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风险评估

2024-10-23

危害风险评估(精选10篇)

危害风险评估 篇1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 它以风险度作为评价指标, 把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联系起来, 定量描述个体在污染环境中暴露时受到危害的风险〔1〕, 可以直观地描述水体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有利于明确水体污染物治理的优先顺序, 为饮水环境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本研究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农村饮水的卫生状况及其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 1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采用数据来源于2015 年北方某地区农村饮水水质卫生监测, 该监测活动于枯、丰水期各进行1 次, 采集分析出厂水和末梢水。水样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均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 GB /T 5750 - 2006) 进行, 采样点覆盖该地的19 个乡镇的39 个村。

1. 2 水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采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 IARC) 将毒物质分为化学致癌物即基因毒物质和非致癌化学有毒物质即躯体毒物质两类, 根据这些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健康危害效应, 以及几十年来通过大量研究饮水途径中有毒物质的风险度, 建立了健康危害评价模型〔3 - 4〕, 本研究选取的基因毒物质有镉、砷和六价铬, 躯体毒物质有铁、锰、酚、氰化物、氟化物、铅、汞、氨氮、硝酸盐、铜、锌、硒。

1. 2. 1饮水基因毒物质的健康危害风险评价模型〔5 - 7〕RC= ∑RiC公式 ( 1)

其中, RiC= 1 - exp ( - DiQi) /u公式 ( 2)

公式 ( 1) 为各种基因毒物质RiC健康危害风险的总评价; 公式 ( 2) 为单一基因毒物质的健康风险评价。公式中, RiC为基因毒物质通过饮水途径所产生的人均致癌年风险, 单位为a- 1; Di为基因毒物质通过饮水途径的单位体重日均暴露剂量, 单位为mg / ( kg·d) , 本研究中, 镉、砷、六价铬的致癌强度系数分别为6. 1、15. 0、41. 0 mg / ( kg·d) 〔2〕; Qi为基因毒物质通过饮水途径致癌系数, 单位mg / ( kg·d) ; U为户籍人口期望寿命, 根据文献报道的该地区人均期望寿命, 这里取81. 81。

1. 2. 2 饮水中躯体毒物质的健康危害风险评价模型〔5 - 7〕

公式 ( 3) 为单一躯体毒物质的健康风险评价。公式中, Rin为躯体毒物质i通过饮水途径所产生的人均健康危害年风险, 单位为a- 1; Di为躯体毒物质通过饮水途径的单位体重日均暴露剂量, 单位为mg / ( kg·d) ; Rf Di为躯体毒物质i通过饮水途径的参考剂量, 单位为mg / ( kg·d) ; U为户籍人口期望寿命, 根据文献报道的该地区人均期望寿命, 这里取81. 81, 单位为a。

公式 ( 4) 为饮水途径单位体重日均暴露剂量。公式中, M为成人每日平均饮水量, 取值2. 2 L; Ci为相关毒物质i的浓度, 单位为mg /L; T为人均体重, 取值70 kg。

1. 3 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 2007 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建立计算模型。用SPSS 16. 0 对2015 年农村饮用水监测指标做了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2015 年农村饮用水常规指标分析2015 年该地区共采集该区农村饮用水水样157 个。其中14个水样有不合格指标, 合格率为91. 1% ( 143 /157) ; 不合格项目有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色度、浑浊度、肉眼可见物和氨氮, 合格率分别为98. 7% 、98. 7% 、 94. 3% 、 99. 4% 和98. 1% 。 其余指标砷、镉、铬、汞、铅、氰化物、挥发性酚类、铜、氟化物、硝酸盐、铁、锰、硒、三氯甲烷、四氯化碳、锌、铝、阴离子合成洗涤剂、p H值、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硫酸盐、臭和味、耗氧量、菌落总数等均不超标。有5 个镇的7 个村中的22 件水中砷的含量在0. 01 ~ 0. 05 mg / L之间。

2. 2 饮水基因毒物质的健康危害风险评价由表1 可知19 个乡镇饮用水的基因毒物质除部分乡镇的砷略超标外, 其余指标都没有超标。基因毒物质健康危害风险表明, 砷和铬的致癌风险较大, 在乡镇5 饮用水中的砷风险度最大为1. 67 × 10- 4/ 年。铬的风险值在乡镇8 最为严重 ( 4. 72 × 10- 5/ 年) 。

2. 3 饮水中躯体毒物质的健康危害风险评价由表2 可以看出, 该区各乡镇饮用水躯体毒物质的风险度均没有超过5 × 10- 5/ 年, 在12 种躯体毒物质中, 氟化物的风险度最高 ( 为 × 10- 9/ 年量级) , 其次是铅, 再次之是汞, 最小则是挥发性酚类 ( 为6. 40 ×10- 13/ 年) 。

2. 4 毒物总风险毒物总风险是基因毒物质和躯体毒物质风险的总和, 其很大程度由基因毒物质风险决定, 因为基因毒物质风险度比躯体毒物质的风险至少高出4 个量级, 该地区基因毒物质风险大部分由砷和铬的风险值决定, 在铬的风险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砷的风险值成了关键, 该地区部分村砷含量略高。

3 讨论

本研究评价了北方某地区的农村饮水水质的基本情况, 从水质合格率来看, 该地区农村饮用水的不合格指标主要是耐热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 这些可能与消毒设备安装率、使用率低, 管水人员消毒意识薄弱, 消毒技术不专业, 措施不到位有关。由于氨氮在枯、丰水期超标的地点不同 ( 分布于不同镇) , 说明其受地质的影响很小, 可能与生活污水和动物排泄物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同时, 本研究通过应用水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对该地区农村饮水的水质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 该地区饮水中砷和铬的致癌风险比较大, 镉所导致的风险较弱。砷的致癌风险在有的村镇较大。个别村饮用水的砷含量介于0. 01 ~ 0. 05mg / L之间, 虽然其值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小型集中式供水砷的标准 ( GB 5749 - 2006) , 但这也是导致基因毒物质致癌风险较高的原因。该区各乡镇饮用水躯体毒物质的风险度均没有超过5 ×10- 5/ 年, 在12 种躯体毒物质中, 氟化物的风险度最高 ( 为 × 10- 9/ 年量级) , 其次是铅 ( 为 × 10- 10/ 年量级) 。各个乡镇的躯体毒物质总风险 ( 为 × 10- 9/ 年量级) 比较低, 表明不会对暴露人群构成明显的危害〔8〕, 属于比较安全的区域。对饮用水健康风险的评价, 可直接得出饮用水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年风险, 可以科学地确定污染物的主次和治理的优先顺序, 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虽然各种毒物在人们日常饮用水中含量很低, 但如果长期低剂量暴露也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同时其结论也便于进一步的提出有效改善当地水质的针对性措施。本研究仅考虑饮水途径给人带来的健康风险, 未考虑通过皮肤吸收、呼吸、饮食职业暴露等情况〔9〕, 这使得本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目的 评价北方某地农村饮水水质所带来的人群健康风险。方法 利用2015年某地区农村饮水水质监测数据, 通过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计算基因毒物质和躯体毒物的个人年风险。结果 基因毒物质评价结果显示, 饮水中砷和铬的风险比较大。躯体毒评价结果显示, 该区各乡镇饮用水躯体毒物质的风险度均较低。毒物总风险评价结果显示, 砷的毒性风险度在总风险中成了关键。结论 该地区部分乡镇农村饮水砷的健康风险较大。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黄奕龙, 王仰麟, 谭启宇, 等.城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J].地学前缘, 2006, 13 (3) :162-167.

[2]Sipter E.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metals[M].Hungary, Semmelweis Egyetem (Hungary) , 2008:82.

[3]耿福明, 薛联青, 陆桂华, 等.饮用水源水质健康危害的风险度评价[J].水利学报, 2006, 37 (10) :1242-1245.

[4]曾光明, 卓利, 钟政林, 等.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J].水科学进展, 1998, 9 (3) :212-217.

[5]胡春华, 周文斌, 黄宗兰, 等.环鄱阳湖区农村饮用水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4 (1) :102-106.

[6]丁克颖, 应圣洁, 张佳维, 等.上海闵行区城市供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 27 (6) :349-352.

[7]赵晓风, 李振山, 张汉松, 等.河北省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健康危害的风险度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6) :14614-14617.

[8]胡春华, 周文斌, 黄宗兰, 等.环鄱阳湖区农村饮用水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 34 (1) :102-106.

