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企业

2024-10-18

支配企业(共8篇)

支配企业 篇1

一、国外研究综述

20世纪30年代-50年代间, 在寡头理论的基础上,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单个公司的支配地位。有两个重要的模型是支配性企业的来源, 一个是海因里希·冯·斯塔克尔伯格 (Heinrich von Stackelberg, 1934) 的领导者和跟随者产量选择模型;另一个是卡尔·弗希海曼 (Karl Forchheimer) 的主导企业模型。在这两个模型基础上, 有很多学者将其进一步发展, 例如, 威廉·费尔纳、乔治·斯蒂格勒和卡尔曼·科恩、Gaskins等, 逐渐加进了企业的动态定价行为, 使支配性企业理论日益成熟。

约翰·缪迪 (John Moody) 在其1904年《托拉斯的真相》 (The Truth About the Trusts) 的著作中, 归纳、剖析和赞美了美国新生的支配性企业, 研究发现在很多重要行业中, 这样的大公司由合并而成。约瑟夫·A·熊彼特 (Joseph A·Schumpeter, 1942) 重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并提出了适宜创新的市场结构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而是具有一定市场支配力的大型垄断企业, 只有它们才能享有创新的优势, 成功的创新经常带来垄断地位, 垄断利润的诱惑成为企业家的动力, 在“创造性毁灭”的威胁下, 不必担心垄断地位本身带来的不良后果。杰西·W·马卡姆 (Jesse W.Markham, 1951) 注意到价格领导企业可能以提高价格作为试探, 这种试探只反映了成本等因素的变化, 而不是行使其市场力量。乔治·约瑟夫·斯蒂格勒 (George Joseph Stigler) 的贡献在于规制、政策和法律的经济分析, 以及对寡头的信息经济学分析。斯蒂格勒发表于1964年的论文“寡头理论” (A theory of oligopoly) 应用了信息经济理论, 其中心问题是寡头如何了解其竞争对手的行为信息, 并把集中与赢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用严格的寡头模型来分析, 这一理论对反垄断政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斯蒂格勒的论文“主导企业和保护伞”一文中, 分析了支配性企业美国钢铁公司市场份额下降的两种解释。

威廉姆·G·谢泼德 (William G.Shepherd) 强调了单个公司市场份额对其行使垄断力量的作用。在1972年发表的论文“市场结构的要素”中, 在对1960-1969年间的231个“大型”公司进行研究之后, 他提出单个企业市场份额极为重要, 并且对公司回报率的决定作用是显著的, 解释了新古典经济学家的难题, 即公司行为取决于其市场份额这种固定关系。他在1970年的著作《市场力量与经济福利》中, 梳理了关于市场力量的基本经济理论, 介绍了美国1970年前后美国经济中市场力量的情况, 指出了市场力量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出版于1982年的著作“美国经济竞争增强的原因:1939-1980年”, 证明了美国在此期间的竞争程度实际上是增强了, 并不像新生的产业组织经济学家们认为的是下降的。还指出市场结构本身无法完全决定竞争的程度, 对应于任何一种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除外) , 会存在多种竞争模式。

谢泼德把市场结构划分为四类, 有效竞争、严格寡头市场、支配公司、纯粹垄断, 而其中支配公司, 即支配性企业, 是指行业中只有一家大公司, 它占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 而且其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都很小, 这家公司是市场领导者, 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他还结合了美国啤酒业、计算机行业等支配性市场结构的行业分析, 指出支配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自:出众的表现;技术规模经济;运气和先行者优势;策略和战略;合并五个主要方面。通过广泛地收集和分析数据, 谢泼德的结论是, 1980年美国国民收入中, 大约75%来自于那些有效竞争的市场, 这意味着自1939年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只有一半的产出来自于竞争性的行业。垄断和存在支配地位公司的行业生产了1939年另一半的产出, 而在这两种市场结构中都存在令人忧虑的市场力量问题。

奥利弗·E·威廉姆森 (Oliver E.Williamson)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成为了研究大企业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的学者之一, 吸取了罗纳德·H·科斯、赫伯特·西蒙、肯尼斯·阿罗 (Kenneth Arrow) 和阿尔弗莱德钱德勒 (Alfred Chandler) 等人的思想, 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 用以对大企业内部模式进行深入探索, 他解释了“有限理性”可能导致企业行为背离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并分析了合并带来垄断危害以及政府要考虑合并带来的益处。威廉姆森在《市场与层级制》一书中, 对支配性企业的定义为:长期主导某一行业, 一家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垄断地位的企业, 该企业的产值持续超过相关市场总产值的60%, 所在的市场进入壁垒极高。他认为支配性企业的形成可能得益于偶然事件、不同寻常的商业秘密、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无能导致的缺失性失灵等被忽略的因素, 而这些因素都是违约失灵和随机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符合“恰当的”资质条件时, 则提议支配性企业解体。

丹尼斯·W·卡尔顿把这种市场结构称为支配性厂商——边缘性厂商市场结构, 支配性厂商也称为领导厂商, 即支配性企业。他也对支配性企业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通过改变进入壁垒的前提条件, 利用模型分析了进入壁垒变化对支配性企业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的影响, 同样结合了一些实践分析, 预测了中国的烟草行业在入世后将成为支配性企业。弗雷德里克·M·谢勒 (1965, 1990) 研究了居支配地位公司的创新行为、合并、和规模经济。丹尼斯·C·穆勒在1972年发表了名为“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的论文, 分别用公司价值最大化模型和边际主义的增长最大化模型分析企业的生命周期。1997年的论文中, 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原因使得许多行业中居支配地位公司能够维持其支配地位, 而且能够维持高利润水平, 得出的结论是干中学等供给方面的因素、受广告强化的需求惯性等, 同时还研究了市场势力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在支配性企业的实证性分析上, 虽然很多学者没有专门地分析支配性企业行业, 但是其研究中包含了对支配性企业行业的分析, 为支配性企业的演变分析和实证分析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钱德勒历史的分析了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中美国石油业、运输设备、电机设备和电子设备三个行业都出现支配性企业, 分别为标准石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通用电气, 为支配性企业演变分析提供了依据;沃尔特.亚当斯, 詹姆斯.W.布鲁克 (1995) 在SCP框架下对美国很多行业进行了分析, 其中也包含了支配性行业, 提供了支配性行业——烟草业、啤酒业、报业、本地电话、计算机等行业发展的真实现状, 用以评估支配性市场结构下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并给出了政策建议。很多学者研究和参与了支配性企业的反垄断案件, 并为具有支配性企业的反垄断管制提出了政策建议。唐纳德.F.特纳密切了美国反垄断行动与经济理论的联系, 参加了著名的反垄断案, 破除了AT&T公司垂直垄断势力;卡尔·凯森 (1952) 参与了联合制鞋公司的反垄断案;另外还有很多经济学家为反垄断判决的分析做出了贡献。

