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生产者(共5篇)
大众生产者 篇1
0 引言
大众生产 ( peer production) 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生产方式, 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初, 是指世界各地民众通过互联网进行大规模合作来生产知识产品, 参与其中的网民被称为大众生产者 ( peer producer) [1]。维基百科、Linux操作系统都是知名的大众生产项目。大众生产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兴趣, 还被企业界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加以应用, IBM、BMW、P&G等多家企业近10 年来借助大众生产方式来改进产品的设计、生产及营销, 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大众生产项目依靠参与者的贡献生成产品, 其所遭遇的致命问题就是参与者的投入不足。在线百科是大众生产项目的典范, 通常不予以其参与者物质激励, 因而研究驱动参与行为的因素, 既有助于揭示大众生产项目的运作机制, 又可以帮助管理者实施必要而有效的激励措施。动机是行为的基本动力和主要原因, 要研究大众生产者的激励问题, 动机是必要的研究变量。事实上, 大众生产者的参与动机吸引了最热切的关注。已有的研究主要有: 参与动机的分类、理论分析以及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研究[2-5]。然而, 多数文献对参与行为的刻画都局限在参与和不参与两种情形。实际情况则是, 参与行为有性质之分 ( 如贡献行为和浏览行为) 1, 也有强度之别 ( 如频率和持续时间) 。而且, 不同的参与行为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即参与者的绩效, 通常表现为积分、头衔等形式, 它是参与者对项目贡献程度的直接体现, 对项目的运作和维持很关键。因此本文拟在“动机—行为—绩效”的框架下, 以经典的大众生产项目百度百科为例, 探究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绩效、行为与动机之间的关系, 揭示绩效和行为的影响因素, 从而探寻有效的激励措施。
1 研究假设
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梳理, 接着调查在线中文百科大众生产者的行为概貌, 然后针对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动机做调查, 基于上述工作, 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1. 1 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 在线百科大众生产者动机与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维基百科。Kuznetsov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维基百科参与者的动机主要有: 利他 ( altruism) 、互惠 ( reciprocity) 、博名 ( reputation-building) 、自治 ( autonomy) 和社区感 ( community sense) [2]。Coffo-lilli将维基百科参与者的动机分为个人动机 ( personal motivations) 和社会性动机 ( social motivations) 两类。前者包括参与的满足感、胜任动机和求知动机; 后者包括归属感、参与公共物品生产的意愿和支持在线社区的心理需要[3]。Schroer、Hertel研究了维基百科参与者的贡献行为, 认为贡献者的动机主要有规范导向 ( norm-oriented) 、成本与收益 ( rewards and costs) 、集体主义 ( collective motives) 、社会认同 ( social identification) , 它们都对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4]。Nov借鉴社会行动理论, 归纳出了维基百科参与者的8 类参与动机, 包括职业 ( career) 发展、受保护 ( protected) 、个人发展 ( enhancement) 、学习 ( understanding) 、乐趣 ( hedonic) 、价值 ( value) 、社会性 ( social) 动机和理想主义 ( idealism) 动机, 并发现前5 种动机对参与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5]。
1. 2 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行为与动机调查
目前, 针对在线中文百科的研究主要以百度百科为主。笔者首先对91 名在线中文百科参与者做了行为调查 ( 其中百度百科参与者所占比例为86% ) , 初步了解其行为概貌如下: 77% 的受访者每天上网, 41% 的受访者每天上网1 ~ 3 小时, 26% 的受访者每天上网超过7 小时; 参与形式以参与在线互动平台、娱乐休闲、信息搜索、浏览信息和即时通讯为主。29% 的受访者曾创建过词条; 参与目的主要包括解决问题、查资料、学习和分享知识等; 影响参与行为的因素主要是网站内容、界面友好性等, 其中实用价值是人们最看重的在线百科属性, 而积分则是最被认同的奖励方式。
接下来, 借助腾讯QQ、E-mail、百度Hi等通讯工具调查了75 位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参与动机。结果如下: 超过67% 的受访者报告实用价值动机;约17% ~ 33% 的受访者报告求知动机、乐趣动机和互惠利他动机; 近10% 的受访者报告交流动机和胜任动机; 各有1 人报告奖品动机和积分动机。由此确认前6 种动机是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主要动机, 本文围绕这6 种动机展开研究。
1. 3 研究假设的提出
1. 3. 1 绩效与参与行为、动机的关系
Benkler依据参与行为的类型, 将大众生产者分为贡献者 ( contributor) 和搭便车者 ( free-rider) [6], 前者的参与活动表现为直接进行知识生产, 如编写词条, 后者的参与活动则是以享用知识产品为主, 如浏览词条等。类似地, 本研究将参与行为分为贡献行为 ( 编写词条) 和非直接贡献行为 ( 如评论、浏览等) , 前者会直接为参与者带来绩效的提升, 而后者则是对贡献行为的正向反馈, 既能够满足和提升词条编写者的胜任动机, 进而激发其持续的贡献行为, 又能够带来不同水平的积分。可见, 各类参与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绩效水平的提升。另外, 胜任性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 胜任动机往往与绩效水平有着正相关关系[7]。由此提出下述研究假设:
假设H1 - 1: 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参与行为对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H1 - 2: 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胜任动机对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 3. 2 参与行为与动机的关系
