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估

2024-10-25

社会评估(精选12篇)

社会评估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评估”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国家政治层面、学术研究界的关注。目前,科技评估主要以国家举办或者是第三方主办的形式进行,停留在公众视野的“科技评估”更多地表现出了继续维持科学技术神秘性的形象,事中、事后研究居多的情况无法将公众意愿纳入科技创新的计划,缺少多学科专家参与的科技评估难以形成科技发展的未来方案和规划。“社会评估”的概念更加开放,允许更多的意愿表达,保障科学技术评估的全面性。

一科学技术社会评估的背景

科学技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进步的,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与启蒙运动的理念息息相关:人类希望获得个性自由和身体解放,那么科学技术就通过装备制造帮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技术、工艺升级扩展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空间,通过发明创造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时的科学技术史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并服务于特定的社会需求。但是,到了20世纪,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新工艺、新技术的利用远远超出了人类原有的生产生活范围,开始从中观层面扩展到了宏观太空和微观世界,原本很多仅是停留在人类想象中的梦想开始逐步变为现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航天技术、试管婴儿、计算机芯片、核武器等的发明。与此同时,这些技术的破坏力和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多地被证实,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造成的伤害遗留至今,幸存者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射后遗症的折磨,根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8月,广岛因受原子弹爆炸伤害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25万。2011年9月1日,美国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数目已达到临界点,相撞的机会大增,并威胁1000个人造卫星的安全。该报告称,地球轨道上已有2.2万余件可以侦测到的太空垃圾,其中不少是发射导弹后被摧毁的卫星碎片。太空垃圾不仅给航天事业带来巨大隐患,而且还污染了宇宙空间,给人类带来灾难,尤其是核动力发动机脱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

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多年来未受到科学研究界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对于它们所取得的成绩来讲,显得微不足道。人类发明了各种航天器大大地推进了通信技术、气象预测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正面效果,而太空垃圾的制造也并非有意而为。二是基于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认识,科学界假定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而得以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从现在转移到未来。针对成千上万的太空垃圾,科学家也提出了多种处理方案,比如激光发射器、太空垃圾收集车、定位跟踪、自杀卫星、空间工友等等。但是这些解释,并不能取得公众的充分谅解,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世界末日的传言愈演愈烈,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的态度出现了矛盾,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了担忧,而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也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重新确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一种自律的力量,按照自身发展的逻辑前进,支配、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发展。90年代美国政府的制造业扩展伙伴计划(MEP)帮助企业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大大地推进了中小企业生产现代化的能力,企业获得了技术革新和产品创造的新方向。这一事件并不支持上述观点,反而证明社会调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社会建构论强调技术的社会属性,技术价值的社会赋予。一战期间,德国科学家沃尔特·纳斯特和弗里茨·哈伯用氮和氢成功地合成了氨,德国因此能在很长时间内顶住英国海军切断天然硝酸盐供应线造成的压力[1]。这一事件将科学技术引入了国家政策的范畴,成为科技反作用于社会的典型事例。关于如何构建科学技术、社会、人类及其周围环境的友好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技术整体论认为社会与技术之间的互动作用促使社会技术整体处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物理要素的永恒流动和进化之中[2]。基于此,除了推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从更加广泛的受众、更多角度对科学技术发展本身加以研究,这也是对目前科技评估的有益补充。

二科技评估的争议及科学技术社会评估的内涵

迄今为止科技评估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1966年美国国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科技创新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报告,1967年该委员会主席又向国会提交了关于成立技术评估委员会的法律草案,旨在引起国家对技术评估的重视,并将赋予其制度化的法律地位。经过多次讨论协商,1972年9月13日,美国总统签署颁布了《技术评估法》,并批准成立专门的技术评估办公室和技术评估理事会,法律明确指出理事会的任务就是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效果,为国会决议提供信息支持。法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形势和政策的评估,80年代初,国会科技选择评价局和法国国家科学评估委员会开始负责这一工作。1986年日本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编制了“研究评价指南”,为国立研究机构的科技评价规定了具体的标准,其后日本政府先后编制、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实施办法指南》等,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确定了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者、评价时期、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实施办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评估也迅速发展,逐步建立起了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科技评估体系。随着科技评估的发展,各国政府逐渐把科技评估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长期以来,关于科技评估的内涵及操作存在着一些争议:(1)在科技评估中对于“科技发展后果”的界定大多数仅仅是指其实现的直接后果,而不能充分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因此而产生的间接影响;“科技发展后果”大多数作为事后评估,很少在假设某项科技成果已经运行的基础上,对其影响进行预测性分析;(2)科技评估中过分强调科技首次引进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而忽略了科技本身可能存在争议的伦理、道德问题;(3)与上一问题相对的是,科学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创建一个对于科技影响的具有中立价值的评判体系,这也就更使得伦理问题没有立足之地。

这些争论为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奠定了基础,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引入科技评估,不仅应关注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还应加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和规划研究,因此笔者认为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发现机制研究,也就是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伦理等多个维度来讨论科学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前景和风险,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联合评估;(2)规避科学技术风险的政策研究,主要是制定抵御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战略政策等,将科学技术发展的自发性和政策的调节性结合起来,旨在弥补科学技术自发性发展的盲目性;(3)研究科学技术的发生机制,科学考察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部要求结合起来,旨在提出科学技术发展的应有方向;(4)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方案,旨在针对科技发展的趋势作出政策方案上的回应,包括科学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和具体执行步骤等的综合战略。

科学技术社会评估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研究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需要形成一个囊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心理和伦理学的综合性研究体系,充分借鉴多学科知识,围绕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发展框架、合意性、可接受性进行社会对话,并最终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战略。

三科学技术社会评估的方法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系统分析的方法总和。系统分析的特点不是在于方法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而是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处理问题,特别是管理领域所产生的方法。因此,在讨论科学技术社会评估的实际方法学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其起源——系统分析法。

20世纪著名的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首次提出“系统”一词,使系统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得以更好地从各具体学科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系统分析[3]。系统分析的方法最初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开始应用,当时该公司主要通过这种方法解决区域内的军事管理、工业应用、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等系统设计和相关问题。系统分析方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需要全方位地掌握相关数据,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和其他一切对于解决问题有关的因素。基于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方便地设计和解决工业、交通、国防等综合性的问题,但是该方法并不只强调分析解决问题,它还注重知识的引导、政策指导。系统分析法与组织管理运行联系较为密切,对于改进、发展、调整组织管理系统,推进组织创新。旨在帮助人们在做出决定或选择行动时,通过对自己的目标系统、成本-效益、实施项目的风险定量比较等等,提出备选政策或战略,进而作出更有效的管理决定。近年来,系统分析法逐渐整合为两个方向,一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把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在一些研究领域逐步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一是从作为分析经济合理性的应用工具和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通过弧形分离的状态,逐步走向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体系,运用数学工具和经济学原理分析来研究社会系统问题,涉及世界、国家工业、科技、国民经济等的发展规划等等,在解决有风险的、不确定的经济社会政策方面、改进决策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评估即是属于后者。

当前,系统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各种研究方法已经日渐成熟,体系已经构建得较为丰满,基本可以达到全面考虑各种维度的各种属性或功能的目的。具体而言,系统分析法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确定问题,也就是确定现实情况与理想需求之间的差距,要求明确问题的本质、范围、时间、程度等等;(2)设定目标,即根据问题的状况,结合受众的需求,设定明确的定量或定性目标;(3)调查研究,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为作备选方案作准备;(4)提出备选方案和方案评价标准,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设计问题解决的若干方案,提出方案评价的标准和基本条件;(5)方案评估,在充分考虑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情况下,收集多个利益群体的代表意见,评估并确定最后方案;(6)提交选定的方案,向客户或主管部门提交选定的方案,并说明选择原因。

今天,人类处在一个根本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高度变化的科技时代,任何不经意的未加考虑的新设备或新技术的发明都可能对地区、国家,甚至全人类造成不可逆的负面结果。利用系统分析法能够对科学技术进行评估,不一定拘泥于上述的6个步骤,重点要在考虑常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入道德、伦理评价的视角,不断改进数据、方案搜集的方式方法,通过问题专家的参与、充分发挥公共话语权的作用,建立技术风险预警机制,防止可能出现的冲突;同时及早识别可能需要的科技创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方面可以减少像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那样的后果,另一方面也是推进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有效途径。

