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的用词(精选4篇)
语文作文的用词 篇1
用词准确, 就是使用贴切的词语, 恰如其分地揭示客观事理, 正确地反映现实生活, 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词准确, 第一要合乎事实, 合乎情理;第二要合乎语法, 合乎逻辑;第三要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思想感情。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 不论我们要说的是什么东西, 要把它表现出来, 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 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 只有唯一的形容词。莫泊桑说的就是要准确使用词语的问题。
一、有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 并准确掌握词语的含义
词语包括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常见的实词如双音节词、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等。虚词主要是关联词语。语文教材的课文后都有重点词语指出来, 那是编者为我们精心挑选出来的, 同学们要知道它们的意思, 要试着造句应用。读课外书和报刊时, 遇到好的词语和不懂的词语, 同学们要抄在笔记本上, 查查字词典, 弄明白它的意思, 看看作者是怎么用的。
二、留心同义词的用法
这里主要指的是同义词的辨析。汉语里, 同一个意思往往可以用一组同义词来表达, 但只有一个词是最准确的。对同义词, 同学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辨析:
1. 搭配习惯。
如“发挥”“发扬”, 二者都是动词, “发挥”经常与“积极性”“潜能”“作用”等词语搭配使用;“发扬”习惯上与“优点”“精神”“优良传统”等词语搭配使用。
2. 感情色彩。
如“成果”“后果”“结果”, 三者都是名词, 意思相近, 区别只在感情色彩上。“成果”是褒义词, “后果”是贬义词, “结果”为中性词。请看例句:“袁隆平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 成果丰硕。”“个别学生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聚众斗殴, 致人伤残, 他们应对打架造成的后果负责。”“中考过去半个月了, 考试结果这就出来了。”例句中“成果”“后果”“结果”就用得恰到好处。
3. 范围大小。
如“时代”“时期”, 这两个词都指的是一大段时间。“时代”指的时间段较长, 即便短, 也在数年以上。“时期”指的时间段, 可以指较长的一段时间, 数年数十年数百年以上, 也可以指较短的一段时间, 可以短到数十天。如“最后一轮总复习, 对那些有潜力的学生来说, 是成绩再次提高的关键时期。”再如“回顾初中三年的学生生活, 九年级是我最忙碌最紧张的时代。”此句中用“时代”就不妥, 应换成“时期”。
4. 词义轻重。
如“崇拜”“崇敬”, 二者都是动词, 都表示推崇尊敬的意思。区别是“崇拜”指特别钦佩, 程度比“崇敬”重。“崇拜”为中性词, 现在常用于贬义。如“个人崇拜”“盲目崇拜”“崇拜金钱”“崇拜偶像”。“崇敬”指特别尊敬, 程度比“崇拜”轻, 它是褒义词, 如“读完了《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对雨果先生, 我充满崇敬之情。”
三、熟练掌握关联词语的用法
像“只有……才”“只要……就”“虽然……但是 (可是……却) ”“无论……都 (也) ”“即使……也”“与其……不如”等配套使用的关联词语, 一定要记牢。
除此而外, 我们还要经常咬文嚼字, 做些词语推敲和辨析的练习题。坚持这样的训练, 我们的作文中一定会有一粒粒美得如珍珠的词语, 在一瞬间照亮读者的眼睛。
语文作文的用词 篇2
【用词要注意顺序】
为了明确地表达一个意思,每句话的词语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和结构排列组合。一般来说,这种顺序和结构不能随便颠倒,如果词序变了,表达的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完全相反。
古时候,有一位将军,非常无能,老打败仗,但又不得不如实地把情况报告给皇帝,准备受惩处。他在报告里说:“……我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他手下的一位聪明文人帮他把这句话改成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皇帝看了以后并没有生气,结果这个无能的将军也没有受处罚。
你知道吗?为什么词序这样一改,皇帝就没有处罚这个将军了呢?因为词序改了以后,意思和口气都不一样了。“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突出了“失败”,给人的感觉似乎没作什么努力,胜败任其自然;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重点突出了“战”,给人的印象是虽然屡屡失败,但不气馁,仍能坚持作战。因此,皇帝看了,觉得将军不怕失败,能坚持战斗,也就没处罚他了。
这个故事说明,用词造句写文章,词序的排列顺序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绝不能随意排列。
想一想,练一练:
(1)“生活艰苦”和“艰苦生活”两个词语的语意重心有什么不同?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生活艰苦”的重心词是______,“艰苦生活”的重心词是______。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哪个词?
