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分析

2024-08-02

生药分析(精选7篇)

生药分析 篇1

根茎类中药中的人参、黄芪、党参等作为补气良药, 常用于血虚、气虚或者气血两虚病症的治疗中, 祖国医学中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载血运行于全身, 气旺则可以生血[1], 尤其是身体羸弱多病者, 多元气大失。因此, 该类药物可在临床中作为单方或者复方进行应用。笔者对根茎类中药材人参、黄芪、党参进行研究,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生药颗粒型及饮片型人参、黄芪、党参各30g作为研究对象。人参由常州博禾药业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200912-1、200912-2, 产地吉林) , 黄芪由常州博禾药业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201002-1、201002-2, 产地内蒙古) , 党参由常州博禾药业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201002-1、201002-2, 产地山西) , 分别制成传统饮片 (厚度不超过3mm) 、中药生药颗粒 (目数不超过24目) 。

1.2检测方法及仪器

使用以下仪器进行检测:①由美国安捷伦公司生产的1100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②由上海青浦泸西仪器厂生产的型号为RE-52C的旋转蒸发仪;③由无锡福尼达电子公司生产的性高为FQC-100, 频率为40kHz的超声波清洗机;④由通州市沪通制药机械设备厂生产的型号为SC202-1的电热恒温干燥箱;⑤由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FA1004的电子天平 (十万分之一) ;⑥由上海医疗器械五厂生产的恒温电热水浴锅。本研究中化学提取试剂均为分析纯, 分析试剂均为色谱纯。

1.3判定方法

依据2010年修订的中国药典中测定方法[2]对实验药材进行测定, 并对不同药剂类型中提取有效成分的百分比进行比较, 有效成分指标[3]:黄芪:黄芪甲苷;党参:总醇浸出物;人参:人参皂苷Rg1、Re、Rb1。

2结果

2.1各药剂煎煮条件

各药剂的煎煮条件, 详见表1。

2.2黄芪提取次数及有效成分百分比分析

黄芪中药饮片前两次提取的有效成分总百分比为83.1%, 生药颗粒为96.2%。详见表2。

注:黄芪的中药饮片与生药颗粒在相同煎煮条件下, 其生药颗粒的效能优于传统饮片。

2.3党参的提取次数及有效成分百分比分析

党参中药饮片前两次提取的有效成分总百分比为75.5%, 生药颗粒为98.1%。详见表3。

(%)

注:党参的中药饮片与生药颗粒在相同煎煮条件下, 其生药颗粒的效能优于传统饮片。

2.4人参提取次数及有效成分百分比分析

人参中药饮片前两次提取的有效成分总百分比为87.6%, 生药颗粒为99.1%。详见表4。

注:人参的中药饮片与生药颗粒在相同煎煮条件下, 其生药颗粒的效能优于传统饮片。

3讨论

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已被广泛用于临床中, 中药饮片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及其炮制方法, 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后, 即可直接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的中药。目前, 将中药饮片加工后, 提取其有效部位以制成中药免煎生药颗粒, 在市场上广为使用, 根茎类中药是目前临床中应用最多的药用部位[4]。

3.1传统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是根据中医药配方需求对相应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等处理, 以满足临床各类配方中各种不同性状饮片的需要。由于中药饮片比表面积相对较小, 在煎煮过程中, 常常需要煎煮3次以上才能基本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其中, 一些无法耐受较长时间煎煮的中药材, 特别容易在长时间煎煮过程中发生一系列自身物质之间或与配伍药材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 生成一些大分子螯合物或未知化合物, 对疾病预防及控制有较大影响, 严重时还会产生一系列毒副作用[5]。

3.2中药生药颗粒

生药颗粒剂通过增加药材比表面积以增加有效成分浸出率。因此, 只有药材在煎煮过程中与提取溶媒更大程度地直接接触, 才能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更易于被提取出来。

3.3两种类型药剂效能分析

根茎类中药材饮片在经适当粉碎 (目数不超过80目为佳) 后, 其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更容易被提取出来, 一般情况下, 中药材只需经过2次 (每次15min) 煎煮, 即可煎出绝大多数的有效部位或成分;若粉碎的目数太大, 容易在实际煎煮过程中糊化, 致使有效部位或成分被糊化团包裹而难以煎出或提取其有效成分。生药颗粒剂的煎煮效率 (能耗) 与饮片、生药材等比较, 明显前者更优。其主要原因为中药材经粉碎后的总比表面积与未粉碎状态相比明显增大, 在接触溶剂时更容易快速提取有效成分或部位[6]。

