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战术特点(通用9篇)
技战术特点 篇1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 其比赛的胜负不仅关系到奥运争光战略的成败, 而且能通过强者间的对抗和拼斗, 显示生命的活力, 激励人们树立顽强的意志、勇敢的作风、集体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自强不惜、为国争光夺取胜利的信念。篮球比赛的的胜负不仅依靠身高、体重、技战术和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更多的是依靠理念和风格。风格是一支球队进行人员配置, 技战术选择的前提, 是运动员个人技战术特点的集中体现, 更反应了一支球队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技战术水平。纵观世界篮球强队, 他们都有自己的战术风格与特点保障。全队整体攻守打法有特点、有章法、有变化, 形成对手难以制约的自强自理的特殊技能本领 (技术风格、战术风格) , 并有特殊运动意识、特殊顽强拼搏作风做保障。
一、欧美篮球职业联赛水平状况
欧美地区篮球联赛水平教高, 比如NBA、欧洲冠军杯、美洲杯,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篮球技战术的发展, 并且参赛队伍之多、比赛赛程之长, 是其他所有地区不能比的。在每个国家内部, 各种级别的竞赛也是很多的, 比如, 美国有职业联赛、大学联赛、中学联赛和少年联赛, 并且根据竞赛水平的高低, 制定了相应的竞赛规则, 由于这些规则的不同,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篮球运动的提高和发展, 更促使了多种篮球风格的形成。再如美国NBA由于球队之多, 联赛水平较高, 各种球队的风格、打法自由发展、相互渗透、互相促进, 每支球队的教练员所训练的球队, 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打法。
二、教练员的执教风格
教练员是球队多年训练计划的设计者、训练计划的执行者, 又是竞赛活动的谋划者、临场比赛的指挥者, 参与球队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 教练员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人格魅力、训练指导思想等等, 势必对球队的技战术风格产生影响。比如教练员在训练的指导思想上, 有的主张以攻为主, 有的主张以守为主;有的主张内外结合, 有的主张外围精准的投篮;在技、战术的具体运用上更是百花齐放, 各式各样, 不同风格相互影响、相互竞争。这些教练员的执教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支球队的风格。
三、欧美国家对篮球理念的理解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美洲型和欧洲型的两种打法。认识和把握篮球运动趋势和潮流的前提, 是基于对篮球运动本质特征、规律的真正理解和认识, 以及对当今世界篮球运动高水平状况的客观了解和掌握。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篮球强队之所以能始终处于世界最高水平, 其根本的原因之一, 就是能深刻认识和掌握篮球运动的专项特征及基本规律, 认为篮球运动主要特征就是在凶悍的拼抗中将球准确地投中高空的球篮, 而且是在特定时间限制的对抗拼搏条件下进行的。在这种篮球理念的长期指导下, 形成了高大、快速、准确、凶悍、全面和灵活的风格体系。
欧洲的篮球运动员基本上是白色人中, 身材高大, 体魄强健, 力量充沛;而且欧洲文化历史悠久, 文明程度高;国家众多, 种族林立, 种族信仰各异, 但是各种意识形态呈现融合趋势;因此, 欧洲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般都会考虑到整体因素和智力因数, 所以在风格上队伍“大型化”, 不仅中锋身高体壮, 在前锋上也由高大的队员担任, 比赛强调集体性、有效性和顽强性, 以高制胜是其基本的战略指导思想和理念。
四、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技战术训练
科学是指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思想和理论,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训练过程同样有众多的客观规律, 只有遵循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训练才称得上是科学训练。理论研究是推动实践的动力。在现代日新月异的社会中, 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 篮球运动也不例外。NBA的教练分工很细, 各队都配有专门的身体素质教练和营养师, 并且它们的队医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医学专家, 甚至每名运动员都有自己的体能教练和投篮教练, 针对每名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非常详细具体的训练计划和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提到了他们的技战术水平, 所以他们的训练更加科学化。
五、欧美国家篮球运动员梯队建设
在长期的实践中, 欧美国家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运动员梯队建设。美国有一套完整的高中—大学—职业队的金字塔式的模式, 许多运动员在大学里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球技, 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思维和智慧, 这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其他欧洲国家, 比如西班牙国家对的卢比奥, 还不到十八周岁就进入了国家队, 参加水平最高的奥运会篮球比赛, 这在其它地方是罕见的。由于欧美国家的联赛水平和俱乐部球队多, 许多国家的顶尖运动员都加入到欧美国家内的联赛, 到世锦赛和奥运会的时候, 为了国家的荣誉, 又回到自己国家的球队,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各个篮球技战术风格的融合和交流, 相互促进,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六、运动员的身体遗传因素和民族特征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多种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 崇尚个性自由、张扬, 自信独立、强调竞争、重个人喜表演, 并且美国篮球运动员大多以黑人为主, 黑人运动员生来具有的特殊身体条件和遗传基因, 在此基础之上, 逐渐形成了以技巧和体能为基础, 强调对抗、重视个人能力和即兴发挥的篮球比赛风格。欧洲大多以白人为主, 身体素质不如黑人, 整个民族表现出严谨、理智、重视协作的文化特征, 形成了讲究整体配合, 重视在多人机动配合中发挥集体力量的篮球风格。我国是一个黄种人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崇尚务实笃厚、谦虚稳重, 重视群体轻个人, 并且遵循传统、依赖群体, 在篮球风格上表现出了快速、灵活、注重集体的风格, 同时也表现出了缺乏创新和应变、因循守旧的缺点。在现代社会日趋发达的今天, 人们的交流增多, 篮球风格有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的趋势, 每个国家都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球队的风格打法。
参考文献
[1]篮球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篮球大词典.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2]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3]谭联斌.我国篮球运动改革与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8.
技战术特点 篇2
【关键词】奥运会 吴静钰 下劈 技战术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吴静钰击头技术的运用和得分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吴静钰在比赛中攻击对手头部共91次,得58分。其中下劈技术为主要使用和得分的击头技术,共使用61次,使用率为67.03%,得33分,得分率为56.90%;其次为前横踢技术,共使用21次,使用率为23.08%,得12分,得分率为20.69%;少量使用后横踢、后旋踢以及其他技术攻击对手头部。
1.2 吴静钰在三种战术中击头战术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吴静钰在进攻战术、反击战术、迎击三种战术中攻击对手头部主要采用进攻战术,使用进攻战术攻击对手头部共49次,使用率为55.06%,得30分,得分率为51.72%;其次为迎击战术,共使用23次,使用率为25.84,%,得19分,得分率为32.76%;吴静钰使用反击战术击头次数较少,共17次,使用率为19.10%,得9分,得分率为15.52%。
1.3 吴静钰在三种战术中使用下劈技术击头情况分析
从表3看出,在进攻战术中,下劈技术使用次数最多,共使用32次,使用率为80.00%,得9分,得分率为30.00%;在反击战术中,吴静钰主要采用前横踢技术攻击对手头部,下劈技术紧随其后,攻击对手头部共9次,使用率为45.00%,得6分,得分率为66.66%;在迎击战术中,主要使用下劈技术攻击对手头部,共使用20次,使用率为64.52%,得12分,得分率为63.16%。
2 结论
2.1 吴静钰在伦敦奥运会中攻击对手头部主要使用下劈技术,得分最多的技术依然为下劈技术。
2.2 吴静钰在三种战术中主要采用进攻战术攻击对手头部,其次为迎击战术,较少使用反击战术共击对手头部。
2.3 吴静钰在进攻战术中击打对手头部主要采用下劈技术,得分率最高的同样也为下劈技术;在反击战术中较多的使用下劈技术攻击对手头部,下劈技术得分率最高踢,但主要使用的击头技术为前横踢;在迎击战术中主要使用和得分的击头技术同样为下劈技术。
3 建议
3.1 由于比赛规则的改变和分值的调整,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应加强比赛中击头的比重,鼓励使用击头技战术。
