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会计文化(共9篇)
行政会计文化 篇1
会计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对人们生活广泛影响之中, 会计文化由此产生。会计文化对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我国学者在阐述如何建设会计文化这一问题时, 通常涉及会计物质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以及会计精神文化等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代表国家发挥着政府职能的作用, 其会计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单位自身和社会的效益。行政事业单位该如何从会计物质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以及会计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来构建会计文化, 本文对此进行了剖析和探讨。
一、引进先进手段, 注重以人为本, 打造先进的会计物质文化
会计物质文化是指以满足会计管理的物质需要为主的文化产物, 它包含会计物质生活资料、会计人员工作环境、工作设施、生活娱乐环境和设施等硬件。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引进先进的会计工作手段, 营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 为会计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一) 加强电算化软硬件设施建设。
本着成本与效益原则, 最有效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一方面, 要加强基础硬件建设, 配置先进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施, 运用现代化手段, 实现对会计业务的高效处理, 提高会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 要开发并推广使用会计专业软件, 自行研发或委托会计软件公司开发符合本单位经济业务性质的会计专业软件, 充分运用和扩大会计电算化的预测、决策和分析功能, 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向通用型、规范型、管理型发展。
(二) 加快实现会计信息网络化。
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早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认同。一方面, 要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上下级的网络化共享, 满足上级单位及时掌握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和工作计划的需要。另一方面, 要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不同部门的网络化, 如财务工资核算系统与人事劳动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共享,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在建设会计网络化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的安全性, 如采用特定权限、定期备份等方法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
(三) 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
在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中, 人的建设也是一项关键内容, 因为再先进的设施和技术离开人的应用便失去了应有的效用。一方面, 要确立“能力本位”的观念,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业务技能培训, 打造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素质又符合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引进力度, 形成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会计人才队伍。
(四) 重视会计人员的物质需求。
除了改善会计工作的技术、工具和人才的培养以外, 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重视会计人员的具体物质需求, 包括工资待遇、娱乐环境、学习条件等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配备好各项设施和设备, 改善会计工作环境, 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幸福感。
二、完善制度体系, 实施有效监督, 实现健全的会计制度文化
会计制度文化亦即会计规范体系, 包括会计法律法规、会计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等, 以及对特定文化的反映和两者相互影响的规律。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 保证会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 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
一方面, 要本着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积极听取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意见和建议, 借鉴国际先进会计经验, 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另一方面, 要按照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内在要求, 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特点, 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同时要特别重视可操作性, 从日常会计核算实务出发, 使宏观上的会计制度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则。
(二)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要健全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保证内部会计工作的有序运行, 并通过严格执行内控制度, 对日常会计核算出现的疏忽、错误等及时纠正和制止, 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防止会计事务处理中发生失误、差错以及营私舞弊等行为。
(三) 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
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国家监督、法制监督的强制力, 充分调动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使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优势互补, 从而减少会计失真现象,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 要对失信者加大法律的惩罚力度, 要在法律框架内制定和推行“失信成本”远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 从立法的高度对会计造假者从重进行制裁, 起到警示作用。
(四) 加强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
任何制度的制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 要在会计实践中加强理论研究, 逐渐发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改。另一方面, 要及时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组织结构变动、流程改造、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等变化, 对会计制度进行动态修改与完善, 实现会计业务流程的有章可循。
三、营造良好环境, 塑造良好形象, 形成良好的会计行为文化
会计行为文化是指会计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动机、行为环境等, 它体现了会计工作作风、会计人员的精神面貌和人际关系状态。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营造良好的会计文化环境, 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会计行为文化。
(一) 营造会计文化建设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会计文化建设, 健全会计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运行协调体系, 制定会计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 实行严格的会计文化建设工作检查考核制度, 切实将会计文化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和贯穿会计工作始终, 做到上下齐管, 左右联动。
(二) 拓宽会计文化建设宣传渠道。
要通过会计工作上的会议、活动, 向党委和政府请示汇报工作的各种机会, 提交会计信息、会计报告等各种方式,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 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宣传会计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宣传会计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步骤, 以取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取得社会各界的良好回应, 取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三) 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 要注意在工作中培养会计人员的求知欲、探索欲和成就感,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提高他们的职业兴趣和追求层次。另一方面, 会计领导者要以柔性管理方式激发会计人员的主人翁精神, 使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向心力, 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
(四) 合理设置工作目标。
一方面, 要根据会计人员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工作目标, 目标做到清晰明了、远近结合, 使会计人员更清楚怎样才能更好的达到目标要求, 同时既有长远的追求, 也有近期的努力。另一方面, 要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先进观念, 培育优秀的会计精神文化
