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思潮

2024-10-23

当前社会思潮(共12篇)

当前社会思潮 篇1

一、社会思潮的涵义

什么是社会思潮?在我国最早对社会思潮作出研究和界定的是清末梁启超先生, 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能成为思想潮流, 能够成为潮流的思想一定是既有相当价值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 “凡‘时代’非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 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辞海》这样定义思潮, 即“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 这一定义指明了社会思潮的阶级属性和利益诉求。《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社会思潮的社会性作了进一步界定, 认为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环境中反映人们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

综上所述, 我们这样定义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诉求, 并以一定的社会理论作指导, 在特定人群中产生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得到广泛传播、对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产生较大影响的群体意识、思想潮流。

二、当前重大社会思潮的简要述评

当前重大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普世价值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左派、宪政思潮等。

(一) 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思想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 到了20世纪80年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新自由主义开始由学术理论演变为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成为推行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是主要标志。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 推行放任主义, 反对作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 宣扬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新自由主义开始在中国开始传播, 到了20世纪90年代, 随着相关译著的增多, 其影响逐渐扩大。当前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 新自由主义也由传播走向深化阶段,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 新自由思潮表现特别活跃, 针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特别是国企改革, 主张打破国企垄断甚至主张国企私有化, 反对政府干预市场, 主张放开资源型产品价格;当党的三中全会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决策后, 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宣称中央的这一决策采纳了他们的主张而备受鼓舞, 为此借机宣扬“市场万能论”, 片面强调市场在一切领域都应该起决定作用。

(二)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自改革开放以来,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常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出现, 通过“还原历史真相”或“重评”或“重说”近代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 否定革命,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的成就。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历史虚无主义者再次兴风作浪, 在学术界及网民中重新挑起了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及改革开放前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得失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借机否定毛泽东思想及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讲话中提到:“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2013年1月5日,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提出“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 即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不能相互否定, 有力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主张。

(三) 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发端于封建社会, 发展于资本主义时期, 丰富于当今时代, 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存在的一种思潮。民族主义通常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旗帜, 强调爱国主义, 但也时常夹杂着强烈的非理性情感力量。近几年, 日本经济处于低迷的困境再次引起日本民众对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的担忧, 日本国内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即军国主义再度活跃, 特别是钓鱼岛问题及南海争端引发中日关系一度恶化, 中国部分民众非理性的反日民族情绪高涨, 2013年“斯诺登事件”再次引发关于民族主义思潮的讨论, 又使国家民族主义又成为国际争端的源头。这种民族主义反映在国内就是对少数民族态度的争议上, 有人主张要彻底消除少数民族的差异性, 对少数民族进行全面的强制“同化”, 但大多数学者依然主张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少数民族差异性。

(四) 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

创新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 其基本主张和中国的主流意识完全一致, 都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创新马克思强调, 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实质性地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并把发展和完善“制度体系”作为工作重点, 期望在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国强、民富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 以此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增强社会义感召力和吸引力。

(五)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从抽象的人性出发, 否认人的现实阶级性、社会性及历史性, 认为西方的基本制度和价值观念是对所有国家都普遍适用的价值, 认为中国的价值观念和基本制度是违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 不具有普遍意义, 并把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归咎为现行的制度和体制, 鼓吹只有接受“普世价值”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途径。普世价值论者甚至宣扬“十八大最大的亮点是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他们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概念与西方价值观在阶级属性上根本区别, 其实质就是宣扬“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六) 民粹主义思潮。

民粹主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思潮, 兴起于19世纪的俄国, 民粹主义具有极端平民化倾向, 认为平民和大众是政治活动的决定因素, 是政治改革的唯一力量, 反对精英主义, 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新时期社会分化中弱势群体的利益, 主张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民粹主义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展现了底层的现状, 表达了人们的心声, 但是另一方面法治意识缺失, 认为弱者、百姓天然有理。

(七) 新左派。

所谓新左派, 就是在拒斥西方资本主义的前提下, 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并探索以平等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方案的社会思潮。新左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延续至今, 其讨论的焦点主要是我国改革道路和社会现状问题。其主要观点:在中国社会现状上, 新左派认为中国社会发生了质变, 中国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社会, 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在社会公正问题上, 新左派认为引发腐败高发、贫富拉大、社会不公平的根源主要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主张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发展基层参与式民主管理, 主张在资源分配上向弱势群体倾斜, 保证广大民众享受生存权及福利权。出于对现实的不满, 新左派对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制度等进行评价时, 肯定其具有积极作用, 并希望用文革大民主的方式解决当前现实问题, 对文化大革命表现出不切实际的文化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 新左派的这些主张在底层民众、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八) 宪政思潮。

中国的宪政思潮广泛兴起源于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梦的提出, 特别是82宪法30周年纪念大会上,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 引起了国内舆论界广泛讨论。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的政策和观点之后, 各宪政思潮的鼓吹者们按照自已的意图制造话语陷阱, 围绕宪政目标及实现路径展开激烈争论, 宣称依宪治国就是实行“宪政”, 并逐渐把中国梦解读为宪政梦, 主张在中国推行西式的议会民主制度、政党制度及三权分立制度。法学界的主流声音则提出一方面要警惕西方民主宪政的险恶图谋, 另一方面主张创新话语体系, 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道路,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用宪法和法律约束限制政府公权力。

三、引领当前社会思潮的原则和方法

(一) 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增进共识”的原则。

社会思潮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独特反映, 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着社会的各种现实利益和矛盾问题, 并能够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办法;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交锋、相互制衡会也使理性的声音不断强化, 极端的声音受到抵制, 从而促进思想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 成功引领社会思潮就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积极寻求思想共识, 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各种社会思潮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 不断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但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尊重和包容不是纵容更不是畏惧, 而是交流、是沟通, 是本着澄清思想、解决问题的原则, 最终达成思想共识。通过确立这样一种原则, 一方面, 可以使各种思想文化各展所长, 共同发展,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另一方面, 可以达到在“百家争鸣“中树立主导、彰显优势, 增进共识, 凝聚社会发展动力的目的。

(二) 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 把握引领的主动权。

一是要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 引领社会思潮能否成功, 关键在于能否对人们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及思想困惑予以正确解决或合理解答, 而正确评析、引领社会思潮, 必须要组建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高、功底深的研究队伍。二是要科学研究各种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现实条件和思想根源, 包括社会热点、社会矛盾等, 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引领原则和方法, 引导其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三是要分清主次, 把握重点。对于那些政治目标明确、在社会上和群众中影响较大, 试图干预或左右社会发展走向的社会思潮应给予重点关注。比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思潮等应予以重点研究和把握。

(三) 建立前瞻性预测机制, 抓住引领工作的着眼点。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不是空穴来风, 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作为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思潮同样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为了尽量减少错误或反动的社会思潮对民众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必须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作出前瞻性的把握和预测。只有事先通过对社会思潮的萌生、发展及演变规律等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估测某种社会思潮的能量, 预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 才能为引领工作提供正确判断和参考, 及时研究应对的策略。

(四) 辩证分析社会思潮, 确立科学的疏通引领机制。

按性质划分, 社会思潮可为进步思潮、错误思潮和反动的社会思潮。进步的社会思潮是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积极的、正确的社会思潮。错误的社会思潮多属学术性问题、思想认识问题, 其在社会上的流行、蔓延, 会动摇一部分人的思想信念。而反动的社会思潮阻碍历史前进的, 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统领地位。所以, 对进步的社会思潮, 应该大力支持, 扩大宣传。而对错误的社会思潮, 要本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原则, 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教育, 消除其消极影响。对反动的社会思潮必须要旗帜鲜明地进行彻底揭露和坚决抵制。

