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特点

2024-07-07

运用特点(精选12篇)

运用特点 篇1

经过长久努力, 无论是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教育作为, 都令广大一线教师对学生评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已经不再视考试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 而是能够从个体出发, 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现阶段, 教师们运用比较广泛的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然而, 笔者认为, 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生, 他们的心理发育、生理发育、思维发育都具有明显的阶段特点, 不应该完全统一, 单一运用。在小学起始阶段, 教师应该更多地运用诊断性评价。

笔者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观点, 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初入学的学生学前准备不同, 但评价指标相同。

2.学前准备不同, 更多原因取决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3.生理发育特点决定学生在短时期内能力差异明显。

……

我们常常面对一些现实感叹:

有些学生从入学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表现出超强的适应能力, 听得懂要求, 学得会知识, 乖巧守礼, 有规有矩。这样的学生多在进入小学前就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

当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有些孩子对于新环境有一定的陌生感, 对老师缺失信任或敬畏, 要么我行我素、惟我独尊;要么唯唯诺诺、度日如年……这样的学生并非心理品质有问题或行为能力受质疑, 只是他们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规范的集体教育, 没有适应良好的群体生活。这样的孩子就似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需要被发现、被打磨。

然而, 这些孩子, 在幼儿时期享受了过多呵护式的家庭教育, 他们像白纸一样, 进入校园后, 等待老师施以彩绘般的培养, 那么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

太多的学生面对数学, 要学的只是怎么答卷子, 怎么按老师的要求回答问题。太多的教师面对语文教学, 单单认字识字任务就已经被压得冥思苦想, 更何况面对一个班级群体教学, 怎容得一一关注等待成长?

那些暂时弱势的孩子们从可去可不去、可学可不学的幼儿园一下子到了小学。早晨赖床了要算迟到, 可能还要挨训;早饭要在家吃, 饿着肚子上学还不能带吃的;老师要求他一定要听讲, 还得坐好了听讲;就是听讲了、学会了、举手了, 老师也未必叫到自己说答案;没人理自己, 自己玩也不行……

这些孩子就在很多与先前认识的生活相矛盾的现实中挣扎。适应能力强的, 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学校的小学生, 要从“老师不喜欢我”开始努力, 否定自己, 按照老师的要求、家长的要求做当时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 渐渐地, 他的现实生活改变成“老师喜欢我”“我喜欢那样做”。当然, 这就是一种渐渐适应挫折、接受挫折的经历与磨练。还有一些孩子偏执地任性而为, 家庭教育不能适时跟进, 学校老师不能始终耐心关注个体, 造成这些孩子放弃改变。

然而, 这时候的学生间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持久差异。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难发现, 从整体来看, 小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 并无太大差异。学生间的差异更多的存在于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而不容忽视的是, 这些差异并非单单是上学以后短短一个学期造成的, 学前生活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体差异, 从来就存在, 那么, 以养成诸多良好习惯、培养优秀道德、锻炼优秀心理品质为起点的小学起始年级阶段, 应该怎样为学生撰写操行评语呢?

鉴于这些现实, 笔者认为, 在小学起始年级, 教师应该更多地运用诊断性评价。

何谓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 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或教育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 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

它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个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问题, 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 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 身体适应状况及家庭教育影响力, 以及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质量等。

针对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 采用诊断性评价有以下好处:

1.有利于透过表象看本质, 分析个体行为

简单地说, 同样是A等成绩, 有的学生先前就会, 不用专心听讲, 不用努力思考, 只需要考试并认真学习, 就能得到满分。但未来的学习进程中, 他的耐挫能力、听讲能力可能就大打折扣。而有的学生是通过每节课都仔细听讲, 每天都认真作业, 听不明白还要请老师或家长反复教才学会的, 才刚够A等成绩, 但这样的学生非常有可能在一年后超越那些满分的孩子。无论哪种成绩, 学生都需要在求学伊始, 得到诊断性评价, 以便未来“对症下药”。

2.有利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对家庭教育提出指向性建议

客观地说, 家长教育孩子, 只有不知道怎么教的, 没有故意不好好教的。在每一位孩子初成学生的时候, 家长都愿意帮助自己的孩子更顺利地接受教育。他们要做的, 不是代替我们教师教知识, 而是把个体置于群体之中, 采用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施以家庭教育。诊断性评价, 能让家长更明白自己孩子的差异, 并从家庭生活中加以引导锻炼。

3.有利于建立纵横交织的个体立体评价, 便于明确下阶段的成长目标

少有雕琢的孩子们天性使然, 有了更多的真实, 只要施教者认真观察, 就能感受到很多问题的端倪。比如存在交往障碍、性格依赖、生活癖好等问题的孩子, 刚刚入学时, 就会有很多不同于其他人之处。在家庭生活中, 或者因为角色、地位的特殊性, 或者因为遗传的原因, 不易显现出来, 可一旦生活在集体中, 其表现往往格格不入。这时诊断性分析评价就有利于学生认识个体、适应群体, 改变自己。

笔者认为, 运用诊断性评价, 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1.诊断性评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教师要准确识别学生发展差异。

2.诊断性评价既要看病又要开方, 教师不能一味的评价、判断。

3.诊断性评价有着广泛的诊断手段 (观察、访谈、活动、测验……) , 重过程看发展, 不能盖棺定论。

综上所述, 对于初入学, 刚刚开始学习生涯的一年级学生, 教师应该更广泛地采用诊断性评价。

运用特点 篇2

【论文摘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中小学校配备了信息化教学设备和优质教学资源。如何管好、用好这批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效益,是各方面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该文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教学光盘播放系统的特点和运用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光盘播放系统,特点,运用

,我校被确定为河北省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学校。我校达到模式三标准,实现了宽带上网。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为农村学校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开阔了我们的知识视野,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教学光盘播放系统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的最基本的模式,由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资源光盘组成,节约教学成本,使用难度低。光盘有哪些特点,如何在教学中具体运用,不同教师适合选用哪些光盘,是发挥光盘作用的关键。我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实践获得以下认识。

小班模拟教学光盘

小班教学的光盘资源是根据农村中小学的教学需求,由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专门为农村学校制作的。光盘覆盖了教材中的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按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单元来制作,覆盖了主题的课堂教学环节,每节课片长大约在25分钟左右。

其运用可以分为:

供教师备课参考 小班模拟教学光盘是新课堂的典型示范,教师通过观看小班模拟课堂教学实录,可以准确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借鉴光盘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

同步课堂教学 小班模拟教学光盘的重要作用是用于课堂教学,光盘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完全不需要备课,在适当的时候根据光盘创设的情景来组织学生活动,也可以参考光盘中的教学设计,由教师和光盘交替授课,也可以节选使用,补充资源不足,优化课堂教学课程。

学生自学 接受能力强的班级或学生,可以利用小班模拟教学光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用于学生预习,课后用于学生复习,分层教学的个别指导。

在操作上:

1.可以连续播放,自主学习。光盘教师主导教学,学生利用光盘自主学习,播放时可暂停,教师只作简单解释,适合年长的教师或复习巩固课型。

2.可以间断播放,同步教学。播放光盘时由光盘教师讲解,学生成为光盘中学生的一员,完成光盘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暂停播放时,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讲解、点拨,对光盘教学补充、延伸,学生完成光盘教师布置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进行评价、指导、反馈,并检查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光盘教学内容。一般采用顺序或节选播放形式,适时进行角色转换,紧扣光盘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光盘辅助教学,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互动电子课堂教学光盘

互动电子课堂教学光盘简称仿真课件,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板块,课件采用菜单模块结构,运用动画实录形式制作,具有简单的交互功能。就语文光盘为例,分为 “课文欣赏、生字学习、课堂练习、展示区”四个板块,其中:

1.课文欣赏板块采用图文结构的形式,配合简单动画。包括配音朗读,用于代替教师进行课文标准化范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景欣赏、感情朗读和练习背诵,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

2.生字学习板块包括拼音、字义、组词、笔顺、偏旁、结构、笔画,用于识字教学,提高生字学习兴趣,降低记忆难度,帮助学生学习生字,提高生字学习效率。

3.课堂练习板块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练习形式灵活,界面对话友好,并设计有反馈答案,激励化的评价。

