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会计报告研究(通用12篇)
法务会计报告研究 篇1
一、财务会计假设对法务会计假设的借鉴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法务会计应遵守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但是如果真正将财务会计假设运用到法务会计理论中, 是否都适用呢?下面就此展开分析:首先, 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的单位或经济实体。凡是能够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 在会计上我们都把它设定为是一个会计主体。而法务会计的发展前提并不是会计主体, 如交通事故、船舶碰撞等具体事件, 不属于任何实体。所以, 会计主体假设不适用于法务会计, 法务会计实际上应遵循的是法律事项假设, 即事先明确为哪个法律事项的处理提供专业服务。其次,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企业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 不会停业, 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而法务会计中的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 可能存在于持续经营实体, 也可能存在于非持续经营实体, 如离婚诉讼中的财产纠纷问题。所以法务会计根本不可能适用财务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当然, 如果法律事项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存在于持续经营实体, 法务会计人员在查验其会计资料时应考察其是否遵守了财务会计的各项原则, 并以遵守这些原则所得到的会计资料来推断财务会计事实的真相, 但这并不能说明财务会计原则变成了法务会计的原则。再次,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据以结算盈亏, 按期编报财务报告, 从而及时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从会计核算的本义来看, 一个实体的业务经营情况如何, 只有将其开业至歇业的整个过程全部进行考察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但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来说, 若一个实体经营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 到时所获的会计信息已失去时效, 变得没有意义。因此, 财务会计工作必须分期进行。而法务会计的使命在于查清与待处理法律事项相关的财务会计事实, 不管其涉及多少个财务会计意义上的会计期间都必须一一核实, 并且法庭只有等全部事实查清之后才能对案件进行最后处理。这决定了法务会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分期进行调查、验证、报告业务情况。最后,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 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具有同一的价值属性和广泛应用性,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可以实现对一个实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各项要素及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计量与综合, 并获得相关的经济总量信息, 以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等。因此, 在财务会计中, 会计实体应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计量、记录和报告其业务经营情况, 并假设币值保持稳定。法务会计针对出现的法律会计问题进行分析、取证、提供有力证据协助法律机构或委托人。这就决定了法务会计针对经济纠纷必须查实其涉及的财产损失、纠纷金额、犯罪金额等财务数量信息。因此它也和财务会计一样需要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 适用货币计量的假设。但由于法务会计涉及的法律事项多种多样, 错综复杂, 仅仅依靠货币计量假设还不足以反映出某些法律事项的本质, 有些不能以货币计量但是可以量化的要素, 可以采用非货币计量的形式, 如实物计量, 劳动计量, 混合计量等;对于不能量化或暂时量化有困难的要素信息, 可以采用文字记述的方式。综上所述, 财务会计的四项假设中只有货币计量假设一项经补充完善后可以适用于法务会计。
二、审计假设对法务会计假设的借鉴
(一) 国外有关审计假设的研究
审计假设的研究起步于美英审计理论界, 目前我国研究者熟知的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八项假设、托马斯·李的三类十三项假设、尚德尔的五项假设。一是莫兹和夏拉夫的八项审计假设: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是可以验证的;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管理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送审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不存在串通舞弊和其他不正当的舞弊行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减少错弊发生的可能性;一贯应用公认会计原则可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到公允表述;如果没有明确的相反证据, 对被查企业来说, 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 将来也将被认为是正确的;当财务数据的审查目的是为了发表一个独立意见时审计人员只能唯一地充当审计人员的角色;独立审计人员承担着与其职业地位相对称的职业责任。二是托马斯·李的三类十三项假设:审计必要性假设:未经审计的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可信性;最迫切的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进行验证, 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根据法律要求和职业规范进行审计, 是提高会计信息可信性的最好办法;外部审计可以验证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股东和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 通常不能自己验证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审计行为假设:在审计人员和管理部门之间不存在妨碍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可信性进行验证的利害冲突;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没有什么法律会妨碍他对会计信息可信性的验证;审计人员在精神和形式上完全处于独立的地位, 能够客观地对会计信息的可信性进行验证;审计人员具有胜任审计工作的技能和经验, 能够圆满地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应对其工作质量和所发表的审计意见负责。审计职能假设:审计人员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 搜集和评价充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材料;内部控制的存在, 可使会计信息中不存在重大的舞弊和差错;公认的会计概念及与企业业务相适应的会计基础, 如果能得到恰当与一致的使用, 审计人员就会对会计信息提出公允的审计意见。三是尚德尔的五项假设:审计目的假设;审计判断假设;审计证据假设;审计标准假设和审计传输假设。
(二) 国内有关审计假设的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蔡春提出了责任关系假设、正当怀疑假设、独立性假设、可确认假设和有效性假设五项审计假设。武汉大学廖洪提出了正当怀疑假设、可验证假设、独立性假设、证据可靠假设、内部控制有效假设、审计效益假设六项假设。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审计”研讨会上, 有学者提出了审计时空假设、有效控制假设、适当怀疑假设和可验证假设。2003年第2期《上海审计》上提出了可验证假设、可信赖假设、无反证判定合理假设和内部控制局限性假设四项假设。
(三) 审计假设对法务会计假设的借鉴
审计假设中提得最多的是“可验证性假设”、“独立性假设”。那么它们是否可以运用到法务会计假设中呢?下面对此进行分析。首先, 审计学中的可验证性假设是指经济责任可以验证, 可以通过收集审计证据来确定被审计事项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否则, 要实施审计是困难的或不可能的。这一假设是针对复杂经济环境中许多事物是不可验证的而提出的。凡无法确认和验证的事物不应包括在审计之内。离开经济责任的可验证性这一假设, 收集审计证据和制定审计评价依据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法务会计也是搜集相关证据据以为委托人等提供法律上的协助, 由此可以将“可验证性假设”引申为法务会计人员收集的财务资料等证据是可验证的, 否则法务会计人员的结论就没有了依据, 无从检验其真伪, 失去了法务会计存在的意义。其次, 审计中的独立性假设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能够排除干扰、个人利害关系, 不偏不倚地实施检查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如果没有这一假设, 审计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受到制约, 独立性遭到破坏, 那么他的审计意见就失去了社会各方面的信任。法务会计同样需要满足独立性假设, 从事法务会计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应排除来自各方的干扰,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形式上与实质上的独立性, 独立地勘验相关资料, 收集、审查证据并表达意见。如果独立性遭到破坏, 那么法务会计报告就失去了委托人、法院、律师等社会各方面的信任, 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因此, 笔者认为, 法务会计假设可以借鉴审计假设中的这两项假设。
三、我国学者关于法务会计假设的观点
戴德明认为法务会计的假设是:执行人士具备法定职业任职资格;职业人士依据当时可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职业判断, 至少令自己信服;职业人士及其组织的工作程序符合职业规范体系的要求, 无程序或者形式上的不当。张苏彤提出法务会计的假设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犯罪留痕假设。按照刑事侦查原理, 任何犯罪都必然要留下痕迹;征兆表现假设。欺诈虽然是隐蔽地实施的, 但是事物之间总是普遍联系着的, 任何欺诈行为终究会通过其他的途径以关联形式显现出来, 欺诈的这种表现形式就是欺诈的征兆;20%+40%+40%假设。学者们通过对业已发现欺诈的研究并经过推理, 认为欺诈包括三种主要类型:已经发现并向公众揭露的欺诈;已经被发现但还未公开披露的欺诈;还没有被发现的欺诈。其中第一类欺诈大约占欺诈总数的20%, 第二类和第三类欺诈各占欺诈总数的大约40%。上述有关法务会计假设的论述, 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将法务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等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作为法务会计假设, 不符合法务会计假设是对未肯定或未确知的事项做出的合乎情理的逻辑推断。二是仅从法学角度予以了考虑, 没有体现出法务会计是一门综合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边缘会计学科。
四、法务会计假设
借鉴财务会计假设、审计假设和国内知名学者提出的法务会计假设, 考虑法务会计的本质特征, 我们认为法务会计假设由以下六项假设构成。
(一) 法律事项假设
法务会计所考察的是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 它围绕某一法律事项开展业务, 因法律事项的发生而引起, 并随着法律事项的解决而终结, 属于事项会计, 凡是该法律事项涉及的会计事实都必须查清、核实, 并向委托人报告。实际上, 法律事项假设相当于财务会计中的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划定了财务会计的空间活动范围, 法律事项假设划定了法务会计的空间活动范围。因此法务会计遵循法律事项假设, 即事先明确为哪个法律事项的处理提供专业服务。
(二) 欺诈留痕假设
欺诈虽然是隐蔽地实施的, 但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普遍联系, 欺诈行为终究会通过某些征兆显现出来。如资产流动必定会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书面材料上有所反映。通过查询会计资料, 一方面可以了解和掌握欺诈者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物资财产的保管和进出情况、成本和利润情况、债权和债务情况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查明欺诈事实, 发现欺诈线索和证据。
(三) 多重计量假设
由于法律事项所涉及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都表现为货币计量信息, 法务会计必须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来明确经济业务中的纠纷金额、损失金额、犯罪金额等。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法务会计涉及的法律事项多种多样, 错综复杂, 为了把调查结果恰当、准确地表达出来, 需要注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的“双管齐下”, 计量中可以参考运用法学、证据学方面的计量方式, 如调查表、流程图等计量手段。对于不能以货币计量但可以量化的要素, 可以采用实物计量, 劳动计量, 混合计量等。对于不能量化或暂时量化有困难的要素, 可以采用文字记述的方式予以说明。
(四) 可验证性假设
可验证性假设是指法务会计人员所收集的财务资料等证据是可验证的, 如果脱离可验证性假设, 法务会计人员的结论就没有依据, 无从检验其真伪。
(五) 独立性假设
独立性假设指从事法务会计工作的组织和人员能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形式上与实质上的独立性, 独立地勘验相关资料, 收集、审查证据并表达结果。
(六) 可信赖假设
可信赖假设指法务会计工作的结果可信赖。由于法务会计人员是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从业, 并具备执业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谨慎态度, 其表达的结果是值得信赖的。
参考文献
〔1〕白岱恩.法务会计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陈矜.法务会计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3〕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4〕盖地.法务会计的理论结构〔J〕.河北财会, 2000 (1) .
〔5〕孟祥东.关于法务会计基本原理的探讨〔J〕.经济前沿, 2006 (9) .
〔6〕谭立.法务会计若干问题之我见〔J〕.经济管理, 2005 (17) .
〔7〕张苏彤.论法务会计的目标、假设与对象〔J〕.会计之友, 2006 (1) .
〔8〕张苏彤.法务会计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法务会计报告研究 篇2
1.什么是法务会计鉴定?与司法会计鉴定区别?
法务会计鉴定是指接受委托或授权的具有法务会计专门知识的人员,依据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理论作为行为基础,以法律、法规、有关财经制度等作为行为准则,对经济活动中涉及会计内容的各类纠纷、诉讼和非诉讼的财务会计证据进行检验、鉴别和评定,并据此发表专家性意见,提供诉讼支持或在非诉讼活动中提供咨询和帮助的法律服务活动。(法务会计鉴定是法务会计师的一项专业法律服务活动。)
司法会计鉴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法律诉讼活动,包括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法务会计鉴定中的“法务” 既包括诉讼活动,也包括非诉讼活动,而司法会计鉴定中的“司法”仅指诉讼活动;法务会计鉴定中的“会计”是指与会计有关联的检查、调查、审查、鉴定、分析判断、咨询等活动,而司法会计中的“会计”仅指与会计有关联的检查、鉴定、检验、文证审查,其范围比法务会计中的“会计”要狭窄。
2.哪些情况下委托人可以要求鉴定机构重新鉴定?
①原鉴定人不具有从事原委托事项鉴定执业资格的;
②原鉴定机构超出登记的业务范围组织鉴定的;
③原鉴定人按规定应当回避没有回避的;
④委托人或者其他诉讼当事人对原鉴定意见有异议,并能提出合法依据和合理理由的;⑤法律规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重新鉴定的其他情形。
3.如何鉴定股东虚假出资?
①首先看公司章程,股东出资的形式和数额,将股东货币出资的人数和数额确定下来,然后再以查公司在银行的交易记录.②然后去登记部门进行查验,再对照企业的固定资产清单进行核对。
③向评估机构和验资机构进行询证。
④向银行查询验资账户中的资金汇入人是谁。
⑤检查企业会计资料,看是否有通过虚列支出增加成本转移出资、通过长期挂账形式转移出资、通过做长期投资来转移出资、通过支取货币转移出资、通过为股东借款提供担保转移出资等情况。
4.如何进行企业负债鉴定?
