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评审(通用11篇)
控制评审 篇1
一、正确理解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评审
(一)正确理解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对内部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分工, 使各部门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关系,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所有资源的完整和安全, 使企业经济活动规范有序和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坚实的保障,从而实现企业对相关经济活动的控制,它的最终目标就是对企业内部的职能、方法和程序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管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这一目的的全部过程就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过程。 正因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 所以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正确理解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内控制度评审就是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是否合理,是否能贯彻执行等内容进行评价,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向企业提出加强内控建设的建议,以保障内部控制有效实施,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种审核评价活动。 对企业内控制度进行评审,审计人员必须对企业的内控制度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知,只有有了明确的认知,才能对其开展初步的评价和符合性测试。 对符合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要建立在对内控制度的初步评价之上,只有通过初步评估,才能对内控制度的健全程度、合理程度和被有效执行的可能性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出来之后, 审计人员还要再次进行评估,这样才算完成了对内控制度的评审。
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的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 单位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已制定的控制目标、对单位的管理效率和财务报告等相关信息的完整性、 单位资产的保障性等具体的单个目标或者是单位整体的控制目标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主要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风险导向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应该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就是判断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出现时会对企业具体的个体目标或者整体目标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并根据影响程度来对企业内的重点工作和相关业务流程进行评估。
一致性原则:对评审单位应该采取相同的标准和方法,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公正性,这样才能使得出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公平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应该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测试的结果,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独立性原则:为了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在进行内控制度评审时应该由独立的评审机构进行, 并且在评审的过程中不受其他职能部门的影响。
三、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成立评审小组,评审小组必须由专业的审计人员或者是管理人员组成, 指定评审小组的主要负责人,并明确评审小组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 第二步是制定评审的方案, 主要由评审小组的负责人负责, 制定的方案中必须包括工作目标、范围、重点和人员的安排以及时间和地点等内容。 经过相关领导审批同意后,才能按照方案实施。 第三步是对被评审的单位发出书面通知,告知被评审单位需要准备的资料。 第四步是要搜集被评审单位的相关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二)评审阶段
1、对内控制度进行调查
进行内控制度调查是为了清楚地掌握企业内控制度的整体框架结构,了解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方式,这是做好评审工作的基础。 在调查过程中,要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结构,其中包括企业的法人管理结构、业务经营的组织机构。 除了这些内容外,还应该包括企业业务的流通环节和管理者进行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另外对内控制度建立的基本情况等都应该有一定的认知。 只有掌握这些基本情况,才能准确把握评审工作的重点,确定评审工作的范围和内容。 在调查的过程中,应该准确记录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记录的方式主要有文字说明、调查表和结构图等三种。
2、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试
测试主要包括业务程序测试和功能性测试方面的内容。 业务程序测试主要就是对内控制度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测试, 检查它们是否按照原有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在运行。 功能性测试主要是对内控制度的各个环节和控制内容进行检测,查看它们是否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检测方法通常是抽样检查,抽样的数量要合理,如果抽样的数量过少,检测出的结果就很难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果抽样的数量太多,既浪费了时间和人力资源,又降低了工作效率。 在检测过程中,如果企业的内控制度比较完善,就可以适当缩小检测的范围,对于内控制度不太完善的企业,因为控制的风险性会增加,就应该增加抽样的样本。 检测完成后,根据检测结果, 评审小组应该及时向企业管理者报告存在缺陷或者是无效的内控系统,以便及时进行补救。
3、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价
对内控系统的评价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 第一点是评价内控系统的健全性,查看关键环节是否存在不足。 第二点是评价它的合理性,查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企业的发展目标。 第三点是评价它的有效性,查看它是否能被有效执行。
(三)报告阶段
对内控系统的评审结束后, 需要对内控系统评审的整体情况作出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对其进行评审都与企业的正常运转以及发展息息相关,企业管理者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其评审工作, 从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企业的内控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企业的经营成败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与否存在很大关系,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采取切实措施有效执行,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同时内控制度建立后,企业审计部门还要对内控制度进行评审,以判断其是否合理有效。本文就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评审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审,研究
参考文献
[1]金学军.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3(05)
[2]郝黎坤.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测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3]詹井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问题研究[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10)
[4]张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及其完善的对策[J].财经界,2010(12)
控制评审 篇2
文件编号
XXX-QP5.6-2016
版本号
B/0
文件名称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页
数
1目的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公司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2范围
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全面相关事宜均纳入审查范围。
3权责
3.1 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活动,批准管理评审计划和管理评审报告。
3.2 管理者代表负责向总经理报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审核管理评审计划和管理评审报告,批准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3.3 质量部负责管理评审计划的制定、提交体系运行报告、收集并提供管理评审所需的资料,编制整理管理评审报告,负责对评审后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和验证。
3.4 各部门负责提交本部门的管理评审输入资料,并负责实施执行管理评审中提出的相关的纠正/预防措施。
程序要求
4.1 管理评审计划
4.1.1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管理评审,二次间隔期不超过12个月,结合内审后的结论进行,也可根据需要安排。
4.1.2 质量部编制《管理评审计划》,报告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a)评审时间;
b)评审目的;
c)评审范围及评审重点;
d)参加评审部门(人员);
e)评审依据;
f)各部门评审内容、准备工作要求。
4.1.3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增加管理评审频次或提前进行管理评审:
a)公司组织机构、服务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变化时;
b)发生重大服务质量事故或客户关于质量有严重投诉或投诉连续发生时;
c)当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d)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
e)即将进行第二、三方审核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时;
f)质量体系审核中发现严重不合格时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发生重大修改或补充时;
g)其它情况总经理认为需要时。
4.2 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当前的业绩和改进的机会:
a)体系审核结果,包括第二方、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
b)顾客的反馈,包括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及与顾客沟通的结果等;
c)过程的业绩及符合性,包括过程、销售的产品、服务测量和监控的结果;
d)改进、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包括对内部审核和日常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验证结果记录;
e)上次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记录;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种变化等
f)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g)
各部门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h)
重大服务质量事故的处理或改进的建议;
i)
新的或修订的法律法规要求。
4.2.1 评审输入资料的准备
质量部负责根据评审输入的要求,组织评审资料的收集,准备必要的文件,评审资料由管理者代表确认。
4.2.2 质量部向参加评审的人员发放本次评审计划和有关资料。
4.3 管理评审会议
a)总经理主持评审会议,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对评审输入做出评价,对于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项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
b)总经理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做出结论(包括进一步调查、验证等)。
4.4 管理评审输出