4.展示区安排有“小知识”、“文体介绍”、“同步阅读”、“阅读训练”等内容,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课程资源,锻炼阅读能力。解决了阅读训练素材收集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训练点,补充设计一定训练题型,借助阅读材料,安排学生“听说读写”,进行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互动电子课堂教学光盘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利用电视、dvd就能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但教师要读懂课件,依据课件流程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盘

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盘包括“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及说明”等板块,采用菜单模块结构,具有较复杂的交互功能。“教学课件”以多媒体为载体,突出情景创设,提供了与课程内容紧密结构的视频、动画、声音等素材及丰富的直观感知材料,解决教师收集教学素材困难的问题。“电子教案及说明”突出对教师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每课时提供相应的电子教案,安排教学流程,对课件使用做了说明。“电子教案及说明”主要用于教师备课参考,指导教师备课,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教学观念,确定新课程教学目标,掌握新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新课程教学方法,熟悉电子课件操作流程。观看“电子教案及说明”是使用好光盘的.第一步。“教学课件”课堂教学结构完整,流程清晰,资源丰富,交互简单,使用方便,可以优化课堂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引领教师树立新观念,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堂,掌握新方法,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在教学中:

1.可以把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盘当成教学设计成品,可以全程使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材料和实践活动,将光盘的教学流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过程。

2.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使用部分视频、音频等光盘素材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补充教学资源不足,配合其他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组合运用。教师在使用素材时,要将光盘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创新运用。

在使用光盘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

1.正确处理光盘技术的应用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不能为用光盘而用光盘,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针对教学评估和检查,针对扩展学生知识等,一定要有一个目标,然后用教学活动去检查这个目标。

2.要用好光盘,要和新课改结合起来。要关注学生,把自己放到一个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位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参与进来。

3.光盘是辅助教学手段,要紧扣教学目标任务进行选择,以教师为主导,创新使用,不要依赖光盘代替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要单纯模仿光盘中的孩子们,要通过实践活动来鼓励我们农村的学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分享知识。

随着教师水平的提高,教育投入的加强,教育手段的更新,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顺应改革,适应形式,把握机遇,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吧!

【参考文献】

[1] 陈贤忠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师培训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

电视新闻语言的运用特点 篇3

感性方面的特点

1. 通俗质朴。电视新闻的受众十分广泛,传播受众由不同阶层、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的社会成员构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电视新闻面对的广大受众的特点决定,要让他们清楚明白地了解新闻信息,就要照顾大多数受众的收视需求,电视新闻语言的写作要通俗易懂。故弄玄虚,故作深沉的解说词很难让受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理解,解说词又是诉诸受众听觉的,是为耳朵而写作的,语言要通俗,避免使用晦涩难懂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句。

2. 形象生动。电视新闻中,图像画面使新闻形象生动起来,但空洞无物的表述,干巴巴的解说词也会让受众大倒胃口,不能因为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占据首要位置而忽视解说词的形象生动,只有画面和解说词都力求做到形象生动,相得益彰,才会使电视新闻魅力十足。图像画面会形象地表现新闻内容, 但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大量数字,经济报道、成果报道,尤其数字的表达相当繁复,这些都很难在画面中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要借助解说词。但是,解说词中的数字听起来枯燥乏味,影响了表达的效果,特别是数量较大,比较陌生的数量单位,受众更是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内容,这就需要进行数字的形象化处理。如在《赤峰至承德高速公路开工奠基》中,“公路项目总投资46.8亿元,全长100.6公里,新建路段39.3公里,改建路段60.7公里,”这样繁杂的数字堆积起来,受众瞬间很难理解,但之后加上“公路建成后,由赤峰进入北京的车程将由原来的六小时缩短为四个半小时”这样一句,就容易理解多了,也使新闻活起来。

3. 爽口悦耳。电视新闻解说词在服务新闻内容的前提下,要注重解说词的形式美感和听觉美感,尽量做到爽口悦耳,提高解说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电视新闻解说词做到爽口要多用短句,句子成分要单纯。句子太长了,成分必然复杂,不容易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句子短了,成分简单了,意思会很明白,解说起来也会很流畅。

理性方面的特点

1. 真实准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电视新闻解说词是新闻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它的写作必须做到真实准确。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要做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等新闻要素的真实,引用的各种资料、数据、史实、引语等必须真实可靠。在做新闻时一定要真实,不能夸张。新闻是要把最真实的信息准确的告知观众。

2. 凝炼概括。电视新闻解说词与平面媒体的新闻稿有很大的不同,新闻稿长短均可,而电视新闻解说词要以短取胜,尽量做到紧凑简练,简单扼要,达到凝炼概括的效果。电视新闻解说词一般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要做到简洁凝练,语言表述不堆砌,干净利落,高度概括,切忌拖泥带水。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要做到提炼概括,语言干净利落,信息清晰明了,思路清晰,做到了凝练概括的要求。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很多,它包括画面、美术、音乐、解说、字幕、同期声,以及及各种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构成。这些不同的手段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表述任务,共同构成电视语言的表述系统。

3. 提高升华。新闻具有反映舆情,引导舆论的作用。电视新闻的画面往往只能形象地反映和表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形象性,而不能表现新闻内涵,彰显报道主题,这就给解说词提供了一个提高报道主题的空间。

小班幼儿运用色彩的特点 篇4

一、幼儿对于色彩的感受与特点

1. 色彩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

由于幼儿对于色彩具有敏锐的感知性与丰富的体验, 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较强的色彩刺激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的注意力能够持续更长时间。如进行教学活动时, 我选择两种玩具让幼儿选择, 一种颜色明亮、鲜艳, 一种颜色暗淡、素净, 幼儿全都奔着鲜艳的玩具去了, 只有没有拿到玩具的才转回头去选一些较为素净的。再如, 我带着幼儿去观察公园里的鲜花, 他们都喜欢五颜六色的鲜花, 对于绿色的冬青、小草则很少关注, 也不会驻足欣赏。

2.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偏爱的颜色。

幼儿的个性发展都是迥然不同的, 因此, 在对色彩的体会与审视方面他们都有自己的喜爱与偏好。他们会把大部分的关注点放在自己喜欢的颜色上, 也会结合自己对于色彩的感知去选择, 对于自己不喜欢的颜色则不怎么关心, 也没有感知的兴趣, 选择时会自动忽略。在绘画或是利用色彩来表现时, 也多是选择根据自己喜欢的色彩来进行。有的幼儿喜欢红色, 他就会喜欢吃草莓、西红柿之类的事物, 也会选择红色的油画棒来涂色;有的幼儿喜欢黄色, 他对黄色物体的感知就会较为强烈, 喜欢黄色的衣服, 爱吃芒果、香蕉等事物。虽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 但是, 科学实践证实, 颜色的偏好确实会影响幼儿对于事物的喜好。

3. 幼儿具有利用色彩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

在绘画或是感知事物的色彩时, 幼儿有的时候会掺杂自己的情绪, 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其中, 利用色彩表现出来。如心情愉快的时候, 他们大多会采用一些鲜艳的颜色, 利用较强的对比性让绘画作品更加吸引人的眼球, 想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自己高兴、快乐的心情;当心情较为抑郁或是难过时, 他们就会选用一些较为暗淡的颜色, 色彩的搭配也会比较协调, 碰撞感较弱, 表达了自己哀伤的情绪。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 幼儿的智力水平发展到三岁时就能够辨认出颜色了, 虽然并不能将所有的颜色都认全, 但是红、黄、绿这三种基本上还是能分辨出来的。由于幼儿的创作目的不是特别明确, 再加上感知能力的限制, 因此, 幼儿在色彩辨认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直觉性, 大部分的幼儿都很难说出颜色对应的名称。但是, 在绘画或涂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都喜欢使用鲜艳的色彩, 无论什么事物都用明亮的描绘, 对暗淡的颜色采用的很少。

记得上次我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一张“小蛇”的简笔画, 让他们进行涂色。本班30名幼儿, 有21人选用了三种基本色, 有4人选用了粉红色, 3人选用了淡绿色, 只有两人选用了棕色。并且, 幼儿多是采用一种颜色来完成涂色, 只有极少的幼儿采用多种颜色, 由此足以看出, 在颜色的认识方面, 小班幼儿存在着很大的任意性与粗浅性, 对于色彩的运用也使无意识的, 选择和使用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他们的色彩审美意识尚未发展, 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和培养。

