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考(精选6篇)
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考 篇1
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作为我国基本国策被确立下来,30多年间,行政单位会计出于和改革开放步伐相适应的需要,不断进行自身制度上的摸索与调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变革成绩,在回顾旧有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新环境下改革的可能性与难点、突破点,必然有助于会计制度的真正变革。从另一方面来看,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当站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多方面、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借助完善行政单位会计标准体系、完善财务报告内容等,全面提升会计信息水平,保证行政单位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全面增强。
一、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经验及新制度变化
(一)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经验
在1998年我国颁布《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制度》以前,行政单位一直遵照执行的是《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不仅将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合而为一,同时将二者的单位会计并称为预算会计。因为市场经济的深入,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政企分离倾向,事业单位走入市场之中,而行政单位则积极变革政府职能,这让二者的会计内容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异。1998年,财政部依据现实情况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准则》,同时颁布了《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制度》,让既有的预算会计得以细化,使行政单位会计同事业单位会计,再加上各级政府财政会计三者共同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系统,而不是原有的总预算会计加单位预算会计的简单模式[2]。因为部门预算改革、政府采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调整,再加上政府内收入与支出分类的细化,种种财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进行,使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得到了内容及方式上的创新及丰富机会。1998年所制定的针对行政单位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同新形势发展需要相协调,出于同改革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考虑,在2012年时,财政部又开始着手对《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制度》加以修改,深化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内涵,调整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
(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变化
同既有的《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制度》比较起来,新修订的制度主要表现为下述诸多方面的变化。在会计核算目标制定上,以同时满足行政单位的日常预算管理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需求为前提条件;为了达到会计核算目标需求,制度增加了“双分录”实施范畴;会计核算会受到财政改革的客观影响,新制度把这种影响性完整地展现出来;在会计科目上做出了更大调整,增加了在建工程科目、无形资产科目,这样有利于更加完整地应对财务管理需求;出于使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加科学准确的考虑,新制度增加了由行政单位进行直接管理的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核算内容[3];关于无形资产如何摊销,以及固定资产如何折旧等项工作内容,原制度中没有而在新修订制度中有所体现,这同样是一种进步,可以给接下来的核算反映行政成本提供基础性保障;将基建类信息融入到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整体之中,将有利于信息的整合与有效应用;增加资产基金还有待偿债净资产等项类别,可以表达出非货币性资产、个别负债变动给单位净资产所带来的真正影响,从而全面了解行政单位净资产真实状况;对收入、支出方面的会计科目安排所做出的调整,将会使行政单位财政预算管理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财务报表方面,体系与结构的科学性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财政拨款的收支表原来没有而新添入,资产负债表等项目原本不尽合理而做出了调整等[4]。
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变更改革的一些问题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变更改革存在着一些热点及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同样是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使这些问题得到合理、妥善解决,无疑会使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产生更大进步,更有利于行政单位全面工作的改革增效。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问题探讨
在既定的财务报告模式之中,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时,仅针对主管部门提供报告,其中一小部分报告可以对职工进行公开,然而绝大多数报告内容属于保密性质,不会公诸于众,在透明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公开性不足[5]。而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提升,行政单位财务会计的报告形式、报告内容,都存在一定的不能及时更新问题,在应用会计信息方面,难以使应用者得到满足。
(二)对资产讲理处理问题的探讨
