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供电企业论文

2024-09-26

地方供电企业论文(精选7篇)

地方供电企业论文 篇1

当前,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供电企业的经营难度不断加大,利润空间也愈来愈小。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如何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积极迎接挑战,求得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是管理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1 地方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现状

线损管理虽然错综复杂,但影响线损率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类为:电网及运行管理、营销管理、指标管理的统计和分析、线损管理制度[1]等。

1.1 电网建设与改造

(1)收集相关数据,制定措施计划,对配电变压器的负荷进行重新调整,无法调整的过负荷或满载配电变压器,在其相应的供电区域内新增配电变压器,避免因配电变压器供电负荷大和高耗能而引起线损过大。

(2)不断加强配网建设,进一步降低配网线损,积极通过线路和设备改造降低线损。

1.2 经济运行

(1)在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对于有2台主变压器的变电站,正常1台主变压器可满足最大负荷要求时,在保证安全运行的情况下,另1台主变压器热备用。

(2)合理调整运行方式,尽量减少迁回供电。停用空载变压器,转移重载变压器的负荷至轻载变压器,尽量保证变压器在经济状态下运行[2]。

(3)高度重视无功补偿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4)无功补偿采取就地补偿,减少网上无功流动,降低变压器的变损。

1.3 计量管理

(1)积极开展反窃电工作,制定相关条例,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

(2)加大对抄表员的管理和抄表质量的考核。修订相应的抄表工作质量考核管理办法,控制抄表的随意性,减少人为造成的管理线损。积极推动高压用户的计量改造。

(3)加大对表计的轮校和轮换力度。一方面加强对表计的普查力度,发现不满足要求的电表立即安排轮换;另一方面,对新报装的用户把好表计的配备,从源头堵住不合格表计的流入。

1.4 负荷实测和线损理论计算

通过负荷实测,更好地了解电网实际运行状况及电网薄弱环节和线损的构成,为电网技术改造和降损节电提供切实的数据基础。

2 当前线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主网建设仍需完善

电网建设的布局和结构相对薄弱。由于各种原因,电网还存在着输变电容量不足、供电半径过长等问题,重大设备检修对电网安全运行影响较大,运行不够灵活。少数高耗能、老旧变压器仍在网运行,电压调节能力较弱,不利于电网经济运行。

2.2 配网基础管理相对薄弱

配网设备经过几年的改造,设备技术含量得到一定提升,整体安全运行状况得到加强,但配电设备的巡视操作仍以人工为主;不少线路存在着线路输电距离长,线路上T接点过多,供电半径过大,运行不经济的问题;高能耗的变压器和表计还存在相当的数量;此外,线路绝缘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无功补偿设备投入率较低

部分变电站仍然存在无功补偿装置投入率较低的问题。尤其是大容量集合式电容器的使用,造成设备闲置,具体表现为设备投入时间短或根本无法投运。当前电力系统普遍采用集合式电容器,检修维护较分散式电容器复杂,多数情况需要返厂检修,使得电容器检修周期明显延长,降低了可投率[3]。

2.4 计量管理需要加强

供电企业为了做好线损管理工作,需要从现场采集大量的数据,电能计量装置是其中重要的数据采集设备。电能计量装置的测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发、供、用电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线损指标的准确性,以及电力企业能否做好线损管理工作。许多地方供电企业当前使用的部分计量表计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卡字现象较为普遍,经过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天气后,计量表卡字导致计量表不能正常计量。

2.5 抄表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抄表不到位易带来电费风险。客户对供电企业提供的电量有疑议,有可能拒交,也有可能查实后再交。这既带来了电费回收风险,也影响了电费资金回笼速度;抄表不到位易使线损报表失真。因抄见电量不真实,线路和台区线损波动较大,会造成对高损线路和高损台区的普查查不出问题。抄表不到位造成分析不到位,既浪费人力物力,也会使真正的漏洞错失查处的时机;抄表不到位会影响供电企业的良好信誉,使客户对供电企业的信任度降低,影响企业形象;抄表不到位会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造成电量流失。

2.6 台区线损管理不到位

部分地市由于城市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新老城区交错,配网特别是低压电网供电台区存在大量台区线路交叉供电现象;同时,以往在客户报装建档过程中,台区相关设备信息不被重视,造成了营销信息系统中部分老台区客户与所属设备对应不清;营配体制改革分开后,营配信息双向沟通机制不健全,造成基础台帐与现场不符,其他如台区抄表时间不一致等原因,都会对台区线损造成影响。在实际台区管理中,众多的管理单位、工作环节交织,使台区线损的精确统计、分析、管理工作困难重重[4]。

2.7 线损管理制度考核不严

严格执行线损管理制度是线损管理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供电公司线损管理制度经过多次修订补充,内容涉及组织保证、管理流程、职责分工、奖惩规定等诸多方面,在线损管理经济责任制奖惩执行中,由于无法界定责任,可能只是各打五十大板,却没有从实质上查清问题。

3 供电企业线损管理对策

基于对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为进一步提高线损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提出以下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3.1 建立电网线损管理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线损管理网络

始终坚持把加强线损管理作为企业内部挖潜,取得更大利润,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公司总经理应亲自担任公司线损领导小组的组长,全面部署线损管理工作;生产副总经理负责线损日常管理;用电副总经理负责配网线损管理;总工程师负责主网线损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并建立线损管理责任制,在制度中明确职能科室和生产单位之间的分工。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密切配合。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使线损管理工作形成一把手挂帅,各级领导重视,上下协调的三级管理网[5]。

(2)做好线损统计,分析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

线损管理应坚持年部署、季总结、月分析考核,逐季兑现奖惩的管理制度,及时发现解决线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公司主管部门每月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一次线损分析会,分析指标完成情况。针对线损较高的线路,从线路质量、表计接线、是否窃电、无功补偿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责成有关部门进行落实,下月线损分析会必须汇报问题查找、问题处理的结果,并通报有关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分析工作落到实处。

