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共12篇)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 篇1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能力和知识目标前列,是基于情感对人的道德价值观发展的基础作用和特殊价值,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教育的基本特点。然而,从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看,重智育、重分数、轻品德及脱离实践和时代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学生认为是“可听可言不可行”的说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不少同行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力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课时设置方面,思想品德课程尤其是七八年级,一周只有两节课,仅仅靠课堂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远远不够的。主题探究活动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通过丰富活泼的形式,灵活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好地弥补了上述缺陷。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典型案例来探究如何通过主题探究活动来达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情感的升华,品格的提升。
一.立足本校实际,选材回归生活——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
在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首页都设计了一个与该单元知识内容相配套的主题探究活动。但如果只是照搬上面的设计,必然会出现本地本校不相适应的地方,难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另外,有不少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内容空洞,就是讲大道理,脱离生活实际。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主题探究设计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材一定要回归生活。要从学生关心、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选用社会时政热点及学生关心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进行主题探究的兴趣与热情,更容易引起共鸣,而不是将其当做一个任务去完成。
2014年的两会期间,不少同学感到好奇,想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两会的内容,培养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与情感,我们设计了一个主题探究活动 :童眼看两会。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搜索两会的相关内容,就两会知识或热点问题做一份手抄报,可以是个人完成,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完成。周一回校,学生们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经过评比,优秀的手抄报在年级办公室门口张贴展示,在年级引起轰动,还吸引了不少其他科目老师的关注,掀起了学习两会的热潮。
二.注重情感体验,以情动人——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关键
胡云琬先生曾说过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不可硬性灌输,也不可独立传授。情感的形成,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实践复杂的过程,必须采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予以渗透和熏陶”。要达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师不能仅通过讲解或传授的方法把其直接交给学生,而是需要创造有利于其参与、体验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因此,主题探究的设置必须要注重情感体验,以情动人,引导学生在参与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形成态度,进而内化为价值观。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为例,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能体会父母抚养自己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由于工作的繁忙,很多父母与孩子直接交流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加上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以至于亲子沟通出现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理解、孝敬父母的品质,我们设计了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沟通、理解、成长”。整个设计以情境再现的方式来促使家长与孩子坦诚地进行沟通,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并且对知识和情感的内化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以某位同学完成的作业为例 :
沟通·理解·成长——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主题探究活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开始拿着手机在QQ上和同学聊得没完没了,渐渐地疏远了,住在同一屋檐下,却一天说不了一句话的父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开始追明星、追电视剧、追日本动漫,渐渐地冷落了跟不上潮流的父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锁上自己的卧室、锁上自己的心房,渐渐地忽略了父母语重心长的关心和劝诫……亲爱的同学们,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家和父母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也应该将自己感恩的心情付诸于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一切,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反思自己的作为。
三、活动 方式多样 , 学生喜闻 乐见——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保证
从活动方式上看,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提供的主题探究可以分为三类 :1. “资料搜集、整理型”,即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收集和整理所需资料 ;2. “调查型”,即通过问卷、采访、观查等手段,了解现实问题并解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体验型”,即通过开展讨论、辩论、演讲、动手操作、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从中掌握技能、学会分享与合作。
刚开始进行主题探究活动时,学生会有较强的新鲜感,也乐于完成。但如果每次的主题探究活动方式单一或者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则活动完成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难以达成。因此,在设计主题探究活动时,老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结合本单元的知识主题,做到活动方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根据具体实际,学生可以是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是通过小组合作甚至是家校合作方式完成。
案例一 :“了解身边的险情学会自我保护”主题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调查方式完成。学习完七上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后,为了引导学生意识到身边的危险,学会自我保护,我们设计了该主题探究。要求学生结合广州实际情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调查我们身边的险情,并提出保护措施。有个小组就广州是雷雨天气多发地区,针对雷击这一严重而又容易被忽略的自然灾害,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案例二 :“磨练意志、战胜挫折”主题探究活动,通过个人采访、家校合作的方式完成。为了更好地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人是在不断经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的,进而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某同学在采访启示中写道 :“这次简单的采访令我受益很多,我不仅更了解爸爸的经历,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不少。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可避免的,平凡如我,高大如爸爸,都会面临挫折的挑战。而在挫折发生后,爸爸的两个做法也是最值得学习的 :永不放弃和冷静分析原因。虽然这两点我都没有在前面的内容中明确写出,但不容置疑的是,它们是成功的基础。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都应该永不放弃并冷静分析原因,再采取相应措施,相信挫折终会被克服。”
案例三 :“寻找自立自强务实人”主题探究活动,通过个人观察、演讲的方式完成。鉴于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容易依赖他人,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立自强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养成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我们设计了该主题探究。在该探究中,寻找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身边的同学,确定对象后,要搜集其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以演讲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同学这样讲到 :“他,玉树临风,目光炯炯有神 ;他忠厚老实待人质朴,再配上乐于助人的美德,犹如山寺始盛开的桃花,在颠沛流离的季节,越发芳香。他是考场上的霸主,却从不为几次考试的失败而沮丧 ;他是课外书中的主宰,每每与作者的心灵共舞。他热爱学习,经常在课间阅读《哈利波特》等英文原著,遇到不会的单词马上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不耽搁一分一秒。他还制作自己的错题本,时常翻翻看看,以加深记忆。这样的学习态度,想不成为学霸都难!他不但热爱学习,还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完成在学生会的纪检工作,他每天都会环校一周,查岗完毕,没有任何差错才会回去午休。这样全面发展、自立自强的男孩,谁会不敬佩他呢?”