在行政单位里面,存在规模庞大的国家资产是极普遍的事情,因此如何对国家资产加以计量和处理,俨然是行政单位会计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在包括新修订的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制度里面,对国家资产予以计量时,需要依历史成本计算阶段进行开展,计算所得到的捐赠资产部分时需依市场价格予以处理,在计量无形资产之际,则需依评估价格进行最后确定,而在盘亏及盘盈资产方面,会计制度的规定则付之阙如,并没有具体体现出来[6]。同时,在当前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准则里面,对于公允价值的大规模应用,亦即对于公允价值能不能在行政单位中加以借鉴,也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具有特殊性质的行政单位资产而言,当引用了公允价值规则时,必然会牵涉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行政单位的资产真实性特点及完整性特点,同时还存在同我国既有资产管理原则相矛盾的可能性,这一问题也需要加以重视及妥善处理。
(三)对会计准则制定问题的思考
行政单位是否能和事业单位采取统一内容与形式的会计准则,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具体呈现于下述两个方面。首先,如果将行政单位的会计准则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进行结合统一,那么必然会使行政单位会计改革成本大幅度缩减,同时还可以让行政单位管理模式更加趋向于规范化,做到同国内经济发展局势乃是国际市场状态相协调[7]。如果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会计准则时,其性质与执行效果将大异其趣,可能给行政单位部分核算功能带来一些方便,然而因为行政单位同事业单位毕竟存在着诸多共同点,会造成准则重复出现的问题,增加会计制度改革成本。另外,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国家资产处于均衡分布状态,而在具体的会计核算阶段,把基本国家资产排除之处,还存在其他内容的资产项目需要进行核算处理,所以,能否将行政单位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进行合并,采取哪种方式加以合并,是仍然需要进行具体而细致研究的。
(四)对会计处理基础划分的分析
行政单位一直以来所遵行的都是收付实现制规则,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把国家预算特点真实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能够对资金供求情况加以及时全面的掌握,为资金供给保障奠定扎实基础。而在现实情况之下,我们国家建立形成系统财政体系以后,行政单位的会计预算目标、会计预算范围等均发生显著变化,如果依然完全依附于收付实现制规则,那么将无法真实有效反映出资金需求及资金结余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关于绩效评价上的内容也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影响。所以会计制度调整需要考虑到权责发生制的改革与引进,这是一项难点问题,而这一问题不得到解决,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变更改革终难实现,也就是如何研究实施权责发生制,是当前应当重点分析的问题。
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变更改革的措施
(一)关注行政单位财务报告审计方面的内容
如果要想把行政单位里面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与完整地展现出来,就必须对会计制度中的财务报告审计内容加以依赖。就目前来讲,我国会计制度不断发展,行政部门的报告在交由审计部门进行充分且独立的审计之后,有必要进行更透明的披露,缩小秘密性的范围,增加公开性的可能。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还有各种规模企业,已经实现了对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特点,即及时对财务报告内容加以更新[8]。因此在对行政单位中的财务报告进行规定时,同样需要注意公开性与及时性需求,并且考虑到行政单位中所关系到的财务报告审计问题,增加审计范围,正确纳入需要审计事项。要对审计制度及审计方法进行强化,从而保证行政单位财务报告更具可靠性与真实性。
(二)使财务报告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
在行政单位中,财务报告制度里面所涵盖的内容有:政府财务监督制度、公共财务管理制度、政府财务信息公开制度等。这些制度均应当具备真实有效特点,同时,还需要对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协调的民主监督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加以健全,以使政府公共部门的会计制度得以真正发挥出其应有功能,展现出制度在公共性方面的优势。在当前时期,应当对行政单位里面的财务报告,特别是财务报告里面相关准则予以完善,使其同民主监督需求、公共财政需求相一致。在近期可以做的是选择一些行业首先进行试点性调整,比如选择交通、教育、医疗等先行尝试,让这些试点调整给接下来的工作全面铺开提供必要的经验积累[9]。
(三)做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宣传
利用强有力的宣传工作,能够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认知范围尽可能扩大,对会计制度改革存在重要意义。比如在进行相关的会计制度改革前,应当将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做好,借助定期资产清查、调研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工作上的建议与提醒,使之了解改革进行的势所必然。另外,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当统一执行,在执行之前优先起草,优先宣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施过程更加顺畅与完善。
(四)适当引入推动权责发生制改革
行政单位如果引入权责发生制,并不会同现在所执行的收付实现制出现矛盾,这是由于权责发生制同收付实现制具有相互存在与相互依托的可能性。依行政单位各种核算条件还有核算内容,核算主体完全能够进行合理化选择。从我国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市场经济演变情况来看,行政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是非常可行的。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权责发生制时,行政单位需要创建更加完善的外部条件,并保证改革处于渐进而非突变状态,逐步积累经验、逐步发展过渡。
四、总结
因为我们国家行政单位正在进行整体上不断深入的改革,直接导致相应的会计工作改革倍受关注与重视。就目前来讲,现时实行的会计制度已经难以使行政单位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的需求相适应,会计制度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将会计制度中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同行政单位改革发展情况相对应起来,让会计工作从制度上更加完善,以便使其执行时的效果更好。根据前面的论述,行政单位出于同当前市场经济客观环境相一致的考虑,对于相应的会计改革性内容必须要进行逐步完善,才有可能让存在于行政单位之内的会计工作真正提高效率。目前的行政单位会计改革之中,很显然存在一些难点问题,而正是这些难点才是应当进行理性分析并值得真正实施的有效改革途径,才能够把行政单位会计改革重要意义彰显出来。
参考文献
[1]邹海霞.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今日科苑,2014(09):21-22.
