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素养(共9篇)
个性素养 篇1
新课程改革强调指出,学科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领域中,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差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面向全体,在共同进步中发展个性。
由于年龄的差异,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参差不齐,低年级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学习往往和游戏、故事结合在一起;高年级学生思维相对成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理解能力较强。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儿童的认知水平,认真分析,合理恰当地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做到难易适中,既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能切合学生实际。教学中要以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出发点,把教学深度和进度定在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绝大部分学生都容易接受,或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教师真正做到备好学情,面向全体,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共同进步中发展学生个性。
2. 走近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彰显个性。
教师要能够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掌握全班学生共性特点如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风班风时,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即个性特征,如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储备和努力程度,等等。通过谈心交流、观察分析,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及形成这些特点的诸多因素,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引导,循循善诱,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做一些提高题,参加数学社团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走进孩子内心,帮助学生克服畏学心理,从基础题做起;对数学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无从下手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是哪些题目成了学生学习的“拦路虎”,然后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扫除“拦路虎”;对上课反应慢、一遍听不懂的学生,教师课后要及时辅导直到其弄懂学会;对上课思想不集中、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组织活动等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课堂上多关注,多提问;对死读书、不善于思考、学习方法不妥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组织讨论、练习,促进他们思考,同时还要从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培养他们钻研探索的精神;对信心不足、缺乏毅力的学生,多鼓励表扬他们的进步,要求他们坚持学习、克服困难;对学习不勤奋、作业马虎了事、粗心大意、知识不及时巩固复习的学生,教师要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严格作业要求,即做作业前要先复习当天学的内容,然后再仔细认真地做当天的作业。做作业时,要字迹端正,格式符合规范,要独立完成,不懂就问,对作业中错误的地方要先找出错误原因,再订正,逐步养成勤学的习惯。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思维能力较强,但学习不够勤奋,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以难度较大的作业,要求他们精益求精,想出多种解法,并及时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走近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彰显个性。
3. 尊重差异,在全面发展中成长个性。
学生中存在个别差异,这是客观事买,我们发挥他们的所长,弥补他们的所短。因此,对待具有较高智商的特殊才能的学生,要认真培养,不要让他们原地踏步、自满自足。要向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并施以实际的措施,可打破常规采取特殊措施,让他们“吃得饱”,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促进其迅速成长。对于个别智商较低的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关注他们,对他们要抓早、抓紧,要尊重他们,热爱他们,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不同要求进行个别辅导。每次,教师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予耐心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在数学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在全面发展中成长自己的个性。
关注学生个性,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都要能在数学方面有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两头学生的实际水平可提出不同要求。在一堂课上,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回答。能独立回答出问题的,教师要给予鼓励;一时答不出问题的,教师要给予启发,或让学生再作些准备;如果回答错误,教师不能讽刺嘲笑,可让他们重讲。在课堂练习中,也可分层次练习。如让学习较好的同学完成基本题、综合题后再做一些提高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只要求完成基本练习题和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多给他们上黑板练习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样,在家庭作业上也可安排不同要求的习题。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切实做到了这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一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个性作业,提升语文素养 篇2
一、套餐式,自主选择
很多学生都反映,语文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作业往往不能对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套餐式的作业布置方法,设置不同的作业层次,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发扬学生的个性。
例如,在学习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几个作业:1、选读朱自清先生的其他经典名篇,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散文赏析;2、收集古文中对月色描写的经典篇目并进行摘抄;3、对《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4、收集有关荷花的诗歌或者散文,录制一段朗诵音频;5、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和要求记忆的片段进行背诵。这5个作业中,学生至少选择3项完成,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将这5项作业都做完。这5项作业,难易程度不同、布置角度不同、完成用时和评价标准也不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涵盖了课内课外的相关知识,锻炼了学生阅读、写作、朗诵等多种语文技能,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可以自主进行选择,按照自己的偏好和兴趣有侧重地进行作业的完成。这样,可以让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中找到信心,同时也会形成一定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不断挑战较难的作业,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通过套餐式的作业布置,学生在作业完成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和知识探索的需要,同时,这样的作业布置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改革下“给学生以自由,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精神,贴合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二、活动式,实践探究
传统型的作业,往往都是单一的纸上作业,学生做多了,难免产生厌烦情绪,而活动式作业,强调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完成作业任务,在更加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语文学习境界,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一课学习结束之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了很多优美的现代诗歌,并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评审,召开了一场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更加深入、有趣地去体会现代诗歌的美感和意境,增加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人文情怀。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作品,我则找到了几集《百家讲坛》,当成作业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去了解在其他学者眼里,鲁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文章又具有怎样的特色。在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后,笔者则让学生收集一些与集中营有关的图片,在班内开展了一次集中营图片展,并观看了经典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让学生对二战时期这段惨痛的历史有更深刻的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更广泛的感受和体会中去领悟语文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活动式的作业强调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感到快乐的同时,获得更多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机会,让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统一和延展。