评价:国外对支配性企业的研究大多是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国外学者根据市场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垄断竞争状况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以及市场绩效进行分析, 把支配性企业作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中的一种特例, 对其特点、形成原因、模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面都有所研究, 为支配性企业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把支配性企业称做主导企业, 一种是在很多研究中常见的, 主导产业常常与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等有较大的相关性, 强调主导产业和主导企业可能更强调对经济的扩散效应。第二种是指在市场结构中一家独大的支配性企业, 在市场中起到主导作用, 为了与第一种含义相区别, 使用了“支配性企业”一词。

随着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引进和不断发展, 国内产业经济学也发生了变化, 将产业组织理论从中分离出来, 国内学者出版的产业组织经济学书中, 也有支配性企业的内容, 但都是对国外理论的介绍, 没有更多新的内容, 例如金培的《产业经济学》等。支配性企业的研究并不多见, 具有代表性的:殷醒民 (1996) 认为主导企业的市场优势主要来源:首先, 主导企业低成本优势明显于其他竞争性企业, 而效率优势、先入优势、规模优势是其低成本优势的主要来源。第二, 不同的产品质量。第三, 几家大企业合作组成以同非合作的企业竞争。通过对这三个因素的概括, 价格政策是其核心。并认为有主导企业的市场表现要比无主导企业的市场结构更有效率。在介绍国外的主导企业理论的同时, 指出这一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增加企业的市场势力, 将由原子型竞争的市场结构向大象与群鼠的市场结构转变, 从而提高产出和增加经济效益。蒋德鹏和盛昭瀚 (2000) 在产业演进的模型基础上对主导企业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认为不断进行过程革新和产品开发、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用、提高管理效率并增加营销网络、制造进入障碍等策略行为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主导地位的维护, 并强调了政府管制政策变化对企业主导地位的影响作用。刘志彪、石奇 (2003) 在主导企业的模型分析基础上, 提出主导性厂商赢得和维持主导地位的策略, 主要是以直接成本为基础的策略、技术为基础的策略和营销为基础的策略, 通过增加竞争对手的成本、能力扩展、垂直一体化、产品差异化和准入消费者等具体策略来予以实现, 对主导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尤其是垄断高价问题应该予以控制。牟春艳 (2004) 认为影响企业自身的市场势力的因素主要是多种壁垒, 具体包括:强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壁垒、政府设置的壁垒、生产要素壁垒、商品品牌效应、竞争规则壁垒。娄向鹏 (2009) 从中国本土的主导企业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出发, 提出了如何形成“老大”的战略途径以及保持支配地位必须遵守的原则。朱勤 (2008) 以我国的电子信息业为例说明了国际竞争中企业市场势力与创新的互动关系, 指出电子信息业的市场结构是主导型的, 并以主导价格模型为基础结合国外的有关模型的分析, 建立了动态的价格主导模型,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市场势力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彭娜 (2010) 在主导厂商价格领导模型基础上, 分析了影响主导厂商市场力的因素和主导厂商的定价行为。影响主导厂商市场力的因素有:市场结构方面的行业和企业的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资本成本和产品差异化;市场行为方面的共谋、垂直一体化、可降低成本的技术研发投资和建立强硬的名声;以及广告等其他增加主导厂商优势的因素, 其中价格策略是主导厂商市场力的核心。纪红丽 (2012) 对中国支配性企业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企业家智慧、持续创新、先行优势、专业化生产、网络效应以及兼并等式中国支配性企业形成的主要原因。

刘彦平 (2003) 对竞争性市场中的垄断势力进行了分析, 主要针对卖方对无形信息垄断的情形, 他认为这种对无形信息垄断的新型垄断形成是由于:商品和货币的信息含量的差异和信息集中度不同, 并提出了化解机制。杨晓玲 (2005) 指出产品差异也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市场结构因素, 实现有效竞争的市场势力形成机制在市场化控制行为上体现在:企业通过差异化行为改变需求弹性和移动需求曲线的位置以此获得对价格的决定权。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不同产业的市场势力进行了分析, 例如, 陈甬军和周末 (2009) 对我国钢铁业的市场势力进行了估计, 结果发现中国的钢铁产业不存在系统性的市场势力。方建春, 宋玉华 (2011) 对我国在稀有金属市场以钨矿、稀土这两大稀有金属市场为考察对象, 发现只有资源优势并不具有市场势力。陈伟光 (2007) 对我国的银行的行政性市场势力导致其低效率。李晓钟、李清光 (2010) 对中国绿茶的国际市场势力进行分析, 发现我国绿茶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 低成本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纪红丽 (2014) 对中国烟草产业的主导地位进行了分析, 提出由垄断到支配是中国烟草产业市场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评价:国内学者虽然专门以支配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很少, 而且偏向于对支配性企业的竞争策略和行为的分析, 缺少对中国支配性企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但这些研究对支配性企业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单个公司的支配地位对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 支配性企业在市场中一家独大,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对支配性企业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支配性企业,形成,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奥利弗.E威廉姆森.《市场与层级制分析与反托拉斯含义》.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谢泼德等著.产业组织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4-15, 226-228

