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与职业教育(共11篇)
模块化教学与职业教育 篇1
一、模块化教育模式的内涵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早于“项目化”教学, 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
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模块式技能培训) , 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 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 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 可称之为“任务模块”。
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能力本位教育) , 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 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 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两种流派的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其区别是CBE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 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 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
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相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所谓“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 就是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 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 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 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 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
二、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一个专业基础课程, 是各类学校课程设置中的重点课程。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 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广, 电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服务等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 例如电脑主机板维修、电器产品中的单片机控制、数控设备中的PLC控制, 对从事电子技术行业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电工电子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 传统的教学方式呆板, 教学内容滞后。
文化课、基础课起不到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各门课程自成体系, 为总教学目标服务不够。包括电工电子在内的各项课程, 都要实现模块化, 以求各门课程互相结合、互补长短,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老师的教学任务单一, 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
专业理论课老师动手能力不强, 实践指导老师理论水平不高, 并且专业课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电工职业鉴定内容的最新操作技能, 只能照本宣科, 向学生灌输与实践相脱节的教材内容。
4. 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感到枯燥无味、不易接受和理解, 或者就是好不容易在课堂上学到了东西, 等到实际应用时却因时间的迁移而大都忘却, 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学生在技能实习时,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往往也影响了操作技能的掌握。
5. 学生在学习理论专业理论课时, 不是感到枯燥无味、不易接受, 就是好不容易在课堂上学到了东西,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实际应用时又都忘记了, 而在技能操作时,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影响了操作技能的掌握。
随着科技的发展, 单一工种人才不再受欢迎,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保证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市场, 更具活力, 必须实施模块教学。
三、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1. 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需求为基础, 以生产实际需要为依据。
模块式教学就是把专业工种某一特定技能和知识点完整、准确、简明地表述出来, 原理尽可能形象化, 操作技能尽量实际化。模块式教学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标, 然后亲身实践操作, 自主学习、自由发挥, 制出成品,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满足感,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 突出能力培养。
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培养目标设置模块, 强调在传授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模块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 纵向有层次。
各模块教学内容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教学内容安排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原则, 循序渐进。
4. 突出实践性和先进性。
模块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 注重将生产实践中普遍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术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来, 使学生在学校既能学习到扎实的基本功, 又能了解到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 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 以及培养起来的职业能力就是当前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 从而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企业有用的人才。
5. 强化技能教学。
打破多年来重理论、轻技能培养的传统, 树立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技能训练教学服务, 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新观念。加大技能教学内容比重, 对于理论知识强干弱枝, 以必需、够用为度, 使学生在操作技能训练中体验印证理论知识, 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和吸收;注重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发挥指导作用。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都作了大幅度调整。
四、模块式教学改革的实验过程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 我们在教学时, 既要注意到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突出自主学习 (这也是模块教学的特点) , 又要体现自身的主导地位。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的教学形式。
1. 自我研读、自我领悟、自我操作。
采用自学加指导的教学形式, 学生依据学习单元, 自己探究、按图索骥、归纳总结、动手操作, 老师引导, 环环相扣, 掌握方法, 形成技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组织教学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除了强调安全事项, 激发学生兴趣外, 教师还要根据相关知识的检测情况分组, 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阅读学习单元教材, 分析知识点和技能要素, 理解后, 按教材要求进行初步的技能操作训练。
(3) 老师指导、示范操作。老师指导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各模块单元的难易程度, 分别采用学生 (或老师) 讲解演示—学生纠正—老师讲评 (示范) —学生观察、模仿—学生纠正、讲评—老师引导的方式, 以较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使学生仔细观察, 有效地掌握操作技能, 完成单元教学任务。
(4) 演练。演练分模块单元进行, 每个学生都要按学习单元的教学要求、自我学习、自我检查, 直至达到学习目标, 完成进度检查 (成绩考核) 。老师可根据需要与分组情况, 采取巡回指导, 特别是对相关知识和技能检测成绩较差的小组或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督促学生加速掌握操作技能。
(5) 应知考核。这是对学生在每个单元教学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所进行的考核, 以便给学生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 (自己是否掌握了本单元的技能或知识) 。根据各模块单元技能复杂程度, 教师可以是一个单元一检查, 也可以几个相关单元作合并检查, 检查的方法灵活多样, 可采用学生自测、分组检测、同组互测与老师客观分析相结合, 还可采用老师出题集体检测等方法。
(6) 应会考核。完成每一模块的学习后均要结合职业 (工种) 标准进行技能考核。
2. 深入浅出、注重应用。
在理论单元教学中, 老师一定要注意简化公式推导过程, 突出实用结论, 本着“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另外, 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优势, 结合电教手段与教具、示教板、挂件、挂图、模型、各种电器元件实物等, 将直观教学获得的感性认识渗透到抽象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去, 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1. 模块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按“模块化”教学的要求, 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不仅要精通理论, 而且必须是职业技能实操能手。
2. 已开发的教材需要进一步完善。
模块化教学教科书质量参差不齐,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用, 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论述了职业教育中模块化教学的内涵、必要性及其特点, 并且阐述了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与职业教育 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双师型”教师
论文摘要:中等专业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和现阶段社会的需求不相协调,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替代,文章就模块式教学这种新的方法的特点和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我校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方法。
