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战术运用特点

2024-10-03

技战术运用特点(精选7篇)

技战术运用特点 篇1

1 引言

处置森林火灾是扑火人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及相关办法第一时间消除森林火灾的行动, 其主要目的是有效的解决森林火灾问题, 维护森林资源以及生态安全, 避免国家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因此, 结合具体的情况, 进行扑火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对森林火灾处置的具体特点以及相应规律进行分析, 探讨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在扑救过程中技战术的应用, 从而使得森林火灾扑救理论能够得以完善, 有利于促进我国处置森林火灾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的特点

2.1 处置任务紧急, 应急准备短促

森林火灾为森林三大自然灾害之一, 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突发性、扩展性、危害性以及灾害性, 灾害的发生时间, 火灾发生的形势以及蔓延情况都很难预测。一旦发生火灾, 如果不能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将会直接导致更大的损失与灾害。所以, 扑火人员往往都是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接收到扑火通知, 相应的准备措施没有准备充分, 往往对火场行为特点、可燃物的具体类型、地形条件、气候情况等都不了解, 组织扑火的时间较为紧迫。因为, 火情相对而言比较紧急, 要达到理想的扑救效果, 必须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根据各级组织不同等级以及不同地段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的要求,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准备工作做好, 确保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 第一时间进行扑救工作, 只有这样, 才可以达到“打旱、打小、打了”的目的。

2.2 火灾发生地域广, 处置分散, 相对独立

进入防火期, 有森林分布与植被的区域都有可能发生森林火灾, 特别是在防火关键时期, 在高温火险天气条件下, 发生森林火灾的几率非常高, 且火场分布地域广阔, 火势发生速度迅猛。因为火点的数量相对较多, 火场面积比较大, 为了能够促进扑火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扑火单位必须要紧密的结合扑火的实际需求, 进行扑火分队或者是扑火梯次的编制, 进而将其布置于各个火场的火线上面。

2.3 火情复杂多变, 战机稍纵即逝

森林火灾在初发阶段, 火场面积比较小、火势不猛, 处理起来比较简单。但是,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火场面积不断扩大, 火势逐渐增强, 扑救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投入的物力、人力也会越来越多。在森林火灾蔓延的过程中, 导致森林火灾不断蔓延与扑火人员行动的因素众多, 同时这些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 在火灾现场, 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无法预料的火场突变。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任何有利扑火战机的出现只存在于一定时间与地域范围以内, 在火势较弱, 林分郁闭度低、风小气温低等有利扑火战机出现的情况下, 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将火灾扑灭, 失去战机, 就会迅速发展为大火, 难以收拾。

2.4 危险因素众多, 易造成人员伤亡

森林火灾处置是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 在进行森林火灾处置的时候, 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众多, 现场情况也比较复杂, 具有着极高的危险性。因此, 在进行扑救的时候, 往往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危险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扑救人员的生命安全。扑救森林火灾前, 扑火人员需要经受长时间的, 高强度的森林扑火考验, 这对于扑火人员的体能以及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此外, 参与扑火人员, 还一定要具有火场紧急避险与自救互助等方面的能力。

3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的原则

3.1 预先准备, 快速响应

森林火灾具有较高的突发性, 并且火场情况变化多端。在进行森林火灾处置的时候一定要深入贯彻预先准备的原则, 平时就要做好机具的维修保养工作, 抓好扑火队员扑火技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 具有较高的反应能力, 能够顺利完成扑火的任务, 切实认真将扑火准备工作做到位, 为将扑火工作做到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临战准备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及时、准确、高效的运转, 必须要严肃认真的做好扑火准备工作, 只有这样, 才可以保证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2 集中力量, 重点处置

在应对森林火灾的时候, 必须要结合火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需求, 科学合理的进行扑火人员的安排, 同时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机动兵力, 绝不能搞“添油战术”而使得扑火工作变得被动。在进行扑火兵力部署的时候, 必须要体现出扑火的侧重点与关键区域的主要目标, 要将火头、草甸火、明火以及威胁到重要设施的火线当作是首次控制的重要目标。

3.3 打、清结合, 彻底处置

对于森林火灾的处理应该本着先控制、后消灭、再巩固的原则进行, 首先需要搞清楚火势蔓延的主要地段, 将火场明火控制到位,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证扑火的效率, 保证从根本上解决森林火灾。所以, 对于扑火人员来说, 必须要牢牢的掌握有利的战机,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火势扑灭, 彻底清理火线, 确保火线不会再次燃烧。

4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时扑火技战术的运用

4.1 单点突破, 长线对进突击战术

单点突破, 长线对进突击战术是一般扑火队伍在扑救森林火灾中最常采用的战术:扑火队 (一个或二个) 以同一个地点突入火线, 然后兵分二路, 分别在各自的火线上, 采用推进式作战的方式向同一地点做对进突击, 最后合围整个火场。

选择突破点是战术的主要内容:一是扑火队伍具有机械运输能力, 扑火队伍可以迅速到达的地段;二是有利于向重点或是紧急目标进攻的地段;三是火势不太强, 可以安全突入的地点。

4.2 多点突破, 分击合围战术

多点突破, 分击合围战术是一种可以在较短时间之内分割灭火的比较实用的一种战术,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 多个扑火队, 选择至少两个突破点突入火线, 进而开展“一点二面”扑火, 使得每一个突破点之间能够构成分击合围的态势, 从而保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火势扑灭。

战术特点:突破点多, 扑火队员能迅速展开, 每个扑火队相互之间战线短, 扑火效率高, 能较快控制火场火势, 是地面机动能力强的扑火队常用的战术。

4.3 一次冲击, 全线控制战术

一次冲击全线控制战术, 是在集中充足兵力扑灭小火或是扑救紧急灭火目标时采用的战术。即全力扑灭明火, 暂不作火线清理工作, 只留少数人员在后作简单清理和监视火线的情况。根据兵力和火场环境情况选用推进式、超越式、对进式和围歼式等扑火方法, 迅速展开扑火作战,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全部明火, 以控制火场局势, 然后再组织人员沿火线彻底清理火场消灭余火。

