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导生制(精选10篇)
大学生导生制 篇1
一、“新生导生制”与大学生自我管理
(一) “新生导生制”及其溯源
“导生制”由安德鲁·贝尔 (Andrew Bell) 和约瑟夫·兰卡斯特 (Joseph Lancaster) 于18世纪首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导生制”在节省办学经费、扩大办学规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导生制的本质是学生的自主管理, 在实施过程中导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 其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新生导生制”是“导生制”的发展与创新, 是教育大众化和精英化发展的双向选择。“新生导生制”是基于朋辈教育理论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而来的。通过选拔思想积极向上、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工作经验丰富、沟通能力较强、具有服务意识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导生”, 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大一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生活指导, 引导大一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目标、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新生导生制”的实践与推行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是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
(二) “新生导生制”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创新载体
“新生导生制”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创新载体, 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有效形式。新生导生作为新生年龄相仿的朋辈群体, 与新生交流接触可以在一种轻松、自由、平等、友好的氛围中展开, 双方形成积极的良性互动, 帮扶效果也会更加明显。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引导, 可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环境, 及时完成角色转换与定位, 培养专业兴趣, 使学生终身受益。新生导生帮助新生的过程实际上一种“新生导生—新生”之间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开展有针对性、亲情化、个性化的教育引导工作的同时, 新生导生时刻以辅导员助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激发自身潜能, 努力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二、“新生导生制”的职能体现
(一) 思想引领
在复杂多元的价值传播战中赢得大学生信任、坚定大学生信仰、引领大学生发展, 就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新生导生作为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具有榜样示范作用, 他们可以在新生班级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感恩教育等, 引导大一新生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 鼓励新生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贾可卿指出, 思想引领的关键在于按照民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 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增强主导性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魅力。对于新生导生而言, 增强自身才干是实现思想引领职能的关键所在。新生导生和新生年龄相仿, 存在趋同性和相近性, 可以在充分了解新生需求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思想引导, 并以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感召大一新生。
(二) 学业指导
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学习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学习的专业性要求大一新生既要了解专业前沿知识, 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更是对大一新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多数新生在初期难以适应。因此, 协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是新生导生的另外一项主要工作。新生导生在充分了解新生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专业教育, 激发新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求职欲望, 引导新生对专业发展、未来就业等有积极的认知;除了在专业课程学习给予新生帮助外, 新生导生还可以通过课外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学年论文、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思路和帮助, 引导新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 管理服务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发展。大学生亦是如此, 初入大学, 新生要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关系等等,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和主动承担意识。当学生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发生矛盾时, 新生导生要发挥协调者的职能;当新生学习动机有误、学习态度不端正时, 新生导生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和指导;当新生不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时, 新生导生就要亲切告知;在新生导生面前他们不会存在防御心理, 当新生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 新生导生要主动帮助其想办法, 帮助其渡过难关。平日学习生活中, 新生导生还要督促他们认真学习、遵守校规校纪, 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服务。
(四) 心理疏导
朋辈教育要与其他同学通过某种联系和缘由为介入点。新生导生就是大学生自我管理合理恰当的介入点。新生导生经过与新生的相互帮助、鼓励和支持, 建立了良好的情感联结, 形成了和谐互助的朋辈关系。新生存在心理困惑时, 新生导生应给予他们更多地关注, 耐心地倾听, 运用已掌握的心理疏导的相关技能, 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惑, 缓解心理压力, 及时将不良心理状态遏制在萌芽状态;当然, 也存在相当一部分新生性格内向, 个人相对封闭, 他们通常不会外露情感, 也不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 新生导生要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 用敏锐的观察力关注每位同学, 发现异常状态时, 及时地进行梳理、分析, 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处理的情况, 及时向辅导员汇报, 由辅导员或学校专业的心理老师做好相关咨询和疏导工作。
三、“新生导生制”的运用现状
(一) 新生导生言行不规范
新生导生的一言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大一新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新生刚入校, 对于同专业的高年级学生, 尤其是品学兼优的新生导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访谈中发现, 有新生导生不注重个人言语、仪表, 在新生中没有公信力, 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有新生导生存在酸葡萄心理, 误导新生, 自己觉得学习更重要, 告诉新生应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有新生导生在大一新生选课时向其传递不良信息, 告诉他们有的老师上课不点名、考前给范围等, 间接左右新生的想法。这些言行背后的影响都是极其恶劣的, 亟待教育和引导。
(二) “辅导员-新生导生”定位不准确
一是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新生导生制”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路径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可以放任不管, 将所有的事情和工作交由新生导生负责;部分辅导员对工作缺乏全面、宏观地引导和把握, 没有对新生导生充分授权, 在新生代导生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指导和帮助。二是新生导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充分实现。部分新生导生缺乏班级管理经验, 工作方法不恰当, 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 容易出现学生不认同、不配合、不参与的局面;部分新生导生态度不端正, 以“管”代“导”, 极易引发新生反感;也存在部分新生导生无法处理好学习和助人的关系, 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学生自我管理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三) “新生导生制”持久性不足
一是新生入校初期, 新生导生工作认真负责, 具体工作开展井井有条, 为新生提供了有效地帮助和指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生导生学业任务的加重、能力有限等原因, 新生导生的存在趋向于形式化, 新生导生“导”的形式也过于单调, 实质性内容缺乏。二是新生导生的培训并非持续性的, 新生导生只有经过培训, 具备一名导生应有的技能才能为新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但是部分学校仅在新生入学初对新生导生进行培训, 培训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形式单一;培训内容枯燥, 缺乏实用性和有效性, 新生导生“积聚能量”不足, 工作开展受限。
(四) “新生导生制”考核体系不健全
一是评价主体过于主观, 对新生导生的考核主要由辅导员完成, 辅导员在评价新生导生的过程中容易受个人情感因素影响, 主观性较强。二是评价内容缺乏系统性, 当前的考核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新生导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新生导生工作效果的体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 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但新生导生的考核往往是在一学期后, 此时, 可评价的量化指标较为局限。
四、“新生导生制”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中的有效性策略
“新生导生制”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路径, 是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举措。探索“新生导生制”的有效策略, 对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促进作用。
(一) 能力提升策略
提升新生导生的能力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一是横向提升专业能力。导生的选拔由各学院辅导员负责, 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 为大一新生配备优秀的新生导生。新生导生经过选拔后, 必须积极参加短期的集中岗前培训, 明确新生导生的工作意义、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言行规范等系统内容。二是纵向提升实践技能。工作过程中, 定期召开专题培训, 主题可涉及专业学习、人际沟通、心理问题预防、压力排解等多个方面, 为新生导生提供操作技能上的支撑。还可以通过工作交流会、座谈会、沙龙等活动, 为新生导生提供答疑解惑的平台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新生导生聚集在一起分享经验, 吸取教训, 在交流中提升。
(二) 双主体策略
充分发挥辅导员和新生导生的双主体作用, 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保证。一方面, 切实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应贯穿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的全过程。新生入校阶段, 辅导员加强引导和宏观组织;过程控制阶段, 辅导员加强监督和指导。辅导员要及时与新生导生沟通, 掌握学生的情况, 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解决, 少数存在的个性问题分类指导, 实现学生工作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 引导新生导生树立主体意识。新生导生要想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必须树立坚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才能将“导”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落实到新生中。与此同时, 新生导生要端正态度, 新生导生和新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绝对避免高高在上地“俯视”新生。
(三) 过程监督策略
新生导生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仅仅依靠新生导生自身的素质和责任感是远远不够的, 严格的过程监督是确保新生导生顺利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对于新生导生在帮助大一新生的过程中出现的不恰当行为和言语进行及时地批评指正, 并指导新生导生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反思, 不断改进工作缺陷, 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对于认真负责、表现优秀的新生导生, 辅导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奖励, 可以通过学生活动经费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可以给予一定的通讯补贴, 也可以通过参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志愿者等形式给予精神奖励。总之, 辅导员的监督应贯穿新生导生工作的全过程。
(四) 综合评价策略
综合评价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一是确保评价主体的全面化, 对新生导生的最终评价应在其服务一年后进行, 由辅导员评价、新生导生自评、新生导生互评、新生评价四个维度构成, 分别占一定的权重;二是实现评价内容的系统化, 从工作内容 (思想引领情况、学业指导情况、管理服务情况和心理疏导情况四个方面) 、工作方法、工作成效、满意度等几个维度展开, 保证评价公平、公正、客观地开展;三是保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采取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对新生导生的思想品德考核通过定性考核来完成, 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 如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奖情况等通过定量考核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高一方.浅析导生制度与大学生管理能力培养[J].大学教育, 2016 (02) .
