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治疗

2024-10-04

双心治疗(精选9篇)

双心治疗 篇1

关键词:冠心病,心可舒,双心效应

双心效应是指有效防治冠心病, 并且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不良情绪。研究资料表明, 双心患者在心血管门诊患者中发生率为40%以上, 心血管疾病住院的患者中大部分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一旦同时出现, 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缩短预期寿命。在临床治疗冠心病过程中, 应同时解决患者心理问题。

冠心病归属于中医胸痹心悸的范畴, 早在《内经》对心的认识就明确提出心主血脉, 心主神明。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循行于脉中, 周流全身的作用,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心藏血脉之气”。《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中医“心”的概念不只是指心脏, 而是血液循环整个系统。心脏作为一个动力器官, 通过它的收缩舒张, 血液在人体内周流不息。心与血液、脉管三个因素相互影响, 共同决定了心血管系统是否正常运行。现代医学也有相似的观点, 近年来对冠心病的认识不断深入, 心脏本身的病变, 血液中成分的改变, 脉管性质的变化都会影响心脏的功能。

心主神明是指心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兰秘典论内经》:“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中医五脏六腑有各自对应情志, 如心神, 肝魂, 肺魄等, 五脏如果功能失调则会导致相应的情志问题, 而情志不畅也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心在五脏六腑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 而总统魂魄, 并该意志, 故忧动于心则肺应, 思动于心则脾应, 怒动于心则肝应, 恐动于心则肾应, 此所以五脏唯心所使也”。如果心首先受累, 那么血液中各种精微物质输布就会受到影响。《黄帝内经》云:“血气者, 人之神”, 情志的调达需精微物质的濡养, 血气不畅那么病人必然心中不畅, 颜面难悦, 这就是为什么心病科的病人会比别的科室患者神经更敏感脆弱, 他们容易惶恐焦虑淡漠。西医也逐渐重视对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的研究探讨, 他们认为在现代生活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 人的心理对于身体的影响不可忽视, 情绪异常对于冠心病的影响包括可以导致凝血因子处于高凝状态, 使心脏自主神经失衡, 对相关刺激的调节灵敏度下降, 不稳定性增加, 使大脑皮层处于高度紧张及高负荷运行状态, 诱发冠心病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

笔者在临床中应用中药同时配合心可舒治疗心脏病患者, 经过一段治疗后停服中药, 单独服用心可舒片维持治疗, 可取得满意疗效。心可舒片为纯中药复合制剂, 由于采用现代特殊工艺和芳香性成分处理, 使其生药含量较高, 从而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心可舒主要成分有丹参、葛根、三七、山楂、木香。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曰:“主心腹邪气”, 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明代《本草纲目》载:“活血, 通心包络”。药理研究有强心、扩冠、抗血栓、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葛根《本草纲目》载:葛根, 性凉、味甘, 具清热、降火、排毒诸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葛根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本草纲目》云:“三七止血, 散血, 定痛。木香属于中药类别中的理气药, 具有行气调经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木香含有挥发油成分, 可以松弛平滑肌, 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组方中君药丹参, 归心、肝经, 具有活血祛瘀、止痛凉血、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的功效, 对冠心病及心绞痛患者有一定效果, 是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常用的药物之一。臣药三七、葛根归肝、胃经, 具有活血止血、化瘀定痛、解肌退热的功效, 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稳定心律、改善微循环。君药、臣药相互配合, 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各种主要症状, 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 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不良情绪, 有利于的疾病预后, 使药山楂具有活血散瘀、化痰行气、开胃消食、化滞消积的功效, 配合君药臣药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 辅助调节血糖、血脂, 佐药使药配合君药臣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次要症状, 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证实心可舒抗心肌缺血, 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及血液黏稠度, 改善微循环;增强缺氧条件下心肌耐受性, 增强三磷酸腺苷 (ATP) 酶活性, 使缺血心肌供血得以改善, 从而改善心绞痛。

心可舒治疗心律失常的文献报道总共7篇, 有14篇关于对血液黏稠度、血脂、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和动物实验室基础研究的文献, 这些都证明了心可舒在防治冠心病确实有效, 不仅能够降低血小板聚集, 减慢心率, 减少早搏, 辅助血脂血糖的调节, 而且能缓解冠心病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

认识“双心”疾病 篇2

心血管疾病可诱发心理疾病,如果患者对疾病本身、诊疗过程、检查结果认知错误,可导致患者对服用药物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疾病预后的过度担心,比如出现头晕、头痛等头部症状时,就会担心是否会偏瘫、脑梗死或脑出血;心慌、胸闷、胸痛、背痛等胸部症状出现时,就会担心会不会猝死、心肌梗死;咽喉部不适就担心患上食道癌等。随后,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就会出现,也就是说,出现了情绪障碍。长时间的情绪障碍会导致心理疾病,甚至会患上焦虑症、抑郁症、惊恐障碍等严重的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往往以躯体障碍(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患者常常感到头晕、头痛、乏力、心慌、胸闷、气短、胸痛、背痛、骨关节痛、身体一些部位麻木、腹胀、腹痛等,有的还会出现返酸、嗳气、腹泻、反复感冒、失眠等症状,辅助检查时,发现有胃炎、胃溃疡、心肌缺血、血压异常、脑血管痉挛等。

