书籍、阅读时间、阅读数量等, 查看学生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阅读要求。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的任务, 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二是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主要是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以及阅读后的心得等进行检查, 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及交际能力。

六、结语

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语文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渗透课内阅读教学指导, 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 (A) , 2012 (08) :30-33.

[2]黄晓山.课外阅读与拓展训练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08) :4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双语阅读推进会交流材料(范文) 篇5

——古城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汇报材料

为了扎实推进课外阅读实践,让师生沐浴经典的光辉,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成长,我校近几年来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对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情况向大家汇报如下:

首先是依托经典,建设书香文化环境。【课件:建设书香文化环境】 良好的读书环境的创设能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催化爱书情感。因此学校十分重视书香文化环境建设。我们已经完成的文化建设项目有:

1、班级文化。【课件:班级文化】每个班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校根据年级组推荐书目,为每个班级配备70%的图书,学生自带部分书补充,一段时间后不同年级之间进行“漂书”,实现班级“图书室”的书不断更新,学生间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每个班学生作品园地里好书推荐、我的读书故事、每周一诗、读后感言等时时散发着墨香。“我爱经典诵读”、“读书伴我成长”等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让人耳目一新。

2.读书廊。【课件:读书廊】把“书香”楼的每层走廊都建成了“读书廊”。走廊上各个班级外侧的一排长凳,可以供学生课间休息或随时读书,这里有学校历年来经典诵读的活动剪影,有“书墨飘香”学生读书成果展台,有学校推荐书目的精彩介绍„„这里成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书海的快乐走廊。

3、门厅文化。【课件:门厅文化】门厅两旁的墙上制作了雕塑,西面为孔子游春,东面为书的发展历程,目的是让孩子们受到先贤的影响,立志学习做文明人。

为了让校园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点都能焕发出文化的韵味。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二期校园文化景点打造。

1、室外文化长廊。在操场西北角正在建一个“悟道修身”的文化长廊;【课件:操场西北图】教学楼走廊内分别设置不同主题的经典诵读文化,装饰以竹简为主;宿舍走廊设置以学生“行为规范”为主题的经典诗文;食堂内主要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题的教育主题画;使学生一抬头就能受到激励和教育,得到鼓舞。

2、水车文化。【课件:大门南旁图】学校大门南旁将建一水车,辅以文化石和绿化,刻经典诗词于其上,通过小径让学生行走其中,使学生感受到经典传承。

3、竹简文化。【课件:操场的东北角图】在操场的东北角设立三块竹简,刻经典古文于其上,让学生在休闲时得到美的教育。

4、文化墙。【课件:操场东南角图】在操场的东南角建一个文化墙,在墙上装饰四块刻石,把经典的唐诗、宋词、名言等和代表现代文化

发展的科技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相结合。形式上力求在学生必经的地方,进行全面铺展,点面结合。让墙壁说的话,和它的外在形式和谐统一。

5.做好阅读服务——全面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使阅读服务有章有序。着力走好这样三步棋:一是培养小小图书管理员。二是开展读书方法指导活动和讲座。三是各班每周开设一节进阅览室读书课。

这样,我们让校园环境开口“说话”,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独特气息,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缕空气都浸润在书香中。

二、扎实推进,提升学校特色内涵。【课件:扎实推进,提升学校特色内涵。

(一)经典诵读,植入日常。

(二)多彩活动,彰显特色。】

(一)将经典诵读,植入日常。【课件:

(一)经典诵读,植入日常。

1、让教师静下心读书。】

1、首先是要让教师静下心读书。本学期,我校开展了教师文化快餐——每天一读活动。

一是倡导教师边读书边做读书笔记。每天完成课务的教师都到阅览室读书不少于半小时,每周理论学习的读书笔记不少于1000字。

二是通过开展读书沙龙、读书经验交流会,引导教师读教育理论书籍、报刊等,促使教师加快专业成长。

三是鼓励教师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文章或读书心得,进行交流。

2、让学生在诵读中成长起来。【课件:

2、让学生在诵读中成长。】(1)精选诵读内容,明确诵读要求。我校把经典诵读活动纳入教育教学工作体系,各年级分层推进经典诵读活动:一二年级:熟读背诵的诗词30首;三四年级:熟读背诵经典诗词40首;五六年级:熟读背诵经典诗词50首。(另:鼓励教师根据各班实际,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如儿歌、童谣、《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等为诵读内容,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2)我们还以各种形式将诵读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实施了“日读,周写”的做法,保证了阅读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形成大课间文化,即:第一是师生做好广播操;第二是“每日跟我学英语”。使校园书声朗朗。一二年级不留家庭抄写作业,只有读书或讲故事的作业;三到六年级双休日的作业更多的是根据一周的读书,撰写读书心得或读书笔记等。让学生日有所诵,日积月累。