综上所述, 中药生药颗粒剂因总比表面积显著大于传统中药饮片, 所以其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更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人参、党参、黄芪3种中药材的生药颗粒剂在提取2次时, 即可提取出约99%的有效成分, 且其生药颗粒剂的有效成分提取率显著优于传统中药饮片, 更好地证明生药颗粒剂的效能显著优于传统中药饮片。因此, 笔者建议成药生产厂或医院处方配方及煎煮时可考虑中药材饮片。因比表面积小, 更易提取有效成分等因素, 对药材进行预处理如粗粉碎等再行煎煮, 则可极大程度地降低煎煮需要的能耗, 提高中药材煎出物量及其有效成分提取率, 更高效地为生产及临床服务。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根茎类中药生药颗粒与传统中药材饮片的效能, 为后期药材生产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中药生药颗粒剂及中药饮片人参、黄芪、党参各30g作为研究对象, 对3种中药材的有效成分煎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提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根茎类中药生药颗粒剂提取率较传统中药材饮片明显升高。结论:该研究可为中成药的生产及后期中药配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药生药颗粒剂,中药材,中药饮片,有效成分,煎出率

参考文献

[1]吴限, 孙成山.黄芪腹透液提高腹膜透析效能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3) :1603-1604.

[2]张培华.常见中药材变色因素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5) :84-85.

[3]李淑秀, 孙云松, 孙红, 等.中药艾灸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膜转运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2, 13 (10) :886-887.

[4]宋娟.影响中药泛制丸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16) :129.

[5]赵鸿汉, 田辉.急性疾病发生改进中药煎服法彰显疗效临证举隅[J].光明中医, 2010, 25 (5) :850-852.

[6]张仲源, 连佳.中药促进透皮吸收剂薄荷醇的多效性[J].中医外治杂志, 2013, 22 (5) :54-56.

生药分析 篇2

关键词:巴西草药,积雪草,生药学,DNA条形码

巴西植物药资源丰富,但基础研究普遍起步较晚[1],直到2008年,巴西首部药用植物年鉴《植物疗法目录》出版,收录了366种药用植物信息。 CENTELHA ASITICA为巴西民间常用的传统药物, 被视为抗炎、抗肿瘤,增强免疫系统的良药。但是, 由于CENTELHA ASITICA不是国际通用名称,品种来源不详,原始资料记载模糊,导致对其开发、利用造成极大的不便,本研究对其品种进行鉴定及生药学研究,为其正本清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基于DNA条形码- 产地- 形态分析联用的药材鉴定方法能够准确鉴定无背景信息的药材,并且不受季节与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弥补了传统的基原鉴定方法前往产地采样、时间周期长、耗费大等缺点[2-3]。本研究采用此方法鉴定巴西草药CEN- TELHA ASITICA的基原,并对其显微特征研究,为巴西草药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研究奠定基础,为巴西草药CENTELHA ASITICA的开发利用提供品种鉴定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2012年4月于巴西隆城药材集散地采购巴西草药CENTELHA ASITICA 3批,每份200 g,样品的凭证标本保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标本室。

1. 2试剂

广谱植物基因组DNA快速提取试剂盒( 北京博迈德生物有限公司,批号: 69632855) ,Taq酶等PCR试剂( 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号: 695673BE) 。

1. 3仪器

热循环仪( 德国Biometrer,型号: BS97My Cycler) 、 凝胶成像系统( 培清科技,型号: JS-680B) 、高速冷冻离心机( 西格玛,型号: SK15) 、电子天平( 德安特, 型号: ES 120) 、XK96 A快速混匀器( 北京维欣仪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显微镜( OLYMPUSCX-21) 。

1. 4引物和测序

实验中所用引物的合成以及胶回收产物的测序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

1. 5 DNA提取和PCR扩增方法

取样品,观察形态,形态结果一致。取叶片进行DNA提取。各份样本分别用液氮冷冻后研磨成细粉,采用植物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DNA。采用ITS序列通用引物在热循环扩增仪上进行扩增, PCR扩增条件: 50 μL体系含2 × Taq PCR Master Mix 25 μL,引物P1和P4各加2. 5 μL( 5 μmol / L) ,DNA模板4 μL,dd H2O 16 μL。PCR扩增程序: 94 ℃ 预变性5分钟,94 ℃ 变性1分钟,55 ℃ 退火1分钟, 72℃ 延伸1分钟,40个循环后,72℃ 延伸10分钟[4]。PCR产物经1%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在紫外灯下检视,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部测序。各样品均采用正向和反向测序,以保证测序的准确性。

1. 6序列分析方法

利用Contig Express软件对测序获得的正、反向序列进行拼接,根据BLAST( 相似性搜索法) 所获相似度最高物种的同属ITS序列边界,截取待鉴定物种的ITS序列,然后利用相似度法分析序列。