三、整合式,淡化界限
传统的语文作业往往都是限于本学科的知识,这与新课标改革的教学理念显然是不相吻合的,如果缺乏与其他学科进行沟通,语文学习必将成为“死水”,难以取得大的突破。因此,教师在作业的布置过程中,可以淡化学科界限,将更多的学科整合在课后作业当中。
例如,高中语文往往与政、史、地等学科有着深刻的联系,结合最近全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现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以《环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题,结合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经济学知识写一篇议论文,要详略得当,运用史实。这一篇融合型作业,结合了政治、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既考察学生对多个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又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几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来,相互促进,让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角度相互碰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整合式作业打破了各个学科之间的隔阂,以语文知识为接合点让学生脑海中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交融,为了完成整合式的作业,学生往往要调动多个学科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综合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进行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必须要建立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管运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都必须实现与教学文本的充分对接,避免让课堂教学形式化,教师应当在教学大纲和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多元化的探索,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特色运用,努力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努力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个性素养 篇3
一、遵循学生的审美心理, 有效培养审美能力
1. 营造乐学氛围, 优化音乐欣赏。
初中生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 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方法, 都有自身的特点。在审美鉴赏中, 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而存在, 音乐作品作为审美客体, 只有主体的参与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因素, 要尊重并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同化和顺应, 并适时打破原有期待, 不断升华自己的期待视野, 同时, 运用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美感的熏陶, 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欣赏管弦乐《闲聊波尔卡》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 营造出使学生乐学的音乐氛围, 可以将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闲聊波尔卡》音乐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 一种是管弦乐, 一种是维也纳童声合唱, 为的是丰富听觉、引发思索、发展学生想象空间, 优化课堂效果。当学生分别听完两首曲目时提问:两首音乐表现同一内容, 你更爱哪一首, 为什么?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 喜爱合唱的占多数, 原因是声音接近他们的年龄段。接着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 气势恢弘, 具有立体感;童声合唱声音具有穿透力, 音色优美, 极具感染力。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各具特点, 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
2. 加强音乐律动, 深化音乐感受。
达尔克罗斯曾经说过:“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 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 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 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 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有线条, 有起伏, 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 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 动作应有乐感。因此, 律动是最能表达学生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 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 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律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个性。但是律动教学也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 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盘地反复操练, 而应该从素质能力培养着眼设计教学, 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在听音乐时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旋律, 而学生们的天性是玩耍。初中生有蹦跳的欲望, 律动则是满足这种欲望的最好体现。例如学习歌曲《飞的更高》、《飞翔》和《隐形的翅膀》时, 在初步欣赏后, 为了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飞”的音乐律动。“飞”的律动, 从文字上非常容易理解, 且容易做。简单来说就是这么起伏连绵的上下摆臂动作, 但从培养素质能力着眼, 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飞。一般情况下, 学生都会飞。由于个人能力有差异, 个性有不同, 他们飞的形态肯定各不相同。那么, 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 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 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 别的不作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站“飞”的模式, 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 有的像蝴蝶飞, 有的像老鹰在空中翱翔, 有的像小白鸽上下舞动。当音乐—停, 要求每个学生摆一个造型, 让老师猜猜“鸟儿们”都在干什么。表演结果, 学生们为了互不碰撞能自觉保持空间距离, 由于动作不受限制, 每个人发挥了主动创造性, 有个男同学勾起一只脚“金鸡独立”, 我问他, 原来他想象自己是只“小鸟”站在电线上。兴趣盎然的律动使孩子积极参与, 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 更重要是发挥了创造性, 培养了个性和能力。又如学习《幸福拍手歌》时,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 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拍肩、耸肩、扭腰等动作, 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3. 组织歌曲表演, 提高审美素质。
歌曲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 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曲或欣赏曲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全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 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例如学习《常回家看看》这首歌,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 通过对歌词的理解, 抓住人心理特征, 特别是形态动词, 自己创编动作, 边唱边表演边实践, 使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同时又感受了音乐的诸多要素, 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 实实在在地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 有利于学生们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另外, 在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 将器乐普遍引入课堂是不太现实的, 而且也会加深学生的负重感, 使学习产生压力。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 那就是歌喉, 人人都可以参与音乐实践。因此, 合唱作为学生体验音乐的途径是最理想的, 不仅发挥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让学生在合作中加深情感的交流, 而且让学生亲身去体验音乐中的节奏, 感受音乐的律动, 感受各声部彼此之间无穷的变化和魅力, 培养了学生多声部的听觉意识, 提高了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努力培养创造能力