会计精神文化是指在会计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无形的精神财富, 它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包括会计价值观、会计精神和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 培养正确的会计价值观, 增加会计组织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
(一) 发挥会计领导者在会计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领导者不仅是会计价值观的倡导者、实践者, 而且在会计工作的日常实践和事务管理中, 拥有特殊的地位和支配的权力, 他们的自身素质、工作态度、思想道德对普通的会计人员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 在建设会计价值观的过程中, 一方面, 会计领导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亲自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培养模范人物并宣传其优秀的会计价值观;另一方面, 会计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 积极倡导以诚信为荣, 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公正廉洁和追求卓越的理念, 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下属, 最终实现形成积极向上的会计价值观的目的。
(二) 重视模范人物的典型示范。
模范人物是会计个体学习的榜样。在锻造会计精神过程中, 要特别重视模范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 积极有效地宣传模范人物的事迹, 使会计精神通过模范人物的行为形象化和具体化, 增强先进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要号召广大的会计人员向模范人物看齐, 营造一种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鼓励更多的人积极上进。
(三) 加强先进精神的宣传教育。
首先, 行政事业单位确立了先进的会计精神目标之后, 就要运用高度概括、精练明了、便于理解、有感染力的语言、口号等来表达, 而且要在单位内部保持语言、口号的相对稳定性。其次, 要通过开展各种讨论、知识竞赛、先进事例表彰和文娱体育活动等, 将所倡导的会计精神灌输给会计人员, 在单位内部形成一个浓烈的舆论氛围, 让会计人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并了解先进会计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并自觉地运用到会计工作中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三, 要结合工作实际, 把先进会计精神教育内容形式的广泛性, 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和教育手段的灵活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做好理论教育与实际教育, 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 一般教育和重点教育的结合, 增强教育的经常性、时效性和连续性。
(四)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一方面, 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建立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等职业道德标准, 使会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有章可循。另一方面, 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培训对象专业知识、道德差异、职务和年龄结构不同, 采取适应其特点、适应新形势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注意教育方法和形式的灵活性, 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发挥最大社会效用。
行政会计文化 篇2
第九章资产一、一般掌握:
(一)现金的核算。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三)有价证券的核算。
(四)暂付款的核算。
(五)库存材料的核算。
(六)固定资产的计价与核算。
二、一般了解:
(一)资产的概述。
(二)库存材料的管理。
(三)固定资产的分类。
主要知识点:
第一节资产的概述
资产是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暂付款、库存材料等。
第二节货币资金的核算
行政单位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
一、现金的核算
现金管理制度是国家金融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行政单位会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熟悉有关条例、法规、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忠于职守,遵守职业道德。设立现金账户,掌握该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
熟练“现金日记账”的序时登记。当日业务终了,应结出现金收入合计数,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现金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核对无误。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行政单位必须严格银行存款的开户管理,禁止多头开户。预算经费由财务部门统一在同级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的国家银行开户,不得自行转移资金。
掌握“银行存款”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明确按开户银行、存款种类等,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定期与银行对账,月份终了,行政单位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属于未达账项,应按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
符。
有外币存款的行政单位,应将外币金额折合为人民币记账,并登记外国货币金额和折合率。理解什么是汇兑损溢,掌握汇兑损溢的计算及其账务处理。
三、有价证券的核算
有价证券是指行政单位用结余资金购买的国债。行政单位购买的有价证券作为流动资产管理。购入的有价证券应作为货币资金妥善保管,做到账券相符。
掌握“有价证券”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熟练掌握购入有价证券及兑付本息时的账务处理。
第三节暂付款的核算
暂付款是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所属单位或本单位职工发生的临时性待结算款项。
熟悉“暂付款”账户的性质、用途、结构,掌握其总分类核算及明细分类核算的账务处理。
第四节库存材料的核算
行政单位的库存材料是指大宗购入进入库存,并陆续耗用的行政用物资材料。购入、有偿调入的材料,分别以购价、调拨价作为入账价格。熟悉“库存材料”账户的性质、用途、结构,了解按材料类别、品种设置明细账及其入库、出库的逐笔登记。
材料至少每年盘点一次。盘盈、盘亏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的处理。
材料变价处理,恢复存款,变价损溢相应增减当期支。
第五节固定资产的核算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明确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六类。
掌握固定资产的计价规定。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熟悉“固定资产”账户的性质、用途、结构以及总分类及明细分类核算。
第十章 负债一、一般掌握:
(一)应缴预算款的核算。
(二)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核算。
(三)暂存款的核算。
二、一般了解:
(一)应缴预算款的内容。
(二)应缴预算收入的管理规定。
主要知识点:
第一节 负债的概述
负债是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等。
各项负债均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第二节应缴预算款的核算
应缴预算款是指行政单位在活动中按规定取得的应缴财政预算的各种款项,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款、没收财物变价款、无主财物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其他应缴预算的资金等。
应缴预算款项应当按照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对于未达到缴款起点或需要定期清缴的,应及时存入银行存款账户。
行政单位应缴预算款项应按照同级财政部门规定的缴款方式、缴款期限及其他缴款要求及时办理缴库。每月月末不论是否达到缴款额度,均应清理结缴。任何单位不得缓缴、截留或自行坐支应缴预算款项。年终应全部清缴入库。
设置“应缴预算款”账户,掌握该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总分类核算及明细分类核算。
第三节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核算
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行政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范围及管理办法,按国务院和财政部规定办理。设置“应缴财政专户款”账户,掌握该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总分类核算及明细分类核算。
第四节暂存款的核算
暂存款是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的待结算款项。
各暂存款应及时清理并按规定办理结算。不得长期挂帐.设置“暂存款”账户,掌握该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分类核算及明细分类核算。
第十一章收入一、一般掌握:
(一)领拨经费的原则。
(二)拨人经费的核算。
(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核算
(四)其他收入的核算。
二、一般了解:
(一)领拨经费的依据
第一节收入的概念
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拨人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
第二节拨入经费的核算
拨入经费是指行政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人的预算经费。
行政单位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核定的季度(分月)用款计划,按经费领报关系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部门申请拨款。
拨入经费应按预算规定的用途使用,未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改变用途。设置“拨入经费’’账户,掌握该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
第三节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核算