(3)分解线损指标,严格线损管理制度

线损指标分解是当前许多业绩优良的供电企业正在运用且己被证明了的一种极其有效的线损管理方法。其具体操作程序是企业在确定年度总的线损目标之后,再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供电所和每条线路,供电所再将自己的子目标分解到每个配电台区和职工,这样便形成了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头上有指标的格局。但在制定目标和分解目标时要做到实事求是、科学合理,要在认真研究参考历年数据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科学的计算,真正做到切实可行。

(4)加强抄核收管理,堵塞抄核收漏洞

制定“抄表管理制度”,要求抄表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日期完成抄收工作,开展分线分区承包考核,完善抄核收管理办法及监督措施,堵塞抄核收过程中的漏洞。

(5)做好计量管理,减少内部责任差错

在计量上采取统一集权的管理办法。首先,要把好计量表的校验关,计量表要由具有校验资质的部门校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从事电力计量表的校验业务。其次,对每个配电台区的计量箱钥匙要由专人管理,并严格监督。

3.2 建立电网线损技术体系

(1)确定电网经济合理的运行方式

供电设备的经济运行[6]是降低线损的一种有效手段。经济运行是指设备的最佳运行状态,即在这种运行状态下能够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供电设备的经济运行有几个主要环节:1)电力经济调度。调度部门要以调出效益、降低线损为重要原则,准确掌握负荷的变化情况,制定科学经济的电力运行方案。2)变电站运行人员要及时掌握变电设备和线路的负荷变化以及功率因数情况,合理投切电容器,尽量使设备处于经济运行状态。3)供电所的管理人员要对每个配电台区经常进行巡查,防止空载运行。4)要对用电负荷大的低压用户合理配备低压补偿电容,减少无功电流,提高供电线路的负荷承载能力。

(2)适当提高运行电压,确保电压质量

输送相同的功率时,提高运行电压可降低电流,减少损耗。当电网电压和用电负荷波动较大时,采用调压变压器针对实际情况对电网电压进行适当调整,保证配电变压器和低压负荷运行在最佳工况,从而显著降低配电变压器低压网络的损耗。

(3)提高功率因数,减少电网输送的无功电流

提高供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可以减少电网无功电流分量,降低无功损耗分量,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减少无功损耗。具体措施:装设无功补偿电容器,改善公用变压器的功率因数;合理控制变压器的运行台数,使变压器总的功率最小;停用轻载变压器;对低压客户推行无功补偿;工业客户就地直接动态无功补偿等。

(4)采用节能新设备

在配网规划、改造中,可以逐步淘汰老旧变压器,更换和采用低损耗节能型变压器,在城市电网建设中,高压直接进入市区,深入负荷中心;在城市主要干道实现电缆化。

(5)加强理论线损计算和管理

严格按照线损计算的具体要求,定期进行线损理论计算,通过分析结果,以准确的数据及时衡量线损管理的实际效果,发现网络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降损措施。线损理论计算和现场测试结果不仅对制定合理的线损考核指标有重要作用,同时为正确采取降损措施提供有效依据。通过计算和测试,掌握各种损耗的实际情况,发现和改进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中的薄弱环节,使线损管理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3.3 建立电网线损保证体系

线损保证体系主要分线损考核奖惩制度、线损分析月度例会制度及营销普查工作机制3个方面的内容。考核奖惩制度主要制定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设立专项的线损奖励基金,加大对线损的奖惩力度。考核过程中,要认真负责、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从而调动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线损目标的实现;月度例会制度就是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线损分析会,对逐条线路的线损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及时掌握总体的线损情况。对于线损较高的要认真查找原因,对症下药,提出解决办法;对于线路运行良好,线损稳中有降的线路,要善于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营销普查工作机制要求营销部及基层供电单位对自己所管辖的台区和客户情况做经常性的调查走访,对辖区的供用电状况有一个最真实的了解,一旦线损升高,就可以通过每个客户的月度电量的增减幅度,对问题的出现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进而采取相应措施。

4 结语

电网的线损率是一项综合的经济技术指标,降低线损率等于在企业生产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供电企业必须把加强线损管理作为企业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多数管理者已经意识到,抓住线损管理不放松,深挖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向线损要效益,这是供电企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定位,这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针对当前地方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按照“查清结构、找出原因、制定措施、考核到位”的线损管理思路,本文从线损管理体系、线损技术体系和线损保证体系3个大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旨在帮助供电企业建立权责分明、考核完善、目标明确、管理科学的节能降损管理体系,从而体现“技术线损合理、管理线损最小”的管理目标。

线损管理,关键是抓细节、抓过程、抓重点环节、抓程序是否到位、抓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而不急于、不刻求某一线路、某一台区的一时线损水平要降到什么程度。只要上述管理做到了精细化管理,线损水平自然会降低,而且是长效降损。

参考文献

[1]潘艳蓉.配电网线损考核指标及降损策略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9-10.

[2]王春生,彭建春.配电网线损分析与管理系统的研制[J].中国电力,1999,32(9):48-50.

[3]江北,刘敏,陈建福.地区电网降低电能损耗的主要措施分析[J].电网技术,2001,25(4):62-65.

[4]张伏生,李燕雷,汪鸿.电网线损理论计算与分析系统[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14(4):19-23.

[5]丁心海,罗毅芳,刘巍,等.改进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的几点建议[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13):57-60.

[6]王维洲.2006年工业企业节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甘肃:中国电力工程学会,2006,134-136.

