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空航天局(精选12篇)
美国航空航天局 篇1
“几年前, 我非常荣幸地先后在华盛顿、休斯顿以及加州山景城的艾姆斯研究中心 (Ames Research Center) 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领导人进行过会晤。我们从设计探讨到空间站, 又从空间站探讨到建设下一座空间站的愿景。在这过程中, 我建议下一座空间站的地点未必非火星莫属, 是否可以首先考虑落户地球?结果双方对这一理念都激动不已, ‘空间站’的项目也就此启动。
“事实证明, NASA作为我的客户和项目的所有方, 它的定位与我探索多年的理念—设计表达着人类的意图是如此珠联璧合, 定位非常好地迎合并支持了这一理念。我同NASA卓越的团队一道, 创造了一种新概念, 而今这种新概念得以在一座建筑中贯彻体现, 它就是NASA首座地球‘空间站’。
“我认为项目是一次完美的结合。我几十年来一直倡导‘建筑要如树木一般’的理念, 而这一项目正代表了该理念与科技进步及预见性设计的独特融合。它的诞生独一无二, 说得诗意一些就是一种‘魅力十足而又风卷残云的躁动’。
“我非常荣幸, 能与NASA以及多家企业合作, 将设计变为现实。对于面前的巨大机遇, 我们深感卑微, 然而它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又让我们备受鼓舞。这座建筑将首次真正诠释‘持续改进’所建环境的意义, 同时NASA未来将致力于把这座建筑发展成为一座真正的科技和战略试验平台, ‘持续改进’必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威廉·麦克唐纳 (William McDonough, AIA会员, RIBA国际会员) 如是回忆参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可持续发展基地项目的感受。
项目目标
William McDonough+Partners事务所以Cradle to Cradle®原则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 与NASA共同努力, 一起制定了清晰的设计目标, 充分体现了双方对项目的高度期待。
造福于人—以充沛的新鲜空气和日光、社区活动中心、灵活的办公环境以及可由使用者自行调控的室内条件等多种方式, 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而舒适的环境。
性能卓越—降低运营成本, 优化建筑能源需求并利用可再生资源满足建筑能耗。
整合基地—利用基地景观环境来保证空气和水的清洁, 推动土壤固碳和生境创造, 并为建筑自身营造一片积极有益的微气候环境, 培植现存树木生长。
保证水环境清洁健康—提高土壤渗透能力, 优化饮用水使用, 营造清洁水源。
充分发挥材料价值—根据材料特性、可拆解设计及重复利用性能, 优先选用Cradle to Cradle®认证产品和施工方法。
与NASA通力合作, 将建筑设计成为一座试验基地—在建筑设计、施工及运营中体现NASA的建议与科技。
发展产业合作伙伴关系—利用NASA在科研领域的专业技术优势, 推进新材料、新科技的研发工作。
建筑造型和结构理念
可持续发展基地的造型设计力求将空间旅行的奇幻与愿景搬到地球。它的美学设计表达了能量、水以及材料这些与构建环境息息相关物质的新陈代谢。
受NASA艾姆斯园区风洞和NASA卫星形象的启发, 建筑的外部结构 (exoskeleton approach) 有着实实在在的性能优势, 不仅仅提高了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 作为遮挡日光的外罩, 更实现了内部空间的无柱化, 从而大大增加了工作空间划分的灵活度。
建筑系统
1.节能系统
设计采用两大策略—优化能耗和采用可再生能源保证了建筑基地的净节能。鉴于可再生能源低廉的成本, 建筑的总体节能目标旨在营造一个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的体系。尽管自然光和通风在设计中得到了大量运用, 但是建筑仍然使用了主动供暖和空调系统, 保证室内环境全年都控制在严格的舒适度标准范围之内。
地源热泵—设计106个井筒, 以保证地面温度常年58ºF (14.4ºC) , 使用4部热泵。
辐射供热/制冷—采用天花板辐射制冷, 比普通变风量空调系统 (VAV) 节能40%;采用热水辐射墙供暖板;应用配备夜间可冲洗的自动窗体的自然通风系统, 。
智能化高性能照明系统—建筑多个区域安装有固定LED光源;精密的照明控制系统能根据环境光线和时间自动调整照明亮度。
太阳能光伏及热能板—南、北两座楼体共安装有9个模块24组共计432块混合太阳能板, 根据设计, 光伏板能够提供建筑耗电的30%;太阳能热能板则可为室内用水提供加热功能。
Bloom's Energy ServerTM固体氧化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燃料电池现阶段采用天然气为燃料, 未来将换为甲烷;预期电热转换率55% (几乎是普通电站及电网输电效率的两倍) 。
2.水系统
水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输入基地的水源将以项目开发前相同的速率、水量以及清洁指标输出建筑基地。保证基地水源连续循环使用的关键在于将水的清洁程度与使用相匹配, 尽可能逐级利用水源, 同时在循环中整合净化系统。
设计采用了多种方法来优化水质和应用:
水处理设备—选择多套水处理设备, 优化水质、流量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等多方面性能。
地下水利用—除了减少对饮用水的需要, 还利用基地附近的现有设施抽取并净化地下水, 同时可持续发展中心将利用这些净化后的水进行景观植被的灌溉。
正向渗透水循环系统—这套由NASA为国际空间站开发研制的系统将被用于净化水质, 以达到饮用水标准。鉴于加州限制经处理的废水的使用, 目前洗涤及沐浴用水经净化后的中水将用于卫生间冲水。同时, 该项科技在地球环境中得到监测和试验, 从而完善它在太空环境中的表现。
智能景观设计—包括本地及耐旱植被的选择、采用滴灌系统及水净化系统等设计。这些举措进一步降低了建筑的需水量, 并且对循环于基地内的水源进行净化处理。
室内环境
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旨在确保所有使用者的健康和工作舒适度, 并为NASA员工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场所。
1.动态自然采光
高楼面举架、大型窗体以及较窄的楼板提供了绝佳的自然采光, 日光能够深入建筑内部。模型显示, 使用者全年仅需要使用电器照明42天。二层的天窗提供了额外日照采光;外部水平和垂直铝皮降低了建筑热增量, 同时确保日光柔和不刺眼。
2.绝佳的热舒适度
超级绝热外部金属板系统配合高性能玻璃幕墙, 即使是在清冷的旧金山湾清晨, 也能保证密闭的室内温暖舒适;当室内温度过高, 使用者则控制可操作窗体, 配合建筑管理系统, 创造出舒适的对流通风;建筑供暖和制冷自给自足, 依靠的是辐射板材, 同时这一设计还延长了自然通风的时间。
3.室内空气质量
高架活动地板遍布整个开放区域, 让开放区域更好地适应用户和系统需要, 此外高架活动地板还与专门的室外通风系统相连, 在建筑窗体全部关闭时为室内分配新鲜空气。
4.精选建材
建材选择遵循严格的生态及人类健康标准。
5.社区环境的营造
开放的办公楼面划分为若干区域, 每区25~30人, 各区在由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的同时, 沿一条室内街道线性排布, 为团队建设与合作创造了条件。
室外环境
基地作为NASA艾姆斯园区的新门户, 诠释了NASA人和艾姆斯园区的精神。建筑的设计意在从视觉、空间和功能上整合周边景观环境。基地现有健康树木全部得以保留或移植于基地内;建筑占地围绕着保护并突出一株古老但风貌迷人的石松进行布置。
其他景观特色包括:采用抗旱植被及加州当地植被的智能化景观设计;室外工作空间以及会议区配备无线数据通讯设施;生态滞留池起到雨水储存和过滤作用;100%的滴灌系统采用净化后的地下水进行灌溉。
建材选择
建筑的材料选择标准十分严格, 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贯彻实施。首先通过竞标方式, 在条件允许、成本经济并切实可行的情况下, 尽量选取符合Cradle to Cradle®认证标准的产品;如果不能选择认证产品, 其他产品也要经过MBDC公司内部评估, 挖掘有符合Cradle to Cradle®潜力的产品, 并且使用公开的制造商信息 (如物质安全数据表) 。材料分类相似时, 要根据相应的人类健康及生态性能尺度进行对比选择。选择策略如下:
材料用途—考虑应用一套外部支撑框架来降低建筑中钢材的 (重量) 使用量;轻质绝热金属板外皮也起到降低施工材料需求量的作用。
材料健康性能—对健康的关注让我们建立了一个材料详细技术参数筛选环境, 选取那些既对人类健康、生态健康有益, 又体现技术/生物循环设计的材料;当这样的材料无法满足性能要求时, 其余材料也要经过对生物圈是否存在明显威胁的评估。
材料可回收性—在考虑范围内的材料主要包括可回收/已回收材料、废弃物材料、本地或快速可再生材料以及认证木料。设计主要应用的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玻璃和铝材, 都是高度可循环利用材料, 当地均可生产, 因此降低了运输能耗。
材料可拆解性—可拆解的材料配合钢结构 (而非混凝土结构) 的选择, 使建筑能够很容易被拆除, 或在震后得到快速的修复;同时建筑表皮由单元化的预制部件组成。
NASA科技及合作伙伴关系
为了辅助实现高性能建筑的目标, 建筑采用了NASA专为“精神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所开发的软件系统。这些软件经过适配, 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提供的实时数据传输给建筑控制系统, 实现对建筑的监控。
为支持未来“持续改进”理念的实现, 建筑将采用一套感应监控系统来记录建筑功能及系统数据, 为连续分析和优化提供条件。
NASA采用预测技术, 根据个别特征数据对机械和部件的生命周期进行预估,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维护, 取代通用维护协议, 降低了维护成本。
NASA精于数据分析, 能够将复杂的数据变得简单易懂, 同时赋予数据高度的启发性。这些技术都符合建筑设施的教育、教学愿景。
项目将应用计算机流体动态分析来研究建筑室内外的空气流动情况。这一工具将让NASA的暖通控制设计趋于完美, 既保持使用者的舒适体验, 又优化了能源消耗。
NASA可持续发展中心的建立还得益于以下合作伙伴的卓越贡献: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Integrated Building Solution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及Impact Technologies。
作为NASA艾姆斯园区新的门户设施, 可持续发展中心的设计旨在展现NASA的创新文化。设计团队被赋予的职责是交付一座能够体现NASA精神、促进合作、支持健康舒适工作同时以Cradle to Cradle解决方案超越LEED版本的白金标准的设施。
作为建筑设计者, William McDonough+Partners事务所致力于集中、高效、快捷的工作。短短3个月的概念及方案设计阶段要对基于项目设计目标的建筑性能表现进行测试和调校优化, 在此期间, 对每套方案的分析都至关重要。这套整合方案的成果之一就是对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和实现。建筑的外部结构方案提供了优异的抗震性能以及遮荫蔽日的功能, 并以无柱化的室内空间增加了公共区使用的灵活性。这一外部结构也成为了建筑的标志, 使人不禁联想起NASA的探月项目与卫星。项目其他创新包括前瞻性的日照及自然通风设计和深度的建筑材料筛选。得益于这些创新, 建筑中工作空间颇为灵活, 日照柔和而充足, 空气清新, 与外部环境联系紧密, 辅助系统也将适时启动, 而且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驱动, 同时保证了水资源的彻底循环利用。
获奖情况
LEED®白金认证
《工程新闻纪录 (ENR) 》2011年最佳项目、优异绿色建筑奖
硅谷最佳绿建项目, 2010年硅谷《商业时报》结构设计奖
2010年GSA绿色创新地产奖
A few years ago, I had the privilege of meeting with NASA l ea d ers in Washington, Houston, and then at Ames R esearch Center in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We talked about design, and space stations, and we got to talking about the next space station.I suggested that we think about the next space station as not one just for the red planet, but what about our blue planet first?We all got excited about the concept…and things, well, took off.
NASA, it turns out, is a cl i ent and owner extraordinarily well positioned to embrace and support the idea I have been exploring for years—that design is the signal for human intention.Working with the amazing team at NASA, we have created a concept, now realized as a building, that is NASA’s first space station on Earth.
I feel a coming together.I have been talking about"a building like a tree"for decades now, and this project represents a unique merger of that concept with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anticipatory design.It's a special happening, something a poet might call"a beautiful, fierce commotion."
We h a v e h a d t h e h o n o r to wo r k w i t h NASA and a numb er of firms to make this a reality.We are humbled by the opportunity, and inspired by the possibility.This building could be the first to truly demonstrate what"continuous improvement"means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this is due in larg e par t to NASA's commitment to mak ing it a true testbed for technologies and strategies over time.We honor the humility inherent in this work of progress, which is also a continual work in progress.William McDonough, FAIA, Int.FRIBA, recalls his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SA Sustainability Base.
Project Goals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Cradle to Cradle®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oje ct's d esign, Wil liam McDonough+Partners worked with NA SA to jointly identify clear goals that expressed the high aspirations for the project.
1.Honor people
S u p p o r t o c c u p a n t h e a l t h a n d w e l l-b e i n g through abundant fresh air and daylight, community-building, workplace flexibility and giving users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ir indoor environment.
2.Create a high-performance building
Reduce operational costs, optimize building energy demand, and meet remaining energy demand from renewable sources.
3.Integrate with the site
Use th e landsca pe to promote cl ean a ir and wate r, ca r b on s e q u e stration in soi l a n d ha b itat creation, and create a positive microclimate for the building.Nurture existing trees.