4.4.1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方面有关的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改进,包括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结构、过程控制等方面的评价;
a)与顾客要求有关的医疗器械的销售服务的改进的需求;
b)资源需求
c)
质量体系改进的需求。
4.4.2 管理评审报告
管理评审报告为管理评审输出的主要内容。会议结束后,由质量部根据管理评审输出的要求进行总结,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核,交总经理批准,发至相应部门并监控执行。
本次管理评审的输出可以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
4.5 改进/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质量部对管理评审提出的改进/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如果评审结果引起文件更改,应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4.6 记录的保存
管理评审产生的相关的记录应由质量部按《记录控制程序》保存,包括管理评审计划,评审前各部门准备的评审资料、评审会议签到记录及管理评审报告等。
5相关文件
5.1 《文件控制程序》
Ryzur-Qp4.2.3-2016
5.2 《记录控制程序》
Ryzur-Qp4.2.4-2016
6相关记录
6.1《管理评审计划》
Ryzur-QR-QP5.6-01
6.2《管理评审会议记录》
Ryzur-QR-QP5.6-02
6.3《管理评审报告》
控制评审 篇3
摘要: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设计,从勘探到施工,从施工到建成,环环相扣,其资金的使用分配涉及方方面面,渗透每一个环节,评审工作必须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资金运作、提高财政投资效益。
关键词:财政投资; 工程造价
一、加强财政投资项目前期审核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选址、地质勘察、征地拆迁、初步设计、概算编 制等,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而其中要侧重于可研和设计二个方面:
1、加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核工作
可研的目的只有一个即立项的科学性、经济性、适用性,它立足于调查研究及现状的基础上对多种方案进行严谨的科学论证,使项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而其中规模的确定、工艺的筛选、场址的选择、环境的影响、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无不牵涉到投资的变化,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始终将技术先进与经济结合在一起。可研的深度不够、方案选择缺乏科学性、估算不准确都将使造价控制的总目标难以确定,并由于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概算突破原估算,财政投资项目的规模难以控制,因此认真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核工作,对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合理控制项目的投资是十分重要的。
2、加强对设计文件的审核工作
完善的工程设计文件是编制项目总体建设经济指标的充分依据,是决定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必要条件,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 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 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 20%—30%,而到了施工阶段,即使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努力节约工程造价,但效果仍不明显,影响度约为 5%-10%,因此,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设计阶段。
为了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我们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项目前期阶段上,尤其是设计阶段,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通过运用价值工程分析设计经济指标、制定不同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运用多种技术经济比较指标认真审核设计文件等方法,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否则,将导致项目投资超立项规模,影响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例如,在料坑人工湿地项目中,由于审核工作的疏忽,管理办公房及提升泵房屋顶结构在设计图纸中未明示也无详图,报批的施工图预算及招投件中也没提及,导致立项投资中不含此部分造价,而当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这一问题后,要重新予以设计明确,从而造成增加主体工程造价 80 万元,突破了原预算,追加了项目投资。
二、强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
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建筑物实体形成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要阶段。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施工周期,政策性变化,材料设备价格,市场供求波动大等等。要提高建设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发挥投资效益,就要在工程实施阶段加强工程建设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从而加强了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造价控制。
1、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经济签证
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由于不可预见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诸如施工条件的变化、原设计条件的变化、地质地貌情况的变化等情况,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变更将影响造价控制目标,有可能使项目投资超出原预算,从而影响项目投资效益,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的审核。在审核工程变更时,要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个因素详加分析,对多个技术方案进行筛选,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
2、严格审核工程施工图预结算
为杜绝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我们要重点把好“三算”中的预算关。对新开工项目,要求必须先进行工程预算审核,然后再开工,并作为开工的一个必备条件。在预算审核中,要严格按照职能部门批准的项目、立项内容、规模要求控制工程投资预算,超概算的项目一律退件,重新修正设计方案。项目投资预算一经审定,项目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变更。
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关,若不能严格把关的话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一项细致具体的工作,计算时要认真、细致、不少算、不漏算。同时要尊重实际,不多算,不高估冒算,不存侥幸心理。评审时不依评审对象与自己亲、熟、好、坏而因人而异。要服从道理,不固执己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自身信誉。在以上基础上保证“量”与“价”的准确合同,做好工程结算去虚存实,促使竣工结算的良性循环。
(1)审查工程量
工程量是构成预结算的基本要素,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工程量应以设计图纸为对象,以定额为依据,按照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计算。逐项审查送审的工程量,查看是否有错算、漏算、多算或重算。尤其对下列单价高、工程量大和容易出错的子目应认真审查:钢筋砼部分(基础、梁柱、墙壁、楼板、楼梯等);以块料装修的地面和墙面工程,以及有吊顶的天棚工程;门窗工程,特别是铝合金门窗,门窗的面积应按框外围面积计算,而不是按门窗洞口面积计算。
(2)审查定额基价的套用
审查预结算中采用的单价是否正确。应着重审查单价是否与定额的单价相符,名称、规格、计量单位以及所包含的工程内容是否与定额子目一致。
(3)审查换算单价
首先对已换算的子目,審查其定额是否允许换算,然后再审查换算结果是否正确。
(4)审查补充定额
审查补充定额的编制是否符合编制原则。这种单价计算有时候无依据可循,因此必须对其各组成因素做调查分析或进行具体计算,使其尽可能符合实际。
(5)审查间接费和其它有关费用
审查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等有关费用的计算是否按文件规定执行,并着重审查以下问题:1、间接费的计取基数;2、取费标准等级,查看是否有高套取费标准;3、人工工日数量,查看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的动态工资调整工资价差;4、主要材料用量,查看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文件价和市场信息价调整材差。费率与取费标准会因时间和地区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在计算上述各项费用时,应注意按相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6)深入现场,收集和掌握施工有关资料
由于评审工作人员,对某单位工程可能不十分了解,而一些体形较为复杂或装潢复杂的工程,图纸上不可能面面具到,逐一标明,因此在工程量计算阶段必须要深入工地现场核对、丈量、记录才能准确无误。有经验的评审人员,往往是先查阅所有资料,再粗略地计算工程量,发现问题,出现疑问逐一到工地核实,对照图纸察看施工情况,有时与监理、总承包方及施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收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及时掌握现场施工动态。一个优秀的评审人员不仅要深入工程实地掌握实际,还要深入市场了解建筑材料的品种及价格,做到胸中有数,避免造成计算误差较大,使自己处于被动。
3、工程合同的审查
工程合同是承包方与发包方之间为完成特定的建设工程任务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工程结算的主要依据。评审人员应认真阅读,熟悉工程合同,并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查工程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如某幼儿园工程,按文件的规定应以四类工程计费,但在工程合同中却签订了以三类工程计费的条款,审查时应改为四类收费。
(2)审查工程合同的承包范围是否与送审的结算相符,是否有计划外工程,对不属于合同标的的工程不进行评审。
(3)审查工程合同的条款是否详细、明确。由于工程结算涉及的问题较多,在签定工程合同时,应注意合同条款的内容是否详细和明确,避免留下“活口”。如应明确预算包干费的费率,详细订立工程质量、工期等奖惩条款。
三、建立追踪问效制度,拓宽财政评审空间
过去,基建项目一直是计委立项目、下计划,财政部门做预算、拨款,追踪问效工作做得不够,今后要在细化预算的基础上,实现对财政投资基建项目的动态预算管理、投资进度监测以及竣工后的效果考核与评估。这不仅可以有效改进财政投资基建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可以总结有益经验为今后提高项目决策水平积累丰富的数据资料。
作者简介:
浅谈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篇4
随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审计方针的进一步落实, 在审计工作中, 进一步做好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 已成为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成本, 防范审计风险的迫切要求。鉴于目前对内部控制系统评审, 从理论到实践方法上的研究还不能满足当前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因此,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评审的程序和方法, 并据此对被审计单位评审,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拟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以求共同提高。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1. 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会计信息系统生成包括供管理人员使用的预算报告和成本报告在内的一系列财务报告, 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交会计记录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 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 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营信息系统则收集经营活动各方面的信息, 并生成各层次的经营活动报告、责任报告等。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 其决策所需信息主要来源于信息系统, 完善的内部制度能够保证企业会计活动、理财活动的各项活动都在严格的互相监督和制约下进行, 以有效避免差错和各种舞弊行为的产生。
2. 确保遵循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法规。