在实施主题探究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 转变观念、充分重视。教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通过知识与能力训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内在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逐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在主体性认识和情感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并在品德行为的反思中不断丰富和修正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追求。在这个复合、循环的教育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是实现知识、能力等其它目标的工具,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本身。
2. 适当分组,适时介入。对于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主题探究活动,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分组,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组合搭配,分成若干个“同质”探究小组。对于个别有人际交往障碍及学习基础较弱的同学,教师要适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3. 科学设计、适度指导。主题探究活动要结合学生实际及相应知识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整个探究活动的具体要求、任务及流程等,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
摘要:主题探究活动对弥补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感体验不足的缺陷,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题探究活动设计要立足本校实际,选材回归生活;做到注重情感体验,以情动人;方式要多样,为学生喜闻乐见。
关键词:主题探究活动,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 篇2
在最近50年中,全球有95%的重大创新、发明都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中50%在美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5%中,有一半发生在印度,其次是巴西,再次才是中国,而我们的人口占世界是1/5。
作为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原因是由于缺少在国际上居于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不仅技术领域如此,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亦曾长期空缺。
再看一堂美国小学科学教学的录相课。
这堂课的内容是学习人体和动物消化系统,老师带领学生去观察猪的消化器官。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动手操作。先观察各部分的结构及形状,再用刀把胃、肠解剖开,通过看、闻、捏等方法比较胃、小肠、大肠里面的东西有什么不同。最后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思考小肠是怎样吸收养料的,讨论十分激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情绪高涨,观察细致认真,小组的合作气氛浓厚,个人发言大胆,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没有胆怯,也没有大呼小叫或一惊一乍等现象。整个过程显得井井有条。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他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观察、实验,科学的行为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学习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我们所期望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这正是我们的科学教育的薄弱所在,这也许就是我们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低下与民族创新能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涵义及重要性。
能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
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在科学素养的构成中,知识不是唯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与知识“三分天下”,或者说是构成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
三维目标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没有情感加温的知识是僵硬的、死板的”(马卡连柯语)。
中学科学课程教育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关于这个物质世界组成、运动等的专门知识,甚至也不是用来研究他们的那些特殊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影响更广,持久性更长。3 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目前,科学课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还远没有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行为,而一些教师即使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教学行为,也常常发生很大的偏差。
大的背景是,在我国科学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历史上,由于现代科学是在救亡图存的特殊背景下传入中国的,所以对现成科学知识的获得,对科学实际功用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视。
小的背景,那就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我国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指向两个方面:
第一,强调科学教育应授予学生以传统的科学学科体系,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结构、概念及符号系统,达到贮存、检索、迁移的目的。只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
第二,把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看作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和专业人才,只重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许多教师对这三维目标的整合还心存疑虑,担心“三分天下”后会导致知识和技能的弱化。
课堂上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的根本原因所在。
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在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中,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维目标。
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三者的有机整合仍然是可行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知识本位的思想,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
对于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的发展如何评估,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正如专家所说的“不可能把人的发展目标完全精细地量化,智慧是不能被测量的。”
在很多科学课堂中,科学教育只剩下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层层窄化,使得科学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与科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通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等等这样大而无当的情感目标。
教师设定这些教学目标只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程式而已,只是呆板地套用了一些时髦的标签,对教学实际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根本就看不到教师试图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做的任何努力。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课堂教学形式上的效果,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演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或者采用庸俗的说教方式来试图达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下面两个教学片段就是很好的例子。片段一: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刘翔雅典夺冠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夺冠的视频。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完成合作学习交流卡。
老师提问:你对刘翔夺冠有什么感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刘翔的运动成绩,你认为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将你们的讨论结果写在合作学习交流卡上。学习小组一:我们非常激动。学习小组二:我们激动的无以言表。(学生及听课教师哄堂大笑)
师:大家的感想就这么简单?教师将网上的评论投影在屏幕上,师生一起点评。网上评论1:路透社:新飞人诞生,尘封11年的记录被打破。………网上评论2:香港各大媒体盛暂刘翔。显然,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里面并没有蕴涵任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从德育渗透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观看录象的过程中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这种渗透,学生确实看得十分激动,那么,后面的讨论、交流及提问还有什么必要呢?这样的提问和回答都显得很庸俗,甚至会淡化前面的体念。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包括学校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极其教育方式的影响,使很多教师误以为科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说教就可达成。片段二: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酶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评,不崇拜权威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2.酶的发现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一些有关酶的知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人们对于酶有着怎样的认识过程?大家阅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按照表格内容分别提问(教师提问时注意要学生意识到实验设计的巧妙性)。教师:从上面这些实验中,对我门的学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方法?学生:茫然无措(因为问题的指向不够明确,且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教师:不崇拜权威,敢于实践,重视实验………学习科学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性质和科学本身。
这些内容不但充满着科学家的无穷智慧,也体现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为克服各种艰难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一方面它们是学生进行思维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
另一方面,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因此在确定其教学目标时,应该突出的是三维教学目标中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科学史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而科学重大发现的全貌绝不仅是教材中呈现的几个成功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是成为一个学生的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所以不应采用简单告知的方法,更不能采用说教的方法。
