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的竞争力

2024-08-27

高职生的竞争力(通用11篇)

高职生的竞争力 篇1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长期形成的、组织特有的、蕴涵于组织内部、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并取得发展主动权的整体能力。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 通过课程设置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人力资源开发、科研和服务、组织管理整合, 使某要素或要素组合突显效用, 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性: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专业核心竞争力是办学过程中逐步培育和积淀形成的, 孕育于学校文化、融合于学校内质中, 是竞争力最关键本质部分。一个专业只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的优势。培育专业核心竞争力对增强学校整体实力, 促进专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以先进办学理念为引导, 培育品牌专业

办学理念是对“如何办学“、“办什么学”的深层思考。办学理念体现高职院校主体风格与独特文化, 反映专业发展的侧重点和特色。办学理念正确, 对专业方向起指导作用, 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精神支持。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坚持“围绕行业需要办专业”、“围绕市场灵活调整专业”、“遵循专业成熟过程的规律”、“以学生为本展开培养工作”、“特色专业强校”等理念统筹人才培养工作。在规模扩张后, 深挖内涵, 提高办学质量, 用毕业生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培育专业品牌。

二、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找准专业定位,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专业设置定位合理、专业建设符合社会需求、专业方向调整及时, 是专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专业定位准确, 能合理选择发展空间, 确立发展目标, 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势。我国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及智能操作的技术水平。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他们应当是“技能型创新人才”, 有人提出:应当是“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

为适应河南从农业大省向全国食品加工基地的产业调整政策, 1986年我校开设食品加工专业。办学实践中, 根据行业人才需求, 于2000年在已颇具行业影响力的食品加工专业基础上开设食品厂设备运行与管理专业, 后经调整定位为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该专业立足河南, 放眼沿海, 为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设备企业及相关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 具有食品加工、设备安装、运行、管理与维护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 设置开发课程

高职课程反映职业教育特点, 不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 而按职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设置、开发课程。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涉及食品加工、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领域, 广泛运用材料、液压与气动、单片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机拖动、食品冷冻冷藏设备、制冷设备的知识技术。在课程设置上, 兼顾“高等教育”理论要求, 理论深度广度以“够用”为度, 以“应用”为主线, 强调理论为高技能培养服务。在广泛调研基础上, 根据食品机械职业岗位技能要求, 将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融入课程体系, 构建“核心能力+行业能力”、“知识课程+技能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课程体系, 制定了以职业为导向、技能为中心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 依托我校在畜牧行业的办学优势, 突出畜产品加工特色课程, 如畜产品加工技术、肉蛋奶加工机设备等课程;突出全国速冻食品加工基地的河南速冻食品特色课程, 如食品冷冻与冷藏设备、制冷装置运行管理、制冷设备维修技术等课程;重视行业应用技术课程设置与开发, 如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等课程。

四、工学融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以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为培养目标, 工学融合、理论实践合一的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我们选择技能要求高的机电设备维修技术、制冷装置维修技术、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等专业课程作为改革试点, 将课堂与工作合二为一, 理论与技能培训合一, 以工学融合方式开展教学。教学中, 首先以单项操作, 如制冷系统检漏、系统抽真空、系统充制冷剂、压缩机故障检测、手工电弧焊、轴承更换、线圈绕制、压力继电器检测等单一项目训练学生, 培养学生逐步掌握专业课程中一个个单项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 从专业课中分解出教学项目, 如低压电器检修、单相电机检修、直流电机检修、压缩机检修、变压器检修、温控电路原理与检修、车间动力线路安装与检修、液压系统检修、常见电气控制电路安装与检修等教学项目, 现场开展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 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为增加实践机会, 我们免费为学校教学、生产设备提供技术维修服务。这些年累计维修的设备包括:蒸煮锅、真空泵、光学显微镜、吊扇、排风扇、高速离心机、高速组织捣碎机、电动机、湿式深井潜水电泵、冰箱、冰柜、微波炉、电子分析天平、空气压缩机、远红外线食品烘炉、液压灌肠机、叶片式灌肠机、高压灭菌锅、多功能充气真空包装机、滚揉机、斩拌机、烟熏炉、恒温培养箱、多功能冰淇淋机、机械搅拌发酵罐、电热鼓风干燥箱等数十个品种数百件台设备。既维护了教学、生产设备完好, 又巩固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五、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办学, 共享资源, 交流知识技能, 使双方增添了新的竞争力。良好校企关系是学校扩大社会影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撑。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与省内外众多知名食品、速冻、食品设备企业, 如双汇集团、河南思念、河南三全、河南众品、河南三鹿花花牛、南阳三色鸽、杭州 (嘉兴、湖州) 五丰、浙江今麦郎、北京千喜鹤、北京恒慧通、上海永德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按照“2+1”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最后一年到上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确保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 顶岗实习的毕业生大多数被企业选中留用, 实现了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还可掌握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信息, 及时调整职业能力培养方向, 使专业发展占据主动地位, 保持长久优势。

六、注重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

为提升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往往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却削弱了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培养。造成近年来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诚信度低、敬业精神差的现象。表现在“对利益斤斤计较, 不能吃一点亏, 眼光短浅”、“做事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不顾大局”、“无视企业对自己成长的贡献, 盲目频繁调换工作岗位”、“总以为社会、企业欠自己的多, 自己付出的多”、“心神浮躁, 不能静心做事”, 缺乏应有的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平从根本上反映一个民族的素养, 一个人人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学校, 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的培养刻不容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很多产品的质量问题, 不是设计问题, 而是操作人员不注意职业道德造成的。一个不热爱自己职业岗位的人, 就无法用心去精益求精地做好工作。培养职业道德就是要把事做好, 创新是要把事做得更好。

研究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 就是研究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 强化这些要素, 形成有特色的品牌专业。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提高是个系统工程, 也是长期积淀过程, 需要校内各方协调、校外企业合作来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谢川.对高职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 2007, (5) .

[2]何建雄.专业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的生命力[J].中国培训, 2003, (10) .

[3]邵庆祥.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5) .