患有以上诸多“疾病”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找多位医生诊治,做多项检查,但结果显示,其并没有患严重的器质性疾病。通过治疗,效果仍然不好,病情时轻时重或者反复发作,发作也常常无明显规律,有时候可能与负面情绪、劳累、压力大相关。

研究显示,焦虑和抑郁是引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49%~69%,死亡风险增加3~4倍。因此,心理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导致病情恶化,增加死亡率。同时,由于这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

因为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炎症因子增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代谢异常,心率变异性降低,内皮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等,最终导致心律失常、血压不稳、血糖升高、血管痉挛、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等。同时,心理疾病患者常常会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脂、高糖、高尿酸、高血压、肥胖等)的出现。

患上“双心”病怎么办?

首先,要正确认识“双心”疾病。据了解,目前很多综合医院的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很低。因此,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提高对“双心”疾病的认识,尤其是医生,要通过不断学习,及早、准确识别这类患者。同时,医患双方通过深入交流,分工协作,共同抗击“双心”疾病。

其次,患者的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非药物治疗以心理行为治疗和大脑生物反馈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常用的有安定类药物、抗焦虑抑郁“五朵金花”、多塞平、米氮平、奥氮平、文拉法辛、杜罗西汀等,它们因药物自身特点不同,抗焦虑抑郁和改善睡眠的效果也不同。同时,在服药过程中,要注意选择那些对心脏无明显副作用的药物,而且要遵医嘱坚持服药,不要突然停药。

双心治疗 篇3

根据临床观察, 在目前心脏科就诊的患者中, “双心疾病”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多项临床观察显示, 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存疾病, 目前认为两者共存会使患者预后恶化, 心血管急性事件风险增加。抗抑郁焦虑药物多影响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 有时会与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发生反应, 其副反应常发生在心血管系统。笔者应用心可舒片治疗双心疾病, 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2年9月我科就诊的冠心病伴抑郁焦虑症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心可舒治疗组 (治疗组) 、血府逐瘀胶囊对照组 (对照组) 。治疗组30例, 男11例, 女19例, 年龄 (46.8±13.7) 岁;对照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 (47.3±14.2)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情况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病例按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1], 依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 确诊有焦虑症状患者[2]。病程持续最短3个月, 最长2年,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 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焦虑。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2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3]。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心可舒片 (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每次4片, 每日3次。对照组予血府逐瘀胶囊 (天津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 , 每次6粒, 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 服药前后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情绪变化。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疾病相关药物, 治疗前后进行HAMA评分来对比药物疗效评估。

1.4 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冠心病常见症状和情绪变化。对冠心病常见症状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情绪变化参考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1)

例 (%)

2.2 两组情绪疗效比较 (见表2)

例 (%)

3 讨论

试验研究证实, 长期抑郁焦虑是脱离于肥胖、高血压等其他危险因素以外的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同时冠心病患者也易发生抑郁、焦虑等症状。

中医学对“双心疾病”早有深刻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 又主神明, 在志为喜”。所以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早在《灵枢·口问》中就有“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愁忧恐惧则伤心”。《丹溪心法·六郁》中说:“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张景岳认为“情志之伤, 从心而发”。“若情志之郁, 则总由乎心, 此因郁而病也”。费伯雄也有“七情之伤, 必归于心”的论断。因此冠心病伴焦虑抑郁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气滞血瘀是双心疾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心可舒片是具有双心效应纯植物药, 指的是既可以有效治疗冠心病, 同时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的效果, 是由丹参、三七、葛根、木香、山楂等组成。文献报道心可舒片主要实验药理作用有:抗心肌缺氧, 增加心肌供血, 防止血栓形成, 降压及负性心肌作用[4]。木香为理气之要药, 调理一身之气, 对焦虑、抑郁、心烦、易怒等症状疗效明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木香含有挥发油成分, 可以松弛平滑肌, 缓解焦虑、抑郁、紧张等症状, 改善自主神经功能[5]。笔者体会到治疗双心疾病应从整体观念出发, “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用心可舒片治疗双心疾病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 有效缓解冠心病症状, 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因证用方, 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适合长期服用, 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组织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1, 9 (1) :75.

[2]Cochran H.Diagnose and treat primary insomnia[J].Nurse Pract, 2003, 28:1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68-73.