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感悟,再来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反而使它变得很俗;
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感悟,即使说得再漂亮也是很无力、很苍白的。
所以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中,必须坚决屏弃讲授或者说教的方法。
片断三
初中科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不明教学过程: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守恒测定”活动。
由于实验设计上的问题及学生操作的不熟练,在学生还没来得及塞紧瓶塞时就已有部分白磷燃烧产物(烟雾状的五氧化二磷)从锥形瓶中逸出,致使原来平衡的天平不再平衡,而这一切学生也都看到了。
当老师在学生们完成了这一“不成功”的活动后提出:“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如何?”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相等!”,回答得整齐而又斩钉截铁。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因而也是老师需要的答案。
由于活动的要求不高,许多活动的结果都会与理想的结论之间存在差异,可很多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常常置事实于不顾。
于是,本来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现在却起了相反的作用。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研究了物体在某一高度自由下落时,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的关系,实验数据如右表: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
(2)如果物体从10米高度处自由下落,按你所得出的关系,可以得到物体下落的时间为
秒。教师先让学生列举了大量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化学反应,然后请各组学生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变化做一下猜测。生1:肯定变了,而且是变小了,不然蜡烛怎么会变短呢?(学生的逻辑)生2:不见得,你看铁生锈后似乎质量越来越大了。生3:老师让我们讨论的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你们只关注的是反应中某种物质的质量。你看,比如铁生锈,不能只比较铁与铁锈的质量,反应之前还有氧气参与呢。生4:有道理。能测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吗?教师:同学们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很好。但我们要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确凿的证据。想想能设计实验去验证吗?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
首先必须明确,科学的态度、情感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种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而科学价值观则更多地表现在科学精神方面,是在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在实施中首先要对课程具体目标中在这方面的要求常记于心,并渗透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给予学生感受和体验,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科学的好奇心。好奇心并不用教师来教,恰恰相反,怎样避免压抑这种好奇心才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
不要让学生把自己仅限制在经验性问题上,要提出一些需要对答案作出解释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对于“为什么植物在黑暗中不能生长?”的问题,科学家可能会反问,“植物不能在黑暗中生长,是真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或者“如果是真的,我们怎样来证实?”。
4.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研究中,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工作的基础。
科学总是要报告和记录你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你想象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你认为老师要的东西。
因此不要随意修改自己的记录,不要因为与其他人得到的结果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结果,如果你的观点与他人不同也要照说无妨。要强调记录的真实性,而不是获得正确的结论。
应该根据结论是否与提供的证据一致来判断,而不是根据书中的答案来判断。
4.3 明确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现代科学哲学认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不断更新真理。
科学知识强调的是确定性,而科学精神强调的是不确定性,强调科学精神就是强调怀疑的、批评的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步入学校后,应该鼓励他们不断地询问:“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的?”4.4 领略科学史,培养探索精神。科学史不仅强调科学上的巨大进步,同样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大部分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来自于数百年知识的逐步积累。
甚至不应将历史仅仅聚焦在几个伟大的科学家身上。各种各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们自己,已经并且正在继续做着科学的工作。科学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既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专有的,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它,因为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受用终生,而且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以及个人处于何种环境中。但是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可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不是通过一、二节课就能立竿见影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篇3
【关键词】 重视情感目标 树立民主形象 拨动时代强音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人文学科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人文情怀,塑造健康人格。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理应立足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引发他们对人价值的关注,促使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优雅生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意义重大。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一脉相承,在特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最终形成稳定的情怀。
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实现但又不易测量的特点,教师理应予以特别关注,采取有效措施,以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将其实现。那么如何落实呢?笔者认为在遵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重视情感目标,完善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体现的是重视,引导的是成功。做一个漂亮的教学设计,是一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这当然也包括情感目标。所以,我们的第一步就是完成这样一个设计——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预先设定好的情感目标,二是引导学生接近目标的具体做法。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设定目标。这里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立足时代。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史书的价值取向往往反映的是作者所处时代的价值取向。
此外,还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立足教材就是一点。目标在宏观上应体现时代性,但具体到每一课又各有不同。针对特定的内容,应该有特定的目标。为此,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和人文因素,把握教材的灵魂。需要注意的是,把握教材情感的指向,应从宏观上解读。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实现目标。对此,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做法。根据个人浅薄的教学经验,笔者想给出如下建议。
我们不妨充分运用教材,以历史细节启情。启情就是启动学习者的情感。作为启情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侧面,更多的情况下,是一个历史事实中最能激发情感的某个细节。
也可以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激情。也就是事先设计相关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不再只是历史的瞻仰者和评论者,还是参与者。
用现代教学手段生情,同样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做法。现在的很多学校,即使是农村中学,也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对它们的使用考虑在教学设计当中,能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极大的便利,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树立民主形象,了解孩子心声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人都有,孩子也不例外,只是难免有偏颇,所以我们要通过教育加以重新塑造,令其顺应主流文化。然而,这一转变是不能在强制条件下实现的。不然,学生只把它当成课程学习的任务,而不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因势利导地予以改造,才能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真正变化。
但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不易自由表达而无所顾忌。因为,即使是思维水平已经日趋成熟的高中生,大多依然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容易屈从于权威。在课堂上,这个权威自然就是老师。学生会不自觉地揣摩老师可能倾向的看法,而从老师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以便得到赞许,至少可以免于批评,造成课堂上的“伪道德”现象。
那么教师应如何树立民主的形象呢?这就需要有一颗体察善思的心,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构成了作为民主教师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是民主的老师,我们的课堂将会有适度的活跃,我们也将更懂学生的心。当然,教师民主形象的树立,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欲速则不达。它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寸寸累积。
三、关注课堂发展,拨动时代强音
教师带着已经完成的教学设计,以民主的形象走进课堂,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接下来就得拨动时代最强音,引导学生达成预设的情感目标,接纳主流价值观。这样方能最终实践学科的人文性,因为所谓“人文”,其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帮助人更好地生活。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生活。
第一就是,在全面认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找出能够作为施展“乾坤大挪移”的突破口。一般说来,学生的观点中大多会有一些闪光之处,以此为着眼点略加改造即可切近预设的情感目标。另外,抓住学生说法里的明显漏洞,反向用力,若方法得当,也能达到同样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当然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找准切入点。那么,敏锐的洞察力来自于何处呢?