四、结语

总之, 当前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 交锋激烈, 深刻地影响和冲击马克思主义的统领地位。为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对各种思潮的研究和引领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紧跟时代, 坚持不懈, 不断提高引领能力和水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调查报告:公众关注的重大思潮调查[J].人民论坛, 2011, 1

[2]彭秋归.2014:评论这一年[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 12

[3]2013十大思潮[J].人民论坛, 2014, 4

[4]祖述实.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论析[D].齐齐哈尔大学, 2013, 6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54, 2:1, 第1卷

[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1:3324

[7]程恩富.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比较[J].人民论坛, 2012, 3

[8]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2中外十大思潮的特点与走向[J], 人民论坛, 2013, 1

当前社会思潮 篇2

一、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的主要特点和态势

近两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舆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态势。

1、社会主流舆情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这种成熟和理性,不仅表现在广大民众对党和政府倡导的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广泛支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充分肯定,而且表现在民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能够有理性的思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关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监督,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从战胜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到上海世界博览会和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体现着民众的广泛参与、积极支持和努力推动。与此同时,在民众中也不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对存在的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的深刻认识。比如,面对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被西方媒体谓之“里程碑式的超越”,在我国国内却没有引发民众太多的欣喜,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然很低、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过于沉重等普遍认识,显示出民众的务实与理性。

2、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更加广泛、更加强烈

在中国所有的民生问题中,没有比物价的稳定更让老百姓关心和敏感的了。近两年来,众多农副食品和日用品接力涨价,民众生活成本日益增加,持续强烈地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从而成为舆情焦点。从“蒜你狠”、“姜你军”到“豆你玩”,再到后来的“糖高宗”、“苹什么”、“油你涨”,一个接一个的网络热词都以黑色幽默的形式传递出同一种民生焦虑。让民众极为“纠结”的还有房价居高不下,楼市调控政策频频发力,中央所下决心之大、动用的政策工具之多前所未有,然而一些地方的房价依旧不降反升,考验着民众的信心。目前,楼市泡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危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各种不合理现象错综交织的节点,下大力气解决好民众住房保障问题成为社会的高度共识。此外,收入分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大学生就业、看病难看病贵、食品安全问题、教育改革、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众多问题也屡屡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舆情热点。

3、微博传播和网民围观越来越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互联网对于舆情热点的形成发展过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博的迅猛崛起更加强化了这种作用。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使用便捷等方面的优势加上其巨大的用户数量,使得微博快速发展,成为网络舆情生成平台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网络舆情格局的力量对比。在传播信息的快速化、便捷化,以及能瞬间点燃网络群体效应的多重作用之下,许多社会事件通过微博快速演变成舆情热点。微博日益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4、舆情热点的频发易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关系调处难度加大

较之以往,最近一段时间,尽管群体性冲突事件有所减少,但舆情热点仍呈现高发频发的态势,不仅分布的地区、分布的领域更加广泛,而且由一般性社会事件转变为舆情热点事件更加容易。当前的热点事件一般涉及官民关系、警民关系、贫富关系、医患关系、城乡关系、劳资关系等。舆情热点的频发易发,一方面与民众维权意识增强、舆情表达更加便捷、媒体社会监督意识提高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日趋复杂化、尖锐化,社会成员之间的非理性情绪和心理加重,社会关系的紧张程度和调处难度加大。

二、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热点的成因分析

每一个舆情热点背后所包含的成因往往都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现实的冲突要素,也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这里围绕当前发生的一些舆情热点事件的主要成因,简要做些分析。

1、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给力”,是众多舆情热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网络词语“给力”在《人民日报》亮相并流行于社会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相互促进、互动加深的生动写照。随着中国互联网舆论继续高速发展,网民数量持续攀升,社会各界积极争取网络话语权,网络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无论在第一消息源的比重方面,还是在有影响的独立言论数量方面,都大幅度上升。而传统媒体以组织和个体的双重力量,深入热点话题,通过议程设置和媒体互动,充分发挥其权威性、专业性优势,积极成为社会舆论引领者。在信息科技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社会舆情热点几乎都是在这种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在最近的舆情热点事件中,有些是直接由传统媒体最先报道,继而引起网络热议的事件,但更多的是源于网络的言论或爆料,在传统媒体介入以后逐渐上升为社会焦点。新老媒体正是通过广泛的沟通和融合,通过相互呼应所产生的巨大传播效果,对社会舆情热点的生成和舆论格局的走向产生直接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2、微博的快速崛起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的重要推动力量

微博对网络舆情热点形成的巨大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它拓展了热点事件的信息源头,更主要的是它大大加速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进程。微博实时、持续的移动传播方式,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的传播机制,使得事件的广而告之与舆情的酝酿、传递过程几乎是同时启动,信息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事实性的信息,人们的意见、情绪甚至谣言等通过转发或评论等方式也随之得以传播,在信息传播达到一定规模后,舆情热点也随之形成。可以预见,快速发展的微博平台对未来的网络舆情也必将产生更加广泛、更加深远的影响。

3、一些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欠缺和少数官员素质低下,常常成为舆情热点的导火索

在目前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官员的道德修养和工作作风,更加受到民众的关注,一些违背民众利益、伤害民众感情的态度和

行为,常常会引起民众强烈的反感,进而形成舆情热点。少数基层政府官员执政理念的严重缺失,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拥有权力的傲慢和对民众利益的漠视,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形成巨大反差,必然会引起舆情的强力反应。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工作的思考

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工作,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认识当前民众思想意识和价值选择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深刻把握现阶段社会舆情的现状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全面了解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及其对人们思想、心理、情绪产生的影响,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牢牢掌握社会舆论的主导权,进一步提高舆情引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创新宣传舆论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舆情引导的吸引力、感召力

一是坚持新闻宣传与反映民意相统一。要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主流舆论,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要求,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疑虑,围绕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开展宣传舆论工作,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坚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融合。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异军突起,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民意表达、舆论导向上的作用日益增强,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各自优势,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效互动、深度融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新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扩大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坚持媒体舆论与民间舆论相协调。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加上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媒体舆论与民间舆论的差异性呈现扩大的趋势。在舆情力量不断成长的今天,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主导作用,形成正面舆论宣传强势,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和反映民众的诉求和声音,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促进两个舆论场的沟通和互动,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四是坚持舆情引导与服务群众相结合。以人为本是做好舆情引导工作的根本要求,新闻媒体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多关注和关心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把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多关注和关心群众的所思所想,多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利用媒体督促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把群众的情绪引导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

2、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不断提高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把坚持正确导向与讲究宣传艺术统一起来,着力增强正面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发挥媒体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各类新闻媒体要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形成合力,切实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的运用把主题突出出来,使有利于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成为舆情热点、社会亮点和群众关注点。要加强对社会舆情的分析研究,把握民众思想情绪的现状和走势,把握民众思想舆情变化发展的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情。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依托主流媒体,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打造主流网络媒体。要加大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充分发挥各媒体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3、完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舆情引导的系统性、科学性

