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思考

2024-10-06

观察思考(共12篇)

观察思考 篇1

在与同学们的反复接触中, 我发现一个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都在问“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要叫我说文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妙的作文写法, 写作是硬功夫, 功夫不到家, 想写好文章是不可能的。所谓的硬功夫实际上就是关于写作的一些基本功。我个人认为, 要想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 就要做好三件事:读书、观察与思考。打个比喻, 一篇文章要想写好, 就要有血肉, 有骨骼, 有灵魂。我认为只有通过认真读书, 才能使所写文章有血有肉;只有通过细心观察, 才能确立文章的骨骼;只有通过缜密思考, 才能使文章获得灵魂。如果脱离这三个过程想写好文章, 那么恐怕要比登天还难!

一、读书

要想使文章写得有血有肉, 就必须强化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得到强化。有一位考生这样说:“其实, 我在高三那年才深深体会到多读书的重要性, 面临高考, 可是写作文老是下不了笔, 冥思苦想也理不出头绪, 即便是胡乱拼凑出来了, 一看, 也是干巴巴的, 毫无美感可言。想找一些美妙精辟的文字来润色吧, 却也总是无从下手。真羡慕那些出口成章, 信手拈来, 妙笔生花的同学, 比较之下原因我想主要在于, 其一:读书太少。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 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大概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后天读书才知道该如何修剪移接吧。人说‘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 无知者羡读书, 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 用书之智不在书中, 而在书外, 全凭观察得之’。”他在这里道出了读书重要性, 不认真读书要写好作文是完全不可能的。

读什么书?我认为要写好文章, 就要读名家名篇, 从名家名篇中吸取营养。说到读书我要为大家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第一种是“走马观花”, 这种方法有利于博览群书, 扩大视野, 从宏观上增长见识;第二种是“下马观花”, 这种方法有利于品尝书中之精华, 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陶冶自身的情操;第三种是“安家落户”, 遇到好文章, 不妨细嚼慢咽, 甚至背得滚瓜烂熟, 这样才能让自己终身难忘。一般能够写作的人, 至少要背熟200~300篇好文章。而对于专门从事文学写作的, 熟记的文章则是多多益善。如果你想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你可以专注地读一些语言特点相近的好文章, 日积月累这些语言以及语言中渗透的思考, 不知不觉在你身上就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你的语言风格就会逐渐成形。在读书的过程中, 你必须重视词汇的积累, 积累的词汇越丰富, 你的表达能力就越强。我提倡初学写作的同学先模仿:可以先背熟一些好文章, 然后进行仿写, “比猫画虎”。时间长了自然就心中有底, 笔下有神了。实际上人类进化的过程, 就是模仿的过程, 小孩子小时候学大人走路, 学大人说话, 长大之后好多人都会说自己的话, 走自己的路, 而且往往比起长辈, 路要走得好些, 话要说得好些。如果你作文做不好, 你就大胆模仿吧, 模仿的过程中, 你一定学会创作!

二、观察

当然, 要写好文章, 只靠读书是不行的, 还要学会观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从现实中索取素材, 要想写好文章, 是十分困难的。文章最忌空洞无物, 大话连篇。要使文章写得实实在在, 就必须学会观察。首先要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比如人的相貌、穿戴、言谈举止等细节, 或者是一个事件来龙去脉, 涉及时间地点和周边环境。我们还可以就近取材:观察你的父母、观察你的亲属、观察你的同学、观察你的老师, 利用节假日, 在自己村庄、街道, 或者父母工作的地方, 进行实地社会调查, 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进行观察, 要注意观察事物的全面性, 既要做正面了解, 又要做反面观察;既要调查事物现有的状态, 也要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既要注意观察的整体性, 又要对事物的各个部分都要做详尽的了解。切不可顾此失彼。比如了解一件事, 不仅要了解所有的当事人, 也要了解当时在场的目击人。有时候为了衬托事件的气氛, 甚至对当时的气候变化和场所环境也要做记录调查。顺便说一下,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观察, 对我们写好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有很大作用的。

重视观察材料的积累。我们认为采取记日记的方式积累材料是切实可行的, 因为记日记的过程就是写作过程的开始, 这样既锻炼了写作, 又积累了材料, 可谓是一箭双雕, 那你何乐而不为呢?当你积累了大量材料的时候, 你的文章就有了骨架, 可以站立起来啦!