[2]刘月秀, 邱冠文.大学新生教育:挑战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4) .
[3]吕小亮, 时晓建.培养历史思维: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 2015 (02) .
[4]贾可卿.思想引领的三种方式[J].贵州社会科学, 2016 (06) .
[5]宋强玲.大学生朋辈教育的优势及实践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4 (11) .
[6]周频.基于导生制的混合式新生入馆教育模式探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 (09) .
大学生导生制 篇2
其组织形式如下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 然后由这些学生做“ 导生” , 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教学, 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 是教师的助手。由于导生的帮助, 教师教学的工作量大大减轻了, 从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这种制度在教师资源缺乏的情况下, 在教育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大学城的校址大都选在市郊, 而专任教师居住地一般位于市区, 这样受交通方式的制约,教师一般就成了一种随班车而来, 坐车而去的“侯鸟”。这种侯鸟式的教学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即无法保证师生之间拥有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实施导生制则可以弥补导师制之不足。
此外, 导生制在大学城中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导生是理想教育的启蒙者、专业发展的指导者、生活方面的咨询服务者。导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帮助老师进行教学的助手, 他们还在思想启蒙、专业导航和生活指南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因而也就具有了大学城特色。我们一年来的实践证明,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导生制的作用, 会给大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各方面带来可喜的进步。
导生制成败之关键在于导生选拔。我们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 根据学生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从中选拔出思想进步、学习优秀、有工作阅历和工作热情、生活严谨、沟通能力较强、乐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学生做导生。在导生踏上岗位之前, 首先对他们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每位导生明确职责, 树立责任意识和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同时要让导生意识到, 导生岗位是锻炼能力的良好舞台, 在这个平台上有助干他们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交际和沟通能力。
导生制建设之实践——在把导生定位为思想教育的启蒙者、专业发展的指导者、生活方面的咨询服务者思想的指引下, 在导生制建设方面主要从思想启蒙、学业指导和生活咨询等几个方面展开, 当然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互相联系, 彼此渗透的。
随着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对学生发展和教学管理而言, 网上选课是一个必然选择。完善的学分制和网上选课制给予学生较广的课程选择范围、学习的自由选择权利,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权利享有和义务承担一般情况下成正比, 所以在极大的自主权利的支配下,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对级新生而言是一个新难题。如果通过他们的自我摸索, 无疑部分同学要为此付出几门功课不及格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指导就是必要的。
导生对新生进行“考试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考前复习方法、考试纪律等注意事项”的指导,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和感受谈到奖学金评定等情况。导生的这种言传身教形式也许比老师的空头说教来得具体, 更贴近学生生活。
针对新生刚进校, 对周围环境不熟悉, 对大学充满憧憬同时又伴随着迷茫的情况下, 导生的出现滋润了新生迷茫的心田。辅导员老师在入学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安全教育、入学的心理和人际关系适应、高中与大学的学习差异、校纪校规讲解等的情况下, 导生带领着新生出现在教室、图书馆、机房, 告知附近交通情况, 介绍生活特点, 他们的讲解化解了学生心中的困惑, 同时也赢得了新生家长的肯定。
导生出色完成了自身任务, 充分发挥了理论优势和榜样作用思想上注重对新生启蒙, 促进了党建工作的开展学习上, 发挥学业方面的优势, 对新生选课、平时学习进行指导和督促生活上能够为新生提供充分的咨询, 担当了咨询服务者的角色。针对本学期导生制课题进行情况,我们通过跟踪研究、调查问卷和及时访谈的形式对其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
根据同学反馈, 导生认为大一同学缺乏主动性, 另外还有的导生认为由于时空的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生制的顺利实施,还有导生认为导生制的相关宣传不够, 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新生也希望导生能够在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更进一步。这表明应该给导生必要的指导和行动的灵活性, 在坚持原则和适当灵活性的前提下, 他们才可能创遭性地主动开展工作。
明确“导生”该做什么、如何去做, 是顺利推行“导生制”的前提条件。
学习生活指导职能。初入大学, 新生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对未来满怀憧憬与梦想, 他们会以昂扬的斗志和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同时也会对新的环境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感到茫然无助、不知所措。在新生最迷茫的时候,“导生”通过介绍学校概况、讲解课程设置、传授生活经验、化解寝室矛盾、交流学习方法、分析就业形势等, 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新环境、尽快养成好习惯, 引导他们立足现实、放眼长远、明确目标, 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律、自强的健康心态, 使他们生活能力明显改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思想状况日趋稳定、同学关系更加融洽, 大大加快了适应性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进程。
管理服务职能。“导生”不仅是教育者、指导者, 同时也要发挥管理者、服务者的职能。一是宣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经常开展课堂出勤、晚间归寝、公寓卫生检查, 协助学校做好新生日常管理。二是加强班集体和班干部队伍建设, 引导并促进优良学风和班风的形成, 使新生班级尽快走上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三是经常开展寝室维修、医疗援助、扶贫济困、心理咨询等工作, 通过自己的点滴付出和辛苦努力解决新生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实际问题, 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以上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新生思想有方向、学习有动力、生活有保障, 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机制,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信息沟通职能。“导生”是联系学校与新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其重要的工作职能之一是做好信息沟通和上传下达, 这是“导生制”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定期召开班会、班委会, 及时传达学校要求, 讨论班级问题, 提出处理意见。二是定期找新生和辅导员老师谈话, 深入了解情况, 如实反映问题,及时沟通信息。三是定期开展“导生”工作座谈会或研讨会, 师生共同分享工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提出工作设想、修订工作目标。四是以“导生”为中介建立起友好班级、共建班级, 互相联合开展文艺活动、体育比赛、趣味游戏、学习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 真正发挥“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的传统优势, 实现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三、推行“导生制”的重要意义(一)改善了新生工作效果
与以往的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导生制”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第一,“导生”与新生年龄接近, 兴趣爱好与关注的热点问题类似, 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比较一致, 不存在什么代沟, 彼此有共同语言, 更容易进行交流;第二, 新生对辅导员普遍存在畏惧和排斥心理, 他们有问题往往不愿意主动交流, 这非常不利于辅导员及时准确地掌握新生信息, 而“ 导生”没有教师的身份与威严, 他们以高年级学长的身份出现, 和新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容易被学生接受;第三,“导生”曾有过与新生相同的经历, 面临过与新生相同的问题, 由“导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经历现身说法, 可以使新生在大学初期的适应阶段少走许多弯路, 更有说服力;第四,“导生”的榜样作用会对新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品质优秀、能力突出的他们会成为新生效仿的对象, 有助于激发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几年的实践证明,“导生制”的推行使新生入学后能更快地融入全新的环境和氛围, 在学习生活的各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大大加快了新生适应性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进程, 使新生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二)拓宽了学生素质教育途径 推行“导生制”不仅新生受益,“导生”本身在工作过程中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首先, 为了在新生中树立威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导生”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他们会自觉加强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力争在各方面成为新生的榜样和表率, 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意识更加强烈。其次, 开展新生工作为“导生”提供了更多锻炼机会, 创造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的机遇和平台,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都能在工作中得到全面培养和充分展示。再次, 为了做好新生工作,“导生”必须站在管理者的高度考虑新生成长和班级发展的实际, 并结合这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工作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努力探索解决途径, 在此过程中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统揽全局的意识和观念得以增强。综上, 推行“导生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和拔尖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创新了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革, 新的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陆续出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 各高校办学层次不断增加、招生规模迅速膨胀, 学生工作队伍师资不足的问题日益显著。同时, 专职辅导员工作内容纷繁复杂, 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建设、招生与就业指导、班集体建设与管理、公寓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综合测评、学籍管理、奖励处分、特困生工作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又要积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做好教学管理、安全保卫和后勤服务等工作, 容易出现漏洞和死角。此外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日渐增多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以及长年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造成的负面影响, 新生入学时自立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集体观念淡漠等问题已经日益普遍,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生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大力推行“导生制”, 由“导生”协助学校对新生进行教育管理, 有助于延长工作手臂、缓解学校负担, 使新生工作更加深入细致、扎实有效, 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开辟了学生工作的新思路, 创新并发展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导生制”是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为保证其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 以加强“导生”队伍建设为基础, 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保障。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导生制”本身存在的先天不足, 坚持其与“导师制”、“ 班主任制”等教育管理模式配合运用, 互相支持, 互为补充, 这样才能在高校新生工作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绩。
(一)实行导生制是学校实际情况的要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不无道理。一年级大学生刚入学校,如同一名游客到了向往已久的旅游景点,或许在到达景点前,他已翻阅了此景点的内容介绍,但他要真正揭开此景点的“庐山真面目”,导游的详细介绍,无疑最为重要。
