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库

2024-07-20

教育资源库(共12篇)

教育资源库 篇1

朝阳区是长春市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区, 有12所中学, 25所小学, 其中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3所, 吉林省电化教育示范校11所。从2002年起, 我区的信息教育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2005年以来, 朝阳区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坚持把信息教育作为推进全区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 把信息教育工作纳入到教育发展规划之中, 建立了推进信息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 强化了落实信息教育工作的措施, 使全区的信息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为加大信息教育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学科整合、辅助教学、辅助管理等方面取得成果, 2007年, 朝阳区教育局党委决定建设朝阳区教育资源库, 为全区教育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

一、确立朝阳区资源开发的工作地位

为使资源开发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朝阳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工作由朝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亲自主抓, 亲自评价, 同时各校成立了以教学副校长为主要领导的资源开发工作队伍, 把资源开发工作的成果与当年对学校督导评估业绩挂钩。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负责全区资源开发工作, 区里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资源开发工作, 并将资源开发工作列入到朝阳区教育工作的重点工作。

二、确立朝阳资源开发的工作思路

在朝阳区教育局决定建立“朝阳教育资源库”以后, 我们首先确立了朝阳区教育资源资源开发的工作思路, 即建设一个体系, 做好两个整合, 强化三个队伍能力, 达到四个领先。

其一, 构建一个体系。以朝阳教育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为中心;以全区中小学名师、骨干、首席为分支;形成交流畅通、传递迅捷、互为补充、资源共享、多位一体的朝阳教育资源开发体系。

其二, 做好两个整合。一是以学校为中心, 发挥朝阳区学科教师工作能力强的优势, 进行学校内部的优秀教师组成的资源开发队伍的整合;二是以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为中心, 成立中小学各学科中心组, 确立开发优质资源人员组成的整合。

其三, 加强三个队伍能力。各校专任教师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指导能力;学科教师进行资源开发、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教育管理人员监督工作, 提高资源质量的能力。

其四, 达到四个领先。资源开发量达到领先;年段和学科的资源覆盖量达到领先;资源库规模达到领先;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达到领先。

并提出要求, 全区上下必须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科学地规划资源建设,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坚定不移的、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实施。

三、朝阳区资源开发、资源库建设的工作方法

为使资源开发工作和建设资源库的工作落到实处, 从活动发起、组织落实、过程管理、领导监督、成果检验等环节, 我们都派教研员实地跟踪检查, 对成绩好的学校及时公布成绩, 将合格资源及时入库共享。

1. 总结经验教训, 确立整体资源开发的工作路线

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 朝阳区的资源开发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 教师课堂教学使用资源的来源基本有三种渠道:一是学校购买;二是网络下载;三是自己制作。

学校购买的资源, 特别是新教材所需的资源, 不能跟上实际教学需求的步伐。因为要想购买到与现行教材配套使用的资源, 最快也得是在教材发行使用后的一年才能出现, 而且购买的资源受版本等因素的限制, 不能与我们所使用的地方教材配套。

至于网络下载资源, 前面说过, 使用起来更受限制, 优质资源几乎没有。

唯一能让教师及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并能发挥教师教学特长的教学资源, 就是组织教师自己来开发。

那时, 由于对资源开发的认识程度及其它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各校还都是停留在校内单打独斗, 闭门搞开发的过程中, 校际之间没有交流。加之观念保守的原因, 使得校际之间谁都不愿意把最优秀的资源拿出来展示, 更不愿意让别人使用。

为了走出死胡同, 通过分析、研讨, 我们认识到如果不把全区中小学开发资源的优势力量集中起来, 不在区内搞指导性的资源开发, 势必会永远走在人力、时间巨大浪费的怪圈里。

2. 科学分配任务, 提高教师资源开发工作的积极性

经过到基层认真调研, 朝阳区决定用课件资源评比、竞赛的形式搞资源开发。通过开展活动, 原本都以为自己才是搞得最好的各校领导们看到了其它学校的长处, 让原来都在闭门搞资源开发的各校, 互相看到了原来在自己大搞资源开发的圈子外, 还有这么一片“天与地”, 让大家看到了资源开发的“一流质量”, 最新的成果在哪里。

从2007年开始, 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 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 各校承担资源开发的教师, 开发量仅为2-3个, 不影响教学。

我们的分配原则是这样的:每年级、每学科的这本教材, 按顺序把任务分散到各校, 全区同时开发这一本书的资源, 这样分配到学校的任务不大, 以“课”计算, 仅有2-3个, 每学校先组织教师对进行资源开发的“课”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 然后再分配知识点,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按知识点进行资源开发。

这样, 全区各校的教师都在动, 任务量并不大, 同步开发, 同步完成, 大家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一个学年的任务, 用二个学期, 就是一个循环。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教师对所有的资源进行审核, 合格与不合格的分清, 之后列单, 第二个循环查漏补缺, 逐渐完善。

3. 各校成立资源开发领导小组, 确保资源开发的质量

在全区任务下达后, 学校首先明确自己学校分配到的任务内容, 组织教师进行分析, 主要是分析开发方向, 指导教师归纳知识点, 之后再指导教师编写资源开发的脚本。

对教师提交上来的资源开发脚本, 各校领导首先自己审核, 对一些把握不准的送到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进行会审, 如果还有不清楚的, 或是把握不准的, 就送交到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 由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集中处理。

在各校领导教师进行资源开发的同时, 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利用每周三的下午, 组织学科中心组的教师集会, 分析讨论脚本, 解决各校工作的共同问题, 给各校解决困难, 解决各校的后顾之忧。

对区内无法解决的脚本的问题, 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和东师理想联系, 划定时间, 将东师理想专家、学校教师等人召集到一起分析脚本, 以达到资源开发的要求标准。

这样既保证了资源开发的质量, 又培训了教师, 提高了教师。达到边干、边培训、边提高。

4. 多方渠道收集资源, 使在库资源多样化

在组织区内教师进行资源开发的同时, 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的教研员还多方收集资源, 扩大资源量, 使在库资源多样化, 以满足教师的需求。

(1) 深入学校, 遍访各校的资源库, 从中找到有价值的资源, 入库共享。

(2) 应用网络功能, 将一些好的、免费的、无版权争议的资源入库, 共享使用。

(3) 集中购买一些资源, 入库供教师使用。

(4) 通过竞赛, 评比等多种手段, 扩大资源在库量, 共享让教师使用。

5. 与东师理想合作, 提高资源开发的质量

从2005年起, 朝阳区与东师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确立了信息教育工作的合作关系, 其目的是为了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进而形成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体系。

我们与东师理想合作具体的做法是, 由进修学校组织中、小、综合部学科教研员为区内资源开发组织者, 也是中小学各校资源开发的学科教师召集人。各学校派出参与资源开发的教师均是本校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强、对资源开发工作热情高的优秀教师。有了这样一支队伍, 为朝阳区与东师理想合作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中心每学期都安排一轮所有学科的东师理想研究员与进修学校教研员、中小学校各学科资源开发教师的对接。对接会上, 研究员负责对各校教师进行理论辅导与技术培训、咨询。各校的资源开发教师返校后写出资源开发脚本, 再由东师理想学科研究员把关, 制成教学资源入库, 提高了在库资源的质量。

为提高基层学校教师整体资源开发的能力, 我们还不定期组织东师理想专家做专题报告, 研究员到区内中小学进行调研, 就资源开发知识点等关键问题、开发技术与应用等实际问题现场答疑、培训、指导, 提高了朝阳区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解决了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难题。

6. 通过竞赛, 收集资源, 扩大资源在库量

为加快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步伐, 提高在库资源质量, 使在库资源更加丰富, 加大在库资源的容量, 朝阳区在一边开发、一边购买、一边收集的同时, 采取竞赛、评比的办法, 提高在库资源的质与量。

朝阳区举办的竞赛有:在全区各学科教师中开展名师杯竞赛, 其中教师参加评比的入门券便是提交一高质量的课件、课例, 之后才有资格参加名师、骨干教师、首席教师的参评;每二年举办一届学科教师课件评比竞赛, 从2005年开始朝阳区每年组织一届“现代理想杯”竞赛, 内容包括课例评比和课件制作评比两项。截止到2011年, 已举办了五届。

通过竞赛评比, 产生一大批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丰富了资源库, 提高了朝阳教育资源库在库资源的总体质量。

通过各种竞赛, 使朝阳教育资源库的入库资源得到了充实、完善。

目前朝阳教育资源库的资源在库量已达到了4, 000G, 满足义务教育阶段的九个年级、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需求, 覆盖率达到了100%。

7. 建立监督机制, 保证资源应用

教育资源的特点, 在于它的直观性, 容易接受、易于理解上;它的价值, 体现在它要用于课堂教学中, 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最后的价值体现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

为深化教育资源的应用, 把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限度, 更好地配合教师的课堂, 朝阳区建立了一整套促进教育资源课堂应用的监督机制。

一是教研员调研制度。每学期初, 资源开发部将每册教材的资源开发任务分配到各校后, 从学期的第三周开始到基层学校走访、调研、检查监督各校的资源开发与应用情况。朝阳区要求各校资源应用的指标是:城区中、小学每教师2节/周, 农村中、小学全校保证20节/周。

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的教研员每人包若干中学和小学, 使全区中小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无死角, 检查通过教学进度、授课内容找出使用资源的课节, 之后查资源目录, 查借阅记录, 看教师教学教案。每周教研员集中办公, 在审核资源入库的同时, 汇总每人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找出共性, 研究解决办法, 再回到基层解决问题, 确保资源开发、资源库建设、资源应用工作环节中无障碍。

二是评价机制。为评价各校教育资源开发, 资源应用的情况, 促进资源应用率, 教育局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校的督导工作中。

三是通过“现代理想杯”竞赛、课件评比, 参加各级组织的竞赛获得成绩情况, 评价各校的应用资源程度和教师掌握现代技术、应用资源的整体水平。

四、主要工作成绩

朝阳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极大地满足了朝阳区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需求, 同时提高了一线学科教师的技术水平与能力, 为朝阳区信息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推进朝阳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

1. 朝阳教育资源库的规模

朝阳教育资源库网址:down.cydj.net.cn。

朝阳教育资源库资源在库量:4, 000G。

覆盖面, 现已满足义务教育阶段的九个年级、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需求, 年段、学科覆盖率达到了100%。