作文发展等级之用词贴切 篇3
用词贴切,就是要求用最恰当、最得体的词语,把所要表達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能根据场合、对象、目的等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使用语言。
一、精心选用动词
动词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活”。动词在作品中运用得当,能体现事物的立体感,增加文章的三维效应。例:
正睡得迷迷糊糊时,突然有人拍我。我睁开眼睛,揉了揉,是妈妈正站在床前。手里端着一碗东西,还冒着热气。我掀开被子,刚要爬起来,觉得一股寒气钻进被窝,妈妈把我按下,手放在唇边,做了个“嘘”的姿势,看着我,小声说:“快钻被窝里,慢慢吃。”我抓起筷子,捞起一个就往嘴里塞,险些烫着。妈妈悄声说:“别急,都是你的。”我用热气哈着脸,一股特别的味道直沁心脾。(《妈妈的味道》)
本段恰当地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将我起床吃元宵的全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成功地体现出母亲对“我”的关爱,真切抒发出了“我”内心的感受。
二、精心选用形容词
好的形容词,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例:
那个礼拜五傍晚,一踏进家门,我就知道厨房里有一锅山珍海味在等着我。鲜嫩的鸡肉吸满了红枣和枸杞的甜味,汤里头还有鸡骨熬汤所渗出的胶质,有些黏黏的,切片鲍鱼虽然在起锅前才加入这队海陆大军,但是香菇的清新芬芳早已经附着其上。(《妈妈的味道》)
本段运用了一连串的形容词,写出了妈妈为我做的汤味的特色,也写出了妈妈对我的疼爱。
三、精心选用叠词
精当的叠词,用来描写人物神态,能将人物的喜怒哀乐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描写事物形态,能把事物的形状等特征反映出来,给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使文章具有音乐美、意境美。例: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树干,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色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着一串串晶莹的露珠。(《故乡的榕树》)
本段运用了一连串的叠词,如同一首曲子中旋律变化的音符,给人以回环、缠绵的感觉。
四、精心选用色彩词
描绘景物时要讲究色彩的组合、映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例:
大年初一的街道上,我穿着火红的棉袄,走在一群穿着粗格子布上衣的伙伴中间。那天,我也留下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远处小清河河坝上的树木若隐若现,近处白雪皑皑的田野里,我的红棉袄似乎要将整个严冬融化。(《雪地里的红棉袄》)
本段运用了一些“红”“白”等色彩词,色彩对比明显,凸显了在雪地里我的红棉袄的美丽。
五、精心选用成语及短句
成语语约意丰,恰当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更精练、更生动,使表意更准确、更丰富。例:
毛泽东的书法,最见潇洒。师承名家而不拘一格,熔炼诸体且自成一家。或有高山流水之气势,或有风卷残云之飘逸,毫间似有神助。毛泽东讲话写文章,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纵论天下,讥讽政敌,寓宏旨于幽默之中,藏哲理于谈笑之间。(《潇洒毛泽东》)
本段多使用成语及短小句子,语言精练,音节明快,意思显豁,凸显了毛泽东的潇洒。
六、适当运用口语
运用口语,俗中见奇,使语言呈现出淳朴之美。例:
回来那天,邻居二婶问你啥时候回来的,你说“今天早上”,说“今儿个”不就行了?撇啥腔?这才出去几天,舌头就不会打弯儿了?以后说话,先想想村里人咋说!(《爹有话跟你说》)
本段对爹的语言描写多使用口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符合乡下人的身份和地方特色。
七、适当使用文言词语
文白相间,可以使文章语言简练而又不至于过于深奥,富有雅致,既不像白话文那样过于通俗,也不像文言文那样过于深奥。例:
蔺相如功高不自矜,不仅不与廉颇在朝廷上争列,而且外出时望见廉颇还“引车避匿”,这是气度的潇洒;宋濂年轻时刻苦求学,同窗们个个服饰华丽,“烨然若神人”,他“缊袍敝衣处其间”,却能做到“略无慕艳意”,这是心态上的潇洒;史可法在梅花岭上,“誓与城为殉”,不愿落入敌人之手,这是人格上的潇洒。(《潇洒》)
本段语言文白相间,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例文展示】
感动就在我身边
□丁海涛
那天星期三,下了一整天的雨,不过虽然天气糟糕,却一点也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因为那天是我的生日。因为人在学校不能回家去,所以我就老早和家里人商量好了,生日那天让父亲送些好吃的和生日蛋糕给我。
下午最后一堂课老师一宣布散学,我就急匆匆地跑到学校大门口去准备拿东西。本以为父亲早就拎着蛋糕在校门口焦急地等我,可待我到学校大门口一看,稀稀落落的几个家长中却没有父亲的身影。我不相信,又逐一看过去,还是没有。不是说好了的吗?难道就因为这个天气?会不会因为天气不好,骑车不方便,影响了父亲的速度,父亲正在来校的路上呢?这样想着,我便耐下不安的心在门口等了很长时间,可我最终也没看到父亲出现。我的肚子早已经在叽叽咕咕地抗议,唱起了“空城计”,我心中的那份激动也瞬间冷却了。这时雨好像也下得更大了。失望的我有气无力地往回走,心中不停地在埋怨着父亲……
一晃又到了双休日,学校放假。我对上次父亲失约的事还是耿耿于怀,一心想着父亲来接我的时候,我得跟他狠狠地赌气一番。到了校门口,我立马摆出一副臭脸,双眼四下里寻找着父亲的身影。不会又没来吧?!天哪,连来接我都能忘了!这下我脸更臭了,心中窝了一肚子的火,正准备回去爆发。我气冲冲地打的回了家。
带着一肚子火,我到家了,正欲发作却发现爸妈都不在家。我心中顿时被疑问塞满了。拿起电话,我拨通了妈妈的电话,才知道他们这会儿在医院。
“医院?”
