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指标(精选11篇)
生产指标 篇1
猪。要获得良好的养猪经济效益, 就应该饲养生产性能好的肉猪。衡
屠宰率、瘦肉率和饲料报酬。
屠宰率屠宰率是指生猪屠宰后, 胴体 (屠宰煺毛后去掉头、蹄、下水的白条猪) 占活重的比例。屠宰率高, 出肉就多。在生猪90千克进行屠宰时, 纯种太湖猪的屠宰率为71%, 长太二元杂种猪为75.6%, 大长太三元杂种猪可达76.6%。
瘦肉率瘦肉率是指胴体瘦肉占整个胴体的比例。纯种太湖猪瘦肉率为44.5%, 长太二元杂种猪为53%, 大长太三元杂种猪可达58%。
1. 分娩看护。
母猪进产房前, 必须对产圈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 保持猪床清洁、干燥;同时对猪体进行一次清刷和消毒, 尤其是腹部、乳房、阴户, 一定要保持干净。母猪的分娩时间一般为5小时, 分娩时间越长, 仔猪发生死亡的比率越高。因此, 在母猪分娩时要保证猪舍的安静, 尽量避免惊扰, 当仔猪出生间隔时间在30分钟以上时就应仔细观察, 并根据情况助产。当体弱、胎次高的母猪分娩发生困难时还应注射强心剂。
2. 抓好保温。
环境温度适宜, 小猪活泼, 爱采食补料, 长得壮, 发病少。带仔母猪需要20~22℃的环境温度, 与仔猪需要的温度不一致。因此, 需要给仔猪提供特别的保温措施。常用的保温措施是在仔猪保温箱或护仔栏内挂一个红外线灯, 根据仔猪对温度的需要调整红外线灯的高度。仔猪初生1~2天, 需要32~35℃的温度。刚出生的小猪, 由于羊水的蒸发, 体温下降很快, 可用干布擦干其身体, 让其吃上初乳, 以增加热量。1周之内, 小猪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环境温度还需保持在30℃左右。以后, 每周可降低l~2℃。在20日龄以后, 小猪的体温调节功能才发育完善, 但仍需25~26℃的环境温度。产房内不能有风, 风速每增加0.4米/秒, 温度可下降1℃。圈舍既要保温, 也应保持空气的清洁、新鲜。空气不好会降低仔猪日增重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如果是水泥地面且无产床 (产床可使粪尿漏下去, 使圈舍保持干
30·信息荟萃·专家指出, “气温每升高1℃
产水平。”
猪出生到出售 (一般是90~110千克) , 平均长1千克活重所消耗的饲料千克数, 通常用料肉比表示, 料肉比高的饲料报酬低。纯种太湖猪的料肉比为4∶1;长白猪和太湖猪杂交繁殖的长太杂种猪 (二元杂种猪) 料肉比是3.7∶1;用大白猪与二元杂种母猪配种, 得到大长太杂种猪 (三元杂种猪) , 其料肉比为3.4∶1。
高, 屠宰率和瘦肉率都较理想, 生产的猪肉受市场欢迎, 经济效益较好。当不用或少用全价饲料, 而用较多的青、粗饲料喂猪时, 最好不要饲养国外瘦肉型品种猪;可选择饲养培育品种, 也可把引进品种与地方品种的高代杂种或引进品种与培育品种的一代杂种作为肥育猪饲养。●
屠宰率、瘦肉率、饲料报酬之间密切相关, 凡是饲料报酬高的猪种, 屠宰率和瘦肉率都高。养猪户在饲养生长肥育猪时, 应根据饲料条件选择适宜饲养的品种。完全用配合饲料喂猪时, 因为饲料条件较好, 可
机有限责任公司277400
生产指标 篇2
XX字〔20XX〕XX号
关于印发《20XX年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及
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通知
公司各科室:
为全面落实公司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公司2015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减少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公司安全、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结合上级有关部门给我公司下达的安全考核指标,特制定20XX年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及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现将《20XX年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及《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XX年XX月X日
主题词: 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阶段性控制指标 通知 抄 报:XX 抄 送:XX存。
XX汽车有限公司XX 2XX年XX月XX日印发 20XX年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及 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为全面落实公司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公司20XX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减少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公司安全、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结合上级有关部门给我公司下达的安全考核指标,特制定20XX年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及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一、20XX年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指导方针,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公司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二)控制指标
杜绝重特大事故、减少事故。降低经济损失的总要求,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在年度安全生产目标以下。
1、重、特大责任交通事故为零;
2、公司作业场所火灾、盗抢事故次数为零;
3、特大工伤事故次数为零;
4、工伤事故重伤人数为零;
5、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为零;
6、年度行车责任事故死亡率为零;
7、年度行车责任事故率<0.1次/车;
8、年度行车责任事故伤人率<0.05人/车;
9、年度旅客向行业主管部门投诉企业服务质量<0.02人/车;
10、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处罚的次数<0.1次/车
11、区级及以上新闻媒体报道企业汇总大服务质量事故不高于两件;
12、全年火灾责任事故死亡率、受伤率为零;
13、内部隐患大排查≥1次/月;
14、上路检查率≥3次/月;
15、车辆设备设施达标率100%;
16、车辆消防设备完好率100%;
17、车辆GPS监控安装率100%;
18、车辆GPS监控上线率90%;
19、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制度、操作规程培训率100%; 20、GPS交通违章次数<50次/车;
21、事故“四不放过”处理率100%;
22、公司安全生产指令性工作任务完成率100%;
23、隐患整改率、整改合格率100%;
24、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率100%;
25、从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率100%;
26、安全生产责任书、安全承诺书签订率100%;
27、车辆投保率100%;
28、车辆年审、季审、二级维护率100%;
29、20XX年完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二级。
(三)工作指标
1、检查公司规章制度与现行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符合性,执行并落实通用法律法规、标准,开展有关法规的宣传和培训,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并公布现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清单,确保使用的版本最新、有效,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率达100%;
2、建立和完善各类台账和档案及报送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加强安全生产档案管理;
3、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委会会议,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例会;
4、制定并实施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使从业人员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率达100%;
5、加强从业人员管理,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确保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6、按照有关规定,以上年度实际营收入的1.5%的标准,平均逐月足额提取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并且专款专用,确保安全生产投入;
7、加强安全设施设备管理,使公司安全设施设备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并满足公司安全生产实战需求;
8、提高公司员工创新意识,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创新活动,支持鼓励员工参与科技攻关或课题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
9、清理公司生产经营场所范围内的危险因素,规范设置安全警示标识;
10、定期开展组织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做好检查记录以及处理记录,对交通违法行为处罚率100%;
11、开展重大事故隐患监控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率达100%;
12、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事故报告和应急组织,发生事故后,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分析整改率达100%;
13、完善公司内部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资料,制定改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计划和实施措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化、体系化安全管理体系。
二、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为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实现20XX年度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目标,制定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指导方针,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公司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二)工作目标
杜绝重特大事故、减少事故。降低经济损失的总要求,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生产“四项指数”控制在公司全年安全生产目标以下。
(三)阶段性安全控制指标
1、第一季度责任事故不得超过1起、死亡人数为0、受伤人数不得超过1人、财产损失不得超过0.5万,确保不发生责任事故。
2、第二季度责任事故0起、死亡人数为0、受伤人数0人、财产损失不得超过0.3万,确保不发生重特大责任事故。
3、第三季度责任事故0起、死亡人数为0、受伤人数0人、财产损失不得超过0.3万,确保不发生责任事故。
4、第四季度责任事故不得超过1起、死亡人数为0、受伤人数0人、财产损失不得超过0.3万,确保不发生责任事故。
5、春运安全控制指标(1)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按时完成上级单位部门所安排的春运期间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认真开展春运期间各项安全生产秩序的维护,各项检查、宣传、隐患排查治理整治活动。
2)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分级监管、一岗双责”体制,确保重点岗位、环节人员、责任落实到位。
3)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加强一线岗位的监督管理力度,做到不定期的盯岗,确保各岗位制度职责、操作规程落到实处。
4)进一步加大安全责任处罚力度,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单位规章制度的科室、岗位、人员一律采取连带责任处罚体制。(2)安全生产任务目标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宣教”活动,提升干部职工源头管理责任意识和驾驶人员的安全行车意识,共同确保源头管理安全。
2)严格按照交通部队营运车辆安全例行检查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结合冬季道路运输安全工作部署,认真仔细的对车辆进行例保检查,对例保检查不符合的一律整改,并及时做好整改记录,确保营运车辆例检、隐患整改率100%。