首先是倾听。道理很简单,感悟出自学生的嘴巴,找出有价值的内容得靠教师的耳朵。其次是熟悉教材。学生的观点大多来自书本,对于信息渠道相对较少的农村学生尤为如此。如果能够深入研读教材,熟知教材,那么教师可以恰当选取教材内容辉映学生观点中的亮点,也可以让学生观点里的漏洞无所遁形。再次是了解学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中总会有人有一些天才的创想,超出你我的想象。
不得不承认,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我们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不像对待其它两个目标那么重视。然而,看轻或是忽视情感目标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学,是不符合学科根本宗旨的教学。我想,如果能够把以上三点——完善教学设计、树立民主形象、拨动时代强音,内化为我们教学的潜意识,情感目标的实现度可能会更高一些,我们离教育的实质也可能因此而更近一些。
历史课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 篇4
前一段时间, 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李双江儿子打人事件等等, 出现这些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恶性事故, 从中所暴露出来的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不仅让人震惊和寒心, 更让人感觉沉重和恐惧。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 并非从来就是这样冷漠的。“人之初, 性本善”, “乐善好施, 助人为乐”,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深深根植于国人血脉的传统理念。我们的社会怎么了?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去反思这个问题。也许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不可能去改变什么, 但我感觉最起码应该从我的本职工作做起, 从我的课堂做起, 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新课改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 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和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家庭、学校、社会都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和能力的培养, 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 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如在课堂上讲战争史中战士的伤亡学生却不以为然、对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麻木不仁、对新中国的艰难漠不关心等等。笔者又联想起历史课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时, 面对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 个别学生不仅无动于衷, 反而与别人在下面搞小动作, 甚至还在谈笑, 或许可以理解为个别学生的“幸灾乐祸”出于个性的标新立异, 但每次都有, 尽管是少部分学生的对生命的淡漠的共性表现, 决不是偶然可忽视的现象。相反, 近年很多中学生对影星歌星的崇拜, 丑化抵毁英雄。以上事实说明中学生在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 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 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 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三、历史教学实践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一) 用讲述法激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历史教师讲述岳飞抗金的有关史实时, 当讲到岳飞大败金军主力, 取得郾城大捷, 欲直捣黄龙府时, 学生会喜形于色, 内心受到鼓舞;当讲到岳飞被迫接受宋高宗班师回朝的命令, 感叹“十年之功, 废于一旦”, 抗金大好形势由此逆转时, 学生会感到惋惜;当讲到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惨死于“风波亭”, 年仅三十九岁时, 学生会深感悲痛……随着教师的讲述, 随着情节的变化, 学生的面部也会出现相应表情的外显变化, 或喜、或惜、或悲, 这些外显行为的变化, 说明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已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对岳飞这一历史人物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 这是一种直接的、真实的情感流露。
(二) 用情境法唤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 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无法重复验证, 两者的关系很疏远。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 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 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 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 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 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 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 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一曲《松花江上》立即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那个屈辱的年代, 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睹《乔的笑》 (反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 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仰头大笑的新闻照片) , 学生受其笑容感染, 感受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喜悦;读了“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霸气便浮现在眼前。
(三) 用比较法调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选择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点燃其灵感的火花, 使他们主动参与, 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促使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产生, 以达到提高记忆能力, 发展智力的目的。通过对司马迁和司马光两位伟大的史学家编撰史书的情况的比较, 我们要学习他们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玄奘与鉴真的比较, 那些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友好交往的国际主义精神等, 早已融进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之中, 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提供材料, 丰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历史教材是粗略地介绍历史事实, 教学时, 我让学生呈现课前收集的历史材料, 如文字、图片、名言警句、故事等, 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 去伪存真。同时我提供大量的史实材料, 如在上《马关条约》时引出《春愁》这首诗, 并配以“阿里山云海”的图片为背景。茫茫云海、美丽富饶的宝岛风光, 配上这首《春愁》, 一种思恋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跃然纸上, 从而非常巧妙的将当今热点“台湾问题”镶嵌其中, 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让学生回到历史, 进而回顾台湾发展道路的不平坦,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的热情。
总之,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 不需要故作姿态的表达方式, 不需要整日不知所云地挂在嘴边;只需要你真正用心灵去感受它, 用崇高的人格去表现它, 那么, 你就足以感动你的学生, 让他们用善良、真诚之心去爱自己、爱父母、爱国家、爱人民。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 篇5
一、联系生活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生活现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同时还可以感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1.解决生活问题式提出日常生活中学生十分熟悉、用现有知识又无法解释的问题,让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为学生探究和主动寻求答案的动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如提出“人不吃早餐为什么会有头晕现象?”“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好?”等问题,引出“消化和吸收”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关注健康的意识;让学生用“遗传”的相关知识解释“滴血认亲是否科学?”“如何鉴定车祸和严重烧伤死者的身份?”等问题,加深对遗传方式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初二“用药与急救”的内容,知识性、能力性目标不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会很高,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关爱家庭健康,设计家庭小药箱”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将学到的医药、卫生知识得到应用,并且通过询问家人的健康现状去关心家人,以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该活动还有可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医以治病救人的理想。
2.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式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精神,中学生所具备的良好的思想情感、道德素质应符合时代要求,对学生实施的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符合时代特色。如:对太空育种知识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肾脏”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联系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为母亲捐肾的事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环境污染”一课中,引入关于“大米镉超标”新闻的讨论,能引发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与关注,使学生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进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等。
1.研究内容有的研究可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的可围绕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中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归类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可采用调查、实验、资料查阅与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活动。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全班围绕同一主题开展课外研究;也可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主题开展课外研究。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和质疑。调查法:是指与研究对象或相关人员交谈来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如“输血与血型”、“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传染病及预防”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都可以用到调查法。资料查阅与分析法:是指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解决问题,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等内容中的研究性学习,都需要用到资料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是指为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势态或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的、详细的考察。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各种环境的动物”等内容中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用到实地考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 篇6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所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的,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作为课程目标,这三个方面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但是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地理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主要表现为:
(1)重认知轻情感:学习过程是以人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并起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情意因素不仅决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还对形成学生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良好学习态度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2)重教书轻育人:传统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地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失职。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地理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错误不在于教学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地理课堂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地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要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层面还有一个阶段性目标不好把握的问题。以前,我们有一种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周周清”,一节课结束,马上做一个教学质量的测验,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学的东西。而每节课能清、能测的,多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东西,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这正体现了问题的复杂性,也正是挑战教师的地方。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是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比较而言,以听讲、记忆、模仿为主要标志的接受学习,更容易导致学习者的被动、学习过程的消极,学习结果指向知识与技能;而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
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落实,要避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仅仅写在教案上,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予以淡化,孤立、机械、生硬地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灌输”给学生,是劳而无功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
第三,教师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和技能”更难以测量和评价,加上现行的地理考试很难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和一些新课程中的地理课,仍然主要还是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如同虚设,很难落实。教师只有通过创设情境、给予体验、引导反思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审美情趣,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和养成观察、思考、质疑地理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探讨的氛围,如何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给地理教师提出的重大课题。
第四,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要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每一位教师要通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思维锤炼的平台和支架,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地理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契机,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用亲切和气的语言、希望的眼神来鼓励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这说明这位地理教师心中已有了平等意识,而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肯定和鼓励,也将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平台,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态度表现和情感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关注人的地理教学,才能使地理课堂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实现人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 篇7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施误区
新课改推行到现在,从教的方面考虑,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仅仅提出了概括的原则和目标,如何将这些原则和目标具体落实于课堂上,并没有统一、规范、明确的指导。教师对于此目标落实于课堂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出现了不少误区:
1. 认为通过教师“灌输”、阅读教科书,学生也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展程度受历史教科书内容或者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水平限制。如在新课程的现有教科书中鲜有女性,仅有慈禧、江青,在一些历史事件中并非正面的形象,这就使学生心目中女性地位在无形中降低。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随意使用道听途说或者野史来求证一些观点,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随意评说历史,给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错误的引导。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听之任之,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有学生最崇拜希特勒之流的人物。(2)学生理性思考和求真精神得不到发展。因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体现,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极大多数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价值倾向很容易受他人影响发生改变。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不强。
(1)过于偏重“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把三维目标不作为整体落实,把其人为割裂;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忽视历史知识与能力,而实际上学生知识与能力越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就越科学。(2)教师教学过于考虑学生兴趣,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走上歧途。兴趣是为了更好达到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历史学习的目标。在实践中看到,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学生,选取学生喜欢的材料,使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迎合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价值观水平无法得到发展。(3)教师代替学生总结价值观。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1. 在设计教学目标应明确设立“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制定目标时要明确目标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在知识中潜移默化地体现,如通过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教师设计的情景问题,学生体会教师目标所制定的情感态度内容。
2. 对教材内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
学生将知识转化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内心的体验的历史学习过程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笔者采用方法是:挖掘历史知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所以要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知识。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尽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感受到人类文化的伟大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来不断激励学生关心国家、为国献身的精神,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抱负,为国家、为人类尽自己一份责任。教师要让生动感人的历史流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生命的真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方法
1.谈话法。
对历史教师而言,谈话法是为了获得学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水平的信息的方法,特别是备课前学情分析方面。如学习《新航路开辟》之前,笔者通过和学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哥伦布的富于冒险和勇敢的精神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在设置课时目标时就更有针对性。
2.专题演说。
专题演说是指让学生就某一特定的问题或现象经思考准备后,作出口头表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专题由教师来定,这个方法比较多使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3.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是指透过学生的外显作业表现测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情况,帮助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当前,如何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效果进行测量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纸笔测试如何测量其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提出一些特定涉及的问题,让学生作出书面的反应(写出看法和理由)。在测量过程中,一方面历史课程待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制成问题(试题),另一方面作为被测者的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又必须能够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由此教师在平时根据教学实际自制问题(试题)时要注意把其作为所设计的问题的立意,融入到所制问题中,使测试成为学生再教育的内容。如学习《新航路开辟》一课时,笔者设计问题:“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课程目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航海家们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毅力、勇气等品质。学生的回答只要符合本题立意,言之有理就可以,当然如果学生回答哥伦布为了追求黄金、拜金主义,教师就应批判。教师根据评判后获得的反馈信息,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及时进行矫正。
4.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目前中学使用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就“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在问卷中要求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作出选择。有效测得教师希望了解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的提出,既给我们解决中学历史教学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又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深刻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做更多的工作,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静.历史学习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余林.课堂教学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4]北京师范大学考试测量研究中心.高中历史考试测量新坐标.东方出版中心, 2006.
[5]朱汉国.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6]张碧荣.历史人物:新课程背景下应充分利用的新资源.中学历史教育参考, 2008, (12) .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 篇8
改进教学——有机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了课程改革目标, 要求教师都关注它, 但是, 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 通过讲解的办法,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可能是没法“教”的。这就要求我们寻找途径, 有机、有效地去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挖掘载体。德育课教学中要真正有效地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努力挖掘那些有助于“情感”教学的材料, 以“情感”为切入口, 来引导德育课程的教学,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真正做到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向“人的发展”转变, 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意识,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 教师要善于挖掘德育课程中材料背后的“价值因素”, 寻找“启情点”, 找准切入口。其实, 德育课教材 (包括课本与课外) 中含有“情感”或“价值”因素的载体是很多的, 教师只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就能在德育课教材中找到合适的“启情点”。如教学《亲子之间》这一节内容时, 可以利用“父母为我们做过什么”这样一个话题展开讨论, 通过教者列举典型事例的引发、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历程, 学生对父母的思想感情就会油然而生, 从而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孝敬父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参与。在德育课教学中, 学生是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建构和应用知识、接受、内化道德、审美观念和价值, 掌握思想方法, 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自身的发展的。假如没有学生的个体积极参与, 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和内省, 那么, 道德观念的内化、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将是一句空话。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教师在教学前要精心设计好富有参与气息的课堂教案, 教学时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 积极营造学生“参与”教学的氛围, 指导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讨、发现、运用的活动中来,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地而不是教师强加地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而要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不可想象的。