①将银行存款与企业账面上相比较;
②将实付利息与应付利息比较;
③将借款与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比较;
④检查银行存款交易记录;
⑤证据验证单位长期挂账的记录;
⑥实地核对库存原材料数量,了解商品的价格和向对方查账;
⑦看进货发票是否真实发生判定应付事项是否真实
5.简述法务会计鉴定人的权利。
①在为诉讼提供支持的鉴定活动中,鉴定人有权参与相关的会计检查,以协助诉讼主体补充检材,更好地为诉讼提供准确有力的证据。
②鉴定人有权要求送检人提供鉴定事项所涉及的全部财务会计资料;有权查阅与鉴定事项有关的其他文件资料;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鉴定人有权要求委托人补充。
③就鉴定事项询问当事人、证人的权利,以及调查和搜集证据的权利。
④在鉴定过程中,鉴定人有权拒绝其他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的干涉;有权自行确定与鉴定事项相符合的鉴定方法、技术、程序;有权独立发表自己的鉴定意见。
⑤对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或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或鉴定要求不符合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等情形,鉴定人有权拒绝鉴定或终止鉴定。
6.简述法务会计鉴定证据的表现形式。
①财务会计资料(未被以诉讼证据所固定)
②财务会计资料证据(已被作为诉讼证据)
③当事人的叙述及证人证言
④勘验、检查笔录(内容涉及鉴定的)
⑤鉴定意见(除法务会计鉴定意见以外的)
7. 什么是所有者权益及特征?
(一)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投资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二)特征:①所有者权益是不需向投资者返还资本金的权益;②投资人享受分配税后利润的权利;③企业投资者有享有参与管理企业的权利;④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债务负无限或有限责任
8.简述比对鉴别法的概念及适合范围。
比对鉴别法,是指以正确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及处理结果作为参照客体,将其与检材中所记载的需要鉴别分析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及处理结果进行比较、对照,鉴别判定检材中所反映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及处理结果是否正确、真实的一种司法会计鉴定方法。
主要适用于对会计分录、账户余额、会计报表项目数字和各种财务会计计算结果正确性的鉴别,以及对会计处理记录真实性的鉴别。
案例:
1.举报多打钱(动态平衡分析法):会计事项是否真实,鉴定结果;确认参考量、范围、实际数值;确认分析量的数值、数值转换是否符合要求,得出结论
甲单位决定改扩建职工食堂,某某施工队承接了该项工程,双方签订了“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及“工程预算表”等一系列附件。工程开始后,甲单位根据合同约定向某某施工队预付了部分工程款。改建快结束时,甲单位决定不再扩建,经与施工队协商,双方达成“关于停建职工食堂的补充协议”。根据该“补充协议”,施工队应根据“工程结算表”将甲单位多付的工程款退还。在此过程中,甲单位负责人李某被举报在该单位职工食堂基建过程中收受施工队贿赂6万元,李某在被诉讼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期间不承认受贿事实。诉讼机关便委托某鉴定机构对甲单位与职工食堂基建有关的财务会计资料进行法务会计鉴定。
委托人提供以下检材:
1、该单位在3月2日制作的22号会计凭证中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260000
贷:其他应付款——某某施工队60000
在建工程——职工食堂12000002、该单位在5月6日制作的31号会计凭证中会计分录为:
借:现金35000
银行存款45000
贷:营业收入80000
借:应其他应付款——某某施工队30000
贷:现金300003、该单位在6月16日制作的11号会计凭证中会计分录为:
借:现金50000
银行存款40000
贷:营业收入90000
借:应其他应付款——某某施工队30000
贷:现金30000
鉴定要求:确认该单位3月2日制作的22号会计凭证、5月6日制作的31号会计凭证和6月16日制作的11号会计凭证所列会计处理事项的真实性及其账务处理后果。
鉴定操作:
第一步:根据相应的平衡分析机制,确定需要采用的参照量的范围,确定参照量的实际量值。
鉴定人确定参照量为“在建工程——职工食堂”,参照量的实际量值为120万元。检查发现:(1)3月2日制作的22号会计凭证所列“其他应付款——某某施工队”60000元是转账收取的,与“在建工程——职工食堂”退款无关;(2)3月2日制作的22号会计凭证中会计分录贷记的“在建工程——职工食堂”120万元与建设工程承包合同附件一“工程预算表”中的职工食堂预算额、关于停建职工食堂的补充协议中约定的退还工程款数额、该单位向施工方出具的收到退款的收据金额一致,借记的“银行存款”126万元与所附的进账单一致。
第二步:对财务会计资料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及相关证据,考察分析资金转换是否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并计算或确认分析量的实际量值。
检验发现:(1)3月2日制作的22号会计凭证中贷记“其他应付款——某某施工队”6万元业务没有附该单位收款收据;(2)5月6日制作的31号会计凭证中贷记“现金”3万元和6月16日制作的11号会计凭证中贷记“现金”3万元均未附某某施工队收到款项的手续,只是由李某在记账凭证背面记载了“李某代领”字样。
对上述检查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1)分析量“银行存款”的实际量值126万元比参照量“在建工程——职工食堂”的实际量值多6万元;(2)从5月6日和6月16日各支付3万元现金的款项来源看,都是该单位当日现金收入中的一部分。但5月6日当日实际收取现金额应为5千元(营业收入8万元—银行存款4万5千元—其他应付款3万元),而不是31号会计凭证所记载的3万5千元;6月16日当日实际收取现金额应为2万元(营业收入9万元—银行存款4万元—其他应付款3万元),而不是11号会计凭证所记载的5万元。
显然:5月6日制作的31号会计凭证和6月16日制作的11号会计凭证中各有3万元不具备资金转换的前提条件。
第三步:根据上述分析,对鉴定要求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作出如下的结论:
(1)5月6日制作的31号会计凭证和6月16日制作的11号会计凭证所列贷记“现金”无记账依据,属于虚列现金科目贷方发生额6万元。
(2)根据会计错误关系原理可以明显看出,5月6日制作的31号会计凭证和6月16日制作的11号会计凭证所列现金付出3万元,以及3月2日制作的22号会计凭证中其他应付款——某某施工队贷方发生额6万元、5月6日制作的31号会计凭证和6月16日制作的11号会计凭证所列其他应付款——某某施工队借方发生额3万元均系虚列。
(3)甲单位账务处理后果是:某某施工队在退还甲单位工程款时多汇入6万元至甲单位银行存款账户,该多汇的6万元以现金方式被甲单位负责人李某“代领”。
2.银行汇款单复印件:汇款单已出第一联,但销售方未收到银行发款单,财务会计资料,根据会计原理
甲(卖方)乙(买方)两单位签署了一份设备买卖合同,合同金额35万元,合同约定货到付款。12月29日,承运方将设备运抵乙方,乙方验货无误。12月30日,乙方向甲方传真发来一张加盖有乙方开户银行业务受理章、金额35万元的汇兑凭证第一联,表明设备款已全额汇出。但此后甲方并未收到自己开户银行发出的收账回单。
解析:银行汇兑凭证第一联只表明乙方单位的开户银行受理了乙单位的汇款业务,属于银行受理回单,并不表明该款项已实际从乙单位账户上汇出,更不表明甲单位已实际收到了该款项。案例中能证明甲单位35万元销售收入已经发生的财务资料证据是甲方开户银行发出的收账回单。
因此,鉴定人对上述确认收入会计事项的鉴定意见应该是:经检验甲单位会计资料,未见甲单位12月30日银行汇兑凭证第一联所列35万元收款业务的账务处理记录。而不能表述为:经检验甲单位会计资料,送检人要求确认的35万元销售收入事项不存在。
3.贪污:出具借条,单位用房子打折,静态分析法、平衡原理
案例(静态平衡分析法):
在一起贪污案件中,某单位向许某(该单位负责人的亲属)出具四张借条,合计金额85万元,并以这些借条的复印件编制记账凭证。
会计分录为:
借:现金850000
贷:其他应付款——许某某850000
后来该单位用一处房产向许某抵债,以抵债协议和相关手续编制记账凭证。
会计分录为:
借:其他应付款——许某某850000
贷:固定资产——某某房屋850000
鉴定要求:
确认这一会计处理的正确性及其账务后果
第一步:根据相应的平衡分析机制,确定需要采用的参照量的范围。
分析量——“现金日记账”余额、各资产账户明细账余额合计数
参照量——“现金” 总账余额和资产类总账的余额
平衡原理:
1、现金总账账户余额等于其所统驭的现金日记账账户余额合计数;
2、资产类账户总账余额合计数等于各资产账户明细账余额合计数;
3、资产总额等于负债总额加所
有者权益总额之和。
第二步:对财务会计资料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及相关证据,确定参照量的实际量值。
经初步检验:其他应付款账户资料和固定资产账户资料确认已按照会计分录记账,但现金日记账中并未登记该几笔发生额,余额也未增加。
参照量现金总账余额为96万元;
参照量资产类总账余额为1185万元。
第三步:根据相应的平衡原理,计算或确认分析量的实际量值。
经上述计算后,再采用比对法确认:①分析量“现金日记账”实际余额为11万元,比参照量现金总账账户余额96万元少85万元;②分析量资产类明细账各账户余额合计为1100万元,比参照量资产类总账余额1185万元少85万元;③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合计数为1185万元,比资产总额1100万元多85万元。
第四步:根据求得的分析量的量值,对鉴定要求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作出相应的结论。
结论:现金总账账户余额96万元中有85万元是虚构的,应为11万元;应付账款——许某某账户曾经发生的85万元借方发生额是不存在的,该单位以价值85万元的房屋向许某某抵债是没有依据的。
鉴定结果表明:记账凭证所列会计处理事项已经处理完毕并产生了相应的处理后果——该单位流失了85万元资产(某房屋)。
请同学用鉴定结论的规范表述方法概括这一鉴定结果
4.会计隐瞒入账:篡改银行对账单,鉴定依据、对象、范围、构成、表述方法、方向,修改鉴定结论
某鉴定机构接受A有限公司的委托,对其2008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目进行鉴定,重点鉴定银行存款情况,因为有人向公司领导反映会计人员与出纳08年有合谋侵吞公司银行存款的嫌疑。
鉴定操作:
第一步:取得本期全部银行对账单,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分户逐笔核对。核对中发现A公司2008年12月31日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账面余额为54000元,银行转来对账单的余额为83000元。经逐笔核对,发现以下未达账项:
(1)企业送存转账支票60000元,并已登记银行存款增加,但银行尚未记账。
(2)企业开出转账支票45000元,但持票单位尚未到银行办理转账,银行尚未记账。
(3)企业委托银行代收某公司购货款48000元,银行已收妥并登记入账,但企业尚未收到收款通知,尚未记账。
(4)银行代企业支付电话费4000元,银行已登记企业银行存款减少,但企业未收到银行付款通知,尚未记账。
鉴定人员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制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经调整未达账项后,未发现银行存款余额异常。
但发现对账单8月8日有一笔16000元的银行收入A公司没有记入银行存款日记账(经查,该笔收入是B企业汇给A公司的销售折让),对账单同月12日有一笔16000元的银行支出A公司也未入账(对账单显示的这笔支出依据是某某号现金支票提现)。
第二步: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8月份的所有提现业务进行核对,并逐一与会计凭证核对。发现从某某号至某某号的一本现金支票中有二十四张提现业务在账证中进行了准确的对应记录,唯独缺少对账单上的某某号。
第三步:检查A公司的作废现金支票。发现全年的作废现金支票共7张,并未发现对账单上的某某号。
据此,鉴定人员作出了如下鉴定结论:
(1)A公司2008年12月31日银行存款的数额经调整后应为98000元,公司银行存款账面余额54000元属实;
(2)B企业于2008年8月8日将16000元折扣通过银行汇入了A公司账号,A公司未入账;
(3)A公司2008年8月12日以某某号现金支票从某银行提取现金16000元,未入账,且该现金支票下落不明。
操作:
清算费用一个人生病,会计变成另一个人的妻子
列出鉴定操作步骤 成本项目存在问题 及时利润的影响
只有入库单,无其他证明条件
列出不应列入单位支出的部分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措施研究 篇3
关键词:法务会计;社会需要;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93-01
一、加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明确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是确定法务会计教育其他环节的起点。只有确定了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对法务会计教育的其他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经过研究笔者认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掌握基本会计理论和技能,具有审计、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具有创新意识、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责任心,能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会计学知识以及审计方法与调查技术,处理经济事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是懂得法律并具有综合型、复合型之特点的高级法务会计专门人才。他们可以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等经济组织,從事会计核算、监督、鉴证、评价及经济事件中所涉及的法律证据的取得与管理,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司法部门专门从事法务会计的服务与咨询工作。
(二)构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该本着培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专长能力、拓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理论教学按会计的特点和工作流程及法律的特点及程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人才的会计、法律等基本理论水平;二是实践教学根据专业的业务流程及岗位需要设计案例、情景模拟、综合演练等方式。法务会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重在各学科综合的应用能力。案例设计,一是由教师讲授、列举、描述、分析案例,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只被动接受;二是学生设计案例,即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自行设计案例,设计案情的不同发展方向,作出区别性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转变学生从被动接受者提升为主要参与者和设计者。情景模拟,即由学生将案例进行排演,进行情景模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综合演练,如何通过会计账户、报表等信息查处经济犯罪、财务舞弊查处、纳税申报与税收调查,如何获取案件所需证据,如何从法学角度查处会计账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等。
(三)设计法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
我国的法务会计专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法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传统的财会专业,它不是纯粹的会计审计专业,也不是单纯的法律专业,而是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本着两线、一面和实践的原则设置课程。“两线”之一,即法律类课程,如刑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犯罪心理学和逻辑学、证据学、经济法、税法等,尤其是取证技术;“两线”之二,即会计审计类课程。课程除具有会计专业相关知识外,尤其应侧重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以及独立审计准则的学习,重点熟练掌握会计技术、审计调查技术等方法。“一面”,即广博知识面类课程。包括统计、管理学、税收征管、财经应用写作、计算机技术等拓展知识面类课程,重在培养多科性技能人才。“实践”即,设计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