战术实施条件。一次冲击战术实施关键是在火线内的余火、隐火尚未复燃或形成新的火线之前, 能够将主要火头、险段内的明火扑灭, 控制整个火场局势之后, 再扑灭残火或隐火, 因此, 在实施时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有较强的扑火队伍, 扑救初发小火有一个20人以上的扑火队伍来实施;二是必须是一次冲击就能够控制局势, 将扑救地段的明火消灭, 而不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扑救行动, 这要根据扑火队伍的数量和素质为依据来全面考虑;三是一次冲击作战所允许的时间, 不能超过余火复燃所需的时间, 一般阳坡、疏林地、荒地可允许在20min之内, 林地可允许在30min之内。

4.4 一打多清, 多层次稳进战术

一打多清, 多层次稳进战术是在地被可燃物较多、腐殖层厚, 防火隔离带难于清理地段扑火的适用战术。由于该地段可燃物较多, 地被物厚, 清理火线的工作量大大超过扑打明火的工作量, 并且明火扑灭后, 地被物腐质层的暗火复燃的可能性特别大, 因此, 在这样的地段, 必须增加清理的层次。

战术实施时, 必须要有较为充足的扑火力量用于一线作战, 根据扑救层次, 将扑火队人员分成二个组 (一打一清) 、三个组 (一打二清) 或是更多个组, 第一组负责扑打明火, 其余各组依次进行火场清理和防火隔离带的清理, 确保暗火不复燃。

4.5 机降灭火战术

使用直升飞机运送训练有素质的森林武警或是专业扑火队伍第一时间赶到火灾发生现场, 将林火扑灭在初始阶段, 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扑火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能够有效的缩短扑火人员到达火场的时间;有利于减轻扑火人员的工作强度。能保持和增强扑火队伍的战斗力;便于调整扑火力量, 迅速转移阵地, 阻截主要火头;灭火效率高, 而且比较安全。

摘要:指出了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具备的4个特点, 提出了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应遵循的3个原则, 并结合扑火实战经验, 介绍了5种扑火技战术的运用。

关键词: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特点,原则,技战术运用

参考文献

[1]永胜县林业局.永胜县林业志[R].永胜:永胜县林业局, 1990.

[2]永胜县森林防火指挥办公室.永胜县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R].永胜:永胜县森林防火指挥办公室, 2008.

高职足球战术运用特点研究 篇2

1、对足球战术的认识

在体育运动不断更新发展的当今社会, 越来越强调个人能力与团队意识的有效结合。特别是对于足球这项运动来说, 更需要球员能够在正确的战术运用体系当中, 合理发挥出个人能力, 为球队的攻防体系增添助力。足球作为团体运动的典型代表, 需要进行高效而缜密的基础训练, 才能使队伍的实力有所增长。尤其是足球战术的正确运用, 能够将球队和球员的实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有一部分战术则是为了更好地压制对手, 降低对方进攻效率而部署的, 其目的都是通过战术来使球队取得胜利。在足球战术中, 是由个人到局部, 然后再到全队依次展开的。首先通过球员的个人能力进行跑位、助攻或者直接进攻, 其次由若干人员在小范围内进行配合, 及时打开对方防守大门。这两种战术都比较偏向于个人能力, 需要较好的足球意识和出众的个人素质才能完成。而全队战术是这两者的结合体, 并且在此基础上, 加入更多的复杂变化, 使全体球员都参与到每次攻防转换当中, 在阵容更替和阵型变化的帮助下, 最大限度地激发球队潜力。

2、高职足球战术的基本特征

2.1、注重整体

高职足球当然不能与职业比赛相比, 对于球员的个人能力要求不能太高。因此, 需要提前制定出合理的战术配合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特别是当队伍中出现了一些短板球员, 例如身高较矮, 爆发力不足, 协防意识差等, 都需要队友来帮助进行补强。这就要求在制定战术的时候, 将每个球员, 每种因素都考虑周全, 充分运用一切资源, 将每个人的潜能都发挥出来。球员在高职时期, 仍然处于上升和学习阶段, 这种战术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意识, 为其今后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想要体现整体性就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1) 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强调球员的体能。只有保证充足的体能, 才能将教练员的意图更好地落实到球场上。在攻防两端及转换的过程中, 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能力使球队的表现更趋于整体性和平衡性。

(2) 加强每名球员的团队配合意识。要让球员明白自己只是球队的一份子, 必须以服从球队利益为目标。多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 将局部配合乃至全队配合练习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充分利用个人能力来使球队的整体性更上一个台阶。

2.2、简洁实用

最好的进攻就是简洁实用的进攻。只有通过简洁的方式才能将进攻效率最大化。每名球员都力争将动作做到完美, 使整个传导球的过程毫不拖沓, 球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在对方防守最薄弱的环节上, 就是这种实用主义的精髓所在。但是高职时期的球员, 由于身体素质差异较大, 优秀的球员经常可以单独进行进攻, 导致这种简洁实用性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简单无脑型, 这就要求教练要注意压制球员的个人表现欲望, 保证球队的运转流畅。当然也不能过分压制, 如果球员失去进攻的欲望, 变的平庸无为, 对球队的伤害更大。可以单独设计一些局部打法来适当发挥优秀球员的个人能力, 并以此带动全队的进攻能力。

2.3、攻守平衡

对于高职足球来说, 想要做到攻守平衡, 每名球员所担负的职责必定十分重要。由于个人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差异, 很多球员无法很好地完成教练布置的场上任务, 从而降低了球队的实力。这就要求教练在选择球员时, 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特点, 甚至其邻近位置球员的特点也要进行参考。对于攻守平衡的球员, 要将其安置在球队最重要或者最薄弱的环节, 帮助球队在进攻的时候能够及时组织起最强大的攻击力; 在防守的时候能够筑起最强韧的防守阵线。这样就使球队的整体性发生了质的飞跃, 球队其他球员在这种平衡性的环境中也能够得到锻炼, 不断加强攻守平衡的意识和训练。