三、思考

最后我们说说思考。作文过程其实就是思考的过程。人的大脑就是一个加工场, 古人说:“心之官则思”, 意思是说大脑就是用来思考问题的。作文的实质就是把你通过读书与观察得到的东西, 在大脑里进行加工组合, 由表及里, 由外到内,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升华提高。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通过你的思维, 通过你的想象力, 赋予你的文章以灵魂, 让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就是作文的真谛。

要写好文章, 首先要尽力做到立意新颖, 可以利用多种思维形式, 进行创作。既可以通过联想思维, 发散思维议论叙事, 也可以利用逆向思维, 想象思维, 进行创新性的写作;然后依据你的立意, 对你积累的材料和已经把握的知识进行认真筛选, 精心剪裁, 布局谋篇, 画龙点睛, 这样, 一篇篇精美的文章, 就会脱颖而出。

读书的终极目标, 是培养自己的文化底蕴;观察的终极目标, 是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思维的终极目标, 是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 阅读是精神的哺育, 观察是精神的完美, 思考是精神的升华, 那么写作就应当是精神的自由翱翔, 是灵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可以这样推断, 写作不再是一部分作家的专利, 有成千上万的人, 将要进入“网络”作家的行列, 沉睡的万物在盎然的春意下而复苏, 人类的思维在时代的正确引导激发下而驰骋。我们相信, 在不远的将来, 在我们的同学中间有许多人会成为文坛新秀, 成为优秀的学者。

观察思考 篇2

去年以来,博山区物价局紧紧围绕“安民生、稳价格、保改革、促发展”的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着重对稳定规范价格秩序、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价格服务进万家”、“认真专业务实作风效能建设”等活动进行了大力宣传,积极踊跃向各级媒体和省局报送信息,据统计,去年向省局投稿29条,采用18条,采用率62%。采用价格政务信息15条,其中《山东价格信息》5条、《山东价格政务信息》3条、《山东价格监督检查》7条。调研文章3篇,其中《山东物价》2篇、《中国价格监督检查》1篇,列全市第一,超额完成了市局下达的信息宣传任务,近日全市价格监督检查宣传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为物价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了我区物价工作的开展。具体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 措施有力

领导重视是做好价格信息宣传工作的关键。信息宣传工作事关全局,对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及时、客观地反映我区的物价工作情况,也是主动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物价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有效途径。因此,做好信息宣传工作,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支持的力度,做好宣传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只有领导把宣传工作摆在价格监督检查工作首要位置亲自抓,并经常对宣传工作提出要求和任务,经常关心指导、支持和帮助,就能促进宣传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无论什么工作,只要领导重视,什么工作就能出成果、上台阶、上水平。

措施得力是做好价格信息宣传工作的条件。去年年初,省、市价格宣传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局立刻召开了党组会,专题研究信息宣传工作,并结合博山实际,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价格信息宣传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做到三有:有机构。成立了局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宣传领导小组,一名副局长具体抓,各科室要确定1-2名信息员。有指标。每个科室每年上报区“两办”、市、省及国家业务主管部门信息不少于12篇,科室负责人还要结合业务实际撰写1篇论文或调研报告。有奖惩。凡在区级以上正规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发表的反映我区物价工作相关的政务信息、新闻稿件、理论文章将予以奖励。由局办公室负责按季度统计,及时兑现。对在宣传报道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另行研究奖励办法。凡是完不成任务的,年终不能评先树优,在经济上也做出了相应的处罚。

酷爱这一工作是做好价格信息宣传工作的基础。无论干什么工作,除了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外,首先要从内心酷爱这一工作,才能出成果、出成绩。同时,还要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工作责任感,搞文字工作是件苦差使,没有一点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不行的。

二、勤于学习提高素质

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博览群书,丰富自己,才能厚积薄发。书到用时就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作为一个称职的信息宣传员,要有厚实的理论和文字功底,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勤于学习。除了自学外,我们每年还请资深记者和区委信息科的同志讲解通讯报道的撰写要领与技巧及写好信息的注意事项。信息工作是一项极具常规性、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只有不断创新,信息才能有特色、有高度、有价值、有生命力。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极大地调动了各科室的积极性,他们结合本职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工作新途径,争创一流工作。每个科室将指标分解到每个人,做到人人有指标,个个有压力。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人人都做扑捉信息的有心人,从自身工作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指导工作意义的信息。