[9]高继军, 张力平, 黄圣彪, 等.北京市饮用水源水重金属污染物健康风险的初步评价[J].环境科学, 2004, 25 (2) :47-50.

危害风险评估 篇2

一.危害程度分类

(一)分类等级

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Ⅲ级),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根据《名录》的规定,在实验操作涉及结核杆菌的大量培养、结核杆菌离心和冻干等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以及以结核杆菌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应在BSL-3或ABSL-3实验室进行。

临床样本的结核杆菌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

对经有效方法灭活后不含结核杆菌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可在BSL-1实验室进行。二.背景资料

(一)一般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 结核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无鞭毛和芽孢。结核杆菌一般常用萎~钠氏抗酸性染色法染色,结核杆菌为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2.培养特性 结核杆菌为专性需氧菌。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在2%-5%二氧化碳环境中可促进其生长,在无氧条件下则迅速死亡。

(二)在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结核分枝杆菌因细胞壁含大量类脂质,尤其是具有疏水性蜡样物质,对外界环境及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繁殖体强,因而在外界环境中相当稳定,有利于结核菌的传播。

(三)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1.致病性 人型结核杆菌是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 2.感染数量 在自然条件下极易造成人群的感染。

(四)传播途径及暴露后果

1.传播途径 结核杆菌有多种传播途径,以呼吸道吸入带菌的飞沫及带菌的尘埃为主要传播途径。

2.暴露后后果 结核杆菌菌暴露后,在一定时间内暴露俞久,感染的机会愈大。结核杆菌潜伏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发病者多为慢性过程。可出现发热、盗汗、食欲减退、消瘦、疲乏无力等一般结核病症状。如为肺结核还可出现咳嗽,咳痰、咳血及肺部X线改变等。部分病人,特别是儿童可出现脑膜炎及全身播散型结核。

(五)宿主范围

天然宿主主要为人和牛.(六)结核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1.预防 卡介苗接种对预防和减少儿童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实验人员尚无有效的特异性预防措施。

2.诊断 感染后是否发病依据可疑症状,X线改变及病原学检查来判定。肺结核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痰涂片检查。

3.治疗 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丙嗪酰胺等药物敏感。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及其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一)实验室实验活动背景资料

实验活动内容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临床常规标本的涂片检查和免疫学检测

(二)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与预防措施

1.实验样品涂片 用于显微观察的培养物、血液、唾液和粪便等样品在固定和染色时,可能产生气溶胶。

拟采取防护措施:涂片操作过程应避免产生气溶胶,制成涂片后立即染色可减少危险。若涂片不能及时染色,建议将涂片浸泡在戊二醛溶液中。涂片应当用镊子拿取恰当储存,并经清楚污染或高压灭菌后再丢弃。

(三)实验室危害评估

潜在危险因素

危害程度 发生可能性 固有风险 措施合理性 残留风险 实验样品涂片(1)在固定和染色时产生气溶胶

中度

可能

中度

合理

中风险 实验仪器设备

(1)离心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

高度

可能

高度

合理

高风险(2)容器的破碎和倾洒造成污染

高度

可能

高度

合理

高风险(3)检测未经灭活的样品对仪器与

环境造成的污染

中度

很可能

中度

合理

中风险

室内空气、实验用品以及操作台面污染 中度

很可能

中度

合理

中风险 个人防护装备

(1)手污染造成感染性物质的食入

中度

很可能

中度

合理

中风险(2)与皮肤和眼睛的接触感染

中度

很可能

中度

合理

中风险(3)个人防护装备未彻底消毒造成污染 中度

很可能

中度

合理

中风险

四.工作人员素质 细菌实验室共有技术人员1名,参加医院、科室培训3次以上。经体检健康状况良好。五.评估结论

危害风险评估 篇3

关键词:食品 微生物 危害 风险评估 建模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49-01

1 风险评估改进的现实必要性

当前,食品中微生物危害的定量评估所采取的定量风险评估建模技术主要包括模块化建模与模拟建模两种方式。应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微生物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对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应用蒙特卡罗模型定量风险评估能够依托风险分析软件对微生物中部分参数及数值范围分布状态进行描述,在针对食品中存在的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蜡样芽泡杆菌等效果较好,然而其方法缺乏模块化结构。在过程风险模型基础上引入模块化过程模型,对微生物危害在生产、加工及消费环节中食品路径传播作综合考虑。模块化过程可采取贝叶斯网络来实现,以联合概率的方式,考虑因果关系,然而其在模块化分先模型中并没有将食品生产流通中所存在的设备、人员、环境及其他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只能对当前基础条件下所存在的微生物风险高低进行评估,难以确保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为此,需要进行风险评估模型改进措施,以风险评估为依据服务于食品安全决策,实现风险评估的现实意义。

2 风险评估改进的方法

2.1 当前风险评估建模模块

在当前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建模方法中,其模块化风险建模过程中对微生物风险路径进行描述的模块主要表现为微生物动态、物料处理与交叉污染几个方面。其中微生物动态模块主要是对微生物生长、抑制及移除等状态进行描述,基于预测微生物学模型,采取数学函数进行表达,则有:

Log(Nj)=log(Nj-1)+f(·)

其中Nj表示在j步骤中食品中所具备的微生物数量,f(·)代表相关的微生物动力学模型。物料处理模块,主要是对因物料数量与物料来源等因素引起的微生物数量差异性的描述,表现为物料拆分及物料混合两部分。交叉污染模块则主要是对微生物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一个产品中向另外产品之中流动与转移所产生的微生物变化进行描述。当前风险评估建模方法无法实现对食品微生物状态的全面描述,为此,提出新增建模模块,以提高模型功能。

2.2 基于风险评估建模模块基础上的新增模块

引入危险转移模块、控制模块与效益模块,以切实提高风险评估模型的功能性及可靠性。食品安全风险因素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环境污染、生产操作风险、存储风险、辅料风险、包装风险等。以危险转移模块为依托,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在食品安全中出现的频率及数量概率分布描述,采取数学方式进行函数定义,则有:

If=(0,0,P)

如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则微生物数量为0,如存在一定风险因素,则微生物量则与概率分布P存在着正相关关系,P可以表现为连续分布形式,也可表现为离散形式。以函数g(·)来表达微生物转移到食品中的含量,其含量关系与温度因素、操作时间因素及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控制模块即采取多种控制方式,如消毒及检测,对风险因素引入危害的量及概率等参数进行描述。效益模块则主要是对控制措施投入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

2.3 风险评估建模方法改进后建模步骤

改进风险评估建模方法,其操作步骤为:明确处理流程,对物料混合、拆分及相关具体操作的参数及规范进行明确,对处理环节中可能引入的微生物动态变化风险因素进行了解;依据实际需求选择科学模块,进行相关的风险数据收集,以统计分析等方法明确风险模型中存在的条件概率,构建模块节点并添加控制模块效益模块,采取贝叶斯方法对节点变量参数与微生物量参数进行描述。

3 风险评估改进的优点

以某产品奶罐中蜡样芽泡杆菌调查为例,采取改进后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考虑奶罐装入、运输、零售、超市到家庭搬移、家庭冷藏及饮用等环节,采取BayesiaLab仿真软件构建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模型。考虑牛奶在整个环节中不存在拆分及混合问题,将微生物浓度对数作为模型节点变量,采取贝叶斯计算方法,对其节点概率参数进行明确。如下图1所示:

通过风险模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超市零售储存及家庭存储环节中多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其风险高低与存储温度与存储时间有关。以仿真方式进行模型表达,保证模型数据参数的可靠性,从而切实为食品安全服务。改进后风险评估模型还可对其风险控制措施投入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为科学进行风险管理提供现实依托。

4 结语

实践证明,采取改进措施,增加新型风险模块,能够实现模型能够扩展,能够有效为食品安全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丽梅,高永超,王玎等.食品中微生物危害的风险评估建模方法改进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4(6):279-286.