1. 借助现代媒体, 优化想象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创设优化了的情境, 让学生融于情境中, 主动进行思考、探索, 以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丰富学生的表象,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 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 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渗透知识。在进行欣赏中, 先放录音让学生听, 同时提出问题:乐曲出自什么地方? (并不需说出准确的地方或地名) 学生开始随着音乐展开想象。由于所获表象的不同, 会出现部分学生很快想象出来, 且已置身于优美的旋律之中, 而另一部分还在苦苦思索之中。此时, 打开多媒体指导学生看画面, 进行观察 (画面所呈现的是江南水乡的美景) , 再引导学生想象, 音乐的特点和画面所描绘的特点成正比, 学生由图更容易了解教材的特点, 掌握所学内容:江南水乡特有的“江南丝竹”。
2. 诱发审美体验, 启发创造性想象。
音乐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质疑感、探究感、喜悦感, 从体验中寻找乐趣, 从体验中感受美感, 真正调动审美潜力, 张扬审美个性, 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多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客体中的美感, 亲身感受, 从而体验乐趣。比如, 欣赏音乐时, 教师让学生配合音乐进行诗朗诵, 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符合音乐背景的诗词或者文章, 通过自己的创造和体验,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审美。又如在发声练习曲《月亮出来了》的教学中, 老师先启发学生想象月亮从云朵中慢慢露出来的景象, 有的学生就描述“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 非常美丽”。老师再引导他们思考:“你认为这首发声练习曲应该怎样演唱呢?”学生就会很快地回答:“声音轻柔, 气息均匀。”由此可见,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探索创新时, 音乐既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 又有效地培养了创造精神。
思维想象力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没有思维想象力, 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为了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展想象思维, 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造—些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的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 让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 使他们具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唱《桑塔.露琪亚》歌曲时, 我没有按传统的教唱法进行教学, 而是先播放《雁儿飞》的伴奏录音, 让学生闭上眼睛在音乐旋律中充分感受三拍子起伏动荡的感觉, 然后提问:“听了这段美妙的音乐后, 你觉得自己好像到了哪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这使学生初步感受、了解了拍子节奏的摇动感, 同时在创造性的问答中大大活跃了想象思维。
3. 结合审美通感, 升华创造性想象。
音乐的非语义牲、非造型性等特征, 为学生留下了更为广阔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同一部作品, 每个人的感受程度是不同的, 乐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感受而得。在聆听音乐作品时, 要让学生的思绪在广阔的天地中驰骋, 就像解开缰绳的骏马, 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奔跑, 没有任何的障碍和限制, 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背景只能作为辅助, 而不能作为学生欣赏作品的必然条件。学生在欣赏一首作品时, 并不像专业人才那样从乐曲的曲式、和声角度对作品进行剖析。对于中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培养对音乐作品的一种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 从大体上把握作品的风格,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师无需让学生在一首作品中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参透作品的意义等, 而是适时抛开教材, 让学生在多首相关作品中感受和鉴赏音乐, 利用身体的各个感官去品味, 就像人们常说的:“声音似乎有颜色、气味, 似乎有锋芒。”学生在聆听中触发各个感官的感受, 像是看着有声电影, 品尝着美食一样, 刺激着自身的各个器官。例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 那一声声愤怒的吼声, 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 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赫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然后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升华到理性的审美想象, 这些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 更有创造性想象的升华, 获得音乐所包容的深远意蕴, 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阔想象空间。
三、适度开展创编活动, 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1. 激发学生创编兴趣, 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有兴趣才能有创新。兴趣和爱好是创新的前提。比如在学习歌曲《大海啊!故乡》时我启发学生根据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歌词的理解和旋律特征的总结, 通过创编结束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有些创新还不够理想, 也不十分准确, 但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得到学习的乐趣, 进行了创作音乐的尝试。在唱歌教学中, 当学生发现用不同拍速演唱歌曲, 能获得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时, 我便在同一曲中做不同拍子的替换练习, 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歌曲节拍规律的认识, 加深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创造性学习中增加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还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音乐特点及个人作品风格, 启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加深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丰富对音乐的联想。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和借鉴对歌曲 (乐曲) 进行改编, 对改编较好的作品允许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参加学年音乐汇报表演, 鼓励学生尝试创造性地学习音乐。
2. 及时捕捉创编时机, 适度开展创编活动。
创作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 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因此, 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创作时机, 助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积极进入创作空间。例如指导学生欣赏乐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歌曲《阿西里西》时, 先用多媒体展现彝族人民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要求学生将音乐进行加工, 使之适合彝族热闹的舞蹈场面。结果学生创造性地改变了速度、力度旋律, 有的加上了衬词“呵一一嘿嘿”等, 有的加上了类似竹筒的打击乐声, 还有的加上了了“噼噼啪啪”的脚步声。让学主尽情发挥创造力后, 教师播放了整个音乐, 并通过与刚才学生自己的作品比较, 讨论得出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 并再次鼓励学生二度创作。这样学生在整个欣赏过程中, 不只是一个欣赏者, 同时又是一个创造者, 其创造能力必定会有较大提高。
3. 适度开展音乐绘画, 生动再现音乐之美。
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启迪思想、开发智力的优秀幻想素材, 教师可启发学生用绘画、色彩、线条等手段再现音乐。例如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或《图画展览会》, 教师可以让学生四人小组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线等用各种线条来创作图画, 如优美的、柔和的、激动的等。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各种颜色, 以及或粗或细、或柔或硬、或轻或重等各种线条来创作这幅画, 既达到了理解作品的目的, 又培养了团队精神, 还提高了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总之, 在音乐教育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 使其特长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当然, 夯实双基教学,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做好知识、技能和理论等方面的条件准备。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慧.挖掘有利因素培养创造能力[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2, (9) .
[3]徐芹.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 2010, (3) .
[4]辛颖, 刘纪秋.音乐教学要善于审美与创造美[J].北方音乐, 2010, (3) .