加强舆情引导工作,还必须在增强舆情应对的系统性、科学性上下功夫,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及时高效、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把舆情引导工作贯穿于舆情生成、舆情表达、舆情扩散、舆情影响、舆情消退等舆情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其中包括舆情收集和舆情分析两个方面。舆情收集的渠道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重点访谈、信访渠道、网络论坛博客、问卷调查等。要重视人大、政协、社会团体以及党的各级组织在舆情收集中的作用。对于收集到的相关舆情信息,要建立专门的舆情分析研究判断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舆情信息进行处理。舆情分析的重点是分析舆情的发展态势,包括舆情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同时,要建立对重大决策出台可能出现的舆情分析预案制度。二是健全舆情引导的传播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制度,主动做好权威信息发布。要完善相关法规,积极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加强信访工作,努力搭建政府与群众的互动平台,清除各种妨碍舆情正常传播的梗阻,形成舆情引导开放与控制的动态平衡。三是健全舆情引导的应急机制。要建立完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有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要能够迅速调动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及时高效地引导舆情。四是健全舆情引导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舆情应对的领导组织机构、责任落实制度、任务分解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分析制度,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其职能权限和责任要求,切实承担起相应的部门责任和个人责任。要建立舆情引导的全程实时监控机制,对舆情引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要建立健全舆情引导工作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舆情引导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对应对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实施责任追究。五是健全舆情引导的运行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舆情引导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作为舆情引导主体力量的各级党的干部和宣传、组织、信访等部门相关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及学会与各种媒体打交道的本领,不断壮大和优化舆情信息员和网络通讯员、评论员队伍。其次要加快舆情引导工作立法,制定并运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新闻舆论进行行政和业务管理,逐步探索形成以法律规范为特征的舆情引导长效机制,使舆情引导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当前社会负面情绪状况分析 篇3

【关键词】大众心理负面情绪社会和谐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显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最近这些年很多人的幸福感不但没有太大攀升,反而打了折扣。本文旨在探讨现在中国社会存在的负面情绪,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心态发展的脉络。

情绪是指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各种内心活动的反应。社会情绪是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心理反应,多数时候指的是一些在社会上能够引起共鸣,能够引起绝大多数人心态变化的态度表达。当前中国社会情绪的基调是积极向上、比较健康的,但是由于社会转型期存在一些特殊的社会因素加上新闻媒体的作用,使得社会上一些负面情绪不断滋生。对于社会的负面情绪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任由负面情绪堆积的话,社会的稳定将遭遇极大的隐患,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性的结果。

1、由于经济转型发展引发的焦虑情绪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快速转型发展阶段,但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同步。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是生存方式的变化引起了很多人的焦虑。焦虑情绪是由担心、害怕、紧张、焦躁等许多感受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现代社会的人们生存压力变大,物价上涨,生存成本加大,很多人不得不每天都在为基本的衣食住行而奔波,加之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各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变得相对紧张,就导致很多人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

2、由于贫富分配不均引发的仇富情绪

当前中国社会由于转型时期的特殊性存在贫富分配不均问题。中国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是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逐步放开政策鼓励追求财富、保护私有财产,加之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竞争等原因产生贫富差距之外,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分配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社会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贫富分配不均和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贫富的分配不均导致了现在很多民众的不满和仇恨心理,主要表现为仇富心理。仇富情绪即是指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当发现自己在经济、才能、名誉、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时,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①。比如最近几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胡斌70码事件”还有“李天一事件”都在网络上引起了网民的激烈讨论,一些网民言辞激烈,甚至把不满情绪直接指向“富二代”。人们认为富人有着太多的特权和自由,而这一点正是他们无法容忍的。

3、由于权力滥用、贪污腐败引发的仇官情绪

中国古代的封建集权政治制度导致民众的仇官情绪由来已久。在当今的中国,虽然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导致了贪污和腐败的滋生。很多官员在金钱和权力面前没有经受得住诱惑铤而走险。这种腐败现象的长期存在使得社会民众对于官员的看法中带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社会各阶层对官员多少有些不满的情绪。因此现实生活中一旦发生官员或者官员的下一代危害公众利益的事件,就会马上引爆社会民众的不满和仇恨情绪。譬如2010年发生的“李刚门事件”,当时在网络上引发了一阵轩然大波并且强烈地激发了公众的负面情绪,虽然在整个事件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谣言的煽动和影响,但还是可以明显看得出来人们对于官员和“官二代”的不满和愤怒。

4、社会道德滑坡和不信任引发的失望和冷漠情绪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千百年来维系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百行以德为首,立身一败,万事瓦裂。我国古代社会将道德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尊崇儒家治国思想。古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在道德中可以视为精华的东西在当今时代依然受用,就比如“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它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道德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要素。可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道德危机也不断出现,进而使社会信任危机出现了。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调查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了及格线。不信任已经逐渐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个人、家庭、企业还有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于是社会上很多民众出现了对于社会的失望情绪。比如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人们都在谴责路人见死不救,没有道德,可是这个事件更深刻地折射出了社会的信任缺失。2011年“7·23动车事故”、“双汇瘦肉精事件”还有2012年“毒胶囊事件”等这些事件都进一步加重了社会的信任危机。而在当今社会,一种现象的频繁出现标志着社会信任降到了最低点②,那就是“杀熟”(即欺诈熟人)。杀熟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传销。种种现象的出现导致民众内心的失望和冷漠情绪不断增加,也导致社会不信任的扩大化,这成为群体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滋生的土壤。

5、信仰缺失引发的空虚情绪和道德败坏

提到信仰,很多人会想到宗教信仰,但在本文中作者指的是人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坚持。每个人的信仰不一定是相同的,但如果有正确的信仰,就会坚持和恪守一种精神准则,就会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但是现在的中国社会很多人迷失在了信仰中,他们不知道自己该信仰些什么,能信仰些什么,似乎一切都变得没有了意义,做什么事情都感觉没有价值。于是,空虚的情绪不断蔓延在这些人之中,迷茫、无聊、娱乐至死。没有信仰也就缺少了一种畏惧,缺少了一种追求。这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可怕的,没有建立起正确和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些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人生就丧失了本应有的人生价值,更有甚者,一些人只是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而越过道德底线去做些损害别人的利益甚至公共利益的事,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和“地沟油事件”等。关于信仰缺失还有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就是邪教组织。在邪教组织中信仰是被蛊惑被严重扭曲了的精神信条,对社会极具破坏性。

6、一部分弱势群体表现出来的孤独情绪和剥离感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中国当代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农民、下岗职工、老弱病残还有包括农民工、蚁族等群体在内的“城市边缘人”。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活水平较低,所获得的社会保障远远不够;其次是在社会事务和政治方面,他们几乎没有发言权;再次,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都比较脆弱。因此,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会导致他们产生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心理还有被社会孤立的情绪。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进城农民工群体普遍感觉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研究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他们的自尊水平总体偏低,这应该与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较低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他们在受到社会不公平对待的时候采取的态度大都是消极和逃避的,很少的人能够为自己维权,这就导致很多农民工负面情绪的积压。

参考文献

①张丽红,《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负面情绪及其疏导》[J].《理论界》,2011(8)

②郑也夫、彭泗清:《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当前网络社会情绪分析 篇4

当前网络社会存在的主要社会情绪

总体看, 当代中国社会的心态已趋于开放进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但不可忽视的是, 社会心态仍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之中。尤其从网上看,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非理性情绪的集散地, 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引发、集聚、演化并逐渐累积下来的社会情绪, 在网上蔓延扩散, 而这些, 并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甚或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对物价上涨过快不满:2011年春节后第一天, 媒体就爆出新闻《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多上涨1月CPI涨幅或超5%》, 在新的一年, 许多人带着期待, 希望物价能够回落, 但现实打破了这一幻想, 人们对市场的失望逐渐转化为对政府调控能力的质疑;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 在2011年注定将持续成为公众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收入差距过大不满:收入分化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 也发生在行业之间。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丛亚平和李长久的报告认为, 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一篇文章中说, 这个数字是0.47。不管哪个数字, 都显示中国的贫富分化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

仇官仇警仇富心理严重:改革开放30余年,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官商勾结的现象比较常见, 大众生存结构日益紧张, 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仇富仇警仇官心理就成了人们寻求“社会正义”的一种情绪化表现。在互联网上, 只要是涉及官、警、富的负面信息, 总会非理性地急速扩散, 迅猛传播, 进而引发更多的负面联想、矛盾和诟病, 直接指向党和政府。

转型期社会情绪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总体来说, 我国社会当前正处于快速转型过程中, 社会情绪呈现出多元性, 其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