大学生刚进入大学亦是如此,在他们进入校园还对“景点”一片茫然时,“导”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二)导生制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
教育按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社会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条件,自我教育则是社会教育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而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社会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国家、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个人行为的一种约束,把教育方法当作管理手段,于是教育的过程便成为单纯由教师说教的过程。面向21 世纪,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我们教育方法就要创造条件培养人、发展人,在实施过程中,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成为双主体的互动关系。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导生制恰是来源于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一管理结构的确定,保证学生自律水平的提高。在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手段的无为而治。在社会变革时期,市场经济逐步成熟,人力资源的储备力度加大,人力资源竞争更加激烈,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急需别人的关怀,疏导、引导和教育工作十分重要。而实行导生制,导生和新生联系方便,基本上达到同吃、同住、同学习、同交流,在这方面具在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且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在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义务、道德、意志、耐挫等方面,大学生的滞后度高,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弱。低龄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乃至适应社会要求,需要有一个好的引导机制和实实在在的引导人。
导生制的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过程与传统教育相比有明显改进:在教育关系上,导生与被导生是平等主体;在教育手段上,启发、诱导更深入,更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感受度上,榜样就在身边,更贴切大学生实际;在教育效果上,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的要求,既重教育的内涵(校内、课堂内),又重教育的外延(校外、课堂外);导生和被导生个性、潜能得到了弘扬。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简称本导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管理的同时,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把本科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与研究生导师制不同,本科生导师侧重于解决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对专业产生兴趣,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问题,从根本上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而研究生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
教师思想观念上存在问题、学生主动性不高。导师不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的关系。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其工作仅限于课堂授课,而对学生如何选课、如何学习则缺乏关心;一些高校教授、专家本身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研究生指导工作,有些还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因而造成对本科生的指导不够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到本导制的有效运转。另外,学生虽然对导师制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具体的实质性内容还缺乏必要了解,主动与导师联系的意识相对淡薄。有的学生十分被动,不能主动与导师联系;有些学生只是图个新鲜,两天热度,实施效果受到直接影响。所以,导师与学生的主动与自觉,相互配合是导师制取的良好效果的保证。
导师不能“量体裁衣”正确评估学生的水平。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归根结底需要通过教师在引导学生从事科研的过程中逐步进行。本导制的开展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然而,实施过程中,常出现教师给学生安排的选题超出其所学知识领域或要求过高的情况,往往造成学生思想压力过大而打退堂鼓。由于导师面对的是本科生,实施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合理安排课题,也要耐心引导,训练学生从具有一定难度的科研课题中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并培养其自信心。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指导他们学会自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可行性分析的目的确定对比方案,分析数据。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提出研究课题的思路等。
导师制之所以能发挥较好的育人功能,其核心在于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师”的传统地位和作用。唐朝著名的思想家韩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传道、授业、解惑”[4]67,不仅具体指明了教师所承担的重任,也更加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依赖于教师。而导师制强调了教师的作用,部分弥补了现代教育体制弱化教师功能的弊端,故能发挥出较好的育人功效。
导师制目前的发展却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众多高校和众多教育人均已认识到导师制有着巨大作用,有的甚至认为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比研究生阶段更重要,因而很多高校均在积极提倡本科生导师制。如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设了“承包责任制”式的导师团队,由导师团队全面负责所导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教育任务和管理责任”。笔者所在学校也在近年来向全校推广导师制;另一方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又有着很多困难,突出的困难来自三点:一是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因为目前高校的生师比本来就大,遴选导师的条件又相对较高,导致导师数量奇缺;二是经费问题。很多高校没有本科生导师制的经费预算。如此以来,各二级学院施行本科生导师制,要么动员教师义务担纲导师工作,要么自筹经费解决导师制运行中的必要费用。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管理部门和教师从事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远未完善,怎样让导师全身心投入到导师工作中去?怎样检测和评价导师工作的成效等等,均是横亘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坎,阻挠着导师制的继续进行或深入开展。
导师制的定位不明确
各院系导师制的运行情况差异很大,一些院系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有较大促进,但从工作内容上讲,同“两课”、辅导员工作相重叠,有时甚至形成冲突。一些院系的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管理,由于扩招后导师数量远远不够,还吸收了高年级学生参加,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起到较大作用,但导师的作用发挥有限,对专业学习的指导相去尚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其一,导师制职责确定不清晰;其二,个别教师“导”得盲目,其根源在于导师对工作职责和内容不了解,对“导什么、怎么导”认识模糊;其三,各院系缺乏对导师的培训。
师生比严重偏低
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实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做出合适选择。而我国高校师生比普遍严重偏低,导致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 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质量为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然而,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为1:17,实际上,某些学校的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都超过1:20。作为导师要与学生直面接触,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责任感和爱心,是很难真正胜任的。因此,在师生比本来就低的情况下,又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导师,合格导师资源的稀缺是可想而知的。
学生和导师互动意识淡薄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双向互动过程。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说,“最好的学生就是能教给我一些东西的学生。”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由于学生和导师在新的管理模__________式下仍然存在师道尊严、师教生学的传统观念,使得导师制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互动意识淡漠,学生更习惯于洗耳恭听,老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妨碍导师制推行。如果学生只被动地听,老师也只能一味地重复性灌输,从学生那里汲取不到新的灵感或挑战,天长日久,老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建立双向互动关系。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激励措施不足在导师制实施方案中,有关考核办法的规定内容难以量化,而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影响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对于导师工作的考核,只能相对地进行评估,有时可能有失公允。同时,也存在激励措施不足问题,与承担教学与科研相比,做本科生导师的报酬偏低,义务工作的成分更多一些,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导师只能是精神鼓励。以燕山大学为例,目前尚无明确的本科生导师制考核方案及办法,更没有导师工作质量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奖励办法,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导师积极性的持续发挥。
大一新生:
独生子女大学生增加
大学生导生制 篇3
导生制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说。此学说认为,学生能从互教中获益。导生制的本质在于学生教学生。《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把导生制这一做法称为同侪辅导(peer tutoring),界定它为合作学习的一类。因为,轮流导生制是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轮流辅导或相互操练,即使在固定导生制教学中,导生要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任务,导生和学生要相互配合。
二、理论基础
导生制教学有它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导生制教学至少能得到人本理论、内在动机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的支持。
根据人本理论,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满足其所需要,置学生于轻松气氛中,能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接受和被尊敬的个体。
内在动机理论认为:“最有力的奖赏是学习者被调动的内在需要,人的行为来自需要,如果行为本身就是奖励,那就无需依赖外在的奖励了。”这些驱动力一旦成了学习者的内在需要,他就会自觉为之行动,不用等待教师督促学习。导生制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去探究、去合作、去交际、去协商、去建立自尊和自信,去展现当“老师”的能力,他们为自己的内心满意而学习,更少地依赖教师的表扬和威严。
导生制英语教学是在具有自然活动环境的过程中进行。相比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而言,不仅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来获得可理解输入,而且降低了学生的情感焦虑程度。这样,导生制英语教学被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习得——学习假设理论、输入假设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所支撑。
以上理论表明导生制教学有切实可行性,在经费和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采用导生制提高英语教学更是一种良策。
三、教学实施
1.动员、分组
在导生制教学实施前,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分析其英语学习现状,解释导生制的含义及其教学的优势,动员学生参与导生制教学,再根据学生成绩、性格、年龄、姓别,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把学生分为四至六人一组的合作学习小组。
2.选出导生
分好组后,教师接下来就是给学生解释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多元社会要求人才的多素能;动员学生当导生,选出导生,作为本组的学习、工作的负责人。
3.导生培训
在导生制教学实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教师要进行导生培训。教师利用每天的自习课对导生进行备课和教学培训。教师可给学生呈现和解释下一个常规的教学方法,如刘道义教师提出的“5P”法——Preparation、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Progress。
Preparation也称warm-up,在此阶段,导生按教师之前给的教学目标要求备好的课,去激活学生先前相关知识,提醒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导生们可以在课前合作完成此内容的学习。