[4]刘青, 林玉芬.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11) :1389-1390.

双心治疗 篇4

否认肝炎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烟酒嗜好。无家族性遗传病、传染病史,无冠心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界不大

窦性心律

心功能I级(NYHA分级)

PCI术后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腔隙性脑梗死

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症

高脂血症

高尿酸血症

抑郁伴焦虑状态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

双膝关节骨关节炎

入院治疗:密切监测血压及血糖,持续低流量吸氧;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积极安抚患者情绪;美卡素80 mg,1次/d;拜新同30 mg,1次/d,降压;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晚;倍他乐克片12.5 mg,2次/d;舒降之40 mg,1次/晚。同时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给予希刻劳0.25 mg,3次/d,抗感染治疗,沐舒坦30 mg ,3次/d,化痰治疗,给予左洛复50 mg,1次/d,口服,进行抗抑郁治疗。

1周后(2012年2月20日)停用抗感染及化痰药物;2月24日患者血压、血糖控制平稳,病情稳定,准予出院。

根据《应用中国冠心病政策模型预测中国未来心血管病流行趋势》的数据显示,2010~2030年,由于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增长,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上升幅度将超过50%,血压、胆固醇以及糖尿病的增长趋势导致心血管的发病人数将额外增长23%。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在2030年,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将增加2 130万,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将增加770万。注意精神心理因素的潜在作用,尤其是抑郁、焦虑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心血管疾病转归的影响,并提出干预建议。

精神心理因素在心脏病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心脏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目前均为高发性疾病,现代医生需要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病理生理学特点以及抗抑郁治疗和高血压、冠心病之间的风险关系。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抑郁焦虑的重视,鼓励患者在疾病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分析本文患者,老年女性,入院主诉看似简单,实则症状繁杂,存在多种伴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多脏器损害;此次发病与入院前呼吸道感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关。治疗中矛盾较多,需平衡因素多,并且患者在入院时用药种类较多,自觉胃肠道负担较重。如何抓住治疗的主要矛盾,简化优化治疗方案,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多种内科疾患的诊疗非常重要。患者睡眠差,烦躁不安,有抑郁焦虑病史,入院后评估为中度抑郁伴焦虑状态。在该状态下会导致临床症状加重,血压不稳定,同时血糖波动,除高血糖外,临床还容易发生低血糖。初步治疗方案为在控制血压、血糖基础上,联合冠心病基础治疗,去除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应用抗感染同时加用抗抑郁焦虑治疗,并帮助患者调整睡眠。

尽管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对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更小,安全性较三环类药物高,但由于从肝脏P450酶代谢,与某些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在老年人中应用应从小剂量开始。老年人肝、肾代谢减慢,合并用药较多,不良反应易较年轻人明显。还应注意到该类药起效慢,一般2周开始有效,部分患者因服药后感到乏力、恶心、头晕而放弃治疗。多数情况下,SSRIs安全有效应作为首选,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择具体方案。

目前迫切需要开展针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慢病的系统管理治疗,做到能够及时识别、恰当处理,让患者得到最有效、最全面、最准确的治疗。同时经积极开展老年心血管患者共病精神心理问题的研究,为科学规范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注:由于版面限制,参考文献已略,如有需求,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编辑:张宏娟)

“PCI网络学院”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会隆重召开

3月3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主办,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支持,北医仁智网络科技公司承办的大型公益培训项目——“PCI网络学院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会”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

“PCI网络学院”以“预防为主,循证指导,规范诊疗”为主题,计划于2012年3月至12月,分4期开展该项目。通过现场会加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对全国100所大型医院,3000余名心血管医生,开展关于介入诊疗规范化管理和经验分享的培训活动。

双心治疗 篇5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门诊患者269例为研究对象,均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对照组133例,其中男61例,女72例; 年龄45岁~ 83岁( 63. 8岁 ± 5. 9岁) ; 病程1年~ 14年( 8. 2年 ± 3. 9年) ; 合并高脂血症79例,合并心律失常40例,合并焦虑、抑郁60例。治疗组136例,其中男63例,女73例; 年龄48岁~ 85岁( 62. 8岁 ± 5. 6岁) ; 病程1年~ 12年( 7. 9年 ± 3. 6年) ; 合并高脂血症82例,合并心律失常43例,合并焦虑、抑郁63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疾病等具有均衡性。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既往脑血管意外发生、手术病史、血压、血糖异常、精神疾病及药物依赖者。

1. 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2]。

1. 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低盐、低脂饮食,卧床休息,吸氧,应用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β 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他汀类调脂类药物,低分子肝素抗凝及血运重建等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可舒片( 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每次2片,3次/日,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 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三酰甘油 (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 SDS) 与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改善情况。