四科学技术社会评估的案例分析

事实上,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估已经开始慢慢渗透到了科技发展过程中。纳米技术自出现以来很长时间都被认为是绝对安全的。上世纪90年代,公众对于纳米的认识是极少的。在同时期的科学杂志中,“纳米”一词总是被冠以“好的”这一前缀,文中也多引用正面的看法,区别于多数具有负面公众形象的火电厂、化工厂等,纳米技术承诺给公众更好、更清洁、更美好的未来,也因此通过感兴趣的公众和公共媒体,纳米科技与国家政治建立起了友好的关系。但是2000年以后,纳米技术的二重性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纳米技术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威胁被公开讨论,纳米技术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比如皮肤对纳米材料的吸附及其对皮肤的毒性(某些化妆品已含有纳米颗粒);纳米颗粒进入饮用水时与水中其他污染物如何相互作用,以及纳米颗粒在水中如何起毒化作用;纳米颗粒对操作者肺部影响的研究和在通风道中纳米颗粒对动物的影响;沉积在海洋或淡水水域的纳米颗粒对环境的影响;某些情况下,纳米颗粒可能吸收或释放环境污染物。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政府部门将科技评估人员、咨询专家、纳米技术专家联合起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明确这一讨论的目标——纳米技术的发展方案。其次,针对已经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多个组织进行了公众调查和访谈,以公众参与的形式启动了纳米技术负面影响的发现机制。2007年,美国研究人员完成了一项人们关心纳米技术问题的调查,美国公众更关心纳米技术制造的微小监视产品可能造成个人隐私被曝光,以及纳米技术可能会导致美国更多就业机会流失的问题。而科学家则关注许多纳米材料极难回收循环利用,其废弃将浪费大量资源,同时纳米材料可能存在着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纳米材料的废弃将污染地球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不同人群的参与保障了这项讨论的多学科、能够建立起纳米技术风险的多领域发现机制。第三,问题专家参与,针对纳米技术的潜在风险制定抵御政策。2003年以来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工学院也编制了很多建议,主要是在纳米材料生产过程使用预防手段,旨在将纳米技术的风险降至最低。美国学者米勒出版了《纳米技术手册:商业、政策和知识产权法》,该书重点针对纳米科技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探讨政府为迎接纳米科技需要做哪些准备,详细阐述了纳米科技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分析并确定了纳米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四,对于纳米科技的深入讨论由公众层面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纳米科技未来走向的问题随之被重视起来,专家们提出了多个备选方案,各国也有针对性地作出了选择。2001 年,日本在召开 “推进重点领域战略专家调整会”的基础上,确定了纳米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应用纳米技术制成的信息通信元件,具有环境适应性的高增值材料和微量影响环境因素的管理技术,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微小系统等等[4]。2006年美国国家纳米计划拨出3900万美元用于支持纳米技术的环境、健康和安全的影响研究以及这些影响的风险评估,这笔资金接近纳米技术研发总投资的4%[5]。在此过程中,纳米技术的社会分析充分地融合了多个领域公众、专家、政府管理部门的意见,虽然现在各国的政策和方案取向有所差别,但是基本保障了评估的全面性。

同样的过程出现于日本福岛核事故处理过程中。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8.8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机组自动停止运行,但用于冷却核反应堆的紧急发电机却全部停止运行,不能继续对核反应堆进行冷却。事故发生之后,日本政府迅速明确事故后遗症,在居民生活、食品安全、核电站的修缮等方面作出反应,同时根据国际社会的要求,对于污染物的排放也作出了较为妥善的处理。在解决表面问题的基础上,日本当局组织成立专家对该事件的深层次问题予以确认。随后,日本国内和国际专家介入调查,4月,日本首相菅直人称将成立对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独立调查委员会。5月,日本官方宣布,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派团于5月24日至6月2日访日调查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7月,日本经济同友会代表干事长谷川闲史在记者会上就今后的能源政策表示,逐步减少核电站是“最现实的路线”,认为政府应该促进核能及化石燃料替代能源的利用。4月26日,来自福岛县的150多名农民聚集在东京千代田区东京电力公司总部门前举行抗议集会活动。他们手持标语,不停高呼“不要核,要农业”的口号,强烈要求东电尽早结束核危机,并赔偿农户损失。面对各类国际公约的过时性和日本政府执行力上的不足,国际社会也介入了事件的处理过程中,4月17日,美国制造的机器人进入反应堆厂房探辐射量。法国阿海珐集团向灾区送去防护服、口罩、核电站员工专用手套等装备,并派去核电专家和技术人员,以自身丰富的经验、先进的技术赢得了核泄漏处理的先机。此后,事故的发生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核技术政策的讨论。4月15日,日本《朝日新闻》主编船桥洋一在亚洲博鳌论坛上表示,日本国内目前有核电站45座,此次福岛核电站事件后,日本可能在未来30年都不会新建核反应堆。6月20日,在维也纳出席国际原子能机构部长级核安全大会的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王毅韧说,国际社会应总结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经验教训,完善核电安全标准。统观日本核事件的处理,虽然表现出了稍许的差强人意,但是对于核电技术的讨论基本上也包括了问题确认、调查研究、群众和专家讨论以及政策选择等内容,这也正是科学技术社会评估的基础和起点。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迫切需要建立起对其的合理态度,包括科技的副产品、科技风险、扩展科技边界、有效的科技干预等等。我们留给后代人的财富,取决于我们拥有的科技,同时我们的科技观也有重要的意义。社会评价以各种方式将各种社会群体中的人联系起来,作为一种特殊的与相关学科关联的科研活动,这些信息供应给媒体、反馈给公众,作为建议提交给政策制定者,正是塑造公众对于科学技术态度的重要途径,是现有科技评价的有利补充。

参考文献

[1]樊春良.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0.

[2]李三虎.技术决定还是社会决定:冲突和一致——走向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社会理论[J].探求,2003(1):34-42.

[3]Ludwig von.Bertalanffy,”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development,applications”[M].NewYork:GeogreBraziller,1968:4.

[4]沈海军.纳米科技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8.

[5]黄军英.发展纳米技术的潜在风险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6(5):111-114.

社会评估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维稳工作思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对重大事项可能出现的稳定风险先期预测、先期评估、先期化解,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问题的发生,确保全乡社会政治的持续稳定。

二、评估范围及评估内容

(一)城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城镇开发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如下:

1、城镇开发项目的制定和出台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否与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相抵触,是否有充足的法律、政策依据;所涉及的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及调节的`政策、法律依据是否充分。

2、城镇开发项目制定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否适应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需求;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能否为本级财政所承受,

是否具备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否正确反映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是否兼顾了相关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

3、城镇开发项目的实施或出台是否经过严格的审批、核准、备案等法定程序;是否进行了严谨周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编制的方案是否具体、详实;配套措施是否完善;重大事项实施或出台的时机是否成熟,相应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基本具备。

4、社会治安方面:是否会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件;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较大的治安和涉稳问题;对可能出现的治安和涉稳问题,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5、其它还可能出现哪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城镇建设稳定风险评估

1、农村征地补偿及房屋拆迁安置方案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安置费用是否准备充分、安置方案是否可行;

2、城市建设房屋拆迁安置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是否切实维护了被拆迁群众的合法利益、群众对拆迁安置方案是否满意;

3、工程建设期间和建成后可能出现哪些较大的社会治安问题。

4、项目设计是否符合国家环保标准、“三废一噪”(废气、废渣、废水、噪音)能否得到科学治理、周边群众对该项目有无抵触情绪和其他要求。

5、工程所需资金是否能够按时足额到位;

6、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生产设施和劳动保护是否有保障措施;

7、有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其它方面。

三、评估程序

第一步:确定评估对象,准确评估风险。(8月20日-26日)

城镇开发项目方案制订的职能部门是评估的责任主体。各责任主体对拟定的城镇开发项目都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按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对城镇开发项目确定之后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逐项分析预测,科学、客观地作出评估。

第二步:制定维稳预案,落实维稳措施。(208月27日-31日)

各责任主体针对预测评估出来的涉稳较大隐患,研究制定预防和处置工作预案。预案应充分体现周密、具体、清晰、可行的原则。内容包括:

(1)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及其联络方式;

(2)预防和处置工作的具体措施;

(3)对因重视不够、工作不力而发生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责任查究办法。

第三步:编制评估报告,按程序报送。(年9月1日-26日)

各责任主体根据前一、二步的工作结果,编制城镇开发项目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报告(预测评估化解报告应在城镇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实施前制作完毕),内容包括:

(1)该城镇开发项目工程建设涉及到的相关情况;

(2)预测评估情况;

(3)预防和化解涉稳较大问题的工作措施;

(4)对该城镇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的综合评价或建议意见。报告制作完毕及时报送乡维稳办。 第四步:审查评估报告,建立信息网络。(2014年9月1日-30日)

乡维稳办负责城镇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报告的收集和

初审,对报告中预测评估出的涉稳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对策和建议,提交县维稳领导小组审定。乡维稳办应建立重城镇开发项目建设稳定风险预测评估档案,全乡各单位应设立涉稳信息直报员,确保信息渠道灵敏、快捷、畅通,一旦出现重要情况能迅速得到有效防范和处置。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城镇开发项目工程建设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时,要将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工作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计划,统筹安排,一并进行。

(二)严格执行制度,不但完善创新。城镇开发项目工程建设,都要严格按照评估内容和评估程序进行风险预测评估。

(三)加强协作,正确处理关系。各责任主体要坚持依靠业务部门对作决策、出政策、上项目、搞改革中的稳定风险进行评估;乡维稳办要坚持有重点地主动深入一线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相关业务部门要主动提示风险、及时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加强协作配合,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

(四)坚持原则、督促工作落实。乡维稳办要加大对城镇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每年底,全乡各单位对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认真自查,并形成书面报告送乡维稳办。对不认真履职尽责而酿成涉稳重大问题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省级校”社会评估不是改革终点 篇3