百度百科包罗万象, 可以满足多种乐趣需求, 逾两成的受访者报告了该动机。多个领域的多项研究已发现乐趣动机会促进行为的发生。研究发现维基百科参与者的乐趣动机能显著地增进其参与行为[5]。胜任性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擅长的事情, 以此证实自己的能力。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可以自由选择并编写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的词条, 满足了胜任需求, 进而激发参与行为, 提高其绩效水平[7]。实用价值动机是受访者报告最多的动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 个体行为取向的关键是行为所达到的效果能满足个体需要的程度。百度百科能满足其参与者的多种需要, 需要的满足激发其参与行为。笔者认为, 乐趣动机、胜任动机和实用价值动机会直接激发大众生产者的参与行为, 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H2 - 1: 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乐趣动机对参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H2 - 2: 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胜任动机对参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H2 - 3: 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实用价值动机对参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 3. 3 动机之间的关系
Roberts等指出大众生产者的动机之间可能有着较复杂的内在关联[8]。本研究中, 报告“实用”的受访者, 被进一步问及原因时, 回答主要包括: 可以获得知识、互相帮助、交流知识和信息。百度百科具有的工具书特性, 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求知需要, 而求知需要的满足很可能是通过对实用价值的感知来实现。维基百科参与者的利他行为具有互惠性质[9]。类似地, 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互惠利他行为也不是基于纯粹的利他心理, 而是受到某些现实因素的影响, 如藉此回馈他人的帮助。Erickson、Herring认为, 网上的任何行为都会留下轨迹, 这缓解了知识产权模糊等削弱知识共享的因素, 使得人们在网上的交流更易持续[10]。可见, 百度百科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知识与信息的交流需要, 是百度百科实用价值的重要体现。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求知动机、互惠利他动机和交流动机与实用价值动机存在因果关联,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 - 1: 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求知动机能显著地增进其实用价值动机;
假设H3 - 2: 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互惠利他动机能显著地增进其实用价值动机;
假设H3 - 3: 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交流动机能显著地增进其实用价值动机。
2 数据建模与结果分析
2. 1 结构方程建模
结构方程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η = Βη + Γξ +ε。其中, ξ 为潜在外生变量矩阵, η 为潜在内生变量矩阵, Γ 和 Β 分别是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结构系数矩阵, ε 为残差向量。本研究中, 外生变量是求知动机、互惠利他动机、胜任动机、乐趣动机和交流动机, 分别用 ξ1、ξ2、ξ3、ξ4和 ξ5表示; 内生变量是实用价值动机、参与行为、绩效, 分别用 η1、η2、η3表示。根据研究假设, 建立结构方程:
2. 2 测量工具
测量项目包括动机、行为及绩效。动机的测量借助IMI部分题目[11], 采用7 级likert量表。行为的测量参考了惯例, 以持续参与的时间长度作为操作性指标2。绩效的测量借鉴文献[9]的做法, 以编写并被采纳的词条数为测量标准。问卷共包括31个项目, Cronbach's α 为0. 925, 表明问卷信度较高。
2. 3 样本
从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中采取随机抽样方式, 通过腾讯QQ、E-mail和百度Hi等通讯工具共发放问卷413 份, 收回335 份, 其中有效问卷324 份, 问卷有效率近97% 。
2. 4 模型检验与分析
2. 4. 1 因子相关性分析
分析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发现: 实用价值动机与绩效的相关系数较低 ( 0. 16) , 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普遍较高 ( 介于0. 48 ~ 0. 84 之间) ; 参与行为与实用价值动机、乐趣动机、胜任动机的相关系数较高 ( 介于0. 47 ~ 0. 56 之间) , 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较低 ( 均低于0. 33) ; 绩效与各个因子的相关系数普遍较低 ( 均低于0. 32) 。
2. 4. 2 模型拟合优度检测
表1 中的结果显示模型的数据拟合程度较好。
2. 4. 3 假设检验结果
运用结构方程进行建模和分析, 用lisrel8. 73 处理数据, 根据对路径系数的检验和分析, 得出所提假设的检验情况。8 个假设中, 有1 个未获支持 ( 见表2) 。接下来对结果进行讨论。
注:*表示p < 0. 05, **表示p < 0. 01。
2. 5 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中, 假设H3 - 2未被支持, 其他假设都得到支持。由此得到研究结果: 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绩效受到其参与行为和胜任动机的显著正向影响; 参与行为受到实用价值动机、乐趣动机和胜任动机的显著正向影响; 实用价值动机会被求知动机和交流动机强化。接下来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
参与行为对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百度百科词条的生产服从幂率分布[12], 即少数贡献者提供绝大部分词条。本研究发现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各类参与行为都能增进绩效水平, 因而需关注和激励不同类型的参与行为。
胜任动机能增进参与行为与绩效水平。大众生产项目中, 任务的模块化程度对胜任动机的满足有较大影响。大众生产者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擅长的任务模块, 这促进了人们潜能的发挥与释放, 从而满足其胜任动机。百度百科的“分类频道”将词条按其所属知识领域细分为1 199 个开放小类, 使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所长参与其中。百度百科还设立了多种精神奖励激励词条贡献者, 这也有利于激发和满足胜任动机, 促发其贡献行为。
除了胜任动机, 实用价值动机和乐趣动机也对参与行为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本研究的访谈结果, “实用”是人们选择在线中文百科的首要考虑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实用价值动机能直接激发参与行为。而百科的实用性主要通过其内容属性尤其是词条的准确程度得以体现, 准确可信的词条会增加用户的访问次数和时间[13], 这对于管理者来说是重要的提示。因为大众生产者多为业余人士, 其产出的知识产品的质量难免受到质疑[14], 维基百科因其词条质量较高而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参考书[15]。乐趣动机能显著地促发参与行为, 然而逾20% 的受访者表示当乐趣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不再参与百度百科, 说明参与者的乐趣是动态变化的, 需要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满足。