政策、计划和程序是管理层制定的, 法律和法规则是来源于企业的外部。企业在运行过程中, 遵循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是为了保证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有序地开展经营活动, 否则, 就达不到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目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目标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遵守。
3. 保护资产安全。
完善内控措施, 可以对财产物资及其各流通环节实施有效控制, 以便事前防止差错和弊端的产生, 事后查明案情和过失,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制止损失浪费, 防止不法行为。
4. 提高经营的效率。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企业有限资源的耗费, 来实现理想的成本水平和效益水平。如果存在设备未能充分利用, 非生产性开支大, 工作人员过多或不足的情况, 都是对企业的危害。完善的内控制度要求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 各司其责。当业务呈现出不正常的迹象时, 根据控制的要求及时处理, 能大大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5. 确保完成制定的经营或项目的任务和目标。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一切控制措施都是为了目标的实现,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实现经营任务和目标的具体保证。
二、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程序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法定顺序, 其现行使的制度, 一般规定为三个法定环节, 即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而对内控制度评审在哪个阶段进行, 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内控制度的评审目的就是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及抽样审计的比例。因此, 搞好内控的评审是审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审计过程的哪个阶段进行内控制度的评审, 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以下两个阶段都可以进行, 一是审计准备阶段, 二是审计实施阶段。至于把内控制度评审放在哪个阶段进行, 要根据实际进行选择, 如果在审计准备阶段评审, 就要在编制方案之前, 审计人员事先到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 确定抽样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安排审计时间, 掌握审计前的第一手资料, 编制审计方案, 据此对被审计单位审计。在审计准备阶段进行评审, 不仅能有效地节省审计时间, 提高审计效率, 而且能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抓住审计重点,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评审程序放在审计准备阶段, 主要适用于对经营状况比较熟悉的单位, 否则不宜使用这种评审程序。在审计实际工作中, 我们对学校直属二级学院、后勤集团等部门的审计, 由于对其经营状况比较熟悉, 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评审程序。如果在审计实施阶段进行评审, 就要先编制审计方案, 在编制审计方案之后, 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对其内控制度进行评审, 然后修改审计方案, 实施现场审计。比如, 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医学院审计处在对附属人民医院的审计, 该医院原来是铁路医院, 按照政府有关文件, 整体划归内蒙古医学院。由于该医院属于铁路系统, 经营模式与地方不同, 对该医院的内部情况不熟悉, 我们采取了在实施阶段进行评审, 按已编制的审计方案, 通过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阅读资料、调查了解等, 确定了药剂科、基建部为审计重点, 修改了审计方案, 依此审计出药剂科、基建部存在的问题, 个别问题比较严重。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抓住了重点。这种方式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应用比较少, 在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中运用比较多。
在审计工作实践中不难看出, 内控制度的评审是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如何正确运用评审程序, 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三、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方法
1. 建立以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为基础的审计方法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自我调节, 自我制约, 自我监督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 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工作应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上, 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测试, 主要是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合理、有效, 并在其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合理、有效的前提下, 对其执行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符合性测试, 以发现其执行过程的缺陷, 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计重点,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
2. 健全性测试和评价。
健全性测试与评价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所实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正确程度、完整程度所进行的测试和评价。健全性测试评价一般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业务程序, 测试评价其业务程序上的控制点及关键控制点是否完整、严密、正确。
(1)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记录, 即采取各种比较简洁的形式, 把被审计单位现行的内部控制记录下来, 通常用调查表法、记述法和流程图法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应互相结合使用, 才能扬长避短, 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根据记录, 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 把通过各种形式记录反映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汇总整理好后, 就可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从以下5个方面作出评价:第一, 完整性, 即控制体系是否完整;第二, 严密性, 即各项内控制度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协调, 有无矛盾现象;第三, 合法性, 即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及财经纪律;第四, 合理性, 即各种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是否符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符合内部控制的原理;第五, 经济性, 即内控制度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
3. 功能性测试及其评价。
所谓功能性测试就是针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功能性测试的主要方法:第一, 观察性, 即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实地观察、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 看其是否与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相符, 能否达到控制的目的和要求的一种方法。第二, 穿行试验法, 即审计人员选择一项业务, 把它放到被审计单位规定的业务处理程序里。从头到尾做一遍, 用以验证此项业务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处理, 以及控制程序的功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 审阅法, 它是通过对各种凭证、账册、报表及有关文件资料的审阅, 来检查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一种方法。
由于内部控制涉及面广, 因此, 功能性测试对象一般进行重点抽样测试, 通常集中在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或在每个程序中选择几个主要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进行测试, 然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性测试结果进行评价。
4. 内部控制制度的综合评价。
内部控制制度的综合评价是指在上述初步评价的基础上所作的综合评价, 按其可信赖程度分为高信赖程度、中信赖程度和低信赖程度三种评价结果。
审计实践证明, 内控制度的评审在审计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既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和考核的工具, 也是审计人员用来确定审计程序的主要依据, 其评审结果可以弥补抽样方法的不足。但内控制度的评审在实践中应用并不十分广泛, 加强对这一方法的研究, 将会推动审计技术的重大突破, 促进审计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有.审计测试[M].中国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1
学院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办法 篇5
第一条 为了规范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原国家教委第24号令)和我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评审,是指学校审计处依法对校内有关部门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
第三条 内控制度评审的目的,是通过对内控制度的审查和评价,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管理,从根本上减少和防止弊端产生的可能性,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学校审计处对货币资金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核对银行账及支票、收据、印鉴的保管与使用等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
(二)货币资金收付业务是否都由领导审批授权;
(三)货币资金收付业务和财务处理是否经过严格审核;
(四)收、付款业务是否在原始凭证上签字盖章,并及时足额入账,做到日清月结;
(五)会计与出纳是否定期核对日记账与总账,主管会计是否定期与银行对账、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调整未达账项,稽核人员是否定期和不定期地监盘库存现金,库存现金的数额是否超过规定限额;
(六)出纳主管的现金和银行单据的收付保管是否限制他人接近,现金收付是否集中办理并及时解交银行;
(七)是否周密地计划预期收入和所需支出、借款的数量和时间,以及用于短期投资的资金。
第五条 学校审计处对存货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存货的采购、验收、保管、发货、装运、付款、盘存等职务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并建立岗位责任制;
(二)存货的购入、发出是否经过授权和严格的审批手续;
(三)存货的办理过程中是否经过采购计划、销售计划、合同、入库单、发货单、领料单和账簿记录等方面的审核;
(四)存货的购销是否与对方签订有效的经济合同;
(五)是否设置独立的存货验收部门,所有采购的存货是否根据合同进行严格的验收,包括核点数量、检测质量、出具验收单等;
(六)是否对存货进行定期盘点与稽核,保证财会部门与仓库的账账、账实一致;
(七)是否及时办理货款的结算与清理手续,对延期未付或迟收货款的存货是否查明原因并及时解决;
(八)各项存货的交易是否及时入账。
第六条 学校审计处对应收款项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接受客户订单、调查信用、批准信用、填制销货通知、发运商品、结算开单、办理销售退回、折让、收取货款、会计记录和核对账目等职务是否分离,并明确各自的职责;
(二)是否实行销货合同制,根据合同规定的名称、数量、品种、规格和供应期发货,并根据合同规定的收款方式和时间及时收回货款;
(三)采用赊销方式售货时,是否对购货单位的信用进行了调查,对不符合赊销标准的购货单位是否采用现销制;
(四)是否根据销货订单发货,并以发货单或送货单作为产成品减少的原始凭证;
(五)是否根据有关单据和发票及时办理销货款的入账手续;
(六)是否定期编制客户欠款分析表,及时催缴货款,按期收回并入账;
(七)应收账款的坏账注销是否经有关部门审批;
(八)应收票据的保管与经管现金或一般会计记录是否分离,票据的承兑是否经保管票据以外的主管人员批准,违约票据的冲销是否经主管人员批准。
第七条 学校审计处对固定资产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固定资产的购置、调出、出售、报废、对外投资等是否经有关部门授权和审批并履行相应的手续;