张涨在2014年8月20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高中和幼儿园的省级评估,以后不再是政府操刀,而是由第三方社会机构承接。8月19日,广东省教育厅督导室发布公告,明确“高中省一级学校等级评估”“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省一级幼儿园评估”等三项评估工作,将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组织及市场中介组织承接。教育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掌握着公办学校等一批教育资源,同时还是学校评级的操作者。裁判员身兼运动员的尴尬身份,不利于评级的公正客观。此次将省一级高中评级交给社会机构来操作,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大趋势,教育部门管得太多太细,既不利于将有限的行政力量集中到真正需要管理的环节上,客观上也可能压缩了一些社会机构本可大显身手的空间。促进管、办、评分开,有利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各司其职,理顺关系。

在肯定这一变革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值得关注。根据公告,评估标准可由第三方机构制定,但要经过教育部门审批通过。社会机构评级只是评级主体的转变,真正要体察评级改革有没有起到促进学校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评估标准如何制定。正如一些业内人士的评价,现行评级习惯于单纯以学业成绩作为评级依据,未来应该考虑多元化评价指标。从长远来看,高中评级制度本身还须做出改变,要逐步淡化学校等级概念,而非给学校分个三六九等。人为给学校划分等级,尽管有一些积极作用,但也可能导致大量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身上,与教育公平理念相悖。尽管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但其公益性毋庸置疑,其中作为主力军的公办高中由公共财政负担,更应该成为实践教育公平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榜样,理应避免评级加剧教育不公等的负面效应。当然,改革无法一蹴而就。评级权力下放,已朝着教育公平的目标迈出一步,接下来改革的步子还可适当迈大些、迈快些。endprint

高等教育评估的社会功能浅析 篇4

通过高教评估, 高校优劣一目了然, 层次分明, 分化显而易见。其结果是否科学姑且不论, 但对教育成层必然会产生影响。排名在前的高校必然会受到较多关注, 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也会更多一些。强化教育成层的结果是对社会分层直接产生影响。很明显, 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期望会随着学校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因此, 不同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就会相对应于这些社会期望而在就业、流动时占据不同的社会地位。而且, 一些人们不大了解的高校, 如我国一些因更名而不被人们了解的高校、经过高校间的合并实力大增的学校, 以及一些历史较短的高校等, 都会随着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较好成绩, 而进入人们视野, 引起社会的关注, 社会地位也会得到提升, 进而影响到毕业生或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

二、对社会流动有直接影响

社会流动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在其社会地位上的变动, 高教评估对社会流动的意义主要是在个人层面上。首先是高考考生的影响。个人性流动与个体的技术、知识、学历、个人成就有直接关系, 因此, 对考生而言, 高校、专业的报考选择对其个人的流动有直接意义。通过高等教育评估结果的比较有助于考生择校, 也对高校获得良好的生源有很大帮助。其次, 高教评估的影响还在于高校人才的流动。除去高校的自身实力外, 高校的社会声誉高低、工资待遇、工作福利、优势项目、人文氛围等无疑是优秀教师考虑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评估就为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意见。因为其结果的高低不仅反映了高校的自身实力, 更是对高校各方面综合因素的一个整体评价。

三、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高教评估的作用在于引导教育资源的流向。一方面, 在政府教育经费匮乏的形势下, 政府和社会分配给高等教育的资源有限, 必须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 合理配置, 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才能使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得到保证, 高校才能获得更大发展。如何更好的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 高教评估的结果很好地提供了参考意见。另一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建设中来, 高

四、大学排名的负功能

首先高教评估有可能造成光环效应,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高等教育评估是全面的对高校的衡量, 但是其指标及评价体系仍不成熟, 因此, 片面跟随高等教育评估的指挥棒走是高校急功近利、目光不够长远的产物, 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对高校的发展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其结果必然会成为影响高校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高等教育评估是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估, 但并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唯一标准, 更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各高校要认清这一点, 把它当作学校发展、制定政策的参考, 不能一味追求, 不能就此放弃本校的办学特色。

其次, 高等教育评估可能对社会产生误导。由于目前评估的各方面工作, 尤其是评估指标体系还不够成熟, 在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 有些高校会出现结果与其实际学校实力、办学质量不相符的情况。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还不够公开、透明, 要掌握各高校全面、真实的结果有一定困难, 一些学校的数据指标存在不够准确之处, 造成评估不够准确, 不能真实反映高等教育实际情况, 结果会对公众产生某些方面的误导。

第三, 高等教育评估可能使高校在竞争中采用不良手段进行恶性竞争的情形加剧。虽然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并未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但是, 却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 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 使得各高校间对教育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这种情况虽然并不是由大学排名引起的, 但是高等教育评估却对这种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为大学排名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有直接的影响。这就造成了各高校存在盲目攀比、对公众隐瞒实际情况、虚报数字、学术造假等情形, 以期能够在高校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建立起透明、公正、合理的竞争机制, 把高校间的竞争约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使其朝良性竞争发展。

对于高等教育评估来说, 其社会负功能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在继续做好高等教育评估的基础上,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其负功能, 用科学的方法将它所造成的影响最小化, 使其在发挥社会功能的同时, 不至于阻碍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1]李灵.美国高等教育评价给我们的几点启示[J].北京:科技导报, 2002 (3)

参考文献

社会责任自我评估报告 篇5

2009年,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在产品投放、销售增量和规模提升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但我深知:公司的发展与广大客户、员工、经销商、供应商、政府部门等相关方长期以来对XX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是各界朋友的关心给了我们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XX作为塑料制造经销企业,我们的供应商来自五湖四海,我们的经销商遍布全世界,我们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我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各利益相关者休戚相关,我们的荣誉、创造财富的资源来自于社会,我们时刻铭记着所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义务,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回报客户、回报员工、回报社会、造福大众,以实现公司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2009年公司按照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战略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安排了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新形势下保持战略前瞻,巩固和拓展企业规模优势,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把握发展机遇,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对客户、员工和社会负责并为他们创造做大化的价值。

目前,XX仍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时期,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的理念、“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勇挑重担、加速发展,深化国家合作,把XX的事业做大做强,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让员工在工作中更好地发展,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实现共赢,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塑料产品!

综述

XX有限公司成立于XX年X月XX日,公司简称“XX”,注册资金XX万。公司经营范围为日用塑料制品系列、餐具系列、机械系列等。

 企业核心价值观: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  企业精神:忠诚、自强、合作、创新  经营理念:用户第一

 企业使命:为社会创造更有价值的财富,为用户提供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塑料产品和服务。

 战略目标:能够独立开发、生产、营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塑料产品。 履行社会责任的宗旨与理念、思路与原则: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促进公司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公司实际情况出发,把履行社会责任延伸到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向建设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规划目标不断迈进。

2009年公司实现了经营得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司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员工权益的保障,实现了员工与公司的共同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两大主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运营中重视节能环保,努力构建绿色环保型企业;面对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以诚信合作、和谐共赢为理念,搭建采购经销平台,对公司供应商、经销商的发展给予了有效的支撑;公司大力发展自主品牌,从用户需求出发,推出被用户认可的高品质产品,全力保障了客户的权益;同时公司致力于发展公共关系、奉献社会,促进人、企业、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1、职工权益保护

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公司血脉,公司的发展与成功源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作为员工职业发展、事业成功和自我实现的舞台,公司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好员工的基本权益,全力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加强员工技术培训,把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实现公司价值与员工价值相统一。

(1)依法用工

公司认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用工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工资保险与福利制度、奖惩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等。

公司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关于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主要条款齐全、合法;坚持对不同国籍、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员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安全生产

公司依据国家规定和标准,制定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生产工人安全生产守则》等多项规章制度,员工上岗前均对其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帮助员工识别岗位风险因素,让员工在思想上树立防范风险、控制风险意识,为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3)保障权益

公司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依据国家规定和标准从社会保障、健康、民主多方面、全方位的大力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公司为员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时足额缴纳各项保险费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员工各项合法权益。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各项薪酬福利制度,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按时足额发放员工薪酬,完善分配体系,通过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有力地调动和促进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诚信的合作是企业的经营之道,客户的满意是企业的价值之源。公司认识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建立与供应商、经销商的沟通诚信合作机制,承担对客户的责任,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持续创新提供集安全、方便、科技于一体的高品质产品,全力保障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的权益时企业获得良好业绩及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赢得客户长期信任,打造品牌信誉的重要保障。

(1)控制质量,从源头抓起

产品的材质与产品质量息息相关,为保障产品质量,供应商的综合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司根据统一管理、动态考核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按照既定制度统一标准对供应商进行量化资格考评。公司搭建核心供应商资源平台,以产品形成、供应链等多方面指标为期望值,与产品质量高、服务能力强、商业信誉好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公司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立足于与供应商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商携手并肩,形成合力,共谋发展。

(2)保证品质,以科技为先

公司坚持以质量取胜的战略方针,制定质量保证制度,建立质量监察体系,积极组织贯彻实施各类行业标准,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安全性,致力于保证产品的质量。