求知动机和交流动机能增进实用价值动机, 因此要重视对求知和交流需求的满足。针对参与动机的深度访谈发现, 百度百科在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质量方面 ( 尤其突出) 还有待改进。受访者还反映交流软件的操作不够方便和简单, 影响了其在线交流的效果, 研究发现系统的易用性会影响百度百科用户的参与意向[16], 这提示管理者需提升系统的易用程度。互惠利他动机对实用价值动机的影响未达显著, 可能是因为受访者虽有互惠利他意愿 ( 49% 的词条编辑者希望能通过编写词条来分享知识、帮助有知识需求的人) , 但其实现却主要基于词条的编写, 而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未曾编写过词条。
上述发现为百度百科管理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提供了参考, 然而本研究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例如, 尚未按照参与行为的性质进行更细致的分类研究。再如, 某些参与动机如求知、交流等是否会通过实用价值动机的中介作用影响参与行为尚需做进一步的检验。
3 管理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索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激励问题, 以期为相关管理者激励大众生产者、改进大众生产项目的运营提供理论支持。基于对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行为与动机的调查, 在“动机—行为—绩效”的研究框架下, 揭示了其绩效、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等问题。根据实证研究的发现, 提出如下激励措施。
首先, 管理者需细分参与者行为类型, 并发掘其相应的动机, 以相应的措施激励各类参与行为。百度百科设有“蝌蚪团”、“核心用户”等社团, 赋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少数大众生产者诸多特殊权限, 以此来奖励其参与行为。本文证实非直接贡献行为同样会推进大众生产产品的生成, 而且行为类型也并非一成不变, 因此需关注不同类型参与行为的比例及其动态变化情况, 分别予以适当形式的激励。
其次, 重点激发关键动机———胜任动机。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的胜任动机能促发参与行为、提升绩效水平, 是确保词条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激发胜任动机, 管理者可以在模块化和精神奖励特别是积分奖励方面多做尝试。一方面, 参与者各尽所能地选择自己胜任的任务模块使得劳动力的组织更为有效, 因此管理者需要在推出“分类频道”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任务的模块化。另一方面, 要重视积分奖励的实施。积分是最被参与者认同的奖励方式, 也是百度百科各类精神激励实施的依据, 能有效满足人们的胜任动机。编辑词条作为获得积分最直接的方式, 是解决贡献量不足的最有效途径。
再次, 关注并满足实用价值动机。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 “实用价值”是百度百科大众生产者最看重的在线百科属性, 其提高主要通过丰富词条内容、提升词条质量来实现。百度百科已设立“百科学术委员会”来审核词条内容, 通过评选“优质词条”激励参与者提升词条质量。此外, 实用价值动机受到求知动机和交流动机的促发, 对百度百科内容的改进和提升能更好地满足参与者的求知需求;交流需求的满足则需要管理者提高即时通讯软件的界面友好性, 特别是要增进其易用性。
最后, 管理者需要了解参与者兴趣的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 据此及时调整栏目和内容。百度百科已陆续推出了“每日推荐”、“热门词条”、“热点关注”等多个吸引用户兴趣的栏目。应注意的是, 参与者乐趣动机的满足是基于对其动态变化的了解的持续过程。
大众生产者 篇2
摘要
本文通过引入三个有关上海大众生产与运作管理相关联的问题,引发思考,在对问题的分析的过程中,对上海大众的运营过程的分析也由浅及深,逐层展开,其优势劣势也浮出水面,最后在解答每个问题时,都根据前文的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对于问题一:“采购汽车用线束应另辟蹊径还是依靠现有的供应商?上海大众应考虑自制线束吗?”通过对上海大众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分析,以及上海大众自制-外包分析,从根本上指出不足并提出意见和建立新型供应关系相应建议。详见正文。
对于问题二:“上海大众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还有哪些提高空间?”将此问题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新产品开发,另一部分是技术管理。新产品开发就上海大众生产工艺、老牌汽车以及柴油技术等的分析,分析此中的优势及其不足;技术管理则是从收益、JIT生产模式、现场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方面来分析。
对于问题三:“对比上海大众公司与丰田公司运营管理的差异。”此问题通过作比较的方法,将上海大众与劲敌丰田对比起来,由此可见上海大众与丰田的各自优势及不足。
关键词:上海大众,运营管理
目录
1.问题一.......................................3
1.1问题重述.........................................................................................3 1.2分析...............................................................................................3
1.2.1供应链分析............................................................................3 1.2.2自制与外购决策分析...............................................................5 1.3题目解答.........................................................................................5
2.问题二.......................................5
2.1问题重述.........................................................................................5 2.2分析...............................................................................................6
2.2.1新产品开发分析.....................................................................6 2.2.2技术管理分析........................................................................7 2.3问题解答.........................................................................................9
