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数学一起远航

2025-01-31

生活和数学一起远航(精选3篇)

生活和数学一起远航 篇1

摘要:我们都知道数学和平时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大到航空航天的设计, 小到平时的买菜算账, 这都会运用到数学知识.当然, 我们平时更加关注的是数学的实用性, 更多的是注重数学对生活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相互影响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 我觉得我们应该要看到生活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把实际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关键词:生活实际,小学数学,有机结合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材上的内容太过于枯燥无味, 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学生对此根本不感兴趣, 而且对于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 接受新知识的周期过长, 导致学生学的慢. 二是数学与生活脱轨, 老师没有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 课堂不生动, 学生参与度不高. 三是面对实际应用, 学生往往感到很困难, 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方面也是大多数学生所面临的一大困难.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1. 拒绝枯燥的传授知识

数学本来就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比较密切的学科, 我们不能把生活与数学隔离开来讲. 要让小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首先就要让他们产生兴趣, 其次, 我们才可以让他们思想得到放飞.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就要注意, 把生活中的数学乐趣添加到课堂上,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要求老师灵活运用教材, 并且和生活中的物品相联系, 比如说:时钟的教学、单位的换算、实际应用的解决. 新时代, 新思想, 新步伐, 应承教育改革, 把生活融入数学.

2. 化抽象为具体

从小培养一个好的数学思维十分重要, 小学数学还比较简单, 我们就要从简单的做起, 在简单的问题上反复思考, 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其中, 我们最看重的当然是抽象思维的训练, 老师要做的就是化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面对抽象的问题时, 有能力, 有方法去解决. 比如说:我们在讲解正方体的时候, 教材上就只有平面图形, 这就导致学生难以想象到每个面, 每个角. 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几何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的小学生, 我们就应把重点放在思维的训练上. 同时, 在教学中注意就地取材, 粉笔盒就是一个很好的实物图.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在他们身边去寻找事物, 这可以是他们接触的物品. 只有让他们去多认识, 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才能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

二、组织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

1. 游戏突破计算问题

小学数学多数涉及的是计算问题, 加减乘除, 各种变式的计算, 大量的计算题让学生们有点应接不暇. 但是, 数学计算是小学阶段重要的一块. 不应该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作为老师, 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他们不喜欢干瘪瘪的做题练习, 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是一种游戏的方式. 这给我们的教学有了很好的指导, 比如说:我们可以以开火车的方式来考验学生的反应, 在多次实践后, 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可取的方式, 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而且效果也比较明显. 每次的时间也就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游戏与数学结合, 突破学生计算难点.

2. 联系生活, 突破应用题

应用题, 是小学生头疼的问题, 面对应用题, 学生往往很恐惧, 这和老师平时教学有很大关系. 应用题的实用性越发显著, 也越发的贴近生活. 大多数题目的设置都跟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说, 应用题中经常提及的话题, 坐车问题, 这个话题永不衰竭. 也是学生每天都会接触的事情, 每天坐车上放学, 就可以注意到一些计算问题, 这和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很有联系的, 关注生活实际, 就会感觉应用题亲切的一面, 自然而然就可以克服内心的恐惧. 不止学生要关注, 老师对学生应用题的训练也要贴近生活, 我们可以不要太在意书面的练习, 可以自己设置场景, 设置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寻找答案, 学会在生活中找原型. 我们也要多鼓励学生自己设置应用题, 自己去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强一种数学思维的培养. 应用题联系生活实际, 它将不是学生的难题, 而是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

1. 生活联想法

也许并没有这种数学方法, 但是, 在今天的教学中, 我觉得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数学, 不是高冷的一门学科, 需要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教学. 最简单的应用就是单位的换算问题对于刚刚接触数学单位的小学生来说, 繁多的单位换算让他们感觉很陌生, 还有大量的进率需要记住,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这时, 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让学生运用生活联系法去学习单位的换算, 比如说:千克与克, 这对于学生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 但是,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经常运用的单位加以引导, 大多数我们接触斤两的情况比较多. 我们就可以在这里找到突破口, 从熟悉的单位出发, 渐渐地去接触、了解不熟悉的单位. 生活联想法在很多方面都很实用, 我们要善于运用, 解决实际问题.

2. 情景再现法

这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上运用的很广泛, 老师经常让学生进入角色, 情景再现. 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 对教学内容特点更加有印象. 当然, 在数学中, 这种方法也同样实用, 特别是应用题上, 大多情景设置都来源于生活, 我们大可让学生进行情景的再现, 买卖东西, 上下车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还有就是在时钟教学中, 这种方法也是很实用的, 我们可以建议学生佩戴手表, 每时每刻情景再现, 帮助学生学习时钟章节, 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时间观念.