(二)新增固定资产在交付使用时,有关部门对其数量、规格、名称、出厂或建成日期、备品备件、原始价值、性能、新旧程度等是否逐项验收,并确定其年限、折旧率,同时填制“固定资产验收清单”交财会部门入账,固定资产的出售和对外投资是否对其性能和新旧程度进行检验;
(三)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是否对增减的固定资产在卡片、明细账和总账上进行平行登记,是否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四)是否建立固定资产的归囗、检修和调拨移动等管理制度;
(五)是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固定资产盘点,是否及时处理盘亏盘盈。
第八条 学校审计处对对外投资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投资管理部门是否提出投资项目申请报告,确定投资立项的依据、所需资金、投资时间、预计效益及回收期;咨询部门或其他部门是否对发行证券单位或接受投资企业的信誉和经济实力进行调查;财务部门是否会同投资管理部门对投资所需资金的筹集进行可行性分析;实物投资是否对接受投资的项目进行可信性论证;投资项目报告书或立项报告是否经主管领导审批;
(二)是否通过投资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对投资进行控制,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是否经过领导审批;
(三)短期投资是否对证券市场行情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长期投资是否对接收投资企业行使所有者的监督权、决策权和投资回收的控制权;
(四)是否定期对投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五)是否建立了相关的资产、资金和有价证券收、付制度;
(六)是否实行投资的总分类核算、明细分类核算,定期与原始凭证和管理部门的实物账核对,并通过清查盘点实物进行核实,由稽核人员抽查监督;
(七)股票和债券是否由独立于投资授权人、投资记账员与出纳员之外的专人保管,并有严格的防火、防盗具体措施,是否由内部审计人员或不参加与投资业务的其他人员定期检查其存在性和账实是否相符。
第九条 学校审计处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购入无形资产是否进行了市场调研并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方案,购入计划是否经最高管理部门批准;
(二)是否对协商价格的合理性进行了审核和深入调查;
(三)是否通过合同方式进行了购入与转让;签订合同时,是否审查了无形资产的证明文件、有效期和手续的齐备性;
(四)取得的无形资产是否根据有关凭证及时入账;
(五)是否对每期摊销和期末余额定期进行复核,查明摊销期限是否合理,摊销额计算是否正确;
(六)无形资产的转让是否经最高管理部门批准,作价是否合理,转让的收入是否及时入账。
第十条 学校审计处对流动负债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流动负债的经办人员、记录人员和业务审批人员是否进行了分工;
(二)导致负债的业务是否按规定程序办理,金额较大的流动负债业务是否经业务主管人员专门批准或授权执行;
(三)所发生的流动负债业务是否及时入账;
(四)是否由专人定期核对流动负债业务、实有数额及到期日的真实性。
第十一条 学校审计处对长期负债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举借长期债务是否有借债使用计划、归还计划;最高管理机构是否制订举债政策及内部审批程序,审慎地作出借债决策,并与债权方签订协议或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
(二)举债投资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明确款项的数额、用途,测算预期收益,决策后授权财务部门执行;财务部门是否向金融机构提交借款申请,说明借款原因、用途、金额、使用时间和计划、归还期限和计划,并办理借款审批手续;是否签订借款合同并将借款存入银行,是否在贷款限额内按计划实际需要和规定用途使用借款,借款到期是否按规定还本付息或办理延期借款手续;
(三)借款的取得、使用和归还是否及时、完整地根据有关凭证入账,业务处理和会计记录等职责是否严格分工,利息支付手续是否完备;
(四)是否对长期负债资金的使用和归还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
第十二条 学校审计处对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金的投入、增资、减资、转让以及经营结束或破产清算时的清算、分配和归还等资本业务,是否经最高权力机构审核与授权,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是否经管理部门授权并以章程形式明确有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划分不相容职务;
(三)资本金的投入及其以后的增资和清算退还是否经过验证和评估,认定其真实、合法、正确;
(四)是否根据评估、验证并核实后的凭证,将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及时地登记入资本投入明细账,其后发生的增资、减资变动是否及时地记入明细账与备查簿中;
(五)是否对资本金的筹集、存留、增减情况和股利、红利的分配进行定期检查清理,验证投资活动和会计处理是否真实、合法、正确,是否加强了对资本金保值增值的控制。
第十三条 学校审计处对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实现的盈利是否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分配,盈余公积的提留是否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作出决定;
(二)留存收益中的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分配,专户记录,不混在一起;
(三)盈余公积各部分的使用是否经董事会授权批准,用公积金发放股利是否按制度规定予以严格限制;
(四)是否对向投资者分配的股利,以及公积金、公益金等账户进行定期检查清理,验证其真实性、正确性,是否正确评价资本的增值。
第十四条 学校审计处对主营业务收入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销售计划是否以正确、可靠的市场预测和销货合同为依据,是否运用科学的方法编制,各项指标的计算是否准确并保持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衔接,是否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
(二)销货合同签订是否由专人负责,签订合同的程序、形式及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经济合同法的要求,所签合同是否经部门负责人审批;
(三)是否在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严格划分有关部门及部门内部成员之间的权限及职责,严格划分不相容职务;
(四)是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对销货发票的领购、开具和保管等进行严格控制,并保证其合法、真实和正确;
(五)是否建立、健全产品发出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其安全、完整,及时办理货款结算和收回;
(六)发出商品或提供劳务之后,财会部门是否严格执行结算制度,恰当地选用结算方式及时进行款项结算并确保结算的正确无误;
(七)是否根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原则和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账簿,建立完整的核算流程,按规定的控制程序和方法进行财务处理。
第十五条 学校审计处对产品成本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是否进行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依据是否可靠、完整,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
(二)产品成本计划是否与利润、销售、生产等项计划和有关技术经济定额相互衔接、协调,保持先进、合理的水平,并进行指标分解,层层落实;
(三)是否建立成本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形成纵横相连的成本控制网络;
(四)是否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严格、准确计量验收,健全原始记录和先进、合理的技术经济定额;
(五)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是否都经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批,所有的原始记录是否由专人复核;
(六)是否正确研究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费用归集的程序和分配的方法,以及成本计算方法。
第十六条 学校审计处对期间费用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是否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期间费用项目开支计划、预算、定额,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将计划、预算和定额分解下达到各部门、各单位;
(二)各部门、各单位发生的期间费用是否事先提出申请,财会部门对照开支标准、计划和预算进行审核,并经主管人员批准后开支;
(三)使用经费的各部门、各单位是否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财会部门审查、稽核、记账是否由不同人分管;
(四)各项费用开支是否取得真实、合法的凭证,并按规定程序经开支部门、单位主管人员审批,财会部门审核无误;
(五)经审核后的各项费用开支是否及时、正确入账,并于期末全部结转“本年利润”账户;
(六)是否通过检查费用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揭示差异,分析原因,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
第十七条 学校审计处对利润形成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是否事先编制利润计划,并以此为依据编制生产经营计划和实施措施;利润计划控制的依据是否可靠,方法是否科学,计算是否正确。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二)利润形成是否有严格、合理的职责分工,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
(三)财会部门负责人和主管会计是否负责日常核算和期末结账的审核,财会部门是否按规定的会计组织核算程序,及时、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并核查执行情况。
第十八条 学校审计处对利润分配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是否根据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包括分工责任制在内的利润分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是否设专人对净利润总额进行审核,正确确定利润分配基数,并据此按规定的利润分配顺序及规定的税率、比例,由财会部门编制“利润分配表”;
(三)财会部门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是否对“利润分配表”的内容,逐项进行审核并签章;
(四)会计人员是否根据审核的“利润分配表”填制记账凭证,经主管会计审核无误后及时登记“利润分配明细账”及其他相关账户。
第十九条 学校审计处对财务报告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是否制定严密的工作程序,明确每一环节的工作内容、质量要求、时间限制、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各岗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制约关系;
(二)是否制定结账日程表,对结账程序进行合理安排,并规定每一程序完成的时限,对影响结账的关键环节,提出妥善的对策;
(三)对本期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是否全部入账、账簿与记账凭证是否一致,复算发生额和余额计算是否正确等,是否严格检查和核对;在编制会计报表前,是否对账簿与记账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之间、各种有关账簿之间、账簿记录与财产实有数之间进行认真的核对,做到账证、账账、账实三相符;是否在正确结账、认真对账的基础上,进行试算平衡工作;
(四)是否严格依据会计制度对报表种类、格式、项目排列、项目内容和编制方法的规定编制每一报表,并保证每一报表内和不同报表有数量对应关系的项目之间保持应有的对应关系;对于必须予以反映而会计报表规定的项目内容中无法容纳的重要财务信息,是否在相关项目或通过附表、附注等加以说明;
(五)财会部门负责人或主管会计是否对编制完毕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正确性等进行认真审核并签章;
(六)会计报表是否按月、季或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当地财税机关、开户银行、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第二十条 审计处对内控制度评审的程序和方法:
(一)收集与描述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
(二)健全性与合理性评价;
(三)符合性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有效性;
(四)总体评价,即通过符合性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可信赖程度,确定其对实质性测试的可靠性;
(五)实质性测试;
(六)提出评审报告,对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并针对制度缺陷提出改进建议。
控制评审 篇6
对新建和超过规定金额维修项目招标控制价进行编制和评审的具体做法原则上实行“一编一审制”。即委托一家工程造价中介机构编制工程量清单,委托另一家具备同样资质的机构进行审核。编制与审核相分离,禁止同一机构、同一造价人员编制和审核同一工程量清单。评审依据主要包括设计施工图、相关工程预算定额及取费定额、计价规范、基期材料信息价等。评审流程为不同造价编制人员各自独立按照设计图纸编写工程量清单,通过会议的方式对两份清单的差异进行讨论和沟通,以清单内容和控制价的准确合理完善为目标,经评审会议协商最终确定招标控制价。评审工作完成后,由两家工程造价中介机构共同签字提出完整的书面审核报告。
二、招标控制价评审常见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招标控制价评审过程中,由于是两家工程造价中介机构背靠背对同一项目进行工程量清单编制,因此双方给出的招标控制价产生差异是评审所需要的结果,而对差异进行修正是评审所要达到的目的。