一、专业模块教学及其特点
所谓专业模块教学,是以专业大类作为一个专业模块。每一个专业模块又由两类模块构建而成,第一类称为基础模块,第二类是多个小专业模块。专业模块教学具有四个显著特征:
1.课程体系及专业的设置与行业及工种是“软性对应”,专业面大大地拓宽,专业的适应性大大地增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有更多样和更多次的选择机会。
2.其基础模块教学突出一个“宽”字,强化通用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自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其小专业模块教学突出一个“活”字,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可适时调整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专业需求,强化专业技能和实训教学。
4.指导专业模块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总目标是“三加”,即全面加特色,知识加能力,专业加专长。
二、专业模块教学的实施办法
(一)优化专业设置。增强适应性
我校机制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师资力量较强,我们以该专业作为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来重点培植。同时,以机制专业为龙头,带动机械类其他专业发展,进一步实现机与电的兼容。
(二)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实行“宽基础”教学
1.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我校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定为4:6。将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列为必修课,法律、礼仪等为综合讲座;另外还开设了日语、音乐、美术、摄影等选修课。
2.根据“宽基础”的教育思想,我校将专业基础课进行了优化设置,机电类专业均开设了相同的专业基础课。另外,在教学内容上,我们着重进行课程综合性、应用性改革,打破学科界限,删除较难、较繁、重复的教学内容。
(三)以能力为本位,实行“活模块”教学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定位于: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我校采取以下做法:
1.专业课进行优化重组,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及适应性原则。例如我们改造专业课、增设新兴课等。 2.课程设计课题多样化、综合化。根据学生实际,适当降低课题的难度和深度,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运用各种工具书及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模块多样化,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大实践训练力度,将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定为1:l。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设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块。
1.加大实验课时,强化动手能力。我校先后建成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金相、电工电子、电拖、家电、物理、化学、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11个实验室。各门课实验开出率为80%以上,实验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教学目标。
2.校内外实习相结合,培养综合职业技能。校内实习基地主要完成基本技能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完成各工种的拓展实习和生产实习。校内、校外实习相结合,各有重点、相互补充,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3.产教结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1)技能训练课题化。例如,在钳工技能训练模块中,我们确定技能训练目标。另外,我们还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制作(自己设计课题、自己拟订工艺),学生们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和实用工具。
(2)生产实习项目化。我们除了在基地中安排正常的钳工实习、焊工实习、热处理实习等金工实习之外,还注重教学实习与生产相结合。在项目的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受到了完整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生产操作、质量意识、综合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验和锻炼。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试行专业模块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专项实践教学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已势在必行。近两年我们结合教学需要主要采取以下培养途径,使一批中青年“双师型”教师脱颖而出。
1.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青年教师派到工厂实践锻炼,再将企业(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中的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来,担任专业课特聘教师。外聘教师归属专业教研室管理,加强校内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2.有实践经验韵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每年均有“传、帮、带”计划和重点。
3.由专业课教师兼任实习指导,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凡我校开设的技能训练项目,专业课教师都必须在较短时问内,经培训掌握1-2项技能,并通过考核取得技术等级证书。
三、所取得的效果
总结专业模块式教学的效果,我校对近三届毕业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同时表明我校推行的专业模块教学模式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及教育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潜能与个性特长的培养。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同时也体现了职业学校办学的特色。
模块化教学与职业教育 篇3
1职业学校对职业模块英语教学定位不清、重视不够
职业模块英语中既包括英语学习,又涉及专业知识,是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因此,职业学校对于这门课到底应定位在英语课还是专业课认识不清,于是就出现“两不管”——英语与专业学科间互相推诿。加之有些学校认为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就业要求较低,职业模块英语教学可有可无,职业模块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随意性较大,因而对职业模块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关系未给予足够重视。
2师资力量薄弱,影响职业模块英语有效教学
职业模块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对专业知识有足够的了解。目前,职业学校的职业模块英语教学大多由英语教师承担。也有少部分是由英语较好的专业教师承担。由于教师的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将英语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根据笔者的实地听课调查,在职业模块英语课上,有些英语教师采用语法翻译法,就字面意思进行英汉互译,强调语言点的学习,回避专业知识,教学中从语言到语言,职业模块英语课演变为基础英语课;而有些专业课教师,则简单将英文教材内容翻译成中文后,就转而进行专业知识讲解,此时,职业模块英语课又演变为纯专业课。职业模块英语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影响职业模块英语的有效教学。
3学生英语水平离散度高,传统专业英语教学收效甚微
职业学校学生英语水平离散度很高。有60%以上的入学新生没有达到初二及格水平,在有不少没达到小学四年级水平的同时,却有9,62%的学生达到了初二英语优秀水平(蒋乃平,2008)。虽然有一些成绩优良的学生,但有大量文化水平很低的学生,即使经过职业学校基础模块英语的学习。也不可能使所有学生达到传统专业英语教学对学生英语基础的期望。而在新大纲颁布之前,大多数开设职业模块英语的职业学校仍沿用传统的大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专业英语阅读为主,对专业知识和原理涉及较深。这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基础期望很高。可事实上。职业学校中只有很少部分学生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于是在职业模块英语课堂上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程度低,教学效果较差。
4教材适应性、趣味性不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新大纲颁布之前,由于标准和要求的不确定,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模块英语教材编写未能配套,且难度不一。部分学校采用行业、企业职工培训手册。既未配备相应的辅助材料,又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内容较为枯燥,趣味性不足;有些学校采用专业性过强的专业英语教材,教材内容过于深奥,与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学习以及行业要求不相适应,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模块英语教学存在着上述分析的突出问题,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是有些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往往由于缺乏相关的职业模块英语知识和用英语在职业岗位进行交流的能力而失去工作机会。21世纪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面对这样的形势,观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外语能力已经成为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在更广的专业领域中,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英语实践时空,拓宽职业英语习得环境,改变学生职业模块英语学习方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模块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
二、实验思路
1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模块英语教学的理性定位
国内外的专业英语教学研究表明。专业英语是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要“以实践训练为主,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专业领域中用英语进行实际意义的交流。”(H.G.Wilddowson,1974)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模块英语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阅读英语原版专业书籍,更不是为了撰写科研报告,而是按照就业导向这一最基本的原则。根据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提高学生在职业情境中运用职业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职业模块英语教学内容应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应由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活动来确定。因此,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模块英语教学不仅是基础模块英语教学的延伸,更应该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课程设置