激励体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 要不断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 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凯洛夫指出:“感情有着极大的鼓励力量, 因此, 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情感, 他就不具有强烈的志向。”情感体验对思想品德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能给学生以切身的感受, 并促使学生情感升华, 促进学生品德、性格、情感和认识的发展。激励体验的策略较为普遍的方法有“角色表演法”、“换位思考法”等, 即将学生带入情境, 使他们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地体验, 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自我, 进行多角度的换位思考, 这样, 学生就获得了丰富的角色情感。如在学习《师生之间》这一节内容时, 可设置“假如你是老师, 会怎么办”的讨论题, 从而让学生懂得理解老师, 增强他们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又如在学习《关心残疾人》一课时, 可组织学生开展“瞎子找东西”、“独臂人穿衣”等“角色表演”, 体验残疾人的苦楚生活, 这样, 学生就能从内心深处明白歧视残疾人的错误所在, 从而激发他们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指导实践。教师要通过组织多种情感实践活动, 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不断丰富, 不断升华。教师在组织情感实践活动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情感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情感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升华。德育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内容, 具有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价值, 我们不应该搁置, 而应该认真指导学生完成这些活动与实践。同时, 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社会的教育中心以及学校教育的主题, 有机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开展为军属做好事, 为社区做卫生, 去敬老院慰问等情感实践活动, 这样有助于个体形成新的认识和观念, 获得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回归生活。生活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课教学中,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开发和利用生活的课程资源, 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的领悟, 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 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师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体会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丰富的课程资源, 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从理性或意识上意识到日常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包括时事新闻材料、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等, 要从这些内容中寻找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如在“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中, 教师指导学生从报纸和网上查找有关资料, 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 学生明确: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避免危险行为, 加强自我保护;人人都应珍惜生命。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就能形成“相互关爱, 共享生命”的情感, 提高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的社会责任感。
创设情境。西方学者杜威曾说:“要想改变一个人, 必须先改变其环境, 环境改变了, 人也就被改变了。”我国古人亦流传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等说法, 可见情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扮演之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 (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等) 外, 还有一种场的因素, 它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心理影响而升华所成的一种“课魂”:它发生于个体心境, 又作用于群体心境, 并酵化为课堂生机。老师要自觉地运用、创设、组织富有教育教学意义的情境或活动,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感情熏陶, 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情感教育的效果。情境教育之所以能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是因为:首先, 情境教育具有移情作用。利用情境教育的移情作用, 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 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其次, 情境教育具有暗示作用。教学中可以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 或运用现实生活中典型的场景, 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 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中, 能很快激起强烈的情感, 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再次, 情境教育能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作用。情境教育既能引起学生再现教材角色或相关角色的活动, 又能引起学生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历程。在新的课程改革下, 新教材的内容设置了学生曾经历的熟悉的背景, 这种“有我之境”, 可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总之, 情境教育能使学生:进入角色, 身临其境, 激发情感, 领悟道理。
情意交融。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 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 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所以, 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 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 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 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和认识。
教学活动是“知情意行交流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 会自觉不自觉地传播自己的态度、观点, 伴以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在教学中, 教师在传递认知信息过程中也在传递着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它不仅会影响学生当时的情感和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 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今后某些态度、观念的形成及个性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做到:具有深入探索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保持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 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
整合资源——科学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不是硬性灌输而能完成的。就笔者个人的感受而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在反复的熏陶和体验中才能形成和坚定, 它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践行这样复杂的过程。因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汇聚多种力量, 充分整合、利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 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活动。首先要加强节庆教育。利用“五一”、“五四”、“六一”、“十一”等国家重要的节庆纪念日, 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国家意识;利用伟人纪念日进行人格教育;利用“元宵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利用“教师节”、“妇女节”、“母亲节”等特殊日子进行感恩系列教育。其次, 积极开展仪式教育。发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活动的激励作用;通过入团仪式、成人仪式等融入爱国情感和基础道德等教育内容, 激发学生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 培养积极的生命价值观。第三, 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懂得和谐相处。引导学生懂得在各种社会活动和公众场合中的礼仪, 增强礼仪教育的实效性。此外, 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实施榜样感染策略。模仿, 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中, 要重视榜样的力量。可充分利用英雄、模范和身边的感人事迹和人格魅力来教育感染学生, 使之成为他们心目中努力追求和效仿的目标, 驱使他们努力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形象。我们在研究过程中, 各点校都在教师中开展了“爱岗敬业, 树良好形象”的活动, 通过在学校中进行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和教师职业道德演讲等活动, 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感染。汶川大地震后, 各校开展了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学习活动, 有力地促进了“热爱生命, 自尊自信, 乐观向上, 意志坚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 篇9
可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当我越来越多的接触了新课程的理念后,我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置上, 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方面目标以外也关注培养学生正确、 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数学课堂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如何取得更高的考试分数,同时也要着重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培养:
一、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情景, 及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知识的学习中来
