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实践

2024-09-09

勤于实践(共12篇)

勤于实践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认知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完善学生人格、落实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一、深入学生,发现问题。

在语文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语文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途径有两个:一是注重学习青少年心理学;二是深入学生收集信息及案例。如心理学提到早恋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教师应了解学生常把青春萌动时期对异性的好感和倾慕误认为是爱情,陷入情感困惑而不能自拔。如何让学生懂得真爱更深刻的内涵,使学生正确区分爱情与友情,明确自身责任,认识到爱情应摒弃物质因素,要坚守人格的独立平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是高中生中急待解决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善于挖掘,有机渗透。

在语文课本中,不乏作者自杀或作品人物自杀的内容,语文老师尤其要注意对自杀行为的正确理解和引导。从我国第一个自杀的作家屈原算起,很多作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惜以死抗争,这跟“士可杀不可辱”的儒家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屈原列传》中无论是屈原那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还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理性的沉痛,都无不让人为之动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感情深沉志趣高远的文句,让学生理解尽管奸佞当道,报国无门,屈原只能“自投汨罗以死”,留下万古悲风,但他火热的报国之心仍在历史的时空里激越跳动,他正道直行的光辉品格,为理想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给后代中国人明确了特立高标的道德价值取向,成为国人的道德源泉。教师在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不能忽视让学生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不管他们为什么自杀,这都是一种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思想,是一种懦夫的行为。著名诗人海子、顾城和作家三毛,他们的作品受后人瞩目,但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却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

三、创设情境,开展渗透。

情境刺激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客观基础和直接动因。情感活动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笔者把“赏析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的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播放康桥优美的风光片,伴以轻柔、舒缓的音乐。同时教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介绍背景材料: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从穿过康桥大学的康河与康河两岸的自然美景,他领受到大自然神奇和甜蜜的温馨,把康河视为净化心灵的圣地。这里,波光滟滟,绿草如茵。风光旖旎的康河岸边,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他有时还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魂牵梦绕。再度回到母校,怎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抒情诗。接下来,听配有古典音乐的《再别康桥》录音朗诵。聆听录音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发挥联想和想象,用心灵去感知并默默地在心中勾画康桥美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入诗歌时,已经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那种饱含深情的语调、优美的风光画面和轻柔舒缓的音乐,已经酝酿出一种特定的浓厚的感情气氛,并且强烈地感染着学生。这个时候再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升素质,当好楷模。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新使命。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素质,优化语文教学显得尤为迫切。教师风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些方面常常会给学生以很深的心灵投影,留下长久的印象,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塑造美好的形象,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躁动时,教师要有良好的心境,做到“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理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价值多元潮流激荡不断的时候,语文教师要做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进而热爱学生,拓宽自身知识面,降低自身虚设的文化知识高度,以学识为左脚,以人格为右脚,做好人带好路。

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习新理念,更新教育观。新的教育理念,使我们懂得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而且在发展能力、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集体活动中认识、感受自己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形成对自己的评价。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不仅适合于语文教学,而且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进行平等、双向的沟通,可以优化教学,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参考文献

[1]卢焱红.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3) :49-58.

[2]刘姣华.论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1) :108-110.

勤于实践 篇2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在五四青年节之际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是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的最深刻体会:青年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乐于奉献。

我们大家都很清楚,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是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法宝。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不断摆脱束缚、解放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首先我们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我们要学政治理论,学业务知识,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并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而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联系自己目前的工作实际,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勤于学习。“学然后知不足”,学习是我们解惑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我们破除思想误区,更新陈旧落后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们青年人应时刻不忘学习,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具体的讲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时时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了解渔政动态,刻苦钻研业务知识,认真学习、了解与渔业、农业等相关的各 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从而创新工作思路,适应新时期渔政管理工作的需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就是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如果只顾埋头苦干,不进行或不善于系统的总结、提炼,那么一生的辛勤工作到头来可能只是一场简单的重复劳动。面对具体事情,特别是复杂问题,更要认真地进行分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有利因素,客观对待不利因素,使我们的工作在思考中开展,在开展中思考,不莽撞,不蛮干,不懵懂,不迂腐。

勇于实践。“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目的是要促进发展。自己在工作中力争做到:一树立科学的实践态度,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又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提高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保证工作质量。二敢于创新,工作中开创新思路、新局面,不墨守陈规。新思路、新办法的应用在工作中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比如在值班室管理上我处每年都有新举措,06年实行处级干部带班制度,07年我们针对海上应急值班的新情况制定了新的值班制度和报告流程,今年我们又计划统一海区值班登记记录程序,统一印制值班记录册等。实践证明这些新举措的应用都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几年我局的值班工作一年一个台阶,能及时接报转达各类信息,从未出现漏听漏报的现象,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三工作中注意积累,多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们请教、学习,要把个人的实践能力融入大众的实践活动中去,增强实 2 践锻炼的效果。

乐于奉献。奉献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而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当非典疫情袭来,广大医生、护士和科研人员,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冲上第一线,拯救了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同胞,有人还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今年春节南方遭遇百年不遇的冰雪之灾,为了保交通、保电力,让困在路上的乘客早日回家团圆,让百姓能过上亮堂的春节,广大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电力、交通抢修人员放弃和家人团聚,忍受饥寒,奋战在救灾抢险的第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精神的伟岸长城。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的含义。作为渔政干部,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渔政工作人员应该把保障渔民的切身利益,维护渔民的合法权利,为广大渔民创造舒适、和谐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让我们解放思想,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为繁荣祖国的渔政事业而奉献。