1. 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充满色彩。

幼儿的学习过程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他们的能力也要在互动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色彩丰富的环境, 让他们在环境中受到色彩的刺激, 激发他们的直觉, 使色彩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我所在的幼儿园中, 教师经常会利用一些彩色的丝带或纸条来装饰教室的屋顶或墙体, 颜色采用鲜艳、明亮的, 要么画上一些卡通人物, 要么剪成各种形状, 给幼儿与墙饰亲近、互动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认识各种斑斓的色彩。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自己衣服、文具的颜色, 户外活动时引导他们观察花草树木的颜色, 当天空出现色彩变化时也让他们看看、说说。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色彩的兴趣, 还能促进幼儿观察习惯的培养和形成。

2. 进行有趣地涂色练习, 提高涂色技能。

小班幼儿对色彩已有一定的认识, 会大胆地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但在这个阶段, 其手、眼虽初步协调, 但还未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 涂色时注意力不能持久、不认真, 所表现的内容经常出现一些大小不均匀的空白,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 围绕教育目标, 为他们精心设计活动, 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心理与实际的操作, 把自身对色彩、对美的感受表现出来并传达给他人。在涂色练习中, 单纯的涂色比较机械, 幼儿容易失去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此外, 教师还应注意幼儿执笔的姿势和画画的姿势, 手眼保持一定的距离, 握笔自然;鼓励幼儿放心大胆地自由涂抹, 练习手指、手腕等小肌肉动作。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辅以一些生动的儿歌帮助幼儿掌握技巧。

运用特点 篇5

教育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是教育教学极为宝贵的资源,善于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途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成效、质量,不仅是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当今教育者的责任和应有技能。

在班级管理、德育工作、学科教学中,科学利用网络红色资源,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德育途径,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从来源、存在的形式等方面来看,网络红色教育资源具有诸多应用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应该把握其特点,选择运用适宜的策略,才能够发挥好其教育教学的优势。

网络红色教育资源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检索快捷迅速。常见的搜索引擎有百度、雅虎、谷歌或谷歌学术、必应搜索、搜狗搜索等,这些都是互联网专用的浏览搜索器。而对于数据库教育资源信息的搜索,则需要使用与数据库配套的数据库检索系统。当然,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搜索信息的方法或技巧,以提高搜索效率和质量。检索快捷迅速的特点,我们可通过网络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为收集、使用网络红色资源提供了基本保障。

特点二:丰富性与多面性共存。一般地,检索或搜索某一信

息,搜索引擎会提供大量相关资源,这些资源以不同形式、不同质量、不同角度等存在着。对于网络红色资源而言,这些资源中,有些经过学术考证是可靠的,有些来自民间、野史或传说传闻,甚至有些是编造的、错误的或反动的。也就是其丰富性与多面性是共存的,需要我们通过去伪存真、略劣留优、鉴别筛选,甚至各取所长加以整合使用。面对浩如烟海的同类网络资源,欲提高鉴别、使用效率,就需要在平时搜集资源时,随时保存、收藏那些优秀的资源网站,或下载并分类保存重要的网络资源,以便使用、推荐给学生。

特点三:分散性与非系统性。由于网络信息缺乏统一管理,也没有统一的发布标准,且变化、更迭、新生、消亡等都时有发生,造成了网络资源在某个局部范围内是有序的,而整体分布较为分散、无序,甚至呈混乱状态。这样给运用带来许多不便,需要我们多收集积累,加以系统整理,构建相对系统的红色资源库。

特点四:形式多样性与生动性。网络红色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生动性,如文本、图片、动画、影音等,极大地丰富了资源内容的表现力,有助于知识结构的更新和重构。通过鉴别筛选,可供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活动选用。

基于对网络红色资源特点的认识,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选准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开展高效的红色教育活动。这里提供以下主要策略,以供参

考。

1.构建网络红色教育资源体系。根据网络红色教育资源的上述特点,我们要养成经常性地收集、筛选、分类、管理优秀的网络红色教育资源的习惯,逐步构建相对完善的网络红色教育资源体系,及时补充、更新形成资源库。这是利用网络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的基本保障,相反,认为网络红色教育资源随手可得,不做资源准备,临时搜索拿来使用的想法或做法,往往达不到预期教育目的。构建网络红色教育资源体系,关键在于:一是平时积累,发现好的资源就要加以保存或收藏;二是做好分类,分类的标准尽量合乎资源本身的特征和使用的习惯,资源库不在于庞大,而在于组织有序、内容准确,做到引用快捷;三是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完善,做到实用。

这里推荐几个较为优秀的资源网站,共同借鉴。

中红网:http://crt/

中国红色资源:http://data.jxwmw/index.php category-view-642,内含: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沪浙红色资源区、湘赣闽红色资源、左右江红色资源、黔北黔西红色区、雪山草地红色区、陕甘宁红色资源、东北红色资源、鲁苏皖红色资源、大别山红色资源、太行山红色资源、川陕渝红色资源、京津冀红色资源)、红色革命故事、红色经典歌曲等丰富资源。

红色资源:http://v.mos.gov/shipinzhuankan/hszy/index.shtml,以视频图文

形式展示介绍:南湖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红军渡纪念园、红色廉政文化城等历史资料。

苏红网:http://zg1929/

红色故乡:http://redgx/

红色文化网:http://hswh.org/

红土魂――江西英烈网:http://jxhth/

2.灵活而有计划地实施教育方案。凡事预则立,要制订出切合学生特点、地区教育教学实际、灵活适用的红色主题教育实施计划。首先,区分所教学生的阶段:小学(可以区分低、中、高年级段)、初中(以八年级上学期为界,可以区分一、二阶段)、高中、大学,等等,不同阶段学生教育的内容、形式、方式,因其身心发展需求不同而不完全相同,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内容形式应有区别。其次,各阶段中各项内容涉及的侧重点、广度、深度及教育的形式、方式不同。再次,处理好持续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关系,在保障持续、按计划实施教育活动的前提下,要因事、时、势、具体情景灵活实施教育活动。

3.创新网络红色主题教育形式。一要因时因地、因事因势,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热情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没有情感的积极参与,教育将是被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时因地、因事因势创设情境,就是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抓住时机、选准切入点地开展活动,例如:结合重要的纪念日(清明、五四青年

节、六一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九?一八、国庆节、一二?九),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班级一些现象(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理想、励志等),结合当前热点、焦点、时事要闻等,因势利导开展相应主题教育。二要尽量调动学生多种感知方式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实践研究证明:多种感知方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宽信息交流互动渠道,拓展感知、认识、理解、体验、情感深度。利用网络红色资源,可以采用阅读文本、观察图片、聆听歌曲、欣赏影视,甚至通过网络模拟游览等形式开展主题教育。例如:苏红网:http://zg1929/等网站提供模拟游览功能,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网络模拟游览活动。

运用特点 篇6

根据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笔者把语文大致分為阅读与写作、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四大部分。要想学生很好地掌握这四部分语文知识,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只要教师方法得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自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效达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阅读的特点

阅读,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笔者研究阅读方法,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机结合。即朗读要与字、词、句的教学结合,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精当点拨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有序安排。即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采取滚动递进式训练方法,做到既体现一般要求,又突出重点要求;三是有度地把握。即教师要注意在什么时候读、什么地方读,以及用什么方式读,以确保朗读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广泛性;四是有效利用。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朗读情境,才能使朗读成为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自悟与运用学法的过程、提高认知和能力的过程。

二、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①示范朗读法。它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整体;②师生领读法。它能突破句群长、结构复杂的朗读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与词语的理解;③齐读法。它能突出重点,加强学生的识记,尤其适用于思想性较强的课文;④师生轮读法。它适用于景物描写逼真、语言优美的课文,起到启迪学生想象、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作用;⑤续读法。它是由小组接续朗读篇幅长、自然段多的课文,加快学生理解层次结构的速度;⑥分角色朗读法。它适用于情节变化快、人物线索多的课文,能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感知课文内容、熟悉人物的效果;⑦引读法。它适用于句意连贯、内在联系紧密的课文,教师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方法,诱发学生的灵感,活跃课堂气氛,凝聚学生的情感。

三、朗读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较朗读法

第一,在不影响语句通顺的情况下,教师可适当地删减一些准确、传神的词语,让学生在比较中去探究课文的内蕴。

第二,为了使学生了解选词练字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采取比较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

第三,根据句子的特点,教师可以相应地变换句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朗读。这种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读好原文的句子,又能促进学生领悟课文情感,产生共鸣。