1. 5疗效判定标准

1. 5. 1心绞痛疗效根据1997年《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 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 无效: 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 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1. 5. 2血脂改善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疗效标准[3]。显效: 治疗后TC下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20% ; TG下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 40% ; HDL-C上升≥0. 26 mmol / L; LDL-C下降≥20% 。 有效: TC下降10% ~ 20% ; TG下降20% ~ 40% ; HDL- C上升0. 10 mmol / L ~ 0. 26 mmol / L; LDL-C下降10% ~ 20% 。无效: 治疗后血脂检测无明显改善或改善未达到有效标准。

1. 5. 3心电图疗效显效: 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 有效: 缺血性ST段回升达0. 05 m 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 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 无效: 缺血性ST段不变; 恶化: ST段较治疗前降低0. 05 m 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 达25% 以上者) ; 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导致,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

1. 6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PSS 18. 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 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 1两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 见表1)

例( % )

2. 2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改善疗效比较( 见表2)

例( % )

2. 3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3)

例( % )

2. 4两组治疗前后期前收缩比较( 见表4)

次/24 h

2. 5两组治疗前后SDS与SA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可明显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P < 0. 05) 。详见表5。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表现之一,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硝酸酯类药物疗效差、具有进行性恶化的趋势,极易恶化为心肌梗死和猝死。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情绪障碍,而情绪障碍又影响了冠心病的临床预后,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增多。 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在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很高[4], 约50% 以上的冠心病患者伴有焦虑和或抑郁情绪,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几率更高。Pedersen等[5]研究显示,抑郁使得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临床不良事件风险增加3倍。抑郁及焦虑都是心脏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促发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引起冠状动脉闭塞、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6]。因此在临床治疗冠心病过程中,应同时解决患者心理问题,而心可舒片所具有的双心效应作用正适合冠心病合并情绪异常的患者。《黄帝内经》指出: 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其主血脉主要是指心脏本身的泵血循环功能; 主神明主要是指精神情志的调节作用。心可舒片由丹参、三七、葛根、木香、山楂组成,其中君药丹参,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止痛凉血、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的功效,是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中药之一。臣药三七、葛根,归肝、胃经,具有活血止血、化瘀定痛、解肌退热之功效,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稳定心律、改善微循环。佐药木香,归脾、胃、胆经,具有行气止痛、理气解郁之功效,可以松弛平滑肌, 调节中枢神经及胃肠道系统,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药山楂,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清心解郁之功效,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脂、血压、强心,并能通过酶系统发挥对机体的调节和控制。临床研究证实,丹参中的丹参素能诱导人成纤维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水平升高; 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 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而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在改善血浆黏度中起一定作用[7]。葛根中的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明显扩张冠状血管,可使正常和痉挛的冠状血管扩张,且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8]。三七中的三七总皂苷能够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这与其提高肌质内膜上的钙泵活性,纠正心肌细胞内Ca2 +超负荷及提高左室心肌能量有关[9]。山楂提取物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能够抑制胆固醇升高,使主动脉粥样面积减少。

双心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52例患者均因冠心病在上级医院行介入支架术, 术后在本社区医院定期随访的患者,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行SAS自评量表测评, 并空腹采静脉血行血脂四项及肝肾功能检查。按自愿接受中药治疗的原则分为观察组 (32 例) 和对照组 (20例) 。观察组女18 例, 男14 例, 年龄55~72 岁, 平均年龄 (62.36±3.25) 岁, 植入支架枚数1~4 枚;对照组女12 例, 男8 例, 年龄53~73 岁, 平均年龄 (61.25±3.92) 岁, 植入支架枚数1~4 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按ABCDE常规治疗方案治疗[2], 其中调脂药物为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 q.n.;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心可舒片 (沃华制药) 4片, t.i.d., 两组均治疗12周。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及SAS自评量表测评结果。1.4

1.4评价标准采用Zung氏SAS量表[3]进行评分:SAS共20个条目, 用于焦虑症状的自评, 具有广泛的使用性, SAS总分≥41分为异常。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HDL-C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对照组在治疗后TC、LDL-C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HDL-C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TG下降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血脂指标比较观察组TC下降 (1.43±0.16) mmol/L, TG下降 (0.32±0.29) mmol/L, HDL-C升高 (0.15±0.12) mmol/L, LDL-C下降 (1.43±0.22) mmol/L;对照组TC下降 (1.33±0.32) mmol/L, TG下降 (0.12±0.31) mmol/L, HDL-C升高 (0.09±0.11) mmol/L, LDL-C下降 (1.24±0.32) mmol/L;在降低LDL-C和TG方面, 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TC降低和HDL-C升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两组评分比较观察组SAS评分异常者由34.4%下降到12.5% (P<0.05) ;而对照组SAS评分结果异常者由35.0%下降到25.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 4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双心效应”是指有效防治冠心病并且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不良情绪[4]。目前, 冠心病的“双心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临床治疗冠心病过程中应同时解决患者心理问题。