“哪家医院?”
“谁病了?”
撂下电话,心中的气顿时烟消云散了,小孩的气来得快去得也快。
我赶紧去医院,路上不停地想,父母那么健康的人怎么会生病呢?我竟也学会了担心父母了。
到了医院,看见父亲躺在病床上眼睛微闭着,一只手臂上还绑着绷带。母亲坐在一旁细心照料着。只听得母亲在小声念叨着:“叫你急!为孩子送个东西用得着那么急吗?还逞能,一手拿东西一手开车,不摔你摔谁啊!”过于疲劳的母亲竟不知道我已到了她身后,而她的话听在我耳朵里却让我泪流满面。我止住泪水,望向父亲,第一次发现父亲老了,两鬓间的白发显得那么刺眼,额前沟壑纵横,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泛着古铜色的光辉。父亲睡得很安详,可能也只有这个时候他才停止辛苦的劳作。
我擦去泪水,努力平复了一下心情,轻轻地拍了一下母亲,说了声“我回来了”。母亲对我说没有去接我,并向我道歉,我连忙止住了她,并告诉她,其实我已经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了。父母的这份爱其实就是这么多年来最好的礼物,只是粗心的我一直没有发现而已。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感动就一直在我身边。
窗外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这雨像父母的爱一般缠绵悠长。
■
语文作文的用词 篇4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来探讨控制性产出性词汇量和词汇深度知识对作文质量及其各项指标的影响。定量部分提出了研究的问题, 研究对象, 研究工具及其材料收集的过程, 定性部分通过对部分研究对象的进一步采访印证了研究结果。
1.1 研究对象
受试来自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两个班, 共61位学生, 其中一位学生没有完成所有的测试, 故有效研究材料来自60位学生。这些研究对象在语言输入环境上存在可比性。
1.2 研究工具
1.2.1 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的测试工具为:所有学生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一篇作文, 三份词汇测试 (一份产出性词汇量和两份词汇知识深度) 。研究过程如下:
学生首先在课堂上用35分钟时间完成了一篇题为“Will Phones Kill Letter Writing?”的议论文。之所以选择议论文是因为议论文是专业四级考试的常考题型, 且该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不涉及到任何专用术语。写作时间刚好在四级考试前夕, 学生有很强的愿望要将作文写好, 作文得分能基本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 这也使得本研究结果更有实际意义。
所有作文收上来后被原样输进电脑中, 每位学生单独一个文档, 接着研究者首先对每位学生的作文运用Wordsmith v4.0和VocabProfile这两个词汇分析工具得到了词汇运用的各项指标的数据。接着, 两位经验丰富的英语专业教师批改了这些作文。其中一位曾多次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作文部分的批改。作文成绩按照专业四级作文评分标准, 采用总体印象评分法, 满分15分, 学生作文成绩取两位教师国给分的平均分。若这两位教师对同一篇作文评分相差3分或三分以上, 第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对同一篇作文进行评分, 学生的最后成绩取三位教师的平均分 (有5位学生的作文成绩是这样得出的) 。为了确保两位老师所改作文成绩的信度, 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可信, 有必要进行Spearman Coefficient Reliability的信度评估。评估显示, 两位老师的信度值较高 (r=715, S i g.=.000) , 表明可以对这些调查对象的作文成绩进行进一步的统计运算。
Nation (1990) 设计了控制性产出词汇量测试 (controlled productive vocabulary test) , 这是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在国外被研究者普遍采用的测量工具 (Laufer, 1998;Laufer&Nation, 1995;Meara&Fitzpatrick, 2000) , 因此, 本研究中的产出性词汇量测试采用了其中的2, 000水平词汇量测试, 2, 000-3, 000水平词汇量测试和3, 000-5, 000水平词汇量测试来有效地测量受试在不同层面上对单词的掌握程度.这种测试所需时间短。每组共有18个不完整的句子, 要求受试根据语境和所提示的开头几个字母填入合适的单词, 但词性和词形 (时态、单复数等) 必须正确, 否则不给分。这样, 产出性词汇量测试中共有54个句子, 满分为54分。
词汇深度知识的测试成绩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25题的单项选择题和一篇含15个空格的完型填空题。测试试题是根据下列标准随机选自陈爱敏 (2002) 的专业四级模拟试题:所选题型须能考察受试词汇知识深度的某一个方面, 或词汇意义, 或词汇的句群关系或词汇的语用功能。该两部分满分为40分。产出性词汇量和词汇深度成绩全部计算出来之后, 通过聚类分析 (K2 means cluster in SPSS 11.0) 把这些学生按照两类词汇成绩水平的不同分为好、中、差3类。之所以用聚类分析是为了避免分类时可能出现的主观性。分类结果显示:高分组、中等组、低分组3组学生的人数分别为15、28、17人。
1.2.2 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部分主要采用了采访的方法, 研究者通过对其中9名学生的采访, 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关于词汇量和词汇知识对他们作文及写作用词的影响, 并且试图从学生那里了解其中的原因, 以印证定量研究部分的结果。
1.3 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下列问题:
1) 产出性词汇量、词汇深度知识与写作成绩和各项词汇运用指标的关系如何?