高职生的竞争力 篇2

众所周知多所高职院校脱胎于中等专业学校,原先的运行制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思路,所以要注重制度创新,探索一种符合社会潮流且能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制度。

首先,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道路上,我们更应与时俱进,深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逐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又符合自己学校情况的人事管理新模式。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是要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来说,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大张旗鼓借助外部力量,所以更应把握住“人”,用好“人”,善用“人”。无论是引进的稀缺人才还是自主培养优秀教师,都是高职院校的宝贵资源。

其次,在培养人才方面,高职院校应该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讲求实效为原则,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和目标,通过建立系统的师资培训制度,坚持重点培养与整体素质共同提高,以优化教师梯队为目标,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第三,作为财政“部分拨款”的事业单位,高职院校始终不能完全脱离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的管辖,考核方面不能自主选择机制,需要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任、责酬一致的原则,强化岗位管理,把人员待遇与岗位职责、贡献大小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行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在有限的自主权限内优化配置,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人事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整体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着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作为学校的人事干事,我十分清楚人事工作覆盖面广,事务繁琐,责任重大,无论是评优评奖、职称评定,还是工资晋升,都涉及个人的利益,都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所以我要求自己必须树立起“我的工作就是服务”、“教职工的事情无小事”的理念,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尽心尽力为教育教学和广大教职员工搞好服务。同时,我会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人事劳资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所有的业务工作都是以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为依据。这些政策和规章制度非常严格和明确,对人事工作者有着较高的约束力。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认真研究政策,科学地掌握政策,按标准执行政策。

高职生的竞争力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黄志辉(1963-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产业处处长,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陈洪梅(1977-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产业处科研管理员,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江苏苏州215021)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60-02

在就业走向市场化的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还提出了优质就业、自主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涉及就业质量的更高要求。那么,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质量呢?答案是必须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一词最早来源于管理学领域,它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和长期处于不败之地的能力。那么,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个人发展最基本的保证,但这是所有职业人的共性需求。而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特性,在这里是指高职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特有的竞争优势。因此,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核心技能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掌握好专业核心技能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岗位而言,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会首先招聘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生,在一些基础条件相近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自然最关注学生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是专业核心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降低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二是专业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通常能更快地提升专业技能,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另外,撇开学生的就业趋向可以发现,对专业核心技能的认知越全面的学生,越容易在专业范畴内拓展创造性思维,从而走自主创业之路。本院历年来自主创业的学生,无一不是对专业核心技能感兴趣并较好掌握的学生,这就是一个佐证。因此,专业核心技能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是脱颖而出的前提。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一个团队去共同完成,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更是如此。如果一个高职学生不善于沟通(包括人际沟通和外语沟通能力),就难以与别人进行合作;如果不善于合作,又常常不能协助别人完成工作任务,如此一来,他就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很难想象,一个经常不能完成好工作而且失去团队信任的人会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3.创造性思维和强烈的进取心是创业的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结构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系统是特殊形态的一个开放性系统,它由人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组成。爱迪生就是一位创造性思维特别活跃的发明家,基于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上他对事业强烈的进取心,成就了其一生一千余项发明。比尔·盖茨依托自己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卓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创业强烈的进取心,白手起家,创造了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的微软公司。因此,创造性思维和强烈的进取心是创业的动力,也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要素。

4.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其他能力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焦点最终落在了人才的竞争上。因此,高职学生要在事业中保持竞争优势,离不开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市场的要求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学习能力不仅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1.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还有差距。用人单位虽然不能期望学生上岗后立即如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那样开始工作,这毕竟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如果这个过程比用人单位的期望值长,就会产生差距。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都存在这个差距,特别是对学生实训设备投入较大的专业,或社会紧缺人才专业更是如此。前者是因为学校的实训设备在数量或质量上得不到保证,无法满足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需求;后者是因为师资力量得不到保障,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为满足市场需求,许多学生还没有完成好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就匆匆去企业实习(准就业)了,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程度。如果这些学生在实习企业之外就职,专业技能的差距就会显而易见。

2.沟通和合作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客观地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经过了二十年左右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后,还是具备相当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能力仍亟需提升。沟通需要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乃至形体语言能力等。姑且不论形体语言,在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母语和英语都是工作中沟通的主要工具,但高职学生的“双语”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如果说英语沟通能力不足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的话,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对一些基本的中文公文格式的书写也极不规范,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

3.自主创业能力还很不成熟。高职学生毕业后的理想大多类似,要么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要么进一步深造,很少有学生是带着创业的愿望在学习的,客观上讲,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很有限。原因很简单,多年来学生所受到的应试教育更适合培养继承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况且创业还受资金、经营等诸多条件的约束。因此,尽管“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已成为一个社会共识,但高职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或短期创业的还是凤毛麟角。

4.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高职学生的生源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五年一贯制生源,即初中毕业后经历了中专段的教育,再直接升入高职的学生;三是三校生,即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考入的学生。整体上看,这部分学生经历了十多年的课堂学习,更习惯于被动学习,依赖于教师辅导,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表现较弱。但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取得优势,自学能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发现一个事物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接受一个事物的过程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直至提高。高职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回避不了“再认识”或“再实践”的过程,所以必须提高自学能力。

三、提高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1.完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各专业建立有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使教学计划更符合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还可以实行弹性学分制,让提前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也能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模式方面,可借鉴德国、荷兰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在企业化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技能的训练。

2.保障教学设备,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学设备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先进越好,大量添置最先进的专业设备,不仅受资金制约,而且,稍有不慎,还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况且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在用最先进的专业设备。例如,汽车维修专业就没有必要全部买奔驰车来武装实验室。教学设备应以适用为好,也就是指数量上能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质量上与企业普遍使用的专业设备在功能上相当。

近年来,在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有些专业还不能保证学生均能“真刀真枪”地实训,这是需要不断努力改善的地方。要在教育工作中事半功倍,还应该注重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高职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是企业一线的技术工人,对于职业技术的学习,非常需要精于此道的教师来“言传身教”,否则难免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要弥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可以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请进来”是指从企业中招募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或者请企业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指导教师;“走出去”是指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技术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去,定期做企业的访问工程师,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3.强化学生团队意识,重视学生沟通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整体上看是一个团结向上的优秀群体。但不能忽视一个现象,就是我国学生的个体能力会比一些国家的学生强,但当组成一个团队后,优势就没有了,这就涉及合作效率的问题。国外的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是有合作能力方面的考核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所以,不妨在学习过程中安排合作项目,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这可能比搞几个团队合作活动更有效。在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方面,一要多从英语的实用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二要开设“外交礼仪”“应用文写作”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交际常识、母语水平和公文规范,从而综合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社会需要的新型职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树立职业个性、职业人格、合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培养,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开拓进取精神和主体创造意识,即要求学校把培养目标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真正作为主体,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在开放实验中,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创业计划设计比赛。据统计,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产生于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在我国,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行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3月,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举办了第二届创业大赛,这次大赛后,“易得方舟”“视美乐”等学生公司应运而生。

5.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是相近的,从这个角度讲,人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取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尽管各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因人而异,但也有一些普遍适合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仍要给予学习者指导和训练。在自主学习方面,可以从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专业课程项目和毕业项目入手,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整理,学会对资料的收集、整合和实践。也可以采用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完成其专业领域内的实际项目,尽管学生完成的效果可能有局限性,但这是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一个过程,学生一旦完成这些任务,就能够得到自学的乐趣,锻炼自学的能力。当然,要实现这些效果,学校需要尽可能地创造自学条件,如配备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开放式信息平台和创造产学研合作教学环境等。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无疑将会使学生在实现就业、优质就业、自主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涛.提高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机械职业教育,2007(1).

