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2024-09-30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共12篇)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篇1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中, 人为最基本的因素之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状态, 对于充分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 实现经济增长, 都是极为重要的条件。物质资本是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之一, 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成效的却是人力资本。研究分析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所付出的代价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发展

一、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

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又称人口质量。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通常称之为德、智、体。思想素质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意识状态, 文化素质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基础。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 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在西方经济学的增长模型中, 劳动力往往被看作是同质的, 即假定一个劳动力对生产的贡献与其他劳动力相等。实际上, 这种假设是不科学的, 不说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的差别, 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内, 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劳动习惯以及对生产工具和原材料性质的认识程度也不同, 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差别。许多发达国家的专家赴发展中国家考察研究, 临走时都给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企业留下了在西方看来很有帮助的发展报告, 然后这些报告在发展中国家施行时, 却没有预期的效果, 这除了有许多其他的社会及经济条件差别外, 劳动力的素质差别太大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素质问题更加严重。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劳动力的异质性, 认为任何人都能从事的非技术性的体力和脑力的劳动是简单劳动;不经任何培训的劳动力都属于简单劳动力。必须经过某一方面培训才能从事的劳动为复杂劳动;经过培训保健等投资所形成的人的身体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就是今天所说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著名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近代经济学家马歇尔, 他们都认为, 在各种资本投资中, 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从长期的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发现, 农业生产的产出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传统的土地、劳力数量和物质资本的增加, 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健康和技术水平等人力资本的提高。他在自己成名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引出了这么一个结论, 即迅速起飞的经济基础不在于提倡勤劳和节俭, 关键在于教会农民有效地使用农业要素, 在于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 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

二、教育、智力投资与就业

增进人类知识和技能, 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社会方式是教育, 其机构是正规和非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对国民总体和个人有如下好处:一是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学历水平;二是提高就业者的操作技能;三是提高人们对各种机会的识别和利用水平;四是改善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五是便于正确分析和确认自身的价值;六是个人在经济上的收入提高;七是提高教育者的社会及政治地位。

在发展中国家, 教育的发展受制于政府的意识形态、政策导向、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以及社会对教育的供求, 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社会对教育的供求关系。具体分析, 对教育的需求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

1. 工资收入差别

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国家里, 凡在现代部门特别是高级岗位上就业的人, 一般都受过较长时间高等教育, 有着很高的收入。高级职业与低级职位的收入差比达11.21倍, 而在美国, 这一差比仅为3。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中的收入差别越大, 对教育的需要就越大, 因此, 对教育需求的大小与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收入之间的差距成正比。

2. 在现代部门就业的可能性

在就业竞争中, 完成一定教育的劳动力较没有完成教育的劳动者有明显的优势。在企业经济不景气时, 首先压裁一部分素质低的, 而尽量保留所谓素质比较高的人才。于是接受较高教育的劳动者, 就业的可能性大, 失业的可能性小。既然如此, 为了保全自己的工作, 劳动者对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需求就比较高。

3. 私人直接教育成本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教育的成本均可分为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私人成本指的是为接受教育实际支付的费用, 包括学杂费、书本费、因上学而多开支的交通和生活费等。如果这些费用项目增加, 则对教育的需求就低, 教育的需求与直接费用就成为反比关系。

4. 教育的机会成本

当接受教育者的年龄已到了能对家庭收入作出贡献的时候, 他每上一年学, 不仅支付学杂费等直接费用, 还要放弃在上学期间所可能挣到的货币收入, 当这一成本较大时,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降低, 即机会成本与教育需求成反比。

从公平和效率用度看, 发展中国家可能过分强调了高等教育, 致使初等、中等教育受到损害, 过分注重了城市各级教育, 忽略了广大的农村教育, 强调了正规教育, 忽略了在职培训和终身教育。

三、教育的成本和效益

既然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那么在制定教育计划和筹措教育资金时就应该考虑投资的收益率。使用教育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工具, 既可以应用于家长与学生的私人分配决策, 也适用于社会的公共财政政策。使用这种工具可以在所有投资机会中按其相对收益率的大小顺序进行选优, 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考虑到中长期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发展中国家应着力于解决如下问题:

1. 优先发展师范教育, 这是发展正规和高质量教育的基础

从师资素质和结构看, 农村教育素质低且缺编严重。没有高水平的教师, 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2. 注重幼儿学前教育

为了长期的劳动力素质问题, 为了开发人口智力资源, 从学龄前教育入手是一条重要途径。许多学者研究表明, 幼儿在学龄前开始受教育比从7岁开始受教育, 其动作协调及思维、智商都比较高。发展中国家应树立起百年树人的信念, 因为人的教育是长期的, 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3. 发展正规教育的同时,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在职教育

发展正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人力资本的最重要和最主要途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明确的出路, 缩短了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工作岗位的距离。但是, 这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均有争议, 如20世纪20年代的一般观点就认为:扎实的普通教育、辅之以简短的职业教育训练, 是培养适应力强的技术工人的最有效的途径。这一观点对于发展中国家似乎更切合实际, 因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进行迅速的体制改革, 要求劳动力队伍随生产结构的变化而作出不断调整。普通教育是进行技术重新培训的最好基础, 而技术教育却难以适应大幅度的劳动力调整。

4. 调整不同层次的教育比重

鉴于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大部分集中于高等教育, 有限的教育经费只能惠及少数人, 应该适当调整经费分配, 以充实中小学的力量, 惠及广大的生产者。

5. 修改完全根据文凭工作和确实报酬的制度

为此必须打破招工时对文凭过度苛刻的要求, 因为这种要求造成为了就业就得接受过度教育的恶性循环。许多政府机关单位录用的哪怕是一个文件管理员、收发员也规定了一定文凭。能力和任务不匹配会造成许多情绪问题, 而能力与任务相匹配则不会有什么闹情绪的问题。

6. 控制人才外流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体现着较高的人力资本。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人才的外流现象极为严重, 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用很有限的教育资金, 为发达国家培养了人才, 限制了自己国家的发展。为了控制人才外流, 应采取切实措施, 留住自己培养的人才, 并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吸引发达国家的人才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以弥补自己国家和人力资本的不足。

同时, 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发展也具有强大的促进。经济发展会促进教育的投资, 会刺激高技能人才从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 经济发展还会促进人力质量对数量的代替。

辩证掌握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于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价值。只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适应时代对当前个人素质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整个国家的经济才能向前不断发展, 整个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MP·托达罗, 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 中国人民大学, 1988.

[2]T·W·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J]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3]邬沧萍, 侯文若, 世界人口[J]中国人民大学, 1988.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篇2

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

探讨知识经济视野中的人力资本问题是一个有意义的新课题.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是经济学对人自身特别是人的经济能力的`第一次最直接、最专门的理论逼视.迄今为止,或许没有哪一门经济学理论中能在直接关切人自身、肯定和激发人的经济能力方面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媲美.从经济史的追溯与研究中,我们惊异地发现:人力资本理论与知识经济思想几乎同出一源.这种契合关系的揭示,一方面可为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包括新经济提供一个朴素的视角,即知识经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总量不断扩张、增加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可为促进人力资本发展提供一个开阔的视角,即知识经济为人力资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增值空间.

作 者:王忠明  作者单位:国家经贸委, 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3) 分类号:F062.3 F019 关键词:知识经济   人力资本   契合关系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形成发展

1人力资本的理论渊源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问世至今不到40年,但有关人力资本思想的火花,却不断在经济学文献中闪耀。包括配第、坎梯龙、亚当·斯密、萨伊、冯·图思、西尼尔、穆勒、法尔、瓦尔拉斯、塞德维克、恩格尔、李斯特、马歇尔、庇古和费雪等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曾经从国民财富和国家实力研究、国家财政和税收研究、教育、健康投资经济意义分析、人口迁移经济效应分析、个人收入差别研究、战争成本和损失分析、人寿和人身保险研究等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提出和阐述过有关人力资本的观点和思想。

著名的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首先注意到人力资本问题。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提出了初步的人力资本概念。他说:“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继亚当·斯密之后,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技能与知识都是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之前,对有关经济思想加以重视的又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学原理》中对人的能力作为一类资本的经济意义提出了新的认识,“老一代经济学家对于人的能力作为一种资本类型参与生产活动的认识是十分不足的”。马歇尔一方面认真地研究教育的经济价值,主张把“教育作为国家投资”,教育投资可以带来巨额利润。但他又认为人是不可买卖的,因而拒绝“人力资本”这一概念。

综上所述,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以前,经济学文献中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渊源非常丰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些研究领域及主要观点均可在前人的研究中发现其源头。