2.以读代讲

对于故事性强、内容简单的课文,教师不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获得整体感知,吟读揣摩,理解课文,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悟情朗读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必须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课文形象,重在读中激情,使学生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激发情感。

四、创造朗读

语文教学的朗读沟通着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也联络着字、词、句、篇,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朗读。如在导读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揣摩和判断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课文句子的提示语前后添加自己认为能够提示人物心态的最准确的词语。这种有创造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既能提高朗读能力,又能积累词汇,真可谓一举两得。

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几种阅读方法,能形成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学写的课堂教学结构;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能追求阅读个性化,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坚持自主性阅读,鼓励探究性阅读,开展课外阅读,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教学效率。

翻板滤池的特点及运用 篇7

目前, 国内外使用的气水反冲洗滤池主要有V型滤池、D型滤池、E型滤池、翻板滤池等。其中, 翻板滤池是一个较先进的工艺, 在国外已被广泛采用, 近年来也在国内得到推广。笔者通过与相关技术部门交流并多次实地考察, 结合自身多年设计经验, 着重介绍了翻板滤池的原理、特点及其在改建水处理项目中的应用, 供同行参考。

1 翻板滤池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翻板滤池起源于瑞士苏尔寿公司的CTE翻板滤池研究成果, 即具有世界水平的苏尔寿气水反冲滤池。“翻板”是因该型滤池的反冲洗排水舌阀 (板) 工作过程是在0o~90o内来回翻转而得名。根据过滤进水方向, 可分为下向流和上向流两种。

1.1 下向流翻板滤池 (ce T翻板滤池)

下向流翻板滤池的工作原理与其他类型气水反冲滤池相似, 进水的流向为下向流, 沉淀池来水通过进水渠溢流堰均匀流入滤池, 再自上而下渗透穿过滤料层, 并以恒水头过滤后汇集流入下一处理构筑物。滤池的进水过滤方向自上而下, 与反冲洗进水方向相反。 (见图1)

1.2 上向流翻板滤池 (反向滤池)

该滤池是以反粒度过滤理论为基础, 吸收V型滤池、CET翻板滤池等工艺的优点, 并将反向过滤工艺机理与气水冲洗方式结合进行技术创新, 进而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过滤工艺。上向流翻板滤池又叫反向滤池, 与下向流翻板滤池的本质区别就是进水过滤方向自下而上, 与其反冲洗进水方向一致。 (见图2)

1.3 翻板滤池主要特点

笔者结合翻板滤池的工作原理, 主要从翻板滤池的工艺和池型构造方面阐述其特点, 具体如下:

(1) 翻板滤池池型简单、施工容易, 土建投资相对较省。从图1、图2可以看出, 翻板滤池池型呈长方体状, 无V型滤池的反冲洗排水槽和进水V型槽, 池底部无集水区, 仅设集水管廊, 滤池底板水平误差施工要求为≤10mm (远低于V型滤池要求≤2mm) , 过滤面积利用率高, 池体构造简单, 施工较易、土建费用省。

(2) 滤料、滤层可多样化选择。根据滤池进水水质与对出水水质要求的不同, 可选择单层均质滤料或双层、多层滤料, 亦可更改滤层中的滤料。一般单层均质滤料是采用石英砂或陶粒滤料;双层滤料为无烟煤和石英砂或陶粒滤料和石英砂。当滤池进水水质差, 亦可用颗粒活性炭置换无烟煤等滤料。

(3) 双层气垫层保证配气、配水均匀。翻板滤池反冲洗时, 在集水管廊顶板下和异型横管内可同时形成两个均匀的气垫层, 既保证了布气、布水的均匀性, 又可以避免气、水分配出现脉冲现象, 影响反冲效果。

(4) 翻板滤池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翻板滤池采用了简单的池型构造而增大过滤有效容积;采用先进的反冲洗工艺和翻板阀, 气冲、气水混合冲、水冲3个阶段均为闭池冲洗, 可通过提高反冲强度, 加大滤料的碰撞和反冲水的清洗力度, 提高反冲水重复利用而减少反冲用水 (实践表明, 反冲耗水量约为3m3/m2~4.5m3/m2) , 提高反冲洗效率;反冲排水时通过控制翻板阀的开启时间和角度来加大反冲洗污物的排出, 大大减少了滤料的流失。

综上对比, 翻板滤池的反冲系统、排水系统与滤料选择方面有新的技术性突破, 具有滤池结构简单、施工容易、闭池反冲洗、反冲洗用水量少、滤料不易流失、滤料层选择多样化等特点, 耐冲击负荷强, 出水水质达标、稳定, 处理效果好。

2 翻板滤池的运用

鉴于翻板滤池的优点明显, 现已在全世界被400多家水厂采用, 近年来也被逐步推广运用至我国净水处理工艺, 其中以新建项目为主。随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的执行, 早期的单水冲洗类滤池难以满足出水水质要求, 因而翻板滤池逐步被运用到旧水厂的改造项目中。笔者充分结合广西县城及乡镇现状水厂主要采用的早期虹吸滤池的特点, 以重庆某改造工程为例, 提出翻板滤池在改造虹吸滤池项目中的应用。

2.1 传统虹吸滤池的构造及存在问题

传统虹吸滤池存在如下问题: (1) 浊度去除效果较差, 无法满足新标准的要求; (2) 反冲洗耗水量大且滤层冲洗不干净; (3) 无法实现初滤水的有效排放, 反冲洗水排放不彻底, 影响出厂水水质; (4) 虹吸设备工作不正常, 工人劳动强度大; (5) 自控效果差。传统虹吸滤池的构造可参见图3。

2.2 虹吸滤池的改造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结合翻板滤池的池型, 根据重庆市第一水厂改造案例,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虹吸滤池进行改造 (由于上向流和下向流翻板滤池池型一样, 只是进水过滤方向不一样, 故该改造按上向流翻板滤池提出改造构想) :

(1) 对原虹吸滤池清水出水渠、进水渠等进行改造, 改造成翻板滤池的管廊;

(2) 拆除原滤池的虹吸进水、排水管路, 采用安全可靠的自动阀门和闸板;

(3) 重新设置反冲洗气洗、水洗系统, 保证滤池清洗彻底;

(4) 采用多功能布水布气系统、翻板式排水结构等独特工艺结构, 达到提高出水水质、闭池反冲洗降低反冲水耗, 实现初滤水排放的目的。

改造后的翻板滤池构造如图4。

若将虹吸滤池改造成下向流翻板滤池, 则需将图4部分位置进行调整:

(1) 将图中排水槽分隔成上下两部分, 上部分作为出水槽, 下部分作为排水槽, 并将图中进水管接口进行相应调整;

(2) 将出水槽及出水翻板阀对应改成进水渠和进水翻板阀。

2.3 改造后翻板滤池的设计运行参数

将虹吸滤池改造成翻板滤池后, 其设计参数如下:

(1) 滤池出水浊度:在滤池进水浊度≤10NTU时, 出水浊度≤1.0NTU, 并实现滤池初滤水自动排放;

(2) 滤速由原来的8m/h提高到约10m/h;

(3) 反冲洗周期≥36hr;

(4) 反冲洗耗水量:改造后反冲洗水耗基本控制在产水量的2.0%以内;

(5) 自动化程度:设置由滤池上位机、PLC主站与PLC就地站组成集散控制系统, 实现无人值守、定时巡查。

3 结语

不断提高的供水水质标准和污水深度处理要求对水处理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板滤池是目前常规水处理工艺中较先进的过滤工艺, 在反冲洗、排水系统、滤料选择等方面具有独特性、灵活性, 是今后滤池发展的新方向。其与目前普遍应用的滤池相比, 具有构造简单、布置紧凑、施工方便、反冲洗彻底且不流失滤料、处理效果稳定等优点, 值得广泛推广运用至各种规模的新建和改扩建净水处理工程项目中。

参考文献

[1]CECS 321∶2012, 翻板滤池设计规程[S].

[2]GB 50013—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S].

[3]张茹, 张征合.浅谈CTE翻板滤池工作机理及特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11) .

[4]王志军, 何利, 等.翻板滤池在哈尔滨磨盘山净水厂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 (8) :68-70.

[5]李瑞成, 戴雄奇, 陈鹰.翻板型滤池在实际工程中的设计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 2006, 22 (18) :48-51.

[6]周俊杰, 江庆立, 等.翻板滤池在昆明给水处理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 2006, 32 (3) :37-40.