浅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发展,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点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 由一些企业战略研究专家提出来的。他们根据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界实行多元化发展的利弊得失的研究, 对众多企业兴衰案例的分析, 得出结论认为,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应以此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一种主要依据。其目的是想从根本上解释企业生存和消亡的原因。[1]推而广之, 我们可以把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涉入到高职院校中。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发展与改革过程中院校文化的积累, 是高职院校内在本质的外在体现, 是高职院校所拥有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既有量的积累, 又有质的关联, 是质与量的统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以若干种外在形式得以表现, 作者将这些外在表现归结为十种力:高职院校制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高职院校教学与技能培养的感染力和创造力, 高职院校领导者的领导力和感召力, 高职院校教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适应力和沟通力等。这些无形的力量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 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前途和命运。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体系, 是若干力的综合, 具有如下特点:

保障性。从高职院校的制度角度来看, 它对院校的教学和技能培养提出了要求的同时, 也保障了教学任务的实施和技能培养的开展, 无论是对学生来说还是对教师来说, 制度在起到约束和管理作用的同时, 也起到了对学生和教师权益的保障。

基础性。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 它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提供给学生生动鲜活的内容, 告诉了学生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认识校园以外的世界, 了解社会现实, 洞察新鲜事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力量性。从高职院校领导者的角度来看, 院校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决定着院校的发展, 院校领导者的号召力决定着院校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效果, 以及与外界沟通的效果。高校的领导者作为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决定着高校前进的方向, 发展的速度, 教育的结果, 体现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性。

稳定性。从高职院校的管理角度来看, 无论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管理, 还是对教师教学实施的监督管理, 热情、真诚、求真务实的态度都决定着管理的效果, 影响着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科学的管理会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互相监督, 真正达到比学赶帮超的目的;也会让教师在工作中团结一心, 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保证院校的科学发展与稳定。

创造性。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灵魂, 是高职院校前进的动力, 也是高职院校品牌的标志。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 只有学生富有活力和创造性, 教师富有事业心和创造性, 才能让高职院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凸显出来, 保持绝对的优势, 进而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首先,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硬实力。高校硬实力是指一所高校在某一时期内拥有的占地、建筑、教学设备、师资、技术、财力等等基础性资源, 这实际上反映了高校所拥有的影响高校发展的潜在能力, 是高校现实实力的基石。直观评价高职院校的发展人们普遍看这些硬性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作用体现在, 它可以让硬实力资源得到激活, 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大大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里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为高职院校的软实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认为:“既然软实力是一种势, 它就应该像势能能转化为动能一样, 在一定的条件下, 每一种软实力都可以转化为推动学校工作的某种力, 最终变成硬实力。”[2]也就是说, 正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软”体现, 才使得院校硬实力变得更“硬”。根据“马太效应”原理我们不难得出推理, 正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让高职院校具有更大的规模, 更优越的办学条件和更为先进的教学设施。

其次,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软实力。高校软实力是构成高校将其硬实力转化为可能知识以创造有可能更大、更好成就的能力。高校软实力反映了高校领导者的素质、能力和绩效等, 当人们了解了高职院校的硬件条件之后, 人们便开始关注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软的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作用体现在, 它可以让院校“软”的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方面, 高职院校通过宣传本校的政策、战略、特色等, 保持院校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以实现院校软实力的增强。经常性的、多样化的沟通与合作, 有助于树立高职院校的形象, 提高高职院校的影响力, 解决高职院校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变化的动态体系, 它的发展与完善会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从建构主义的观念来看,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但决定着院校硬件设施、办学规模等硬实力, 而且影响着外界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支持力等软实力。

再次,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辩证统一。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教授指出:“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软实力与硬实力实质上是同一竞争主体所具有的现实力量的两个方面, 在竞争过程中缺一不可, 二者相辅相成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通过蔡校长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 这里所说的竞争主体显然是指高职院校, 而现实力量就是核心竞争力。可见, 软实力与硬实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鲜活体现, 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机制和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辩证关系。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 核心竞争力也可能将一无是处, 毫无价值。[4]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教授认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征有10个方面: (1) 独特的位置定位与独特的培养目标——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 独特的办学任务; (3) 独特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 (4) 独特的能力素质与职业素质型的养成教育模式; (5) 独特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 (6) 独特的实训基地; (7) 独特的招生制度与考核制度; (8) 独特的师资队伍建设; (9) 独特的办学体制; (10) 独特的办学效益。[5]从俞院长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高职院校的特色就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既然如此, 我们就可以通过突出这些方面的特色来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作者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 培养独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 它的定位应该重点放在对技术技能的培养方面, 只有突出了技能, 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 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可, 让家长认可, 让社会认可, 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

第二, 推出特色专业,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要形成特色, 造就品牌, 专业特色是关键。[6]专业的特色不但表现为数量上的稀缺, 还要表现出质量上的优越, 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因此,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 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 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 这样才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第三, 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对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鼓励教师搞研发, 积极到用人单位搞调研,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向。而且, 要鼓励学生动手,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 学校还应对相应的教学设备进行及时更新, 以辅助教学工作的实施, 来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 建立特色的制度,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制度不但可以保障高职院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 也可以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完善对教师的评估制度, 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多元化监督制度, 对社会的信息、学生的信息、家长的信息要及时地分析和总结,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 打造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体现, 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更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积极鼓励校企合作办学, 让更多的教师深入到实践的一线, 掌握教学发展的动态和对专业的需求,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 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守英主编.战略:45位战略家谈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52-374.

[2]李培根, 王恭南.论大学的软实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6 (12) .

[3]蔡先金.认识大学软实力打造大学软实力[J].航海教育研究.2006 (1) .

[4]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5月, 第70页.

[5]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的若干特征[M].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编.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193-202.