第一, 转型期社会情绪的特点。

一是从社会情绪蔓延的主体看, 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失业职工群体、收入低下阶层群体。这些群体由于身份地位、收入等方面的原因, 从心理上特别容易滋生社会不满情绪。

二是从社会情绪针对的对象看, 主要集中在针对党和政府机关, 以及富人、特权阶层。因为受体制性因素影响, 在我国政府还在某种程度上集裁判员和运动员、调节者和经营者的角色于一身, 承担了过多的责任, 因而很容易成为社会情绪宣泄的焦点, 使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受到影响。

三是从社会情绪宣泄的渠道看, 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高科技技术和网络。现在不少社会情绪往往都通过网络进行宣泄和动员, 通过网络进行疏导和联络, 通过网络发布各种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彼的信息, 有的还通过虚拟世界同现实的物质世界相对立、相影响,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社会情绪扩大化,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舆论和群众, 影响现实社会。特别是近年来, 微博日渐兴起, 并演变为社会情绪宣泄的加速器, 但微博的管理却如同处于真空状态, 这不得不让人忧虑互联网的发展在微博的推动下将会走向何方。

四是从社会情绪发展的趋势看, 主体群扩大, 且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与冲突化。受近年来“不闹不解决, 小闹小解决, 大闹大解决”现象的影响, 一些矛盾主体在表达诉求的过程中, 往往故意采取扩大情绪、激化矛盾、诉诸冲突的方式, 以引起轰动效应求得解决。

第二, 形成原因复杂多变。

一是长期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社会情绪恶化。一些地方、部门重治标轻治本, 注重劝返、稳控, 忽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有的地方责任部门主体责任没有很好地落实, 对上访人员反映的问题推诿塞责。有的地方和部门责任追究制度流于形式, 甚至对不作为、办错案的责任人袒护包庇, 不肯纠正错案。从网络观察看, 瓮安、石首等事件, 都有网络舆论的喧嚣参与。

二是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易造成冲突混乱情绪。在我国, 城镇化过程还将持续推进, 城乡差异、异乡文化都容易造成人们的心态失衡。“北漂”、“蜗居”现象悬浮的无根、排斥、迷失的心理依然比较普遍。从近几年的反日游行, 到网民以散步方式支持邓玉娇等, 都表明许多网友或者事件参与者是事件本身的无利益攸关者, 但这些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网络受众, 群体无意识地参与社会事件, 并助推了社会事件产生的影响, 凸显了众多网络和社会的游民参与, 对这些事件后果的延展, 以及对中国当下思想和社会稳定的威胁。

三是国内外文化交锋和新型媒体发展冲击主流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之中, 直接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目前, 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在社会价值观西化过程中推波助澜, 对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产生着消极影响。

全媒体融合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

当前, 网络言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各种阶层思想分流, 国内外各种文化交织碰撞, 如何从源头上卡住负面情绪的传播, 如何解决深层次矛盾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是党面临的紧迫任务。网络媒体自身要担负起责任, 站稳立场, 引导网上舆论, 发出党网声音, 帮助网友理性判断事件真实性, 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认清事件真相, 批驳错误言论, 有效进行网上引导。

一是完善制度生成机制。以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调节社会心态。有了好政策, 才会有好心情。制度和政策是民众切身利益的根本保障, 具有稳定性、可靠性, 是促成社会情绪转变的重要措施。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 要加强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愿望, 深入了解他们的利益需求, 细致掌握社会心态状况, 这样才能切实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身上的腐败案件, 对社会情绪的形成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 形成大众性的逆反情绪。要始终不渝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常在细微之处花心思, 多在见实效上下工夫, 尽可能推进各项社会事务透明公开, 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让群众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 以“阳光操作”塑造群众的阳光心态。

三是构建社会调节网络。充分总结利用和创新发展我们党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 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 将对心理疏导和社会情绪调节起到重要作用。同时, 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为不良社会“泄火”、“减压”。从现实和长远需要看,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心理咨询、疏导机构势在必行。要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技术培训, 掌握心态调节方法和技能, 培养造就一支社会心理工作者队伍, 形成覆盖广泛的社会心理工作网络。

四是重视网媒引导作用。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 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2011年初, 针对网上热炒“乞丐萝莉”一事, 大河网分析认为, 此事件应该系网络推手的炒作, 而把在外河南人以乞丐的形象示人甚至热炒, 违背了卢展工书记所说的“新闻宣传要树立河南人的四种形象, 展现河南人的‘三平’精神”的有关指示精神, 同时, 新闻冠以所谓“萝莉”的名称, 表露了网络推手借助低俗看点进行炒作的意图, 大河网对此事坚持不转载, 论坛、博客等互动栏目不转帖, 不以低俗、娱乐的态度发表任何评论的“三不”原则, 并与大河报联合采访报道, 向网民澄清该恶俗炒作非源自河南, 有力地在网上澄清了事实, 反击了谣言, 遏制了网络推手的炒作, 维护了河南形象。

笔者对网上的社会情绪和疏导做了一定的归纳整理, 当然网上的情绪千差万别, 我们在疏导时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疏导效果。

参考文献

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篇5

第一讲 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

第二讲 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讲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第四讲 “三农”问题的几个焦点话题

(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农民收入、土地流转)第五讲 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一、全面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应当成为政府社会政策的重点。

二、弱势群体的概念与范围:

三、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中的必然产物

四、充分重视弱势群体问题:制度与措施

第六讲 当代中国收入差距和社会公正问题研究

第七讲 就业问题与大学生就业困局

第八讲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第九讲 促进祖国统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当前图书馆社会信息工作探讨 篇6

关键词:信息工作 信息服务 信息研究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支持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把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推向知识经济时代,改变着人们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状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如何更加科学地运作与发展,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文献资源,有效地为读者服务,是目前图书馆界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

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社会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深入,其资源跨时空、无间隙检索、高度开放和自由、文本间超级链接等巨大优势令图书馆不再是信息资源的唯一拥有者和提供者,使得曾经以信息中心自居的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格局和方式面临严重的挑战,网络检索工具使用简单、功能强大,大大降低了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中介作用。

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社会信息服务同样存在着新的机遇,社会越文明,社会结构越复杂,就越需要图书馆。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正如同图书馆不能够取代语言一样,电脑不可能完全取代图书一样。口述、印刷和数据媒体这些传播模式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知识的完整体系,图书馆的作用只是随着知识存在的转型而有所改变罢了,其特殊作用不可替代。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社会信息服务的优势

2.1 館藏资源丰富

图书馆最引以为豪的是丰富的文献资料。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仑图书馆建立至今,图书馆顺应社会的变迁不断地变化着其外在形式,但其收集、整理、保存、传递文献的本质属性却从来没有改变,图书馆在发展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样的特色资源优势是任何信息机构都无法取代的,同时传统的印刷型信息资料和现代化的视听、缩微、机读等电子载体资料得到同等重视,为更好地走市场化道路并形成良性循环提供了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图书馆也更加具有主动权、更加具有发展优势。

2.2 信息服务具有较大社会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数量在迅速增长,需求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互联网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 信息过量和信息垃圾也导致了信息环境的恶化,若是想要检索适用而可靠的信息却非常困难,一是网上中文信息资源和具有深度的文献资源不多;二是随着资料数量的增加其混乱程度也相应增加,系统整理的成本越来越高;三是信息需求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价值不大的资料。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的帮助和引导,运用包括传统的书刊资料在内的各种手段,才能够快速、准确得到所需的可靠而有价值的信息。