公司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均从公司客户的切身利益出发,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超前的设计理念,高科技的技术装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力求为用户提供集安全、方便于一体可靠的高品质产品,实现用户利益的最大化。

(3)客户满意,用服务创造

客户是公司最重要的支持者,客户满意度和服务感受,是实现客户权益的主要内容之一,持续改善对用户的服务水平,努力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公司保障客户权益的重点工作。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是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履行环保责任,是改善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公共关系和社会公益事业

社会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企业根植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公司将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企业与社会和谐共生视为公司的发展目标。

(1)创建和谐公共关系

良好的社会公众关系是维系公司与社会之间联系互动的纽带,公司自觉主动接受政府部门等监管部门的监督与检查;重视关注社会舆论,向社会各界介绍公司,让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公司,从而使公司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让公司更加有的方矢的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让公司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

(2)致力社会公益事业

“安老、扶贫济困”是公司帮助困难群体贡献力量的方针。2009年,公司组织开展以“关注老人、关爱老人”为主题的活动,公司发起的慈善公益活动旨在扶危救困,帮助困难的人尽早走出困境,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为共建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履行社会责任愿景

2009年,我们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公益、保护客户、员工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我们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深入实践,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规划及阶段性目标设定、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及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010年,公司继续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速自主,深化合作,强化产品开发,强化市场营销,强化经营控制,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完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组织落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规划与目标,构建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持续抓好品牌塑造,保证产品品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客户提高更多更好的产品,为员工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起诚信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树立安全环保节能的企业形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和谐发展,与社会各界共同创造和分享美好的明天。

XX有限公司

社会评估 篇6

摘要:浙江社会组织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也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无论是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还是社会组织评估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到了需要进行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转换观念,调整思路,将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定位到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重新调整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合理设置评估指标,健全评估的法制化、规范化,加强评估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社会组织评估结果运用的效能,让社会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社会组织 评估体系 现状 策略

全国性的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于2007年开始,随后国家层面制定了《关于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性民间组织评估实施办法》,并于2010年出台《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目前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参评率达41.5%①。浙江省于2008年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近年来不断完善评估指标,规范评估程序,大力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目前全省共7788家社会组织参加评估,评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评估机制的建立、评估指标的完善、评估成果的应用等均走在全国前列。

1 浙江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业已取得的主要经验

1.1 加强分类指导,严格分层管理。浙江省根据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不断调整适应浙江省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评估细则,不仅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采取不同的评估体系,还将社会团体分为专业性社会团体、行业性社会团体、联合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社会团体五类,并相应制定了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和结果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同时对社会组织进行“谁登记谁评估”的分级管理办法,下一级要将5A级单位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有利于直接管理部门与所辖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

1.2 评估内容丰富,指标体系初成。评估内容较为全面,一般涉及基本条件、组织建设、工作绩效或自律与诚信建设、社会评价等方面,涉及规范化运作、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日常建设等情况。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则更为重视起信息披露、资金运作等状况的监管。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着重规范化建设,民办非企业单位着重诚信评估。对联合性、专业性社会团体注重规范化建设和提供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对行业性社会团体注重维护行业利益诉求和行业自律、行业影响力、服务政府等,对公益性社会团体则重视其公益活动规模和效益、项目开发与运作、与政府关系等,对基金会的考核也更多注重公益活动的开展和效果。

1.3 评估主体多元,评估手段多样。浙江省严格限定了参加评估工作的社会组织资格,在民政部门登记满两年以上的社会组织才能够参加,并每年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等级较高的社会组织还拥有优先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权限。评估采取社会组织自评、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和评估委员会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由单位负责人和全体工作人员对照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并提供证明材料和依据,业务主管单位根据社会组织的自评报告,结合平时管理情况进行审核,评估委员会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结合实地查看、听取各方意见经综合后得出评估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方评估的呼声越来越高,浙江一些地市也逐步开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评估。

1.4 评估过程透明,评估机制规范。浙江省的社会组织组织评估过程是较为公开透明的,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评估机制。每年在评估工作开始前,各级民政部门都提前将评估的内容、标准、流程、考核方法对外公布,考核的结果也向全社会公示、公布。评估工作到目前已经实施了7个年头,浙江在职能部门工作开展、分级评估备案上报、政社沟通、第三方协作等方面都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对评估有一整套严格的流程和标准,整体工作基本按照民政厅要求规范、有序开展,如杭州市社会组织参评率超过7成,评估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2 当前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评估氛围还不浓厚。目前全国参评社会组织只有41.5%,不到社会组织总量的半数。浙江参与评估的社会组织总量位于全国第一,但参评率仅占全省社会组织的24.43%②。2013年全省性社会组织获得2A级以上的社会组织仅45家,其中7家为基金会,其余均为社会团体,绝大多数是行业协会和商会③。现有的评估主要是被动评估,内容主要涉及到组织是否合理使用资金、是否违规操作等,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能力、发展前景等缺乏重视,导致许多社会组织认为评估就是检查工作,因而难以通过评估来促进组织发展。

2.2 评估主体有待培育。当前评估主体主要有三类:社会组织内部评估部门、行政主管或授权单位、第三方评估组织。评估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社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工作人员构成,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占比较高,评估工作实质上是民政系统的内部业务。杭州已在部分社会组织中初步尝试第三方评估,但尚未纳入法律约束和保障的范畴,第三方机构在评估中的法律地位尚未确定,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也未明确说明。

2.3 评估能力有待提升。当前的评估以公布评估等级为重点,共五个等级,缺乏诊断式评价和对策研究。评估中的独立运作能力和水平还不适应实际情况,评估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还很不健全,人员能力和水平不适合参加评估工作。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也体现出与繁重的评估、年检工作的严重不符,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总体来说评估体系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评估专业人员还很缺乏,需要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评估理论、评估指标和评估工具进行本土化工作。

2.4 评估结果有待运用。评估机制没有有效发挥激励、监督、促进竞争的作用,评估结果与社会组织的反馈沟通机制尚未建立,评估结果对于社会组织的“后续”影响不明显。一般社会组织的评估结果仅在民政部门网站或相关报纸予以公示、公布,至于各社会组织的评估结果具体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如何改进等有针对性的评估报告尚未形成,也未形成具体的互动反馈、指导、跟进机制。政府在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方面还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措施出台,全社會的征信评价体系也仅处在建设初期,浙江出台的对评估结构优秀的奖励政策以及将评估结果纳入政府信息平台还只是让社会组织看到了一些“希望”。

2.5 评估指标有待调整。目前的这套评估指标体系适用于发展初期,对于提升组织质量的目的还体现出一些滞后性,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项目的评估几乎没有涉及。评估体系中针对社会组织发展初期的许多规定性条件,如组织登记注册运营等内容在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已经不再成为必要指标。同时,对组织某些方面要素缺乏关注或者关注程度不够,例如,对社会团体的专业性等具体指标方面,缺乏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和专业伦理等方面的重视;又如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评估重点指标是诚信经营,但基础条件和组织制度的分数已经接近诚信经营的指标,前两者分数占据过高;而对基金会的评估指标中,资金增值能力、经费流动渠道监管等处于真空。

3 完善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的思路

当前社会组织发展已经到了需要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时刻,现有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已经滞后于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必须转换观念、调整思路,将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定位到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社会组织的新一轮发展。

3.1 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从社会组织管理研究和实践的角度看,科学的社会组织评估体制的建立,严格有序的 “第三方评估”尤为重要,其信度、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国际经验一般是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专门负责社工机构评估的机构,这个机构一般是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如香港社会福利署负责对所有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机构的评估工作,并通过 16 项《服务质素标准》来测评机构运作情况。需有意识地转变政府职能,承认第三方评估组织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公众较高的信任度,将政府的评估职能部分转让给第三方机构,实行“购买服务”政策。其次,要提高第三方评估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应当实现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化,政府应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信息网络系统,最大限度避免信息封闭、缺失现象,保证独立第三方能获得真实、详尽的信息,避免评估结论失真。

3.2 设置合理的评估指标。一是社会组织工作目标与规划评估。社会组织发展的程度与其使命感、理念与价值观、发展目标、规划有着重要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社会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将这一部分内容列入。二是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评估。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其人才结构、专业化程度、文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和发展,不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社会组织人员都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重视。三是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评估。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能力、资金筹措能力、社工业务能力、机构素质评估、志愿者状况、专业能力与职业伦理、服务专业性、承接项目情况、项目运作管理专业性、创新能力等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能力。四是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评估。应该注重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和社会评价三方面的结合,加大服务对象评价和社会组织运行过程、结果的评估。

3.3 健全评估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社会组织自身的社会性、专业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使得评估体系建设更为复杂、评估过程易产生多种矛盾,因此评估首先应加强法制建设,在法律和制度层面进行引导、扶持、规范。国家层面要在社会组织管理条例中加入评估内容,作为评估体系建设的总依据,同时要积极推进社会组织评估法规的建设,明确评估的实施主体、范围、程序、标准等,为推进社会组织评估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其次要注重评估过程的规范化,设计评估各环节的规范文书,使各类社会组织评估行为得到统一,并将评估信息采集、分析、核实、归档、反馈等内容制度化、程序化。尤其要注意结果反馈的规范化建设,明确应将评估结果的书面审查、现场评估内容、专家建议等及时反馈给社会组织,给予社会组织申辩、质询的机会,确保各种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增强评估透明度和公正性。