勤于思考 勤于积累 篇3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我曾经不止一次地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你今天画的是什么啊?”,有些学生会说“不知道!”这引起了我的重视,学生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怎么会不知道呢?究其原因发现当他们画完一张画以后,人们议论多的是画的像不像,而很少去探知他们在画时的想法、他们的情感。在家里是为了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在学校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为了得到专家的赞赏,这样就可以得到各种大奖。现实教育的种种弊端极大的遏制了他们用画笔去大胆的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只能去画大人喜欢的东西。在去年我校参加的加拿大国际地球日绘画交流时,会看到一些被我们认为是画的乱七八糟、没有内容的画。为什么外国同行认可的作品不被我们喜欢呢?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外艺术教育思想的差异。他们更为注重的是在画面中是否真正表达出了孩子们的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参与社会实践加强真情体验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创造的活力。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如:带学生去野外果园、农贸市场、山麓湖畔,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我在教《秋天的歌》这一课时就是如此做的:课前请有条件的学生到田野中感受、体验秋天的收获,如稻谷熟了,而各种水果也熟了就可以在水果店发现等等,课堂中带同学们到校园中去感受、体验秋天的树叶,有些树叶开始变黄、变红,有的已经开始飘落;还有一些秋天的景色当地看不到的,就让学生通过老师制作的课件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然后再让他们来作记忆画练习。这样他们在通过各式各样面对大自然接触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广博知识,而且对他们进一步创造绘画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只有真正地将自己融合在某种情境之中,才能有效地流露真情。多一些对生活的热爱,就会对生活中的一切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在绘画时,同学们的真情实感便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二、勤于思索加强生活体验

为积累丰富的绘画材料,除我们亲身经历的以外,还应用心去看、去听、去想……搜集更加丰富多彩的材料,在创作时才会得心应手。如同学们在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或是在学校的绿色园艺环境中体会绿化、感受新空气的同时,要会发现社会工厂一些白色垃圾、工业污水、烟囱冒黑烟等与自然境致极不和谐的景象,面对时代发展所产生的这些环境污染,学生们心中对保护环境的意识必定会油然而生;在观看今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精彩比赛的同时,同学们要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对其他民族的尊敬,从而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容忍、欣赏和借鉴别的文化。

三、勤于练笔加强独到见解

平时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整理出来,用速写的形式表现出来。待创作时,便可以到这个“百宝箱”里找宝,选择一件合适的“宝贝”作为创作的内容,那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你的。比如,我在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同时,还建议同学们准备一本速写本,在课余时间在自己的速写本上就用铅笔线条画画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画画自己的房间、正在学习的乐器;画画同学们在课余十分钟时玩耍的游戏,画画自己刚刚想出来的奇思妙想(如多功能的学校食堂、会按摩的椅子等)等,因为有些灵感一闪即逝,而有些平常一直看得到的物体,就因为一直在眼前而忽视了它的细节部分,速写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事情。

四、勤于欣赏积累加强创作源泉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多读书的重要性,即多读书能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多欣赏一些名作同样也能帮助同学们提高绘画的创作水平。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欣赏本身就是创造的一部分,是欣赏者对作品的再创造。美术欣赏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让学生从小就去认识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视野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对美的选择和感悟自然也就敏锐了,如果将来从事美术创作无疑具有指导性意义。当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毕加索的成功,与他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去欣赏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在教《牛》这一课时,就让学生欣赏了大量不同绘画风格的牛,有毕加索的《变形的牛》、也有中国画家画的写意牛和工笔画的牛、还有色彩丰富的油画等。在交上来的作业中,我发现了一幅别具一格的画,在画面的中间是一头既有装饰花纹又有点变形夸张的牛,色彩丰富且比较鲜艳,背景却是用三四根线条分割成的大小面积不同的、以牛为中心的几何形,色彩稍暗些,是用油画棒涂的色,整幅画具有大师油画的风格,问他是怎么想的,他说就是从欣赏的不同的牛作品中得到的灵感,而背景的处理是根据学校画廊里的一幅画借签来的。

总之,让我们迎着素质教育理论的强势东风,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新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成为孩子们释放情感的摇篮吧!

勤于实践 篇4

发现问题, 探究缘由

古人云: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然而我们今天的小学生学习,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题海战术挤占了小学生大量的时间, 广大小学生喜欢读书看报, 但是因为没有时间, 导致了他们阅读量不足、知识面狭窄, 从而越来越感觉学习是索然无味的。同时, 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缺乏细读、研读的良好心理。有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硬压给孩子, 造成压抑的心理环境, 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负担。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 我进行了微型课题“有效指导读书看报活动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 希望自己尝试在教学实践、课外辅导中能带领自己所任教的孩子们爱上书报阅读, 正确、高效地读书看报, 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决定尝试实践后, 我便小试牛刀。首先确定研究课题。

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 我着手对班中孩子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孩子们没有意识到阅读书报对促进自身的学习、生活的重要性, 因此很少主动阅读书报;平时阅读的书报也比较单一, 涉及的面也很狭窄;阅读时也往往是随性翻看, 关注有趣的故事情节, 很少能认真读完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显而易见, 要么浮光掠影, 草草了事, 要么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更别谈能圈画好词佳句, 简单做读书笔记了。于是我努力在以下方面下足工夫———

一、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当务之急就是要激发孩子潜在的阅读书报兴趣。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谁拥有知识谁就是精神上的富翁。许多名人之所以出类拔萃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首先我让孩子们收集名人读书的故事, 讲述自己孩提时代的读书趣事, 利用榜样的力量唤醒孩子们沉睡的阅读意识。

1.进行书香班级文化建设。为了让班级洋溢书香的“味道”, 我在班中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 布置书香标语:“沐浴书香, 快乐成长”、“最是书香能致远”、“品美文, 长智慧”, 让孩子们在举手投足间就能感受班级浓浓的书香弥漫。

2.建立“书海探航”图书角。每月让孩子带一两本课外书放入书橱, 开设“图书超市”, 制定了《班级图书角管理制度》、《图书借还登记制度》、《图书管理员职责》、《图书书目登记表》、《图书借还登记表》, 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 自由阅读图书;要借阅图书回家的, 只需到图书管理员处登记便可。这样就形成了“好书大家看, 快乐齐分享”的良好读书氛围。

3.开辟“习作园地”优秀习作展示台。把每次小练笔中的优秀作品和进步文章, 让其小作者们稍加装饰, 入选到“习作园地”张贴展出, 供大家课余学习借鉴。这样一来, 孩子们的读书、写作兴趣倍增。

二、注重读书读报方法的指导

在调动孩子们阅读书报的兴趣后, 我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好班级的读书计划, 引领每一位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 以书为友, 努力增长学生的知识水平, 并且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要求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 把平时阅读书报时看到的好词佳句、优美段落及时记录下来。因为我们学校的吉祥物是“小蜜蜂”, 我希望他们能在书报这一广阔的百花园中勤劳采蜜, 酿造出甘甜的蜂蜜来。