3.2 在保持积极主动攻击对手头部的同时,增加击头技术在反击战术和迎击战术中的运用,使击头技战术多样性。
3.3 加强下劈技术在比赛中的成功率,同时鼓励旋转技术击头在比赛中击头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高谊、陈立人,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8,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兰孝国,跆拳道的基本战术探析[D],体育世界,2008.5,
[4]谢云,中国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6,
[5]张会景,我国跆拳道优秀女选手历届奥运会技、战术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11.8,
[6]姚强、高志红,第29届奥运会男子跆拳道技战术特点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5,
[7]孙茂君、朱海燕,对跆拳道战术运用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8]敬瑞、郝莹,2008北京奥运会吴静钰技战术表现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1
李娜与萨芬娜比赛技战术特点分析 篇3
关键词:网球,技战术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半决赛李娜与萨芬娜技术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本课题的需要。通过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网等多种途径查阅了有关网球技术的论文、学报和期刊, 整理和收集了有关的资料。
1.2.2 数理统计法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使用EXCEL2007对比赛的数据进行处理。
1.2.3 观察法
通过对比赛录像观察统计, 用EXCEL2007对比赛录像暂停的方式, 将每场的个人技术出现的方式、次数、效果、得失分等记录在准备好的表格中。
1.2.4 对比法
通过所获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 李娜与萨芬娜的对抗基本数据分析
2.1 李娜与萨芬娜基本数据对照
由表1可看出李娜要比萨芬娜转入职业联赛的时间要早, 但是萨芬娜的上升速度很快。两位选手的持拍手及反手持拍类型都是一样的, 但是两位选手的击球风格不同, 也就使得球的旋转及落点各有各的特点, 所以两位选手的比赛过程中采用的是不同的技战术来制约对方。 (如表1)
2.2 李娜与萨芬娜发球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在Aces球上面可以说李娜还略胜一筹, 李娜的一发成功率要比萨芬娜高出去8个百分点。可是一发得分率和二发得分率上, 两位选手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在一发得分率上, 萨芬娜要比李娜高出去8个百分点, 在二发得分率上萨芬娜也比李娜刚出8个百分点。这样我们就能看出, 李娜的发球稳定性比较的好, 一发, 二发的成功率高。发球的效果与结果来看, 萨芬娜的发球明显比李娜好很多。通过对整场比赛的观看, 李娜在发球力量、落点、旋转和等份能力等方面与对手萨芬娜有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发球局出现自己的局点或被破发的关键时刻, 不能像世界级的优秀的运动员一样常常发出“一锤定音”或是挽回破点的直接得分球。 (如表2)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娜的一发的发球区域以内角为主, 外角球很少。而萨芬娜的一发的发球区域一外角为主, 追身位置很少, 总得分率也好于李娜。在二发上李娜把重点放在了中路上, 加强了追身球, 而萨芬娜的二发把重点放在了内角球上, 还是要加强发球的落点, 以及球的旋转。 (如表3)
2.3 李娜与萨芬娜正手和反手比较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李娜的正手得分率和反手得分率两项统计都要比萨芬娜的正手得分率和反手得分率高出去很多, 但是李娜的正手的失分率和反手的失分率要高出去很多, 说明李娜的底线技术起伏比较的大, 在比赛中无谓的失误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 萨芬娜在保证自己的击球力量的同时, 萨芬娜也提高自己的击球准确性, 这样既能减少自己自己的失误, 又能使对手来回奔跑的接球, 从而增加了失误。所以在比赛中, 在保持自身稳定发挥并减少失误的基础上, 迫使对方失误送分, 从而赢得比赛。 (如表4)
2.4 李娜与萨芬娜截击球比较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虽然李娜的上网成功率没有萨芬娜高, 但是李娜的上网次数要比萨芬娜多出13次。这表明李娜在这场比赛中, 打法积极, 上网进攻意识强, 但17次的上网次数过于太少, 而且成功次数才有13次, 说明李娜专著制胜球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这场比赛中, 李娜在中场制胜球时, 球的速度和角度不够, 而且上到网前时的失误较多, 而萨芬娜虽然一场比赛才上网4次但是成功率是100%, 而且在中场制胜球上, 都能抓住这4次少数的机会, 将对象成功的制约。 (如表5)
3 结语
(1) 我国选手的一发成功率较高, 但是一发得分率和二发得分率则与世界优秀选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选手发球的速度和力量不够, 落点和旋转变化少, 是发球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
(2) 我国女子选手在底线对抗中的主动进攻能力和来回球的控制能力较弱。在底线对抗中, 积极的跑动、准确的步法、全面的技术、精确的落点是在底线对抗中取胜的基础, 而且充沛的体力则是各项技术动作正常发挥和各种战术安排顺利实施的有利保障。
(3) 我国女子选手在主动进攻得分能力有着较大的进步, 这比较符合现代网球发展的趋势, 在比赛中也显示出可以与世界一流选手相抗衡的潜力, 但是非受迫性失误过多是现在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欧超, 吴宁霜.2006年法网中外女子网球运动员比赛技术统计分析与评价[J].浙江体育科学, 2007 (3) :29~2.
技战术特点 篇4
关键词:奥运会;男篮;进攻战术基础配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1文章编号:1009—783X(2009)04—0474—04文献标志码:A
新世纪现代篮球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篮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发展、创新,提高迅速,在世界高水平的大赛中,比赛攻守转换快、对抗激烈,整体攻防打法受到各队的普遍推崇,将作为集体项目的篮球运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第29届奥运会上,不论是崇尚个人能力的美国队,还是依靠整体力量的欧洲球队,在赛场上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篮球的魅力。在进攻方面,两三人之问的基础战术配合机动,简便快速,便于应变,攻击的威胁性强,成功率高,受到了参赛球队的高度重视。基础战术配合的运用在表现球队战术素养的同时,也使运动员的个人才华得到了展现,参赛队都能结合本队的实际情况和对手特点,选择组织运用相应的进攻战术基础配合,在比赛中完成了许多高质量的精彩配合。通过对第29届奥运会男篮比赛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了解世界高水平队伍运用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中国男篮在以后的训练比赛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1研究对象
将小组赛的12场比赛和决赛阶段的8场比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各队在比赛中运用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研究现状,获取相关的研究信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观察法
对比赛进行录像,观看比赛队运用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情况。
2.3数理统计法
通过观察比赛录像,获取研究所需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处理。
2.4分析法
对统计的数据和观察比赛的情况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比赛基本情况介绍
12支参加第29届奥运会男篮比赛的队伍分为A、B两组,小组赛从8月10日开始到18日结束进行了30场比赛,决赛从20日开始到24日结束进行了8场比赛,共进行了38场比赛。最终排名是美国队、西班牙队、阿根廷队、立陶宛队、希腊队、克罗地亚队、澳大利亚队、中国队、俄罗斯队、德国队、伊朗队和安哥拉队。
3.2进攻战术基础配合应用情况分析
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是指进攻队员两三人之间为了创造攻击机会,合理运用技术而组成的配合方法。主要的配合方法有:传切配合、突分配合、策应配合、掩护配合‘“。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是构成全队进攻战术的基础,在比赛的一次进攻过程中,是有若干个不同的基础配合组合而成的,一个配合的结束可能就是另一个配合的开始,它们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在一个局部进行一个配合的同时,在另一个局部可能进行着另一个配合,它们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本文在对进攻战术基础配合进行分析研究时,进行动态截取,只取其中的一种完整配合进行静态的分析。
3.2.1传切配合分析