2.3 图书馆具有分析研究的优势

息服务的质量高于数量,深度胜于广度。使用因特网搜索只要链接几个站点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扩展信息的广度和数量,但若要提高信息的质量,加强信息的深度则十分困难,因为信息在深度上是不能够叠加的,必须给专家研究才能够扩展信息的质量和知识的深度,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方法、技术和经验。馆员正是具有广博的科技知识、对某些专业的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具有开拓能力和较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信息服务的专家,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支柱力量,也是图书馆社会信息服务的机遇所在。

2.4具备优质的人才优势

人才是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支柱,是信息服务的第一要素。目前,大部分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的还拥有大批专家、学者,可谓人才济济,使图书馆的社会信息开发具有权威性,特别是一批具有文献信息工作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例如各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研究专家和古籍保护、开发专家。此外,还充实了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初步形成了一支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相当好的队伍。这种资源和人才优势,已使图书馆渐渐成为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5具有广阔的用户市场优势

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正在进行一次新的变革,这就是敞开大门,面向全社会,利用自身优势向社会提供优质的社会信息服务。当前,人们的信息意识在不断增强,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信息用户数量在急剧增多,而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智力活动场所,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每年都有许多重大的学术和科研活动在这里进行,同时也是信息收集与产出的集合地,得天独厚的文献资源吸引着大量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在这里开展各种学术研究活动,使得图书馆拥有一个十分庞大而固定的读者群体且正在不断壮大。

3、当代图书馆社会信息服务的对策

3.1 建立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

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不能固步自封,要全面协调并控制好图书馆管理的三大要素——人才、技术和资源,建立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管理结构的系统化和网络化,管理手段的自动化和程序化,管理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计量化,管理方法的立法化、制度化和条例化,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以及协作的国际化和产品的商业化等。在构建新的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传统图书馆与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兼容和衔接,注重其在职能、结构上的相互衔接和替代关系

3.2建立新颖的信息服务理念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图书馆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对信息产品开发利用和对信息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一系列与知识经济不相适应的观念。

一要具备创新服务的思想。要善于抓住机遇不断地创新,让自身可以提供的网络信息服务和非网络信息服务有机结合。要对信息产业的变化有很高的敏感度,将触角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感知市场所需并积极创新来满足市场需要。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向市场、用户靠拢,提供具有特色、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通过“人性化”服务感动用户,树立其自身的良好形象。三要树立精品服务观念。面对数量庞大而且鱼目混杂的信息环境,图书馆要运用资源和专业人才的强大优势,打造精品信息信息服务机构。

3.3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

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结构的发展,必须构筑市场动力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原则,打破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思维定势,学会研究市场、开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拓宽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领域。只有当信息服务机构真正具备了信息商品生产者及经营者的身份,才能够启动市场化运作体制的动力而不被社会所淘汰。构建动力机制一要让利益成为追求的内在动力,明确内部各层次的经济利益目标,做到定岗、定责、定权;二要引入竞争机制,时刻惊醒竞争的外在压力,以竞争促使内部环境的优化;三要充分加强政策引导,创造一个宏观的竞争环境。

3.4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依靠单个图书馆力量进行资源保障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及管理的自动化都为实现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必须更新观念, 树立大图书馆概念,充分认识到图书馆是全社会的图书馆,不再仅为一个地区服务,应为全社会服务,要打破自我封闭、重复建设的局面,通过走资源共享之路,形成各馆收藏特色,共同组建全国文献数字资源共享系统,避免资金浪费、重复劳动。为此,要有组织地通过网络对图书馆馆藏进行联合编目,尽快形成一个全国上下纵横交错、收藏完备、利用方便的信息化服务有机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把文献信息服务领域延伸到更加广阔的空间。

3.5 加强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团队

继续教育不仅是图书馆员补充和更新知识的最好途径,也是提高整个图书馆队伍素质的重要方法。网络环境下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团队是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首要财富,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的信息服务人才迫在眉睫。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分析能力、扎实的图书馆业务知识;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要具备优良的背景知识;要具有经营管理意识和对信息市场的敏感。所以图书馆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馆员能够接受各项继续教育,及时更新知识,注重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使每个馆员成为的“信息型馆员”。

4、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更加科学地运作与发展,应当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从战略高度上给予社会信息服务工作以充分重视。图书馆要抓紧研究发展规划,制订发展措施,努力做好新时期的社会信息服务工作,使图书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茹克亚.浅谈信息社会中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李迪.试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J].科技促进发展,2009(5)

[3]阿斯娅.信息化社会环境下图书馆服务质量建设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

[4]游祎.信息社会的图书馆服务工作[J].河南科技,2008(6)

当前社会治安热点问题分析 篇7

一、人民内部矛盾凸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原有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逐渐被打破,社会隐性矛盾与显性冲突相互交织,呈现出日益错综复杂的态势。利益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反映和体现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形成社会心态和群众心理上的“焦点”和“热点”,并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社会反作用力。群体性事件已成为社会矛盾冲突的极端表现形式,而且突发性、组织性、对抗性增强,暴力化倾向明显。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力度和处置难度大大超过了一般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和公安机关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在社会管理中,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由征地拆迁、退伍军人安置、企业倒闭(改制)、社会保障、劳务纠纷、非法集资、拖欠农民工工资、涉法涉诉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始终在高位上运行,行为人为谋求自身利益,频繁串联集会、上访、甚至堵路,反复性强,处置难度大,对社会政治稳定所产生的影响在不断加大。

(二)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贫富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日益突出,贫富悬殊和资源分配不公是非常危险的社会隐患。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贫富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现在的12.66:1,反映贫富差距的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接近0.5。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型,富人少数,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数量也少,低收入和贫困的社会下层占绝大多数,属于极不稳定的社会结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即高收入的富人为少数,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人数为大多数,低收入和贫困的社会下层人数为少数。当前,由于贫富差距过大使一部分低收入和贫困阶层人员对致富机会不均等、资源分配不公平等现象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源自于圣经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回来。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仇富心理”、“投机心理”甚至“报复心理”日趋增强。

(三)政府、党员干部公信力下降,也成了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堰塞湖”。

部分党员干部漠视群众利益,不愿意也不会做群众工作,对群众的利益诉求“躲、推、托、哄、堵”,导致事情久拖不决。有的甚至以权谋私,徇私枉法。使群众产生怨恨情绪,成为引发、激化审核矛盾的重要因素。

(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伴生了大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特别是五化进程的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引发了大量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个别人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信上不信下,信官不信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能访多高访多高,能访多大访多大”,反映和解决自身诉求时,不是通过正常的信访渠道和法律渠道,而是采用不法手段,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制造影响,给党和政府施压,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更有甚者以违法犯罪的手段获得财富,增加了安全防范、社会治安管控的难度。

(五)当前舆论炒作也成了社会稳定问题的“助推器”。

近年来,因为公安机关直接面对各类社会矛盾的第一线,所以逐渐成为了网络舆论的焦点。在这些舆论中,以反面舆论居多,警察成为网民发泄不平情绪的主要对象之一。公安机关在执法执勤过程中稍有不慎,甚至言语不够严谨,都有可能被网络舆论所曝光,并受到无情地抨击。“躲猫猫”、“喝水死”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六)“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

如”瓮安事件“,起因仅仅是死者家属对公安机关出具的死因鉴定结论不满,引发了上万人聚集街头,并打砸抢烧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办公大楼,造成当地政权机关一度失控,时间长达7小时,从人员构成看,这起事件95%以上的参与者与死者无直接关系。