预算外资金收入是指财政部门按规定从财政专户核拨给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而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三种管理形式:全额上缴财政专户;按比例上缴财政专户;结余上缴财政专户。
设置“预算外资金收入”账户,掌握该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预算外资金收入中属于指定用途,用于完成专项工程或专项工作,并需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应当与正常的拨款区分开,分别核算。
第四节其他收入的核算
其他收人是指行政单位按规定收取的各种收入,以及其他来源形成的收入。主要包括: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不必上交财政的零星杂项收入、有偿服务收入、有价证券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等。
设置“其他收入”账户,掌握该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
第十二章 支出一、一般掌握:
(一)办理经费支出的原则。
(二)经费支出的核算口径。
(三)经费支出的核算。
(四)拨出经费的核算。
(四)结转自筹基建的核算。
二、一般了解:
(一)支出的内容。
(二)经费支出的内容。
主要知识点:
第一节支出的概述与分类
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
行政单位的支出根据资金管理要求分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
经常性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维持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专项支出是行政单位为完成专项或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熟练掌握一般预算支出目级科目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经费支出的核算
经费支出是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实际支出数。
掌握“经费支出”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该账户平时借方余额反映经费实际支出累计数,年终,借方余额转入“结余”账户后应无余额。
“经费支出”账户的明细分类核算,应按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分设二级科目,下按规定的“目 ”“节’’支出科目设明细账,熟悉“经费支出”的核算举例。
掌握行政单位收回本年度已列为经费支出款项的经费支出;收回以前年度已经列为经费支出的款项,增加上年结余,不得冲减当年经费支出。
第三节拨出经费的核算
拨出经费是行政单位按核定预算拨付所属单位的预算资金。
设置拨出经费帐户,掌握该帐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
掌握“拨出经费”账户的明细分类核算,应按拨出经常性经费和拨出专项经费分设二级科目,并按所属拨款单位设置明细账。
第四节结转自筹基建的核算
结转自筹基建资金是行政单位经批准用拨入经费以外的资金安排基本建设,其所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
设置“结转自筹基建”帐户,掌握该帐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年终结帐时,将该账户借方余额全数转入“结余”账户,结转后无余额。
第十三章净资产一、一般掌握:
(一)固定基金的核算。
(二)结余的核算。
二、一般了解:
(一)净资产概述
第一节净资产概述
净资产是指行政单位资产减负债和收入减支出的差额,包括固定基金、结余等。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明确净资产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平时余额反映在贷方。年终余额结转下年。
第二节固定基金的核算
固定基金是指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它体现国家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设置“固定基金”账户,掌握该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由于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固定基金的数额与固定资产的数额必然相等。两者是对应科目。
第三节结余的核算
结余是行政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设置“结余”账户,掌握该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明确行政单位的正常经费结余与专项结余应分别核算。一年计算一次,年终该账户的贷方余额为行政单位滚存结余。总分类核算与明细分类核算。
第十四章会计报表一、一般掌握:
(一)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
(二)年终清理结算和结帐。
(三)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四)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
(五)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
二、一般了解:
(一)会计报表的意义。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
主要知识点:
会计报表是行政单位财务会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和报表说明书。有专款收支业务的,还应按专款的种类编报专项资金支出明细表。
掌握各种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编制年报前要进行年终清理结算和结账。掌握年
终清理结算工作的主要内容。年终结账的步骤有:
1.年终转账;2.结清旧账;3.记入新账。
明确行政单位在报送月报、季报、年报时都应编写报表说明书。报表说明书包括报表技术说明和报表分析说明。
报表技术说明主要包括: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收支情况和结果的影响等。
行政会计文化 篇3
为清晰地阐述这次会计制度变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影响, 本文在详细对比新旧制度差异基础上, 通过例解的方法分析行政单位在新制度实施时, 所应做出的各项会计调整和衔接工作, 以期能够对行政单位会计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例]假设某民政局2013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汇总表如表1所示。
单位:元
一、新旧账户结转调整
新制度增删了部分科目, 原有的科目核算范围也有所改变。根据表1中各科目余额, 结合相关明细账和部分原始凭证, 案例中该民政局所应做的调整事项、分析过程和调整分录如下:
(一) 新制度取消了“暂付款”科目
该科目中原纪录的属于尚未收回的出租、出售物资款项应转入新设科目“应收账款”中, 属于采购物资预付款项的转入新设科目“预付账款”中, 剩余的转入新设科目“其他应收款”。表1中“暂付款”科目余额共45000元, 其中有30000元属于一批救济物资的预定款;有应收一间闲置临街门面房的租金12000元, 剩余的3000元属于单位职工出差预支的差旅费。
同时, 由于新制度扩大了“双分录”的核算范围, 在“预付账款”余额增加时还应将与其相对应的结余转入资产基金中。
(二) 新制度取消了“库存材料”科目
新制度增设了“存货”和“政府储备物资”科目代替原来“库存材料”科目的核算内容, 其中“存货”科目用以核算单位自用而储备的价值较小的材料、燃料等物资, “政府储备物资”科目用以核算应急或救灾储备物资等。表1中17600元的“库存材料”中有15000元属于已采购但尚未发放的贫困居民生活补助用品, 剩余的为本单位自用办公耗材。
根据新制度规定, 除以上调整外, 还需将与“库存材料”相对应的金额从“结余”科目转入“资产基金”有关明细科目中。
(三) 新制度缩小了“固定资产”科目核算范围
原来通过“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的那部分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维护管理, 且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 改在新增科目“公共基础设施”中核算。本例民政局的固定资产有2000000元属于单位自用建筑物和办公设备, 此外, 有价值为4000000元的一个儿童福利院和一所价值为6000000元的敬老院, 属于社会公共福利设施, 其价值应从“固定资产”科目转入“公共基础设施”科目中, 此外, 新制度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 原来和固定资产价值对应的固定基金余额应转入“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和公共基础设施对应的转入“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科目中。
(四) 新制度删除了“暂存款”核算科目
原制度中负债类科目“暂存款”用以核算行政单位各项应付未付款项, 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这类事项, 新制度删去了该科目, 并新增了“应缴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应付政府补贴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代之。表1“暂存款”的余额中有90000元属于尚未发放的伤残退伍军人补贴款, 按规定应转入“应付政府补贴款”科目, 有32200元属于应为本单位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金额, 应转入“应付职工薪酬”, 其余的为应付给采购单位的物资款, 转入“应付账款”科目, 除此以外, 按照新规定, “应付账款”余额增加还应该同时借记“待偿债净资产”, 贷记“财政拨款结转”。
(五) 新制度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统一核算应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各种报酬
新制度中“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的内容包括工资、福利、奖金以及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相应地取消了“应付工资 (离退休费) ”、“应付地方 (部门) 津贴补贴”和“应付其他个人收入”三个和职工薪酬相关的科目。表1中“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系本单位某先进职工的特殊奖励, 由于其本人出差在外, 尚未领取, 应转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六) 新制度要求全面核算资产和负债
在新制度颁布以前,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重心是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因此造成很多行政单位存在未入账的资产和负债。新制度要求行政单位在核算收入支出的同时, 还要全面核算资产和负债。各级行政单位在执行新会计制度时, 应全面盘查本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 存在未入账的应按照新制度要求及时入账。
假设本文案例中的民政局通过盘点, 发现有一批价值300000元的物资未入账, 系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给困难群众的生活用品, 按规定应计入“受托代理资产”, 此外, 敬老院本年新增加了60000元的床铺、柜子等家具也未入账, 符合固定资产价值标准, 应计入“公共基础设施”科目, 这批家具的款项并没有支付给销售商, 所以账上还应该补记负债。