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使读书看报活动落到实处, 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 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财富, 训练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必须的。我紧跟着开展了“好书推荐”、“徜徉书海, 其乐无穷”、“好书为伴”、“阅读———开启智慧的金钥匙”等主题活动, 并随机进行了“读书读报好处多”、“我的最爱”、“身边的感人事”、“踏春寻美景, 一展春之彩”等小练笔活动。孩子们在经历了一次次体验之后, 大家都能畅所欲言。结合教材, 随着读书看报体验的深入, 我们又进行了童话故事《狐狸和乌鸦》续编的创作和表演、《公仪休拒收礼物》课本剧本色的表演。看到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构思、精细的道具制作、精彩纷呈的表演, 只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了。

齐心协力, 初见成效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我和孩子们广泛阅读书报的同时, 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 他们纷纷一展才能, 屡屡获奖。孩子们前行的脚步远不止于此, 他们向更高的方向奋进。他们踊跃参加常熟市家乡童谣歌谣、“绿色低碳环保生活”、之园杯“我和红十字会”等各类征文比赛, 捷报频传。孩子们在江苏省第七届“校园文学”杯征文比赛中有24人次分获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班里三个孩子先后被评为常熟市“阅读之星”。课余我还鼓励孩子们积极向各类报刊投稿, 三四十篇习作刊登于《小荷》报、《快乐学习报 (综合素质周刊) 》、《教育特刊》、《校园文学》等, 我班光荣地被评为常熟市“书香之班”。

勤于实践 篇5

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努力提高公文写作的质量和水平

——省联社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何福魁在全省农信系统公文写作培训

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省农信系统公文写作培训会,是根据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公文处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召开的,其目的是通过向大家讲解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范要求,进一步提高全系统公文的写作水平。刚才,省政府办公厅张茂叶处长重点讲了机关常用公文的特点、作用和写作要求,侯刚同志对公文起草中的常见错误作了点评。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公文的质量和水平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公文在机关(单位)工作中的重要性

公文是各个机关、单位行使管理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发布有关法规、规章,实施管理措施,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它在机关(单位)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领导指导作用。上级机关通过制发文件,如指示、决定、通知、规划、会议纪要等来部署各项工作,传达自己的意见和决策,对下级的工作进行具体的领导与指导。

二是行为规范作用。上级机关(单位)通过制定、发布有关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下级机构的管理行为和业务工作,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各种行为的规范。

三是信息交流作用。公文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无论上情下达还是下情上达,以及相关单位的互通情报,都是通过文件的传递获得的。有了文件这一信息交流的渠道,下级能够及时掌握上级的决策、指示精神,上级能够及时了解下级的工作情况。这样,上下级机关(单位)才有可能做到耳聪目明,不至于闭目塞听。

四是公务联系作用。各机关单位在处理日常公务中,经常要与上下左右的机关单位进行联系,通过有关文件,可以在同一系统的上下级机关之间,平行机关之间以及不相隶属机关之间,都能起到沟通情况、商洽工作、协调关系、处理问题的公务联作用。

五是宣传教育作用。针对现实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某个问题或认识的偏差,通过文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启发诱导,使大家明白应该确立什么立场,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进而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六是凭据记载作用。文件是机关单位公务活动的文字记录,一般说,绝大多数文件在传达意图、联系公务的同时,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凭据作用。另外,一个机关、一个单位自己制作文件,都是自己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真实记录,具有记载作用,可以供日后的利用和查考。

由上可以看出,公文在机关单位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任何一个机关、单位要行使职能、开展公务活动,都离不开公文。特别是我们农村信用社这么庞大的系统,机构、人员这么多,更需要依靠制定各类指导意见、管理办法实施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规范,靠高质量的文件去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公文的质量如何,公文处理效率的高低,关系到我们行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直接影响到省联社、办事处和市县联社的形象和权威。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公文拟制和处理工作,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分管领导,对各类公文的起草要亲自把关,认真审改,努力提高公文的质量和水平。今后,部门起草的文件不符合公文规范,质量较差的,要退回起草部门重新修改,直至达到规范要求后再进行报批。

二、公文起草中需要注意把握的有关问题

为了保证公文的质量,使公文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在公文起草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十个问题(基本要求):

1.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这是公文起草应当遵守的第一项基本要求。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我们进行各项工作的依据和准绳,也是起草公文的依据和准绳。制发公文的具体目的虽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因此我们起草文件包括文件中所提出的意见、措施及管理办法,都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能与之相悖或相抵触。

2.要符合上级机关的有关指示和监管要求

一般来说,上级机关更为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能把握全局,对各类问题研究的更为深刻全面,因而它的指示对本机关(单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我们起草公文不但需要了解研究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还要了解研

究上级机关(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了解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定和要求,使上级机关(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能在起草的文件中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

3.要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有关文件可以从不同侧面作出某些规定,但它们之间应当相互配合,而不能相互矛盾。比如,对同一事项,这个文件说可以办,那个文件说不能办,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不论是本机关现在发的文件与过去发的文件之间,还是本机关发的文件与其他部门发的文件之间,都不应出现,以免执行者无所适从。二是当根据新的情况需要对现行公文中的有关规定作出某些修改时,新制发的文件应对此以适当的形式有所交代或以其他方式予以说明。

4.要完整、准确地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

这是公文起草工作应当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说,在发文目的(即通过发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公文的主要内容(即起草公文中所提出的政策主张和措施办法)上,都要很好地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即发文机关党委和领导集体的意图),而不能主观地把自己的想法当成机关的意图。为此,文件起草者必须仔细了解和听取机关领导的意见和要求,注意从领导的角度和工作全局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对有关情况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5.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

这里应达到三项要求:一是所反映的情况要全面,而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报喜不报忧。二是要准确,所反映的应是体现事务的实质和规律性的情况,而不只是某些表面现象,更不是虚假情况。三是客观,所反映的应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主观臆断或故意编造的东西。只有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结论,找到能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办法。可以说,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是公文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的基础。

6.提出的政策、措施要切实可行

这是公文的核心问题,必须慎重对待。具体政策、措施归纳起来,基本是两类。一是属于行为规范方面的,主要是指:什么事,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违反了怎么办等。二是属于物质方面的,主要是解决人、财、物的问题,在确定这方面的政策、措施时,一定要做到“切实可行”,既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要求过低。不能只考虑需要,还必须考虑可能;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和想当然办事,必须经过周密调查,精确核算和充分论证,否则将难免出现麻烦。