1. 7基于DNA条形码的鉴定方法

根据NCBI中BLAST功能,检索NCBI数据库中注册的相似度最高的物种,按照相似度最高的物种截取ITS全长。再利用样品的ITS序列检索,根据前人属间差异为9. 6% ~ 28. 8% 、种间差异值为1. 2% ~ 10. 2%[5],以及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 70% 以上的物种最小相似度在97% 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以相似度90% 为属的鉴定依据,以相似度97% 的最高相似度物种为物种鉴定依据,获得鉴定结果,相似度在97% 以下,认为数据库中可能未注册该序列,鉴定到属水平。

1. 8基于产地分析的鉴定方法

根据“基于DNA条形码鉴定方法”项下获得的科、属和种的鉴定结果,依据巴西植物志记载的巴西分布的该属植物物种信息,依次分析最高相似度物种的产地是否相符合,如果符合,则为产地鉴定结果,继续进行下一项分析; 如果不符合,则分析第二最高相似度物种,以此类推。分析直至相似度97% 的物种,低于97% 则认为数据库未注册该序列,此时,根据“基于DNA条形码鉴定方法”鉴定到属水平; 该属中未注册序列的物种可能为鉴定结果( 在确定鉴定结果之前,对鉴定序列进行筛选,该序列与相同物种相似度应不低于97% ,与同属物种序列相似度应不低于90% ) 。

1. 9基于形态分析的鉴定方法

根据“1. 8”项下获得的鉴定结果,查询巴西植物志的形态信息,核对形态特征,进一步证实鉴定物种结果和入药部位。

1. 10 CENTELHA ASITICA的性状和显微研究

分析草药CENTELHA ASITICA的性状特征,制作显微切片[6],描述其横切特征和粉末特征。

2结果

2. 1基于DNA条形码的鉴定

2. 1. 1科属的鉴定样品的测序峰图良好,3份平行样测序结果一致,选择一对序列用于后续分析。截取ITS片段后,经过NCBI核酸数据库局部比对BLAST功能检索,以90% 作为属水平鉴定的阈值。经BLAST功能检索,样品与伞形科积雪草属Centella L. 植物相似度最高,相似度范围为93% ~ 99 % ,与其他属相似度均低于84 % 。因此,鉴定该样品来源于伞形科积雪草属植物。

2. 1. 2种的鉴定根据DNA条形码物种鉴定指标,相同物种相似度在97% 以上,最高相似度物种为鉴定结果; 当最高相似度物种相似度低于97% 时,认为数据未注册该序列,鉴定到属水平。该样品与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 Gen Bank注册号KM887373. 1) 相似度最高,相似度为99% 。因此,DNA条形码鉴定方法鉴定巴西草药CENTELHA ASITICA的基原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

2. 2基于产地分析的验证

查询巴西植物志中收载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结果符合植物地理分布特征。因此,根据DNA条形码与产地核对结果鉴定巴西草药CENTELHA ASITICA来源于伞形科积雪草属植物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

2. 3基于形态分析的验证

本品茎为黄棕色或棕褐色,细长弯曲,具细皱纵纹,茎断面多中空或有髓。叶多破碎,为绿色或灰绿色,叶片可见网状叶脉及钝圆锯齿。根少见,圆柱形, 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纵皱纹,如图1。该样品特征与积雪草的特征相符合,因此鉴定该样品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C. asiatica ( L. ) Urban. 的干燥全草。

2. 4 CENTELHA ASITICA的性状和显微研究

2. 4. 1性状特征本品经过加工,加工品多为茎叶,茎多切成长短不一的段,为黄棕色或棕褐色,细长弯曲,具细皱纵纹,茎断面多中空或有髓。叶多破碎,为绿色或灰绿色,叶片可见网状叶脉及钝圆锯齿。根少见,圆柱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纵皱纹。体轻质脆,气微而特异,味甜特异微辛。

2. 4. 2显微特征显微横切面: 茎表皮细胞近方形。 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约占茎横切面半径的1/2,外侧数列细胞的壁呈不均匀增厚。外韧型维管束6 ~7个, 排列成环,韧皮部外侧为微木化的中柱鞘纤维,木质部导管较发达,束内形成层为2 ~3列细小细胞。髓部由较大的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或中空。皮层和射线中散在扁圆形的油管,内填充黄色分泌物,见图2。

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均为1列扁方形细胞,排列紧密,可见多细胞非腺毛。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叶肉细胞内有较多小维管束。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发达,呈半月形,近韧皮部可见油管, 见图3。

粉末灰色。( 1) 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形状多样。( 2) 叶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 ( 3) 非腺毛为多细胞非腺毛,细长,弯曲,常破碎,可见连接处多膨起。( 4) 草酸钙簇晶较大,多数散在。 ( 5) 导管为具缘纹孔导管、螺纹导管、网纹导管。 ( 6) 石细胞近圆形或长方形,腔较大,或有少量纹孔。( 7) 油管多含条形黄色分泌物,位于外皮层较厚的薄壁组织附近或维管束附近。( 8) 棕色块形状不一,略透明,具光泽。( 9) 纤维成束或散在,成束纤维较细,胞腔较小,散在纤维较大,胞腔较大,内具散在纹孔。( 10) 茎表皮细胞近长方形,排列整齐,壁较厚,微波状弯曲,见图4。