3)认真开展公司日常安全巡查和防火巡查,监督管理车辆按安全管理规定的车速行驶,及时发现隐患,整治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开展安全大检查,认真进行隐患排查整改、严格信息、重大隐患、事故报告制度,按规定如实上报各类事故。
5)维护好运输秩序,协助公安交警处置好治安事件,确保春运期间不发生较大以上运输纠纷和治安事件。
6)科学组织,搞好运输,合理调配运力。春运期间运输流量大,经营科要合理调配运力,尽力保障春运期间及节日期间运输无滞留。同时结合今冬明春气候特征,及时与发布气象、道路管理部门联系,发布气象、道路信息,提醒驾驶人员做好绕道、防护和车辆停运工作,并做好解释工作,杜绝广大旅客因气候、道路受损而出现的躁动事件发生。
7)加强驾驶员做好出车前的安全检查,杜绝违规驾驶上路,确保上路车辆检查、整改率达100%。
8)加强营运车辆、驾驶员的证件检查工作,不得证件不齐全上路营运。
三、总体目标的分解
(一)在总体控制指标的基础上,安全生产目标分解措施如下:(1)公司负责人:认真落实安全规章制度,组织公司所有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有关安全的规范和各种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公司所有管理人员不违章指挥,对发现的违章指挥者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组织公司各科室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对安全检查提出的各种事故隐患积极进行落实,督促各科室做好安全工作,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解决有关安全方面的问题,并布置下一阶段安全工作管理的重点。
(2)各科室负责人:根据公司的生产情况,组织落实各种安全管理措施,做好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组织对有关安全方面的各种验收,经常组织各种安全活动,坚持按照规范和安全规程进行作业,严禁违章指挥和作业,及时解决各种安全隐患,做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发现隐患及时提出或上报上级领导,组织操作人员对各种安全规程的学习。(3)车队长:队长要让每一个参与运输工作的员工对安全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每日对安全进行检查,确保安全进行生产,监督操作人员的生产设备、工具、个人安全防护设备、劳保用品的正确使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并向上级部门进行反映,组织操作人员定期进行安全学习,组织班前例会的认真执行,发现工伤事故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报告。
(4)安全员:安全员认真学习各种安全方面的知识,认真落实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及制度,发现隐患及时向公司领导报告,监督各级生产部门对隐患的落实,并进行复查和验收,再检查巡视中,掌握安全生产动态,针对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和意见,纠正违章作业,做好各种安全方面的记录,按时上报安全生产月报,抓好进场教育,对上级各种安全检查进行积极的配合,落实上级部门提出的各种安全问题。(4)一线员工:所有参与运输的员工都应认真学习各种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积极参加各种安全学习和各种活动,没上下班坚持对设备、工具和安全防护设施进行自检工作,对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隐患和不利因素及时上级部门反映,坚持时刻注意操作周围的安全环境,正确使用劳保用品,保障他人和自己的人身安全,发生工伤安全事故及时主动抢救伤者,如实向调查人员汇报事故的发生经过和原因。
(二)各部门分解的安全生产目标(1)安技科
1)新员工安全教育率100% 2)消防器材合格率100% 3)培训取证率100% 4)应急设备、设施完好率100% 5)防范器材完好率100% 6)驾驶员、安全管理人员持证率100% 7)各类事故“四不放过”处理100% 8)事故演练应急率100% 8)安全标准化达标二级(2)设备管理部门 1)运输车辆完好率100% 2)其他一般设备完好率95% 3)相关设备按期建成,检测率100% 4)GPS设备完好率100%,上线率 95%(3)行政管理部门
1)员工教育培训计划完成100% 2)临时用工签订劳动合同手续完成率100% 3)员工健康率100% 4)员工劳保发放计划完成100% 5)安全生产标准达标二级(4)财务室
1)各种安全生产费用用到位率100% 2)安全奖励基金到位率100% 1)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二级(5)经营科
1)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制度、操作规程培训率100%; 2)GPS交通违章次数<50次/车;
3)公司安全生产指令性工作任务完成率100%; 4)安全生产责任书、安全承诺书签订率100%; 5)车辆投保率100%;
6)车辆年审、季审、二级维护率100%;
7)2015年完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二级。(6)稽查队
1)每月安全例检率100% 2)车容车貌及安全隐患排查每月不低于2次 3)隐患整改率、整改合格率100% 4)服务质量及失物招领处理率100%(7)安全生产基层单位 1)不发生人身轻伤事故 2)不发生重伤或者死亡事故 3)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4)隐患整改率100% 5)安全生产标准达标二级
(三)主要工作
1、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为确保各阶段安全生产目标的顺利实施,公司安委会、安技科全面负责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方案的落实,认真履行。
2、细化分解安全生产指标
公司各科室要根据公司下达的2XX年度安全生产指标,制定阶段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并将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细化和分解到各生产单位和个人。
3、开展安全宣传、提高意识
公司各科室要根据季节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恶劣天气、防违法驾驶等专项安全宣传。以安全短信、安全报文、安全横幅、安全宣传栏等方式,不断向驾驶员灌输“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就是效益”的经营理念,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意识,避免“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滋生。
4、严把驾驶员准入关
安技科对新进驾驶员要见人、见证,仔细、严格审核驾驶员资质,对驾驶员三年内有重特大发生责任事故、有违法记满12分、年龄超过55岁、有不良生活习惯、从业资格不符的不得录用,严格执行驾驶员管理办法。
5、严把车辆安全技术关
公司各科室要加强车辆技术状况检查力度,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责令专人负责整改,并将整改记录情况记录在案。对车辆老化已经不适合营运的要及时更新,确保公司车辆安全技术状况的良好。
6、强安全监管、建立违法行为举报机制
1)加强GPS管理,对车辆实施动态监管,及时提醒和制止车辆及驾驶员违法违规行为。
2)设置举报箱、举报电话。在车厢内张贴安全宣传告知和举报投诉电话,设立领导带班制度,及时处理、回复安全举报信息。
7、开展事故救援和应急救援演练
1)要加强应急救援管理,组织专兼职应急救援管理人员学习相关应急救援知识,熟悉各自应急救援职责,并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生产指标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业绩指标 绩效考评 绩效管理
KPI (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即关键绩效指标,是基于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的系统评估体系,它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KPI是指标,不是目标,但是我们能够借此确定目标或行为标准。在编制关键业绩指标的基础上,制定岗位的绩效目标,经过一定的工作周期后,开展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员工的薪酬、岗位调整、培训、职业发展等,并对关键业绩指标进行修正,从而形成绩效管理的闭环。在绩效管理流程中,制定关键业绩指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业绩指标是岗位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并随公司战略的演化而不断修正。它是对岗位关键重点工作行为的反映,而不是对所有工作活动的反映。关键业绩指标实施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管理过程和活动,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企业取得高效益。
一、关键业绩指标的特征
关键业绩指标(KPI)体系与传统考核体系有很大的差别,如表1所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关键业绩指标(KPI)是对公司及组织运作过程中关键成功要素的提炼和归纳。
二、关键业绩指标体系的建立
1、确定工作产出。所有不同层次的任务目标都是由组织总体的目标层层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在设定不同层次的关键绩效指标时首先要回顾一下组织整体的目标和各个业务单元的工作目标。要想设定关键绩效指标,首先要确定组织内各个层次的工作产出。
2、关键业绩指标的提取
(1)关键业绩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完整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企业级关键业绩指标体系、部门级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岗位级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因此,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设计“企业级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②根据“企业级关键绩效指标休系”设计各部门的“部门级关键绩效指标体系”;③根据“部门级关键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各岗位的“岗位级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2)关键业绩指标的提取原则。一般从两方面进行考虑:对结果的关注和对过程行为的关注。但是对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员,由于他们各自承担的责任范围不同,结果指标和行为指标所占的权重也是不同的。处于企业高层的管理者,往往更多的是对结果承担责任,工作内容更多的是决策和管理,需要的是灵活性和艺术性,对其在达成结果的过程中的行为很难进行严格规范,因此绩效指标也应该是以结果指标为主。而基层员工往往不能直接对结果承担责任,或者说基层员工对结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完成任务的过程来体现的。因此对基层员工来说过程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基于关键业绩指标的绩效管理实施
1、根据关键业绩指标设定考核表。以轮胎生产企业的炼胶岗位为例,炼胶部门的主要业绩指标为胶料的产量、质量、设备运转、成本等。通过对目标的分解,车间的一线操作工人的关键业绩指标则主要体现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作业标准、质量、产量等(见表2:炼胶岗位关键业绩指标考核表)。只有当基层关键业绩指标完成,则才能实现上一级的关键业绩指标。
2、考核者的确定及考核要求。合格的考核者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评估人与被考核者的工作是相关的,对被考核者的工作职责是非常清楚的;其次,应该对考核人员进行有关考核误区、考核指标、考核方法和收集信息方法等具体考核技术的培训,使考核者具备应有的素质和水平。只有适当、称职的考核者才能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真实的评价,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得到员工信服。
3、考核结果的汇总及应用。考核结果一般以季度为周期进行汇总,汇总后根据总分从高到底排序并确定等级:前10%的员工给予等级A,末尾10%的员工给予等级E;中间80%的员工中前20%确定为等级B,后20%确定为等级D;余下的员工全部给予等级C。若部门人员较少,出现了带小数点的问题,则参照表3数据即可。
考核等级完成后,将调整好的等级发送至人力资源部并存档,作为岗位调整、薪金增减、职业生涯设计的依据, 力求“业绩定岗、岗薪相配、弹性工资、按劳取酬”的绩效挂钩薪酬的制度。
4、反馈沟通
考核后要及时由管理人员与有关的责任人进行沟通,让被考核者知道自己在部门中的位置,帮助被考核人员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注释: ①MR:胶料品质不良的一种类型,能引起轮胎硫化后裂痕。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44-261.