[3]Dennis C.Muller“A life cycle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0 (3) 1972, 199-219

支配企业 篇2

一、界定与归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表现

随着反垄断立法理念从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的转变,人们普遍认为法律无需反对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而应规制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只有滥用这种支配地位排除或限制竞争才被反垄断法所禁止。但是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具体含义,至今没有统一的理解,而是见仁见智。经合组织(OECD)对“滥用支配地位”的解释是:“支配企业为了维持或加强其市场支配地位而实施的反竞争的商业行为”。(1)欧洲法院1979年在审判“霍夫曼公司诉欧共体委员会”一案时,曾涉及到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解释问题,它认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是与具有支配地位的企业的行为相联系的概念。有关企业由于存在着这种地位,不仅影响了市场结构,而且通过采取与商业交易所不同的手段具有妨害现有市场上竞争程度的维持或者竞争发展的作用。”(2)我们认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取得了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凭借市场优势独占或独家经营的地位,在相关的商品市场、地域市场上,利用其绝对优势,控制市场、限制竞争的行为。

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分类上,人们通常从其产生的反竞争效果入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即“剥削性滥用”(exploitative abues)和“排斥性滥用”(exclusionary abues)两大类。剥削性滥用的对象是交易相对人,而排斥性滥用的目标是竞争对手,本质上都是反竞争的。在具体表现上,剥削性滥用和排斥性滥用一般包括了垄断交易价格、附带交易条件、选择交易对象等种类:

1. 垄断价位。

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以不正常的高价销售其产品或以不公平的价格购买商品。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利润的获取必须基于公平、公正的途径,而该行为严重侵害了与占有市场支配地方企业的缔约者的利益,导致其他经营者的正当利益转移到垄断企业,同时该行为还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使得消费者被迫接受高价商品。

2. 掠夺性定价。

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等竞争对手被排挤出相关市场后,再提高价格,通过索取垄断高价来弥补自己的损失。掠夺性定价的直接危害是消减竞争对手,限制充分竞争。

各国的反垄断法对占有支配地位企业的价格行为都进行严格规制,如德国的《反限制竞争法》规定:“具有优越的市场力量的企业,如果以低于成本的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而又不是偶然为之,且无客观理由,就属于禁止之列。”

3. 搭售或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

经营者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在交易过程中强迫交易相对人购买其不需要、不愿购买的商品,或者接受其他不合理的条件。这种行为违反了公平销售的原则,导致竞争对手的交易机会相对减少,对市场竞争构成不利影响;同时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违反“交易自愿”的原则,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限制了交易相对人自由选购商品的权利,因而具有明显的反竞争性质。搭售既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美国、欧盟、日本等大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均禁止搭售。

4. 拒绝交易。

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利用自己的支配地位拒绝相关企业的交易要求,从而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该行为具有明显的反竞争的性质。当然,如果企业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那么它选择或拒绝相关交易方是符合契约自由原则的,只有市场主体行使拒绝交易权时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反垄断法才会作出限制。

5. 差别对待行为。

差别对待行为也叫价格歧视行为,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而对条件相当的交易者提供不同的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致使有些交易者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甚至被迫退出市场竞争。差别对待的危害之一是没有提供给其他经营者平等的竞争机会,使遭受歧视待遇的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最终限制了竞争。而对于占支配地位的企业来说,通过差别对待行为,则可以进一步强化其他经营者对它的依赖性,从而巩固自己垄断地位,并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因此,差别对待行为一直为反垄断法所禁止。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一种复杂的市场行为,在如何对其进行定性判断和法律规制方面,反垄断法逐步产生与发展出了合理原则和本身违法原则。合理原则主要体现了行为主义的理念,其要义是,判断某项行为是否违法,并不是着眼于行为的性质,而是着眼于其对竞争造成的实际后果。而本身违法原则更多地反映了结构主义的意思。这种标准的特点,在于从性质上判断限制竞争协议的违法性,之所以不必关注其对竞争产生的实际效果,是因为从其性质就可以推定,其产生的积极效果不可能弥补其对竞争造成的损害。这两项原则并不是相互对立的,通常会在一个案件中综合考虑予以适用。

二、比较与分析:国外反垄断法关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责任机制

任何一项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都可以根据其危害程度而课以不同责任。反垄断法要维护公共利益,其法律责任就要具有惩罚性;要维护个人利益,其法律责任就要具有补偿性。所以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责任既应该包括惩罚性责任,也应该包括补偿性责任。为了实现法律责任的惩罚目的和补偿目的,各国反垄断法均根据国内经济情况和法律文化设定了相互衔接、行之有效的责任机制。根据部门法对法律责任的定性,我们可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反垄断法上的责任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1. 行政责任。

反垄断法本身就是国家为保障实质正义的目标而强行介入社会经济,具有较大的行政主导性,因此行政责任是反垄断法中很重要的制裁手段。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行政罚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拆分企业等等。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作为一个准司法机构,有权签发禁令,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或者修正正在实施的行为,并有权对违反禁令者处以罚款。美国的《集中行业法》和《行业调整法》秉承了结构主义的基本理念,提供了拆分企业的法源。在日本,《禁止垄断法》第7条、第8条设定了对企业处以课征金的行政罚款制度,该法第20条规定了针对不公正交易方法的排除措施。欧共体于2003年颁布实施的有关竞争规制的《1号条例》,其法律责任主要是停止违法行为和罚款。