3讨论

积雪草是中国和巴西同时分布的物种,在中国,积雪草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 ( L. ) Urban的干燥全草,为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收载品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湿等功效,临床上用于跌打损伤、传染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皮肤疾病等。近年来药理研究表明, 积雪草具有抗氧化、促进伤口愈合、抗肿瘤、抗抑郁、增强记忆和中枢调节等作用[7-8]。除了中国,积雪草在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也被广泛应用。因此,深入研究积雪草及其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浅谈《生药学》教学 篇3

1 更新教学内容, 注入学科发展的新知识

随着我国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不断深化, 大大的丰富和拓展了生药学的内涵, 推动了生药学的发展。《中国药典》上有定量标准的中药不足30%, 只有全面提升和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 才能生产出质量和疗效有保证的中药, 确保人民的用药安全。我们讲授每一味生药时都应该将最新的质量控制方法、新的提取手段等内容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对该味药的研究进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注重《生药学》与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如, 在教授生药学药物有效成分鉴定内容之前, 安排学生在天然药学化学实验室参观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实验, 这样使学生将与生药学有关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现代生药学的各项内容。

2 增强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将教材内容深入浅出, 融汇贯通。目前高职使用生药学教材内容多, 难度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课本进行精简的同时, 还自编了适合教学对象使用的学习指导、实验大纲和习题集。在授课方法上, 针对不同内容采用启发式、精讲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对常见的一味生药大黄的教学中, 我们没有使用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式, 而是让学生自己在中药标本馆观察大黄的原植物、生药、饮片、粉末, 对照教师给出的学习要点总结大黄的鉴定特征, 事实表明, 教学效果良好。

3 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动手能力

生药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不容易理解, 而实践能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同时, 同样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将部分理论课和实验课一体化, 使学生马上可以验证课堂的内容,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增加感性认识。注重与《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并增加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 例如, 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将生药学药物有效成分鉴定实验和天然药物化学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实验设计成综合性实验, 将生药学药物形态、粉末鉴定实验和药用植物学植物形态实验设计成综合性实验, 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难度, 但实验效果良好, 避免了过去由于不同学科教学进度不同步, 学生前学后忘, 学科之间有联系内容无法及时融会贯通的情况。此外开展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 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将来的工作, 增加社会竞争力。

4 制作课件, 突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尤为重要。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利于把所传递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变抽象为具体。同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 辅之以语言的有机结合, 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便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启发学生思路, 加强记忆。随着科学的发展, 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和药材图片。课件应深入浅出地显示了生药学授课的全部理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内容, 演示形式多样, 选择的范围多, 例如在教授乌头的课件里, 我就加入了一些影视剧主人公服食乌头后中毒的相关片段。另外在制作过程中, 不仅要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近年来的科研成果, 还应参考其它教材, 这样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尤其是贵重药材和主产地在国外的药材更适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使学生容易掌握性状和显微特征, 利于判别品种的真伪。使生药学的微观知识宏观化, 抽象知识形象化, 间接知识直观化。

总之, 在生药学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东方, 韩宏伟.案例结合访谈教学法在生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 2014 (1) .

[2]张春平.药学专业生药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新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 (12) .

[3]贾献慧.生药学教学中关于“主动学习”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7) .

露蜂房的生药鉴定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商品药材购自哈尔滨世一堂药店, 采集样品采自于南岔市绿潭。经佳木斯大学史伟国教授鉴定为露蜂房。

1.2 实验方法

采用传统观察、测量等方法, 对露蜂房药材进行基元动物鉴定与形状分析;按照2010版药典所附录记载方法进行灰分、水分测定[3,4], 组织观察采用石蜡制片法, 将露蜂房经抽气—固定—软化—冲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片—烘片—脱蜡—番红固绿二重染色—封片等操作, 制成10μm石蜡切片进行组织观察[3];粉末鉴定采用10%水合氯醛透化镜捡[3];用1000cm3的小盒盛装后测量质量计算密度;应用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与硅胶G以3:1铺2~3mm薄层板, 药材粉末70%乙醇溶液料液比1:15浸提2h取上清, 点样20μL, 以乙酸乙酯:甲醇:水为8:1:1为展开剂展开后的薄层板吹干, 喷布AlCl3试剂紫外光下显色检视进行薄层色谱分析[1]。