3、高职足球战术的实践运用

3.1、一线牵制, 两翼突破

无论是在高职比赛还是职业比赛中, 中路往往都是攻守的重点。攻方习惯于从中路开始进行突破, 以打开进攻局面;守方则会布置重兵进行防守, 重重阻挠对方的攻击;比赛经常会因此陷入僵局。在平时的训练中, 可以采用中路佯装突破, 帮助边路制造机会的战术, 在很多时候能够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一旦对方及时改变策略, 将防守力量从中路转移到了边路, 还可以利用中路防守薄弱的时候, 变佯攻为实攻, 用最简洁最快速的方式来得分。让防守方顾此失彼, 难以兼守。教练可以在中路的位置上安排一名攻守兼备的核心球员, 这样能够及时洞察对方防守的侧重点, 使球队在不同进攻方向的路线上自由转换,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球队的进攻能力。这种战术是很多球队都采用的基本战术, 它能够在局部建立起人数优势, 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进攻, 对于球员来说也比较易于掌握。

3.2、平衡个人能力和团队配合

足球作为一项团体运动, 需要参与者都具有出色的配合能力。对于任何一支球队来说, 单打独斗的比赛风格都是不可取的。在这种多人参与的比赛当中, 个人能力很难使真正地影响到比赛的结果。每个环节, 每次攻防都需要所有队员共同参与完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高职足球战术当中, 一定要注意不能助长球员的个人英雄主义, 总是幻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打败对手, 是完全不切实际的。高职时期的球员一旦在初期萌发了这种想法, 就很难摆脱自己打法上的局限, 无法与队友进行良好的互动, 进而影响到球队的正常流转。甚至在很多激烈的比赛当中, 过于强调个人表现, 很容易导致球员受伤, 最终影响到其足球生涯。要教导球员合理利用个人能力, 在对方防守出现漏洞的时候, 及时进行球的转移, 才能保证进攻的有效性, 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简洁实用性。只有团队成功, 才能凸显个人魅力;团队失败, 个人的力量也无从施展。

3.3、强调对抗性, 鼓励创造性

对抗性是体育运动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在足球运动中, 球员经常处于高强度的对抗之中。虽然高职比赛并不具备职业比赛那样的激烈对抗, 但是在训练和战术中强调对抗, 有助于培养球员坚强的品质和健康的身体。在战术层面上, 强壮的球员往往能够更好地执行教练的意图。要注意这种强壮并不是单纯的强调身体素质, 更要注意培养球员将技术与身体优势相结合的能力。在对抗过程中有效地使用各种技术动作, 并且具备充足的体力和出色的爆发力。而创造性对于一名球员, 特别是核心球员来说, 其重要性更甚于对抗性。在面对对方进攻的时候, 要解读到对方的进攻路线, 提前做好防守准备;在开展进攻的时候, 要及时寻找对方的防守漏洞, 把握一瞬间的机会完成进攻。这些都会对球员的创造性提出严格的要求, 只有帮助球员认真训练, 多思考, 多交流, 才能真正地创造出一支优秀的球队。

4、总结

高职时期的球员正处在重要的上升和学习阶段, 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保证其健康成长。广大院校在普及足球运动的同时, 也不能忘记加强足球文化的传播, 提高球员和球队的素质, 通过制定多种战术, 来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能力, 加强配合, 注重整体, 使球员和球队的指导思想始终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摘要:足球的普及和深化, 应当从青少年开始抓起,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足球训练就成为了提高青少年足球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足球战术的特点, 包括注重整体、简洁实用、攻守平衡等, 将足球战术的实际运用于理论相结合, 有效地培养了高职院校足球队员们的个人能力与团队意识, 使比赛充满了对抗性和创造性, 为足球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职足球,战术特点,战术运用

参考文献

[1]岳兵.现代足球战术的发展趋势及基本特征, 2003, (3) .

李娜与萨芬娜比赛技战术特点分析 篇3

关键词:网球,技战术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半决赛李娜与萨芬娜技术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本课题的需要。通过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网等多种途径查阅了有关网球技术的论文、学报和期刊, 整理和收集了有关的资料。

1.2.2 数理统计法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使用EXCEL2007对比赛的数据进行处理。

1.2.3 观察法

通过对比赛录像观察统计, 用EXCEL2007对比赛录像暂停的方式, 将每场的个人技术出现的方式、次数、效果、得失分等记录在准备好的表格中。

1.2.4 对比法

通过所获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 李娜与萨芬娜的对抗基本数据分析

2.1 李娜与萨芬娜基本数据对照

由表1可看出李娜要比萨芬娜转入职业联赛的时间要早, 但是萨芬娜的上升速度很快。两位选手的持拍手及反手持拍类型都是一样的, 但是两位选手的击球风格不同, 也就使得球的旋转及落点各有各的特点, 所以两位选手的比赛过程中采用的是不同的技战术来制约对方。 (如表1)

2.2 李娜与萨芬娜发球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在Aces球上面可以说李娜还略胜一筹, 李娜的一发成功率要比萨芬娜高出去8个百分点。可是一发得分率和二发得分率上, 两位选手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在一发得分率上, 萨芬娜要比李娜高出去8个百分点, 在二发得分率上萨芬娜也比李娜刚出8个百分点。这样我们就能看出, 李娜的发球稳定性比较的好, 一发, 二发的成功率高。发球的效果与结果来看, 萨芬娜的发球明显比李娜好很多。通过对整场比赛的观看, 李娜在发球力量、落点、旋转和等份能力等方面与对手萨芬娜有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发球局出现自己的局点或被破发的关键时刻, 不能像世界级的优秀的运动员一样常常发出“一锤定音”或是挽回破点的直接得分球。 (如表2)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娜的一发的发球区域以内角为主, 外角球很少。而萨芬娜的一发的发球区域一外角为主, 追身位置很少, 总得分率也好于李娜。在二发上李娜把重点放在了中路上, 加强了追身球, 而萨芬娜的二发把重点放在了内角球上, 还是要加强发球的落点, 以及球的旋转。 (如表3)

2.3 李娜与萨芬娜正手和反手比较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李娜的正手得分率和反手得分率两项统计都要比萨芬娜的正手得分率和反手得分率高出去很多, 但是李娜的正手的失分率和反手的失分率要高出去很多, 说明李娜的底线技术起伏比较的大, 在比赛中无谓的失误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 萨芬娜在保证自己的击球力量的同时, 萨芬娜也提高自己的击球准确性, 这样既能减少自己自己的失误, 又能使对手来回奔跑的接球, 从而增加了失误。所以在比赛中, 在保持自身稳定发挥并减少失误的基础上, 迫使对方失误送分, 从而赢得比赛。 (如表4)