3.问题三......................................9
3.1问题重述.........................................................................................9 3.2分析.............................................................................................10
3.2.1供应链管理方面...................................................................10 3.2.2JIT与现场管理.....................................................................10 3.2.3主流车系设计理念不同。......................................................11 3.2.4发展方向有差异。................................................................11 1.问题一 1.1问题重述
采购汽车用线束应另辟蹊径还是依靠现有的供应商?上海大众应考虑自制线束吗? 1.2分析
张工面对的问题是汽车线束的供应不足,原因是长期合作两家的供应商生产的线束不是全部提供给上海大众,上海大众与供应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导致供应商根据利润最大化择优生产,直接导致与上海大众的订单不能按时完成。而根本问题是上海大众与供应商的供应模式是传统的竞争模式。1.2.1供应链分析
我们知道,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知道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这里供应链的组成有三大流,即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其中信息流是举足轻重的。
虽然上海大众声称是中国国内汽车供应链的建立者,经过二十年的积累和摸索从供应商的选择、评估、保持等环节中,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但是其供应链的建立尚不完全。
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大众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就不对称,信息流被阻断。一方面是供应商并不向上海大众提供包括制造成本 和利润在内的公司财务信息;另一方面,上海大众要求供应商提供报价明细,之后分别在国内外供应商中比较价格取其优者。
这样,供应商与上海大众的合作都是双方面通过比较竞争而形成的,这与传统的供应关系相差无几,即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关系是传统的竞争关系,价格是驱动,一旦外界稍有变化,一方不合作了,那么关系就断裂。另外,基于各种利益而形成的这种信任并不牢固,缺乏柔性,缺乏对需求快速相应的能力。对于双方都不是利益最大化,在案例中可以看到,对于供应商,其获得的利润是被上海大众经过价格比较而被大幅压缩的,而对于上海大众,制定的价格并不一定是供应商的最低价,因为其不提供财务方面的信息,其成本无法得知,而线束不能按时到货也是其弊端之一。
尽管上海大众提供了一些相对较优的机制,如“补偿机制”,并且拖欠供应商的资金时间短,但这在根本上仍然没有改变这种竞争关系下的供应关系模式。张工才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要改变现状,应从根本上下手,即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上,也是信息共享。
上海大众与供应商建立双赢模式后,可以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度;可以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提高效率,减少交易管理成本;长期的信任合作取代短期的合同;进行较多的信息交流。这样,对于供应商来说利润空间就更大了,对于制造商上海大众来说,管理水平提高,制造过程与产品只来过得到有效的控制,成本降低,制造的敏捷性与柔性增加,就不会存在缺货的情况了。1.2.2自制与外购决策分析
企业自己加工的零件种类越多,批量越大,对于生产系统的能力和规模要求越高,因此,为提高生产系统的响应能力,只抓住关键零件的生产和整机产品的装配,而将大部分零件的生产扩散出去,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力量。
而这里,线束并不是关键零件。自己生产必然会增加额外的大量投资,并且其生产规模并不会比其他的供应商大,因此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另外这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物料、设备以及场地等。其成本会比供应商的提供的价格更高,并不经济。1.3题目解答
上海大众应改变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供应模式为合作供应模式,先与现有的供应商进行协商,因为长期合作,有合作基础,所以可以优先考虑,但如果其不合作,那就另辟蹊径,寻求同类产品的供应商;上海大众不应考虑自制线束。2.问题二 2.1问题重述
上海大众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还有哪些提高空间? 2.2分析
2.2.1新产品开发分析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生产运作战略的出发点
开发新产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是适应个性化定制生产的需要,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上海大众的汽车技术分析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上海大众与一汽大众明显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它有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联合开发的NMS,标志着上海大众的研发被吸纳入大众汽车集团全球开发的体系。德方对上海大众的研发能力方面的能力评价为“上海大众领先一汽大众十年”,也足以见证上海大众水平高端。
生产工艺方面有激光焊接技术,空腔注蜡技术,双面镀锌钢板防腐和车体漆面的牢固等,这些工艺的技术是值得称赞的,汽车的可靠性与这些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再加上质量上的把关,如可靠性试验,让汽车在不同恶劣的环境下行驶,验证其可靠度,使得德系车与众不同。
技术方面,技术路线脉络清晰,在华主推技术是涡轮增压发动机和DSG双离合变速器。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技术还不成熟,早些时候就有DSG变速器过热而失效的案例发生,所以其可靠性有待提高,这是发展的空间;二是适用性问题,我们中国 城市道路由于车辆繁多,交通普遍比较拥堵,所以速度一般不快,而涡轮增压发动机似乎在这里就显得功能过剩了。
另外老款车型也是成熟的,销量很好。但是,要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是持久的胜利,而不思进取,尽管现在看不到失败,但必然潜伏着。并且,社会是进步的发展的,以顾客为导向的个性化生产必定是大的趋势,势不可挡,如果始终以老款车的过硬的质量来保证销量,是不够的,在发展如此迅速当前社会,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必将在不久的未来被其他质量好且更个性化和适合消费者的车型所取代,到那时已晚。