4.Promote clean and healthy water systems
Promote infiltration, optimize potable water use and create clean water.
5.Maximize material value
G i v e p r e f e r e n c e t o C ra d l e t o C ra d l e C e r t ifiedCM products and approaches including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design for disassembly and reuse.
6.Partner with NASA to design the building as a testbed
Showcase NASA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 in the building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7.Develop Industry partnerships
Us e NASA's e x p e r t i s e a s a re s e a rch a n d d evelopment leader to promote new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Building Form&Structural Concept
The form of Sustainability Base seeks to evoke the wonder and vision of space travel as evidenced on Earth.Its aesthetic design ex presses metabolisms of energy, water, and materials as they relate to the built environment.
I n s p i r e d b y t h e w i n d t u n n e l s o f t h e N A S A Ames Campus and images of NASA satellites, the exoskeleton approach provides real per formance benefits.It gives the building increased structural performance during seismic events, provides an armature for daylighting and shading strategies, and creates a column-free interior that facilitates workplace flexibility.
Building Systems
1.Energy
The building site is designed to be net energy positive through two main strategies:optimizing energy demand and providing needed supply from renewabl e sources.The overall energy goal is to create a system that wil l re ly only on renewa b l e forms of energy as they become cost effective.Although natural daylighting and ventilation are used extensively for this design, the building still has active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 to maintain the rigid comfort ranges throughout the year.
Ground Source Heat Pump:106 well bores, 58ºF ground temperature year round;4 heat pumps.
Radiant Heating/Cooling:Radiant cooling ceiling panels, 40%less energy use than typical VAV syste ms;Hot water ra d iant wa l l h eating pan e l s;Natural ventilation with automated windows to allow flushing during evening hours.
Intelligent, High-Performance Lighting Systems:LED fixtures in many areas of the building;Sophisticated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automatically dims lights to adjust for ambient conditions and time of day.
S o l a r Ph o tovo l ta i c a n d Th e r ma l Pa n e l s:432panels in 24 strings of 9 modules on each building (north and south) ;Photovoltaic panels are designed to generate up to 30%of building electricity requirements;Solar thermal panels provide domestic hot water.
B l o o m's E n e r g y S e r v e rT M S o l i d Ox i d e Fu e l Cells:Solid oxide fuel cell currently utilizes natural gas as fuel;future plan for methane ca pture;Expected 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y 55% (almost twice conventional power generating plant and grid system efficiency) .
2.Water
Th e overa l l water goa l is to create a syste m that will use water in continuous loops.Water that falls on the site will leave at the same rate, volume and cleanliness of predevelopment conditions.The keys to closing water loops on-site are matching cleanliness to use, stepping water uses where possible, and integrating water cleansing into the cycle.
The design employs a number of methods to optimize water quality and use:
Water fixtures--selected for optimized performance including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flow and automated control systems.
Groundwater--reduces the demand for potable water.An existing facility to pump and cleanse contaminated MEW groundwater is located near the building site.Sustainability Base uses this cleansed water to irrigate the landscape.
Fo r w a r d o s m o s i s w a t e r r e c y c l i n g s y s t e m--developed by NASA for use on the Internationa Space Station is available to purify water to drinking water quality.Due to regulations in California limiting use of treated wastewater, it is currently use d to treat gray water from sinks and showers for reuse in toilet and urinal flushing.The technology will be monitored and tested on Earth to perfect its performance in space.
Intelligent landscape design--includes native and drought-tolerant species selection, drip irrigation syste ms an d th e d e si gn of water cl eansing systems.These further reduce water demand and cleanse water that runs through the site.
Interior Environment
The interior at Sustainability Base is designed to actively support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al occupants and create a positive workplace for NA SA employees.
1.Dynamic Natural Light
Tall floor to floor heights, large windows and narrow building floor plates provide excellent natural lighting deep into the interior of the building Modeling suggests users will only need to use the building’s electrical lighting 42 days out of the year Skylights on the second floor provide additiona natural light.Exterior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luminum shades reduce heat gain and mitigate glare.
2.Excellent Thermal Comfort
Super insulate d ex terior metal panel system with high per formance glazing provid es a tight warm envelope for cool Bay Area mornings.When the interior gets too warm, operable windows controlled by users and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s create gentle cross-ventilation.Localized heating or cooling is provided by radiant panels, allowing for longer periods of natural ventilation.
3.Indoor Air Quality
Raised access floor throughout open area allows for user and system flexibility, and is connecte d to a d e dicate d outdoor air system to provid e fresh air distribution when building's windows are closed.
4.Beneficial Materials
Materials were selected using rigorous criteria for ecological and human health.
5.Creation of Community
The open office floor plan is divided into neighborhoods of 25-30 people, linked by common services and aligned along an interior street to provide team-building and collaboration.
Exterior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Base is the new"front door"for the NASA Ames Campus, embodying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and place.It is designed to integrate with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visually, spatially and functionally.All existing, healthy trees on site were preserved in place or transplanted on site;the footprint of the building was arranged to protect and highlight a beautiful old stone pine tree.
Other landsca pe features include:Intelligent l a n d s c a p e d e s i g n u s i n g d r o u g h t t o l e r a n t a n d C;C a l i f o r n i a n a t i v e p l a n t s;O u t d o o r w o r ks p a c e s a n d m e e t i n g a r e a s w i t h w i r e l e s s d a t a communications;Bioretention swales provide storm water storage and filtration;100%of drip irrigation system is provided with cleansed groundwater.
Materials Selection
A r i g oro u s ma t e r i a l s s e l e c t i on proto co l for Sustainability Base was implemented through two approaches.First, Cradle to Cradle CertifiedCM products were used when available, cost effective, and achievable through a competitive tender process.When certified products could not be implemented, other products were internally evaluated with MBDC for their Cradle to Cra d l e®potentia l, using pu blicly accessible manufacturer information (such as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s) .Products in a similar material class were compared on a relative scale of human and ecological per formance.Strategies included:
Material use--considerations included utilizing an ex terna l bra ce d frame to re d uce the amount of steel (by weight) in the building.The lightweight insulated metal panel cladding also reduced the amount of material required for construction.
Material health--concerns resulted in a specification process that favored materials that were beneficial to human health, ecological health, and were designed for technical and/or biological cycles.When these materials were not available due to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remaining materials were evaluated for obvious risks to the biosphere.
Material content--considerations included recycla b l e/re cycl e d materials, salvag e d materials, locally available and/or rapidly renewable materials and certified wood.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design (concrete, steel, glass, aluminum) had high re c ycl e d content and were re giona l l y availa b l e, thereby reducing transportation energy.
D e s i g n fo r d i sa s s e m b l y--wa s f a c i l i ta t e d b y choosing a steel structure (rather than concrete) that can be easily dismantled as well as repaired after a seismic event.Exterior cladding was provided in pre-fabricated unitized components.
NASA Technologies&Partnerships
To assist with the achievement of a high-performance building, Sustainability Base incorporates so f t wa re d e v e l o p e d b y NASA for pro j e c ts s u ch as the Mars rovers, Opportunity and Spirit.NASA software has been adapted to monitor the building through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hich will provide real time data to the building controls system.
Supporting the concept of constant improvement, an Inductive Monitoring System will be used to record the building functions and systems to allow for continual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Prognostics are use d by NASA to pre dict the life span of machinery and components by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Maintenance costs can be saved through 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rather than a generic maintenance protocol.
NASA excels at Data Mining:the organizations take complex data sets and render them in easily understandable and highly evocative ways.These skills dovetail well with the pedagogical intent of the facilit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alysis will be used to study air flow both outside and inside the building.This tool will allow NASA to per fect the design of the HVAC controls to maintain occupant comfort and optimize energy use.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ility Base involved a number of partnerships, including: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Integrated Building Solutions, UC Berkeley an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nd Impact Technologies.
Sustainability Base, NASA's new facility at the e ntra n ce to Am e s R e s e a rch Ce nte r, is d e si gn e d to s h o w ca s e NASA's c u l t u r e o f i n n ov a t i o n.Th e client charged the team with delivering a facility that embodies NASA’s spirit, fosters collaboration, supports health and well-being, and goes beyondLEED Platinum in its pursuit of Cradle to Cradle solutions.
As design architect, William McDonough+Partners led an intensive fast-t rack effort.The three-month concept and schematic design phase incorporated significant analysis of each scheme to test, and later tune, building performance against project goals.One result of this integrated dialog wa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building structure.The exoskeleton approach offers increased structural performance during seismic events, provides an armature for daylighting and shading strategies, and creates a column-free interior that facilitates workplace flexibility.It also becomes the icon for the building, recalling lunar modules and satellites.Other project innovations range from aggressive daylighting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design to indepth materials screening.As a result, the building is a flexible workplace filled with glare-free daylight, f re sh a ir a n d a b un da nt conn e c tions to th e outdoors, serviced by systems that, in time, will use only renewable energy and will maintain water in closed loops.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可持续发展基地
委托方: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
建设地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莫菲特场
设计单位:William McDonough+Partners
项目类型:办公建筑
建筑面积:5万m2!
合作设计:AECOM
日照/照明/节能顾问:Loisos+Ubbelohde
总承包商:Swinerton Builders
景观设计:AECOM, Siteworks Studio
机械/电气/结构设计:AECOM
MBDC材料评估:McDonough Braungart Design Chemistry
造价预算:TBD
竣工时间:2011年12月
图纸版权:William McDonough+Partners
摄影:Cesar Rubio
美国航空航天局 篇2
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到外国读高中,住在一个百万富翁的家里,家里本应是很“派”的,现实上却很俭朴。在第一次进餐时,主人竟然吃掉了小儿子的剩菜剩饭,“我”十分不解,后来主人告诉我只有没文化的人彩绘浪费东西。而且主人从不雇人做自己可以做的东西,一次大学后,他们一家人扫起雪来,“我”被他们所感动了。
从中我感受到了主人的勤俭为本、身体力行的高尚精神。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物资,不浪费粮食和任何有用的东西。节约资源,从小做起,我们也要学习那位美国房东,勤俭为本,身体力行。浪费粮食是没有文化人做的事,而不是我们。同学们,不要再浪费粮食了,要节约起来了。
我们有些中国人这一点做得最不好,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钱,有时为了要面子,还要浪费许多东西。有些人为了要面子,买许多不需要的东西,这样是最可耻的。还有一些中国人还虚幻浪费粮食,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到饭店吃饭,还没把一盘菜吃完就倒掉了。这一点中国人要向美国房东学习,要勤俭为本,身体力行。
美国航空航天局 篇3
答:我们发现过一些照片上的改变和一些失实的陈述,有些涉及图像处理。“阿波罗11”号拍摄到的“灰蘑菇”其实是舷窗的反光,“双子座7”号拍摄到的“双胞胎不明飞行物”其实是其顶端推进器,而在一张“阿波罗12”号拍摄的照片上出现的“圆形航空器”,其实是由于在火箭其他部分喷射出气体时,阳光正好照射在S-4B助推段火箭前端所致。而有些拍摄在航天飞机周边自由飞行的有效载荷的视频,经常被作为记录了UFO的视频上传到
YouTube上,比如AERCam微小卫星或者分子屏(分子屏是一个实验科学平台,由航天飞机释放于近地轨道)。有些所谓的宇航员亲口所说的话其实是虚构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在我们发现的这些“证据”中,最常见的类型都是由错误的臆想造成的,是一些简单的、看上去似乎振奋人心的、令人误解的影像。
》问:一个航天器所释放的可见物体都有哪些?
答:航天器可能会抛掉其助推段火箭或者是其结构性支撑部件,就如同飞往月球的“阿波罗”机组成员所看到的一样,或者是像“空间实验室”乘员看到的(他们看到的是空间站的S-II助推器)。“双子座”航天飞机、“阿波罗”航天飞机和“空间空验室”上的隔热材料碎片都有“脱落”的倾向。(这些飞船上搭载的望远镜在透过乘员舱的舷窗拍摄外部情景时,经常可以拍到这些飞船释放出的类似红色的小碎片。)宇航员在太空行走及进行出舱操作期间,偶尔也会在舱口手动抛弃多余的装备。在有效载荷调配期间,系留带和货舱外壳也可能被看到和拍到。航天飞机刚刚到达轨道时,表面上还会有大量由其低温主引擎制造的冰(包括一些奇形怪状的冰块,经常会附着在航天飞机的表面及其外部燃料箱供给管线上)。这些冰块脱落后可以被清楚地看到。航天飞机起飞后不久,还会有一些小块硬件飘出其有效载荷舱,或者是从其外部机械结构上分离。有几次飞行中,我们还注意到有隔热瓦碎片和条状的聚氨酯“间隙填充物”。有几个我们部署的有效载荷,包括航天飞机的充气结构和球形的自由摄像机吊舱,在上传到YouTube 上的视频中被不正确地描述为“未知”。在进行太空行走时,有些包装材料可能被抛弃,意外松动的工具也可能会飘到太空中。有一次,宇航员故意把几个高尔夫球打入太空。到现在为此,数量众多的被录像记录下来的“点”,都已经被证明是从航天器内部流出的,比如水和推进剂(肼和四氧化二氮)结成的冰。水和推进剂是从100多个外部阀门流出来的,有些是刻意为之,比如用水泵打水和对闪蒸器进行操作,还有液压泵测试,但大多数是由于推进器阀门偶然渗漏造成的。
》问:请解释一下“航天飞行器排气”是怎么回事?