3.4 加强评估机构队伍专业化建设。社会组织评估是一项专业性、操作性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使评估活动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员支撑。一要积极鼓励、培育专业评估机构的发展,积极向他们“购买服务”,为他们创立良好的政策条件;二要将一些在法律、财税、管理、社会学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纳入专业评估人才队伍,建立评估专家库,作为评估工作的导向性人才;三要建立健全评估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制度,特别是强化各项评估应用指标的分析设计能力、约谈技巧、评估标准等系统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四要定期交流,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评估经验,实行“因地制宜”和“拿来主义”的结合,避免盲目“摸着石头过河”。

3.5 提升评估结果运用效能。评估结果能否合理运用,直接影响到评估效果的好坏。目前,浙江社会组织评估能效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激励机制。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要落实经费,争取财政支持,创立财政保障机制,把社会组织评估经费纳入常规财政预算,与评估工作量挂钩;二要建立健全评估激励机制,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在政府转移委托职能、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金扶持、财税优惠等方面向社会组织适当倾斜;三要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引导公众观念,广泛宣传社会组织评估的意义及评估范围、基本程序、操作方法等,重点向社会推介一批获得3A级以上等级的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更广泛地获取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注释:

①浙江在全国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培训及座谈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N],浙江民间组织信息网,2013.7.2。

②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民间组织信息网公布的2013年数据。

③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民间组织信息网公布的2013年浙江省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公示。

参考文献:

[1]田舒.我国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一种有效的监管途径[J].理论界,2015(02).

[2]贾文德.浅议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四个作用[J].社团管理研究,2011(03).

[3]王梅.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浙江省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机制及培育提升对策研究”(编号2013N054)的研究成果。

社会评估 篇7

关键词:社工工作,机构评估

社会工作评估也被称作社会服务评估, 作为评估活动的一种, 是针对社会工作或社会服务方面的评估。社会工作评估包括社会工作中的评估和工作结束后的评估两方面, 前者是社会工作者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服务进行的评估, 主要包括对服务对象需求的评估, 以及对服务方案的选择及评估;后者主要是对已开展的社会服务在结果、效果、影响等方面的评估。社会工作的具体评估对象是社会服务的计划、实施过程及结果, 这里所指的社会服务可以是个人的、机构的或社区的, 它服务的内容可以是帮助和解决困难, 也可以是预防和谋求发展。

社会机构是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载体, 社会机构的良好健康发展是社会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工作是依托于社会机构这个载体, 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 帮助人们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从而成功解决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工机构也不断地涌现出来, 这些机构中有政府设立的服务机构、民办机构、还有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所设立的组织等。社会机构作为提供社工服务的载体、连接专业服务与服务群众之间的纽带, 其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 对其评估尤为重要。

本文以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和颐康护理院为例, 对这两个社会机构进行评估、比较, 评估指标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机构宗旨以及与社区的关系, 品质改善过程, 机构的稳定性, 人力资源管理, 服务环境品质, 财务和风险管理, 专业实务等。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所属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 属于政府设立的服务机构, 占地面积24000多平方米。最初是建于清朝的普济堂, 后改名为苏州市社会福利院, 主要承担政府供养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孤老残幼的职能。

苏州颐康护理院是苏州市一家民办非企业的定点医疗机构, 属于民办机构, 医疗用房面积达5800平方米。颐康护理院成立于2008年, 主要服务对象是生活不能自理, 慢性病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

将从上述几个方面分别对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和颐康护理院进行评估, 并加以比较:

一、机构宗旨以及与社区的关系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以“把孝心献给老人, 把母爱留给儿童, 把放心留给社会”

的办院宗旨服务社会, 而颐康护理院则以“关爱今天的老人, 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为办院宗旨。苏州市社会福利院面向的是整个苏州市区的养老、扶幼等社会福利事业, 而颐康护理院主要服务的是苏州市的三个老城区即平江区、沧浪区和金阊区生活不能自理、慢性病老人的医疗、生活护理事业。

二、品质改善过程

近二十年来,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 先后开办了老年病医院、老年公寓、伤残儿童康复中心、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定点培训机构、残疾儿童特殊教育中心等。苏州市社会福利院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功能得到不断增强, 为广大老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为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康复环境。颐康护理院以护理、康复为特色, 自2008年成立以来, 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慢性病调理、肿瘤放化疗后的调理, 具有一定的优势。颐康护理院以其良好的医疗条件为依托, 大力发展护理事业, 尽职尽责照顾无法自理老人, 为这些孤独的老人的晚年带来了温暖, 在当地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三、机构的稳定性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是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福利机构, 其日常开支由苏州市政府全额拨款, 这就使工作人员收入有了保障, 良好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使不少工作人员表示愿意在福利院工作一辈子, 工作人员的稳定在一方面也增强了机构的稳定性。颐康护理院属于民办非企业的定点医疗机构, 虽然其收益的70%用来员工的福利改善, 但因经济效益有限, 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待遇各方面都不太理想, 所以它的工资人员流动性高达60~70%, 机构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四、人力资源管理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采用的奖惩幅度小, 其采用的是主管考评, 包括目标责任制、百分制、年检等。虽然福利院的奖惩幅度不大, 但是完善的考核机制激励着员工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竭尽全力为福利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颐康护理院对其工作人员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各部门考核, 扣奖金等制度, 其工作人员采用的是聘用制, 一年签一次用工合同, 完不成任务者自动离职。由于工资绩效直接和工资奖金挂钩, 所以极大地调动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这也是护理员能够良好运转的一个重要的保证。

五、服务环境品质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作为苏州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形象工程”, 苏州市政府在财力、物力方面都对其大力投入。苏州市社会福利院无论在环境方面, 还是在服务品质方面在苏州都是一流的, 堪称苏州社会福利机构中的领军人物。作为自负盈亏机构的颐康护理院在同行中, 医疗水平算中上等, 生活照料中等, 环境和服务品质中等。

六、财务和风险管理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日常工作与经济不挂钩, 和创收无联系, 其财务由政府拨款, 其并不存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颐康护理院采用的是投资人与管理人分开的治理理念, 作为民办机构, 其经济收益直接决定了其发展前景, 颐康护理院在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七、专业实务

在专业实务方面,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有自己专业的社工队伍, 为需要帮助的老人、儿童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社工服务。颐康护理院由于资金有限, 并没有组建自己的专业社工队伍, 护理院的社工事务都是需要一些定期服务的义工来做。

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的实证评估 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社会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于生活品质以及生活保障问题日益关注, 按照当前我国的法律, 企业应该按照规定为在职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缴费型社会保险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 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逐渐实施, 企业对于工作人员的权益保障需要更加全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 企业社会保险缴费出现了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基于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下, 需要对企业社会保险缴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并及时提出改善措施, 从而使得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

1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用缴纳现状

1.1 各地区企业社会保险费率不统一

2011 年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明确了缴费的项目, 但是没有对社会保险费率进行统一规划, 没有提出比较一致的标准。达到统筹规模的企业基本都是在地市级, 且会因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使得各区域中的企业缴费率有所不同。从1998 年开始, 截至2013 年, 全国范围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大约有16 种标准, 其中, 最高的达到22%, 最低的有10%。部分省份社会养老保险费率标准就有12 种左右, 使得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各企业的实行情况就会有所差异, 这就导致很多企业的员工权益得不到完全的维护。

1.2 企业之间社会保险缴纳负担不均衡

和其他企业类型相比, 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负担最重, 下面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例进行分析:所谓的缴纳基数就是指员工的实际工资, 个人缴纳的金额是工资的8%, 单位缴纳的金额是工资的20%.这里的缴纳基数不能低于所在地区该行业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的60%, 与此同时, 也不能超过平均工资的300%.就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来说, 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比较来说, 企业支付的工资就比较多, 养老保险费用也较高, 远远超过了其他企业类型, 经济负担较重。例如, A企业为资本密集型企业, 有员工100 人, 年平均工资是5 万元;B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员工有1 000 人, 年平均工资是2.5 万元。但是, B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按照20%费率标准进行缴纳, 比A企业多缴纳的就有400 万元。

1.3 社会保险制度抑制了参保积极性

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一般处于整个社会工资水平的最底端, 众多企业劳动者每个月领取的工资也许刚刚超过法定的最低工资。过高的缴费费率减少了企业劳动者当期收入, 进而直接影响到其当期消费和现实的生活水平。现实中, 企业有许多劳动者主动要求企业不用参加社会保险, 而把企业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作为工资发给自己。

2 完善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水平

2.1 调整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率

现在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率比较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基本养老保险费率高, 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高的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之前的现收现付转变为统筹结合制度。在该转型阶段, 存在着大量的隐形债务, 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高就可以抵消部分隐形债务。但实际上, 这种制度对于隐形债务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就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长远发展战略来看, 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是势在必行的。