地方供电企业论文 篇2

关键词:供电可靠率 管理 途径

0 引言

一般来说,电力市场的开拓是供电企业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电力市场的开拓往往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供电企业的特殊性(自然垄断和国家制定购、售电价),企业自身在电力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不很明显。增加主营收入的另一个途径就是提高供电可靠率。对于供电企业来说,通过减少各种事故异常停电、计划停电和限电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率指标来实现,这也是供电企业的出路和奋斗目标。

1 供电企业供电可靠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企业供电可靠率是适合现代化电力行业特点的科学管理方法之一,是电力工业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供电可靠率的主要因素有:一个周期内的设备健康水平、公司和员工的管理水平、自然因素和外力破坏等。供电企业在供电可靠率管理方面应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执行,但以往的管理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科技方面 虽然科技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劳动力素质有了一定提升,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供电公司在科技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着技术力量差和电网不坚强两个方面的问题。

1.1.1 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人员业务知识有限,也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开创性学习能力不足,造成技术力量不高。设备出现异常故障时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设备处理到位,有重复停电现象,造成停电时间长。

1.1.2 电网不够坚强 大部分供电企业,由于受制于供电量影响,经济实际普遍较弱,没有更多的资金用在电网建设上,造成电网不够坚强。

1.2 管理方法方面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决定因素,供电公司在管理方法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2.1 管理思想陈旧 由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理念仍有存留,造成管理思想陈旧,不能开创性的开展工作,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2.2 管理方式粗放 以往的供电可靠率管理是粗放式的管理,供电可靠率管理网络人员是单一的“统计员”,既不能做到事前控制,也不能做到事后分析,不能从源头上对供电可靠率加以管理,致使供电可靠率指标不可控,造成供电可靠率指标较低。

1.3 管理体系方面 管理体系是供电可靠率工作开展的基础,但由于已往的管理体系存在着“真空”现象,造成供电可靠率管理脱节。本文主要对组织结构体系和指标管理体系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如下:

1.3.1 组织结构方面 供电公司在组织结构构造时是建立生产和营销两大管理系统。绝大多数情况下,两者业务没有交叉,但供电可靠率管理恰恰是个例外。针对供电可靠率这一特定管理对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了在两者管理界面上两不管的“管理真空”现象。

①缺少供电可靠率管理统一核定部门,公平下达指标操作难度大。由归口部门管理供电可靠率工作,虽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产部门与营销部门的扯皮现象,但又新增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公平的下达供电可靠率指标?那么不论归口单位是生产部门还是营销部门,在实际管理中,必然会存在供电可靠率指标分解下达中的“厚此薄彼”现象,不利于提高供电可靠率管理的积极性。

②施工单位与线路管辖部门之间有交叉,两者分摊比例难以界定。10千伏线路管辖权属供电所,但除了供电所有权在10千伏线路上工作外,其他施工单位、检修单位也有权在此线路上工作。上一电压等级停电工作也会造成10千伏线路停电。这就造成10千伏线路月度停电户时数难以确定,即使确定了总停电户时数,但供电所和施工检修单位之间的停电户时数比例也难以分摊,造成操作性不强。

1.3.2 指标管理方面 根据国家标准及省市公司的有关要求,有针对性的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指标考核体系,但是在指标管理上仍然无法摆脱绝大多数供电企业的通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供电可靠率指标管理僵化,“一刀切”的单一指标核定情况比较突出。指标核定的“一刀切”政策在特定的管理时期有其积极的意义,也符合管理学中有关理论。但随着指标的不断上升,当达到一定程度后,提高供电可靠率难度加大,工作量也不断增加,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抵触情绪。

②供电可靠率指标管理上重罚轻奖,各级供电可靠率责任部门缺乏积极性。公司规定对于由于提高可靠率增加售电量而多增加的销售收入,按购售电均价差值的20%予以返还;对于未完成供电可靠率指标,则由于完成指标下降而减少的售电量的销售收入,按购售电均价差值全部由该单位支付,上交公司。由于奖罚比例不对称,从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一个瓶颈,影响供电可靠率指标的进一步提高。

2 供电企业供电可靠率管理创新途径分析

2.1 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对供电可靠率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对供电可靠率的贡献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要加强人员培训,增强技术力量。通过“走出去,迎进来”战略,我公司将一线员工送到大专院校及先进兄弟单位学习,并且将高校老师请进单位,为职工授课。通过面对面的学习,有力的增强了广大员工学习积极性和技术水平。另外,实施各项奖励措施着力提高职工素质,技术力量不断提高。

2.2 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管理思想上的创新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两者从低到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2.1 更新管理思想,增强管理理念 更新管理思想,就是破除守旧思想,不断更新管理观念,用新视角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型的供电可靠率管理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其目的是运用“现代、科学、合理、先进”的管理思想来武装管理人员头脑,创新理念,理顺机制,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思想创新是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

2.2.2 创新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就是以先进的理念、细化的管理、明确的目标,确保管理高效准确到位,提升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益,形成公司上下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为有效地开展可靠率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①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将可靠率指标量化分解,承包落实到相关部门,按月统计,分季进行经济考核,兑现奖罚。②理顺工作流程,加强过程管理。编写了加强可靠性管理措施计划,并认真执行。

2.3 管理体系创新 创新型供电可靠率管理体系的本质是建立了一个提高供电可靠率的长效激励机制,即建立长期业绩的报酬激励,以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多年来,供电可靠率管理一直是困扰供电企业的一个难点问题。许多的企业管理者摸不清自己企业的供电可靠率到底是多少,他们为了规范化管理供电可靠率,也费尽心思制定了完整的考核办法,但是由于没有正确恰当地运用现代管理学中的有关理论,使这些管理办法在实际的供电可靠率管理中显得苍白无力。

地方供电企业论文 篇3

1.1 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结构性缺员是目前普遍存在于供电系统的问题, 是企业实现"一强三优", 深化"两个转变"的一大瓶颈。"缺员"概念很明了, 指的是缺人员数量。"结构性缺员", 顾名思义, 主要是指因为人员配置结构 (数量、年龄、专业、素质等) 不合理、人员供求关系失去平衡而造成的现有人员无法承担并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而出现的人员的"相对"短缺。结合结构性缺员造成的原因, 可以给"结构性缺员"定义为:因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开发使用、价值导向不当而导致的长期的硬性或软性缺员。所谓硬性, 指实有人数少于编制, 所谓软性, 指实有人员大于编制, 但实际能干人数缺额。