对于老款汽车,这里建议的提出两套方案,一是改进,二是换代。对于改进,既然现在老款车型在中国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是因为质量过硬,那么应在保留其可靠和耐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使其功能、性能、质量、外观、型号上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对于换代,可以对老款汽车的某些部分采用新技术使其产品性能有重大突破,这样有助于上海大众拓宽产品族并延长产品族的生命周期保持市场活力和利润的持续增长。
环境保护方面,柴油技术更加节能环保。仍然是适用性问题,在中国,柴油含硫高,而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直接导致上海大众在中国推行柴油技术的汽车实现节能环保的构想几乎化为泡影。
2.2.2技术管理分析
首先是技术与收益。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成本方面,上海大众公司认为先进技术和较高的使用成本应该是协调平衡 的,这种需要高昂的费用才能支撑得起的性能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利的,如果能将成本降低,势必会有相当大的市场,这就需要更成熟的技术。所谓离开成本不谈质量。
另一方面是销售,销售是通过经销商销售给消费者,经销商方面,实际上上海大众与经销商方面的关系也不是纯粹融洽的,这中间也存在着信息不能互通的问题,也就是说经销商与上海大众的共同目标也没有达成一致。因为经销商的的利润来源主要是来自根据销售量来向上海大众获取的。这种关系也不是最好的利润分配方式。最好的是经销商和上海大众目标合为一体,这样既可以向消费者提供较低的价格,又可以使得上海大众和经销商的利润都增加,至少这两者之间是统一战线的,就不会存在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消极作用,比方说经销商为了在年底达到某一销售数量指标而多拿上海大众提供的返利激励就低于厂家规定的最低价出售新车。
现场管理方面,上海大众的工作场地的清洁状况不理想,工人摆放工器具很随意,因此上海大众现场管理空间还很大,需进行5S等相关现场管理技术进行改善。以保证技术管理的顺利进行。
另外在向JIT模式的转化上,改善空间很大。比如更换模具的时间,与丰田公司相去甚远。
好的技术是通过生产来实现的,这里就需要质量过关,而对于质量控制这一方面上海大众是做得很好的。首先生产过程,必然是严格把关的;质量检测方面其拥有的设备如工业CT扫描仪、车辆三坐标检测仪都是国内领先的,并且细致到包括内饰件 的有害物质都是需要从业人员严格鉴别的;可靠性方面,上海大众为新车做了大量的可靠性试验以测试性能;对于售后,上海大众认真听取消费者的抱怨,积极改进。2.3问题解答
对于新产品,虽然上海大众质量过硬,但是,其中不足的就是没有以顾客为导向,即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没有考虑新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地的消费者。所以,上海大众在新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重中之重是新技术的运用与其相应的市场一定要匹配,要以顾客为导向,没有潜在的用户和需求、新产品只是按照设计人员的想象开发出来,以及新产品与当前的需求不匹配,要么不能满足需求,要么功能过剩,这两方面都会严重导致新产品开发受重创;二是技术的成熟度不够,比如上文分析的关于DSG变速器的可靠性,所以应当在技术的可靠性上多下功夫。
对于技术管理,争取用较低成本达到高技术水准,与经销商达成一致目标,信息对称,需进行现场改进如进行5S现场优化等,另外JIT模式的转化上,应对向做得好的企业学习。3.问题三 3.1问题重述
请对比上海大众公司与丰田公司运营管理的差异。3.2分析
3.2.1供应链管理方面
上海大众与供应商并不是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中的双赢关系,其信息沟通阻断。其一般选择 2-3 供应商,以避免单一供应商带来的风险,供应商并无义务向上海大众提供包括制造成本和利润在内的公司财务信息。
丰田与供应商信息互通,符合现代先进管理观念。其通过交叉持股的单一供应商策略,由于同供应商是交叉持股的关系,因此公司各方面的信息是互通的。3.2.2JIT与现场管理
上海大众有限度的学习丰田公司首创的JIT模式,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特点,但在向JIT模式转化的过程中,生产力不足。丰田公司的“一个流”在上海大众被有限度地采纳,生产线上整车装配质量的保证体系也有所不同。当出现问题时,员工不轻易地被允许停止生产线的运转,而是在有问题的车型的问题部位做标记,“问题车”仍然在生产线上移动,完成生产线的装配后,这些“问题车”被停放在指定区域,经返工,消除问题后成为合格车。上海现场管理改善的空间还很大,表现在工作场地的清洁状况和工人摆放工器具的随意性。
丰田首创JIT模式,自然其运用已相当成熟,并强调5S 管理,在此方面的做法堪称行业典范。3.2.3主流车系设计理念不同。
上海大众强调工程方面的质量需求,汽车设计和制作扎实耐用,不求内饰的奢华,注重汽车的操控性,做好任何细节。
丰田强调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人性化设计,对消费者的消费心里研究更深入,表现在内饰精致,车内空间比德系车更大,加之同排量的轿车比德系车质量轻,因而油耗比德系车要稍低。以上丰田车的特点很有市场,尤其非常能够取悦中国这个汽车新兴市场的消费者。但丰田车在高速稳定性以及车内隐蔽工程的扎实程度不及德系车。3.2.4发展方向有差异。
上海大众将以清洁柴油技术为主攻方向,并把现有的技术发挥到极致,并积极储备技术,为“后化石时代”汽车做准备。
《大众医学》引领大众走向健康 篇3
我是北京儿童医院的一名小儿外科医生。在我国,小儿外科是解放后新创的专业,病人的范围很窄,要人们知道这个专业,非常需要科普宣传。为此,我常在报纸、杂志上写一些科普小品,并将《大众医学》这样有裘法祖等老一代名医参与的高水平的医学科普杂志视为向往的“阵地”。1978年8月,全国科普大会在上海召开,时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委原为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文革后我暂代理)的我代表中华医学会参加。临行前,受卫生部部长钱信忠表示支持《大众医学》杂志的嘱托,从此便与《大众医学》建立了联系。在之后的30年里,《大众医学》刊登过不少我院医生的稿件,不仅为儿科医学的普及作了贡献,也培养了我院的科普人员。透过《大众医学》的发行量,可以看到人民对医药卫生知识的需求是何等迫切!同时,《大众医学》的兴旺发达也带动了全国各地各种医学科普报刊的创办与繁荣发展。
2006年8月,《大众医学》编辑部与我联系,希望我能写一些医患关系的文章。他们通过读者调查统计出了医患交往中的10大问题,使我更深刻、全面地了解了大众的呼声。我写了几篇短文,也许不能解决大问题,但肯定是有作用的。医患关系很复杂。唯有使医患双方逐步提高认识、加强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医生和病人都希望疾病早好,本无矛盾。矛盾的产生主要还是源于理解不够,缺乏信赖与沟通。连续的正面理论分析说教,效果不一定好。而通过人民喜看乐读的报纸杂志,不断宣传,潜移默化,提高人们的医学知识水平,才是解决医患矛盾、变互相埋怨为互相协助,保障人民健康的根本办法,可能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同样道理,当人们逐渐步入“小康”,不再为吃穿发愁的时候,其对医疗卫生的要求必然升级,如何正确引导是医务界的重任。要提高全民卫生知识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把知识交给了人民群众才是力量。健康是人人都关心的事,医学科普杂志是供万人阅读的。只要刊物办得能吸引读者,就是最好的“决胜武器”。
大众生产者 篇4
一、学科分工与学历分层: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知识再生产与大众化机制