行政责任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及时、灵活的行政制裁手段制止企业的垄断行为,产生最佳的威慑效果,从而减少社会危害。但是,拆分企业作为一种严厉的结构规制方式,各国对其使用均比较谨慎,没有将之视为常态的、普遍的责任。相对来说,另一种行政责任方式——罚款———在各国反垄断立法和执法中却日益受到重视。罚款可以灵活使用,足以创造威慑效果,并且也不会像拆分企业那样影响受罚者的生存经营活动,因此反垄断法的责任机制越来越倚重行政罚款方式。罚款这种制裁手段在各国(地区)反垄断法的实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我们可以使用“罚款中心主义”来称呼这种地位。(3)此外,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也是各国反垄断法普遍采用的一项主要责任形式。

2. 民事责任。

针对垄断行为所造成的民事损害,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均规定了受害人的民事损害求偿权,以使受害人获得相应的权利救济。

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受损对象包括同业竞争者和消费者。竞争者作为相关市场上的直接受害人,享有民事损害求偿权是反垄断法的应有之义。但消费者能否请求损害赔偿则存在相当分歧,以日本为代表的做法是承认消费者拥有损害赔偿请求权;而美国的判例做法是通过适用“直接购买者原则”限制消费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因为其间接购买者的地位而很难成为适格的请求权人。

在赔偿数额上,美国《谢尔曼法》独创了“三倍损害赔偿制度”,该法第七条规定,任何因反托拉斯法所禁止的事项而遭受财产或营业损害的人,可在被告居住的、被发现或有代理机构的区向美国区法院提起诉讼,不论损害大小,一律给予其损害的三倍赔偿及诉讼费和合理的律师费。从世界范围看,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等更多国家的反垄断法在损害赔偿方面是采用“单倍损害赔偿制度”,即仅赔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害。如日本《禁止垄断法》第25条规定,实施私人垄断或者不正当交易限制或者使用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事业者,对受害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事业者证明其无故意或过失的,亦不能免除前款规定的责任。

反垄断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民事责任,有利于调动社会参与反垄断的积极性,可以鼓励私人诉讼,最终能在更广阔的层面上遏制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的发生。

3. 刑事责任。

企业是否应当对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反竞争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各国反垄断法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别。德国、比利时等国的反垄断法对此不作规定,而美国、日本等规定有刑事责任。

在美国,任何企业及公司负责人,如果因为实施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将为此承担与其罪行相适应的刑事责任,企业为此而遭受罚金处罚,公司参与垄断行为的责任人员则将遭受被判入狱的刑事处罚。美国1974年修改了谢尔曼法,大大提高了刑事处罚标准,制定了《反托拉斯程序和制裁法》,严格了惩罚程序和标准。(4)根据日本《禁止垄断法》第89条的规定,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可以处以最高三年的监禁和500万罚金。

但是,由于反垄断法本身的模糊性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隐蔽性,事实上,司法机关很难证明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产生了应当给予刑事处罚的社会危害性。所以,即使是美国、日本等国家或地区规定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刑事责任,但在实践中因此启动刑事程序的案例仍是比较少的。可以说,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各国大致上是采取了谨慎态度和非刑事化原则,更多是利用罚款等经济制裁措施予以纠偏,刑事制裁作为最强势的威慑手段,其存在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其实质意义。

三、评判与建议:我国《反垄断法》有关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责任

我国《反垄断法》第三章专章规定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表现种类和界定标准,并在第七章法律责任中建构了垄断行为的责任体系。总体说,相较《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责任机制,《反垄断法》更为灵活、务实,但是仍显简略,有待司法的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尤应强调的是,目前在我国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很多是国有企业,这类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不是建立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之上,而是更多来源于制度优势和行政优势,对这类企业的反垄断法规制,往往会遭遇到各种障碍,因此,若欲实现反垄断法所追求的公平竞争之价值目标,必须建立与我国企业状况相符合的责任体系。

1. 行政责任方面。

《反垄断法》第47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可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政责任种类有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行政罚款。这些处罚措施具有及时阻止违法行为、明定违法成本的优势,特别是罚款标准是根据销售额的百分比确定,而没有采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固定数额标准,这是符合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不平衡的客观情况的。

但是,我国《反垄断法》没有规定企业拒绝行政处罚的执行罚。行政处罚遵循“一事一罚”原则,不能对一项违法行为反复实施。而执行罚则可以对负有义务而拒不执行者反复实施,直到义务人履行义务为止。目前,我国企业以各种借口拖延或拒绝履行义务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对此,《反垄断法》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对企业拒绝履行义务规定相应的行为罚,以保证行政处罚的有效实施。

有观点认为,反垄断法中应当规定分拆制度。分拆是针对大型垄断企业的一项严厉处罚措施,即将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大企业拆分成若干个小企业,使分拆后的企业没有能力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也使市场结构趋于合理。我们以为,目前还不适合设定分拆制度,因为我国现在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出于产业政策、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我国通常由国家相关部门来决定国有企业的拆分、合并等重大事项,现在将企业分拆决定权赋予反垄断执法机构还不够现实。

2. 民事责任方面。

根据《反垄断法》第五十条之规定,如果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造成他人损失的,受害人有权获得民事赔偿。在此必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受害人是否包括消费者,二是民事赔偿的范围有多大。

首先,消费者能否以受害人身份成为民事赔偿请求权人。前已述及,各国反垄断法基本可分为肯定型和否定型,我们认为,我国《反垄断法》应当持肯定态度,原因是:第一,《反垄断法》将维护消费者利益作为基本价值目标,理应为消费者的利益损失创造合适的救济途径。我国《反垄断法》第一条明确了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立法目的,那么自当允许遭受垄断伤害的消费者采取民事救济措施。第二,民事上,无救济不权利。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包括剥削性滥用和排斥性滥用,在我国,电信、电力、交通等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剥削性滥用行为非常普遍,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权利,“直接购买者原则”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消费者有权请求相应的民事赔偿。第三,赋予消费者赔偿请求权,有利于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反垄断的积极性,最终有利于阻止企业的垄断行为,促进公平竞争。