(七) 新制度不再设置“结余”科目
新制度中净资产类不再有“结余”科目, 其余额应相应转入新增科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和“其他资金结转结余”中。表1中“结余”科目余额为108150元, 扣除调整事项 (一) 和 (二) 冲减的部分, 还有60550元 (108150—30000—17600) , 其中有20000元属于项目尚未完成的财政拨款, 应转入“财政拨款结转”科目, 有10000元属于项目完成后剩余的财政拨款资金, 应转入“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剩余的30550元转入应“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八) 新制度将“现金”科目更名为“库存现金”
按照新制度规定, “现金”科目名称变更为“库存现金”, 与《企业会计准则》统一, 核算内容不变。
二、基建并账调整
如果行政单位存在单独核算的基建账, 按照新制度规定, 还要定期与单位大账合并。合并时, 应按基建账科目性质, 增加或较少大账中与之对应的科目余额, 所产生的借贷方差额贷记或借记大账中“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假设本文案例中的民政局2013年12月31日基建账科目余额表如表2所示。
单位:元
基建并账分录如下:
经过新旧结转调整和基建并账调整后, 新的科目汇总表如表3所示, 2014年年初该单位应以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登记新账。
单位:元
三、2014年期初资产负债表编制
由于从2014年1月1日开始, 所有行政单位都要按照新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为了填制2014年资产负债表月报表和年报表的年初数一栏, 还必须按照新制度规定的资产负债表格式和编制方法, 根据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2014年1月1日的资产负债表, 编制结果如表4所示。
单位:元
在新旧账表资料转换调整完成以后, 从2014年起, 行政单位应按照规定年限按月计提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折旧, 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 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为借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公共基础设施) ”,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本文案例没有涉及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如果行政单位存在未入账的无形资产, 按照新制度要求, 应按其净值登记新账, 借记“无形资产”, 贷记“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 并从2014年起在规定年限内按月平均摊销, 摊销时借记“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除了调整相关账表资料以外, 行政单位还应该及时调整和更新会计信息系统, 转换电子数据, 保障新旧账套顺利、及时、有序过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财库[2013]218号) [S], 2013年。
预算会计习题(行政) 篇4
1.与同级财政部门直接发生经费领报关系或财务关系,并有所属下级会计单位的行政单位为()。
A.主管会计单位B.上级会计单位C.二级会计单位D.基层会计单位
2.与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会计单位发生经费领报关系、财务收支计划与会计决算审批关系并有所属下级单位的行政单位为()
A.主管会计单位B.上级会计单位C.二级会计单位D.基层会计单位
3.会计人员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而原记账凭证无错误的情况下,应采用()进行错账更正。
A.划线更正法B.补充登记法C.红字更正法D.追溯调整法
4.记账之后,发现原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名称错误,或借贷方向错误,或科目、金额同时错误而造成账簿记录错误的情况下,应采用()进行错账更正。
A.划线更正法B.补充登记法C.红字更正法D.未来适用法
5.记账后发现会计科目及记账方向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多于应记的正确金额而造成账簿记录错误的情况下,应采用()进行错账更正。
A.划线更正法B.补充登记法C.红字更正法D.未来适用法
6.记账后发现会计科目及记账方向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少于应记的正确金额而造成账簿记录错误的情况下,应采用()进行错账更正。
A.划线更正法B.补充登记法C.红字更正法D.未来适用法
7.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是()。
A.权责发生制B.收付实现制C.实地盘存制D.永续盘存制
8.行政单位通常开设的银行存款账户是
A.基本存款户B一般存款户C.临时存款户D.专项存款户
9.下列项目中,通常不列入行政单位流动资产的有()
A.库存材料B.暂付款C.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D.有价证券
10.行政单位以现金支付职工出差预借的差旅费时,应借记()账户。
A.银行存款B.暂付款C.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D.暂存款
11.行政单位盘盈的库存材料价值,应()。
A.冲减经费支出B.列入经费收入C.列入预算外资金收入D.列入其他收入
12.行政单位盘盈的固定资产价值,应列入()。
A.经费支出B.固定基金C.营业外支出D.待处理财产损溢
13.行政单位专用设备的单位价值应在()以上才能列为固定资产。
A.500元B.800元C.1500元D.2000元
14.行政单位一般设备的单位价值应在()以上才能列为固定资产。
A.500元B.800元C.1500元D.2000元
15.行政单位取得的国库券利息收入,应列入()。
A.投资收益B.经费收入C.预算外资金收入D.其他收入
16.行政单位取得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应列入()。
A.营业外收入B.经费收入C.预算外资金收入D.其他收入
17.行政单位发放在职职工工资时,代扣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和个人所得税应计入()科目中。
A.暂存款B.其他应付款C.暂付款D.其他应收款
18.行政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拨入的预算经费,应计入()账户中。
A.经费收入B.拨入经费C.预算外资金收入D.其他收入
19.行政单位用专项资金支付房屋修缮费应计入()账户。
A.经费支出B.专用基金C.固定基金D.拨出经费
20.行政单位向所属单位拨付的预算经费时,应计入()账户。
A.经费支出B.经营支出C.事业支出D.拨出经费
二、多项选择题
1.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
A.财政总预算会计B.行政单位会计C.事业单位会计
D.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E.民营企业会计
2.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分级包括()
A.中央财政总预算会计B.省级财政总预算会计C.市级财政总预算会计
D.县级财政总预算会计E.镇(乡)级财政总预算会计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会计科目包括()
A.资产类B.负债类C.所有者权益类
D.净资产类E.损益类
4.行政单位在资产大类核算上,通常没有()。
A.流动资产B.固定资产C.无形资产
D.递延资产E.对外投资
5.下列各项中,应列入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有()。
A.文物和陈列品B.专用设备C.一般设备
D.图书E.办公用品
6.变动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情形有()。
A.根据国家规定,对固定资产重新估价B.增加补充设备或改良装置的C.将固定资产一部分拆除的D.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来估价价值的 E.发现原来记录固定资产价值有错误
7.行政单位的应缴款项包括()。
A.应缴预算款B.应缴代扣的个人所得税C.应缴财政专户款
D.暂付款E.暂存款
8.下列各项属于应缴财政预算款的有()。
A.政府基金B.行政性收费收入C.罚没财物变价款
D.无主财物变价款E.赃款
9.下列各项属于其他个人收入的项目有()。
A.误餐费B.出差人员伙食补助费C.市内交通费
D.夜餐费E.副食品价格补贴
10.行政单位的净资产包括()。
A.库存材料B.固定资产C.固定基金
D.结余E.有价证券
11.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有()。
A.财政直接支付B.财政授权支付C.实拨资金方式
D.统收统支方式E.结余上缴方式
12.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
A.拨入经费B.预算外资金收入C.其他收入
D.结余E.事业收入
13.下列各项,属于行政单位其他收入的有()。
A.赃物变价款收入B.有偿服务收入C.有价证券利息收入
D.银行存款利息收入E.固定资产变价收入
14.行政单位的支出包括()。
A.事业支出B.经费支出C.拨出经费
D.其他支出E.结转自筹基建
15.行政单位报表按其内容分,分为()。
A.资产负债表B.收入支出总表C.支出明细表
D.附表E.现金流量表
三、账务处理
某行政单位在2011年发生的经济业务如下:
1.收到财政部门拨入当月预算经费200 000元,存入银行。
2.应付本单位在职工工资为120 000元,其中,代扣个人住房公积金10 000元,个人所得税5 000元。实发工资、住房公积金以及个人所得税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发放。
3.收到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400 000元存入零余额账户。
4.拍卖无主认领财物,取得价款25 000元,转作应缴预算款,存入银行。
5.对某项预算外资金实行比例上缴办法,上缴比例为60%,留用40%,收到一笔行政性收费20 000元,存入银行。
6.以银行存款上缴财政专户款项12 000元。
7.收到财政从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5 000元,存入银行。
8.结转并上缴结余的预算外资金2 000元。
9.盘亏库存乙材料一批,价值200元
10.购买材料一批,价款30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11.开展行政活动,领用库存材料5 000元。
12.代职工垫付水电费1 200元。
13.用结余资金购买国库券80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14.购买的一批国库券到期,收回本金200 000元和利息4 000元存入银行。
15.购入一台轿车,价款120 000元,车辆购置附加费5 000元,运杂费3 000元,货已验收无误,全部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16.盘盈设备一台,估价5 000元。
17.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付购买的办公用品7 200元。
18.职工李林出差预借差旅费2 000元,现金付讫。
19.职工李林出差回来报销差旅费1 500元,退回现金500元。