传切配合是进攻队员之间利用传球和切入技术所组成的简单配合,他包括一传一切和空切配合。一传一切是持球队员传球后摆脱防守,向防守的空隙区域切入,接回传球投篮或做其他进攻动作的配合形式。空切是无球队员掌握时机,摆脱对手,切入篮下接球投篮或做其他进攻动作的配合形式。具有配合简捷、突然、攻击性强和成功率高的传切配合在第29届奥运会男篮的比赛场上得到了广泛使用。
3.2.1.1传切配合进攻成效分析
从一传一切和空切配合2种方式对传切配合进行了分析,根据数理统计的结果,传切配合的情况如表1。
从表1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传切配合的2种方式一传一切和空切配合的基本情况,空切配合的次数、完成进攻的次数、2分球的得分,都远远高于一传一切的配合。在比赛中通过传切配合的得分为场均14.2分。另外,通过传切配合进攻造成对方犯规罚球得分1.1分。
3.2.1.2一传一切配合应用特点分析
在第29届奥运会男篮的比赛中,场上队员利用一传一切的配合不多,场均配合次数只有1.2次,占配合次数的11.7%。一传一切配合的运用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快攻的结束阶段,当出现以多打少时,持球队员传球后,几乎没有假动作,而是利用速度的变化突然加速,摆脱防守接回传球投或扣篮。由于配合是在快速的运动中完成的,要求回传球的队员必须根据场上情况和切入队员的位置及时准确地完成传球,这一点多数队员的传球质量都很高,在传球时机和传球方式上都把握得比较好,因而配合的成功率比较高。二是当对方防守区域被拉大,篮下比较空,持球队员在三分弧顶一带传球给两侧45。附近的同伴后,突然跑动、摆脱防守向篮下切人接同伴的回传球投篮。传球队员一般采用双手头上传球或单手体侧击地传球给切入队员。三是在0度三分线附近的队员传球给同侧45。附近的同伴后,做溜底线的假动作后突然横切篮下接球进攻。传球后的进攻队员摆脱都非常迅速,切入的时机,节奏的掌握都很好,为接回传球进攻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多次出现空中接力配合,完成了许多高质量的配合,但传球队员的回传球有时因对手防守太紧,传出的球有时不及时、不准确,并且传球的隐蔽性不强,影响到完成配合的质量。
3.2.1.3空切配合应用特点分析
空切配合在传切配合中用得最多,配合次数占传切配合总次数的88.3%。据观察,在底线完成配合的次数比较多,进行空切配合传球时,后卫队员和一些经验丰富的队员在传球的时机上把握得非常好,空切篮下的一般是身高弹跳占优的队员,接球后进攻投篮的成功率比较高,甚至多次完成空中接力扣篮,特别是美国队的詹姆斯、霍华德,西班牙队的大加索尔等队员将空切配合演绎到了精彩绝伦的程度。美国队由于队员身体素质出众,在切人时多是利用速度和弹跳优势抢占位置、空间完成配合;欧洲球队在完成空切时经常通过弱侧队员的多次掩护,摆脱自己的防守队员向上跑,在三分线弧顶附近突然变向向篮下切入,接传球投篮,切入队员的整个跑动路线呈“V”字形。
3.2.2突分配合分析
突分配合是进攻队员运用运球技术,突破对手后,遇对方其他队员补防时,主动或应变性的传球给同伴的方法。突破分球这一简单的战术配合将队员的个人能力和整体进攻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3.2.2.1突分配合进攻成效分析
根据突破后将球分给内线队员和外线队员2种情况进行研究,此处的内、外线以三分线为界。根据数理统计的结果突分配合的情况如表2。
从表2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通过突分配合的得分为16.7分,其中突分给内线队员进攻的得分为10.4分,占突分配合的62.3%,突分给外线队员进攻的得分为6.3分,占配合的37.7%。通过突破分球给内线队员的配合次数和完成进攻的次数都高于给外线队员。
3.2.2.2突分配合应用特点分析
由于参赛队伍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扩大区域的混合近身防守,突分配合在场上使用得比较多。防守时对对方后卫的防守,一般从后场就开始领防,防守战线的拉长,为进攻队打突分配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快速攻击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之一,从后场开始进攻时,各队都力争打快攻,后卫从后场控球快速推进到前场,乘对方立足未稳之机,从中路突破,遇对方阻挡时将球及时地分给机会好的同伴进攻,突破分球的路线有几种:一是突破后对方还没有补防时将球分给自己侧前的位置好的同伴;二是突破后遇到对方补防及时将球传给插到篮下的同伴;三是突进后对方封堵将球回传给跟进接应的同伴。在阵地进攻时,突分配合在两侧底线位置打得也比较多,持球队员突破后传球也有以下3种:一是突破后遇到对方补防,将球传给另外一侧在底线或45度附近的接应同伴;二是突破到篮下将球传给插到篮下的同伴;三是突破后遇到对方封堵将球传给自己同侧的接应同伴。突破分球配合在比赛中运用最好的是希腊队,通过二到三次的连续突破分球,打乱对方的防守阵型后完成进攻。
选择突破的基本上是球性比较熟、控球技术好、单打能力突出和一些经验丰富的队员。突破的队员在运动员运用娴熟的控球技术,通过速度、节奏的变化实施突破,在突破后主动传球时采用双手胸前、单手胸前或体侧传球,传球的突然性和隐蔽性强,接应的队员也能处在比较合适的位置进行接应进攻。在底线突破时向对侧传球时多采用单手击地传球,向插入篮下的内线队员多采用单手击地和单手体侧传球,向其他位置的传球多用空中双手头上传球。
3.2.3掩护配合分析
掩护配合是进攻队员选择正确的位置,用自己的身体以合理的技术动作挡住同伴的防守者的移动路线,使同伴藉以摆脱防守,获得进攻机会的一种配合。掩护配合在第29届奥运会比赛中的运用最为广泛,而且效果较好,它对破人盯人防守,尤其对破紧逼人盯人防守的效果最好。
3.2.3.1掩护配合进攻成效分析
掩护配合的形式比较多,本研究从掩护配合的应用范围着手即有球队员为无球队员做掩护、无球队员为有球队员做掩护、无球队员之间掩护进行分析。根据数理统计的结果掩护配合的情况如表3。
从表3的统计可以看到,通过掩护配合的场均得分为22.2分,其中通过无球队员给有球队员掩护完成进攻的得分为3.5分,占掩护配合的15.8%,有球队员给无球队员掩护完成进攻的得分为0.2分,占掩护配合的1.0%,无球队员之间的掩护配合创造机会得分为18.5分,占掩护配合的83.3%,掩护配合在无球队员之间运用的次数和完成进攻的次数都最多,而尤以行进间的“挡、挂”多。在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中进攻队员利用掩护配合时犯规最多,场均达到1.1次,其中无球队员之间的掩护犯规达到场均1次。
3.2.3.2无球队员给有球队员掩护应用特点分析
无球队员通过1人或2人的前掩护、后掩护、侧掩护使有球队员摆脱防守完成其他的进攻动作一一突破、传球、投篮等。无球掩护的队员在完成掩护后会及时地跑动,准备接传球进行攻击。据观察无球队员都具有较好的掩护意识,特别是当后卫或前锋队员在外线拿球时,就近的无球队员都能主动地上去作掩护。无球队员给有球队员的掩护在场上的运用区域比较大,尤以在三分线附近区域运用的最为集中。比较典型的是2名无球队员给有球队员的双掩护,当持球队员在三分线弧顶2 m左右区域拿球或运球时,有2名队友同时上来进行双掩护,其中一侧是强掩护,另一侧是弱掩护,持球队员利用掩护做动作,这时弱掩护的队友突然直插篮下接传球进行攻击,高位的双掩护在各队的比赛中都有运用。
3.2.3.3有球队员给无球队员掩护应用特点分析
这种掩护配合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比赛期间运用的次数不太多,进攻得分也不高,但希腊队运用最多。有球队员给无球队员的掩护在比赛中主要是有球队员运球主动向无球队员的防守队员靠近,用身体挡住防守队员的移动路线然后将球传给无球队员给他创造进攻机会。有球队员给无球队员创造投篮机会最多的是通过前掩护配合,有球队员通过運球挤压防守队员然后将球传给身后跟进的队友形成前掩护让队友投篮进攻。
3.2.3.4无球队员之间的掩护应用特点分析
无球队员之间的相互掩护在比赛中创造进攻机会的配合次数最多,进攻得分也比较高。比赛中防守队大都采用压迫式的集体防守,进攻方的无球队员想要摆脱防守接球进攻是非常不容易的,为获得进攻机会,无球队员必须通过积极的跑动,主动地给队友作掩护为队友摆脱防守创造机会,或自己主动地利用队友有利的位置通过队友的掩护而摆脱防守自己获得进攻机会。据观察无球队员之间的掩护多是通过二、三人之间的连续掩护完成,掩护的形式灵活机动多种多样,有前掩护、后掩护、侧掩护,还有行进问的掩护等,在比赛中各个队都能根据自己队伍的特点结合场上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掩护配合,争取主动来完成进攻。
3.2.4策应配合分析
策应配合是进攻队员背对或侧对球篮接球后,以他作枢纽,与同伴空切相配合或造成各种进攻机会而形成的一种里应外合的方法”。本研究根据策应队员的位置分为低策应与高策应2种方式。低策应区域一般在限制区两侧靠近底线的位置,高策应区域一般在罚球线外附近至三分线弧顶区域的范围。策应配合使内、外线结合在一起,进攻的点、线比较多,富于变化,使防守难以捉摸。
3.2.4.1策应配合进攻成效分析
根据数理统计的结果,策应配合进攻的情况见表4。
从表4的统计中可以看到,通过策应配合场均得分12.6分,其中低策应得分为7.6分,占策应配合的60.3%,高策应得分为5.0分,占策应配合的39.7%。低策应在配合的次数、完成进攻的次数、中2分球和3分球的得分都多于高策应。
3.2.4.2低策应应用特点分析
低策应位置靠近球篮,能有利地组织内线攻击,同时吸引对手收缩防守,为外线进攻创造条件。高大队员抢占位置接球后,特别是个人进攻能力强的队员对对方的威胁比较大,会有2~3个防守队员来包夹,策应队员一般是将球传给围守自己进行协防的防守人而暂时放弃的同伴,或三分线外的机会好的同伴进行攻击。由于低策应区位于防守方的腹地,双方抢位对抗激烈,在进攻时各队低策应配合的比较多。像中国队因为拥有姚明这一高大中锋,选择在低策应区进行配合的比较多。
3.2.4.3高策应应用特点分析
高策应区的位置离球篮较远,并且处于阵地进攻的中心区域,能够加强内与外、左与右的联系,起到拉空篮下防区、便于其他队员进行篮下攻击的作用。策应一般是将球传给交叉掩护切人的外围队员和另一侧横切的队员进攻。据观察,比赛的各个队伍都能根据对手的防守情况,结合自己队员的实际和特点灵活地运用高策应配合,比赛中运用的最好的是立陶宛队。在高策应队员的技术运用上,进攻队员摆脱防守抢位都很积极主动,但在进行策应传球时技术动作却比较单一,和假动作结合少,大部分采用双手头上传球的比较多,策应队员自己进攻投篮不多,传给其他队员完成进攻的比较多。
3.3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总体特点分析
参加本届奥运会的12支男篮球队,比赛时都有自己完整的技战术打法和风格,在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应用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相同的特点,即场上队员位置趋向模糊,人、球不停地移动、穿插、传递,发动连续掩护,队员抢位积极主动,内、外紧密结合,创造多点进攻机会。强对抗中战术连续性强,整体进攻套路变化多,运用熟练默契,各队的核心队员将自己的能力优势与队伍整体打法融合比较好。通过下表可以看到,比赛中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场均得分和得分率情况统计。