高职生的竞争力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学生;综合竞争力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第一通用语言——英语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升,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并随时准备着迎接挑战。高职院校要在加强英语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英语学生在激流中仍然勇进。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的定义

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是指学生所具备的多种素养及能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包括学生的学习、实践、专业、创新、思想、心理、应聘等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应该有学习知识的能力并使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并将从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及经验应用到实际中,通过实践的过程总结新的经验,即创新的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想要抓住时机就必须要学会对一切可利用资源的充分运用;在竞争中,成功或是失败的几率是不确定的,这时永不言败、奋力进取的竞争能力必不可缺的;此外,还要具备道德素质、集体精神及社会责任感[1]。

二、高职院校英语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的现状

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英语的学生在综合竞争力上存在弊端,例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没有把就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这就导致了无法适应新的就业需要;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不能很好的融汇贯通;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的内容没有实用性,教学的手段、方法和设备都比较落后,这不符合现阶段高职的教育目标,不能培养出技能型、应用型的目标人才。而且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和条件不能满足专业课程的实训要求,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教学的评估方法相对单一[2]。

三、提升高职院校英语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的意义

3.1 有利于高职院校英语学生的招生率和就业率的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在不断的扩招,这使更多的学子可以顺利地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在这种普及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情况的好坏与否是学生选择学校的最根本的原因,想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使其综合竞争力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相应的使招生率得到提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英语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对就业率和招生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其意义重大。

3.2 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更好的发展来服务的。与一些综合性的重点院校的战略思想和策略都是不同的,因而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方式都带有其自身的特色。高职院校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使学生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为社会的各个企业更好的服务。如果将视角上升到整体层面,就可以发现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是促进高职院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3]。

3.3 改变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偏见

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对待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他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的技能不如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虽然在客观上差距是一定存在的,要将这些差距都缩小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改变涉及到的东西很多,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国家的政策,但是硬件上的差距是可以通过个人的软实力的增强来弥补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品质、性格、行为、工作态度及作风等方面的软实力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这样才能逐渐消除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偏见。

四、对提升高职院校英语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4.1 性格和工作态度的提升

不同的性格的人处理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结果,性格决定处事方式和态度,因此性格是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这就是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用人单位也是非常重视性格问题的,高职院校应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性格和工作态度全方位的提升。

4.2 构建专业的英语人才的培养方案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的高度概括。通过调研可知,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可以熟练地将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融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其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坚实的英语基础、流畅的沟通、阅读及写作。此外,熟练掌握办公软件、团队合作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诚信敬业等品质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4.3 注重实训环节

要对实训环节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实训基地,通过实训来强化英语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将实训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以不断的改变教学模式来促进实训能力的提升。不但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还要将实训延伸到校外,分别进行语音语法、听说译等方面的实训。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英语学生可以学习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达到实现为用人单位直接输入所需人才的目的,这样才能全方面的提升英语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4.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助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被动的注入知识的效果一定不如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效果好。自助学习的能力不但指实现自我突破的能力,还指辩证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英语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英语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礼仪知识还有人际关系等。教师要有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總结: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及时调整对英语学生的培养策略,以提高英语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以使英语学生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康娜.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竞争力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67-68.

[2] 李艳慧.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244-246.

高职生的竞争力 篇6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一) 学生文化层次不高

近年来, 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准入的门槛也较低, 取而代之的则是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 报考高职的学生成绩一般达不到普通高等学校的收录条件, 文化基础一般较差。因此, 导致了同一专业或同一班级在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差异明显, 给教学管理和思想建设方面增加了难度。究其本质, 学习习惯的不正确, 学习方法的不科学及态度不够端正是主要原因。

(二) 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对社会的认知度不足, 高职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认识也相对匮乏, 很多高职学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感和被忽视感, 认为社会对他们的重视不够, 逆反心理在高职学生中是一种普遍想象, 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 缺乏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自豪感, 不愿正视自己的身份, 散漫懒惰、思想不成熟是典型的表现。

(三) 思维能力不强, 求知能力欠缺

要养成缜密的思维需要坚实的基础, 而铸就高尚的道德品质则需要文化的积累。部分高职学生不爱学习, 也不想学习, 普遍对学习兴趣不浓厚, 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新生事物上, 因此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 这些学生从初中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文化底蕴的匮乏导致了他们的思维水平不高, 接受能力有限。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缺乏思考, 得过且过, 不善于透过表面看本质, 面对个人前途等人生问题缺乏理解和深入思考, 不能用理论来分析事实。这也导致了他们消极、懒惰的面对学习生活, 缺乏上进心, 这也是高职学生在择业上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 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动手能力较强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忽略理论系统知识的教育。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用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 多采用讲授、板书、习题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 通过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 是否理论教学的知识体系可以适用于实践环节。部分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方面仍然使用一些过时或者不相适宜的教科书,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 一些老的知识体系无法再适应于新的工作需要, 因此导致了学生无法学以致用, 工与学脱节。结果是通过三年的高职学习后, 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但与此同时其专业知识水平却相对滞后。笔者认为, 获得专业知识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 只有拥有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才能保证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相关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

(五) 法制观念单薄

由于部分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及鉴别能力较差, 因此法制观念极其模糊。举例来说, 一部分高职学生家庭条件较为优越, 进校后花钱阔绰, 认为父母有钱有势因此目无尊长, 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法律, 对学习没有动力和兴趣。这些学生往往养成打架、酗酒等不良嗜好。还有一些学生, 晚上不按时作息, 熬夜上网, 严重的影响了同寝室的其他同学, 早上也不按时上课, 上课时睡觉玩手机看小说, 更有甚者, 部分学生还有偷盗的恶习。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气一方面对学校的日常管理造成了难度, 另一方面, 对其本身往后的发展也会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 对高职学生的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本身的思想教育建设, 二是高职院校应该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学以致用。

二、高职学生的教学管理对策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 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

部分高职学生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 产生厌学情绪, 沉迷网络、逃课旷课, 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是高职院校没有深入抓学风建设的结果, 而后一方面是主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管理者应该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实行考勤和奖惩制度, 对学生的早晚自习出勤情况进行严格的考察

通过这种方式, 在新生进校初期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完善课堂的考勤制度

对高职学生的课堂考勤可以采取督导、辅导员、上课教师三级的管理制度, 将学生平时的上课出勤情况与期末总评成绩及评优评先进等指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上课出勤率, 进一步完善学风建设。

(二)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学生接受的形式, 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工作。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情绪不稳定、焦虑、自卑等心理, 因此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不定期地举办针对性讲座, 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 采用黑板报、演讲等形式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让学生意识到健康的心理对个人成长、未来工作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 学会控制情绪, 掌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冷静沉着地面对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除此之外, 辅导员也应与心理辅导员进行适时地沟通,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

(三) 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建设

高职学生的思念观念比较单薄,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价值取向偏执, 文化层次较低。且高职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较为单薄, 人生目标不清晰等特点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因此对高职学生的思想领域教育, 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监控、加强党团组织建设, 进行合理、科学、积极地教育。 (1) 高职学院应开设法律公共基础课程, 通过课程的设置, 学生可以学习、知法、懂法、守法。 (2) 面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宣传活动, 例如聘请法律界人士开展法制讲座, 组织班级政治课学习等有针对性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减少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学生的日常教学进行管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除此之外要提高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 还应该从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