20.用专项经费支付车辆修理费10 0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21.收到财政拨入专项经费500 000元,存入银行。
22.通过银行转拨所属单位经费100 000元。
23.用专项拨款购置设备320 000元
24.经批准将500 000元转入建设银行,用于自筹基建。
25.自筹基建项目完工,经验收投入使用,余款50 000缴回。
26.年终,结转各项收支账户余额
拨入经费——拨入基本经费2 000 000
——拨入专项经费300 000
预算外资金收入100 000 其他收入20 000 拨出经费——拨出基本经费600 000
——拨出专项经费150 000 经费支出——基本支出820 000
行政会计文化 篇5
1 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的必要性分析
1. 1 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的必然要求
预算单位要提高自身的预算工作质量,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工作体系,使会计工作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实现会计工作整体的协调统一。而要创建协调统一的会计工作环境,首先就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预防和避免信息分离情况的存在,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防止会计信息的缺失,导致因以偏概全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建方面开辟了多条渠道来获得基建资金,多渠道的资金来源难免会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有交叉点存在。原有的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相互脱离,各自独立,对同样的资金来源的核算却分为两部分,由不同的两种会计体系来对其进行核算,势必会降低核算的效率,对核算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使会计核算的公信度降低。要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就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因此,将二者合并建账,将基建预算资金纳入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组成中来很有必要。
1. 2 是公共财政体制完善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我国原本是由建设银行承担着基建资金管理的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建行的这一职能不断被削弱,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管理逐渐转向一体化管理的发展方面。基建资源本是作为转向资金,采取独立性管理的方式,专管部门职能的弱化必然要求将基建资金归属于更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中加以管理。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也要求财政将资金预算和财政收支核算管理的协调统一,因此必须改变两种资金分离管理的状态,实行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
2 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基建会计的主要工作职责在于管理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对资金的相关用途及其他基建资金有关工作的研究和管理,其工作重点在于对基建单位在资金方面的投资运用进行考核与分析。采取基建会计制度的优点在于以分离核算的方式保证了会计核算所需要的独立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基建会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做出很大的贡献。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原有的基建会计制度已经与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在作用的发挥上大打折扣,甚至对会计工作还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新经济形势下,将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会计管理体系是现代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二者的相互分离,各自运行,两种会计核算方式共同存在于一个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与我国现代经济管理背景下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相违背,容易增加财务管理上的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财政资金的正确运用和经济效益的获得具有不利的影响。
从多年的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来看,虽然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现今的实际情况来看,两种会计管理制度在同一个预算单位中应用,自然会相应地编制两份不同的财务报表,而这两种报表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交叉点,两种报表中任意一个都不是完整的财务信息,无论是工作上的重合还是工作上的分离,都会对整体的财务工作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管理上的差错,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可见,在现行财务管理制度要求下,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相互分离明显是弊大于利,将二者进行合并建账势在必行,能够有效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秩序,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结构的优化。
3 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的对策建议
3. 1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完善会计制度
在我国基建会计制度已经实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建立起自己特有的核算体系,也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方法。现今要将其与行政事业会计合并建账,纳入大行政事业会计制度体系中来,就要从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着手,为二者的合并建账提供制度保障。合并建账如果沿用原有的兴华智能事业会计制度显然是不够完整的,相关部门要对制度改革的问题加以重视,加紧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建立起完整、全面、统一、协调的会计工作管理系统,使两种会计制度能够得以有效的融合,保证行政会计工作有序协调的进行。在行政事业会计制度中将基建资金作为独立的专项资金进行管理,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基建资金整体分解成多个部门,分别向相关资金管理系统中渗入融合。如在资金部分可专门工程建设情况具体分成预付工程科目和在建工程科目,在大科目下面设置明显科目,再将其与行政事业会计科目进行对比,将重合科目下的款项加以整合,保证会计管理体系具有条理性,能够统一协调的运行。
3. 2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完善监管制度
在将二者合并建账后,在核算制度上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以保证固定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在进行合并建账的同时,相关部门及其管理人员要配合对原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上加以完善,加强监管,为固定资产的核算提供保障。同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及时发现管理上的疏漏和不足,对固定资产的损耗和报废情况加以纪录,为固定资产的核算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可通过建立融资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体系中将融资纳入进来,实现与市场发展的良好衔接互动,这样可为行政事业单位在基建投资方面提供有效的参考,进一步促进基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获得。
4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原有的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相分离的财政管理制度,已经与当今公共行政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要实现公共财政管理的一体化,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将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是大势所趋,是公共行政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二者合并建账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要使二者得到合理有效的融合,必须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为二者的相互融合、共同进步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
摘要: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各自独立的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合并建账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一体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高会计执行能力和工作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根据现今行政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相互分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二者合并建账的必要性,并针对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的具体实行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会计,基建会计,合并建账
参考文献
[1]韩林平,汤莉燕,刘志福,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应合并建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2).
[2]陈瑛.基建会计纳入行政事业会计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3(5).