答:为调节舱内压力或泵出废气,如二氧化碳或者甲烷,舱内空气可以通过特殊的阀门排出。水(或者废水)也可能被排出,其能见度由其被排出时的流速决定。流速低时,这些水可能在排出的整个过程中形成一道看不见的轻柔的羽流;流速高时,这些水会由于快速冷冻而形成冰晶,构成一股“暴风雪”。在航天飞机上,液压动力元件在燃烧肼以提供驱动气动舵面所需要的推力时,也会排出蒸汽。
》问:什么是“星座尿液”现象?
答:在“双子座”和“阿波罗”项目中,尿液是通过一根特殊的管子被排出舱外的。在太空中,尿液瞬间就会结成冰,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有一张照片照到了这些冰晶形成的“云团”,而这些“云团”被光荣地授予“星座尿液”称号。十分抱歉,让那些粗枝大叶的人们失望了,但是粪便是不会被抛弃的。
问:在电视上或者用肉眼直接观察,推进器的尾焰看起来像什么?
答:即使是火箭引擎正在燃烧时,其尾焰也并不总是能被看到,认识到这一点极为重要。航天飞机的3台主引擎,以及更大一些的轨道机动系统引擎在启动和停机时都会发出“闪光”,但当你对这些“闪光”进行观察时,就会发现大部分尾焰是不可见的。更小一些的反作用控制系统推进器(不管是其中的主推进器,还是更小一些的微调推进器)都能发出明亮的中心线尾焰,但是这些尾焰会随着其偏离中心线的倾角的增大迅速消失。尾焰的能见度通常取决于推进剂混合的偏差,而推进剂混合的偏差往往发生在阀门开启和关闭的时候,但也不是完全同步。另一种情况发生在尾焰燃烧期间,在几个尾焰中有那么一个轻轻地“打了个嗝”。对燃烧时间较长的(5秒至1 0秒)反作用控制统,在其推进剂以稳定的配比燃烧期间,其大部分尾焰是不可见的。
》问:你们怎么有胆量怀疑一位真正的美国英雄, 比如戈登·库柏呢?
答:我曾经深入地研究过他的故事,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传说越来越富有戏剧性——这是一种典型的讲故事效应。我还发现了很多独立的证人,在这些证人中,既有可以证明库柏在加入美国航空航天局之前的经历的(在德国以及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也有可以证明在那之后所发生的事的。他们都说压根儿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那些声称有些事情从来就没有被解释清楚的作家们,对这些研究活动根本一无所知)。在另外一些案例中,库柏在描述一些有据可查的航天经历时,经常会添加一些不真实的、戏剧性的细节。有关他的一些神乎其神的故事,都是精心设计好用来取悦他的听众的。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他在自传中所描述的,他通过一个来自外星生命的心灵感应警告,将航天飞机从一个致命的设计缺陷中拯救出来。
》问:你们为什么要怀疑一位真正的美国英雄,比如埃德加·米歇尔呢?
答:我很高兴接受米歇尔提出的,有关他对某些故事的个人见解,但是对“太空不明飞行物”这个课题来说,他没有任何贡献。我很高兴能有一些非常有才干的人,能够尝试着为我们拓宽知识的疆界,将在此疆界之外的知识绘成一幅地图。事实上,在他的太空生涯开始时,他就已经在做这件事了。在我分析他已经出版的著作时,比如他在“阿波罗14”号上进行的私人超感应能力实验,我的感觉是,这个人已经被超感应能力的概念冲昏了头,以至于无法为他心里的可信性标准保持充分的怀疑态度和足够的谨慎。以他的《超感应能力实验报告》为例,这篇报告给我最深刻的感觉是,在实验进行完之后,为了得到“成功”的得分,他对评分标准进行了修订,通过改变规则,使本来很随机的实验结果看上去成了差异显著的结果。
美国西南航空:成功的智慧 篇4
事实上,美国西南航空的创业计划,真的就被创始人赫布·凯莱赫写在了餐巾纸上。
凯莱赫是谁?美国一个坏脾气的律师,也是西南航空公司的创始人。
西南航空是谁?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最具创新能力的航空公司。
站在2011年时间点上,谈论商业创新,当然非创造苹果的乔布斯莫属。不过,在乔布斯创办苹果,盖茨创办微软之前,有个超级牛人,在已经饱和的美国空运市场上,推出一个低价航空公司。这家航空公司不仅改写了空运市场的格局,而且创造了连续33年盈利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喊出了一个口号:员工第一!
1966年的一天,坏脾气的律师赫布·凯莱赫,在一张餐巾纸的背面制定了一个低价位的、朴素的空运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凯莱赫说服投资人,创立一家后来居上的伟大航空公司。一个创业计划能够写在餐巾纸上,这样的疯狂举动,估计只有凯莱赫这样的商业狂人才干得出来。而能够在餐巾纸上就能写下的创业计划,也说明这个计划简单至极,“让乘客开心,让成本降低”,这简单的两点,是凯莱赫计划的核心。正是因为完全彻底地遵循这两点,西南航空在饱和的美国空运市场中不仅后来居上,而且持续33年盈利,即使是911事件,也没有影响。
33年连续盈利,即使重大意外事件都不影响盈利,这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事实上,与所有新鲜事物诞生时一样,西南航空出炉时也相当不易,所有的航空公司都给这家公司制造麻烦。直到1971年,经过重重阻挠,西南航空公司才投入运营,凯莱赫任首席律师。1982年,凯莱赫成为首席执行官。凯莱赫并不考虑当时航空业是如何运作的,他只奉行两条原则——顾客开心,成本降低。为此,凯莱赫坚持鼓励设计大量的方案来保证成本最小化。比如,乘客选座位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飞机上只提供花生,不提供其它餐食。
让顾客开心,成本降低,可以说是所有公司的追求,但为什么只有西南航空做到了并创造了奇迹?诀窍只有一个字:人。
员工第一,是西南航空贯彻始终的唯一理念。在西南航空的组织文化中,“员工第一”的信念在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经叛道的凯莱赫认为,信奉顾客第一的企业,是老板可能对雇员做出的最大背叛之一。西南航空努力强调对员工个人的认同,如将员工的名字雕刻在特别设计的波音737上,以表彰员工在西南航空成功中的突出贡献;将员工的突出业绩刊登在公司的杂志上;凯莱赫等公司高层经常对员工进行访问。长期坚持就形成了文化,员工第一让员工认为公司以拥有他们为荣。在西南航空,“员工第一”不是泛泛地强调重视员工整体,更有对每个员工个人的关注,每个员工都是第一。西南航空认为公司所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公司的员工和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人是管理中第一位的因素。
“在美西南,我们宁愿让公司充满爱,而不是敬畏。”“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事业”。从这一系列口号中可以看出美西南航组织文化的特质。在其员工培训中强调员工应该“承担责任、做主人翁”,“畅所欲言”,在组织文化中真正引导员工形成一种主人翁意识,让其认为公司的发展也就是个人的发展,促使员工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鼓励创新与“员工第一”的价值观相适应,公司重视员工对具体问题的判断,而在管理实践上也强调员工主动、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西南航空收购破产的中途航空公司。
1991年3月25日,中途航空公司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同年11月7日清盘。当天,西南航空就派出了一个20人的小组飞往芝加哥,组建公司的相关机构。第二天,即11月8日,西南航空的航班就从重新改造后的登机门出发了,这距离中途航空公司退出不到24小时。西南航空公司的动作是如此神速,以至于新闻媒体来不及拍摄他们在新的登机门悬挂标记的场景。要知道,此前西南航空并没有计划如何改造中途航空公司的登机门,也没有经过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在行动前进行可行性设计。西南航空的员工绝不墨守成规,被一堆规则束缚,而是由他们自己做出最好的判断。西南航空公司文化中鼓励员工主动创新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
西南航空公司的合作精神也是少见的。西南航空强调组织内部以及在员工、供应商和顾客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信任关系。公司里有85%的员工加入了不同的工会,但并没有出现其他航空公司中工会与管理层间的巨大冲突。公司里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在强调外部的顾客的同时都很注重内部顾客(内部顾客包括所有的员工和关键的利益者)。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合作精神渗透到了企业的各个角落,人们积极寻求改进工作关系的方法,从而提高经营成果。大家都相信:与其彼此竞争,不如做得最好。
凯莱赫从无到有,创办了一个年收入50亿美元的企业,并开创了公司连续赢利超过33年的纪录,这在上个世纪后20年,都是神话类的版本,也是一位传统企业家创造的奇迹,使其成为并不逊色于盖茨、乔布斯的商界领袖。西南航空后来成了各大商学院争相分析的案例,甚至被《基业长青》的作者收入囊中,凯莱赫算是把简单做到家了。
很多优秀公司都在研究客户,强调客户重要性,强调服务粘性,但往往忽略了公司最核心的资源:员工。即使不忽略员工,也很难真正尊重员工,尊重员工的家人,甚至包容员工及其家人的不同价值观。
美国LI+美国移民签证简章 篇5
一.L1签证介绍
L1签证是美国移民局对外国商人和外国专家到美国长期工作的入境许可之一。主要是鼓励外国企业在美国做生意和投资。
L1签证适合于中国各类企业到美国经商(跨国公司),需派遣或调动企业的经历或具有特殊技能的职员到美国工作的情况。中国企业需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被派遣到美国的工作人员可以用L-1A和L-1B两种签证,前者签发给赴美国分支机构经理或主管,其在美国的居留期限最长可达七年;后者签发给其专业人员,其在美国的居留期限最长可达5年。L1A持有人以及直系亲属,法律允许这类申请人的配偶和21岁以下子女随行。L1持有人的家属可以在美国工作,子女享受美国免费教育福利。
L1A跨国公司经理签证是近年来接受最多的签证之一,申请人的主要条件是必须是中国企业的领导人或相当于经理级的行政人员(包括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或公司某部门的经理,如财务部经理、业务部经理等等)。只要这些人员在申请L-1签证之时,已在中国公司内部担任以上职位一年以上,而公司又有意开始在美国做生意,即可开始办理L-1的申请.L1A签证在申请时为非移民签证,但是,按照美国移民发有关条文的规定,L1签证的持有人以及家属,在一定的期限内可以转换移民身份,直接取得美国的永久居留权。在领事馆申请签证的过程中,签证官不得以申请人具有移民倾向而拒绝签证,因为L-1类别的签证在移民法中给予申请人有移民或者不移民的自由。
L1申请人是接受中国总公司或母公司的调遣,前往美国分公司或子公司工作。如果在美国没有分公司或子公司,总公司或母公司需要从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开始。在美国的分公司或子公司成立一年之后,上述两种公司人员均可依法向美国移民局申请永久居留身份,即人们通常所讲的“绿卡”,不受任何移民配额的限制。当申请人的申请获得批准后,其随行家属亦可同时获得绿卡。
二.L1签证的申请条件
1.必须在国内有公司,公司必须是正常运行的,一般注册时间不低于两年、没有行业的限制;
2.申请人在中国公司任职一年以上、必须是公司管理层的员工;
3.以中国公司的名义到美国注册分公司,派遣公司员工到分公司管理业务。
三.申请必备材料 A.个人准备材料
1.有效护照和身份证
2.四张照片5厘米X5厘米正面照 3.到美国工作/研究计划书报告 4.个人完整简历表 5.最高学历证明 6.婚姻状况证明
7.企业对申请人管理职位的工作内容证明
B.公司材料准备
1)公司注册,股权证及联邦税号 2)营业场所证明,如办公室租约 3)办公室的彩色照片 4)购买办公室设备的收据 5)销售单据,海关单据 6)银行对账单 7)报表
四.L-1 签证的优势
1.L-1签证 不受双边贸易和投资条约的制约。2.L-1签证对美国子公司的规模大小没有限制。
3.美国子公司无须与海外母公司从事完全相同的业务。
4.可申请绿卡:持有美国 L1 签证者,在美国公司成立一年后,即可以第一优先劳工移民 的方式不需要美国劳工部的层层审批即可直接申请绿卡,不受任何移民配额的限制,直接取得美国的永久居留权。
5.申请速度快:美国 L1 签证无需等待配额和排期,申请和批准时间短。6.可多人申请:在美国设立分公司,中国总公司通常可以派 2-3 人过去。
7.国内母公司派遣人员的配偶和未满21岁的未成年子女可以通过申请L-2签证赴美。8.无学历语言要求。
五.办理流程
1.填写评估表格,评估申请人L1签证可行性 2.签定办理合同
3.按要求提交相关资料
4.国外注册公司提出L1申请 5.收到面签通知
6.公司对申请人进行面签前培训 7.大使馆面签
8.体检下发L1签证
9.公司正常运营一年后,在向移民局提交EB1(C)移民签证。10.成功拿到移民签证
美国航空巨人倒下 篇6
自“9.11”事件以来,美航是唯一没有申请过破产保护的美国航空公司。但现在,它终于沦为与达美航空、美联航空为伍。
时近2011年底,由于高昂的劳动力成本、油价持续走高及客运量增长乏力的困扰,美国航空公司的母公司AMR集团申请破产保护,意在通过重组减少债务负担、降低成本。数字表明,截至目前,AMR公司上市资产为247.2亿美元,负债为295.5亿美元。
美国航空总裁托马斯·霍顿表示,美国商用航空业近几年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但其主要竞争对手也都曾经有过相同的经历,所以他仍对美航的前途抱有信心。
几乎所有的美国航空公司都经过一遍破产保护,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铁路业的接连破产现象,是否将在航空业上演?