善于观察,精心提炼。世间万物都在遵循一定的规则有规律地运动、发展、变化,物价工作也是一样,看似日常工作很平凡,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观察、去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要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观察的角度很重要。要把握好这个“度”,就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学习、提高素质。在把握上要注意两点:一是贴近领导意图,狠抓重点信息。我们坚持把领导时刻关注的、正在思考的、有待了解的问题,作为信息工作的切入点。去年我市在党政机关广泛开展了“认真专业务实作风效能建设”活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旨在提高和强化各级领导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意识,我们立刻抓住这一契机,把正在开展的“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开展“认真专业务实作风效能建设”的主题实践活动,先后向省局报送信息。《编织价格监督网络 从根源上清费治乱》一文被《山东物价》第8期采用、《博山区物价局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人人力争达到“三会”》分别被《山东政务信息》第40期、《山东价格监督检查》第33期采用、《博山区物价局开展认真专业务实大讨论》被《山东价格信息》第19期采用。这些稿件同时亦刊登在《博山新闻网》、《博山政务信息》、《博山通讯》上。二是围绕重点工作,捕捉亮点信息。去年下半年,物价出现波动,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加大对各大超市、农贸市场巡查力度,召开了流通行业价格提醒告诫会,对稳定市场价格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信息被《山东价格监督检查》2008年第3期采用。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事物,用心思考,善于做扑捉信息有心人,透过事物纷繁的现象,就能抽象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处处留心皆信息”,就是这个道理。

三、注重宣传 效果明显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价格宣传也是一样,通过广泛宣传我们开展的工作,赢得领导的支持和

试卷讲评的观察与思考 篇3

【关键词】考试;试卷讲评;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3-0033-02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效的教学活动是离不开考试的。考试是一种传统、有效、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较为准确地告知教师在以往教学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以往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也为师生双方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改进的依据,指明努力的方向。

考试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靠考试之后的“试卷讲评”来实现的。可以这么说,一次考试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关键就在于考试之后的试卷讲评是否到位。其中包括试卷讲评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方法是否恰当等因素,这些都直接影响考试的目标达成度。

那么,在现行教学活动中,试卷讲评的现状如何呢?据笔者调查,事实不容乐观。从课前准备来看,在被调查的106名对象中,有97.5%的教师,试卷讲评课没有合乎规范的备课笔记,即没有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精心地预设,有的只是在试卷上标注“参考答案”,其中还有21.2%的教师,连参考答案都没有能够认真地写;从课堂实施来看,有80.3%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对答案的方式进行试卷讲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还不会做”,或“这个知识点讲过多少遍了,怎么还做错”,课堂始终弥漫着“火药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只是听众,甚或是被训斥的对象。从课后跟进的情况来看,有85.4%的教师没有能够针对考试中学生的知识掌握、系统理解、综合运用等方面暴露的问题,设计跟进式的训练,有的只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将试题的答案再重新整理一遍。

以上现状,究其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上,相对于范文教学或写作教学等课型,试卷讲评的教学内容多而杂,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大,且教学过程的设计也难以把握,实际教学效果又不容易出彩,所以试卷讲评成了课堂教学研究的“被遗忘的角落”。

主观上,绝大多数学校领导或教师,每次考试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一般都要将分数由年级算到班级,再由班级算到学生,进行表扬奖励等一系列的后续活动。很少有领导去思考那些隐藏在分数背后的深层次因素,甚至有的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督查时,会因上的是试卷讲评课而作罢,于是乎试卷讲评课也就成了教师“对答案”式的应景课了。

为此,我们要足够的重视,并舍得下功夫去研究试卷讲评,力求上好试卷讲评课,使每次考试的效益最大化。我们应致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科学统计,明确得失”