7.表述要准确严密

公文的表述非常重要,是关系公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讲,主要有五

点要求:

一是观点明确。即公文的主题要鲜明突出,同时提出的各种主张、意见、要求、政策、措施、办法等都要清楚明白。

二是条理清楚。公文中涉及事项多,内容较复杂时,要按照逻辑关系分成若干部分,依次进行表述。

三是内容充实。即要有丰富的材料和充分的论据,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四是结构严谨。即公文的开头、结尾和中间各层次、各部分安排有序,各个组成部分要紧密衔接,全文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是表述准确。即公文的观点和论述要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和机关的意图。在表达手段上,公文使用的主要有叙述、说明、议论三种表述方式,一般不用或很少使用描述和抒情的表述手段。

8.文字要精确简练,语言要朴实、庄重、规范

文字精确简练是要求公文的文字和用语要准确、恰当、严谨、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产生歧义,写东西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力求篇幅简短,不拖泥带水,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语言要朴实、庄重、规范。“朴实”,即实在、质朴,叙事求实,论理有据,不夸张,不掩饰,不追求词句的华丽,但也要尽可能写得生动。“庄重”,即要郑重、严肃,有气派,不轻浮,不俗气。“规范”,即要遵守语言规范,使用规范的语言,要使用书面语言,不要用口头语、方言。

9.文种使用要恰当

不同文种的公文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并体现着发文机关同受文机关之间的一定的关系。有的文种具有指示功能,适用于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行文,如决定、指示、意见、批复等;有的文种具有报告和请示功能,适用于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的行文,如报告、请示等;有的文种具有周知功能,适用于公开发布或在一定范围发布,如通告、通报等;有的文种具有规范功能,适用于对特定范围的工作或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如规定、规章、管理办法等。函,主要用于无隶属关系机关的公务联系。必须正确使用文种,否则将会影响公文效能和造成行文关系混乱。具体使用什么文种,主要根据行文的目的、行文的关系和公文的内容等的不同确定。

10.公文格式要规范

公文的格式是公文的外部特征,它的作用是以庄重的、特有的形式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并为人们的阅读、承办和管理创造便利条件。公文的格式有关文件

中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这里只重点指出以下几点:一是公文的标题要突出表现公文的主题,并与正文相呼应。二是主送机关和印发范围要根据公文行文目的和的实际内容确定,所制发的公文要谁去贯彻执行,谁去答复,需谁去了解,以此确定主送机关或抄送、抄报机关(领导),这在公文起草的同时要考虑。主送、抄送(报)机关要用全称或规范的简称。三是公文的附件,应当在正文之后,落款之前写明附件的名称,并与主件装订在一起。有的在正文中涉及附件内容处,加括号注明“见附件”或“附后”也可以。这有一点需注意,凡印发规章和批转有关部门的报告,其中的“规章”和“报告”不属附件,而是主件的一部分,因此在文件中不能再写附“××规章”、“××报告”。

三、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公文写作水平

公文写作是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功。大家在省联社机关和办事处、市联社工作,所面临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很多,无论履行行业管理职能,还是服务基层,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文字水平的高低,既是一个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省联社(办事处、市联社)的工作水平。公文写作决不是单纯的文字工作,它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做好公文写作工作,既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也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思想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认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素质将会使自己终身受益。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公文写作能力和水平,根据我个人的工作实践和体会,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1.要系统地学习有关理论(包括政治理论、金融理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基本理论等),打好理论根底

理论是我们观察、认识和分析有关问题的指南。只有理论素质提高了,才能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眼光更长远,写出的东西才能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才能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理论的作用是间接的,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指望学理论立竿见影。打牢理论基础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有时写什么问题时,翻一翻有关理论的书籍也是必要。

2.努力扩大知识积累,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

积累知识,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职务和工作分工有目的地来进行。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有关专业知识,也包括有关政策法规和基本数据等,要尽可能地多积累,要达到十分熟悉和精通。对有关外围知识也要注意积累,所积累的程度不一定像专业知识那样精,但起码要有所了解,在写公文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时,知道从哪里获得这些知识,从什么地方查到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

3.勤奋地进行资料积累和思想积累

因为,写东西需要占有大量的资料,只有平时多注意积累资料,大量占有材料,包括各种有关情况、事例、思想观点、外地同行的经验做法等,自己脑子里

才有东西可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好的文件。一个人对某些事物和某项工作不可能都研究得那么透,都了解得那么清楚,都知道该怎么办,需要很好地学习,借鉴别人东西和经验,这就要靠个人多学习、多积累。在阅读有关资料、文章时,要注意收集和摘录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分类,以备自己写作时备查。在积累材料的同时,也要注意思想的积累。所谓思想积累,就是说脑子里要想事、装事,在看材料时要注意思考,并把一些一闪即逝的想法捉住,记录下来,形成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可以把文章、材料中你认为好的思想观点摘录下来,这本身也是思想的积累。这方面积累多了,自己才会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4.要研究一点写作之道

学习写作之道的途径,一是要学习掌握公文拟制的有关规定,包括不同公文的特点、作用、一般内容和拟制要求,以及公文格式、行文规范等。这是最基本的写作之道。二是要读一点现代公文写作理论方面的书籍,以此了解公文写作怎样确定主题,怎样安排结构,怎样使用材料,以及对比、照应、起承过渡等文章写作的基本问题,掌握一些公文的写作技巧。三是学一点语法、修辞,这样才能把文字写通顺,把文件写得更生动,避免公文中的词句不通,避免把文章写得太平淡、呆板。四是有意识地多选读一些范文,看人家是怎样写的,怎样谋篇布局的,要仔细揣摩、体会和研究,以做借鉴。

5.要勤于练笔,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非天成,妙手靠实践。“文章贵于精,精在于练”。公文等文章的写作才能和技巧是从刻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大胆实践,刻苦练习。只有多写常练,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真正学到本领。这里要注意三点:一是既不要把写作看得轻而易举,也不要看得高不可攀,提高写作能力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能企求一步登天。一开始写不好不要紧,只要坚持写,肯于下功夫,肯定会有提高。二是既要勤于练习,又要善于总结。每完成一件公文写作,都要回头来总结一下有什么经验和教训,特别是要把初稿和后来的修改稿、审定稿加以对照。自己写好的稿子,报到领导那里,领导都作了哪些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要很好地琢磨和思考,这样从对比中体会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同样一个问题,怎么写更好,要在总结中不断积累经验。三是要高标准要求自己,不要抱有应付态度。起草每一份文件,都要力求把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把自己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自己写好初稿后,要反复推敲,精于修改。修改的过程也是深化自己认识的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许多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事实上,多一次认真修改,就多一份写作的体验,就多一项具体的收获,切不可在写作上应付差事,把稿子写出来了,不管好不好,符合不符合要求,就草草去交差。这样,自己的写作水平是难以有提高的。只有对起草每一份文件都能认真对待、精益求精,自己写出初稿后反复推敲、精思细改,才会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勤于积累易于作文 篇6