危害风险评估 篇4

危害顾名思义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职业相关病症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这种危害根源来自生产作业中人、设备设施(物)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不安全行为与状态。危害的根源大量的存在我们日常生产施工作业活动中,根据本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分析。

1.1 制造加工作业

(1)操作者使用带有缺陷的扳手扳动机器螺栓,扳手断裂造成身体后仰摔倒腰部受伤。

(2)带手套操作旋转钻床被铁销缠入手部受伤。

(3)设备防护缺陷造成飞扬的铁块打击人员受伤。

(4)操作机床站在停机的旋转工作台上误动作造成撞击受伤

1.2 施工安装作业

(1)施工安装梯子缺陷造成人员摔倒,造成腰部受损。

(2)动火作业易然物未清干净,不合理的切割造成起火现象。

(3)设备安全保护缺陷造成过热引燃易燃物品导致起火现象。

(4)起装作业司机精神不集中或身体疾病造成撞人以及财产损失。

(5)检维修设备工作场所狭窄造成人员挤伤。

1.3 危害根源分析

(1)人的不安全行为

不按规定方法操作,岗位技能不熟练、危害识别能力差、误动作、使用缺陷的工具、不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2)设备设施(物)的不安全状态

外型缺陷,外露运动件、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等设备设施本身不安全状态。

(3)作业环境不安全状态

高温辐射,无安全通道、工作区间隔不足、作业场所拥挤狭窄、警告信号缺陷、标志缺陷、采光灰暗、通风不畅,烟气灰尘排不出等工作环境状态。

(4)管理方面的不安全行为

监督检查不到位,作业组织的缺陷、作业人员安排不合理、工艺过程操作方法存在隐患、发放的劳动保护不适用、教育培训不到位、工作负荷超限、等管理缺陷.

危害所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其根源不是单一的,是来自人、设备、工作环境以及管理缺陷的综合反映。

2 危害导致的后果

现实生产中危害是大量存在的,如果防御体系不健全或存在严重失效,将会产生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破坏、职业病以及重大的社会影响。

3 识别危害的重要性

识别危害就是一个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员工所承接的工作不知道危害在那里,不知道自己或别人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制定防范保护措施就没有针对性,潜在的危害就会发生,那么就会造成灾难性的事故。因此识别危害就是保护自己,保护家庭,保全社会和谐。

事故案列中,一位女临时工坐在一个停机的运输煤炭的传输带上休息,传输带突然运转,造成卷入机器死亡。分析原因,一是她本身没有能够识别坐在传输带上会存在机器会运转的潜在危害,二是管理上也没有针对性的警示以及防护措施.由此可见提高员工的识别危害能力开展识别危害工作极为重要。

4 识别危害与建立防御体系的关系

在企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危害,危害的大小不同所产生的后果不同,防御体系就是一堵墙,建立有效的防御体系能堵住后面所能发生的严重后果。

施工作业存在大量的操作工人使用手提砂轮切削打磨金属构件,存在铁销飞溅的潜在危害,不戴防护镜会造成飞溅的铁粒进入眼睛造成失明。只有识别了飞溅伤人的危害,制定了带眼睛防范的措施,眼睛伤害事故就能避免。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危害很多,有的是几种危害的结合,只有充分识别危害并认识危害所能产生的严重后果,那么制定防护措施才能有针对性,起到避免或者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整个危害就要建立并运行一套防御体系来防止各类的危害所造成的伤害后果。因此识别危害是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防御体系)的必须条件。

5 建立防御体系的重点思考

5.1 制度化的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工作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的要求是对本单位岗位作业活动以及设备设施进行危害分析,对分析识别出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风险度进行有效的制定防范措施,也是建好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1)开展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工作要在企业形成制度化,对于固定重复性的工作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可在原有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变化条件进行修订,可集中安排一个月进行风险评估工作。

(2)每年制订计划,计划中包括评估人员,评估方法,评估对象范围,评估要求等,一般选在每年初进行,重要的工作活动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进行事先分析评价。

(3)实施过程中由安全部门组织评估人员(安全技术人员,经验的操作专业人员)学习半天。主要掌握划分作业活动,划分作业活动要考虑地理区域、装置设备、部门交叉作业,一般选用每个作业活动为10到12步骤。确定作业生产场所的主要设备设施,选择评估方法,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活动或操作性质,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方法。

(4)参加学习的人员回到本单位组织熟悉岗位工作有实际经验的员工等进行危害识别评估工作。列举参加评估的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根据本单位情况,一般不考虑办公设备,管理人员的评估。识别危害时要考虑谁会受到伤害?伤害怎样发生?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邀其参与征询岗位员工的意见、系统检查所有作业或活动,识别可能引发的危害。

(5)对于识别出来的危害,根据实际发生的频率以及现有的预防措施、检测、人员技能熟练程度、控制措施能否得到控制,可依据HSE危害风险程序规定的评价标准确定风险度数。

(6)根据评价风险程度制定管理方案,控制措施,应急预案等,形成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逐级保存与上报,基层作业处分厂,上报安全部门,安全部门形成报告上报经理。

(7)对于评价的重大风险要组织落实整改,所制定的防御措施要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明显警示告知。

开展识别危害风险评估是预防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预防措施,因此危害识别是否充分、风险评估是否准确关系到防御体系这堵墙能否堵住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果危害识别不出来,重大风险评估遗漏,岗位操作者就得不到学习掌握,存在安全事故的风险。

从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防御体系的角度来看,制度化的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工作尤为重要。

5.2 针对危害风险建立教育制度

提高安全技能知识教育力度,教育要层次化、多样化、长期化、制度化。人是企业的主宰,提高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危害识别能力,树立正确的防御体系是抵抗事故的根本。现代生活生产中人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安全事故所占比例非常高,其重要原因不知道危害风险知识,因此开展针对性的风险教育极为重要。

(1)企业的员工在自身的修养、能力方面各有差异,层次区分明显,因此对安全的理解深浅不一,开展计划性的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企业管理层着重点在于法律法规、制度、程序文件方面的教育,对操作层应针对岗位危害风险方面,操作技能方面培训。

(2)企业可多种多样的手段如讲座、短期培训班、入场教育、三级安全教育、有关生产会议、随机提醒教育、岗位技能比赛、专业技术培训等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专业知识以及危害识别风险意识教育,使之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防范以及处理应急事故的能力。

(3)每年列入计划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对作业活动危害识别能力的教育要形成规定制度。每年定期举办教育培训活动,进行骨干培训;基层单位每周开会对本周所进行的工作活动进行危害识别风险教育,要针对所干工作会有哪些危害、员工要怎样防范?

(4)安全教育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安全、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针对性危害风险教育能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效的防止灾难事故发生,也是安全生产防御体系的重要内容。

5.3 设备设施危害识别风险控制管理

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好多是由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造成,因此消除设备不安全状态是确保安全生产防御系统的物质基础。

(1)实行设备装置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制定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检测,操作者持证上岗,每年开展设施设备危害识别并进行风险评估。

(2)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实行逐级保养规定。

(3)及时识别设备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并制定措施防范消除,当危害和有害因素无法根除时,应采取措施使之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从控制设备设施危害源入手,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途径与方法,防止误操作及设备故障的发生,从根本上发现和消除或控制设备危害因素,达到设备设施本质安全。

5.4 加强安全检查监督

健全安全检查监督网络,落实责任、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人身伤害事故有的来自管理上的缺陷,制度不全,监管不到位,组织工作不合理,对作业人员未进行入场危害识别教育,由于这些管理上的缺陷导致产生的严重后果触目惊心,给个人家庭带来痛苦,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因此消除管理上的缺陷,加强安全管理与检查监察极为重要。

(1)生产单位建立各级安全检查监督组织机构,责任分工应明确,形成安全监管网络,重点检查危害风险评估情况,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状态,以及操作者掌握的危害识别以及防范措施,定期召开会议交流经验,畅通安全检查信息。

(2)落实安全检查监督责任制,建立逐级负责的工作模式、分级把好各个环节口、岗位口、班组口、车间口,各口该做什么事情各负什么责任,落实责任要细致。

(3)提高安全监察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授权安全检查人员权利,对于安全检查人员工作出色,能保证全年安全生产的团体单位给予奖励。

6 体系运行效果

建立危害风险防御体系与HSE体系最终目的都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使员工在安全,优良的环境下不受到任何伤害和财产损失。我单位建立并运行的HSE体系标准以安全、环境、健康三部分通过手册、程序文件、运行控制文件、作业指导书、形成的体系标准。通过实施运行起到前所未有的效果。

6.1 HSE运行效果

(1)从员工到最高管理者明确责任,有了一套完整的指导性文件,管理层侧重掌握手册、程序文件。作业层侧重掌握运行控文件以及作业指导书,有利与新老员工侧重学习。

(2)体系文本要求严格,每年进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以及外部监督审核,对运行情况进行总体审核评价。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各个运行作业单位以及部门都要对本单位运行情况书面发言,提出改进意见,形成管理评审报告,达到持续改进目的,同时提供了会议互相交流学习平台的作用。