一般来说, 现代大学有两大主要功能:第一, 进行科学知识的创新和生产。第二, 进行科学知识的大众化传播。第一种功能只能由少部分具有学术天赋, 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人才能够担当。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学术精英。第二种功能是将高深知识进行简化, 然后用能够为一般公众所接纳的方式传授予他们。这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因此, 现代大学是一种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的制度模式。这一制度模式通过学科分工和学历分层得以实现。
现代大学制度主要由两大制度体系构成:一是横向的学科专业分工制度体系, 二是纵向的学历分层培养制度体系。这两大制度体系纵横交错, 形成了现代大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运行机制。
从宏观的学科分工角度来看, 现代大学将知识分为两大类, 一是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知识;二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这两大学科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形成了专业分工并不断地细化。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说, 现代大学的学科分工是为了实现三大目标:即实现知识生产的系统化、创造性和高效率。学科分工能够使研究者深入到每一个自然与社会领域的角落里, 去挖掘新的知识。但这种新的知识具有“局部性”和容易“遗忘性”。它们本身被不同的研究者撕裂为不同的碎片, 丧失了知识的完整性, 即“知识分裂”。这种碎片化的知识难以积累, 就不能形成知识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1]。为了使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能够被整合起来, 便于人类记忆和保存, 我们必须在一定场域内将其进行分类整理。因此, 大学学科分工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能够使知识秩序化和类型化, 从而将不同的知识碎片整合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体系, 便于人类学习和保存, 即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学科分工的第二个目标是推动知识的不断创新。由于自然界和社会是复杂的、多样的, 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需要将某些有共同天赋和研究旨趣的人集中起来, 使他们针对某一个领域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 这样才能够发现和创造更深的知识。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掘井”的过程, 只有挖得越深, 才越可能挖到更清更好的水源。这种“掘井”式的知识生产, 不仅仅能够创新, 而且由于力量集中, 还能够提高效率。因此就产生了学科分工的第三大目标, 即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2]。
但是, 大学的学科分工体系难道仅仅是为了学术系统的知识生产?从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来看, 大学学科专业分工的动力来自于劳动分工, 正是由于社会劳动分工对多样化知识的需求, 才导致了大学学科专业的分工[3]。因此, 大学学科专业的分工是与现实世界的分化紧密相连的, 一方面, 社会分工体系导致学科专业的不断分化, 另一方面, 学科专业分化所带来的持续增长的知识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体系的发展。因而, 大学学科专业的分工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可持续增长, 同时也增进了社会分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现代大学的学科专业分工成为现代大学实现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这两大功能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 仅有这一条件还是不够的, 因为知识的增进还需要培养和集聚一大批具有研究天赋和旨趣的研究型人才, 同时知识必须为更多的大众所掌握才能推动社会各分工领域的发展。那么, 如何培养研究型人才?如何使知识为更多的人所掌握?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是通过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学历分层教育得以实现的。
就现代大学的学历分层来说, 主要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硕士研究生层次以及博士研究生层次, 另外还包括在职教育、函授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各种培训、进修、研修等。从整体上来说, 现代大学的学历分层教育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研究型的精英教育, 主要培养那些有研究天赋和旨趣的研究人才继承某一专业的学术传统和知识积累, 掌握系统的研究方法, 从而为某一学科专业领域内供给研究型人才, 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 以及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大众化的专业知识普及教育, 主要包括本专科层次的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函授教育, 以及非学历教育等。第二层次教育主要是为了实现学术系统生产的专业化的高深知识向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分工领域的一般劳动者转移。这种转移的过程通过大学所专门设置的大众化、社会化的教育机制得以实现。如果我们把第一层次教育称为第一机制, 第二层次教育称为第二机制, 那么第一机制由以更为细化的专业分工群 (一般细化为某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者群、系统的研究训练制度等构成;第二机制由与社会分工领域相对应的学科专业分工群、以传播知识为己任的公共教育者、进行知识简化的专业教材、专业实践等构成。这样, 经过大学的学历分层教育制度与培养机制, 就解决了大学所要实现的两大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由此, 现代大学通过学科分工与学历分层这两大制度与机制, 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再生产以及知识的大众化, 从而使社会的发展日益根植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4]。这一纵横交错的现代大学知识再生产与大众化机制可以用下图表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横向坐标轴代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与专业分工体系, 正向代表人文社会科学分工, 因为它从功能上为人类提供价值倡导和制度环境, 引导人类的发展;纵向坐标轴代表大学的学历分层, 正向代表第一层次的研究型精英教育, 负向代表第二层次的大众化教育。这样, 现代大学教育就形成了由横向学科分工与纵向学历分层的坐标系。第I象限和第II象限主要是为学术系统培养精英人才, 以促进学术系统的知识再生产;第III象限和第IV象限主要是为社会分工领域培养专业化的知识劳动者, 以使高深知识大众化,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坐井观天”与“一叶浮萍”:现代大学教育机制的负功能及其消解路径