据了解,每次考试之后教师往往习惯于从“人均分”“优秀率”“及格率”或“最高分”“最低分”等维度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准备进行试卷的讲评。当然,这样的统计分析也能够看出一些问题,但是这种形式获得的信息是模糊而笼统的,是不能为试卷讲评提供具体明确的目标的。所以,教师在试卷讲评前除了要做好以上有关常规性的统计分析外,还得认真细致地做好对试题本身的分析,明确每道题所考查的知识或能力点,并逐题对每一名学生的得分进行统计,从而得出全班的得、失分率。这样,才能弄清楚学生答题的失误所在,才能明确试卷讲评的重点应落在何处,才能确定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真正地了解和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知晓在试卷讲评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坚持“突出重点,横联纵拓”

大多数教师往往喜欢采用按照题号的顺序依次逐题讲析的方式来进行试卷讲评。当然,也会在讲评的过程中,就某些题目采用提问的方式,指名某些学生来回答,并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追问,以期加深学生对重点题目的理解。这种做法虽然做到了面面俱到,但难免存在泛泛而谈且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弊端。所以教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要力求突出全卷中学生整体得分率低、失误严重的题目和那些答题中失误较多的学生这两个重点。前者是确定试卷讲评内容的依据,后者则是讲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只有突出了这两个重点,才能保证讲评的有的放矢。同时,还需要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让学生既要由点到面地了解一个知识串,又要使学生明白该知识来龙去脉的渊源;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使他们掌握获取知识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作答一类题目的常用思路与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将一次考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坚持“以生为主,师生互动”

据调查,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都采用教师包场的形式进行试卷讲评。其实,无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上,学生始终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即使是试卷讲评也应当以学生为讲评的主体,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而不应该唯我独讲,以教师为主。教师不妨在试卷讲评中,采用“独立订正—小组合作—全体交流—总结升华”的方式,即以一个课时单位为例,教师在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之后,可以先要求学生借助教材、教辅资料或工具书等,将自己答错的题目进行独立订正;然后要求学生就自己在订正过程中存有的疑难之处,在小组内寻求帮助;接着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组内合作后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质疑,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共同帮助解决,如果其他小组的同学解释不清楚、不准确的,则由教师予以点拨启发,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表现与效果,就重点问题或共性问题进行总结与指导,使学生更好地形成知识体系,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这样,既保证了试卷讲评过程中学生的全员参与,又关注到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同时也有效地利用了生生合作的资源,使以往单调呆板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四、坚持“错题归档,跟进练习”

考试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可见,试卷讲评如果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止步于对卷面试题的解答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在试卷讲评结束后,往往只要求学生将试题的答案重新整理,这样的做法与考试的目的是不相适应的。笔者认为,教师应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集,将每次考试中自己答错的试题按照题型进行归类收集,以作“后车之鉴”。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每次考试中学生失误较多的题目结合考点拟制“姊妹题”,让学生进行跟进式的作业练习,以巩固强化试卷讲评的效果,为后续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居民医保城乡整合:观察与思考 篇4

早在2007年我国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初,部分地区(如江苏太仓、成都、重庆等地)就有感于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制度内容较为趋近,积极把握历史机遇,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较早地探索推进了两样制度的融合归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

2010年社会保险法出台,明确将新农合定位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各地在整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下,以多种形式加快推进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整合。到2011年底,全国实现城乡整合的省达到5个、地市41个、县级区域162个。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进一步围绕深化改革和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目标,加快推进了基本医疗保险城乡整合建设步伐。到2015年底,全国共实现居民医保城乡整合的省级区域达到8个、地级市39个,县级整合区100余个。

回顾起来,尽管中央有要求、舆论有宣传、学界有期待,整合制度建设和实现城乡统一管理早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决策部门管理体制分割、原有制度整合层次低等原因,实践之路并非坦途。各地的进展,一直是以地方自下而上、自主探索推进的,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模式设计以及经办服务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日渐多样化的格局。

首先,从管理体制看,已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城乡整合的地区,其行政管理职能有人社部门主管、卫生部门主管、卫生部门和人社部门配合共管以及在人社与卫生部门之外另建政府独立机构专门管理四种类型。由人社部门主管的有9个省(区、直辖市)、34个地级市、70个县;由卫生部门主管的有4个地级市、37个县;有5个整合地区由同级人民政府下属的医改机构直接管理;也有2个地区整合了城乡医保的经办服务机构,在行政职能上依然分别对应上级人社和卫生部门,形成所谓的共同管理局面。