2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2.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及评析西奥多·W·舒尔茨(T.W.Shultz)从50年代开始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连续发表了几篇重要文章,成为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些文章有《教育与经济增长》(1961)、《人力资本投资》(1961)和《对人投资的思考》(1962)。1960年,他以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身份在年会上发表《人力资本投资》的主题演讲,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他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需要耗费稀缺资源。人力,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文中把人力资本投资范围和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①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概括地说包括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动的全部开支i②在职培训,包括由商社组织的旧式学徒制:③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④不是由商社组织的成人教育计划,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校外学习计划;⑤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这些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之间有许多差异。如前4项是增加一个人所掌握的人力资本数量,而后一项则涉及最有效的生产率和最能获利地利用一个人的人力资本。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不仅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使其冲破重重歧视与阻挠成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新的门类;而且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

2.2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及评价加里.S.贝克尔(Ga ry.S.Becker)被认为是现代经济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自1960年以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和《人力资本》。

如果说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可看作教育对经济作用的宏观分析的话、贝克尔则主要从微观进行分析。贝克尔在《人力资本》一书中,分析了正规教育的成本和收益问题,还重点讨论了在职培训的经济意义,也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也都具有开拓意义。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注重微观分析,弥补了舒尔茨只重视宏观的缺陷,注意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其理论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他沿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缺乏对人力资本本质的分析,也缺乏对人力资本全面的研究等。

2.3丹尼森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贡献丹尼森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的计量分析。由于在用传统经济分析方法估算劳动和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所起的作用时,会产生大量未被认识的、难以用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来解释的“残值”,丹尼森对此做出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精细分解计算,论证出美国1929年—1957年经济增长中有23%的比例归功于教育的发展,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许多人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达十多年的全球各国教育经费的猛增,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丹尼森的研究成果。

从总体上看,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复归。人力资本理论重新证明了人,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质量的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时期人力资本理论特点在于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及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同时,该理论把消费真正纳入了生产过程,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这一理论也带来了资本理论、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革命性的变化。

3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3.1罗默的模型罗默在1986年发表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一文中提出了罗默模型。在模型中,罗默把知识作为一个变量直接引入模型。同时也强调了知识积累的两个特征:第一,专业知识的积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分工的细化,工人能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专业化知识:第二,知识具有“溢出效应”,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知识也在不断地流通,每个企业都从别的企业那里获得了知识方面的好处,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罗默建立了生产函数:Fi=F(kiK,Xi)

其中,Fi为i厂商的产出水平,ki为i厂商生产某产品的专业化知识,X为i厂商其他各生产要素的向量,K=ΣKi表示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总和。对于这个生产函数,罗默作了进一步的假定:①对于给定K值,F是Ki与Xi的一次奇次函数。也即,当整个社会知识水平固定时,单个厂商用专业知识及生产要素投入进行生产时,其规模收益不变。②从社会观点看,由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所以F值具有全球知识边际生产力的递增性,即对于给定Xi,F是K的递增函数。③单个厂商的专业化知识的积累是资本积累的减函数。

从罗默上述的生产函数及假定中可以推出如下结论:①当专业知识积累的递减速度大于全球知识积累的增加速度,那么,此时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当个体知识的边际生产率等于折现率时,经济增长停止。②当专业知识积累的递减速度恰好等于全球知识积累的递增速度,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状态。此时,经济将按一常数增长。③当专业知识积累的递减速度小于全球知识积累的递增速度,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增长率将以常数增长,趋向于无穷大,模型是扩散的。

罗默的这个模型虽然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了,但存在两个明显缺陷:第一,这个模型是扩散的,因此,不存在均衡解。第二,该模型认为知识是资本积累的函数,这意味着一个国家资本越多增长就越快,而一般大国的资本总量总会比小国多。因此,逻辑的结论是,大国一定比小国增长快,这与经济现实不相吻合。

8.2卢卡斯的模型1988年,卢卡斯(R.Lucas)发表了著名论文《论经济发展的机制》,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他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索洛的技术决定论的增长模型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形成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

其模型为:h(t)=h(t)δ[1-u(t)]。

式中h(t)表示表现为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h(t)表示人力资本的增量,δ表示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u表示全部生产时间,[1-u(t)]表示脱离生产的在校学习时间。公式表明:如果u=1,则h(t)=0即无人力资本积累;如果u(t)=0,则h(t)按δ的速度增长;即h(t)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卢卡斯在模型中强调劳动者脱离生产、从正规或非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将人力资本纳入了增长模型。另一方面,新经济增长模型从经济增长模型中阐发其人力资本理论,将对一般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强调变成了对特殊的知识即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强调,从而使人力资本的研究更加具体化和数量化,极大地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也使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4人力资本理论相关研究总结

4.1将对能力(ability)的研究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从而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空间。在人力资本理论之前,对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领域。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发展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物质财富的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发展的研究,在他们的理论中,能力更多地来自于天赋等外在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之后,能力具有了经济学的含义,并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2突破了资本同质性假设,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在传统资本理论中,隐含着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一资本同质性,即所有资本都是相同质量的,它们之间只存在着数量差异,简单而言,即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一假设使得传统资本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这一假设。它们认为,资本存在着两种形态,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称为物质资本;另一种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等,称为人力资本。

4.3丰富了资本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在传经的资本理论中,只有物质资本一种形态。经济增长理论也依赖于物质资本的大小。这使得其不能够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理论正是针对这一困境而提出的。舒尔茨提出的研究结论是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3%,丹尼森得出的结论是23%(丹尼森,1987)。显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将人力资本纳入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有客观必然性,而且也使得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解释力增强。

4.4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当代经济研究的新领域,丰富了经济学。传统西方经济理论中,有少数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也曾把人所获得的有用知识作为国民的看待,也曾看到了人的知识、能力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和教育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但是,这些思想并没有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本质来讲,人们仍是把物质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进入20世纪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的质量对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舒尔茨等人正是对这一点进行深入的研究,终于形成了一套新的理论一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把由教育而形成和提高人的知识、能力作为经济增长的巨人源泉加以系统、全面的论证,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形成了教育经济学、家庭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新兴学科,使得经济学研究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积累,区域经济增长

面对新的知识经济世纪, 劳动力的资本化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大环境下的主要趋势之一。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开始达成一种共识, 即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当前, 人力资本地位日渐凸显, 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区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增长尤其需要人力资本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以往观念认为, 人口增长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而人力资本积累理论与实践证明即使不依靠人口增长, 区域经济也能实现增长。如此, 研究人力资本积累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 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 并随后得以快速发展。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最重要的开创者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 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 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资本。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 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 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 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研究表明, 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 消除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以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随后,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补充并发展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将人力资本因素进一步与经济增长理论融合。卢卡斯认为, 只有依靠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 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通常将伴随经济学研究出现的人力资本理论视为一种单一的理论实际上并不合理, 因为它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分析框架。综合以往相关研究,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首先,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 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研究过程中最具研究价值的理论之一。其次, 在经济增长中, 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 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再次,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 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 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 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最后, 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 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 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二、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 区域间经济增长参差不齐, 除了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外, 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导致这种现状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 人力及人力投资长期越来越受研究者的青睐, 研究者开始达成一致观念, 即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 区域经济的增长需要各种资源作为支撑, 尤其是知识和信息。而人力资本正是这些亟需的知识和信息的拥有者。携带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知识和信息的人力资本集中和积累, 使得有关市场的、技术的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知识与信息也会在区域内大量汇集。人是知识与信息的载体, 在区域内, 人力资本的积累带来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信息、经验和技能;同时, 这些人才往往处于错综复杂的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中, 与区域外部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如技术协作者、师生、挚友、客户等, 这些错综复杂的网络疏通了知识与信息流入的渠道。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 舒尔茨提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物质资本、劳动力的数量增加重要得多。随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森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本作用进行了计量分析。他的研究进一步解开了以往对人力资本积累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产生的无法解释的部分的谜团。丹尼森的实证分析为舒尔茨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人力资本积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一些专门化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将产生促进作用;正规教育开发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将产生内在推动效应。总之, 人力资本积累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该理论甚至认为抛开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将会无法解释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增长的巨大差异。同时, 这一理论的兴起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综合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可知, 人力资本积累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技术和知识的人格化, 一个区域人力资本存量越大, 质量越高, 越有利于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继而提高区域内经济增长效率。目前, 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 由于区域发展条件的局限, 一些区域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远远落后于发展相对较快的区域。各个区域对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识有限, 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不足, 导致了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增长, 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重视人力资本积累。