[7]李海英.浅谈翻板滤池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J].城镇供水, 2009, 7 (7) :29-32.

[8]韩安伟.翻板滤池用反冲洗排放阀的设计与应用[J].通用机械, 2012 (3) :29-33.

[9]缪朝晖, 古凌艳.翻板滤池的应用及反冲洗效果的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 2010, 10 (7) :60-62.

[10]崔玉川.给水处理设施设计计算 (第2版) [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 2012.

高职足球战术运用特点研究 篇8

1、对足球战术的认识

在体育运动不断更新发展的当今社会, 越来越强调个人能力与团队意识的有效结合。特别是对于足球这项运动来说, 更需要球员能够在正确的战术运用体系当中, 合理发挥出个人能力, 为球队的攻防体系增添助力。足球作为团体运动的典型代表, 需要进行高效而缜密的基础训练, 才能使队伍的实力有所增长。尤其是足球战术的正确运用, 能够将球队和球员的实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有一部分战术则是为了更好地压制对手, 降低对方进攻效率而部署的, 其目的都是通过战术来使球队取得胜利。在足球战术中, 是由个人到局部, 然后再到全队依次展开的。首先通过球员的个人能力进行跑位、助攻或者直接进攻, 其次由若干人员在小范围内进行配合, 及时打开对方防守大门。这两种战术都比较偏向于个人能力, 需要较好的足球意识和出众的个人素质才能完成。而全队战术是这两者的结合体, 并且在此基础上, 加入更多的复杂变化, 使全体球员都参与到每次攻防转换当中, 在阵容更替和阵型变化的帮助下, 最大限度地激发球队潜力。

2、高职足球战术的基本特征

2.1、注重整体

高职足球当然不能与职业比赛相比, 对于球员的个人能力要求不能太高。因此, 需要提前制定出合理的战术配合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特别是当队伍中出现了一些短板球员, 例如身高较矮, 爆发力不足, 协防意识差等, 都需要队友来帮助进行补强。这就要求在制定战术的时候, 将每个球员, 每种因素都考虑周全, 充分运用一切资源, 将每个人的潜能都发挥出来。球员在高职时期, 仍然处于上升和学习阶段, 这种战术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意识, 为其今后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想要体现整体性就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1) 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强调球员的体能。只有保证充足的体能, 才能将教练员的意图更好地落实到球场上。在攻防两端及转换的过程中, 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能力使球队的表现更趋于整体性和平衡性。

(2) 加强每名球员的团队配合意识。要让球员明白自己只是球队的一份子, 必须以服从球队利益为目标。多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 将局部配合乃至全队配合练习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充分利用个人能力来使球队的整体性更上一个台阶。

2.2、简洁实用

最好的进攻就是简洁实用的进攻。只有通过简洁的方式才能将进攻效率最大化。每名球员都力争将动作做到完美, 使整个传导球的过程毫不拖沓, 球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在对方防守最薄弱的环节上, 就是这种实用主义的精髓所在。但是高职时期的球员, 由于身体素质差异较大, 优秀的球员经常可以单独进行进攻, 导致这种简洁实用性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简单无脑型, 这就要求教练要注意压制球员的个人表现欲望, 保证球队的运转流畅。当然也不能过分压制, 如果球员失去进攻的欲望, 变的平庸无为, 对球队的伤害更大。可以单独设计一些局部打法来适当发挥优秀球员的个人能力, 并以此带动全队的进攻能力。

2.3、攻守平衡

对于高职足球来说, 想要做到攻守平衡, 每名球员所担负的职责必定十分重要。由于个人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差异, 很多球员无法很好地完成教练布置的场上任务, 从而降低了球队的实力。这就要求教练在选择球员时, 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特点, 甚至其邻近位置球员的特点也要进行参考。对于攻守平衡的球员, 要将其安置在球队最重要或者最薄弱的环节, 帮助球队在进攻的时候能够及时组织起最强大的攻击力; 在防守的时候能够筑起最强韧的防守阵线。这样就使球队的整体性发生了质的飞跃, 球队其他球员在这种平衡性的环境中也能够得到锻炼, 不断加强攻守平衡的意识和训练。

3、高职足球战术的实践运用

3.1、一线牵制, 两翼突破

无论是在高职比赛还是职业比赛中, 中路往往都是攻守的重点。攻方习惯于从中路开始进行突破, 以打开进攻局面;守方则会布置重兵进行防守, 重重阻挠对方的攻击;比赛经常会因此陷入僵局。在平时的训练中, 可以采用中路佯装突破, 帮助边路制造机会的战术, 在很多时候能够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一旦对方及时改变策略, 将防守力量从中路转移到了边路, 还可以利用中路防守薄弱的时候, 变佯攻为实攻, 用最简洁最快速的方式来得分。让防守方顾此失彼, 难以兼守。教练可以在中路的位置上安排一名攻守兼备的核心球员, 这样能够及时洞察对方防守的侧重点, 使球队在不同进攻方向的路线上自由转换,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球队的进攻能力。这种战术是很多球队都采用的基本战术, 它能够在局部建立起人数优势, 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进攻, 对于球员来说也比较易于掌握。

3.2、平衡个人能力和团队配合

足球作为一项团体运动, 需要参与者都具有出色的配合能力。对于任何一支球队来说, 单打独斗的比赛风格都是不可取的。在这种多人参与的比赛当中, 个人能力很难使真正地影响到比赛的结果。每个环节, 每次攻防都需要所有队员共同参与完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高职足球战术当中, 一定要注意不能助长球员的个人英雄主义, 总是幻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打败对手, 是完全不切实际的。高职时期的球员一旦在初期萌发了这种想法, 就很难摆脱自己打法上的局限, 无法与队友进行良好的互动, 进而影响到球队的正常流转。甚至在很多激烈的比赛当中, 过于强调个人表现, 很容易导致球员受伤, 最终影响到其足球生涯。要教导球员合理利用个人能力, 在对方防守出现漏洞的时候, 及时进行球的转移, 才能保证进攻的有效性, 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简洁实用性。只有团队成功, 才能凸显个人魅力;团队失败, 个人的力量也无从施展。

3.3、强调对抗性, 鼓励创造性

对抗性是体育运动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在足球运动中, 球员经常处于高强度的对抗之中。虽然高职比赛并不具备职业比赛那样的激烈对抗, 但是在训练和战术中强调对抗, 有助于培养球员坚强的品质和健康的身体。在战术层面上, 强壮的球员往往能够更好地执行教练的意图。要注意这种强壮并不是单纯的强调身体素质, 更要注意培养球员将技术与身体优势相结合的能力。在对抗过程中有效地使用各种技术动作, 并且具备充足的体力和出色的爆发力。而创造性对于一名球员, 特别是核心球员来说, 其重要性更甚于对抗性。在面对对方进攻的时候, 要解读到对方的进攻路线, 提前做好防守准备;在开展进攻的时候, 要及时寻找对方的防守漏洞, 把握一瞬间的机会完成进攻。这些都会对球员的创造性提出严格的要求, 只有帮助球员认真训练, 多思考, 多交流, 才能真正地创造出一支优秀的球队。

4、总结

高职时期的球员正处在重要的上升和学习阶段, 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保证其健康成长。广大院校在普及足球运动的同时, 也不能忘记加强足球文化的传播, 提高球员和球队的素质, 通过制定多种战术, 来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能力, 加强配合, 注重整体, 使球员和球队的指导思想始终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摘要:足球的普及和深化, 应当从青少年开始抓起,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足球训练就成为了提高青少年足球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足球战术的特点, 包括注重整体、简洁实用、攻守平衡等, 将足球战术的实际运用于理论相结合, 有效地培养了高职院校足球队员们的个人能力与团队意识, 使比赛充满了对抗性和创造性, 为足球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职足球,战术特点,战术运用

参考文献

[1]岳兵.现代足球战术的发展趋势及基本特征, 2003, (3) .