其次,受害人可以获得的赔偿范围有多大?前文提到,美国采三倍损害赔偿制度,日本等国家采用单倍损害赔偿制度,而我国《反垄断法》仅规定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没有明确赔偿范围。我们认为,美国的三倍损害赔偿制度植根于其个人本位和私权至上的伦理文化,不能简单套用;日本的单倍损害赔偿制度的缺点是不能激励社会公众参与,不利于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因此我国《反垄断法》可以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采用双倍损害赔偿制度。另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除了承担侵权的损害赔偿责任外,还应当承担受害人因调查及诉讼所支付的合理费用。由于垄断的复杂性,其中的调查费、诉讼费等费用不菲,如果不能转由垄断企业承担,同样会大大挫伤社会民众反垄断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刑事责任方面。

《反垄断法》并没有规定垄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经营者如果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目前是不构成犯罪的。我们认为,立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采取非罪化态度是合理的、务实的。一方面,非罪化是现在各国反垄断法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在我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很多是国有企业,即使反垄断法中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基于各种利益考量,很有可能无法落到实处,因此,不如构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体系予以规制。

摘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反垄断法的重点规制对象之一,各国反垄断法均根据具体情况为之设定了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我国反垄断法在有关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责任

注释

1邱本.市场竞争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3

2阮方民.欧盟竞争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95

3李国海.反垄断法实施机制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193

假期压岁钱支配计划 篇3

假期压岁钱一部分可以购买自己的学习用品及课外书籍;再用一部分赞助老爸老妈交我的学费;还用一部分作为假期旅游费;剩下的存起来,留到需要的时候再用。

压岁钱还有很多用处,父母生日的时候,可以买生日蛋糕和一些礼物,表达一下我的孝心!新年和节日的时候我可以买一些贺卡送给老师和同学们,那卡片不但象征着纯洁高尚的师生情,还象征着难分难舍的友情。当学校和社区组织捐款时,我可以捐出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对于压岁钱的使用我有以下看法:

1、压岁钱不能一时冲动,全部迅速花掉。

2、如果面额不大,家长应该给我们使用权。

3、拿到压岁钱时可以抽出一部分给疼爱自己的老人,给老人压岁。

4、为自己买几本好书,家长可以建议但不能干涉我们的选择,因为我们的喜好标准不太相同。

5、存起来一部分,为自己提供想象消费的空间。

6、用这一笔钱至少做一件善事。

和好朋友相互监督,不用钱做不该做的事情

不要用“爱”支配我 篇4

我一直认为, 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家庭都在为子女的教育而累,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疲于奔命, “爱”往往成了控制子女的理由……剖析父母的这种心态, 除了人的天性之爱, 还有对后代的责任感, 以及父母的自私心和虚荣心。父母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夙愿, 讨回自己错过的机遇, 提升家庭在世俗社会中的地位, 光宗耀祖, 或者是巩固家庭已经取得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和声誉。

许多父母似乎都有一种误解, 他们认为幸福由物质和金钱缔造:“你看我们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钱”“你看他住着那么宽敞的房间”“你看我们把他送到了好学校”……在“爱”的悉心关护下, 父母认为给孩子铺就了未来幸福之路, 但实际上大多时候铺得是不太幸福的路。

我看了一些有关伟人的传记, 发现一个现象:不少成就大事业、实现人生大价值的人, 大多有极其苦难的经历, 生活极度贫困, 幼年丧父、丧母或者双孤, 由寡母或者别的旁系亲属、亲戚带养成人。孔子刚满3岁, 叔梁纥去世, 母颜氏将他拉扯到16岁, 也故去;范仲淹两岁丧父, 母柳氏贫困无依, 历经磨难;成吉思汗幼年丧父, 逆境中愈挫愈勇, 用雄才大略和武功创造了一个民族战无不胜的神话;胡适4岁丧父, 其母23岁守寡, 与幼子相依为命;安徒生童年丧父, 母亲改嫁, 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即便是一些出身“幸福”的人, 为了成就大事业, 也总是自觉地选择了一条近乎孤绝的自我精神和肉体的修炼之路。

我有时候突发怪想, 父母是不是孩子发展的妨碍?因为当一个人没有什么依靠时, 他作为人的潜能才极大地发挥出来。在这个世界上, 除了你自己, 再没有人会帮你。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 只有你对自己负责任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当一个人在成长中必须付出的磨难被现代家庭的“爱”代替之后, 是否意味着一个人的成长缺少了钙?一个骨质疏松的人如何撑起未来的天空?……人因为重力的作用, 像水一样总是向下的, 似乎只有磨难才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和品质。试看中国现代两万五千里长征, 毛泽东大手一挥, 决定过雪山, 过得了雪山我们的军队就天下无敌了。对每个过了雪山的人来说, 此后再没有什么能将他打败。

忽然想起里尔克的一句话:“何处还有一个会爱的人。”诗人太悲观和尖刻了, 但这也说明爱的路途真是艰辛。一个人如果感受到了简单的幸福, 要好好检查一下是不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狭隘的动物性。

我一直记着泰戈尔的那几句诗:

“尘世上那些爱我的人, 用尽方法拉住我。

而你的爱就全然不同, 你的爱比他们的伟大得多, 你的爱让我自由。”

这是一节关于宗教或爱情的诗, 我觉得对教育也很有启发, 愿与大家共享。

考场上怎样合理支配时间 篇5

那么, 怎样合理地支配时间, 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率呢?