从以上数据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通过进攻战术基础配合场均双方共得分72分,占每场比赛的43.8%。其中,传切配合占8.6%,突分配合占10.2%,掩护配合占13.5%,策应配合占7.7%。掩护配合的场均得分和得分率最高,其次是突分配合。数据反映的情况和场上比赛中战术基础配合应用的情况一致,在比赛中有时仅靠1次和2次战术配合是不能完成进攻的,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多个战术组合完成,在战术组合运用时,队员需要在不停的跑动中利用掩护配合摆脱防守,进行空切、绕切、溜底和抢位策应等来完成进攻。
3.4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发展趋势
攻守对抗是推动篮球运动发展的基本矛盾,進攻和防守作为矛盾对立的2个方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随着现代篮球防守技战术向着整体的、综合的、多变的方向发展‘…,压迫式攻击性的防守在世界大赛中普遍使用,防守技战术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进攻技战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进攻技战术的使用增大了难度。从第29届奥运会男篮的比赛中可以看到,各队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在注重防守的同时,加强了进攻,根据自己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对手特点合理选择、运用了相应的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从而使进攻战术基础配合在比赛中的运用呈现以下趋势。
3.4.1完成配合的技术运用难度增大
技术是战术的基础,队员之间有目的、有意识地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机和条件下运用技术才能构成战术[4],战术是技术的运用,战术要求有熟练、准确的技术作为实现其攻守目标的基础,进攻技术和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关系也如此。比赛中完成进攻战术配合时的技术运用取决于对手的防守情况,在奥运会的赛场上,综合多变的破坏性和攻击性很强的防守技战术,使比赛对抗加剧,给进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完成配合的进攻技术运用难度增大,运动员的摆脱、突破、抢位、传接球、投篮等技术在战术配合各个环节上的运用都在高速和强对抗下完成。
3.4.2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能是技术和战术的基础[6],没有充沛的体能就不可能在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上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水平,完成高质量的配合。奥运会男篮比赛集中了世界上优秀的运动队和运动员,比赛对抗激烈、攻守转换快,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快的速度,好的弹跳,还要有持久的体能储备,能够顺利地打好每一场比赛。在实施进攻战术配合时,像美国队后卫韦德的快速突破、大前锋詹姆斯空切后的空中接力扣篮,西班牙队的大加索尔在强对抗时的抢位策应等,这些优秀队员良好的体能优势保证了他们技术的合理运用和战术配合的顺利完成。同样,在中国队和西班牙队比赛的第4节,由于中国队队员的体能下降,不能很好地组织进攻,结果在比分领先的情况下被西班牙队追平,将比赛托人加时赛,最终输掉了比赛,失去了比赛名次提升的机会。
3.4.3多个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组合运用
参加本届奥运会的男篮队伍,进攻时都能以一种组合为战术的核心部分,根据比赛的实际发展,通过运用基础战术的配合,并通过合理的移动,构建合理的战术落位布局,从而应用相应的配合组合。比赛中,在时间上1次或2次的基础战术配合有可能形不成有效的投篮得分,1次的基础配合结束有可能成为下1次的基础配合的开始,像希腊队连续的2~3次的突分配合;在空间上一个局部进行者配合的同时,另一个局部可能也进行着配合,像强侧进行无球队员给有球队员掩护时,弱侧可能进行着无球队员之问的掩护。多个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组合运用,成为有效打破对方防守,完成进攻的重要手段。
4结论
1)进攻战术基础配合在第29届奥运会男篮的比赛中,各队都能根据自己球队的实际情况和对手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组织和运用,打出了许多高质量的配合,使个人进攻能力优势和球队整体比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进攻战术基础配合场均双方共得分72分,占每场比赛的43.8%。其中传切配合占8.6%,突分配合占10.2%,掩护配合占13.5%,策应配合占7.7%。
2)进行战术基础配合时,队员位置趋向模糊,跑动、抢位积极主动,在运动中通过多次战术组合的运用打破防守,完成进攻。
3)面对综合多变的破坏性和攻击性很强的防守,进攻战术基础配合完成的难度增大,呈现出技术在强对抗下运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更高和多个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组合连续运用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2,116,117,118,117.
[2]郭永波.篮球运动教程[M1.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74.
[3]于振峰,练碧贞,张振东.篮球基础战术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8.
[4]王守恒,宫鲁鸣,马猛.中国女篮防守技战术能力评定指标体系与评定方法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2-84.
技战术特点 篇5
处置森林火灾是扑火人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及相关办法第一时间消除森林火灾的行动, 其主要目的是有效的解决森林火灾问题, 维护森林资源以及生态安全, 避免国家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因此, 结合具体的情况, 进行扑火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对森林火灾处置的具体特点以及相应规律进行分析, 探讨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在扑救过程中技战术的应用, 从而使得森林火灾扑救理论能够得以完善, 有利于促进我国处置森林火灾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的特点
2.1 处置任务紧急, 应急准备短促
森林火灾为森林三大自然灾害之一, 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突发性、扩展性、危害性以及灾害性, 灾害的发生时间, 火灾发生的形势以及蔓延情况都很难预测。一旦发生火灾, 如果不能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将会直接导致更大的损失与灾害。所以, 扑火人员往往都是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接收到扑火通知, 相应的准备措施没有准备充分, 往往对火场行为特点、可燃物的具体类型、地形条件、气候情况等都不了解, 组织扑火的时间较为紧迫。因为, 火情相对而言比较紧急, 要达到理想的扑救效果, 必须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根据各级组织不同等级以及不同地段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的要求,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准备工作做好, 确保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 第一时间进行扑救工作, 只有这样, 才可以达到“打旱、打小、打了”的目的。
2.2 火灾发生地域广, 处置分散, 相对独立
进入防火期, 有森林分布与植被的区域都有可能发生森林火灾, 特别是在防火关键时期, 在高温火险天气条件下, 发生森林火灾的几率非常高, 且火场分布地域广阔, 火势发生速度迅猛。因为火点的数量相对较多, 火场面积比较大, 为了能够促进扑火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扑火单位必须要紧密的结合扑火的实际需求, 进行扑火分队或者是扑火梯次的编制, 进而将其布置于各个火场的火线上面。
2.3 火情复杂多变, 战机稍纵即逝
森林火灾在初发阶段, 火场面积比较小、火势不猛, 处理起来比较简单。但是,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火场面积不断扩大, 火势逐渐增强, 扑救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投入的物力、人力也会越来越多。在森林火灾蔓延的过程中, 导致森林火灾不断蔓延与扑火人员行动的因素众多, 同时这些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 在火灾现场, 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无法预料的火场突变。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任何有利扑火战机的出现只存在于一定时间与地域范围以内, 在火势较弱, 林分郁闭度低、风小气温低等有利扑火战机出现的情况下, 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将火灾扑灭, 失去战机, 就会迅速发展为大火, 难以收拾。