[2]洪淑君.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及其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4(24):77-78.
[3]李弘莉.浅议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突破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36-38.
[4]徐克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51-52.
[5]甘玉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微[J].现代经济信息,2013(20):18-19.
[6]刘弢.试论事业单位财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20):27-29.
[7]左美春.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23):33-34.
[8]王圣翔.试论在分类改革背景下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J].中国商贸,2013(11):33-36.
[9]王金秀.论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优化[J].中国财政,2013(20):12-14.
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考 篇2
高考作为践行社会公平、教育公正原则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社会实践,关乎多方利益主体的较量与博弈.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从政治学的视角检视和反思中国高考制度的创设、持续和变革的进程,通过对公民资格理论、公共服务理论以及协商民主理论的诠释和评述,寻求一个能够逻辑地支撑和实现高考公平公正原则的理论架构,以期为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有益的借鉴价值和思维模式.
作 者:倪明胜 Ni Mingsheng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研究生部,天津,南开,300191 刊 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1(3) 分类号:G40-053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 公民资格理论 公共服务理论 协商民主理论
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考 篇3
关键词:高考改革;思想政治;教学;新要求
《方案》的颁布,除数语外必考科目,学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任选三科进行考试,这样的考试科目设置,引起了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教师的关注。尤其是教师方面,因为高考改革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兼顾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政治高考改革的内容分析
首先,结合社会时事,像科技、民族精神方面等,考查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观察能力,以及价值观等。其次,多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题型多以基础知识为主,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和总结。同时,题目中应不乏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最后,高考内容中,也出现了语文、历史、数学等方面的内容,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二、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师传统教学中重学习成绩、轻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重提醒、轻引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原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释放学生的天性。专业发展的改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好习惯,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使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民族精神、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教师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桥梁,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掌握的质量和水平。对此,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品质。
例如,教师在讲解“文化生活”教学内容时,首先,教师应将文章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等提前给学生讲述,让学生带着共性问题进行自习;然后,针对给出的共性问题进行教学;最后,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以及知识拓展。开放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打破师生、学生之间的尴尬,并且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充分地转换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2.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地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对此,教师要灵活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如分层教学,将学习成绩好,以及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提醒式的教学;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引导性和点拨式的教学;而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要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讲解“文化传承与创新”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包括文化是什么、为什么、你怎么看、应该怎么办等几个问题,逐步从基础知识进行过渡,使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做事缺乏理智,而政治品德课程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同时,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更能挖掘出学生的情感价值,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为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首先需要教师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充分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概念、规律、理论等;然后将知识理论有效地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联系实际问题中得到训练,提升能力;最后让学生通过关注社会热点、时事,使学生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助于自己健康心理的构建,以及优秀美德的养成。
综上所述,通过高考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要求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思想政治高考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同时也颁布了适合现代化教育的《方案》,但是改革的质量和效果,以及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有最直接的关系。对此,教师应充分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做一名合格的知识导学者,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季敏.新高考改革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下,2015(6):214-215.