语境中的词语运用特点分析 篇9

一、语境

对“语境”的研究, 历来被学者所重视, 并获得了重要的成绩。童庆炳先生认为语境 (context, 又译上下文) 是指“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 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简单的说, 语境就是语言在使用中所存在的具体环境。一般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前者是指在交际过程中, 话语信息的发出者对话语中所运用的词、短语、句子等进行筛选和重组的过程;后者是指交际双方在谈话时所处的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谈论的话题和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所以, 对特定“语境”下的交际双方的心理、文化及社会等一些因素的研究是必要的。

二、语境中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不规则的难以把握的动态的活动。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 在进行话语交际时, 个体的人是从自己的心理规则出发, 对要传达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发送, 并在接收方那里对其进行接收和解码。在这一过程中, 个人心理背景因素, 将对交际双方话语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产生重要影响。如在面对身份地位等客观上的差别因素时, 恰当的心理因素解码, 将能顺利实现话语交际的目地。

比如, 下面这个对话:

司机:张处长, 没出门!忙吧?

处长:是啊!老王, 你家小王现在开车不错吧?

司机:我现在对他很担心, 处长同志, 你能给小王调个工作不?

在上例中, 老王用了两个同义的称呼语来称呼对方, 我们可以认为, 称谓由“张处长”到“处长同志”的变化是为了缩短双方的心里距离, 以示亲近, 使其符合正在谈话的氛围, 以获得预想的谈话目地。所以, 例子中老王的心理背景因素是积极的也是主动有效的, 成功地完成了语码的转换过程。也为下一步的谈话铺垫了良好的话语氛围。

三、语境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 作为一个浅显的外在因素, 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活动的变化, 也不断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古汉语的词汇系统远没有现代汉语这样发达、庞大。很多字词在当时所附载的意义也较固定, 变化也较缓慢, 不像当下新词、新义的出现这样迅速。在这一点上, 尤以词义的转变最为明显。以前是褒义词的, 现在已转为贬义词。如“走狗”的本义原是指一种善跑的动物, 而现在则是指帮助他人作恶的人, 且作为其主要意义而被沿用至今。在当下, “狗”也是不被人们所喜爱的。比如“走狗”“狗腿子”等说法, 常被用来称谓一些令人不快的事物。但在西方文化观念中, “狗”则是令人喜爱的动物。在英语中, “幸运儿”会被称为“a lucky dog”, “聪明的家伙”被说成“a clever dog”等等, 都是赞美的说法, 体现的是东西方对待同一事物不同的心理认知特征, 而这也为我们研究不同文化下“语境中的文化因素”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例证。正如顾嘉祖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能揭示东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部分, 就能找出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这句话指明, 当我们真正地揭示出了隐藏在不同民族文化内部的深层的文化因素时, 才能更好地理解东西方的文化观、人生观的不同, 进而找到不同文化下言语交际可行的策略。比如, 以前有一种被称为“白翎钢笔”的商品, 因为它的英语商标被直译成“White Feather”, 而在英美文化里面“White Feather”是有着“软弱、胆怯”的内涵, 以至于在英美国家很少有人买这种产品。究其原因就在于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因素内在差异的存在, 使得语言的使用不符合当时的语境, 运用的不得体。从而可见:“语言运用得体”与各自不同的“语境中的文化因素”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也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了这二者的关系,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 也才能顺利地完成交际的任务。

四、语境中的社会因素

从语境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因素在语境中起着极大的作用。若是我们能很好地理解不同阶段的社会文化特点, 并了解那个时代里的一切的社会文化活动特征, 将为现代语言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力地支撑。在童庆炳先生看来, 交际双方的话语行为是发生于特定的社会领域, 主要有具体语言环境和社会生存环境两方面。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个体的人, 在每个人的心里面所存在的“世界”都是彼此不同的,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语言世界”。并就语言本身来说,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直接体现。但个人的“语言世界”又存在着一些共性特征, 尤其是在一个共同的语言文化圈内, 这种共性特征更加的明显和突出。比如, “支那”一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就伴随着社会语言环境的大的历时变化过程, 并掺杂了大量人为的因素和社会历史的因素在内。“支那”一词, 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 “支那”原是“Cina”的音译, 分别被译为:“China”“支那”“至那”或“震旦”等, 其中并不包含有贬义的成分。在日本语中, “支那”一词的理解基本上是中性义。因“支那”一词在日语中是古今中国的总称, 并非贬义词。但由于“二战”时, 日本人使用这个词来称当时战败的中国人, 也使该词带上了一种特殊的语义特征。且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加剧, 也进一步加速了“支那”一词的贬义化特征。

基于上面的分析, 由于交际的双方是处于一个不同的文化圈之内, 因此, 对同一事物的理解, 会有不同, 因此, 我们需要恰当地理解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因素, 为我们的社会交际服务。

五、语境与“语言运用得体”

存在于一定语境当中的言语活动成品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 都受当时语境因素制约。张敏在《标语中语用预设的作用》这篇文章中, 把语境的构成因素分为“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临时因素”这三类。对于语境来说, 要想很好地理解和把握, 必须加强自身语言灵敏性的感悟。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人, 对新事物的认识都是以语言作为媒介来交流和传达。而语言的运用, 又受到和语言运用过程中相关语境因素的影响, 如心理、文化、社会因素等, 只有恰当地处理好这些, 才能顺利地实现预定的交际目的。

比如有一个例子是说一个人要请四位客人吃饭, 来了三位, 还有一位没有到时, 请客者说:“该来的还不来。”一个客人心里想:“该来的还不来, 那我是不该来的了。”于是站起来走了。这时请客者见状接着说了一句:“不该走的走了。”另一位客人心里想:“不该走的走了, 那我就是该走的。”于是也站起来走了。这时请客者见状就急不择言地说:“我又不是说他们的。”最后一位客人这时则想:“你不是说他们的, 那你是说我的了。”于是也很生气地走了。在这里可看作请客者没能做到在特定“语境”下, 使“语言运用”地得体。也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心理、文化因素对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影响作用, 所以没有收到预期的话语交际目的, 最终造成不欢而散的场面。可见想让语言表达运用地得体, 就必须要很好地处理“‘语境’与‘语言运用得体’”的内在关系。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特定的语境下, 获得良好的言语交流。正如聂焱在《三一语言学导论》中所说的那样:“语言是以民族文化为其中介物来反映和表现客观物理世界的, 语言运用本身又是一种文化行为, 表达的效果是一定文化的产物。”这也进一步的证明了在运用语言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我们所要面对的语言现实的环境。

从上面这篇文章的简短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在运用中的语言词语, 一定要和当时的语境整体情况相适应。无论是何种交际方式, 都应在进行交际时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 并且还应随时适当地做出调整以适应整个交际环境的需要。所以, 我们就必须得注意对在特定的语境下的交际中的词语进行一定的选择, 进而调适出恰当的全民语言的序列, 使得语言交际得体而又规范, 最终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

摘要: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里, 词语的运用, 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在当下人们的日常交际用语中, 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语言运用现象。而所有的这些都和语言运用的大环境, 即“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便试从“语境”的角度来谈当下, 在语言运用中, 影响词语运用的语境中的一些因素。如心理、文化、社会等因素。并就运用中的话语的特点谈下看法。

关键词:语境,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语言运用得体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1]胡壮麟.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顾嘉祖, 陆昇.语言与文化 (第二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3]顾嘉祖, 陆昇.语言与文化 (第二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

运用特点 篇10

1 方法

使用镶嵌图形测验考察被试认知风格。选择在认知风格测验中得分高的前30%的被试31名为场独立型被试;得分低的后30%的被试30名为场依存型被试,共选取61名被试,男生28人,女生33人,平均年龄21.4岁。被试视力正常或矫正正常。无精神疾病史。实验采用2 (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4 (策略运用条件:自由选择、最佳选择、无选择上调、无选择下调)的混合实验设计。认知风格类型为被试间因素,策略运用条件为被试内因素。因变量为被试在每种条件下解决题目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设置了三种策略运用条件:c1:最佳选择条件——被试需要从上调策略和下调策略中选择可以得到最准确的估算结果的一种策略来解决问题;c2:无选择上调条件——要求被试都必须使用上调策略来解决;c3:无选择下调条件——要求被试必须使用下调策略来解决。实验材料为60道两位数乘法问题(如48×53)。

2 结果与分析

在本研究中,被试在c3与c4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分别反映其上调策略与下调策略的执行情况。结果显示,认知风格对策略执行的时间和正确率的影响不显著。反应时(tc3 (59)=1.179,p=0.243>0.05;tc4(59)=0.450,p=0.655>0.05);正确率(tc3(59)=-0.942,p=0.350>0.05;tc4(59)=0.586,p=0.560>0.05)。以算术技能得分为协变量,对四种策略运用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做4 (条件)×2 (认知风格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条件效应显著(F (3,174)=5.991,p=0.008<0.05),其他效应均不显著。以算术技能得分为协变量,对四种策略运用条件下被试的正确率做4(条件)×2 (认知风格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条件效应显著(F(3,174)=19.958,p=0.000<0.05),认知风格主效应显著(F (1,58)=4.211,p=0.045<0.05),其他效应均不显著。