其次,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程度看,大多数地区是将原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分开运行,但其具体制度设计又分为一制一档型、一制两档型和一制三档型等多种模式。其中一制两档一般分别对应着原来的新农合和城镇居民的制度筹资及对应的待遇保障水平,基金池有的合并在一起,有的分开核算。一制多档的制度安排,一般允许城乡居民可在各标准间自主选择,不同的筹资水平对应不同的待遇保障标准。也有个别地方突破更加彻底,如广东省东莞市将职工医保、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三制合一,在统一的经办管理服务机构下,实行根据收入能力缴费、财政补贴以及基金池的合并,形成了高度整合的“三网合一”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各地政策整理。

再次,从负责提供具体服务的组织机构——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来看,已开展城乡整合的地区,其机构属性有人社局下属医保中心或社保经办中心;有卫计委下属新农合经办机构或医保中心;有人社部门与卫生部门共同管理的经办机构;有直属政府的经办机构;也有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承接服务等多种模式(见表1)。各地涌现出来的多种模式,大有“乱花渐入迷人眼”之势。

2 现状解析

从管理和制度设计的视角来看,各种模式纷呈,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决策部门管理体制分割、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整合层次低等原因造成的。而从行政管理的驱动路径来看,则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

我国已开展医疗保险城乡整合地区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统一行政管理体制推动制度整合”、以“整合经办机构驱动制度整合”和以“同级人民政府直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城乡整合”三种。三条道路,不同驱动力量决定着制度模式和经办服务的微观抉择。

大多数地区在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城乡整合过程中,均是先行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行政管理职能,然后整合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继而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城乡医保制度整合前,新农合由卫生部门主管。为加快推进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目标,宁夏于2010年在石嘴山、固原两市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城乡整合试点,将全区新农合业务统一划归人社部门整合管理,先行整合统一管理体制,并于2011年起在整个自治区范围建立了包括管理体制、制度框架、政策标准、支付结算、信息系统、经办服务“六统一”,一制三挡型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而安徽宁国市、福建莆田市等地,则将行政管理职能划归卫生部门主管,同样进行了制度整合。目前,因职工医保归人社部门管理,大多数已开展居民医保城乡整合的地区,均采取了将新农合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人社部门主管的模式。而先行整合行政主管部门,再以行政力量推动制度整合,也成为推进城乡整合最为普遍的经验。

第二种是跳出人社和卫生分割管理体制的掣肘,在市政府下面成立专门医改机构,直接领导和推动医保城乡整合。如福建三明市。该市组建了隶属于市政府的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整合了全市属于不同部门的24个医保经办机构,由市财政局代管,进而建立了一制一档型的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医保待遇。

第三种是少数地区在维持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情况下,通过先行统一经办管理业务和经办管理机构,同样实现了医保制度整合。即在维持现有人社、卫生分管城、乡医保的职能分工不变的情况下,先行整合城乡医保经办机构。以陕西省延安市、贵州黔西南州为典型代表。两地均先行将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业务经办机构整合,再由经办机构驱动制度整合,分别形成了一制三档和一制一档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3 经验反思

虽然上述地区的城乡整合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3.1由于缺乏全国层面的制度顶层设计,当前居民医保城乡整合,均是以地方行政力量主导,自下而上推动

先行试点地区为后跟进地区树立了榜样,但同时也因其地方驱动路径差异,导致各地的整合模式“五花八门”。而地区差异的扩大,也增大了后跟进地区的制度选择和设计的难度,一些地区等待观望、争议不断,实际进展缓慢。当下,居民医保城乡整合亟待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共性经验。

3.2不同的驱动力量对制度模式设计和经办管理服务产生着主导性影响

从制度设计来看,将整个医保的行政管理、经办服务均统一到人社部门的地区,在制度设计上较为强调居民的可接受程度和可行性,具体的制度设计有一制一档、一制两档、一制三档等多种形式。经济相对落后、城乡差距大、城镇化率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多采取一制两档或一制多档模式,允许参保对象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及对应的不同待遇保障水平。也有少数地区为体现不同群体经济收入差距,实行差别缴费,如要求城镇居民参加缴费额高的档次而农村居民可自由选择。