(四)加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及资格认证制度建设。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同其他专业一样,须加强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当法务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对其人才的需求会大幅增加,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就不应该是无序状态,而应该需要规范和约束。例如,在财政部门主管下设立“法务会计学会”,负责会计界和法律界的沟通与协调,组织开展法务会计理论及法务会计实务的研究;在教育部门主管下设立“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研究会”,专门开展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财政与教育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联合建立一系列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制度,包括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后续教育、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证、法务会计专家证人认证、法务会计操作规范等系列制度,从而,使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有章可循,法务会计人员的服务有行动指南与操作规范,法务会计人员的价值体现有评价标准。
二、结语
法务会计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热门职业,法务会计的应用是市场经济规范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务会计教育需要区别于其他专业传统的目标模式;我们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入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探讨实践教学模式,进而完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及应用体系,为尽快培养社会急需的法务会计人才服务。法务会计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中的每一个构造环节都非常复杂重要。法务会计作为服务行业,通过自身行业的发展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法务会计是一个新兴行业、新兴学科,其学科构建、业务推广还需要时间的鉴证。目前国内无论在业务开展方面还是理论探索方面尚刚刚起步,仅凭几篇论文、几本著作远远不够。本文由于时间、篇幅以及作者本身的能力有限,在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制度构建、人员培养方面还有许多论述不充分的地方,还需要有志于法务会计行业的专家、学者继续努力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国内法务会计迅速开展,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代春丽,许承志,宋萌.法务会计及其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J].财会学习,2015
[2]严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制作,2014
[3]杨毅佳.简析法务会计的职业前景[J].商业会计,2014
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比较研究 篇4
财务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定期提供财务信息而进行的会计, 又可称为对外报告会计。而法务会计则是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 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在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法定经济标准和经济界限规范过程及报告结果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的运用型学科。
(二) 法务会计的基本特征
法律服务性。法务会计是一种服务性活动, 它为法律事项的处理或解决服务, 是会计工作者对法律工作者或当事人的专业支持, 是将会计语言翻译成法律语言以帮助解决法律问题, 因而具有法律服务性这是法务会计的根本属性。
法律事项性。法务会计是就事论事, 它围绕法律事项开展业务, 因法律事项的发生而引起, 并随着法律事项的解决而终结。不过, 法务会计是协助而非直接处理或解决法律事项, 它是查明或认定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会事实, 这是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根本区别之一。
调查取证性。法务会计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法律事项涉及的财会问题进行调查, 收集、固定证据, 并据此形成结论性专家意见, 用于法庭作证或供当事人自行解决纠纷、处理未决事项, 这是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最明显的区别, 国内外许多学者正是根据这一特征来对法务会计进行定义的。
价值量化性。货币计量是财务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之一, 也适用于法务会计, 因为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均是以货币计量的, 法律中有关经济犯罪的处罚, 量刑也是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
法律标准性。法务会计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为了查明法律事项涉及的财会事实, 法务会计人员必须依照《公司法》、《诉讼法》、《证据规则》等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规定办事, 而现实中的财务会计资料是依照会计准则与制度等行业规范编制或形成的, 这就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对这些财务会计资料进行检查与验证, 如有冲突必须以法律规定为准。
广泛应用性。法务会计是会计界为法律界提供专业服务, 是会计实务对法律实务的支持。在现代社会中, 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活动都要受到法律调整, 当人们在处理经济纠纷等法律事项时, 只要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财会专门问题, 就需要法务会计提供专门服务。因此, 法务会计在行政、司法机关、银行、保险公司、上市公司及其他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将得到广泛应用。法务会计比财务会计的范围广泛得多。
(三) 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
内容不同。财务会计一般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组成部分。法务会计则是按照法律事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进行归类的, 其内容主要有税收法务会计、保险法务会计、海损法务会计、破产清算法务会计、反倾销法务会计等。
职能不同。财务会计的职能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将企业生产经营中大量的、日常的业务数据经过记录、分类和汇总, 定期编制通用的财务报表, 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而法务会计的职能是指法务会计所固有并由其本质决定的查证财会事实与保障法律实施的潜在能力。查证财会事实是法务会计的技术职能, 保障法律实施是法务会计的社会职能, 两项职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它们互相依存, 互相促进。
目标不同。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对外提供会计信息, 除为政府部门以及外界有关经济利益者服务外, 也为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服务。企事业单位的法务会计目标应尽可能保持与财务会计目标一致, 但是, 当某些 (或某种) 会计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与有关法律有矛盾时, 应按现行法律予以调整或纠正。因此, 法务会计目标应是符合或不违反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社会中介机构的法务会计目标应是对受托单位的合法、合规性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公检法等机关的法务会计应是对受理案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会计鉴定, 准确判定法律责任。
基本假设不同。由于法务会计的业务反映范围限于法律事项, 与财务会计的业务反映范围限于会计实体不同, 所以, 法务会计不可能遵循会计实体假设, 它实际上应遵循的是法律事项假设, 即事先明确为哪个法律事项的处理提供专业服务。同时, 法务会计的法律事项性决定了它不适用财务会计的会计期间与持续经营假设。
对象不同。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 而法务会计的对象则与法律事项相联系, 它是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者其所涉及的资金运动或状态。从法律的视野来看, 法务会计的对象就是法律事项所涉及的待证会计事实。显然, 法务会计对象与财务会计对象差异较大, 应予以充分注意。
程序和方法不同。由于法务会计全面吸收了会计学和法学的基本理论, 因此在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核算、各种会计信息进行检验分析时, 都必须严格遵循财务会计的程序和方法。对涉及法律事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作为证据使用时, 还要运用法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如证据筛选、分类、分析等理论和方法;有时还需运用审计学、统计学中的某些方法。
二、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法务会计中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就是传统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法务会计人员查办或处理经济案件或法律事项时, 离不开对财务会计资料的调查和验证, 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并形成专门的法务会计报告, 作为法庭诉讼的证据。财务会计与法务会计在应用资料方面有着广泛的一致性。
货币计量是财务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之一, 因为只有通过货币或价值手段才能将各项具体的经济业务或财产进行汇总, 从而得到会计实体的经济总量信息, 以利于综合判断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在法务会计中, 一方面, 法律事项所涉及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绝大多数都表现为货币计量信息;另一方面, 为获得处理法律事项所需的犯罪金额、纠纷金额、损失金额等, 必须对该法律事项相关的财会事实进行价值量化、分类和汇总。法务会计需要以价值量化手段汇总法律事项涉及的财会情况, 以利于司法人员或当事人对案件或纠纷进行定性和处理。
在财务会计中, 会计事项通常用来表示具体的经济活动或业务。因此, 我们可以将财务会计与法务会计的对象进一步细分为各个具体的会计事项。如果财务会计中的某些会计事项与等待处理的法律事项相关, 就会构成法务会计的对象。财务会计与法务会计的对象虽然不同, 但其联系十分密切。
三、法务会计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一) 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解释的影响
法务会计远远超出了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而且对财务问题的确认与解释更为准确、清晰。当某一团体对某一事项产生抱怨、质辩、谣言、疑问时, 法务会计能很快地确认出财务事项的要害所在, 并根据经验与所掌握的法学和会计学理论作出相关认定, 向冲突的双方解释, 这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解释将更为准确有效。
(二) 对财务会计控制职能的影响
法务会计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 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在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法定经济标准和经济界限规范过程和报告结果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 它主要处理财务事实与企业问题的关系, 并运用于法律上的鉴定。法务会计经常涉及舞弊调查, 并为管理部门、律师或者私人调查服务, 它经常帮助管理部门强化公司的内部控制, 以减少管理部门的舞弊发生, 这样也大大强化了财务会计的控制职能。
(三) 对财务会计准则、制度和法规的影响
随着法务会计的迅猛发展, 传统财务会计准则、制度和法规已经不能适应法务会计实务工作的需要。要规范法务会计实务工作, 我国会计理论界应借鉴西方法务会计并结合我国国情, 以便尽快制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务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工作程序与方法、执业规范、职业道德以及相关法规, 使我国法务会计工作的开展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这同时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化的客观要求。
(四) 法务会计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
1、精通会计, 熟悉法律等其他相关法律知识。
法务会计既然是一门复合型会计学科, 就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具有多种相关知识, 以便更好地了解财务报表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
2、高尚的职业道德。
保密、自律是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 法务会计解决的大部分问题都会涉及到不同单位相关的商业秘密或执法秘密, 所以从业者要对委托人负责, 只能把对某一问题的审计报告提供给委托人, 在法律规定的保密期内, 不能将相关资料泄漏给任何单位和个人。
3、独立敬业的精神。
这也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独立与保密密切相关, 为了保密的需要, 从业者不能与他人商讨目前进行工作的问题, 也不能与解决同一问题的其他执业者商讨, 以免从业者之间相互因为资历、语言表达能力等影响他人证明结果的客观性和独立公允性。
法律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为我们的经济生活保驾护航。法务会计对财务会计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会计工作者应把握时机, 开创和推动法务会计更美好的明天。
摘要:法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复合型边缘学科, 与许多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法务会计的特征侧重于法律服务性, 财务会计侧重于决策服务性。法务会计的目标是以法律为最高标准, 财务会计则以准则和制度为标准。法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只遵循法律事项和货币计量假设, 这也给财务会计带来了很大挑战。法务会计的原则虽然遵守了财务会计的原则, 但却有了新的含义。
关键词:法务会计,财务会计,法律事项
参考文献
[1]谭立.再论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J].金融与经济, 2005 (10) .
[2]威廉姆·霍普伍德.法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任存梅, 张婧怡.论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J].会计之友, 2009 (1) .