作为曾经全球航空业的霸主,美国航空的遭遇不禁让人唏嘘。事实上,经济危机下,欧美发达国家航空业的日子都不好过。
国际航协理事长和首席执行官汤彦麟曾在近期表示,如果政府无法解决欧元区的债务危机,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因素将拖累2012年航空运输业的盈利前景。届时,整个行业将蒙受2008年金融托马斯·霍顿危机以来最巨额的亏损,将超过80亿美元。甚至有预测显示,这将致全球GDP增长放缓0.8%。
在亏损的愁云惨雾中,中国航空市场表现一枝独秀,这从全球大飞机制造商加大布局中国市场的行动中可见一斑。
面对欧美航空市场衰退,波音、空客、霍尼韦尔、GE纷纷加紧与中国合作的步伐,调整市场战略。来自波音航空的预测,至2030年,中国需求5000架新飞机,价值6000亿美元。那时,中国将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航空市场。
而从中国的航空公司近年的发展来看,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南方航空以及国泰航空,目前也都是排名全球前15的航空公司。数据显示,2011年的全球航空业预期盈利69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预计33亿美元。从国内目前四大航空公司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四大航前三季盈利合计118.28亿元人民币,约合15.8亿美元,占整个亚太区盈利情况的1/2,而全年的盈利数字还将继续扩大。
一直以来,破产保护常常被美国航空公司看成是起死回生的法宝,破产重组意味着航空公司可以继续扩张网络,提供服务,改善机队并且进一步加强技术投入。如达美航空申请破产保护后收购西北航空,美联航破产保护后收购美国大陆航空。
但是,航空公司并不同于大飞机制造商,可以转移市场,依靠本土市场生存的航空公司,面对美国航空市场的萎缩,未来的发展似乎积重难返。
从美国航空公司接连破产来看,重组后的资产与同质化的服务竞争、高成本的人力与运营支出显示出,航空业绝对是红海中的红海。加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燃油价格的上升,这都成为了美国航空再重新起飞的阻碍。
数据显示,美国航空的年收入达到220亿美元,年旅客运载量为1.06亿人次,但他的直接运营支出高达202亿美元。人力成本与运营成本已经超出了控制。
看来,昔日的航空巨人能否再次崛起,除了其本身的资产与战略调整之外,还要依赖整个美国航空业的转型。
从美国起源看美国人个性 篇7
关键词:美国起源,美国人个性
美国人是一个自由、开放、主动、包容、勤奋、务实、开拓进取、有冒险精神等性格特点的的民族, 而这些特质, 从美国起源、美国的独立史中就明显可见, 也是他的特殊历史进程的必然产物。
我们都知道,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移民国家, 白、黑、黄、棕色人种都有, 有几乎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从五月花号登上美洲之时, 美洲这块陆地上就已经有或来过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人, 土著民印第安人据说是几千年或上万年之前到达的多国亚洲人, 这也许就是造就今天美国人开放、包容的历史原因。而这些先驱者敢于探索未知领域, 本身就是一批不安现状或不甘贫穷、追求自由、具有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探路者、探索先锋。下面从美国历史的几件主要事件来探究:
一、五月花号
五月花号本身就是一批追求信仰、宗教自由 , 不堪忍受英国国教排挤、迫害, 追求新的幸福、生活的探险者, 他们是一批敢闯、敢拼、敢于经受艰难困苦、富有冒险精神的勇士。从他们登上五月花号的那一刻, 他们就准备好了迎接最糟糕的命运, 五月花号的移民史更加磨砺了他们这种追求自由、独立、勤劳、坚韧的品格和冒险精神。
五月花号在1620年9月启航,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找回失去的权利和自由的梦想。由于是在险恶、寒冷的冬季, 海上风急浪高, 五月花在行进中与狂风暴雨搏斗, 艰难地向前漂泊着。经过六十多天的颠沛流离, 11月19日, 移民们终于到达北美洲东海岸的科德角 (Cape Cod) , 他们准备继续航行到原目的地哈德逊河 (当时那里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殖民地) , 但由于遭遇风大浪急, 风向改变, 再加上携带的食物与淡水即将用尽, 他们只得中途折返科德角。两天后, 在普利茅斯湾登上了美洲新大陆的土地。幸运的是在这次充满危险的远征中, 全船只有一人死亡, 再加上中途产下一婴儿, 五月花号原数到达美洲。而在以前的探险船只, 有的在到达美洲后, 有一半的人都因海上恶劣的天气、寒冷、疾病、饥饿而死亡。
他们上岸后, 发现一小村庄, 沉寂、荒凉, 看不到一个人影, 一缕炊烟, 异常荒凉, 后来才知道, 原为印第安村落, 几年前天花流行, 全村人无一幸免。他们还发现了一些残破小屋, 虽然破旧, 却能遮风避雨, 帮助他们度过寒冬, 它成了这群异国漂泊者的最初避难所。尽管这样, 由于正值隆冬季节, 不适合农耕。没过一年就有一半的人死于严寒与疾病, 等熬到第二年春天时, 幸存下来的不超过50人, 但存活下来的移民并没被困难所吓倒, 他们学会了捕鱼与打猎, 学会了如何种植玉米和怎样饲养火鸡, 他们建立起了坚固的房子。尽管生活很艰苦, 但当1622年有船只路过答应带他们回英国时, 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提出回去。而早期的殖民者, 有些因移民团体内矛盾、分歧, 有些因实在不堪忍受此处的原始、荒蛮, 纷纷打道回府, 重回英国。而这些存活于这片土地的移民, 一定是自由、独立, 能吃苦耐劳, 勇于开拓和冒险的一个群体。这些和狂风暴雨搏斗, 与疾病匮乏抗争的千难万苦的经历, 使他们更加坚定和顽强, 这也许就是今天美国人直接、务实的真正原因。
二、印花税法
殖民地人民即美利坚民族的苦难没有结束, 1756年, 英国与法国为争夺北美大陆的领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英法的“七年战争”胜利后, 英国为转嫁战争军费负担, 1765年3月22日, 出台了《印花税法》, 规定:“殖民地的报纸、年历、小册子、证书、商业单据、债券、广告、租约、法律文件以至结婚证书等, 都必须贴上票面为半便士至20先令的印花税票 (须用硬币购买) , 违者将被送到不设陪审团的海事法庭受审。”对于这项《印花税法》, 殖民地居民怨声载道, 为反对《印花税法》的实行, 许多殖民地居民主动、自发组织起来, 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展开了斗争。提出如果不废除《印花税法》, 就抵制英国的货物。殖民地的妇女们也自己纺纱织布, 不穿从英国进口的纺织品, 参与到反《印花税法》的运动中。一些思想比较激进的移民为阻止《印花税法》生效, 举行游行示威, 高喊口号, 捣毁税局, 放火烧毁成堆税票, 逼迫税吏辞职, 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暴乱。《印花税法》在殖民地居民的强烈反对下彻底流产。他们不坐以待毙, 他们以主动、积极有效的方法, 成功地争取到自己的权利。
三、波士顿惨案
《印花税法》废除后, 波士顿惨案事件又起, 1770年3月5日, 驻扎在波士顿的英军以保护执行税法的英国官员为由, 向抗议《唐森德税法》 (对进口到殖民地的一些物品征税) 的一群游行民众开枪, 结果打死四人, 伤六人, 这就是美国著名的“波士顿惨案”。惨案的发生再次激起了殖民地人民反英情绪的高涨, 5万人参加了葬礼游行。在群众的压力下, 总督下令从波士顿撤军, 并审讯了枪杀居民的士兵。发生惨案的同一天, 英国政府为缓和抵制英货的经济压力, 废除了《唐森德税法》, 但保留对茶叶征收进口税, 以维护英国议会有权向殖民地征税的原则。殖民地人民通过努力, 甚至流血牺牲, 取得又一次胜利。
四、“波士顿倾茶事件和莱克星顿的枪声
“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了美洲要求独立于英国的导火索, 殖民地人民认为英国为保护英国本土工业和贸易, 出台了一系列不公正甚至盘剥殖民地人民的政策, 这样的政府已经不值得信任和忠诚, 因此多数殖民地萌生出独立的想法。为解自己于火热之中, 此时, 各殖民地选举了通讯委员, 所有通讯委员会建立联系。。他们传递信函, 扩大宣传和互通情报, 统一反英认识和活动。为第一次大陆会议作了重要组织准备。第一次大陆会议讨论的政治方案中有英国政府无权对殖民地颁布任何法规和命令, 呼吁殖民地人民武装起来对抗英国暴政。从此, 由“莱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序幕。
五、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 《独立宣言》正式获得议会通过, 《独立宣言》的通过与发表, 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正式诞生。这份划时代的文献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 ……, 这些联合殖民地应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国家, 解除它和英国的一切政治联系, 及一切对英王的隶属关系。”, 自此, 7月4日成为美国独立日, 现今的国庆节日。美国独立战争历经八年, 在法国和西班牙的援助下, 官兵顽强奋战, 1783年获得全面胜利, 他是世界上以弱小战胜强大宗主国, 获得独立的典范。究其原因, 同样有殖民地人民坚忍不拔和顽强不屈, 为追求集体和个人利益, 不惜一切的斗争精神。这种主动、积极争取自由与独立的自救传统传承今天, 我们知道, 如今美国人仍直率、坦言, 勇于表达个人观点, 也善于争取个人利益与权利。
六、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将美国人的开拓和冒险精神彰显极致。早在美国独立之初, 一些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士就开始踏上西进的征途, 他们越过森林密布、野草丛生的高山峡谷, 不断寻找着新的机会。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 近西部地区已经被早到的农场主与种植园主瓜分殆尽, 越来越多的拓荒者到远西部寻找机会, 拓荒者一踏上旅途便要经受艰苦的磨炼, 移民们除了要忍受旅行的危险而单调外, 还要承受疾病和死亡的打击。在20世纪40年代的淘金热的一段路上, 至少死亡了2000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有些人动摇了, 返回, 有些人继续西进。在一大片令人望而生畏的荒原上, 移民们为了追求独立与财富, 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他们靠辛勤劳动赢得了机会与财富, 过上了较稳定的生活, 勤劳勇敢、不断进取的新一代美国人也随之成长起来。
美国的起源、独立和发展史就是一部美国人追求独立和自由、勇敢、进取、勤劳、苦难、抗争、开拓的斗争史。由于在独立初期, 他是一个“百荒待兴”的新兴国家, 没有现成的良好环境, 美国人必须开拓、创新, 由于建国初不太健全的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 使得美国人无论是在生活或经济、商业活动中都有着更大的自由度, 这或许就是美国人自由、独立、个性化的又一根源。在经历了这“九九八十一”磨难之后, 美国、美国人民逐渐成熟, 他们经济发展了, 生活稳定了, 法制更健全了。
他们的这种追求自由、独立, 个性化、勤劳、求变、冒险等精神一方面会通过遗传, 血脉相承 (因为, 他们的祖辈, 血液中流淌着这样的特质) , 另一方面, 会通过他们本人或美国文化、历史教育, 代代相传, 影响至今, 是美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就了今天美国人的特性。今日的美国人像他们的祖辈一样, 也一直处于抗争中, 他们不安于现状, 不甘于平淡、平庸, 喜欢与众不同, 争强好胜, 喜欢竞争, 好战, 这些特质, 注定他们喜欢追求自由和个性化, 不爱人云亦云, 不喜欢盲从, 喜欢创新、挑战和冒险。当然, 成就美国人个性因素很多 , 本文从美国的起源历史方面探究一二。
美国英语的特色之一——美国俚语 篇8
关键词:美国俚语,禁忌,反定制,态度,隐喻
当前中国媒体中流行的“很给力”“太雷人”“很纠结”“山寨版”等说明紧跟学生语言与网络语言已成为全民时尚。某日笔者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的一位特约评论员在讲到哈萨克斯坦、美国及拉脱维亚举行军事演习时说:“拉脱维亚是来‘打酱油’的 (可有可无, 以免美国显得太突出) 。”笔者将这类网络语言归于俚语范畴, 因为Longman词典给slang (俚语) 下的定义是:只为一特别社会群体使用的非常不正式的词语。除了词典上标明[俚]的类别外, [非正式]、[口语]类别的词也属于俚语词典的收录范围。
美国俚语同样也有强大的生命力。美国社会的文化异类混合, 是造成美国英语中的俚语特别丰富的一部分原因。不久前沸沸扬扬的默克多电话窃听案的英文phone hacking就是俚语。1987年ABC News (5月30日) 说过这样的话“房屋净值贷款——它们是摇钱树 (cash cow, 现为金牛) 还是定时炸弹?”不难注意到美国人在日常讲话中经常使用俚语表达。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中我们听到讲话者称他们的车叫“柠檬 (lemons) ”, 他们住的地方叫“垫子 (pads) ”, 称他们吸毒的经历为“在旅行 (taking a trip) ”。以美国人崇尚的自由、平等、实用精神, 很少有美国人会认为俚语是“下里巴人”式的语言。但“阳春白雪”式的人在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存在, 美国俚语从“灰姑娘”成长为万众的“宠儿”也必定经历坎坷。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美国俚语的历史及本质。