(3)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主要是从地方课中调剂。主要形式有:好书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汇报课、读写结合课。适度拓展,介绍好书。

(二)多彩活动,彰显特色。

【课件:

(二)多彩活动,彰显特色。】【课件:

(二)多彩活动,彰显特色。配上活动图片】

以活动为载体,我们开展了读、讲、演、写等系列活动。【课件:

(二)多彩活动,彰显特色。

1、每月主题活动。】

1、为了激活经典,学校将开展“主题诵读月”活动。如“古诗文背诵月”“同年级主题读书月”等。倡导各班开展主题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才华。

2、【课件:

(二)多彩活动,彰显特色。

1、每月主题活动。

2、期末展示活动。】 每个学期末,学校举行经典诵读成果汇报。我们已经开展了全校的“读书伴我成长”主题演讲活动,“阅读经典,好书伴我行”手抄报比赛;读书知识竞赛;古诗文默写背诵比赛、金秋师生美文诵读比赛;“阅读之星”评选活动等。

系列读书活动的全方位开展,使全校师生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抓好“经典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不懈,深入推进,把经典诵读继续做实、做细、做久,让经典诵读活动更好地助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谢谢大家!

推进阅读 篇6

一、思辨性思维在阅读中的作用

1.阅读思辨性

时至今日,无数的教学经验都显示出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思辨”一词,词典解释为“思考辨析”,主要表现在议论文的立论与论证二者之间。当下,语文课堂的教与学使得师生认为文章的立意明确,没有高下之分,使得很多学生认为道理的深浅无所谓,因而不愿意在语文课堂的读与写中进行思辨性训练。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因此总是浅尝辄止。比如“以自己的亲情经历”为题进行作文训练,很多学生罗列了一大堆自己在亲情中所遇到的经历,这些经历也见证了亲情的存在,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从中写出关于亲情经历后的一些感受的,即使有的写了,也只是略微带过而已。由此整个文章罗列现象严重、思辨性低下。所以说任何文章,都必须将思想融入其中,否则很难对其下定论,对于名著阅读来说更是如此。

2.阅读的思辨性优点

阅读需要思辨性的融入,思辨性强,阅读所提炼出来的观点就会有深度,而且观点准确无误。这里所说的准确无误就是能够反映出说明事物的本质,对于所提供的材料观点、命题、话题等都是有着一定的客观性要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当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相符合的时候,才能保证观点的准确无误。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具备了思辨性,也才能够将思想表达出来,阅读的思辨性优点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了辩证思维的要求。即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二、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1.思辨性阅读的方式

思辨阅读重在如何思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阅读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即使是集中在“思辨能力”这个方面,能够有所作为的也不仅仅是阅读。当然,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需要从阅读开始,由此达到不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同时,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在如何思辨,即思辨方法上不得不重新审视读与写的关系,考虑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二者只有共同关联、相互促进,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体,达到思辨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无论面对何种读物都会形成一个思辨的正确方式,名著阅读更是如此。

2.思辨性阅读的倡导

思辨性阅读的倡导,主要是要求在阅读中含有一定的思维性,倡导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含量,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弘扬庄严、深刻且充满活力的人类理性精神。思辨的融入,一定是充满情趣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是深刻的、灵活的、整体的、有序的,有思想的融入必定是充满光彩的。学生如果养成了阅读的思辨性习惯,那么他已经融入了现代社会,语文任务的学习已经完成了一大半,至于知识的深与浅,或是观点的对与否就不会那么重要了。思辨性阅读,主要是要通过阅读理解作者所思所想,理解读物所蕴含的一定价值理念,这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列子·两小儿辩日》曰:“孔子不能决”,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指出孔子的谦虚,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蒙蔽行为,教师的思维惰性掩盖了颇具价值性的文眼,导致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思维发展受阻。思辨性阅读不应当囫囵吞枣,而应该是极富灵性的。

综上所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辨性是阅读的理性体现,在语文阅读中思辨性习惯的养成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由此推进名著阅读的阅读水平。

用阅读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篇7

一、阅读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这个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提高学生的理解阅读能力。可以说,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 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那么, 如何掌握好的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呢?