三、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力

综合以上分析, 人力资本积累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且各区域劳动力素质水平不尽相同, 导致人力资本积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没有最大化地凸显。一些区域受资源禀赋等条件的限制, 在吸引和发展人才过程中面临极大的局限。因此, 一个区域要想实现较快、较好的经济增长, 必须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基于此, 笔者从政府及企业协同角度出发, 提出增加区域人力资本积累的相关建议, 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1、转变传统观念,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点, 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产业不管在物力资本方面投资多大, 如果在人力资本上不投入, 那它的发展效率一定很低。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是途径教育和培训。我国各区域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一直困扰着各个区域经济的平稳增长。要想加快区域人力资本积累, 除了中央财政对各地教育的投资外, 地方政府也应提高对本经济区域的教育投资。例如发展高等教育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实现教育为区域经济增长服务。另外, 诸多实践证明, 快速积累人力资本且低成本的途径就是在职培训。把握我国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 政府相关部门要从直接为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完善各种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 提高劳动者素质, 培养应用型、专用型人才, 不断根据本区域需要调整专业, 缓解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 满足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动态需求。另一方面, 企业要积极对在职工人培训进行投入, 提升人力资本含量以及质量, 以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本积累环境。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 一直以来扮演着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引导者。地方政府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创造有利于人才积累的政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 使优秀且适合区域需要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政策、融资、投资环境为广大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提供契机。进一步采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的政策, 使区域的发展更具层次性, 这样有助于人才多样化的引进与积累。另外,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注重外资的引进, 适当提供宽松的政策给予支持。

3、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与体制。通常, 人的成产

能力、创造潜能以及经济价值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局限甚至根本无法展现,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有效的激励制度与之相适应。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表现为, 人力资本无论是数量的增加还是质量的提高、配置效率的改善, 都离不开适当的激励制度。只有给予人力资本充足的激励, 人力资本载体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其资本效能, 也就是实现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而不同的产权制度和企业的组织制度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的激励程度。因此, 企业应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本这一产权的特性,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合理分配为中心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不仅能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 而且能有效地防止企业人力资本的流失。同时, 政府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 完善或者制定宽松的政策条文, 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创造必要的组织制度和其他方面有利于人才积累的条件, 消除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 促进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另外, 建立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对于人力资本积累同样值得关注。无论工资制度有多完善, 也无法实现建立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激励机制的目标, 而实行薪酬制度便可以为这一目标提供新的支撑力。薪酬制度把人力资本当成真正的资本看待, 能让各种人才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相应的回报, 如此, 人才资本会更好的积累, 为区域经济增长服务。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 区域经济的增长在我国经济总增长中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本作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无论是其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对经济增长都极具影响。人力资本理论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应运而生, 如今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之中。而后, 有关人力资本积累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 并综合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分析了区域人力资本积累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进而提出了一些加强人力资本积累, 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的相关措施。笔者发现, 拥有高水平人力资本且含量越大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大于人力资本匮乏的区域。所以, 增强人力资本积累才能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保护伞, 为实现区域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中译本) [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2]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 (中译本) [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0.

[4]宫希魁:人力资本积累是争创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关键[N].科技日报, 2001.

[5]贺石中:论我国的人力资本与教育[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0 (5) .

[6]万君康、梅小安:论人力资本积累的机制及方式[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3) .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篇5

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二者在质上的关联方式和量的比例关系相对最优时,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否则会出现制约经济增长的.现象.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的起点上优先.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马晓国 温向军 管军 作者单位:马晓国,管军(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温向军(邯郸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邯郸,056000)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人力资本投资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66-03

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对人的生产、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迁移的一定投入,使劳动者的质量有所改善,并最终使劳动产出增加的一种投资行为。他通过对二战后美国农业生产增长原因的分析,认为美国农业的增长仅有20%是由物质资本投入引起的,而教育、科技的投入起到了80%的作用[1]。因此,“人力资本”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并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发展,其中有不少学者利用计量工具论证了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张艳华等将人力资本引入C-D生产函数,证明了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对于产出具有正向的关系,并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其贡献率较低的原因[2]。李永宁验证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利用效率[3]。李勋来等通过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认为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而劳动力投入与人力资本贡献率相对较小[4]。可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是存在的[5]。本研究以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基础,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Eviews6.0软件对河南省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验证,分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问题所在,为人力资本偏向性制度的设计提供思路。

1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1模型的构建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给出了劳动力与物质资本对于产出的贡献。如果把人力资本投资加进去,相应的生产函数形式为:

Yt=AKtαLtβHtγetε。

式中:A为综合技术水平、Yt为t期的总产出,Kt为固定资本投入,Lt为劳动力投入,Ht为人力资本投入,t为时间,et表示除了上述变量以外有可能对Y产生影响的综合因素。α、β、γ分别表示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人力资本产出弹性,ε为随机误差。

由于不能直接对非线性函数进行估计,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问题,把上面的函数两边取对数:

lnY=lnA+αlnK+βlnL+γlnH+ε。

1.2指标的选取

按照舒尔茨的理论,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正规教育、医疗保健、培训、迁移投资4个方面。但是由于培训主要来源于政府支出和企业投资,单纯农民的投资很少,并且形式多样,很难获取具体数据,因此予以忽略。研究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仅从农户投资的角度进行分析,选择农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作为教育投资指标,医疗保健作为健康投资指标,交通和通讯作为迁移投资,3者的和乘以乡村人口数量,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折算,确定实际人力资本投资总额,用H表示。物质资本投资用非农户和农户完成的农村固定资本投资总额来衡量,用K表示,用GDP物价指数平减1995年數据得到真实的数据。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农村经济增长的数据,借鉴熊启来(1999)估计的方法来计算河南省农村实际GDP,以该GDP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1996—2013年各期《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调查年鉴》,数据结果见表1。

1.3数据分析

1.3.1人力资本投资总量持续增长

从表1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实际总投资持续增加,从1995年的86.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13.7亿元,增加了近3倍,年实际增长率11.7%;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12.38%,增加到2012年的26.59%。由此可见,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也在稳步增加。

1.3.2各项投资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不一

从表1还可以看出,人均教育、医疗、迁移投资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2003年以后,迁移投资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增幅明显快于教育和医疗保健支出。原因在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与工业品等其他产品相比缺乏市场价格优势,相同数量的土地和资金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收益远远少于其他产业,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农民被城市高额待遇所吸引,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增多,促进了迁移投资的增加。由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普及使得健康投资2009年以后增长快于教育投资,但是农民保健意识以及对医疗的渴求相对较弱,因此增速较低。

2实证分析

2.1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的伪回归,需要对于各指标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ADF检验法对序列进行检验,原始数据只有k是平稳的,其他各变量都是不平稳的,经过差分变化后数据都是平稳的。通过E-G两步法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后,发现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是存在的(表2),因此可以建立回归方程进行计量分析。

[FK(W7][HT6H][STHZ]表2模型中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HTSS][STBZ]

[HJ*5][BG(!][BHDFG1*2,WK5,WK7。2,WK8。2,WK20,WK5W]变量结论变量(d)ADF检验值P值检验形式(c,t,k)结论

lnL不平稳lnL(2)-6.7122100.0015(-0.088715,0.005928,3)平稳

lnH不平稳lnH(1)-5.0774990.0065(0.036191,0.09726,1)平稳

nlc202309040611

lnY不平稳lnY(1)-4.0843380.0293*(0.078933,0.000503,1)平稳[BG)F]

注:(1)检验行中,C为常数项,t为趋势项(0表示对此影响不存在),k为滞后阶数;(2)标量括号中的d表示变量的差分阶数;(3)无*号表示1%的临界水平,*表示5%的临界水平。[FK)]

2.2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整个方程解释了经济增长变动总量的93.07%,说明方程的显著性是存在的。从各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固定资本每增加1%,GDP将会增加0.49%;人力资本投资每增加1%,GDP将会增加0.28%;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增加1%,GDP将增加0.44%,可见,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存量的增加带来的,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偏低。相关研究也表明,只有当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大于0.45时,人力资本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才能凸显,因此这预示着河南省依靠人力资本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

3结论

人力资本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代表人力资本作为直接投入要素对GDP增长率的贡献。GDP的增长总是伴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中国过去20年的制度安排是一种资本偏向型的制度,曾有力地克服了资本的瓶颈,促进了农村经济高增长[6]。但是,随着相对的生产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单纯注重物质资本积累为导向的物质资本偏向型制度,已经使得河南省农村经济越来越偏离可持续增长的道路。表3结果亦显示,物质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2%,远远高于人力资本的作用,说明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中主要还是物质资本拉动型,真正靠人力资本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形成。这可能是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下,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出,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瓶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人力资源总量递减加重;另外由于教育、医疗的回报慢,政府对于农村教育、医疗保险、健康的等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远低于城市水平,导致了人力资本总体投资水平过低,从而使人口流动的外部效应流向城市,而成本却附加在农村。