一 出身卑微, 备受歧视
1934年, 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杰出教授Allen Walker Read发表了一篇关于“所有英语词中名声最差的词”的学术文章。“那时的学术界每根柱子后都潜伏着蓝鼻子 (清教徒式的人物) 。但是Read会用一把精美的教育学软糖来难住他们。”他敦促受尊重的人应“不自大地”利用这类猥亵的语言 (obscenity) , 以免对它的回避会造成一种愚蠢的语言禁忌。但在他15页的论文中Read竟然一次也没使用他所说的“我们的词语”。
普通的美国人所通晓的词汇中有10%是俚语提供的。然而它被学者忽视到什么地步——“全国这方面的专家可在去出席美国方言学会的大会时乘坐一辆出租车, 而且身边还有地方挤下一套20本的《牛津英语词典》”。
美国俚语受歧视的原因大致如下:
1. 卑微的英国出身
Samuel Johnson在其著名的1775年词典中甚至没有屈尊列入slang这个词, 他认为英语是“完美的”语言。1828年Noah Webster收入该词条, 但毫不同情地将其定义为“卑劣的、粗俗的、无意义的语言”。Slang的概念在它出现之前的200年就存在了。在16世纪, 伦敦知识界就发现乞丐、割钱包者及黑社会的其他成员已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成语。这条文字的小溪 (大约200个) 后来发展成在世界范围内可能有100000个词的滔滔江海。大量地制造这类词的人来自亚文化群——军队、高中和大学的孩子、体育作家和运动员、音乐家、非裔美国人、工厂工人以及吸毒者。
2. 美国黑社会的饶舌产物
20世纪20年代, 禁酒令使匪徒的营生成为迷人的产业, 还教给守法的人黑社会俚语。如fence (买卖赃物的人, 源自1698年) 、gun moll (持枪歹徒的情妇, 1908年) 、flatfoot (穿制服的巡警, 1912年) , 等等。在20世纪30年代, 当非裔美国人迁出南方而摇摆乐团在夜总会大热时, 黑人英语汇入了主流语言。在其后的几十年中, 嬉皮士、同性恋者、收音机民用波段的使用者和其他次要群众以其独有的尖刻的隐喻时不时地抓住媒体的兴趣。
3. 淑女所不齿的语言
Flexner在1975年编纂《美国俚语词典》时意识到:“大部分美国俚语是由男性创造并使用的。俚语词的许多种类……主要是讲男性的奋斗和兴趣。”De Klerk同意这一看法并将男性更多地使用俚语归因于俚语使用的固有的“大胆的”成分, 还有男性经历的更多的自信。同样地, 在男性伙伴群中对猥亵语言的高度重视可能导致男性的俚语使用更为盛行。
那么美国妇女的态度呢?1816年, 一家妇女杂志《女士亲信》发表了一种普遍的观点:“要不是有我们妇女在, 我们的英语就会有被俚语闷死的危险。她们很少用它——一位有教养的妇女从不使用它。”难怪有那些表示酗酒 (tippling) 和性交 (coupling) 的词、表示女性身体私密部位的词、所有那些隐喻如小甜饼 (cookie, 又指漂亮的年轻女子[过时]) 和果馅饼 (tart, [非正式]荡妇;[俚]妓女) , 使妇女等同于食物, 通常是甜味太重的烘烤类食品。
二 沧海桑田, 俚语得解放
1. 俚语使用于社会局部
在18世纪和19世纪, 编辑与文学要人们谴责俚语对文明有伤风化的影响;成群的女教师批准对俚语实施诅咒。交流的缓慢也阻碍了俚语的传播。这些约束在20世纪初就消失了, 美国很快变成今天这样的俚语大工厂。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让位于现实主义, 全国到处都充斥着真实生活对话的小说和短篇小说 (虽然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对“下流”词语的印刷解禁) 。好莱坞甚至在电影与嘉宝学会说话 (默片) 之前就提供带俚语的闲聊以使数百万的人着迷。报纸与杂志脱下他们刻板的高排扣鞋子而接受欢快的风格, 乐意接受每个时代的俚语。两次世界大战和各地冲突给很多男性打了免疫针, 使他们不至于被士兵、水手及飞行员 (flyboy, 1937) 的强硬俚语吓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使bump off (谋杀) 、leatherneck (海军陆战队员) 、foxhole (散兵坑) 以及许多其他词流行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传播了更为丰富的俚语词汇, 其中许多词在今天还被广泛应用, 包括boondocks (丛林) 、snafu (混乱状态) 、goof up (因粗心弄糟) 、foul up (搞糟) 、buy it (放弃) 以及pissed off (愤怒的) 。越南战争生产出创新词兼重新发现这种特别讨厌的庄稼, 正配得上这些步兵 (grunt:原意为猪等的呼噜声, 1961) 的情绪。最受青睐的词有zap (攻击) 、waste (杀死) 以及gook (美军对东方人的蔑称, 1920年起) 。
如今, 越来越多的女性毫无愧色地大甩俚语。听听一个“峡谷女孩” (a Valley girl:指一种说口语式英语、实利主义的、快乐主义者的美国妇女阶层) 怎么说英语, 或问问Connie Eble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英语教授) 。Eble多年来一直在她教的主要为女生的课堂上收集俚语, 这些学生将来都是要做英语教师的。俚语词句稀松平常地从她的这些年轻学生的嘴里冒出来。美国大学女生联谊会所用的俚语包括:to suicide (本义自杀, 现指一位准备被拉入大学女生联谊会的对象在声明她的选择时写下唯一的联谊会) 、ax-queen (斧头女王, 指一位不喜欢所有誓约的联谊会成员) 、VNB (“very nice but”, we don’t want her的缩写, 指一个很好但我们不想要她的联谊会入会对象) 、diamond in the rough (未经琢磨的钻石;[口]外粗内秀的人。此处指一位不为人知的入会对象) 。Eble说, 女运动员在大学体育代表队中的出现, 使她们暴露在更衣室的俚语环境中, 而她们现在就在说俚语。在对《兰登书屋美国俚语历史词典》 (the Random Hous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 简称HDAS) 的介绍中, 编者Lighter声称:在过去30年中, “女大学生——不再像前辈那样中产阶级——几乎肯定已开始喜爱一种更‘阳刚的’、粗俗的讲话风格”。
据Brandeis University的Aryn L.Grossman与Joan S.Tucker的调查, 女大学生们最常使用来称呼自己性别的俚语词为chick小鸡, [俚]少女;少妇 (将女人婴儿化并贬低到动物的地位) 、bitch母狗;泼妇 (指作为荡妇或不招人喜欢的个性) 、babe[美俚]年轻妇女 (也指像孩子的性格, 如为赞美义, 只指外表吸引力) 、slut荡妇;妓女 (极具贬义) ;她们称呼男性最多的词为guy[非正式]男人;家伙、dude[美俚]花花公子 (与guy皆为中立无害的词) 、boy[非正式]男子的男性朋友。而男大学生们最常使用的称呼自己性别的词是:guy、dude、stud种马;[非正式]乱搞性关系的男人、homey伙伴 (指不世故的人) 。他们称呼女性最多的词是bitch、chick、babe。为什么与性别有关的俚语知识和使用在两性间的不同差别不大?Chapman在1986年就认为, 妇女越来越多地使用俚语反映出她们决心在社会上得到权力, 需要把自己从古板的“淑女似的”行为限制中解放出来并采用一种更阳刚的风格。以把俚语词语特别是称呼她们自己性别的词语并入其词汇的方式, 妇女也可以试图“拿回”并剥夺那些男人用来贬低她们的词。
2. 俚语在整个社会被使用
部分限制影片和淫秽歌词热衷于展示人们实际上如何讲话, 并已影响到人们真正讲话的方式。在19世纪, 大家习惯借助亵渎神明的言词来令人震惊。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这类言词消退了, 猥亵词语成为冒犯他人的选择方法。现在, 猥亵语言正在失去威力, 而种族的表述形容词——在20世纪50年代可相当公开地使用——现在却是新的引起高热反应的禁忌。Lighter认为如果HDAS的内容会引起任何争议的爆发的话, 它将不会是关于词典的4字母词汇 (F word[美]庸俗的下流词语) 而是关于种族的形容词。Eble教授说, 如果她使用了“4字母词”来告诉学生他们的一次考试考砸了, “我的班级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bat an eye, [非正式]不露声色) 。”然而如果她在任何语境下使用了一种种族形容词, “我将永不被原谅”。在密歇根大学, 有人窃取一个电脑口令并以学校的标识语发送种族恶骂到因特网上, 引起网民狂怒。密歇根的英语教授Richard Bailey, Images of English (《英语形象》) 一书的作者 (讲述对待该语言的态度) , 引用这次事件作为这一永恒冲动的证据——很多俚语体现了这一冲动:“想把马粪投入大酒碗的冲动 (the impulse to hurl a horse apple in the punch bowl) ……看来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动摇文明的支柱”。
三 存在决定价值
J.E.Lighter花了1/4世纪的时间从书籍、文章、报纸、诗歌、剧本等之中收集使用俚语的引语, 编成鸿篇巨制《兰登书屋美国俚语历史词典》, 并被拿来与250年前的英国大词典家Samuel Johnson相比。Lighter希望这本词典能使未来几年少些小小的不稳定。HDAS已经热卖, 成了一只cash cow (现为金牛;原为俚语:巨大财源;现Longman已脱去[俚]标识:摇钱树) 。
1. 俚语的历史地位
历史地看, 知识分子对slang的态度分裂成两大阵营。一个阵营将其归类为offal (废物) ——“人类当中的猪叫声”, Ambrose Bierce在他的词典里写道。另一阵营看到的却是无产阶级的诗歌——一种人类祖祖辈辈“工作、需求、关系、欢乐、情爱、口味的产品”, Walt Whitman如此写道。Gerald Parshall说slang是“美国词汇的下腹部 (underbelly) 上的黑宝石, 全方位地展示出它流氓的活力与多样化”, 又有说它是“未切割的钻石, 在与性有关的暗喻之林与粗俗词语的沼泽区之中闪闪发光”。
HDAS的主编J.E.Lighter认为, 关于什么是slang存在着大量的误解。“一般公众故意使用英语教师可能反对的任何俚语——只要是新奇的就行。”Lighter以俚语创造的背后动机来给它下定义:“一个标准的英语词周围有一种强大的反定制 (anti-Establishment) 气氛是件非常不寻常的事。但这就是俚语的本质所在。”俚语有一种与人对抗 (in-your-face, 1976年) 的特质, 从讽刺的到挖苦的, 范围很广。“它把世界脱到只剩男内衣 (skivvies, [美]1918) , 平躺着露出人类光光的膝关节和脚底弓。”它充满了细微差别, 是有态度的语言。往最糟糕的一面看, 它“愚蠢地表示着粗鲁和挑衅”, 如Lighter不情愿地承认;往最好的一面看, 它使标准英语在其保持中立的慎重行事中看起来苍白无力。
2. 俚语是一种社会信号
对大量的亚文化群来说, 创造并使用俚语是一种团结一致的例行习惯。新兵、校园新生、新的生产线工人——都学习他们的新领地的行话来表示他们能与别人和睦相处。而老居民以讲俚语来打发时光, 因为这支撑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并区别出他们的地位。Lighter说:“当你讲了很多俚语时, 你在传递的一个意思是:你的世界观与别人相当不一样——与你父母的或你圈子外的人的, 或不管是谁的, 而你喜欢这样。你想享受这种不一样。”
甚至在亚文化群之外, 许多人使用俚语来广而告之:他们有一种反定制的立场, 这适合他们的气质。他们可能认为它是一种比标准英语更真实的交流方式。它的侮辱人的军火库可供你毫不吝啬地发泄怒气。另外, 它很好玩。John Algeo, 一位佐治亚大学的长期英语教授, 而且可能是新词汇的美国领军专家, 说语言“可能是人类最早的玩具。俚语是一种受欢迎的玩耍形式。人人都能玩, 而我认为很多人都在玩”。
即使母语不是英语, 笔者认为美国俚语也不是晦涩难懂的 (否则就不好玩了) 。加州大学的Raymond W.Gibbs, Jr.与Annette Nagaoka通过在学生中做的实验证明: (1) 人们在处理俚语隐喻的信息时, 如He’s on a trip (义为“他在用毒品”) , 要比他们理解相同的字面意思 (他在旅行) 或非俚语的对等语, 如He’s using drugs要快。这说明人们可在确定其非字面解释之前不用分析其字面意思就理解了该俚语隐语。 (2) 俚语隐喻要比相同语句的字面意思或非俚语的对等话语更好记忆。这与以下看法一致:俚语使讲话者可以传达其建议性的信息以及他或她对该信息的态度, 这使俚语更加与众不同并容易记忆。 (3) 俚语提示 (如“He’s using drugs”) 使习惯上被看作俚语 (如He’s on a trip, 字面义为“他在度假”) 的字面表达更容易记忆, 即使该俚语提示与其字面说法没有关系。
总之, 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看法:俚语隐喻的特别务实的性质使这些词语容易被理解和记忆。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些态度鲜明、丰富多彩的美俚例句 (它们都是隐喻) :
Stud (种马, [俚]成功取悦女人的男性) :Ma, look at that stud over there.Think he’s going steady with anyone. (嗨, 瞧那边的“种马”。觉得他跟谁都能确定关系?)