1. 泛读

这是学生进行阅读的第一步。小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 首先就要解决字词障碍, 以便能读懂课文。这样, 小学生才能流利地对课文进行朗读, 才能学好课文。

2. 初读

这是对泛读的进一步强化。小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但是容易出现读错字、加字或者减字的情况,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小学生对课文正确地朗读, 把课文读熟。

3. 通读

这是对课文内容感知的过程, 是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整体的认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文章首先应通读全文, 再知文章之大概。”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

4. 精读

这是对课文感悟和理解的过程, 对课文内容去进行品读。新的语文课标强调:“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展开想象, 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能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 深化认识, 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而默读能很好地理解课文, 防止相互干扰, 有利于思维的开拓, 能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韵味。

阅读教学是一门综合实践课, 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那么在阅读的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 读中感悟, 读中培养语感, 读中受到情感陶熏。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去思考知识并加深理解和体验, 可以读出韵味, 读出感情,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阅读的学习过程

1. 阅读的感知阶段

我们说过, 这其实就是学习的通读阶段, 是对文章的整体认知阶段。对文章整体的第一印象就在这个阶段产生, 并能获得文章的初步的信息。在感知的这些信息中, 可能是心灵深处被打动的一个方面, 也可能是文章最主要的特征。在感知阶段, 文章的主体形象能被把握, 或人或物或事根据文章的信息得到具体分析。同时在阅读的这个阶段, 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让文章的主旋律谱写在小学生的脑海里。

2. 阅读的理解阶段

在阅读活动中, 理解是获取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 是深化认识、思维拓展、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过程, 学生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 不但要理解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所传达出的意义, 而且还要揣摩文章内部并进行品味、分析和思考, 也就是要了解文章中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理解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是感知后的深化和升华。如作者是如何炼字、遣词、造句的, 文章结构的谋局部篇, 文章的表现手法、表达形式以及文章的审美价值等。这些理解虽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 但它是深层次理解的基础和前提。

3. 阅读的鉴赏阶段

在阅读活动中, 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只是完成了阅读活动的一半, 教师还要继续指导学生把感知理解的结果联系、统一起来, 对文章进行宏观的理解和鉴别。单纯地理解文章内容, 是不完整的阅读, 只有把理解文章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有机结合,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可在这个过程中悟出文章深藏的人生哲理和表达文章意蕴的艺术手法, 对文章进行评判和进行鉴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不再局限于文字, 能体味出作者的心理, 同时能领略作品艺术的最高境界, 让自己的情感也得到愉悦, 人格得到升华。

4. 阅读的评价阶段

小学生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 在欣赏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揣摩思考, 其实这就是对文章进行评价的阶段。感知、理解、鉴赏和评价是阅读的综合能力, 不能离开整体孤立的存在。对文章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和概括, 为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这个过程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认识能力得到增强, 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阅读的教学模式

1. 创设情境, 培养阅读能力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 要促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自主的学习状态, 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是实现这样目标的很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每个学生的经历、兴趣爱好、经验水平不是处于一个水平, 教师就要理解学生的感受, 以学生为主, 为学生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读书、思考、讨论等,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例如, 教学《拔苗助长》这课时, 教师就可以设置游戏情境, 让学生去表演, 然后让扮演小苗的同学和农夫的人分别谈感受。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假如你自己种下一颗种子, 是不是也希望种子快点发芽长大?应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是细心的浇水、施肥?还是也去“帮助”小苗生长?学生大多有过种种子的经历或体验, 学生的思维一下就被激活了,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进行讨论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寓意也得到了感悟。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可进行拓展思维训练:如果你认识这个农夫, 你应该怎么劝阻他?如何告诉他正确的道理?看似教育别人的训练, 实则是在教育自己。这样的阅读学习情境的设计,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辅助教学, 提高阅读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 教学模式越来越科学、先进。利用各种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 变得更直观和生动活泼。尤其是语文的阅读教学, 文字配上具体形象的画面和情感丰富的声音, 能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使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也使得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图文声画并茂的教学情境, 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 小学生就更乐于去学、去读了。