个性素养 篇4
一、开放学生数学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许多发现和发明、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设计一些富有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去想,充分开放他们的思维。
如在一次购物的实践活动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商店有一种饮料,大瓶每瓶1200毫升,单价10元;小瓶易拉罐每瓶200毫升,单价2元。购物满30元一律八折。五(1)班要开一个联欢会,要求给45位同学每人准备约200毫升的饮料,请你去购买,你准备怎样买?这是一个问域宽,思维强度较大的问题,它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以诱发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同桌合作交流后,纷纷动手设计怎样购物的方案。然后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生1说:一共需要饮料200×45=9000(毫升),因为9000÷1200=7瓶……600毫升,所以准备购买7大瓶和3小瓶饮料,共需(10×7+2×3)×80%=60.8(元)
此方案的优点是:45人每人刚好有200毫升饮料,这样分配公平,而且也不浪费,最省钱。
生2说:可直接买8大瓶,1200×8=9600(毫升),需要钱10×8×80%=64(元),虽然比生1的方案多花3.2元钱,但优点是:饮料多了600毫升,哪位同学想喝,可以添点喝。
生3说:我的方案是一下购买45瓶易拉罐,刚好每人一瓶,共需2×45×80%=72(元),其优点是:卫生方便。接着又补充说:前面两位同学的方案都得用杯子装饮料,不仅不够卫生,而且要用很多杯子,还要一杯一杯地倒,弄不好还要倒出杯外,太麻烦。
这时,有一位同学情不自禁喊起来:“对,对,对,易拉罐还可以拿去卖,每个1角钱,共可卖得4.5元,饮料只需67.5元就够了。”
接着又有一位同学补充:“易拉罐回收,不仅省钱,还可以保护环境卫生。”这两位学生的补充方案,看似是嬉戏行为,但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真实表现。每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开放学生的思维,并给予启发、指导,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张扬数学个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把学生个性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给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应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大胆质疑。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讨论,并归纳出结论。当学生归纳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之后。我让学生看书,并要求:想想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发现书中归纳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要“0除外”?另有一个学生问:“老师,这样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对不对?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有的说扩大几倍就是乘以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所以说两种说法是一致的。有的反驳说:扩大几倍就乘以几,缩小几倍就除以几没错,但乘以几或除以几就不是扩大几倍或缩小几倍,如2×0.1的积就不是扩大而是缩小,3÷0.1的商不是缩小而是扩大;有的说乘以1或除以1既没扩大又没缩小。学生通过质疑、争辩,最终统一认识,认为书上的说法更确切。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启发数学求异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求异性,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形式,甚至跨跃式的思维来学习,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有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选择的需要,把思维选择权还给学生。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 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信息海量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信息社会, 人们想要获取和利用所需信息,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
1 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 是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其定义概括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就必须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并能有效地查找、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我国学术界的定义则是“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即有效确定、搜寻和获取个人和组织需要信息的意识、素质和能力。”
2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虽然我国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已经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 对信息素养教育有着绝对优势, 但也存在不足。
2.1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a.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存储和传递中心, 它既包括传统的纸质文献, 也包括电子文献资源。它能够满足读者的不同要求, 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b.技术优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迅速发展, 高校图书馆建立了电子阅览室、馆藏书目数据库、馆藏信息资源网、多类专业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为读者提供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c.人员优势。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馆员, 还拥有业务能力强、知识面广、应用新技术对信息进行开发处理的人才。d.环境优势。高校图书馆具有庄重典雅的建筑设计、内部环境安静整洁、宽敞明亮、书香四溢, 对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2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
a.目前, 我国高校图书馆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的“信息检索课”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都把它当作选修课, 而且选课的学生人数也偏少, 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且其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传统工具书的检索上, 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b.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只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而忽略对教师、管理人员、图书馆员等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c.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反馈、评价、互动机制不够健全, 用户处于被动地位, 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效果无法评定。
3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种模式
3.1 针对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学生将很快步入社会, 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 其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生活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因此, 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至关重要。
3.1.1普通的信息素养教育:a.新生入馆教育和指导。即向新生介绍图书馆的功能、作用、现代化程度, 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图书分布情况、图书借阅规则, 文献及电子信息资源的查询方法等, 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b.举办专题讲座和书展。高校图书馆可以委派馆员或者邀请相关主题的资深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 还可以举办各种书展, 特别使具有教育意义的书展。例如, 我市是革命老区, 我校就可以举办有关闽西红色土地的专题讲座或者书展,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c.开展信息检索课。“信息检索课”是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该课程应该成为各所大学的学生必修课, 而不是选修课。通过学习这个课程能更直接、快速地了解并使用书目, 各种全文数据库及各种社会性软件 (如维基、博客、标记等) 。3.1.2基于网络的信息素养教育。随着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及3G技术的迅猛发展, 简单的面对面的固定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他们希望的是自己所享受的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在线咨询、在线学习及在线课程管理平台及时地获取所需信息。而图书馆工作人员也需要适时地运用Internet推送技术, 将用户所需信息通过E-mail、短信等方式传递过去。
3.2 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
在传统教育中, 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一直被忽视, 导致许多教师信息学知识贫乏, 有的甚至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 不会使用数据库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图书馆可以针对教师进行一些信息素养教育。例如:提供以学科为基础的职业发展课程, 熟悉网络资源、学科数据库、远程访问资源等等。
3.3 针对馆员的信息素养教育。
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门户, 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参与者, 其自身素质也必须较高。图书馆可以培养几名教学馆员, 参与图书馆教育项目。图书馆教学馆员需要不断学习图书馆、计算机、多媒体等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把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 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技能和水平。图书馆教学馆员在参与教学中心培训的同时, 渐渐融入到整个学校的教育研究中, 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地位, 也提高了整个图书馆的地位。
3.4 针对教师和馆员合作的信息素养教育。
在国外, 大学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已经被很多学校采用。例如:美国南犹他州大学、新墨西哥大学、托森大学, 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 墨西哥Juarez大学等。馆员与教师在合作过程中, 馆员可以通过网站、博客、电子邮件、Blackboard教学平台等媒介进行信息素养教学技巧和方法的交流, 开展相关信息检索知识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馆员根据课时安排, 决定各自的课时分配及教学内容。图书馆员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的各类资源, 介绍其数量及分布情况, 以及如何查找相关文献。其次, 指导学生查找和使用专业课老师布置的相关论文的数据库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最后, 指导学生使用高级检索功能, 学会查找引文资源, 并向学生介绍馆际互借的方法。在学期末, 教师和馆员一起评判学生的论文作业, 教师评判专业课相关的内容, 而图书馆员对学生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进行评判, 图书馆的评分占论文总分的10%~20%。
高校信息素教育是一个需要一直进行的教育课题, 它需要图书馆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高低, 关系到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http://baike.baidu.com/view/51446.htm.2011-4-25.