[3]酣建平,温佐望.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合并的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浅析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 篇6
一、行政单位会计舞弊的主要形式
(一) 收入的舞弊形式
收入的舞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其一, 行政单位凭借职权, 私自设立收费项目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 不将其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其二, 将已取消的行政性收费项目转换为下属事业单位的服务性收费项目;其三, 故意隐瞒、挤占、截留各项事业性收费;其四, 事业性收费不及时入账或不做入账处理, 长期不清理账务, 为各种违法违纪经济行为提供可操作的空间。
(二) 支出的舞弊形式
支出的舞弊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其一, 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原始凭证不真实是指原始凭证所反映的事项与单位实际发生业务不符, 原始凭证不合法是指原始凭证所反映的事项虽然与单位的经济业务相符, 但是经济业务本身属于违法违规行为。当前, 行政单位普遍使用购买假发票、设立虚假支出项目的手段造假原始凭证, 以达到套取某一类业务活动资金, 或将非法支出通过会计业务处理予以合法化报销的目的;其二, 将行政单位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支出转变为由其下属公司列支。
(三) 其他舞弊形式
其他舞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其一, 利用职权之便侵占、贪污国有资产, 如将集体办公用品、固定资产等据为己有;其二, 私设账外账, 建立小金库, 隐瞒、虚报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收支项目;其三, 巧立名目虚开发票, 以多种形式违规发放福利费或补助。
二、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 造成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单位领导法制观念淡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 利用手中职权授意实施会计舞弊行为, 而单位内部人员也只能听之任之;其次, 监督机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收支审批制度, 未能做到专款专用, 致使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原则尚未彻底落实执行。加之, 国家执法监督不到位, 从而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内外部监督形同虚设;其三, 财务管理不到位。当前,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所以导致部分单位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呈现出不严格执行财务预算、轻视资产管理、账实严重不相符等现状。
三、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的对策
(一) 加大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
我国应完善《刑法》、《会计法》、《预算法》等与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责任方面, 针对当前频频出现的会计舞弊行为加重处罚力度, 追究各个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会计舞弊行为人不论是单位领导干部还是财务人员, 均应一视同仁给予严厉处罚。加大会计舞弊行为处罚力度的措施主要包括严肃纪律处分、加重经济处罚、提高违法犯罪行为的刑期等, 这也是遏制会计舞弊行为泛滥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之一。
(二) 实施行政单位财务公开制度
由于行政单位履行的是政府职能, 所开展业务活动的资金均属于财政资金, 因此, 行政单位应按照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相关规定, 实施财务公开制度。通过公开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 可以有效地预防行政单位乱收、乱支、少收、多收等违法违规会计行为的发生, 使行政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此同时, 财务公开制度也是揭露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 打击腐败分子, 遏制贪污腐败现象的重要举措。
(三) 建立行政单位预算刚性约束机制
政府应结合收支分类的改革要求, 成立预算编制管理部门, 负责管理、规范、指导行政单位预算编制, 并对行政单位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分别给出定额标准。基本支出费用应用于维持行政单位的日常运转费用开支, 项目支出费用应切实执行专款专用, 对其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同时, 政府应收回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年中预算进行调整的权利, 遵循属地原则, 将预算调整统一交由各地人大常务委员会审批。通过实施一系列刚性约束机制, 促使行政单位切实执行预算编制, 从而防止行政单位通过会计舞弊行为调节实际收支。
(四) 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避免行政单位内部出现会计舞弊行为, 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应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 行政单位应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为充分发挥内部会计监督作用奠定良好基础;其次, 行政单位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内部监督责任制, 以此提高对会计行为监督的有效性;再次, 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明确会计监督内容和职责, 对所有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四、结论
总而言之, 随着行政单位会计舞弊的形式日益多样化、隐蔽化, 政府应积极制定应对之策从根源上遏制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确保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 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从而提高行政单位的社会公信力。
摘要:当前, 由于部分行政单位存在会计舞弊行为,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腐败贪污等现象频发, 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基于此现状, 本文从行政单位会计舞弊的主要形式入手, 对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舞弊,形式,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赵瑜:《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中国市场》, 2010 (39) 。
[2]王霞:《浅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0) 。
[3]任英姿:《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0 (22) 。
[4]惠凤玲:《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 《现代经济信息》, 2011 (8) 。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探析 篇7
一、新《制度》的修订背景
原《制度》是1998年颁发实施的, 对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 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健全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深入推进, 原《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亟须修订。修订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适应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需要。2000年以来, 我国相继推行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等多项公共财政管理改革, 都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改革要求, 财政部陆续发布8个补充规定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调整, 但一直未对《制度》进行全面修订, 有关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规定相对分散。通过修订《制度》, 把公用财政管理改革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写入新《制度》, 可以更好地适应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需要。
(二) 满足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新修订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财政部令第71号, 以下简称新《规则》) 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规则》对行政单位的预决算管理、收支余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也需要配套修订《制度》, 通过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 落实《规则》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三) 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原《制度》会计科目设置相对简单, 核算内容不够全面, 例如, 缺少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 行政单位直接管理的一些资产未予核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造成资产价值不实;会计报表列示的项目和内容不尽合理, 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收入和支出项目;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缺乏对报表附注披露内容的统一规定, 影响了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通过修订《制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行为, 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二、新《制度》的主要改进及其意义
新《制度》通过完善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体系, 详细规定会计科目使用和财务报表编制, 较为全面地规范了行政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制度》既集成了原制度的合理内容, 又体现了若干重大突破和创新。与原《制度》相比, 新《制度》主要有十个方面变化:
(一) 会计核算目标进一步明晰。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行政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监督和决策。兼顾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求。
(二) 会计核算方法进一步改进。原《制度》仅对固定资产采用“双分录”核算方法, 而新《制度》进一步扩大了“双分录”核算方法的应用范围, 除固定资产外, 增加了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非货币性资产和部分负债的“双分录”核算内容。
(三) 更加完整地体现了财政改革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对近年来出台的有关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补充规定进行系统梳理, 在新《制度》中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付职工薪酬”等核算内容, 将分散的会计规定集中体现在新《制度》中。
(四) 进一步充实了资产负债核算内容
1、资产方面。细化了有关资产的核算内容。比如, 将原来通过“暂付款”核算的资产内容, 细分为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增加了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待处理财产损溢、受托代理资产等的核算内容。详细规定了取得资产没有支付对价情况下的资产计量原则。
2、负债方面。细化了有关负债的核算内容。比如将原来通过“暂存款”核算的负债内容, 细分为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和长期应付款。增加了应缴税费、应付政府补贴款、受托代理负债等核算内容。
(五) 新增了行政单位直接负债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资产的核算规定。增设了“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科目, 单独核算反映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资产情况, 与行政单位自用资产相区分。