从经办服务来看,多数人社部门统管的地区,均按照职工医保的制度模式,对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也设置了起付线、封顶线和医疗费用的共担机制,以及城乡整合后群众医保待遇“就高不就低”原则。

从适用目录方面,人社部门主导下的整合,一般是采用职工医保的“三目录”进行整合。卫生部门主导下的整合,一般参照执行原新农合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个别地方如湖北省鄂州市根据不同缴费档次,执行不同的目录,一档待遇执行新农合目录,二档待遇执行职工目录。

3.3从整合效果看,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筹资负担、实际需求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可及性方面,仍有差异

由于当前阶段各地整合的主要目标是统一管理、整合资源、节约成本,缩小城乡政策差距,确保城乡居民制度参与机会均等,因此,正在推进的居民医保城乡整合,重点是解决分散管理体制下城乡居民重复参保、管理信息系统重复建设、财政投入重复补贴等问题。理论上,只要是实现了城乡制度的统一管理,上述目标皆可实现。实践中,三种驱动路径殊途同归,即是明证。然而,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之后,一体化制度面前,城乡居民待遇保障一视同仁,确保了结果公平,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筹资负担、实际需求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可及性方面,仍然会有差异。因此,城乡整合后,面向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城乡居民实际筹资负担的公平性问题,应当摆在整合中更为突出的位置加以解决。要特别防范那些在制度整合前由于规模效应城镇居民医保制度自身都难以持续的地区,整合后发生城乡居民之间福利分配不公问题。

总之,围绕“推动实现城乡居民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的利用更加有效”的整合目标,要真正实现城乡公平发展,“国发[2016]3号文”所提出的“六统一”仅仅只是开始,未来的路,依然任重道远。

摘要:当前阶段全国各地自行推进的居民医保城乡整合,在行政管理、制度设计以及经办服务方面,存在多样化的格局且有进一步扩大差异的趋势,其中以地方行政力量主导的三种路径,在推动城乡制度整合、规范管理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回顾现实路径,居民医保城乡整合,在制度顶层设计、制度公平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描述和反映我国实践中的居民医保城乡整合,本文将从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经办服务三个维度,分别予以研究分析。

关键词:医疗保险,城乡整合,驱动路径

参考文献

[1]仇雨临,黄国武.从三个公平的视角认识医疗保险城乡整合[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02.

[2]袁涛,仇雨临.从形式公平到实质公平:居民医保城乡整合路径反思[J].社会保障研究,2015,01:55-60.

[3]马营.广东省医疗保险城乡整合一体化建设的做法及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2011,04:29-30.

[4]申曙光,易沛,瞿婷婷.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模式与制度运行效率研究——来自A市的微观证据[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03:57-66.

[5]李亚青.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是否有利于弱势群体——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3,02:81-90.

观察与思考作文 篇5

我围着外婆家的鸡窝转了又转,发现这儿的鸡怎么飞也飞不高,可屋后山上的野鸡却飞得很高很高。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思来想去,也没有想出个结果。

去问正在烧饭的外婆:“为什么家里的鸡,怎么飞也飞不高,野鸡却能一下飞好高呢?”外婆想了想,然后摇摇头说:“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道呢!”为弄明白这其中的奥秘,我回到书房,翻书本,查资料。

原来,书上说的很清楚:一是因为家里养的鸡整天都被关在笼子里,翅膀没怎么运动,功能就渐渐退化了。二是因为野鸡为了适应环境,它要自己去找食物,努力飞翔;而家里养的鸡,根本不需要去找食物,主人就会送饭来吃的。还有,野鸡生存环境十分自由,空间广阔。相反,家鸡生存环境很小,就在笼子里。所以家鸡飞不高。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的实践与思考 篇6

缘起

课堂观察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笔者把这一方法运用于省级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教学过程性评价机制的研究》的研究中,对语文课堂进行了观察,引发了一些思考。

实践

课前会议 根据活动安排,由课题实验学校承担一节研究课,参加活动的老师将分成六个组,采用事先拟定的观察表进行课堂观察。根据课堂观察的四个纬度选定了六个适宜的观察点:提问、理答、关注学生面、教学媒体的运用、学生活动以及学生学习状态。接着,又根据研究课的内容制定了六张观察量表。