时文阅读作文教学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写作是突破语言范畴的一种方式,这就需要不断积累素材。高中作文写作就是需要学生不断从生活中积累点滴的感受,只有做到读万卷书,才能够下笔如神。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作文写作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只有有了各种写作素材,作文的质量才能有所提高,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总会遇到无话可说或无词可写的情况。这就充分说明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学生在长时间内积累语言文字素材,到了写作的时候就会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在孕育中华智慧的文学经典中无不存在着语言素材,百家散文的蓬勃、儒家经典的敦厚以及唐诗宋词的绚丽,这些都是国学中的经典,他们都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展现真挚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书籍,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精炼的语言魅力以及当中的文化意境。虽然领悟意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学生能够坚持下去,慢慢去揣摩其中的含义,在拓展思维以及写作应用方面都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高中生应该利用一切的闲暇时间多读经典著作,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与经典著作不同,时文可能离我们距离更近。“时文”,多半是指精品美文,篇幅适中,非常适合课余时间极少的学生阅读。它们常常反映时代最强音,展现了当代人的追求,能让学生了解前沿,耳目一新。时文阅读作为课外阅读的一部分,我们鼓励学生多读常读,要求教师每天向学生推荐或者朗读一篇精美时文,学生每人必须拥有一种自己喜欢的读物,《读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特别关注》等等。还可以进行师生竞赛,相互传阅,相互交流,做好摘抄,做好笔记。让学生把阅读不仅当作获得分数进入大学的必备,更要将其变成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让生命在阅读中得到升华。同学们在陶醉其中的同时汲取养料,为自己的写作服务。

中学生生活相对封闭,大多数学生住校,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而通过现代时文阅读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的文章,或者描写同一个人物,但是切入点不一样的文本。这样就能形成思维的碰撞,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在作文中的得以“一材多用”“一材活用”。我们可以结合最近的热点问题选择相关时文让学生阅读并展开讨论。

比如,学生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时会遇到南非国父曼德拉的文章。《唯灵魂不可征服》(神州智达模拟三),《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名校调研模拟四),学生在做题时不仅在完成题目,掌握实用类文本的解题思路和熟练程度,而且在做题的同时扩大了阅读量。为此教师可以专门拿出30分钟来以这两个文本为基础素材,让学生们集思广益,不断地注入更多新鲜的素材。学生可以扩充出如下的材料:

(1)曼德拉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为结束南非种族斗争、带领南非和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曼德拉以一位“革命者”的姿态走完了自己的传奇一生,他还将以“民主斗士”的身份、“圣雄”的伟大人格被世人缅怀。

(2)黄家驹非常著名的《光辉岁月》就是为曼德拉创作的,这首歌影响深远。

(3)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类隔离的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但是1991年,曼德拉在总统就职典礼上,他说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得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等等。

这样,曼德拉的这一素材学生就已经在试卷的基础上完全吃透掌握了,在面对类似的作文题目就可以拿来运用了。如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舞台,你的胸襟有多广,你的舞台便有多大。

仰观历史长河之迢迢,生命的缘起与陨灭渺若沧海一粟,然而能名垂千史意气风发者几人?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大展抱负扬眉吐气者能有几许?大凡成大事立大功者均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容常人之所不能容,只有拥有宽广的胸襟方能成就伟业。

宽容敌人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曼德拉的伟大之处除了敢于抗争、改变不公平的世界外,更在于他对敌人宽容。在为人民赢得自由和尊严后,曼德拉没有激进地打击白人,将其赶出“黑人王国”,而是努力使白人和黑人和解。“当我从监狱走出来的时候,是要同时解放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反对白人专政,也为反对黑人专政而战。”这种宽容的勇气难能可贵。人类历史上有太多的杀戮和报复,只有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才能真正换来和平,并被世人所称颂。

学生对于这种专题阅读非常欢迎,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采过更多的花,才能酿出更多的蜜。从这点我们就能看出来,知识的积累就像是蜜蜂采蜜的过程。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才是开辟了语言积累的最好的道路。只有学生的头脑中有了自己的语言库,才能更好的丰富语言知识,并提高写作能力。综上所述,勤于积累,易于作文这句古语充分说明了读书积累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但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就会写出不同意境的作文,而阅读积累就是要丰富学生的阅历,让他们在阅读中去看这个世界,了解那些他们不曾经历过的事情,这样就为写作提供的许多的素材。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已经能够体现出文学素养,这也在展现高中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以及思维能为,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来完善自身的文学素养,只有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了,才能对事物做出准确的描述,只有对事物的领悟升华了,才能通过好的构思来写出精彩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姜波.生活的三个维度——浅论高中作文的选材[J].中华活页文选, 2010,(01).

[2]陈学书.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施——生活、情感、“下水”写作[J].中学语文,2009,(36).