Presentation 此阶段导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介绍新的语言知识,分析和解释重点、难点,导生此阶段应尽可能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规则。
Practice 操练先是机械的,再是有意义的。
Production 学生完成课文后面或练习册上的习题。
Progress 导生汇报教学情况,教师对全班教学作出评价和反馈,并提出必要的建议。
在实际导生教学过程中,上面的步骤可以灵活变通,有时某个步骤可以省略,导生也允许有自己的教学法。
4.导生教学
教师呈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后,导生们在组内进行学教学。其间,教师要巡视,观察每个组的教学情况,监督学生参与教学情况,提供及时的帮助和个别化指导及必要的讲解,以及给出适宜的鼓励和表扬。
课后仍要进行导生跟踪培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备课情况,可进行轮流导生制教学。
5.教学评价
每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此阶段教学作出评价。评价包括每个小组的学生评价自己的导生教学情况,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导生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教学情况。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目标测试也是不可少的环节。
四、结语
本文充分论述了导生制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可以作为实现提高农村学校英语教学的一条有效路子。所给出的导生制英语教学实施程序为英语教师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范例和参考。另外,笔者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
1.采用导生制教学后,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有显著性提高,并且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的差异度变小了。
2.采用导生制教学后,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有显著性提高,但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度增大了。
3.采用导生制教学后,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比学习策略的提高更为有效。
4.绝大多数学生对采用导生制英语教学是满意并赞同的。在导生制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个性教学,满足了个性需求,在英语学习上取得了进步;导生对所学知识的技能获得了更深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自信;学生感受到了关爱和快乐,体验了责任和挑战。◆(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大学生导生制 篇4
关键词:高校党建,书院,导生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 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中, 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论述尤为突出。对于高校党组织的建设, 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抓好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不仅要努力做好围绕发展抓党建, 齐心协力抓党建两大工作, 同时, 更需要有改革创新精神, 切实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我校大力推行书院制模式的实际, 把导生制理论引用到书院党建工作中去, 充分发挥书院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构建书院“学生党员导生制”, 以促进书院的建设与发展。
一、书院制、学生党员导生制的内涵
(一) 书院制内涵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 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现代大学书院制是一种与学院制相匹配的基于学生生活社区建设和大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 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方式的一种创新。随着书院制改革的深入, 现代大学书院将成为大学生的"心灵之家", 为大学生的自由健康发展提供心灵装备。这将推进大学教育方式的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转变, 使教育回归到培养全人的轨道上, 造就心灵完备、适应社会需要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1]。
书院工作定位是负责专业教学以外的所有事情, 但书院同时也开设通识课程。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引导, 书院的日常工作中引入了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更加全面地丰富了书院制的内涵。
(二) 导生制内涵
“导生制”一词源自英文“monitorialsys-tem”, 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英国国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 (Andrew Bel) 和公谊会教师约瑟夫·兰卡斯特 (Joseph Lancaster) 同时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又称“兰贝制”或“级长制”[2]。它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 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
“导生制”组织形式为: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高一年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 然后, 由这些学生做导生, 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传授给别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部分教学, 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 这样一来, 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和教学成本;导生也在辅导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从而促成共同进步。
(三) 学生党员导生制内涵
书院学生党员导生制是将学务与党建工作高度融合, 把导生制运用到书院学生党建工作领域中, 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对象担任书院导生, 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围绕思想引导、学习辅导、情感疏导、生活指导等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开展晨读晨练、养老院慰问、素质拓展培训、迎新党员服务岗、军训文训党员服务岗、新生游园、经典国学导读员培训、新生班干“传帮带”、新生大学生活辅导等工作。
同时, 党员导生需要谨记党组织的期盼, 通过在各种活动、学习、生活中检验并发现优秀人才, 在做好思想引导等方面的同时, 及时把这部分同学向党组织推荐, 充分发挥自身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二、学生党员导生制对书院制模式下党建工作的意义
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很多高校推广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在管理模式、培养目标、活动组织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些新的活力和优势, 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书院制逐渐成为教育体制改革关注的领域, 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件) 中指出, 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与时俱进抓党建的实际, 在书院制模式下组建学生党员导生队伍, 对做好党建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一) 学生党员导生制推动书院制模式下党建工作的发展
广大学生入党前对党的接触和认识一方面来源于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等载体, 另一方面也是最直观的渠道是身边的党员同学的影响。在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混住的条件下, 成立学生党员导生队伍, 合理安排一定数量的导生进驻到各个社区和小区, 以点带面“传帮带”, 充分发挥党员导生的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 有利于推动党组织的建设工作。
(二) 学生党员导生制是新时代书院制模式下推动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
2015年5月, 为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探索高等教育大众条件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 在清远校区推行书院制。书院制的推行, 把社区建设推向了突出位置, 传统中的宿舍区域从单一的生活场所已转变为辅导员工作、导师辅导和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宿舍区域的多功能化, 且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混住, 无形中给辅导员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本来就繁琐的学生工作, 这个就更难让辅导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党建工作中来。由此衍生的党员导生制, 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
三、学生党员导生制的工作模式
学生党员导生制度能够加强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 推动党建工作不断发展。因为是同龄人, 党员导生在推动党建发展中, 更容易进行思想沟通。在书院模式下的党建中, 学生党员导生制的工作模式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一) 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党员导生队伍
一支执行力强与否的学生党员导生队伍对书院党建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 是关乎党建发展健康与否的内在动因之一。因此, 在组建这一队伍时务必严格准入制度, 基本身份要求必须是入党积极分子甚至预备党员等。如果客观条件成熟, 建议以学生正式党员为重点成员组成, 以保证了导生队伍的党性和代表性。同时, 可以利用训练营, 进行理论知识和户外拓展等素质拓展, 来提高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 划好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的工作界限
一支好的团队必然是分工明确的团队。为提高导生队伍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党组织或导生工作委员会必须对党员导生作明确的分工, 划好工作界限, 保证导生队伍能够正确履行工作职责, 避免导生队伍出现“钦差大臣”现象。另一方面, 合理的分工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导生队伍的所长, 让导生能够真正深入到学生群体中。
(三) 完善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管理制度
为了推进书院党建工作不断发展, 强化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的工作意识, 充分调动导生队伍的积极性, 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管理制度。制度不仅对导生队伍提出榜样示范作用的要求, 更从细处规定导生队伍考勤评比、工作优劣、目标完成以及各项奖惩措施, 促使党员导生能够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主动思考工作方法, 从而促进书院党建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四) 做好学生党员导生队伍培训工作
严谨有序的培训, 可以让学生党员导生快速地熟悉工作环境的变化, 同时满足学生党员导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做好学生党员导生培训工作, 理应做好以下两点措施:
第一, 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学生党员导生源于学生, 用于学生。培训内容要求不仅精练且要贴近大学学习和生活。从新生如何更好地融入大学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作为培训内容的重点, 把如何解决新生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作为培训内容的难点, 以宿舍、班级、社团、学生会等多角度作为培训内容的载体, 通过集中、统一的培训, 促使学生党员导生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得到全面提高。
第二, 部署统一的管理目标。目标是工作的努力方向, 恰当合理的目标有助于工作分清楚轻重缓急, 有利用把握工作重点, 进而更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培训过程中, 务必需要针对学生党员导生队伍部署统一的管理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因地制宜, 按照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 例如书院重视教学工作, 可部署目标为“做好班级管理, 建设学风浓郁的新生班集体”。统一的目标, 有助于书院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的主要力量着力于同一个努力方向, 便于集中力量建设书院。
推行学生党员导生制不仅符合党委提出的“运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组织的建设”的要求, 同时能够切实结合书院制模式, 真正意义上做到与时俱进抓党建。学生党员导生以“同伴教育”的方式, 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锻炼、教育和提高自身, 既便于掌握所带同学的思想动态,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又能促成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3]在书院社区的安全稳定、交流学习、文化建设等方面, 学生党员导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书院“学生党员导生制”的构建, 会使得学务工作、党建工作和书院建设结合得更加紧密, 为书院的内涵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进一步促进大学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和飞.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内涵与发展目标[J].肇庆学院学报, 2013, 34 (1) :1-4.