栏目设置:下载频道、教师论文、资源讨论、工作指导、问题反馈、教学素材、实用课件、电子教案、配套习题、中考试题、实用工具等。

2. 学科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在朝阳区的资源开发、资源库建设工作中, 教师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 他们通过开发资源这个持久的活动, 亲身体验到了运用技术出成果的过程。朝阳区通过引领教师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请专家辅导等多种形式, 培养了一大批教师, 使他们在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收获。

3. 朝阳区与东师理想的合作得以深层次的结合

由于朝阳区大面积搞资源开发、资源库建设工作, 使各层面都和东师理想的专家接触密切, 结果带来的是学科教师与专家面对面的接触, 教师面临的问题可以和专家进行探讨;通过请专家为全区教师进行专题辅导, 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 使朝阳区教育发展有了后劲。

4. 提高了朝阳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的能力

教育资源如果离开了应用, 那它就失去了价值, 教育资源只有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朝阳区通过引导教师深化应用教学资源进课堂, 使教师的课堂水平、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朝阳区教师通过资源开发, 技术更是得到了提高。近几年来, 朝阳区参加国内多项竞赛, 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自2004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简称NOC活动, 国家级奖项) 第二届起, 朝阳区每年都组织教师、学生参加活动, 截止到2011年, 我区先后已有超过200名的教师、学生参加, 并分获教师组的创新教学设计等参赛奖项的一、二、三等奖, 获学生组各参赛奖项的一、二、三等奖, 信息中心连年被评为组织先进单位。

在“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大赛活动、中央电教馆举办的学科精品课例评选活动、省电教馆举办的每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吉林省历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长春市农村中小学精品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评比活动、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长春市信息技术学科中小学优质课大赛”中, 全区中小学师生分别多人、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5. 成果论证

在朝阳教育资源网站试运行期间, 我们邀请了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 (以下简称东师理想) 钟绍春博士带领的专家组共二十三人, 以及长春市电教馆钟士军馆长带领的市电教馆专家组七人, 到现场为朝阳教育资源网站提出改进意见, 为朝阳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方向提供了保证, 他们对朝阳区教育资源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央、省、市电教馆的领导、专家莅临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视察指导工作。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在听取了工作汇报后, 对朝阳区紧紧围绕“建设学科资源库”这个主题, 全面拓展信息教育工作的外延和不断丰富信息教育工作的内涵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与我区交流了在资源开发及应用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王珠珠馆长希望朝阳区信息教育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不断开发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 要以最优质的资源和最好的服务, 更好地满足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需要。

朝阳区通过资源开发, 通过将优秀教学资源引进课堂,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通过使用课件资源, 使课堂教学更生动了,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 把资源开发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开发出适合教学需求的精品资源, 为全区乃至全市全省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教育资源库 篇2

炎热的夏季已经来临,为了保证师生在夏季里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学校德育处利用升旗时间,进行了汛期安全教育,并做出以下一些要求:

1、加强游泳安全教育及管理:强化学生游泳安全教育,做到“五不”:即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结合本地实际,不得到坑河,鱼池洗澡游泳。

2、防雷击:汛期内,雷雨天气较多,上下学途中或者日常生活

中,要注意避开大树或者危险建筑,远离雷电可能带来的危险伤害。

3、注意交通安全:如今,正是夏收时节,当地百姓把麦子晾

晒到马路上,那是他们的血汗钱,希望大家知道珍惜,因为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要体谅农民挣钱的来之不易。在这样马路被占据了一半的情况下,要求所有教师和学生不得并行骑车,不得横冲直撞,要遵守交规,要时刻保持警惕,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汛期安全知识教育

一、汛期安全:

(一)汛期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防汛宣传教育工作。学生应该多学习,掌握防汛知识、技能。

(二)暴雨天气要注意防雷

1、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因为下雨时,大树潮湿的枝干相当于

一个引雷装置,如果用手扶大树,就仿佛用手摸避雷针一样。所以,在打雷时最好离大树5米以外。

2、下雨时不要在水边(江、河、湖、塘、渠等)、洼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干燥的住房避雨,要观察住房是否适合避雨。

3、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因为金属物品属于导电物质。

4、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和球形雷飘进室内。

(三)暴雨天气上学、放学要特别注意:

1、暴雨过后,上学需途径小河、沟、桥的,要由家长陪同护送回校,如果洪水爆发未能经过小河、沟、桥的就返回家中等候可以安全通过了再回校,同时要让家人打电话告诉学校、老师,家中没有电话的要到邻居或者商店中打电话,以免学校、老师担心。

2、暴雨过后,放学需途径小河、沟、桥的,要先探视具体情况,或者由家长接送学生。回去要告诉家长,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暴风骤雨时要坚持主动到学校接送孩子,学生不能擅自涉险回家。

3、因洪水原因留校的学生,要安下心来,听从学校的管理,情况允许了才回家,不能擅自个人或结伴去查看洪水情况。

(四)严禁学生私自到河畔游玩、游泳:

1、不要私自或结伴去看河水,到河里游泳。有发现同学私自去河边的要及时阻止,阻止不了的要及时汇报学校、老师,以便学校、老师劝阻、批评教育,把溺水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2、请同学们不要在汛期私自或结伴到溪、池、坑、塘、和水库附近玩耍。

(五)要注意校园等房屋设施的安全

1、暴雨过后,学校要派教师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排查,发现隐患要告知师生并及时处理。

2、暴雨过后,师生不要靠近危险的房屋、墙体、坑塘等,预防倒塌对我们造成的伤害。

(六)请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号,如遇暴雨天气,学生不要单独外出玩耍及探亲访友,如确有必要,要由成人陪同。

汛期防汛安全教育

发布时间:2012-3-15 13:50:35

近日来,针对连续不断的突降暴雨的天气情况,秀屿区实验小学切实做出部署,要求全校老师扎实抓好汛期学校防汛安全教育工作,要求各处室、年段、班级积极行动,大力搞好宣传,确保汛期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切实落实学校防汛工作责任。各年段、处室要高度重视学校防汛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领导,层层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二是健全完善学校防汛应急预案。学校根据实际,不断健全完善学校防汛应急预案,通过周密部署,精心安排,确保防汛工作到位。

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范、避险及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安置地点、自护自救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并组织学生进行防汛演练,确保一旦出现险情,学生可迅速撤往安全地带,切实保证师生生命安全。

三是建立学校防汛预警联动机制。各年段、处室在汛期要加强与未保办联系,随时掌握汛期安全动态,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及时掌握灾情预测、预报信息。一旦发生灾情,要第一时间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开展应急救灾工作,全力保障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

四是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学校将组织校务成员,针对汛期到来极易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校舍基础浸泡、地基下陷、墙体酥松、屋顶漏水等不安全因素,对学校周边山体、桥梁、校舍、设施安全等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要及时整治。学校将密切关注地势低洼、滑坡地段、河道附近的校舍,确保排水设施畅通,对学生上、下学途中的险情隐患认真调查。

五是加强师生防汛安全教育。各年段、处室要以“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为方针,学校将利用升旗仪式、思品课、各班黑板报、宣传栏、班队会、校园广播、原上草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师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汛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防汛意识和增长防汛知识。

关于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区域教育;基础教育资源库;资源管理;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75-03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从重网络硬件环境建设转变到重应用建设上来。在这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成为信息化应用建设的核心环节。何克抗教授曾讲到: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是教育信息化没有实现教育的蛙跳式发展(即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大幅度提升)。要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必须要依靠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来实现。而没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就无从谈起。

一、区域教育资源库——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观察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必然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化环境构建阶段。在这个阶段,教育部门把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放在了网络建设和教学用终端设备的配备上。第二个阶段是重应用建设阶段。很多地方在经历了第一个阶段后,逐步发现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购买了很多硬件设备,但是高投入并没有带来高回报,信息化应用并不是建立了网络、购买了设备就能自然而然开展起来的。于是,人们开始把关注点集中到如何在管理和教学中深入推进信息化应用。这时,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成为建设重点。第三个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要实现区域内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必须建立在一个数量大、质量高的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基础上。

从资源库建设主体来看,以一个区(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来组织建设是最恰当的。第一,以学校为建设主体建设资源库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库,而由各学校自建资源库,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明显的,即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区域内教师需要进入各学校的资源库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源,效率低下;学校分散建设资源库的问题还在于,由于学校人力财力都很有限,没有能力保证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无法确保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以市级教育部门牵头建设资源库存在的问题。拿笔者所在的成都市来说,早在3年前,成都市教育局就建设了成都教育资源中心,购置了中央电教馆资源库、Apabi数字图书馆、自建的视频课例等资源,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的优质资源,但是其使用率却相当的低。究其原因,至少有两个。首先,没有和区级教师实名制管理系统整合,采用为各学校分配账号方式管理用户,教师们用起来很不方便;其次,缺乏资源评价、应用推广机制,广大教师没有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中来,造成资源库缺乏持续发展的活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以区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库更有利于区域内资源共享,有利于教育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区域教育资源库管理新模式

1.区域教育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

区域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资源管理模式问题。教育资源库的管理模式很多,资源管理的简单模式有文件目录管理、专题资源管理、静态学科资源网站模式等。这些方式是对少量资源的简单管理,资源的安全性差,检索困难,适合于规模较小的学校的资源收集整理。目前,比较典型的资源管理模式有教育资源管理数据库、教育资源中心、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等几种形式。[2]教育资源管理数据库模式是将所有资源文件以二进制形式存入数据库服务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为用户提供资源检索、资源发布、资源审核、权限管理、计费、信息交流等服务。其优点是资源管理效率高、安全性好、检索方便,存在的问题是对数据库性能要求很高,对于大数据量的资源存取是对数据库的极大考验。教育资源中心一般是就一个城市而言构建分层的各级资源中心:市资源中心、区县资源中心和学校资源中心,通过网络把各区县的资源库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综合化的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和交易平台。分布式教育资源网中的教育资源,在物理存储上分布在多个节点,重点在资源中心建立大型编目系统,供区域内用户检索,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时,目录系统提供重定向的功能,这种方式的优点可以解决资源中心节点的带宽瓶颈。