4政策建议

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带动“物质要素生产率”共同促进经济增长,防止资本边际报酬率下降阶段过早出现,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人口素质

一元回归方程的实证结果显示,个人教育投资的收入弹性为1.074,健康投资的收入弹性为1.539,均大于1,说明提高人口素质可大大提高经济增幅。农村GDP的增长、农民收入的提高,又是人力资本支出不断充实的保障[7]。正如十八大《决定》中提出的,要适应农村老龄化的结构变化,加大公共财政、企业、个人对于农村医疗、教育的投资力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公共卫生制度;健全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倡优生优育,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进行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制度创新,完善农村人才市场的助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本投资与利用的结合,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2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推动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6%~7%,而河南省农村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远远不够,因此,要使农村教育成为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基础,就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改善教育投资结构,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其次,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推广科学技术的实用人才;最后,加大农村培训投资力度,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形成,改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3户籍与人口制度改革,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户籍制度改革在短期将带来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在中期将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率,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回报率,从而激发农民工内生的教育、培训、健康的需求。同时,开放农村二胎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农村长期人口结构,降低老龄化的风险,对于改善长期农村人力资源存量,确保农村发展的后继力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崔姹,孙文生.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09-212.

[2]张艳华,刘力.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8):61-65.

[3]李永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以江苏淮安为例[J].农业经济,2009(3):44-46.

[4]李勋来.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54-57.

[5]包迪鸿,盛乐.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与分析[J].商业研究,2005(8):24-28.

[6]胡宗义,张杰.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85-88.

[7]张文俊,窦学诚.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动态分析——以河南农村为例[J].农村经济,2010(1):101-104.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篇7

人力资本概念的首次提出是由欧文·费雪 (Irving Fisher) 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中完成的, 但人们通常以1960年西奥多·W.舒尔茨在经济学年会上发表题为“人力资本投资”演说作为人力资本诞生的标志, 也作为人力资本概念被正式纳入主流经济学的标志。确切地说, 人力资本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1]。对于人力资本的概念人们用得比较多的是舒尔茨的描述:“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 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旨在获得较好工作出路的国内迁移的直接开支就 (人力资本投资的) 是明显例证”[2]。

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在《人力资本》中较为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他认为“对于人力的投资是较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3], 并指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均为人力资本投资。在国内, 许多学者在研究人力资本问题时也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李忠民博士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 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 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 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4]

人力资本的获得必须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贝克尔 (1964) 认为, 人力资本投资是指“通过增加人力资源, 影响未来货币收入和精神收入的活动”。准确地说, 人力资本投资是指通过对人的投资, 增加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舒尔茨将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和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卫生保健设施服务, 包括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动的全部开支;在职培训, 包括商社组织的旧式学徒制;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非商社组织的成人教育计划, 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校外学习计划;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类型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从根本属性来看, 人力资本具有某种依附性, 与其主体———人是密不可分的, 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 离开了人, 人力资本价值也将荡然无存[5], 因此, 人是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唯一主体, 换句话说, 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将更多地取决于人的需求决策。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人总是依照重要性程度把需求进行排序, 最重要的需求往往放在最低层次, 当层次需求满足后会带来对高层次需求的渴望。从这个角度, 人对人力资本能力的需求程度将决定人力资本的投资结构和次序。

如下图, 依据投资主体———人的重要性程度差异, 不同人力资本投资类型大致呈现金字塔式分布。从图中, 我们可以看出, 人力资本投资层次结构如图左所示, 从下到上依次为:健康投资—教育投资—培训投资—迁移投资, 而对应于每个投资方式的人力资本类型结构如图右所示, 从下到上依次为:基础人力资本—知识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制度人力资本。可见, 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并非一种简单平面结构, 而是一种层进结构, 也就是说, 只有从下到上的需求依次满足了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投资需求。与此同时, 对应形成的人力资本类型也是从下至上不断升级和创新。

1. 基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

基础人力资本是健康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 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健康投资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上。健康投资的内部效应是指卫生健康状况直接对本人产生的影响。良好的健康状况意味着劳动者参与生产的时间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给个人带来可见的效用及经济利益。健康投资的外部效应是指个人卫生健康状况间接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对于健康投资来说, 一方面, 促进了现在和未来生产力的增长, 从而提高了社会整体人力资本的质量;另一方面, 疾病减少可以节省医疗卫生的支出, 可以把稀缺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其他领域, 同时, 卫生环境的改善又可以使整个社会健康水平提高, 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 从而国民经济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2. 知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

知识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投资方式形成的人力资本, 因此, 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主要体现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教育通过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来推动经济增长。教育作为一种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一方面, 通过“内部化”, 即直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激发技术进步和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 也就是Lucas (1988) 所定义的教育的内部作用———“个人的人力资本对其生产力的作用”;另一方面,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突出地表现在教育的“外溢作用”———它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品质, 改善社会环境, 使经济活动效率 (劳动生产率) 更高, 从而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优化。

3. 技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技能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培训的投资方式形成的, 技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主要是通过培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体现的。随着世界各国对人力资本因素的日益重视, 在职培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职培训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第一, 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对员工的在职培训, 可以增加其人力资本存量, 提高其技能水平, 从而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从而推动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第二,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在职培训可以使员工的知识、技能不断增加, 其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因此, 可以通过技术或产品创新的方式直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进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同样, 经过培训的员工可以通过其掌握的先进技能来对物质资本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 从而提高其利用率, 达到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应的也就等于增加了社会财富。

4. 制度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制度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影响也同样体现在其投资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上。而我国人力资本迁移投资方式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的迁移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规模、高速度的迁移流动, 缓解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加快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也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途径, 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民由从事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流向生产率比较高的非农业部门, 由此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三、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现状及其与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 各种培训、学习活动得到大力开展, 与此相适应, 人力资本也得到快速积累。有关数据表明, 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得到很大提高, 人力资本总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主要表现为:受教育年限少;受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低;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少;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我国人力资本分布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的地区分布失衡;人力资本的城乡布局失衡;人力资本的产业分布失衡;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比例失衡。

针对以上我国人力资本总量水平不高, 以及分布失衡的现状, 应当做如下战略思考:

1. 增加教育支出费用,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 我国人力资本形成主要是通过教育投资方式, 因此, 增加教育投资是提高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主要方式。应设立适当教育投资目标, 降低文盲率, 加强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 以提高全民素质, 提高我国人力资本存量, 赶超中等发达国家。

2.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扩散效应”[6]

人力资本的“扩散效应”是指不发达地区通过人力资本扩散提高本地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发达地区向周围地区的人力资本扩散提高了周围地区的技术水平, 发达地区生产、生活需要的迅速增长扩大了对其他地区人力资本素质的进一步要求, 从而促进其他地区的发展。人力资本的自由迁移、流动有利于经济增长, 而目前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的“瓶颈”, 因此, 应加速改革户籍制度, 以实现人力资本自由迁移畅通, 形成东中西地区经济的互动效应,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扩散效应”, 最终推动经济增长。

3. 积极消除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回浪效应”[6]

人力资本的“回浪效应”是指, 由于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在投资收益上存在差异, 导致高素质人力资本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 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 形成“马太效应”,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趋于扩大, 从而不利于落后地区发展。为了尽可能地消除人力资本的“回浪效应”, 应合理进行人力资本的区域配置,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劳动市场, 加强人力资本培训工作, 保障各种社会福利的有效落实。

摘要:首先对加里·贝克尔和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简单回顾, 然后, 根据投资类型对人力资本类型进行分类, 并分别论述了各种投资类型形成机制和过程, 在此基础上, 分别论述四种人力资本类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说明各种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 在分析我国人力资本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力资本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提出战略思考。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研究进展,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思考

参考文献

[1]胡静林.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19.

[2]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22.

[3]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1.

[4]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M].北京:经济出版社, 1999:30.