法务竞聘报告 篇5
竞聘演讲报告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竞选答辩。首先,感谢公司提供了让我们展示自己、认识自己的机会,中层干部实行公平、公正、公开地竞争上岗,是公司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今天,我以诚恳的心态站在这里,接受大家的选择,也把它当作对自己工作的检验。我叫yqf,2012年3月加入公司,在xx公司管理部担任行政文员一职;2012年7月,xx公司成立后,在xx公司管理部担任行政文员,后期侧重于法务专员方面;2013年11月起至今,在xx公司担任综合管理部行政主管一职。在工作中,我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严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发挥主人翁精神,团结群众,努力为公司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今天我所竞聘的职位是:合约部负责人。
各位领导、评委,各位同仁,我今天演讲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我竞聘合约部负责人的优势;二是谈谈我对于做好合约部负责人的工作思路。
回顾我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我始终要求自己要保持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保持学以致用、勇于实践的务实精神,更要保持严于律己、诚信为本的优良品质。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学习,全心全意为公司发展不断发挥自己的能力。自加入公司,我主要参与了公司对电投高尔夫球赛的策划与开展,从邀请函的准备到颁奖晚会的小游戏,和同事们熬过好几个不眠夜;之后,我有幸参与了xx公司公司的前期谈判和办理注册及相关资质、证照等工作,从呈报集团的投资意向书,到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跑过了昆明的大街小巷;此外,我还参与了公司对xx公司提出的“大宗物资授权集中采购和供应管理方案”,不仅获得了xx公司的认可,更有力推进了我司大宗通用物资集中采购规划的顺利实施;在一段时间的法务专员工作中,我接触到了公司各类业务合同,参与了合同谈判和战略协议的签署等,收获良多。
我没有辉煌的过去,只求把握好现在和未来。今天,我参加合约部负责人的竞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我认为自己具备担当该职务所必须的政治素养和个人品质。我敬业较强,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工作中,我勤学思考,有团队协助精神,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是我认为自己具备担当该职务的一定知识和能力。合约部的工作具有特殊性,要求能动能静,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前期在管理部的工作中,培养了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这是做好合约部工作的基础。除此之外,要做好合约部的工作,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和合同管理经验。以本科时期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为铺垫,在担任法务专员期间,我得以接触、拟定、修改公司业务合同,学习到在市场采购合同中的必备要素,也见识到昆钢年度合同中极为详尽全面的条款。特别在拟定和修改合同之中,我更体会到,在与对方的合同往来中,完全要求合同依照自己的意愿签订是行不通的,合同双方作为平等主体,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程度几乎难分高下,你万不会让自己吃亏,我也不能承担更大风险。因此,要想使合同获得双方主体的认可,首先要了解对方在意什么、关注什么,对于对方不在意的事项和条款,我们可以多加修改,例如“可以”和“必须”的差别,尽可能降低我方风险;而对于对方在意,且我方关注的重要条款,就需要提高警惕,可以多同业务部门、财务部进行沟通,建议由业务部门或高层领导与对方进行协商。以上这些,将有利于我更快地进入合约部负责人的角色,迅速开展工作。
那么如何做好一个合格又称职的合约部负责人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认清角色、摆正位置、行权而不越权,到位而不越位;其次,为了能够认真履行好本职工作,具体概括为“一个原则”、“两个中心”、“三个转变”、“四个做到”。
“一个原则”就是上为公司分忧,下为业务把关,以形成合同动态跟踪链,做成风险管控体系为原则,并以此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两个中心”就是围绕服务和管理两个中心,既突出服务意识,又提出管理要求,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带服务,发挥好部门作用。
“三个转变”就是从后台走到前面来,实现由后勤服务型工作向监管服务型工作转变,由粗放型工作向精细型工作转变,由保管人思维向主人翁思维转变。“四个做到”就是:
第一,做到“事事有合同”。通过对公司现有业务合同的分类、梳理、归档,把业务员手中的合同收归部门,与财务部、业务部共同清查已送货结算但合同不明的项目,并对类似情形进行补齐。归纳总结各类业务合同范本,出台合同相关制度。第二,做到“项项有人管”。与管理部、财务部、业务部门确认合同管理制度的相关职责划定,对包括合同的谈判、审查、签署、盖章、履行、结算、发票回收等程序进行分部门确认。合约部主要负责对合同基本信息的审查确认,例如对其主体资格、资信能力和履约能力的确认;对合同基本条款进行审查,例如对标的物、履约方式、合同期限、担保、付款方式等;对模糊条款进行核实,例如对某些条款的解释,不同类型风险的责任承担等。第三,做到“步步有监督”。根据合同周期将合同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类,对短期合同进行简要审查、记录存档;对长期合同,制定合同进程监督表,对每一合同设立一台账,按业务进度一事一记;将合同经办人和直接负责人确定为合同执行责任人,定期提醒责任人跟进合同,要求责任人对合同进程进行定期汇报,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形成合同履行动态跟踪表,并将常态进度和突发进度及时向上汇报。对于出现阻碍合同继续正常履行的情形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包括高层沟通、发律师函、作出诉讼准备等方式。第四,做到“件件有依据”。对合同的跟踪做到有始有终,主合同与补充合同齐全,往来单据齐全。对履行中的合同有据可查,作出月报和季报,既能够保障合同顺利履行,又能够对后期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证据留存,同时还可对合同履行结果“追责到人”;对已履行完的合同进行盈利分析,对合同自谈判到结算各程序所遇到的特殊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形成文字,在公司内分享,择取典型合同归纳提炼成正、反面培训教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计划将岗位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审查、中期跟踪和后期反馈;同时,我也会将工作职责大致分为五个方面执行,包括整理归档、监督履行、范本制度、纠纷处理和分析培训,分出轻重缓急地开展工作。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竞争上岗有上有下,我没有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回报,也没有耀眼的资历,只想通过这次竞聘让大家认识我、了解我,也正式在这次竞聘中,我学到了全新的业务知识,清醒认识到自身的差距。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将宠辱不惊,更加努力地继续做好我的工作,以绵薄之力回报公司。
最后我要说,从我进入公司,属于我的舞台不多,今天借此机会,表达一下我的感激,感谢各位领导一直以来对我的培养和包容,感谢各位同事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谢谢大家!篇二:银行法律审查岗竞聘报告(最新)竞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怀着一种不平静的心情参与这次竞岗演讲,首先感谢组织和领导给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锻炼和参与竞争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同事们对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我将以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来参与支行信贷审查岗位的竞争,勇于接受组织的挑选.下面,我将就三个方面向支行领导及同志们陈述我的竞聘报告:
一、工作简历:我生于1970年2月,现年43岁,大专学历,于1988年3月参加工作,1997取得会计师职称,2011年被聘任为信贷审查员。
二、自我优势:各位领导和同仁们,我之所以参与信贷审查岗位的竞聘,主要基于一下两点:
(一)我具备一个银行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工作经验,同时也具备有担当信贷审查工作所必须的政治素养和个人品质。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多年来,我工作一直一丝不茍,任劳任怨。不论在什么岗位,我总是刻苦钻研,尽善尽美完成本职工作。
(二)本人具备较强的信贷业务能力和金融法律法规知识。虽然我从事信贷审查工作只有两年,但由于自己的好问、好学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陆续积累了许多信贷业务知识,使自己在业务操作方面能驾轻就熟,加之自己在担任支行信贷审查员两年中,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有较为丰富的金融法律法规知识,且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的各项政策、法规,具有较高的信贷政策水平和信贷理论水平。所以,只要竞聘成功,则能把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法律知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省去了重新学习熟悉的过程,可以立即投入工作。
三、竞聘态度: 如果在这次竞聘中能得到支行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赢得支行法律审查岗位的话,我将不辜负组织、领导和大家对我的信任、期望,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在2013年努力履行和实现任期内工作任务,依照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认真履行信贷审查岗的岗位职责,做好全行信贷业务涉及法律风险的审查,防范和监控全行信贷风险预警,确保我行各项涉及法律事务的工作不会存在法律风险,为全行2013年各项经营合规合法,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绵薄的力量!同时也要积极完成支行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假如我竞聘落选,我也不会灰心和气馁,因为能够勇敢竞争,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自我挑战和磨砺意志的考验,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一次重新认识自我和展示自我的体验,我会从中找出不足和差距,今后的进步和提高才能更快,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让领导信任、让群众满意的优秀员工。
谢谢大家!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工作顺利!张丽红 2013年1月篇三:竞聘报告 竞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
我叫***,现任职于***,主要从事法律事务管理、风险管理、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党风廉政建设、审计监督、团务等系统工作。竞聘人在法律事务、合同管理、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等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知识,并且通过一年多的主管职务锻炼,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竞聘人认为符合贵司**经理岗位要求条件,能够胜任竞聘岗位工作,特向贵司提出竞聘申请。竞聘人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竞聘报告。
一、个人学习工作经历
竞聘人于**年**月毕业于**大学,取得法学硕士学位,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年**月至**年**月,在**见习。随后定岗于**公司**部,负责诉讼及合同管理,并在此期间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因工作表现优秀,于**年**月调任**副主管。
二、近年来主要工作业绩
在**工作期间,管理公司诉讼案件,作为公司代理人参加诉讼,为公司避免因诉讼造成的经济损失;审查公司签订的重大经济合同,预防合同法律风险。其中包括:
代理**公司系列案件,为公司挽回一定的经济损失;代理**票据纠纷、**交通肇事纠纷、**买卖合同纠纷等案件,胜诉;代理**系列借贷纠纷案件等。审查修订**《**金融网服务协议》;拟定**债权转让协议;修订**劳务派遣协议;拟定**还款协议等重大经济合同。
对**等6个重大事项出具法律意见,充分发挥了法律审查的功效,确保了公司合法合规经营。在**工作期间,作为**副主管,全面负责法律事务、风险管理、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系统工作,取得业绩有:
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包括合同管理、风险管理、招投标管理等在内的10项管理制度,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构筑**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形成系统的廉洁风险防范工作机制,有效开展廉政档案管理、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效能监察、廉政谈话、廉政教育、廉洁从业知识测试、“三重一大”监督等系统工作,并在**年度检查中取得**分的优秀成绩。建立“法律意见书”工作模式,对合同主体变更、无资质企业**等重大事项出具法律意见书,并监督落实,确保公司合法合规经营。
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对**管理流程、**流程等进行测试,提出完善修订建议**余条。对**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发现问题**项,提出整改意见**条。
在**年度**工作中,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并授予**荣誉称号。
三、对竞聘岗位工作的认识
**经理是**系统工作即法律事务、风险管理、纪检监察、审计等系统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作为**经理,个人认为应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部门负责人应是“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懂技术,就是懂业务,在业务上能够带领人、指导人、培养人;会管理,就是要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能,意味着从单纯的技术、业务岗位走上复合型职能。
其次,部门负责人应做到公平、公正,坚持原则和立场。对待员工和工作,不能有所偏袒,不能把个人喜好强加到员工和工作上。
最后,部门负责人应提高协调应变能力。**经理,应具备较强横向协调能力,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了解,使整个**系统工作能够流畅地开展;同时,也要提高纵向协调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办理领导安排的工作,解决员工遇到的难题,让领导信赖,员工信服。
四、本人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竞聘人若有幸竞聘成为贵公司**经理,计划秉承管理部门为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原则开展**系统工作,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开展**等工作为生产经营保驾护航,提供有效监督服务,确保公司合法合规经营,保证公司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遵纪守法,维护良好生产经营秩序。具体措施有:
(一)为生产经营提供全面风险防范服务
第一,提供法律风险防范服务,确保公司合法合规经营 践行法律意见书机制,对公司重大事项出具法律意见。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员工法律意识。了解员工法律诉求,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形成良性循环。对合同进行100%法律审查;规范诉讼案件管理,提高自主代理案件比例;有效利用**常年法律顾问专业优势,提高法律服务水平,降低诉讼成本。
第二、提供全面风险管理服务,避免风险事件发生 对公司各部门潜在风险进行排查,配合各部门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并监督落实。每年对各部门潜在风险进行评估,选取重大风险如物资管理风险、采购风险、售后索赔风险等进行专项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服务质量。对招标风险进行日常监督,规范招标流程、提高招标水平、控制招标风险、节省招标成本。第三、开展审计监督服务,确保流程执行到位 对重大和关键流程进行流程测试,提出完善修订建议,对流程执行不到位之处提出改善建议;监督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对公司基建项目进行基建审计,维护公司资产安全,确保良性生产秩序。
(二)提供党风廉政建设服务,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远离贪腐诱惑,维护公司形象,保护广大干部职工
第一、构筑廉洁风险防范堤坝,提供廉洁风险防范服务 开展廉洁从业知识测试、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规范廉政档案管理、排查廉政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等廉洁风险防范系统工作,提醒党员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自醒自律,警钟长鸣。第二、加强廉洁从业教育,提高廉洁从业意识
制定切实可行的廉洁从业教育方案,宣扬廉洁从业意识,灌输遵纪守法责任,抵制“四风”思想诱惑,提高廉洁风险防范能力。开展领导干部上党课,深入职工宣传廉洁从业知识等工作。
第三、建设特色廉洁文化
党风廉政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形成特色廉洁文化。**负责人应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结合公司实际,借鉴先进经验,形成公司特色的廉洁风险防范文化,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有力保障。
浅析法务会计 篇6
关键词:法务会计;法务会计产生的现实需要;法务会计发展建议
一、法务会计概念
所谓法务会计,国外的权威解释是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C·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J·林德奎斯特提出的:“法务会计,就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并给法庭提供相关的证据,不管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国内关于法务会计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由李若山教授指出,他认为:“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和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
二、法务会计的产生的现实需要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企业规模日趋庞大,新型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使得经济活动变得复杂化和多样化,但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法律规范的缺失导致大量经济犯罪和经济案件的发生,在经济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需要运用会计学知识对经济损失进行客观度量和法律相关进行全面分析并作出裁决,法务会计就应运而生了。
(二)我国现阶段的特殊需要
我国现如今进入了“习李新政”的时代,这注定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时期,因为几乎所有的国家建设的事项都具有鲜明的特质,那就是“改变”。
以取消配车为标志的大力缩减行政开支和执政成本,意味着要提高行政效率,避免执政过程中的浪费,更是要对纳税人负责。法务会计就是为了这次行政开支变革做好“控制器”。哪些开支符合合理范围,而哪些开支又是过度消耗,更重要的,哪些开支是触犯规章甚至的法律的“多吃多占”,法务会计为各项开支作出界定。
反腐与打老虎,这是法务会计要参与的“重头戏”。新政的到来,势必要对以往的不正之风带来的不正之果进行严厉惩处。对于我国存在的经济类案件的“老篇新章”绝不放过。法务会计的存在正是要把官员腐败、官商勾结的各类涉及权钱交易的事件一一揪出。核算他们的不当、不法收入,让他们在确凿的会计证据面前没有机会负隅顽抗,为法院审判提供准确的庭审证据,作出合理的审判结果。惩罚违法犯罪人员,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新手”们。当然不光要打像省部级官员那样的“老虎”,也要把细枝末节的“苍蝇”排掉(比如秦皇岛北戴河区供水局经理马超群,科级干部,居然从家中搜出一亿两千万现金、三十七公斤黄金),法务会计要深入基层,于细微处掷地有声。于大于小,都需要法务会计的帮助匡扶正气,大快人心。
三、推进法务会计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法务会计的地位
这其实是上一点的补充,也是要让涉及到的专业人员,尤其是在主观上,提高从事法务会计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對于任何一项职业的来说,如果它的存在会赋予一个人很高的社会地位,那么它的发展应该就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在中国。例如,高校毕业的学生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公务员热”,而且中国非公职人员表示出的对公务员的各种歆羡,都造成了公务员职位成了真正的“千军万马过大桥”,由此催生的公务员教育的火热。因此,若是相关管理部门把法务会计的职务重要化、专家化,物化表现就是高薪,各种社会媒体要对法务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和道德的标榜,法务会计在众人心中留下的极深的好印象。提高了法务会计的社会地位,那么相关专业人员自然就会对法务会计充满了兴趣,提高自己在法务会计方面的钻研力度和执业能力。
(二)培养法务会计人才
我认为现如今的法务会计教育的重头戏应当放在已经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的会计人员和法律人员身上。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可在以下三个方向进行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准确的来说,是对相关专业人士的继续深造:
(1)对于已经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相关法律人士,可以进行会计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如果能继续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科目的考试,便可以成为合格的法务会计执业人员。
(2)对于已经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高端会计从业人员,可以继续学习相关的法学课程,并且应当进行与刑侦学有关的课程项目。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一项新的从业考试科目,这一考试科目应当与经济类法律高度相关,毕竟法务会计大多是要进行经济类案件的核算和调查。如果注册会计师能通过这类考试,并且能够通过培训掌握刑侦学在实际当中的应用,也应当视作合格的法务会计执业人员。
(3)上述两项建议可能还是有些严苛,毕竟能分别通过司法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员少之又少,那么能通过司法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两门考试的人员简直就是“凤毛麟角”。而且,在会计师事务所和法律事务所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有没有通过上两个考试的人员,但是因为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也分别是会计领域和法律领域的优秀执业人员。因此,我建议对于符合这种情况的工作人员可以适当放宽考试的要求,具体表现就是可以让他们减少相应的考试科目。因此在进行法务会计人员的培养时,可以对熟练掌握自己工种的会计人员只是进行与他的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律事项的教育;而相应的,对于那些优秀的法律工作这来说,也是对他所能够涉及的法律事件的会计知识进行相应的培训。当然,这两方面的培训并非“一蹴而就”,而应当是“慢工出细活”,定期分别对会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进行培训和在教育,是他们能够渐渐掌握法务会计的知识,尽快拥有进行法务会计工作的能力。这个可能会是培养法务会计人员“速成”的办法之一。(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毅佳.简析法务会计的职业前景[J]商业会计,2014,01:116-117.