[3]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勤于积累乐于表达 篇7

一、勤于观察积累素材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就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的不计其数的新鲜事。要积累写作素材, 就必须学会观察与思维, 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作《美丽的校园》一文之前, 对学生进行观察前的指导, 让他们明白这次观察的是校园, 先从远处观察, 对校园有一个整体印象, 然后按照参观的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校园中的景点。在观察校门时, 要注意校门的设计, 门上的题字各是什么样子;观察雕塑时, 要注意从正面和不同的侧面看, 雕塑各有什么造型特点;观察花坛和草坪时, 要注意花坛的不同形状以及花草树木的状态;观察课间活动时, 要注意他们活动的内容以及师生的动态等。由于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所以在写作时, 能按照参观的顺序, 由总到分, 有重点地写。

二、借助范文读中学写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 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的经验。对小学生来说, 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和“读千赋”, 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使他们通过更多的阅读来广泛地汲取精华。即从中学习一些恰当的用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写作上的技巧等。例如, 学习了《颐和园》, 可从中学到按顺序、抓景点的写景方法以及段落间的衔接过渡。读了《鸟的天堂》, 可从中学到注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以及精彩的片段描写。其次, 多读历史、名著、自然科学等课外读物, 可使学生获得历史、经典、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有利于写作。

三、学会聆听储备语言

一个人看到的、读到的毕竟是有限的, 要想获得大量的材料, 还应注意学会聆听。听, 包括听别人讲事情, 听广播电视报道的消息。多年来, 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周一讲一两件听到的新鲜事, 使他们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留意师生、生生等课余闲谈的话语, 敏锐地发现有新意的话题, 并鼓励他们练习写作。如我在课间休息时发现几个同学在听另一位同学说什么“怪老师”的话题, 我没有打扰他们, 微笑着向他们点点头就进办公室了。第二天, 我故意将“怪老师”的话题提出。杨明忙站起来说:“老师, 李敏奶奶说你是怪老师。”我:“李敏奶奶为什么说我是怪老师?”杨明:“因为你让我们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不用家长报听写, 只要看看课外书就行, 他奶奶说你很懒很怪。”我:“老师懒吗?怪吗?”这样一启发, 学生将听到的信息积累加以整理, 作文的“新意”就凸现了。然后, 我请他以及班上对这件事感兴趣的同学以《我们的老师真‘怪’》为题自由作文, 学生们的作文观点新颖, 富于情感, 现实性强。

四、感受生活乐于表达

教学实践证明, 凡是积极开展活动的班级, 学生的生活积累质高量多, 学生的写作内容也一般较丰富、具体、生动。因为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才能把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细节以及活动中的感受掌握好, 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我班有个叫伍阳的男同学, 平时不爱学习, 但十分爱劳动。有一次, 学校操场的水沟堵塞了, 我正要安排学生去处理时, 无意之中发现了伍阳同学在草坪中拔草。于是, 我找到了学生习作生活的契机, 当着全班学生的面, 表扬了伍阳的所做之事, 并趁机向学生发问“谁愿意去疏通臭水沟”, 一向不喜欢掏臭水沟的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争先恐后地抢着去。于是, 我提出了要求, 要求他们记住自己疏通臭水沟的过程, 每一步干什么, 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 都要记清楚。接下去我派了六位男生, 他们想尽了办法才使得水沟流畅。后来我让他们讲述了自己掏水沟的每一个细节, 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听, 认真记。最后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笔有感而发, 完成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作文。为此, 我感到特别欣慰。

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 篇8

1. 合理使用教材, 引发学生思考

教材是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导体, 也是学生思考的方向和获得发展的有效资源。对于教材, 教师不能仅仅是“搬”教材来教课, 而应该合理地“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适当超越教材。教材的有效整合和改编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简便计算。教材中是将以前整数的运算律迁移到分数上, 思维上有一个小小的跳跃。课上孩子们做题的热情很高, 每题都完成得很好。此时我借机引入了一道与众不同的题目:书本上没有出现这种题型。紧接着孩子们陷入沉思和探索状态, 笔尖不停地飞舞着。不过一会, 出现了以下答案:

显然, 教师适度增加题目的难度后, 有些答案不一定会那么完美, 可是其中学生对于博大精深的数学也更多了一份追求的欲望。学生的思考的角度也有所拓宽。

2. 师生角色互换, 学生体会教师思维方式

教学中, 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解决问题方式, 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 回想教师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让学生由“机械解题”变为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上面谈到例题的解法。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讲这题?

生1:利用交换律将交换位置, 符号不要改变, 然后得到我上面的结果。

生2:老师讲题目肯定会说清楚用了什么运算律的, 你用的运算律到底是加法交换律还是减法交换律啊?为什么数字可以交换, 但是符号不要交换呢?

很多学生表示认同。

生3:当发现简便计算做法不能确定正确时, 老师一般会让我们尝试用正常的运算顺序验算的, 这样就能知道谁对了。数秒钟后, 议论声平息了些。

生3:我觉得老师一般会把这种题目联系我们学过的部分来解释。如果把这个式子中得“+”看成是收入, “-”看成是支出, 那么先支出和先收入的顺序可以交换的, 但是前面标志性的符号不能换的。一换意思就改变了。

生4:我觉得老师还会帮助我们总结这种运算规律的。在计算的过程中, 对于同一级的混合运算用交换律的时候必须带着符号一起往前或者往后“跳”, 不需要跳的仍然让它待在原地。

生5:这种运算, 我觉得可以给他一个名称——“袋鼠跳跳律”, 数字就像袋鼠, 数字前面的符号就像袋鼠肚子里的小宝宝, 袋鼠不管往前还是往后跳, 宝宝一定藏在前面的肚子里带着一起跳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不仅理解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创造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的独特方法。

3. 带着思考进行探索活动

数学课堂上往往会有安排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 自主探究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但是活动中很多的孩子对于目的和意义不明确, 只是一味追求一起合作的趣味性, 等活动结束后, 很难从结果探究到本质, 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彰显不出思维的灵魂和精髓。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让学生明确: (1) 此次探究活动进行的原因是什么? (2) 从活动中我们需要得出哪些结论? (3) 获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完整?这样每次活动之前提出要求后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一个目的性。那么学生在整个活动结束后也会因为自己思考探究活动的成果而欣慰。

4. 知识注重综合性, 让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

乌申斯基曾说:“智慧不是别的, 只是组织地很好的知识体系。”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综合性。往往我们设计某一个练习时要涉及之前的很多知识体系, 达到用一棵树牵动一片森林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时, 提出关于阿凡提赶羊, 篱笆周长一定, 围什么形状能够使得面积最大的问题。设计这样一道题目, 不仅要使学生回顾所学图形, 回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还要用一一列举的方法算出周长一定的情况下, 长方形和正方形如何取长宽面积才能尽可能大, 圆面积是多少。这一个题目的设计, 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旧知, 并用于生活实践。让学生对知识体系也能进行整理和贯穿。

5. 评价激励学生, 让学生爱上思考

学生每天面对较多的学科, 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汲取, 所以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一点。首先, 对于学生的思考成果教师不能因为其过于片面或者简单甚至错误而不给予肯定, 要以鼓励为主。其次, 有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未能全面或者思维还不够开阔, 那么教师的鼓励还应该具有导向作用, 给学生启示, 并提供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如:在比较大小的时候, 较多的同学采用之前的化成小数的方法比较得到在此基础上我说出鼓励性的话:“还有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题目呢?”顿时, 班里一名学生举手发言:“将一块饼平均分成9份, 取出其中的8份, 那么剩下的比较小的一份, 而将同样一块饼平均分成8份, 取出其中的7份, 剩下的一块就比较大了, 剩的多拿的就少, 所以”不仅思考的角度不同, 而且解释更加形象易于理解。于是我提议将这种方法称为“××法”, 孩子们听到能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做法都羡慕不已。继而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想要发明, 课堂上学生的思考热情异常高涨。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索, 思考让课堂更具效率和魅力, 合理使用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环节, 有效评价鼓励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会思考,教材,课堂环节

参考文献

[1]钟义钧.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思考.小学数学研究, 2010 (5) :55.