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 而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再利用这一数学模型来解决我们的生活、数学问题。因此,如何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至关重要。每一节内容,教材其实都已经设计好了问题情境,是不是教师完全地照搬应用就可以了呢?答案显然不是,因为教材毕竟不能做到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也许有的情境和现在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脱节,学生的感受并不是很强烈,所以这样的问题情境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 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内容中,问题情境设计了:李奶奶家几十年以来家庭收入的增加情况,这样的情境虽然可以让学生感受祖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但却不足以引起学生非常强烈的共鸣。 可以参照学生现在所关心的话题,设计一个数据的收集材料,学生更有兴趣去操作。一方面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更投入到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中很多的章节都附有课后内容资源,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例如,在勾股定理这一节内容后附有中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探索,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让学生了解这一背景,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历史,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现今的数学课堂中有很多环节与教学内容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讨论时轰轰烈烈,大家有说有笑,讨论结束后需要小组中有学生出来概括讨论得出的结论时往往鸦雀无声,最后还是老师把需要总结的知识呈现,学生低头记录,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效果呢?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老师应该给于学生需要通过合作探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和讨论,让小组的所有成员一起利用已有知识、一切学习资源来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又学生当然也可以是我们教师来把各小组的经验和结论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才是真在有效的小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真在体会到集体的优势,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让学生养成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模式不能真在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也许只是掌握了老师要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而对于这一产生过程的感受却几乎没有。这一模式必须要改变,要让学生真在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既掌握了知识,学会了利用技能来解决问题,又充分感受了知识的产生过程,真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你的判断对吗》本课可以说没有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一节典型数学感受课。这样的内容教师又能讲什么呢?因此应该把课堂交予学生,让他们探究式学习。如让学生判断用一根比赤道周长长1米的绳子去绕赤道围一圈,问中间的空隙有多大?如果学生只是凭主观臆断,那一定不可能得到正确答案。学生只有通过严密的数学计算,才能发现可以轻松塞进一只拳头这一在学生想来不可思议的答案。在学生惊讶的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数学结论的得来绝不能仅仅凭主观臆断,而必须依靠严密的证明和精确的计算,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数学的严谨性。
又例如在几何证明的例题中,如果只是就题论题,不足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也不可能达到更高要求的学习目标。如果在教学中能灵活应用变式训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内在的逻辑联系,又可以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就是主动探究学习的模式。
四、设计数学活动时,应让学生体会正确的价值观
数学活动是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教师能合理设计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概率时,经常有老师让学生设计一个概率游戏,问:如何设计可以对自己有利。这其实就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导向,容易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一游戏时,应该引导学生设计的游戏应遵循对游戏双方都公平的原则,看似一个简单的游戏设计却蕴含了重要的价值观导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 篇10
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谈点浅薄之见。
一、提高认识, 强化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人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之一, 它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的审美情趣, 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偏重“双基”的学习, 往往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虽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但我们应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己任, 在语文学习中时时处处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古人尚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担负, 更何况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虽然“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思想教育, 但我们应把它在教学目标中显性地体现出来, 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比如教学《充气雨衣》一文, 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抓住小林遇到难题时的态度、行为, 引导培养学生遇事用心思考, 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只有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并作为教学效果好坏的考量标准 (更多的是教师的自我考量) ,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才不会是空谈, 学生的人格教育才会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因势利导, 纠偏纠错
所谓“因势利导”, 即通过挖掘教材内容, 创设课堂情境, 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 从事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受到感化、态度得以端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
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 教材内容人文内涵丰富。我们应当找到教材和学生人格培养的切入点, 唤醒学生蛰伏的情感、摒弃不良的思想动向, 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如班上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 思想涣散, 不思进取。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 我就引导学生循着作者刻画的时间流逝的踪迹, 让学生感悟到时间的宝贵, 进而深入介绍朱自清勤奋的一生, 激励学生珍惜时间, 奋发向上。
小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是具象化的、空洞的说教不能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更谈不上实现人格教育的目标。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就应当深入挖掘教材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融合在宽松愉悦、具象的教学情境中, 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和追求, 使他们的人格不断得到健全, 趋向完美。时下, 许多孩子在“爱”这方面, 只知道索取, 而不知回报、给予。《棉鞋里的阳光》一文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关心长辈、孝敬老人的教育。教学本文时, 我先出示画有金色的、会发光的棉鞋的剪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将学生引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学生在接力朗读, 分角色朗读等多形式的感悟课文后, 从中领悟到金色的、会发光的棉鞋里有文中小主人公小峰的孝心。再引导学生说说今后应如何去孝敬老人。学生蛰伏的情感被唤醒了, 纷纷说出要怎么做, 尽管幼稚却感人, 感觉孩子一下子懂事了许多。
三、提高审美情趣, 陶冶美好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随着学生情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时, 他们产生心灵上的饥渴。这时, 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 引导他们自觉地发现“美”, 融入“美”, 追求“美”, 创造“美”, 培养美好情操, 塑造完美人格。
1. 引导学生感悟, 欣赏语言文字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我国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如唐诗, 文字凝练, 富有韵律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 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用榜样的力量来塑造学生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许多描述人物高大形象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感受人性的美, 使学生受到陶冶, 并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 成为他们效仿的楷模, 人格的理想目标。如教学《詹天佑》一文, 通过学生深入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情感。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 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并以鲁迅先生为学习楷模。
3. 课内的学习往往不足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们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中外名著名篇, 励志成才的篇章, 名人的成长故事等。让学生从中汲取更多养分, 内化为精神力量。
四、丰富实践活动, 塑造健康人格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如教师节前夕开展让学生当一天的老师, 学生为了当好一天的老师, 平时更认真地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 并通过访问深入了解, 积极“备课”。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主动地学习了语言知识, 更重要地体会了当老师的艰辛, 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
各种竞赛活动也是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荣誉感, 开展各种语文竞赛活动,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不断进取的精神和独立人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 篇11
一、重视对常规细节的引领
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当学生用不同的圆测出不同数据后,教师让学生汇报各自测出的数据。学生汇报时,只见这位老师有选择地往黑板上写数据,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的数据就写在黑板上,而误差较大的就不写了。然后,教师让学生算出每组数据(即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并一一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从而顺利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一规律,进而引出圆周率。教师有选择地板书数据,这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给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实验的数据是可以随意取舍的,“不好”的可以不要。这样怎么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呢?
一方面,数学学科具有严谨性的特点,它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论证有据、构造有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常规性教学细节中,要着意引领学生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分析、推理、概括、判断,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使学生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掩饰,需要的是严谨认真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向师性”使他们相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正确的,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引领学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重视过程性细节的润泽
一位老师教学“对称轴的认识”时这样引入:先将一张红色的蜡光纸对折,剪出“桃”形的一半,即得到“ 桃”。
师:猜一猜,老师如果把这个图形展开,可能是什么?
生:是一颗红心。
师:(展开图形)对,它是一颗红色的心。在这次“助残捐款”活动中,我们班每个同学都献出了一份爱心,说明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颗爱心。
接着,教师用“桃”形中间的折痕引入“对称轴”。
课堂练习中还安排了让学生设计、创造轴对称图形。学生展示后,老师出示“美”字的一半。
师:看,教师刚刚剪了一个字,它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认为是什么字呢?
生:是“美”字。
教师将“美”字展开,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轴对称图形美吗?
生:美!
师:美在哪?
生:美在两边一样大。
生:美在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美的,需要我们用一颗爱心去观察。只要我们拥有爱心,就能感受并拥有美好的一切。
爱心与审美情怀就这样在过程性细节中悄悄注入孩子的心灵,使学生在细节中享受数学给予的精神力量。
三、重视对延伸性细节的唤醒
张齐华老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快结束的时候播放了一则“多美滋1+1”奶粉广告。广告大意是:东东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后,数数人数,发现有8个小朋友,就从左右两个侧面各斜切了一刀,正好平均分成了8份,每人拿了其中的一份。东东正准备吃,发现又来了一小男孩,正舔着嘴唇。东东急中生智,将自己手中的蛋糕一掰为二,把其中的一半给了刚来的小男孩。
师:从广告的画面中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东东一开始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4。
生:后来东东把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我想到了1/8。
生:一共有9个小朋友,我想到了1/9。
师:如果把蛋糕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那每个小朋友就能吃到这个大蛋糕的——
生:1/9。
师:那从刚才第九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你可以想到几分之一?