(3)体系层次分明,引入危害识别风险评估理念,通过实际运行,提高了员工风险意识,人员伤害事故降低,运行五年基本未发生人员伤害。

(4)改善了企业形象,增强了企业外部市场竞争力。

6.2 危害风险防御体系效果

危害风险防御体系突出了企业危害识别风险控制,便于直接快速掌握要点,侧重点是针对本企业存在危害因素,形成本企业危害后果汇编,如何计划开展定期以及重要活动之前进行危害风险评估?如何风险教育与控制?本企业危害如何警示告知?如何进行监督检查?等防止危害产生严重后果的一些规定制度的防御体系,可做HSE体系中支撑性文件。

7 结语

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 篇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毒(HIV)属于乙类传染病。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艾滋病毒(Ⅰ型和Ⅱ型)列为危害程度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A类,UN编号为UN2814。1.2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艾滋病血清学检测属于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2 背景资料 2.1一般生物学特性

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90 nm~130nm。病毒的核心呈中空锥形,由两条相同的单链RNA链、逆转录酶和蛋白质组成其RNA中含有gag、env 和pol基因以及6种调控基因〔tat,vif,vpr,vpx(vpu),nef,rev〕。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类(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env基因所编码的病毒包膜蛋白,是HIV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抗原。调控基因编码的辅助蛋白,是调节病毒蛋白合成和复制;核心之外为病毒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含有核衣壳蛋白质。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的糖蛋白有刺突状结构,是HIV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和主要的中和位点。HIV是一种嗜T细胞和嗜神经细胞的病毒,侵入人体后选择性攻击T辅助细胞、脑组织细胞、脊髓细胞和周围神经细胞。当HIV在TH内大量生长繁殖,是TH大量破坏时,则发生细胞免疫缺陷,自身稳定和免疫监测功能丧失,不仅可发生一系列原虫、蠕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条件病原体感染,还可发生少见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现有两型HIV:HIV-1和HIV-2,它们主要区别在于包膜糖蛋白上。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同的毒株之间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毒株在同一感染者体内仅数月就可以改变,使抗原中和抗体失去中和效能,这给HIV疫苗的研制造成很大困难。目前在全球流行的HIV-1毒株已出现三个组,即M、O和N 组,其中M组又可分为 A到J 10个亚型,而且亚型间的重组体已有发现。HIV-2现有A~F 6个亚型。目前也有学者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对HIV-1进行分群,如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所利用的辅助受体的不同(CCR5、CXCR4),分为R5和X4毒株;或根据宿主范围及复制特性不同,分为非合胞体诱导株(NSI)和合胞体诱导株(SI);有毒力株和无毒力株; 快/高型和低/慢型等。

2.2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远较乙型肝炎病毒(HBV)对外界的抵抗力低得多,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对热、乾燥敏感,不耐酸。60℃以上就可被灭活。因此,注射器具、医疗用具通过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汽消毒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HIV对化学品也十分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如70%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等均能灭活病毒。2.3致病性

HIV 具有嗜细胞特性,主要感染T 辅助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它所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以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和免疫缺陷为特征,常伴有实质器官(脑、淋巴结和肺等)的炎性疾病、神经障碍和恶性肿瘤。感染HIV后的2-4周为急性期,突发病毒血症,30%-70%的感染者可能伴有流感样或单核细胞增生样症状。此后由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病毒血症和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进入平均8-10年的无症期(或称潜伏期),此时病毒仍在复制,并不断减少和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将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逐步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腺病及艾滋病相关综合症(AIDS-related complex, ARC),约50%的感染者会表现出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损伤等临床症状,进而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进入病程的终末阶段。2.4传播途径及暴露的后果

2.4.1传播途径:目前发现有HIV-I和HIV-Ⅱ两型,HIV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通过性接触,输入染有HIV的血液、血制品,器官移植、注射等方式传播,亦可经垂直方式造成母婴传播,至今尚无特效治疗。

2.4.2暴露的后果:HIV 感染可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集体的免疫反应可限制病毒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经过急性感染期、临床潜伏期后,进入免疫缺损期。2.5艾滋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5.1预防

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预防。2)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绝大多数感染者要经过5-10年时间才发展成病人,一般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

3)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呆咬等途径途径传播。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5)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的检查、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性病、艾滋病热线进行咨询。

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8)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没有严格消毒器具的不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家庭和社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危险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维护社会安定。2.5.2诊断依据

2.5.2.1实验室检查:抗体确证阳性,CD4<200/mm3,CD4/CD8<1。检测HIV核酸及抗原可预测疾病进展及随访抗病毒治疗的效果。2.5.2.2我国艾滋病病例诊断标准

2.5.2.2.1 HIV感染者:受检血清初筛试验阳性,确证试验如蛋白印迹法阳性。检测HIV核酸或抗原可预测疾病的进展和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2.5.2.2.2 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确诊艾滋病病人。①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度1个月以上。②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③卡氏 肺囊虫性肺炎(PCP)。④卡波济肉瘤(Kaposi)。⑤明显的霉菌或其它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HIV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确诊艾滋病病人。①CD4 /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②全身淋巴结肿大。③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2.5.3艾滋病治疗

针对HIV的治疗研究亦经过了多个阶段,80年代单一用药剂量较大,曾出现细胞毒性副作用,易产生抗药突变株而出现耐药性。1994年蛋白酶抑制剂经过4-5年研究而逐步推向临床,可以使HIV感染者体内病毒数量快速而持续下降。为此除了AZT(1987年开始的核苷类)可以单用于防止母婴传播或在特殊情况下预防用药外,只要是抗HIV临床治疗已不主张任何药物的单独使用,而是联合使用包括三种药物的鸡尾酒疗法。3 拟从事实验室活动的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3.1实验室实验活动背景资料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HIV 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HIV 抗体筛查实验: 酶标法(ELISA)、3.2可能危害

在HIV实验操作过程中,包括接收样本时样本包装密封性不好造成样本泄露;操作过程中如打开容器盖时样本外溅,加样、孵育、震荡、分离保存血清等时由于操作不慎导致样本溅出、离心管破裂崩溅等。实验室工作环境的污染,实验人员如果接触污染的实验仪器表面、冰箱、加样器、实验台、门把手及实验废弃物等均可能被感染。3.3预防及处置措施 3.3.1预防

1)HIV 抗体的检测过程均应在生物安全防护Ⅱ级实验室内进行。

2)操作者在实验全过程包括样品接收,都应穿戴好一切生物安全防护装备,一次性的口罩、帽子、双层乳胶手套,防护衣、必要时配戴防护镜等,操作全过程应严格执行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3)尽量避免在实验室使用针头、刀片、玻璃器皿等利器,以防刺伤。如果必须使用,在处理或清洗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刺伤或划伤,并应对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3.3.2处置措施

1)所有的血液、血清、未固定的组织和组织液样品,均应视为有潜在传染性,都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操作。应按操作未知的有传染风险样品一样,小心存放、拿取和使用所有可能有传染性的质量控制和参考物质,用后的包裹应进行消毒。

2)接收样本时,核对样品与送检单,检查样品管有无破损和溢漏,如发现溢漏应立即将尚存留的样品移出,若样本外漏到标本容器外面,应立即用浸有0.5%含氯消毒液的多重软布及75%酒精擦拭标本容器,必要时通知重新采集标本。打开标本容器时要小心,以防内容物泼溅。废弃的标本视为高危物质放置到高压灭菌锅内消毒,同时立即更换污染的手套,污染的手套也应放到高压灭菌锅内灭菌。

3)在进行操作时,若发生液体外溅,应将被溅的地方用0.5%含氯消毒液浸泡的物质覆盖,待消毒液起作用10-15分钟后清理该地方,移走吸水性物质,并用75%酒精及清水多次擦拭该地方。所有实验用品应按污染物质处理,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