浏览试卷, 胸有成竹

一般来说, 每一场考试, 在正式开考前5分钟老师就开始分发试卷。很多同学不知道利用这5分钟时间, 在写好自己姓名等信息后, 往往随意把剩余的时间打发掉了。而这宝贵的5分钟时间, 考生可以用来浏览试卷, 熟悉试题及题型, 初步了解试题的难易, 做到心中有数, 胸有成竹。这样, 考试时才不会因碰到生疏的难题而手忙脚乱, 导致方寸大乱, 手足无措, 而直接影响考试成绩的发挥。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

在开考铃响后, 按照试题的先后逐条解答。有些同学喜欢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题做, 这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 每一份试卷, 命题老师一般都循着先易后难的顺序安排。如果我们做题的顺序不当, 在后面稍有难度的题目上多花了时间, 往往会影响那些比较容易的题目的解答。一些本来应该做出来的题目, 也许会因为自己做题顺序不当而失分。因此, 解题的顺序很重要, 千万不可忽视。

前紧后松, 合理分配

在时间分配上, 一定要注意前紧后不紧。在时间分配上, 基础题少花时间, 难题多花时间。在解答基础题时, 在力求正确的基础上, 一定要快速, 不拖泥带水, 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后面的题。因为难题需要的时间难以估计, 如果在做基础题时, 占用了大量时间, 做到难题时, 时间就会显得仓促, 要想保证难题的成功率就难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无情逝去, 考生的心理会越来越急, 越急越紧张, 越紧张越做不出来。

舍车保卒, 确保效率

一般情况下, 很多同学会在难题上花费较多的时间, 但是在难题上花费的时间太多, 会直接导致一些本来可以做出的题目丢了分。事实上, 有些题目, 对某些考生来说, 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做不出来的。这时候, 考生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在估计确实做不出的情况下, 就不要浪费时间, 不如把剩余的时间用来确保自己能做出的题目不丢分。这样即使难题做不出来也不要紧, 这就是所谓的丢“车”保“卒”。千万不要小看这里的“卒”, 因为, 几个小卒的分值, 有时会比一个“车”的分值还要大。这就要求考生, 如果在难题上花费了不少时间还难以理清眉目, 就要迅速复查自己已经做过的题目, 力求会做的题目万无一失, 确保成功率。切记, 要在确定自己能做出的题目不失分的基础上, 再利用剩余的时间攻克难题。

易中有难, 巧妙穿插

会利用时间的高手, 往往会利用解答容易题目的时间动脑筋思考难题。一般情况下, 试卷开始的题目往往难度不大, 成绩好的同学会一边解答容易的题目, 一边在思考后边难题的解题思路。结果往往是, 容易的题目解答正确了, 难题在头脑里也有了一定的方法。遇到灵感, 想到了好的解题方法。会停下来, 打破常规解题顺序, 先把难题解答好, 然后在接着原来次序解题。如果是考语文, 考生会一边按题序解答, 一边构思作文, 到语文基础知识解答好后, 作文也在头脑里成型, 不另外多花时间。这样实际上就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考场的时间利用率。

突现意外, 冷静求胜

考场上, 突然碰到自己没见过的难题, 这样的意外情况是十分普遍的。此时最需要的是保持足够的冷静。如果感到自己一时找不到解题方法, 最好的办法是暂时放一放, 先做其他题目, 待其他题目做好后, 时间宽余的话, 再回过头来解决这道题。否则, 必须等把做过的题目全部复查, 确信没有差错后, 视时间情况再做此题。如果时间确实紧张, 又估计自己难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完成, 则必须有放弃的打算。切不可因小失大, 得不偿失。

复查试卷, 注意细节

不管时间多紧张, 都要留下一定的时间用于复查。经过复查后, 自己才会做到心中坦然。如果自己交卷后心中对正确与否也没数, 势必会影响自己下一科的考试。因此, 最后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应用与复查试卷, 包括姓名等填写是否正确, 答案是否都按要求填在该填的地方, 有没有因为匆忙而写错了答案等等。

以德育支配初中英语教学内容 篇6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德育支配呈现出来的问题

1. 首先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道德教育的引导过少, 英语的学习板块陈旧, 反反复复都是传统的学习素材。 就拿写作来说, 大部分的写作题目就是郊游、给某人写信询问近况、通知某人做某事, 就连阅读理解也一样, 去商店买东西、去餐馆进餐。 纵观整个初中英语教学, 题材上很少有关于道德修养的阅读理解和写作题目, 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学不到这一点, 成为教育的断篇, 教育的完善性没有做到位, 尤其是道德修养这一方面, 可以说是人们成长中必修的课程。 所以最大的问题是初中英语学习中没有融入道德品德的教育观念。

2.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对于德育教学的支配不合理, 正常来讲, 首先应该是关于道德品德词汇量进行学习, 然后由易而难深入到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 但是在教育编排上很少提及关于道德品德词汇量的学习, 所以在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时, 对写作上出现很多关于品德、道德修养的词汇很茫然, 不知道其含义, 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很大的阻碍, 降低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二、以德育支配初中英语教学的措施

1.规范以德育支配初中英语教学内容, 教师对学生们的阅读、写作方面多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引入, 例如:在学生的写作上, 教师可以自行拟订题目, 题目就从关于人们道德品德修养的形成入手, 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词汇与语法进行道德修养的写作, 全面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而用英语阐述道德修养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怎样的意义, 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德教育。 在阅读理解上也一样, 老师多选择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类型的阅读理解, 让学生通过英语的阅读提高道德品德素养。

2.通过实际举例展现英语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也就是通过英语进行道德品德教学, 采用实际发生的例子进行阐述,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 还可以加强德育教学。 例如:某学校在德育支配英语的教学中, 每天选择一位同学课前用英语进行演讲, 内容就是关于道德品质的例子, 可以是身边发生的, 也可以是新闻或者报纸播报宣传的, 目的就是让学生们组织好语言, 锻炼英语的表达能力, 从而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学习。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 学会将其变成自己的语言, 然后阐述出来, 通过对道德品质实例的描述与学习,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从中吸取经验, 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素质, 这对于英语学习与道德修养的教育一箭双雕, 具有实效性, 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与道德品质的学习,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通过多媒体播放英语德育教学的视频, 让学生从视频中寻找道德不良的行为。 例如:某个学校在进行初中英语德育教学时, 为学生播放不良道德品德的视频, 让学生用英语写出一条条不良行为的表现。 教师也要做到极力配合, 如果发现学生们找到的不完整, 要及时纠正, 回放片子, 保证学生对每一件缺乏道德修养的事件都可以展现出来, 提高学生的意识, 往往那些容易忽略的小事件更应该积极发现, 让学生从小事做起, 在道德修养的教学中做到至善至美。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自己, 那么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让这个城市的面貌更积极向上, 更和谐。