产出性词汇量与写作成绩和各项词汇运用指标的关系如何?
词汇知识深度与写作成绩和各项词汇运用指标的关系如何?
2) 产出性词汇量或词汇知识深度不同的学生, 其写作成绩和各项词汇运用指标上是否有显著差异?
产出性词汇量不同的学生的写作成绩和各项词汇运用指标上是否有显著差异?
词汇知识深度不同的学生的写作成绩和各项词汇运用指标上是否有显著差异?
3) 产出性词汇量和词汇知识深度不同的学生, 其写作成绩和各项词汇运用指标上是否有显著差异?
2 结果与讨论
2.1 产出性词汇量、词汇深度知识与作文成绩和词汇运用指标的相关性
统计显示, 产出性词汇量、词汇深度知识与作文分数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 词汇量大, 词汇知识掌握得好, 那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分也高。同时, 表3也表明, 这两类词汇成绩与作文中复杂词汇的使用情况正相关, 这可能是因为较大的词汇量也就意味着一定量的低频词汇, 这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有可能运用这些词汇。
2.2 高分组和低分组在作文成绩和作文用词指标间的差异
如表1所示。
统计表显示, 高分组在作文用词指标如词类/标志比例 (词汇丰富性指标) , 词长, 复杂词汇方面明显好于低分组。词汇量大, 词汇知识好的学生倾向于运用较长的单词。而Zip (1935) 曾说过“词长与该单词的频率成反比”, 也就是说, 单词越长, 词频越低, 因此, 我们也可以说学生所用的单词越长, 越说明学习者的词汇量大。采访中有三个被采访者认为他们在写作中故意使用较长的单词, 而其他几位则认为短小的单词在写作中更有说服力。
3 结论及启示
3.1 结论
本研究所取得的结果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 通过相关分析, 发现产出性词汇量, 词汇深度知识与写作成绩存在显著相关, 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产出性词汇量越大, 词汇深度成绩越好, 学生的作文分数越高。
其次,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 产出性词汇量较大的学生, 其作文中词汇运用就更丰富, 作文单词长度更长, 也能运用更多的复杂词汇;词汇深度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词汇变化和复杂词运用等方面优于较差的学生。最后, 通过聚类分析, 把这些调查对象根据他们两部分的词汇成绩分成好、中、差三类, 然后比较了最好组和最差组在各方面的差异。产出性词汇量大和词汇深度知识好的学生在写作成绩和复杂词方面有明显优势。
3.2 教学启示或建议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 词汇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而且也被众多教师和学者所认识到的, 但本研究发现, 词汇知识, 即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及同义词、近义词等在一篇好的作文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词汇教学中, 我们英语教师不但应该注重词汇的量也应该注重词汇的质并尽量多的为学生创设运用单词的机会。而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自己也应该主动地通过精读和泛读来增加词汇量, 拓展词汇深度知识。
参考文献
[1]Astika, G.G. (1993) .Analytical assessment of foreign stu-dents’writing.RELC Journal, 24 (1) , 61-72.
[2]Engber C. (1995) .The relationship of lexical proficiency to the quality of ESL Compositions.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4 (2) , 139-135.
[3]Laufer, B.&Nation, P. (1995) .Vocabulary size and use:lexi-cal richness in L2written prodution.Applied Linguistics, 16 (3) , 307-322.
[4]Muncie, J.2002.Processing writng and vocabulary develop-ment:Comparing lexical frequency profile across drafts.Sys-tem30:225-35.
[5]Nation, I.S.P. (1990)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New York:Heinle and Hein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