2.4 李娜与萨芬娜截击球比较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虽然李娜的上网成功率没有萨芬娜高, 但是李娜的上网次数要比萨芬娜多出13次。这表明李娜在这场比赛中, 打法积极, 上网进攻意识强, 但17次的上网次数过于太少, 而且成功次数才有13次, 说明李娜专著制胜球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这场比赛中, 李娜在中场制胜球时, 球的速度和角度不够, 而且上到网前时的失误较多, 而萨芬娜虽然一场比赛才上网4次但是成功率是100%, 而且在中场制胜球上, 都能抓住这4次少数的机会, 将对象成功的制约。 (如表5)

3 结语

(1) 我国选手的一发成功率较高, 但是一发得分率和二发得分率则与世界优秀选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选手发球的速度和力量不够, 落点和旋转变化少, 是发球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

(2) 我国女子选手在底线对抗中的主动进攻能力和来回球的控制能力较弱。在底线对抗中, 积极的跑动、准确的步法、全面的技术、精确的落点是在底线对抗中取胜的基础, 而且充沛的体力则是各项技术动作正常发挥和各种战术安排顺利实施的有利保障。

(3) 我国女子选手在主动进攻得分能力有着较大的进步, 这比较符合现代网球发展的趋势, 在比赛中也显示出可以与世界一流选手相抗衡的潜力, 但是非受迫性失误过多是现在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欧超, 吴宁霜.2006年法网中外女子网球运动员比赛技术统计分析与评价[J].浙江体育科学, 2007 (3) :29~2.

浅析五人制足球进攻技战术的特点 篇4

一、五人制足球基本进攻技术

1、脚掌运球

因为五人制的场地空间较小, 带球队员随时都会面临对方的临近防守, 所以用脚掌运球是应对这种局面的最稳妥的运球方式, 既可以带球保持直线推进, 又可以在对手紧逼围抢的情况下, 随时改变行进方向, 并变向移动球。当带球队员被对手紧逼时, 用脚掌运球就可以随时改变身体姿势和方向, 将身体挡在对方球员和球之间, 充分利用身体来掩护球。

2、脚底停球

五人制足球与十一人制足球在接球技术方面相比较, 更多的是用脚底来接球。用脚底将球停于身前, 有利于下一个动作的衔接:向前推进、做假动作、为踢球做及时的调整等等, 而不是将脚在停球后收回, 重新调整身体的位置。脚底停球还能够很好的跟假动作衔接起来, 在停球时做假动作摆脱, 球不会离开控制范围, 这样就能更好的迷惑对手, 提高停球质量。

3、一对一突破

在五人制足球比赛中, 会较多的出现一对一的情况, 如果能够通过突破来摆脱防守队员, 就能打破对方防守的平衡, 特别是在面对最后一名防守队员时, 突破后就能直接面对对方守门员, 给对方球门更致命的威胁。因为五人制足球比赛的场地较小, 所以在进行一对一突破时更注重突破的时机和瞬间的速度, 要利用身体的假动作使防守队员失去重心, 或突然通过变速来突破对手。在五人制比赛中, 有时一对一进攻并不要求完全突破掉对手, 利用突然的变向变速或是假动作骗出对方半个身位的空间后进行射门和传球, 这对防守也是很大的威胁。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进行各种情况下的一对一突破练习。

4、挑传

挑传可以认为是五人制足球比赛中标志性的技术动作之一。完成这个动作无需摆腿, 踢球腿的膝关节要先弯曲, 用脚尖从球的底部切入用脚背把球向上挑起, 用小腿的摆动把球送到目标方向。挑传可以解决防守者对地面球封堵的局面, 充分利用空间, 这种传球方式使防守队员措手不及, 并很难做出防守动作, 增加了防守难度。另外, 在发角球和界外球时, 使用挑传可以给队友创造凌空射门的机会, 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定位球战术。

5、前锋背身护球

在阵地进攻时, 对方的防守队形安排就绪, 进攻空间就会被防守方压缩, 进攻时不得不面对严密防守而在对方防守队员的紧逼下背身控球, 特别是前锋队员更是防守队员贴身紧逼重点照顾的对象, 这就需要前锋队员在对方紧逼干扰的防守下, 合理的运用护球技术保护好球, 伺机转身突破射门, 在不能转身的情况下要等待队友的跑位接应和插上, 将球做好给自己的同伴。

6、脚尖捅射

脚尖捅射这一技术在五人制足球比赛中也非常实用, 尤其是在距对方球门较近且没有足够的时间摆腿射门时, 此项技术的优越性就能体现出来。踢球时在触球刹那间脚尖绷紧稍稍翘起, 接触球的正中部, 因为摆腿的幅度极小, 球的运行也没有规律, 所以守门员常常因为缺少足够的反应时间而被攻破球门。

二、五人制足球基本进攻战术

1、个人跑位

因为五人制比赛的场地小, 人数少, 只有通过无球队员不断的穿插跑位, 才能够争取出来传球和突破的空当, 所以无球队员的跑位接应在整个进攻过程中非常重要。常见的五人制个人跑位战术有斜线跑、交叉跑、变速跑、掩护跑、横向跑等等。这些跑动首要的目的就是引开防守队员, 为控球的队员制造一个空当, 或者是通过自己的摆脱跑位, 寻找到一个对对方球门有威胁的位置, 并准备接队友的传球进行攻门。在进行这些战术跑位时, 跑动的时机很关键, 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合适的跑位, 就能给对手制造很大的防守压力, 达到打破对手防线的目的。同时, 还要注意跑动时的速度, 不能一味的求快, 最好随时准备变速迷惑防守队员, 否则一味过快的移动跑位不但不能摆脱对手, 反而只是将对手摆脱而处于空位。在进行无球跑位时还要注意跑动的方向, 通过不停的变向来让对手无所适从。