[2] 蒋文琪.公司财务造假与法务会计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3:125-127.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篇7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长期为科龙电器偷梁换柱, 华寅会计师事务所为银河科技李代桃僵, 天职孜信会计师事务所为ST天一围魏救赵, 深圳鹏程会计师事务所为ST金荔瞒天过海等等。这些严重违规的财务舞弊案件一一曝光, 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要求赔偿损失的民事诉讼不断增加, 股民越来越多开始关注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审计的公正性。究竟财务丑闻该由谁负责, 怎样防范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帮凶, 怎样识别财务报告的真假, 怎样确认注册会计师、上市公司的过错, 怎样明确注册会计师、上市公司的过错和投资者的损失之间有没因果关系存在, 如果有因果关系存在, 又应该怎样确定赔偿金额等等。这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和会计专业知识密切挂钩的法律问题, 经常让法官和律师们无可奈何,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法务会计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会计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 会计理论的创新能够促进会计实务的创新, 会计实务的创新又可以进一步激发理论理论的创新, 会计理论创新与会计实务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共同朝前发展。理论创新和实务创新都需要人才创新, 即必须具备创新型人才。所以, 研究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不可否认的现实意义。
在目前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中, 发现了一些问题, 应当引起广大培训机构、高校的重视, 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培养出能符合市场需要的法务会计人才。
二、我国高等院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等院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手段落后
各高校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尚处于摸索、探讨阶段, 课程设置比较简单, 课程体系多停留在会计课程和法学课程的简单叠加, 缺乏有机交叉融合。
三年制大专院校法务会计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法务会计、审计学基础、财务审计、审计技术方法、会计电算化、经济法、税法、诉讼法、证据调查、会计综合实训等。这样的课程设置根本无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法务会计人才。四年制本科高校法务会计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涉及面更广, 包含了会计学、审计学、法学三大专业领域, 二十多门专业课程。课程繁多, 任务太重, 涉及专业面太广。在本科阶段, 学生很难做到真正掌握和融会贯通, 应用水平也很难通过丰富的实战训练而得到真正的提高。
目前不管是大专院校还是本科高校, 由于师资人才短缺和水平所限, 法务会计课程的设置, 可以说就是会计学和法学课程的简单叠加, 还交叉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还远远不够, 更谈不上有机融合交叉学科知识。以目前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 既无法出产合格的会计师, 也无法出产合格的律师, 更不可能出产合格的法务会计师。
(二) 高等院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散乱
我国目前已经有一批政法学院、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致力于培养法务会计人才, 开办的学历教育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 暂时还没有法务会计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按照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七种院校。
1.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把司法会计课程设置为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在法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开设法务会计课程。
2.河北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开办第一届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渤海大学2007年在财务管理专业中也设置了法务会计方向;云南财经大学2000年、云南财贸学院2001年在会计学专业中增设了司法会计专业方向, 其中云南财经大学2004年将司法会计方向直接提升为法务会计一级专业设置;2010年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会计学专业中增设法务会计专业方向。———在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设立“法务 (司法) 会计专业或方向”。
3.渤海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在法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开设“法务 (司法) 会计方向”。
4.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03年开始招收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
5.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首都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吉林大学、渤海大学、华东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等。———在法学专业或会计学专业中开设法务会计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
6.复旦大学2005年招收首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PAcc) 学员中, 在全国高校首次开设了“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专业, 随后, 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中相继开设了法务会计专业。———在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教育。
7.中国政法大学开展面向会计师、审计师、内部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各类商务调查事务所从业人员、在校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与研究生的法务会计职业培训。———独立开展法务会计职业培训。
可以这样讲, 各个高等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各行其是、自我发挥、自主发展, 都在探索专业培养途径, 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比较规范的、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效果也就不如人意。
(三) 毕业生升学、就业受阻
在教育部公布的目录中没有法务会计学, 毕业生考研时无法选择法务会计, 只能选法学或会计。就业时, 只能要么是法学人, 要么是会计人。但是, 知识结构不如真正的法学人或会计人, 毕业后三到五年还必需花比别的专业更大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成为一个法学人或会计人。严重影响学生就业的选择。
三、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科属性还没有确定。法学界认为, 法务会计从属于司法会计, 司法会计是法学的一个分支, 司法会计活动是一种属于法律行为的诉讼活动;会计界认为, 司法会计从属于法务会计, 司法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 司法会计活动实质是会计在司法活动中的应用, 是属于会计行为。归根结底, 就是还没有区分清楚司法会计与法务会计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学术界至今依然纠缠不清, 这种纠缠成为制约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瓶颈。
2.法务会计专业还没有正式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认可。法务会计是新产生的专业, 还没有被正式列入国民教育专业目录, 在各个高校尚处于自由发展时期, 各层次法务会计学历教育模式散乱, 开设的院校较少, 远远没有形成规模化, 还需要发展壮大, 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走向稳定和成熟。
3.严重缺少合格的专业教师。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担, 如果没有合格的教师, 又谈何人才培养呢?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目前, 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 承担法务会计教学任务的教师, 要么是会计专业教师, 要么是法学专业教师, 既精通会计学、审计学, 又精通法学、侦察学、犯罪学、证据学理论与实务的跨学科复合型教师基本没有。
4.教材严重落后于教学的需求。市场上法务会计教材稀少, 缺乏研究性的文献, 其中一些教材无非是舞弊审计学教材的翻版, 法务会计的研究、教材的编写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其结果就是学生读完了该专业, 认为被忽悠了, 法务会计学其实是不如会计学, 舞弊审计其实是不如审计, 还不如直接去学会计或审计。
四、解决的方法
(一) 科学定位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 以人为中心, 以成果为标准, 从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办法。如果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那就是取得目标成果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门新兴的复合型边缘学科, 要求培养出综合素质的人才。美国会计学家贝洛各尼这样描述法务会计人员, 他说一名称职的法务会计人员应该是1/3会计人、1/3调查人员、1/3商人。这就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二) 运用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的手段培养法务会计人才
双师型教师本来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 服务于使用操作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法务会计也是属于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完全适合双师型教育模式。目前我国接受法务会计培养的人群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和律师。这两类人群由于知识和技能的单一性, 经常会深感力不从心, 迫切需要充电。
已经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教育的院校, 双师型教师可以由高校专业教师和参与培训的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律师、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来担任, 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会对高等学历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种培训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双师型教师的短缺问题。通过高校专业教师授课, 可以丰富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的理论知识;通过律师、审计师、注册会计师讲解亲身经历的典型案例, 让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感同身受实战现场, 获取实战经验。这样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是培养法务会计人才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途径,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法务会计教师和法务会计师的职业素质水平。
各高校应该积极开展面向律师、审计师、注册会计师以及在校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 开展法务会计双向职业培训。
(三) 大力加强法务会计教材建设
目前在美国已经出版的法务会计教材不下十余种, 归纳为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舞弊的预防与调查、诉讼支持与损失计量、证据的收集与管理。目前中国仅有三本法务会计的教材出版, 这三本教材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法务会计基础教程》 (王卫国、赵荣信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3月出版的《法务会计高级教程》 (张苏彤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出版的《法务会计概论》 (黎仁华主编) 。我们应该研究国外法务会计教材发展变化的新动向, 结合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 及时修订与编写与国际法务会计教育接轨且适合我国特点的高质量的法务会计教材。
(四) 培养高水平的法务会计师资人才
吸收以往司法会计的研究成果,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大力培养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务会计老师, 克服浮夸风气, 踏踏实实做学问。承担法务会计教学任务的教师不能仅局限于高校内部, 更应该与税务局、法院、检察院、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和资深教师现身说法、因材施教, 从教的法务会计老师应具有注册会计师、律师等多重身份, 切实培养能使人教学的法务会计老师, 从而有效推动我国法务会计教育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五) 加大法务会计专业的社会宣传力度
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尽快进入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 让社会各界了解、知道该专业人才的特点, 掌握的专业知识, 让该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广大有需要的部门、单位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法务会计在我国还是一个处于新生阶段的专业, 还需要我们共同呵护和努力。法务会计是我国司法会计积极的有益的补充, 它将会以全新的服务模式, 以专业的执业技能和科学完备的服务体系为企业、社会各界提供更加专业、科学、客观、权威的法务会计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玉兰.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及方案研究[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09 (1) .
[2].黎仁华.论我国法务会计的理论要素[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08 (5) .
[3].盖地.适应21世纪的会计人才——法务会计[J].财会通讯, 1999 (5) .
[4].李若山.法务会计——二十一世纪会计的新领域[J].会计之友, 2000 (1) .
[5].盖地, 张敬峰.法务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 2003 (5) .
[6].戴德明, 周华.法务会计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1 (3) .