nothing upstairs (上层没有东西) :Tom is sort of stupid acting.You know—nothing upstairs. (汤姆有点做蠢事。你知道——没脑子。)
rug (小地毯) :Is that guy wearing a rug, or does his scalp really slide from side to side? (那家伙是戴顶假发呢, 还是他的头皮真的从一边滑到另一边?)
pad (垫;便笺簿) :This is a nice pad you’ve got here. (你这房子真不错。)
dig (挖掘) :I just don’t dig what you are saying. (我就是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He really digs classical music. (他真的喜欢古典音乐。)
bomb (炸弹) :The latest bomb on Broadway, like all bombs, will only go off once.This one finished to a chorus of boos before the final curtain. (百老汇的最新烂剧, 跟所有烂剧一样, 只会炸响一次。这次落幕前是在全体观众的嘘声中结束的。)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美国俚语的价值主要有三点: (1) 彰显个性态度, 挑战社会文明定制, 是人类天性使然。 (2) 拉近圈子内的亲密度, 使人类的归属感及赶时髦的天性得到满足。 (3) 丰富多彩的俚语使用可驱逐常规英语的苍白无趣。至此, 读者已能够对美国俚语史上的两种偏见做出明确判断:美俚不都是粗俗不堪、上不得台面的;美俚不都是短命的、小区域使用的语言。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精华沉淀下来, 成为美国英语词汇的生力军。
四 结束语
当代研究美国俚语的学者大有人在, 美国俚语词典的本数也早已超过20本标准英语词典了。笔者的观点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及研究者也应采用优秀的美国俚语, 以使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充满活力、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Parshall, Gerald (.1944) .Words with Attitude[J].U.S.News&World Report, 6/27/94, Vol.116, Issue25
[2]Gibbs, Raymond W.Jr.&Nagaoka, Annette.Getting the Hang of American Slang:Studies on Understanding and Remembering Slang Metaphors.Language and Speech, Vol.28, Part2, 177~194
[3]Grossman, Aryn L.&Tucker, Joan S..Gender Differences and Sexism in the Knowledge and Use of Slang[J].Sex Roles, Vol.37, 101~110
[4]Spears, Richard A..Slang American Style[M].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7
[5]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航空货运与航空冷链协同发展 篇9
评估航空冷链的最佳方式是分析其四个主要部分:产品种类、航空货运系统、机场相关设施以及政治经济体制。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航空货运系统与冷链间的协同发展关系。
航空货运结构特点
航空货运包括两大类业务:航空快递和普通空运。
航空“快递”或特快专递的服务对象是体积小而价值高的物品,例如法律文件、医疗用品、产品样本、以及任何贵重物品。此类业务通常时限紧迫,并且有严格的运输交付标准,通常要求第二天上午送达。托运人往往直接与承运人签订业务合约,并且要求提供门到门的服务。
“普通空运”覆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冷冻肉类、鲜切花、鲜活易腐类水果和海鲜、重型机械、汽车零部件、药品、家畜、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物品。同快递业务相比,此类业务的服务对象体积更大,单位价值更低,运输交付标准更加宽松(送达时间通常未予指定),并且不需要揽收和派送。
航空货运行业的体系框架体现了这样两类平行的业务种类。像联邦快递和U P S这样的“综合承运人”专门经营快递业务,所运输物品的单位收益较高,能够负担得起昂贵的全货机专用机队,用来满足客户们对于隔夜送达的严格要求。许多业务都为客户提供了严格的按时送达保障,因而需要使用专用航班。每家公司的内部就包含了物流业所有的职能:海关报关、保险、快件跟踪、揽收和派送、航空运输、飞机处理、以及所有与客户接触的窗口,因而它们也被称为货运集运商。
发展现状和趋势
以北美地区为例,除了洛杉矶之外,温哥华到中国的航班最多,有四家中国大陆的航空公司在此开展业务。直飞的航班可以到达上海、北京、广州、沈阳和香港,中途经停一次的航班可以到达成都和昆明。因此,如果中加两国关系升温,温哥华将是最大的受益人,它的领导地位无可撼动。虽然温哥华将继续保持北美地区前往中国的主要门户的地位,但在整个北美到中国的航空业务总量中,它所占的相对比例有可能会下降。许多其他城市正在开发前往中国的直飞航线。
市场碎片化的进程于90年代发生在北大西洋地区的历史十分相似。航空货运容量,尤其是客运航班上额外的腹舱容量,比需求增长得更快。跨大西洋的货运价格跌落到了无法维持全货机航班运行的水平。跨太平洋全货机航班的经济状况将依赖于持续高涨的航空货运利润,尤其是亚洲到北美的这个方向。航空货运市场必须充分发展才能消化这些激增的腹舱容量。否则,空运费率将会回落,而全货机业务将会面临风险。那些现在运行着全货机航班的城市将会失去他们在容量方面的领导地位。跨太平洋业务的碎片化将极大地激化机场之间的竞争。
市场的发展和新型的787和A-350宽体飞机正在促进北美-中国航空业务的迅速扩张。国内许多其他城市都有条件开通前往北美地区的直飞航线。上海将继续获得新的跨太平洋航线,但在市场总量方面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许多新航线将通往像波士顿这样较小的门户城市。
航空货运服务商和冷链
航空货运服务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冷链的运输方式。托运人和承运人会设计最佳的陆运方式将货物运往那些运力最大的机场。空运费用也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机场运力充足并且存在多个相互竞争的承运人有利于提供更优惠的价格。以上海至北美市场为例,具有以下几个重要趋势:在中国-北美的航线上,碎片化的趋势已经充分显现。北京的直飞航班可以到达16个目的地。在客运业务上,北京的领先地位十分明显,和中国其他门户机场相比,直达目的地最多,直飞航班也最多。香港在旅客座位数和腹舱容量上继续领先。香港-北美之间的航班倾向于使用例如777和747这样的大容量机型,而北京和上海的许多类似航线使用略小的787。上海在货运总容量上占据优势地位,然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货机业务。北京和香港都有更高的客机腹舱容量。全货机容量与客机腹舱容量相比更不稳定,可能会因为季节或经济状况而发生变化。
本次分析主要考虑了中国和北美的承运人。然而,许多外国航空公司也可以通过他们设在日本或韩国的枢纽来运行北美一中国之间的业务。全日空、日本航空、大韩航空和韩亚航空都运行着跨太平洋业务。这些航空公司的业务覆盖了许多中国国内城市,其中大部分都没有开通到北美的直飞航线。他们可以为全中国范围内许多非门户城市提供全程空运的冷链运输线路。
一家航空公司可以同时销售许多种相互关联的业务产品。只有一个枢纽和5 0条辐射航线的这样一个简单的网络就可以服务于1 2 7 5对各自独立的城市。一架航班可以运载许多不同的乘客,这些乘客在不同城市之间出行,支付不同的票价,出行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这架航班承运的航空货运业务也会有更大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在运输路线、产品结构、处理需求以及时效要求等方面。某些效益来源占比十分巨大,因而得到了管理者们持续的关注。有些不那么重要的运输业务可能不会受到管理者的关注。航空货运通常会被忽视,尤其是在较短的航线上。
边际收益对于一家商业航空公司而言往往是至关重要的。航空公司可能会安排一架航班主要服务于高端商务旅客。然而,在许多像美国这样的市场中,竞争都十分激烈,以至于这样的高端航班或许仅能勉强保持盈利,大多数航班运行过程中仍会有许多空座。填满这些空座并不需要花费很多额外的成本,只要将这些座位销售给那些低票价的旅客之后,航空公司就可以将一个航班从勉强盈利变成利润丰厚。类似的理论往往也适用于货物运输,与其让客运航班的腹舱空闲,不如追求回程的货运业务。
结论
对于适用于航空运输的冷链产品而言,航空货运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运输成本中的一大部分都消耗在这里。空运是运输过程中最长的一个阶段,此时鲜活易腐货物同时脱离了托运人和收货人的控制,宽体客机和全货机需要与跨太平洋的冷链协调发展。在国内,某些鲜活易腐货物的运输任务可能会由窄体飞机承担,但它们既没有足够的容量也无法运载ULD;而这两项因素在一个迅猛发展的大容量的鲜活易腐货物项目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用于普通空运的全货机航班正面临着困境,它们需要非常高的荷载和单位利润。和北美到亚洲的方向相比,从亚洲到北美的方向上普通空运的业务量和单位利润都高得多。向西的业务量较低,导致了运价的下跌。目前,英属哥伦比亚省鲜活易腐货物的托运人因而可以享受到大量廉价的货运容量,在这个方向上的鲜活易腐货物业务量只要出现新增长,就能够帮助温哥华获得更多的,尤其是全货机航班带来的容量。即使利润较低,航空公司也一直在积极寻求从北美到亚洲的回程业务。但是,这个方向上鲜活易腐货物业务量的增长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运行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增加他们的空运容量。
美国概况及美国首都变迁史(下) 篇10
根据1971年1月1日起生效 ( 1968年6月28日国会通过) 的 《美国统一假期法案》 ( Uniform Monday Holiday Act, 因当时将大多数假日固定在星期一,故俗称 《星期一假日法案》。因该法案是联邦法律,各州不必强制执行) ,美国的联邦法定假日 ( 又称联邦公共节假日) 如表3所示。联邦政府雇员一般无须在联邦法定假日上班。美国一些州或地方政府、公立学校大多将联邦假日作为雇员休息日。私人企业和公司则往往有选择地将某些联邦假日作为休息日。
注 1: 美国联邦法定假日的放假天数都只有 1 天。 注2: 2 月第 3 个星期一永远不会落在华盛顿总统的生日 2 月 22 日,但可能落在林肯总统的生日 2 月 12 日,故又称总统节 ( Presidents' Day) 。美国现有 12 个州在这一天纪念美国历史上的所有总统,其他州则只纪念华盛顿总统。 注 3: 退伍军人节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日演变而来的,1919 年 11 月 11 日起美国人照例要举行庆祝活动。1954 年 6 月 1 日,第 34 任总统 ( 任期: 1953. 01. 20—1961. 01. 20) 、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 ( Dwight David "Ike" Eisenhower,1890. 10. 14—1969. 03. 28) 签署一项国会法案,将停战纪念日更名为退伍军,假日期间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国家公墓 ( 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 无名战士墓前,人们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1971 年《美国统一假期法案》将退伍军 10 月第 4 个星期一,1978 年起恢复为 11 月 11 日。 注4: 感恩节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清教徒移民,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和印第安人的帮助。早期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1863 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一年一度的全国性节日,日期定在每年 11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1941 年根据国会动议案把感恩节定为每年 11 月的第 4 个星。加拿大的感恩节始于 1879 年,日期是每年 10 月的第 2 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
5美国首都变迁史
美国首都变迁史貌似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实际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1]。美国自1776年7月4日独立建国以来,共有4个州 ( 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新泽西州、纽约州) 和1个直辖特区 ( 哥伦比亚特区) 的9个城市 ( 费城、巴尔的摩、兰开斯特、约克、普林斯顿、安纳波利斯、特伦顿、纽约、华盛顿) 先后成为美国的首都 ( 包括临时首都) ,除华盛顿以外,其中费城时间最长 ( 1876年,1877年,1878—1883年和1790— 1800年) ,兰开斯特时间最短 ( 仅仅1天) 。1776—1800年美国没有固定的首都,通常以第二届大陆会议 ( 相当于国会) 、邦联国会 ( 详见表4) 或联邦国会开会的地点作为其首都 ( 属临时首都性质) ,故存在时间略有跳跃的情况,详见表5。
注 1: 另有 1783. 11. 26—1784. 08. 19 之说,此说存疑。
注 1: 表1 中前 13 个州派代表参加了 1787 年美国的制宪会议。新罕布什尔州作为批准联邦宪法的第 9 个州。新罕布什尔州作为第 9 个州批准联邦宪法,从 ( 即前 9 个州缔造了美国联邦) ,这是联邦宪法第 7 条自身规定的生效原则[3]。当时美国最为重要的 4 个州是马萨诸塞州、纽约、宾夕法尼亚州和弗吉尼亚州,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40%。 注 2: 美国荣誉公民———威廉·佩恩夫妇是宾夕法尼亚州的创始人,由威廉·佩恩命名的费城 ( 1701 年正式设市) 是宾夕法尼亚州最大的城市。 注 3: 往前追溯的时间是 1775. 05. 10—1776. 12. 12。 注 4: 约克市 ( York city) 现隶属于宾夕法尼亚州约克县 ( York county)[4]。 注 5: 1788 年 9 月 13 日,第 9 次邦联国会指定纽约市为即将成立的联邦政府的 ( 临时) 首都。 注 6: 另有 1789. 03. 04—1790. 12. 05 之说,此说存疑。 注7: 联邦国家纪念堂 ( Federal Hall National Memorial) 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华尔街 26 号,1842 年 5 月 26 日建成,原为海关大楼,坐落在联邦厅原址。联 1700 年,为纽约市政厅 ( City Hall) ,1788 年朗方曾主持联邦厅的改造设计,1789 年 4 月 30 日 ( 当时宪法规定总统任期是从国会开幕,即 3 月 4 日开,因筹备和国会批准延后,且当时的通信手段和交通工具落后而因故推迟) 华盛顿在纽约联邦厅参议院的露天阳台上宣誓就职美国首任总统,1812 年联邦。美国首任副总统老亚当斯因比华盛顿总统先到达纽约市 ( 当时美国首都) ,他 1789 年 4 月 21 日宣誓就职美国副总统并开始主持参议院的工作,其副总 1797 年 3 月 4 日结束而转任美国第 2 任总统。 注8: 美国独立纪念馆又称独立厅 ( Independence Hall) ,位于费城老城区栗树街 ( Chestnut Street) ,是一栋乔治风格的红砖建筑物,建于 1732—1753 年,原。另外两座小型建筑毗邻独立纪念馆: 东侧的旧城厅 ( Old City Hall) 和西侧的国会厅 ( Philadelphia County Building - Congress Hall) 。1776 年 7 月 4 日的 《独立宣言》 和 1787 年 9 月 17 日的美国宪法草案均在独立厅议事堂签署。独立厅旁殿中的自由钟 ( Liberty Bell,初名独立钟, 最初铸造于 1752 年,现存放地称为钟楼) 是美国独立的象征性标志之一。1979 年 10 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注 9: 1800 年 12 月 1 日,美国联邦政府首都从临时所在地费城正式迁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注10: 国会大厦别称国会山庄,1793 年 9 月 18 日奠基,1800 年 11 月 21 日投入使用。参议院在其北翼开会,众议院则在其南翼开会。四年一度的总统就职。