[2]梁建荣.借鉴国外经验深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 (7) :85-87.
[3]马艳霞.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应用版) , 2010 (1) :85-91.
个性素养 篇6
一、认识阅读的个性化问题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发挥下的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 而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阅读活动应成为学生的个人行为, 学生应在个性化的阅读活动有效开展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增强。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起始阶段, 一些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的养成, 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 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能够进行个性的阅读。因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而教学的教育理念在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而直观的体现, 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尊重学生选择与阅读的表现。因而, 在具体文章阅读中, 我们要改变一元解读现象, 让多元解读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事实上, 我们的学生在文章阅读中, 因为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的差异, 在获取信息与认知中存在着区别, 因而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会有差异。因此, 我们在阅读教学和学生自主阅读的指导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生经历与体验以及生活理想去对文本进行解读, 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有个性化的收获, 获得个性阅读价值。如《三顾茅庐》中有学生读出了刘、关、张的性格, 感受他们的兄弟情义, 获得了对超越友谊的兄弟关系的理解, 也可以说他们有了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二、提出个性阅读开展途径
个性化阅读体现着语文学科的特点, 也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思维、创新思维的重要阅读方法。毕竟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有着差异, 如果我们还是以往的一刀切的教学, 难免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使得他们在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方面受到影响。
(一) 平等和谐激趣教学
学生只有在比较宽松和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才能较好的投入。因此, 我们老师要转变角色, 在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下, 构建和谐生态的课堂进行教学。如《狐假虎威》学习时, 我们和学生分角色阅读, 老师扮演那个愚蠢的老虎, 学生们做机智聪明的狐狸。提出问题:老虎为什么会上当呢?如果这只狐狸以后还在森林里会怎么样呢?这样, 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的思考和想象, 从而不仅理解课文要传递的道理, 而且能够有更深的思考, 从而对诚实与“耍小聪明”间有更深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材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如《桂花雨》学习时, 可以激趣导入:大自然是美丽的, 生活是美好的, 我们都有美好的童年经历, 哪些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呢?然后待学生们说说之后, 引入教学内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琦君的童年故事, 感受一下作者的美好童年。这样, 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经历过的美好事件, 有兴趣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联系自己的体验, 从而能够获得个性阅读和个性发现。
(二) 合作探究自我展示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应该是个性阅读展开的有效方式。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通过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有效开展, 让学生能够在相互影响中获得阅读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常规的分组原则, 注重优化, 凸显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点, 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学习目标设置与分解、内容与方法的有效落实, 让小组选择性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如《烟台的海》学习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季节进行小组合作, 找出每一个季节描写的内容、海的特点, 然后进行汇报。如此, 他们就能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这篇文章各自然段的写作重点、写作方法, 也能够对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与作者的情感有所理解, 从而获得阅读方法的掌握和对大自然热爱情感的升华。
另外, 小组合作中我们要注意阅读方向的设计, 让学生能够在大的阅读能力训练和提升的方向上有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高。组织活动要灵活, 给出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能够在质疑和释疑中获得阅读的发现以及个性化观点的生成。
三、形成个性阅读习惯
学习在课堂, 提升在课外。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 需要让他们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更要让他们将课内学的阅读能力在课外的阅读中运用。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我们需要重视阅读兴趣激发。通过一些书中的故事引发学生们去阅读。如安排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时, 我就给他们讲《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引发他们去思考, 从而生出自己要去阅读的欲望。而在语文的实践课堂, 可以安排学生复述自己看到的文章、故事, 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也可以让学生都读一篇文章, 然后每个人或是小组合作谈谈阅读之后的感受。
当然, 我们主要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或是一些主题为诚信、勇敢、友爱、感恩等文章,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阅读的能力, 还能获得美的熏陶、善与爱的教育, 使个性得到发展。
总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而他们能够个性的阅读就能发现和创造性的阅读, 在阅读的独特发现中提升能力和品质, 在合理而有创意的解读中提升想象联想与勤于探索实践的能力。如此, 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实现推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目标。
参考文献
[1]范锦华.个性品读——让阅读课堂更高效[J].小学教学参考, 2012 (19) .