在生本教育中推进语文阅读 篇8

首先要阅读经典, 解决学生读什么的问题。对于经典,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这样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 他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 要么乔装成个人或者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他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 背后拖着他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 (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 时留下的足迹。”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 在于心灵的滋养, 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为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名著, 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灵活掌握。我们高一语文组在四月初开展了以“自我救赎, 从读书开始”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在活动的宣传语中, 我们着重指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可是我国目前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2009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 我国识字国民中平均每人每年阅读图书5.2本, 相对于日本的40本, 美国的50本, 俄罗斯的55本, 以色列的64本, 差距非常大。”经过全体高一语文备课组老师的斟酌筛选, 本着经典、励志、多样化的特点, 最终为学生推荐了二十本适合高一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叔本华认为:“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 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 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所以有人主张读那些“稍微超过自己知识积累、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书”, 以激活感性、启发知识、磨炼理性。这也是我们主张学生阅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顺应, 就是对学生阅读兴趣及能力的最好保护!”这就解决了学生怎么读的问题。学生懒于读书, 不喜欢读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老师每次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都要附带一些硬性的条件。例如只能阅读老师指定的书目, 读完书后一定要做札记、写读后感等。当学生的阅读成为了语文老师布置作业的组成部分时, 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也会随之消失殆尽。我这里所指的顺应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 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选择, 不以这样或那样的阅读目的限制束缚学生, 语文教师只有静静等待学生阅读之后自然产生的沟通表达欲望强烈以后, 再进行有益的适时引导, 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校高一年级的读书活动, 在学生的阅读活动逐步展开之后, 老师还要先以班级为单位, 然后在全年级进行名著欣赏课、讨论课等形式的交流报告会, 进行名著的诵读比赛、征文比赛等。为学生阅读之后搭建好沟通、展示的平台, 这就会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语文老师也要重视自己的引导作用。例如, 如何协调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学习的时间分配问题;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何在阅读过程中, 丰富学生文化积累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并且做到在语文课堂上的适时迁移。因此, 我所说的“顺应”不是一种简单的放任自流, 而是在保护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 以学生的语文阅读为主, 真正实现杜威提倡的“让阅读兴趣成为阅读习惯”。

在品词析句中推进阅读教学 篇9

一、巧抓重点语句, 细品文本意味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说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从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中领悟、欣赏这些词句的意味、情味, 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接、交融。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在品味感悟有关词句时, 唯有抓住重点词句, 深入意境, 完成学习的“走进去, 读出来”的效度, 才会达到文本解读“走进去, 读出来”的高度。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 一文时, 我通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用以体会人民子弟兵的献身精神。现撷取教学片段如下: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第2自然段, 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 在旁边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然后读一读。

生:我从“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 他们全然不顾,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 保住大堤!”这句话中体会到人民子弟兵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他们心中只有大堤, 他们一心想要保住大堤。

生:“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从这段话语中, 我体会到面对狂风、暴雨、巨浪, 战士们不畏艰苦, 充分体现出乐观、英勇、顽强的豪迈情怀。

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这是一道特殊的墙!他们为了保大堤奋不顾身, 真了不起!

教师小结:同学们, 解放军战士们为了保住大堤, 在风雨狂浪中,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堵住了肆虐的洪峰, 此情此景, 作者用一副对联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课堂上, 学生面对文本通过自读、自悟后, 我适时指导学生透过关键语句的表面, 去品味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 透过语言文字仿佛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 那一个个高大伟岸的形象。这个过程, 对于学生的阅读生命是一次深刻的体验过程。

二、深挖特别词句, 生成文本资源

新课标下的文本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一切文本都具有生成性, 诸如文本中有很多“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 这些看似欠缺的留白, 其实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作为教师, 就要有效利用好这些潜在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 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顺势利导, 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促进学生情感波涛的高潮迭起。

《荷花》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 一文中, 描写荷花姿态的一段很美, 用词很准, 对于重点词“冒”的教学,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荷花的姿态这么多, 多美呀!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荷花的美?

生: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我也觉得这句话很美, 大家想一想, 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

生:快速地长!

师:这个“冒”字可以换成其他字吗?

生:我想用“蹦”。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蹦出来!

生:老师, 我用的是“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

师:好一个“蹦出来”“钻出来”!它们想干什么呢?