[2]康晓燕.世纪英国导生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大学生导生制 篇5
关键词:导生制高职教学做一体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学校的教学条件也在不断的改善,这为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非线性编辑》是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学校所有教室都为多媒体教室,所有学生都配有笔记本电脑的情况下,《非线性编辑》课程实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1.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而且耗费大量的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
2.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为教师制定教學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布置课堂作业等带来很大的困难,很难同时兼顾两头。
3.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的学生对老师存在敬畏心理,遇到问题时不敢向老师寻求帮助,从而无法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厌学心理。
为了更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引入了“导生制”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太多老师无法一一指导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带来新的活力。
二、“导师制”概述
1.“导师制”的由来
“导师制”又称“兰贝制”或“级长制”,是18世纪90年代末由英国公谊会教师约瑟夫·兰卡斯特和国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同时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导生制,就是“学生教学生”的方法,即采用年长学生教年幼学生的方法来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师资和经费问题。
18世纪初至18世纪30年代,导生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英国盛行。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18世纪40年代后导生制逐渐被正规学校教学制度取代。
2.“导生制”的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们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各高等学校面临着师资、设备、经费等多方面的问题,导生制又重新获得重视,而且取得了多样化的发展,涌现出了以教学辅导为主的“教学辅导型”、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学生活动型”,将其作为一项制度进行建设的“制度建设型”、以辅助训练为主的“技能训练型”等多种模式。
三、前期准备工作
1.导生的选择
本研究中的导生制是指,在教师在本班级学生中挑选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成绩好又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教师的帮手,在课堂教学中,帮助老师辅导学习基础差、学习进度慢的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实现共同进步。
导生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所以教师要多花心思,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前期的摸底,并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谈,除了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之外,还要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人际关系,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本上,选择那些学习成绩较好,性格外向,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作为导生。
2.导生的管理
(1)导生的管理需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章制度,导生的选择需要遵循自愿原则,但是导生一旦确定,就要带有强制性质,必须认真履行导生的职责。如不能履行相应的职责,应取消其导生身份。
(2)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导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在期末测评、学生评优等方面应该给予相应的加分等激励政策。
(3)对导生进行前期培训。让他们了解导生的岗位职责,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了解在指导同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方法和策略。每次课前,教师还应提前向导生交代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等,让他们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在指导同学时更加有的放矢。
3.学生分组
在“导生”确定之后,学生分组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性格特征、人际关系等进行合理的分组,使各个小组的座位相对集中,而且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的凝聚性,导生在组内具有权威性。
四、教学组织实施
我们以《非线性编辑》课程中“局部马赛克”案例的制作为例,阐述“导生制”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阶段:项目演示与集中讲解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项目导入。教师向学生播放“局部马赛克”样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任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剖析,了解完成本案例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操作技巧,明确学习任务。
3.操作演示。教师向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点讲解,演示“裁剪”和“马赛克”等主要特效的操作步骤。在这个阶段导生可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学生实践操作阶段。在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自己制作完成“局部马赛克”效果。导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这个阶段,该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1.学生分组学习。各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案例制作,导生负责本组的指导工作。观察本组成员的操作情况,协助老师辅导组内的同学,解决同学遇到的问题。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则需要汇报给老师,由老师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导生与同学实现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地教,更好的实现了一对一的个别化指导。在组内同学得到帮助的同时,导生自己也锻炼了组织能力,巩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强化。
2.组内评价。导生对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报告异常情况,使教师能及时全班同学的学习状况,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巡视和实时的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导生的工作,处理突发事件等。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教师根据自己的巡视情况和导生的汇报,对全班同学的制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五、小结
经过两个学期的实验,“导生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导生制”引入《非线性编辑》课程的课堂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大幅提高。如何将“导生制”和“教学做一体化”更好的结合,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重点。
导生制有效的缓解了教师的课堂辅导压力,但是也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教学目标设定、课堂组织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马明娟.“导生制”教学模式在数控项目实训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0(26).
[2]孔翠薇.导生制的起源与发展研究综述[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09).
[3]王庆禄.“导生制”的实验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9(24).
[4]马凤娟,孙秀丽,吴鹏飞.“导生制”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三维图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4).
浅析高校党员导生制 篇6
(一) 支部建设的需要
其一, 党员导生制度能够加强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 主要不在于党员的数量, 而在于党员的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必须体现时代的先进性, 党的成员必须是群体范围之内的优秀分子。在高校学生党员中, 从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那一刻起, 就应当体现其在该群体中的先进性特点。而党员导生应当是学生党员中更为优秀的群体, 其言行举止直接关乎着党的形象, 其思想觉悟直接影响着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党员导生的遴选、培养、委派工作, 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加强对党的思想建设工作, 提升学生党员的个人素质, 树立党在其他学生群体中的良好形象, 促进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工作。其二, 党员导生制能够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在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党支部中, 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都由辅导员或学生工作主管领导兼任, 由于其他工作的繁重性和复杂性, 致使学生党支部书记没有过多精力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党员导生制度在一定程度生能够解决学生党支部组织不健全的困难, 协助学生党支部书记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
(二) 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
同龄人之间更容易进行思想沟通, 接受同龄人之间的思想。在党员导生制度下, 遴选优秀的学生党员对非党员进行考察、培养和思想教育, 相比学院领导或者辅导员来说, 能够更加容易让非党员学生接受, 利于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非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
(三) 党员导生自我提升的需要
在党员导生制度下, 要求党员导生指导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同学政治生命的成长, 在此党员导生则扮演了非党员同学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角色。正如教育一样“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应当先有一碗水”。党员导生在培养非党员的过程中, 遇到个人难以回答或者解决的问题时不得不主动请教或者学习, 在指导非党员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得不注意个人的言行示范作用, 在向学生党支部书记负责的汇报中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如此, 党员导生的个人素质便在扮演导生角色中得到稳步提升。
二、党员导生制度的基本模式
(一) 严格准入程序
其一, 学生党员自我推荐。党员导生制要求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 由正式学生党员主动向学生党支部提出申请, 特别是要让党员导生就该项工作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转变心态, 为此感到光荣而不是以为负担。其二, 学生民主测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以人民群众为本》强调的那样:“作为共产党员, 一切事情都要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去做, 才能取信于民, 我们的工作才能步步主动、节节胜利。”一个优秀共产党员, 应当能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班级民主测评方式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党员的群众工作能力, 考察其是否有能力担任党员导生。其三, 院系团委协助考察。院系团委主要负责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活动, 院系团委可以有针对性地为拟申请党员导生的学生安排任务, 协助考察其个人能力。其四, 院党委 (总支) 领导重点谈话。院党委 (总支) 领导与拟担任党员导生的学生党员进行谈话, 不但可以起到对党员导生的激励作用, 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党员导生的党务工作能力。其五, 目标责任制模式。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 没有责任就没有动力。在遴选党员导生的过程中, 应当就培养目标、培养效果、培养方式等方面以学生党支部的名义与党员导生签订目标责任书, 以督促党员导生履行职责。
(二) 分层级分重点培养
在学生成长为中共正式党员的过程中, 分层次分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是完全必要的, 有利于更好地节省资源提高培养效率。其一, 以党的基本知识为重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对于刚刚被确立为党员发展对象的学生来说, 党员导生应当更注重其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特别是端正入党动机的问题。其二, 以道德品质践行为重点培养预备党员。经过党课培训、党课考试、初步考察后的入党积极分子应当更加注重其在党员承诺方面的践行情况, 用实际行动来考察培养对象。其三, 以政治觉悟为依据重点培养转正党员。政治觉悟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正式党员是否合格, 要不断努力提升正式党员的思想觉悟,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进而培养共产党员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高尚品质。
(三) 优化入党答辩程序
其一, 将入党答辩程序贯穿于入党程序的始终。入党答辩程序旨在通过发展对象的个人答辩考察其对党务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入党的思想觉悟。将入党答辩程序贯穿于积极分子、预备期、转正后的各个阶段, 有利于更好地端正入党人员的入党动机, 进而提升党员质量和个人能力,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本领。其二, 实行承包责任制答辩方式。在党员导生制模式中, 将党员导生所联系培养的学生答辩效果作为对党员导生考核的重要依据, 促使党员导生积极履行培养义务, 提高责任意识。其三, 完善答辩效果的评估机制。入党答辩程序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汇报、现场提问等方式进行, 应当以书面考试等方式对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党的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考察, 在充分征求党员导生意见的基础上参照发展对象平常的日常表现对发展对象是否合格予以全面评估, 最终讨论决定是否接受该生入党。