大豆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生产应用 篇4
1.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氮、磷、钾3个因素, 每个因素设0、1、2、3共4个水平, 或0、0.5、1、2、3、4共6个水平 (扩展试验) , 或0、0.8、1、1.2、2、3共6个水平 (加密试验) 。试验随机区组排列, 三次重复, 小区面积30㎡。
1.2 大豆试验处理
N-P2O5-K2O=50-60-40 (kg/hm2) ;N-P2O5-K2O=60-50-40 (kg/hm2) 。
2 试验指标分析
2.1 大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2.1.1 土壤碱解氮丰缺指标
相对氮产量70%~90%是中产田, 碱解氮含量192.7~205.3mg/kg, 属于适量级;相对氮产量>90%是高产田, 碱解氮含量>216.9mg/kg属于丰富级。土壤碱解氮含量>315.3mg/kg, 土壤有机质含量>26.7g/kg时, 种植大豆可以不施氮肥或少施氮肥。
2.1.2 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
相对磷产量70%~90%是中产田, 有效磷含量13.6~15.0mg/kg, 属于适量级;相对磷产量>90%是高产田, 有效磷含量>23.2mg/kg属于丰富级。土壤有效磷含量>69.3mg/kg, , 土壤有机质含量>26.7g/kg时, 种植大豆可以不施磷肥或少施磷肥。
2.1.3 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
相对钾产量70%~90%是中产田, 速效钾含量63~83.9mg/kg之间属于适量级;相对钾产量>90%是高产田, 速效钾含量>90mg/kg属于丰富级。土壤速效钾含量>150 mg/kg, 土壤有机质含量>26.7g/kg时, 种植大豆可以不施钾肥或少施钾肥。
2.2 大豆施肥指标
2.2.1 大豆最大施肥量
氮肥最大施肥量平均3.5kg/667m2, 适宜范围2.69~3.86kg/667m2;
磷肥最大施肥量平均3.0kg/667m2, 适宜范围1.69~3.65kg/667m2;
钾肥最大施肥量平均2.4kg/667m2, 适宜范围1.93~2.74kg/667m2。
2.2.2 大豆最佳施肥量
氮肥最佳施肥量平均3.2kg/667m2, 适宜范围2.44~3.75kg/667m2;
磷肥最佳施肥量平均2.6kg/667m2, 适宜范围2.13~2.91kg/667m2;
钾肥最佳施肥量平均2.4kg/667m2, 适宜范围2.05~3.12kg/667m2。
3 指标体系转化为生产应用
3.1 建立土壤养分监测网络
在5个不同生态、土壤类型区域, 建立土壤养分监测点, 春秋各采集大豆田土样进行化验, 定量、定性分析监测土壤壤分变化。将数据上传至省部技术部门。将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提供给本县肥料加工企业、配肥站, 调整大豆配方肥N P K、中量元素配比按需供养。
3.2 研制适合东辽土壤的大豆配方肥
农业局吉东肥业、农业总站不追乐肥业年产有效含量≥35% (N P K 10—10—15) 的大豆专用肥1685t, 应用面积4493.3km2, 占大豆面积用肥量93.2%。企业按土壤监测数据调整配方肥养分含量。让农民实现经济合理施肥同时粮食增产、生产成本下降。
3.3 培训测土施肥技术
每年冬春县乡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举办测土施肥专题培训班, 指导本村农户土壤养分化验单、施肥卡正确使用。算账分析肥料投入与大豆产量产出比, 让农民清楚合理施肥的重要性。面对市场销售的众多肥料, 向农民推荐适合本村土壤特点、配方合理、价格适宜的肥料品种, 达到经济用肥节本增效。目前, 东辽大豆配方肥应用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年均节省肥料投入11.59万kg。
摘要:东辽县在全县高、中、低肥力地块上完成“3414”试验50个。其中, 大豆“3414”试验9个, 扩展试验2个, 加密试验1个。试验数据为建立大豆作物土壤丰缺指标和推荐施肥指标提供了技术依据,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途径, 主要是建设土壤养分监测网络, 监测土壤养分变化。调整配方肥含量, 研制适合东辽土壤的大豆配方肥, 培训农民应用测土施肥技术。
关键词:肥料试验,大豆施肥,丰缺指标,按需供养
参考文献
生产指标 篇5
我单位现有职工60人,其中职工在一线的有36人,能正式顶岗的不超过20人;买断返聘一线技工7人,更夫及清洁工岗的45人。现有设备40台(大多数是原总机厂淘汰设备,现已老化,精度低,维修率较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及基础设施陈旧的状况。
一、全年指标落
实情况
2008年容器制造公司为我xxx配件厂核定指标880万元产值任务,我们班子成员针对目前的市场形势,产品结构以及本单位的生产能力进行认真分析,在保证容器配件加工前提下,积极开拓油田市场及集团内部市场以初步落实以下工作任务。
1、油田市场预计承揽工作量150元万产值;钻探公司钻头配件40万元产值;地下资源公司钻采配件及井下工具90万元产值;其它单位钻采配件20万元产值。
2、集团内部抽油机配件加工100万元产值,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这部分工量基本可以的到保证。
3、公司内部容器及xxxx配件按100套计算,可达到200万元左右产值。
4、xxx控制柜预计工作量430万元产值。
以上的工作落实,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基本上可以保证。
二、生产任务实施的工作思路
1、本单位机加的生产能力受目前产品结构及内部价格的制约,最多可达到450万元左右产值。若工作量都集中到旺季,或达不到均衡生产条件,还达不到计划的目标。因此在生产旺季,我们除了合理地安排加班加点,关键岗位做到人停机不停以外,以最大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加紧技术培训及岗位练兵,缓解技术力量薄弱的矛盾。
2、在以上矛盾缓解不了的前提下,按正确程序进行内部集团协作,或进行外协申请处理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工期,达到拥护满意。
3、在xxx控制柜系统生产方面,成立电控生产组,下属三个小组。其中二个小组负责厂外系统安装、调试,一个小组负责厂内柜体组装。在生产旺季,由分厂其他岗位抽调人员,将原有二个厂外施工组调整成三个,尽力适应年产150台xxx控制系统需要。如果现场安装调试任务过于集中,分厂内部人员无法满足调配要求时,希望公司能够协助组织厂外人员及车辆加以弥补。
4、对于电气安装队伍厂外施工期间的补助和奖励方式,拟采用固定单台总费用,按照施工数量给予补助、奖励的方式,即可以调动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周期,又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经济效益。对于补助和奖金额度,希望公司参照往年分配形式,与配件厂其他操作岗位区分开来,给予单独分配。
5、技术难题大,我单位在技术上无法满足的前提下,聘用临时技术工人解决技术难题,已缓解生产高峰期的矛盾。
6、针对本单位设备落后,陈旧老化,精度底,维修率高不能正常运转直接影响生产,我们加大对设备保养,建立完善安全操作制度,正确使用设备操作改变以往只顾干活,不注意保养设备的状况,提高设备利用率。
7、在工资和奖金的考核上,尽可能向一线倾斜,提高一线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尽力多创效益。同时严把物资质量关,降本增效,提高材料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
8、在保证生产的同时,处处不忘安全生产,做到不安全不生产,严格遵守《六条禁令》,杜绝安全隐患,加强职工安全意识。
以上是我们为完成2008年生产落实工作方案,若有不妥之处,请领导和有关部门帮助指正。
xxx配件厂
生产指标 篇6
关键词:布宽;布重;袋重;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4-2
0 引言
在塑编生产质量管理中,除要求断裂伸长率、拉伸负荷等工艺技术指标外,企业为效益需要,也需引入相应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控制,以达到产品质量和成本的平衡。布宽,直接影响制袋工序的产品质量。选择合适的布幅宽度,既减少涂膜工序中切边宽度,又保证了成袋尺寸规格质量;布重,影响编织袋拉伸强度和载荷能力,合理布重,在满足力学性能的条件下,不会因超重而增加成本;袋重,与布重和涂膜量有关,企业控制成本的一个环节,使重量既满足客户要求,又不过分超重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三项指标与各工序质量控制指标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如扁丝的宽窄影响到布宽质量控制情况,扁丝线密度的高低和厚薄程度直接影响到布重质量控制情况。紧抓这三项指标的质量管理,有的放矢,有着较大的经济意义。在管理思路上,主要有指标控制、勤测多检、统计分析、制定控制和调节措施、组织培训、重视奖罚6个方面。
1 指标控制
建立布宽、布重、袋重的质量控制指标,合理设定指标的正负偏差值。以指标值作为管理的基准,测量和检测数据结果超出或低于指标偏差范围的,反映某工序质量控制存在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指标控制在标定偏差范围内。本厂的布宽规格控制指标为±10mm,布重控制指标为±5g,袋重控制指标为±3g。
2 测量和检验
勤测多检,定时、定批对布宽、布重、袋重质量符合情况进行测量和检验。以较高频次的测量,确保工序产品质量的稳定。质检员测量和检验符合情况得出结果后,若有问题立即反馈至机台操作工或上道工序及时进行工艺或操作上的调整,或做出质量扣罚以督促其改善问题。对符合率较低或偏差较大的机台,检查是否存在工艺或设备问题,并增加检验频次,定点巡检密切关注该机台的符合情况。我厂布宽的检验频次为1小时/次,布重为3次/卷布,编织袋重为6次/卷布(1次10条)。三项指标年度累计测量检验次数共26万次,基于大量的实测数据,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
3 统计分析
将每次布宽、布重、袋重测量检验的结果数据记录汇总统计,绘制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情况曲线图,各品种布、各机台的质量控制情况一目了然。对数据进行环比、同比,分析波动原因,好的要继续保持,不足的查找影响因素。以统计表为基础,对多次超出标定偏差范围的品种布重点关注,加强对应机台的工艺操作和设备运行管理,通过原因分析采取对应控制措施改善质量符合情况。
4 控制和调节措施
4.1 布宽的控制和调节措施
4.1.1 规格环