2 结果

2.1 基原动物鉴定

在药材大包中寻找虫体, 可见虫体细长, 长约16~18mm,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三对足、两对翅, 膜质翅大小相当;体细, 具黑色及褐色斑点及色带。胸部与腹部宽度相当, 翅狭长, 静止时向后纵折于腹上, 产卵器特化为蛰针, 咀嚼式口器为胡蜂科昆虫。颜色黑黄相间, 身体主要色调为黄色;头部呈倒三角形, 长约为头部直径的1.5倍;为胡蜂科昆虫日本长脚胡蜂[4]。采集除日本长脚胡蜂外, 多体长14~18mm, 触角着生部及口器基部黑色。复眼间有黑横带, 余黄色。胸部着生黄茸毛;胸部中央背板和侧板黑色, 可见棕色斑和黄色斑。小盾片黄色, 有棕色斑。第六腹节基部黑色, 端部黄色;腿节背面棕色, 腹面黑色。为中华马蜂[5]。以上鉴定与佳木斯大学罗志文高级实验师意见一致, 标本现存于佳木斯大学应用昆虫研究所。

2.2 药材性状

采集样品多见中华马蜂巢, 小型倒圆锥状, 直径8.5~12.8mm, 长度23.2~38.4mm, 此类未在商品药材中见到。鲜有日本长脚胡蜂巢, 呈椭圆形, 长轴253~286mm, 与地面大致垂直, 直径204~216mm, 外壳呈灰褐色, 有柄连接树枝, 药材多为此类。

露蜂房药材扁平, 圆形或不规则, 大小不一, 厚度9~22mm。具有独特的蜂窝状结构, 可见药材由多量六棱柱形空间的巢室构成, 灰褐色或红褐色, 干燥呈纸质, 有韧性。背侧可见整齐排列的疹状突起, 间有六边形浅沟, 疹状突起可见大致按圆形切向分布的平行横纹, 其间有蒂形突起, 多呈圆锥形;腹侧可见六角形巢室密集分布, 部分覆灰白色膜状物, 将其掰开可见巢室平行倒置, 顶部附有黑棕色内容物, 内容物的填充使巢室顶部呈穹顶状;巢室中轴线与药材背侧平面呈一定角度 (90°~74°) 大致平行分布, 巢室内壁分布垂直中轴线的平行横纹。另有部分碎屑形态多样, 巢室碎屑呈纸质较韧, 可见平行纹理, 较薄, 灰黄色或灰红褐色, 部分有折转;内容物为米粒大较硬颗粒, 尖端大多歪向一侧, 底部有球面凹陷, 多粘有巢室壁。药材具芳香气味, 味道微苦。

2.3 显微鉴定

组织观察可见露蜂房巢壁与露蜂房内容物分界清楚, 均有红染的被膜包裹。巢壁淡绿色着染, 内可见植物纤维、植物导管和细胞结构;露蜂房内容物密集分布有深色颗粒和棕色动物体壁碎片及多量刚毛, 零星可见花粉。

露蜂房粉末中可见多种动植物成分如图1, 其中包括花粉、植物组织碎片及动物组织碎片。花粉类型多样, 两孔花粉、三孔花粉、四孔花粉、五孔花粉及花粉四分体都有见到;植物组织碎片, 可见植物纤维、导管 (网纹导管和螺纹导管都可见到) 及多量明显具细胞结构的植物组织碎片;动物组织碎片多为昆虫体壁碎片, 呈黄褐色, 表面可见有疣状突起和刚毛着生部, 另外也可见多量大小长短不等的刚毛。

1.花粉粒;2.植物组织碎片;3.昆虫组织碎片

3 理化鉴定

3.1露蜂房药材的密度平均为0.1826g/cm3;露蜂房药材水分为8.64%~10.09%, 平均为9.87%;灰分平均为9.49%, 酸不溶性灰分平均为4.62%。

3.2薄层色谱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可见被检样品被薄层色谱分离, 呈六个样点, 其中与芦丁标准品对应位置可见与标准品颜色相同较弱黄绿色荧光斑, 其余光斑显蓝色荧光。

4 讨论

露蜂房, 药典记载为蜂房, 为胡蜂科昆虫果马蜂、日本长脚胡蜂或异腹胡蜂的巢[1];而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蜂房为蜜蜂用分泌的蜂蜡造成的六角形的巢, 是蜜蜂产卵和储藏蜂蜜的地方。行业用词应服从国家规范, 应该规范其名称;露蜂房性状和组织特征显著且价格相对不高, 所以鲜见仿冒伪品, 但露蜂房为多种昆虫的巢, 种类繁多成分复杂, 后续应通过科学研究, 确定应用范围;露蜂房基原动物为野生动物, 对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 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摘要:目的:对露蜂房进行生药学研究, 为该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原动物鉴别、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方法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得出露蜂房生物基原、药材性状和显微特征。结论:通过基原动物鉴别、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可以更加科学规范的鉴定和应用该药物。

关键词:露蜂房,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10

[2]杨春荣, 王桂艳, 刘娟.黑水缬草的生药鉴定[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7, 30 (3) :29-30