2.2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控制

从企业目前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优化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水平, 找到能够减轻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的途径, 然后把企业的社保缴费水平与整个省的企业的社保缴费水平相结合, 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能够切实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优化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的对策,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 (1) 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明确其承担的责任, 建立社会保障多渠道达到所需资金; (2) 社会保险投资收益率不断得到提高; (3) 明确、提高个人缴费率以及个人的责任; (4)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以缓解社会保险缴费负担。

2.3 加快改革工资制度

在个人工资范畴社会保险缴纳基金不断提高时, 其中随之上升的是个人的部分。这样一来, 在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不减少的情况下, 就可以适当下调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率。我国目前所采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和企业申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制度, 这种企业“虚报”缴费基数的申报制度会造成可乘之机。对于这样的情况, 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 要求市政府的有关部门在结算员工工资时直接将其职工的工资打入社保卡中 (每一位参保者在劳动保障部门, 都会给参加社会保险的都办有社保卡) 。这样, 企业不需要申报, 社保部门就根据每个人的工资情况通过社保卡来进行员工的查询。这样一来, 就能很好地杜绝企业虚报缴费基数的情况。

2.4 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投资多元化的社保基金, 进入银行和投资政府债券后, 社保基金占了一定的比例, 可以取出一部分股票和进行证券投资而投入的社保基金;例如指数化投资、股权投资与信托投资等;可以运用新型的投资工具在保障其收益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 对这些进行合理的投资搭配。与此同时, 政府要进行配套改革, 对影响与妨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方面加以完善。例如,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运营监管体系的社会保险基金, 对投资管理人才的培养等。为了实现其保值增值, 可以把社保基金投入到资本市场、金融, 这也是实现社保基金规模扩大的方式之一, 但是其中也有一定程度的风险, 同时因为社会保险基金是职工的保命钱, 因此在社保基金的投资时一定要特别谨慎。

2.5 降低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降低国有企业的缴费负担: (1) 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开辟新的安置一部分富余职工的经营领域。诸如一些大中型企业有丰富的基础原材料的优势, 就可以进行加工原材料。这样, 就能开辟出新的工作岗位, 解决一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2) 可以运用一些经济手段, 诸如政府可以推出免税和低税的经济政策, 从国企中走出去, 鼓励职工重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 (3) 职工选择停薪留职也是被积极鼓励的。市政府可以给这些职工适当的补偿费用, 减轻企业的负担, 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 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

3 结束语

社会保障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和和谐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当前, 我国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 而社会保障对于解决社会问题起着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还可以满足职员的生存需求。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全、完备程度的提高也是我国向和谐社会迈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戴园园, 梅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科研管理, 2013 (1) .

[2]隗伟, 刘旭东.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1 (1) .

社会评估 篇9

关键词:社会信任,一般信任,人际信任

一、导言

西方学者对信任问题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齐美尔是最早对信任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学者。其后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理解更多的是将信任理解为个人的心理事件或人格特质, 持这种取向的学者编制了很多量表来测量人们在人际信任特质上的个体差异。[1]在重复博弈模型中, 经济学家得出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结论。既然重复博弈可以产生信任, 那么影响重复博弈的可能因素和影响重复博弈中人们策略选择的因素也就是影响信任形成的因素。[2]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认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乃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和表现形式, 它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经济效率。[3]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从认为信任本质上是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之一, 采用“二分建构”的方法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4]。科尔曼和普特南都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涉及到了信任, 信任作为社会资本三要素之一, 社会资本的下降将导致信任度的下降, 信任与社会资本不能从理性的投资中获得, 只是从宗教、传统、习俗中获得[5]。本文的分析是基于我们在2009年夏天进行的社会质量的调查情况的资料展开。

二、关于一般信任状况

中国是低信任度社会还是高信任度社会?

观点一, 中国是低信任度的社会。韦伯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 是一种凭借血缘共同体维系的特殊信任, 而对于亲属关系以外的人, 中国人普遍地表示不信任[6]。福山认为诸如中国、意大利和法国这样的国家, 其社会组织都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基础上的, 对家族之外的人缺乏信任, 因而是低信任度的社会。王飞雪认为中国人对人性善良抱有较强的信念, 但这种对人性表面上的高评价并不促进信任行为[7]。

观点二, 中国是高信任度的社会。由英格哈特主持的“世界价值研究计划”的结果表明中国相信大多数人值得信任的比例高达60%, 高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六年后, 英格哈特进行了新一轮的“世界价值调查”, 结果与之前的大同小异, 仍有超过50%的中国人相信大多数人值得信任[8]。王绍光、刘欣 (2002) 在1998年做的调查显示, 有30%的人相信社会上大多数人值得信任, 虽然这一结果比英格哈特的调查结果要低得多, 但是王绍光等人相信这样的结果在世界上仍然属于高信任度国家。

我们的调查同样询问了类似的问题, 即“您认为大部分人是否值得信任”, 调查的结果显示45%的人认为大部分人是值得信任的。从这一结果, 我们可以判断中国人的一般信任程度是比较高的。

三、关于人际信任状况

在人际信任方面, 我们考察了人们对于下列六种人员的信任程度:家人、朋友、邻居、医生、陌生人和外国人。我们得到的规律是, 对家人和朋友的信任程度非常高, 对邻居和医生的信任其次, 对陌生人和外国人的信任程度最低。这一结果表明了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在本质上由亲密的情感联系所维持的, 并且反映出很强的儒家文化背景。

(一) 对家人和朋友的高度信任

首先我们来看对于家人的信任。在目前的中国, 亲属仍然是个人获取保护和合作的社会安全网的主要来源。亲属关系提供了一种在陌生人中不易发生的可信任性和恩惠度的基础。正如韦伯指出的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戚关系的纯粹个人关系上”的, 对于那些置身于血缘家族关系之外的人来说, 是普遍地不信任。所以,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由血缘关系所联系起来的亲密的情感基础导致了中国人对于家人的极高的信任度。其次我们来讨论对于朋友的信任。朋友并不是家庭成员也没有血缘关系, 怎么会有如此高的信任度呢?我们认为答案就是上文提及的“亲密的情感联系”, 只是这种亲密的情感联系不是经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 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熟识和互动。彭泗清[9]曾经指出中国人相互之间信任的程度, 并非取决于双方所包含的先天的血缘关系, 而主要是取决于两人之间实际关系的好坏。因此, 中国人的人际信任除了包括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亲属成员外, 还包括与自己有着亲密的情感联系但非家庭成员的其他人 (如朋友) 。

(二) 对邻居和医生的中度信任

首先是对于邻居的信任。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可见在亲疏程度上远亲甚至比不上邻居。邻居同样不是经由血缘关系与某人相联系的, 而是表现出很强的地缘特征。这种亲密的情感联系是经由地缘关系而建立的。这种地缘关系使人们共同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 逐渐形成所谓的共同体 (社区) 特征, 所以邻居之间已经不同于陌生人之间, 对邻居的信任自然高于对陌生人的信任。其次对于医生的信任是比较特殊的。医生应该属于陌生人的范畴, 对于陌生人来说是没有所谓的亲密的情感联系,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是更多倾向于信任医生呢?医生作为掌握专业知识的群体, 在与病人的互动中代表的不是其个人而是整个医疗体系和其掌握的医学专业知识, 与其说人们是信任医生本人还不如说人们信任的是其代表的医疗体系和专业知识。这种信任类型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吉登斯那里, 作为脱域机制之一的专家系统是依赖于信任的。

(三) 对陌生人和外国人的低度信任

对于陌生人和外国人的信任程度最低, 不难理解, 就是人们对这两类人群的亲密的情感联系最弱, 或者说没有情感联系。我们仔细比较人们对这类人群的信任程度, 能够发现人们对外国人的信任要高于对陌生人的信任, 这点也许说明了中国人认为外国人要比中国人更讲诚信。值得一提的是, 高收入群体有64.7%的人信任外国人, 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收入群体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认识外国人, 从而比其他群体更信任外国人。

四、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发现中国的社会信任状况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的人际信任是由亲密的情感联系所维持的 (特殊信任) , 而另一方面这种特殊信任并不能全面地说明中国人的人际信任, 除了包括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亲属成员外, 这种信任还扩展到了非家庭成员, 通过长时间的熟识和互动, 从而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关系。虽然中国人的信任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 但是这种影响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开放而不断减弱。所以考量信任状况, 或者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高信任社会或是低信任社会, 要从多方面进行。信任是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制度规范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因此, 只有在充分全面完整地认识和了解该文化与社会规范之后, 才有可能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众所持有的信任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参考文献

[1]郑也夫, 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 (10)

[3]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2001.