规格环是织机控制布宽的机构,也是经纬张力的一道控制器,其由内环、外环组成,内外环之间是织布提升口。当纬纱很紧时,借助内环规的凸台限定纬纱继续缩紧,保证筒布的最小折径。从理论上讲,筒布的圆周长等于环规间隙中径周长。不同的布幅宽度使用不同的规格环,大幅度的改变布幅宽度,因此要选用合适的规格环。
4.1.2 扩幅器
扩幅器位于上牵引辊处位置,把筒状编织物,折成扁平状并张紧。若扩幅器宽度小于规格环外环折径时,布面会出现皱折,布幅宽度也会偏窄,调节扩幅器宽度略大于外环折径的1%-2%即可,过大也不起作用。
4.1.3 织梭张力
布宽变化与织梭张力变化有关,梭子张力较大、扁丝拉的紧,织幅收缩较多,反之,织幅收缩较少。实践证明,张力最大和最小,对织幅宽的影响为±2%。操作上要稳定梭子张力,采取增加翻纬纱次数、及时清理梭子上的缠绕废丝、不能同时更换4个纬纱、定时检查梭子张力刷拉簧是否疲劳等措施,减小织梭张力不均对布幅宽的影响。
4.1.4 布宽织缩率
成袋宽度略小于织造宽度,称为布宽回缩。因此在设定布宽时,应留有余量。扁丝的牵伸比、牵伸和定型温度、织造时经线的张力大小、纬向张力的大小对布宽织缩率有一定的影响。扁丝牵伸比低,断裂伸长率高,幅宽收缩就多。由生产实践计算织缩率,本厂织缩率为0.15。
4.1.5 扁丝的宽度
扁丝的宽度指分割丝经过牵伸后的宽度,其决定了编织布的经纬密度。生产中按照产品规格要求,选择合适的扁丝的宽度和经纬密度。对每批扁丝宽度用放大镜在标尺面下检查,发现异常及时调整分割刀具间距、牵伸比、定型比等工艺参数。按宽度检验结果筛选分类,织造工序把较宽的扁丝用于纬纱,较窄的纱用于经纱,减小扁丝宽度对布宽造成的影响。
4.1.6 编织布经密的调整
经密由总经纱根数确定。
N=
N——总经根数;S——经密;B——布幅宽度折径。
由于扁丝宽度略有变化,织造时出现经向稀挡或过密、布宽不符等情况,可在偏差范围内增加或减少偶数条的经纱根数。
4.2 布重的控制和调节措施
布重指编织布的单位面积质量,以每平方米克重数来表示。取决于扁丝的线密度、扁丝的厚度、织造的经纬编织密度。
4.2.1 扁丝的厚薄度
扁丝宽度确定后,扁丝线密度主要取决扁丝的厚度,扁丝越厚线密度就越大。生产扁丝时,合理控制牵伸比、定型比稳定扁丝厚度,根据生产要求调整模头挤出膜厚;操作上避免扁丝厚薄不均,采取定时清理模头内碳化物、调整模头间隙、稳定挤出过程各温控区温度、冷却导辊平直、牵引辊转动无抖动、调整模唇与冷却水面的平行位置、避免冷却水面波动等措施。
4.2.2 扁丝的加工原料
原料影响扁丝的密度,密度越大,线密度越大。在同样宽度和厚度的条件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要比聚丙烯线密度大些。另外,各种填料、添加剂的使用也对密度略有影响,影响大小要根据添加量多少来计算。
4.2.3 按线密度筛选归类扁丝
对每批次扁丝线密度的符合情况进行检验,严格控制扁丝线密度偏差范围;按扁丝线密度测量的结果,分为三类:一类标准纱、二类过厚纱、三类过薄纱。织造时,按情况分类搭配使用。
4.2.4 织造工序轻、重配纱使用
根据布重要求,生产时有计划的采取轻、重纱合理搭配使用,减轻超重、偏轻纱对布重的影响,保持布重总体稳定。
4.3 袋重的控制和调节措施
4.3.1 涂膜量的控制
采取在布卷上标明长度、单位面积克重信息,以此为依据,操作工按每卷布布重的不同来调整涂膜挤出量。操作上,定期清理涂膜机模头内附着的碳化物,调整模唇间隙,稳定机头压力,稳定模头各区加热温度,使挤出熔膜厚薄均匀。若两侧温差较大,温度高的一侧熔体流速快,流量大,膜就厚;生产三合一袋时,应事前检验原纸的单位面积克重,复合时采取轻纸(膜)重布、重纸(膜)轻布的措施控制袋重。另外,通过增加袋重抽检频次掌握袋重偏差程度,及时反馈至操作工调整涂膜量。
4.3.2 平稳机速
平稳控制涂膜机在开机、中途布卷驳接、停机前的速度,平稳涂膜基布和复合纸放卷的松紧度、控制涂膜机速,减少机速波动影响涂膜挤出量。
5 组织培训
对布宽、布重、袋重偏差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采取的改善措施、控制调节方法等内容纳入年度培训课程,通过培训考核强化操作工的质量意识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岗位操作法、生产工艺标准方面的培训,增强其守则意识,严格按章按规操作;对质检员进行检验设备及器具的操作培训,掌握计量知识、各工序测量器具使用规范、操作步骤、器具维护养护等内容,提高质检员检测能力,确保测量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可靠性;采取班前班后会宣讲教育、厂级交流、典型问题讨论、专题会等多种形式丰富学习形式,开展同工序、同行业间的质量检查和学习,通过相互对比、查找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持续改进的培训。此外,对生产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额外组织进行纠正和预防的培训,减少或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6 重视奖罚
重视奖罚措施对提高质量符合率的作用。制定各工序质量考核奖罚标准,明确标准要求和奖罚条款,奖优罚劣,以奖促优,提高产品质量。我厂实行各工序合格率、成品率“两率”指标与工资挂钩的方法,有效调动职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猪场生猪生产常见猪病诊断指标 篇7
1 常见病毒病部分
1.1 猪瘟 (猪为唯一的自然宿主)
流行病学:任何年龄段的猪均可感染, 无季节性, 但以冬季多见, 有未免疫或免疫失败史。
典型症状:体温升高, 拱背, 皮肤有出血点 (指压不退色) , 初便秘后下痢, 脓性或浆液性眼屎, 公猪包皮积尿。
病理变化:淋巴结大理石状出血, 肾土黄色, 有针尖状出血点 (雀斑肾) , 膀胱粘膜、心内、外膜, 喉头及大肠粘膜有点状出血点;脾脏边缘梗死;慢性或亚急性者见回盲口附近有纽扣状溃疡 (扣状肿) 。
病原学诊断:被膜病毒科猪瘟病毒, 硝酸诊断试验阳性 (取内脏150 g, 捣碎后加入瓷盘内, 加入90%酒精浸泡20 min, 用纱布过滤, 取其滤液放入平底小瓷盘内, 置于38 ℃恒温箱或室温下蒸发干, 沿瓷盘边加入浓硝酸数滴, 立即观察, 有棕红色反应为阳性, 淡黄色反应为阴性) 。荧光抗体标记试验阳性。
1.2 猪伪狂犬病
流行病学: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冬季多见;以断奶仔猪发病最多, 有未免疫或免疫失败史。
典型症状:小猪中枢神经障碍 (阵发性痉挛, 转圈运动, 四肢或前肢叉开站立或泳状或角弓反张) 。
妊娠母猪呈现流产, 产死胎、木乃伊胎或死胎。
病理变化:有典型神经症状者可见脑膜出血、充血, 脑脊液增多。
病原学诊断:动物试验出现奇痒症状;皮肤试验阳性 (用于检带毒猪, 采用猪传代细胞培养伪狂犬病毒, 在56 ℃下加热3 h, 灭活后制成皮试抗原, 在受检猪的眼睑皮下注射0.1 mL, 若皮试部位出现严重红肿者为阳性;琼扩试验为阳性。
1.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流行病学:各年龄段猪均可发生。
典型症状:双耳、外阴、腹下出现短暂性皮肤发绀。
病理变化:间质性肺炎。
病原学诊断:动脉炎病毒属;荧光抗体检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阳性。
1.4 流行性腹泻
流行病学:各年龄阶段猪均可发生;但以1~5日龄内哺乳仔猪多见;冬末初春多发, 传播迅速, 数日内可波及全群。
典型症状:病猪排灰黄色或灰色恶臭水样便;呕吐 (含有凝乳快) , 脱水。
病原学诊断:琼扩试验呈阳性。
1.5 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病学:10日龄以内仔猪多见, 其他年龄阶段呈隐性或轻度感染。
典型症状:病猪排灰黄色或灰色恶臭水样便;呕吐 (含有凝乳快) , 脱水。
病理变化: (小肠) 膨胀, 充满黄色内容物, 肠壁菲薄, 肠绒毛萎缩。
病原学诊断:琼扩试验呈阳性。
1.6 猪细小病毒病
流行病学:头胎母猪为易感对象。
典型症状: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
病理变化:怀孕母猪感染后本身不表现明显的剖检病变, 胚胎病变是死后液体被吸收, 组织软化;受感染而死亡的胎儿可见充血、水肿、出血, 体腔积液, 脱水 (木乃伊化) 等病变。
病原学诊断: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引起, 呈圆形或六角形, 基因型为单股DNA, 无囊膜。
1.7 猪水泡病
流行病学:各年龄、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经粪尿和水疱液排毒;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不良条件可诱发本病。
典型症状:体温升高至40~42 ℃;蹄冠、趾间、蹄踵可见1个或几个黄豆至蚕豆大的水疱, 既而融合, 1~2 d后破溃, 露出鲜红色溃疡面;若无继发感染;多呈良性经过。
病理变化:病猪在鼻镜、口腔黏膜、蹄部和哺乳母猪的乳头周围可见水疱。
病原学诊断:由猪水疱病毒感染引起。
1.8 口蹄疫
流行病学:春消夏藏秋始冬盛。
典型症状:蹄冠、趾间、蹄踵可见1个或几个黄豆至蚕豆大的水疱, 既而融合, 1~2 d后破溃, 露出鲜红色溃疡面;若无继发感染;多呈良性经过。
病理变化:病猪在鼻镜、口腔黏膜、蹄部和哺乳母猪的乳头周围可见水疱;“虎斑心”。
病原学诊断:微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感染所导致, 无囊膜。
1.9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病学: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多发生于7~9月份, 主要侵害幼龄动物。
典型症状:稽留热, 粪便干燥, 球状, 表面有灰白色黏液, 伴有神经症状;公猪睾丸热性肿胀, 怀孕母猪流产, 死胎。
病理变化:脑和脊髓膜出血, 液体增多;睾丸肿大实质充血、出血、坏死, 子宫内膜充血, 有小出血点;胎盘呈炎性水肿, 流产胎猪可见脑膜水肿, 腹水增多, 皮下血样浸润。
病原学诊断: 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球形;单股RNA;有囊膜, 外有纤突。
1.10 圆环病毒病
流行病学:可感染任何年龄段猪, PCV-I主要感染1周龄内仔猪; PCV-II主要感染哺乳仔猪、育肥猪和母猪。其中断奶仔猪多系统综合征, 常见于6~8周龄, 也分布于5~16周龄的猪;猪皮炎和肾脏综合征常散发于哺乳仔猪至生长发育期猪; PCV-II相关性繁殖障碍主要发生于母猪。
典型症状:先天性振颤, 断奶仔猪多系统综合征 (黄疸, 可视黏膜苍白, 呼吸困难) , 皮炎和肾病综合征:红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病灶的圆形不规则隆起;繁殖障碍;返情率增高, 流产, 产木乃伊胎, 死胎, 弱仔。
病理变化: PCV-I感染无肉眼可见病变;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可见皮肤苍白, 黄疸, 肌萎缩;淋巴结肿大3~4倍, 切面均质灰白, 橡皮肺;肾脏高度肿大, 苍白, 肝萎缩;脾脏肿大, 坏死。皮肤发生淤血点或淤斑, 呈紫红色, 肾脏肿大苍白, 广泛性皮质出血, 浅表淋巴结肿大3~4倍.