[2]陈永.高考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要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24):80-81.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思考 篇4
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 以标准化试题、标准化答案、标准化阅卷为主要特征的标准化、统一化、固定化的高考招生制度进而走向模式化、僵死化。可以说, 现在这种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了制约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瓶颈——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导引全国的中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都在按照这种模式培养一流的考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 就是用考试这根指挥棒, 去指挥教学过程, 甚至指挥整个教育体制的运转。应试教育颠倒了教育和考试的关系, 考试在先, 教学在后, 考什么, 教什么, 学什么;怎么考, 怎么教, 怎么学, 考试引领教学, 教学服从于考试, 教师将教育变成了教学生怎么去应付考试的技术, 应试教育将教师异化成高考技术的拆解者和应考技术的传授者。当然, 深受应试教育之害的主要是学生。学生为了在千军万马中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 更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他们学习的唯一动力, 就是为了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因此, 他们死记硬背地读课文, 不假思索地记笔记, 不厌其烦地做作业。长此以往, 不少学生的身体累垮了, 心灵摧残了, 学生因不堪忍受沉重的压力, 厌学者有之, 犯罪者有之, 自杀者有之。
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既慑于教师的权威、又慑于书本的权威, 他们只能是传统者的维护者, 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只能是一些唯唯诺诺、因循守旧、没有创新意识的人, 依靠这样一批人, 四个现代化怎么实现?中华民族怎么振兴?因此, 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非改革不可!
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怎么改革呢?笔者认为, 高考招生应该改变那种一考 (甚至一分) 定录取的做法, 而代之以“高考分数+中学平时成绩单+其它综合素质+面试成绩”的选拔录取方式。
先谈高考分数问题
我们国家这么大, 参加高考的人数多, 各地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不同情况, 如果取消全国或省市的统一高考, 而改为由各校自主命题招生, 恐怕不太现实, 因此, 全国或省市的统一高考这种形式还需保留, 但考试体制、内容和方式应该改革。
先谈高考体制方面的改革。我们认为, 负责高考的命题、组考、阅卷工作, 应该由既脱离于中学、也脱离于大学之外的中立考试机构来承担。这样做好处很多:首先, 有利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 现在, 高考成了教育的图腾, 成了学校生存和繁荣的重要指标, 每年高考一结束, 哪个学校考了多少重点本科, 考了多少一般本科, 排名第几, 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 影响学校的经济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 哪个学校敢不拼命抓应试教育。按照我们这种改革方案, 中学的主要工作是完成中学阶段的教学任务, 学生可回到社会去, 自己到考试中介机构报名, 自己去参加考试, 显然可以减轻高考给学校和学生带来的压力。其次, 考试中介机构专门组织高考, 他们人员专业化更强, 操作会更加规范, 可以减少监考特别是阅卷中出现的误差;第三, 他们是以组织考试为职业, 如果出现徇私舞弊, 弄虚作假等现象, 他们的机构就会倒闭, 人员就会失业, 因此, 更能保证考试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从而增加考试的可信度。
在高考内容和形式方面, 我们主张用开放性试题替代封闭性试题。现行的高考, 多以封闭试题为主, 这种试题形式, 多有唯一的结论、固定的答案。在考试内容方面, 侧重于考查考生识记、复制、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种题型的影响下, 我们的教学在注重学科知识的同时, 轻视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注重教学的同时, 轻视了学生的认知策略。学生往往习惯于僵化的学习方式, 习惯于知识的收藏、知识的复制、知识的迁移, 顶多是知识的运用。在这种题型的影响下, 学生很难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批判否定, 很难进行重组, 也很难有所创新。而事实上,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 知识的创新才是知识的最高层级。
我们所说的开放性试题, 是指没有唯一结论或固定答案的一种试题形式, 它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能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内容。这种试题以研究性、生成性为基本特征, 更符合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更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有人认为这种开放性试题, 没有唯一的标准化答案, 不便于阅卷评分, 其实, 国外流行的等级描述型评定法和要素分析型评定法等方法, 已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高考形式方面, 可以借鉴自学考试的方法, 每年多举行几次高考, 考生愿意在什么时候考试哪一门或哪几门课程, 完全由考生自己决定, 如果那一学科没考好, 下次考生可以再考, 在规定的高考分数有效期内, 以考生考得最好的一次为准。
对于高考成绩, 在整个录取成绩中所占的百分比, 则完全由招生高校自主确定, 这样考就增加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
再谈中学的平时成绩