根据如上所述的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模块英语教学的定位,在我们的实验中。职业模块英语教学不局限于是否在基础模块英语教学完成后开设,也不局限于在某学期每周固定开设几节课,而是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发出相应的教学单元,形成模块课程。既可以单独开设,更可以与专业基础或专业实践课程“打包”,即遵循工作过程的规律,将职业模块英语整合进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组织与职业活动相关的职业模块英语教学和语言技能训练。例如,在涉外烹饪专业,将烹饪英语口语与中餐和西餐的项目课程“打包”;在涉外护理专业,将护理英语与护理专业基础课“打包”;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将汽车英语与汽车构造相关专业课“打包”;在酒店服务专业,将饭店英语与前台服务等专业实践项目课程“打包”;等等。
通过这样与专业课程“打包”的课程设置方式。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结合专业知识的教学,开展“以内容为基础的”职业模块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我们实验的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在新大纲中得到了肯定和印证:“对英语要求较高的相关专业,可根据专业实际,把职业模块整合为相关专业课,增加相应学时,进一步扩展职场常用英语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职业需求。”
3教学模式
从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来看,如何使学生“学得会”是我们基础模块英语教学和职业模块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使学生“学得会”,他们才会“爱学”、“乐学”,才能提高职业素养,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专业英语课程的跨学科性质和各不相同的专业方向,决定了专业英语教学很难构建一个通用的教学模式。”(束定芳,2004)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模块英语教学改革实验中,我们尝试这样解决:
模块化教学与职业教育 篇4
所谓“性向”, 是指性格、兴趣与方向。而“性向”教育指的是在明确设计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了解市场方向与学生们的兴趣导向, 合理的、有针对性地设置具有可行性的、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的课题, 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体课题的设计、过程的展示和成果的叙述等方面来。
目前, 我国的设计教育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学生的学习与创作潜力在课程中未能得以有效的展示。黑川雅之在《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中提出, 教育的目的就应当是充分挖掘人们身上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并设法将这些特点无限放大。反之, 如果我们的教育将所有人都培养成一种模式或同种类型的话, 就可能阻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大量优秀的、各有所长的设计专业的涌现, 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创新。因此, 我们要打破同质化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从“性向”教育出发, 设计多元的教学模块, 有目的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二、模块化教学方式与优势
一般而言, 模块化是指针对某产品在某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者是相同功能而不同性能、不同尺寸规格而进行在功能分析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不同的模块, 通过模块之间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的消费者定制的产品, 以满足市场上的不同需求。教学结构中的模块化是针对课程需求与学生要求来进行专业知识点的模块化的补充。
如今, 在各大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设置中, 除了开设基本的专业教学课程外, 同时也对课程中缺少的内容做了相应的补充。这种方式的教学模式与本文提出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很相似。
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就是借鉴机械类产品的组装原理, 根据具体课程内容需要来增设辅助模块内容。在实际的创作中, 无论是进行绘画艺术创作还是进行设计创作, 对于创造者来说所需要的创作能力不能是单一的, 而是要具备多方位、多样化的综合能力。因为大千世界是多元的组合体, 大众对于设计的各个方面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和宽泛的。因此, 在高校的教育中, 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应该教授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知识, 训练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能力更加多样化。
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补充
在某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中, 所涉及到的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支撑内容不能同时放在该课程内容里面, 这时就需要通过设定几个主要的课程模块并放在课外来实施。每种专业课程都有设置一定的时间周期, 而且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推动与后面的课程内容相衔接。因此, 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能有效地解决该课程中必须讲解但又不能占用正常授课时间的问题。
(二) 因人而异, 按需设置
目前, 国内高校采用的是“宽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教学模式。这里的“宽基础”是指从以人为本出发、实施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根据正规的全日制的教育培养要求来实施。而“活模块”的教育模式则是通过课程内容分模块化进行, 各个模块间灵活化地合理搭配, 其目的是在高校中培养学生宽泛的、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的从业能力,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专业行业能力。
国内高校教育中同样提倡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各层次的需求。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做到按需设置课程的辅助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地设置教学内容。
(三) 合理配用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
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正常的教学期间经常会出现人为或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使教学计划被迫修改的状况, 甚至有时只能取消某些教学计划。而合理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 根据教学时间与内容来分配各种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 则能迅速解决因资源冲突所带来的一系列教学内容不能实施的实际问题。
在这方面, 英国坎伯维尔艺术学院插画专业就实现了与伦敦艺术大学中六所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 他们将插画专业与视传课程的书籍设计、数码艺术、版画等课程内容进行对接, 从而得到设计版式与技法的补充。
三、国内插画设计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插画设计的风格与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就风格来说有装饰性的与写实性的, 有卡通的与夸张的;在用途上也是有比较多的方面, 如儿童读物上的儿童插画、包装设计、商业插画、书籍中的插图等。由此可见, 插画设计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倾向于多元化的模块化的形式进行。
目前, 国内的高校把插画设计单独设置为一个专业的美术院校也不是很多, 大多数美术院校的插画设计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设置, 将其融合在视觉传达或数字媒体专业方向里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周期的设计上也是以了解插画设计的流程、掌握基本设计原理为教学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该课程的课程时间短, 涉及的教学内容较浅, 学生的作品商业运用价值不高的状况。
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大形势下, 很多学生的美术专业基础水平高低不齐, 高校插画艺术教育体系就需要为此做出一定的调整, 采用不同标准进行教学设置。在传统的插画课程中, 教学内容设置大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方法, 教学细节方面通常偏向于传统绘画。对于插画设计中多元化的材料技法的运用、版式与装裱的成品等方面很少涉及到。然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却会对插画专业的学生养成严谨的绘画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因此, 插画艺术设计教育应合理设计教学模块, 重视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从而不断探索出适应插画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新模式, 不断改进与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 这样才有利于高校插画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性向”教育下的插画设计教学模式
从字面看“插画”中的“插”意味着绘画的功能性, 而“画”字意味着绘画作品中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因此, 插画中许多表现技法与绘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插画的根本还是离不开“画”字, 也就是绘画造型的能力。
而在“性向”教育中, 插画教学模式是需要进行一定改革的。通识教育固然重要, 但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爱好, 在课程设置的方向上也应该有所考虑。例如在插画设计课程的后期制作阶段, 主要是确定绘制的技法和材料的运用, 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 就不能采用泛泛介绍后就规定统一的绘制材料与技法, 而是要例举与展示多种材料, 展示不同材料所产生的不同绘制效果, 在综合运用上又会体现出什么特殊的效果。因此, 要让学生在了解多种材料后自行选择适合自己与作品的材料进行绘制。这样的课程设置所体现出来的是多样化的视觉效果。这也证明“性向”教育中所指的合理有针对性地设置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 有利于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独特的艺术才能。
从“性向”教育的特点出发, 根据插画课程内容合理地进行调整,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 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这样才能在插画课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创意思维。