(四) 加强党员导生的激励与监管措施
其一, 优化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机制及奖学金、就业推荐评选机制。党员导生作为学生党员中较为优秀的一部分, 在协助学生党支部书记培养发展对象的过程中付出了较多的努力, 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奖励机制以便激励和鞭策党员导生更好地为党工作, 同时对非党员导生起到正确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其二, 帮助党员导生人生出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保证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学生党支部应当在党员导生在培养党员的过程中, 创造条件和机会为党员导生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帮助党员导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总之, 在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 党员导生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学社工党员的积极性, 弥补培养资源不足的缺陷, 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造新的活力, 更好地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推向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 为实现中国梦铸就合格的栋梁之才。
摘要:当前高校面临着学生党务工作者严重不足, 党员培养粗放化、教育模式单一化等困境, 通过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党员导生协助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 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更利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导生,培养,制度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大学生导生制 篇7
一、“导生制”的由来
“导生制”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是由英国教会的牧师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徒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以教大龄的学生为主, 然后由他们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采用这种“转授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很好地解决了当时师资缺乏的难题。
二、“导生制”引入综合布线教学
综合布线课程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 这需要大量的操作练习, 很多技能还得手把手地加以指导。但在实际教学中, 一个实训指导教师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学生遇到问题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 这是由于师资缺乏, 导致实训现场无法安排多个实训指导教师, 为解决这一难题, 我在计算机综合布线专业教学中尝试实施导生制。在借鉴原来“导生制”的模式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进, 在教学实施中从综合布线社团中挑选优秀学生作为导生, 由导生负责协助我进行教学, 通过组织小组学生实训并进行技术指导, 较好地解决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相对不足的问题, 满足了综合布线教学中单独指导学生的需求, 从而提高了训练效果,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从而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综合布线课程中“导生制”的实施
(一) “导生”的选拔
“导生”是实训课教学的小助手, 选择导生是实施导生制的关键。导生是从综合布线社团中选拔而来, 综合布线社团当初是为了满足技能大赛的需要建立起来的, 每年招募20余名新生参加, 与上一届留下的优秀社团成员共同组成。社团成员系统学习综合布线知识与技能, 每年通过多轮选拔, 最后选派优胜者参加技能大赛, 导生就是从社团成员中产生。参加社团并且能坚持下来的优秀社团成员都是佼佼者, 他们具备担任综合布线辅助教学的要求和能力。
(二) “导生”的管理
“导生”虽然基本技能都扎实过硬, 但要变身为“小老师”却有很大的难度, 所以导生的管理非常重要, 它决定了导生制是否顺利实施。对导生的管理, 首先是对导生的岗前培训, 导生作为“小老师”和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开展工作, 需要进行上岗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有岗位职责培训。通过培训, 明确其职责, 导生职责是辅助教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其他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并督促和管理小组活动。
其次, 在教学中对导生进行管理。教师在每次教学时都要关注导生的指导效果, 每节课结束前安排小组总结, 通过总结, 让导生和学生取得共同进步。
最后, 是对导生的考核。每隔一段时间对导生的工作效果进行考核, 以对比各小组学习效果并结合小组成员对导生的评价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进而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导生, 这样有助于帮助导生提高辅助教学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三) 教学实施
1. 课前准备。
综合布线实训课要用到很多的材料和工具, 课前将实训的材料和工具清单交给导生, 由导生完成各种准备。
2. 教师讲解。
教师结合微课 (每个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制成微课件) 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 重点是各种技术要领, 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微课, 初步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
3. 导生协助教学。导生带领本组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组织、指导。
4.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训练进行巡视指导, 发现问题予以及时解决, 巡视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动作规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5. 实训收尾工作:导生带领组员完成工具的归还、场地的清扫等工作。
6. 小组总结:各组对实训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 提出改进措施。
四、在综合布线教学中实施“导生制”的意义
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因为有了导生的参与, 使得师生的交流更加方便, 导生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导生的协助教学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单独指导的机会, 尤其是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进而顺利完成实训任务。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因为导生的加入, 课堂教学实行分组教学, 每个组在各自“小老师”的带领下, 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它对于培养全体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对话能力、竞争意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并且有助于在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3. 减轻教师的负担。
导生的加入, 大大改善了以往教师在课堂指导中“顾此失彼”的现象。每组都有导生进行指导, 让大部分的学生都享受到个别指导, 这就把教师从繁重的示范教学和技能指导中解放出来, 把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 从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对教学的设计、引导和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上来。
4. 促进“导生”的发展。
导生就是“小老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乃至在校期间, 导生都会按照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促使导生能更认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促进了导生在校的发展。
大学生导生制 篇8
导生制又名“贝尔-兰卡斯特制”, 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起源于英国。英国初等教育普及的迫切要求, 师资力量的紧缺使得导生制应运而生。最初它的核心是由学生教学生。即由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 先向导生们传授教材内容, 再让导生转教其他学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导生制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当前在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始采取这种管理模式。现在的“导生制”是选拔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综合能力较强的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导生”, 协助学校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二、在高校新生管理中采用导生制的必要性
(一) 导生制符合当前高校发展的实际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高校的面貌日新月异。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化, 旧的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变化, 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更不能固步自封。导生制的运用可以说是顺应当前高校发展需求的一种新的尝试。
(二) 导生制符合大学新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有其自己的特点。独生子女的特性尤为突出;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使得他们彻底摆脱了信息交流中的弱势地位, 藐视权威, 渴求自主;良好而又系统的知识背景使他们具有更成熟的思想。随着“90后”的入学, 这些特点更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显而易见, 面对这样的群体, 简单的机械管理已经落伍, 而导生制恰恰能够弥补。导生与新生年龄相仿, 十分易于沟通;导生也没有教师的身份与威严, 与学生的地位是均等的, 容易被接受。在导生的引导下, 更易于启发和培养他们。
(三) 导生制是辅导员工作的良好补充
辅导员制是大多数大学中广泛采取的学生管理的基本方式, 在很多情况下, 一名辅导员往往要指导二三百名学生, 然而各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这样一来, 指导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如果说辅导员的工作是“面”, 那导生的工作就可称之为“点”了。每个班级都可以配备一名或多名班导生, 这些经过慎重挑选的导生, 有充分的精力进行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与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点”与“面”的结合, 成为辅导员工作的良好补充。
三、导生制在高校新生管理中的作用
导生制在高校新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不仅能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让他们顺利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充实的度过大学生活, 同样也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增强新生的学习适应性
种种调查研究显示, 很多大学生入学后都存在学习适应性差的问题, 造成此问题的诸多因素中管理因素不容忽视。高校的学习管理与中学阶段严重脱节, 许多大学生由于习惯于中学时那种被动学习方式, 对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极不适应, 对专业学习更摸不到头绪。然而对于这些问题, 在传统的高校管理中都是由辅导员或教师来解决, 但是往往辅导员要负责上百名学生的指导, 在新生入学阶段他们的工作尤其繁重, 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有明确的针对性, 而教师也面临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帮助, 这样新生们很难得到及时的引导。而导生制的运用就弥补了这一空缺。
(二) 提高新生的学习动机
大多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都存在思想松懈的问题, 一时间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自然会导致学习动机减弱。在提高新生的学习动机方面, 导生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新生而言, 导生更是自己的学长、前辈。导生一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最优秀的学生, 他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法、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自身的良好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生, 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使得新生从导生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 帮助新生解决心理问题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都要面临一个崭新的环境, 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专业兴趣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其心理失调。如果学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很好地宣泄和疏导, 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在这些方面, 导生自身都经历过, 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导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新生的心理状态, 更能设身处地地帮助新生进行心理疏导。
(四)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导生和学生持续交往的过程是双方主体相互开放、深入理解的过程。由于导生身份的特殊性, 使得他们能够比教师更能理解同学的需要、愿望和价值追求。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 双方主体之间彼此理解, 在互相期待中, 他们不断产生合乎他人和社会的观点、期待、利益的道德意识、判断和行为。使得他们在彼此的交往中不断认识和发展自我, 获得成长。
摘要:随着高校规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发展的需求, 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导生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同时也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产生了许多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导生制,学生管理,新生