运城供电分公司公司2009年末根据设备测算, 总体定员2560人, 实际用工3053人, 超员493人, 超员率19.2%, 属总量超员单位;供电生产营销专业定员2087人, 实际人数1595人, 缺员492人, 缺员率23.5%, 管理与生产辅助 (司机、仓储、物资配送等) 定员545人, 实际人数1263人, 超员率131%。因此, 公司结构性缺员的首要症状是:管理与生产人员配备数量失衡, 管理人员与辅助生产人员偏多, 主要生产专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数量配备不足, 个别专业缺员严重。同时在对生产专业人员年龄、学历、专业技能持证资格等结构进行分析诊断时, 发现:生产技能人员45岁及以上人员占31%, 30至45人员占58%, 30及以下人员11%, 年龄偏大人员比例较大, 这部分人员在生产班组通常因个人体力、思想认识、技能老化等原因自觉不自觉处于"被"闲置状态;中技及以上学历 (含后续) 人员占74%, 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仍有24%之多, 存在较大的学历再教育提升空间;持初级工及以下生产技能鉴定等级证的794人, 占到生产技能人员49%的比例, 公司急需在技能提升培训上做大量细致而扎实的工作。

以上种种症状标明, 结构性缺员普遍存在于公司基层, 特别是主要生产岗位, 因此, 解决结构性缺员应用覆盖面较广, 针对性较强, 且综合了制度约束、观念教育、多层面开展的全方位、分步骤的措施。从人力资源的新人员引进、人员的流动调配、薪酬绩效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人才选拔任用、职业通道设计、员工教育培训等重要环节贯穿统一理念, 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人人想干事、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能干事", 构建科学合理、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队伍。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管理范围:管理分两个层面:公司层和二级单位。公司层的管理涉及定期对人力资源按专业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分析、比较, 充分了解超、缺员分布情况与其轻重缓急程度, 分解下达基层年度计划目标, 制定或修正组织机构、调配薪酬、绩效考核、人才培训教育制度与策略, 对解决结构性缺员人员调配计划目标进行适时调整与完善, 督促基层分计划和公司年度总计划的高质量完成。

二级单位管理层同样承担着缓解本工作单元结构性缺员的职责, 在保证完成安全生产任务的基础上, 在现有人员基础上, 重点加强生产班组的人员配备, 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注重年龄、学历、技能水平的班组梯队建设, 并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企业文化的特色方法, 激发生产一线员工工作积极性。目标:对输电、变电 (变电检修、运行) 、调度通信、配电、营销五大生产技能专业岗位人员配备率进行动态对比分析, 掌握生产一线各专业超缺员情况。并以此为依据, 拟定三年解决缺员计划表, 通过技术变革、招聘、调配、转岗等多种方式, 力争三年基本解决生产专业的数量缺员问题。

同时, 持续关注五大生产专业的人员构成情况, 按需调整, 按缺补充, 力争各专业年龄、学历、技能水平结构趋于合理, 最终使生产一线岗位队伍达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合格、梯次清晰。在大力解决生产专业结构性缺员情况的同时, 严格控制人员向生产辅助和管理人员流向, 保持这两类人员数量的连续负增长。

2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专业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图。

2.2. 主要流程说明。

2.2.1 核定年度解决结构性缺员目标。

年初根据企业年度设备增减情况重新核定公司定员, 同时根据上年末人力资源统计情况, 进一步调整、核定当年解决结构性缺员的计划, 并根据计划和专业实际分布情况, 分解下达基层解决结构性缺员的计划。