ABCDE防治是冠心病二级预防常规方案[2]。在此基础上发挥传统医药优势,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尤为重要。心可舒片由丹参、三七、葛根、木香和山楂组成的中药复合制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多种药理特性。有研究证实心可舒片具有改善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减少心绞痛发作、调节血脂、抗脂质变化以及血管内皮保护功能;具有改善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3,5,6,7,8]。本次研究显示, 在常规的冠心病ABCDE防治基础上, 加用中成药心可舒片, 不仅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SAS评分方面有更明显的疗效, 且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P<0.05) 。

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 冠心病的治疗模式也逐渐走向多元化, 关注心理问题, 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双心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梅颜.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关系最新研究进展.山东医药, 2012, 54 (4) :271-273.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9:296-302.

[3]刘梅颜, 姜荣环.冠心病患者合并情绪问题的中西医结合干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 (6) :849-851.

[4]樊瑞红.心可舒治疗冠心病的双心效应.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 2013, 11 (7) :887-888.

[5]张前, 周江云, 孙宁玲.心可舒片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28 (5) :402-405.

[6]胡刚宇.心可舒对高血脂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3, 20 (10) :46-47.

[7]罗芝宽, 张寰, 邢晓春.心可舒片对心绞痛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 2011, 9 (5) :538.

浅谈对“双心医学”的认识 篇7

在临床实践中,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问题并存的情况经常发生。如一患者,男性,50岁,高血压(1级),体检发现室性早搏,被诊断为心律失常,医生给予其“心律平”口服,治疗效果差甚至早搏次数增多。病人很紧张,精神压力很大,随即出现了焦虑、睡眠障碍以及明显的胸闷、心悸、气短症状,且愈来愈严重,频繁到心内科门诊就诊。患者有6年的轻度高血压病史,心脏没有明显损害,亦无明显的冠心病表现。建议停用抗心律失常的一切药物,继续抗高血压治疗。经过治疗,早搏数量明显减少,早搏、胸闷、气短等症状亦消失。湘雅医院的杨天伦、沈俐等学者综述了近年全球一些专家学者报道冠心病患者PCI(介入治疗)后常并发的精神心理障碍,以及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病例。如2011年荷兰Eramus医学中心对715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随访1年发现,合并焦虑症状者占75.6%(576/715),合并抑郁症状者占81.4%(582/715)。澳大利亚一项调查显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合并焦虑症状者达31%。国内对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调查显示,合并焦虑抑郁情绪障碍者占29.8%。北京安贞医院研究发现PCI患者术前合并抑郁者为25.5%,术后则增加到38.5%。柳红霞[1]报道PCI患者术后合并抑郁者高达42.5%。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在临床中发现,精神心理问题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在对不同人群的社区前瞻性研究中发现,有抑郁病史及通过量表评估为抑郁症状较重者,日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及冠心病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心肌梗死及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差的预后[2]。目前,冠心病作为一种高发病率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尤其是该病多与精神心理障碍交叉存在,增加了冠心病的复杂程度。患者通常首先是到心血管内科就诊,怎样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给心内科医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双心医学”改变了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将其与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达到“身心共治”的目的。近年来,胡大一教授大力提倡“双心医学”,努力倡导和推动国内双心医学的步伐。他指出,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心脏,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帮助他们达到“心身”协调。他强调,双心医学是以规范化诊疗为框架,将关注精神心理卫生作为心脏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当代心血管医生应立足于心血管病的学科体系,关注精神心理因素干扰和表现为类似心脏疾病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和预后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据此,他提出并实施“双心门诊”,将心理科的医师请到心脏科会诊,同时又让心脏科的医师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后才能给患者看病。如此以来,由心内科医生和精神心理医生一起面对患者,共同解决患者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同时解决了患者的心血管和心理疾患。“双心医学”得到了广大心血管医师和心理医师的赞同和参与,使患者受益[2]。

目前,学者们力图从更广阔更深层次的领域来干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如提出从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四大健康基石(心理平衡、饮食行为、运动行为和烟酒行为)入手。美国专家Rozanski等[3]提出行为心脏病学,心内科医师应学会早期检测和发现各种心理行为和社会致病因素,并进行危险因素的分层。通过各种途径向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具有不同程度危险因素的人群阐明心理疾病的危害性,并应用行为医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早期干预,其可比单纯应用传统心血管药物更能有效减少或阻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011年9月,联合国大会高级特别会议通过并发布的关于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政治宣言中提出,2025年将非传染性疾病所致的提早死亡减少25%。胡大一教授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心血管疾病防控极为关键。心血管疾病所致总死亡,尤其提早死亡在非传染病所致死亡中所占比例大,预防相对容易看到成效。心血管疾病防控可同时降低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实现一石多鸟的综合效果。他认为,减少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的重点在于全民层面的0级预防。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构建健康的社会环境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4]。