4)在离心过程中,若发生离心管破裂及样本外溅,应立即停止离心,待离心机自动停止并发出提示信号5分钟后,确保穿戴好一切防护用品后,方可打开离心机盖,用止血钳子夹出离心的碎片,被样本污染的地方,防置浸泡有0.5%含氯消毒剂的吸水性物质,待消毒剂起作用后10-15分钟再清理污染处,移走吸水性物质,并用75%酒精多次消毒污染处所有消毒处理用过的物品应按高危物质处理,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5)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将待检测的血液、体液等样本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时,应立即用自来水、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如溅入眼睛、口腔等部位,应用用自来水、清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30分钟);如发生皮肤粘膜针刺、切割伤、刮伤等出血性损伤,应立即挤出损伤局部的血液,然后用用自来水、清水或生理盐水等彻底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创面;如衣物被污染,应尽快脱掉被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如有高危的意外事故发生,除进行局部处理外,同时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对其随访、HIV检测、休息并暂时离开原岗位3个月,按医嘱服用抗HIV药物进行预防。

若一旦发生意外事故造成污染,应立即按《实验室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和程序》中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实验室的安全操作和实验室意外处理 4.1实验室的安全操作

1)在安排工作人员的实验室区域时,要根据其工作的种类和所涉及的生物试剂,对实验室环境做好安全检查。

2)进入实验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以防污染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不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3)如接触物传染性危险大,可戴双层(两付)手套以增加保护。操作时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

4)禁止采用口腔吸液管,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室的所有液体。

5)操作中有标本、检测试剂外溅时应及时消毒。对大量溅出的浓度高的传染物在清洁之前应先用1%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6)工作完毕,要对工作台面消毒。工作台面应当用0.1%洗后要干燥20min以上;

7)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8)血清及其它体液样品均应严格按要求保存,HIV抗体阳性样品应做好标记单独保存。9)避免利器的使用。4.2实验室意外处理

发生意外事故时,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

1)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0%乙醇或其它消毒剂消毒伤口。

2)皮肤污染:用水和肥皂冲洗污染部位,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如70%乙醇或其它皮肤消毒剂。

3)粘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

次氯酸溶液消毒;用消毒液清 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5)污染物泼溅:发生小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

6)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和工作人员素质 5.1工作人员的预防疫苗

5.1.1 HIV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其感染。虽然国内目前正在研制疫苗预防HIV感染,但何时应用于临床尚不知晓。

5.1.2进行HIV病毒相关操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以下资格或处于以下工作状态 1)完成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程序,并且进行抗体检测。

2)经过规范的生物安全培训,并经过严格考核和取得上级主管部门人员许可;近期较深的开放性伤口的人员应该禁止或限制其进入相关实验操作区。

3)限制在妊娠早期的工作人员进行HIV病毒相关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

5.1.3根据实验室从事HIV病毒需要,为实验室人员建立健康档案;新工作人员进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本实验室规定项目的体检,并根据需要进行疫苗接种;每年最少一次为本实验室职工提供相关项目体检。主要体检项目包括:血常规、肝炎五项、HIV抗体检测、RPR、TPPA等。

5.1.4实行健康监测报告,实验室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建立监测网,有关人员每天监察实验人员健康状况。如遇实验室人员暴露情况出现,当时除按实验室突发事件处理程序进行处理以外,还要在HIV-Ab的潜伏期内进行定期(1月、2月、3月、6月、12月)监测。

5.1.5 对所有从事HIV 检测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前都要做健康体检,保留血样,定期体检,采集的血清标本,留在健康档案中备案。5.2工作人员素质

实验室共有技术人员2名,其中申请进入BSL-2实验室2名。所有技术人员均参加过生物安全培训,所有技术人员均学习过生物安全手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熟知HIV-Ab初筛实验SOP文件及流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HIV初筛实验室工作人员目前健康状况良好。工作人员素质评价见附表。6 评估结论

6.1实验活动的防护措施

1)在操作HIV抗体初筛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皮肤、粘膜的接触感染等实验室意外感染。因此,对检测HIV抗体的血液(血清)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操作,上岗前必须接受严格的生物安全以及该病毒实验技术的培训。在个人防护措施上应按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防护级别进行防护。实验完毕后能高压的废弃物在实验室内121℃30min高压灭菌后才允许运出实验室,不能高压的物品用含2g/L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30min以上。

2)所有临床要求检测HIV抗体的血标本,都应按临床疑似病人标本处理,所有操作都要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内进行;个人防护措施要按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防护级别进行个人防护。3)HIV抗体初筛实验中的阳性对照及内部质控品,虽然是灭活的血清,仍要在BSL-2级实验室的A2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试验操作后的所有血样品及消耗品均进行高压灭菌121℃30min后或2g/L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30min以上才允许运出实验室进行集中处理。6.2感染控制和医疗监测

6.2.1禁忌人群:从事HIV抗体初筛试验的技术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入BSL-2实验室工作,出现下列情况不能进入:由于多种原因所致抵抗力下降、孕妇及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的处于疲劳状态都不适宜从事HIV抗体检测工作。没有上岗证的本室人员及非本室人员如要进入HIV抗体检测室,必须经本室负责人同意,并填写进入室内的一切相关材料,穿、带防护用品后方可进入。

危害风险评估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淮南市田家庵区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作业人员为调查对象。

1.2资料整理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有关数据和资料,结合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劳动者职业病危害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运用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定量分级法等对该发电厂的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2结果

2.1现场调查结果

2.1.1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煤尘、矽尘、氨、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噪声、高温、尿素、石膏粉尘、石灰石粉尘以及工频电场、氢氧化钠、盐酸、 联氨、硫化氢、抗燃油、六氟化硫及分解物、次氯酸钠、 五氧化二钒等。其中氨、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联氨属于高毒化合物。具体生产环节及接触人数见表1。

注:a锅炉系统和汽机系统接触人数;b脱硫系统、脱硝系统和化学水处。

2.1.2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该电厂每个生产环节均安装了相应的防护设备。个人防护用品有过滤非油性颗粒物的N95防尘口罩,6800防毒面具,可防二氧化硫、氯化氢、硫化氢等酸性气体的6002有机性气体滤毒盒,可防氨的6004滤毒盒和1100型耳塞。

2.2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1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输煤系统煤场、 输煤皮带、犁煤器旁采集原煤沉积样品6份,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4.61%~6.30%;在除灰系统灰库采样2份,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11.56%~16.75%;在脱硫系统石灰石给料机处采样2份,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6.75~ 7.50%。粉煤灰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属矽尘。

2.2.2岗位粉尘(呼尘)浓度对各生产系统的11个岗位连续测试3 d,检测8 h/d。除7# 皮带巡检工人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TWA) 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外,其余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7# 皮带巡检工人粉尘作业分级为I级(轻度危害)。见表2。

2.2.3定点粉尘(总尘)浓度对输煤、锅炉、脱硫、除灰系统各岗位的22个工作点进行定点采样检测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用STEL计算超限倍数,以评价工人接触的粉尘浓度。结果:7# 皮带头部、尾部2个点STEL超过国家标准。工作点位的合格率为90.90%。见表3。

2.2.4噪声在检测的14个岗位中有4个岗位检测结果超标,合格率为71.4%。分别是锅炉系统的1#、2# 锅炉巡检、汽轮机巡检、脱硫巡检,其他岗位的检测结果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超标岗位噪声作业分级均为I级(轻度危害)。见表4。

2.2.5高温锅炉和汽轮机巡检均均存在高温危害,均为高温轻度危害作业。

2.2.6化学毒物根据生产系统的位置和可能产出的化学毒物,共设置19个监测点,相应检测了氨、二氧化氮、尿素、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盐酸、碱和联氨8种毒物的STEL,均符合国家标准。

2.3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包括内科常规、高千伏胸片、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肺功能、B超、电测听等。至2014年底,该电厂共查出尘肺病患者9人,其中5人已退休,其余4人已调离接尘岗位;尘肺观察对象60人,电测听异常者56人。尘肺病患者中检修工种3人,锅炉运行工2人,燃运工2人, 除灰工1人,电焊1人;尘肺观察对象中检修工16人,锅炉运行工8人,燃运工13人,电除尘工6人,电焊工6人,保温工2人,煤质化验工1人,除灰渣工8人;电测听异常者中燃运6人,锅炉运行19人,汽机运行15人、 检修10人,电除尘2人,电焊2人、电工2人。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注:C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CEL—计算的超限倍数;EL—国家标准规定的超限倍数。

注:LEX,8 h—8 h等效声级。

2.4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燃煤火力发电厂在运行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高温、 化学毒物等数10种[2]。根据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现场检测结果,粉尘、噪声、高温是火力发电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结合近年的现场检测、健康检查资料,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见表5。