2.2.2 五大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持续运作支撑

(1) 组织机构管理:公司系统技术进步带来的组织方式变化, 如:变电站无人值班模式的推广, 监控中心与调度室的合二为一、输电线路与配电线路班组设置上的"运检合一"等模式逐步实践, 95598业务的集约化管理等, 势必推进组织架构向扁平化、专业化的变革, 推进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 优化劳动组织和业务流程, 促进企业管理由条块分割向协同统一、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方式转变, 提高运营效率。以此,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减少工作对人员的数量、素质和劳动强度的要求, 提高劳动效率, 有效缓解一线生产人员紧缺的问题。因此, 应积极探索并敢于领先实践一些在其他省份已经成功的组织案例, 在不断地创新组织架构中, 实现管理水平和人员效率双提升。加强对现有机构的管理, 特别是新成立的几个中心和未规范的直属单位及后勤单位, 严格股级部门的设立和管理岗位的增加。同时, 按照上级部门即将下发的规范意见, 尽快规范主要直属生产单位机构岗位, 缩减管理和辅助生产岗位比例, 促进部分人员转岗至生产一线。加强对现有岗位的管理, 对公司所有生产岗位进行综合分析, 区分出关键专业、关键工种和关键岗位, 以便在薪酬绩效上予以倾斜。对管理岗位和生产辅助岗位增加上岗要求和工作压力, 通过调考、测评等手段进行适度淘汰, 改变管理和辅助生产岗位"养闲、养懒"现象。 (2) 劳动用工管理:根据岗位缺员需求和自然减员因素, 确保新进院校毕业生和复退军人全部充实到生产一线, 并严格其第一个合同期即:研究生3年、本科生5年、复退军人8年, 必须在生产一线工作。加强人员调配管理, 鼓励员工从超员单位向缺员单位、超员专业向缺员专业、管理岗位向生产岗位流动, 反之, 严格逆向流动。充分掌握公司人力资源状况, 充当"猎头", 主动挖潜、调整一些学历高、专业对口、技术过硬的人员到适合的生产岗位工作, 为该专业的下一步发展储备骨干力量。 (3) 薪酬绩效管理:加大定员和工资总额挂钩力度。把各单位工资总额与定员挂钩, 对超员单位按适度比例核减工资, 缺员单位按缺员幅度给予一定的补贴, 以此促进基层单位增加控制人员的意识。理顺公司内部收入分配关系, 确定公司本部、直属单位、支公司之间, 主营业务岗位和辅助业务岗位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 收入分配突出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生产一线骨干人才倾斜, 工资增量部分重点用于解决一线人员激励不足的问题, 有效发挥薪酬激励对人员配置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扎实推进绩效考核力度, 特别是生产班组内部的考核, 切实让积极肯干、踏实苦干的生产人员多劳多得, 让班组中缺技术、缺素质、缺能力、缺工作热情的人最终缺薪水。 (4) 人才队伍管理:健全职业发展通道, 引导员工有序流转。当前, 员工对管理岗比较青睐, 即便在薪酬设置上我们采取了措施, 使得生产骨干转向一般管理岗, 在经济上损失严重, 但仍难以挡住员工向一般管理岗迈进的步伐。因而, 一方面应继续加强生产技能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面向生产一线各专业、工种选拔人才, 授予"技术专家"和"技能专家"称号, 并给予一定津贴, 鼓励生产人员安心在一线工作;另一方面, 对不能取得相应资格证的生产岗位人员, 实行下浮部分岗位工资和离岗轮训制度, 促使其通过自身学习、考试, 取得相应资格, 提高公司生产人员持证上岗率。 (5) 教育培训管理:一是严密制定年度专业培训计划。根据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的具体情况和人力资源现有存量, 科学设计年度培训方案。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要求, 分析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的差距, 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措施和计划, 不断提高员工能力素质, 实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最终达到人岗匹配状态;二是开展多层次的员工调考、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 使职工在比赛中得到锻炼, 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促进职工技能水平提高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在公司范围内整合内训师、基地、专家等优质培训资源, 以集中或巡回的形式进行授课, 真正为基层单位做好服务, 扎实推进全公司培训工作;四是加强后续学历教育, 对经过备案并取得与所从事专业相一致学历者, 给予一定比例的学费报销, 以资鼓励。

2.2.3 年度目标完成。

半年度及第四季度的时候, 对照年度目标, 检查解决结构性缺员实施情况, 掌握工作进度, 及时督促相关专业及基层单位, 保证年终及时完成计划。

3 评估与改进

3.1 解决结构性缺员的评估方法

3.1.1 评估目的。

在确立年度解决结构性缺员目标之后, 阶段性地对生产一线班组超缺员、人员构成、薪酬绩效、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 及时了解问题, 调整相应目标或策略,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从而达到目标顺利完成。

3.1.2 评估方法

主要有如下评估方法:1) 统计分析:措施实施后, 阶段性地对人力资源状况情况进行统计, 并与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从数据了解整体工作进展情况。2) 问卷调查:向生产岗位发放问卷调查表, 了解解决结构性缺员措施在基层实施效果、员工感受及意见。3) 岗位观察:选择典型班组, 跟班工作进行观察, 深入了解其工作流程、人员配备、工作情绪、工作量等情况, 为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一手资料。4) 组织座谈:组织相关专业的管理部门、基层单位、专业班组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座谈, 共同评估解决性缺员措施的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 形成整改意见。

3.2 成效。

解决结构性缺员措施通过半年多的实施, 人力资源五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合力, 对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主要效果如下:加强人力资源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 提高对结构性缺员的准确掌控, 实现对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的时时监控。加大对结构性缺员的宣传力度和考核力度, 确立该项工作的阶段性重要地位, 制度规范和有力考核双管齐下、共同推进。进一步完善五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严密关注其其执行力和渗透力, 严格按计划进度开展

参考文献

[1].朱国成.重新认识绩效管理目的.电力人力资源2009 (8) .

[2].孙艺新.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划分标准与用工策略探讨.电力人力资源2010 (3) .

浅谈供电企业营销 篇4

关键词:供电企业营销 总体策略 营销管理 营销市场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卖方市场逐步转为买方市场,经营观念也产生了较大转变,这些变化都促进电力企业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需要,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入手,转轨变型,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发展计划,摆脱旧的管理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营销手段,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推进。

1 供电企业营销策略

供电企业在市场搏击中不能只等待用电市场的自然延伸,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并促进电力市场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并促进电力市场的发展。

1.1 产品策略:①产品的整体概念是有形实体加上企业对用户所提供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②电是一种商品,它的特殊性决定他的产供销一体化瞬间完成完成,电力产品市场首先要进行分析预测,摸清底数,掌握市场潜力,制定详细的市场计划。③加强用电市场的建设和电网改造。电力市场的载体是输电电网和配电网,电能通过它们送到干家万户,只有拥有一个现代化水准比较高且网络布局合理的电网,做为商品的电能才能“卖”得出去。

1.2 价格策赂 价格策略的三大中心是:成本、需求和竞争。电力企业由于目前依然是独家经营,电网统一调度,因此,围绕用户需求降低成本,避免搭车收费和乱加价,是扩大电力营销的重要措施。①用户在办理用电增容过程中,一次性交纳供、配电工程贴费是制约电力销售的主要因素。②规范电价提高竞争力。③实行电价听证制度。

1.3 分销和促销策略 电力销售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一方面避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便于管理,降低电价。就目前电力销售体制是多种并存,有直管式,有趸售式和代管方式,供电企业管理用户变压器,以该处高压计量收费,致于每个用户拿多少,电力部门管理很少。

1.3.1 分销和促销策略 以前国务院为减少企业和农民负担,避免乱加价、乱收费都曾取得一时效果,但终因管理环节和农电工责任心的问题,电费电价多次反复后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电力销售。