作为一个县(或区)级教育资源库,从资源的存储模式的选择来说,采用集中存储的方式更合适,将资源描述信息和资源本身都存储到区域教育资源中心,使用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如果采用分布式管理,则要求学校要承担资源管理的任务,对学校的设备及人员要求将比较高。如果学校重视不够,管理不善,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损失。再者,随着网络带宽的不断升级,集中存储所带来的中心点带宽瓶颈逐步得到解决(笔者所在成都市已经开始建设纯光纤连接的教育专用网),由区级资源中心进行集中存储、集中管理,资源的安全性更高,资源管理和检索更方便,同时由于区(县)级资源库的资源数量还不是很大,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上面说到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存储方式采用集中存储,但是,如果资源的呈现界面还是采用传统的数据库呈现方式,让各学科在同一个呆板的界面中一个一个地输入查询条件,去检索资源,则显得不够人性化。目前,教育资源库发展的一个趋势便是要从产品层次上升到服务层次,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提倡以门户网站作为教育资源呈现方式,提供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其基本思想是,所有资源集中存入资源数据库,在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生成各学科资源网站,将每个学科资源进一步细化到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与其他学科资源分离,各学科教师可以访问相应的学科资源网站,更方便地获取该学科的教育资源。

2.建立学校资源建设专题网站,为学校资源建设留下空间

在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起来以后,学校资源建设何去何从?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显然,学校是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的主体,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校的资源建设积极性。为此,应该在区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为学校资源建设留下一定空间。具体做法是:在区级资源库管理系统中为每一个学校生成一个专题网站,界面可以定制,用来呈现该学校所有教师上传的各学科教育资源,提供学校资源的统计数据。同时,允许学校上传一些不愿意公开的资料,这些资料不对该校以外的使用者开放。这样做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节约了学校自建资源库管理系统的费用。如果没有学校资源建设的空间,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有自建自己学校的资源库,而学校自建资源库从目前来看,比较通用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文件共享或FTP服务器存放。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随着资源数量的增多,资源的检索和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自建资源管理平台。这样做则需要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仅仅购置资源库管理系统就要花去一大笔资金,资源建设、日常维护对学校来讲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即使建立起来,很多学校也很难维持其后续运转。

其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建设积极性。建立学校资源建设专题网站,教师上传的资源既为学校资源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区级资源建设做出了贡献。可以让每一个学校的资源建设、积累、应用情况一目了然,清楚地看到本校资源建设的成绩,使得学校、教师更有成就感,从而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资源建设积极性。

第三,有利于学校校本资源的开发。即使在同一个区域内,由于学校发展的不均衡,必然会有一部分学校有一些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资源,对于这一部分资源,有些学校不愿意作为全区共享资源,或是全区共享的价值不大,这样我们可以把这部分资源的共享权限制在本校范围内,仅供本校教师访问。

3.为教师建立个性化资源空间

资源库管理平台的设计在注重功能设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关注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由于每一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同一个资源,不同的教师使用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为每一名教师分配个人资源管理空间,允许教师把自己认为优秀的资源收集起来,提供管理功能,对自己上传的资源和收集的资源进行管理,方便今后的查找和使用,以逐步形成教师自己的个性化资源库。

三、区域教育资源建设

1.统筹规划

由于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涉及资金投入、人员调配、学校参与、质量控制、应用评价等多方面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显然仅仅依靠电教或教研部门都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多个单位、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具体来讲至少要有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参与学校这四个单位参与。其中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定资源建设规划,提供经费及政策保障,教研部门负责各学科资源建设项目的拟定和资源质量的控制,电教部门负责软硬件环境的构建,学校则负责资源的具体制作。

2.建立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一线教师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广大一线教师是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主体,在区域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如果缺少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投入,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更谈不上发挥应用效益。所以,必须坚持“每一个人都是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的理念,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的资源建设积极性,建立资源建设评价激励机制,承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取得的各项成绩,每年表彰在资源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教育资源库

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课题,由于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学科教材的改动相当频繁,这就要求区域教育资源库也要不断改进,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必须要遵循国家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为资源库的扩充和不同系统间资源的互操作提供可能。具体来讲,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必须遵循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教学元数据应用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规范的要求。其次,为确保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管理平台具有营运功能。从长远来看,教师对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个性化,资源库的发展必将走向以服务为中心,满足教师的资源定制需求。同时,为了吸引广大教师上传优质教育资源,优质资源的制作者应当获得一定的回报(物质上的或下载其他优质资源的权限),这都要求资源库管理实现营运功能,以确保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要着眼于应用需求来构建一个优质高效的区域教育资源库,在重视资源库管理功能开发的同时,更要重视资源建设及应用评价机制的建立,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应用效益,为实现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从而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等.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http://www.etc.edu.cn.

[2]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3]马宁,余胜泉.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6,(2).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5]曹晓明.面向应用的区域资源建设支撑环境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8).

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 篇4

一、终身教育———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一词英语为“Lifelong integrated education”。意思为“终身的综合完整的教育”。顾名思义, “综合统一”是终身教育的特征和主要意义所在。“综合完整”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 从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及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层面分析, 人的教育从个体扩展到社会, 即个体教育和社会教育; (2) 从人一生接受的整个教育情况分析, 应该包含人在不同阶段接受的全部各种类型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即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 是影响巨大的世界教育思潮, 使人们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由本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他认为, 人的前半生时间用来学习、积累知识, 后半生则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 机械的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 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 各项内容, 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 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教育应该贯穿“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的全部过程”, 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 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

终身教育以终身、教育两个概念为基础, 关注人们的生活、学习。在我国,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首次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正式提出。在1995年的《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推进教育改革,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将终身教育理解成“与生命又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它不仅重视终身教育在职业训练方面的功能, 而且更加重视他在人格塑造、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以及批判精神方面的作用。

二、成人教育———从“学历”走向“能力”

从1949年第一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的召开, 到1997年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发布《汉堡成人学习宣言》, 国际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在发展和创新成人教育的理念。成人教育是社会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经常被称之为业余教育、工农教育、社会教育、回归教育等。从办学形式看, 成人教育主要包括———扫盲教育、成人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远距离教育。

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具有教育的特性, 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我国, 成人教育通常被当作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许多成人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 只注重在学历上与普通高校看齐, 让成人学习者最终拥有“专科”、“本科”学历, 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单一。长此以往, 成人学习者有可能在知识素养上不及普通高教的学生, 能力上又不符合成人高教培养目标, 最终, 在社会中难以定位, 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

《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成人教育, 使公民接受多种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些都已成为发展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法律法规基础, 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我国成人教育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 成人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得到确认, 不能被淡化, 也不能被替代。成人教育也在不断尝试, 用一种新的眼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理解和重塑自身, 时时刻刻进行改革, 尝试在概念与内涵上做出新的、突破性的认识, 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从重视“学历”走向了重视“能力”。关注成人个体的差异和具体的学习需要, 注重成人学习者各个方面能力培养, 指导人们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努力。通过任何形式的学习, 成人学习者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而且也能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 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获得一技之长, 增强社会竞争力。

三、全民教育———实现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

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中全民教育被权列为基本的人权, 20世纪90年代, 全民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题, 在1990年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 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对全民教育进行了新的审视, 使“英才化”的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现代化”的教育, 对各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全民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事业, 引起了世界各国共同的关注, 并形成了统一的行动纲领———达喀尔行动纲领。

全民教育重视教育平等, 教育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 利用各种手段提供教育机会, 缩小教育上的性别差异;强调教育民主, 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 如注重基础教育和扫盲、普及初等教育、普及入学机会等, 使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 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 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进入21世纪, 全民教育注重实际, 利用区域间的合作, 合理和科学的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成人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广泛传播, 开阔了成人教育的视野, 扩宽了成人教育与社会的接触, 促进了成人教育的深入发展, 尤其是对成人教育的功能、性质和目的有了新认识。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把接受正规学校的教育, 特别是最终完成正规的学校教育, 作为立足社会, 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手段和方法。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尽管正规的学校教育现在还是教育体系中的主体, 但它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个体, 使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新的知识, 接受新的思想, 这样就急需接受不同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成人教育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也发生了及时地转变。成人教育逐步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成为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从教育制度上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因此, 应该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重新认识成人教育, 在终身学习的概念中构筑成人教育的新理念。本着终身教育的宗旨, 成人教育注意倡导学习贯穿个人一生的社会理念, 满足个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 开发、整合和利用国家、社会的多种教育资源, 服务成人学习者, 提供给成人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环境, 建立一个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体系。新的趋势和方向令人鼓舞、欣慰, 21世纪的成人教育发展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应当基于新的定位, 实施战略创新。积极进行改革, 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和障碍, 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 协助劳动者提高生存、生活技能, 适应激励的社会竞争, 使成人学习者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开发自身的潜能和资源, 实现人终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促进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五、我国终身教育的科学归宿———全民教育

终身教育的思想是美好的, 然而我们世界的现实是严酷的。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勒斯·曼指出: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 不应过多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多少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 而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 (2)

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赞同终身教育的思想, 但是, 由于诸多原因, 许多国家还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满足所有人受教育的愿望, 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甚至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有些甚至连最起码的基础教育的任务也无法落实。在发展中国家, 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是教育机会的欠缺和不均等性。尽管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 仍然没有达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2000年全民教育评估表明, 许多国家已经有了重大进展, 但是,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还有一亿多儿童仍然没有机会接受初等教育, 而且成人文盲也有增无减, 8亿多成人是文盲。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这与全民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现实是十分严峻的, 如果全民教育的目标得不到实现, 不加快步伐, 那终身教育就只是纸上谈兵, 最终沦为空谈,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全民教育是我国21世界终身教育必然而又务实的选择和科学归宿.

六、我国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全民教育是公民的权利, 使所有的青年和成人, 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地层的弱势群体, 均有机会接受能真正地、充分地满足其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 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人教育应被视为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地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方式, 其最终目标是建成促进全民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在我国, 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一) 扫盲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

1.功能性扫盲的提出

近年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功能性扫盲”的新概念, 根据这一要求, 扫盲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开展基本读写能力教学的基础性扫盲的过程中, 要注重实用, 注重识字教学内容贴近扫盲对象的工作生产和生活, 将学习文化同学习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如可以把科技普及教育的内容编入识字课本或由单位编写通俗的生产技术的补充教材。二是对已经脱盲的成员包括农村全体成员, 进行功能性扫盲, 以帮助他们扫除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岗位上因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种种障碍。其内容可以包括科普法律医学保健消费保险社交礼仪等。

2.扫除“现代文盲”的提出

联合国对文盲的新界定是:“一文化水平低, 不识字, 不能阅读的人是文盲;二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文盲;三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是文盲”。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文盲, 人们把“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称为“现代文盲”。“现代文盲”在现实生活中单就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成人来说, 也大有人在。因此, 扫除”现代文盲”成为21世纪扫盲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妇女教育的广泛开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有关国际教育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问题。国际社会一直在为提高妇女的地位、推进妇女教育的进程而努力。对妇女进行教育是当前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妇女教育的重点和实施全民教育战略的共同措施。

对妇女进行教育, 是提高妇女地位的主要途径关键, 是实现全民教育的关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为二十一世纪做准备》一书中指出:在使全球社会为21世纪做好准备的总努力之中, 教育的作用、妇女的地位是必须强调的三个关键因素的两个。 (3)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提高人民素质, 通过合理、快捷的人力资源开发渠道, 把我国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 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会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女孩就会获得和男孩平等的受教育权, 女孩获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也越大。这样, 妇女接受教育会对后代子女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形成、全民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可以产生巨大作用。

新的理念给我们启迪, 在21世纪的今天, 成人教育应实行根本性的战略转变, 成为整个正规的继续教育或非正规的不断学习的过程。我国成人教育践行全民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理论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在通过种种活动的开展, 使成人教育走进社区、走向农村、深入企业, 促进全民自觉、平等、和宽容地参与生活、工作和学习, 实现构建全民参与的学习化社会的目标, 从而建设“和谐社会”, 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虽然任重道远, 但是前景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沈文英.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辨析[J].中国成人教育, 1999 (12) :46.