二、刑事犯罪案件高发

我国的劳力富裕使就业成为困扰社会民生的大问题。违法犯罪嫌疑人在有过刑事处罚记录后,很难找到工作,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包容,沦为社会底层,为生存而再次犯罪并走向持续犯罪的不归路。”一次偷,一生贼“这样的状况直接导致违法犯罪嫌疑人基数不断累加,成为社会隐患。一是这些“二进宫”的累犯,在被处罚后并不认为其是因触犯刑律而要接受处罚,仅仅认为是“背运”,往往出狱后继续作案。二是在狱中这些累犯经过交流,容易学得新的作案手法并结识“朋友”,出来后便结伙作案或使用新手法作案,同时具备一定反侦察意识,给侦破和抓捕工作带来难度。三是这些人在不被社会认可后,很容易将心理矛盾嫁接到对社会的仇恨上,采取更为极端的犯罪手段,报复社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随着城乡两极化发展、贫富差距悬殊等矛盾加大和相互作用下,刑事案件发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会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将会逐步深化,为引发恶性犯罪的因素悄悄埋下伏笔,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将给社会治安形势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毒品违法犯罪问题突出

一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周边环境,新疆逐步成为毒品渗透的重要通道和中转集散地。二是新型毒品来势迅猛,新型毒品冰毒、麻谷(冰毒片)、摇头丸、K粉等。三是吸食毒品引发了大量的违法犯罪活动,“以盗养吸、以抢养吸、以娼养吸、以贩养吸”,已成为影响新疆社会和谐稳定重要因素之一,毒品问题被称为世界公害。

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

我国1999年出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未成年人犯罪仍呈不断上升趋势,犯罪形式也由原来的少量扒窃、抢劫、吸毒向暴力化、集团化犯罪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在街面犯罪中担任主要角色,在管控力减弱后直接导致街面犯罪井喷式高发。大部分青少年缺乏法律意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缺乏考虑,在犯罪时不考虑成本,缺少风险意识,只是凭借需求和喜好随意地犯罪,这种无序犯罪,不计后果,手段残忍,加剧了刑事犯罪的暴力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唐先滨.乌鲁木齐基层应急管理的现实困境及突破[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

[2]张陶然.治道变革: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治安制度变迁[J].理论月刊,2009

[3]张弘,邹湘江,李春勇.社会治安防控与政府应急管理协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当前国内社会保险制度浅析 篇8

(一)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依靠政府为支撑, 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 (费) 形成社会保险基金, 之后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 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 以全体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为资金来源, 同时政府给予资助, 其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现阶段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

(二) 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 一切

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 不论其是否完善, 都具有强制性、保障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四个特点

1、强制性。

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社会发展的机制, 作为一种调整利益分配、保证物质及劳动力再生产的机制, 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以社会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 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强制力才能保障实现。同时, 由于社会保险资金的缴纳与分配涉及到国家、企业及个人三者间的权利、义务和经济利益, 因此只有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 依靠政府的行政权力才能顺利完成缴纳与分配的任务。由此, 我们说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社会保险通过相关法律规定, 由国家强制开展, 全体劳动者和其所在单位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参保。对于劳动者而言, 是否参加保险, 参加保险的缴费标准, 参加保险的项目等都是没有选择性的。

2、保障性。

实行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使其在失去收入后仍能生活, 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均可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和社会保障不同, 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 在一定时期内, 只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例如, 我国现阶段享受社会保险的基本上是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一部分民营企业雇员, 主要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3、社会性。

社会保险的社会性, 即其普遍性, 也就是说它在实施范围上具有广泛性。无论被保险人的职业、年龄、收入水平以及健康状况是何种情况, 一旦其失去工作或者丧失劳动能力, 政府就会对其依法提供相应的损失补偿, 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可以说, 社会保险的普遍性大大降低了劳动者的就业风险, 使劳动者在付出自己辛勤劳动的同时, 更加没有后顾之忧, 将劳动者的义务和权力更好地进行了协调和统一。

4、福利性。

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它以最少的花费解决最大的社会保障问题, 属于社会福利性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缴纳的费用和政府的资助构成了社会保险资金来源, 当劳动者面临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等造成一系列损失的情况下, 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用人单位、相关的社会保险办理机构不谋取任何利益。因此, 我们说社会保险具有福利性特点。

二、现阶段社会保险对于国民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中心,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社会保险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振兴崛起,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 都是与社会的稳定相关的, 没有稳定, 何来发展。而社会的稳定又是由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共同努力打造的, 在每一个社会的发展历程中, 总会遇到其社会成员老弱病残、丧失劳动力等情况, 总会遇到经济发展迅速与缓慢的情况,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让每一个辛勤努力的劳动者没有了后顾之忧, 它保障了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不受影响, 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劳动者有生活来源, 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从有可能产生不安定因素的源头加以防范, 社会的发展才会更加的稳定健康。

(二) 为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做出贡献。

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性经济, 可以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然而, 市场经济也存在不可否认的缺陷, 其中之一就是市场的分配机制必然会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 甚至使一部分人陷入贫困。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这种分配机制使得富者更富, 穷者更穷, 那些丧失就业机会和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无情的裁决。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人们已然达成一种共识, 即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人的最低生活需要, 不应当由市场来裁决, 政府应当有所作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虽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干预收入分配, 但可以采取收入再分配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 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社会保险的发展推动正是为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做出了贡献。通过对保险费的强制征收, 形成保险基金, 对于收入较低或者没有收入来源的劳动者予以适当补助, 帮助其提高生活水平, 社会保险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分配, 有效保障了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 为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提供平台。

社会保险的概念强调保险对象是最重要的社会群体, 即劳动者。每个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们都通过劳动, 为自己攒下一笔在年老、失去工作能力或者身体出现意外事故的保险金作为保障, 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 人们可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并进一步意识到正是劳动使他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必然会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 促使他们向不同的领域学习发展以便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无形中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 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更加合理科学的配置,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同时, 在劳动者发生疾病、伤残、失业等风险事故时, 社会保险也能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与生活保障, 进而推动了劳动能力的迅速恢复。

三、如何全面推进国内社会保险发展

(一)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险的投入, 加强对社会保险的监管力度。

政府是推动社会保险发展的强大后盾, 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能够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 对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更加开放、积极的参保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应明确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 建立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正常投入机制和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担机制。同时, 各级政府也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的投入。监督管理是保证社会保障体系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 健全的监督体制可以保证政策的全面有力贯彻执行, 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社会保险的监管力度, 对社会保险领域内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贪污挪用行为、执行不到位现象等进行事前监督和事后严惩。

(二) 调动企业和个人参加社会保险

的积极性, 平衡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险是以全体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为资金来源, 同时政府给予资助, 因此只有充分调动起企业和个人参保的积极性, 平衡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现阶段的社会保险制度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政府降低社会保险的基本水平, 能使企业的负担相应减少;鼓励效益较好的企业增加补充保险, 提高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比例, 并且提高政府对社会保险资助的比例, 以确保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水平。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责任, 促进保险制度的有序发展。鼓励企业加强补充保险, 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还能促进企业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稳定职工队伍, 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个人缴费比例, 能够使劳动者强化自身权利意识,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三)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缩小社会群体间保障水平差距。

现阶段仍有很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未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内, 因此应致力于将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都纳入制度体系,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实现基本覆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目标。同时,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逐步缩小社会群体间保障水平差距, 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不分用工形式, 不分职工身份界限, 逐步实现所有劳动者人人享有社会保险的权益, 使其整个社保体系有利于社会的劳动者能合理流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摘要: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解析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的特点, 明确社会保险对国民发展的重要性, 并就如何进一步全面推动社会保险发展做出思考。

关键词:社会保险,国民发展,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蔚, 李静.关于推进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 2011.6.