上述结果表明,对于反应时指标,认知风格类型并非是造成个体策略运用差异的因素,但却是造成其策略运用正确率差异的重要因素;算术技能造成了被试反应时的显著差异,对正确率影响不大。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差异非常显著。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估算过程需要中央执行功能参与。中央执行负荷影响策略执行,负荷对策略执行的影响随负荷强度增大而增大。根据资源限制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估算任务及策略执行都会占用一定的认知资源,而场依存个体整体表征环境信息的信息加工模式较场独立被试会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前面推测不能有效表征重要信息的场依存被试在采用策略解题时较场独立被试会产生更强的中央执行负荷,从而影响策略执行,但研究结果并未验证我们的假设。对于本研究所得出的认知风格不显著影响策略执行这一结果,我们认为可以借助认知控制模型对其进行解释。该模型提出认知加工过程是外部信息经过认知输入到内部环境中,受到认知控制的组织与加工后以策略的形式输出到外部环境中。具体到本研究,我们认为个体在进行复杂乘法估算任务时,认知风格主要通过影响信息编码方式作用于对外部信息进行组织加工的认知加工阶段(策略选择阶段),而输出阶段(策略执行阶段)受认知控制的制约较小,受认知风格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反而受自身的某些技能的影响较大。已有研究证明算术技能对策略运用有显著影响。我们推测,算术技能对策略运用的影响可能就体现在对策略执行的影响上。本研究被试均为高算术技能被试,我们无法对这一推测进行验证,今后的研究可以对这一猜想进行检验。

本研究结果表明认知风格对策略选择正确率有显著影响,对策略选择反应时影响不明显,这说明认知风格对策略选择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的影响方式。若要具体考察认知风格对策略选择的影响,需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在策略选择反应时角度上,本研究未发现不同认知风格的差异性影响,对于这一结果我们并不意外。最近有研究提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总是倾向于重复选择先前已使用过的策略。而场依存型个体由于能够将当前任务从任务序列中分离出来,在选择当前任务所采用的策略时会对任务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而不是简单的选择重复已执行策略,就会导致其反应时的延迟。不同认知风格被试的认知加工过程存在不同,对不熟悉任务的加工时间场独立个体短于场依存个体。根据以上两点,我们推测场独立被试在加工时间上优势被其克服重复策略效应中的反应延迟所掩盖,具体表现即不同认知风格个体的策略选择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从正确率这一角度出发,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认知风格对策略选择正确性的显著影响。对此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先前对反应时角度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不同认知风格被试受策略重复选择效应的影响不同,场独立被试更不容易受影响,这就会直接体现在策略选择正确率上,表现为场独立被试的策略选择正确率高。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工作记忆质量会影响个体的算术策略选择。我们认为当个体在工作记忆平台上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时,会受到认知风格带来的组织和表征信息的偏好的影响,不同表征偏好方式会对后续加工产生一定的制约,场独立被试在对信息进行表征时更容易找出问题的关键成分和重新组织材料的任务,而场依存被试在表征信息时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从而影响工作记忆质量,进而影响个体的策略选择。

4 结论

(1)认知风格对策略分布与策略执行未产生显著影响;

运用学生注意力特点调整教学方式 篇11

注意是意识状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多项研究表明注意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的,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同时注意力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越高,而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则是学生上课分心的主要原因。因此,许多研究者想尽办法,期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注意力水平。但是注意力与智力等其他心理特征一样拥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回望各项研究,真正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水平的方法并未诞生。学者们提出的各项训练方法也难以脱离学生自然成长规律这一重大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与其坐以待毙等待学生注意力水平提高,不如顺应学生的天性,从教师自身入手改变授课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一、化整为零,合理分解课堂时间

以一节课40分钟为例,新课改成功地将部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演化成了3:1的时间分配模式,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有研究者已经发现:9~11岁的学生,平均每堂课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1分钟;前10名的优秀学生能保持30分钟;成绩靠后的10名学生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时间分配3:1的授课方式仅仅能使前10名学生受益,而剩下的大多数孩子又将因为教师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而成为“差生”。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我们大可以将40分钟的课堂进行简单的分解,如40=15+5+15,将一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划分为三个小环节,每一个环节针对一个重点内容进行学习,中间还有练习或休息的时间。这样一来就能满足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需求,能真正有效地帮助每一个学生学习。针对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可以将课堂分解为更小的时间单位,如40=10+5+10+5等。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因此,课堂时间分配也需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而不断调整,将40分钟的课堂化整为零,更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多样灵活,巧妙改装趣味游戏

在合理地将“大课堂”分解为若干“小课堂”之后,教师还需针对小学生随意注意(即对新鲜刺激优先做出反应)发展优于有意注意的特点巧妙地改装孩子们喜欢参与的各项课间游戏,以此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如,小学一年级生字词复习课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无非是利用课件制作“摘苹果”“抢红旗”等只需要用到视觉和听觉的小游戏,一旦复习量增大,学生很快疲于参与,且此类集体回答的游戏很难发现部分只看不答的学生。

而在考虑到学生注意力特点之后,我们将仅限于视听感官的课件小游戏改编成了需要下座位走动、大肢体参与的趣味游戏。同样是一年级生字词复习课,我们用“大风吹”代替了“摘苹果”,课前事先给每一个学生发一张生字卡片,玩游戏时教师发令,如:“吹读翘舌音的字”,所有持有该特征生字的学生都被吹上讲台,双手高举卡片,如果吹对了可以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错了则当小学生被全班教读三遍。因为可以多感官参与,加之有奖有罚,每一个孩子都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参与认字游戏。

三、突出重点,大胆摒弃无用资源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受到了精美课件的无穷魅力。它可以帮教师省下写字的时间,还可以用各种或有趣或搞怪的图像和声音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了各种卡通形象的帮助,多数学生的眼神确实都被牢牢地粘在了课件上,但是课后测验却显示这样的精美课件并没有帮助学生“看到”真正需要学会的知识点。研究发现,小学生注意力不仅持续时间短,还具备转移速度慢、注意范围狭窄等特点。这一特点意味着,小学生一旦被课件上有趣的卡通形象吸引,眼里心里就再也容不下其他东西,也很难迅速将注意力再集中到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上。

当我们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时,完全可以直接采用最容易突出重点的方式,整张课件上只需要呈现需要思考的问题或知识点。例如,需要孩子们做选择题或判断对错时,我们只在白背景的课件上依次列出文字题目,要求每一个学生用手指比出选择的序号、用表情表示对错。这样简单的课件减少了学生“浮想联翩”的机会,更因为每一个人的答案教师都看得到,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更高。综上,教师需要在课件制作和甄选多媒体资源时牢记课堂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看似有趣的背景资料也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有时候却严重扰乱了学生的注意焦点,因此教师需要对花哨的课件大胆说不。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深圳,518002)

浅析柔道背负投技术的特点及运用 篇12

柔道的技术动作运用能使身体的敏捷性、灵活性、力量性和精神品质都得到锻炼和发展。随着世界柔道运动的不断普及和迅速发展, 对技术动作变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背负投这一单一技术作为柔道项目中主要的技术之一, 在训练、比赛过程中, 背负投运用是否得当, 是体现运动员基本功是否扎实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数据统计, 在实战比赛中广为运动员使用, 并能在比赛中获得较高的成功率。根据对上海男子柔道队训练和比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每位队员使用成功率在50%以上, 这点充分证明了背负投技术在比赛中的重要性。本人通过对上海男子柔道队的技术分析, 对背负投技术多变的变化和与其他技术配合使用的效果进行分析, 为运动员成绩的提高给予帮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上海市男子柔道队8名运动员。 (8名一级以上水平运动员, 都有6年以上的训练经历。)

(二) 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对上海市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整理。