[2]曹春.走近小学生个性化阅读[J].江西教育, 2013 (Z6) .
个性素养 篇7
一、个性化课表———为可定制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菜单
学校要着眼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 进行学校课程建构研究。近几年, 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寄宿学校就做出了这样的探索:学校采取“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实施策略和“整体构架, 凸显特色, 细化模块”的工作思路, 从“普及性、选择性、特长性”三个层次设计课程, 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 一种个性化可定制的新常态教育在红领巾学校酝酿。2015~2016学年, 学校开设了124门走班课程, 本学期学校最新统计开设了136门走班课程。其中阅读类课程占31.6%、艺术类课程占21%、科技类课程占24.8%、体育类课程占22.6%。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开展个性化教育实践, 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课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 层次丰富, 紧密衔接, 才能充分满足学科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跨学科课程———为可定制的个性化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所谓跨学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图书馆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及艺术表现能力。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的学科和理论观点、理解综合的力量, 学会使用对比方法阐明一个或一系列问题, 其中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 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例如:江汉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夏琦云老师组织开展的跨学科课题《互联网+时代:小学生新读写素养》研究就是一种有益探索。参与这个课题研究的不局限于语文学科教师。课题研究提出的“全息化阅读”和“网络化写作”不仅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对于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更新是一种促进, 对其综合教学能力提升也是一种挑战。
因此, 笔者认为要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来改善我们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引导教师由单纯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全面关注学生学科能力、学生发展素养, 要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式, 特别要探索跨学科学习、情境学习, 从而真正实现课程从学科本位到育人本位,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学校管理者, 要倡议和鼓励更多不同学科教师合力开发跨学科主题课程、参加跨学科的研修培训、尝试跨学科的教学实践等, 相互借鉴、思考、实践、总结如何在课程目标、标准、实施等环节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自助式课堂———为可定制的个性化学习开拓“超市”服务
所谓自助式课堂, 即:学生可选择学习地点, 在家里或是在学校或是在任何一个地方;学生可不受学校、班级、甚至年段的限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课程;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执教某一个学科或是某一个章节……学习的方式可以是班级面授、网络教学、在线点播、国际学习合作体等, 不受时空限制。网络媒体的补充教育市场逐渐走向超市化, 自助式学习模式将逐步形成。学校的功能将大大提升, 它犹如一家自助餐厅, 孩子们学习所需要的任何工具、任何指导都可以通过自助的方式得以解决。这样的美妙前景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推进, 目前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个性化教学预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的角色已经悄然由一个辛勤的园丁演变为一个智慧的导师,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量身定制不同的教育方案。就课前准备而言, 对教师的要求又有了新的标高和元素。例如:设计的导学案要体现分层目标, 还要结合所教的科目、任教的学生、任教的班级等一些特点设计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又如:随着网络化的深度运用, 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到了微课的制作团队。一节好的微课设计要切实为解决重难点铺路, 促进更多的学生通过微课学习, 保证课前自主预习环节的高效。其实, 这些方法和手段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教师要努力激发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各自的学习内在驱动力, 激活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这属于学生的核心素养, 更是一种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 导师型贴心指导
课堂上, 教师要改变以前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尝试放下“强势”, 转做学生发展的“导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导师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自主讨论、合作探究, 然后充分地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当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遇到难点可以鼓励他们借助微课、或网络等以个人或小组方式讨论解决。确实难以解决, 可以提交给老师, 由老师帮助一起解决。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只有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一种习惯, 才能帮助他们有耐心、有毅力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主动获得各种技能。
生活中, 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方法, 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大胆质疑”。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先激发其勇气,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则可引导其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此一行, 才能有效地促进不同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数据化评价———为可定制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成长建议
相信经常“逛淘宝”的消费者有这样的体验, 网页首页往往会自动推介我们可能近期打算购买或较为感兴趣的商品供我们浏览。这是由于淘宝网站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个性化, 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在线购买行为或者在线浏览痕迹, 建立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 从而自动推荐消费者可能感兴趣的产品。
如果把这样的功能引入教育领域, 是否能更加科学地记录师生的行为轨迹, 帮助教师反思和改进育人方略, 帮助学生设计出个性化成长之路?近几年, 红领巾学校借助“微校”管理系统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学校利用e Class数字化校园综合平台在考勤、校务巡查、互动平板教学、网络教研、网上作业、翻转课堂、学生成长档案、后勤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应用, 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很多客观存在, 可以摒弃我们狭窄的视角, 客观的看待人和事, 给我们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教育场域。数据来源更多重化、指标体系更客观化、数据处理更动态化、学生评价更智能化, 更有效帮助我们的教师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同时, 根据积累的数据定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成长足迹单》, 记载该生的优势发展区、发展短板区、推介成长建议、改进策略等, 基于科学数据分析后的评价建议将对学生和家长指引更明确的方向。
个性素养 篇8
一、针对学生学习差异, 以分层模式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高中生物教学中, 学生的生物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很有可能不能适应教学进度与深度。对于这样的状况, 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兼顾学生生物基础的差异性。