(一) 加强素质教育, 突出特色办学

高职院校应该紧跟市场需要, 培养市场上需要的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 因此其专业设置应与其所在行业需要结合的更为紧密, 应以社会对职业的需要为依据, 据此设置专业, 开设的专业应具有一点的长远性, 不可只顾眼前, 以职业活动为基础, 变革教学内容, 不能一套教材用到老。在教学模式上, 既应该考虑其专业的针对性, 也应该考虑职业的广泛适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出发, 按照实用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 应突出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要以应用为目的, 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 由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择业的影响很大, 因此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方式, 因材施教, 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 加强实训环节, 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提高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 应努力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用创新型视野为学生构造一个既符合人才培养纲要又体现创新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把职业教育列入必修课加以推行, 开展大学生创业讲座, 在各专业培养课程设置中设立“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式。在教育方式上, 要由过去倡导的知识掌握型学习转变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 采用案例式教学、互动性讨论、模拟式体验, 第一堂课与第二堂课对接等方式体现创新教育的规律、思维和方法, 挖掘创业潜能。

(三) 强化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 提高学生对工作和社会的认知度

社会实践是提高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为毕业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 为未来他们走向工作岗位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高职院校应积极联系各用人单位, 加强校企合作, 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 除了定岗实习外, 学生在校实习阶段也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经理和业界人士到学校来, 让他们现身说法, 传授他们的亲身经历, 务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实际的操作性知识。学校应多建立实训基地, 多给学生提供在企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参与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项目课题, 使学生尽快的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转化成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 一方面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使学生真正的走出校园, 学会独立面对和处理各种情况, 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 从而锻炼自己的能力, 完善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实践, 可以学到校园里难以接触的到的交际艺术, 帮助学生克服社交上的恐惧感, 并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 建立并完善学生就业的实习制度是提供高职学生择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四) 做好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水平

为提高学生择业时的竞争力, 除了学生本身的能力素质占有重要作用外, 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首先, 应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进行指导, 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指导机构应帮助他们认清个人实际情况和特点, 让他们树立以事业为重的观念, 勇于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去接受挑战。

其次应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指导。我国高校就业早已从“统包统分”的模式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因此, 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指导, 让他们了解国家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原则、态度和方针。同时, 要对高职学生就业相关的劳动法规、医疗保险、人事制度等相关政策进行指导, 帮助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因缺乏对政策的了解而表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就业指导机构, 可以有效的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 强化其职能, 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指导机构, 从而为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提供方便和信息, 确保就业渠道的畅通化和多元化, 从而为提供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管斌全.让别人无法取代:如何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沈超, 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2) .

[3]李政, 刘志新.论辅导员对大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引导[J].科教导刊, 2011 (1) .

[4]余斌, 张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8 (15) .

高职生的竞争力 篇7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 (The core competence) 是美国管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中率先提出,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却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 是任何一座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必备的能力。一般认为,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院校独有的、难以被人模仿的、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形成并深深融入高职院校内质中支撑着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 是高职院校在竟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笔者所认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以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前提, 同时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加强产学研结合并注重协同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数量的增长, 只能使高职院校在短期内保持核心竞争优势, 要使高职院校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必须促进由外延向内涵的转变。在激烈竞争中, 高职院校要在发展过程中排除诸多因素的困扰, 就必须在内涵方面多创造自身的特点, 这样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影响下, 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 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 取得了很多可喜的变化, 但高职院校的发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过分注重外延发展而轻视内涵发展, 表现出来的不足也逐渐增多, 并对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1. 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路线和目标的构想, 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 往往会导致办学混乱, 不利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教育理念与高职院校的每一项活动都密切相关, 高职院校要想增强自身的实力, 办大办强, 就必须制定科学的教育理念。但从目前来看,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过分注重自身的眼前利益, 办学观念落后, 一些高职院校只局限于学校的“小天地”, 实行封闭式办学。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因为控制力和实施力度不够, 即使制定了科学的教育理念, 但没有实施, 没有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 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2. 教师素质整体不高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是其人力资源的主体, 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至关重要。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并不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利益的诱导下,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节省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 只注重招聘可以利用的优秀教师, 不注重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和福利待遇的提高, 造成了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很多教师孤立地搞科研, 过分地重理论轻实践, 重视认知创新、轻视实践创造, 不仅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离, 还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3. 产学研未能有效结合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硬件设备落后, 缺乏高端科技, 用的都是先前陈旧的机械设备, 实训基地差, 产学合作的动力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 大多是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的, 企业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的情况却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 也仅仅停留在少量的项目支持、实习基地的提供、安排学生实习等方面。这种合作, 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4. 缺乏协同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是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 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培养尖端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 也是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 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缺乏合理的协同创新理念;第二, 学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隔离、孤立发展, 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不合理, 缺乏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第三, 教师之间孤立地研究科研, 缺乏交流和合作, 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程度低, 学校之间信息交流少, 高校之间不愿协同创新。这些问题,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独特优势的培育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 制定科学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 支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 是一个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撑。高职院校首先必须制定科学的办学理念,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支撑, 对人才培养和办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在学校办学上, 要求校长必须以创新和前瞻的办学理念来规划和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 紧紧抓住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实事求是, 坚持“满足服务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 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确立了科学的办学理念之后, 还必须要落实到实践, 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将理念落实到实践才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 提高全体教师素质

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因此要想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必须要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第一,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第二, 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知识与运用结合”, 鼓励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 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科技攻关等, 使科研贴近工程实际,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实践基础。第三, 加强师资队伍创新实践能力, 坚持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建设, 加强专业课程的设计能力和课内外教学的实施能力。

3. 坚持产学研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 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首先, 必须加强对产学研结合的宣传,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增强学校和企业的市场意识、产业意识和服务意识, 加强走产学研结合的自觉性。其次, 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人才的相互流动, 高职院校同时要与地方政府合作, 建立大学创业园或科技产业园等。如广东省教育厅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广东高效热泵技术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攀钢建立“企教互动, 共同发展”的关系, 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4. 加强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要加强协同创新。第一, 要创新协同理念, 建立资源共享体系, 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第二, 协同创新模式,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协同、教学资源协同和管理协同等。第三, 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学校内部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隔离, 促进跨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 并且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学科的边缘和交叉地带, 寻找创新切入点。

参考文献

[1]郑俊钦.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培育[J].高教论坛, 2008 (2)

[2]贾俐俐.试论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培育[J].江苏高教, 2010 (5)

[3]张武超、齐宪代.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北京教育学学报, 2006 (2)