[3]武鸿翔.露蜂房中化学成分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1, 03:29-31

[4]李琳.露蜂房的研究和应用[J].中草药, 1998, 04:277-280

桃花的生药学研究 篇5

故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中药资源, 参考相关文献[3,4], 我们对桃花药材进行了生药学研究, 为其定性鉴别方法以及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Nikon S2500数码相机 (尼康公司) ;光学显微镜 (PH100 2B41L-IPL)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TU-1810) ;电子天平 (BS 124S) 。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桃花药材于2012年9月购买自武汉市中医医院中药房, 并经湖北中医药大学陈科力教授鉴定。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鉴别

本品为初开放的花, 单生, 花萼5枚、淡棕色、离生;花冠5枚、粉红色、倒卵形、离生;雄蕊多数分离;雌蕊1枚, 子房上位 (见图1) 。

2.2 显微特征鉴别

粉末显微特征:淡棕色, 气微, 味苦。非腺毛为单细胞, 长而弯曲, 壁薄, 光滑。花冠表皮细胞, 类圆形, 壁较厚。导管多为环纹, 细小。花粉粒众多, 淡黄色, 球形, 外壁较光滑, 萌发孔3个, 内具颗粒状物质 (见图2) 。

2.3 理化鉴别

2.3.1 总灰分测定

取桃花药材粉碎, 过2号筛。取粉末约2g, 精密称定。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IXK项下总灰分测定法测定 (见表1) 。结果表明, 5个批次的桃花总灰分含量最大值为9.14%, 最小值为7.28%, 平均值为 (8.47±0.68) %。

(±s)

2.3.2 浸出物测定

(1)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XA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冷浸法测定。取药材粉末4g, 精密称定, 置250mL锥形瓶中, 精密加蒸馏水100mL, 密塞, 冷浸, 前6h内时时振摇, 再静置18h, 迅速过滤, 精密量取滤液20mL, 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 水浴蒸干, 105℃干燥3h, 置干燥器中冷却30min后, 称重, 计算含量 (见表2) 。结果表明, 桃花冷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大值为13.21%, 最小值为10.37%, 平均值为 (11.96±0.96) %。

(±s)

(2)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XA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方法测定, 取药材粉末4g, 精密称定, 按“2.4.1”项下方法测定 (见表3) 。结果表明, 桃花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最大值为19.89%, 最小值为17.48%, 平均值为 (18.66±0.88) %。

(±s)

2.3.3 化学成分鉴定

根据文献[5]所述, 对本品进行化学成分检测, 分析并得出结果 (见表4) 。结果表明, 桃花含有多糖、生物碱、黄酮、鞣质等化学成分。

2.3.4 紫外光谱特征

取桃花药材粉末2g, 4份, 分别加入水、无水乙醇、氯仿及石油醚各30mL, 超声提取30min, 过滤后取滤液备用。取蒸馏水滤液适量, 稀释, 以蒸馏水作空白对照, 按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6], 在200~800nm间进行扫描, 结果表明, 桃花粉末的蒸馏水提取液在360nm处有最大吸收。取乙醇滤液适量, 稀释, 以无水乙醇作空白对照, 按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在200~800nm间进行扫描, 结果表明, 桃花粉末的乙醇提取液在330nm处有最大吸收。

取氯仿滤液滤液适量, 稀释, 以氯仿作空白对照, 按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在200~800nm间进行扫描, 结果表明, 桃花粉末氯仿提取液在416nm处有最大吸收。取石油醚滤液适量, 稀释, 以石油醚液作空白对照, 按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在200~800nm间进行扫描, 结果表明, 桃花粉末石油醚提取液在442nm处有最大吸收 (见图3) 。

注:1水提取液;2乙醇提取液;3氯仿提取液;4石油醚提取液。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桃花药材在性状、显微以及理化鉴别等方面具有专属性特征。在理化鉴别中, 光谱测定的特征可作为该药材鉴别的辅助手段。我们还对其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进行了测定, 为进一步完善桃花的质量标准提供实验数据。本实验采用的方法简单可行, 结论可靠, 可以较好地鉴别桃花药材。

参考文献

[1]宋立人.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665.

[2]周玲.桃花的药用食疗[J].山东食品科技, 2004 (11) :24.

[3]刘平怀, 许琼情, 赵容丽.广南天料木的生药学鉴定[J].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 (5) :1223-1224.

[4]李亚玲, 李俊, 叶云, 等.三七花的生药学鉴别[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6) :48-49.

[5]裴月湖.天然药物化学实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5.