五、插画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的思维方式, 就是综合地考虑某系统里的物象, 将其按一定的功能分解成不同的模块, 以符合不同的用途与性能, 模块与模块之间设置标准化接口, 使其灵活对接, 在选择某些模块时能够迅速组合成各种符合用户要求的系统模块。
就插画课程中的造型艺术部分来分析, 插画艺术所涉及的造型方面的技能门类非常广泛, 其中手绘造型的能力应该是最基础的部分;应用电脑绘制CG作品的电脑应用能力也是同学们必备的能力之一;插画中的造型部分所涉及的艺术性与技法则更为广泛, 因此在插画技能课程内容上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模块, 也可以把课程内容分割成不同的模块, 例如对在插画人物造型方面欠缺的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置一定时间的速写与写生内容模块来提高与强化学生的人物造型基本功;针对电脑运用能力方面欠缺的学生, 则应在课程中设置软件的操作模块, 并配备专业教师作为辅助讲解。这样通过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来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最终解决插画中的造型问题。
因此, 在插画设计课程整体结构模块化设计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教学模块设计有相对独立的特定功能
插画设计课程从前期主题选定、设计草图与构图的确定, 到色彩、造型风格的绘制, 这一系列内容在五周左右的计划课程内容是无法全部一一涉及的, 而且在这期间学生的专业审美意识与能力也参差不齐, 最后完成的作品有可能与预想的课程成果有一定的距离。因此, 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 首先应明确教学目的, 在课堂上掌握学生普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为设置辅助课程模块内容寻找依据, 而后利用课后的时间开设与分配学生执行模块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在了解各个模块的内容后自行选择模块来学习, 如插画的造型模块, 就是单一解决造型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直接把造型模块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分配给这部分同学, 并指导与监督他们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对插画中的构图存在问题的学生则安排作品鉴赏模块内容, 借鉴与学习优秀作品中的构图形式。当然, 各个模块内容之间都是有一定的关联性, 它们可以单独出来自成体系, 也可以与其他相关联的模块组合进行。
(二) 教学模块之间的互换性与通用性
在设置插画课程的各个模块时, 应该考虑到各个模块内容在学习时间段的互换性。例如插画的材料技法模块与造型模块内容在学习时间上是可以相互交叉进行的, 他们之间不存在内容冲突或基础要求不同等问题。
根据模块化的通用性特点来看, 插画课程的脚本设计模块、构成模块、造型模块、材料模块、技法模块等各个模块在设置好相应的内容后, 也是可以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对接的。如其中的构成模块可以与广告设计中的海报设计相衔接, 可以与书籍设计中书籍插画设计衔接, 从而尽可能地发挥出该模块的辅助功效。
六、结语
综上所述, 现在高校的插画课程结构应该顺应时代需求与社会的需求来进行相应改变。以人为本的“性向”教育方向与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在如今大数据的时代潮流中亦是一种教改趋势, 而插画设计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颇为广泛, 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 结合先进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更能使插画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市场应用相适应, 达到国家提出的培养优秀的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美]戴维·马梅.导演功课[M].曾伟祯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彭婷.插画设计项目教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3]刘军, 张小羽.商业插画[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4]凌继尧, 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模块化教学与职业教育 篇5
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相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培养大批量的不同层次、适应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的新型高素质焊接专业技术人才是摆在我国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模块化教学法能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根据现代的工业发展需要,再有二十年焊接仍将是制造业的重要加工工艺。它是一种精确、可靠、低成本,并且是采用高科技连接材料的方法。目前还没有其他方法能够比焊接更为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的连接,并对所焊的产品增加更大的附加值。因此,培养大批量的不同层次、适应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的新型高素质焊接专业技术人才是摆在我国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焊接实习教学模块的建立与实施教学模块的建立方式
中职学校实习教学模式的创新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反馈问题,更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更新概念,勇于实践,坚持创新,才能不断地探索出“低耗,高效,优质”的实习教学途径来,焊接实习模块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工艺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
首先,确定模块。把不同的焊接实习课题分成一个个大的模块,在大模块的基础上再设立小模块。然后,设置模块教学内容。把每个模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模块教学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系统性。其次,教学设备模块化,设备投入,侧重于操作训练设备的投入。用有限的经费与企业单位建设好“教学工厂”,使其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发挥最大作用。“教学工厂”主要是模拟实际工厂,努力在实践教学中将实习、考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营造出“工作过程”氛围,将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这样考虑,“教学工厂”不再是单一设备的堆积,而是企业生产现场的仿真,并将设备规划与内容改革相统一教学模块。在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用行动体系来取代学科体系,形成以具体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围绕学生将来工作能力的需求,将知识点、技能点、过程训练、评价方式等有机整合,形成体现内容及操作顺序的模块图。
二、焊接实习教学模块的实施步骤
第一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一体化,并以“工作过程”思想为基础。学生进入模块学习必须由浅到深,由表面敷焊到开坡口。而且必须先学焊条电弧焊的各种位置敷焊,为其它操作方法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点,培养学生,培养其关键能力比专业能力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关键能力应比关注专业能力更重要,故“工作过程”式模块化改革设计中,设计教学过程的评价尤为重要。要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更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如老师分工要明确,每个老师负责一个或几个模块的实习教学,学生必须按时间安排通过选定的一个模块的考核,才能进入另一个模块的学习,通不过可选择重修。上课时根据模块难易、先后情况可同时开设几个。第三点,动手能力差的同学,通过每个模块学习花的时间相对较多,允许他利用课余时间补修;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如提前完成选定模块学习可提前进入另一模块学习。
三、焊接实习模块式教学就是突出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的特点
多年来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大家都知道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技能训练服务的道理,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是“分科教学、单科独进、理实分家”的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科和学科之间、理论和实习教学之间的脱节,难以保证技能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在一体化模块式教学中,学习目标是围绕技能训练的需求,打破原有学科的界限来确定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技能训练,掌握理论知识就是为了实际应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在一体化模块式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强调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手脑并用,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既可以先讲授理论内容,用以指导实践操作;也可以从生产实习开始,先接受感性认识,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还可以在实习教学中,就现场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从理论上进行辅导,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模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要编写充实的实用性教材
模块化教学与职业教育 篇6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与防御,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御》是一门以信息安全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一般放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开设,前导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等,是这些课程在安全方面的一个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人们关心的不再单是会用电脑,还要用好电脑,既享受网上购物,网上资源共享的便利,又要维护自己的财产,私人信息等方面的安全,随着网络安全理念的不断深入,这方面的知识会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认可。但同时由于信息系统协议的先天不足,操作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多样性,网络攻击技术手段的日异多样、复杂,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往大的方面说,信息安全可上升到国家的安全,未来的战争,除了真枪实弹的军事战,还有看不见硝烟的经济战、信息战,得信息者得天下;往小的方面说,信息安全涉及每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信息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也无法忽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交流现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网络安全已经由花瓶式的存在变得越来越受重视了,掌握网络安全技术及发展势在必行,计算机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将工作在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的最前线,特别是其中跟网络关系密切的专业,如移动应用专业,物联网专业,安防专业,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培养安全意识,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迫在眉睫。