胡大一教授指出,对生物技术的盲目崇拜和学历的盲目追求,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导致了医务工作者临床经验的积累被忽视。只知有心血管病变,忽略了疾病的全貌,忘记了患病的人。双心医学要求既要治疗心血管疾病,更要关心患病的人,应建立一个健康的医生团队,对全民进行健康教育,为减少因心血管疾病所致的提早死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5]。

摘要:“双心医学”是一门由心血管医学与精神心理医学交叉而成的综合性学科。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伴发率高,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如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双心医学”改变了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将其与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目前,心血管疾病是死亡率最高的非传染性疾病,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双心医学,心血管疾病,心理疾病,健康促进,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天伦,郭兰燕,沈俐.关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精神心理康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7):92-93.

[2]胡大一,丁荣晶.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精神心理卫生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5):89-92.

[3]翁淑观念.行为心脏病学浮出水面“双心医学”广受认可[J].广州日报,2009-11-26.

[4]胡大一.努力减少心血管疾病所致的提早死亡[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11):89-90.

老年双心疾病的研究进展 篇8

1 社会老龄化现状

根据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60岁的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人口1.19亿,占总人口的8.9%。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预计至2040年,≥60岁老人将达4亿,占人口总数的26%,而城市约2~3人中就有1位老人。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易患疾病的发病率和伤残率上升,我国≥60岁的老年人50%左右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对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形成较大压力。

2 老年人双心疾病流行病学现状

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高发人群,焦虑、抑郁是最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也是双心疾病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焦虑、抑郁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患病率也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因焦虑、抑郁容易表现为类心脏病症状,导致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疾病症状鉴别存在挑战。研究显示,一般人群焦虑、抑郁的患病率为6%,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患病率为35%~45%,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患病率为50%~60%,脑血管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患病率为40%~50%,心力衰竭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达21.5%[2],随着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越高,抑郁的发生率越高(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和Ⅳ级的患者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1%和41%)。成都调查26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2.8%[3]。

冠心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抑郁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004年的一篇meta分析综合多篇前瞻性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中,校正其他危险因素之后,患有抑郁的人群发生冠心病的概率是没有患抑郁人群的1.5~2.0倍[4];而在冠心病患者中,合并有抑郁的人群远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是未合并抑郁的2.0~2.5倍。2006年,另外一篇综合54项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得出相同的结论[5]。焦虑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Janszky等[6]对49,321名年轻瑞典男性,随访37年后发现,焦虑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预测冠脉事件的发生,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17(95%CI:1.28~3.67)和2.51(95%CI:1.38~4.55)。Roest等[7]经过meta分析发现焦虑独立于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发生率和心脏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6(95%CI:1.15~1.38)和1.48(95%CI:1.14~1.92)。另有研究表明情绪障碍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独立的预后预测因素。台湾一项研究纳入207例年龄>75岁的老年人,观察抑郁、心血管疾病等临床情况与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发现抑郁而非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8]。我国一项对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显示,存在焦虑、抑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更易发生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且心率变异性明显减低[9]。高血压的控制程度与焦虑的存在与否密切相关,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因担心血压高引起卒中而致偏瘫,影响自己和子女的生活,常容易发生预期焦虑,导致血压波动不易控制。心律失常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植入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老年患者常合并焦虑或抑郁,导致治疗效果下降,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3 老年人发生双心疾病的病因及可能机制

老年人容易并发多种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卒中、消化系统疾病等,是老年人群的焦虑抑郁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的重要原因。由于合并多种慢性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也是导致老年人焦虑抑郁的原因,如钙通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治疗骨关节病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同时,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下降,各器官系统老化,导致自理能力、社交能力下降,发生适应障碍导致焦虑抑郁;老年人由于子女离家、朋友亲人远离,无朋友亲人情感支持,导致社会孤立发生焦虑抑郁;由于无工作或宗教信仰,导致对未来生活失去目标,这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况是老年患者发生焦虑抑郁,导致双心疾病的重要原因。

目前已经明确,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处于精神应激状态,这类患者有更高的交感水平、高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水平、血小板激活、炎症激活以及内皮功能紊乱。这些变化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以及交感肾上腺系统激活密切相关。同时,存在高交感状态、高儿茶酚胺水平、血小板激活、炎症激活以及内皮功能紊乱的患者,常处于心血管疾病高危状态,不仅容易触发心血管事件,而且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由此提出,精神心理问题和心血管疾病可能有共同的发病途径,可能存在基因变异及环境相互作用。炎症是许多慢性年龄相关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关节炎、肌无力、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共同特征,近年发现炎症本身可以直接导致机体老化速度加速。因此,老年双心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炎症是否为核心机制和干预靶点,值得关注。