2.4 危险因素众多, 易造成人员伤亡
森林火灾处置是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 在进行森林火灾处置的时候, 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众多, 现场情况也比较复杂, 具有着极高的危险性。因此, 在进行扑救的时候, 往往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危险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扑救人员的生命安全。扑救森林火灾前, 扑火人员需要经受长时间的, 高强度的森林扑火考验, 这对于扑火人员的体能以及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此外, 参与扑火人员, 还一定要具有火场紧急避险与自救互助等方面的能力。
3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的原则
3.1 预先准备, 快速响应
森林火灾具有较高的突发性, 并且火场情况变化多端。在进行森林火灾处置的时候一定要深入贯彻预先准备的原则, 平时就要做好机具的维修保养工作, 抓好扑火队员扑火技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 具有较高的反应能力, 能够顺利完成扑火的任务, 切实认真将扑火准备工作做到位, 为将扑火工作做到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临战准备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及时、准确、高效的运转, 必须要严肃认真的做好扑火准备工作, 只有这样, 才可以保证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2 集中力量, 重点处置
在应对森林火灾的时候, 必须要结合火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需求, 科学合理的进行扑火人员的安排, 同时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机动兵力, 绝不能搞“添油战术”而使得扑火工作变得被动。在进行扑火兵力部署的时候, 必须要体现出扑火的侧重点与关键区域的主要目标, 要将火头、草甸火、明火以及威胁到重要设施的火线当作是首次控制的重要目标。
3.3 打、清结合, 彻底处置
对于森林火灾的处理应该本着先控制、后消灭、再巩固的原则进行, 首先需要搞清楚火势蔓延的主要地段, 将火场明火控制到位,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证扑火的效率, 保证从根本上解决森林火灾。所以, 对于扑火人员来说, 必须要牢牢的掌握有利的战机,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火势扑灭, 彻底清理火线, 确保火线不会再次燃烧。
4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时扑火技战术的运用
4.1 单点突破, 长线对进突击战术
单点突破, 长线对进突击战术是一般扑火队伍在扑救森林火灾中最常采用的战术:扑火队 (一个或二个) 以同一个地点突入火线, 然后兵分二路, 分别在各自的火线上, 采用推进式作战的方式向同一地点做对进突击, 最后合围整个火场。
选择突破点是战术的主要内容:一是扑火队伍具有机械运输能力, 扑火队伍可以迅速到达的地段;二是有利于向重点或是紧急目标进攻的地段;三是火势不太强, 可以安全突入的地点。
4.2 多点突破, 分击合围战术
多点突破, 分击合围战术是一种可以在较短时间之内分割灭火的比较实用的一种战术,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 多个扑火队, 选择至少两个突破点突入火线, 进而开展“一点二面”扑火, 使得每一个突破点之间能够构成分击合围的态势, 从而保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火势扑灭。
战术特点:突破点多, 扑火队员能迅速展开, 每个扑火队相互之间战线短, 扑火效率高, 能较快控制火场火势, 是地面机动能力强的扑火队常用的战术。
4.3 一次冲击, 全线控制战术
一次冲击全线控制战术, 是在集中充足兵力扑灭小火或是扑救紧急灭火目标时采用的战术。即全力扑灭明火, 暂不作火线清理工作, 只留少数人员在后作简单清理和监视火线的情况。根据兵力和火场环境情况选用推进式、超越式、对进式和围歼式等扑火方法, 迅速展开扑火作战,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全部明火, 以控制火场局势, 然后再组织人员沿火线彻底清理火场消灭余火。
战术实施条件。一次冲击战术实施关键是在火线内的余火、隐火尚未复燃或形成新的火线之前, 能够将主要火头、险段内的明火扑灭, 控制整个火场局势之后, 再扑灭残火或隐火, 因此, 在实施时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有较强的扑火队伍, 扑救初发小火有一个20人以上的扑火队伍来实施;二是必须是一次冲击就能够控制局势, 将扑救地段的明火消灭, 而不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扑救行动, 这要根据扑火队伍的数量和素质为依据来全面考虑;三是一次冲击作战所允许的时间, 不能超过余火复燃所需的时间, 一般阳坡、疏林地、荒地可允许在20min之内, 林地可允许在30min之内。
4.4 一打多清, 多层次稳进战术
一打多清, 多层次稳进战术是在地被可燃物较多、腐殖层厚, 防火隔离带难于清理地段扑火的适用战术。由于该地段可燃物较多, 地被物厚, 清理火线的工作量大大超过扑打明火的工作量, 并且明火扑灭后, 地被物腐质层的暗火复燃的可能性特别大, 因此, 在这样的地段, 必须增加清理的层次。
战术实施时, 必须要有较为充足的扑火力量用于一线作战, 根据扑救层次, 将扑火队人员分成二个组 (一打一清) 、三个组 (一打二清) 或是更多个组, 第一组负责扑打明火, 其余各组依次进行火场清理和防火隔离带的清理, 确保暗火不复燃。
4.5 机降灭火战术
使用直升飞机运送训练有素质的森林武警或是专业扑火队伍第一时间赶到火灾发生现场, 将林火扑灭在初始阶段, 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扑火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能够有效的缩短扑火人员到达火场的时间;有利于减轻扑火人员的工作强度。能保持和增强扑火队伍的战斗力;便于调整扑火力量, 迅速转移阵地, 阻截主要火头;灭火效率高, 而且比较安全。
摘要:指出了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具备的4个特点, 提出了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应遵循的3个原则, 并结合扑火实战经验, 介绍了5种扑火技战术的运用。
关键词: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特点,原则,技战术运用
参考文献
[1]永胜县林业局.永胜县林业志[R].永胜:永胜县林业局, 1990.
技战术特点 篇6
随着林丹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蝉联了羽毛球男子单打的冠军以后, 中国羽毛球队在男子单打项目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新一轮的奥运备战已然开始,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2016年奥运会上林丹在男单项目上的统治力是否依旧强大已成为未知数。因此对年轻队员的培养是新一轮奥运备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在现有的年轻队员之中, 谌龙以其身高臂长的优势, 擅长防守反击的打法特点成为了众多年轻优秀选手中的佼佼者, 被认为是林丹最好的“接班人”。但是, 谌龙与世界一流选手之间在技战术的运用, 关键时刻心理的调控, 阅读比赛的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对谌龙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与林丹、李宗伟所进行的比赛进行技术分析, 共计六场, 就谌龙在比赛中得失分的情况以及技战术的运用情况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 对谌龙的技战术特点进行总结, 分析其得失分的原因, 进一步剖析其与世界一流选手之间在技战术的运用上所存在的差距, 希望可以帮助谌龙在备战奥运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自己, 使中国羽毛球队在男子单打项目上可以处于不败之地。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谌龙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与林丹、李宗伟所进行的比赛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万方等相关知识平台上查阅了大量涉及羽毛球运动、羽毛球发展以及羽毛球男子单打技战术运用的论文、专著。
2.2.2 录像观察法
采用录像观察比赛录像的方法, 对谌龙在2011-2012年间在国际赛事中与林丹、李宗伟的比赛进行观察。
2.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观察比赛录像, 对比赛中的各项技战术进行原始数据采集, 对采集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 并得出新的数据。
2.2.4 对比分析法
对处理后的各项数据进行深入地分析, 对比谌龙与林丹、李宗伟之间的优势与不足。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谌龙主动得分能力和主动失误的分析
3.1.1 谌龙主动得分能力的分析
为了便于研究, 并区别于其他关于主动得分的解释, 在本文中主动得分是指, 在比赛过程中用很大的力度, 准确的落点或是精巧的角度, 迫使对方无法防守, 或者防守但已无法正常回球。