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研究与分析 篇8
(一) 法务会计认识误区
目前我国对法务会计了解的人还是少数, 即使有所了解, 但对法务会计的具体内容并不清楚。在许多人的意识当中, 认为法务会计就是现在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相关工作和业务范围, 只是司法工作的一部分, 是对经济诉讼起协助作用, 这项工作由司法机关直接领导、控制和监督。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务会计, 而是人们的一种误解。事实上法务会计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和适用范围, 上述职能作用只是法务会计的个别方面。在不断推进法制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下, 应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理解法务会计, 并充分利用法务会计为我国经济法制建设服务。
(二) 法务会计理论研究进展缓慢
我国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务发展, 至今尚未形成较完整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 甚至对法务会计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未能达成共识。如关于法务会计的定义, 就有很多不同看法;关于法务会计的内容有“侦破论”和“鉴定论”。另外, 我国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涉及范围狭小, 目前仅限于经济舞弊和贪污案件的查处方面, 而很少涉及个人方面的应用 (如离婚财产分割、保险等问题) 。国内关于法务会计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表达, 李若山等 (2000) 认为, 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 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 提出其专家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职业或专业领域。法务会计是会计的一门新兴学科, 提供上述服务的主体就是法务会计人员。法务调查 (Forensic Investigation) 、法务审计 (Forensic Audit) 、法律支持 (Litigation Support) 、调查会计 (Investigation Accounting) 等概念实质上是法务会计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法务会计主要分为法律支持与舞弊会计两大部分。盖地 (2000) 从学科和实务的角度对法务会计进行定义:从实务角度定义, 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 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以会计资料为凭据, 处理涉及法律法规的会计事项, 或者以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知识审查、监察、判定、裁定、审计受理案件、受托业务;从学科角度看, 法务会计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融会计和法学于一体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法务会计不是某一会计实体 (主体) 的“单一会计”, 应该是更广泛意义的“会计”, 是某一范围 (领域) 的业务 (涉及法律的会计事项、会计资料) , 而非某一特定主体的特定会计。
法务会计是由司法会计、债权、债务理算会计、保险赔偿理算会计、海损事故理算会计、社会公正会计、物价会计、基金会计、企业税务会计等组成的。与上述两种观点近似的表述还有喻景忠 (1999) :法务会计的实质是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 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在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 各种法定经济标准和经济界限规范过程和报告结果, 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的运用型学科。戴德明等 (2001) 从规范和保护会计职业界的职业行为进而优化会计规范体系这一方面, 对法务会计作出更为独特的阐释:法务会计是司法会计的一种, 当司法会计的目的是为在法律框架下规范和保护会计职业时, 司法会计就可称为法务会计。法务会计是这样一种专业行为或理论, 它关注会计职业界如何更有效地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通过提供现有法律框架内的一切有利于规范和保护会计职业界的法律证据, 强化职业规范的约束力, 帮助会计职业人士或组织主张合法权利, 减轻由职业风险而引致的法律责任, 支持会计职业界发挥社会 (以法律意志为代表) 赋予它的角色作用。显然, 对法务会计的不同理解产生出法务会计的不同定义。从学术争鸣的角度看这是有利的, 但从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层面来理解, 认识的分歧是导致实务发展障碍的致命因素, 因此学术界应尽快就法务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达成共识。
(三) 法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落后
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初期阶段, 经济发展呈多样化、复杂化, 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虽然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 但仍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务会计的发展。笔者主要从法务会计作为鉴定的角度进行讨论。鉴定方法的科学性是保证鉴定结论正确的前提, 但是鉴定制度的合理性也是保证鉴定结论正确的重要条件, 而且合理的鉴定制度还是审判活动中正确运用鉴定结论的保障。我国于2005年施行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 规范了面向社会鉴定机构的设立条件、鉴定人的资格条件等准入标准。我国至今尚没有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法, 对司法鉴定的法律规定分散于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中。国家各司法机关相继制定了一些调整司法鉴定的规章性文件, 这些规定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鉴定领域无法可依的困扰, 对本部门的司法鉴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司法鉴定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2005年2月通过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规定, 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不得设立鉴定机构。侦查机关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设立的鉴定机构, 也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为保证侦查、检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都建立了与本部门工作相适应的鉴定机构, 从而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司法鉴定各项制度的设置上存在不匹配和扭曲的现象, 一方面规定鉴定人同司法人员一样应实行回避制度, 要求鉴定人中立于双方当事人, 以体现保持“中立鉴定人”的底蕴;另一方面又规定这些人员属于司法机关公务人员, 使鉴定人处于不能中立的机构中, 致使鉴定人的定位和实际处境相矛盾。一旦案件涉及司法机关自身的责任问题, 鉴定程序的公正性、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就难以保证。二是司法鉴定的范围、司法鉴定人的资格无明确界定。我国三大诉讼法中对鉴定范围仅以“与案件有关的专门问题”一言概之, 同样, 对鉴定人的条件也笼统地规定为“具有专门知识的人”, 但对什么是“专门问题”、什么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而且目前我国没有鉴定人资格审查的专门法律、法规, 缺少认定司法会计人员资格的统一标准。于是在实际操作中, 就存在司法机关进行的司法会计鉴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会计鉴定;甚至有时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会计人员和负责人也从事会计鉴定。这种多重机构和主体并存的状况容易导致多重鉴定、重复鉴定和矛盾鉴定。而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时, 究竟采用哪一个鉴定结果又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 这无疑会影响法庭审理案件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三是相关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 都有关于“司法鉴定人”或“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法律责任相关条款的规定, 但在笔者所见规定中, 对于鉴定人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或者因过错而出具错误鉴定结论的应否承担责任, 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其原因就在于对鉴定过程缺乏科学和明确的责任标准作为依据。
(四) 法务会计教育培养重视不够, 人才匮乏
我国尚未建立全面完整的法务会计教育体系, 目前只有中国政法大学、云南财贸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渤海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开设了法务会计方向的专业。相对于大量的法务会计人才需求与众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 这些只占很小的比例。另外, 目前在岗的司法会计技术人员也很少, 且多数是“单一型”的人才, 只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但现实中需要既懂会计又掌握法律, 能运用相关程序和调查方法侦查并追究法律责任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人才缺乏问题不仅给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带来障碍, 而且在司法实践的相关证据收集活动中亦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可以说人才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法务会计的瓶颈问题。
二、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法务会计的社会认知度, 消除认识误区
目前在我国尚有许多人不知晓法务会计的基本内涵, 甚至连许多会计理论工作者或专业人员也对此知之甚少。有调查 (张英、卢永华, 2006) 表明:在高校仅有4.5%的人“了解”法务会计, 并且这4.5%的人还是从事过法务会计研究工作的;“听说过”的比例为31.8%, “没听说过”的比例高达63.6%;在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中, “了解”法务会计的人员比例为0, “听说过”的比例较高, 达到60%以上, 这主要是由于律师和注册会计师是活跃在经济领域参与经济纠纷解决的最广泛接触法务会计的专业人员;在企业, “了解”法务会计的人员比例为0, “没听说过”的比例竟高达81.3%。由此可见, 如何大力宣传法务会计、使法务会计深入人心将任重而道远。而提高法务会计的社会认知度、消除人们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是使法务会计在我国得以顺利开展的环境基础。因此, 可考虑设立法务会计行业协会组织, 由其进行相关的法务会计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创办普及法务会计知识的报刊, 重点介绍法务会计在国外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内容体系、业务范围、人才培养、行业管理与规范等各方面的内容, 以及我国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的现状, 使人们对法务会计有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二是利用电视传媒, 由其主导并与法务会计方面的专家学者配合, 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经济事件, 定期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制作电视节目, 向社会公众传播法务会计知识。深受大众欢迎的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 便是值得借鉴的电视节目。三是建立法务会计宣传普及网站, 开展法务会计知识介绍与沟通交流, 定期约请对国际法务会计有深入了解并对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状况相当熟悉的理论与实务界专家, 在网上与会员进行讨论与答疑, 解决人们碰到的与法务会计相关的问题。
(二) 借鉴国际经验, 积极开展法务会计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务的先导, 在我国法务会计实践有所发展的情况下, 重视加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已刻不容缓。为了避免分散研究造成的研究成本的增加、研究内容的重复与学术资源的浪费, 应借鉴美国、加拿大等法务会计发展较早国家的做法, 成立主导法务会计理论研究的独立学术机构, 专门进行法务会计理论研究的规划与安排, 以提高理论研究的效率, 加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现阶段作为过渡, 可考虑在中国会计学会下增设法务会计专业委员会, 专门开展对法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包括法务会计的涵义、法务会计的目标、法务会计的假设、法务会计的原则、法务会计的程序与方法、法务会计的准则体系、法务会计的报告体系等, 以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法务会计理论框架。在研究过程中, 可通过创办学术期刊、进行课题招标、组织有关专家座谈、召开相关的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在学术上进行积极的交流碰撞, 广泛吸收好的学术成果, 以达到学术大方向上的共识, 不断攻破法务会计理论框架中的各种问题。鉴于法务会计的边缘交叉学科特征, 在开展法务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 会计学界应当与法学界加强联系与沟通, 在会计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法学、逻辑学、税收学等学科的知识。由于法务会计的开展涉及到诸多部门与利益相关团体, 在实践与理论上的及时沟通、反馈是对理论研究的补充, 要加强各部门、团体之间的广泛合作。另外, 由于法务会计同时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 建立完善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 借以指导具体技术理论的研究, 同时也应广泛开展具体技术理论研究, 重点放在对检查技术、鉴定技术的开发性研究方面。
(三) 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
法务会计有效介入实践中的前提是要有相对应的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框架和条款。在法务会计研究还未形成普遍认可情况下, 相关的法规制度要想提前制定是不太现实的;而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 法务会计实践工作又无法依法展开和顺利进行。解决的办法是在推进法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同时, 积极进行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工作, 并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一是完善民事赔偿机制。在我国目前的法律责任体系之中, 是以行政责任为主, 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即重在惩罚而不是民事赔偿, 在一定程度上轻视民事法律关系的调节。如在我国的证券法中, 虽用大量篇幅描述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 但对有关会计问题民事责任的规定却很少, 且缺乏可操作性。类似民事责任缺位问题也表现在会计法、公司法、合同法之中。而在美国, 让证券市场违法者最为畏惧的不是刑事诉讼或行政惩罚, 而是由众多小股东提起的民事诉讼要求的民事赔偿。民事赔偿机制可以有效地动员广大投资者来参与对市场主体的监管, 其重要功能在于:通过形成一种利益驱动机制, 鼓励广大投资者进行诉讼赔偿, 积极同不法行为作斗争, 揭露并惩治种种违法违规行为。因此, 应该适时修改现行的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会计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 不断完善民事赔偿机制, 突出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并加以具体化, 增强法律责任界定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 才能为法务会计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从而推动我国法务会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并完善法务会计制度。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备的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制度、见证制度、从事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定规范和法务会计业务规范体系, 这必然会阻碍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因此, 应尽快着手进行法务会计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诸如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法务会计专家证人制度、法务会计咨询制度、法务会计鉴定制度、法务会计操作规范等一整套制度规范, 以保障法务会计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四) 拓宽教育渠道, 加强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务会计实务发展的需要, 应当大力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美国已有20多所大学或学院提供了法务会计的课程, 成立了法务会计专业 (张苏彤, 2004) , 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这值得我国借鉴。根据我国国情, 应该从法务会计的在职培养和学历教育两方面入手, 这样既能解决目前之需, 也符合长远发展目标。一是学历教育。从长远来看, 应当建立起高校法务会计教育体系, 设立法务会计本科专业, 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专门设计, 以符合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提高法务会计教育的层次, 可在会计学硕士、博士学历中设置法务会计研究方向。现阶段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 不宜全面铺开, 可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高校作为法务会计教育开展的试点单位, 在资金、设备、人员、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这些学校应对教学经验进行及时总结, 并不断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需要纳入教学研究范围, 以满足社会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要。试点成功后逐步在国内各大高校中普及开来, 这将是我国大规模法务会计学历教育较好的实现途径。为解决目前法务会计人才的短期急需, 可鼓励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辅修法学第二专业, 法学专业的学生辅修会计学第二专业, 实现会计知识和法学知识的融合。这己经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实施, 由于其针对性不强, 对于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起到直接强化的作用, 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方式进行开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法务会计起到宣传、鼓励作用。二是在职培训。由于法务会计应用的广泛性, 单纯依靠高等教育的培养是不够的, 应尽快成立法务会计师协会, 吸收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 加强对在职人员后续教育的组织和管理, 为法务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能使法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 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目前应该主要面向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在职人员, 对其进行法务会计方面的培训, 针对各自知识的偏重, 选取其不熟悉的部分作为培训重点, 丰富其知识使其能够以更加符合法务会计需要的知识结构来投入法务会计实践中。对在职人员的后续教育, 不但能让其知识更加丰富、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阶段社会上一部分过剩的法律及会计方面专职人员的就业问题, 以达到更加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司法鉴定学》,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戴德明:《法务会计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李若山:《论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和供给──兼论法务会计与新<会计法>的关系》《, 会计研究》2000年第11期。
[4]黎仁华:《法务会计概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喻景忠:《法务会计理论与实践初探》, 《财会通讯》1999年第5期。
[6]张苏彤:《美国法务会计简介及其启示》, 《会计研究》2004年第7期。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篇9
法务会计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诞生的一个新兴职业。美国著名的会计家G·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林德奎斯特曾对法务会计作了一个简单的解释。他认为, 所谓法务会计, 就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 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 并给法庭提供相关证据, 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
本文认为法务会计是接受委托或授权的特定主体, 依据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理论作为行为基础, 以法律法规及其相关财经制度作为行为标准, 通过对经济业务运行过程中涉及会计纠纷、法律诉讼的会计证据实施收集、专业判断和对会计事件进行专业鉴定, 并根据收集的证据和专业判断、专业鉴定的结果发表专家性意见及提供诉讼证据支持等相关服务的一种中介活动。
随着诉讼法律制度的日渐完善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对法务会计的需求日趋强烈, 法务会计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法务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就像一个三层的大蛋糕:最大的底层是坚实的会计专业背景;中层部分是包括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欺诈调查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小的上层部分是对法律环境的基本了解;蛋糕最上面的糖果则代表较强的沟通技巧。
目前, 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尚处在起步阶段。在本科教育中, 仅有少数几所大学在会计学或法学本科专业下设法务会计方向;在研究生培养中, 仅复旦大学设立了“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方向。并且现在从事法务会计教学的多是会计学、审计学或法学教师, 其知识结构的单一性, 直接影响了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要建设一支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
2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意义及实际意义
2.1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意义
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 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建设是突破我国高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与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工作、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
创新型教学团队在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尚属新生事物, 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仅限于课题组、重大项目组、学科梯队、教研室等现存的学术实体和实验运行性的创新团队, 并且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不满足创新团队建设的内在规律性要求。
建设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模式, 有利于形成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 有利于落实促进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任务。
2.2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意义
(1) 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需要。
组建以法务会计教研室为主体的创新型教学团队, 可以形成专业教师团队, 增强专业办学实力, 提升行业和区域内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 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
(2) 是促进名品工程建设的需要。
可以使法务会计的精品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等科学的、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和实施。
(3) 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需要。
可以将我们的教改成果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去,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是提高师资整体水平的需要。
可以使法务会计师资队伍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更趋合理, 发挥教学团队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作用, 专兼职结合更加紧密, 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师资队伍整体业务和素质水平的提高。
3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3.1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
统一明确、共同承诺的团队是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基石。团队成员应充分了解这个团队存在的理由, 团队的界限及团队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地位和功能。科学的为团队设定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是教学团队建设的第一大要素。我们将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坚持创新理念, 整合教学资源, 促进教师合作, 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培养高素质法务会计人才。
3.2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
(1) 培养高水平的法务会计教学带头人。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法务会计教学带头人, 在对学校文化环境、发展远景高度认可的前提下, 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 搭建合适的发展平台, 帮助其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并赋予其一定的教学管理职能。法务会计教学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 除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创新教育思想外, 还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2) 建立有效的教师发展支持系统。
从事法务会计教学的教师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教育思想讨论,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鼓励进修和培训, 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更系统,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 支持和帮助优秀教师形成更加鲜明的个人风格;吸收国内外关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效经验, 推动法务会计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教师提供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支持和物质支持。
(3) 建设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 是保证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基础性条件。通过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合作, 每两年法务会计专业教师至少到实践基地轮训一次。双方共同申报科研课题, 共同从事课题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
(4) 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
将教学文化建设纳入到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中, 形成有自己特点的团队文化, 营造以人为本、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必要时应对团队负责人及成员进行管理沟通的培训或组织行为科学的培训,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沟通理念, 提高沟通技巧, 缓解内部冲突, 促进信任、理解、尊重以及科学精神在团队中的弘扬。学校相关部门应为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 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工作平台、充足的软硬件条件、周到细致的服务。
3.3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
首先, 学校要在法务会计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引人竞争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要制定有利于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 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
其次,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要有赖于教务、人事、财务等学校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还应坚持开放、动态发展的理念, 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趋势, 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需要, 吸收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团队中来。在教学团队内部, 要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 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 建立教学改革问题的定期研讨机制、民主协商机制。
另外, 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 学生最具有发言权, 因此, 教学团队建设还要建立学生评教机制, 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 为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君燕.法务会计理论及实践探析[J].财会研究, 2007, (7) .