[2]刘萍.论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成人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0 (3) :13.

[3]董建红.2000年世界全民教育评估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7) :60-61.

[4]黄志成.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思潮发展趋势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3) :27-28.

[5]何爱霞.社会化研究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理论支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1) :94-95.

[6]盖雨鸥.再论终身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 :24.

[1][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16.

[2]徐荣远.全民教育:21世纪的行动纲领[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8) :26.

教育资源库 篇5

“校长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生怕学生出意外、家长告状;很多学校已经拆掉的围墙又建起了,一所小学竟然有5名保安守着;豆瓣网上,‘父母皆祸害’的讨论组声势浩大;我的工作组在山东潍坊对2.5万名老师做过家庭咨询,发现大量的亲子关系问题都来自于教师家庭……”

是什么让教育如此剑拔弩张?是什么让老师、家长、学校、学生统统绷紧神经不敢放松丝毫?是什么让教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所以,沙区“阳光幸福和谐”工程之“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项目启动之时,记者对话金琰,试图寻找我们想要的答案。

教育专家也遗憾忽略了女儿的青春期

去年,金琰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上英国一所著名高中,半年后,却非要休学,这一度成为金琰心里的疙瘩。“很难想象吧,有人说,你是教育专家啊,怎么也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的确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里很多珍贵的时段,现在说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5年前,金琰开始做课题研究,每年在家的时间不超过50天,这正是女儿的.青春期阶段,女儿1.70米的个子,170斤的体重,几乎是以每年20斤的重量往上长。“后来,她告诉我,自从肥胖以来,她一直没有抬起过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始终梗着脖子的骄傲女孩。我去和别人的家长沟通,却没有人和我的女儿沟通,的确是忽略了!”

曾经一度,金琰以为这种忽略是尊重的表现。“女儿告诉我想出国,我说,想好了你就去做,于是女儿筹备起考取国外的高中,并且顺利考上了;办护照时出了点问题,一个多月后才去报到,耽误了课程,孩子由此开始了极其不适应的异域生活。”过了一阵子,女儿鼓起勇气和金琰说:“我思前想后,决定休学一段,实在受不了这里的日子,等我准备好了再来。”听了这句话,金琰心头一抖,和女儿谈了一次:“出国这件事情是你选的,妈妈尊重你吗?”“尊重,但是太尊重了!”金琰的高血压当场发作,“太尊重了也是问题?当妈妈有多难?管多了被称为约束,管少了被称为缺失?这个度,多难把握?”

孩子常说“烦死了”家长就该警惕了

“提起家教,大家能想到什么?”在沙区教师进修学校,金琰抛出这个问题,尽管台下坐着的是沙区各学校的优秀教师,但大家的回答仍没有什么新意——“补课”。

“是啊。”金琰感慨,“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了把家教定义为学习。”研究了一辈子教育,她却说,到了42岁这一年,她发现越来越不懂教育了。“比如,青春期是很美好的时期,但是家长统统把它定义为叛逆期。越来越多的初中孩子回到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惹我,烦死了!”如果这样的话常常被孩子挂在嘴边,家长们就要警惕了,你和孩子的交流够吗?金琰说,她最大的感触是给初中生家长做报告时,台下都是愁眉苦脸,家长抱怨:“孩子真不听话,你让他往东,他一定会往西!”而金琰认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而你却一定要让他干这干那。试问,到底是谁叛逆了谁?”

金琰有一位朋友,致力于在学生中推广公益的青春期教育课程。有一次,家长们带着孩子来了,但听到老师讲的是青春期心理,一半人离开了,因为他们觉得“这课没用”。后来,老师图示生理器官,家长们马上起身抗议,认为不能给孩子传授这些东西,甚至现场发生了冲突。

教育资源库 篇6

钟以俊:珠海市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珠海市教育局局长

陈昭庆:广东教育杂志社副社长,《广东教育·职教》杂志执行主编

时间:2009年9月22日

地点:珠海市教育局会议室

近几年来,珠海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引人瞩目。基础教育,拥有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珠海市第一中学、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珠海市第二中学和珠海市实验中学;中职教育,拥有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珠海市第三中等职业学校、珠海市斗门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珠海市卫生学校和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高职教育,创办了大学园区。了解珠海教育发展历程,推广珠海教育成功经验,可以为广东其他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为此,本刊执行主编与珠海市教育局局长钟以俊展开对话。

把握历史契机,着力奠定基础教育

陈昭庆:钟局长,您好!我对珠海教育的关注由来已久,今天我们就有关贵市教育改革发展问题聊一聊。我们知道,几年前,珠海教育在全省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但是近三年来,珠海教育已呈现出一股新气象:从2007年提出高中免学费教育,到2008年提出高中免学费教育惠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从高考成绩的飙升,到中职学校连续几年在各级技能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都表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甚至在全省、全国都起到了引领潮流的作用。请您介绍一下珠海这几年教育来的变化。

钟以俊:珠海市人口总量不大,经济总量也不大。必须承认的是,以前,珠海教育相对落后。在珠海教育的发展史上,1999年是一个重要的年头。这一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对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会议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借这一股东风,当时珠海市委市政府对珠海基础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胆规划新时期珠海基础教育的发展。

陈昭庆: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石。这个基石没有奠定好,整个教育体系就不能够建立起来。就像建筑大厦,地基没有打牢,大厦是建立不起来的。所以,基础教育对一个市、一个省甚至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决定着整个教育的走向。

钟以俊:对。当时,珠海市委市政府正是意识到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从内、外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从外部条件看:一是创办大学园区。高等院校是凝聚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大学园区创办起来了,高素质人才就会进入珠海市。高素质人才通常都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这样一来,珠海的基础教育生源结构就逐渐产生了良好的变化,从而推动了珠海基础教育的发展。二是当时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对珠海基础教育进行结构性调整,建成了一批优质普通高中。现在的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珠海市第一中学、珠海市第二中学、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和珠海市实验中学,都是在那次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珠海市财政加大投入,在金湾和斗门两个珠海西部地区,将原来规模小、办学落后的小学,合并成7所规模比较大、办学效率高的规范化小学。另外,还积极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样,就使珠海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基础教育,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为我们后来更好地发展基础教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办学基础。三是发展高新技术,走高端产业之路。近几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经济项目,如发展航空产业、海洋船舶制造业等,这些高端产业的发展,必然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珠海基础教育的发展。

从内部条件看:第一,抛掉只看重升学率的单一的教育价值取向,树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综合价值取向。所谓综合价值取向,就是把眼光放在教育的整个层面上,如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不是协调发展?义务教育是不是做到了均衡发展,有没有最大程度体现教育公平?等等,这些都是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的标准,而不是单看升学率。第二,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珠海已经基本实现了一般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当然,在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差别,但已经不是质的差别。现在,我们要追求更高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向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倾斜,通过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使珠海市城乡之间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均衡发展、提高,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第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筑牢坚决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核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与其说体现在成绩的高低上,不如说体现在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上。单用升学率这个硬指标衡量,不仅会牺牲学生很多时间,而且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果在小学、初中阶段遏制只求升学率、不求素质教育的现象,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意义上就是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这几年,我们努力改变小学和初中只追求升学率的观念,在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力求最大程度契合素质教育。现在,我们始终把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坚决实施素质教育,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比如,以前,因为只求升学率,基础教育死气沉沉,缺少生气,有些优秀的生源就流失到其他地方去了,近几年来,我们的素质教育办得好,基础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不少外地优秀生源进入。珠海市去年高考出了一个全省第二名,这位学生各方面素质都是很高的,在中学阶段就出版了两本书。在珠海市第一中学学习期间,她还是学校合唱团的团长。现在她在香港大学读书。去年高考珠海市还出了个全省理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了。这位学生不但象棋下得很好,还练武术。所以,现在我们坚决实施素质教育,在学校,不限制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不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我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摆在首位,其结果不会影响考试成绩,相反,恰恰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第四,实现初中阶段教育公平。为实现初中阶段教育公平,这几年我们做了一些比较大的举动。比如,把几所示范性高中的招生名额按照一定比例均衡分配到初级中学,今年,我们拿出了50%的指标,明年要拿出60%的指标,目标是争取几年内做到100%分配指标;又如,从三年前开始,我们就坚决不在任何媒体上发布关于中考的信息,中考信息不发布出去,人们就不会太在乎升学率,学校也不会太关注升学率。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以中考合格率评估学校的办学效益,我们希望以中考合格率这个指标引导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这两个比较大的举措,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初中阶段教育的公平。

陈昭庆:听了您对珠海基础教育的详细介绍,我感受很深。确实,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根本。珠海教育这几年来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与珠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是分不开的。珠海市在发展基础教育方面,一是切实遵循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律,二是去掉了基础教育的功利性,显示出对教育的自信。

2007年,珠海市率先推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请您谈谈。

钟以俊:因为当时全国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其实,“免费”是一个不太确定的概念,所以虽然当时珠海市只是在高中阶段免收学费,但是我们还是接受了媒体“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的说法。现在看来,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义务教育全免费,高中阶段免学费”,因为当时高中只是免掉学费一项,书费、学杂费还是要缴的。当时珠海市委市政府的这个决策,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是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二是体现了对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家长的关怀;三是确实有助于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升学率和普及率。从2007年实行高中阶段免学费以来,到今年,珠海市高中阶段学生的升学率从原来的93%上升到了98%。现在,河北省唐山市和浙江省鄞州市也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而且比珠海市实行得更彻底。

陈昭庆:实际上,在广东省,具备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免学费条件的市不是没有。但在2007年,珠海市就敢于率先作出这个决策,正体现了当时珠海市委市政府在教育发展上的胆识、气魄和远见。在这一点上,珠海教育难能可贵,可以说是开了先河,引领潮流。

顺应时代要求,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陈昭庆:在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珠海市代表队在中职组夺得了5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这个成绩无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令人振奋的。珠海在发展中职教育方面,有哪些经验?