高考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进大学后, 继续深造的潜力如何, 它并不涉及到考生对高中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要考查这一方面的情况, 则要看考生在中学阶段的平时成绩了。有人说, 举行一次类似会考的水平测试不就行了吗?其实不然, 一次考试只能提供一个检测静态知识和能力的平台, 要测定一个人学习潜力, 就得考查这个人的动态、发展的学习情况。看这个人学习的发展趋势, 是呈上升趋势, 还是呈下降趋势, 或是稳定在平稳的水平上, 要得出这个结论, 就得考查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了。同时, 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列入升学成绩之中, 也有利于中学阶段的教学工作,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下面谈学生的其他综合素质的考查问题
这里所说的其他综合素质的考查, 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个人人品及修养, 该生平时待人接物的言行、态度、性格、脾气、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责任心等方面。依据的资料可包括:自我鉴定、班集体鉴定、班主任的操行评语、社区 (村民小组) 鉴定、参加公益服务情况、因突出事迹而受到赞扬、奖励情况, 因违法乱纪而受到处理惩罚的情况等。
2.文体方面:是否参加过各类运动队兴趣小组, 是队长还是队员, 参加过哪一级比赛, 取得过什么成绩, 受到何种奖励等。
3.科技活动方面;包括参加过什么活动小组、参加过什么学科竞赛、搞过什么发明创造、得过什么专利、发表过什么作品、获得过什么奖励等内容。
4.社会实践: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参加过哪些与所报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担任过什么职务或工作, 取得过什么成就, 受到过何种奖励等。
各招生学校可以根据以上情况, 制定相应的等级类别, 确定相应的分值, 作为录取时的参考依据。
最后谈录取的第四个依据——面试成绩
前面我们所谈的高考成绩, 中学平时成绩, 其他综合素质还只能反映出考生继续深造的一般共性情况, 事实上, 每所学校, 每个专业, 对选拔新生都有特殊的要求, 因此, 面试是必不可少的。面试是高校行使自主招生的主要手段。面试的方式, 各高校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自行确定。一般可采取考试、考核、考查、面谈、检测等方式。
人们常说,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之时, 就是应试教育灭亡同素质教育施行之日, 这话不假。改革了旧的招生制度, 应试教育的根基彻底铲除了。
对于这样一套高考招生制度, 人们会有两方面的担心:
一是怎么杜绝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其实, 只要制度健全, 订立一部《考试招生法》, 让公、检、法、纪检、监察、新闻媒体、人民群众都参与监督行列, 发现考生、教师、学校、社区、考试中介机构等部门弄虚作假, 就取消他们参与高校招生的资格, 考生就失去了进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教师的阅卷、计分工作, 高校不予承认, 你就得失业;学校、考试部门就得倒闭。我想, 法制一健全, 个人信用档案一建立, 社会的诚信度一提高, 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会大大减少。二是怎么操作的问题。有人认为, 这么一搞, 操作的难度就提高了。其实不然, 现在的全国或省市统一考试招生, 涉及到考试的布局选择问题, 监考阅卷老师的选拔培训问题, 考生交通住宅问题, 有关部门的配合协调问题……而按照这一改革方案, 使高考进入常态化、规范化, 学生参加一次高考, 就像办理一份证件一样简单了。招生录取时, 高校先公布自己的高考和平时成绩及其他综合素质的方面招收标准;考生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志愿将自己的材料投寄给相关的学校;学校接到考生的材料后, 进行初步筛选, 并将筛选结果及时通知考生, 或不予录取, 或参加面试。面向全国招生的学校, 在考生相对集中的地方派遣面试工作组;在考生较少, 距离较远的地方, 面试工作也可委托当地的中介机构进行。为了保证考生选择的机会, 可以允许考生向多个学校投寄申请材料。另外, 不同批次的高校可以错开录取招生的时间。
高考招生制度事关重大, 它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将影响到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等方面的调整, 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但是高考制度必须改革则是毫无疑义的。
摘要:现行高考招生制度是产生应试教育的总根源, 非加以改革不可。我们可以用“高考分数+中学平时成绩+其他综合素质+面试成绩”的方法取而代之, 以彻底根治应试教育。
关键词: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全愈:《“高考”在美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1
[2]杨晓升:《中国教育, 还等什么?》, 经济日报出版社
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考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重视意义
在多年的高考中,英语都是和语文、数学学科一样,被当做三大主科之一。目前绝大多数省市的高考模式仍实行“三+综合”模式,这里的“三”就是指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每科各占150分,这里的“综合”分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在这样的高考设计中,英语学科的地位相当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因为英语成绩太差使得总成绩不过关,从而与某些自己心仪的大学院校失之交臂。在某些大学的专业招生中,对英语成绩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成绩合格,还要进行必要的英语考试测试。在这样的形势下,从家长到学校,对孩子的英语教育都十分重视,这就催生了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班。从很小的时候起,有的从几岁起,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培训,看看城市综合体中林林总总的英语培训班,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到大家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度。