(一)收集工程量清单编制资料的完整程度不同。只注意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设计图纸、地址勘察报告、项目周边情况等直接依据的资料收集,忽视招标文件的澄清、答疑等后续和补充资料的收集,形成遗漏,影响总价。
(二)掌握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特殊情况不同。编制人员如果参加了招标工程的交底会,认真进行现场踏勘,就能较为准确地对施工方案做出合理判断。例如:施工场地狭窄,材料、设备的二次搬运;塔吊等垂直运输设备的搭设等都可能使费用增加。
(三)对设计施工图和工程量清单掌握的熟悉程度所形成的经验差异。评审人员一般需要协助招标人完善图纸和工程量清单,进行图纸答疑。在透彻分析招标文件,仔细理解施工图后,还要审核招标文件中的工程清单量。对于施工图纸深度不足,还应及时请设计单位深化完善。对清单量误差较大或单项特征描述不准确的应及时与招标人沟通,进行合理调整。
(四)对招标文件中工程内容的边界把控不同。评审时要严格审查工程量清单中所包含的全部项目,按照工程量清单编制依据以及清单项目划分和特征描述所体现的原则,并综合考虑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关于投标人的风险、责任等因素组价。如果双方在招标控制价的计算口径和费用标准的理解把控上不能完全做到符合招标文件要求,就会反映在招标文件内容准确性上出现差异。
(五)选择计价定额及取费依据不同产生差异。审查招标控制价合理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地点、所处行业及工程性质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计价定额和计价办法。现阶段我国工程建设定额按主编单位和管理权限分为全国统一定额、行业统一定额、企业定额、补充定额及各省、地区分别颁布地区定额,因此在编制招标控制价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定额及计价办法。
(六)对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合理性确定不同,造成措施费用编制差异。评审时要根据招标文件中的措施项目清单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由于招标控制价编制时间紧,工作量大,要求编制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预见到拟投标人可能采取的施工方案及措施等,编制措施项目费用。
(七)对材料设备价格确定不同的差异。有暂估价的材料,要严格按暂估价计入综合单价;未设暂估价的材料设备,按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工程造价信息计入;没有发布工程造价信息的参照市场价。造价编制人员可采取市场询价、收集相关网站报价、利用已完工程的各种造价信息等多种方式取得数据,并对比分析,确定合乎市场实际的价格。同时还应考虑材料设备用量、采购渠道、及市场价格变化等多方面因素。谁做的日常工作细致,谁的控制价准确度就高。
(八)招标控制价汇总完整性产生差异。评审时最终还要注意把握招标控制价汇总的完整性。招标控制价应全面包括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措施项目计价表、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编制人员要做到项目完整、准确,总表、分表金额一致。
三、招标控制价评审的积极作用
一是对设计图纸的细节进行了明确,督促设计部门细化完善图纸标注,保证设计图纸的深度。
二是在审核过程中对招标文件的缺项、漏项以及数量错误予以纠正,特别是对清单项目特征和内容不完整的方面给予准确描述,为后期施工和结算有序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统一清单计价定额,合理选择取费依据,确保了相关税费计提的准确和完整。
四是通过对材料设备价格和市场调查的实际差异、措施项目费用计取、利润合理性等进行审核,能够有效避免招标人公布的控制价低于社会平均成本,而导致项目不能按期按质完成的风险;或因招标控制价偏高,造成中标人利润高于正常水平,形成国有投资损失的风险。
总之,评审招标控制价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以清单内容和控制价的准确合理完善为目标,严格执行清单计价规范,合理反映拟建工程项目市场价格水平,为招标的顺利进行和控制项目造价打好基础。
跟踪评审在投资控制中的作用 篇7
一、掌握基本情况, 制订缜密方案
重庆园博园组织实施方案和招展实施方案于2010年2月20日经市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通过。建设地点位于北部新区龙景湖片区, 占地面积约3, 300亩, 于2011年9月建成开园。从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到开园, 共18个月时间,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主要景区 (主展馆、巴渝园、书院) 、荟萃园景区、综合展区和大中华展区, 附属道路交通工程 (园区道路12.8公里、7座桥梁、3个隧道、展园场平工程) 、园林景观及小品 (亭、廊、塔) 工程, 以及绿化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业主为重庆园博园公园建设有限公司, 具体负责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工程进度和质量管理等工作。
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 从规划、设计到建成开园只有18个月, 工程建设超常规推进, 建设规模、标准、内容及总投资均不确定, 且实施过程中可能因诸多不确定因素出现大量的变更及调整, 投资控制难度极大。针对上述情况, 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制订了缜密的跟踪评审方案, 配备了包括建筑、桥梁、安装、园林和会计等具有相应资质的、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等专业评审人员, 明确了评审范围和方法, 制制了工程进度款审核流程图、工程材料设备核价流程图、工程变更管理流程图、工程结算审核流程图等跟踪评审工作机制, 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提高投资效益, 确保工程项目投资、质量、进度三大目标共同实现。
二、掌握一手资料, 紧抓重要环节
在重庆园博园项目跟踪评审过程中, 我们主要抓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进行投资控制:
1、招投标阶段的评审。
该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招标文件审核工程量清单、最高限价和合同。工程量清单和最高限价审核的职责主要由市建委承担, 我们在园博园项目跟踪评审时重点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核, 包括: (1) 合同文件的组成和优先次序、工程范围、合同价格、合同工期、业主的一般责任、承包商的一般责任、履约担保条款、工程变更条款、保险条款、其他条款的准确性、严谨性、合法性、全面性; (2) 涉及造价的条款是否符合招投标文件的约定, 是否与工程实际及国家法律法规相符; (3) 合同所采用的计价方式如固定总价、单价、成本加酬金或其他方式是否为最优, 合同价格的计算方法是否明确、恰当, 合同价格所包含及没有包含的内容是否明确, 合同价格调整的条件、范围、方法是否最优; (4) 工程进度款支付条款、现场签证条款、设计变更条款、工程结算条款语言表述是否准确、全面、完整。
2、设计方案的评审。
因园博园工程建设时间紧, 很多节点工程在施工时要对施工图进一步深化, 因此对深化后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指标的多方案比选成为跟踪评审的一项重要工作。
案例一:主展馆外墙取消防水保温层节约资金上百万元。评审人员经细致分析和调查研究, 主展馆外墙保温砖和干挂的石材形成的空隙足够阻挡雨水对墙体的侵蚀, 并达到保温的效果, 建议取消外墙防水保温层, 该建议被业主和设计单位采纳, 节约资金上百万元。
案例二:园区生化池原基础设计布置了20根直径800mm的挖孔桩。评审人员反复与设计单位沟通, 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将挖孔桩由20根变更为15根, 既节约了投资, 又缩短了工期。
3、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的评审。
重点评审施工方案是否符合现场实际需要, 施工过程中是否严格按方案执行。例如:花岗石铺装地面工程, 施工单位提出由于花岗石规格超大超厚, 要求签证人工消耗10工日/m2。评审人员到现场进行专门测算, 详细记录工人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后, 人工实际消耗量为2工日/m2, 节约投资30万元。
4、工程变更、签证的评审。
园博园项目规划设计工作严重滞后, 各专业设计之间配合协调不够, 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变更较多。重点评审变更洽商的合理性、合规性, 对变更后实施情况进行跟踪, 要求及时完善变更签证, 每项工程量签证评审人员均要到现场认真核实。
5、隐蔽工程的评审。
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是投资控制的重要环节, 施工单位往往利用隐蔽工程较难核实的特点“钻空子”。例如:隧道施工中, 评审人员现场巡视时发现隧道钢支撑规格和支护锚杆数量均与设计不符, 并进行了相应的取证工作。在审核进度款时, 按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扣减, 节约资金20万元。
6、材料设备价格的评审。
由于园博园所需大规格苗木多达上万株, 而且要求树型优美、成活率高且见效快。为此, 评审中心专门聘请林业专家与业主单位一起组成专门的采购小组, 到全国各地进行苗木采购, 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 达到“花最少的钱, 办最好的事”的效果。
三、项目管理关口前移, 跟踪评审卓有成效
企业内部控制评审与风险管理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 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 各种风险增多, 公司治理加强及内部组织重整、业务流程再造, 内部审计工作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企业治理机构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 亦赋予内部审计更多的职责和使命。内部控制评审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改善业务流程, 规避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有效途径, 受到企业治理层的重视。而内部控制评审正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
一、内部审计应当成为内部控制评审主体
1、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 随着股份制这种集中和积聚资本的有效形式被广泛采用, 跨国公司的不断崛起, 不仅使管理层次的分解比以前更加迅速, 而且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企业为了开拓和占领市场, 增强竞争实力, 提高经济效益, 都要求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 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加强经营管理。然而,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却是一个行政命令的产物, 片面强调外向性服务及作为国家审计基础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在性质认定上的模糊, 从而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至今在有些企业, 内部审计仍难以融入其整体经营管理之中, 其结果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正常开展, 更谈不上履行其监督评价职能及开展保证咨询活动, 因而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内向性服务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 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即内部审计有两种职能, 即“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 然而,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设立的特殊背景, 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便局限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长期以来内部审计突出了“监督”职能, 忽视了“服务”职能, 内部审计不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内部审计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二十多年来, 投入大量精力搞的财务收支审计未能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究其原因, 有会计人员知识水平较低、业务素质不高的因素;有企业因小团体利益漠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因素;也有内外监督不力、查处不严的因素。从监督的角度看, 一是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权威性不够, 碍于情面, 特别是一些审计人员还处于被领导的地位, 因此, 查处问题不深不透, 只看表象, 点到为止, 不去深究。二是一些单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落后思想, 总觉得出现问题不是光彩的事, 审计信息不公开, 碍于情面不愿处罚, 起不到“查一儆百”的作用, 相反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违纪违规行为, 审计的威慑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依据以及对干部的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这样不但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在职工群众中也有了消极影响, 认为审计是走过场。长此以往, 审计的无“为”既影响了审计的地位, 不利于审计的发展, 同时对在职干部也形不成有效约束, 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2、内部控制评审作为一项内部审计工作的合理性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职责是履行监督职能, 检查本组织的内部控制应当建立的“控制点”是否齐全、是否合理、是否发挥作用, 评价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存在缺陷或无效的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 并督促有关部门执行。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实际上也是对内部控制的一个评审过程。因此内部控制评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项审计内容, 具有合理性。