钟以俊:首先必须明确,每种教育类型在一个地区的不同时期发展重点是不一样的。以前,珠海教育的发展注重在基础教育方面,这是由珠海教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因为历来珠海教育基础比较薄,要把整个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关键的一步就是着力夯实基础教育,夯实了基础教育,也就打好了教育基础。只有基础教育这个教育基础打好了,下面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基于这一认识,从1999年以来,我们教育发展的侧重点都在基础教育方面。现在,基础教育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之后,我们就开始着手发展中职教育了。

陈昭庆:对。要清楚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不同重点很重要。

钟以俊:从2007年开始,按照国家和省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珠海着眼于在高中阶段发展中职教育,让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无论在中职教育的办学条件,还是在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第一,大力推进龙头示范学校建设。在珠海市区,我们以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和珠海市第三中等职业学校为基地,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在珠海西部斗门区,我们建成了珠海市斗门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这一所中职学校现在规模4000人左右,将来计划扩大成6000人左右的规模。

第二,注重专业建设,提高中职教育质量。衡量中职的质量与衡量普通高中的质量,标准有所不同。中职教育关键看培养的人才与本地经济发展是不是很好地对接、衔接。另外,衡量中职生素质的标准,要看其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近几年,我们在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实现了中职教育结构合理的转变。首先,中职学校结合珠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趋势,在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上作了大调整,以期跟产业发展更加匹配;其次,紧抓技能培养。我们对中职学校的评估标准,一是看就业率如何,二是在全省以及全国技能大赛上,表现如何。在抓技能大赛方面,我们做了几项工作:一是给在技能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的中职学生丰厚的奖励,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二是树立典型。对在技能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的中职学生,我们鼓励学校在媒体上大力宣传,程度甚至超过对高考“状元”的宣传。我们希望通过这两种方式,增强中职学校和中职学生的信心,提升中职教育的知名度,促进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

第三,促进普通中学与中职学校的经验交流,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为了让珠海市抓教育的领导更好地了解现在的中职教育,我们请他们参观中职学校,让他们通过实地参观,明白现在的中职教育不是以前的中职教育,现在的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它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的办学模式,有比较完善的设备,学生可以在学校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积极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今年,我们还举办了一些“开放日”活动,专门让全市普通中学的领导班子到中职学校参观学习,让普通中学的学校领导和中职学校的领导进行办学交流,让普通中学的领导们了解珠海中职学校是怎样办学的。通过普通中学与中职学校的交流活动,提高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因为中职学校办学确实已经收到了成效,成绩就摆在那里,那么只要外界了解了中职发展的情况,中职吸引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在珠海,中职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相对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珠海中职吸引力已经提高了很多。

第四,政策适当向中职教育倾斜。以上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中职教育要发展得更好更远,还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政策适当向中职教育倾斜,支持中职教育发展,是中职教育走得更好更远的坚强后盾。一方面,从教育体系内部出发,让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在学生比例上,我们规定全市中职生与普高生的比例要达到4.5∶5.5,这个目标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另一方面,在校舍建设方面,我们不但对中职学校的校舍建设作了调整,也对普通高中的校舍建设作了适当调整。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把一些原来准备建普通高中的土地,改建中职学校,以扩大中职学校的面积。比如,我们把原来规划建设的珠海市高级中学改建成为珠海市科技职业学校,现在暂时交由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管理,准备冲击示范性中职学校。最后,我们基于中职人才培养特点的思考,不给中职学生太多的束缚,让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学生喜欢学汽车维修,就让他去学,学生喜欢学计算机,也让他去学,不给他们设置专业限制,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陈昭庆:中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就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我觉得,珠海在发展中职教育过程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办中职,二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力推进高职教育

陈昭庆:现在,请您谈一下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珠海发展的情况。

钟以俊:珠海的高职教育主要以大学园区为依托。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将来有2万人左右的规模,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将容纳6000人左右,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现在在校生是1500人,省教育厅又批准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新办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起码有5000人以上的办学规模。粗略计算,以后珠海高职教育拥有的学生人数将近4万,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规模了。以这样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如果珠海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起来了,有可能是广东地级市里高职发展规模最大的。

可以说,创办了大学园区是珠海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最大的亮点。珠海的大学园区,相对来说创办较早,而且规模之大和层次之高在广东各地级市中也是比较少见的。我们的大学园区有不少著名高校在这里设立分校,如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联合科技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可以说,创办大学园区,是当时珠海市委市政府具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的体现。

陈昭庆:在与您的交谈中,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形容当前的珠海教育。我想到了三句话:第一,珠海以世界眼光来办现代化教育;第二,珠海按教育规律来办纯粹的教育;第三,珠海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言蔽之,珠海抓住历史契机,实实在在办教育,努力构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把教育办成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民生工程,这是很值得其他地方借鉴的。

最后,请钟局长用一句话描述您对珠海教育的展望。

钟以俊:学在珠海,教在珠海。

陈昭庆: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珠海教育的追求和目标,即让学生“学在珠海”,让教师“教在珠海”。我加一句话:让更多的人“业在珠海,居在珠海”。

(录音整理赖俊辰)

教育资源库 篇7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

(1)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发挥主渠道作用, 以“责任、创新、实践”为重点,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 积极开展“法律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文明礼仪进校园”“民俗文化进校园”等行动, 促进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2) 落实政府、学校、社会、家庭育人责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学校为主体, 企业、社区、家庭全面参与的青少年德育工作机制。加强中小学德育实践基地建设, 整合屯昌县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理资源, 加强青少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2. 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1) 强化学校规范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各个学段内部结构特点的学校章程;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试行) 》;落实校务会议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和社会参与学校评价制度、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点监督管理。

(2) 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视导机制, 通过现场观察、分析评价、研究诊断等方法对学校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校本研训管理、课堂教学等进行诊断、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达到调适、改进学校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 突破难点, 开展“四项”行动。

(1) 深入开展“教育质量研讨”行动。每年都要围绕提升教育质量确定专题, 开展深度调研, 召开现场会议和教育质量分析会;针对高考和中考, 组织骨干教师扎实开展考试信息跟踪、备考和学科教法研究, 提高中考、高考成绩。

(2) 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行动。组织教师进行“一般基本功”“学科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和比赛活动;每年开展“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质课、优秀论文”等评选活动, 引导、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3) 深入开展“师德师范、校风校纪提升”行动。制定与落实校长和教师行为规范, 加强内外监督和约束;每年9月定为“师德师风大家谈”活动月;每年评选和表彰一批优秀教师;每学期末开展“百姓问教”活动。

(4) 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行动, 积极探索教师均衡配置的新途径, 通过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教师双向对口换岗任教、学校互派中层领导交流挂职等多种形式, 促进学校共同进步。

4. 深化改革, 提升教育发展内在动力。

(1) 落实与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进一步简政放权, 切实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 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2) 探索建立教师转岗退出机制。一是对连续两年考核为基本合格或当年考核为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转岗到非教学岗位;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的, 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由学校提前30日书面通知, 按照人事管理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合同;非教学岗位经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工作的, 按照人事管理有关规定予以解聘。二是因身体健康原因, 不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教师, 按照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办理相关退出手续。

(3) 实施学区制办学, 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成若干个学区, 以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 带动学区内学校共同发展。

(4)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 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完善分层教学试点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兴趣小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5)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一县两校一园”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引进工程, 至少引进省外1所优质中学、1所优质小学、1所优质幼儿园与我县合作办学。面向全国公开招聘若干名中小学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发挥长期居住屯昌县“候鸟人才”的作用。

5. 加强四支队伍建设, 提升整体素质。

(1)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健全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探索中小学校长管理“去行政化”, 中小学校长由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 试行校长职级制。对优秀校长转岗实行可比照级别安排:屯昌中学、思源实验中学校长转岗可按正科级别安排, 红旗中学、职业学校和思源实验学校校长转岗可按副科级别安排。要积极尝试在本系统或面向社会采取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

实行校长任期制。小学校长任期为五年, 中学校长任期为三年。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满两届后, 原则上应该交流, 任职满三届, 必须交流。学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不合格或连续两学年被评为基本合格的校长将进行解聘。

加强校长岗位培训。中小学校长必须“持证上岗”。新任校长到任一年内必须取得校长任职资格证书, 否则不能继续担任校长。在职校长任期内至少参加一次岗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新任校长、副校长到同类管理水平高、办学成绩突出的学校挂职研修。

校长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要经常性地深入课堂听课、评课,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指导教科研工作。校长要兼任一定课时量的学科教学, 并带头上示范课或作讲座, 带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本县域内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实施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 严格落实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三年一核”和“一年一微调”的政策。

建立教师补充机制。按照“有编即补、凡进必考、择优录取”的原则招录教师, 一般招录本科以上年龄在30岁以下的应、往届毕业生为主;对引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的在岗教师, 年龄适当放宽。

加强教师培训。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县举办的各类培训, 教师培训经费占学校公用经费的比例不得低于5%。加强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 由政府出资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服务, 补充培训能力不足问题。实施名师培养工程。设立学科名教师工作室, 开辟“名师讲座”“名师精品课研讨”等教育教研活动, 使名师逐渐成长起来。

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坚持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向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倾斜, 在30%奖励性绩效工资总数内, 排在前面的10%人员和排在后面的10%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相差8倍以上。

推进教师交流。落实国家和省的教师交流制度, 每年按5%—10%的比例进行交流。在农村中小学工作未满5年的, 一般不予交流, 教师调动必须根据学校岗位需求, 参考教师综合考核结果。

加强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聘后管理, 对已聘任的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等每学年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担任班主任、周课时完成量、指导培养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学年度发表论文等情况。对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的教师, 给予缓聘, 缓聘时间为一年, 一年后经考核合格的, 给予续聘;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教师, 给予低聘。聘任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等职称职务的原则上3年内不允许申请工作调动。建立学科教师随考制度 (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 随毕业班考试制度。