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即经过这么多年的英语学习,培养出的英语人才并不是很多,相反大多数人走上工作岗位后,所学的英语几乎忘得差不多,所能记忆的就剩下几句诸如“How are you”之类的问候语。因此,有人对英语教育提出严重的质疑,认为英语属于一门语言学科并非人人用得着, 为什么整个国家投入这么的精力进行教育教育呢? 应该把它剥离出来,让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的呼声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注, 在各地开始推行的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变动最大的当属英语学科了。最大的变化无非是两点:一是降低英语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由过去的150分,降为120分,甚至低为100分,将这些分数加到语文学科,以增加国学的比重,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改变英语学科的高考模式,变过去的三年一考,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为可以三年多考, 以自己最为满意的最高成绩入档纳入总分。这样的变化对英语学科教学来说无疑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该如何搞好英语教学呢? 这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引导学生重视英语学科学习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后,英语学科的地位变得不重要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静下心思考,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考试的制度设计上,除了语文、数学两门功课作为高考科目计入总分外,其他学科如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以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为准, 学生根据自己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其余作为考查科目通过即可。而英语则变为可以参加多次考试,学生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成绩计入总成绩。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学生们可以集中精力学好英语,通过一次考试获得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 然后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就不用把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这样的话,刚上高中的第一个学期的任务实际上就非常重要, 毕竟英语考试试卷的难度设计要保持相对稳定,才是相对公平的。因此,此时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付”英语。这样看来,至少在高中的某一阶段,英语学习并非变得不再重要,而是更加重要了,毕竟某一阶段的努力和付出将直接决定后边的学习时间和任务的安排。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从学生一升入高中开始,就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从心理上对英语学习重视起来,争取一鼓作气,取得胜利。
二、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意义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设计, 实际上是把英语教学回归到一门语言教学的轨道上。说到底,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为重要的是,学好英语体现了一个现代公民的素养为什么这样说呢? 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离开其他国家,因此,世界各国逐渐融合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面对越来越开放的中国,我们少不了要与外国人打交道。那么,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什么? 毫无疑问,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尽管随着我们国力的不断壮大,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汉语仍然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一门语言,还没有代替英语成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掌握好英语,就体现了我们的全球视野和素养。因此,我们要教导学生不要把英语学习作为应付高考的一种短暂行为来看,而应该把掌握一门语言作为自己的终身任务,活到老、学到老。尽管高考招生制度做出了这样的改革,但我们仍然要看到的是,有些大学和学科的招生对英语成绩的要求仍然是十分严格的,比如一些外国语学院,要立志成为优秀的翻译人才甚至出色的外交官,不掌握好英语怎么可能实现呢? 事实上,对有志于从事与语言有关的青年来说,尽管可能英语考试已经通过了,但是英语学习并未就此结束,仍然需要在其他学科学习的间隙抽出时间自学,毕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假如我们在高一第一阶段就通过了英语考试,接下来的若干年时间内,我们不再学习它,那么,遗忘是相当快的。毕竟语言学习需要记忆一些单词和句型。事实上,对于英语学科的学习来讲,一天不学习,就会感到生疏。
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考 篇6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司法改革,完善建议