参考文献
高职导生制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篇9
什么是导生制
我国春秋末期孔子兴办私学的“次相教学”是导生制的雏形。“次相教学”是一种弟子之间依次相传、授受学业的教学, 即先由教师传授于“高足弟子”, 再由“高足弟子”向其他门徒进行教学的形式。“次相教学”一词虽始于汉代, 但孔子是这一教学形式的最早倡导者与使用者。在西方, 导生制 (Monitorial System) 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 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 (Andrew Bell, 1753~1832) 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 (Joseph Lancaster, 1778~1838) 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曾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其组织形式是:教师上课时, 先选择一些年长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 然后, 由这些学生做“导生”, 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教学, 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 完全是教师的助手。有了导生的帮助, 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了, 因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
新时期高校导生制的内涵与导生制类型
新时期的高校导生制是指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秀、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对低年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和组织管理。实施导生制, 旨在通过建立“以高带低, 以老带新”的管理机制, 有效地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开展新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在师生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新世纪的导生制有以下三个类型: (1) “教辅型”导生制。这类导生制一般以教学辅导为主, 充分发挥导生在教学辅导中的优势, 弥补任课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不足, 从而起到帮教助教的作用。 (2) “活动型”导生制。这类导生制一般多以学生活动为主, 即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的开展, 体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引导作用。 (3) “制度型”导生制。这类导生制立意较高, 作为一项制度来建设, 旨在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导生体制。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的导生制实践
(一) 施行导生制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特点需要导生制我院 (指我校经管学院, 下同) 有在校生1400余人, 2011级新生462人, 其中男生130人, 女生332人, 还包括14名少数民族预科生。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1) 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在熟人面前, 他们热情、奔放、充满活力, 善于言谈。但是, 在陌生人面前却不善言辞。 (2) 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独立意识较强, 但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依赖父母;与人分享、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 (3) 追求新鲜感, 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接受能力非常强, 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 同时思维活跃, 善于接受新信息。 (4) 缺乏社会责任感, 心理承受力较弱。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 缺乏历史使命感, 不关心政治, 不关心别人, 对社会关注不够。 (5) 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对他人吹毛求疵, 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心等。高职院校教育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然而, 学生的差异越来越大,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 导生制的产生与实践, 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
学生工作现状需要导生制在学生人数增加、生源结构多元化、教育管理事务化、处理问题简单化的情形下, 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出现了很多阻碍发展的因素。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我院只有专职辅导员4人, 而学生有1462人, 比例达到1∶365。在学生管理模式方面, 我院实行的是辅导员、班主任制, 以专业、年级、班级为单元开展学生工作, 注重对学生的共性培养。当然, 有些高校施行导师制, 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这两种模式越来越难以落实。这就使学生管理模式落后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导生制则能够适应新世纪大学生事务管理的要求, 通过选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综合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导生”, 协助学校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这样, 辅导员工作以“面”为主, 而导生以“点”为主, 通过严格挑选一批综合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导生, 每位导生负责一个宿舍新生的教育引导, 对每个学生及时做出指导, 从而使新生在进入大学后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 导生制的实践与探索
学生工作管理体制由于我校实施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学生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要用较短的时间适应学校的教学和生活, 为将来适应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无形中就给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也就是要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并在短时间内从适应到熟悉, 实现角色的转换。为此, 经管学院学生工作管理实施“点面结合”的管理体制。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方式以“面”为主, 主要负责学生事务管理的全局协调, 而导生以“点”为主, 每位导生负责一个学生宿舍学生 (6人) 的引导和教育管理, 对每位学生及时指导, 从而为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导生制的管理体制如图1所示。这样, 导生作为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助手, 可发现班主任和辅导员不能发现的问题, 使学生工作面更广, 程度更深。
导生制的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 (1) 选拔。选拔标准:在强调“德育首位”、“责任首位”的原则下, 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组织管理、心理素质、才能特长、表达口才、知识面几个方面综合考评, 选拔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学生担任导生。选拔范围:从学校各级各类组织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或预备党员、国家或省政府奖学金和特别奖学金获得者、省级优秀个人、省级三好生、校优秀学生干部中选拔。选拔程序:在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或班级推荐的基础上, 由所在班级辅导员初评推荐, 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分团委进行具体考评, 学院党总支审核批准备案。经过本人填写申请表, 按照以上选拔标准, 经管学院选拔出八十余名导生。 (2) 培训。业务培训使导生初步掌握高校学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学习工作方法, 实现角色转换。学院组织从事学生工作并富有经验的辅导员、教师对其进行集中培训, 讲解学生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导生上岗后, 学院党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根据其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每两周一次的定期在岗培训, 达到使用与教育相结合。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导生工作会议, 了解工作开展情况, 及时总结交流经验, 加以宣传推广, 或探讨一些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问题。 (3) 管理与考评。为便于学院掌握学生工作实际情况, 要求每名导生都坚持写工作日志、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报告。学生工作办公室要及时指导导生开展工作, 每月进行一次考评或讲评, 以检查其工作开展情况。每学期由学院党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分团委对导生所带班级从学风、学习成效、班干部工作情况、文体活动、班风建设、身心素质等进行纵向、横向对比考核, 以评估导生的工作实效, 并采取学生座谈、抽样调查等方式, 对导生工作进行综合的考核总结。每名导生在学期末提交一篇工作论文或心得, 由学工办进行评估, 及时总结经验, 发现不足, 对工作突出的导生予以奖励, 颁发荣誉证书, 对工作不合格的导生及时调整。 (4) 奖励。对导生的考核从四个方面进行, 包括基本素质 (20分) 、工作态度 (20分) 、业务能力 (20分) 和工作实绩 (40分) , 由导生所负责教育管理的宿舍学生来打分, 最后由辅导员负责审核评出优秀导生, 并颁发优秀导生证书。
导生工作内容 (1)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对学习环境改变和心理情绪波动往往不知所措。因此, 导生参与入学教育是新生教育中的重要项目。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军训时与教官密切配合, 严格要求, 训练新生吃苦耐劳精神;纪律教育、规章制度的学习;人身、财产、交通安全的教育;角色转换的适应性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通过与新生座谈, 深入新生宿舍, 了解新生家庭情况、思想动态、适应程度, 帮助新生解决各种问题,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 加强班级建设工作。尽快了解新生, 以便对班级负责人和班干部的选举提供较准确的意见。学生干部一直是我们思想教育的重点, 对于这一批特别优秀的学生, 应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使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3) 加强新生日常事务管理。对违纪的学生, 应及时与班主任或辅导员联系;勤下宿舍, 组织开展内务竞赛;充分了解困难生的情况, 建立困难生资料库;规范学生组织, 做好各项班级活动的指导;做好各项工作的归档、收集和管理工作;建立和疏通信息沟通渠道;严格抓好早操、晚自习、宿舍纪律、卫生、上课考勤等工作, 建立良好的学风;对有心理障碍的新生要多做深入调查研究,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导生的工作方式导生的定位是可信、可亲、可敬、可学, 他们是新生的学长, 是新生的良师益友。导生要设身处地为新生着想, 增强与新生的感情, 取得新生的信赖, 善于运用各种形式, 创造新生易于接受的别有情趣的方法。导生在新生需要帮助时可以采取小组交流、集体互助的方式,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种有实质性内容的交流。
导生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我们对我院财会2011级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导生制与班主任制在各方面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旨在比较新生教育管理的传统班主任或辅导员辅导方式与导生辅导方式在思想政治、专业学习、独立生活、熟悉校园、校规学习、奖惩条件、人际交往、第二专业、综合素质、等级考试等综合维度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从新生的角度出发, 探讨实施导生制的有效性。共发问卷120份, 收回120份, 其中有效问卷102份。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对选题1~10的选项频次进行描述性分析, 按照数据输入顺序 (选题顺序) 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从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首先, 选择“导生”这一选项的均值为91。也就是说, 选题所涉及的10个维度, 认为“导生辅导”比传统“班主任辅导”更直接、更及时、更有效的平均频次为91, 占有效问卷数的89.2%。那么, 可以认为, 接受问卷调查的新生大部分认为导生能够在入学教育期间在其角色转换、适应校园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辅导。其次, “导生”选择频次的偏度统计量S值为-0.392<0, 显示选择频次成偏负态。也就是说, 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 相对于调查前五项, 导生在思想政治、专业学习、独立生活、熟悉校园、校规学习等方面更能发挥促进作用
“导生”选择频次的峰度统计量K值为-0.537<0, 频次分布比正太分布更加平坦, 有稍微的离散度, 但不明显。也就是说, 新生认为, 相对于“导生辅导”管理方式, 传统的班主任辅导方式在奖惩条件、人际交往、第二专业、综合素质、等级考试指导等方面更能发挥优势, 但作用不明显。
综上所述, 实施导生制, 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实施导生制, 可以缩小师生距离, 密切师生关系, 能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导生制促进了学生人格完善与全面发展, 并且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 同时, 导生自身素质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当然, 由于实践时间较短, 导生制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导生制的实施保障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摘要:新世纪高职大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改革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高职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新形势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实行导生制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完善的导生制需要做好导生的选拔、培养、管理和考评奖励。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生制,学生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海花.导生角色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黄长洵.导生制在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杨国锋.大学生导生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4]雷霞.新视野下的高校“导生制”探析[J].教书育人, 2007 (6) .