[4]黄乃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高职生的竞争力 篇8

一、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保证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树立良好而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要帮助学生摒弃那种“钱字当头、利字当先”的思想观念, 努力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而非单纯薪水高的职业。倘若盲目选择了一份仅薪水高而毫无发展空间的职业, 那势必给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造成相当大的阻碍。要教育学生, 多学知识、多干实事, 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 而不要把目光聚焦在名利二字上。其实, 当一个人事业成功之时, 物质的丰富也会随之而来, 教育学生切勿惟利是图, 而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 重点是个人前途的发展。另外, 还应培养学生的企业忠诚度, 切忌频繁跳槽, 避免将自己永远处于摸索期, 而应全身心投入所从事的职业里, 脚踏实地, 打好自己在该职业中的基础, 奠定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地位, 力求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前提

对未来职业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 是成功从事该职业的前提。作为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就是要制定一份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教育工作者, 要使高职学生明确三个问题, 即: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是否适应这份工作?只有将这三者相结合, 制定出的目标才是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 使他们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 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工作过程才更加得心应手, 进而促使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度更加饱满。同时, 由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受到的社会认同感更强, 职业生涯将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自己擅长并适合的领域中发展, 事半功倍, 反之则举步维艰。

三、加强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核心

高职学生能与本科学生一较高下的优势主要在于实践动手能力。要切实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要将就业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其核心还是要谈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问题上来。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更不能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战场,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懂得适时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 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从而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 将二者有机结合。另外, 切实实行双证书制度, 即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两种证书的制度, 这样才能有效完善学历方面的不足, 同时, 通过考取证书这一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围绕目标不断自我完善, 使他们真正成为技术过硬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四、增加就业面试的砝码及增强快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是关键

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多参加社会实践, 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培养自己, 学会怎样为人、怎样处事。学生通过与社会的密切接触, 将进一步看清自己适合发展的方向, 摒弃凭空想象, 将职业规划落到实处, 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规划, 为就业时的职业选择打下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另外, 现代社会, 情商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跟人相处也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大法宝。通过实践,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人际交往圈, 使他们在实践中完善待人处事的不足之处。同时, 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还能增加就业面试的砝码, 并快速适应社会工作, 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

五、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是必要环节

除了平时就要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之外, 在面试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也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其包括参加面试时的衣着打扮、自我介绍、如何巧妙回答面试官的提问、如何调适好自己的心态等等。参加面试前, 对应聘单位应作一个详细的了解, 参加面试的着装应与企事业单位的性质、文化相吻合, 与职位相匹配;作自我介绍时, 应充满自信, 突出个人优势, 要力求以真实为基础, 注意表达的条理性, 避免冗长而没有重点的叙述;回答问题前, 要听清面试官的提问, 尽力而为, 切忌不懂装懂。并且, 可配以适量、得体的肢体语言, 尽可能给面试官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 在就业压力相当大的现代社会, 高职学生只有端正自己的就业观, 未雨绸缪地制定好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并切实努力地提高专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脚踏实地学习和积累经验, 才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娟、姚芳芳.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8年第9期.

[2].方烨.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促进高职学生就业[J].《硅谷》, 2008年第18期.

高职生的竞争力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管理工作

高职教育需要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让新时代的高职学生成为用人单位需求和社会认可的职业人才, 因此应找到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途径, 使毕业生能迅速胜任企业对工作岗位和职业的要求, 提高就业竞争力。

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一方面社会和企业需要大量的高职高专学生, 而另一方面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和阻碍。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发展没有完全使用人单位满意。很多高职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对自己的学历水平信心不足, 认为之所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因为学历水平遭到用人单位的歧视, 试图在学历上不断追求提升, 力求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其实不然, 企业需要大量的高职高专学生, 可以从招聘信息中看到, 多数行业和岗位对人才学历的要求是大专以上学历, 但往往都加上“有若干年本职工作的经验”。这说明学历不是问题, 而是毕业生不能很快达到职业、岗位要求, 让企业有所顾忌。因此如何培养符合岗位技术要求和工作环境要求的高职学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没有引起学生和教学管理者足够的重视, 造成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受到限制, 没能充分挖掘潜能, 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在对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帮助学生弥补不足, 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和管理的服务。

一、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职业规划, 造成学习动力不足。

在高职学生入学调查过程中发现, 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学习,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 且对以后所从事的行业和就业环境没有具体的追求, 具有很大的盲目和随意性, 缺乏对自身和职业的分析和规划。一些学生并不喜爱所学专业, 不能将就业与自身兴趣和优势特征结合起来, 致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失去兴趣, 动力不足。再加上对专业方向学习不明确, 教学内容复杂而广泛, 引起学生对专业学习侧重方向的困惑, 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 却得不到良好的收效, 对很多知识学而不精, 致使选择就业岗位时感觉茫然。

例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学习只是处于入门状态, 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岗位技能的要求。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使很多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泛而不精。例如在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招聘过程中, 有的企业在对网络综合布线和网络配置熟练程度有严格的要求, 有的企业在对网页网站设计能力要求比较高, 尽管这两类岗位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对口岗位, 也都是本专业重点知识学习范畴, 但是大多数毕业生只能望洋兴叹, 因为只懂皮毛知识, 不能满足实质工作要求, 甚至都没有足够的信心递出简历。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没有找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做到重点突破和深入学习, 以致毕业时刻不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或者与好的工作单位失之交臂。

2. 依赖心理严重, 缺乏独立解决事务能力。

不少高职学生缺乏自主独立的精神, 总是依赖同学、老师, 不能很好地做到自我服务。遇到事情, 首先想到寻求他人帮助, 而不是通过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再加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保姆式的全能服务, 更加让学生缺乏培养独立解决事物的机会。有的毕业生等、靠思想非常严重, 从不主动寻求就业单位, 甚至对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渠道和招聘信息也较少关心, 面对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无法适从, 既不提前准备好简历, 又缺乏面试技巧和就业心理准备。

3. 稳定性差, 缺乏自律精神。

随着学习内容深度的增加, 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 造成学习兴趣减退。如果缺乏坚强的毅力和较好的抗压能力, 容易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的娱乐消遣的活动上, 从而减少学习的时间, 甚至沉迷网络。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 加上懒惰和有不良习惯, 会出现迟到、早退的违纪现象。对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不认同, 学生也会造成排斥心理, 上课心不在焉, 甚至缺勤。学生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效果, 造成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很难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例如计算机网络专业中一名大二学生, 沉迷网络, 造成成绩下滑, 甚至挂科现象, 对学习失去信心, 进而出现恶性循环, 陷入网络不能自拔, 最终选择自动退学。