[5]周其仁.市场中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 1996, (12) .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篇8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问世至今不到40年, 但有关人力资本思想的火花, 却不断在经济学文献中闪耀。包括配第、坎梯龙、亚当·斯密、萨伊、冯·图思、西尼尔、穆勒、法尔、瓦尔拉斯、塞德维克、恩格尔、李斯特、马歇尔、庇古和费雪等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曾经从国民财富和国家实力研究、国家财政和税收研究、教育、健康投资经济意义分析、人口迁移经济效应分析、个人收入差别研究、战争成本和损失分析、人寿和人身保险研究等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提出和阐述过有关人力资本的观点和思想。

著名的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 (Adam Smith) 首先注意到人力资本问题。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 (The Wealth of Nations) , 提出了初步的人力资本概念。他说:“学习是一种才能, 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所费不少, 这样费去的资本, 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 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 对于他所属的社会, 也是财产的一部分。[1]”

继亚当·斯密之后, 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指出, “技能与知识都是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2]。

阿弗里德·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 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之前, 对有关经济思想加以重视的又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学原理》中对人的能力作为一类资本的经济意义提出了新的认识, “老一代经济学家对于人的能力作为一种资本类型参与生产活动的认识是十分不足的”。马歇尔一方面认真地研究教育的经济价值, 主张把“教育作为国家投资”, 教育投资可以带来巨额利润。但他又认为人是不可买卖的, 因而拒绝“人力资本”这一概念。[3]

综上所述, 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以前, 经济学文献中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渊源非常丰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些研究领域及主要观点均可在前人的研究中发现其源头。

2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2.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及评析

西奥多·W·舒尔茨 (T.W.Shultz) 从50年代开始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连续发表了几篇重要文章, 成为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些文章有《教育与经济增长》 (1961) 、《人力资本投资》 (1961) 和《对人投资的思考》 (1962) 。1960年, 他以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身份在年会上发表《人力资本投资》的主题演讲, 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 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他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但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 需要耗费稀缺资源。人力, 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是投资的结果, 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文中把人力资本投资范围和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①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 概括地说包括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动的全部开支;②在职培训, 包括由商社组织的旧式学徒制;③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④不是由商社组织的成人教育计划, 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校外学习计划;⑤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这些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之间有许多差异。如前4项是增加一个人所掌握的人力资本数量, 而后一项则涉及最有效的生产率和最能获利地利用一个人的人力资本。[5]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不仅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使其冲破重重歧视与阻挠成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新的门类;而且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 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

2.2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及评价

加里.S.贝克尔 (Gary.S.Be cke r) 被认为是现代经济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 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自1960年以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和《人力资本》。

如果说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可看作教育对经济作用的宏观分析的话、贝克尔则主要从微观进行分析。贝克尔在《人力资本》一书中, 分析了正规教育的成本和收益问题, 还重点讨论了在职培训的经济意义, 也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 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果, 也都具有开拓意义。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注重微观分析, 弥补了舒尔茨只重视宏观的缺陷, 注意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收人分配结合起来。其理论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他沿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 缺乏对人力资本本质的分析, 也缺乏对人力资本全面的研究等。

2.3 丹尼森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贡献

丹尼森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的计量分析。由于在用传统经济分析方法估算劳动和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所起的作用时, 会产生大量未被认识的、难以用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来解释的“残值”, 丹尼森对此做出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精细分解计算, 论证出美国1929年-1957年经济增长中有23%的比例归功于教育的发展, 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许多人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达十多年的全球各国教育经费的猛增, 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丹尼森的研究成果。

从总体上看,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复归。人力资本理论重新证明了人, 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质量的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时期人力资本理论特点在于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及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同时, 该理论把消费真正纳入了生产过程, 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这一理论也带来了资本理论、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革命性的变化。

3 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3.1 罗默的模型

罗默在1986年发表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一文中提出了罗默模型。在模型中, 罗默把知识作为一个变量直接引入模型。同时也强调了知识积累的两个特征:第一, 专业知识的积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由于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 生产规模的扩大, 分工的细化, 工人能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专业化知识;第二, 知识具有“溢出效应”,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 生产规模的扩大, 知识也在不断地流通, 每个企业都从别的企业那里获得了知识方面的好处, 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罗默建立了生产函数:Fi=F (ki, K, xi)

其中, Fi为i厂商的产出水平, ki为i厂商n生产某产品的专业化知识, xi为i厂商其他各生产要素的向量, 表示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总和。对于这个生产函数, 罗默作了i进=1一步的假定:①对于给定K值, F是ki与xi的一次奇次函数。也即, 当整个社会知识水平固定时, 单个厂商用专业知识及生产要素投入进行生产时, 其规模收益不变。②从社会观点看, 由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 所以F值具有全球知识边际生产力的递增性, 即对于给定xi, F是K的递增函数。③单个厂商的专业化知识的积累是资本积累的减函数。

从罗默上述的生产函数及假定中可以推出如下结论:①当专业知识积累的递减速度大于全球知识积累的增加速度, 那么, 此时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当个体知识的边际生产率等于折现率时, 经济增长停止。②当专业知识积累的递减速度恰好等于全球知识积累的递增速度, 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状态。此时, 经济将按一常数增长。③当专业知识积累的递减速度小于全球知识积累的递增速度, 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 增长率将以常数增长, 趋向于无穷大, 模型是扩散的。

罗默的这个模型虽然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了, 但存在两个明显缺陷:第一, 这个模型是扩散的, 因此, 不存在均衡解。第二, 该模型认为知识是资本积累的函数, 这意味着一个国家资本越多增长就越快, 而一般大国的资本总量总会比小国多。因此, 逻辑的结论是, 大国一定比小国增长快, 这与经济现实不相吻合。

3.2 卢卡斯的模型

1988年, 卢卡斯 (R.Lucas) 发表了著名论文《论经济发展的机制》, 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他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索洛的技术决定论的增长模型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形成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

其模型为:h’ (t) =h (t) δ[1-u (t) ]。

式中h (t) 表示表现为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 h’ (t) 表示人力资本的增量, δ表示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u表示全部生产时间, [1—u (t) ]表示脱离生产的在校学习时间。公式表明:如果u=1, 则h’ (t) =0即无人力资本积累;如果u (t) =0, 则h (t) 按δ的速度增长, 即h’ (t) 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 卢卡斯在模型中强调劳动者脱离生产、从正规或非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将人力资本纳入了增长模型。另一方面, 新经济增长模型从经济增长模型中阐发其人力资本理论, 将对一般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强调变成了对特殊的知识即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强调, 从而使人力资本的研究更加具体化和数量化, 极大地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 也使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4 人力资本理论相关研究总结

4.1 将对能力 (ability) 的研究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从而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空间。

在人力资本理论之前, 对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领域。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发展时, 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物质财富的研究, 而忽视了对人的发展的研究, 在他们的理论中, 能力更多地来自于天赋等外在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之后, 能力具有了经济学的含义, 并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2 突破了资本同质性假设, 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

在传统资本理论中, 隐含着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资本同质性, 即所有资本都是相同质量的, 它们之间只存在着数量差异, 简单而言, 即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一假设使得传统资本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这一假设。它们认为, 资本存在着两种形态, 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 称为物质资本;另一种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等, 称为人力资本。

4.3 丰富了资本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

在传经的资本理论中, 只有物质资本一种形态。经济增长理论也依赖于物质资本的大小。这使得其不能够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理论正是针对这一困境而提出的。舒尔茨提出的研究结论是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3%, 丹尼森得出的结论是23% (丹尼森, 1987) 。显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 将人力资本纳入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有客观必然性, 而且也使得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解释力增强。

4.4 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当代经济研究的新领域, 丰富了经济学。

传统西方经济理论中, 有少数经济学家, 如亚当斯密, 也曾把人所获得的有用知识作为国民的看待, 也曾看到了人的知识、能力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和教育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但是, 这些思想并没有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本质来讲, 人们仍是把物质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进入20世纪后, 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的质量对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 舒尔茨等人正是对这一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终于形成了一套新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把由教育而形成和提高人的知识、能力作为经济增长的巨人源泉加以系统、全面的论证, 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 形成了教育经济学、家庭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新兴学科, 使得经济学研究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

4.5 人力资本投资属生产性投资的观点。

人力资本主要是由教育形成的, 如果把教育的结果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因素来看待, 那么投资教育的巨大费用就不能看作纯消费, 而应该看作生产性投资, 承认教育具有经济上的价值, 把教育费用视作一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在的生产性投资, 并不会贬低学校教育的价值, 也不会与教育的其它功能产生矛盾。但是我们也应看到, 人力资本理论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 对于许多问题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对人力资本形成的研究侧重于经济因素, 而忽视非经济因素如制度环境、文化等;注重人力资本形成配置, 忽视人力资本配置中的核心, 产权问题的研究, 导致许多问题的解决找不到合适的路径。

摘要:本文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 着重阐述了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流派。在理清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主线演变的同时, 对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一些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评述。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形成,发展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1964.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57—258.