6美国首都华盛顿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全称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Washington,District of Columbia,常简写为Washington, D. C. ,以区别于华盛顿州及该州内的华盛顿湖) ,面积为177 km2,因纪念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的丰功伟绩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而命名,由国会直接管辖,历来有 “世界首都”之称。美国华裔俗称华盛顿为华府,如今华盛顿及其附近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边界城市和县共同组成大华府地区 ( Capital Region of USA) 。 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世界上少有的仅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的大城市 ( 政府机构约占特区面积的一半) 。华盛顿曾长期由美国国会掌管,1974年国会批准该市有权选举自己的官员来管理首都。
华盛顿原是一片灌木丛生之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间。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在国会关于首都选址问题上南北双方发生激烈争吵: 北方议员希望定都于纽约,而南方议员则希望定都于南方的城市。最后南北双方妥协且各自做出让步,决定在南方离北方不远的地方新建一个城市作为美国首都。刚开始,地理位置由杰斐逊、麦迪逊和汉密尔顿在一次晚餐中商定,当时的 “联邦城”规划为一个面积约259 km2的菱形区域。后来其位于南北方天然分界线———波托马克河 ( Potomac River) 畔长宽各为16 km,具体位置是由华盛顿总统选定的,华盛顿总统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将特区命名为哥伦比亚,并建议首都称 “联邦市” ( Federal City) ,但1791年9月9日 ( 华盛顿建市纪念日) 国会将首都命名为华盛顿市。华盛顿本人居住在其家族离华盛顿市不远的弗农山庄 ( Mount Vernon) ,但他很少访问华盛顿市。
哥伦比亚特区的土地原来自于其北邻马里兰州和南邻弗吉尼亚州。哥伦比亚特区刚建立时,波托马克河北岸包括乔治城镇 ( Georgetown,D. C. ) 、华盛顿市 ( Washington city,D. C. ,后发展为特区中的核心城市) 和华盛顿县 ( Washington county,D. C. ) 。依据1871年的一项立法,前述三地于1878年合并为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华盛顿市成为具有双重政治意义且由同一个政府机构管理的同一块土地,其英文名称中的逗号表明其双重含义。哥伦比亚特区刚建立时,波托马克河南岸包括亚历山大县,常写作亚 历山德里 亚县 ( Alexandria county, D. C. ) ,但是当地居民一直反对脱离弗吉尼亚州,在当地居民多次请愿后,美国国会于1846年7月9日通过法案并经弗吉尼亚州议会批准将这块南岸土地自1847年3月13日起交还于弗吉尼亚州,现为阿灵顿县和亚历山大市的地界。波托马克河现为哥伦比亚特区和弗吉尼亚州的界河。
根据 《首都选址法案》 ( The Residence Act,1790年7月16日起生效) ,1791年华盛顿总统邀请出生于法国的美国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朗方 ( Pierre "Peter"Charles L'Enfant,1754. 08. 09—1825. 06. 14,1766年志愿奔赴北美,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战后在纽约开办一家有影响的工程设计事务所,1992年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国家规划先驱奖) 少校主持首都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另外还邀请埃利科特 ( Andrew Ellicott,1754. 01. 24—1820. 08. 28) 少校任总测绘员,非洲裔黑人科学家班奈克 ( Benjamin Banneker,1731. 11. 09—1806. 10. 09) 被指定为这个首都规划委员会的第3名成员[5]。同年8月19日朗方将正式稿递交给总统。因理念和想法的差异,埃利科特、班奈克两人 ( 他俩得到杰斐逊的支持) 和朗方产生了很大矛盾,在持续争端中,1892年朗方被华盛顿总统解聘。此后,将埃利科特的新首都规划 ( 在朗方方案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而成) 作为建设蓝本。当时的规划是基于马车作为基本交通工具,故华盛顿的道路系统并不适合于现代汽车交通系统。目前,华盛顿被认为是美国道路交通条件最差的城市。
华盛顿市区建设规范工整,以国会大厦为中心 ( 国会大厦圆顶并不是华盛顿严格的地理中心) ,按东西、南北两条线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四个区域 ( 东南SE、东北NE、西南SW、西北NW) 。城市街道从国会大厦开始向四周作辐射状展开,东西方向的街道以阿拉伯数字编排, 南北方向的街道则以英文字母编排,另有以北美最早13个州命名的13条斜形大道。华盛顿的最高点是位于其西北历史街区的特雷镇 ( Tenleytown,海拔125 m) 。全市最高的建筑物是坐落在詹金斯山 ( Jenkins Hill,现称国会山Capitol Hill,海拔25 m) 上的国会大厦,它与总统府白宫 ( The White House,1792年10月13日奠基,1800年11月1日竣工,1814年8月24日被英军焚毁,1817年重修。 东翼供游客参观,西翼属办公区,总统椭圆形办公室在西翼内侧) 、美国最高法院大楼的位置形成三角形,以彰显美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华盛顿市内其他著名建筑和景点还有最高法院大厦 ( Supreme Court Building, 1935年4月4日竣工) 、布莱尔宫 ( Blair House,即美国国宾馆,修建于1824年) 、五角大楼 ( The Pentagon, 1943年1月15日竣工) 、国会图书馆 ( Library of Congress,创建于1800年4月24日) 、财政部大楼 ( Treasury Building,东翼和中 厅建于1836—1842年, 南翼建于1855—1861年, 西翼建于1862—1864年, 北翼建于1867—1869年) 、国家档案和文件管理局NARA (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根据1934年6月19日的国会法案建立,1949—1985年隶属于联邦总务署, 其余时间都是联邦独立机构。位于马里兰大学附近的新馆于1994年1月3日开放) 大楼、华盛顿纪念碑 ( 1884年12月6日竣工) 、格兰特纪念碑 ( 1902—1922年建成) 、 林肯纪念堂 ( 1922年5月30日竣工) 、杰斐逊纪念堂 ( 1943年4月13日竣工) 、美国植物园 ( 始建于1820年, 1850年建成) 和国家地理学会 ( 创办于1888年1月27日) 总部等。华盛顿市以数量众多和质量精美的博物馆饮誉世界,仅国家广场南北两侧就林立着史密森学会属下的12家 ( 其中1家正在建设中) 各类博物馆,其他还有毗邻联邦调查局FBI (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大楼的国际间谍博物馆 ( International Spy Museum,2002年7月19日起开馆) 和国家建筑博物馆 ( National Building Museum,1980年创建,其旧址是建于1887年的原养老保险局大楼) 等[6,7]。
根据1961年3月29日起生效的美国宪法第23条修正案,哥伦比亚特区居民开始获得可选举美国正副总统的权利。目前哥伦比亚特区有3张选举人票,是美国人均选举人票最多的地区。
迄今,美国首都华盛顿市共与世界上14个国家的14个城市缔结了官方友好城市 ( official sister city) 协议[8]: 泰国首都曼谷 ( 1962年,2002年续约) 、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 ( 1980年,2006年续约) 、中国首都北京 ( 1984年5月15日,2004年续约)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 1985年,2002年续约) 、希腊首都雅典 ( 2000年) 、法国首都巴黎 ( 2000年,2005年续约) 、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 ( 2002年,2008年续约。南非共有3个首都: 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开普敦和司法首都布隆方丹) 、韩国首都首尔 ( 2006年。Seoul,中文译名原为汉城,2005年1月19日起改为现名) 、加纳首都阿克拉 ( 2006年) 、英国桑德兰 ( 2006年。Sunderland,英格兰的一个都市自治市,属泰恩─威尔都市郡,此地是华盛顿总统的故乡) 、意大利首都罗马 ( 2011年)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 ( 2011年)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 2013年) 和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 2013年) 。因法国和意大利实行单一友好城市政策,巴黎和罗马互为对方唯一的友好城市,故巴黎和罗马视华盛顿为 “伙伴城市” ( partner city) 。
迄今,北京市共与世界上44个国家 ( 与美国、德国、 法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各有2个友好城市) 的49个城市 ( 含都市区、大区、省、州、邦) 建立起友好城市关系[9]。华盛顿市是北京市继东京都 ( 1979. 03. 14) 、纽约市 ( 1980. 02. 25) 、贝尔格莱德市 ( 1980. 10. 14) 和利马市 ( 1983. 11. 21) 之后的第5个友好城市。
7结束语
宪政与民主、自由与法治、人权与平等、年轻与活力、多样性与开放性、多元与个性、冒险精神和原创动力成就了美国的巨大成功: 高度发达的文明与民主、高度繁荣的市场经济、冠盖全球的科技实力、雄厚的生产力以及超级强大的军事实力等,这正是人们普遍追求的 “美国梦”。它们是美国培育出来并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这些具有普世价值 ( 人们已默认其主要内涵是平等、博爱、民主、自由、法治和人权) 的核心价值观,对践行 “中国梦”具有标杆意义。
摘要: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个民族的移民国家,素有“世界民族大熔炉”之美誉,国家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美国奉行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文化多样化和科技创新机制,在诸多方面(如政治、经济、工业、农业、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和军事等)现拥有全球最强的实力,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1776—1800年美国首都的变迁史比较复杂,本文在重点阐明此事的同时也一并梳理和简略地介绍了美国的地形地貌、历史、政体、司法、经济、人文景观、新闻媒体、高等教育、诺贝尔奖得主、军事及其特质。
美国霸权还是美国主导? 篇11
尽管美国主导的时代还没结束,但必定会发生重要改变,这些改变能否提升全球安全与繁荣还有待观察
在现代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拥有如同美国那样强大的全球军事实力。但如今一些分析家认为美国正在步上一个衰落的全球霸权——英国的后尘。这一历史比较尽管越来越热门,却有误导之嫌。
英国从未获得可与今日美国相媲美的主宰力。诚然,它拥有一支规模等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之和的海军,并且“日不落帝国”的统治范围覆盖了四分之一的人类。但大英帝国和当代美国的相对实力来源截然不同。一战爆发时,英国的军人数量只在列强中位居第四,GDP也位居第四,军事支出位居第三。
大英帝国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当地武装实现统治。在一战的860万英军中,近三分之一来自海外。这使得当民族主义情绪开始高涨时,伦敦政府日益难以代表整个帝国宣战。
到二战时,保护整个帝国成了一种负担而不是资产。英国与德国和俄国的实力已非常接近,这一事实让挑战更加紧迫。
在所有泛泛而谈的“美利坚帝国”论中,一个事实是美国并不拥有它必须管理的殖民地,因此拥有比英国更大的腾挪自由。此外,美国周边是没有威胁的邻国和两个大洋,保护自己要容易得多。
这就引出了关于全球霸权比较的另一个问题:对“霸权”真实含义的混淆。一些观察家将霸权列为帝国主义的同义词;但美国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说明了霸权并不一定要靠正式的帝国实现。另一些观察家将霸权定义为有能力制定国际制度规则;但霸权必须拥有比其他列强多多少的影响力仍不明确。
还有一些观察家认为霸权意味着控制最多的实力资源。但是,据此定义,十九世纪的英国——在1870年实力顶峰时期,其GDP为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俄国),军事支出亦为世界第三(次于俄国和法国)——就不能称之为霸权,尽管它拥有海洋主宰力。
类似地,说美国在1945年后拥有霸权的人没有注意到苏联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都在制衡美国的军事实力。尽管美国拥有无与伦比的经济实力,但其政治和军事腾挪空间因为苏联的力量而大受限制。
一些分析家将1945年后的时期称为美国领导的、以自由为特征的层级秩序,其中美国提供公共品并在弱国也能赢得话语权的松散的多边规则和机构体系中施展。他们指出,对许多国家来说,维护这一制度框架是理性的,即使美国实力源在衰落。从这个角度讲,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能够比美国的实力源主导地位存在更长时间,尽管许多人指出新力量的崛起预示着这一秩序的崩溃。
但是,在所谓的美国霸权时期,一直有许多混杂在一起的事实和矛盾。它与其说是一套全球秩序,不如说是一群观念相近的国家(主要来自美洲和西欧,不到世界的一半)。其对非成员国的影响,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苏联阵营等主要力量,并不总是积极的。因此,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更应该称为“半霸权”(half-hegemony)。
当然,美国确实在1945年后维持了经济主宰力:二战让许多国家变成了焦土,这意味着美国贡献了全球GDP的近一半。但是,从政治或军事角度看,世界是双极结构,苏联制衡着美国的实力。事实上,在此期间,美国常常无法捍卫它的利益:苏联拥有了核武器;共产党在中国、古巴和半个越南建立了政权;朝鲜战争以僵局收场;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起义被镇压。
在此背景下,或许“主导”才更准确地描述了一国在三大实力源上的(可测量的)超凡比重:军事、经济和软实力。现在的问题是,美国主导的时代是否正在走向结束?