4. 缺少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尽管目前高职学生都很期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但是由于资源的限制及自身能力和自信心的不足, 绝大多数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掘自身潜质, 提升自我。如果管理者不能提供更多的渠道, 开展更多的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项目活动, 学生就容易闭门造车, 所学知识不能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相衔接, 学生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进而影响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 容易造成死读书和“读书无用论”的两极分化的错误心理导向。

5. 缺乏就业引导。

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在入学开始就着手进行, 引起学生对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的高度重视, 避免在毕业前夕才开始仓促选择职业目标, 缺乏对整个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尽管各高校均有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就业讲座, 但是脱离与专业特色的密切结合、缺乏对新形势要求的认识和调研, 或者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 使就业指导片面化和理论化, 导致学生想了解或者困惑的问题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不能有效满足和解决, 就业指导课程或者讲座成为鸡肋, 甚至很多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工作者应理清思路, 创新工作, 加强引导, 找到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力建立更完善的服务体系。

1. 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和剖析自我。

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开设讲座, 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专业背景和行业前景;组织年级交流会, 高年级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的过程向低年级学生传授经验、答疑解惑, 帮助提高学习技巧和增加信心;借助于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 通过网络平台, 如班级网站、专业网站等信息平台, 加强班级沟通和交流, 帮助学生解除在学习中或职业规划设计中遇到的困惑。

2. 加强学生“三自”管理教育。

初入大学的学生, 脱离了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家长严厉约束的管理状态, 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独立自学的学习模式。教育管理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学会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克服依赖心理。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形式、班级实践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教育, 让学生锻炼独立解决事务的能力。

3. 加强纪律观念教育, 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部分学生缺乏纪律观念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进而缺乏职业道德和正确就业理念, 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自身素质不高, 却对企业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要求甚高, 因此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我们应该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加强引导,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勤奋踏实的优秀品质。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需要进行个性化指导服务, 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 使其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

4. 开展各种专业特色活动。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 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体现学生专业技能的特色活动, 通过户内、户外活动拓展学生的素质能力, 加强专业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调研和服务社会系列活动, 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成立兴趣小组或者学生社团的形式开展项目任务, 通过学以致用,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力量和价值, 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5. 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创新工作方法, 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高职高校应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贴近学生学习需求和就业实际需求, 在课堂有效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并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心喜欢, 终生受用。针对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 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就业服务指导, 树立正确合理的职业目标和理想, 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也关系着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生计, 只有不断积累经验, 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才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 做好职业选择和规划, 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薇.生涯发展观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0) .

[2]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1) .

高职生的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并将其列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给予了高等教育重大机遇。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逐步成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力军。新时期,面对国家赋予的期望,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承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担,培育与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思考的重要问题。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有机整合、协调内外部各类资源、能力要素,不断创造高职院校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学术(技能)、社会服务生产能力、管理和文化能力等方面,具有价值性、异质性、延展性、资源集中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等特征。高职院校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激烈竞争和重新定位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迎接挑战、推动自身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只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持续发展优势。因此,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实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一)生产能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基石生产能力是高职院校的硬核心竞争力,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形成的基础。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生产力包括人才生产能力、学术(技能)生产能力和社会服务生产能力。

1人才生产能力

高职院校在任何时期的发展中,人才培养始终是主要职能之一,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基础和核心。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都离不开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自始自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其主要职能。因此,人才生产力始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2学术(技能)生产能力

学术(技能)生产,是体现一所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高职院校为推进技术革新义不容辞所应承担的职责,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转变,新技术、新技能需求日趋增强,面对各行业、企业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也加快适应市场需求的步伐,克服各类困难,正努力提高学术(技能)生产能力,多方位的满足社会需求。

3服务生产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创新、技术服务等需求急剧上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就是为社会服务,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社会服务日益成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要目标。

(二)管理能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保障

管理能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根本,处于中枢地位,发挥着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学校运行,激发创新动力的作用,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提供发展方向、精神动力和激励约束功能。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化体制改革、创造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环境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深化体制改革,保障管理效率。一是努力构建现代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治校。精简机构,强化服务意识,完善考核制度,提高管理效率,使高职院校管理构架和管理水平适应社会发展。二是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明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任务,并将学校规划落实与资源配置挂钩,实现学校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规划管理、科学管理转变。其次,创建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办学效益。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营造技术创新环境。二是增加技能革新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三是加大人才汇聚力度,抓好创新团队建设。四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加快实现资源共享。

(三)文化能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

文化能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综合集成、融合能量、转化提升价值、汇聚特色优势的关键作用,将高职院校各种要素资源融合转换成高素质的人才、高水平的技能成果、高价值的社会服务等产品形式,进而实现学校培育人才、发展文化、科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的社会价值,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价值。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文化的灵魂和动力作用,在校园精神、校园文化以及校风建设方面做出努力。

1明确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形成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足行业、服务区域、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生产服务,形成独具风格的办学特色,进而凝练成为以应用型、技能型为主,建立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使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风、校训、校歌、规章制度逐步成为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载体

新时期,高职院校得到快速发展,并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传统,形成团结、务实、求真、创新的校风,刻苦专研,博学多能的校训,以及团结友爱、艰苦奋斗、敢于争先、服务至上的高职院校精神,传授技艺、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奉献创新的高职院校教风,尊师守纪、博学慎思、多才多艺、务实求新的高职院校学风,以及内涵丰富的校歌和完善的规章制度,逐渐成为支撑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3重视学风、考风、教风等校风建设

校风是由学校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努力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作风,包括学风、考风和教风等几个方面。校风建设是学校的灵魂,好的校风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谋求生存发展的基础。为此,高职院校采取多项措施规范学风、考风的同时,采取了包括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培养工作,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推行了学生评教制度等措施,加强教风建设。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再造与提升

(一)目标及原则

明确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要达到的目标,是制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的基本前提。由前面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成可知,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由生产力、管理、文化三方面相互协同,使高职院校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其真正的演化动力机制,是高职院校教育家精神倡导下的组织学习形成的持续创

新。由于高职院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核心竞争力表现不同,所以,高职院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生产力、管理和文化都有其劣势和优势,并共同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状态。通过以上相关内容分析可知,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演化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具体到高职院校,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标有:保护现有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谋划潜在竞争力;改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机制,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管理水平和效果;促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巩固与强化,转变核心竞争力状态;使高职院校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促进高职院校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各目标之间具有一定层次性和关联性。其中:保护原有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谋划潜在核心竞争力,改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机制和管理机制,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水平和效果等,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阶段性目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和强化,促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状态转移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直接目标;促进高职院校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间接目标;促进高职院校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最终目标。另外,在制定具体对策之前,我们还必须明确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所要遵循的几项原则:与高职院校发展目标一致、动态适应原则、整体协调发展原则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二)对策及建议