做一位勤于反思的老师 篇9

1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内省和回顾, 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反省、思考和探索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作为教师自身, 通过对整堂课的回顾、归纳和总结, 对提高教学质量, 改进教学设计, 促进学生发展, 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 教师通过反思, 找出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不相符合的教法,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不断完善教学意识, 使自己将来的教学行为更加完善, 才能不断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2 教学反思的途径

(1) 反思实践, 明确问题

反思实践是指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确有需要探究的问题, 便将其确定下来。一般意义上讲, 在明确问题阶段, 反思性强调发现问题;在教学的初期, 主要把握个别问题。也就是说,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从自己工作中的问题着手;要能较快地把感性问题变成理性思考与反思。教学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无论自己的课教得多么有效果, 不断提高总是必要的, 改进也总是存在的, 教师应该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而不能满足现状, 不思进取。教师可以采取自我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 回顾自己的教学方法, 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弄清楚自己坚持的是何种原则和价值取向, 并在许多冲突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中把握轻重, 选择必要的合理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 考虑在哪一个“点”是最重要的, 以及采取何种行动。

(2) 围绕问题, 确定问题

解决问题与实现目标虽有密切联系, 但不是一回事。反思性教学最终目标有两点, 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让教师学会教学。然而这些目标都是抽象的, 需要具体化到每一次教学活动中。有一点很重要, 那就是教师所要反思的问题, 必须是学生学习中和教师教授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要实现使“学生更会学, 教师更会教”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师师合作来实现这些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而教师作为课堂上主导者, 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 同时, 不放弃每次学习的机会。年轻教师应该多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 而老教师也要能看到年轻教师身上的“闪光点”, 多多开展教学观摩活动, 进行对问题, 特别是一些教学细节的分析, 探讨改进措施, 从而完善教学设计。

3 教学反思应注意的问题

(1) 反思要提升“隐性”内容

反思性教学活动注重分析教学方式和技巧, 却特别容易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使教学成为具有时代气息的育人活动,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反思学生的个体差异。 (2) 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课程彰显学生日常生活气息。 (3) 所设计的课程互动要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教学反思也应当注意课堂上动态资源与预设情景的交融。抓住动态资源生成, 教学过程是在一定复杂关系和情景中产生的, 学习的主体也不是孤立存在, 在预设情景下, 课堂动态资源生成总是“不期而遇”, 在预设之外, 但是合理开发, 就会转为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同时反思的程度也要以解决问题为标准, 也就是说, 问题解决了, 这一次的反思也就相应地结束了, 而且反思的问题也是经过选择具有一定意义的问题, 不是缺乏内在价值的问题。

(2) 加强教学策略的运用, 突出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教学策略不仅有赖于一般的“思考”, 而且需要反思, 因为教学策略的形成, 不是突然形成, 而是需要反复论证,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思考, 发现问题, 加以改进。教师可以运用先行组织者等手段进行教学, 为新学的知识提供“锚桩”, 这个“锚桩”不仅维系新知识的作用, 还能帮助学生对不甚理解的内容产生顿悟, 使脑海中的新观念更有意义。

4 总结

思之不慎, 行而失当。故曰:反思乃个体成熟标志, 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 总结发扬教学成功经验, 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 不断进步, 不断完善, 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

摘要:笔者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积累下教学的经验和思考, 从对教后反思的途径, 教学反思的方法以及对教后反思应当注意的地方这些方面展开阐述, 试论述教师如何做好课后反思。

关键词:教后反思,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王荣, 英语课堂:因反思而精彩[J].中小学外语教学 (小学篇) , 2010.

勤于实践 篇10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往往胜过责任感”, 这说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创新的内驱力。兴趣表现为学生的专注程度和参与程度, 参与程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把漫画欣赏、寓言分析、诗歌赏析, 尤其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才能使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课堂氛围鲜活, 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提高能力。实践证明,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 老师讲、学生划, 划完了背、背完了考, 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求教师富有创新意识,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地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老师是最好的同学

师道尊严的伦理要求, 禁锢着老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僵化了教学氛围。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 学生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 服从老师的安排。教师高高在上, 不容置疑, 学生附耳恭听, 小心翼翼, 这样的教学谈不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谈不上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改革的新形势要求师生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 要求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授课的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学习, 自我提升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而言, 教师也是学生的同学。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得到肯定, 人格得到尊重, 才华得以发挥, 情感价值得以展现, 使学生在正确的自我价值评价中, 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三、求异是创新的开始

好的学习方式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应该主动克服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形成的不利影响, 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求异意识,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 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是从好奇开始的, 求异则是学习主动性的表现。不好奇就不会去求异, 不求异就不能去创新,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正确地引导和鼓励。好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以创新为新明特征的, 创新从质疑开始, 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 教师要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创新能力。

四、科技是学习的手段

科技进步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 加速了课堂教学由单一性向层次性, 平面式向立体式教学的转化。投影仪、多媒体, 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课堂信息和增大了课堂容量, 使教学具有了感染力和吸引力, 使知识由抽象化变为形象化, 学生的思维也随着教学情境的层层展开而步步深入, 其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现代科技在为我们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 对教师也具有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 还应具有指导学生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搜集资料开拓视野,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五、实践是创新的途径