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 与本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处于同一环境之中, 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具有时间上的充分性和信息上的全面性。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情况了解得比较全面和详细的优势, 而且可以对内部控制有针对性地、经常地、连续地跟踪审计监督, 从而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做出准确可靠的评价。这不仅可以为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风险评估提供全面基础信息, 而且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防范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审中的主要作用是风险管理
1、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风险无处不在。内部审计的责任就是找出组织的主要风险。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的主要原因: (1) 内部审计机构有独特的位置; (2) 内部审计师更了解组织的高风险领域; (3) 内部审计师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更强的责任感。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将“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 视风险管理为内部审计的推动力, 是国际内部审计几十年苦苦探索的经验总结, 更为内部审计未来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传统的管理将注意力放在个别控制系统和经营机制上, 而现代管理则强调总体管理概念, 把总体管理控制系统与组织的长远目标联系起来;把一旦达不到目标, 与可能发生的风险联系起来。因此, 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 就必然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对组织机构整体成功至关重要。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过程的参与者、协调者, 要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体系中, 要真正置身于公司的治理和风险管理过程之中。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机构的效果方面要发挥其领导作用, 积极参与和了解组织的各项业务及流程, 及时帮助组织发现问题, 并提出解决措施, 不搞“秋后算账”。同时, 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倡导组织道德文化的建设, 积极协助组织规避风险, 化解风险, 防范舞弊, 减少损失。
风险的不确定性, 要求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 加强沟通的力度, 拓宽沟通的层面, 丰富沟通的渠道, 更新沟通的手段, 加快沟通的进程。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管理层之间, 应积极沟通彼此意见, 充分体现参与是内部审计“以人为本”的理念。沟通应力求准确、客观、清晰、简洁、完整、及时、富有建设性。不仅要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更要减少因沟通产生的风险。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准确、不及时、不完整所造成的决策失误和决策缓慢, 以及由于沟通不力, 或不能很好地了解信息, 致使出现对信息的错误理解, 并导致不适当的行动, 进而造成机会损失或士气低落以及各种冲突等现象的发生。
3、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在新的内部审计方式下, 内部审计将参与到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中, 帮助组织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 促进组织改善风险管理体系;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程序, 为组织的治理做贡献;同时继续原有的对控制效率和效果的评价作用, 帮助组织保持有效的控制。此时的内部审计人员是风险专家, 通过对风险的把握来评价公司的治理与内部控制, 并促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改善, 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掌握与驾驭。
在风险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与评价、管理与协调、顾问与咨询、报告与防范。
三、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审中的工作方法
通过多年的审计活动实践, 笔者认为对内部控制评审在内部测评中的主要工作方法如下:
(一) 内部控制评审程序
内部控制评审应遵循必要程序, 以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真实和有效, 并为取得内部控制评审全面和客观的结果奠定基础。从工作程序看, 重点要做好准备阶段、评审阶段和报告阶段的工作。
1.准备阶段
内部控制评审的准备阶段, 需要完成四个环节的工作:
A、组成评审组:由相关专业背景的审计或管理人员组成评审小组, 明确小组的工作任务。
B、编制评审方案:由主审人员负责编制评审方案, 方案应包括工作目标和范围、工作重点和步骤、人员分工和协作、工作时间和场合, 方案编制后报部门领导审核同意。
C、发出通 知书:以书面文件方式, 向有关单位发出评审工作通知书, 告知有关单位做好资料、场所等准备工作。
D、收集有关资料:评审小组工作人员在进入现场前, 运用各种方式, 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做好进入现场前的案头准备工作。
2.评审阶段
评审工作的质量对内部控制评审结果起着决定作用。为此, 应做好以下工作:
A、进行内控制度调查:内部控制制度调查是了解企业内控体系框架, 清晰企业内控方式, 进而评价企业内控水平的基础工作。 一是调查中要详尽了解企业内控制度的整体框架。审计人员要在关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组织机构、主要业务流程、相应控制环节、管理措施和手段、制度建立和健全等基本情况的同时, 关注不同行业的企业内控制度差别, 准确把握评审方案确定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为内控制度评价提供基础信息。 二是调查中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内控制度。对内控制度进行记录和描述, 通常采用文字说明、调查表、流程图方式进行。
B、内部控制测试:在调查了解和记录描述的基础上, 评审人员应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和有效情况进行检查。
其一, 是测定内部控制各组成部分是否按原定的控制步骤、方法运行, 即业务程序测试;其二, 是检查各控制环节、控制内容是否相互协调配合和衔接, 即功能性测试。测试一般采取抽样方式, 抽样数量应做到足够、适量。一般情况下, 对于内控较为健全的企业, 测试的范围可小些, 而对内控系统不健全的企业, 由于控制风险较大, 则应扩大抽查的样本。
测试完毕后, 评审小组应根据测试结果, 对存在缺陷或控制无效的内控制度, 在考虑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充分评价其风险结果的情况下, 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报告, 以利于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C、对内控系统进行评价: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记录、描述和测试, 可以发现内控的不足, 并对内控的可信度予以评价, 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建议。对内控系统进行评价需要完成三方面工作:
一是对内控制度健全性进行评价。对内控制度健全性的评价, 检查关键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是否存在不足和漏洞。
二是对内控制度合理性进行评价。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组织结构、生产规模和企业文化等;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同时具有简便易行和通俗易懂的特点。
三是对内控制度有效性进行评价。即评价内控制度的遵循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3.报告阶段
在内部控制评审完成后, 需要出具评审报告, 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内部控制基本情况简述;第二部分, 评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 内部控制评价;第四部分, 评审意见和建议。
(二) 内部控制评审的主要内容
内部控制评审包括了货币资金控制评审等10余项内容, 重点应始终围绕内部牵制主线及不相容职务分离情况。
1.货币资金控制评审
审查评价是否建立了货币资金岗位责任制, 并确保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是否建立了严格的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 保证审批人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是否具有合理、合法的凭据;是否严格按照“申请、审批、复合、支付”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的支付业务, 并及时准确入账;是否明确了现金开支范围并严格执行, 杜绝现金坐支;是否严格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等规定, 加强了银行账户管理, 并按规定办理存款、取款结算;是否定期核对银行账户, 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定期盘点现金, 做到账实相符;是否完善了票据、印章和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是否建立了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 加强了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审计。
2.实物资产控制评审A、存货的评审要点
审查评价是否实行凭证查验收货, 存货入库管理是否规范;是否严格凭证核准发货、出库, 控制存货的发出;是否实行专人负责存货保管, 设明细账登记收发货物, 定期核对实有存量, 确保账实相符;是否正确进行存货的期末计价和存货发出成本的计算以及分摊, 保证资产的计价和损益计算的准确性。
B、固定资产评审要点
审查评价固定资产验收、入账等环节的控制;固定资产使用、保管、维修等是否由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 职责分工是否明确, 防止各种毁损措施是否建立;固定资产转出、报废、出售等是否实行严格的申请、批准制度, 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损失依据;是否设置了完整的固定资产会计记录系统, 包括总账、明细账、卡片等, 并进行详细分类登记;是否建立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 实现了固定资产“账实、账卡、账表”相符, 以及盘盈、盘亏固定资产的处理情况;是否正确进行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折旧的计算, 保证资产计价和损益计算的准确性。
3.销售与收款控制评审
审查评价是否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如下制度和程序:订单处理;授信管理;运送货物;开出销货发票;开出账单;记录收入和应收账款;执行与记录现金收入等。
4.融资控制评审
审查评价借款、保证、承兑、租赁等合同协议文件, 以及发行公司债券、其他有价证券管理是否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了相应的制度和程序。
5.成本费用控制评审
审查评价是否建立了成本费用控制系统, 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是否完善;是否制定了成本费用标准, 分解了成本费用指标;成本费用差异的控制及其指标完成的考核等情况;有无奖罚措施及其落实情况;有无降低成本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手段;成本费用的计算和分配是否正确。
6.担保控制评审
主要审核评价担保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相关制度的规定;是否坚持了“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是否严格审批并控制担保事项;是否建立了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 明确担保原则、标准、条件和责任;是否妥善管理担保合同, 及时了解和掌握被担保人经营和财务状况, 防范潜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振英.马丽萍, 王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 2006年第5期.
[2]刘秋明.论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J].交通会计, 2003年第11期.
[3]赵娜 (译) .内部审计能为企业社会责任作出贡献[J].中国内部审计, 2007年第7期.