生:它们想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生:它们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想象力真丰富!面对美丽动人的白荷花, 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荷花姐姐, 你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穿着雪白的衣裳翩翩起舞, 你那优美的舞姿真美。

生:荷花姐姐, 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教学中, 抓住“字眼”创设对话情境, 让学生在充分对话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验、触碰文本的外延, 通过巧抓字眼来拓展的过程, 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充分展示自我个性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精炼关键词句, 领略文本布局

文章得法, 重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这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触摸作者情感的最终目标。因此, 作为教者, 引导学生通过提炼关键词句的意蕴, 并从中领略体味作者的表达手法很有裨益。鉴于此, 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在品读、比较文本的语言中, 学会提炼关键语句, 体会作者的情感路线, 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过程, 从而在这种引领中达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雾凇》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 一文, 层次清晰, 景物特点鲜明。我在教学雾凇形成这一节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雾凇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衣服是怎样穿上去的呢?

师:与你们平时穿衣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

生:比较慢、比较轻。

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谁能通过朗读, 读出雾凇穿衣服的过程?要慢到多长时间才能穿上这一件衣服啊?

生:一个晚上。

师:为了让人们欣赏到自己华丽的衣裳, 雾凇艰难地穿了一夜, 它穿得那么慢, 穿出了自己的精彩。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是怎样穿上这件衣服的。

师:谁能说说“渐渐地”“慢慢地”等几个叠词在句中的作用?

生:“渐渐地”是写雾气越来越大。

生:“慢慢地”是写雾气凝结的速度慢。

生:“轻轻地”这个词告诉我们, 雾气凝结时很轻柔的感觉。

师:“一层又一层地”这个词又是写什么呢?

生:这是写雾气不断凝结, 雾凇不断加厚的过程。

师:谁能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 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 (略)

通过引读, 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这样就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初步感受了文章的脉络。因此说,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 就是一个与文本沟通交流的过程, 就是一个在品读揣摩中把握文本的内蕴的过程。

以学习单为载体推进高校阅读 篇10

学习单之一:情节回顾

对整本书情节的回顾,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整本书的基本框架和整体内容有所感知。这种设计思路符合从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阅读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情节的回顾停留在语文课上常见的复述故事、概括主要内容这样的形式,学生就会感觉很乏味。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填写表格、绘制图画方式的阅读学习单,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深层次剖析。

以《小王子》一文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阅读学习单:在浩瀚的星空中存在着许多颗行星,小王子离开自己的星球,开始了他的寻访之旅。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一定能轻松地完成这个表格。

这样直观的表格,脉络清晰,小王子寻访各个星球的过程一目了然。通过学生填写的表格中的答案,教师不仅知道了学生对整本书的情节是否了然于胸,而且对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习单之二:聚焦对话

每一本书都凝聚着作者的智慧火花,每一本书的语言都展示了作者鲜明的写作特色。通过阅读学习单,我们要引导学生和文字对话,让学生深入钻研,发现书中的亮点。

比如《小王子》的阅读学习单:小王子穿梭时空,遨游天下。到达地球之后,他遇到了蛇、小狐狸、花儿……在交谈中他们不断探寻着生命的本质。你从中一定也能发现很多对生命的感悟吧?

很多学生挑选摘抄了小王子的这一句话:“沙漠之所以会如此美丽,是因为在某个地方藏着一口井。”这就是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认识。当然,学生还有其他的感悟,而且这些感悟都是建立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基础之上的。

在对整本书的阅读中,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精彩的片段,有的描绘生动的景色,有的刻画鲜明的形象,有的揭示深刻的道理……这些精彩能让学生吸取到优秀文化的营养,增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学习单之三: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在阅读学习单中,阅读想象题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它会激励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永葆热情。

如《蓝狐狸》阅读学习单中的“奇思妙想”题:如果你也拥有一片神奇的树叶,你想变成什么?为什么呢?这样的想象题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对于《小王子》这本书来说,教师则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想象题:在飞行员的心中,小王子并没有死去,他只是飞回了属于自己的星球。你认为呢?仰望星空,可爱的小王子还会回到地球吗?学生顿时思绪万千。

这样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阅读学习单,既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如何将课外阅读向纵深推进 篇11

话题1:时间何来?

郭学萍:这是一个阅读浮躁的年代。纸上的寂寞文字,怎敌得世俗声色的姿彩翩翩?于是,“没有时间”成了今人不读书的口头禅。于是,这时间从何而来,便成了课外阅读向纵深处推进的一个重要难题。如何“挤”出时间让学生阅读?如何调动家长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作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目标?这些接踵而至的问题,需要我们深思。

姚芳:我首先来谈时间问题。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一、 语文课中挤出一点时间,删繁就简,简化目标,力求一课一得;二、 作业改革省出一点时间,减掉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减掉枯燥乏味的大量试卷练习,布置与阅读有关的作业,如课前探究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等;三、 校内校外留出一点时间,在校内严格执行学校的午读规定,保证学生在校阅读时间,在校外,我与家长约定每天确保孩子有10—15分钟的阅读时间,并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

郭学萍:挤出时间、省出时间、留出时间、用好时间,让我们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享受阅读的快乐!