3讨论

该厂7号皮带头部、尾部等2个作业点粉尘浓度超标,7号皮带巡检工人粉尘作业分级I级。输煤系统因除尘设备老化,除尘效率降低、输煤皮带未整体密闭、皮带转运点密封不严等因素导致部分作业点粉尘浓度超标;厂区内部降尘未及时清扫导致2次扬尘致使炉体外作业点粉尘浓度超标。燃煤发电厂应从工程和管理两方面对粉尘职业危害进行综合防治[3],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1密切关注输煤系统防尘设备除尘性能,做好日常维护和检修,发现隐患及时改正;2输煤皮带应整体密闭,地面加强水力清扫;3及时清扫厂区降积尘,防止2次扬尘,清扫积尘时做好个人防护;4将相关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以年终考评及现金奖惩等形式强化职工职业危害防护意识。

噪声以机械性和气体动力性噪声为主,部分噪声用工程技术难以完全控制,该厂噪声危害比较严重,与文献[4]报道的一致。该厂部分巡检工种噪声危害分级为I级,虽采取了隔声、消声、吸声、减振等措施,配备合格的耳塞,但现场调查时发现部分工人巡检时未佩戴耳塞,其原因为工人巡检时靠听力发现机器运转是否有异常声响。建议接触噪声作业人员必须佩戴耳塞、安排工休时间,缩短巡检时间,以降低噪声危害。

高温主要分布在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加热器及高温蒸汽管道等产生热源的作业点[5]。该厂采取了多种防高温措施,但锅炉巡检、汽轮机巡检高温作业分级为I级,属轻度危害作业 。建议采取缩短巡检时间,避开高温时间段作业,供给防暑降温饮料等措施降低高温危害。

该厂使用尿素热解法制备氨气,既可降低脱硝运行费用,又可避免因液氨存储运输引发的液氨泄露风险[6]。锅炉、烟道、引风机等设备密闭,脱硫脱硝系统采用自动化、密闭化生产方式。化验室、加药间、药品库设置了通风柜及机械排风装置,在酸碱贮存间、计量间及泵房设置防泄漏围堰、安全通道、冲洗及排水设施。工人添加药品使用阀门远程控制,避免与药品直接接触。

职工健康检查资料显示,该厂现有尘肺病患者9人和电测听异常者56人,工种分布情况与现场检测超标岗位基本一致。随着生产设备老化,设备易出现跑、冒、滴、漏等现象,应定期进行职业卫生监测,经常维护、检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另外,高温与噪声有协同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7]。工人在作业时应佩戴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 增加工休时间,可以有效减少工人实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的浓度(强度)。

注:LEX,8 h—8 h等效声级。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淮南市田家庵区某2×600 MW规模燃煤发电厂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 对该电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对其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根据调查、检测结果和健康查体资料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除灰系统灰库处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含量为11.56%~16.75%,属矽尘;定点粉尘测试22个作业点,合格率90.90%;噪声测试14个作业岗位,合格率为71.4%;高温测试2个作业岗位,均不合格;化学毒物测试19个点次,合格率100%。结论 该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尤其是矽尘)、噪声、高温,需重点防护。

危害风险评估 篇7

关键词:煤化工,装备制造,职业病,风险,防护

1 煤化工装备制造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

本文以某煤化工设备制造项目为例, 该项目的年产量是极其客观的, 包括7300吨煤化工设备、6套锅炉、12套仓储设备及其他小型设备千余吨的高产量。生产的煤化工设备也是种类繁多, 例如裁剪设备、组合设备、焊接设备、加工设备、公用设备、研磨设备、品保设备等, 共计500台之多。项目总计工作人员220人, 而现场一线的操作人员就达到了130人之多。

1.1 危害识别的种类和方法

1.1.1 危害的种类

我国的相关行业标准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中将危害分成了六个大类, 其中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生理及心理性危害、行为性危害、其它危害。

1.1.2 危害识别的方法

当前行业内针对危害制定出多种识别方法, 其中常见的包括安全检查表分析 (SCL) 、工作安全分析 (JSA)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HAZOP) 、预危险性分析 (PHA)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FMEA) 、故障树分析 (FIA) 、事件树分析 (EIA) 。

1.2 风险评估

评估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帮助人们认识危害性的手段, 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要将现有的各种措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序, 其次要考虑相关法律法规及其技术标准的要求, 并结合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常识进行比较, 最终得出风险评估的结果。

1.3 风险控制

对项目的风险评估结束之后, 就要着手进行风险控制工作。一般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 如果结果显示项目存在较高的风险, 那么在风险控制环节就要加强安全措施的控制。通常情况下, 遵循如下步骤:风险识别 (未考虑任何安全措施) ——对现有安全措施进行安全评估——风险控制 (增加额外的安全措施, 加强安全控制) 。

2 煤化工装备制造职业病种类及其风险评估

2.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煤化工装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包括粉尘 (矽尘、电焊烟尘、砂轮磨尘) 、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硫酸、氢氧化钠、苯、甲苯、二甲苯、氮氧化物、臭氧、噪声和电焊弧光等。

2.2 MES评价法

本文结合煤化工设备制造行业的相关特点, 从本项目的控制措施状态、人员暴露频率和发生事故的可能后果三个方面进行评分与风险分级, MES评价法分值及风险分级见表1。

3 煤化工装备制造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其防护效果评价

3.1 防尘防毒措施调查及评价

整个联合厂房采用天窗和侧窗的全面通风措施, 在部分电焊操作位设有局部排风措施, 槽罐内电焊和打磨作业设有简易的排风设施, 部分电焊岗位采用自动焊机, 喷砂岗位设在有排风除尘设施的密闭喷砂房内, 喷砂工佩戴送风式头盔。喷漆岗位设在有通风排毒设施的密闭喷漆房内, 喷漆工佩戴送风式头盔。由于电焊、打磨作业仅使用排风设施, 无除尘功能, 使排出的粉尘转移到车间其他岗位。

3.2 防噪声、电焊弧光措施调查及评价

泵和电机采用低噪声、低振动设备, 空压机、切割机、成型机等较大的噪声设备采用减振机座, 作业时部分工人佩戴耳塞。电焊时工人使用防护面罩, 部分电焊操作位设有隔板, 避免相互影响。从检测结果看, 喷砂岗位、电焊岗位、打磨岗位、试压起重岗位、车床加工岗位、裁剪岗位、组合岗位、组装岗位、成型岗位的噪声均有检测点超标, 目前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无效或效果不佳;电焊弧光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

3.3 防高温、热辐射措施

煤化工装备制造中, 有些设备会产生高温, 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对这些设备采取合理的隔热措施, 在一些里高温辐射源较近的场所安装通风降温的措施, 以此来降低高温辐射的影响。对于一些必须在高温场所工作的一线人员, 要做好个人的防高温和防暑降温的防护措施。另外, 高温工作的时间也要尽可能的缩短。

3.4 防电离辐射措施

首先要确保在电离辐射源附近采取的安全措施是在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范围内的。

其次, 针对一些具有放射性的仪表, 最好采用远程控制的方式进行操作, 这样能大大减少工作人员与电离辐射之间接触的时间。

再次, 用人单位要做好巡检人员的个人职业辐照剂量检测工作, 并定期进行该项检测工作。

4结语

综上, 煤化工企业除了在项目设计时考虑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还应根据具体的还需要结合粉尘的相关特点来对众多的除尘设备进行选择和比较, 从而选择出最为适当的除尘设备;除此之外, 项目在投产后要增加一定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要做好对这些防护设施的日常维修和管理, 定期检查防护设施的效果, 如除尘设施吸尘罩口的风速等具体指标。确保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声.2010年我国煤化工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化工装备.2010 (02)

危害风险评估 篇8

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分析

就目前我国作业场所的综合环境和主要的职业危害来看, 其中最主要的几种危害要素是粉尘、毒物和噪声, 这几种职业危害比较常见而且影响也最大。根据相关的职业危害评价和分级的情况以及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分析着重于超标倍数以及超标率两个较新的参数和评价标准, 对于某一特定类型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价进行逐个分析, 在此基础上又对部分复杂性较高的多类型复合在一起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 这是对于职业危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由于每个不同的作业场所其职业危害的类型、危害的强度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而且一定的职业场所的卫生管理水平和职业危害防范水平不同, 因此对作业场所危害的综合评价还应该根据实际的危害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性评价。