内部控制评审在三处的实践与体会 篇9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工具, 产生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在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保证管理、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内部控制也有其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如:内部控制的设置与运行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于常规业务活动设计;内部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 内外串通或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内部控制评审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置与运行情况, 并进行相关测试, 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 从而发现经营管理的漏洞及薄弱环节, 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 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保证单位整体效益的实现。
三处是一个具有40年历史的国家“矿山建筑安装施工一级企业”, 可承接各类井型的矿建、土建、安装工程以及高速公路路基、护坡锚索、隧道等工程。
二、内部控制评审在三处的实践
内部控制评审在三处的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2007年, 审计部门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开展了专项的内部控制的评审测试, 在财务部门选取了几项相关业务作为测试点。
(一) 三处内部控制评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评审。
近几年, 三处财务部门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制订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 银行未达帐项管理, 提取现金, 财务票据领购等业务仍是比较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 因此, 将此作为薄弱环节进行审计评审。
2、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进行评审。
三处是基本建设单位, 施工项目多, 并且承担着国家重点工程----首山矿和十矿三水平进风井的设计施工工作, 有效的工程结算收入管理, 收入成本控制是承担工程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将工程结算收入管理、项目台帐管理作为关键测试点进行审计评价。
3、对内部控制中的难点进行评审。
固定资产管理是三处的管理难点。原因在于:一是由于施工地点多而分散, 特别是有些机器设备在使用部门之间的调拨过程中, 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难以及时对增减的机器设备在卡片上、明细帐和总帐上进行平行登记, 造成有些设备与台帐不符。二是由于各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因为突发事件急需某些设备等情况进行自行采购, 造成机器设备的采购、验收、入库、保管、盘点的各个环节记录失控,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较差。因此, 将固定资产登记入帐, 设备机器的购入, 发出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和严格的审批手续, 机器设备的购买是否有采购计划、合同、入库单、领料单和帐簿记录, 收到货物是否经过独立的验收人员验收作为关键点进行内部控制评审。另外, 其他应收款的管理也是三处管理上的难点, 其核算涉及范围广, 包括个人借款、采购借款等内容, 处理标准由有关业务部门制定, 而由于有关部门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够畅通, 造成有些挂帐长期得不到清理。针对这一管理难点, 内部控制评审首先调查了解内部控制流程的制定情况, 其次是审查是否依照流程执行, 最后对相关部门在内部控制流程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
(二) 三处开展内部控制评审的具体程序
1、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
根据三处实际工程施工的特点做到三查:一查财务部门是否建立了应有的规章制度;二查这些制度是否有相关的工作流程和必要的内部细则, 是否在每个需要控制的环节都建立了控制, 即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如何;三查各个控制点是否能有效防止风险的发生, 即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如何。
2、评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通过以下程序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一是询问有关人员, 了解执行制度情况;二是检查在经营合同中的各类合同、文件和文字记录;三是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四是选择重要业务, 重要控制点进行符合性测试, 以确认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3、由于内部控制涉及面广, 全面详细
地进行有效性测试工作量很大, 因此, 有效性测试对测试对象一般进行重点抽样测试, 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或在每个程序中选择几个主要控制点和关键点进行测试。一是检查付款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 验证款项支付是否有有关领导批准签字。抽查11月份116张付款记帐凭证。113张凭证经过领导签字, 其中3张未经领导签字。二是将支票存根和支票领用登记簿进行核对, 查明支票领用是否登记。全年42张支票存根。42张支票全部登记。三是检查支票和印鉴是否分别由两人保管。经实地观察支票和印鉴分别由出纳员和副科长两人保管。四是检查收付款业务完成是否及时入帐。早晨上班前检查上一天的凭证和帐簿。经检查已由电脑录入, 由记帐员于月底一次记帐。
4、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测试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时将以上所有的单项测试结果加以汇总归类, 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领域整理出来, 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弱点和强点逐一填入汇总登记表, 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 产生的影响等因素, 对内部控制的弱点逐项进行分析研究。如果属于重要的、全局性的缺点或薄弱环节, 作为下一步审计的重点;如果不是重要的全局性的, 就可视实际情况, 确定在多大程度上, 在哪些方面能够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哪些方面不能信赖内部控制, 并提出如何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
(三) 三处内部控制评审后改进管理的措施
通过对内部控制健全性的审查, 评价相关部门能否针对关键控制点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例如, 在对工程结算收入管理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时, 发现工程结算合同信息不够及时, 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取得结算合同, 造成财务不能及时入帐, 财务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真实情况, 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制度, 使得有关业务部门对工程结算收入的管理处于无章可循状态。审计人员通过内部控制测试, 对工程结算收入管理流程的评价意见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不完整, 根据审计意见, 相关部门认真制定完善了工程结算收入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质性审查, 审核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是否有效, 明确相关部门责任, 提出整改建议。例如, 通过审核发现针对借款, 还款及违约责任制订的一整套采购借款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不太理想, 逾期不归还采购借款者所占的比例较大, 存在以下问题:采购借款的主管部门未对借款者进行催讨, 也未主动与财务部门沟通, 财务部门虽向个人打印了借款清单, 但对有些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还的采购借款, 没有按照制度要求进行催讨, 也未通知有关部门采取扣款措施。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 通过审计提出整改要求, 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通过整改, 采购借款拖欠现象有所改变, 及时回笼了资金,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三、三处开展内部控制评审的体会
内部控制评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监督组织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结构要求,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并提供完善内部控制和纠正错弊的建议, 从而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内部控制评审对促进三处管理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审计人员通过审查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健全, 是否有效, 可以解决常规审计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是以前审计是由审计人员在一定的时点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一定时期内某项业务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的过程, 一般是事后审计, 不能控制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只能是防范作用。而采用内部控制评审的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评, 以决定是否可以依据内部控制据以确定会计资料和其他信息的可信赖程度, 降低审计风险。二是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测评, 可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 从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三是减少审计工作量, 节约审计成本, 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内部控制评审, 首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进行测试, 不仅能减少帐册审查量, 还能使审计抽样范围和规模的确定更加科学, 增加审计判断的准确性, 合理控制审计风险, 从而减少审计工作量, 节约审计成本。另外, 通过将内部控制测评中发现的控制弱点作为重点审计领域, 合理分配有限的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摘要:内部控制评审是指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置与运行情况, 并进行相关测试, 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 从而发现经营管理的漏洞及薄弱环节, 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 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保证单位整体效益的实现。本文结合平顶山煤业集团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建井工程处 (以下简称三处) 实际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审,三处
参考文献
[1]、韩英.浅谈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J].公用事业财会
[2]、赵庚学.企业集团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州煤炭, 2007, (06)
控制评审 篇10
1.二级中医院等级评审中关于医疗器械的具体标准
继新一轮的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启动后, 二级医院等级评审也慢慢开始, 而且标准反复修订, 按《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3年版) 原则上所有指标均为必查指标, 其中综合服务功能部分的第六章的第6.4条就针对医疗器械的细化评审标准, 如表1。
我院是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等级复审中医疗器械环节只占9分, 但也不能忽视。自2011年接到复审通知后, 按照评审标准自评发现我院医疗器械管理很多不达标, 尤其在医疗器械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弊端, 按照等级评审标准要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体系并实施, 而事实证明, 通过针对性的整改, 这两年多以来医疗器械的使用有质的改变。
2.形成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应对等级评审
2.1理清思路
我院以往对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引和方针, 导致制度不完善, 资料不齐, 没有应急调配机制, 质量安全不重视, 不良事件零上报, 巡检不积极, 高值耗材的溯源制度不健全, 只有认真分析评审标准和熟悉《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及相关文件, 针对问题, 理清思路, 制定应对方针, 才能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模式。总结起来都是质量的问题, 关键是在如何控制。
2.2实施方针