2、整体进攻战术

五人制足球比赛中整体进攻战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快, 要求在由守转攻时, 将球以最快的速度推进至前场, 争取造成人数上和位置上的优势和主动。通过观察, 在五人制足球比赛中, 大多数进球都是来源于快攻, 快攻是非常有效的进攻战术。组织快攻战术主要就是体要现出一个“快”字, 目的是为了“攻”, 当球成为球门球或守门员扑球得球后, 或是在防守过程中抢断对方, 都要在对方还未布置好防守阵型、来不急做出合理的防守动作时, 直接对对方球门发起进攻。五人制足球比赛中整体进攻战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要不断的进行转移。转移战术一方面可以使进攻队控制比赛的节奏, 打乱对方的防守战术安排。另一方面转移战术也会冲散对手的防守体系, 使防守方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常见的转移战术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边、边转移;第二种是中、边转移;第三种是边、中、边转移。转移战术不仅仅是为了区域上的转移, 更主要的是转移对手防守时的注意力, 使防守者从意识上处于被动状态, 这样在比赛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动作上的缓慢, 这才是通过转移战术的最终目的。

三、建议

球队教练要根据五人制足球进攻技战术的特点, 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训练, 强化队员的无球跑位意识、提高队员的进攻技术, 提高全队整体的配合能力, 通过整体进攻战术来加强对球权的控制, 就能提升球队整体水平, 进而提高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技战术运用特点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篮球比赛,防守技战术

长期的比赛经验得出:赢球不仅靠进攻, 防守同样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 倍受青少年关注的美国篮球职业联赛中几乎每届联赛的冠军都是防守好的球队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见防守的重要性。年轻的高校学生 (本文中指非体育专业的学生) , 通常由于好胜心强, 在比赛中单纯地追求进攻, 即使输球也多从进攻方面分析原因, 对防守的理解较模糊或者不深刻, “重攻轻防”是多数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通过体育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在比赛中的分析总结, 防守的重要性逐渐被学生所认识。但是, 如何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或短暂的比赛训练中有效地提高防守能力, 就需要体育教师或教练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 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训练,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通过篮球比赛中学生防守特点的分析, 提出高校学生提高防守意识和能力的意见和建议。

1 篮球比赛中高校学生防守特点分析

1.1 个人防守技术动作不够标准和合理

1.1.1 防守姿势方面

一般的防守姿势分为平步防守和斜步防守。这两种姿势均要求膝盖弯曲, 手臂伸出。其中在对我校2011年篮球联赛中锋防守姿势的统计中发现, 25%左右的学生经常站立式防守, 60%左右的学生手臂呈推手姿势, 手臂动作不正确。

1.1.2 防守的位置容易发生错乱

在阵地防守的首次进攻中, 一般学生均能意识到防守要位于对手与球篮之间, 但在进行一次进攻后, 较多学生队员就会失去正确的防守位置。

1.1.3 防守的距离掌握不够合理

一般来讲, 对手离近篮时应靠对手近些, 离篮远的则靠对手远些, 还应根据对手的进攻特点以及防守战术的需要来调整防守的距离。学生在这一方面通常不够合理和不够灵活。

1.2 相对于集体防守, 个人防守或小范围的“二人、三人”防守运用较成熟

通过我校2011年篮球联赛及“三队三”篮球比赛的分析, 可以得出:学生个人防守能力及两人协防和换防的是学生体现防守能力最主要的方式。说明学生对于防守个人突破、掩护配合等进攻有一定的心得。

1.3 防守战术运用较单一

在比赛中, 特别是无专业教师指导的比赛中, 防守战术的运用经常一成不变。在我校2 0 1 1年篮球联赛中, 采用“二一二”联防的球队占绝大多数, 而且是从比赛开始到结束一成不变。经过了解, 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除了“二一二”联防, 学生对区域防守的其他方式不了解或不清楚。同时在训练中, 多数也只训练“二一二”联防;二是在比赛中问题的焦点通常聚集在如何进攻方面, 经常忽略整体防守队形的变换, 通常只对个人防守的位置和对象进行调整。

1.4 防守战术变换的意识和时间感模糊

在高校的篮球比赛中, 能进行防守战术变换的球队不多, 而且在对防守战术的运用的变换基本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当代篮球运动防守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变”, 对于高校学生快节奏的攻防转换来说, 不仅多变, 而且是快速的多变, 学生在比赛中迫于防守的压力, 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 但多数仅仅限于“二一二联防”与“半场紧逼人盯人”两种防守战术之间的变换。而对于区域联防的其他形式以及全场紧逼人盯人等防守, 则不会运用或运用不好。

篮球比赛过程瞬息万变, 比赛双方的得分进程也存在波动性, 特别在实力相当的比赛中, 通常在比赛的初期、中期、末期、得分高潮、防守不足、失误较多、篮板球不好、比赛最后时刻等不同的时间段中, 防守往往是需要调整的, 而且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此点, 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认识, 而且在比赛中的防守出现失误以及比赛最后几分钟这两个时间段偶尔能够运用, 但都是下意识和模糊的被动变换。例如:在我校2009年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决赛的比赛中, 冠军队在最后3秒钟才在一个全场紧逼的防守中, 夺回球权, 从而在落后2分的情况下, 最后反败为胜, 但纵观全场比赛, 除了最后的防守进行改变, 其他时间均为“二一二”联防, 而且根据当时比赛的情况, 这支队伍的防守在中期时就应该以半场紧逼人盯人为主。这说明学生防守战术变换的意识和时间感均较模糊, 需要提高。

2 根据学生篮球防守特点, 造成其不足方面的原因分析

2.1 个人防守技术方面

个人防守技术是防守战术的前提, 但是,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 个人防守技术的练习枯燥, 而且练习时间较短, 这就导致在练习时, 学生的兴趣较低, 而且一周一次的篮球教学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 如何提高学生个人防守能力是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2 对篮球防守战术的学习方面

目前, 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 战术的学习及练习所占学时的比例很小, 而战术意识的形成则需要较长的时间, 时间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所以, 如何弥补战术学习所需的时间也是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3 防守的实战练习和防守变换时间及时机的把握方面