[2]Mill John.1969.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New York.P.187.

[3]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920, London, P.229.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篇9

经济增长问题向来是经济学家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因。阿罗(Arrow1962)提出了“干中学”模型,将技术进步作为资本积累的副产品率先引入了经济增长模型[1]。宇泽弘文(Uzawa 1965)提出了第一个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模型,他定义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具有线性性质,试图通过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解释长期经济的持续增长[2]。罗默(Romer 1986)将Arrow模型向前推进一步,他认为,知识积累是厂商投资决策的产物,而非人类经济活动的副产品,知识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可以使知识投资的社会收益呈现不变或递增趋势,这样即使人口增长增长率为零,经济也能持续增长[3]。卢卡斯(Lucas 1988)在Uzawa的基础上,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直接引入了生产函数中,他假设技术进步率是一个常数,人力资本积累不需要资本投入,与劳动者用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时间份额有关,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没有人力资本积累就没有经济增长的结论[4]。罗默(Romer 1990)建立了一个中间产品扩大型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5]。他假设人口和劳动力供给不变,经济体中人力资本总量不变。得出了均衡经济增长速度只与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总量呈现正向关系的结论。雷贝洛(Rebelo 1991)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非可再生资源,重点研究了税收、储蓄率对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6]。他的包含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型,考虑了物质资本投入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是对传统人力资本积累方程的一个改进。里德(Redding 1996)将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投资同时内生于经济增长模型,他假设人力资本积累和研究开发都需要投资才能进行,得出了研发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互动决策的博弈过程[7]。

上述增长模型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新技术和人力资本这两种要素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因,而新技术、人力资本的生产又依赖于现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投入。考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分配结构,究竟多少投入产品生产、多少投入研究开发、多少投入人力资本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弄清投资结构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有助于政府投资策略的选择,因此在理论上和政策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在经典内生增长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内生于经济体中。文章通过引入“物质资本投资比例系数”和“人力资本分配比例系数”重点考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教育部门、研发部门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分配对均衡经济增长速率的影响。此外,本文的模型设定,全面考虑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各种机制;人力资本的要素作用,人力资本的本部门溢出效应,以及人力资本对于其他部门的溢出效应。关于新技术,本文也同时考虑了技术进步对研发部门、人力资本生产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影响。因而,本文的模型设定,使研发部门、人力资本生产部门、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更加严密。

二、一个引入投资结构的三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构建

假设:经济系统中有三个部门,物质生产部门、研发部门和教育部门。1.所有的人力资本H均由教育部门生产,HE用于本部门人力资本生产,HA投入研发,HY投入生产;2.所有的新技术A均由研发部门生产,新技术对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具有不同的外部效应,可以用不同的外部性参数来表示;3.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出Y一部分为政府财政收入KG,一部分为居民消费C和储蓄KC。假设居民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和政府财政收入一起由政府部门统一进行规划,分别投入到教育和生产中,为KE,KY。根据以上假设,我们可以把经济系统描述为如下所示的三部门生产模型简图:

考虑一个社会计划者问题,假设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σ表示相对风险规避系数(σ>0);ρ表示时间贴现率。

假设物质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为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函数具体设定为如下形式:Y=KYα(AHY)1-α0<α<1

其中,A为现有技术水平,KY表示投入到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品;HY表示投入到物质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本。假设资本的折旧率为0,则资本的动态积累方程为:=Y-C

假设教育部门人力资本的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因子,教育部门现有人力资本存量,政府对教育部门的投资和现有技术水平对教育部门的溢出效应有关。则人力资本的动态积累方程为:=ωAγHEKE

其中,ω表示人力资本积累因子;A为现有技术水平;γ代表现有技术对教育部门的外部性;HE表示教育部门现有人力资本存量;KE表示对教育部门人力资本生产的物质资本投入。

假设研发部门新技术的发明与投入到技术研发中的人力资本数量,以及现有技术水平有关,则技术积累的动态方程为:

其中,δ表示技术积累因子;HA为投入到技术研发中的人力资本数量;A表示现有技术水平;Ф代表技术的外部性;Ф<0表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越来越难;Ф>0为技术具有正的外部性;Ф=0为技术的进步独立于现有的技术水平。

在分析了消费者和各生产部门的行为以后,我们来求解均衡经济增长路径。

假设:HA=(1-θ1-θ2)H,Hγ=θ1,HE=θ2H,Kγ=μK,KE=(1-μ)K

构建模型如下:

这个最优化问题的现值Hamilton函数为:

其中,λ1,λ2,λ3分别为人力资本、新技术、物质资本的影子价格。根据动态最优化理论,

对控制变量C、μ、θ1、θ2的一阶偏导为0,可得:

影子价格的变化率为:

根据以上条件,我们可以解得:

三、模型结果分析

由模型推导结果可以看出,平衡增长路径上总产出的增长率等于人力资本增长率加技术增长率。这说明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决定均衡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此外,平衡增长路径上,人力资本增长率与技术水平的增长率存在线性关系。技术水平的外部性参数准,决定了人力资本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的大小。准越大,均衡经济增长率也越大,说明现有技术对研发部门的溢出效应会对均衡经济增长速率产生影响,而现有技术对人力资本生产部门的溢出水平γ不会对均衡经济增长速率产生影响,说明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生产影响不大,人力资本生产主要依靠现有人力资本存量和政府对人力生产的物质资本投入。最后,总产出的增长率、技术的增长率、人力资本增长率与分配到人力资本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本比例正向相关。这意味着留在教育部门的人力资本越多,均衡经济增长率越大,也即对人力资本分配时,应该让尽可能多的人留在人力资本生产部门。根据θ2,θ1与μ的关系式,可知μ越小,θ2越大;θ1越大,θ2越大。这意味着,对于物质资本,分配到人力资本生产部门的物质资本越多时,均衡增长率越大;而对于人力资本,分配到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和物质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本越多,均衡经济增长率越大。也即,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应该尽可能多地分配到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均衡经济增长率才会越大。

摘要:针对已有的内生增长模型忽视物质资本投资对人力资本生产和技术研发影响的现状,文章建立了一个考虑物质资本投资结构和人力资本分配比例的三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推导结果表明:均衡经济增长率与分配到教育部门的人力资本比例和物质资本比例成正比,而与分配到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资本比例和分配到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数量呈反比。

关键词: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投资结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Arrow,Kenneth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2):155~173

[2]Uzawa H.,Opti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65,6(1):18~31

[3]Romer 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

[4]Lucas 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5]Romer 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6]Rebelo,Long-run Policy Analysi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500~521.

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篇10

人力资本主要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 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 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其水平及结构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本的作用性质。人力资本水平展现了人力资本的作用效益, 人力资本结构主要展现了人力资本形式。上述两方面内容共同作用, 构成了人力资本的主体, 是衡量人力资本的关键。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上就开始掀起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研究的热潮。为了研究其内在关联, 经济学家构建了相应的“增长模型”和“发展模型”, 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对比不同人力资本下区域经济的增长状况。21世纪初期, 经济学家证实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即良好的人力资本水平及结构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反之则限制区域经济增长速度, 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学领域认为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结构均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状况, 尤其是在不同的资本结构下, 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这是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重要关联。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变量设定

本文主要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数据基础上确定两者之间的本质关联。研究过程中主要选取经济增长指标、人力资本指标作为主要参量;主要划分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 选取2000~2011年的四大区域GDP作为区域经济数据, 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状况, 选取2000~2011年人力资本存量数据反映区域人力资源情况。

(二) 处理及分析

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整体上处于良好的态势, 增长速度较为明显, 尤其是在2006年以后,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整体呈现加快的趋势。而在东部地区、东北地区、 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的过程中,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其次为中部和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慢, 其具体状况见表1。

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 全国人力资本随着年份的增加逐渐上涨。从2000年到2011年, 人力资本涨幅超原来的5倍。除此之外, 四大地区人力资本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以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最优, 中部次之, 东北地区最差, 其具体状况见表2。

在关系度研究过程中确定系数 (R square) 数据高于0.9, 拟合优度较高, 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其具体状况见表3。

三、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关系下的优化措施

从关系角度上来看, 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因素之一, 能够与物质资本一同甚至能够替代物质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为了获得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是一个有效途径;人力资本存量相同的区域, 因为人力资本内部结构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发展状态, 在重视人力资本水平的同时, 还要重视人力资本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要把握好人力资本水平与人力资本结构的配置, 做好人力资源的均衡。这样才能够实现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 实现人力资本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全面优化。区域经济增长目标下人力资本优化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人力资本政策制度, 对人力资本环境进行合理构建, 在上述基础上加大人力资本控制, 从而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效益, 其具体表现在:①人力资本制度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人力资本的质, 将量变转变为质变, 注重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在教育投入过程中, 要将素质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追求, 全面培养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知识型、应用型人才;②人力资本优化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人力资本氛围建设, 形成正确的人才价值观, 最大限度改善人力资本的作用状况, 实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对人力资本结构层次进行划分, 合理配置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③在人力资本管理过程中构建针对性组织体系, 形成系统化、层次化人才队伍, 为人力资本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要对上述人才进行全方位培养和考核, 确保人才能够真正符合人力资本发展需求, 从而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摘要: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结合20002011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数据, 构建数学模型, 对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并从人力资本水平及人力资本结构角度出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政, 佟鑫.企业家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于动态面板和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 2012, 01:26-33.