(六) 增加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新《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时冲减相关净资产, 而非计入当期支出。这种处理方法在不影响准确反映预算支出的同时, 真实体现资产价值。
(七) 解决了基建会计信息未在行政单位“大账”上反映的问题。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建会计信息未在行政单位“大账”上反映的问题, 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八) 进一步完善净资产核算, 增设“资产基金”和“待偿债净资产”科目。资产基金是核算反映行政单位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 不能作为以后支出的资金来源。待偿债净资产是核算反映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
(九) 进一步规范单位收支会计核算。收入方面:按照行政单位取得收入的资金性质设置了“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科目, 取消了“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支出方面:按照行政单位支出使用主体的不同, 设置了“经费支出”和“拨出经费”科目, 其中, “拨出经费”科目限定为核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的非同级财政拨款资金。
(十) 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改进了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取消了原制度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在收入支出表中增加了反映单位结转结余调整变动的项目。增加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 专门反映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财政拨款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的报表。
新《制度》的实施, 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反映地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对于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将发挥积极作用。
三、新《制度》为什么扩大“双分录”核算方法应用范围
原《制度》仅对谷底资产采用“双分录”核算方法。新《制度》进一步扩大“双分录”核算方法应用范围, 除固定资产外, 增加了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存货、预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9个科目的“双分录”核算。这种做法实际上市由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决定的。正如前面谈到的,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提供的信息既要全面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 也要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双分录”的核算本质就是为了解决会计核算目标的实现问题。由于我国预算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实际收支也只有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确认和报告, 才能与预算形成有效对比, 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如果将“双分录”的应用范围限定为非流动资产, 则无法实现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 也不利于部门决算和财政决算口径的一致, 还会虚增单位结转结余资金。例如, 单位发生预付账款时, 记“预付账款”, 不记支出, 造成单位资金已经支付, 但仍反映在账面的结余中, 虚增了结余。
此外, 对“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这两项负债采用“双分录”核算, 是为了真实反映单位负债的同时, 不影响预算执行的准确反映。如果不采用“双分录”, 就会面临“两难”;反映单位负债, 就无法准确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不能准确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就无法反映单位负债。
四、财政部对于贯彻实施新《制度》的要求和工作安排
新《制度》自2014年1月1日期在全国试行, 实施时间进、任务重。
(一) 抓好培训工作。与原《制度》相比, 新《制度》变动较大, 需要在培训上下功夫, 让行政单位的广大财务人员真正学懂、会用。
(二) 做好新旧制度转换工作。各行政村单位要按照新《制度》要求, 尽快做好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更新调整工作, 确保按照财政部发布的新旧制度衔接规定做好新旧科目衔接, 保证2014年度财务报表的编制全面落实新《制度》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2013.2.18.
行政会计文化 篇8
一、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及归因
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实际上是消耗财政拨款的过程, 其不存在经营性质且缺乏维护所有者权益的治理层角色存在, 基本上是在政府相关规划确定的大体方向及单位领导个人意志的推动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 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易出现较多问题:在思想意识方面, 易缺乏重视财务管理的主动性及执行相关会计制度的动力;在会计基础方面, 人员素质、会计程序、内控机制等方面均有待改进;在资金规划方面, 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 计划性较弱;在资金使用方面, 易出现挪用、舞弊现象, 预算执行质量较差。上述情况之所以长期存在, 一个关键因素是行政单位在会计信息方面的粉饰, 即对提交给上级部门或披露给一定范围受众的会计信息, 根据其实际发生情况进行了灵活但缺乏原则地处理。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两个结果: (1) 行政单位在财务信息形成过程中违规操作较多; (2) 行政单位的财务信息和资金使用实际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而这两方面的合力又致使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
虽然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一般原则”中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 但此规定和要求比较笼统, 内容规定残缺且缺乏切实的操作性, 为会计信息成为违规粉饰财务管理实际情况的工具提供了机会。
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新要求
为改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现状,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较之旧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不仅对会计信息质量规定残缺的问题进行纠正, 还从多方面强化了对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 在宏观方面, 提高了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地位
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 除同样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外, 还有两方面的直观变化。 (1) 在印发通知一开始提到“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我部对《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8]49号) 进行了修订。”, 即把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到印发《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目的和动因层面上; (2) 将第二章“一般原则”改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在具体规定方面强化提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二) 在语言叙述方面, 提高了对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度
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之“一般原则”一共10条, 420多字, 出现了“会计信息”字样1次, 其各条的句式主语是会计核算、会计处理方法、会计记录、会计报表, 在整体上强调对微观会计实务的细碎要求。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共6条, 470多字, 共出现“会计信息”字样9次, 而且每一条都明确以“行政单位”为主语, 在句式和语气方面强化了对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程度。
(三) 在具体内容方面, 提高了对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力度
在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之“一般原则”中, 比较含蓄地从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四个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要求, 不过同时更强调其稳健性 (如会计处理方法“不得随意变更”) 和合势性, 但稳健性和合势性严格上来说并不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要求, 而是对会计行为的制约。因此在具体实务中容易从外在方面消弱对会计信息质量前四种要求的落实力度, 给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出现提供了缝隙和空间。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虽然条目较少, 但内容更为集中于会计信息本身, 要求更为精细, 分别从可靠性、相关性、全面性、及时性、可比性、可理解性性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三、提升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一) 充分意识提升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性, 激发提升动力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内容、句式及字句等方面均强化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并且对其功能进行了明确定位。因此, 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尤其是管理层应该扬弃过去忽视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思想倾向及思维惰性, 在认真研读《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 强化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度, 藉此激发提升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动力。
(二) 全面理解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内涵, 引领提升方向
一直以来, 行政单位各层级人员甚至财务管理一线人员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都缺乏明确的概念, 甚至连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也没明确区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对会计行为的制约因素。为全面理解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行政单位必须灵活通过各种方式让以财务管理人员为主的行政单位人员学习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 准确理解新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相关性、全面性、及时性、可比性、可理解性性等六个要求的内涵, 藉此明确提升行政单位会计质量的方向。
(三) 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 萌发提升主力
面对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行政单位现有财会人员的胜任能力仍有待提升。由于行政单位人员稳定性较大, 不可能依靠规模性的员工流动提升素质, 因此只能对既定的群体进行以在岗培训为主要手段的素质提升活动。对此应注意四点: (1) 不能只关注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的学习, 还应加强对会计报表编制的培训。新制度对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及附注的编制进行了详细说明, 各单位应严格按照要求及说明推进具体实务, 要确保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达到新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的相关要求; (2) 不能只关注相关技能及专业素养培训, 更应该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后者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因素; (3) 不能只开展基层财会人员的培训, 应将管理层也纳入培训范围, 确保培训的全员性; (4) 不能拘泥于在职培训方式, 应手段多样化, 在必要的情况下应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对不称职者进行辞退或者转岗。