结论

综上所述, 数学教育应该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不脱离实际的数学教育, 才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式. 老师联系实际可以摆脱数学教育中的枯燥问题, 让生活走进数学;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可以快速提高学习效率. 联系生活开展数学的教学, 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快乐学习, 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许云贵.数学教学语言的七点特性[J].黑龙江教育.1998 (12) .

[2]郑晶华, 郑金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浅见[J].教育评论.1999 (03) .

生活和数学一起远航 篇2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面对这一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在学习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

一、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面对着低年级的小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三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轮胎(圆形、方形、椭圆形)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同学们兴趣十足地猜着谁能拿第一,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学生从鲜活的生活化情境中,得出圆的中心就是圆心。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很有用”,它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10米,15米------大都数同学则摇头。有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知哪个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就用上了”。

例如,学习百分数时,教师事先组织学生注意看报,看电视,搜集具有现实意义的关于百分数的数据,从学生收集的素材中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学习百分数的知识。这时学生学习到的关于百分数知识,是从生活实际中得到的,当生活实际中有关的情境再现时,学生就会产生用百分数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

如在数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

如在教学数学图形的对称性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实物,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用媒体展示一台台大吊车,展示美丽、雄伟的杨浦大桥,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和学生在一起“生活” 篇3

一、身先士卒, 做学生行动的灯塔

我在学生常规教育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 即: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并对学生提出了“自尊、自爱、自律”的基本要求。我把“自尊、自爱”放在首位, 之后才谈“自律”的问题, 旨在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人学习和生活习惯、集体观和价值观。

班级常规工作都是一些细致琐碎、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学生“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有的学生让人头疼, 屡教不改;有的学生我行我素;更多的学生则是认为我是来学习的又不是来接受劳动教育的, 对于班级的一些常规工作熟视无睹, 甚至嗤之以鼻。针对这些状况我曾做过很多尝试, 其中有失败也有见效, 但总结为一点就是:一定要以和学生同样的甚至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做学生的表率。只有身先士卒才能有说服力, 有号召力。

二、和学生在一起“生活”的五个“度”

(一) 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要有“刻度”

对学生的“刻度”, 应从学生入学开始抓起。初进入学校, 大多数学生会因为对学校和老师的陌生, 显露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时, 作为班级日常管理者角色的班主任, 便可以留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 在自己的心目中留下一个明确的“刻度”, 便于以后班级日常管理的顺利进行。

一旦班主任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衡量 “刻度”, 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教育措施, 做到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目的。

(二) 班级的常规管理要有“力度”

很多班主任选择了制定班规、文明公约等手段来管理班务。然而, 制定了班规、文明公约却往往收效不大, 原因何在呢?这正是 “力度”的问题。我认为制定了并不等于“实施了”, 更不等于“收效了”。班规、文明公约的制定和实施, 其目的是要收到效果, 如果没有效果, 那只能是一纸空文。而要想有所收效, 就必须加大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所谓“加大实施力度”并非是采取变相的手段或过激的行为对学生进行惩罚, 而是要掌握一定的原则, 更好地促使学生良好素质行为的养成。

首先, 对学生应采取“恩威并施”的管理措施。只有采取了这个措施, 学生才能对你言听计从、心服口服, 才能让学生亲之、信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才能促进学生对校纪班规的遵守和履行, 从而更好地促进班级管理。

其次, 必须做到“言出必行、行必见效”。当众说的话必须算数, 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照办, 以诚信为契机,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 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 都要给予严厉的、客观公正的批评和教育, 不偏不倚。

(三) 日常管理要有“细度”

班主任工作总体上有 “量大、任务重、工作繁琐”的特点, 所以要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教书育人上必须够细、够精, 这便是所谓的“细度”。

关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 在像我们这样城郊集合部的学校, “细度”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如午自习之前的时间, 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宁可不吃饭也要去上网, 越是约束他们越是放纵自己。于是出现了和老师打游击战的情况, “打一枪, 换一个地方”, 针对这种情况, 就必须要求工作的细致。

(四) 对待学生要“大度”

班主任需具备“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肚量, 最关键的是要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处理问题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学会大度地去看待学生, 对学生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 这样才能深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有此做保障, 毋庸置疑, 它将推动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 批评和表扬学生要“适度”

批评和表扬同样适用于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 并且如果运用得 “适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的“适度”指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们应毫不吝惜地用美好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 哪怕是一个微笑、一次鼓掌、一个点头、一次赞许, 都能让学生于细微中见精神, 给学生带来快乐、创新和进步;发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给予批评指正, 但批评必须用事实说话, 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

上一篇: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下一篇:信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