防守变换时机的经验是需要实战比赛进行累积的。高校期间, 篮球联赛是多数高校唯一举行的大型的正规的联赛, 比赛过少或者纯粹靠理论讲解, 是无法达到让学生了解并学以致用的程度的。所以, 如何让学生累积各种防守经验, 培养防守意识是需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3 根据学生防守特点和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方面对高校篮球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3.1 丰富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防守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防守意识, 如果缺乏对篮球运动攻防技战术全面的了解和防守理论知识学习是很困难的。因此, 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篮球理论知识, 通过观看比赛视频、理论课学习以及知识问答训练等方式, 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开阔眼界, 提高他们分析攻和守平衡及转换的能力, 并且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篮球比赛相结合, 从而达到培养防守意识, 巩固提高防守技战术水平的目的。

3.2 充分利用各篮球课外俱乐部或篮球协会以及各教学院

部的篮球比赛等活动, 进行专题的讲解和练习, 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

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外篮球活动和比赛的机会弥补课内教学时间短的不足。例如,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近些年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活动方式, 在篮球俱乐部中学生自发自主进行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主动性更强, 兴趣更大, 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体育课内的教学适当增加战术教学的比例

篮球课内个人技术的学习,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讲, 并不是新内容, 是属于巩固、加强和修正的内容, 可适当压缩。而战术方面的知识, 是学生比较缺乏的, 对学生而言是新授内容, 所以适当增加战术教学也是合情合理的。同时, 要强调的是:战术内容的讲解和练习, 应重在战术练习方法的传授, 以方便学生在课余进行自主练习。

3.4 开展各类教学比赛, 以完善学生的防守技、战术及身体素质

首先, 对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比赛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及时发现学生的防守技战术的薄弱环节, 及时调整防守的训练方法, 为学生进一步提高防守能力提供理论指导。其次, 在教学比赛举行的方式上, 不仅要有全场的比赛、半场的比赛、检查性的比赛、评价类的比赛, 还要有基本功类的比赛, 来完善学生的个人防守基本功和身体素质。总之, 教学比赛能全面引导、巩固和加强学生的防守技战术;而且深受学生喜爱, 若教师能细心地给予指导并坚持, 学生的各项技战术均能得到提高, 是项较好的练习方式。

3.5 积极创造学生比赛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战中体会防守的重要性和防守技战术的使用

教学比赛再激烈再真实, 也不是真正的比赛, 学生从技战术、感觉、心理等方面均不能得到真正的考验, 所以实际的比赛是学生吸取比赛各项经验的唯一途径。针对高校大型正规比赛较少的现象,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弥补。首先, 学校可以增加成本小, 时间周期短的“三对三”及“四对四”的篮球比赛。其次, 以学校篮球俱乐部或篮球协会为主导, 学校体育部为指导, 举行全院的篮球联赛。

学生防守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系统地进行练习和熏陶、以及学生主动的自我积累才能提高的,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见, 要培养学生的篮球防守能力, 就要在训练和实践过程中使其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 使其在正确思维模式的引导下不断总结, 积累实战经验, 才能快速地提高篮球防守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梦婕.浅析篮球运动员防守意识的培养及训练方法[J].科技信息, 2010, 31.

[2]刘玉.“球、人、时空”的篮球整体综合性防守策略[J].中国体育科技, 1992, (7) :9~14.

[3]庞辉, 李顺明.论篮球个人防守能力与技术训练[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7, 2.

[4]陈军.浅谈如何正确组织篮球战术及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 (2) :56~57.

[5]秦璐.竞技篮球战术训练问题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 2010 (10) .

技战术运用特点 篇6

1.1、选题依据

本文主要从技术和战术两个角度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冠军的跆拳道技、战术的涵义、特征、分类及内容进行研究, 并通过数据分析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国际顶尖男子冠军选手的技、战术特点, 以期为我国男子跆拳道的训练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1.2、文献综述

通过期刊检索, 查阅了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有关于跆拳道技战术分析的相关文献资料50余篇。

高志红, 马振水在《2004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技战术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中指出:自2002年跆拳道竞赛新规则出台启用的两年时间里, 我国竞技跆拳道技术使用情况有以下变化:击头技术得分比例较2002年有所下降, 说明我车此项技术停滞不前和其防守技术高于技术得分的发展。攻击头部的技术使用和得分最多的踢法为下劈, 而得分率最高的为侧踢和后旋踢。横踢技术的次数和得分比例排名第一, 但较其它踢法比例悬殊, 但得分率较低。横踢技术的得分比例较2002年有所增加, 技术应用过于单一的问题依然存在。

2006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是多哈亚动会阵容的选拔和参考赛事之一, 也是纪念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开展10年来的一次练兵。程磊, 潘慧炬, 毛旭江以此为依据针对运动员的技战术进行研究, 在《2006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技术统计与分析》中指出本次比赛主要应用横踢、前踢技术。前踢首次进入比赛三大基本实战技术之列。在战术上, 男子防守反击的能力要高于女子。跆拳道的实战对抗中三局比赛的技术动作的使用、交手时间、次数和得分的情况处于一个渐进阶段。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通过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冠军选手技战术的运用情况。

2.2、研究方法

(1) 统计调研法。

通过观看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男子冠军级别的16场比赛录象, 分析统计比赛中有关技战术的数据。

(2) 文献资料法。

运用跆拳道、技战术等关键词查阅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 并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筛选本文适合的资料, 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本文思路的启发和引导。

(3) 视频分析法。

利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冠军选手的比赛录像, 主要观察各级别男子冠军选手在技术和战术方面的表现。

(4) 数据分析法。

对视频采集后的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统计各技术和战术使用百分比、得分百分比的情况, 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3、分析与研究

3.1、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冠军选手技术运用特点分析

在竞技跆拳道比赛当中, 有效的得分技术主要有9种, 分别为横踢、后横踢、下劈、勾踢、双飞踢、后踢、旋风踢、后旋踢、推踢。表1.中的各技术的得分次数统计的依据为:运动员能利用踝关节以下部位踢击对方运动员的有效得分部位。