生:1/2。
师: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东东手上蛋糕的1/2。
生:我想到了1/16,最后一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是整个蛋糕的1/16。
师:你能联想到1/16,真是太棒了!你们喜欢东东吗?
生:(大声地)喜欢!
师:东东分出了自己手中的蛋糕,你认为他收获了什么呢?
生:我认为东东收获了感激,他把蛋糕分给了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会感激他的。
生:我觉得他收获了友谊!
生:我觉得他收获了快乐,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对广告联想的层层推进,不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张老师在学生说出各个不同的分数后一句追问:“东东分出了自己手中的蛋糕,你认为他收获了什么呢?”这一延伸、拓展可谓立意高远,它唤醒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份真爱,那份友谊,那份快乐。学生从中收获的也不仅仅是知识,还收获了高尚的情怀。这正是教师在细微处不着痕迹的巧妙引导和有效唤醒。
四、重视对生成性细节的顿悟
课堂教学中除了预设的细节外,还会生成许多意想不到的细节。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倾听学生的话语,必能从中提炼、生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情感目标,并据此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就可能超越预设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实现跳跃式发展。
一位教师给一年级学生上“生活中100以内的数”数学活动课,让学生体验“数”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当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100以内的数”时,有个同学说:“我家养了86只兔子。”这是学生虚幻出来的数据,学生只是在用“86”造了一个句子。因为教师的肯定,后面越来越多的学生会用“100以内的数”造出类似的句子。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对数感的体验应该是真实的,用数“造句”当然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当学生说“家中养了86只兔子”时,如果老师不置可否,会给学生一个错觉:生活中的数可以随意编造。如果教师在第一位同学说出“我家养了86只兔子”时就询问一句:“你说的话没有错。不过老师想知道,你家有没有养86只兔子?”继而强调:“我们所说的数要是自己在生活中数到过的,看到过的,不是随意想象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询问,就能有效避免后面的学生不断地用数“造句”;有了这样的询问,就能使学生初步顿悟数据来源于生活,是确切的,不是编造出来的;有了这样询问,也是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启蒙教育的有效契机。
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只要老师敏锐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细节,就能抓住教育时机,春风化雨,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于细节之中,使教育无痕。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 篇12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高中物理是一个非常难学的学科, 学科内容中充斥着抽象理论和难懂的公式, 使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学习的困难而渐渐对物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导致学习态度存在负面情绪。对此, 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生动地设计教学内容, 也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 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解开问题中存在的疑惑。而如果学生中普遍都存在这个问题, 则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计进行重新安排、合理勾画、科学设计, 使学生能够逐步地改善对物理学习的态度, 重拾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从而使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
譬如说在物理教学中, 学生普遍会在失重现象的学习中存在不理解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习吸收效率大打折扣;还有就是学生不能够对失重现象产生感知认识, 所以无法真正理解失重的概念。对此, 教师需要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两个方面来设计。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来让学生切实的对失重现象产生感知认识。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的失重现象是电梯, 在电梯下落的过程中, 会出现失重的现象。但是这种实际的失重现象不能够直接搬到课堂当中, 因此可以用砖头和纸条来代替, 当砖头失重的过程中, 夹杂在砖头中的纸条因为与砖块没有了相互作用力, 所以可以很容易的与砖头分开。而在砖头没有失重的状态下, 纸条是不能够从砖头中拽出的。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失重现象, 产生感知认识。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来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画面, 讲解与失重有关的科学知识, 使学生在观看画面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能够明白物理的实际作用, 从而了解学习物理的作用, 产生情感上的激励, 使学生能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情感教育, 使学生产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情感态度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 因为学科本身的难度, 所以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要比其他的学科多一些。如果学生在某一次的学习困难中没有走出, 则可能导致对物理失去学习情绪和学习的信心。对此, 教会学生解一道题不如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情感态度。如学生的试卷中在某一个方面连续出现问题, 则可以判定这个学生在这一个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着学习困难。对此, 教师可以针对于这个问题, 帮助学生找出造成学习困难的关键所在。如将学习困难分为几个阶段, 学习兴趣、感知认识以及基础知识几个方面, 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分析, 将问题找出并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逐渐产生自我意识, 并通过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的判断来进行自己情绪态度的自我调节, 从而逐渐改变学习态度, 产生学习兴趣。
三、行为判定, 摆正学生态度和确定正确的价值观
在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发生学生投机取巧的事情。譬如在进行电阻实验中, 电阻与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系, 而实验过程中需要通过很多组实验数据的对比来进行影响电阻因素的关系的判定。但有些学生在这个实验中会投机取巧, 不通过测量结果来获得数据而是通过公式等来进行数据的计算, 从而获得数据。让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而强化知识的记忆和物理能力的提升。学生清楚实验的作用, 但却仍用这种投机取巧的形式来避免实验, 这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如果不正确的学习态度没有得到纠正的话, 就有可能最终发展为价值观的扭曲。对此, 教师应该在发现后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 并再次强化实验的作用, 帮助学生摆正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 高中物理的学习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还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调节意识等, 使学生能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能够积极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产生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不断成才。
摘要:新课改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目标维度, 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一些人认为, 因为高中物理是一个有一定学习难度的理科, 所以不适合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其实,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存在学科分化, 应该渗透于每一次的学习过程中。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东华.探究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落实[J].考试, 2013 (2) .
[2]韩敬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落实高中物理三维教学目标[J].新课程学习, 2012 (6) .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推荐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07-23
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6-08
情感态度教育05-21
情感和态度07-05
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08-27
高三态度主题班会总结07-18
价值2亿美元的工作态度09-29
情感教育的价值07-27
态度好态度成语10-23
态度的高考作文: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