首先, 在教学目标上要体现分层。学生的生物学习基础不一, 所设定的学习目标任务就应当体现差别, 让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充分活跃起来, 投入到生物学习之中。例如教学《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 对于基础较差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可以设定为“了解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的关系, 明白细胞衰老的特征, 以及能够简单叙述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而对于生物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 则应当提高目标要求, 在此基础上增加社会老龄化问题分析研究以及数据搜集和整合的学习要求, 以体现不同层级学生的差异性目标任务。
其次, 在教学提问中要体现分层。教学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面向优秀生进行深奥的提问, 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 还要针对中等以下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参与程度。例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既可以从医学、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学生列举出一些基因工程运用的案例, 以这样的一般性提问调动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可以从基因工程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风险防范等角度, 提出一些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的问题, 要求中等以上学生进行回答。通过这样的分层提问, 实现学生因材施教和人尽其才的目标, 从整体上提升了生物教学成效[1]。
另外, 在作业考试上要体现分层。对不同层级的学生, 应当布置不同难度与容量的课后巩固作业, 使巩固内容与目标体系相吻合。在生物学习检测中也应当体现分层原则, 采取不同难度试卷进行考核的方式, 检测学生在自己目标任务内达标情况, 同时保护了学生的学习自尊心,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强化能力培养要求, 以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应当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 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维一体目标。针对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满堂灌输”教学盛行的状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给予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 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目标。
首先, 要建立合作学习的载体。为了配合生物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开展, 笔者对学生学习的载体进行了优化, 学生不再是单个进行学习, 而是通过小组集体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研究。设计合作小组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 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并且在小组的集体学习活动中, 学生能够相互学习, 借鉴好的学习经验与思维方式, 有利于学生提高生物学习技巧。
其次, 要设置合作学习的线索。在每一部分生物内容的学习中, 教师都要设置学习的线索, 交给学习小组去开展深入研究。在学习线索的设置上, 教师要将全部的知识要点融合进去, 并且体现内在的联系, 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思考题的提示, 逐层深入地开展学习, 并解决难点问题。例如在教学《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时, 笔者结合教学目标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1.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是什么样的?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2.我国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3.从不同角度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实现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在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对于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具有了充分的了解, 并且深刻掌握了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及其应当采取的措施, 较好地掌握了教学内容[2]。
另外要开展合作学习的引导。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之中开展巡视, 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并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进行指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此外, 在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之后, 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展点评, 以提高学习成果的全面性。
三、整合生物教学资源, 以实践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高中生物教师在有效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还要将教学活动积极向课外延伸, 拓展教学空间, 开展配套的课外实践活动,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首先, 教师可以开展教学延伸活动。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的掌握水平。如教学《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生产生活中与基因工程研究相关的成果, 如杂交水稻等, 加深对基因工程广泛运用的认识。
其次, 教师可以开展课外调研活动。针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调研活动, 如教学《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后, 可以指导学生组成调研小组, 对本地区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影响开展调查研究, 在调研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并运用所学内容提出建议等, 培养学生调研能力。
综上所述,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新,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冯建立.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分层模式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10, 8 (4) :175.
个性素养 篇9
案例2.时间:早晨,地点:学校饭堂。事件:一学生插队,另一学生表示不满,结果两人大打出手。
案例3.时间:晚上,地点:教室。事件:一学生以桌上高高摞起的书为掩护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图文并茂的言情小说。
毫不夸张地说,与以上三个类似的场景几乎在每一所职业学校的每一天都会发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的探究
首先,招生的“零门槛”导致了中职生生源基本为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双差的学生。他们不仅文化基础相当薄弱,而且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缺少坚忍刚强的意志,缺乏自觉观念和宽容之心,缺乏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认识等等。究其本质都是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低下的表现。所谓人文素养,就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其核心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通俗地来说就是一种待人处世的基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其次,人们普遍认为职业学校就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地方。正是由于受到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当前中职教学从上到下都偏重技术教育,甚至有些领导还大胆地提出对语文课大砍特砍的设想,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导致原本人文素养低下的学生更是差上加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辨别力。”但是,如果按照今日我们培养的模式去培养学生,其结果不言而喻。由此可见,大力加强中职生的人文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培养中职生人文素养途径的研究
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途径有很多。 我们认为,通过实施个性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个性化阅读呢?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修改规定不仅揭示了个性化阅读的含义,也告诉我们个性化阅读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功能。在中职生人文素养日趋低下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那么,如何在个性化阅读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呢?