考虑到全球发展趋势的不可预测性,当然也就无法笃定地回答这个问题。跨国力量和非国家行动方的崛起,更不用说中国等新兴力量了,意味着全球局势的重大变化。但仍有理由相信,至少在本世纪上半叶,美国将仍然拥有实力源的主导地位,并继续在全球实力平衡中扮演核心角色。
简言之,尽管美国主导的时代还没结束,但必定会发生重要改变。这些改变能否提升全球安全与繁荣还有待观察。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解析 篇12
关键词:美国文学,美国梦,勤劳奋斗
美国自1776年独立运动至今仅有238年, 其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也只有200年的历史。纵观美国的文学巨作, 它们都在不同的故事中展现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国梦”。从总体上来看, 美国文学展现了“美国梦”不同的形态。由于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 它所包含的“美国梦”或是鼓励人民争取独立, 引诱他们寻求财富;或是挖苦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 驻足废墟上嘲笑民主自由的丧失。下文将选取美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来分析其中包含的“美国梦”。
一、“美国梦”
“美国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史诗》中, 其内容大体概括来说就是: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 上帝就会给予他们应得的地位与财富。具体包括三个特点:在美国,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权利与自由的平等。
1620年, 英格兰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漂过大西洋来到新大陆, 他们坚信这块未经开发的“净土”会成为自己新梦想的起点, 这也是“美国梦”的源头。在大批移民的共同努力下, 美国国力迅速壮大, 领土也在不断拓展, “美国梦”步入幼年期。南北战争之后, 美国步入工业化社会, 产生了许多商业巨子, 他们都是出身贫寒, 通过不断奋斗建立起庞大的产业, 一时间成为传奇, 赋予“美国梦”新的内涵。历史进入到20世纪, 伴随着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怀疑情绪,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文学巨作, 此时的“美国梦”在枪林弹雨的打击中步入暮年。
二、“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
15世纪以后, 西欧各国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为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各国都积极扩展市场, 但是通往东方的商路被奥斯曼帝国控制, 其他国家只能通过开辟海上航路到达东方。在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中, 哥伦布偶然发现了美洲大陆, 终结了美洲与世界的隔绝状态。哥伦布的这一发现引发了欧洲殖民者们的强大兴趣, 在之后的几百年中, 无数的欧洲人来到美洲, 他们认为这一块未经发掘的“净土”一定会为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美国梦”的产生提供了坚实基础。
1776年, 华盛顿发表《独立宣言》, 宣布“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样的观念与欧洲的传统思想大相径庭。在欧洲, 维系社会秩序的是强大的等级秩序, 如“灰姑娘”般的故事只会发生在童话中。可美国不同, 这里从白手起家到腰缠万贯的商人比比皆是。我们可以说, 《独立宣言》为“美国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依据, 正是受到《独立宣言》精神的影响, 人们才会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三、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国梦”
美国文学史其实就是“美国梦”的历史, 两百年来, 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通过文字记录下了美国历史的每一步变革。从大方面来看, 我们可以将“美国梦”分为以下几种:殖民时期的“奋斗梦”、建国初期的“民主梦”、南北战争前后的“扩张发迹梦”、一战后失落与迷茫的“美国梦”、二战后绝望的“美国梦”与反抗。
(一) 殖民时期的“奋斗梦”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富兰克林自传》。作者富兰克林的父亲生于英格兰的一个铁匠家庭, 17世纪末期移居美国, 生下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幼年时家境贫困, 父亲无法承担他上学的费用, 所以, 他10岁时就离开了学校, 在印刷店里担任学徒, 后来经过不断的学习跻身上流社会, 最终成为传奇式人物。
了解富兰克林的一生只需要一本书的时间, 但是因此爆发的热血却会延续很多年。
在他的自传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18世纪美国人勤劳勇敢、踏实肯干的精神风貌, 在那个时代, 人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从平民百姓到达官显贵的蜕变。这一时期的“美国梦”强调人的价值, 肯定人人都可以通过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富兰克林无疑是这一时期“美国梦”的最佳实践者。
(二) 建国初期的“民主梦”
在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 欧洲移民都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来到美国。这一行为的动力除了发家致富, 还包含着对欧洲封建制度的憎恶和对民主自由的向往, 他们梦想着在一片全新的土地上建立起“人间天堂”。最能体现美国人民“民主梦”的文学作品是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
惠特曼在作品中描绘出了一幅充满民主与自由的画面:“那里没有奴隶, 也没有奴隶的主人, 那里人民立刻起来反对被选人的无休止的胡作非为……那里的公民总是头脑和理想, 总统、市长、州长只是有报酬的雇用人……那里妇女在大街上公开游行, 如同男子一样, 那里她们走到公共集会上, 如同男子一样取得席次。”《草叶集》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 摒弃了之前多愁善感的诗风, 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激情与爱的形象。惠特曼仿佛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 在美洲大陆上高唱民主与自由。
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正如惠特曼诗集所展现的那样:一个国家刚刚成立, 国民对他抱有无限美好的遐想。“美国梦”的内容也从渴望个人成功到追求国家的自由与民主。
(三) 南北战争前后的“扩张发迹梦”
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重要的症结点便在奴隶制的废立上。南方以种植园为主的经济模式需要大量奴隶, 而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同样需要劳动力作支撑, 可是美国的人口是有限的, 这样一来就使得矛盾越来越激化, 最终爆发了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持续了整整四年, 战争结束后, 奴隶制被废除, 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其需要的劳动力, 美国社会得以迅速发展。此时的美国文学逐渐褪去建国初期的浪漫主义色彩, 转而进入现实主义。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美国涌现出一批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以洛克菲勒为例, 他如富兰克林一样出身贫寒, 但是凭借着自身的勤劳不断努力奋斗, 最终成为“石油大王”, 获得了无尽财富。时至今日, 他依然是经济界的传奇式人物。这一时期的“美国梦”的主要内涵是“扩张发迹梦”。
最能代表“扩张发迹梦”的是阿尔杰的小说《穷小子狄克》。狄克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擦皮鞋的男孩,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 他树立了一个重要信念:在这个自由的国家里, 贫穷不是一个人前进的阻力。于是他开始认真读书, 后来因为救了一个富人家的孩子而得到了发迹的机会, 他的人生从此开始走向光明。像《穷小子狄克》这样的故事情节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英国作家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也是讲述了一个大致相同的故事, 但是两部作品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却是差异巨大。狄克身上毫无疑问是充满了爱与希望;可是奥利弗总为读者带来一种悲伤的情绪, 故事里所有的温情都仿佛充满了巧合, 就连最后的结局都弥漫着童话的色彩。
诸如此类的故事阿尔杰写了许多部, 当时的美国人把故事中的主人公统称为“阿尔杰英雄”。一代又一代的美国青年读着阿尔杰的故事长大, 在“阿尔杰英雄”的鼓励下获得成功。
(四) 一战后失落与迷茫的“美国梦”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军事力量并没有产生巨大的冲击, 然而却掀起了一场民众思潮。美国人民逐渐失去了对自由民主社会的信赖, 原来被人们深信不疑的“美国梦”逐渐失去效用, 国民的精神处于迷茫与失落当中。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描述了盖茨比与黛西的爱情悲剧。年轻时的盖茨比处于社会底层, 爱上了富家千金黛西。一战爆发后盖茨比被调往欧洲, 而黛西嫁给了与之门当户对的汤姆。战后盖茨比通过非法买卖得到一笔横财, 终于与黛西重温旧梦。在一场车祸中, 盖茨比为了黛西主动承担起肇事责任, 而黛西却致他于死地。人们为盖茨比举行葬礼时, 黛西与汤姆正在前往欧洲旅行的路上, 盖茨比一生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盖茨比在年轻时以富兰克林为榜样,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小说中将主人公的经历与早期的“美国梦”结合在一起, 但是盖茨比的致富手段是非法的, 这里体现了作者对美国社会现状的失望, 此时的“美国梦”虽然还存在着, 但是已经呈现出崩塌之势。结局设置与传统小说也有很大不同, 比较正直的盖茨比被陷害致死, 而凶手却逍遥法外, 表现出一战之后美国人民精神的迷茫之态。
“美国梦”一直以来都是美利坚民族的执念于追求, 但是盖茨比的经历教育人们, 假如梦想中只包含着对财富和成功的渴望, 而不具备与之相应的精神境界, 那么这样的梦想只能走向覆灭。一战之后的美国社会摒弃了原有的勤劳奋斗的美德, 放大了金钱的力量, 盲目推崇拜金主义, 曾经积极向上的“美国梦”在这一时期正走向幻灭。
(五) 二战后绝望的“美国梦”与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美国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国家对社会的干预力度越来越大, 许多美国人民认为国家通行的价值标准已经由鼓励个人奋斗转变为宣扬循规蹈矩。这一现实状况要求人们服从国家的垄断统治, 之前盛行的奋斗改变命运的“美国梦”已经荡然无存, 绝望情绪笼罩了整个社会, 对于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该书出版于1951年, 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中学生, 他对学校教育十分不满, 在和同学打了一架后离开学校, 但是又不敢回家, 于是走进纽约社会。整本小说的时间跨越仅仅只有三天, 作者天马行空的笔法既展现了霍尔顿对于学校生活的厌恶又写出了他与堕落社会的格格不入。在故事的最后, 主人公依旧处于矛盾中。作者通过一个中学生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风貌, 虽然经济在不断发展, 但是人的精神世界却难以与之适应。“美国梦”在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到暮年, 人们对于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深的绝望心理。
这一时期的另一部代表作品是《在路上》。这部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通过一群美国青年荒诞不羁的行为, 展现二战之后美国浑浑噩噩的社会状态。在高压、沉闷的环境中, 一群年轻人不堪重负, 努力寻求解脱, 他们疯狂地开快车、吸毒, 沉迷于爵士乐, 追求极端享受。这群年轻人的行为虽然过于夸张, 但是作者并非抱着批判态度, 而是想要表现一种反抗的精神, 与霍尔顿不同, 他们将内心的压抑情绪最大化地释放了出来。
“美国梦”的产生与发展与美国历史息息相关, 它展现着每一代美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欧洲由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而产生了先进的思想, 这样的思想在美洲大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建国后的美国社会被民主与自由的光辉所笼罩, 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我们仿佛可以从惠特曼的诗集中看到民主的种子在美国大地上发芽、生长。南北战争前后与殖民时期是“美国梦”最闪耀的年代, 一大批青年白手起家, 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带动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好景不长, 两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改变, 原有的勤劳奋斗的传统遭到抛弃, 金钱的地位被逐渐抬高, “美国梦”在迷茫与失落之后进入到暮年。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 重新开始宣扬“美国梦”, 想要唤醒人们心中的美好信念。奥巴马自己也具有传奇式的经历, 他在青年时代有过一段荒唐的日子, 就仿佛《在路上》的年轻人一般放荡不羁, 而如今他却成为了当代最大的美国偶像, 他的成功经历也将不断地鞭策美国人民去改变、去追求。
精神的力量总是能够超乎人类的想象。“美国梦”从萌芽到现在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 毋庸置疑, 它对美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作品是时代风貌的最好展现, 我们通过阅读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 可以感受到“美国梦”发展、壮大与幻灭的过程。从殖民时期到近代, 从波士顿到西海岸, “美国梦”中的勤劳踏实、努力奋斗、平等自由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美国人民, 因而会产生无数“阿尔杰英雄”。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而得到迅速的发展, 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虚空, 于是才会产生现实主义文学。200多年来, 作家通过手中的笔, 或歌颂赞扬, 或口诛笔伐, 无一不在展现着社会的真实情况。也正是由于存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我们后人才能更加了解“美国梦”的历史, 对其产生深刻、准确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范先明.“美国梦”在美国文学中的三种不同表现[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7, 07 (5) :60-63.
[2]尤丽娜.美国文学的美国梦剖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2 (23) :110-112.
[3]冯晓琴.解析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05 (28) :70-73.
[4]邢艳.浅谈美国文学的美国梦[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 02 (5) :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