知识是实践的积累, 也是对实践的指导, 尤其思想政治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需要不断修正和补充, 脱离开社会实践去谈创新, 显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比如, 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 可让学生以记者身份对全班同学做一次民意调查, 谈谈自己有没有上当受骗的消费经历;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 举一些“李逵和李鬼”的案例, 这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是他们感兴趣的一些话题, 在增添课堂趣味性的同时, 也使学生增长了生活经验和法律知识。教师再从生活中的表象引申到知识和法律层面, 让同学们谈谈感受, 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实践是印证结论最好的办法, 是提高创新能力最好的途径。

总之,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 必须适应教改发展的潮流,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结合思想政治课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与时俱进, 勇于探索。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 作者就如何利用教学, 发挥学生个体的心理优势,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 谈谈自己的看法。

享受生活 勤于锻炼 篇11

锻炼“造就”好身体从50多岁起,黄老就坚持步行去郊区钓鱼。天色蒙蒙亮出发,踏着夜幕归来,可谓是“披星戴月”。他钓鱼不急不躁,这里钓不到就去那里,不断地“转移阵地”,一天走上40里地是常有的事。如果钓到了大鱼,他会兴奋地跳起来。80多岁时,子女担心老人的安全,采取“强制手段”——把钓鱼杆藏起来,黄老这才收起“野心”,改去小区使用健身器锻炼。

知足、豁达乐融融黄老无论遇到什么事,总是往好的方面想,不计较得失,不生气。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一领到鸡蛋票就赶紧“消费”,从不担心用完了怎么办。对儿女的事业和家庭,他不会管头管脚,而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因此,家中民主氛围融洽。黄老常说:“我的小孩都好,没有气我的事。”

“中西结合”好胃口黄老年轻时曾在外国海轮上做过大厨,非常注重生活享受,但从不为金钱所累,被人戏称为“老克勒”(沪语,意为见过世面、有层次、会享受的上流绅士)。他喜欢西式点心,几十年来,晨起和午睡后来一杯“牛奶红茶”是雷打不动的习惯。他曾调侃道:“要是哪天不给我喝,我就不要做人了。”不新鲜或隔夜的菜,烹饪前死了一段时间的家禽或水产品,黄老一律不吃。因其是宁波人,吃不惯淡水鱼,爱吃海鱼(如小黄鱼等)。另外,蚕豆、盐水鸭等中式美食很合他的胃口,尤其爱吃牛羊肉。但黄老不喜欢吃蔬菜,也不吃猪肉。黄老虽有吸烟的习惯,却从不把烟吸入体内,80多岁时自觉地把烟戒了。从X光上看,老人的肺到现在还是干干净净的。

生活规律如同钟表每天七点起床,喝罢牛奶红茶后,黄老就吃些杂粮粥和儿童肉松;7:30左右到小花园里去锻炼一番,和一些老伙计聊聊天,打打麻将;中午11点左右回家吃饭,然后看一会儿电视;午睡1~2个小时,起来后再喝一杯“牛奶红茶”,配一点点心;晚饭后19点左右入睡。生活规律得如同钟表。

保养有“方”懂得中医药的黄老,从中年时期就开始为自己“保养”了。每逢冬令进补佳日,他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亲自配药抓药,熬制补膏,平时有个头疼脑热也是自己医治。他还经常吃些枸杞子,用以补眼。

勤于实践 篇12

一、突出学生个性, 培养写作兴趣

所谓个性, 它既包括需要、动机、理想等个性倾向, 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状态。强调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就是要求教师允许并努力引导学生写“我”, 表现“我”, 使学生的作文能够真正体现他们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即着力描述学生亲眼所见, 亲耳所闻, 抒发他们的真实的思想感情。我要求学生作文时, 从不硬性规定题目, 而是由学生写出自己最想写的作文题目, 并简要说说最想写这些题目的理由。放开了学生的手脚, 他们就会从身边的父母、老师、朋友等, 一直谈到他们所喜欢的花鸟、风雨等。这样, 学生体现出了习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再稍加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酝酿, 使他们能够在写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 有事可想,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会临摹写作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小学基础不够扎实, 所识词汇有限, 加之词、句、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不强, 在作文中往往错别字连篇, 语无伦次。针对这些实际, 我把字、词、句的教学作为重要环节来抓, 让学生每天记诵若干词句, 再逐步把新的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长期如此, 学生的词汇量就会逐渐丰富, 就可能做到用词准确, 说话流畅, 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词汇量, 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举笔维艰”。面对这种状况, 教师要耐心引导, 帮助学生消除写作时的心理障碍。教师可以让他们先读类似题材的范文, 逐步揣摩故事情节、写作方法、主题思想、材料的组织等有关知识, 然后诱导他们搜索生活经历中相似的境况及相同的感受。待这些在心中都有“谱”之后, 再动手“依葫芦画瓢”试着仿写。经过长期进行各种类型的仿写, 学生会认为作文不过是这么一回事, 逐渐消除了畏惧心理。在初中教材中, 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篇目很多, 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背影》等就是很好的范文。其题材、情感体验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 只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加强阅读, 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农村的初中生, 平时很少课外阅读, 缺乏写作材料, 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多阅读文章。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我曾经带过一届学生, 从初一起, 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进入文学宝库, 利用学校有限的图书资源, 阅读四大名著和外国一些名著, 组织学生筹建班上图书角, 争取每天阅读一篇作文, 试着让他们圈点批注。扩大了阅读量, 学生对完成写作就有了信心, 从而积极完成每次的作文训练。但仅仅靠读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做一些细心的观察, 如引导学生透过新闻媒体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和思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精彩纷呈的事件;引导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件;写一段感言, 提出一些看法, 在班上做交流, 使大家都能共享这些“资源”, 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四、勤于练笔,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能力的培养, 一要得其道, 二要经常历练, 历练到成了习惯, 才算有了这种能力。” (叶圣陶先生语) 可见经常多写是使写作成功, 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写作是一种技能, 多进行训练才会熟能生巧, 技能才会得以提高。农村学生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怕写作文, 即使有点写作基础的写出来也不尽如人意。这关键就在于学生平时训练的力度不够。有的老师按课程标准来布置作文, 每学期学生只写6篇 (每单元一篇) 作文, 这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要不断地练, 反复地练。其实, 练笔可以通过不同方式:1.写日记。2.利用所学课文或课外阅读文章进行扩写、改写、仿写、续写等练习,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3.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4.利用创设情境让学生即兴演讲, 就事论事等方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上一篇:市场调研与分析下一篇: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