后场技战术是一场比赛中重要的技战术组成部分, 它的发挥水平和实施情况将直接关系到一场比赛的胜负归属, 世界高水平运动员都具有极强的后场进攻能力,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谌龙后场的主动得分为72分, 占总得分数的54.1%, 是谌龙得分的主要手段。在表2中, 可以发现林丹和李宗伟的后场得为24分和73分, 分别占各自总得分数的49%和65.8%, 从这一组数据中, 我们可以看出, 从羽毛球比赛由15分发球得分制更改为21分每球得分制以后, 新的赛制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 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要采取积极地进攻手段为自己赢得主动, 这就导致了后场的下压式打法渐渐成为当今世界羽毛球男子单打项目的主流打法。谌龙作为一名拉吊突击打法选手, 已具备了一定的后场得分能力, 并且他的打法也是与当今世界羽坛的主流打法相适应的。
虽然谌龙的主动得分能力已具备一定的实力, 然而, 与林丹和李宗伟相比, 依然存在差距。对比表1和表2中前场得分与后场得分的情况, 我们不难看出, 前场得分较之于后场得分有所下降, 但是下降幅度不大, 这是由于在新赛制下, 运动员主要通过高质量的网前控制, 为后场下压进攻创造更多的机会, 所以在前场的得分不是优秀运动员的主要目的。但是由于21分制的比赛节奏加快, 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注意抢网, 因此优秀运动员的网前得分也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重。从表1来看, 谌龙的前场得分为47分, 占总得分数的35.3%, 这是因为谌龙有着极其出众的身体条件, 其188公分的身高, 配合灵活、快捷的步伐, 能够帮助谌龙在处理网前球时抢得到高点, 通过高质量, 贴网的搓放和扑球赢得分数。
首先, 对比林丹, 谌龙的主动得分为39分, 而林丹的主动得分为49分, 说明在主动得分能力方面, 谌龙的主动得分能力弱于林丹;在前场、中场和后场的得分率上来看, 谌龙的得分率分别为33.3%、0%和66.7%, 而林丹的得分率为36.7%、14.3%和49%, 比较这一组数据, 可以看出, 虽然谌龙的后场得分率高于林丹, 但是在中前场控制方面则远不如林丹, 这说明, 林丹的技术更加全面、成熟, 比赛中主要强调的是对球的控制, 而不是一味地注重强攻。而谌龙出于对林丹出球线路的了解, 在比赛中可以抓住林丹的习惯性出球, 如推球、挑球等过渡球, 实施突击战术, 因此, 谌龙的后场得分要高于林丹, 主要是在与林丹交手时要更多采取后场下压, 才能为自己赢得主动。其次, 与李宗伟对比, 谌龙的主动得分为133分, 而李宗伟的主动得分为111分, 这组数据的对比也验证了谌龙已经逐渐具备了能够与世界一流选手相抗衡的实力;谌龙在前场、中场和后场的得分率分别为36.2%、10.5%和54.1%, 李宗伟的得分率则分别为27.9%、6.3%和65.8%, 通过这一组数据, 我们可以得出, 谌龙在中前场的得分能力要优于李宗伟, 而后场得分方面则远不如李宗伟, 这主要是因为李宗伟变速突击的打法, 在强调前场控制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后场突击的威胁性, 但是变速突击的打法需要有充沛的体能作为支撑, 而李宗伟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比赛中会出现体能的问题, 因而会失去对中前场的控制, 再加之谌龙出色的防守反击能力, 因此, 这样的结果是情理之中的。
3.1.2 谌龙主动失误情况的分析
在羽毛球比赛中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情况, 比如, 判断失误, 主动失误, 被动失误等等,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谌龙在比赛过程中主动失误的情况, 在本研究中主动失误是指, 在比赛中, 运动员自身失误造成了回球下网或出界, 而与对手无关。
据统计, 谌龙在与林丹、李宗伟比赛中的得分总数共计为69分和193分, 而林丹和李宗伟的得分数则分别为89分和189分。从图1中可以看出, 谌龙在与林丹的比赛中主动失误失分为42分, 占林丹总得分的47.2%, 与李宗伟的比赛中主动失误失分为81分, 占李宗伟总得分的42.9%;反之, 林丹和李宗伟在主动失误方面的失分分别为30分和99分, 主动失误送分分别占谌龙总得分的43.4%和51.3%。从这两组数据中可以看出, 谌龙与林丹相比, 主动失误明显较多,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是因为林丹的打法更加成熟、稳健, 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控制球路, 以及比赛的节奏, 不急于进攻;而与李宗伟相比, 谌龙的主动失误则少了许多, 这个结果的原因是李宗伟的打法更具有攻击性, 因此导致了自身的失误增加。
从图2中可以看出, 谌龙在前场的主动失误失分为59分, 占全部主动失误失分的48%, 排名第一位, 后场主动失误失分为43分, 占主动失误失分的35%, 排在第二位, 第三为是中场失误, 共失17分, 占全部失分的13.8%, 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 由于拉吊突击的打法要求运动员能够控制好网前, 运动员在网前一般采用搓放和推挑技术改变的线路和落点以达到控制球的目的, 而搓放要求球尽量的贴网, 推挑则要求球要深, 要贴边, 所以在运动员要求高质量的同时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谌龙前场失误较多说明了谌龙在网前的控制能力不够, 在日常的训练中还应该加强网前球的练习;中场方面, 中场区域以防守和相持为主, 然而在新赛制的驱动下, 男子单打在中场的相持中也加入了双打中常用的平抽, 快挡技术, 而谌龙在中场区域的失误较少, 则说明了谌龙的防守能力突出。
3.2 谌龙技术分析
3.2.1 谌龙网前技术的对比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 谌龙的网前得分能较林丹稍弱, 比李宗伟略强, 但是差距都不大, 这说明谌龙就网前的得分能力上已经接近了世界一流水平。从总体上来讲, 与林丹, 李宗伟相比, 谌龙的推球得分占较大优势, 这是由于拉吊突击的打法讲究控制, 加上谌龙身高臂长的优势, 在网前能够抢得到高点, 因此在网前的推球更具威胁, 而林丹, 李宗伟的推球技术更多的应用于过渡性质, 而不是网前得分的主要手段。与林丹相比, 谌龙在搓放得分上与林丹相比没有太大的差距;而扑球得分方面, 林丹占有较大的优势, 这首先说明了林丹网前的控制能力比谌龙强, 因此能够制造更多的扑球机会, 其次, 也说明了林丹在网前有较强的把握机会的能力, 可以将优势转化为得分;对比李宗伟, 谌龙虽然在网前占据一定的优势, 但是谌龙在网前的得分上缺乏全面性, 这一点在勾球得分上最能体现, 然而造成这一结构的主要原因为, 首先, 新赛制下比赛的节奏加快, 运动员更加强调网前抢网的速度, 力争让回球更快、更贴网, 所以勾对角的技术逐渐弱化, 其次, 谌龙以拉吊突击打法为主, 这种打法讲究的是“快”, 包括抢网快, 突击快等等, 而李宗伟的打法是变速突击, 在讲究“快”的同时, 还要突出“变”, 变主要包括了变速、变节奏、变线路等等, 勾对角技术是网前技术中最能体现“变”的技术之一, 因此, 在今后的比赛中, 谌龙要更加的专注, 注意对球线路变化的保护。
3.2.2 谌龙后场技术的对比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到, 谌龙在后场的得分方面与林丹相比基本持平, 且略占优势, 这主要是因为谌龙对林丹的进攻线路相对熟悉, 在防守的过程中可以对林丹的习惯球路提前做出判断, 且谌龙防守稳健, 因此林丹很难在后场找到得分的机会;但是在与李宗伟的对比中, 谌龙的后场得分方面则处于完全的劣势, 从吊球方面, 李宗伟以10对1, 占据绝对优势, 快拉快吊是拉吊突击型打法的基础, 吊球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对手, 为突击做好铺垫, 并不是主要得分手段, 而变速突击打法, 在后场加入劈吊, 劈杀等改变回球线路的进攻手段, 使得后场的进攻富有迷惑, 再加上李宗伟及其细腻的手法, 使得后场吊球成为他的得分利器;从杀球方面, 我们可以从表4中看出, 谌龙几乎所有的得分都来自于杀球, 这说明了谌龙在后场进攻手段的单一, 然而谌龙总计45分的杀球得分也远落后于李宗伟的63分, 这说明了谌龙杀球进攻的威胁不如李宗伟的杀球威胁大, 因此, 在今后的训练当中, 谌龙还应当注意加强后场杀球进攻的威胁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谌龙主动得分的能力与林丹, 李宗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前场技术的不全面和后场突击威胁不够。
2.谌龙主动失误较多, 尤其是网前主动失误太多。
3.谌龙网前进攻的变化太少, 尤其缺少线路的变化, 后场的得分手段也相对单一, 杀球得分几乎是谌龙后场得分的唯一手段。
4.谌龙在发球时缺少节奏的变化。
5.谌龙进入比赛状态较慢, 但是比赛发挥比较稳定, 且有顽强的斗志, 能够沉着的应对比赛中的各种情况。
4.2建议
1.谌龙应当在日常的训练中加强网前球的训练, 一方面, 要注意前场技术的稳定性的训练, 减少失误;另一方面, 要加强前场技术全面性的训练, 使得前场战术跟家丰富。
2.在后场技战术的训练中, 谌龙需要加强后场突击威胁性的训练, 并且还要注意进攻线路的组合。
3.在发球时, 应适当增加偷发后场球战术的使用。
4.在比赛开始阶段, 谌龙应该采用更加积极, 主动的手段, 尽快的适应比赛节奏, 以免过早的造成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钟建萍《羽毛球新旧赛制优秀男子单打运动员后场技、战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10, (1) .
[2]戴劲, 钟建萍《羽毛球男子单打优秀选手前场技战术特征的对比分析》[J].运动, 2009, (11) .
[3]周斌《论羽毛球拉吊进攻和变速突击》[J].辽宁体育科技, 2003, (2) .
[4]戴金彪, 管颖, 卢志泉, 蒋健《“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
[5]万延法《我国优秀男子单打羽毛球运动员比赛得分规律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 2010.
[6]刘星玉, 赵国彤, 佘曦《优秀羽毛球男单运动员技战术数据统计分析》[J].体育师友, 2012, (3) .
[7]虞丽娟, 张辉戴金彪等《隔网对抗项目比赛技战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 .
[8]董亚钊《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技术分析》[J].德州学院院报, 2012, (4)
[9]戴金彪, 虞丽娟, 蒋建, 卢志泉《中国羽毛球队奥运攻关研究报告——我国参赛队员与国外主要对手技战术特征分析》[J].体育科研, 2008, (6) .