现代大学的学科分工与学历分层制度体系也潜藏着诸多的弊病, 导致一些负功能的产生。
(一) “坐井观天”效应及其消解路径
大学学科与专业的分工体系无疑能够使研究者在某一特定领域不断深入“掘井”, 以生产更深更具创造性的知识。挖掘得越深, 就越可能找到甘洌的泉眼。然而, “掘井”的过程也容易导致“掘井”者深陷其中, 慢慢地眼界狭窄, 最后躺在井底自得其乐, 自高自大, 形成“坐井观天”效应。这一效应在今天的大学研究者中已经屡见不鲜。许多学者经过系统的专业化学术训练以后, 慢慢深陷日益细化的学科、专业或者方向视角中, 以至于总是用那种狭隘的眼界来观察和看待一切复杂的、多视角的和系统的社会现象与问题, 最终扭曲甚至歪曲生机盎然的现实世界[5]。如果用这样一种扭曲狭隘的视角进行观察, 何论知识创新和再生产?同时, 这种学科和专业的不断分工, 导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知识壁垒, 形成人为的隔阂与闭锁。这样, 在研究领域遍地是“井”, 然而“井”与“井”之间却并不相通, 导致大家都“坐井观天”。但是, 现实世界总是整体的、系统的, 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我们人为地将它割裂开来, 必然导致知识生产的狭隘和劣质, 最终阻挠了知识生产和社会发展。因此, 必须改变学科专业分工下所导致的“坐井观天”效应。消解“坐井观天”效应的重要路径就是, 我们不仅要“掘井”, 以使知识更具深层次的发展;还要“掘地道”, 以打通“井与井”之间的隔阂和障碍, 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样, 才能使研究既有深度又有宽度, 避免了“坐井观天”。而“掘地道”的方式就今天来看, 其主要路径就是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开展横向的“跨度研究”, 以增进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融通性[6]。因此, 在大学学科专业分工的基础上, 必须加强横向的专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一方面建立各种交叉性的学科, 另一方面建立各种跨度研究机构, 以使知识生产不仅有“深井”, 还要在井下面“合纵连横”, 从而增强高深知识之间的融合, 避免“坐井观天”效应的出现。
(二) “一叶浮萍”效应及其消解路径
学历分层教育无疑有效地实现了高深知识的再生产和大众化, 促进了知识增进与社会发展。但是, 这一制度却产生了两大弊病。首先, 第二层次的大众化教育必然使一部分研究者转变为高深知识的传播者。在现实的大学运行中, 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大学内部基本都存在学者群体的分层, 处于最高层的是从事高深知识的生产者, 他们主要从事知识生产以及第一层次的精英教育;处于较低层次的是那些将高深知识大众化的助理教师。同时, 就大学本身来说, 也存在着分层, 比如一流大学往往都是研究教学型大学, 主要从事高深知识生产和学术精英人才的教育;二流大学一般都是教学研究型大学, 即主要从事知识大众化教育, 也进行部分的高深知识生产;三流大学往往都是教学型大学, 基本上专事知识传播。这种大学内部的分层和大学之间的分层, 就会导致知识生产者与知识传播者之间出现分工和割裂。然而, 知识本身与生产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它与生产者的生活体验与心智结构密切相关。脱离这种体验和心智, 第二者进行解读和传播, 就很难真正的理解和把握。这样, 知识生产与传播之间的分裂, 就会一方面导致知识本身意涵与知识传播意涵之间的日渐疏离, 一方面导致知识传播者远离研究, 无法及时更新前沿知识和传授知识生产的方法, 最终导致知识社会效用的降低和迟滞。其次, 大学作为一个专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构, 它会使知识生产者逐渐远离生活世界本身。而知识生产本身一方面离不开现实生活, 一方面它要想对现实生活世界发挥作用, 就必须生产现实世界需要的知识。但是, 大学的知识生产制度很容易导致许多学者远离生活世界, 致使生产的很多知识与现实需要日益脱节, 这降低了知识对社会分工领域发展的促进功能。因此, 知识生产与传播之间的疏离, 知识生产与现实需要之间的脱节, 都会导致“一叶浮萍”效应, 即知识传播者讲授的知识仅仅是对高深知识的肤浅理解, 像一叶浮萍一样支离破碎地浮漂于高深知识的水面之上;知识生产者远离现实, 生产的知识仅仅是在学院中的苦思冥想, 对现实发展缺乏指导性, 就像一叶飘萍漂浮于现实世界的水面之上。因此, 我们把这两种现象称之为“一叶浮萍”效应。这一效应导致第二层次教育难以有效实现, 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 它阻碍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正功能发挥。
消除“一叶浮萍”效应的路径有二:首先, 无论在大学内部还是大学之间, 要逐渐淡化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分工和割裂, 倡导研究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只有真正从事某一领域研究事业的人才可能真正理解某一领域的高深知识, 他才能够真正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播给大众。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鼓励那些主要从事教学的人或者大学积极进行学术研究, 另一方面要求那些主要从事知识生产和第一层次教育的人也要适当地进行第二层次的教育。总之, 这一路径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大学研究与教学之间的矛盾, 坚持研究为本的价值理念。其次, 对于大学知识生产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脱离问题, 应该从制度和机制上鼓励大学知识生产者走出学院, 与政府、企业等诸社会领域进行全面合作, 真正形成大学、产业与政府之间的三螺旋结构[7], 以使知识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诸领域的分工和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大学的专业分工导致了“坐井观天”效应, 而学历分层又导致了“一叶浮萍”效应。这两大效应成为约束现代大学教育进行知识再生产和知识大众化的主要障碍。因此, 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寻找破除这两大效应的路径, 就目前来看, 这些路径主要包括建构学科交叉的跨度研究机制以及促进知识系统与其它社会系统进行深度合作的“三螺旋”结构等
摘要:现代大学教育制度通过学科分工与学历分层这一“纵横交错机制”较为有效地实现了知识再生产与知识大众化的功能。但这一机制也导致了两大负效应, 即“坐井观天”和“一叶浮萍”效应。破除这两大效应的路径主要包括建构学科交叉的跨度研究机制及促进知识系统与其它社会系统进行深度合作的“三螺旋”结构等。
关键词:大学教育制度,学科分工,学历分层
参考文献
[1]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2003:120-136.
[2]汪丁丁.知识分工与CKO[J].IT经理世界, 2002, (2) :86.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5-16.
[4]布尔迪厄.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25-54.
[5]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5-40.