(3)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提高教研水平, 促进教研常态化。推进县教研员全员聘任制和考核制, 建立县、片、校三级教研机构“纵向指导、整体联动、分层落实”的联动机制。

6.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1)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体系。

(2) 制订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办法。

(3) 建立校长考核评价体系。

(4) 建立教师工作管理评价体系。

5.建立中小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二、保障机制

1. 加强组织领导。

(1)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县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育工作, 县政府常务会每年至少研究两次教育工作,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半年对教育工作进行一次调研, 解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县政府分管领导每月对教育工作进行一次督促检查, 县人大、县政协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教育专题视察和调研。

(2) 成立县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研究制定全县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设立中国共产党屯昌县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负责县委教育工委的日常工作。

(3) 完善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所学校, 每年至少为学校办一件实事;镇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所完全小学;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和中层干部实行包片包校制度。

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确保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

(1) 落实省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不低于省定的标准执行。

(2) 设立校长基金。校长基金主要用于表彰奖励优秀教职员工、资助名师工作室和教研活动等。

3. 规范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兼顾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统一规划城乡学校布局;统筹考虑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全面改薄工程等, 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按先建后撤的原则, 采取“撤、并、建”等措施, 实现城乡教育结构、规模、质量的统筹、协调、均衡发展。

4. 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1) 大力表彰先进, 通过激励和引导, 着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 造就一批理念新、能力强、水平高的专家型校长, 引领广大教师和校长努力工作, 争创一流。

(2)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 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尽职尽责,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孤儿、三类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关爱保护工作体系, 促进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

(3) 县委、县政府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努力为学校和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严厉打击干扰教学和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区域教育资源库本土化应用的策略 篇8

一、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库应用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 各学校都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 但由于目前教育资源库建设与资源的推广应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特别是在如何推动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深入运用信息资源和技术, 促进学校的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提高教师对网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的素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等方面缺乏应用的亮点和典型经验, 可持续发展出现后劲不足。

为使教育资源的建设达到真正为教学应用、服务的目的, 教育资源建设需要实现区域化、本土化, 同时, 资源建设要从生态系统工程的角度考虑人、设备、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亟需进行教育信息化深度性与有效性的探索研究。

二、教育资源本土化应用原则

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工作是一个实践探索、不断完善的复杂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符合本地教育要求。

教育资源的选择首先出自于实际情境的需要。因此, 本地化应该首先顾及到本地教育情境的特殊性, 分而待之。对于那些已经符合本地需要的教育信息资源, 可以酌情予以直接利用;对于那些尚不能适应本地情境需要的教育信息资源, 应加以本地改造;对于那些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教育信息资源, 可以根据本地需要着手创建。

2. 保持资源原有涵义。

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需要既能适应本地情境需求, 又能尽量保持原有情境含义。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是一种引进与改造的过程, 目的在于利用其他资源的长处填补现有资源的短处。因此, 资源本地化应该保持所引入资源的优势与含义, 让其反映原处教学情境的特点。如果把资源的原有特性抹杀掉的话, 就将变成是资源的国际化, 而非资源的本土化。

3.遵从资源技术标准。

目前已有许多标准组织从事教育资源的标准化工作, 例如:ISO/IEC JTC1 SC36、IEEE/LTSC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 、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等。在进行教育资源本地化时应该切实参照这些标准的规定或相关说明, 主要包括遵从资源标准、遵从统一术语表、提供资源本地接口等。

三、教育资源本土化应用策略

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应用, 优质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资源内容与资源功能都具备后, 需要实现“车”与“货”的有机结合。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的教育资源库的应用策略。

1.构建策略。

构建教育信息资源库就是要使信息的采集、流通、交换有序化, 从而达到资源合理分配, 开发高效, 效益共享的目的。我们给出一个区域性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结构模式分区分层的分布式结构。这一分区、分层的分布式结构, 可以改变教育信息资源分布地理结构的无序状态, 能提高信息的质量, 有利于开发新的教育信息, 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使信息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在几年教育资源库建设中, 我们已建成的“铁岭市教育资源平台”就是这种结构。但在应用过程中, 我们发现单一的区域级资源库不能满足一线教师教学需求, 单一的国家教育资源平台或省级教育资源平台又不能实现资源建设的本土化。经研究探索, 我们认为应该多方合作, 构筑三大教育信息化应用资源平台:一是依托各市级教师进修学院, 构筑魔灯课程设计平台;二是依托“铁岭市教育资源库”, 构筑教育资源支撑平台;三是学校自行开发, 构筑实践应用互动平台。这三个平台可以与省级、国家级教育平台链接, 实现互通有无, 共享共建、共同发展。

2. 应用策略。

教育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应用, 本着教育资源建设的“政府主导、专家引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研究中的总策略为总体规划、任务驱动、科研引领、多元协调、聚焦课堂、突破重点、有效管理、形成特色。具体实施中, 各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更新理念、因校制宜、加强培训。具体为:一是理念为先, 引入CIS理念, 提升信息化教育生态品位;有机结合, 体现不同教育内涵和文化追求;加强设施建设, 优化教育信息应用环境;达到营造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校园文化内涵。二是因校制宜, 健全机构, 各司其责;完善制度, 实现信息化应用的科学管理;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和阶段发展目标, 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信息化应用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健全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体系。三是多向培训, 采取多种手段, 加强专业队伍培训、教师培训、学生培训, 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的素养, 实现使用资源者应用水平问题。四是任务驱动。通过梳理教材, 积极参与市教育资源库建设;聚焦课堂, 开展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应用整合性研究;互动交流, 积累经验, 提升信息化教育智慧, 开展教育信息化深度应用实践。五是提炼总结, 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提出“前设后思中互研”教研训一体化应用模式、“前预后展中互学”课堂教学应用模式;教师应用“数字化网络互动平台”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模式, 包括“人机对话”模式、“主题探究”模式、“同伴互助”模式、“网络互动”模式。

3. 内容策略。

构建“铁岭市教育资源平台”, 基于P2P分布技术, 采用J2EE可视化组件技术, 实现统一登录, 分布式管理, 查询、统计、管理全部智能化, 并且实现“建设、管理、评价、应用”的一体化。整个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资源管理 (媒体素材库的管理、题库管理、案例库的管理、课件库管理、文献库管理、网络课程的管理等) ;系统管理 (安全管理、网络性能管理、计费管理、故障管理等) 。这两个子系统为三类用户 (教师、学生、管理员) 提供资源检索、资源发布、资源审核、权限管理及计费等多个方面的服务。包括以下功能模块:资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电子商务模块。

4. 评价策略。

网络信息资源只有经过恰当的评价, 才能找到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源。因此, 掌握适当的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规, 有益于提高学习者甄别和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的效率。对于基础教育资源库, 一般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上分别进行评价, 最后的评价指标应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定性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从主观角度对教育资源所做的优选与评估。定量评价是指按照数量分析方法, 从客观量化角度对教育资源进行的优选与评价。教育资源库的质量越高, 越受到欢迎, 相应的访问率就会越高, 这样也就为资源库的定量评价提供了可能。

教育资源库 篇9

目前,有些学生在生命、生存和生活方面的认知偏差,漠视生命价值、生存能力低下、生活方式亚健康的现实,凸显出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体育教育手段使学生认知生存的内涵及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在成长过程中将个人幸福、家庭幸福、团体幸福、民族幸福、国家幸福、人类幸福自然融为一体,实现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育运动与三生教育的延伸和衍生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针对当前学生体质的持续下滑尤其是学生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的下降提出了若干实施意见:“实施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春冬季长跑,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大课间体育活动”。这些举措无疑旨在提高学生健康成长做出的努力。但在活动实施评价过程中只注重提高学生的量化指标,对学生基本的生活能力,生存等能力的教育却未能进行有效评价,疏忽了情感上的教育和启发思维的教育。

体育教育是实现三生体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去面对、克服、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如2012年北京特大洪水,洪水把车甚至矮小的房子都淹没了,唯有部分高高的大树还挺拔着,有些人就眼睁睁地看着大树挺拔,而自己被洪水冲走吞噬。如果遇到这样困境的人,具备攀爬或者游泳的基本生存能力,就可以延长被救助的时间或实施自救。许多调查研究表明,许多疾病或人的死亡与心理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心理情绪低落者会致使很多疾病生成和加速死亡,而体育锻炼能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促使人体健康成长。

生命和谐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不仅给人身心健康,且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美[4]。运动中,不仅展现了身体美、技术美、战术美、精神美、人文美、和谐美等生命因子,也体现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体育教育中,教师教授学生怎么去追求和谐,怎么去学习和谐,可以在体育运动中体现。尤其是体育竞技,激烈的竞争,但是这种竞争是和谐的竞争,是追求生命和谐的象征。中美著名的“乒乓球外交”,奥运会的口号,均赋予了追求和谐而奋斗努力的精神。众所周知,生命的宝贵,生命的脆弱,身体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肩负着身体教育的体育教育,对生命的教育密切相关。

生命和谐度,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幸福的重要基础,同时又与社会和谐有着分不开的联系。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乃在于全体人的幸福,当然包括一切社会成员的生命健康和应有价值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和谐是整个和谐理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社会成员的生命和谐,也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个体生命的和谐度缺失,在道德自我约束下,易于引发个人对于社会,对于环境的非理性的冲击,常常会引发忧郁的、病态乃至于仇视的眼光看待社会和周围的环境,对社会和环境作出不理性的行为,导致做出与社会和谐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举动。因此,增进生命和谐度,无论是对于社会的和谐,还是个体生命的健康与价值,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生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是对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生命负责的教育。罗崇敏先生说:“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走向幸福”,客观地说,“三生教育”并不是教育理论创新,而是对教育本真的一种回归,所以三生教育就是一种教育本真的回归。对教育回归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部艺教委专家周荫昌教授这样说道。

2 学校体育的目标与三生教育关系

三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校体育的目标[5]是增进学生健康,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和锻炼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提高部分有特长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2.1 三生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深层次的体现

增进健康与生存,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健康被人们视为生存能力强,生活质量高,生命长寿的状态。持续有效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进学生健康,而且能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和适应性,提高机体神经、体液和生物节律性,从而促进循环机能、呼吸机能、物质与能量代谢、肾脏机能、内分泌机能、感觉与神经机能的发育和完善[6]。