1.3.2 电力市场营销实现四个转变:①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②从限制型用电向放开用电转变;③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④从埋怨客观原因向积极迎接市场转变。

2 供电企业发展经营的指导思想

为了满足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要求,电力企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电力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突出结构调整,加强电网建设,加快电力发展,以保证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步伐,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提高质量、降低价格、改善服务,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促进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

3 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思想定位

首先,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应当充分利用目前“两网”改造的有利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的“瓶颈”,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以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其次,要基于买方市场的要求建立起新型的电力营销理念。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4 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总体策略

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引导下,可将电力营销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即: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环保、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需求预测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以市政、商业、居民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积极开拓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供电企业效益的同步提高。总体策略具体化如下:①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②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③优质可靠的产品策略;④全方位提供的优质服务策略;⑤激励用电的价格策略;⑥气电联合的能源互补策略;⑦规范到位的管理策略;⑧稳妥实用的技术推广策略;

5 不断探索、开拓创新、营造供电企业营销新局面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各种政策积极有效实践的同时,确立新的营销观、建立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营销体系是电力行业在新的形势下的必要工作。在今后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参与甚至控股电力市场,这样以来,电力市场营销将会变的更加错综复杂、竞争将不可避免的日趋激烈。在我们与其它电网的电能质量不相上下、价格比较接近的情况下,在市场竞争中唯一取胜的利器就是“服务”理念—永无止境的优良服务。如何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的这种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观念创新。要树立全员营销的思想观念,树立依法经营观念,不仅要严格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开展营销工作,而且要掌握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②组织创新。营销组织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各项创新的保证;③市场创新。电力行业从总体上呈现买方市场,但供过于求是相对的、暂时的;④技术创新。企业的优质服务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以科技创新带动优质服务。一是要大力促进科技与市场营销的结合,加快实施对电力市场营销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与管理;二是在现有用电营业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加速营销环节电子化业务流程实用化进程。

6 完善供电企业营销制度建设,促进市场开拓

①建立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的观念。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政策法规为准则,走适应市场现状,适用市场经济规律,全新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营销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对电厂发电量实行竞价上网和峰谷平分时上网电价,降低电能源头成本,发供电企业合理分配低成本带来的收益。采取灵活的电价政策,促进这些企业的产品的增长和市场竞争力,间接促进电力市场增长;③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积极推进电能的有效利用技术和经济手段,转移高峰电力引导低谷电力需求,充分利用季节性电能,提高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

7 结束语

未来的供电企业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要建立起适应买方市场需要的新型电力营销理念,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手段,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清洁能源,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分层高效运作,功能齐备,具有较高服务水准,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建立营销服务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营销管理经验,建立营销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电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雪峰.电力销售企业营销策略问题探讨.电力企业管理研究.2001.第2期.P13-15.

地方供电企业论文 篇5

变化之一:告别煤油灯 用上了电灯

建国初期, 无为县除了县城有电以外, 全县的农村基本上都没有通电。老百姓日常生活照明主要靠香油灯、煤油灯和蜡烛, 泥汊这个濒临长江的小渔村也不例外。

20世纪60年代, 无为县供电部门在地王阁兴建了1座35 k V变电所, 简易安装1台1 800 kV·A变压器, 架设了1条几千米长的10 kV电力线路到泥汊。从此, 泥汊镇有部分地区才通了电。晚上, 老百姓一拉拉线开关, 电灯就把屋里照得雪亮;脱粒不用人力打, 碾米不用磨盘, 接通电的机器一响, 什么力都不用出。老百姓觉得电灯新鲜, 觉得脱粒机好使, 他们感谢共产党, 感谢为他们立杆布线的电力工人。遗憾的是, 当时泥汊只有少数地方通电;通了电的村落也因为供电质量不高, 时常停电, 更别说用电力来推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电, 对于许多渡江战役的支前英雄, 对于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的大部分老百姓来说,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1985年, 无为县供电部门在泥汊镇新建1座35kV变电所, 泥汊镇的大部分地区才通了电。当时, 生活在这块为中国革命出过力、流过血的革命老区的人民, 才逐渐告别煤油灯、香油灯, 用上了电灯。

变化之二:整改农村电网 提高供电可靠性

通电时间不长的泥汊镇, 用电户在13 000户左右, 配电台区67个, 变压器容量4 800 kV·A, 年供电能量约800万kW·h。由于农民的安全用电意识不强, 毛竹当电线杆, 电线私拉乱接, 尤如“蜘蛛网”;导线细, 电压低, 从而导致了用户的日光灯不亮, 电风扇不转, 老百姓意见很大。1998年, 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开始, 根据上级的要求, 泥汊供电所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

泥汊是个农业大镇,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农户家中使用电饭煲、电风扇已成平常, 空调器、电冰箱等大功率用电设备也不断增加。由于早期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工程实施时, 对负荷增长预测偏低, 出现多数台区配电变压器“小马拉大车”、容量不足、线径过细、末端电压低等诸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用电供需矛盾, 是供电企业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泥汊供电所在县供电公司的支持下, 一次次加大了对农网改造的投入力度, 逐年对农村电力设施进行了建设与改造。仅2008年, 就新建综合变电台区11个, 容量1 100 kV·A, 改造台区9个, 配电变压器增容1 050 kV·A, 改造低压线路主干线29条, 8.9 km。基本实现了短半径供电, 并将三相四线制电网延伸到农户, 提高电压等级, 做到电网适度超前发展, 使农户用电环境大为改观, 基本上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变化之三:发挥电力先行作用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几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来泥汊镇投资办厂的越来越多。对落户泥汊镇的企业, 在用电问题上, 泥汊供电所实行首问负责制, 做到“内转外不转”。通过优化路径、合理分配容量, 为用电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电能。为了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电能质量, 每进行一处勘察, 泥汊供电所管理人员齐上阵, 各司其职, 对企业用电从经济性、可靠性及增长性进行论证, 与客户一起确定最佳供电方案。