2 单一性的职业危害作业风险评价

2.1 粉尘作业危险评价

2.2 化学毒物作业危害评价

和以上对粉尘作业危险评价相同的是, 也将以超标倍数以及粉尘的超标率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并在超标倍数的几何均数以及超标倍数最大值的基础上对该类职业危害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根据许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评价方法以及评价规范, 列出了作业场所内的化学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判定的公式。, 其中每一个符号所代表的的含义都和以上的粉尘作业危险评价相互对应。

3 多类型职业危害因素并存作业风险评价

要想真实反映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情况, 需要综合考虑作业场所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共存的实际。本研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 依据近年来卫生部年鉴公布的各类型职业病检出情况, 估算了粉尘、毒物和噪声致病风险性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型的职业危害因素赋予权数, 建立了综合评价相加模型, 同时考虑作业场所不同类型职业危害的接触人数, 以及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4 结语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综合评价工作由来已久, 其中对于职业危害的分级问题一直都是危害评价研究的重要问题。早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 我国就开始针对主要的职业危害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标准评价体系, 并对分级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完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作业场所环境的不断变化, 当前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也在呈多样性的发展, 原来的单一危险要素也逐渐向多样性综合要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如何更加准确、科学地评价多样性职业危害要素的危险性和多样性已经成为风险综合评价研究的重点, 而进行风险综合评价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风险的分级问题。本文对作业场所的单一类型职业危害和多类职业危害因素并存作业评价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忠彬, 孙庆云, 郭金玉, 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模式及其实施[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03) :167-171.

[2]张忠彬, 孙庆云, 郭金玉, 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影响因素及其量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02) :35-39.

[3]李华, 田彦清, 钟兴润.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综合评价的同异反模型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 (03) :216-219.

危害风险评估 篇9

目前,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评价仍然停留在对单个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强度) 与职业接触限值的简单比较, 以及相关防控措施与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的符合性评价方面, 未能综合考虑作业系统中各个因素的健康影响, 难以有效评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综合风险, 无法反映职业病危害风险水平与有害因素固有危害性和暴露可能性的因果关系, 难以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权, 导致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深度无法进一步拓展。因此, 本研究综合考虑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固有危害特征、接触特征、防护特征和健康影响特征等多个影响要素, 按照科学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和典型性的原则, 筛选和建立了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模糊数学理论, 构建了基于Fuzzy模型的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价方法, 供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参考。

1 评价指标体系

1.1 评价指标筛选

影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的因素很多, 且相互作用, 构成了一个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的综合复杂系统。根据系统的层次性特点, 按其等级分层次构建指标体系, 有利于建立明确的评价框架, 便于评价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因此, 本研究在进行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 构建了三层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是目标层, 即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第二层是要素层, 包括职业危害特征、接触特征、防护特征和健康影响特征四个特征要素;第三层是指标层, 即每一个特征要素的具体表达, 共包含了15项评价指标, 见表1。

1.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 风险因素 (评价指标) 对风险值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需要为评价指标赋予权重, 权重集A={a1, a2, …, an}, ai代表各因素的权重值, 。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很多, 如专家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方差法、二项系数法等。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它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 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使评价结果更可信[1]。

1.2.1 构造判断矩阵及其标度

采用两两比较法判断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为了使比较判断定量化, 引入1-9比率标度方法, 写成矩阵形式, 构成判断矩阵, 标度方法见表2[2]。

注:取2、4、6、8为上述相邻判断值的中值。因素i与j比较得到判断bij, 则因素j与i比较得到判断bji=1/bij。

1.2.2 计算权重向量

采用几何均数法确定权重向量 (W) 以及相应的最大特征值 (λmax) [3,4]:

1.2.3 一致性检验

(1) 计算判断矩阵偏离的一致性指标CI:;

(2) 查表得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

当CR<0.1时, 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即接受所确定的权重分配。

需要说明的是, 在构造判断矩阵时, 评判指标之间的相对关系是根据指标的实际情况、结构重要度分析和专家经验打分得到的。矩阵的正确与否可以通过一致性校验, 所以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相对于直接打分更加科学和准确。

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要素层和指标层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3。

2 评价方法

2.1 评价模型

职业病危险风险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相对于标准值而言的, 因此,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可以作为一个模糊问题来处理, 应用模糊数学的概念和方法建立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模型[5], 其数学表达式为:

说明:经计算, 各层指标判断矩阵的CR值均<0.1, 一致性满意。

其中:A为职业病危害风险矩阵, W为评价指标的权向量, W= (w1, w2, …wi) ;R为各评价指标对各级风险评价准则 (本研究把风险评价准则分为“轻微、一般、较重和严重”四个级别) 的隶属度矩阵。

Ri j为第i要素对第j级风险评价准则的隶属度, 如R33表示第3要素 (防护特征) 对第3级标准 (较重) 的隶属度;Wik指第i评价要素对其包含的第k个指标所赋予的权重, 其中k为各评价要素所包含的指标个数;rkj为第k指标对第j级标准的相对隶属度, rkj的计算对正向指标 (指标值越大, 风险程度越大) 和负向指标 (指标值越小, 风险程度越大) 有所不同, 其计算方法 (以第y项指标值xy为例, y=1, 2, …k, Syj为第y项指标的第j级标准值) 如下:

(1) 正向指标:如接触水平、接触频度等。

(1) 当时, 。

而对其它风险评价准则的隶属度均为0。

(2) 负向指标:如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率、体检合格率等。

而对其它风险评价准则的隶属度均为0。

2.2 分级评价准则

参照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相关文献等资料[6,7,8,9,10,11,12], 对各评价指标的分级评价准则进行研究和规定, 见表4所示。

说明:*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时, 按最大等级考虑。

3 方法应用

采用本方法对某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评价, 经职业卫生调查和检测结果可知, 该用人单位存在粉尘、毒物和噪声, 最大危害程度级别为中度;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人数为33人;平均接触时间为5小时/天;中等体力劳动强度;最大超标倍数为1.2;采取了防尘、防毒、防噪等工程防护措施, 尘毒作业场所设有局部通风装置, 但风量较小;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率约80%;警示标示设置率为80%;职业卫生培训率为85%;检测率为89%, 合格率为85%;体检率为95%, 体检异常率为13%, 未检出职业病病例;工伤保险缴纳率为95%。各评价指标相对评价准则的隶属度见表5所示。

3.1 单一要素评价

根据各单一指标相对各级评价准则的隶属度及权重, 计算各要素的风险评价结果, 并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各要素的风险矩阵。

职业危害特征的风险矩阵R1= (0, 1, 0, 0) ;

接触特征的风险矩阵R2:

对上式计算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出R2= (0.081, 0.230, 0.580, 0.108) ;

防护特征的风险矩阵R3= (0.432, 0.568, 0, 0) ;

健康影响特征的风险矩阵R4= (0.588, 0.412, 0, 0) 。

3.2 综合评价

以上述各要素的模糊评估结果作为评估向量, 构成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的隶属度矩阵, 表示如下:

根据各要素的权重, 计算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A: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 该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为一般。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析, 该用人单位应优先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是: (1) 减少接害人员的接触时间; (2) 对作业场所工程防护设施进行整改, 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强度) , 控制作业人员的接触水平。

4 结论

本研究在综合考虑作业系统职业病危害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和建立了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制定了各评价指标的分级评价准则, 并利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基本理论, 构建了基于Fuzzy模型的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价模型。该方法既可以对单一影响因素的风险大小进行比较, 同时又可以对职业病危害的综合风险进行评估, 并能够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权, 避免了传统仅对单一指标进行相互独立评价的局限性。

本研究中关于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和建立, 以及分级评价准则的制定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 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使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准则更加完善、科学, 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度。

摘要:为有效评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风险大小, 研究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在综合考虑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固有危害特征、接触特征、防护特征和健康影响特征等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和建立了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制定了各评价指标的分级评价准则, 利用模糊数学理论, 构建了基于Fuzzy模型的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价模型。该方法可以对职业病危害的综合风险进行评估, 并能够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权, 避免了传统单一指标评价的局限性, 对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

参考文献

[1]郭金玉, 黄轶, 廖海江, 等.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汽车制造企业职业危害风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5) :81-85GUO Jin-yu, HUANG Yi, LIAO Hai-jiang, et al.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occupational hazard risk in automobile industry based on multi-stage fuzzy-AHP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7 (5) :81-85

[2]王建宇, 丘创逸.模糊综合方法在中小化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 2010, 26 (1) :1-4WANG Jian-yu, QIU Chuang-yi.Integrated approach to fuzzy evaluating risk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hemical enterprises[J].Occupation and Health, 2010, 26 (1) :1-4