[2]臧兴兵.略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7) .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研究 篇10
(一)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发展动因
(1) 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的要求。首先, 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的发展不够完善。理论上的不完善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很多活动都缺乏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来作为依据和保障, 这就使得很多非营利组织不愿意进行信息披露, 或者即使进行了披露, 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过滤之后再进行披露, 造成非营利组织的信息获取困难或者失真。法务会计的运用, 可以促进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细致的财务会计分析, 为解决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弊端问题提供会计证据。其次, 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缺乏了解。有关非营利组织的诉讼随处可见, 但其实很多诉讼都是由于人们对非营利组织不了解, 而法务会计既能提供和披露准确可靠的信息, 使公众对非营利组织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又有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2) 加强非营利组织会计控制的要求。一般来说, 非营利组织与资源捐赠者之间存在受托与委托的关系, 捐赠人希望非营利组织能够按照他们的期望或者想法来使用和管理这些资源。从法律上来说, 非营利组织一旦接受了这种委托, 就有责任和义务按照捐赠人的意图使用和管理这些资源, 一旦发生违规、违法行为, 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从非营利组织的角度看, 他们不可能完全披露有关资源使用的全部信息, 有时, 他们甚至会使用这些资源以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样就与捐赠人的想法与意愿南辕北辙了。为了解决这种矛盾, 法务会计应运而生, 它本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信息进行确认和披露, 使公众获得更为可靠的信息。同时, 一旦公众或者捐赠人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产生质疑, 法务会计能够很快找出问题所在, 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非营利组织, 使其认识到自己在会计控制上的缺陷, 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和防范措施来加强会计控制。
(3)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要求。对于信息披露, 非营利组织与捐赠人或者政府之间存在矛盾, 前者一般都会粉饰或者掩盖部分信息以至于提供一些质量不高的信息, 而后者则希望信息能够全部公开以此来了解资源去向, 而对于那些没有法人地位的非营利组织, 其所提供的信息质量更是缺乏保障。法务会计可以通过分析资金运动、资源去向, 获得有效的证据, 证明事实真相, 使披露的信息得到验证, 便于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二)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内涵
要了解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内涵, 必须先了解法务会计的内涵, 法务会计, 是法律与会计的综合, 既涉及法律知识, 也涉及会计知识, 目前对法务会计的理解有四个不同的出发点:一是强调将法律知识运用到会计事务的处理中;二是强调利用会计知识为司法工作服务;三是二者相互渗透, 相互利用;四是强调保护会计职业。基于上述分析, 归纳出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内涵:即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是指综合运用法律知识和会计知识来解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纠纷, 一方面将会计知识运用到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纠纷中, 为法官和律师提供实实在在的证据, 另一方面将法律知识运用到非营利组织的经济纠纷中, 为经济纠纷的解决提供法律依据。
二、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进行某种逻辑体系所要依赖的最本源的理论, 抓住逻辑起点, 对研究效率的提高和研究对象的准确把握有重要作用。一般而言, 逻辑起点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与研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关系最为紧密;二是能够概括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矛盾;三是能够体现研究者的想法和意图。而作为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将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系统与其会计环境联系起来;二是能够将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三是能够对与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有关的抽象范畴进行推理研究。
所谓契约, 是指由双方一致同意而产生的一种相互之间的约定, 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不完全契约理论一般是指由于交易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存在而导致了契约不完全, 特别是那些与专用性投资有密切关系的契约, 其不完全性更为明显, 由于契约不完全性的存在, 一般会导致“剩余控制权”问题的出现。契约不完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由于契约条款中语言表达模棱两可或者不清楚而导致契约不完全;其二, 由于契约当事人的疏忽未将有关事宜在契约中进行明确规定而导致的契约不完全;其三, 由于签订契约时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契约不完全。显然, 不完全契约理论满足作为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 其原因有:一是它能够通过签订契约将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系统与其会计环境联系起来;二是它能够通过契约的履行将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三是它能够通过契约的不完全性对与非营利组织有关的抽象范畴进行推理研究。不完全契约理论表明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资源的提供者和捐赠者之间的受托与委托关系, 其实就是一种契约关系, 这种契约关系也是不可能完善的, 捐赠者在捐赠资源时会与非营利组织会签订相关契约, 明确指定资源的用途, 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 当捐赠者预期的意图不能按照契约实现时, 由于不完全契约的关系, 与这笔捐赠资源有关的剩余控制权问题就产生了:在预期目标不能实现时, 非营利组织可能会将这部分资源用来资助其他的组织活动, 或者私自挪用或盗取这笔资源, 无论非营利组织采取什么行为, 其结果都是没有按照捐赠人的意图来使用这笔资源, 即捐赠人的意图无法实现, 此时, 捐赠人必然要求非营利组织披露全部有关资源使用与去向的信息, 而非营利组织也必然粉饰或者捏造信息, 二者矛盾由此产生, 很可能引发法律诉讼活动, 由于信息披露不完全以及经济环境的复杂, 使得司法机关人员无法准确判断诉讼活动的性质及相关的赔偿事宜。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确定不完全契约理论是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 不完全契约理论可以作为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
三、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比较分析
(一)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目标与一般会计目标比较
(1)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目标与一般会计目标的相同点。二者都必须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根据组织的运营适时记录运营信息, 组织发生经济纠纷或者法律纠纷时, 这些数据都可作为参考证据交由法院和检察院检察。 (2)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目标与一般会计目标的不同点。二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侧重点不同, 虽然二者都可以在出现经济纠纷或者法律纠纷时作为证据, 但一般情况下, 一般会计主要记录日常的财务信息, 但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 一般会计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已经超脱了记账、开凭证的传统模式, 形成了对经济决策和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信息系统:一方面, 一般会计信息的形成, 对于管理者管理非营利组织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可以使非营利组织经营状况有一个系统的记录, 而且捐赠者可以通过这些会计信息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法务会计的目的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案件审判有关的信息;二是向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解释性信息, 加深使用者对报告的理解;三是向非营利组织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已有交易有关资源的详细信息, 包括资源的使用、使用的详细时间和地点等问题, 以上三个目标是对国际上法务会计目标的概括总结, 但对于我国而言,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目标则比较单一, 主要就是为法庭审判服务。
(二)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假设与一般会计假设比较
(1)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假设与一般会计假设的相同点。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 它们的假设条件必然会有所相同, 对于会计假设, 目前普遍认同的是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四个方面, 法务会计与其相同的假设条件只有在会计主体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这两方面, 也就是说二者的会计工作都是为特定的单位或组织服务, 在会计计量时都使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记录经济业务、编制会计报表。 (2)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假设与一般会计假设的不同点。首先,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假设与一般会计假设在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两个方面存在不同, 在会计分期方面的不同表现在:一般会计的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的划分为几个会计期间, 从而更方便的向有关方面提供相关信息, 而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可以是在某一个会计期间也可以是在若干个会计期间来处理与法律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事实;在持续经营方面的不同表现在:一般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是指经济组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能够一直经营下去, 不会面临破产, 而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则是要求查清楚法律事项涉及的相关会计事宜, 与该会计事宜对应的非营利组织可能目前还没有破产, 可能还能持续经营下去, 也可能已经破产。其次,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假设条件还包括欺诈留痕假设、可验证性假设和职业谨慎假设。其中, 欺诈留痕假设是指非营利组织中的任何欺诈行为都不会永久的不显现, 或早或晚都会通过某些证据而最终显现出来;可验证性假设是指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人员收集和整理的文件或者财务资料都是可以得到验证的;职业谨慎假设是指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能力和知识范围之内来解决或鉴定相关问题。
(三)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原则与一般会计原则比较
(1)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原则与一般会计原则的相同点。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受目标和假设的影响, 与一般会计原则也存在一些相同的方面, 二者都必须遵循合理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2)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原则与一般原则的不同点。由于法务会计自身的特点, 它既与一般会计原则存在相同的地方, 也带有一些法律原则的影子, 因此,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原则与一般会计原则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自己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它除了具有真实性原则之外, 还具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合理性与合法性兼顾原则、以沟通协调为主诉讼为辅原则、排伪法原则以及独立、公平、公正原则, 其中法务会计的真实性原则是要求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人员经过各种程序和工作得出的结论是真实可靠的, 一般会计在这方面主要是要如实反映经济情况;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做出判断时, 不能仅根据文件资料, 还要以法律为依据, 一般会计在这方面主要是指以经济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不仅要遵循合理性原则, 还要考虑合法性原则, 即在法庭上必须提供证据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主体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提供的证据必须合法, 必须是通过合法途经收集来的;以沟通为主诉讼为辅原则是指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在双方当事人出现矛盾时要以沟通协调为主, 即使在诉讼支持业务中, 也应该首先进行沟通协调工作;排伪法原则是指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人员可以通过研究事物的规律等方法来排除一些伪证;独立、公平、工作原则是指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公平、公正, 表达意思要以事实为依据, 并根据事实独立工作得出结果。
(四)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工作程序方法与一般会计工作程序方法比较
(1) 二者在工作程序与方法上的相同点。二者在工作程序上的共同点就是都必须遵循相应的程序, 但具体程序又有所区别, 在工作方法上二者的相同点是都需要使用审计方法和财务会计的主要方法。 (2) 二者在工作程序和方法上的区别。首先, 在工作程序上的区别。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接受委托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接受委托阶段主要指与委托人见面, 了解委托事项, 根据相关准则签订相应的委托书, 将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人员的责任予以明确;准备阶段是指在接受委托之后, 所做的各种前期准备工作;实施阶段是指对准备阶段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和文件进行验证、判别和分析;结束阶段是指对案件事实真相给出最后结论和鉴定的阶段。而一般会计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六个依次衔接的过程: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收付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根据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期末根据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其次, 工作方法上的区别。非营利法务会计的很多方法都是一般会计所不具备的, 这些方法主要为:侦查技术、询问技术。其中侦查技术是指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人员在进行有关事实的调查时, 需要综合运用审计和法律等知识, 因此, 一般都会使用到法律上的侦查技术;询问技术是指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人员通过向有关人员进行询问而获得证据的重要方法。
(五)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报告与一般会计报告比较
(1) 二者在报告形式上的比较。二者的相同点是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 都有自己的规范要求。 (2) 二者报告形式的不同。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报告形式与一般会计的报告形式不同, 但都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报告的目的、采用的步骤和应用的方法、展现事实及相关的推理、得出结论、最后是法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签名、报告日期和报告地点。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报告披露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要尽可能引用法律法规, 二是要尽可能采用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观点, 三是要尽可能提高报告被采纳的可能性, 四是不能透露与诉讼无关的机密信息;而一般会计的报告形式主要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其中会计报表是指以表格的形式来表现的企业财务状况、经济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文件。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 概括出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的一般框架, 如图1所示:
四、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构建关联问题
(一)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主体资格问题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主体是指所有从事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工作的单位和人员, 这些单位和人员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提供相关的法律支持服务, 或者进行各种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案件、经济案件或法律案件有关的调查工作。国外对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主体资格有明确的规定, 如美国和加拿大都明确规定法务会计人员在具备熟练的法律知识和财务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以及较高的工作能力, 在英美国家, 只有取得一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或者特许会计师资格的人员才能从事法务会计。一般而言,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主体可以分为民间和政府两类:民间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参与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活动的注册会计师和司法机关及国家审计部门及其专业人员, 但是, 我国对于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主体缺乏规范的资格认证制度, 为了推动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发展, 一方面, 我国应该学习英美国家法务会计制度, 成立专门的法务会计职业联盟, 培养专业的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人员以满足我国法治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可以通过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两种方式来进行;另一方面, 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资格考试来确保选取人员具备从事这一行业的资格。
(二)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行业标准问题