(四) 持续提高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夯实提升基础
健康的财务管理日常工作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条件, 要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必须通过提高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 (1) 强化资金运用的计划性, 即提升预算编制的水平, 从财务部门或国库支付中心角度来说要加强对预算单位预算方案的复核力度。 (2) 强化资金运用的效益型, 即着力提升预算执行的准确度、科学性及合理性。 (3) 厉行财务公开制度, 即提升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支付的透明度。虽然目前很多行政单位都实行了财务公开制度, 但仍存在时效严重滞后的问题, 即公开信息的时间与信息的实际发生时间间隔较长。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应提升公开的及时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做到公开信息的即时性或随时性。 (4) 持续优化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实务水平, 还应注意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进相结合, 以收取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及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双重效益。
(五) 多维度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厉行问责机制, 形成提升压力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是一种导向性制度, 重心在于指导行政单位如何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在逻辑上是“应该做到什么”。而在具体工作中, 还应有“如果没有做到该怎么办”与之配合, 但新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都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为此, 各行政单位应借助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及执行强力, 多维度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厉行问责机制, 以违规成本的提升倒逼形成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提升压力。
四、结语
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残缺与笼统, 导致行政单位普遍没有充分意识到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重要性。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有针对性地纠正了这个问题, 并从多方面强化规范了对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为此, 各行政单位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纠偏契机, 全方位地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财预字[1998]49号.行政单位会计制度.1998, 0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对策 篇9
一、强化政府监管主体间的相互协调
管理分散, 多头监管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中存在的一大现实问题。为此, 应强化政府监管主体间的相互协调, 形成协调有序的整体监督合力。为此, 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
1. 清楚界定行政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与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进行会计监管的各自职责。
目前委派会计、财政监管、审计监督及其他政府行政监督在具体监管内容上相互交叉, 甚至使用不同的监管标准, 造成监管的权威性受到损害。当务之急应该成立一个专门领导小组, 总结分析委派会计、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和其他政府行政监督的各自职能, 清理重叠职能和内容, 在分清职能、避免重叠、有机协调、相互补充的指导原则下, 将上述各种监管职能重新理顺, 以解决管理分散和重复监管的问题。
2. 在财政部门内部清楚界定各职能部门的会计监管职能, 加强各部门监管工作的相互协调。
目前财政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的机构主要是各预算职能部门、会计管理职能部门、财政监督检查职能部门和财政法制管理职能部门。现在看来, 在实际工作中, 这些部门的监管工作也有交叉, 甚至也存在不通信息, 封闭监管的问题。为此, 应在财政部门内部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工作、职能分工的清晰和监管工作的信息交流, 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矛盾。
3. 应特别加强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会计监管工作的相互协调和信息共享。
彼此间应建立信息通报和检查结论处理处罚决定抄报制度,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监督和监督矛盾。
4. 强化责任追究移送制度。
财政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发现的需要追究责任人员行政、司法责任的, 要按规定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否则应对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以杜绝监管中的以情代法, 拖延处理的现象发生。
5. 强化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制度。
应由国务院制定一个法规, 规定有关部门在对会计资料监督检查时发现的、依据《会计法》应由财政部门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实施处罚的事项, 应能够及时移送到财政机关。这样, 通过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 组成一个分层次、互相协作、互为补充的科学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网络。
二、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会计委派制是外部会计监管的一种新的尝试, 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 有直接委派、财务监理制度和集中核算三种形式, 虽然直接委派和财务监理制度实现了对单位近距离的随时随地参与式的监管, 但其管理成本高, 委派人员与单位关系复杂, 容易造成会计人员的被动局面。而会计集中核算是一种相对的远距离监督, 更多地依靠制度、票据、技术手段来完成, 工作成本低, 集约化程度高, 与单位矛盾少。因此建立和推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适应目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选择, 也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是指在实行综合预算的基础上,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核算体系, 所有财政资金收入 (包括预算内、预算外) 以及各种专项资金收入直达国库收入账户, 预算内、外建立相互配合的拨款计划, 所有财政支出包括人员工资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专项资金支出全部通过国库支出账户实行集中支付。它包括对预算单位大宗商品或劳力支出的集中性支付、对公务员工资和补贴的工资性支付和对预算单位零星日常费用的零星支付。
从现实国情看, 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库支付结算体制,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能够实现对政府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和使用, 增强国家财力, 加强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实施力度;能够减少支付环节, 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和管理, 减少政府资金流失, 杜绝不合理支出,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能够细化、硬化财政支出资金的分类监督管理, 掌握各预算单位的每一笔资金的用途、用款时间、付款对象等, 有效减少财政资金使用方面的损失浪费和抑制腐败;扭转财政资金“部门、单位”所有制倾向, 建立新型的理财、用财观念。
三、改革审计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政府审计的实践证明, 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名义上是双重管理, 实质上是属地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 难以保证政府审计部门摆脱行政干扰, 独立、严格、客观、公正地执法, 影响了审计执法的力度, 不能保证审计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只有改革这种管理体制, 才能把审计部门从地方管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真正独立、公正地行使审计职权, 查处问题、净化环境、清除腐败温床, 向有关部门提供经济案件的线索, 维护经济秩序, 成为真正的具有权威性的经济监督部门, 才能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保障各项改革措施和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借鉴国际上政府审计管理体制变革的一些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各级审计机关应隶属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它作为人民的代表对政府的经济活动实施独立的、客观的监督和评价。在我国,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是立法机关, 而且是权力机关, 不仅制定法律, 决定重大问题, 而且产生行政、审判、检察机关。我国的国家预决算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决算的批准权和监督权均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既然这样, 具体进行这项监督工作的审计机关也应隶属于全国人大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审计, 可以发现问题, 促使政府改进工作, 使人民群众增强对政府的信任感。同时, 要真正做到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必须在隶属关系上具备依法审计的前提条件。
四、加强内部会计监管, 做好基础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 有一些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 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 并没有认真执行, 造成内部管理失控, 单位负责人应对此负主要责任。由于行政事业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一定要提高对监管的认识, 要将内部监管工作做在前头, 要认识到会计部门依法行使监管权力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必须履行;要结合会计业务工作中现存的实际问题, 认识到会计监管是会计工作的重要补充;会计监管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在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下, 体现本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特点和要求, 科学合理地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
五、加强法制建设, 严格执法机制
【行政会计文化】推荐阅读:
行政单位会计试题08-18
行政单位会计处理大全05-30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案例07-30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07-16
行政事业单位林业会计05-14
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06-08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06-1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07-24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总结05-25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