4 老年人双心疾病的临床表现

4.1 心血管疾病继发或合并焦虑抑郁

这部分患者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病史,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烦躁、急躁、脾气大、过度担心紧张、失眠、乏力、心境低落、对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等焦虑抑郁症状;有些患者表现为治疗效果差,部分表现为经有效的药物或手术治疗,虽临床客观检查显示恢复良好,但患者仍反复主诉胸闷、胸痛、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心脏病症状,反复就诊或住院治疗。部分患者虽经有效的药物或手术治疗,仍处于高交感激活状态,反复发作心肌缺血、高血压、交感电风暴或心力衰竭不缓解。重症老年患者,尤其是住在重症监护室的老年患者,因全身疾病状态差导致大脑皮层缺血缺氧,发生谵妄,又称监护室综合征。

4.2 单纯的精神心理问题表现为类心脏病症状

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症状多不典型,常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包括乏力、胸闷、心悸、不典型胸痛、背痛、胃痛、头痛等,与心脏病症状不好鉴别,但焦虑抑郁的患者同时存在睡眠障碍、心境低落、兴趣感丧失、过度紧张、担心和急躁等精神症状,尤其是经过心血管病客观检查,没有发现有阳性意义的临床结果可供鉴别。

老年患者有时不能清楚描述自己的症状,心脏科的临床诊疗节奏快,对患者的情绪体验难以逐一澄清,而心理问题筛查尤为重要。对于有上述临床表现的老年患者,可在诊疗时,采用简短的三问法,初步筛出可能有问题的患者。3个问题是:(1)是否有睡眠不好,已经明显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2)是否有心烦不安,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3)是否有明显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都没有发现能够解释的原因。3个问题中如果有2个回答是,符合精神障碍的可能性为80%左右[10]。

对于心血管科患者焦虑抑郁的筛查,《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10]推荐使用患者健康问卷-9项(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depressionscale,PHQ9)、广泛焦虑问卷7项(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7-item scale,GAD-7)和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同样适用于老年双心疾病患者。

5 老年人双心疾病的治疗

老年患者的双心疾病临床情况复杂,从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导致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到慢性神经症患者的特殊应对方式,到患病行为异常及适应障碍,到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精神症状以及心脏疾病严重时出现的脑病表现。因此,老年患者双心疾病的治疗需要多种方式融合。

5.1 心理支持

由于老年人无工作,子女离家,与亲戚朋友沟通减少,孤独感和社会支持下降是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因此,鼓励子女抽时间定期看望、陪伴老人,子女应理解老人出现的一些情绪异常或躯体不适症状,多倾听,少批评,积极带老人到医院看病;鼓励老年人积极与外界交流,参加老年大学、与朋友亲戚结伴旅行等;鼓励老年人学习一项新的技能;鼓励老年人侍养宠物,研究显示,宠物陪伴是一个缓解老年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5.2 认知行为治疗

从心理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疾病,合理解释患者心脏疾病转归和预后,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负性认知,恢复患者的自信心,可使很多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临床医生须帮助患者认识到其目前的病情与精神心理障碍可能有关,同时帮助患者正确判断其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客观评价患者临床症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让患者自己认识到夸大的疾病和症状。详细解释精神心理障碍治疗的必要性,解释药物使用过程中的特点和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对疾病诊断的充分理解和对治疗的积极配合。

5.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量研究证明,运动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生存率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Lavie等[11]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运动训练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并且不论患者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有效。Richard等[12]对522例冠心病患者追踪观察平均长达4年,结果显示运动治疗能使合并抑郁障碍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降低73%,同时该研究结果还提示只需较小程度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即可降低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以及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国内学者研究同样得出相似结论,运动治疗对心血管疾病和负性心理应激两方面都有肯定疗效[13]。

老年人的健康饮食习惯有助于降低焦虑抑郁,适当进食高质量蛋白、未加工碳水化合物、不饱和脂肪、足够量的蔬菜水果对保证老年人的营养和体能非常重要,避免进食过量高糖和精细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代谢紊乱,继发一系列生理功能异常。

老年人睡眠时间减少,失眠患病率非常高。睡眠质量下降可以导致焦虑抑郁或加重焦虑抑郁,因此指导老年人养成规律的睡眠作息习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避免咖啡、浓茶、酒精以及剧烈运动,避免阅读和观看情节紧张或兴奋的书籍或电视节目,对改善睡眠质量非常重要。必要时服用辅助睡眠药物。

5.4 抗抑郁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老年双心疾病患者的疗效同年轻个体一样有效。目前针对心血管病患者抑郁、焦虑的药物治疗主要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复合制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Na SSA类),均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尚无证据改善患者的心血管病预后。