任何一个行业的运作, 都必须参照相应的行业标准,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工作的开展, 也同样需要一个合理的行业准则作为指导, 以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规范相关从业人员的行为。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行业的运作, 不仅要遵从道德规范, 还有相关的职业准则对其进行约束。与英美国家相比, 我国缺乏相关的行业规范, 缺乏专门的准则, 以致于主体资格、责任和义务等都不明确, 加大了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工作开展的难度。因此, 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健康发展, 必须借鉴国外经验, 再结合我国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制定出符合我国情况的法务会计行业标准。但是,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建立科学的行业标准还有一定难度, 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内容和种类比较简单, 无法建立全面的行业标准, 只有参照国外或国际的相关准则, 结合法务会计鉴定技术标准, 来指导我国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工作, 但是为了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长远发展, 有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准则。
(三)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相关人员法律责任问题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运行需要依赖相关的法律体系, 健全的法律体系将会使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得以明确, 减少从业人员舞弊或疏忽发生的概率, 提高行业运行效率。反之, 法律体系不完整, 就会使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运行遭受严重挫折。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是指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人员在从事法务会计相关事宜的过程中, 出于故意或过失的原因而提出的错误的或欺诈的专家意见, 因此而承担的不利后果, 其中不利的后果对非营利组织来说主要是民事责任的分摊。对相关人员来说, 需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原因主要是职业疏忽和舞弊或者违背保密原则等, 对于相关人员法律责任的认定, 我国虽然有专门的司法鉴定制度, 但是对法律责任的规范并不明确, 这就使得相关人员法律责任的落实难度加大, 也使得相关人员有机会、钻空子去从事舞弊事件。所以, 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来保证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的健康发展, 这其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必须考虑法律制度的合理适用, 不能盲目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 不能为了制定法律制度而制度;二是要密切关注法律制度的执行情况, 使法律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而不是形同虚设;三是在此基础上, 形成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专家证人的责任追究制度, 进一步约束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只有这样, 才能使制定的法律体系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 才能使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得以真正明确。
参考文献
浅谈法务会计建设 篇11
关键词 法务会计 职能 建设
一、概念与特点
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综合运用会计学与法学知识以及审计方法与调查技术,通过调查获取有关财务证据资料,并以法庭能接受的形式在法庭上展示或陈述,以解决有关法律问题的一门融会计学、审计学、法学、证据学等学科内容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法务会计为适应市场经济法制规范的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处理涉及法律法规会计事项的技术方法。法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一)涉及学科广泛。作为一门复合型学科,法务会计同时涉及会计、审计、法律、管理、金融等多个领域。法务会计师既要了解会计工作中涉及的法律事项,又要熟悉法律事务中涉及会计资料、会计知识的领域。与此相适应,法务会计人员须具备相当强的专业知识,一是坚实的会计专业背景,这是了解经济事项的基础;二是丰富的法律知识,这里所指法律不仅指国内法律,也包括国际法律、国际公约 (条约)和有关国家与地区的法律,这样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配合律师的工作,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保障客户的利益;三是拥有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欺诈调查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法务会计关注的焦点是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涉及民事和刑事,一般多见于民事案件。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法务会计人员站在为当事人服务的立场上,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责任的发生原因及其归属,并通过法律手段来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三)法务会计的目的是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描述,尤其是针对法庭所关注的问题加以计算、检验、分析、认定,并向法庭提供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庭做出判决的依据。
二、职能与效力
(一)收集会计事实证据,提供诉讼支持服务。在会计案件中,诉讼当事人需要有相关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诉讼请求。法务会计人员熟悉会计记录的具体产生过程,通过取得必要的凭证包括其他市场或行业信息,以支持自己的主张或反驳对方当事人的主张。
(二)强化会计的控制职能。法务会计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经济过程中与财务事项有关的法律责任进行界定。如果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活动时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必然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以此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使之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从而完成会计的控制职能。
(三)保护和惩戒会计职业人士。会计界人士与法律界人士对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分歧。通过法务会计可以促进会计界与法律界的沟通,增进法律界及社会公众对会计职业规则的充分理解,在司法程序中提供专家服务,鉴定、评价会计处理的公允性、合法性,合理界定会计职业人士的会计法律责任,在约束职业行为使之符合恰当的法律规范的同时;更着眼于保护职业界人士免受不公正的制裁,使守法者得到保护,违规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三、当前法务会计建设的关键
(一)加大培养法务会计人才力度
加强法务会计理论教育。就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除了可以在高等教育中增设专业或在会计专业下增设专业方向,还可以采取攻读双学历、双学位的方式,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会计专业的学生辅修法学类专业,从而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会计又熟悉相关法律的法务会计人才,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同时,也能规范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程序。法务会计是服务于法庭的,具有相当的严肃性,要求法务会计师具备相当高的专业素养。
(二)加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力度
理论是实务的先导,在我国法务会计实践有所发展的情况下,其理论研究相当滞后,至今没有形成较完整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法务会计的业务范围如何界定,工作程序如何运转,经济损益如何度过 ,我国现阶段法务会计的发展有何特点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指导法务会计实践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此,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以召开研讨会、设立课题等各种形式加以引导和推动。
(三)建立稳定的法务会计机构
除了设立全国性的、地区性的法务会计发展机构,对法务会计业务,从人员、制度上进行指导之外,还应有具体的业务部门作为法务会计人员的载体,以促进法务会计持续稳定的发展。考虑到我国目前与法律相关的会计与审计业务有时也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考虑从中选取一些有资质的事务所,进行培训与认定,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务会计部门。在上海,最近已经由司法部门给某些事务所颁发了司法会计鉴定的资质证书,并进行定期培训。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这将为中国法务会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敏.我国建立法务会计的探讨.财会研究.2004(12).
[2]卞继红.对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现状的认识与思考.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1).
法务会计报告研究 篇12
一、法务会计的定义
由于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 理论研究尚不成熟, 理论界对于法务会计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即使是法务会计的内涵在现阶段也进入了“层林”状态, 结合国外的比较成熟的研究, 法务会计各种各样的定义层出不穷。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为:1998年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香港召开的主题为“舞弊与法务会计”的研讨会上, 把法务会计定义为“通过对财务技能的运用以及对未决问题的调查方法, 将证据规则与此相结合的一种会计学科”;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杰克·贝洛各尼与罗贝特·J·林德奎斯特认为法务会计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 对财务事项中有关的法律问题进行解释和处理, 并为法庭提供相关证据。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我国的李若山教授认为:“法务会计是特定的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 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 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律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也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法务会计的定义, 作为一种工作或职业, 法务会计是指为处理涉及财产权益的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项依法提供专家证据、专家辅助和专业咨询的会计服务活动;作为一门学科, 法务会计是指运用会计、审计知识和调查技术, 并结合证据规则, 研究法务会计活动及其规律的边缘性会计学科。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确定法务会计定义的关键, 在于区分法务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传统的审计的区别, 从差异中找出法务会计的准确定位, 从而明确法务会计的定义。尽管有人说法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一样, 都属于应用会计学的范畴, 但是法务会计在会计假设等方面就不能满足传统的会计的假设。传统的会计假设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而法务会计的具体工作内容依据不同的委托人不同的委托事项开展, 由于委托人的不确定性, 造成了法务会计的会计主体的不确定性。而法务会计事项可能跨越好几个传统的会计分期, 这也使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变得毫无意义等。也有人说法务会计起源于审计, 但是法务会计又有别于审计, 审计一般是注册会计师仅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 合法性等发表一贯性的意见, 而不对企业破产等特殊的交易中的经济纠纷发表意见。同时, 注册会计师可能出于收入等方面的考虑, 发表不真实的审计报告, 出具的审计报告不够客观公正, 近几年来频频出现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中, 注册会计师也有出具不公正的审计报告的例子, 这使得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大打折扣, 于是社会呼吁能够独立公正而且能够有专业胜任能力的法务会计的出现。总之, 在区分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 法务会计与审计的区别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法务会计是传统会计的一个分支, 一个崭新的应用领域, 是具有法务会计专业知识的法务会计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对经济活动中的法律事项提供专业服务, 处理会计学与法律学交叉的问题, 是会计学与法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
二、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及现状
法务会计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运行规律, 以及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其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原理。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 同时又是法制国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财务舞弊、经济犯罪、经济纠纷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 涉及财务会计专业领域的案件日趋增多, 迫切需要加强会计领域和法律领域的沟通, 也迫切需要服务于市场经济, 链接会计学和法律学的中间桥梁———法务会计的出现。法务会计的产生既是外界市场经济、法制社会的需要, 也是会计学、法律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会计学只能解决会计确认、计量等传统的会计, 而不能处理企业破产清算等方面的问题, 而单纯的法律学在涉及到专业财务会计问题时也是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需要二者的完美结合, 来满足社会上无论是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以及司法机关等对于法务会计的需求。然而由于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 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笔者认为简单概括一下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无论是法务会计的理论还是法务会计的实践都还尚不成熟。
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较, 法务会计没有成熟的法务会计理论框架体系, 虽然在一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现有的研究在有些方面也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结构来进行法务会计方面的理论研究, 也没有制定出一套类似于传统会计的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 来规范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程序等。同时, 在实践方面, 由于没有理论的统一指导, 实践中无章可循, 或者是虽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成果是实践的关联性不强, 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性。实践中多数凭个人的经验来执业, 再就是实践的业务范围也比较窄, 而且执业层次比较浅, 目前多数局限于会计调查, 提供支持性的服务, 还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法务会计实践的需求。
2. 缺乏法务会计的专业人才。
在企业所有的资源中, 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然而我国专业的法务会计人员相当欠缺, 这严重阻碍了法务会计理论的研究, 也严重阻碍了法务会计实践的进行。而且现阶段我国法务会计从业人员从出身来探讨也多为审计人员, 没有或者很少是经过高等院校法务会计专业毕业的专职的法务会计人员, 他们没有经过法务会计的专业培训, 也没有专门的机构供法务会计从业人员交流, 这使得现阶段的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交流, 这都不利于法务会计在我国的推广。
三、对法务会计发展的理性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法务会计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与日俱增, 对法务会计的人才需求日趋旺盛, 但由于法务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 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结合中国法律制度、会计制度的特点, 积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法务会计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1. 明确法务会计的功能, 实现法务会计的目标。
只有明确了法务会计的功能, 才能知道完成此项功能需要配备具有何种素质的专业法务会计人员, 从而明确了法务会计的目标以及法务会计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只有目标明确才能使行动有方向, 况且法务会计的目标有效地连接了法务会计的培养体系和动态的外部环境。只有在明确法务会计功能的基础上确立的法务会计目标, 才能适时地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作出自己应有的调整, 从而使法务会计的目标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
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务会计队伍。
从事法务会计工作的专业法务会计人员应是既懂会计又熟悉法律的专业人员, 应是实现财务与法律完美结合的具有服务于市场经济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法务会计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平衡, 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为此我们应重视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 而做好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宣传法务会计, 让更多的人知道法务会计, 从而投身到法务会计的研究中来。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应该开设“法务会计”专业,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 真正地实现会计学与法律学的有机结合。同时, 要注意完善现有的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在职培训, 使之发展成为能够驾驭现代企业涉及财务会计纠纷的法律事件的专业的“法务会计师”。另外, 也可以设立法务会计的认证体系, 只有达到了认证标准的人员才有资格从事法务会计工作。
3.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利用审计的成功模式, 发展我国的法务会计。
我国的法务会计正处于“发展”状态, 需要有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良性发展。在我国要发展法务会计, 肯定有法务会计的共性, 所以可以借鉴国外法务会计的成功经验。同时我国的法务会计必须具有中国特色, 这就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探讨。而审计在我国发展得已经相当成熟, 也达成了共识, 法务会计与审计有某些共同之处, 所以在法务会计的发展模式上我们可以循序渐进, 从把法务会计业务融入审计这一模式入手。
4. 与时俱进, 加强法务会计应对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特殊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 经济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法律事件。这就需要法务会计人员不但要了解具体的事项的处理方法, 更要具备一种职业判断能力, 对首次出现的情况也能应对。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推广, 计算机犯罪也逐渐增多, 所以法务会计人员要有意识地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使其专业胜任能力永不落伍, 专业应变能力与日俱增。
总之, 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的, 需要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结构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共同努力, 全方位地配合, 才能实现法务会计在我国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静.对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思考.科技和产业, 2008 (6)
[2].张海燕.关于法务会计的探讨.经济问题, 2006 (4)
[3].谭立.论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当代财经, 2005 (8)
[4].乾惠敏, 刘传会, 徐富红.融入审计:我国法务会计建设模式的选择.会计新视野, 20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