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试验阳性。
2 常见细菌病部分
2.1 猪链球菌病
流行病学:猪体的常在菌, 猪多发生于秋、冬季节;经呼吸道, 消化道, 破损皮肤感染, 仔猪多发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化脓性淋巴结炎, 多见于青年猪。
典型症状:高热 (41.5~42 ℃以上) 稽留;颈, 腹, 胸下皮肤红斑;颌下, 咽部淋巴结脓肿, 关节肿大。青霉素治疗有效。
病理变化:败血型见各器官充血出血, 各浆膜有浆液性炎症变化, 心包液增多, 脾肿大暗红, 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着。脑膜炎型见脑膜充血出血, 脑脊液增多混浊, 脑质有化脓性变化。关节囊滑膜炎;颌下、咽部等淋巴结穿剌有脓汁。
病原学诊断:采关节液, 血液, 脑脊液, 脓汁涂片镜检见不等链球菌G+;无芽孢、鞭毛。
2.2 猪肺疫
流行病学:各年龄猪均有发生, 以架子猪多见。多发生于秋末, 春初气侯骤变季节。
典型症状:咽喉区高热红肿, 呼吸困难, 粘膜发绀, 口鼻流泡沫样液体, 呈犬坐姿势。
病理变化:咽喉部及周围组织胶样浸润, 皮下组织可见大量胶冻样液体。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变 (出血点, 水肿, 气肿和红色肝变区) 。
病原学诊断:取病猪血液, 脾肝肾等涂片经姬姆萨或G染色, 可见纤细正直和稍弯曲的小杆菌, G+, 菌体着丝均匀。
2.3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流行病学:不同年龄阶段猪均有发生, 但以2~5月龄, 体重30~60 kg猪多发, 有明显季节性, 多在4~5月份和9~11月份。
典型症状:腹式呼吸, 犬坐姿势, 鼻中流出血样泡沫状液体;T>42 ℃。
病理变化:肺肝变 (心, 膈叶) 间质有血钯胶冻样液体, 胸腔内有黄红色混浊液体, 肺炎灶部位附有纤维素;长者肺炎区与胸膜粘连。
病原学诊断:耳鼻, 气管, 肺炎病变部位, 涂片, G- 镜检可见红色 (G-) 小球杆菌。
2.4 猪丹毒
流行病学:多为地方流行或散发性, 夏秋交替多发, 经破损皮肤感染, 多见于4~10月龄架子猪。
典型症状:颈胸腹部形成大小不同的指压褪色的斑, 皮表出现疹块。
典型症状:高热 (41.5~42 ℃) 稽留, 青霉素治疗有效。
病理变化:败血型见脾充血肿大, 呈樱桃红色, 肾暗紫红色, 肺瘀血水肿, 心内外膜有小点出血, 肝充血, 淋巴结充血肿大, 胃底弥漫性充血;皮肤坏死性疹块, 疣状心内膜炎, 纤维素性关节炎。
病原学诊断:取病猪血液, 脾肝肾等涂片经姬姆萨或G染色, 可见纤细正直或稍弯曲的小杆菌, G+, 菌体着丝均匀。
2.5 副猪嗜血杆菌病
流行病学:常侵害2周~4月龄的仔猪和青年猪, 主要在断奶期发生。
典型症状:心包与心脏有摩擦音;体表出现紫斑, 腕、跗关节红肿热痛;叩诊有振水音。
病理变化:纤维素性或浆液性脑膜炎, 胸膜炎, 心包炎, 腹膜炎和关节炎。
病原学诊断: 副猪嗜血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不可生长, 在血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接种, 形成”卫星现象”。
2.6 仔猪副伤寒
流行病学:主要发生于饲养密度较大, 且管理差的仔猪群;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 无明显季节性;但以冬春寒冷季节, 气候骤变时多见。
典型症状:顽固性下痢, 消瘦;耳蹄等部位表现蓝紫色。
病理变化:急性型见脾脏肿大, 似橡皮样, 色灰暗。肠系膜淋巴结红肿。亚急性型见胃底黏膜弥漫性出血, 大肠黏膜有浅平溃疡或坏死, 表面有灰黄色或暗褐色假膜, 用刀刮取可见底部污灰色, 中央稍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肝脏, 脾脏, 肾脏, 肺脏均有干酪样坏死灶。
病原学诊断: 取粪便, 血液涂片镜检见G-, 两端钝圆或长丝状;有荚膜, 有鞭毛的短杆菌。
2.7 仔猪红痢
流行病学:多见于1周龄内乳猪;主要见于1~3 d内的初生仔猪。
典型症状:排红色粪便 (恶臭, 含有坏死组织) 。
病理变化:空肠呈暗红色, 腔内充满红色内容物, 腹腔内有红色腹水, 肠系膜内鲜红色, 肠黏膜弥漫性坏死。
病原学诊断:取粪便涂片可见G+厌气大杆菌, 两端钝圆;有荚膜。
2.8 仔猪大肠杆菌病
(1) 仔猪黄痢:
①流行病学: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 以1~3日龄更多见, 死亡率高, 传播快。②典型症状:病仔猪排黄色或黄白色稀粪。③病理变化:小肠内积有大量黄白色内容物和气体;卡他性肠炎。④病原学诊断: 取排泄物涂片镜检可见短小单个存在的G-小杆菌。
(2) 仔猪白痢:
①流行病学:主要见于10~30日龄发病仔猪, 发病率高, 死亡率不高。②典型症状: 发病猪排灰白色的有腥臭味的糨糊样便。③病理变化:胃内积气, 有凝乳块;肠黏膜充血, 出血, 肠内有灰白色液体。④病原学诊断: 取排泄物涂片镜检可见短小单个存在的G-小杆菌。
(3) 仔猪水肿病:
①流行病学:6~15周龄;断奶后的强壮仔猪多发。②典型症状:眼睑, 头颈部水肿, 指压留痕, 运动失调, 惊厥和麻痹。③病理变化: 胃壁和肠系膜高度水肿呈白色透明胶胨样, 胸腹腔积液。④病原学诊断: 取排泄物涂片镜检可见短小单个存在的G-小杆菌。
(4) 断奶仔猪腹泻:
①流行病学:常发生于断奶后5~14 d的仔猪。②典型症状:仔猪断奶后不久采食量明显下降并出现水样腹泻, 脱水和沉郁, 表现极强饮欲。③典型症状:鼻盘、耳和腹部发绀。④病理变化:胃充满干燥食物, 底区充血;小肠扩张充血, 内容物水样或黏液样有异味, 肠系膜高度充血;大肠内容物黄绿色, 水样或黏液样。死亡较晚者尸体散发出浓烈氨味;胃底有浅层溃疡。⑤病原学诊断:取排泄物涂片镜检可见短小单个存在的G-小杆菌。
2.9 猪痢疾
流行病学:各年龄段猪均易感, 以7~12周龄最为易感;无季节性。
典型症状:初见排黄色稀粪, 后见黏液性血样性下痢。
病理变化:大肠黏膜及肠系膜充血, 水肿, 渗出性卡他性肠炎。
病原学诊断:刮取肠黏膜碎屑, 涂片镜检, 见到螺旋体可以确诊。
2.10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流行病学:以2~5月龄青年猪多见。
典型症状:泪斑, 鼻痒, 从鼻孔流出黏液性脓性鼻液混有血液。
病理变化:鼻腔软骨和骨组织软化萎缩, 主要见鼻甲骨, 尤其是鼻甲骨下弯曲, 多为单侧。
病原学诊断:涂片镜检, 可见有巴氏杆菌和败血巴氏杆菌。
2.11 猪气喘病
流行病学:尤以哺乳仔猪和幼猪易感, 自然感染仅见猪, 无明显季节性, 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多见。
典型症状:干咳, 气喘, 腹式呼吸, X射线检查肺部有阴影。
病理变化:肺脏病变对称胰样变或肉样变, 纵膈淋巴结灰白色髓样肿大。
病原学诊断: 琼扩试验阳性。
2.12 猪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病学:各年龄段猪均可感染, 多见于夏秋季多雨季节。
典型症状: 黄疸, 血红蛋白或血尿皮下水肿, 流产。
病理变化:皮下组织黄染;淋巴结肿大, 肝肿大, 呈土黄色。膀胱积有血尿, 肾脏肿大, 有凹凸不平的白色小斑点或小结节。胸腔或心包积液。
病原学诊断:粪便涂片检查可见钩端螺旋体, 即可确诊。
2.13 猪附红细胞体病
流行病学:多见于夏秋季节, 吸血昆虫活跃的季节。
典型症状:T :39.5~41.5 ℃.皮肤显著红色, 眼结膜、口腔黏膜黄染, 苍白。SD治疗有效。
病理变化:血液稀薄, 樱桃红色;蓝灰脾脏, 并有米粒大灰白色结节, 肺门, 纵膈淋巴结土黄色肿大。
汽油调合生产中主要指标的计算 篇8
关键词:汽油,组分油,调合,调合比例