论生药学的快乐教学 篇6

1 兴趣的快乐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 就能主动、积极、热烈地学习。反之, 学习将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课堂教学也将缺乏生气, 变得枯燥沉闷。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知识和探求真理, 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它在好奇心、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 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 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的兴趣, 让学生对自己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产生好奇心理, 并将其注意力指向学习目标。如讲授五加皮和香加皮 (有毒) 生药之前, 引入山东某五加皮酒厂生产的滋补酒导致多人中毒事件, 使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中毒原因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故?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引出教学内容。

同时, 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于一体, 形成全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动态教材, 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信的快乐教学

生药学课程特点不同于以往的理化类学科, 其内容繁琐、分散, 需要反复记忆和归纳。这使学生无从下手, 从而造成学习负担、学习压力, 致使学习自信心受挫。为此, 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等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2]。教学中, 应注意运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 用幽默的语言带给学生快乐, 同时妙用典故、比喻等引导学生把繁杂的内容串联起来, 简化内容, 加速记忆, 让学生在生药学教学过程中自信快乐地学习。

3 主动的快乐教学

生药学所讲内容十分枯燥, 同时还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微特征, 这些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教师不断激发其兴趣, 适时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并进行实验, 让学生主动收集相关知识, 如药材的混乱使用现象、药材的典故或相关药材的中成药发展和近况等, 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 变以记笔记为主的听课为以理解为主的听课。同时, 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理论知识, 无论是何首乌的“云锦纹”、大黄的“星点”, 还是微观中的“异型维管束”;无论是黄连的“过江枝”, 还是黄连粉末中的“金黄色的石细胞”[3]。从宏观到微观, 都是具体的或彩色的图谱再现, 不再是枯燥、抽象的黑白文字, 全面调动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 使其透彻理解, 牢固掌握知识点。

4 活动的快乐教学

教学过程中或在完成一个教学环节后, 组织学生开展药材标本制作、鉴别药材个体或饮片、鉴定药材粉末等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积极思考和探索。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如讲授完根茎类生药后, 为帮助学生记住几十种药材的鉴别特征, 笔者组织了班级分组认药活动, 让学生陈述所要鉴定药材的主要特征。再如,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药材粉末鉴定知识, 深刻理解教材中的专业术语,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给每组学生发放不同药材的混合粉末, 让学生经过辨认后陈述是哪几种药材的混合, 说明理由, 并进行小组评分。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记忆更加牢固, 教学效果较好。

5 激励的快乐教学

生药学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挖掘教材内容, 收集相关素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现快乐教育法的激励机制。结合本校技能文化节, 开展生药学技能比赛, 包括药材标本制作、药材鉴定、中药材艺术画比赛等活动,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药材的神奇魅力。学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 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比赛成果, 并进行评奖, 颁发相关荣誉证书,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6 生药学自身特点和极具优势的快乐教学

生药学内容虽然枯燥繁琐, 难以记忆, 但也有其自身特点, 有诸多形象化的专业术语、典故传说和传统药材自身独特的魅力。例如:野山参的“芦长碗密枣核艼, 紧皮细纹珍珠须”;“铜皮、铁骨、狮子头”的三七;贝母类生药的“大贝单瓣似元宝, 珠贝元宝瓣合抱, 松贝粒小怀抱月, 青贝扁圆开口笑, 炉贝锥圆有黄斑, 平贝上下两头凹, 贝母鳞茎皆分瓣, 若不分瓣是假冒”;“天麻长圆扁稍弯, 点状环纹十余圈, 头顶茎基鹦哥嘴, 底部疤痕似脐圆”形象描述天麻的主要性状特征等[2]。这些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容易记忆, 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 可在教学中穿插介绍传统工艺加成生产的中药材, 如播放贡品阿胶以及东阿阿胶具体加工和生产过程、麝香的活体取香和鹿茸的采收、现代西红花的种植、野山参的传统采收和现代种植采收等视频, 让学生对生药学形成全面的认识, 从而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乐趣并获得满足感。

生药学教学设计, 不仅要活跃课堂气氛, 更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这样学生的精神才能得到放松, 心情才能愉悦, 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好动、好疑且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 但是思想不稳定, 注意力不易持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考虑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蒙教育家卢梭曾说:“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 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是快乐教学的宗旨, 充分激发学生潜能,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会快乐教学带来的乐趣。

摘要:结合生药学课程及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特点, 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疑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知识的天性, 在生药学教学中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验快乐教学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生药学,快乐教学,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詹晓如, 郑小吉, 蔡丽莺.中药炮制学中的快乐教育法[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7) :63.

[2]陈海洋.生药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3) :59.