[2]朱承亮, 师萍, 岳宏志, 韩先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J].中国软科学, 2011, 02:110-119.

[3]许长青.人力资本、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02:90-96.

[4]金相郁, 段浩.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面板数据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10:22-30.

[5]Romer 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6]Barro, R.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篇11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本在企业的运营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文章以410个上市公司2011年到-2013年间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了董事会成员学历和职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时进一步考虑了在不同所有权性质以及盈利能力之间企业的差异。结果验证了董事会成员学历水平和职称水平均对公司业绩有促进作用;并且也部分验证了在不同所有权性质以及盈利能力的企业中影响效应的不同。

关键词:董事会;企业绩效;新常态

一、 引言

伴随着知识经济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知识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知识理论学派认为所谓企业就是各种知识的有机组合体,知识的不可模仿性和稀缺性是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企业中,无形的“资本”与有形的“资本”同样对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绩效和加快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董事会作为连接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桥梁,是公司重要的信息来源和资源渠道,为公司起到了重要的“智库”作用。具有较高知识储备的董事会高效优质的发挥其咨询职能,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掌舵启航。本研究从董事会这一视角入手,探讨董事会知识储备如何对于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同时,我国企业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独特的制度环境下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所有权性质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董事会人力资本在企业绩效提升中所发挥的作用。此外,不同经营状况下的企业,盈利能力的差异也会进一步反馈在董事会成员利用其人力资本优势,通过对企业的战略引导,从而在对企业绩效影响上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本研究对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做出了相应的研究。

二、 文献梳理与假设提出

所谓人力资本,主要指在企業经营活动中以知识为主体进行参与并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资本形态,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知识型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高管属于企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而企业的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作为公司决策的最高机构,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董事会对企业战略的责任承担具有合法性,并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董事会人力资本在企业中主要体现的方面就是董事会成员能力地发挥,这主要以董事会资本为依托,董事会成员能否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专业经验,有效地履行监督控制、战略咨询以及资源依赖等职能。而董事会人力资本在董事会成员的能力发挥中的体现与董事会职能的履行程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董事会成员的教育背景、技能水平、工作经验都是董事会成员自身能力的职能发挥的资本,即董事会人力资本的体现,董事拥有的能力越多越强,在进行公司的战略决策就愈发有效,企业的绩效就会好。并且董事会内部成员间的信任与沟通,有利于其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力的充分发挥,保障企业战略能够在董事会的建议与监控下的有效制定和实施,因此对于企业的绩效有着积极的影响。

经济新常态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是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制度环境,促进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经济时期,面对着转型经济时期独特的制度环境,与成熟制度环境下的市场经济不同,面对着高度的不确定性,而所有权形式的多样性也是转型经济时期企业的一项重要特征,不同所有权形式的企业在战略目标上有所不同。因此,所在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不同,董事会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绩效影响作用效率的发挥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时,企业的盈利能力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经济效益的好坏。金碚和李钢(2007)认为,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的竞争力的客观反映。因此,盈利水平不同表明了企业见的竞争水平的差异,也就是对企业的战略决策效果的客观反应,同样企业盈利水平也是企业战略决策者行为的客观体现,与企业的战略决策层面,即董事会成员的知识结构,行事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影响。

1. 董事会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所谓董事会人力资本就是董事会成员知识水平以及能力的体现,是董事会成员贡献给董事会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专业技能等多元化组合,本文中关于董事会成员的知识水平主要从董事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职称背景衡量。管理人员平均学历水平体现出管理者较高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并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安同良,2003/2004)。高学历的董事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以及更强的学习能力,因此也就能够很好的应对外界环境所带来的挑战。而董事会成员获得的职称身份则代表着董事会成员掌握了相关行业的先进知识经验。董事会成员的学历教育和职称认证都会影响其认知方式、知识积累以及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左右个人选择偏好,进而影响董事的战略选择偏好(Jensen &Zajac,2004)。孙海发等(2006)研究认为,高管团队的平均教育水平对公司绩效有一定影响,研究指出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的团队平均受教育程度也更高,因此可以有效的利用管理手段和技术创新等来提升企业绩效。Ballot等(2001)研究指出,管理人员技术专业水平的高低能够影响其对新技术和新流程的使用和生产力转化,进而降低公司成本,开发公司新的产品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培养新的客户群,因此对于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公司管理人员知识水平较高对公司业绩将会有促进作用。同时,管理人员技术专业水平的高低能够促进新技术和新流程的使用和生产力转化,对于公司业绩有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1a:董事会成员平均学历水平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

假设1b:董事会成员技术职称水平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

2. 企业所有权性质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中,董事会代表着企业的决策层面,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机制,不同所有制企业,董事会发挥作用的效用也不同,从而对于董事会在企业中所起到作用的发挥程度也有影响。国有企业董事会成员选拔并不依靠市场机制而是依靠行政任命(李卫宁、郭月娟,2011),故董事会个人能力与公司业绩之间相关性应当并不强烈。并且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用机制的非市场化,包括技术或者运营类高级管理人才任用可能受到非技术能力的影响,任用非技术专业学历出身的人员。而相反的,一些技术学历人员担任非技术管理人员的几率也远远大于私营企业(李新春、苏晓华,2001)。故此假设:

假设2a:董事会成员平均学历水平对国有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低于私营企业;

假设2b:董事会成员技术职称水平对国有企业绩效促进的作用低于私营企业。

3. 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对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客观反映,也是同时也是对企业先前经营活动效果的系统性反映,进一步全面客观的反映企业综合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盈利发展趋势,可以帮助企业的战略制定者,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进而预测未来和引导结果。

从企业盈利能力角度,高学历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公司外部延请的高学历经理人,对于亏损企业而言更能被利益相关人接受,“合法性”更强(Zimmerman et al.,2002)。亏损企业在亏损条件下也更倾向于雇佣和更换学历更高的管理人才。并且在盈利企业中,其企业盈利与技术应用和管理人员技术能力有较强的相关性,而亏损企业也与技术落后有关(何强、陈松,2011)。在盈利企业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才能的业绩转化能力更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才能对于企业业绩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本文有如下假定:

假设3a:董事会成员平均学历水平对于亏损企业业绩的促进作用高于盈利企业绩效促进作用;

假设3b:董事会成员技术职称水平对于盈利企业业绩的促进作用高于亏损企业绩效促进作用。

三、 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本文选取了410个上市公司2011年~2013年公布的年度报告中的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其中上市企业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共1 410个观测值。本文利用上市企业公布的公司董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进行评分,得到公司董事会成员教育程度异质性,评价不同教育水平和程度的公司董事合作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作为自变量。并且为了排除内生性,优化模型效果,本文对企业绩效按照行业中位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取对数作为因变量。仅仅使用以上变量无疑会产生内生性问题。因此根据Hermalin和Weisbach'sBlackwell(1998)的研究,本文选取了公司资本负债率、公司销售成本、公司管理成本、公司上市时间、公司成立时间和行业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内容如下:

(1)自变量。①董事会中高学历成员比例(Hdegree):当期董事会中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与全体董事会成员比例;②董事会成员中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Tdegree):当期董事会中有技术学历人员与全体董事会成员比例。

(2)因变量。企业绩效(ROA):总资产回报率,按照行业中位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取对数。

(3)控制变量。①公司销售成本(Sale)依据公司发布的当财年公司资产总额为准,单位为元;②公司管理成本(Management)依据公司发布的当财年公司资产总额为准,单位为元;③公司资产负债率(Cdr)公司当年总负债/公司当年总资产,为百分率;④公司上市时间(Pyear)当期所在年份减去公司上市年份,单位为年;⑤公司成立时间(Byear)当期所在年份减去公司成立年份,单位为年;⑥行业虚拟变量(Dumsic)公司所涉及行业虚拟变量。