[6]迈克尔.吉本斯, 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运用大众模式 培养大众人才 篇5
培养大众人才
一、实施背景
1.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目前赣州地区的汽车保有量正在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产量的增长势头也将持续增长,就兴国县而言,现有汽车6万余辆,按目前的发展速度,每年将新增各类汽车5千余辆。汽车专业人员的缺口量很大,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各汽车企业为汽车专业人才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多,因此目前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
2.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设施设备落后,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缺乏对汽车前沿技术的掌握,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不对接,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专业建设的发展。学校与大众汽车(中国区)集团的深度合作,实行校企融合一体化育人,对培养高素质的汽车销售、维修技能人才培养,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建设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双师教师培养的需要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从实际情况看,专业教师教学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得不到及时掌握,不少专业教师是从文化课教师转行,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行业、企业缺乏沟通和交流,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用
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的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让职业学校教师逐渐成为一名成熟优秀的专业人员,成为一名行业技术专家,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4.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农村职校一直出现汽修专业招生难的现象,家长不愿送小孩学汽修,脏累苦、赚钱少、没前途,毕业以后只能进入一般性的或者作坊式的汽修厂工作。而学校与大众汽车(中国区)集团的深度合作,与大众汽车(中国区)集团旗下诸多4S店合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区域人才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
1.建设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通过培训学习、实践锻炼、课题研究和教学研讨等多种途径,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校企之间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制度化;形成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服务建设行业发展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改革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企业工岗位标准需要,校企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3.招生与就业一体化,实现双赢
根据合作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制定招生与招工工作方案,实现“招生即就业、入校即入厂、实行订单培养”。
三、实施过程
1.友协牵线,彩虹搭桥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友协”借彩虹桥工程架起了我校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之间的桥梁,创造我校与大众汽车(中国区)集团的合作机会。2015年12月9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杨美虹亲自到我校举行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
2.大众捐建,完善基地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助力我校发展,捐建了价值70万元的新型发动机动力总成实训室,校企共建汽车仿真4S店实训平台,增加教学四轮定位仪、尾气分析仪、调漆机、车身网络系统仿真实训台、整车在线检测实训考核系统等设备,将奥迪A6等车型的涡轮增压等最新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传送至我校,让我校掌握了最新汽车发动机生产方面的有关知识,实训设备位居同等专业学校首位。
3.大众冠名,订单培养
按照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用人标准,校企精心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学校和企业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宣传,向学生全面如实介绍企业的情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接受学生咨询。企业派出人员对报名学生进行笔试、面视,经过综合考核合格,组成订单班。订单班组织完成后,要将组织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报校企合作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有处室备案。
4.驻厂锻炼,提升素质
学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每年选派5位专业教师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部进行至少为期两个月的学习锻炼体验,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学习先进专业技术,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不仅掌握了行业企业先进技术,也了解了企业人才需求,按职业标准、岗位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培养出真正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图1我校汽修专业教师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参观学习
5.校企共建,多元教学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派出了专家、技术人员与我校共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评价方式改革,接合实际对接用人需求形成
具有专业特色的“大众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以“教、学、做”为主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专业课教学实施计划和评价方案,形成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把先进的企业文化、行企业管理理念引进校园、进班级、进车间,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及走进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工学交替,推动就业
在大众汽车推动(中国)下,学校与赣州金涛一汽4S店、赣州同益上海大众4S店合作共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利益和满意度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并建立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驱动机制,确定学校、4S店、学生三赢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校和企业双向介入,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4S店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在基地根据市场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其核心内容是学生在学校与4S店进行理论与实践双线并行的全程交叉式学习与实习。在实习中着眼于学生的就业需求或职业选择,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内容,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职
业生涯规划设计。共同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的重视与支持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我校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成功牵手,得到了“全国友协”和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校企合作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学校成立由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困难,保障校企合作顺利实施。
图3-1 鹿心社省长在汽修实训室视察 图3-2 民政部宫副部长在我校视察
2.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对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如《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办学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共享实践基地计划》、《校企共引共享高级人才协议》、《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校企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规程》、《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等。二是建立激励和考核制度。由于校企合作必然对管理者和教师能力提
出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制订一系列奖惩制度,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包括: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与科研,尤其是可以通过配套经费或经费减免等措施,鼓励与行业企业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鼓励系部与企业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并将校企合作纳入教学单位和系主任的考核。
3.师资保障
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兼职教师团队。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组成员由合作企业相关负责人、人力资源部经理、运营部经理、专业带头人、专业组长等组成,其主要负责落实“一师一企”制度、“企业教师工作站”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建立与维护“教师工作站”,提高专兼教师的师德素养,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打造专兼结合、互帮共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校企合作传美誉
我校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成功合作,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捐建的发动机动力总成实训室惠及老区职校,解决了设备技术问题,达到了“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服务苏区大众的良好社会效果,同时也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做了一次宝贵宣传。中央电视台、中国汽车网、网通社等多家媒体对我校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成功合作进行报道宣传。
2.技能大赛创佳绩
应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提供的发动机进行教学实训,能让学
生触类旁通,在省市汽车发动机拆装技能大赛中,连续两年有学生获得市一等奖,省二等奖,并取得团体奖的好成绩。
图4-1学生动手操作 图4-2技能大赛集体成果 3.学生就业路子宽
通过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校企合作所培养的毕业生,深受大众汽车企业的好评,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毕业后有明显的归宿感。毕业生除进入大众汽车企业就业外,主要就业于本地各类汽车维修站,实现了就近就业的效果,为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六、体会与思考
1.在实训教学中,设备使用频率过高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因而需要及时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爱护公物等思想品德教育。
2.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探索的成功合作之路,能否长期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经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大众生产者】推荐阅读:
大众生产05-12
一汽大众生产系统手册11-12
大众车如何挽回大众08-05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08-29
大众利用07-16
大众投资10-17
大众体操05-26
传统大众06-08
大众文艺06-09
大众传播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