4.英语是一门语言, 最重要的就是单词, 所以要以道德支配英语教学, 首先要对道德品德教育的词汇进行学习, 加大学生的词汇量, 所以老师可以通过翻阅词典, 发现寻找关于道德品德修养的词汇, 然后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为通过英语进行道德修养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德育支配初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1.对于学生而言, 以德育支配初中英语教学对帮助他们学习英语更有利, 对于英语的学习是一项新的挑战与锻炼, 对于学生进行英语写作、阅读都有一定的帮助。 词汇量的拓宽, 学习内容的丰富都是通过以德育支配初中英语教学实现的, 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一定的影响, 对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对于教育来说, 以德育支配初中英语教学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以英语学习的形式将道德品德修养融入进去, 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从而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我锻炼能力。 也是教育层次的提高, 与时俱进地达到新时代下教育的需求,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 完善教育的实施。

总而言之, 以德育支配初中英语教学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支持, 也得到家长与老师的肯定, 它的实施证明了教育事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人们开始对于教育事业更加期待。 相信这一措施的实行, 对学生的英语与道德修养方面进行双重培养, 培养出更多道德修养高、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 为高等学府输送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兰优.德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现代教育科学[J].中学教师, 2014.

[2]盖世娇.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丹东师专学报, 2013.

[3]刘刚.中小学德育中的反德育现象及解决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7.

[4]冀艳利.初中英语课堂上落实情感教育目标状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通胀预期支配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篇7

一、疯狂的2009

对于2009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如果用两个字来描述, 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在2009年3月份之前, 即使最坚决的鼓吹房价者, 也没有想到全球经济风雨飘摇的这一年会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最火爆的一年。

为什么说2009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颇为疯狂呢?笔者将这种疯狂概述为如下三个方面。

1. 疯狂的销售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截止到2009年11月,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5203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53.0%;商品房销售额35987亿元, 同比增长86.8%。如果包括二手房的销售金额更是庞大。在这里, 笔者有必要纠正一种目前流传甚广的说法, 即200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 一半是房地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国的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并不包括商品房销售。久违的通宵排队等候开发商开盘的现象再次出现, 在杭州甚至出现开发商因此被迫提前开盘的现象。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某些城市出现了二手房交易接近新房交易的面积。以上海为例, 截至2009年11月二手房成交面积达2247.11万平方米, 超过2004年全年成交的2222.24万平方米, 创下自房改以来的最高纪录, 已接近新房销售的2417.3万平方米。

2. 疯狂的房价

2009年的房价涨幅, 应该是自1998年以来涨幅最大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 全国70个大中城市2009年11月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 环比上涨1.2% (由于2009年3月才是房价的最低点, 根据同比指数的特点, 未来房屋销售价格的同比上涨幅度还会提升, 但这并不代表环比还会上涨。房价同比上涨继续增加和环比下跌是完全可以共存的) 。这个数据与大众感觉的差距相当大。媒体广为报道的北京、深圳房价涨速超过经济增长的5倍, 上海房价涨速超过GDP的7倍, 是有数据支撑并且符合大众感觉的。从房价租金比的指标来看,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的统计数据, 2009年1至10月, 北京地区房屋租售比达到1:434, 高居榜首;上海地区也高达1:418;此外深圳、杭州均突破1:360。而且统计所采用的是二手市场数据, 如果换成新房, 结果“可能比实际水平还低”。另外, 从2009年的房价波动来看, 再次证明了我国房价波动的一个特征, 即“涨如脱兔, 跌如处子”。

3. 疯狂的“地王”

伴随着4万亿的财政支出计划和超过10万亿的天量信贷, 手握重金的央企在房地产市场拍下一个又一个“地王”。如果国企“地王”是“不差钱”的话, 那么一些民营企业或主业并非房地产的企业如海尔集团、格力电器同样在土地市场上一掷千金面不改色, 这其中除了有宽松的信贷条件和资本市场转暖等因素外, 保险资金松绑进入楼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在2009年新增加的10万亿贷款中, 有5万多亿贷给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地方政府由于有融资的便利, 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降低。于是, 我们看到一个反常的现象, 在房地产市场火爆的2009年, 全国的土地出让面积下降了20%多, 有些城市的土地出让面积只完成年初计划的50%左右。由于土地需求增加而供应减少, 使土地价格迅速上升。在“不差钱”的开发商和房价疯狂上涨的推动下, 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大幅跃升。截至2009年11月23日, 全国7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加超过100%。排在前20名的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6210亿元, 同比增加108%。上海土地出让收入821亿元, 北京为639亿元, 杭州为523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6万亿元, 也就是说, 20个重点城市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几乎占国家一年财政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二、楼市的病理学分析

对于上述一番前所未有的疯狂景象, 我们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2009年楼市的疯狂?笔者不揣浅陋, 谈谈2009年房市从绝望走向疯狂的原因。