2. 模型构建。基于2011年~2013年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和相关变量,本文利用面板数据Tobit方法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如下:

除了全部数据的回归外,本文进一步对数据进行了分组,按照公司的产权性质以及公司的盈利水平为标准分为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亏损企业、盈利企业这四组。之后对这四种子类别数据进行回归,对董事会人力资本在这四组条件下对企业业绩产生的效应进行估计和分析,结果以及分析将在。

四、 结果分析

1. 相关性分析。根据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本文发现董事会成员中高学历成员比例、董事会成员中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这两个變量都在10%水平下显著,董事会成员中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在1%水平下显著,并且其相关系数均为正数,这初步证明了我们的两个主要假设。另外,本文所选取的控制变量其相关系数都有较好的显著性,可以说明控制变量选取得当。

2. 实证结果检验。本文利用STATA12.0对所预设的模型进行了回归,模型回归Wald chi2统计量和对数似然统计量统计值都较大,拟合效果和模型整体显著性程度良好。通过回归结果发现董事会中高学历成员比例以及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对于公司业绩有着正向的作用,因此假设1a、1b成立。

通过对股权所有制形式进行分组的子样本回归发现,私营企业董事会中高学历成员比例促进公司绩效,而国有企业则相反。由此可见非市场化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命和选拔方式并没有实现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合理安置和使用,国有企业存在管理人才任用上的学历信号失真(龚玉池,2001)。同时,私营企业的董事会成员中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同样促进企业绩效,而在国有企业中则无影响,可见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选拔方式,对于科技人才也并未能很好的发挥其专业优势和作用,假设2a、2b得到验证。

另外,通过对盈利能力条件进行分组的子样本回归发现,亏损企业董事会中高学历成员比例促进企业绩效,而在盈利企业中则无影响,假设3a成立。对回归系数进行Z值检验,发现在亏损企业和盈利企业中对绩效的影响并不存在差别,因此有假设3b未通过检验。这主要是由于亏损企业中技术人才对绩效的影响更多的在于亏损企业缺乏合格的技术人才而未能对技术人才的技术能力充分利用,其内部技术人才的效率与盈利企业并无显著的区别。

五、 启示与讨论

通过对410个上市公司2011年~2013年间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发现董事会成员学历水平和职称水平均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并且在国有企业中,董事会成员平均学历水平和技术职称水平的促进作用低于私营企业;而在亏损企业中仅董事会成员平均学历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高于盈利企业。这说明董事会成员的教育背景、技能水平、工作经验这些董事会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力的储备可以保障董事会成员自身能力的职能发挥的资本,进而有助于董事会成员在进行公司的战略决策行为时的有效性,提升企业绩效。

从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深化改革是解决新常态下中国企业改革面临的新问题的关键。知识是先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转换思维,适应新常态,在当代企业中,优化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是加强董事会建设,其中对董事会的知识资本的储备尤为重要,打造“知识型”董事会,是董事会成员在企业战略决策的日常参与行为中,充分发挥其“智库”本色,有助于有效的发挥董事会成员在企业中的咨询建议职能,进而保障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同时考虑到转型经济时期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如何提高国有企业中董事会战略参与的合法性,激发国有企业董事会人力资本在提升企业绩效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也是国有企业治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金碚,李钢.中国企业盈利能力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236):5-14.

[2] 安同良.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J].经济研究,2003,(7):76-84.

[3] Jensen M,Zajac E J.Corporate elites and corporate strategy: How demographic preferences and structural position shape the scope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6):507-524.

[4] 孙海法,姚振华,严茂胜.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对纺织和信息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6,(6):61-67.

[5] Gerard Ballot,Fathi Fakhfakh,Erol Taymaz.Firms'human capital,R&D and performance:a study on French and Swedish firms[J].Labour Economics,2001,(8):443-462.

[6] 李衛宁,郭月娟.国有企业CEO继任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践回顾[J].改革与战略,2011,(5):147-149.

[7] 李新春,苏晓华.总经理继任:西方的理论和我国的实践[J].管理世界,2001,(4):145-152.

[8] Zimmerman M.A., Zeitz G.J.Beyond Survival: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3):414-431.

[9] 何强,陈松.董事会学历分布与R&D投入: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2):122- 144.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篇12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一、人力资本概述

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之一,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人力资本理论的相关问题研究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确切地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舒尔茨、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的定义上也有细微的不同。总而言之,有以下几点是明确的: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体能、知识、技能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第二,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第三,一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接受教育获得的。因此,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核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教育投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其作用也大于物质形态的投资。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首先要人才来掌握,其次更需要人才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国家的经济增长其实是人才能力发挥的体现。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一方面直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作为内生要素存在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名塞尔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是建立了广为采用的人力资本收入模型。名赛尔提出著名的名塞尔收入函数,名塞尔模型的突出特点就是,受教育年限是收入的决定变量,因此受教育年限的数据可以被用来估计不同教育体系的国家的教育回报之间的比较。同时,名塞尔认为收入差别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个人在人力资本质量上存在差异。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专注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在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有学者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非常显著的,也有关于该问题比较独特的看法。

温静的《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建立相应的经济增长与要素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根据Solow模型和Lucass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的基本框架,构建人力资本外部性增长模型方程为:Yt=AtKtαLβHtχeε,该模型增加了随机扰动项相对是比较严密的。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初等教育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而中高等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出现负影响。

王芳等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对福建省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对福建省教育经费和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以协整理论为依据,对该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教育经费年度统计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福建省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没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李发昇和张维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一文看法比较独特,认为人力资本并不是直接的投入要素,将其作为投入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文章中采用AK模型,把人力资本作为影响要素而非投入要素处理。得出的结论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自身承载的智慧作用于创新、劳动工具承载的智慧作用于生产来实现的。

胡乔林和李思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研究》中在基本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出生构建一个模型,得出结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不仅内生于劳动投入的有效劳动(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还具有显著的外部性作用(体现在人力资本水平方面),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能较大幅度地提高产出量,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三、相关评述

尽管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上已经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实证研究分析中还有一些问题的存在。

首先,人力资本指标的选取不一致,有些从投入的角度分析,有些是从产出的角度分析。从产出的角度分析,由于劳动者实际提供的人力资本与应得的报酬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投入的角度分析一般有这几种选择: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各级教育的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学历指数法等。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指花费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所有教育经费投入,一个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就等于他从受正规教育开始,到受最终教育层次毕业时,花费在他身上的所有教育经费总和。根据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的定义,教育投资只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多种形式之一,如果只考虑教育的作用,而其他投资要素进行综合估计,这样在测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际上就变成了测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赵雪梅的《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一文对指标的选取就克服了这个问题。文中指出贝克尔通过论证指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由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卫生健康投资、人力资本流动投资构成。通过教育支出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即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熟练程度,进而增加未来收益;卫生保健支出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工作能力。因此如果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关系,由于人力资本流动投资和培训投资的数据缺失,可以将教育经费和卫生总费用作自变量用来用。对于该模型的认识是完全可以将教育经费和卫生总费用这两者相加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变量,再选择合适的生产函数扩展模型。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力资本投资变量的选取都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如果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国家,我们可以这样考虑,毕竟国与国之间人才的流动性还是低于国内人才流动性的。但是如果研究对象是某一地区比如某个省份,那么将教育经费作为变量就不一定能准确反映人力资本的投资了。比如陕西省作为中国继北京、上海之后的教育大省,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教育经费的投资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却远远不及北上广地区。不像自然资源,教育成果即人才有着很强的流动性,陕西省财政支出支持发展教育事业,但是这个结果不是仅由陕西省享用的。所以这时候把教育经费作为人力投资的变量就不能准确反映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用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投资资本的变量来构建模型。

关于概念的选择问题。人力资本投入量有些论文定义成劳动力数量投入。本文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妥当的。劳动力投入量反映的是参与劳动的人员,这些人员中包括接受过教育的和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未接受教育的劳动力所具有的劳动力是没有经过教育和培训的。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指的就是会引起外在效应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并且他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如果我们把未接受教育的劳动力不认为是人力资本投入的成分的话,那么在讨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中这个变量也是可以不加以考虑的。

其次,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于经济增长关系是研究的方法比较多。在模型的选择问题上,大多数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其扩展模型作为模型的基础。也有部分学者以一元线性回归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赵雪梅的《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教育费用那个和卫生总费用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反过来经济增长也对教育费用和卫生总费用具有促进作用,它们之间具有双向促进作用。

上一篇:武警干部下一篇:室内空间中的景观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