技战术特点 篇7
1.1、选题依据
本文主要从技术和战术两个角度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冠军的跆拳道技、战术的涵义、特征、分类及内容进行研究, 并通过数据分析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国际顶尖男子冠军选手的技、战术特点, 以期为我国男子跆拳道的训练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1.2、文献综述
通过期刊检索, 查阅了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有关于跆拳道技战术分析的相关文献资料50余篇。
高志红, 马振水在《2004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技战术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中指出:自2002年跆拳道竞赛新规则出台启用的两年时间里, 我国竞技跆拳道技术使用情况有以下变化:击头技术得分比例较2002年有所下降, 说明我车此项技术停滞不前和其防守技术高于技术得分的发展。攻击头部的技术使用和得分最多的踢法为下劈, 而得分率最高的为侧踢和后旋踢。横踢技术的次数和得分比例排名第一, 但较其它踢法比例悬殊, 但得分率较低。横踢技术的得分比例较2002年有所增加, 技术应用过于单一的问题依然存在。
2006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是多哈亚动会阵容的选拔和参考赛事之一, 也是纪念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开展10年来的一次练兵。程磊, 潘慧炬, 毛旭江以此为依据针对运动员的技战术进行研究, 在《2006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技术统计与分析》中指出本次比赛主要应用横踢、前踢技术。前踢首次进入比赛三大基本实战技术之列。在战术上, 男子防守反击的能力要高于女子。跆拳道的实战对抗中三局比赛的技术动作的使用、交手时间、次数和得分的情况处于一个渐进阶段。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通过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冠军选手技战术的运用情况。
2.2、研究方法
(1) 统计调研法。
通过观看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男子冠军级别的16场比赛录象, 分析统计比赛中有关技战术的数据。
(2) 文献资料法。
运用跆拳道、技战术等关键词查阅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 并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筛选本文适合的资料, 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本文思路的启发和引导。
(3) 视频分析法。
利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冠军选手的比赛录像, 主要观察各级别男子冠军选手在技术和战术方面的表现。
(4) 数据分析法。
对视频采集后的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统计各技术和战术使用百分比、得分百分比的情况, 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3、分析与研究
3.1、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冠军选手技术运用特点分析
在竞技跆拳道比赛当中, 有效的得分技术主要有9种, 分别为横踢、后横踢、下劈、勾踢、双飞踢、后踢、旋风踢、后旋踢、推踢。表1.中的各技术的得分次数统计的依据为:运动员能利用踝关节以下部位踢击对方运动员的有效得分部位。
(1) 横踢技术使用特点分析。
横踢得分率的持续减少, 横踢技术使用率的持续增加。横踢得分比例由最早的84%-90%下降到2008年的78.4%再到现在的68.74%。由此可见, 优秀运动员不仅能熟练应用横踢技术而且不断完善其它高难度的技术。
(2) 高位技术使用特点分析。
高位踢击技术向多种类和高难度发展。以往高位踢击技术主要以下劈为主, 而本届奥运会可以看出勾踢、旋风踢和后旋踢等高难度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后旋踢的使用率甚至和下劈不相上下。其原因为勾踢、旋风踢和后旋踢因其速度快、攻击性强能有效地突破对方的安全区域变被动为主动。而下劈因以往被高频率地使用很容易被识破进而加以严防。
(3) 后踢技术使用特点分析。
由实践可知, 后踢技术的使用率和得分率分别为8.67%和20.20%, 后劈技术使用率和得分率仅为4.72%和3.03%, 成为继横踢技术之后第二大有效得分技术。和下劈技术相比较, 后踢技术属于防守技术, 下劈技术属于进攻技术。
3.2、战术统计的分析结论
竞技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有效应用技术得分与战术合理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战术, 既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 战术主要分为种:进攻、防守、反击、迎击。
(1) 男子跆拳道冠军选手反击战术使用特点分析。
由实践可知, 本届跆拳道男子冠军选手在战术的应用中, 进攻战术的使用占到37.17%, 反击战术的使用占到23.07%。这种差距的产生在于, 随着跆拳道战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规则的不断变化 (鼓励) 进攻, 以及比赛的日趋激烈, 进攻战术的使用数量正在逐步增加。使用进攻战术能较大程度地掌握场上的主动权, 但在实际比赛中有效地进攻得分比反击难度要大。
(2) 男子跆拳道冠军选手防守战术使用特点分析。
由实践可知, 防守战术占至几个常见战术的21.05%。虽然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但在比赛中却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比赛中常常会出现比赛进入第三回合时, 运动员常常因为掉以轻心或是沾沾自喜而疏于防守, 使得比分出现逆转, 影响比赛情绪有些甚至急于追分而出现警告、扣分等情况最终难以保住冠军的位置。
(3) 不同级间男子冠军选手战术使用特点分析。
小级别的运动员大多采用进攻战术, 且随着公斤级的增加, 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反击战术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由表2.可知, 战术使用中, 从运动员从-58kg上升到+80kg过程中, 进攻战术由-58kg的51.05%为断下降到+80kg的24.17%, 而防守战术和反击战术却呈现由-58kg的31.57%持续上升到+80kg的56.66%。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公斤级的运动员步伐的灵活度和移动速度比小级别的运动员相对较差。
3.3、2012年伦敦奥运会各级别男子冠军选手技战术运用特点分析
下文中表3表示各个级别的冠军选手的横踢、后横踢、下劈、后踢、双飞踢、推踢、勾踢、旋风踢、后旋踢技术在比赛中的使用情况和得分情况。表中各技术的得分次数统计的依据为:运动员能利用踝关节以下部位踢击对方运动员的有效得分部位。其中, 有效得分部位包括:头部 (锁骨以上部位) 、躯干 (护具包裹的躯干部位, 禁止后背脊柱) 。而表中的各技术的使用次数指运动员完整地做出某个技术动作但没有达到得分要求。
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身体形式、体能状况、气质类型、神经类型、生活环境和地域条件。跆拳道运动员身体的类型可分别瘦高型和矮小型。所谓瘦高型是相对于在同性别、同级别的运动员而言, 其特点表现在四肢较长身体重心较高。瘦高型运动员四肢较长, 打击距离远, 擅长于中长距离的进攻, 其弱点在于由于重心较高, 动作速度较慢, 容易被对手采用贴身战术, 限制其水平地发挥。
4、结论与建议
(1) 2012年伦敦奥运会跆拳道男子冠军选手在技术应用中, 横踢技术仍然是跆拳道比赛基本技术的核心技术, 但横踢技术的得分率较以往比赛有减少的趋势;
(2) 2012年伦敦奥运会跆拳道男子冠军选手对后踢技术的成功把握有有所增加。后踢技术是本届男子跆拳道比赛中继横踢技术之后第二大有效得分技术;
(3) 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跆拳道男子冠军选手在战术的应用上表明男子跆拳道冠军选手反击和防守能力不断增强。不同级别的男子冠军选手采用的战术也不相同。
摘要:本文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各级别的冠军选手所参加16场比赛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访谈法, 录像观察法, 数据分析法等方式, 对比赛中的技战术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表明:在技术使用上, 横踢技术仍然是跆拳道比赛基本技术的核心技术, 但横踢技术的得分率较以往比赛有减少的趋势。后踢技术的成功率有所增加。高位踢击技术向多种类和高难度发展。在战术使用上, 小级别的运动员大多采用进攻战术, 且随着公斤级的增加, 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反击战术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
关键词:伦敦奥运会,跆拳道,男子冠军选手,技战术
参考文献
[1]高志红, 马振水.2004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技战术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N].体育学刊, 2006, 5, 13 (3) .
[2]陈补林.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跆拳道比赛技术统计与分析[N].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报) , 2010, 5 (2) .
[3]高志红, 冯巨涛, 任为民.2006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调研报告 (一) [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1 (2) .
足球战术教学的特点分析 篇8
1、足球战术的特征
足球比赛中11个队员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相互配合并且利用战术使球队不管是在进攻或者防守都能够占有很大的优势, 足球战术在足球队伍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分析其中的特征在于足球战术本身是一种竞技运动, 需要团队的协作能力要强。 战术本身决定了足球比赛的形式。在足球比赛中, 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位置, 结合自己位置的特点进行整体的协同作战, 能够很快的取得胜利。 足球战术本身需要结合比赛, 进行有效的调整。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比赛胜利几率。 这个特点在于足球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 主要表现在随机性和创造型这两方面, 足球比赛的胜利需要结合比赛的实际情况, 发挥很强创造性, 将固定的形式和战术相互组合, 灵活运用足球战术, 提高足球战术的有效性。
另外, 足球比赛本身也很复杂多变, 想要取得胜利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需要结合对方队员采用的战术, 及时的调整战术。 因此, 每个队员要学会观察赛场中的情景, 分析对方队员采用的战术, 树立积极的战术意识。 一般经验很丰富的队员, 在进行比赛的时候都能够利用清醒的头脑准确判断现象及时有效的进行战术调整, 合理的处理好每一脚球, 这样就要求战术教学需要积极的培养。
2、足球战术教学的特点
足球战术教学需要结合足球战术的特点, 需要参与教学的老师要积极的研究, 从根本上提高足球队员的战术意识, 促进球队的发展。 关于足球战术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足球训练是一种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足球战术教学本身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在足球战术教学中要分析战术教学的多样性, 提高教学效果。足球战术教学需要结合特点展开。循序渐进能够增加训练的强度, 创新的改变教学过程, 能够充分的有效的调节教学气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调节教学气氛, 善于与队员沟通, 这样才能保持队员的战术特点和热情。
第二, 足球战术教学过程, 要不断教授队员的新战术。在训练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队员的出现的错误。很多队员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宜的动作和习惯, 如果不进行及时的纠正, 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不良的习惯。所以从这方面分析, 战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改正队员的不良行为, 规范队员的基本动作, 纠正不良的动作习惯。
第三, 足球战术教学并不能再短时间就能够完成, 需要结合每一个队员的实际情况,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训练, 提高教学效果。 学些足球战术这方面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 还需要队员具有很强的反应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提高整体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进行战术教学, 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四, 足球队员本身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素质的不同在整体生体现了一定的差异, 增加了足球战术教学的难度。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特点, 进行教学方案和训练强度和设计, 把握好教学效果足球战术教学的特点需要结合队员的个性差异, 足球战术教学的难度会因为队员的差异不同产生很难掌握的特点。
3、足球战术教学方法的应用
首先, 足球战术教学方式的应用, 需要掌握一定的战术理论知识, 战术的应用属于一种技术的应用, 需要结合自身的智力因素和良好的心里素质。 但是这些应用并不是以简单的堆砌为主。 从战术能力的特征出发, 包含了相对独立的而要求, 也要与协调发展融合在一起。 这种融合要结合系统性的战术以及身体训练, 使他们能够相互的融合在一起。 实现战术应用的不断提高。
其次, 足球战术教学方法的应用, 需要突出教材的重点, 全面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 将理论和战术这三个部分结合在一起, 需要让学生通过系统性的学习, 对足球运动进行全面的了解。 教学本身又分为重点教材。 例如教材本身在技术部分中属于教材的重点, 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着方面的内容, 其他的教材内容可以作为基本掌握的内容。
最后, 要合理的安排教学, 技术教学属于一种战术性教学的过程, 技术运用的综合体现, 他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些都属于足球战术教学的规律。 教学进度应该按照技术基础的要求出发加强战术之间的相互配合, 适当的安排课时, 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4、结束语
足球运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足球战术教学特点进行分析, 对足球战术教学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对取得比赛的胜利具有很强的作用。
摘要:足球比赛的特点在于变化快, 要求队员的应急能力要强。采用战术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应对足球比赛的特点。一般可以把足球战术分为进攻战术, 防御战术以及比赛阵型三种。比赛中利用合理的战术对比赛的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足球战术教学的特点, 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足球战术教学,分析,战术意识,特点
参考文献
[1]万正旭.足球战术的运用及特点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0) .