(1) 横踢技术使用特点分析。

横踢得分率的持续减少, 横踢技术使用率的持续增加。横踢得分比例由最早的84%-90%下降到2008年的78.4%再到现在的68.74%。由此可见, 优秀运动员不仅能熟练应用横踢技术而且不断完善其它高难度的技术。

(2) 高位技术使用特点分析。

高位踢击技术向多种类和高难度发展。以往高位踢击技术主要以下劈为主, 而本届奥运会可以看出勾踢、旋风踢和后旋踢等高难度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后旋踢的使用率甚至和下劈不相上下。其原因为勾踢、旋风踢和后旋踢因其速度快、攻击性强能有效地突破对方的安全区域变被动为主动。而下劈因以往被高频率地使用很容易被识破进而加以严防。

(3) 后踢技术使用特点分析。

由实践可知, 后踢技术的使用率和得分率分别为8.67%和20.20%, 后劈技术使用率和得分率仅为4.72%和3.03%, 成为继横踢技术之后第二大有效得分技术。和下劈技术相比较, 后踢技术属于防守技术, 下劈技术属于进攻技术。

3.2、战术统计的分析结论

竞技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有效应用技术得分与战术合理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战术, 既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 战术主要分为种:进攻、防守、反击、迎击。

(1) 男子跆拳道冠军选手反击战术使用特点分析。

由实践可知, 本届跆拳道男子冠军选手在战术的应用中, 进攻战术的使用占到37.17%, 反击战术的使用占到23.07%。这种差距的产生在于, 随着跆拳道战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规则的不断变化 (鼓励) 进攻, 以及比赛的日趋激烈, 进攻战术的使用数量正在逐步增加。使用进攻战术能较大程度地掌握场上的主动权, 但在实际比赛中有效地进攻得分比反击难度要大。

(2) 男子跆拳道冠军选手防守战术使用特点分析。

由实践可知, 防守战术占至几个常见战术的21.05%。虽然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但在比赛中却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比赛中常常会出现比赛进入第三回合时, 运动员常常因为掉以轻心或是沾沾自喜而疏于防守, 使得比分出现逆转, 影响比赛情绪有些甚至急于追分而出现警告、扣分等情况最终难以保住冠军的位置。

(3) 不同级间男子冠军选手战术使用特点分析。

小级别的运动员大多采用进攻战术, 且随着公斤级的增加, 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反击战术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由表2.可知, 战术使用中, 从运动员从-58kg上升到+80kg过程中, 进攻战术由-58kg的51.05%为断下降到+80kg的24.17%, 而防守战术和反击战术却呈现由-58kg的31.57%持续上升到+80kg的56.66%。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公斤级的运动员步伐的灵活度和移动速度比小级别的运动员相对较差。

3.3、2012年伦敦奥运会各级别男子冠军选手技战术运用特点分析

下文中表3表示各个级别的冠军选手的横踢、后横踢、下劈、后踢、双飞踢、推踢、勾踢、旋风踢、后旋踢技术在比赛中的使用情况和得分情况。表中各技术的得分次数统计的依据为:运动员能利用踝关节以下部位踢击对方运动员的有效得分部位。其中, 有效得分部位包括:头部 (锁骨以上部位) 、躯干 (护具包裹的躯干部位, 禁止后背脊柱) 。而表中的各技术的使用次数指运动员完整地做出某个技术动作但没有达到得分要求。

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身体形式、体能状况、气质类型、神经类型、生活环境和地域条件。跆拳道运动员身体的类型可分别瘦高型和矮小型。所谓瘦高型是相对于在同性别、同级别的运动员而言, 其特点表现在四肢较长身体重心较高。瘦高型运动员四肢较长, 打击距离远, 擅长于中长距离的进攻, 其弱点在于由于重心较高, 动作速度较慢, 容易被对手采用贴身战术, 限制其水平地发挥。

4、结论与建议

(1) 2012年伦敦奥运会跆拳道男子冠军选手在技术应用中, 横踢技术仍然是跆拳道比赛基本技术的核心技术, 但横踢技术的得分率较以往比赛有减少的趋势;

(2) 2012年伦敦奥运会跆拳道男子冠军选手对后踢技术的成功把握有有所增加。后踢技术是本届男子跆拳道比赛中继横踢技术之后第二大有效得分技术;

(3) 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跆拳道男子冠军选手在战术的应用上表明男子跆拳道冠军选手反击和防守能力不断增强。不同级别的男子冠军选手采用的战术也不相同。

摘要:本文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各级别的冠军选手所参加16场比赛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访谈法, 录像观察法, 数据分析法等方式, 对比赛中的技战术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表明:在技术使用上, 横踢技术仍然是跆拳道比赛基本技术的核心技术, 但横踢技术的得分率较以往比赛有减少的趋势。后踢技术的成功率有所增加。高位踢击技术向多种类和高难度发展。在战术使用上, 小级别的运动员大多采用进攻战术, 且随着公斤级的增加, 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反击战术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

关键词:伦敦奥运会,跆拳道,男子冠军选手,技战术

参考文献

[1]高志红, 马振水.2004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技战术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N].体育学刊, 2006, 5, 13 (3) .

[2]陈补林.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跆拳道比赛技术统计与分析[N].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报) , 2010, 5 (2) .

[3]高志红, 冯巨涛, 任为民.2006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调研报告 (一) [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1 (2) .