为了规范和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 促进医学装备合理配置、安全与有效利用, 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试行) 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76号) , 从我院医疗器械发展实际出发, 制定适合的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管理实施方针。
(1) 加强大型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
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实行) 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 优先配置功能适用、技术适宜的医疗设备, 建立大型设备使用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我院大型医疗设备多为影像类、检验类、手术设备等, 质量管理包括资质保障、完善采购审批流程和管理制度、履行相关手续等。合理制定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计划, 核对大型设备“三证”落实情况。建立完整的医疗设备档案, 填写《大型医疗器械使用与保养登记》。加强对大型医疗设备质量监控管理, 提高综合效能。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保养和技术性能测试, 是节省维修费用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对上岗人员培训, 是提高其业务水平不可缺少的环节, 尤其是放射和超声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证等资质。
(2) 加强医疗设备日常预防性保养与巡检
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的日常预防性保养与巡检已经是医疗器械质控必须要求的, 医疗器械工程人员定期到设备使用科室对医疗设备巡检,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处理。
分步骤实行, 逐渐完善。第一步, 将全院比较贵重的大型医疗设备和应急设备列出清单, 落实设备使用负责人, 并将巡检清单分配设备工程人员, 进行巡查和记录。第二步, 根据以往的维修费用, 列出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大型医疗设备和应急设备来重点检测, 并进行风险评估。第三步把每台大型设备和应急设备需要保养的内容列出来, 落实人员责任制。
目前我院按部就班, 按区进行医疗设备的保养和巡检, 设备使用人员安全意识加强, 工程人员的责任心加强, 科室投诉减少, 提高了医疗设备的使用率, 降低了事后维修的机率, 尤其保障了一些在审评范围内的大型医疗设备和应急设备能一直处于正常待用状态 (等级复审的要求点) 。
(3) 建立医疗设备应急调配机制
为保障全院临床科室正常的医疗工作, 及危重病人的救治任务, 提高医院应急保障水平, 有效降低医疗风险, 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同时有效整合全院医疗设备资源, 建立医疗器械应急预案, 定时进行应急调配演练。
医疗设备管理科从科室挑选出运行状况良好的抢救设备纳入应急设备库, 并定期更新, 专人专管, 各种器械设备要处于备用状态, 根据资源共享、特殊急救设备共用的原则, 按需进行调配。
当医院收到上级机关发出重大疫情通知后, 医院办公室应根据疫情状况及时通知医疗设备科, 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应急医疗设备准备并随时根据各科室需要调拨相关抢救设备。在整个疫情期间, 医疗设备科技术人员24小时开通联系电话, 并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
(4) 建立高值医用耗材的溯源制度
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将1000元以上的一次性耗材定义为高值耗材, 高值医用耗材的全程监控管理是采购供应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方向, 将耗材从采购、供货、入库、发放、收费、使用等一系列流程纳入系统的严密监控下, 能够定位任意耗材当前使用情况及历史信息。当发生产品召回情况时, 能够迅速定位耗材即使用耗材的患者信息, 通过全方位、可追溯、全过程综合管理来加强医疗的安全性。由设备科统一采购管理, 所购进的高值耗材必须核查“三证”, 验收应填写《医疗器械进仓验收记录表》, 记录内容应有:供货企业名称、产品名称、规格 (型号) 、产品数量、单价、产品注册证号、生产批号、灭菌批号、产品有效期、患者姓名、住院号及住院科室。
(5) 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上报
与药品一样, 医疗器械使用也存在潜在危险, 为加强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管理, 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器械使用的潜在风险, 依据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医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 (试行) 》制定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管理工作方案, 目的在于规范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管理与监控工作。
建立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及职责, 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的奖励与惩罚制度。为了做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 对于积极上报者给与一定的奖励, 对使用科室出现错报、漏报、误报的情况, 将扣取科室医疗器械使用者及监测员当月奖金的30%作为处罚。
(6) 制定医疗器械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1) 医疗器械质控范围:电器安全、应急设备 (除颤起博器、呼吸机、监护仪) 、输液/注射泵检测、医用婴儿培养箱、麻醉机、体温计、医用高压灭菌锅、检验设备、心电图机、医用超声设备、放射诊疗设备、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医用耗材 (包括低值和高值) 。 (2) 质控内容:包括医疗设备验收检测、状态检测、稳定性检测, 计量检测, 医用耗材的验收、使用、跟踪管理。 (表2)
(7) 制定培训计划和科室满意度调查
对于新购置的医疗设备, 及时安排使用人员工程人员接收厂家的短期、针对性的培训, 保障设备安全使用, 在保养、维修等方面能定性做出安全评估。
医疗设备工程部门重视临床科室对医疗设备质量安全的满意度调查, 服务满意度监控是每月通过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部门服务满意度调查, 综合评估服务满意率, 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分析科室满意度调查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整改方案, 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
2.3整改成效
自从执行质量控制方针后, 我院医疗器械的故障率减少, 维修人员积极上进, 科室投诉减少, 不良事件积极上报, 因医疗器械引起的事故为零, 制度渐渐完善, 证件齐全 (前期的尽量补齐, 后期的严格把关) , 应急设备随时保持在用状态。医疗器械评审部分在2013年6月本院自评和2014年4月的复评都满分通过, 医疗设备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更是受到评审专家的好评。
3.结论
控制评审 篇11
一、财政投资评审对项目决策阶段的控制分析
在项目决策阶段工作过程当中, 有关建设项目的各项技术性决策以及经济性决策的制定势必会对整个建设项目投资后期及运行后的综合效益及性能发挥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项目决策阶段可以说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 任何一项建设工程项目的开展均需要在决策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与理想处理, 结合设计单位所提供的有关项目建设的相关指标参数就与之相对应的项目投资进行必要估算处理。
二、财政投资评审对项目设计阶段的控制分析
尽管从相关资料分析得出:项目设计阶段的费用开支仅占工程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的1%比例左右, 但其对于整个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影响比值却高达75%以上。然而在当前的实践工作当中, 受费用开支较小因素影响, 绝大部分工程造价对于此阶段造价控制工作开展的关注并不够。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需要财政投资评审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该阶段的造价控制作为工程造价全过程的重点来抓, 严格按照设计功能与决策要求针对上一步骤所提供的设计投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 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合理改善, 确保对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源头性因素能够得到有效且可靠的把握。一方面可以简化后期项目过程控制的难度, 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防止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超计划或是超标准建设问题。
三、财政投资评审对项目招投标阶段的控制分析
通过对项目招投标的实施同样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目的。在实践工作过程当中, 财政投资评审单位需要结合建设项目的自身运行情况以及该地区政策性问题, 通过对各方咨询意见的提供方式, 确保财政投资评审单位项目招投标过程监督管理作业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人员还需要针对招投标操作过程当中存在问题提供相应意见, 从而发挥对相关部门参考意见的指导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在财政投资评审模式应用项目招投标阶段控制的过程当中, 需要针对包括建设项目工程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以及最高报价值等相关文件进行系统审核, 确保项目特征描述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因为以上几个方面文件的合理确定能够在项目后续建设过程当中针对投标报价行为进行系统控制, 发挥对整个项目建设工程造价投资成本的控制目的。
四、财政投资评审对项目施工合同签订阶段的控制分析
简单来说, 财政投资评审单位需要借助于对相关专业知识、法律法规以及价格信息的充分掌握, 在建设项目施工单位签订之前对其进行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审查作业, 重点应当针对项目施工合同所涉及到的承包方式、计价方式以及计算方式进行科学确定, 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防止建设项目作业过程中出现因设备或是材料价格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变动风向。同时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人员还需要在项目施工合同签订过程当中针对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更问题及其相应的计价方式作出规范性要求, 从而起到防止索赔纠纷的目的。
五、财政投资评审对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的控制分析
如果将整个建设项目视作一个整体的话, 项目建设施工阶段就好比是这一整体的核心与重点所在。同时, 项目建设施工阶段也是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变化因素最多且时间跨度最大的阶段之一, 以上特性也决定了该阶段开展工程造价工作的难度。对于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人员而言, 在项目建设施工阶段应当深入建设项目施工现场, 同项目承包方通过参与建设项目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 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明确项目建设施工图纸的变更与执行情况。与此同时,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人员海还要连接建设项目建设方、承包方以及监理方参与主体针对现场施工所涉及到的变更资料内容及其格式予以确定, 确保工程造价控制的有序性。
六、财政投资评审对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控制分析
对于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工作人员而言, 项目竣工阶段阶段造价控制应当重点关注对建设项目竣工图纸的审核作业, 通过对以上各阶段工程变更问题的有效清理与统计实现对工程走啊加的有效计算, 并审核报告将相关数据信息予以结算上报。整个工程造价过程中所获取的相关资料应当录入终端计算机储存系统当中予以保管, 以便后期调阅与使用。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开展对于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有效性而言是尤为关键的。总而言之, 本文针对有关财政投资评审对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 希望能够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摘要:本文以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为研究对象, 结合财政投资评审实际情况, 从财政投资评审对项目决策阶段的控制分析、对项目设计阶段的控制分析、对项目招投标阶段的控制分析、对项目施工合同签订阶段的控制分析、对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的控制分析以及对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控制分析这几个方面入手, 围绕财政投资评审对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与影响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并据此论证了财政投资评审在提高工程造价控制有效性与稳定性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财政投资评审,工程造价,项目,阶段,全过程,控制,分析
参考文献
【控制评审】推荐阅读:
2017风险评审及控制效果评价报告09-02
安全标准化系统管理评审控制制度08-11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08-28
2022版 二甲医院评审涉及二甲评审制度06-14
评审评估07-25
评审成果07-31
节能评审08-19
安全评审08-24
财政评审10-02
死亡评审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