供电企业供电营销管理分析 篇6

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现阶段供电企业的电力供应已由原来的供不应求发展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原来的供电管理模式及用电营销模式已难以适应现阶段电力市场,必须转变原有用电营销管理模式,以适应现阶段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

2 电力供电营销管理的主旨

(1)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供电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供电营销的需要。

(2)加强供电营销管理,必须保证供电质量。加强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以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同时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3)供电营销必须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4)供电营销是商业化运行、法制化管理。政企分开后,电力企业仍然是一个接受政府监管的企业,因此,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3 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总体策略

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引导下,以需求预测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实现社会效益和公司效益的同步提高。

(1)供电营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努力开辟新的供电领域,积极引导广大用户对电力的消费,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寻找电力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2)供电营销以需求侧管理为手段。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借助经济、媒体宣传等手段,引导客户合理用电,提高用电效率,提高负荷率。积极推广有利于环保、节能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拓电力市场。

(3)以优质服务为宗旨。转变观念,增强电力企业职工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来提高企业的信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扩大电力消费市场。同时通过加强电网建设保障供电可靠性,提供优质电能。

(4)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不仅要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优质、可靠、价格合理的电力电量,还要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引导客户改变传统的用能观念,使用高效洁净的电能,提高生活水准。

4 总体策略具体内容

4.1 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

一是营销地域的扩张。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必定会要逐步放开电力销售市场,打破现有的专营体制,抓住机遇,立足本地,辐射周边,实行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通过完善地区的电网架构建设,主动出击,以提供各项供电服务为手段,扩大电力营销市场。二是能源市场的扩张。搞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工作。

4.2 优质可靠的产品策略

通过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的质量,来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产品质量是营销的基础保证,要加大城网和农网的改造力度,加快一户一表的改造步伐,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4.3 激励用电的价格策略

积极推行新的电价政策,处理好电度电价和基本电价的比例关系,在电价中考虑供配电工程贴费的因素,建立灵活弹性的电价体系。

4.3.1 产品策略

产品的整体概念是有形实体加上企业对用户所提供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电是一种商品,它的特殊性决定它的产供销一体化瞬间完成,电力产品市场首先要进行分析预测,摸清底数,掌握市场潜力,制定详细的市场计划。同时,加强用电市场的建设和电网改造。电力市场的载体是输电网和配电网,电能通过它们送到千家万户,只有拥有一个现代化水准比较高且网络布局合理的电网,作为商品的电能才能“卖”得出去。具体包括增加供电电源点,提高电能质量;根据用电需要进行电网改造;以优质的服务,去寻求和开拓市场。产品策略的重要内容是产品服务。电“卖出”去后,售后服务工作必须跟上,因为电力用户的满足程度,就是明天潜在的电力市场,因此,供电企业的服务不能只停留在故障处理上,而应从用户的需求-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售后-服务-故障处理-扩大需求的各个环节提供咨询或服务。要杜绝“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改变等待求助为上门服务方式,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社会承诺,采用调压或补偿方式提供优质电能服务,采用双电源、双回路和环网形式提供可靠电力。

4.3.2 价格策略

价格策略的三大中心是:成本、需求和竞争。电力企业由于目前依然是独家经营,电网统一调度,因此,围绕用户需求降低成本,避免搭车收费和乱加价,是扩大电力营销的重要措施。

(1)用户在办理用电增容过程中,一次性交纳供、配电工程贴费是制约电力销售的主要因素。为了激发用户用电的积极性,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可采取灵活办法,如对于已办理增容的用户闲置配变可依产权界限在本区域内调节使用。供配电工程贴费的收取,电力部门可采取分批收取,对于经济确有困难的用户或社会性公益事业,贴费采取“减、缓、免”的政策,对于农网改造农村用户增容贴费免交,对于贫困地区电力部门帮助上新变压器,对用户采取租赁形式,鼓励其用电,防止一次性投资过大,把用户吓跑而影响用电的局面。

(2)规范电价提高竞争力。电力企业要开拓用电市场就必须规范电价,国家制定的电价并不高,但许多地方执行起来就变了祥,如各级政府强加的搭车收费;“人情电、关系电、权利电”的存在将电价人为加大,转移到用户身上,过高的线路、配电损耗及农民分摊的机泵管带费、公益企业用电和违章用电、窃电等都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奇高的电价,使消失了多年的炼油灯、汽灯重新点了起来,严重挫伤了农民用电积极性,因此,规范用电秩序是当务之急。

5 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

5.1 建立新型营销体制

近期首先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按市场需求设置营销机构,改“用电管理”机构为“电力营销”机构,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同管理、公共关系与形象设计、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用电咨询、电费电价等方面,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工作,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它包含主营系统、支持系统、监督系统三部分设置。

5.2 拓展市场份额

(1)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争取市场份额

根据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可把整个用电市场细分为价格刚性市场、价格弹性市场和价格敏感市场。运用“价格”扩大营销的目标市场是价格敏感型市场,如高能耗工业用户等。为此需要调整现行的用电政策,主要措施:对大工业客户实行超基数优惠电价、丰水期季节折扣电价,稳定工业用电市场;拉大分时电价差,利用价格杠杆启动分时用电市场;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两时段电价,引导居民的合理用电;对冰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及其它蓄能设备实行分时段优惠电价;遵循市场细分原则,对不同用电性质的客户采取差别定价策略,如负荷率电价、节假日电价、可停电电价等;通过同网同价,直供到农户,占领农村市场。

(2)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

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当联合政府部门和用电设备制造商,适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电空调、电炊具,引导消费,力争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3)细分市场,重点突破

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在今后的五到十年内重点在居民生活用电和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在居民生活方面重点促销烹调、热水、空调、暖气、干衣等电气设备,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方面则主要是电锅炉。同时加强对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改善农村电力质量,占领农村用电市场。