2.2 掌握运动技能是生存、生活和生命的延续

人每天无论是通过徒手、器械或工具都离不开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活性的运用,从吃、穿、行、乐的生活都离不开运动。基本的生存能力来自于技能的掌握,有了生存能力,才有生活和生命的论述。在体育技能的掌握过程中,首先是通过动作的纠正,从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的过程转变,这种技能的学习,不仅仅是某个体育运动项目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是为了将来生活和工作的生存能力储备而学习。在生活和工作中储备更多的运动技能,激发和提高运动技能,让人生在走、跑、跳、投中突显优秀,提高适应社会和坏境能力,提高生存保障,从而改善生活态度,提高生命质量。

2.3 体育运动是生存、生活和生命的需要

体育锻炼能够促心理健康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7]。人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交往能力、适应能力,是人体健康的2/3。通过中长跑体育锻炼,中长跑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艰苦奋斗,不仅是对提高学生吃苦耐劳,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挑战,也是对学生心、智、体、能的磨砺。坚定的毅力等有积极作用,在兴趣爱好项目中,轻松愉快的活动不仅能减轻生理和心理负担,而且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无论是在对抗项目中和在还是集体项目中,通过团队合作,增加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相互交流沟通,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增进师生之间,因此在增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机体的适应和生存能力,对改善人的生活和提高生命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3 将三生教育融入体育教育的方法及其途径

三生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青少年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珍爱生命,认识三生教育的本质、理解其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而体育教育是实现三生教育的重要载体与途径之一。在体育教育中融入三生教育必须结合生存,生活生命和教育的特征与目的,结合影响体育教育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等具体情况展开。

3.1 从战略层面重视将三生教育融入体育教育中

一是要重视体育教育融入三生教育;二是要重视将三生教育融入体育教学改革之中,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价值观和传统教学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了“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辅之以配套政策措施,体育教育和生命教育从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

3.2 切实将三生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计划和考核中

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师生互动优势,以人为本,通过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生运动技能之外的精神世界,拓宽渠道,改革体育教学方法与模式,生动活泼的开展体育教育,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得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得以贯彻实施。

3.3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对教师队伍进行业务培训,了解、领悟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强对体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政策支持,加大财力支持,保障教学场地、器材等基本物质条件。

摘要:结合“三生教育”教育观与体育的教育价值分析,研究学者普遍认为“三生教育”是加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助推器,是实现社会与生命和谐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从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探索“三生教育”教育观下体育教育的方法及其途径。

关键词:三生教育,体育价值,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M].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1- 38.

[2]郑锋,代春玲.大学生体育与健康[M].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7:1-29.

[3]耿培新.体育与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6:1-51.

[4]李红.体育的美学价值与陶艺教育——兼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76-81.

[5]兰亚强.新世纪学校体育功能和目标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01,5(4):63-64.

[6]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2.

教育资源库 篇10

1 学业与职业相互融通

实践中, 学历教育倾向者认为可以把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简单嫁接与复制到高职教育中, 片面追求学业化, 过分重视基本知识理论的传授, 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不会实际操作;而另一极端的表现是“唯技术技能”, 认为高职学生应重视现实就业能力的技术能力的培养, 对单一技能的过度强化训练, 而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 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因此, 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存在“两不像”的普遍现象:因缺少本科生的较高的学历素质, 文化素质偏低而不像大专生;因没有具备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弱而不像高技能人才。

与高等本科学历教育不同, 高职学生的学业, 着重于丰富的学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也不仅是限于某个岗位工作所需的, 而是多方面能力和各种素质的综合, 如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协作的能力, 组织协调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此,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基础文化素质层面, 高职学生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 学校应按照“学科群”的特征设置相关课程,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广博性;二是专业理论层面, 为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创意研发的需要, 强调能力与技术水平并重, 能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并且了解最新的专业成果;三是专业技术层面,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不仅要掌握所从事的岗位内的最新技术, 精通所从事的岗位需要的技术业务, 而且还能独立处理生产一线的复杂技术问题, 此外, 还具备结合专业开展一定的技术研究开发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 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汇点是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统一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2 如何促进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1 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紧盯市场, 及时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 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 了解他们所需人才的技能、素质特点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结构和办学规模,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人才。对于人才市场不需要的、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应考虑逐步压缩招生量;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要扩大招生量。调查本地区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进程, 按照专业设置的客观性原则, 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发展规划, 充分发掘自身和社会的办学资源优势, 以面向行业的专业为基础, 努力拓展面向区域的专业。坚持加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专业设置, 整合专业资源优势, 优化改造专业结构, 努力培育和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专业。

2.2 要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要适应社会和市场、企业的需要。在明确高职专业对应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 确定职业素质结构权重与归属课程及各教学任务与分工地的基础上, 努力构建实施素质教育, 并以应用型、实用型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针对专业内课程都设置相关职业素质培养的特定要求, 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职业因素, 加强职业训导。一方面, 坚持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教学, 理论教学的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 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要重视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以应用为核心的思维习惯, 提高他们驾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 继续加大教学实践力度, 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实际操作、口头表达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形成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共赢型的长效合作机制, 使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 实现学校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全面对接。

2.3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 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利用信息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中广泛引入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大量的案例分析、业务技能仿真练习, 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把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2.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要树立兼顾学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程度, 主要通过考试考查成绩来检验。要积极探索操作考试、教考分离等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对过程性的考核, 使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观念。以全面、系统、标准、可行为原则, 使考核方式更趋科学化。二是看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强弱。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考核以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成绩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考证情况, 参加竞赛的获奖等情况综合评价。既要立足课程也要立足职业, 理论和技能必须兼顾。

2.5 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据就业调查显示, 多数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 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在决定是否聘用员工时, 他们总是首先考察他们的人品、敬业和责任感。这就是说, 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面向未来, 高等职业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 还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让学生在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训练, 提高他们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灵活应用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 结论

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 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课题。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国家层面已经达成共识, 充分认识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等现实问题的重要价值。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 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依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改革和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业教育,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业与职业要相互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7) :22.

[2]王文涛.论“六业贯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及其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12, (3) :93-95.

[3]罗玉霞.论高职教育中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统一性[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21) :311-329.

[4]沈斐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马玉芳, 王彩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J].科教文汇, 2010, (35) :171-172.

教育啊,教育! 篇11

关于教育,人们谈论已多,改革与试验也不少,但问题似乎越积越多,积重难返,以至于说到这个话题,我不禁产生一种呼天抢地之感,心意难平!对于教育,《同舟共进》已做过不少专题,关注过大学的沦落,关注过中小学的“择校热”,关注高考的“畸形”,这次别开生面,从孩子的角度追问: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十几年读书究竟为了什么?学校、家庭、社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说,这样的追问是触及根本、问到点子上了。

郑也夫认为,“糟糕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共谋。教育政策有问题,学校的管理有问题,家长则是配合政府和学校逼迫学生,最后导致整个民族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人才”。邓晓芒指出,“我们的中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把儿童往高考的独木桥上赶。大学教育多半成了一种职业培训。有的连职业培训都不如,只站在那里做培训状,纯粹是为了混文凭”。项贤明认为,“在我们的学校里,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几乎都在辛辛苦苦做三件事:记—练—考”,就是记笔记、记诵,练习,考试,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一流的“录音机”。邓晓芒认为,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除了书本知识之外,主要是两点:第一点是服从,也就是无条件服从地位比自己高、权力比自己大的人;另外一点就是潜规则,从小就培养孩子要懂得潜规则。

如此规训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失去思考能力。彭景涛总结了大学生不会思考的表现:一、写文章和说话没有中心论点;二、尽管发言时没有中心论点,但总是超时。他滔滔不绝,而你又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三、他在文章和发言中,会提到许许多多的观点,而这些观点都是中学时代学到的抽象结论,且其中大部分是道德或意识形态结论;四、他提到的这些观点之间,经常没有逻辑联系。我想补充的是,就我这些年的经历来看,不仅相当多的大学生(特指本科生)是这样,一些(硕士)研究生也是这样,如何是好?!每念及此,惶恐不安之情,真无以言表。而且,诚如彭景涛所说,没有思考的能力,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逃避思考,拒绝思考,尽量使自己处于不思考的环境中,这才是更让人忧心的。

那么,应当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郑也夫认为,一个孩子要不要接受高等教育,因人而异,高等教育永远是一部分人的事情,突破口是办好职业教育。项贤明指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分层,就是进入职业教育轨道的青年人后来都进入社会底层。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家再加大投入,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在各个方面进行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章开沅指出,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好公民。文明教育、素质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开始,要靠社会风气的改变。至于大学教育,大学最需要的是批判精神,在这方面我们有两个榜样,一是蔡元培,一是陶行知,一个强调学术自由,一个强调走向社会。所谓“走向社会”,就是学校要为社会树立一个好的导向,帮助社会,改变社会,而不是只讲学校为社会服务,不讲批判,不讲导向,也不讲改善。

说到这里,俞可平在《文明的教化》一文中的见解可谓心有灵犀。他指出,学校是教化公民文明行为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如果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开办一个文明学院,需要开设的核心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文明史、哲学、宗教、科学、文学、艺术。而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素质,这就是:自由和公正的核心价值,诚信和责任的美德,以及健康生活的技能。

教育资源库 篇12

一、“教育家”与“教育学家”之联系

真正称之为“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之人, 必定有其共通之处, 即实践上的影响力和理论上的创造性。

实践和理论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当人们自觉地从事教育实践的时候, 他实际上开始了对教育的理性思考”[1]。当教育家在从事教育实践的同时, 钻研教育的理论、探索教育的规律, 把经验和思想上升到理论的形态并著书立说, 那么, 他同时也就兼有了教育学家的角色, 如蔡元培、苏霍姆林斯基等。同样, 对于教育学家来说, 当他不仅仅满足于对教育理论的研究, 以及学说、观点的提出, 还亲身从事教育实践, 那么他同时也就兼有了教育家的角色, 如陶行知、陈鹤琴、杜威等。[2]

教育家与教育理论的联系是紧密的。“教育实践经过教育家们的整理、加工和提炼, 不断地积淀为教育经验、教育制度与典章、教育理论及论著。”[3]“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不仅应有自己的事业实践, 而且更应有自己的思想理论。有如产品的生产, 陶模样品可以给人实物示范, 但真正能让人掌握制作之方则更在于原理的说明”[4], 教育实践可能先于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可能同步于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也可能落后于教育理论。大部分教育家教育实践的基础来自于对前人教育经验的总结, 也就是说, 教育家大多是在已经形成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实践的。同时, 教育家必然是有自己思想的, 其思想来源于从事大量教育实践获得的经验积累, 这种教育实践在教育家个人自身理论框架的建构下, 不断形成新的教育理论。因此, 有些教育家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理论家, 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理论进行着完善。而在某些时候, 教育家的实践也可能走在教育理论之前, 在实践过程中挑战着现有的教育理论, 并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间接推动教育理论向前发展。由此看来, “如果没有教育家, 就不会有教育理论;如果没有教育理论, 就不会有教育家的不断涌现。”[5]