[2]高洪静.浅谈新形势下企业社会保险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 2011.16.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化解 篇9

当前, 我国社会利益矛盾主要存在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这几个主要领域。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利益矛盾主体呈现多元性

利益矛盾主体的多元性是由社会利益的不同分配方式决定的。而从生产关系的结构来看, 制约着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如何分配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因此, 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受制于一定生产关系的制约。一直以来, 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都是最大限度的创造社会财富, 因为只有创造足够的社会财富, 才能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利益矛盾主体的复杂性

在现代社会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在不同的利益领域之间的利益关系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是互相关联的, 相互渗透。这些利益矛盾冲突又通过不同的形式反映在不同的领域, 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这些复杂的因素集结在一起, 从而使当前我国社会利益矛盾主体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态。

3. 利益矛盾呈现出一定的对抗性特征

虽然对于“社会矛盾”一词, 已经明确为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的矛盾冲突, 不存在对抗性质。但是, 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 由于处理方式不当, 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不容忽视。

二、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成因分析

1. 从经济领域分析

马克思认为, 人的需要和欲望表现在人与人关系上, 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就是物质利益关系,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就是在物质利益这一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它决定和支配着人们其他方面的关系, 物质利益矛盾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 人们奋斗所取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 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在经济领域引起的经济利益矛盾所导致的。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社会整体的利益结构几乎时刻在不断地重组, 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社会资源都在做或者“合理”, 或者“不合理”的分配, 因此, 社会各阶层之间, 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便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当前, 在经济领域, 最为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这不仅体现在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而且体现在同一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日益扩大。其次, 还有城乡之间的矛盾、行业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部门之间的矛盾、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等等。概括起来, 造成这些利益矛盾冲突的原因有市场自身的原因, 也有非市场化方面的原因。

2. 从政治领域分析

在政治领域内, 造成当前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民主建设和社会法制建设的滞后性。民主建设滞后, 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在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保障四个方面的合法利益无法保障。比如, 在民主选举过程中, 群众选举的干部往往没有真实充分的反映他们的普遍要求, 反而往往演变为仅代表少数人意志。在民主决策过程中, 决策不透明, 决策体现的往往是少数干部的意志, 群众很少能参与到决策程序中;在民主监督过程中, 社会事务公开是人民群众实施监督最有效的形式, 然而社会事务管理不透明现象屡次发生;最后, 在民主保障程序中,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知法犯法现象屡屡发生, 官僚主义、腐败之风盛行。此外, 虽然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 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 参与社会公共政事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但是由于他们的法制认识不够、法制意识淡薄、政治参与能力低, 可能会使某些可以简单解决的利益矛盾纠纷演化成复杂的利益矛盾纠纷, 甚至沟通不好, 还会形成突发性的群体性利益冲突事件。

3. 从文化领域分析

在社会高度和谐发展的今天, 文化的多样性已经逐渐被认同。同样, 价值观的多元化也日趋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更加开阔和更具包容性, 但是多元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利益矛盾产生的思想基础。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驱使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各种利益矛盾冲突。

三、关于我国当前社会利益矛盾的化解途径分析

1. 建立健全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

要从根本上化解我国当前社会利益矛盾, 首先就要建立健全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整合机制。所谓利益整合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的保障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并且通过相关制度、方法最大限度地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做到“各有所得, 共同发展。”

2. 建立健全的社会利益矛盾化解机制

首先, 要积极推进社会民主建设和社会法制建设, 这是社会利益矛盾化解的根本途径。最大程度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广泛的参加社会各项事务, 体现他们的利益意志。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监督权, 使利益主体充满公平正义的自信心。其次, 要建立社会利益矛盾的预警机制。社会各界应该树立普遍的矛盾防范意识, 提高对矛盾的警惕意识, “防患于未然”。

3. 建立社会共同的利益观认同机制

要充分整合社会不同的利益观, 通过社会利益观思想教育, 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做好社会利益矛盾化解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应该是趋同的, 虽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仍然有很多,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种现象在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所不可避免的。

摘要:利益问题, 从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利益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 首先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 首先是物质生产本身的需要, 即首先要满足人类自身的物质利益, 其次人们为了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就决定了人们需求多方面的利益, 其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利益关系也即物质利益关系, 这是人们之间其他社会关系从而也是其他利益关系的基础。本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特点, 原因, 提出化解途径, 对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各项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利益矛盾,原因剖析,化解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P82

[2]周建华, 刘国强.关于当前社会利益矛盾的分析和思考[J].东岳论丛, 2005.7 (26, 4)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篇10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的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 包括爱发脾气、争吵、破坏行为、任性、自私、固执等。情绪是人类有机体在种族进化中获得的一种心理功能, 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幼儿需要的态度状态。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表明:学前期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 情绪发展良好, 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否则, 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因为计划生育的基本国情, 我国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 由祖辈亲自抚养, 家长错误的教育观, 年轻父母自身的情绪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没有接受正确的情绪问题缓解方式方法, 导致大多数孩子在幼儿园、家里甚至社区都表现出爱发脾气、任性、固执、自私、攻击等情绪化的行为, 而且情绪化行为越来越多, 频率也越来越大, 不仅对正常的教学活动产生了严重影响, 甚至影响到了家庭关系。

二、亲子依恋

家庭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中形成了独特的人际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亲子依恋。在生活照料上, 母亲所起的作用往往会超过父亲, 而在人格影响上, 父亲的一言一行常常会给孩子深刻的印象。父亲和母亲一样, 都是儿童重要的依恋对象, 在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 大多数孩子的依恋对象都不是父母, 而是祖辈。这种现象跟家庭结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状密切相关,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能力方面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安全感的获得。仔细观察孩子的睡眠姿势和分离时的行为表现就会发现, 幼儿焦虑尤为明显。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依恋类型以焦虑抵抗型和回避型居多, 安全型较少, 忙碌的父母周末想与孩子交流时, 需要祖辈作为媒介的现象越来越多。

三、同伴关系新危机

儿童从家庭中走出来, 开始了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首先, 同伴关系发展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其次, 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最后, 同伴交往的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因为城市人口密集化, 导致幼儿的同伴关系多在幼儿园中进行, 且存在时间差异;周末和寒暑假, 部分孩子会极度缺乏同伴。随后, 家长选择了其他途径弥补这种不足, 如社会戏剧性游戏——麦鲁小城和各种早教机构, 很多家长甚至认为选择早教就是给孩子找玩伴。同伴的缺乏就成了首要问题, 幼儿缺乏与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不能及时地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造成语言发育迟缓, 引发了社交障碍和个性障碍。

四、性别角色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是指儿童为能胜任某种或多种社会角色所进行的角色行为模式效仿和学习过程。性别社会化包括性别期望、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偏好, 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来实现的, 通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教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中的人物而获得。受多种因素影响, 当代幼儿对自身性别角色比较敏感, 女孩的双性化表现明显, 而男孩则在某些时刻表现出典型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质。男孩选择“男性特征玩具”非常明显, 女孩不明显;在同伴性别的选择上, 儿童偏向于性别特质而非性别的互补性, 与传统幼儿选择同性伙伴差异明显。

参考文献

[1]周梅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音乐课堂的革新 篇11

关键词: 社会背景 音乐课堂 教育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不断完善人格、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对于音乐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基于文化的学习。在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强调的是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忽视音乐的社会属性,强加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反感,再加上音乐知识更新缓慢、缺乏时代感,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常常出现厌学的状态。为了改变现有的滞后的教学状态,专家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原因,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但是实效甚微。在这样的现状中,我们要正视音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本质上解决课堂教育的困境问题。

一、音乐文化性的内在属性

当前的时代背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能可持续发展的人,除了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外,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获得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音乐审美的内在要求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表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好以音乐审美为本的原则,从音乐要素入手,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遵循音乐以聆听、体验为主的学习规律,采用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音乐审美空间,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使音乐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共鸣,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就成为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

三、时代感与专业性的融入

(一)遵循音乐教学的原则

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音乐教育不是关起门来唱歌,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情感艺术,音乐在表达人的喜怒哀乐情感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音乐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在时代音乐面前,课堂音乐教学要给予积极的回应。