话题2:书从何来?

郭学萍:时间有了,那么书又从何来呢?这是课外阅读活动能否向纵深处推进的又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濮鲜花:书从哪里来?我们六(4)班从四个渠道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第一:书从图书馆里来。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有藏书两万多册,每年还要新添1000多册。这么多的儿童书籍基本够学生阅读。第二、书从学生家里来。学生家里的课外书更新的快,最新出版的书籍、最畅销的书籍在学生的书籍中都能找到。我们每个月要求学生每人带2本书来,这样可供学生选择的书就更多了。第三、书从年级漂流中来。每个月,我们定期和年级的其他班级进行图书的漂流活动。第四、书从网络上来。网络之大、书源之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网上阅读更快捷,我们鼓励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郭学萍:为了解决书源问题,学校还为每个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博求书廊,很想听听你这方面的管理心得。

濮鲜花:每班都有博求书廊,学生从家里带来的课外书都放在这里,免费供大家阅读。原先,我们发现时间一长,这些书籍容易遭破坏,有的甚至不翼而飞。后来,我们改进了管理方法,把固定的班级阅读长廊变成移动的书箱,让孩子把带来的书籍放在自己的书箱里,把书籍管理落实到个人。我们具体的操作步骤是:(1) 把学生带来的课外书统一按学号编码,贴上标签,把书的主人、书名、书的价钱都打成表格,贴在班上,让大家浏览,找到想借的书目。(2) 班级统一在周一借书、还书,图书管理员只要把大家的学号记在统计表上,班级借书情况就能一目了然。(3) 根据图书借阅情况,一个月更换一次书籍。受大家欢迎的书籍继续保留,借阅量少的书籍就更换。

郭学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渠、引流。这渠怎么开,这流怎么引?靠每一个人的智慧。

话题3:怎样激趣?

郭学萍:有了时间,有了书源,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学生长久的阅读兴趣?

周正昀: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有这样一些尝试。1.以游戏激趣。如何让孩子对《三字经》《弟子规》这一类经典书籍感兴趣呢?我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拍着小手,唱着童谣,念着三字经;或一边跳皮筋,一边诵读《弟子规》,或是把击鼓传花改成说唱传花等等,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读经典,从而产生阅读这一类书的兴趣。2.以演唱激趣。科普性很强的书籍,比如《蓝猫淘气三千问》,让孩子唱一唱其中的旋律,从而使孩子产生读这一类书籍的兴趣;《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一类故事性很强的书籍,我们编排课本剧,让孩子演一演,用表演的方式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3.以奖励激趣。为了鼓励孩子多读书,我以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奖品可以是教师写有读书箴言的图书,或者奖励精美的小书签,或是奖励孩子看课外书,有时发给小奖条,请家长代为奖励。4.以比赛激趣。通过“博求书香学子”“阅读之星”的评比;“知识抢答”“诗歌吟诵比赛”“你演我猜”“课本剧展示”等不同的方式的竞赛,检测孩子的阅读情况,也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郭学萍:我们要让阅读,不是硬性的规定,不是绑紧的绳索,而是像候鸟在冬季向南方迁徙,像鱼儿逆流而上回到故乡,是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放松的状态。

话题4:亲子阅读

郭学萍: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其实在课外,在学校,我们提倡“师生共读”,在家里,我们呼唤“亲子阅读”,在这一方面,我们想听听宋老师的想法。

宋婕:孩子的阅读,不只是在学校,更多的是在家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家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亲子阅读,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一种美丽的休闲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鼓励家长支持孩子阅读是很重要的。有的家长做得好,而有些家长则需要借助于教师的一些建议。我给家长的建议是:1.亲子听读。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从图画书开始,从亲子听读开始,踏上亲子阅读的旅程。2.亲子共读。当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这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亲子共读。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读”的过程,也不是“大人——孩子”的单项指导过程,而是“阅读——讨论——思考——再阅读——再讨论——再思考……”3.亲子比读。当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父母亲还可以和孩子们进行亲子比读,进行故事表演,以美术、音乐、手工制作等方式进行形式多样的创意表达等等。4.在线对话。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拓宽班级读书空间。让孩子和家长把阅读同一本书或文章的感受、体会发在网上,以跟帖的形式,分享亲子阅读的喜悦。虚拟的世界,有时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精彩和感动。