5.3 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技术支持系统的完善主要是以下方面:

(1)电网支撑;

(2)提高营销在线监控和营销信息自动采集水平;

(3)建立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

(4)建立需求侧管理支持系统,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工作。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指示下,可将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首先建立新型营销体制,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其次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实施重点市场等措施扩大市场份额;第三要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6 结束语

浅析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策略 篇7

[关键词]电力市场;市场营销;思考

一、我国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营销服务方面的问题。现阶段电力公司存在个别职工,没有意识到当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那些企业老职工,他们往往不愿意从电力垄断者的地位中清醒过来,仍然对电力消费者持僵硬的态度,办事效率较低,在工作上表现出很高的惰性,不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甚至给公司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国内大多数电力企业将大笔资金投入到先进的供电设备上,在营销上的花费却少之又少,针对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更是匮乏,这种状况根本无法使企业在电力营销环节发挥作用。此外,现有的电力服务手段比较单一。多数企业鲜于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上做文章而是仅仅停留在“微笑服务”的层面上,这种服务方式根本达不到广大用电客户对供电企业的要求。

2.销售渠道方面的问题。销售渠道狭窄指的是由电力企业将电力资源直接销售给最终用户,如家庭用户、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等等。电力销售公司通常是通过变配电设备和公共电网向居民用户输送提供电能;通过客户专用输变配电设备和公共输配电设备向组织机构型的用户输送提供电能(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等)。此种销售模式往往导致,最终消费者只能购买所在地附件的供电分公司等电力机构的电力。纵观整个销售渠道,期间不存在外来电力销售商,销售渠道极为狭窄。配电网在我国的输配电网络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某些农村的配电设备和小城市的配电网络中,配电变压器存在容量较低,老化较严重,稳定性较差,耗能较高,输电半径偏大,输电线路陈旧的问题。这使得在电力营销中,配电网问题成为电力供应的瓶颈。一些城市的电力用户得不到配电的有效输送、公司有电不能送出的现象经常发生。

二、对策建议

1.电力企业的服务策略。电力企业要做到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就要真正的做到全心全力的为客户着想,为客户排忧解难,让客户感到用电的可靠、快捷、清洁、方便及安全。电力企业营销部门的员工要走到广大客户中去实际了解客户的用电情况,以便及时做好用电咨询服务以及用电安全知识的推广普及工作。完善消费者电力需求的管理同样是衡量电力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当面对客户提出的用电申请后,电力营销人员应该做到主动上门服务,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竭诚为客户提供经济、合理的用电方案,并协助客户算好经济帐,也就是说要提供从设计到施工的一条龙服务。通过指派某变电站或线路的相关责任人,由其负责组织并完成这一线路或变电站的相关检修工作。

2.销售渠道策略。这一模式要求将电力公司划分为一家电网公司与多家供电公司。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供电公司,并且每家供电公司对本区域内的供电实行垄断式经营,区域内电网公司则主要负责该区域内电力供给的调度运行,其首先从发电公司购买电力,然后向区域内的供电公司趸售,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均以电力买卖合同的形式来确定。这种限制性趸售模式使得该电网公司成为对应电网覆盖区域内各个供电公司唯一的垄断电力供应商,同样是发电公司唯一的垄断购电商。伴随着用电服务机构的增多,这种模式下,需要撤销在特定区域垄断经营的供电公司,其所辖电网全部移交给该区域内的电网公司。用电服务机构经营电力趸售或零售,他们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彼此之间有非常激烈的竞争,以争夺更多的客户,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其中,由经营趸售的服务机构向较大的电力用户提供供电需求,有时发电公司也会直接供电。

三、关于电力企业营销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在企业内部推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及规范化进程,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提升企业的提升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扩大电力企业的市场份额,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目前新能源的开发及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电力企业要捍卫自己在能源市场的一席之地,就需要积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开拓市场的理念,以此与客户长期保持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电关系,努力做到“真诚、规范、方便、优质”的服务方针。不断提升电能质量。

四、用电营业管理组织构造

所谓用电管理系统的再设计,就是采用现代管理原理和工程方法,对用电营业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体系进行优化设计,目的在于把用电营业管理业务纳入统一化、合理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这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电营业管理的组织设计,包括职能和机构;二是组织运行体系的设计,涵括程序、标准和表单。用电营业管理系统设计的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 职能分析,用电与营业管理的职能是应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规范用电秩序;用电营业管理工作的中心应是注重搞好用电需求分析和预测工作,平衡发电和用电功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鼓励多用电;用电营业管理增加新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侧管理是用电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经济为杠杆、按市场规律办事的用电管理,是建立在公共利益上的行为。以上是用电与营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2. 组织机构设计,用电管理的职能经过分析并确立之后,根据明确的功能构建组织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是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在原有的用电营业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再造基础上,按实际需要和发展,应增加市场开发及客户服务部、政策研究及形象策划等部门及其相关职能。

3. 管理流程图,管理流程图是用一些经过归纳得出的图例加上简捷的文字说明描述管理过程的示意图。这种图用来表示,当管理过程从某一定点进行到另一点,人、职责、资料及结果出现了什么情况。它可用来个别或合并地表明管理过程中包括那些工作环节,完成某一环节所涉及的部门或人员,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内容,执行某环节处理所需的时间,上下环境的信息沟通等。描述管理程序的流程图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描述单项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图,其二是描述工作系统情况的系统流程图。

五、结语

企业电力市场营销应当囊括电力企业的全部业务活动,包括电力市场的分析、电力产品的开发、客户市场选定、电力业务的定价、电力的输送、客户业务的受理、业务的增供扩销以及产品客服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姜命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J]. 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2001(01) .

[2] 蒋利剑.立足优势 着眼市场 创建现代电力企业[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3(10) .

上一篇:小学德育和安全管理下一篇:简易数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