油品调合就是将性质相近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石油组分按规定比例,利用一定设备,通过一定方法,达到混合均匀而生产出一种新产品的生产过程。有时根据产品需要适量加入提高产品性能的添加剂,汽油调合过程中,通过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油品分析数据,控制不同组分油的掺调量,最终改变调合后汽油产品的性质,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各组分掺调量的改变将直接影响调合后的产品性质。随着我厂顺利开工,到目前为止主要汽油产品已增至7种,包括国Ⅲ93#车用汽油、国Ⅲ97#车用汽油、93#乙醇汽油、粤Ⅳ93#车用汽油和粤Ⅳ97#车用汽油,92#、93#出口汽油。这7种牌号的汽油出厂除了满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外,还满足我厂厂控指标的要求。目前调合汽油的组分油有8种,包括混合轻石脑油、重整汽油、重整抽余油、催化轻汽油、催化中汽油、MTBE和少量的甲苯、混合二甲苯。根据我厂汽油组分油的性质,需要调合及控制的主要指标有抗爆性(研究法辛烷值RON)、硫含量、苯含量、芳烃含量、烯烃含量、氧含量、蒸汽压和馏程。
1 汽油调合的机理
各种油品调合,除个别添加剂调合外,大部分为液—液相系互相溶解的均相调合,是分子扩散、涡流扩散、主体对流扩散这3种扩散机理的综合作用。分子扩散是由于分子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物质传递,在分子尺度的空间进行。涡流扩散又称湍流扩散,当机械能传递给液体物料时,处于高速流体与低速流体的分子界面上流体受到强烈的剪切作用,产生大量漩涡,造成对流扩散,是在局部范围的涡旋尺度空间内进行的。主体对流扩散是一切不属于分子运动或涡流运动而使大范围的全部液体循环流动所引起的物质传递,是在大尺度空间内进行的。
油品调合后的特性,表现在与调合组分间线性和非线性关系上,即表现在组分间有无加和效应的关系上。某一调合后特征等于其中每个组分按其浓度比例叠加的称为线性调合,反之称为非线性调合。
油品调合充分利用原料,合理使用组分增加产品品种和数量,满足市场需求。
2 汽油调合的方法
目前汽油调合主要使用的方法有2种,分别是油罐调合和管道调合。油罐调合有泵循环和机械搅拌两种方式。泵循环是指将组分油和添加剂送入罐内,用泵抽出油品通过罐内的喷嘴射流混合。机械搅拌是指在罐壁或罐顶安装搅拌器搅拌混合。管道调合是指将各个组分和添加剂按照预定比例同时输送进调合总管,通过管道上静态混合器均匀调合的方法(图1)。管道调合可以在自动化仪表的控制下,实现各组分油经管线静态混合器混流均匀达到自动调合的目的。目前我厂汽油调合使用管道调合,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强度,减少了分析频次,节约了调合时间,降低了油品蒸发损耗。
3 我厂组分油的主要性质及产量
我厂主要调合组分有混合轻石脑油、重整汽油、重整抽余油、催化轻汽油、催化中汽油、MTBE和少量的甲苯、混合二甲苯。正常情况下由于甲苯和混合二甲苯的直接经济效益比调合汽油的经济效益要大,在汽油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不使用该芳烃类油品。各组分油品主要指标见表1。
注:MTBE是纯净物,化学名为甲基叔丁基醚,分子式为C5H12O,是一种高辛烷值含氧化合物,计算氧含量为18.2%。100%的MTBE的理论辛烷值为117,而99%的MTBE的辛烷值为115左右,通过实验推算MTBE在汽油调合中的实际辛烷值为108
4 汽油调合生产中主要指标计算
涉及油品质量指标的项目有几十个,而汽油调合生产中涉及的主要指标有辛烷值、蒸汽压、馏程、芳烃、烯烃和硫含量等。在油品质量指标项目中,有些在调合过程中呈加成关系,有些则不呈加成关系。
4.1 辛烷值的调合计算
辛烷值在调合时无固定的通用公式,这里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调合因素法,一种是线性回归比较法。
调合因素法:
式中:N—混合汽油的辛烷值(RON或MON);V—2种汽油组分的体积,%;
N—2种汽油组分的辛烷值(RON或MON);
C—调合因数(用于辛烷值大的组分,查图2、表3)。
线性回归比较法:
式中a、b、c是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RONa、RONb、RONc是各组分汽油的辛烷值。
线性回归比较法属于经验加和型计算公式,计算方便,容易操作,但计算结果比实际调合结果小,在实际生产中按照不同组分的掺调比例很容易找到实际调合偏差点。该方法将非线性问题在数学意义上进行了线性化,减小了问题的复杂度,对于可加成或近似加成的质量指标都可用该方法进行计算,比如硫含量、硫醇性硫、密度、芳烃、烯烃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掌握不同油品性质用该方法调合时的正负效应。
4.2 蒸汽压的调合计算
蒸汽压的计算一般用相对分子质量法和雪夫隆法计算。雪夫隆法是广为采用的简便的经验方法,把各调合组分蒸汽压RVP的1.25次幂和其体积分数之积相加起来。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设所有组分表现出类似的行为,而不管其组成的不同。
式中:RVP—调合后油品的蒸汽压;
RVPi—调合组分的蒸汽压;
V—调合组分的体积分数。
4.3 抗爆剂(MMT)的调合计算
汽油调合过程中,按照产品性质的要求一般需要添加的添加剂有抗静电剂、抗氧化剂、抗爆剂等,目前我厂汽油生产主要添加抗爆剂和抗氧化剂。
抗爆剂目前行业允许添加的是锰剂,简称MMT,化学名为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分子式为C6H7Mn(CO)3,其中根据分子量计算锰元素的含量为15.1%。MMT可提高汽油产品的辛烷值,添加得越多提高的辛烷值也越多。汽油产品质量指标中锰含量指标为:国标锰含量不大于0.016g·L-1。所以在汽油调合过程中使用抗爆剂时最大加入量为0.016g·L-1,即为16mg·L-1。设16mg·L-1为常数n,汽油产品中允许的n值为0~16之间。
式中:净调量-汽油净调入升数,L;
n-调合后成品目标值,mg·L-1;
ρ-MMT密度,g·cm-3;
V%-MMT浓度。
为了保证数据有可比性,表4中抗爆剂按照25×10-6定量添加。抗氧化剂俗称安改剂。抗氧化剂可提高汽油产品的诱导期,根据油品性质添加量也有所不同,表3中国Ⅲ93#车用汽油的使用量为27×10-6。
5 指标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目前为止我厂生产的汽油有7种,包括国Ⅲ93#车用汽油、国Ⅲ97#车用汽油、93#乙醇汽油、粤Ⅳ93#车用汽油和粤Ⅳ97#车用汽油,92#、93#出口汽油。这里我们只选取国Ⅲ93#车用汽油做计算调合。
表3是8组国Ⅲ93#车用汽油调合比例表,其中轻石脑油组分占调合比例13%~22%,催化轻汽油组分占19%~33%,催化中汽油组分占14%~30%,重整汽油组分占0%~27%,抽余油组分占5%~16%,甲苯组分占0%~23%。由于选国Ⅲ93#车用汽油做例子,MTBE和混合二甲苯等高成本组分在调合国Ⅲ93#车用汽油时不做考虑。
按照表3中的各组分比例,计算得出最后成品的指标见表4(不含添加剂加成)。
6 实际生产中最终成品指标
按照实际调合比例,最终生产出的汽油成品都在指标范围内,具体成品指标见表5。
按照上面介绍的几种指标计算方法,最终生产出来的汽油成品均符合国家标准及企业标准的要求。
7 结语
前面介绍的计算方法在调合组分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指导汽油调合,当原油品种发生改变,生产装置按照加工原料进行工艺调整以后,馏出口的汽油调合组分质量指标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在实际生产中,汽油调合受市场变化,原油加工种类变化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人为计算调控的同时还应借助于在线分析仪表的分析和自动调合软件的应用,减少加工不同品种原油时因各组分指标波动大,给汽油调合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征西,徐恩文.油品储运设计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58.