技战术特点 篇9
关键词:残奥会,乒乓球,技战术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其中残疾人乒乓球运动突出彰显了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从数量来看, 2007年第7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有113人参加了乒乓球比赛项目, 而2011年第8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有242人参加了比赛;从竞技水平来看, 2004年雅典残奥会我国派出13名运动员夺得7枚金牌, 2008年北京残奥会我国派出26名运动员夺得13枚金牌。在几十年的残疾人乒乓球训练和比赛实践中我们感到, 残疾人乒乓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但是, 与健全人乒乓球运动相比目前我国对残疾人乒乓球运动的规律尚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研究。根据残疾人自身特点, 系统定量地研究其运动规律对于促进我国残疾人乒乓球事业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广州亚残会男子TT9级单打半决赛———马麟对韩亚杰, 2011年第8届全国残运会TT9级单打决赛———吕晓磊对马麟, 2011年第8届全国残运会团体决赛———吕晓磊、赵裔卿对赵帅、韩亚杰。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乒乓球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 为本研究结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1.2.2 数理统计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比赛场次, 按照吴焕群等人的《乒坛竞技科学诊断》中的三段技术统计法, 利用录像回放将马麟、吕晓磊、赵裔卿的比赛按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得失分进行统计, 并对所得数据加以整理分析。
计算方法如下:
得分率=段得分/ (段得分+段失分) *100%
使用率= (段得分+段失分) / (全局得分+全局失分) *100%
1.2.3 分段指标评估法
采用目前乒乓界使用最为普遍的分段指标评估法, 将所得数据与模式值进行比较, 进行定量分析。
2 技战术特点的分析与讨论
2.1 马麟的技战术特点分析
马麟在与吕晓磊的比赛中, 发抢段的平均得分率为76.6%, 平均使用率为37.9%, 评估为优秀。这是由于吕晓磊反手位接发球基本是摆短或是台内撩球, 回球质量不高, 而马麟的正手弧圈球技术过硬, 全台抢攻的能力很强, 充分运用了发球抢攻战术占据了场上的主动。在与韩亚杰的比赛中, 由于他的台内挑打技术运用得当, 使马麟发抢段平均得分率下降到59.3%, 根据表1评估为不及格。分析认为, 由于韩亚杰反手是生胶, 马麟应以发反手位台内下旋球为主, 以偷袭反手位长球为辅;在接抢段, 马麟与吕晓磊和韩亚杰比赛的平均得分率和平均使用率分别为45.7%44.1%和39%34.9%, 根据评估表分析为良好, 但他接发球的手段略显单一, 基本是以摆短为主, 辅以劈长。台内的挑打、侧拧、晃撇等先进技术使用频率很低, 这使对方很容易适应这种单一的接发球手段。相持段也是他的优势阶段, 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2.2%和71.3%, 都远远超过了评估表中优秀的级别。这种强大的相持能力除了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外, 还与他在比赛中运用的恰当战术密切相关。马麟有35%的接发球直接劈长到对方的正手位, 这种战术的运用一是可以牵制对手的侧身抢攻, 二是即使对手在正手位上手, 来球无论是在力量旋转和落点上都不如侧身位质量高, 这样马麟就可形成反拉弧圈球直接得分或是压一板对方反手位, 出来机会伺机扣杀。
2.2 吕晓磊的技战术特点分析
通过表3和表4可以看出, 吕晓磊发抢段的平均得分率最高, 分别为55.5%和57.4%, 表明他的特长是前三板。由于他反手是生胶, 在比赛中主要是利用生胶改变球的旋转这一特性起到过渡的作用, 表明他得分手段主要是依靠正手的抢攻和连续进攻, 反过来也验证了统计数据的正确性。但是, 与评估表数据相比他发抢段的平均得分率却显示为不及格, 主要是因为第二板的正手抢攻力量不够, 35%的爆冲机会球被对手防回来, 被迫拖到相持段。在接抢段, 虽然具备了快搓摆短技术, 并且能够根据对手特点加上劈长, 但从统计结果来看, 接抢段的得分率较低。主要原因是接发球质量不高, 摆短不是高了就是长了, 台内挑打力量不足, 对方不但能防回去, 而且还能防出角度或直接反拉, 使自己陷入被动。相持段是他最薄弱的环节, 相对较弱的反手在相持过程中更加凸显出来。与赵帅的五局比赛中, 只有第三局的相持得分率达到良好的标准。相持中他频频通过强行侧身来摆脱反手位的弱势, 但这样勉强的侧身很难保证较高的回球质量, 必然给对方留下了正手位的大空挡。
2.3 赵裔卿的技战术特点分析
这场比赛应该说两人基本都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 从比赛场面和结果上看, 应该说目前赵裔卿的整体实力要比韩亚杰略高。在发抢段和接抢段, 韩亚杰的发球抢攻成功率要明显高于赵裔卿, 分析认为一是由于韩亚杰反手是生胶, 他的实力要想达到一定高度, 必然要有强大的抢攻实力, 二是赵裔卿的接发球相对较差, 摆短不短, 劈长不长。通过分析录像发现, 赵裔卿的发球有75%是出台的, 除了战术上的长球以外, 还有很多球是因为发球质量不高造成出台的, 这一点应该引起赵裔卿的高度重视。在相持段, 赵裔卿的战术是以发对手反手位长球为主, 以发正手位偷袭为辅, 直接进入相持阶段, 不和对手在前三板和台内球上纠缠, 在相持中压对手的反手, 发力冲对手的正手或中路。这一战术使韩亚杰的前三板优势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化解了他的正手抢攻, 也弥补了自己前三板的弱点。
3 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这一级别的总体特点是发球抢攻积极凶狠且得分率较高, 正手弧圈球技术及反拉弧圈球技术过硬, 多种先进技术开始在大赛中使用, 而且能够根据不同对手的特点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战术。其中两面弧圈打法的队员相持能力较单面弧圈打法的要强, 在相持中占据一定的主动权。但目前他们反手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差, 在大赛中过于依赖正手, 反手只起到过度的作用, 需进一步加强。此外, 在比赛中他们的接发球手段及得分手段略显单一, 虽然多种接发球技术包括一些先进技术已开始使用, 但尚不成熟, 欠缺“柔”和“巧”的成分, 仍需改进和加强。
随着残疾人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残疾人乒乓球技战术的不断革新, 我国残疾人乒乓球TT9级的整体状况呈现出三种趋势:一、从选材方面看, 双腿健全的队员要比腿部有残疾的有较大优势;二、从训练方面看, 残疾人乒乓球训练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 整个训练体系已接近于健全人;三、从技战术方面看, 越来越多先进的技战术已开始融入到队员的训练和比赛中, 如台内的快搓摆短、侧拧, 近台的快带、反撕, 中远台的反拉弧圈球、对拉等都逐渐被队员所掌握。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115-119.
[2]吴焕群, 张晓蓬.乒坛竞技科学诊断[C].国家体委科研所乒乓组, 198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