目前开设这门课程的比较多,针对职业院校,以下简称职院,我觉得如下方面需要引起关注。
1教学目的要强调安全意识的培养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御》课程是一门以信息安全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通过学习,培养网络安全的意识,熟悉网络安全的手段和方法,提高网络安全的技术和技能。而实际情况是一般职院的网络类课程都比较重视设备的投入,轻安全意识的培养,而这门课就是要填补这方面的不足,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学习过程的攻防练习,让学生对网络怀有敬畏之心,平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曾经有一个学期,每次的课后作业都有一项,关注每周的网络安全事件,然后在下次课前几分钟进行讲述,结果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每周都不带重复的, 认识到外部形势是如此的严峻,学生自然对网络安全更加重视,更具网络安全意识。
2教学内容的取舍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御》课程需要紧跟计算机发展,及时更新讲授内容。网络安全有个特点,就是相关工具特别多,随便上网一搜,工具满天飞,而且都标明自己如何强大,但实际上这些工具的时效性比较强,与操作系统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操作系统的升级,一些以前很管用的工具对现在的操作系统来说,就相当于毒蛇拔掉了毒牙,威力不大,所以这门课要追求一个“新”字,及时屏弃掉旧的内容,根据新的形势下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比如网上支付安全,移动支付安全,wifi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该课程非常适合模块化教学,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要求的不同,攻防演练,杀毒软件,防火墙, 数据加密,系统安全,数据库的安全,存储安全,访问控制安全等模块可以任意组合授课。
3理论与实践的比例
本科院校,可以系统地介绍安全方面的理论体系,辅以实践验证,但针对高职院校,课时安排可适时提高理论教学的比例。而高职院校课程以实际应用为开设目的,应该加强实践方面的投入,理论与实践达到1:1甚至1:1.2,学生了解常见的网络漏洞和网络攻击手段,掌握非对称公钥,SSL。VPN,ipsec等网络防御手段,能对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防御进行规划,并有较强的实施能力。相应地,由于实践环节的增强,教学内容的改变,考核也可从纸质化的考核理论知识过渡到过程考核。设计若干项目,根据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
4项目化教学的组织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御》课程操作性强,模块化明显,模块之间关联度不高,非常适合开展项目化教学,采用项目化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培训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下面谈谈我对这门课采取项目化教学的一些教研教改实践。
4.1学习形式,采取传统项目与自主项目相结合
开展项目模块化学习,除了由老师授课的传统项目外,新增自主学习项目。
1)传统项目
传统项目包括如下内容:系统攻击方法简介,计算机病毒, 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其中以系统攻击方法简介和数据加密技术为重点讲解内容。与这些内容配套的有八个项目需要完成。它们是:扫描器的使用及端口关闭,ipsec的设置及验证;arp欺骗及探查,口令破解及嗅探,ddos攻击,pgp软件的使用,SSL的设置等,其中还包括一篇论文的撰写,即网上银行的安全或wifi安全。
2)自主学习项目
增加自主学习项目的目的是将知识打包,将一些零星地安全方面的方法、技巧进行汇总后以课题的形式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学习完传统项目后,对网络安全的一些术语,理论体系已经有了基本的概念,也掌握了一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实验报告的撰写也已经驾轻就熟,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自主课题学习,其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文献搜索、汇总组织能力,其二也是对传统项目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的一次独立应用,对整个课程的一个总结。
自主学习项目会占到四周的时间,会有八个项目,分别涉及安全领域的系统工具,密码学,常用软件,服务器配置等方面,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课题,每组课题不得重复,由每个小组带领全班进行课题相关内容的学习,时间为两课时。
作为老师,在传统项目中是主导者,主导知识的讲授,软件的示范,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设计一个实验,如何验证,如何撰写实验报告等,会抽专门的时间,逐一地对实训报告当堂讲解,指出每份实训报告好的地方,有待加强的地方,步骤的前后次序是否合理,是否有图有真相。经过若干次这么循环下来,学生做实验时的观察能力,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记录能力,对问题如何展开进行验证方面的能力都有提高,为自主项目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作为老师,在自主项目中是引导者,就是学会给学生提要求,学会放权,在给学生细化了课题内容和相关范围,指出需要提交的资料后,其他的交给学生去完成。
下面是我提交给学生的自主课题清单:
4.2考核形式采取平时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重视学生任务细化及现场操作能力的培养
采用无纸化考核,由平时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即对传统项目和自主项目进行考核。
1)传统项目考核
传统项目考核的内容为每组的实验报告,为防止学生实验不做,最后拷贝其他组的实验报告的情况,课堂上实验的实际操作情况也在考核之列。
2)自主学习项目考核
(1)由学生细分任务
根据每个课题的要求,需要学生将其分解为四到五个任务,每个学生至少负责其中一项任务的现场演示。既避免以前个别学生包场,组里其他人打酱油的局面,也不会出现轮着来念PPT的情况,整体氛围就是鼓励学生动手,多动手,带着想法地动手。如“EFS加密与保障”课题,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进行了如此的任务细化。
(2)课题需上交的资料
每组需要提交PPT和实验报告,相关操作的视频录像。
紧紧抓住任务细分这根主线,实验报告要求按细分的课题任务进行组织,要求截图,有文字说明,视频也按课题任务分别录制,有几个任务就录制几个视频。提交的PPT就相当于一场晚会中主持人的串讲词,主要包含细分任务操作将达到的目的,任务操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操作的思路等,再加上开头对课题的说明,要求,最后加上课题的总结,给同学的练习题等内容就可以了。
(3)课题的评价
由学生上台进行演讲,演示,并带领全班一起练习,最终相互评分。学生的评分加上老师的评分,进行综合后,得出最后的评分。
对此,我设计了如下的表格:
其他组给主讲组的评价:
主讲组对其余各组练习的评价:
4.3自主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1)如何提高每个组对非本组课题的关注度
自主项目的学习由于是一组一个课题,所以常常会看到学生对自己的课题非常在意,投入较多,但对其他的课题关注度不够,如何提高学生对其他项目的参与度是关键。为此,我多次进行了尝试,最后选择了由学生对其他组出练习题并评价的方法,练习题就是细化的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这就要求其他组认真听讲,操作,实施下来感觉效果较好,其他组的学生参与度提高了不少。
2)老师在自主课题中“度”的把握
一是充分放手,二是及时辅导。确定课题后,老师会对每课题开讲前,老师应及时督促学生进度,与学生多次沟通,若学生反馈有难度,会提供若干资料和答疑辅导。总而言之,自主课题并不是让学生自生自灭,而是让学生熟悉这么一套学习的流程:明确任务,查阅资料,团队协作,及时请教,最终达到完成任务和自我提升的目的。
自从采用传统项目加自主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来,由于课程实践性强,内容也挑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随着课程的深入,有了长足的进步,课堂气氛比较好,特别是进入自主项目阶段,平时学习依赖性很强的学生,这时也积极参与,让老师眼前一亮,有的学生总结的资料,投入的热情,甚至能让老师有惊喜,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该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搜索资料,整合资料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老师也需要在课题的精选、学生提交的资料、课堂提问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进、调整该套教学模式,使它的可操作性变得越来越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5结束语
模块化教学与职业教育 篇7
一、江苏职业学校模块英语教材特点简析
该类学校具备着一定的特点, 在与常规学校相比时, 这类学校更加偏向于实际教学。因为常规学校往往是以升学做为主体方向的, 而这类学校则是以就业做为主体方向的。所以, 在选择英语教学模块时, 必须保证其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贴近学生的本专业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到英语知识。
1. 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 以兴趣培养为首位
众所周知,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所以在教材设计之初, 其大部分内容都是以锻炼学生实际口语交流, 强化其就业能力指导为准备的。比如添设一些真实情景强的课文, 知识点等。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习吸引力, 同时还可以带动起学生的兴趣。就比如在课堂教学中, 我经常会根据教学模块中的某项知识点来让学生进行情境模拟, 并以学生所学的专业为首要标题, 这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给予温故, 还可以更好地达到英语教学目的。
2. 强化模块教材实用性, 以生活工作为主体
该类学校以实用性作为教学初衷, 并以学生将所学知识良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和工作中作为最后目的。所以, 这便需要模块教材的设定满足实用性和生活性。同时, 又因为该类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所以在教学之时, 教师所本着的宗旨并非是以盲目学全为主导, 而是教会学生应该学会的知识点, 不论是相关词汇、语法, 还是句式等。比如在讲解英语模块上册教科书中的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时, 由于这一单元所提倡的重点是“学校设施查找”, 所以这里所涉及的语法便是“There be”。而在这个基础上, 我让学生将自己模拟成学校的工作人员, 并结合语法, 以自己的主观看法去谈论这个问题, 这时, 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法知识, 还得到了一定的实际锻炼。
二、英语模块教学实践对策分析及其探讨
1. 划分重点
划分重点是模块英语教学当中最最主要的一点, 同时也是突出中等职业学校模块教学特点的一项环节。其中, 在针对不同单元时, 都会寻到固定的主旨语法和句型。比如在上册教材一单元的教学模块中, 其主要突出的语法知识有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而在第二单元的教学模块中, 较为突出的语法知识则有“There be”和“some and any”。
2. 构建情境
情境构建是众多教学模式中较为有效的一项, 特别是在配合模块英语教学时, 其具备着一定的实用性。就比如在教授学生一般疑问句的语法知识时, 首先我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些问题, 如:
Is it hot?