[2]蔡智,黄维秋.油品调合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180-188.
生产指标 篇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全球环境严重恶化、环境问题日趋国际化和复杂化的大背景下, 人们逐渐关心产品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并逐步认识到依靠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消除污染更为有效, 于是清洁生产应运而生, 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施。目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运用清洁生产理念降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钢材、水泥、电力等高碳行业的碳强度, 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因此, 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 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应有之义。
2 清洁生产的概念沿革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正式提出“清洁生产”这一术语, 认为“清洁生产是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 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最初的清洁生产概念包括两个层次—生产过程层次以及产品层次。对于生产过程层次, 清洁生产侧重节约原材料, 淘汰有毒原材料以及减降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于产品层次, 清洁生产概念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出发, 旨在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1996年, UNEP进一步修订“清洁生产”定义, 认为清洁生产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 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UNEP于1996年的清洁生产定义拓展了清洁生产的范畴, 增加了“服务”这一层次, 并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修订后的清洁生产内涵更加丰富, 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西方的清洁生产概念产生过程如图1所示。
我国清洁生产概念最早于1993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中提出, 认为工业污染防治必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实行清洁生产。1994年在《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中又一次提出“为了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采用清洁技术, 实施清洁生产,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历经近十年的探索与总结, 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专门性的清洁生产法律制度———《清洁生产促进法》, 将清洁生产推向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并对清洁生产的概念进行了更加科学的界定。
“清洁生产”的概念一经提出,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许多国家和组织的积极推进和实践, 虽然国内外推行清洁生产的起步时间不同, 但可以认定的是, 其基本特征和原则是一致的、相似的。综合以上对清洁生产这一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 清洁生产是由一系列清洁生产方案组成的生产、管理、规划系统, 其目标是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能耗, 从源头减少污染, 实现生产全过程综合预防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清洁生产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可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它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3 清洁生产的特征
清洁生产的实质是一种消耗能源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系统, 强调通过生产过程的清洁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清洁生产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 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低碳化:目前,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电力、水泥、钢材等高碳行业的支撑。如果从这些高碳行业的生产源头降低碳排放量, 调整或改进行业中的高能耗设备, 使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强度降低, 就实现了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低碳化。
(2) 能源使用效率高:能源效率是指能源开发、加工、转换、利用等过程的效率, 是一个绝对概念, 强调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节能, 它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指标量化反映出来。在经济意义下, 能源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用较少的能源产生等量的有用产出。
(3) 废物排放量最小化:清洁生产中的“废物排放量最小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产品设计中建立物质闭路循环体系, 努力实现污染“零排放”。其次, 积极采用资源重组技术, 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作为“放错了的资源”进行资源重组, 作为生产原料重新加以利用。最后, 当产成品完成使用功能时, 仍可以再循环利用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垃圾”。
(4) 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利用效率贯穿于以上三个基本特征, 一方面实现资源综合、高效、合理利用既是清洁生产的目标之一, 另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清洁生产的最本质要求, 资源利用效率高是区别清洁生产工艺与传统工艺的主要特征。
4 清洁生产的评价指标体系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具有标杆功能, 这些指标为评价清洁生产绩效提供了比较标准, 其主要用途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用于寻找减废空间;作为产品设计和工艺开发的基准;展现环境绩效;作为同一工艺前后期清洁程度对比的基准, 也可以用于企业间清洁程度的评比。
4.1 国外常用的清洁生产指标
关于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世界各国没有统一定论。国外常用的清洁生产指标主要包括六种, 分别是生态指标 (Eco-indicator) 、气候变化指标 (Climate Change Indicator) 、环境绩效指标 (EPI) 、环境负荷因子 (ELF) 、废弃物产生率 (WR) 以及减废情况交换所 (PPIC) 等。
生态指标是由荷兰National Reuse of Waste Research Program完成的, 该指标从生态周期评估的角度出发, 将所排放的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估, 并建立量化的Eco-indicator。但生态指标的区域性限定性很强, 对其他区域未必适用。
气候变化指标也是由荷兰开发应用, 在测算污染物排放量时扩大了选择的标准物质的范围, 包括将CO2, CH4, N2O的排放量以及氟氯烃 (CFCS) 、哈龙 (Halon) 的使用量转换为CO2当量, 逐年记录废气排放量以评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一指标适用于政府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宏观控制, 但是无法指导个别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环境绩效指标由非营利机构———欧盟绿色圆桌组织 (European Green Table) 设计开发, 该指标涉及行业包括油与气勘探与制造业、石油精炼、石化、铝冶炼业、造纸等, 其中具体开发出能源指标、空气排放指标、废水排放指标、废弃物指标以及意外事故指标。虽然欧盟所提出的环境绩效指标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 但是对于我国建立各行业的指标体系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环境负荷因子由英国ICI公司开发, 这一指标的初衷是为化工工艺开发人员评估新工艺提供参考值, 其定义为ELF=废弃物重量/产品重量。公式分子中的废弃物重量不考虑工序用水和空气的重量, 不参与反应的氮气 (N2) 也不算在内, 该公式适合于有化学反应的工序。
废弃物产生率由美国3M公司开发, 它的定义为WR=废弃物重量/产出量, 废弃物产生率与环境负荷因子相似, 公式分子中废弃物的定义相同, 分母中的产品重量也就是产品销售量。废弃物产率指标以总产出 (包括废弃物、副产品和产品) 为基准, 其值永远小于1。
减废情况交换所由美国环保署开发, 这一指标需要经常调查或评估废弃物产生量以及原料、水和能源的耗用量, 从而对企业生产进行改善, 同时评估改善程度。这类指标适用于评价比较同一工厂工艺改进前后的清洁生产状况。
4.2 国内常用的清洁生产指标
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的原则, 目前我国较常用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是主要有四类: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其中, 前两者是定性指标, 后两者主要是定量指标。
原材料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材料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以及可回收利用性这五个方面。而产品指标需考虑产品销售、使用过程、报废后的处置以及寿命优化问题四个方面。这两类定性指标比较宏观, 评价指标主要是靠专家打分, 主观估计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值, 以确定相应的等级。
资源指标可以由单位产品的耗水量、能耗和物耗来表示, 适用于比较同一工厂工艺改进前后的清洁生产状况。污染物产生指标分为三类, 即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这类指标同样无法表明真正的环境影响程度。
清洁生产是一个相对概念, 它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而不断完善, 达到新的更高、更先进水平, 因此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及指标的基准值, 也应视行业技术进步趋势进行不定期调整, 其调整周期一般为3年, 最长不应超过5年。
5 我国关于清洁生产研究方面存在的缺陷与展望
自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清洁生产以来, 国家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推动清洁生产的法律法规, 学术界也在清洁生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并取得了很多成果, 使我国清洁生产初具规模。但由于我国清洁生产起步较晚, 很多方面仍不成熟, 关于清洁生产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少缺陷。
从总体上看, 清洁生产研究侧重于技术和政策方面, 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非常薄弱, 因此完善清洁生产相关法律的研究, 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另外, 清洁生产的研究层次着重于“点上的多、面上的少”, 尚未形成我国大多数企业通用的生产模式, 实践中一些具体的清洁生产实施仅局限于经济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 导致清洁生产尚未在我国形成规模化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 在清洁生产研究方面, 我国应对清洁生产法律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法律理论和制度, 促进和保障我国的工业污染防治战略由污染物末端处理向污染预防、清洁生产转变;在清洁生产实践方面, 我国应该进一步扩大清洁生产规模, 例如将清洁生产运用到建设生态工业园中, 使清洁生产工作上升到工业园乃至城市或区域范围, 构建清洁生产企业群落, 建设清洁低碳城市, 以实现企业间群落互利共生、信息共享、技术资源集成的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凯, 崔兆杰.清洁生产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4-109.
[2]廖健等.我国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政策[J].当代石油石化, 2005, (2) :28-30.
[3]周鹏, B.W.Ang.基于指数分解分析的宏观能源效率评价[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7, (5) :5-8.
[4]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33-816.
[5]贾爱娟, 靳敏, 张新龙.国内外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综述[J].陕西环境, 2003, (10) :31-35.
[6]张学毅, 王建敏.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研究[J].学习月刊, 2010, (12) :109-110.
[7]S.Tridech, K.Cheng.Low carbon manufacturing:Characterization, Theoretical Models and Implementation[R].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Research, 2008, (9) :9-11th.