(二)关注音乐的流行元素

2014年7月16日起,沈阳放映了《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观影观众的好评,电影中的一首歌曲《小苹果》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其实早在5月29日优酷就首发了歌曲《小苹果》的MV,此曲在各大音乐排行榜荣登榜首,手机铃声、餐厅背景音乐、音像制品音乐……通通都唱着:“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这样的音乐成自然成为学生追捧的对象,在音乐课堂上,这样的歌曲远远比肖邦更受欢迎。作为音乐多元化的课堂,音乐教师要敢于分析和讲解类似《小苹果》这样的作品,对其音乐旋律、歌词内涵、音乐想象空间、听众的精神诉求等方面做专业的分析,正确引导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重视音乐教学的滞后现象

音乐课堂对时代感音乐作品的关注,不仅仅是音乐课堂现代化的教学改革,从本体意义上讲,更是改变音乐教育滞后现象,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和喜闻乐见的音乐进行结合的有效方式。这样的音乐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挖掘学生的专业潜力,把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集中到课堂上。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效果上,真正实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堂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从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的“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

当前社会思潮 篇12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运兴衰、民族昌盛。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多,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难免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偏差, 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深入研究和正确引导,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力, 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着重分析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由此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深入研究和正确引导,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力。

1. 社会思潮及其成因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反映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利益, 并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相当社会影响的思想倾向。它往往占有相当数量的从众, 其传递过程一般是从高层知识分子到一般青年大学生, 再到社会群众。社会思潮对社会现实局面具有较大影响, 能够左右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它围绕社会发展进程的主线进行, 对社会发展的进程或推进、或干扰。当前的现实社会中之所以会产生不同思想、不同内容和不同流派的社会思潮, 主要有四个原因。

1.1 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正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类群体乃至于不同个体的存在和差异, 才最终导致了人类社会中不同时期、不同范围和不同内容的社会思潮的产生。

1.2 知识爆炸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 使人类全球化步伐大大加快。

随之而来的, 便是人类各种交往活动的更加便利与更加频繁;知识和信息传播的加快, 必然导致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传播的加快。

1.3 整个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的存在。

从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进入到有权力和等级制度存在的私有制社会以后, 人类社会间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大。这种人类不平等的存在和加大, 促使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思潮不断地产生。

1.4 文明的冲突与生存的矛盾。

进入现当代社会以后,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资源利用、生存质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矛盾, 这就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地区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和观念, 并进而发展和演变为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

2.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影响的重要社会思潮

青年大学生社会思潮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意识发展过程, 既有积极因素, 又有消极因素, 需要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并加以引导。回顾近年来青年社会思潮的历程, 可以给我们引导青年大学生的社会思潮提供有益的参考。

2.1 积极回归主旋律的思潮。

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清醒审视全球化思潮, 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 主要表现在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抵制和批评。

2.2 搏击互联网信息的思潮。

这主要表现为, 大学生成为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先锋, 活跃于多元化社会思潮的传播之中, 急需进行正确的引导。

互联网信息传播可能是体现全球化形象的代表。当今, 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构成了网民的主体。高校走在互联网建设和利用的最前沿, 互联网也成了青年学生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 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值得高校教育者们重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较大幅度地更新观念, 必须及时恰当地对互联网信息做出反映, 把舆论引导在萌芽状态。

2.3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继续高涨。

中国大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高涨, 是新世纪的一大特色, 它将更加显露其价值。实际上, 目前在中国大学生中存在的民族主义思潮, 主流是爱国主义。

促使中国大学生爆发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原因, 是多方面因素的长期积累。这些因素包括:一是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二是霸权主义行径的激发。特别是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钓鱼岛问题, 在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 许多高校的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爱国思想, 不仅伸张了民族正义, 还打击了一些假借爱国主义名义, 破坏社会秩序的不法分子。

当然, 青年大学生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国家意识并非不存在问题。一些人还不同程度地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所谓全球化“美景”, 仍然迷惑了一部分思想意识形态还未成形的青年。令人欣喜的是,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潮十分强劲, 它以不断发生的社会实事为基础, 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它为国人思索自己的前进方向和具体举措, 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

2.4 持续强烈的反对腐败的思潮。

这主要表现在, 青年大学生多年对反腐的进程给予密切关注, 对党和政府反腐的前景寄予较高的期望。

反腐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特别是“十八大”之后, 党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 自上而下, 全国掀起了强劲的反腐风。大学生利用报刊和网络手段, 表达了对反腐败的高度关注,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的看法, 对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认识, 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程度, 其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我国当前能否解决腐败问题。

2.5“学历热”与实用主义思潮。

这主要表现在, 青年大学生就业特点的变化中, 高学历和热门专业仍然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此情况下, 新一轮的“学历热”、“考研热”持续升温。

造成这种热潮的原因, 首先是就业门槛的提高, 普通的本科学历几乎是找工作的最低门槛。其次是出于“求薪”的实用主义目的。只有拿到高文凭、热门专业的学历, 才能换回高薪水。因此, 某些办学基础不好、冷门专业的院校新生退学的现象日益增多, 这是一种变味的求学, 不利于个人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3. 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1 多元化社会思潮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复杂。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而且有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逐渐涌入并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 部分人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受到冲击而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逐步趋于复杂化。

3.2 多元化社会思潮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艰巨。

近年来, 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涌入我国, 它们传播的不仅是一种思想文化, 更是一种政治倾向, 它的目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否定和打击, 对社会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大学生作为一个“温室中的群体”, 他们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 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同时, 大学生学历高, 对于新科技的接受能力强, 随着电信网、电视广播网、互联网的盛行和相互交织, 这些思潮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 给他们带来的不利影响迅速表露出来, 他们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误导和鼓动, 这就会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异常艰巨。

3.3 多元化社会思潮给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形式, 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提高大学生素质, 增强其改变客观世界的能力。但各种社会思潮对主流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击, 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冲击, 而且会对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形成冲击。

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的环境中, 大学生这个群体容易被表象所蒙蔽, 造成社会责任缺失、道德素质降低、价值观呈现功利化、政治信仰发生动摇,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加上网络媒体的盛行, 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也就变得困难了, 社会思潮对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 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途径和渠道也是复杂多变的, 无论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认知模式、外在行为, 还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交往和能力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引导社会思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历史必由之路, 知史使人明理, 也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让当代大学生充分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可以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主流的社会思潮和那些消极思潮的区别, 避免被不良的思想所误导。

4.2 积极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

高校是对大学生“六观”进行塑造的重要场所, 对大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 需要改进高校教育理念, 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

4.3 规范大众传媒, 优化社会环境。

大众传媒作为传播媒介, 对社会思潮的传播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 它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促进了社会思潮的传播, 又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思潮带入了我国, 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渗透到了高校的思想意识领域。充分发挥好大众传媒的作用, 对其加以规范与制约, 做到扬长避短, 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得以健康进行。

4.4 提升大学生素质, 发挥其内因决定性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对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冲击, 应该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发挥内因决定性作用, 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尤为重要。这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使大学生尽早形成良性的价值观、人生观, 尊重主流社会思潮, 积极应对不良社会思潮的挑战, 坚定不移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下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回归主旋律、抨击互联网信息、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高涨、反对腐败、“学历热”等多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 它们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复杂, 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艰巨,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迎来更大的挑战;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及规范媒体传媒等措施能够较好地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主义,多元化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周红娟.浅谈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与对策[M].商场现代化, 2010, 19.

[2]胡晓东.浅议当代社会思潮的成因、特点及调控[J].社科纵横, 2008, 23 (11) :121-122.

[3]李本松.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6 (4) :117-119.

[4]刘书林.当代大学生与社会思潮:主旋律回响下的多重变奏[N].中国教育报, 2004 (3) :3.

[5]李良寅.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 2012.

上一篇:驱动电路下一篇:时间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