技战术运用特点 篇7

关键词:残奥会,乒乓球,技战术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其中残疾人乒乓球运动突出彰显了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从数量来看, 2007年第7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有113人参加了乒乓球比赛项目, 而2011年第8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有242人参加了比赛;从竞技水平来看, 2004年雅典残奥会我国派出13名运动员夺得7枚金牌, 2008年北京残奥会我国派出26名运动员夺得13枚金牌。在几十年的残疾人乒乓球训练和比赛实践中我们感到, 残疾人乒乓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但是, 与健全人乒乓球运动相比目前我国对残疾人乒乓球运动的规律尚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研究。根据残疾人自身特点, 系统定量地研究其运动规律对于促进我国残疾人乒乓球事业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广州亚残会男子TT9级单打半决赛———马麟对韩亚杰, 2011年第8届全国残运会TT9级单打决赛———吕晓磊对马麟, 2011年第8届全国残运会团体决赛———吕晓磊、赵裔卿对赵帅、韩亚杰。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乒乓球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 为本研究结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1.2.2 数理统计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比赛场次, 按照吴焕群等人的《乒坛竞技科学诊断》中的三段技术统计法, 利用录像回放将马麟、吕晓磊、赵裔卿的比赛按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得失分进行统计, 并对所得数据加以整理分析。

计算方法如下:

得分率=段得分/ (段得分+段失分) *100%

使用率= (段得分+段失分) / (全局得分+全局失分) *100%

1.2.3 分段指标评估法

采用目前乒乓界使用最为普遍的分段指标评估法, 将所得数据与模式值进行比较, 进行定量分析。

2 技战术特点的分析与讨论

2.1 马麟的技战术特点分析

马麟在与吕晓磊的比赛中, 发抢段的平均得分率为76.6%, 平均使用率为37.9%, 评估为优秀。这是由于吕晓磊反手位接发球基本是摆短或是台内撩球, 回球质量不高, 而马麟的正手弧圈球技术过硬, 全台抢攻的能力很强, 充分运用了发球抢攻战术占据了场上的主动。在与韩亚杰的比赛中, 由于他的台内挑打技术运用得当, 使马麟发抢段平均得分率下降到59.3%, 根据表1评估为不及格。分析认为, 由于韩亚杰反手是生胶, 马麟应以发反手位台内下旋球为主, 以偷袭反手位长球为辅;在接抢段, 马麟与吕晓磊和韩亚杰比赛的平均得分率和平均使用率分别为45.7%44.1%和39%34.9%, 根据评估表分析为良好, 但他接发球的手段略显单一, 基本是以摆短为主, 辅以劈长。台内的挑打、侧拧、晃撇等先进技术使用频率很低, 这使对方很容易适应这种单一的接发球手段。相持段也是他的优势阶段, 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2.2%和71.3%, 都远远超过了评估表中优秀的级别。这种强大的相持能力除了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外, 还与他在比赛中运用的恰当战术密切相关。马麟有35%的接发球直接劈长到对方的正手位, 这种战术的运用一是可以牵制对手的侧身抢攻, 二是即使对手在正手位上手, 来球无论是在力量旋转和落点上都不如侧身位质量高, 这样马麟就可形成反拉弧圈球直接得分或是压一板对方反手位, 出来机会伺机扣杀。

2.2 吕晓磊的技战术特点分析

通过表3和表4可以看出, 吕晓磊发抢段的平均得分率最高, 分别为55.5%和57.4%, 表明他的特长是前三板。由于他反手是生胶, 在比赛中主要是利用生胶改变球的旋转这一特性起到过渡的作用, 表明他得分手段主要是依靠正手的抢攻和连续进攻, 反过来也验证了统计数据的正确性。但是, 与评估表数据相比他发抢段的平均得分率却显示为不及格, 主要是因为第二板的正手抢攻力量不够, 35%的爆冲机会球被对手防回来, 被迫拖到相持段。在接抢段, 虽然具备了快搓摆短技术, 并且能够根据对手特点加上劈长, 但从统计结果来看, 接抢段的得分率较低。主要原因是接发球质量不高, 摆短不是高了就是长了, 台内挑打力量不足, 对方不但能防回去, 而且还能防出角度或直接反拉, 使自己陷入被动。相持段是他最薄弱的环节, 相对较弱的反手在相持过程中更加凸显出来。与赵帅的五局比赛中, 只有第三局的相持得分率达到良好的标准。相持中他频频通过强行侧身来摆脱反手位的弱势, 但这样勉强的侧身很难保证较高的回球质量, 必然给对方留下了正手位的大空挡。

2.3 赵裔卿的技战术特点分析

这场比赛应该说两人基本都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 从比赛场面和结果上看, 应该说目前赵裔卿的整体实力要比韩亚杰略高。在发抢段和接抢段, 韩亚杰的发球抢攻成功率要明显高于赵裔卿, 分析认为一是由于韩亚杰反手是生胶, 他的实力要想达到一定高度, 必然要有强大的抢攻实力, 二是赵裔卿的接发球相对较差, 摆短不短, 劈长不长。通过分析录像发现, 赵裔卿的发球有75%是出台的, 除了战术上的长球以外, 还有很多球是因为发球质量不高造成出台的, 这一点应该引起赵裔卿的高度重视。在相持段, 赵裔卿的战术是以发对手反手位长球为主, 以发正手位偷袭为辅, 直接进入相持阶段, 不和对手在前三板和台内球上纠缠, 在相持中压对手的反手, 发力冲对手的正手或中路。这一战术使韩亚杰的前三板优势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化解了他的正手抢攻, 也弥补了自己前三板的弱点。

3 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这一级别的总体特点是发球抢攻积极凶狠且得分率较高, 正手弧圈球技术及反拉弧圈球技术过硬, 多种先进技术开始在大赛中使用, 而且能够根据不同对手的特点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战术。其中两面弧圈打法的队员相持能力较单面弧圈打法的要强, 在相持中占据一定的主动权。但目前他们反手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差, 在大赛中过于依赖正手, 反手只起到过度的作用, 需进一步加强。此外, 在比赛中他们的接发球手段及得分手段略显单一, 虽然多种接发球技术包括一些先进技术已开始使用, 但尚不成熟, 欠缺“柔”和“巧”的成分, 仍需改进和加强。

随着残疾人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残疾人乒乓球技战术的不断革新, 我国残疾人乒乓球TT9级的整体状况呈现出三种趋势:一、从选材方面看, 双腿健全的队员要比腿部有残疾的有较大优势;二、从训练方面看, 残疾人乒乓球训练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 整个训练体系已接近于健全人;三、从技战术方面看, 越来越多先进的技战术已开始融入到队员的训练和比赛中, 如台内的快搓摆短、侧拧, 近台的快带、反撕, 中远台的反拉弧圈球、对拉等都逐渐被队员所掌握。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115-119.

[2]吴焕群, 张晓蓬.乒坛竞技科学诊断[C].国家体委科研所乒乓组, 1988:26.

上一篇:旅游业增长下一篇:网络出版版权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