生药学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篇7

1 更新教学内容,注入学科发展的新知识

生命科学将对科学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围绕全球从中药开发新药研究热点的兴起,生药研究特点将是多学科的紧密配合,以重组DNA,单克隆抗体技术为标志的生物技术将对生药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应用生物技术开展中药资源研究;应用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进行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鉴定;应用交叉学科手段开展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中药新药开发研究都将是生药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我们在课程内容上增加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等新知识。例如RFLP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等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关文献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我们还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等新的文献报道收集并编写成生药学补充讲义,供学生使用,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不断深化,丰富和拓展了生药学的内涵和外延,推动了生药学的发展。《中国药典》上有定量标准的中药不足30%,只有全面提升和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才能生产出质量和疗效有保证的中药,确保人民的用药安全。我们讲授每一味生药时都将最新的质量控制方法、新的提取手段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该味药的研究进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授课方式上,我们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采用相关药物或相关内容,运用鉴别比较并与其内涵理论体系相结合的方式讲授,突出生药鉴定,活性成分,药理功效等核心内容。注重《生药学》与《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基础》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将生药的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提取分离技术等中药研发系列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较为深刻地理解现代生药学的各项内容。因所设课程中没有安排中药学,生药学也以鉴定为主,学生所学的中药功效的应用知识很少。我们适当的增加了常用滋补、清热中药和传统方剂及其适应症的介绍,争取让学生多学一点中药的应用知识。我们将每一类生药都有代表性地选取几种,对其性味、功效、适应症、常见配伍和临床应用以及使用注意等作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中医药理论和用药知识,并能做到触类旁通,以便日后在工作中可以更好的从事临床药学工作,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2 增强学习兴趣,向教学科研型模式转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深入浅出,融汇贯通。在授课方法上,针对不同内容采用启发式、精讲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我们让学生查阅文献、每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中药撰写读书报告、规定参考文献在15篇以上,近5年文献不少于50%。有的学生写中药提取的新技术;有的写中药的临床应用最新进展;也有写中药毒性的最新报道和配伍不当或剂量过大产生毒副作用的不良后果,如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还有的同学研究自己家乡的特产药材;有不少同学写了自己对某味中药的错误认识,通过学习如何纠正了这些错误认识的全过程。通过撰写综述,参与老师的科研兴趣小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研创新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同学在学期间就能发表科研论文,为今后的毕业实习和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通过实施这些举措,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阅文献、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明白知识无处不在,学会了随时搜集身边的资料充实自己。从而使过去的教学模式逐渐过度到教学科研型模式。

3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生药学是连接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的桥梁。要搭好这座“桥”就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同时,同样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将部分理论课和实验课一体化,使学生马上可以验证课堂的内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增加感性认识。注重与《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增加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开展综合性实验是对所学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增加社会竞争力。综合实验使学生将中药的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提取分离技术等中药研发系列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较为深刻地理解现代生药学的各项内容。

近年来中药材的用量和价格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企业采购药材的数量和金额也随之不断上涨,药材的真伪及质量的优劣成为摆在药品生产企业面前的大事,没有大量优质药材做保证,企业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药品。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具有扎实生药学背景的人员为企业药材采购把关[1]。由于生药学具有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特点,所以在职位竞争中具有优秀药材鉴定能力的学生,相对具有较强的职位竞争能力。我们在授课时,特别注意显微鉴定特征与各伪品、代用品的异同点,培养学生鉴别真伪的能力。通过对比观察认准正品,熟悉伪品和劣品,把好药材质量关,以保证药效。

4 制作课件,突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尤为重要。注意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声资料是一种控制注意力的工具,而视觉的注意力要比听觉高得多,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2]。从生药的特点来看,其内容大多抽象复杂,而且大量的内容需要记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利于把所传递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变抽象为具体。同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辅之以语言的有机结合,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路,加强记忆,发挥直观教学容易理解的优势,研制了《生药学》辅助教学课件,其内容包括了生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其内容主要有绪论、生药的化学成分、生药的鉴定、生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等,第二部分各论,按授课顺序包括根和根茎类生药、茎木类生药、皮类生药、叶类生药、花类生药、果实及种子类生药、全草类生药、菌藻类生药、树脂其它类生药、动物类生药、矿物类生药等。第三部分实验,包括全部的实验,每个实验均含有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作业、思考题。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和药材图片。该课件深入浅出地显示了生药学授课的全部理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内容,演示形式多样,选择的范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学习和复习。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近年来的科研成果,还参考了其它教材,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尤其是贵重药材和主产地在国外的药材更适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容易掌握性状和显微特征,利于判别品种的真伪。使生药学的微观知识宏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间接知识直观化。以往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经常有记混的现象,使用课件后,弥补了这些不足,课件中除文字、彩色图谱还配有音乐,使同学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学和复习,避免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及厌学情绪。充分显示了现代化生药学教学的方法。即使第一次接触生药的学生也能很快地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实践表明,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将不断探讨和改革生药学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国外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生药的研究和资源开发的利用,更好的弘扬祖国中药宝贵的医学遗产。

参考文献

[1] 刘嵩,张永忠,杨曦亮,等.浅谈生药学教学改革[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 1789~1790

上一篇:高校课程改革社会实践下一篇:卫星遥感图像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