房价的上涨从来都是买上去的。所以谈论原因, 首先必须了解究竟是谁在买房。与很多人的看法不同, 笔者并不认为2009年的房价疯涨是投机需求膨胀造成的。2009年12月新浪网和CCTV联合进行的百万网友房价大调查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数据截至2009年12月18日) :在总数约63000多人的网民调查中, 有大约44.5%的人认为购买房屋最主要的群体是“专门炒房的投资客”, 还有35.6%的人认为是“看到房价上涨而跟风买房的居民”, 只有13.3%的人认为是“因自住需要而买房的人”。笔者在这里不讨论其选项的设置是否科学, 我的观点是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最主要的购房群体绝不是职业炒房客, 一个简单的证据就是如前所述的二手房交易量超过前三年的总和, 在某些城市直追新房交易量。常识告诉我们, 由于二手房的交易成本要远高于新房并且是一对一交易, 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不利于资金的进出, 炒房者一般是不会将重金投入二手房市场的。所以大量购买二手房的就是普通居民。那么新房市场又如何呢?笔者承认新房市场上投机成分要浓厚一点, 但炒房客同样不是新房市场的主体, 他们不可能将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加近1倍。也就是说,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的购房群体就是普通购房者。当然, 笔者断言购房群体就是普通人而非职业炒房者, 并不意味着购房需求主要是自住需求。

支撑笔者认为购房群体并不主要是职业炒房者的原因还来自于对购房原因的判断。在笔者看来, 挥之不去并逐渐加强的通胀预期是推动普通人购房的关键原因, 这些普通人既不是职业炒房者, 也并不是为了自住, 只不过希望在即将来临的通胀中使得资产不缩水而已。弗里德曼曾说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来自印刷厂, 每次通货膨胀都与货币增加有关, 只要货币数量的增加快于产量的增长, 通货膨胀就会如期而至, 两者的时滞约为15~24个月。截止到2009年11月, 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达到29.64%,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34.64%, 因此, 只要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 就很容易形成通胀预期。无论这个预期是否准确, 它都已经扎根到普通老百姓心里。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想让老百姓相信通胀不会来, 真的很难。而且, 通胀预期在相对富裕的人群中, 认识更为深刻, 所以压力也就更加明显, 出手也就更加坚决, 这也就是为什么此轮一线城市的暴涨中, 高价房涨幅明显比普通住宅要高。我们回顾一下2009年的房价波动, 很容易发现1季度以后房价开始发力, 原因很简单, 1季度后, 普通居民逐渐意识到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2009年1-3月, 新增信贷分别为1.65万亿元、1.07万亿元、1.89万亿元, 同比涨幅分别达到105%、340%、580%, 这3个月新增的信贷就占了全年的一半。在上述天量信贷的刺激下, 不形成通胀预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 购买资产保值以对冲即将到来的通胀是非常理性的选择。由于预期通胀导致的楼市购买行为本身就会促成房价上涨, 从而加速预期的实现, 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笔者才坚持认为, 2009年楼市购买的主要群体并不是职业炒房客, 而是那些在政府的天量信贷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形成了通胀预期的人。而公共舆论包括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起到应有的降低通胀预期的作用。

三、2010年的楼市前瞻

房价还会大涨吗?不会!原因很简单, 在这一轮房价暴涨中, 在通胀预期下的收入透支已经非常明显, 在短期之内我们看不到整个社会还有如此之大的购买力;这来源于笔者对这一轮楼市购买主要群体的判断。另外, 在通胀预期下, 如果通胀真的到来, 政府势必会提高利率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房价一定会应声而落;如果通胀没有到来, 预期落空, 房价也没有再次上涨的道理。

更进一步, 笔者并不认同2010年的通胀会加速上行的观点。2009年11月由CPI表示的通胀开始转负为正, 很多人认为这正是通胀到来的标志。这个物价的上涨不过是年底季节因素的结果。在此, 笔者有必要指出, 轻微的通胀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没有必要格外恐慌, 实际上由于商品质量的改进, 一年2%的物价上涨是合理的。当然, 一旦CPI超过5%, 央行一定会采取紧缩性政策。但中国经济的现实是产能严重过剩。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 遏制了局部价格上扬推高中国整体价格水平上涨的内在传导机制。另外, 随着人民币汇率变得更有弹性, 本身也会降低物价上涨的压力。

笔者不支持房价上涨的另一个理由是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不可能继续和2009年一样宽松, 未来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中国在内都会寻找退出之道, 随着中国出口的复苏, 房地产业在“保八”中承担的压力会有所减轻, 这为政府采用更严厉的调控政策提供了空间。澳大利亚的先行已是明显的标志。既然未来的政策只会比现在更严峻, 又怎么会导致房价大涨呢?2009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表明会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我们预期2010年的“适度宽松”要比2009年的“适度宽松”紧缩的多。从目前的现实来看, 2009年12月相继出台的关于二手房营业税优惠的调整和关于开发商缴纳土地出让金的调整已经预示着未来一年关于刺激楼市的一些优惠政策会逐渐退出。但其中核心的关于七折房贷利率和二套房首付比例是否有必要调整, 笔者持保留意见。在笔者看来, 无论楼市如何变动, 对于居民的首套房给与贷款利率优惠都是理所应当并且早该实施的, 不能因为楼市有泡沫就取消首套房七折房贷利率。

笔者预期未来一年的房价不会大涨, 但是泡沫会崩溃吗?在正常情况下, 如前所述, 房价在波动时涨得快跌得慢, 原因在于, 楼市遇冷时往往是成交量低迷, 但价格会顽强地抵抗下跌;只有在泡沫崩溃时房价才会一泻千里。对于很多人预测一线城市泡沫即将崩溃, 笔者不敢苟同。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还会加速, 只要还会有更多的人进城, 泡沫崩溃的场景就不会出现。另外, 这些一线城市中购房的主体如前所述并非职业炒房者, 相对而言, 他们有充足的耐心认为房价会长期上涨, 房价的下跌只会使他们退出交易。尽管如此, 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收入涨得更快以实现房价的软着陆, 并去掉泡沫需要更多的智慧。

支配企业 篇8

国家统计局15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指出,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801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7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3%,经营净收入增长9.2%,财产性收入增长1 1.2%,转移性收入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871元,同比名义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5%,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3%,财产性收入增长27.0%,转移性收入增长12.2%。

上一篇:供电企业基建财务管理下一篇:解决方案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