三、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1.个性化阅读教材文本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由编者精挑细选而来,里面蕴藏着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丰富的精神养料。但由于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对语文又不感兴趣,因此不能很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不能透彻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也不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更不用说从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了。这时,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明确文本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然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可是有些教师依然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完全替代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种越俎代庖的教学方式势必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最终只能成为一只师云亦云的鹦鹉,或成为一台机械运转的机器。其实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智慧,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让他们从文本中汲取自己缺失的精神养料,帮助他们形成并逐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所以,我们认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理应成为且只能成为一个引路人。笔者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作了尝试,效果极好。
案例:《感悟珍珠港》课堂实录片段
师:找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说说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生(哽咽):“9分钟内,战舰与1177名船员一并迅疾沉没。”战争真是残酷,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刹那间就没有了,难以想象这给他们的家人带来多少不幸。
生(沉痛):“油珠子作着狰狞的鬼脸,分明是海底的舱中有人尚在呼吸。”我似乎看到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挣扎。生命是没有贵贱之分的, 可是战争剥夺了他们生的权利,太遗憾了。
师:学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战争只有伤痛,只有死亡,不可能有真正的赢家。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热爱和平。
生:从美国人身上,我看到了不能以战争来对付战争,否则自卫的武器也会变成侵犯的屠刀。当同学间有了矛盾后,不能以暴制暴,拳头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生:珍珠港事件中日本人的结局告诉我,偶尔侥幸的成功也许是失败之母。
生:贪欲膨胀往往会毁了人的一生,同样也会毁了一个国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阅读同一篇课文时,由于站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也往往不同。这时,教师非但不能把学生的独特感悟一棍子打死,还要积极鼓励、大力表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也让学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诚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但当学生的阅读感悟丢掉了文本赋予的价值取向或出现科学性、思想性认识错误时,教师应在鼓励学生多元理解的同时,须及时加以引导,切不可含糊其辞。否则,个性化阅读非但当不了洗涤学生心灵的良药,还可能产生许多副作用。笔者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有过这样一例。
案例:《项链》课堂实录片段
师:有人认为玛蒂尔德爱美,她想过上流社会的豪华生活是“人之常情”,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她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姑娘,我认为她有权利拥有狂热的梦想,有权利追求幸福的生活。
生:出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的她,最后只得和教育部的小书记结婚,贫穷寒酸的生活让她毫无社会地位,也无独立价值,所以,我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她利用美色来实现挤入上流社会的方法是可以理解的。
师:老师并不赞同两位同学的观点。首先我并不否认玛蒂尔德有着追求幸福的勇气和权利,但不切实际地过于追求不可能得到的荣华富贵,只能让她迷失方向。同学们,正是她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断送了她的十年青春。看完这篇小说更让你们懂得了什么?
生:我觉得,生活不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一步步走过。
生:每个人都有人生理想,我们不应幻想不劳而获,不能期待走终南捷径。
生:虚假的荣誉只是一点即破的肥皂泡,我们应该踏实勤奋地去干一番事业。
师:同学们说得对,我们应该记住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过的一句话:“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时期,看问题有时不免失之偏颇,笔者就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并顺势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让他们明白虚荣心就像一颗炸弹,会毁了自己的一生,也让学生明白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懂得理想实现只能走勤奋之路的道理。
总之,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除了能给予学生大量的语文知识,还能成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成为完善学生道德素养的渠道。如,阅读《富春江上》,能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感情。阅读《美与物理学》,能培养学生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阅读《走出地平线》,让学生明白思想认识只有突破个人的成见才能不断发展的道理。在教每一篇课文时,如果教师能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话,我们相信学生的人文素养会有提高的。
2.个性化阅读经典诗文
仅仅通过阅读教材文本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经典诗文。可以说,中国的经典诗文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几千年来,不断有新的支流汇入,从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风格作品《离骚》到汉代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近现代文学到现当代美文,这条河流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向前奔流。有多少中华儿女依靠她的灌溉、她的喂养成就了一番事业。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过,这些经典诗文对他的学术研究、人格养成乃至整个人生产生了极大的作用,直至今天仍滋养着他的精神生命。可见,个性化阅读经典诗文必定也是中职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实施呢?
首先是品其美文。或由教师推荐部分优秀篇目,或由学生选择自己的最爱;或利用早晨放声地朗读,或利用晚课静静地欣赏;或整篇地读,或有选择地读。读出其间诠释的人生哲理,读出其间闪耀的人性光辉。但如果学生盲目地随意地读的话,是读不出书中的“黄金屋 ”的。所以学生只有在老师传授的读法指导下,才能在书海里自由游弋。“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作为教师必须要对学生阅读方法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在总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联系语言环境去推想文本中有关词句的深刻意蕴,从而把握文本中的深刻道理;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内容去重点赏析品味,感受其间的人生哲理。教师既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走进文本,自觉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能让学生在有所感悟后走出文本,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
其次是取其精华。中国的经典诗文是世界公认的最具人文价值的不朽作品,诵读经典诗文对开启学生心智,塑造学生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学生读完后就会汲取肥厚的让他有所裨益的精神养料。同读《论语》,有些学生从中明白了真正的交友之道 ,有些同学明白了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苦乐观,有些学生明白了做事要推己及人。学生的这种个性化阅读行为让他们在文本中择己所爱。但这种偏爱只解决了营养不良问题,却又造成了他们营养不均衡的新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个性化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他们所得的精华汁液玉露琼浆奉献出来,互相给予,彼此共享。这样学生就能得到各种各样的精神养料。为此,笔者曾组织过一些活动。
案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请把自认为让你终身受益的经典诗句制作成卡片赠送给你的同学或室友,或请你推荐你觉得可以丰富你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的格言警句。
结果,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挑选出不同的经典互勉互励。真是神奇,奇装异服不见了,粗话脏话灭绝了,打架斗殴现象明显减少了。他们学会了待人真诚,互敬互爱,开始思考人生,畅谈理想,善思、拼搏、创新的学风渐渐形成,团结互助、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班风也略有所成。人文教育的效果非常出色。
最近,各地纷纷开展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经典读书活动。教师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多组织一些活动。如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等等。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撰写读书心得,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经典美文中汲取人文精神,把自己培养成有文化有技术有素养的全能型人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除了以自身形象影响学生外,更多的是利用语文具有人文性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