教育学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是紧密的。“教育理论乃是一种‘选择性’理论, 它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社会结构下得由实践理性对教育问题进行裁决的选择性方案。”[6]教育学是“教育”的理论, 它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关怀, 一种人生价值的追求, 一种社会文化理想的追求, “教育学的这种关怀、追求和表达不是在教育学活动和教育活动之外的, 而是在教育学活动和教育活动之内, 体现在它对教育所做的每一点理解上, 体现在所提出的一些具体的原则、方法等规则性、技术性的知识之中。”[7]如果将教育学仅仅定义为体系化的、教科书化的、或所谓科学化的教育学, 那只不过是一种存在于理想中的教育学罢了。纵观国内外教育理论的发展进程, 教育学仍是一门还不完全成熟的学科, 这是由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关系不正常”[8]。教育实践受整个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制约, 因此, “脱离对教育实践的实际影响去奢侈地谈教育学的发展, 不仅思想方法是脱离实际的, 而且也不能准确地总结和概括出教育学的发展规律”。[9]教育理论必定是来源于教育实践, 并最终关怀教育实践的。

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教育智慧, 深刻影响着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因此, 教育家和教育学家的区别与联系不仅仅在实践与理论之间的交错, 而是当他们面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时做出了自己的双向选择:以理论的方式服务实践, 以实践的方式丰富理论。

二、“教育家”与“教育学家”之差异

虽然同时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领域有着卓越成就, 但教育家永远是教育现实的执行者, 他们追求的是教育的实然状态, 用实践的方式丰富理论;教育学家永远是教育现实的抱怨者, 他们追求的是教育的理想模型, 用理论的方式服务实践。当“家”们对教育做出的选择不同, 他们之间的区别也就自然生成。

首先, “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形成的时间不同, 前者随着教育活动的产生而形成, 而后者只可能形成于教育活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时。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上并不完全同步, 在某些时候甚至还相去甚远。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活动, 但是, 教育学家的产生却只有短短几百年的时间。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标志是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之上, 使教育学走上科学化的道路。纵观教育学史, 无论是在“经验———描述”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科学———实证”阶段, 还是在“规范———综合”阶段以及“科学———人文”阶段, 它的不断建构、解构、再建构、再解构……都与教育学家的努力分不开。因此, 教育学家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教育学科的成熟与完善。

其二, “教育家”和“教育学家”研究对象不同, 前者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人, 而后者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理论。教育的对象有其构成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教育对象间存在着年龄的差异、知识的差异、认识的差异、需求的差异、能力的差异等。教育既关注内在的人, 也关注外在的人。教育家不但要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意义, 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提升人;也要关注以什么样的方式唤醒人、生成人、提升人。因此, 教育家确认自我价值选择以及选择教育规律的基点是“人”。而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存在, 揭示教育发展合理性和建构合理性教育的学问”[10]。教育学家的研究对象只可能是“教育存在”, 包括教育现象和教育思想。因此, 教育学家确认自我价值以及选择教育规律的基点是教育、教育现象、教育思想、教育问题等。因此, 教育家关注的侧重点是实践形态的人, 教育学家关注的侧重点是理论形态的教育学。

其三, “教育家”和“教育学家”研究任务不同, 前者的研究任务为“形成什么样的人”、“如何形成人”, 而后者的研究任务为“形成什么样的教育学”、“如何形成教育学”。教育家的研究任务多指向于教育的活动领域。教育的最高要求或终极目标都是形成人和成就人。[11]因此, 但凡能被冠以“教育家”名号的人, 必定是在对“人”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设定目的、提出建议、寻找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并取得较大成就、做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而教育学家的研究多指向于教育的认识领域。教育学家倾向于关注作为学科体系而存在的“教育学”, 注重对理论体系的建构, “为以独特的范畴、术语、逻辑描述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 揭示教育特征或教育规律, 论述教育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12]。教育学家提出问题, 有可能来自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 但更多的是对教育事实、教育现象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反思, 且教育学家也不直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而是注重对教育的思维和逻辑把握, 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活动, 为变革教育实践提供理性认识与经验方法, 通过影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而改变教育实践活动。

其四, “教育家”和“教育学家”研究方法不同, 前者的研究主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验与实践来完成, 而后者主要通过思想和观点去分析教育存在。作为教育家, 其研究的领域涉及人类社会教育事件、教育事实、教育现象的方方面面, 不仅涉及教育理论研究, 同时也包括教育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由此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育家。教育家任何时候都不能独立于教育实践活动之外, “把从未当过教师的教育理论家当作教育家是不合适的”[13]。教育家必定是教育活动的行动者, 参与教育过程的设计、执行、评价等诸多方面。而教育学家与教育实践活动之间可能保持一定的张力, 既可以完全参与其中, 也可以作为观察者游离于实践活动之外。教育学家的研究是应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 经验的归纳、类型的比较、理论的演绎等逻辑思维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学家通过反思教育存在、建构教育理论体系, 并最终以书面的方式来展示思维结果。

其五, “教育家”和“教育学家”衡量标准不同, 衡量前者的首要标志是他们在教育实践工作中的业绩, 或育才有方、或治学有方, 而衡量后者的首要标志是他们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或提出新的教育观点、或构建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家的“产品”通常是受过教育的人, 其在教育领域的侧重点在“为”。因此, 任何学科领域专家, 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卓有成就, 并能创造性地教书育人, 也是可以获得“教育家”称号的, 比如钱学森, 我们不仅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教育学家的“产品”通常是教育学论文、著作, 其在教育领域的侧重点在“著”。在孙孔懿的《论教育家》一书中, 将教育学家定义为:“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学著述方面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14]。因此, 有学者总结教育学家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标志:以教育学教学和研究为基本职业;对教育有一定的思想和理论, 并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对教育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贡献, 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 但凡教育学家, 其研究领域必定离不开教育学领域。

总之, 我们既要认识到“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共同具有的实践上的影响力和理论上的创造性, 同时也不能漠视常见刊物上对“教育家”和“教育学家”概念的混用。虽然对何谓“教育家”、何谓“教育学家”这样的追问, 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 就如同学界不停地对“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史”与“教育学史”、“教育问题”与“教育学问题”……等概念的解释、辨析、澄清一样, 但是, 我们对答案的追寻却永远存在于追寻过程之中。

三、“教育家”与“教育学家”之定位

论“教育家”与“教育学家”的异同, 重点不在于厘清教育领域中貌似相近的两个概念, 也不在于澄清对教育实践工作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成见, 而在于在教育的话语场域中为两者找到明晰的定位。

当前, 人们热议“教育家”, 呼吁社会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空间, 让更多的“教育家”成长, 呼吁更多奋斗在教育领域的人们朝着“教育家”的理想迈进。但同时也有学者提出, 我们的时代不缺少教育家, 而是我们对教育家的定位太高了。真是如此吗?陶行知先生将教育家的定位总结为两点: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在《陶行知全集》中:“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即是创造精神,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即是开辟精神”。即便以如此简明标准衡量之, 中国教育领域的从业人员能够站出来标榜自己为“教育家”的也可谓勇气可嘉。有学者总结了当代中国没有教育家的主要原因:泛政治化的教育是造成建国以来教育家匮乏的首要原因;急功近利的学术研究是当下中国缺乏教育家的主要原因;以金钱为办学目的的学校教育污染了教育家的成长土壤;高考紧箍咒限制了教育者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15]勇于面对教育家在现时代的缺位, 正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对自身的反思。

当然, 也不乏有学者提出中国更不可能产生自己的教育学家, 因为中国根本没有自己的教育学。“在学科化的意义上说, 中国古代并无教育学。虽然在论及教育史的时候, 总要把教育思想史的触须伸向先秦或更早的时候, 但这并不是在探索教育学的上限。”[16]中国教育学的出现一开始就是以学科的形式被“移植”而来的, 是一种“进口的教育学”。虽然, 有大量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不懈地做着将教育学“本土化”的工作, 但“似乎更擅长移植西方的教育理论, 拿不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本土化理论”[17], 这就导致了中国教育的历史与国外的教育学之间的另类“嫁接”, 也是中国的教育学无法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而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尖锐的问题, 即“现代教育理论家是职业化的, 已不像古代的教育理论家那样同时就是教育实践工作者, 发达的信息技术越发使他们可以远离教育实践坐而论道”[18]。很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整日摆弄一些新概念、新主义, 装出一副处在理论前沿的样子”[19], 对活生生的教育实践要么漠视、要么无能, 这也是导致教育学家为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世界范围内, 不仅存在着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对自身的追问与反思, 同时也存在着两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前者指责后者不按教育理论办事, 后者指责教育理论的空洞、抽象、脱离实际。[20]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紧张关系, 正是我们为“教育家”以及“教育学家”寻找合理定位的真正原因。如果“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一味地纠缠于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紧张, 既有害于理论的发展也不利于实践目的的实现。然而, 两者之间保持一种适度张力似乎也是“必须的”、“有益的”。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教育学教授莫里斯指出, “如果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需求之间缺乏一种创造性紧张, 教育学研究就会陷入与教育实践毫无关联的经院式研究, 或者坠入到非反省性实践的合理的防御之中。”[21]因此, 我们大可不必费时费力地去消解“教育家”与“教育学家”在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紧张关系, 而更应该正确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 在以理论的方式服务实践和以实践的方式丰富理论的双向选择中, 促使双方“在认清自己使命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 展开认真的、切实的、真诚的、实事求是的对话”[22]。

摘要:“教育家”与“教育学家”的区别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实践”与“理论”的差异。虽然“教育家”与“教育学家”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但在教育的领域里, 实践和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理论无实践和有实践无理论, 这两种人都不能称之为“家”。反之, 一个教育家, 可以同时是教育学家;一个教育学家, 也可以同时是教育家。之所以形成“教育家”和“教育学家”, 其存在只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一种双向选择, 即以理论的方式服务实践, 以实践的方式丰富理论。厘清“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之间的异同, 避免二者一味地纠缠于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紧张, 建议两者之间保持一种适度张力, 并在认清自己使命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 展开真诚的、切实的、实事求是的对话。

上一篇:难降解有机废水下一篇:室内装饰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