Do you like bananas?
Can Ming hear a drill?
这时, 学生结合我之前所教授的语法知识已然知道,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 句子必须是以yes或no来给予回答。所以, 他们很快给出了答案。而我则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提出一些相对较难的问题 (与学生所面向专业为主) , 但是学生们仍然很快给出了答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将重点给予划分, 并结合情境构建来传达知识, 这时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尴尬事实, 更可以让其主体地位得到提升, 从而让他们在无形中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
3. 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建立在情境构建的基础上的, 它具备着非常强的身临感官,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会知识运用。其中, 这项环节往往要以学生面向的专业为前提。比如在讲解第六单元模块中的交际功能时, 我曾事先带领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这时,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Where Can I Hang Out?
其实这个问题是以游玩为中心的, 因此, 这便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于是他们纷纷给出各式各样的回答。其中, 由于有些学生提前温习了功课, 所以在他们的回答中恰恰涉及到了asking and giving directions的用法, 而这个交际功能正好是本次课程我所要提到的, 因此, 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以这个功能进行造句, 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英语模块教学有效性研究与案例思考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中等职业学校模块英语教学具备着严格的偏向性, 它不像常规学校那样, 要求学生学习很多的语法知识来面向升学考试, 它更注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指导, 这便使得该类英语模块教学变得更加实际化和具体化。不过它的优点在于, 学生就业后可以很快融入工作, 熟悉工作, 从而将自己的所学知识发挥到最大点。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 针对性学习不代表其他知识一点不学。就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模块英语教学为例来说, 在针对单元知识点展开教学时, 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延伸, 在确保专业的同时满足英语教学的需求, 只有这样, 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 从而确保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专业性。
四、结语
模块化教学与职业教育 篇8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装饰艺术专业自201年至今已有3 届毕业生。装饰艺术专业的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 以上, 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在65% 以上。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每年都有部分用人单位来到我校, 与我校将毕业学生签订实习或就业合同。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思路
所谓模块化课程体系, 就是要充分研究与分析目前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与需求, 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课程内容在设置安排上要明确体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与专业技能。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通过严密的市场调研与分析, 在教研室教师的共同探讨后, 依据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结合本专业的学生特点以及目前的教学状况, 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
1) 通过对装饰艺术行业人才需求现状的统计分析, 总结出适合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装饰艺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确定本专业的专业方向模块, 明确该模块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而确立该模块在每个学期需要设置的主要课程, 合理安排课程的开设先后顺序; 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模块所对应的职业能力, 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 把内容重复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力争构建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结合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课堂中的真实项目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设计环节, 提高学生适应行业岗位职业要求的能力。
二、构建装饰艺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装饰艺术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 根据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思路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从教学内容与形式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构建了由基本素质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模块教学强调针对性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包含专业理论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其中专业理论模块包含《设计概论》、《三大构成》、《装饰设计》、《设计素描》, 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包括《表现技法》、《建筑制图与识图》、《人体工程学》、《工程造价与预算》、《计算机辅助设计 (Auto 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 (3Dmax) 》等课程。
1) 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着重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适当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课时量,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 使学生具备熟练使用电脑操作的技能, 以适应目前就业岗位的的要求。在第三学期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 (一) Auto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二) 3Ds MAX》、《室内设计》三门课程, 先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 (一) Auto CAD》, 紧接着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 (二) 3Ds MAX》, 这两门是前续课程, 修完之后, 《室内设计》课程需要利用Auto CAD、3Ds MAX软件知识来布局设计, 这样Auto CAD、3Ds MAX会在《室内设计》课程中得到巩固和强化, 为后续专业方向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专业基础模块课程的教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教育的结合, 实现双证互通。在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时, 注意课程的开设时间与考证时间的衔接, 考证项目与教学中的技能模块相匹配, 例如学生在第二学期学习《建筑制图与识图》, 在第三学期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 (一) Auto CAD》, 就可以在第三学期参加室内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计算机辅助设计 (Auto CAD) 》、《建筑制图与识图》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 每年学生考试通过率在85% 以上, 通过毕业证与资格证获取相结合, 可以很好的解决课程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
2、专业方向模块强调职业能力性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包含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真实项目实战模块等, 核心专业课程由5 ~ 6 门组成——《居住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景观设计》, 充分体现精而专、面向就业岗位的特点。
在项目实战模块教学中, 引入真实的社会项目, 引导学生接触真实的社会项目。例如《餐饮空间设计》这门课程, 通过项目把人体工程学知识、表现技法知识、美学、色彩搭配知识、施工图绘制、效果图制作流程等课程知识串联起来, 内容的讲解是按照具体的实训项目把相关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
三、实施装饰艺术设计模块化教学的几点体会
1、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效果方面,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通过模块化教学,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集中授课, 学生在获得相应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强化了实践技能。所以说, 模块化教学的教学改革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2、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实行模块教学,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容转变教学思路, 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模块化教学与职业教育 篇9
一、以职业面向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模块探索与实践的前提
该教学理念要求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应以财经类专业的“职业面向”为核心, 打破以往“大一统”的教学理念, 依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设计适合各专业特色的教学。具体而言, 第一, 教学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经济法》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使学生学到经济法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能够满足财经类各专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第二, 教学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经济法》课程教学和财经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 《经济法》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是在满足并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的。以会计专业为例,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 掌握从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应围绕着培养学生掌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展开, 否则就失去了方向性。第三, 教学要以学生特点为本位。《经济法》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程度, 做到因材施教。以会计专业为例, 会计专业生源主要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和职高生,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 具有一定的领悟力, 但不足的是社会经验少, 对经济法律知识还不够了解。[1]针对会计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重点讲解合同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内容。
二、以职业应用为标准的教材建设是教学模块探索与实践的基础
目前, 高职院校使用的经济法教材基本上都没有体现各专业的职业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就业和考证起不到任何辅助作用。以会计专业为例, 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经济法律知识要与职业实践需要相联系, 但事实上学生使用的教材并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一方面, 教材没有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许多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没有学习兴趣, 也不会应用, 实际分析和动手能力很差。另一方面, 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缺乏衔接。学生在校期间拿不到职业资格证, 就会直接影响其就业。因此, 一本好的教材是教学的基础。笔者认为, 教材建设要以职业应用为标准, 要立足于职业岗位对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需要。具体而言, 第一, 教材要针对高职高专财经类各专业人才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 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重点阐述我国经济法律体系中与财经类各专业职业岗位有关的法律法规。第二, 教材要体现导、教、学、练、思的紧密结合。《经济法》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 体系庞杂, 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课程基本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在编写体例上, 教材各章要设计学习重点与难点、导入案例、正文、课堂讨论、课堂实训、案例解析、课后思考。这样的体例安排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练、思紧密结合, 体现教与学的交流。第三, 教材要注重内容的使用与更新, 尽可能增加实用知识与技能内容;教材中案例的设计要更贴近实际生活。