老年双心疾病患者的治疗要考虑到多种合并因素,如患者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孤独,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必须同时帮助患者改善孤独感,增加社会支持。又如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继发于心血管疾病,疾病症状的存在或加重是导致患者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治疗上需要先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缓解心血管症状,如仍存在影响疾病恢复和生活质量的精神心理问题,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

双心治疗 篇9

关键词:双心护理,心血管疾病,抑郁,焦虑,缓解

现如今,心血管疾病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同时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病人性格、情绪以及心理有关。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大部分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问题[1],然而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会增加治疗难度,同时对患者病情恢复以及预后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双心护理指的是在主动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增强心理护理,使病人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使病人能够坦然面对疾病[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15 年1 月~2015 年6 月住院患者给予双心护理,现将实施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心血管内科2014 年6 月~2014 年11 月住院患者350 例及2015 年1 月~2015 年6 月住院患者390 例,共740 例。其中男438 例,女302 例,年龄26~86(51.04±19.56)岁;其中高血压163 例,心律失常93 例,冠心病340 例,心肌梗死87 例,心肌病27例,其他30 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2014 年6 月~2014 年11 月350 例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1 月~2015 年6 月390 例住院患者设为干预组,两组患者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同时给予双心护理。

1.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突然到来的疾病,大部分住院患者易产生紧张及焦虑的情绪。因此,临床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接待患者,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对其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另外,临床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体贴,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进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逐渐增强。

1.2.2 加强沟通力度,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护士一定要主动和病人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护士要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对病人身心变化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除此之外,护士要给予病人更多的关怀与体贴,明确告知病人心理状态与疾病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病人改善不良心理问题,主动引导病人调整心态,使病人能够坦然面对疾病。另外,临床护理人员还要向患者介绍相关成功治愈的病例。与此同时,临床护理人员为了可以增强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在临床操作之前,尤其是侵入性操作之前,护士要明确告知病人操作方法、目的、意义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可以使病人相关顾虑得以消除,从而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

1.2.3 定时组织开展病友会,加强患者间的交流,调动患者的主动性我科室每隔一个月开展一个病友会,由临床医师和护士对病人采取相关健康宣教,其中包括有临床疗法、相关注意事项等,并且发放健康宣教册子,让病人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另外,临床护士可以邀请治愈出院或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病人讲解自身治疗心得,可以使病人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进而建立一个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使病人可以主动面对治疗,使不良心理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1.2.4 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伴有不良心理问题的病人,护士要实施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及时将问题给予有效解决。除此之外,护士要争取病人亲属的配合,和亲属应对病人给予开导以及健康宣教,使病人不良心理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使病人能够主动配合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而对病情恢复以及预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3 评价指标

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 周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3]。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经核对证实后均经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1 周后的心理状况的观察

740 例患者中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者530 例(71.62%),其中轻度抑郁301 例(40.67%),中度抑郁299 例(40.40%),重度抑郁140 例(18.93%)。治疗前对照组焦虑抑郁状况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一周后干预组病人的焦虑抑郁状况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HAD评分干预组(5.97±1.19)分,低于对照组(7.81±1.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的观察

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8.47±4.57)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0.04±4.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问题,例如,紧张、害怕、绝望等,严重的还会丧失治疗的信心,一旦出现不良情绪,病人末梢神经会对组织进行刺激,进而产生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进而使病人心率明显加快,使血压明显上升,同时儿茶酚胺和皮质类固醇相结合,使病人血液当中的脂质明显增加,进而造成病情进一步加重。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4],心血管疾病病人出现不良情绪的主要因素在于对自身疾病的折磨。如果想要使患者不良情绪得以消除,首先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方面着手,让患者看到治愈的希望,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理解,使病人能够主动配合临床治疗。

本文笔者对干预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取双心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各种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使病人能够自主调整心态,主动面对自身疾病。另外,我科室每个月组织大家开展交流会,使病人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交流,使病人建立一个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使病人能够主动进行自我预防,促进病情恢复以及预后[5]。本文干预组病人临床治疗7天以后,HAD评分要比对照组低(P<0.05),则表明双心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不良情绪得到显著好转,可以使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本文笔者还对两组病人的住院天数给予对比,结果显示,干预组病人的住院时间要比对照组短,则表明,双心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使住院天数进一步缩短,使临床护理质量显著提高,进而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6]。

总而言之,对心血管疾病病人采取双心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可以使治疗顺利进行,使病人的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使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使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玉芬,武丽萍,关丽.心内科老年患者负性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96:9703-9704.

[2]白耀钧.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6(2):20-21.

[3]庞静.双心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3):2155-2157.

[4]刘海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7,7(4):72-73.

[5]黄红霞.双心护理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4):56.

上一篇:口腔工艺专业下一篇:实训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