[4]岳瑨, 田海平.信任研究的学术理路——对信任研究的若干路径的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4, (6)

[5]刘斌.信任问题研究述评.理论前言[J].2004年, (4)

[6]李伟民, 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 (3)

[7]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 (2)

[8]王绍光, 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2, (3)

社会评估 篇10

5月19-20日, 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在昆明召开社保基金社会监督和安全评估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任务是交流总结社保基金社会监督试点的情况、做法和经验, 介绍社会监督试点情况调查评估工作安排, 研究下一步全面推开社会监督的意见和措施;交流社保基金安全评估试点工作情况, 研究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 探讨下一步开展评估工作的方式方法、推进措施;研究社保基金安全巡查、约谈和挂牌督办等三项制度的框架思路。

据了解, 社保基金社会监督试点于2012年底启动, 人社部对此作出全面部署, 6个省份的17个市县作为部级试点地区, 2014年5月又确定7个省份的19个市县作为第二批部级试点地区。探索出依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社会监督员队伍、专家人才库和相关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四支队伍”等许多好经验, 今年人社部将在对试点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社会监督的意见。社保基金安全评估试点于2014年9月启动, 目的是加强对基金安全状况的监测, 增强政策制定、经办管理和基金监督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防范风险, 提高监管效能。部分地区人社部门基金监督工作人员参加座谈会。

社会评估 篇11

摘要:国家明文规定房屋征收项目实施前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鉴于风险本身具有的“模糊性”,以深圳某房屋征收项目为例,基于模糊数学构建了社会稳定风险模糊评估模型并对该项目实施了风险模糊评估。该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综合评估结果为“较低风险”,原则上建议通过该项目的房屋征收决定,同时,建议围绕该项目的单项风险提示加强风险防范。

关键词:房屋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模糊综合评判

中图分类号:F0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8-0057-64收稿日期:2016-07-15

1 案例介绍

该项目位于深圳市XX区XX片区XX社区,因XX对外交通建设的需要,根据《关于研究XX项目建设涉及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深府办〔XX〕XX号),需对XX路及XX衔接进行规划建设,规划建设用地主要涉及XX花园XX栋住宅楼的房屋征收工作,该栋住宅楼建成于1995年1月,共8层,分为一单元、二单元、三单元,均为混合结构,房屋征收建筑面积为3888.32平方米。根据XX区土地整备中心负责实施的权属调查工作,经核实,该项目征收的XX花园XX栋房屋均为合法产权,共有房屋48套,被征收人(权利人)共32家(不含重复的),包括一家单位和若干个人。

该项目涉及到的主要政府机构及其职责分工如下:(1)区人民政府,为该项目的实施主体,主导该项目的推进工作,并设立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重大事宜决策及协调组织区职能部门开展整备工作。(2)区土地整备中心,负责土地整备任务的征收、补偿、土地整备资金拨付工作的统筹协调;同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深圳市土地整备局等单位的总协调;负责统筹组织选取土地整备项目的督导、评估单位;负责编制土地整备实施方案;会同各街道办签订各类补偿协议,送审及土地整备工作建档,办理土地整备入库手续。(3)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土地整备项目涉及的房屋征收补偿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评估测绘的跟踪协调,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制定及论证,征收范围内土地及建、构筑物权属调查确权、公示公告,收地补偿,组织谈判,签订补偿协议,负责向权利人支付房屋、停产停业等补偿资金,送审及征收建档,建设过程中宣传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及时协调处理土地整备项目施工引发的各类纠纷,以及因施工造成受损房屋的修缮问题;并负责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做好启动应急准备。(4)区城管局,协助做好土地整备项目中政府投资的绿化迁移工作,及协助办理林木砍伐、迁移手续。(5)区规划土地监察局,负责土地整备项目中不完全产权建筑物的核查工作。(6)区审计局,负责辖区土地整备项目补偿资金审计工作。(7)区维稳办、区信访局(应急办)、区民宗局,负责项目中涉及民族纠纷、群体上访事件协调工作。

目前,XX区人民政府已启动房屋征收决定工作程序,相关政府部门已就房屋征收工作做了意向调整详细论证,初步制订了房屋征收预算方案及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正在上报审批。该项目严格执行永久性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等和其他征收补偿、补助、补贴及奖励标准,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国务院令〔2011〕590号)、《深圳市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试行)》(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48号)等有关规定,在编制补偿方案时,本着有利于保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从市场出发,一切补偿以不低于市场价格为标准。具体在房屋补偿上,该项目对房屋主体实行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两种方式,其他项目及补助费用给予货币补偿,征收补偿资金由区财政局负责统一管理,区重建局配合区财政局监管征收补偿资金的使用,并接受区审计部门的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2 风险模糊评估模型构建

基于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结合房屋征收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特性,构建风险模糊评估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房屋征收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指标的权重系数向量A和各风险指标的评价决策矩阵R,根据合成运算法则得到模糊综合评价向量B,通过选定评判原则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向量B的信息确定风险所隶属的等级及相应的评估结果,如下式所示。

针对房屋征收项目,为防止具有“一票否决”性质的风险因素进入模糊综合评判程序,在模型设计时一开始就增加了模型前置条件,例如对合法性进行审查,如果项目本身不合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必然通不过;符合模型前置条件后,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程序除了输出一个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外,还将输出在单要素评价中出现中等及中等以上风险情形的所有单个风险因素,以便分析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模型前置条件->模型输入变量->模型运算过程->模型输出结果->模型分析结论”等内容。

2.1 模型前置条件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点围绕拟建项目建设实施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进行评估论证。将合法性作为房屋征收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前置条件,如果项目不合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一票否决”。

2.2 模型输入变量

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原理,模型输入变量主要包括“确定指标集->确定评价集->确定指标集的权重向量->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等内容。

2.3 模型运算过程

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原理,选用合适的模糊合成算子进行合成运算,常用的模糊合成算子有、、、四种,算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2.4 模型输出结果

通过模型运算最后输出社会稳定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此外,为更好分析影响较大的单项风险,模型还将输出在单要素评价中出现中等及中等以上风险情形的所有单个风险因素。

2.5 模型分析结论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向量,通过选定合适的评判原则,确定房屋征收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综合风险等级,并结合在单要素评价中出现中等及中等以上风险情形的所有单个风险因素情况,为政府决策和防范风险提供建议和参考。

3 风险模糊评估的实施

根据图1的模型,对该项目实施社会稳定风险模糊评估,包括“模型前置条件->模型输入变量->模型运算过程->模型输出结果->模型分析结论”等过程。

3.1 模型前置条件

该项目是为了XX口岸对外交通建设的需要,是为公共利益而实施的征收项目,已纳入《深圳市2014年度土地整备计划》,符合国家法律及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该项目的房屋征收程序正在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590号)及《深圳市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试行)》(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48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部就班依法进行。目前,XX区人民政府已启动房屋征收决定工作程序,发改、规划国土部门已完成本项目的有关手续,补偿方案已基本完成,正在上报审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正在开展。

综上所述,该项目通过合法性审查,满足模型的前置条件,可以进入模型继续风险评估。

3.2 模型输入变量

3.2.1 确定指标集

从共生视角看,房屋征收社会稳定风险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未能实现利益主体共生发展。影响城市房屋征收社会稳定的风险不外乎来自三个方面,即共生单元风险、共生模式风险、共生环境风险。而每个大的方面,又包含很多细小方面的风险因素。通过对城市房屋征收中的共生要素及风险因素分析,构建房屋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2.2 确定评价集

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常见的有三分法(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和五分法(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本研究为细致起见将风险划分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五个等级。

3.2.3 确定指标集的权重向量

本案例根据专家经验和民意调研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级评价要素指标的权重系数子集,结果如表2所示。

3.2.4 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

本案例邀请了20位业内专家参与单要素评价,基于项目概况及相关访谈、问卷调查情况,对单要素指标(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进行评价。然后,汇总各专家的单要素评价情况,计算出各要素的隶属度情况。以“U111补偿安置方案制定风险”指标为例,9位专家认为“低风险”,7位专家认为“较低风险”,3位专家认为“中等风险”,0位专家认为“较高风险”,0位专家认为“高风险”,则对U111的评价为(9/20,7/20,3/20,0/20,0/20),化为小数则为(0.45,0.35,0.15,0,0)。如此类推,各因素的评价矩阵如表3所示。

3.3 模型运算过程

根据各单要素的权重系数向量和评价决策矩阵,采用综合程度强、能充分利用信息的算子进行合成运算。由于本案例采用了三级指标体系,合成运算将由第三级指标开始逐级进行运算,具体的运算过程如图2所示。

3.4 模型输出结果

通过图2所示的模型运算过程,最后得出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

此外,为了重点了解该项目的单个风险,本案例还输出在单要素评价中出现中等及中等以上风险情形的所有因素,如表4所示。

3.5 模型分析结论

由于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为[0.413 0.511 0.074 0.002 0.000],按照最大隶属原则:

M所对应的元素为综合评价结果,即“较低风险”。

由于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综合评估结果为“较低风险”,原则上建议通过该项目的房屋征收决定。