郭学萍:书,是一颗幸福的种子。亲子阅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话题5:网络阅读

郭学萍:网上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小学生更需要从小得到正确的引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爱阅读的孩子更可爱!下面就请学校专门负责电教的虞老师就这个话题,谈谈具体的做法。

虞继文:当我们左脚迈进21世纪,踏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迅速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那就是基于互联网的阅读。手机快报、电子报、网络阅读、在线音乐等,有成本低、环保好、资源丰富等诸多特点,使网上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然而时尚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问题:成本低了,墨香少了;资源多了,信息却又鱼目混珠;评价自由了,却又缺少道德约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我校一手抓传统阅读的进一步深化,一手抓网上阅读的规范,将学生的读与写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了博客这个平台。我们的做法:(1) 实名注册;(2) 使用指导;(3) 班级团队;(4) 活动引领;(5) 评价互学。三年来的坚持。效果明显,成绩斐然。

多元化推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12

一、渗透背景知识, 奠定阅读基础

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科学的方法渗透与阅读有关的背景知识, 从而有效奠定阅读基础。例如, 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9中的Unit 1Other countries, other cultures这一单元时, 教师渗透背景知识,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Canada, land of maple tree, 教师摒弃传统灌输的方式, 而是以多媒体为载体, 与学生进行互动渗透。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Quiz, 引导学生互动回答:What is the national flag of Canada?What is the national emblem of Canada?What is the national anthem of Canada?What languages do Canadians speak?等等。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 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加拿大城市。以互动形式渗透背景知识, 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其中, 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轻松过渡到英语课文阅读。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切不可以硬灌输的方式渗透, 以免适得其反, 学生也难以吸收其中的知识。

二、设计阅读问题, 初步感知内容

阅读方法是多元化的, 其中设计问题导读的方式非常有效。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能力稍弱的学生而言, 有了问题作为阅读引导, 能够快速获取信息, 初步感知篇章内容;对于英语能力稍强的学生而言, 则能够加快阅读速度, 掌握内容。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要依托教材内容逐层设计, 切不可随意打乱, 因为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

通过设计基础性的阅读问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 从而增强阅读效果。在学生阅读后, 教师可以以抽查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此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任何疑难点都可以提出, 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如此一来, 英语阅读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 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阅读课堂, 从而能够最大化推进英语阅读教学。

三、引导深层讨论, 深化阅读理解

阅读, 只停留在获取表面的信息是不够的, 还必须通过讨论的形式, 领悟其深层次的意义。为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在学生学完全部阅读内容后, 教师还可以设计具有价值的讨论问题, 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从而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例如, 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8中的Unit 2The world of colours and light这一单元时, 教师设计讨论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课, 教师设计的属于Open-ended discussion,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任务, 具体问题如下。

1.Is there a museum in your city or town?If there is one, have you visited it?If you hav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rt there?

2.Do you think we need art museums?Why or why not?

3.Do you think art is important?Why or why not?

以上讨论问题的设计非常开放, 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 谈一谈自己本地的博物馆怎么样, 我们是否需要博物馆, 艺术对于我们是否非常重要等。在小组讨论时, 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结合起来, 由小组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通过这样的形式, 学生能够从另一个高度上认识艺术, 升华见解, 从而促进自我发展。

四、尝试复述文本, 培养表达能力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通过文本复述的方式, 促进学生表达, 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一般而言, 复述活动是在学生全部学完阅读内容后, 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复述, 然后给予学生一些关键信息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记忆, 尝试复述, 从而圆满完成任务, 促进自我提高。例如, 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8 中的Unit 4Films and film events这一单元时,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复述文本,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所学习的阅读主题为Important film events around the world, 根据文本内容, 教师给予表格信息, 引导学生复述如下。

Film festival Started in Feature Representatives

Venice 1932oldest Maria Bella

Sundance

...

有了表格辅助学生进行英文复述, 学生感觉难度已经降低, 因而都积极投入复述训练中。在学生复述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两两合作, 互相帮助, 互相点拨, 从而顺利完成复述练习。

上一篇:雷公山保护区下一篇:构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