2. 数据统计法

对运动员在训练实战中背负投技术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一) 背负投的动作组成

背负投是使对方向正前方或右 (左) 前方失去平衡摔出去。背负投中有双手背负投和一本背负投。

1. 双手背负投

双方交手之后, 以右自护体站立为例, 左手很自然地抓住对方的右中袖或底袖, 右手抓住对方的左前领。抓住之后, 进攻方左手向前上提拉, 右手也向前拉使对方失去平衡, 右脚上步落在对方右脚的内侧, 右臂弯曲、手腕伸展、肘部插进对方的右腋下, 同时左脚背步落在对方的左脚内侧, 向右转体, 使对方的胸腹部紧贴自己的背部。这时候, 膝部伸展、蹬腿、提腰、右手上顶、左手下拉、身向前倾。这几个动作同时发出, 把对方向正前方或右 (左) 前方摔出去。

2. 一本背负投

同样以右自护体站立为例, 采取双手背负投的要领, 把对手向前方或右 (左) 前方摔出去。左手抓对方的右袖上部, 右手抓对方的左前领, 然后向前上提拉使对方重心失去平衡, 这时候右脚上步落在对方的右脚内侧, 抓左前领的右手放松穿过对方的右胸, 略由下向对方右腋下擦上的感觉, 抱紧对方的右臂。同时左脚背步落在对方的左脚内侧, 向右转体, 两腿弯曲, 降低身体重心, 把对方摔出去。

(二) 男子背负头技术使用情况统计与特点

1. 背负头技术使用情况的统计

通过观察上海队训练的8名运动员在实战中使用背负投技术的情况得出, 背负投技术不但是柔道众多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技术, 也是实战中使用次数较多的技术之一。

2. 背负投技术特点

背负投技术这个动作是符合力学原理的, 其进攻进位时本体的重心低、速度快、稳定性比较好。在比赛中, 本体做转体团身并发力时, 从双手的把位到起蹲, 臀部作原地圆圈运动, 进攻方在内圆作团身并发力时, 对手就会被在外圈拉长身体的一大段, 使其重心偏移、上升、同时稳定性差、并失去重心的控制, 然后让自己的后背紧贴住对手前胸, 使其完全趴到自己后背上, 这样并有利于背负投技术的完成。正因为背负投技术动作的科学合理性, 在比赛时可利用对手向前发力时, 转体团身发力使自己的作用力方向与对手的作用力方向一致, 从而使对手失去平衡, 将对手从自己的后背上翻过去, 而重心低是自己的团身作为对手重心下面的支点, 双手抓把向怀里收紧发力成了力点, 这时可利用杠杆原理就比较容易的把对手摔出并得分。

(三) 背负投技术常见的几种步法的使用分析

1. 上步背负投

双方右实战姿势站立, 进攻方右手抓对方前领, 左手抓对方右底袖, 被做方成实战姿势。进攻方左腿向左移动, 用右脚向对方的两腿前上步, 同时左手向前提拉, 右臂弯曲、手腕伸展、肘部插进对手右腋下, 使对方身体向正上方失去重心, 左脚背步落在对手左脚内侧, 将身体大幅度左转, 转体进胯。两手抓紧, 同时双腿弯曲, 使对手胸腹部紧贴进攻方的背步, 将身体左转做摔的动作, 扎头向左手方向甩脸, 向左前方摔倒。

2. 插步背负投

双方成右实战姿势, 进攻方左手抓对方右底袖手腕外侧翻转向上提, 右手抓住对方前领向上前方拉。迫使对方重心转到双脚上, 进攻方右脚向对方两腿间插步, 同时转体左脚向侧前方移动与对手两腿平行, 膝盖弯曲, 成弓步状态, 双方上体紧贴, 借助向上的弹力, 身体左转做摔的动作 (注意送肩) , 同时对方在空中时, 拉手方向为向左前方, 将对方摔倒。

3. 甩步背负投

对方左实战姿势站立, 进攻方右实战姿势站立。对手架低时身体姿势较低, 进攻方左手抓住对方右底袖, 右手抓对方前领向左后方拉手, 右脚不动为圆心, 左脚向对方左脚外侧背步, 背步过程向外侧画圆, 目的为双方贴紧。右脚贴近对方的左腿, 同时膝盖弯曲、蹬腿与两手的发力方向一致继续往左后方拉手, 迫使对方双脚失去重心, 左转体摔倒。

4. 跳步背负投

双方成右实战姿势站立, 右手抓住对方前领向上拉, 左手抓对方右底袖, 迫使对方的身体重心移到双脚尖上, 并进一步向前失去平衡, 进攻方右脚上步同时左脚跳进对方两腿间, 身体在空中同时左转, 用右手拉, 右臂肘部插进对方的右腋下, 双方上体紧贴, 这时候膝部伸展、蹬腿将对方左转体摔到。动作连贯一定要连贯才能达到更高效果。

(四) 男子背负投技术的联络技术使用情况统计与分析

1. 背负投技术的几种联络技术使用情况统计

在实战中背负投技术结合其它动作使用的成功率也均在85%左右, 如背负投———大外刈使用均成功, 成功率为100%;背负投———大内刈6人使用, 一次失败成功率84%左右。背负投———小内刈5人使用一次失败, 成功率为80%左右, 而在没有其它技术配合使用的背负投技术, 使用的次数在所调查的8人中次数最多, 但成功率是最低的, 8人9次使用, 成功率为22%, 这说明在双方实力相当, 或在高水平运动员对抗过程中, 单一技术的成功率低, 只有在与其它技术动作配合起来使用的效果才会高, 也是目前世界柔道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与其它配合技术的使用中, 配合技术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使用时必须给对方造成威胁, 让对方把所有的注意力和防守都放在配合技术上, 这时使用背负投技术大大增加了成功率, 所以配合技术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迷惑对手, 给对手造成假象, 最后使用背负投技术摔到对手。

2. 几种背负投技术的联络技术

(1) 大外刈的联络方式。

双方成右实战姿势站立, 进攻方左手抓对方右底袖, 右手抓左前领做大外刈技术, 拉手抬起右腿向对方右腿膝腘回打, 这时对方为了防守会迅速抽回右腿, 避开大外刈的进攻, 但这时候会出现一个做背负投技术的机会, 对方成两脚平行站立的状态, 进攻方把位不用变化, 调整一下身体位置就可以直接转体使用背负投技术将对方摔到。可这个状态停顿的时间很短, 一定要抓好时机, 在对手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必须做出背负投技术。

(2) 大内刈的联络方式。

双方以右实战姿势站立, 双方手法的抓握为相同把位, 左手抓对方的右底袖, 右手抓住对方的左前领, 这时抓左前领的右手上提超过肩的高度再向外侧翻手腕往后推压对手, 进攻方左手往正后方推, 同时在起动拉手时左脚直接背步落在自己右腿后右侧, 呈交叉步状态, 这时右腿屈膝深入对方两腿间, 右腿膝腘处向右回缠打对方左腿膝腘处, 配合双手的推力往后方发力, 对方会迅速抽出左腿, 身体前倾重心偏于两脚尖。这时趁对方身体重心不稳定, 快速接背负投技术, 摔倒对方。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背负投技术很受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重视, 是在实战比赛

中使用次数较多的技术之一, 通过数据统计表明使用背负投技术的成功率较高, 有很明显的进攻效果。

2. 背负投技术使用时的步法变化有很多, 在实战比赛中让

对手意识不到自己要运用背负投技术, 还没有等对方反应过来就已经形成背负投技术, 表明在不同步法状态下运用背负投技术成功率比较高。

3. 背负投技术是具有手法变化多的优点, 在实战和比赛中

是一个威胁性较大、得分较高的技术, 能在不同把位上都有使用背负投技术的条件, 加强了运动员在困境下使用背负投技术。

4. 背负投技术在高强度比赛中单一的使用成功率会比较低,

可要是与其它技术配合起来使用效果就会比较高, 远远超出了单一技术的使用的效果, 说明联络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背负投这一单一技术作为柔道项目中主要的技术之一, 在训练、比赛过程中, 背负投运用是否得当, 是体现运动员基本功是否扎实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男子柔道队的8名运动员在实战中运用背负投技术情况进行分析, 旨在为柔道技术的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背负投,特点,技术运用

参考文献

[1]周士彬.柔道技术中的力学原理[J].搏击, 1995 (7) .

[2]舒有英.柔道技术实施的生理力学浅析[J].柔道与摔跤, 1998 (6) .

[3]刘米淳.背负投技术在女子柔道比赛中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报, 2000 (12) .

上一篇:历史形象下一篇:益气通便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