生产指标 篇10
1 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概述
1.1 指标体系建立的背景
200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制订全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 充分认识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进一步健全完善落实年度控制指标体系, 实现安全生产情况的量化考核。同年, 国务院安委会依据我国安全生产现状, 制定了全国范围内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 并逐级下达安全事故控制目标;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单位围绕实现控制目标, 层层签订责任状,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此, 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踏上以控制事故死亡人数为重点的新征途。
1.2 指标体系的构成
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由事故控制指标的设定、分解下达、考核等环节构成。在最初指标设定中, 国务院安委会确立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等11项项目指标如图1所示, 同时将建筑业、煤矿企业、危险化学品等6类死亡人数归类到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中。
1.3 指标的分类
为了体现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的时效性, 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通常按照反映的安全生产是属于总体还是行业领域分为综合指标和专项指标, 按反映事故状况的方式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2 建筑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指标体系的构成分类可知, 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被归属为“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指标。2004年以来, 安全生产事故指标体系对建筑安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 建筑安全事故指标体系在指标设定、指标分解、指标考核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以“绝对指标”作为建筑安全事故主要控制指标
近年来, 建筑安全主要以“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等绝对指标作为事故主要控制指标, 并对这些控制指标纳入考核。这些控制指标往往根据事故总体指标进行分解确定, 仅反映事故的绝对数值, 未直接与经济发展水平、工程建设规模等相关联。建筑安全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工程建设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工程施工工艺的难易程度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 事故控制指标只有与上述因素相关联, 指标才是客观的、科学的。“相对指标”由两个指标之比构成, 能有效结合上述因素, 因此, 建筑安全事故主要控制指标应以“相对指标”为主, 以“绝对指标”为辅。
2.2 指标设定下降幅度与建设工程规模增长幅度不匹配
据统计, 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中, 全国事故绝对控制指标下降值分别设定为10%和12.5%以上, 其中, 建筑安全事故绝对控制指标下降10%。然而, 回顾我国近10年建设工程规模情况, 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1653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44725亿元, 增幅达283.8%;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99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450亿元, 增幅达到346.3%。一方面是事故死亡数量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是基本建设规模大幅上升, 除因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而降低的安全生产事故外, 在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盲目追求事故下降幅度只会导致事故瞒报、谎报。
2.3 指标层层分解脱离客观实际
国务院安委会每年都会根据上一年各行业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的运行情况, 统筹制定下一年全国各行业事故量化指标, 并进行层层分解下达, 要求相关部门制定措施, 完成事故指标。如:某年全国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指标为800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这一指标下达给某省控制指标为60人, 此省根据60人下调某个百分数后进行测算, 下达给某市控制指标为15人, 该市测算后下达给各县区的控制指标在几人甚至0人, 显然该项指标与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工程建设规模不符合, 脱离客观实际, 致使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在很多责难中发展。
2.4 重政府指标考核轻企业事故处理
各级政府为完成事故指标, 在采取各种安全措施的同时, 通过行政手段, 指标考核被列为政府重大考核事项之一, 如把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单位以及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 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然而, 每起事故发生后, 责任主体不充分吸取事故教训, 认为事故发生有偶然性、突发性, 不从自身查找事故原因, 往往找各种理由逃避处罚;各级政府部门也往往同情、理解企业, 对企业减轻或者免予处罚, 最终导致企业不充分吸取事故教训, 不加强自身安全管理, 不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致使事故恶性循环。
3 完善建筑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的建议
3.1 以“相对指标”作为事故控制的主要考核指标
建筑安全事故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建设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工程施工工艺的难易息息相关, 仅以事故发生的数量很难客观评价安全工作的好坏。经济越发达, 建设规模越大, 从业人员越多, 事故数量就越多, 反之, 事故数量就少。因此在确定主要考核指标时, 应将相对指标与上述因素相结合, 可以将“百亿元产值死亡率”、“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等相对指标作为建筑安全的主要考核指标, 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等绝对指标作为辅助指标。
3.2 合理确定事故下降幅度
事故的发生、下降有其客观规律, 事故的下降是个缓慢的过程, 因为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物质危害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等。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措施, 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效果, 而不是人为的不考虑工程规模增长等客观因素, 想当然、拍脑袋来确定事故下降比例。这样不结合基本建设规模、盲目制定的事故控制目标, 事故统计与控制指标的矛盾将会更突出, 最终只能导致各级政府不惜代价控制所谓的“死亡人数”, 造成事故数量不真实、不准确, 弄虚作假。
3.3 加大事故单位的责任追究力度
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 应对一切生产经营过程安全负责。政府应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 通过监督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 通过宣传培训树立安全氛围, 而不是对企业的所有生产过程出现的事故负责, 因此, 对事故责任追究应主要落实到企业而不是各政府主管部门。对事故单位的责任追究力度越大, 表明政府抓安全生产的决心越大,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也会越重视, 在安全投入上也会越多, 隐患治理也会更彻底, 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摘要:自国家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以来, 有效引导、督促了各级政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促进安全发展;但是, 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也存在着较多争议, 建筑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不能真实反映建筑安全现状。为此, 通过分析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安全生产,事故,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4〕2号) [Z].
[2]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下达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通知 (安委字〔2004〕1号) [Z].
[3]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关于下达2005年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通知 (安委字〔2005〕1号) [Z].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06〕53号) [Z].
[5]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实施工作要点》的通知 (安委办〔2007〕17号) [Z].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11〕47号) [Z].
[7]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
[8]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9]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10]关于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分解落实情况的通报 (安委办〔2006〕28号) [Z].
生产指标 篇11
玉米是扎兰屯市的主要栽培作物,全市种植玉米面积达10万公顷以上,占全市总耕地面积70%以上,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进入玉米消费快速增长阶段。从未来发展看,玉米将是我国需求增长最快,也将是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品种。如何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挖掘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平衡年际波动、加快玉米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一件大事。以下对扎兰屯市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农业气象指标进行探讨,提高玉米生产的效率。
二、研究区概况
扎兰屯市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森林、草原结合地带,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西部和北部地区属于大兴安岭东部林缘温凉湿,半湿润林牧业区,东南部地区属于温暖半湿润农业区。
扎兰屯日照丰富气温年日较差大,春季升温块,降水少,变率大。夏季短而温热,秋季降温块,初霜早,冬季漫长,严寒干冷。年平均日照时数2717.6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61%;年平均气温为3.7℃,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零下16.5℃,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1.7℃;累年平均无霜期128天,最早初霜日为8月31日,最晚初霜日10月6日,最早终霜日4月16日,最晚终霜日6月3日;年平均降水量501.2毫米,最多年1998年降水量1111.5毫米,最少年2001年降水量213.3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占年降水量的70%~80%;年平均蒸发量为1402.1毫米。主要气象灾害有低温冷害、霜冻、干旱、涝害等,其中干旱是影响玉米生产的最主要气象灾害。
三、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选取扎兰屯市气象观测站为研究站点,气象数据包括1961~2014年4~9月逐日气象要素(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日平均相对湿度等),数据来源于内蒙古气象信息中心,春玉米生育期资料来源于扎兰屯市农业气象观测站。
2. 方法
玉米农业气象适宜气象指标,根据影响玉米生长的各气象要素来确定,根据符合正态分布的不同生育期的气象要素系列,绘制正泰分布概率图,以50%、80%、90%作为玉米生长的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的上下限值。
四、研究成果
1. 春玉米苗期气象适宜指标
分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北地区的田间试验结果并在内蒙古东部和中部进行适用性检验表明,玉米出苗率主要取决于播种出苗期间的土壤水分,在适宜土壤水分以下,耕层土壤湿度越大,玉米出苗率越高;土壤持续干旱时,出苗率明显下降,播种出苗期间0~2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在85%~95%(或土壤有效含水量H〉50毫米)出苗率最高(95%以上);80%左右(或H为50~40毫米)较适宜出苗,出苗率90%左右;70%以下(或H<40毫米)玉米出苗率明显偏低;在65%以下(或H<30毫米)为严重干旱,出苗率很低,一般在65%以下。适宜出苗的土壤水分上限是土壤相对湿度91%(绝对湿度25%)、有效水75毫米。在播种前土壤水分较适宜的条件下,播种至出苗期间田间供水量(降水量+灌水量,用S表示)在35~50毫米之间为适宜出苗,25~35毫米为较适宜,20~25毫米为轻旱,不利于出苗;15~20毫米为中旱;少于15毫米为严重干旱,出苗率65%以下。
土壤水分和温度对出苗率的组合影响,土壤相对湿度在85%~95%、深度在50~70毫米、平均气温(T)在15℃以上适宜玉米发芽出苗,出苗率都在95%以上;土壤相对湿度70%~85%、深度在35~50毫米、平均气温(T)在13~15℃较适宜玉米发芽出苗,出苗率都在9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70%、H<35毫米、T<13℃玉米出苗率多在70%以下,甚至不出苗,具体指标见表1。
2. 玉米重要农事活动和生育期气象指标
使用前人试验成果进行适用性分析并结合以往科研成果,总结出内蒙古地区玉米各生育期气象指标。见表2。
五、结论
【生产指标】推荐阅读:
生产总监指标10-27
生产经营指标11-24
生产评价指标体系11-10
生产部经理考核指标12-16
生产部目标指标及岗位职责09-06
一、1A客运公司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目标和控制指标05-16
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达标考评指标清单06-11
最新混凝土外加剂技术指标与生产工艺及应用技术要点实用手册09-25
检测指标指标05-16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