导生制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1) 课堂管理容易出现漏洞。在健美操整个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时间学生处于自我练习状态, 自由度较大。同时体育选项由于打破了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班级, 集体的凝聚力相对来说比较弱, 班级人一多易出现“窜门”“溜号”等现象, 在课堂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
(2) 教学顾面不顾点。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 一般每个专项组只有一名教师, 而授课对象却至少有40人, 最多达到90人, 受教师人员的限制, 别说是实行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 即使是小群体化的教学也做不到, 教师很难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
导生制 (Monitorial System) 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互教制度、相互教学法。英国国教会的贝尔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在改革慈善学校和私立学校的过程中, 因面临教师少学生多的问题而采用的学生教学生的方法。基于以上情况, 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导生制”教学, 即教师挑选学习优秀而又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教学助手, 在教学中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学习, 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同学之间互帮互学, 以期达到缓解师生比例不均衡的矛盾、保证体育分项课的正常进行、提高健美操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1 “导生制”的实施
1.1 导生的选拔
导生的选拔是“导生制”实施的第一步,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为此用一学期的时间来发现、挑选、考察、培养导生。体育课在分项上课的教学制度下, 每位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选定一个专项, 选定后每个学生将进行为期二学期的学习。教师以学生在第一学期的课堂表现为依据每个行政班选拔一位上课认真积极、动作规范、身体协调性高、带操能力强、口令清楚响亮, 并在学生中有一定的领导力的学生作为导生。导生一旦确定,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培养其带操、口令、示范等能力。并经常让其在全班进行带操锻炼, 培养其动作的示范能力和口令的指挥能力。
1.2 导生的培训
第一学期结束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导生进行下学期健美操成套操化动作的培训, 并让导生在寒假利用教师发放的健美操成套动作录像和图解进行强化练习, 并要求每个导生不仅能够在音乐伴奏下完成整套动作练习, 而且可以自喊口令完成整套动作。此外为了更好地与导生沟通, 利用一些网络工具来增加彼此交流, 如建立QQ群和微信, 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为导生培训的延续。在寒假期间导生如果对动作内容有疑问的, 教师可以在群中辅导, 并且及时上传正确动作图片, 在这个平台所有导生和教师可以畅所欲言地讨论有关健美操动作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师也可以在此上传一些健美操表演、比赛的图片、视频供大家学习、欣赏。
第二学期上课前:教师召集所有导生检查假期中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学习情况, 并对错误动作逐一进行纠正。每位导生分别在音乐的伴奏下和自我口令的指挥下必须独立完成成套健美操动作, 并且基本做到自然、有力、娴熟、大方。对于达不到以上要求的学生, 教师将重点突击辅导。在所有导生动作达标后教师针对健美操动作教学中的示范技巧和带操口令技巧和导生们做简单培训。
1.3 导生制的实施
第一学期的健美操教学任务是使每个学生掌握一套健美操, 考试形式是每个学生在配套音乐的伴奏下独立完成操化动作;第二学期的教学任务是把学生按自然行政班分组, 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为成套动作编排队形、设计造型、选配音乐;最后的考试形式是以节目的表演形式展示。由此可见第一学期学生是以个体展示的, 而第二学期是以团队展示的, 导生是每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她将负责本团队队员的动作练习、成套动作的编排、演练, 所以导生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 成套动作的操化练习:在第二学期的前半学期, 每次课的前半部分时间教师带领全班学习健美操的操化动作, 并进行难点、重点动作的讲解, 使学生对新动作有整体的了解和印象。后半部分时间利用导生进行分组教学, 每位导生的任务是把每段操化动作在小组内先进行分解教学, 使组内每个组员都清楚的看清动作并能准确的完成动作, 然后每组学生在导生带领下对动作进行强化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个别错误动作进行针对性指导, 对普遍性的错误动作进行全班讲解。
(2) 成套表演动作的编排、演练:在前半学期整套动作熟练的基础上, 后半学期的任务是将整套操进行编排、演练, 最终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表演节目。教师在每次课的前0.5h进行关于健美操成套动作队形选择与编排、造型设计与演练、音乐选择与制作、成套节目演练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教授;每次课后面的40min由导生负责每个小组的演练, 教师巡回指导;课结束前10min教师布置课外作业, 由导生带领本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等搜集关于健美操成套表演节目编排所需的相关素材, 以备下次课用。在此期间教师组织导生每周开一次例会, 大家交流在课堂中教授组内成员的心得体会。
(3) 成套动作汇报表演:在此环节导生将带领组内成员在提高节目表演的整齐性、观赏性等方面做最后努力。例如有的组在表演服装上别出心裁, 有的组在音乐中加入音效, 有的组在造型、队形上下足了功夫, 这些都是靠课外导生带领和指挥全组成员集体出谋划策共同参与完成。在本学期最后一次课 (考试) 中每组成员将在全班同学前展示一学期的成果, 教师根据每组的表现打分 (表演好的组教师将对其导生加分) 。由图1可见, 每个队员的最后得分与整个团队的表演息息相关。其中整个表演节目选用及制作的音乐占10分、团队亮相造型占10分、队形编排设计占10分、动作整齐度占20分, 以上共50分是需要全体队员的配合、共同努力获取的;个人动作的幅度、力度占20分、个人的表现力占10分、团队练习中的表现占20分。其中最后一项表现分由每组的导生依据组内队员整个学期的表现给分
2 结论
在一学期的“导生制”教学实施中导生不仅需负责把教师教的动作教给组内其他学生, 并负责检查和纠错, 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同学之间互帮互学, 提高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在健美操成套动作的编排和演练中充当了“导演”一职。在实施“导生制”教学前, 由于班上学生多、小组多, 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位学生和每个小组, 在分组进行成套动作编排、演练时由于小组缺乏核心的领导人员而导致组内成员如一盘散沙, 演练进度缓慢, 有的组到了期末考试时节目还没有完全成型。但实施导生制教学后教师力量单一、无法照顾全体学生学习的弊端得到纠正, 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解决教学过程中得重点、难点问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尤为重要的是经过一学期的“导生制”教学后发现, 每个小组有了“导演”后不仅在课堂大家把健美操成套动作编排、演练进行的井井有条, 而且课后在导生的带领下大家在学校的操场、舞蹈房、宿舍、草坪, 甚至在校外的公园、草坪、广场大家都在认真练习, 这样不仅使学生完成了上课的教学任务, 也促使学生养成了课外自我锻炼的习惯。总体来说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导生制”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2.1 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由于健美操课堂是动态的, 教室中学生一多队伍就密集, 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视野导致学生看不清教师的动作示范, 因而教师往往一个动作要重复讲解, 既费时又费力, 而且教师也没时间逐个指导学生, 但实行导生制后导生负责教学的“点”, 教师负责教学的“面”, 这样“点”“面”结合将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缓解体育分项教学因选课人数不均衡带来的弊端。
2.2 保持课堂的持续动态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真正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课堂气氛得到一定的活跃, 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学生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2.3 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导生制的精髓在于“学生教学生”, 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动作优秀、态度积极认真的学生进行教学培训, 然后由这些学生充当“导生”, 作为教师的助手, 每个导生负责把所学的内容教给本组学生。这一教学模式在其它学科中的研究应用较多, 但在体育课中运用较少, 健美操教学中更是少见。
2.4 教学交流的平等性
导生制的基本沟通渠道是“生—生”互动, 它利用了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特点, 使教与学无缝对接。
2.5 教学内容的延伸性
要完全掌握好一套健美操动作不仅要课上认真学动作更要靠课后反复练习。有了导生后每个小班在课后就有一位核心领导人物去负责召集并督促大家认真练习。
参考文献
[1]高桂英.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模式——导生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7) :30-31.
[2]蒋欣.导生制在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 2012 (12) :15-17.
[3]丁云霞.导生制历史发展与概念界定[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4) :36-39.
[4]丁云霞.“导生制”在大学新校区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4) :61-64.
[5]吴鹏泽.基于导生制的主题教学与应用[J].教育研究, 2011 (12) :103-106.
【大学生导生制】推荐阅读: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09-23
大学任课老师大学生评语08-14
大学生大学城创业指导06-26
大学生思想汇报:后大学时代09-15
当今大学生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07-0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简历,大学生简历08-13
北京大学生村官: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09-05
大学生演讲比赛稿:把握青春 憧憬大学06-14
大学生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