三、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模块探索与实践的核心
《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要以财经类各专业职业岗位的需要为依据, 要为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打基础。具体而言, 第一, 以财经类各专业的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设计教学模块。以会计专业为例,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资金管理等会计岗位, 这些会计岗位需要具备合同、税收、支付结算等法律知识和技能, 笔者认为, 对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应以会计岗位的需要为依据设计出会计专业教学模块, 重点讲授合同、税收、支付结算等法律制度。第二, 市场经济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 才能在毕业时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目前, 财经类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考试都要考经济法的知识, 以会计专业为例, 会计证要考《财经法规》, 初级会计师要考《经济法基础》, 注册会计师要考《经济法》、《税法》。笔者认为,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要结合各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 为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 笔者以高职财经类各专业的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 参考财经类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大纲, 将《经济法》课程分为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商务行纪专业六大教学模块, [2]并且设计了每个模块的教学重点 (见表1) 。
四、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块探索与实践的路径
在实践教学中, 应采取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见图2) , 以典型的案例为载体,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从导入案例引出各模块知识内容的讲授, 再讲解完知识内容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一) 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理论教学中, 根据《经济法》课程内容和财经类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采用提问启发、案例启发、案例讨论、图表讨论等教学方式。通过导入案例、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等方法不断强化学生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认识。在理论教学中, 改变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 采用学生试讲、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实训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
《经济法》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将抽象的经济法理论与实际案例紧密联系起来, 训练学生对经济法律事务的应用能力。在实训教学中, 主要采用案例式、模拟式等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
案例式教学方法是将实际案例运用到实训教学过程中, 通过案例解析,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案例式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案例库。教师在备课阶段, 要积极收集与所授课内容相关的案例, 并进行提炼, 存放于案例库中。在实训课上, 教师组织学生就案例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 并完成案例分析报告。二是多媒体放映。在实训课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案例录像, 学生在观看案例录像后展开分组讨论, 并完成案件分析报告。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今日说法》, 并就节目中的案例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结合法条进行分析, 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模拟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模拟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 依据有关法律条文, 进行经济法律事务的操作。例如, 在《合同法》这一章的学习中, 就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起草合同条款, 模拟商务谈判, 模拟订立合同, 模拟合同的履行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二是模拟法庭。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 或者组织学生观看案件审理的录像, 加强学生对经济法律事务处理的感性认识, 也使学生对民事案件审理过程有个初步了解。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 模拟民事案件的审理、仲裁过程, 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的考核体系是教学模块探索与实践的保障
课程考核是保障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经济法》课程考核主要以试卷的形式考一些呆板、机械的问题, 这种考核方式把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变成了背书的机器, 最终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技术标准为基础的考核体系, 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 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3]对考试成绩要结合课程的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要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占总成绩中的比重, 以此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增强对经济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案例, 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 并围绕案例让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依据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和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评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题型应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 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冬娥.高职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5) :108.
[2]黄亚宇.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块设计的反思与重建[J].全国商情, 2009 (12) :99.
模块化教学与职业教育 篇10
摘要: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本科院校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的课程模式已难以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急需进行改革,构建一个短小灵活、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89-02
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专业化教师培养与训练的重要实施载体[1]。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不断推进,新建本科院校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做法存在课程结构单一、比例偏低、实践性不强等诸多弊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急需在现有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改革,以便培养适合基础教育的合格师资,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师教育质量。
一、保山学院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保山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78年的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目前有30个本科专业和30多个专科专业。本科专业中,只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这2个专业属于师范类,其余的均为非师范类专业。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近些年来,保山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大做功夫,各二级学院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一些传统的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如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在专业方向课程、职前强化课程或独立实践环节中设置一些教师教育类课程,以帮助学生将来能多一条当老师的就业渠道。另外,为帮助非师范本科生积极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保山学院还专门以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教师资格证考前辅修课程,包括“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两门课程,主要由教育学院负责。纵观保山学院非师范本科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专业性的惯性思维残存,“老三门”做法难以应对改革需要
自1963年《高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草案)颁布起,我国传统高师院校基本上沿袭着“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1,2]。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3]倡导建构短小灵活、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2016年3月17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4],从目标、内容、形式、指导、评价、基地、经费等多方面对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与要求,切实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这样一来,传统的“老三门”的做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然而一些二级学院在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时还再沿袭“老三门”的做法,急需改革。
(二)课程内容孤立,学分设置参差不齐,课程模块功能弱化
根据保山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相关要求,专业方向课程是各专业学生为获得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的知识、能力、素质而限定选修的与专业相关的方向课程;职前强化课程是在对人才需求和面向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设置的岗前综合训练,旨在强化和完善学生的岗位技能;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計和综合训练上应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三种课程体系应相互衔接,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具有贯通性和连续性。然而,有的二级学院只在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有的二级学院虽然设置了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也有相应的职前强化课程,但彼此间的系统性不强。因课程数量不同,教师教育类课程总学分也就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有10学分,有的则只有3个学分,不利于学生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系统学习和技能训练,课程模块化的功能也难以凸显。
(三)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教师资格证考前辅修课程,难以适应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改革趋势
为建立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保障教师队伍质量,教育部于2013年8月15日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5]并预计2015年完成全国的推广,实现统考常态化。教育学院顺应教师资格证改革趋势,积极探寻教师资格证考前辅修课程设计,将原来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传统课程改为了“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两门课程,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中学)的相关要求,“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基本能力”5个模块,“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8个模块,以教学团队的形式面向全校非师范专业本科生进行授课。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不足、选课人数较多而师资又十分有限等原因, 再加上部分学生仅仅是为拿学分而选课,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无法为真正想考教师资格证的同学提供更多帮助。2016年4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教师厅函[2016]4号)[6],云南省教育厅2015年11月2日发布的《云南省教育厅关于举行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的通知》[7]都明确提出从2016年下半年起,云南省将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一考试制度。这样一来,以选修课的形式来帮助非师范生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是很难适应教师资格证改革趋势的,急需调整。