[3]何虎鹏, 寇振霞, 何小刚, 等.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职业危害关键控制点评价的指标体系[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2, 25 (5) :379-380HE Hu-peng, KOU Zhen-xia, HE Xiao-gang, et al.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key control poi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using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J].Chinese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 2012, 25 (5) :379-380

[4]刘丽华, 马骏, 王雪涛.AHP-Fuzzy数学模型在尘肺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3, 9 (3) :94-99LIU Li-hua, MA Jun, WANG Xue-tao.Investigation of AHP-Fuzzy mathematical models i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neumoconiosi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9 (3) :94-99

[5]沈国柱.风险模糊分析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0, 22 (10) :90-93SHEN Guo-zhu.Fuzziness analysis method for risk[J].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00, 22 (10) :90-93

[6]GBZ.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S]

[7]GBZ/T 229.4-20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S]

[8]GBZ/T189.10-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S]

[9]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2009-2015年) .国办发 (2009) 43号[Z]

[10]林嗣豪, 王治明, 唐文娟, 等.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方法的初步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6, 24 (12) :769-771LIN Si-hao, WANG Zhi-ming, TANG Wen-juan, et al.A methodological study on occupational hazard risk index[J].Chinese Journal of Industrial Hygiene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 2006, 24 (12) :769-771

[11]张忠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 (4) :124-127ZHANG Zhong-bin.Study 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n occupational hazards at workplac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 (4) :124-127

危害风险评估 篇10

1.1 2103电伤害:易引起触电

a) 调节电流时要接触焊机, 电源电压通常是220V/380V, 易引起触电事故。在金属容器内、管道上或潮湿的场所焊接, 触电的危险性更大。

b) 二次线电压在60~90V。假定电压为70V, 人体电阻R约1600Ω, 若焊工手接触钳口, 通过人体的电流I为:I=V/R=70/1600=44m A。在该电流作用下, 焊工的手会发生痉挛, 不能自立, 呼吸困难。电焊机二次线电压虽低却足以致命。

c) 因焊接作业大多在露天, 焊机、焊把线及电源线多处在高温、潮湿和粉尘环境中, 且焊机常常超负荷运行, 易使电源线绝缘性能降低, 易导致漏电事故。

1.2 2109明火:易引起火灾和其他爆炸

飞溅的火花会燃着焊接处易燃物及可燃气体;二次电缆线绝缘破损发生短路而起火;电焊机地线乱搭乱放造成火灾;电焊机本身或电源线绝缘损坏短路发热造成火灾。

1.3 2110高温物质:易发生灼烫

因焊接过程中会产生电弧、金属熔渣, 若没有采取防护隔离措施, 易造成焊工或下方施工人员皮肤灼伤。电焊过程中产生电弧, 使金属微粒渗入皮肤导致皮肤金属化。

1.4 2107非电离辐射:易引起眼疾、皮肤伤害、中暑

焊接时产生强烈的可见光和紫外线, 易导致眼睛结膜和角膜发炎 (俗称电光性眼炎) 。紫外线具有光化学作用, 对人的皮肤有伤害。

电弧光含有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 对人体具有辐射作用。红外线具有热功当量辐射作用, 在高温环境中焊接时易导致作业人员中暑。红外线还可引起白内障, 伤害视网膜的黄斑区。

1.5 3111作业场所空气不良:易引起中毒和窒息

电焊工经常要进入金属容器、设备、管道、塔、储罐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所施焊, 如果储运或生产过有毒有害介质及惰性气体等, 极易造成作业人员中毒或缺氧窒息。

由于焊接过程中, 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周围空气产生臭氧、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这些有毒的气体和烟尘被人体吸入, 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1.6 易引起高处坠落

电焊工要经常登高作业。如果预防高空坠落措施没有做好, 脚手架搭设不规范;上下交叉作业未采取物体打击隔离措施;登高作业时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 有可能造成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2、预防对策和削减措施

2.1 防触电措施

a) 必须严格电焊工资质的管理。其培训、考核、取证、复审和人员的使用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规定, 杜绝无证操作现象。

b) 电焊机要有防止过载的热保护装置, 在调节电流的铭牌上有明显的过载指示;电焊机各导电部分之间要有良好的绝缘, 每半年维修保养一次。

c) 电焊机一次线和二次线的接线柱必

须有防护罩, 防止人体意外触及带电体。二次电缆线和电焊机连接可以用设备耦合器 (俗称快换接头) 进行连接, 接头不能多于两个, 接头处应绝缘良好。

d) 电焊设备及电源电缆绝缘性能与所使用的电压等级、周围环境及运行条件要相适应;焊机要防止日晒雨淋, 以免电气绝缘性能降低。

e) 焊钳的质量必须符合安全要求;绝缘部分能承受有效值为1000V的交流实验电压;机械性能通过拉力试验和耐冲击试验符合规定要求;禁止将焊钳浸入水中冷却。

f) 当焊机发生故障要检修、移动工作地点、改变接头或更换保险装置时, 操作前必须先切断电源。

g) 电焊机的使用必须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原则。当焊机超负荷时, 应能自动切断电源;禁止多台焊机共用一个电源开关。

h) 焊工作业时必须穿绝缘鞋, 戴专用绝缘手套。禁止雨天露天施焊。可以采用加“一垫一套”, 即在焊工脚下加绝缘垫, 停止焊接时, 在焊钳上套上“绝缘套”。

2.2 防火灾爆炸措施

a) 在易燃易爆场所焊接, 焊接前必须按规定事先办理用火作业许可证, 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作业。

b) 检查作业下方及周围是否有易燃易爆物, 做好妥善处理。如有高空焊接作业, 还应使用石棉板或铁板予以隔离, 防止火星飞溅。

c) 如在生产、储运过易燃易爆介质的容器、设备或管道上施焊, 焊接前必须检查与其连通的设备、管道是否用盲板隔断;并按规定对其进行吹扫、清洗、置换, 取样化验, 经分析合格后方可施焊。

2.3 防灼伤措施

a) 焊工焊接时必须正确穿戴好焊工专用防护工作服、绝缘手套和绝缘鞋。

b) 对刚焊接的部位应用石棉板进行覆盖, 防止脚、身体直接触及造成烫伤。

c) 高空焊接时焊条头应集中堆放, 不要乱扔, 以免烫伤下方工作人员。

d) 在清理焊渣时应戴防护镜;高空进行仰焊或横焊时, 由于火星飞溅严重, 应采取隔离防护措施。

2.4 预防电光性眼炎、皮肤伤害措施

应适当选用合适的面罩、护目镜、滤光片, 配合焊工作业的其他人员在焊接时应配戴有色防护眼镜。

禁止不戴电焊面罩、不戴有色眼镜直接观察电弧光;尽可能减少皮肤外露, 夏天禁止穿短裤和短褂从事电焊作业;有条件的可对外露的皮肤涂抹紫外线防护膏。

2.5 防中毒和窒息措施

a) 凡在有毒有害介质、惰性气体的容器、设备、管道、塔、罐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所施焊, 必须切断与其相连通的所有工艺设备, 办理进入设备作业许可证, 经取样分析, 合格后方可进入作业。

b) 正常情况下应做到每4小时分析一次, 如条件发生变化应随时取样分析。

c) 焊工应定时轮换作业。对密闭性较强而易缺氧的作业设备, 应采取强制通风的办法予以补氧。

d) 如在空间狭小或密闭的容器里焊接作业, 必须采用强制通风措施, 降低作业空间有害气体及烟尘的浓度。

e) 采用低尘、低毒焊条, 减少作业空间中有害烟尘含量。

f) 焊接时, 焊工及周围其他人员应配戴防尘毒口罩, 减少烟尘吸入体内。

2.6 防高处坠落措施

a) 凡患有神经性、器质性病变 (包括癫痫病、精神病) 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手脚残疾及医生证明不能从事高处作业者, 禁止登高焊接。

b) 焊工登高作业时必须正确系挂安全带, 戴好安全帽。焊接前应对登高作业点及周围环境进行检查, 查看立足点是否稳定、牢固, 以及脚手架等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必要时应在作业下方及周围拉设安全网。

摘要:运用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参照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对电焊作业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风险削减措施。

关键词:加强监管,电焊作业,危害因素,风险削减

参考文献

[1]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上一篇:美容美发行业下一篇:肺功能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