此外,针对该项目的单项风险提示,建议从如下方面加强风险防范:(1)加强风险预警,做好房屋征收现场维稳工作,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对房屋征收过程中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每日排查。(2)继续加强房屋征收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悬挂相应的宣传横幅等多重渠道,对涉及征收拆迁的居民和工人负责人、员工进行宣传,并安排工作人员现场解答各种疑难问题。(3)创新思路,讲求科学的房屋征收方法,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拆迁。例如在房屋征收过程中,充分调动社区街道办的积极性,通过社区股份公司的劝解,让被征收人从公共利益出发,配合项目的征收工作,还要按规定做好公开、公示工作,保证被征收对象的知情权。(4)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预防腐败的发生。各街道办作为补偿资金的收支单位,每笔资金的使用均要有记录,使用有理有据,区重建局应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区审计部门应该加强对补偿资金的审计工作,防止因资金使用不当而影响被征收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发生“衍生性”社会不稳定现象。(5)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该项目涉及多方利益,关系复杂,若处理不当,或许会引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为确保项目实施期间的社会稳定和项目的顺利进行,建议针对突发的群众事件制定相关应急工作预案。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模型前置条件->模型输入变量->模型运算过程->模型输出结果->模型分析结论”等过程,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综合评估结果为“较低风险”,原则上建议通过该项目的房屋征收决定,而针对该项目的单项风险提示,则建议从若干方面加强风险防范。本文为科学评估房屋征收社会稳定风险提供了一个探索性的案例借鉴,未来研究可从如下方面进行展开:一是优化风险模糊评估模型,对风险指标及权重、模糊合成算子等进行深入研究,更好解决风险评估中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问题;二是加强风险模糊评估应用,利用更多房屋征收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和归纳总结,检验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科学评估房屋征收社会稳定风险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丁宁 金晓斌等.征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研究.中国土地科学. 2013

2.常健 许尧 张春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中的问题及完善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13.4

3.王萱 刘颖.房屋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概述.特区经济.2015.4

4.李玉琳 高志刚 韩延玲.模糊综合评价中权值确定和合成算子选择.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3

5.肖建英 谭术魁.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征地冲突风险测评.统计与决策.2015.5

作者简介:

唐琳,深圳市房地产评估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房地产评估。

社会评估 篇12

一、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目的、意义和基本程序

(一) 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目的

当前,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各地开发力度不断加强,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被挤压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背景下进行。现代风险已经彻底改变了现在、过去和未来的关系, 不再是过去决定现在, 而是未来的风险决定我们今天的选择[1]。政府必须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同时也加大了社会稳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重大政策出台, 应对其所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适当评估。同时, 重大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人为因素很多, 具有难以估计的复杂性, 因此在对重大政策研究过程中进行分类应当区分可控和不可控风险, 本文研究所探讨的是可控的重大政策风险。

(二) 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意义

重大政策要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研究, 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有序的评估方法, 从源头上规避、预防、降低以及控制和应对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 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防范能力。从而及时预警因考虑不周全而侵害部分公民或集团的合法权益, 获得群众对重大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降低改革中的阻力, 确保改革稳定发展。

本文试图运用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建立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构, 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使得风险评估法更加直观、更易于操作。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通过事先对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程度进行分析预测、研判以及评估, 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 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化解, 为确保重大政策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 保证社会运行在稳定有序的轨道上, 进而防止严重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局面出现。

(三) 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基本程序

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程序是基于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 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将对重大政策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 进行分类、判断以及归类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

2、制定风险评估方案

由评估责任主体 (重大决策拟定部门、政策起草部门、项目申报部门、改革牵头部门以及工作实施部门) 负责制定评估方案, 包括具体组织形式、时间安排、工作方法以及具体措施。

3、广泛征求意见

评估主体按照评估方案, 就拟定重大政策进行公告、公示或者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听证会、论证会等多种形式来征求各方意见。并将意见进行归纳、整理作为进行风险评估的第一手资料。

4、风险估测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邀请主管理部门、执行部门、相关专家等组成风险评估小组, 对所收集的风险资料加以分析。同时, 根据风险成因、潜在威胁以及如何化解矛盾等问题, 进行风险规避。经过严格的审查报批程序和周密的判断以及科学研究论证, 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 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大小, 这是风险的定量过程。

5、风险评价

用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去衡量风险的程度, 以便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的程度。衡量是否适应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需求, 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可能引发较大的不稳定事件, 以及是否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系统研究

风险研究最早运用于项目工程管理。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安全进行评估预警思潮的启发,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逐步形成。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预警系统侦测经济安全, 比如美国的“美国商情指数” (哈佛指数) 、法国的“景气政策信号制度”、日本的“日本景气警告指数”等。

国内学者对社会稳定风险指标的研究源于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成立的社会指标预警课题组, 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出包括经济指标、生活质量指标、社会问题指标、主观指标四大类, 40多个主客观具体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宋林飞 (1989) 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为包括收入稳定性、贫富分化、失业、通货膨胀、腐败、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等7大类40多个指标构成的“社会监测与报警指标体系”[2]。朱庆芳 (1992) 提出由40多个指标构成的“社会综合报警指标体系”。仇立平 (2002) 负责的上海课题组提出由17个方面7 0多个具体指标构成的“社会稳定指标体系”。阎耀军 (2004) 提出6大类55个指标构成的预警系统。陈远章 (2008) 设计了一套涵盖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社会安全和社会舆情四个方面的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综合国内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得出几点结论。其一, 目前在重大政策中有涉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 但其研究侧重于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方面影响的研究, 对重大政策引发民众冲突的社会风险因素研究方面不够深入和系统 (童星, 2010) , 重大政策拟定部门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包括“政策执行偏差”、“合法利益受侵害”、“较大规模的失业”、“社区解体”、“弱势群体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四个方面[3]。其二, 重大政策社会风险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 (杨琳等, 2010) , 包括“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应急制度不完善[4]”导致的社会风险发生后恶性循环, 引发出更大的社会风险;“技术支撑体系”没有或者较少建立, 导致缺乏理论指导和媒体监督, 致使相关管理人员不够重视潜在社会风险的发生。其三, 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广泛和全面的特点。但条目过多, 却导致社会监测困难。评价指标体系适用性差, 缺乏普遍性, 操作实施困难, 不具备常规性和抽样性的特点, 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归纳已有的研究, 笔者认为可以从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和相应的管理状态来建立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见图1) 。

(一)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测量指标

为使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更加直观、更易于操作, 应先通过建立社会稳定风险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甄选出来的敏感指标组成的一种测量社会危机现象及其运行过程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 指标通常是用该地区公众对政治形势、社会发展不平、经济发展速度、社会经济政策等影响和制约个体行为的因素的估计、推测和判断为基础综合编制而成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包含“政策执行偏差”、“合法利益受侵害”、“较大规模的失业”、“社区解体”、“弱势群体对社会问题的态度”。这五个定性指标之下, 根据陈远章的“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又分别建立了18个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测量指标 (见表1) , 着力于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来考察重大政策的存在对社会带来的贡献与影响, 从而降低社会风险, 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索重大政策前置评估, 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 使其具有有效的操作性, 同时, 也改变了以往的评估指标不够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事实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 建立相应的管理状态测量指标

政府部门相应的管理状态构成, 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各级部门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意识, 并因为重视民意而及时化解矛盾。这部分内容包括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应急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为二级指标。根据陈伟珂等“执行过程风险指标”建立了6个三级管理状态测量指标 (见表2) 。

三、建立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将上述的各级指标赋予权重值后起先无量纲化后得到社会稳定风险程度指标, 并根据指标大小来进行适度控制。根据图1和表1, 建立下列社会风险预警评估模型:

ESRij为二级指标评价值, ESDi为一级指标评价值, X代表无量纲值, W代表社会风险预期各级指标权重, n为各级指标序号。通过上述公式测量出各级指标权重, 并予以社会风险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对比风险等级予以相对应的风险识别。

上述指标权重是信息化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权重采用既反映决策者主观意志的主观权重, 又反映决策客观数据的客观权重的组合权重。各层次的评价指标确定后, 采用了在专家咨询法 (Delphi) , 请有关专家对每个定性指标打分, 并对不同等级的得分系数求加权平均数。定性指标在不同等级上的分值系数分别为:强1.0、较强0.8、中0.6、较弱0.4、弱0.2。定性指标则是通过对熟悉重大政策对社会风险影响的专家、政府官员等的调查得到的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的层次分析法 (AHP) , 对不同层次的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在建立判断矩阵时运用专家咨询法对进行两量指标进行比较并赋值, 权重的确定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思路。通过对每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单因素评价可以得到隶属关系矩阵, 它反映了某一、二级指标在各个指标上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情况, 某一级指标的隶属情况分析就需要对二级指标的单因素评价结果进行综合。

四、应用前景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建立在与之相类似的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手段基础之上, 通过事先对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程度进行分析预测、研判评估, 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 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化解, 为确保重大事项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 保证社会运行在稳定与秩序的轨道上, 从而防止严重危及社会稳定的局面出现。盲目决策, 制定出台的政策、措施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群众的期待等此类问题, 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为决策设置一道“刚性门槛”,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尽可能减少因决策失误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

摘要:根据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对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系统进行研究, 从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和相应的管理状态两方面着手分析可控的重大政策风险, 并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 以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关键词: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 (英) 安东尼·吉登斯, 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 1998.

[2]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设计[J].社会学 (人大复印资料) 2000, (1) .

[3]童星.公共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J].学习与实践, 2010, (9) .

[4]杨琳, 罗鄂湘.重大工程项目社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10, (3) .

上一篇:方法主线下一篇:锅炉常见运行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