新时期高职院校尽管挑战较多,但高职院校也面临国家政策扶持等许多机遇。为此,高职院校应要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和各方协作,加强内涵式发展,再造与提升核心竞争力。

1积极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国家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十一五”期间走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二是利用国家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利政策,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高职院校,带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利用国家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行为,建立完整、科学的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评估方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水平评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2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全力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优化人才的管理制度。包括树立人才强校的理念,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提高人才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挖掘自身的特色与内涵,与行业、企业联手,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包括采用巩固优势、明确特色,挖掘比较优势、行业优势等策略。

3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

当前,市场需求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合理和满足需求的专业结构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专业结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这样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以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一要加快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技能、强应用的优势;二要高度重视专业结构的建设和优化,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三要加强技术創新,提高技能推广水平和成果转化率,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高职院校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这为高职院校领导及各级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要提高高职院校校长及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者队伍职业化建设,健全针对各级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层的选拔机制。二要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财务、后勤等各方面的制度创新工作,进而提高各级各部门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三要改善工作态度和作风,积极为教学、科研工作人员服务,采取管理部门考核由一线教师参与的考评机制,使各项制度公平化。四要加快办公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管理效率。

高职生的竞争力 篇11

1.就业现状和高职生礼仪素质情况

1.1就业现状

通过访问调查发现, 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的利益要求在不断提高。假设将专业能力作为“硬性条件”, 那么礼仪素质则是“软条件”, 这对高职生的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现阶段, 计算机、专业技能和外语水平的“硬性条件”指标在不断下降, 人际沟通技能、敬业精神和礼仪素养等“软条件”指标却成了用人单位考察求职者的重点内容。

调查发现, 所有人力资源主管都提到了对求职者第一印象的重要意义, 其中移动通讯、地铁、铁路等行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更看中形象气质佳的求职者。人力资源主管表示求职人员的礼仪素养是本人基本素养的一种直接反应。在实际的面试沟通过程中, 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是考察求职者业务技能的重要指标[1]。

1.2高职生礼仪素质情况

现阶段, 我国高职生多是“90后”, 学生的成长背景和“60后”、“70后”、“80后”相比明显不同, “90后”在成长, 网络也在高速发展, 因此他们能够很快知晓全球最前沿的资讯、动态信息。然而“90后”的自尊心大都较强, 缺乏自信心和责任心, 礼仪素质偏低。

其一, 责任意识较为淡薄, 对于权利和义务概念比较模糊。高职生多为独生子女, 多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强,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懂得关注和体谅他人, 要求多, 付出少, 缺乏责任感, 义务和权利概念模糊。

其二, 自信心不足, 缺乏交流沟通能力。部分高职生害怕走向社会, 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感到无比恐惧, 不知道怎样和他人相处, 不知道怎样和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也不知道怎样设计自我形象。高职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 在求职过程中, 经常怯场, 自信心明显不足[2]。

其三, 对礼仪知识了解过少。一些高职生对于礼仪的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与形式化层面上, 甚至有些高职生将礼仪课程视为单纯地修饰仪容仪表与展示形体姿态等。由于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礼仪要求并不是很严格, 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得这些高职生在面试过程中, 礼仪素质偏低。

高职生礼仪素质方面出现的问题, 对高职生的个人形象和整体素质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且未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为了全面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需要对高职生进行礼仪教育。

2.利用礼仪教育实践平台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职院校的所有工作都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向导, 就业教育需要贯穿整个高职院校的全部教育内容和课程教学。礼仪教育也是如此, 需要充分结合高职生的专业岗位需求, 建立具有特色的礼仪教育体系, 并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让高职生成为特色突出、礼仪形象良好、技能专长的优秀人才, 全面提高职校生的就业竞争力[3]。

2.1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我国高职院校礼仪教学需要纳入高职课程体系中, 其教学内容定位与角色定位均需要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就业导向性特点。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编排, 需要充分体现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这一特征, 需要按照不同专业学生从事的具体岗位要求设置礼仪教学内容, 按照学生专业差异,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 让礼仪教学安排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唯有设置差异化的教学课程, 才能够让高职生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例如:针对理工类的专业, 学校需要注重实践训练和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针对文科类的专业, 学校需要注重商务礼仪和训练实践;针对航空服务类的专业, 学校需要注重在航空服务工作中, 增强服务技能、加强演礼训练和服务礼仪学习等[4]。

2.2利用“四重结合”课程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教学方式需要以高职生实际情况和专业特征为基础, 联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利用“四重结合”课程教学方式, 即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外活动和课内教学相结合、习惯养成和系统学习相结合、实践训练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礼仪课程教学方式, 以此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礼仪教学的内化效果, 并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礼仪素养。

2.3加强情景模拟教学演练

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结合授课的内容要求, 营造特定职业环境, 并让学生在模拟场景内进行角色演习, 如身临其境[5]。

例如:针对商贸和旅游专业, 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理念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方式。首先, 教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其次, 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互动,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模拟活动中, 在模拟实践中充分利用所学的礼仪知识, 增强高职生的自信心, 培养高职生的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4加强技能训练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

进行礼仪技能训练是全面增强高职生礼仪运用能力的核心, 也是高职生形成良好职业素质行为的主要方式。要想提高高职生的礼仪运用能力, 需要学生参加更多的训练活动, 在训练过程中, 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此外, 高职院校在礼仪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6]。

综上所述, 礼仪教育关系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产生严重影响。充分运用礼仪教育实践平台, 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 加强我国高职生的职业礼仪教育和实践训练, 以此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让高职生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

摘要:科学实践调查发现, 我国社会用人单位对于求职人员的基本礼仪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高职生需要具备基本的礼仪素质。礼仪教育和求职成功概率两者间的联系更紧密。因此, 怎样充分利用礼仪教育实践平台提高我国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如何把礼仪教育和礼仪素质培养成功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 怎样强化礼仪教育的功能, 成了高职院校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从分析现阶段就业现状和高职生礼仪素质情况入手, 针对学校利用礼仪教育实践平台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礼仪教育,实践平台,高职教育,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祁彦科, 邹远勤, 刘文丽.运用礼仪教育实践平台强化高职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01 (05) :130-135.

[2]陈观胜, 李翠红, 孙贤伟.三螺旋视角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礼仪素质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1 (07) :145-153.

[3]何元凯, 王玉琼, 梁雪峰.高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22 (09) :112-114.

[4]黄旭雨, 罗立民, 张进德.浅析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20 (06) :121-122.

[5]曾献军, 张智斌, 杨一凡.探讨如何运用礼仪教育实践平台强化高职生就业竞争力[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1, 19 (09) :50-52.

上一篇: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下一篇: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