二、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体系构建的原则
将教师教育类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以供非师范本科生选择,并设置相应的职前强化课程和教师教育实践项目,不仅有利于充分整合保山学院教师教育资源,传承保山学院师范类教育的根脉,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还可以让非师范本科学生有机会接触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系统学习和专项训练,增强自身就业实力。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结合保山学院实际,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体系在建构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注重学生专业发展
我国的教师教育己经进入了从满足“数量扩张”到调整结构的“质量优化”转变时期[8],并且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培育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常态。因此,在建构教师教育辅修课程模块化体系时,应根植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加大对未来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信念的培植,提供系统的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强化和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二)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和实施效果
教师职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 [9]中明确指出,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因此,在教师教育辅修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必要的理论课程设置外,还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课时,增强其实施效果,加大相关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力度。
(三)课程设置应具有贯通性和连续性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结构不是简单的“专业教育+师范技能培训”的线性排列,更多的是各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经验与课程相互融合、互相联结的立体网状图景[1]。因此,教师教育辅修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将学科知识系统、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多方融合与优化组合,注重教师教育方向课程、职前强化课程与独立实践环节的贯通性和连续性,有效地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
三、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突出课程的师范性,结合保山传统基础专业办学实际,构建了一个由教育学类、心理学类、信息技术类、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类及学科教育类课程等组成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体系,具体如下:
保山学院教育学院除了负责本院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外,还承担着学校10多个师范类专科专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公共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此外还肩负着学校非师范本科生“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通识选修课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该院教育学专业类教师师资十分有限,如果仅由教育学院来完成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的实施,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施教师教育类课程时,需选课学生所在学院参与完成相应课程的实施,具体实施构想如下:“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基础”这两门课程由教育学院负责,考虑到云南省将于2016年下半年实行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学院教师在教授这两门课程时尽量结合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大纲进行,以便帮助师范生积极做好应考准备。“教师口语训练”由人文学院负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普通话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口语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学科教学法及课程标准解析”、“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和“试讲”由选课学生所在学院负责,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由信息学院负责,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电子白板的正确使用。“微课程”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时间短小、信息容量大、方式式灵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10],可由教育学院负责师范生的微格教学训练。为便于管理,師范生的毕业实习由选课学生所在学院管理,可以进行专业实习也可以进行教育实习,但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建议选课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
参考文献:
[1]聂志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赵志娜.地方高师院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5(3):145-146.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16/20111020/t20111020_696507.shtmll.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4/12/content_5063256.htm
[5]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EB/OL].http://www.hteacher.net/jiaoshi/20130904/70320.html
[6]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0/s7151/201605/t20160518_245149.html
[7]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举行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的通知[EB/OL].http://www.studyez.com/jiaoshi/kstz/yunnan/201511/2326582.htm
[8]何茜,孙美花.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160.
[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16/20111020/t20111020_696507.shtml
[10]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l0.
作者简介:
浅谈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模块化教学 篇11
实行模块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首先, 模块化教学能够解决教学同步的问题。以前讲课与上机练习不能同步进行, 如3D-MAX课程, 两节理论课在教室进行, 两节上机实践课在机房进行, 上机时, 学生早已把理论课内容忘到九霄云外了, 理论教学脱离技能训练, 严重影响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其次, 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教学内容未能与社会需求对接, 知识更新慢, 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 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而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很低;此外,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太少, 专业实践水平有待于提高。面对这些问题, 职业学校要想生存, 模块化教学势在必行。
我校实施的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法是以专业工种为模块,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 进行一体化教学。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 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边学边练, 事半功倍。具体的模块设置要求如下: (1) 一个工种作为一个大模块。如图形图像处理工种、电脑组装维修工种、网页制作等工种, 凡是与该工种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课程的实用性, 注重内容的系统性。这样既可以实现培养目标, 又可节省时间。 (2)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原则。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根据人才市场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在设置模块时, 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块划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大类。其中必修模块又分为专业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基础模块。选修模块又分为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 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 并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促进学生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3) 可变性原则。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更新速度快得惊人。以前学习Front p a g e制作网页, 现在都从Dre a mwe a ve r学起;以前学习PASICAL语言, 现在学习VB和ASP等。所以我们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必须适当删减掉一些过时的知识模块, 从而创建新的模块。 (4) 要为学生作长远打算, 也就要求模块化教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模块教学不但要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 还要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设置模块的时候, 对于理论知识, 在为某专业设置了主模块以后, 还配置了基础模块, 如语文、数学、物理等基础模块。这些模块是学生继续深造、提高综合素质的奠基石, 是人的知识构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有了以上四个要求, 就能合理设置模块:每一专业由若干个大模块组成, 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 而每个小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 从而使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形成一个阶梯式的教学模式。比如, 图形图像处理模块下又可以分为Photoshop和3D-MAX模块。Photoshop和3D-MAX下面又分为若干个小模块, 每个小模块下面又分为若干个单元。一般每一个小模块的开始都要讲授该模块的基础知识, 每个单元结束后都有实例制作与训练, 即综合训练。四周左右结束一个小模块, 经考核合格, 再转入下一个小模块的学习。通过一步步的训练与考核,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模块化教学虽然才实行半学期, 但已突显其优点: (1) 教学上能边讲边练, 实现了同步教学, 并能精讲多练, 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同时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发挥教师教学的灵活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 加强了教材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实施模块教学的关键是把课题化的专业技术教材编写好。对每个模块所需的教材, 不采用传统的章节模式, 而是根据不同模块的不同需求, 分成单元来编写教材。实施模块教学改革的成败与专业课教材建设有很大关系, 因此必须加强教材的专业性、实用性、系统性、实时性, 唯有这样, 才能合理地解决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的综合性的矛盾。 (3) 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以前的计算机教材中, 同一知识点会在其他课程中重复出现, 浪费学时, 而模块化教学则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科目的协调配合, 避免知识重复讲解。 (4) 模块化教学还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模块与专业技能的高度结合, 迫使老师必须全面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 为此教师们会通过寒暑假到企业为自己充电, 才能组织出有质量的实实在在的模块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