《决定》规划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方向, 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 并提出扩大范围、随机抽取、事实认定。《决定》指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保障公民陪审权利, 扩大参审范围, 完善随机抽选方式, 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开始实践人民陪审员不审理法律适用的问题, 而是审理事实的认定问题。”本文以此为起始点来思考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困境和完善建议。
一、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以致陪审员制度“泡沫化”的问题
该问题是法律界提出次数最多, 也是此制度最棘手的问题。有些学者主张完善立法。针对此主张, 笔者持有不同看法。在现代采用陪审制度的国家中, 大多都有《陪审法》, 而我国虽然没有《陪审法》, 但是也有法律或者文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至于在宪法中规定有关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明确规定, 笔者认为并不现实。因为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 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岂不是大材小用。况且,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已经体现了人民可以参与政治, 而陪审制度又是公民行使参政权参与司法的重要途径。所以完善立法并不是解决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最佳方法。英美政党制度的精英们主张:“任何制度都有内涵的理念, 制度是理念的外化, 人民的理论在头脑中构建起理想的秩序, 并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和运作来实现自己的秩序理想。”因此, 任何制度都是从理念上发展而来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否能够在中国存在、发展和完善, 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主要取决于人的观念和理念。
二、人民陪审员选任的日趋“精粹化”, 使得“民众化”的基础动摇
从法理层面上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第4条第2款规定, 担任人民陪审员, 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对于此种规定, 无疑使得大多数的公民不再享有该权利。我的看法是, 条文中使用了“一般”这个措辞, 所以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不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都不具有被选任为人民陪审员的条件。
回归到现实层面, 现行的陪审制度规定陪审员必须参加培训, 而且由基层组织推荐陪审员等硬性规定, 这就导致了实践当中被选任的陪审员大多是高学历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 (试行) 》第14条要求人民陪审员的人选, 应当吸收社会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人员。但实际上, 最终成为人民陪审员的人员基本上是学历较高、影响较大、能力较强的社会精英阶层。由此, 也出现了人民陪审员“比法官还法官”的现象。
对于解决人民陪审员“精粹化”的问题, 大多数学者主张法律应当放宽人民陪审员担任的条件, 不再硬性要求“具有大专学历以上”。对于此种观点, 笔者仅持部分赞同的观点。笔者认为, 法律对于人民陪审员应该具有一定的学历的规定并不苛刻, 但是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不是成为人民陪审员的必备条件。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 虽然学历高不等于有素质, 但是经过良好的教育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因此也就更有利于展现司法的权威和树立法官的威信。但是, 这并不要求必须具备法律知识素养, 法官应当获取群众智慧, 提高自身政治行为的可行性。而且前文也提到, 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 这是人民陪审制度的目的, 而不是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审理的条件。第二, 前文我已阐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第4条第2款规定中使用了“一般”这个措辞, 不能说明所有的不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都不具有被选任为人民陪审员的条件。而且第4条第1款的规定意味着只要满足这四个条件, 就具备了成为人民陪审员的资格。而第二款是作为单独的一款列出, 说明不在“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当具备条件”之内。
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各种新型案件层出不穷。这就对法官的要求越来越高, 除了具备法律素养以外, 还应该有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 这就增加了办案难度, 同时也降低了办案效率。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聘请专业知识人员参与案件的审理, 即聘请特邀审判员。
参考文献
[1]廖永安.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路径探析[J].中国法学, 2012 (3) .
[2]袁勇, 黄进才.扩大农民政治参与与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J].法学杂志, 2011 (10) .
[3]周祖成, 吴莉.人民陪审制度改革应以司法公正为导向[N].法制日报, 2015-3-25 (10) .
【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考】推荐阅读:
高考制度改革11-03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07-28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09-24
高考制度08-16
日本高考制度07-14
统一高考制度08-20
印度高考制度10-03
高考制度利弊07-26
古代监察制度高考历史08-14
美国高考升学制度报告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