课中观察 一周以后,活动如期举行,与会人员分成六个组进行观察。笔者没有参与任何一组的观察,仍采用常规的观课评课的方法,主要是想看看运用课堂观察后的评课与平常的观课评课有何不同。

课后会议 下午,观察评课开始了。主持人要求每组扼要介绍一下观察数据和结果,并作出判断。参与观察的组有六个,其中两组的发言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学生学习状态”观察组。

观察组成员首先展示了一张“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统计表,每5分钟扫视一次。根据统计汇总,整节课有89.7%的投入率,可以看出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比较认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来。其中第四时段和第六时段的投入率是最高的,分别为91%和96.4%。

接着,她分析了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率之所以这么高的原因,指出学生学习投入状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有关,这两个时段教师让学生想象说话,联系自身实际写写说说,加上媒体的介入,学生兴趣高涨,注意力集中,积极投入。第二与学习任务有关。学习任务的具体、明晰与否影响着学生学习状态。在这两个时段中,教师比较具体而明白地布置了学习任务,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或提供一定句式来写一写,因此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最后,她又指出了不足:第一时段,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读懂一段话、一篇文章的,非常投入状态的同学只有66.1%。最后一个时段,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疑惑或新的想法,非常投入状态的同学占73.2%。

为什么这两个时段学生的注意力不高呢?细细分析,笔者认为可能和三方面有关:一是与学习任务的难易有关。学习任务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偏难,因此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不够投入,导致学生的投入率不高。二是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关。课一开始,在室外活动的学生刚进入教室,注意力不能很快地投入学习,加上一下子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也会分散注意力。另一时段是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这节课是给五年级的孩子上的,从生理特点上来说,孩子也很难做到持续投入40分钟以上。三是教师问题的预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可能脱节。从平常的教学的角度来看,关注内容比关注学法多,学生缺少归纳总结学习方法的习惯。现在,突然提出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学习的方法,可能学生有点不适应,因此投入率偏低。

二是“提问”观察组。

提问组指出,本节课共提了22个问题,其中有事实性问题13个,占问题总数的59.1%,比率偏高。经验性问题5个,占问题总数的22.7%。创造性问题只有2次,仅占9.1%。无评价性问题。

细细研究罗列出的这22个问题,经过一番梳理之后,笔者对语文课堂中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收获:第一,事实性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趣味性和情境性,不宜过多。第二,经验性问题要从学情出发,努力开掘学生之间的差异资源,给他们足够的分析与思考的时间。第三,创造性问题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同时也不能远离学生已有学习经验。

后记

对于笔者和与会的教师而言,这次一小时的观察评课产生的影响是久远的,收获是满满的。

首先,它消除了教师对语文课堂观察的误解。以前,笔者以为课堂观察是专业人士所做的事情,因而对那些复杂的量表与统计产生“畏难”情绪。此次实践彻底改变了笔者以往的想法。语文课堂观察是量化统计与质性描述的有机结合,对上课者和观察者来说,具有田野般的亲切感。当然,对观察量表自身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入,以利于观察者的操作。

其次,它让教师以一种研究者的目光来理性看待语文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评议都是感性的居多,主观的居多,浅层次的思考居多,缺乏有力的“证据”。相比较而言,语文课堂观察后的评议更具科学性。

再次,它给教师们提供了一种可以模仿、操作,且富有实效的研究方式。语文课堂观察,让语文教师更清晰地看到自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加以自我改进,体现了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展开过程性评价的真谛。

“荆州媒体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篇7

关键词:荆州,地方,媒体现象

荆州建市20年以来, 其发展呈现出了一种较为独有的特征: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较之周边同类城市却相对滞后;另一方面, 其媒体发展与周边媒体乃至全国的同级媒体相比却呈现出蒸蒸日上, 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态势。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低坳地带生长出来的媒体发展高地, 本文作者称为“荆州媒体现象”。我们研究“荆州媒体现象”, 对荆州社会的发展及推动我国地方媒体事业,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荆州媒体现象”进行研究:

一、荆州媒体的社会影响

提到荆州媒体, 大家第一反应是那档红遍江汉平原的品牌栏目《垄上行》。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是一档对农节目, 在十年间实现了由一个栏目发展到一个频道再到频道、渠道并举的飞跃:2002年, 荆州电视台对农节目《垄上行》开播, 每周一期, 每期15分钟。2009年《垄上行》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垄上频道, 24小时播出。2012年, 随着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成立, 荆州垄上频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荆州垄上频道与湖北垄上频道整合成新的湖北垄上频道。据2011年中视广联CTC乡域网电视节目收视数据显示, 《垄上行》节目的收视份额在农村最高达到41%, 甚至在城市的收视率也能达到7%。伴随品牌效应的是其广告收入, 2011年《垄上行》广告额达到了4500万元, 为《垄上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荆州电视台《垄上行》还倾力构建了频道的产业体系:荆州电视台2006年推出的《垄上行手机报》、2008年成立的垄上行农民艺术团、2009年成立的湖北垄上行新农村服务有限公司, 2010年开始发行的对农服务杂志《垄上百事通》, 2011年荆州电视台全资成立的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垄上行新农会”, 2012年开始立项建设的湖北垄上行生态文化产业园项目, 共同构建了电视媒体服务三农的创新模式。

《垄上行》先后荣获“湖北省宣传思想工作优秀创新成果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栏目大奖”、“新中国60年60个有影响的广播电视栏目”、“中国原创电视栏目20佳”、“中国十大最具原创精神电视栏目”等殊荣;2007年2月, 《垄上行》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审定注册, 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农电视节目的注册商标;2009年元月《垄上行》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垄上频道, 成为全国地市台第一个对农频道;2009年12月, “垄上行”被列入湖北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工程;2010年4月, 《垄上行》创新对农节目服务模式被入选《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广电蓝皮书) , 并成为蓝皮书中唯一入选的电视栏目成功个案。《垄上行》主持人王凯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2年, 《垄上行》在第二十九届“湖北新闻奖”评选中获电视新闻栏目一等奖, 在第四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颁奖盛典上获年度优秀对农栏目最佳栏目奖。

与荆州电视台相比, 荆州其他主流媒体也毫不逊色, 如荆州人民广播电台近十年来曾获多项奖项, 2009年在“湖北新闻奖”评选中, 荆州人民广播电台共有11件作品获奖, 其中一等奖1件, 二等奖6件, 三等奖4件, 在全省市州级媒体中名列榜首;在2009年度中国交通广播节目评选中, 荆州电台共有6件作品获奖, 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地市电台。在2009年度“湖北广播节目奖”评选中, 荆州电台共有33件作品获奖, 位居全省市州电台榜首。在湖北广告作品评奖中, 荆州电台3件作品一等奖, 是全省地市电台中一等奖最多的电台。2012年荆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名医直通车》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首届广播电视健康品牌节目中被授予“全国健康品牌栏目”称号;《三农热线》节目被评为“全国民生影响力广播电视栏目系列10强”;2012年荆州人民广播电台7件作品在第29届“湖北新闻奖”评选中获一等奖1个, 二等奖2个, 三等奖4个, 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市州广播之首, 全年经营总收入2247万, 利润超过500万元。

二、“荆州媒体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 “荆州媒体现象”产生凝聚了荆州媒体人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发扬“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使荆州媒体在地方媒体中脱颖而出, 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媒体。

荆州电视台自1999年以来便实施“新闻立台, 精品兴台, 创收富台”的办台方针到拓展“频道化”的办台思路, 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1]2005年, 当《垄上行》强劲的发展势头已经使其逐渐从荆州本土媒体向江汉平原、两湖平原农情、农时、农事资讯中心迈进时, 原荆州电视台台长李海昌提出了塑造跨媒体品牌的理念, 他对于产业链条的完善有了更为广远的构想。[2]李海昌说:“《垄上行》的品牌效应可以进行的产业延伸包括SP电信增值业务的短信打包定制、纸媒的发售等, 让农民朋友产生对栏目资讯的完全依赖。一些风险较小、周期较短的行业。例如, 与商家和专家合作, 建立《垄上行》种子公司、农业信息公司等, 这也是品牌延伸的机会所在。同时, 通过在两湖平原建树一个强势媒体的新形象, 可以考虑与其他区域媒体合作的机会, 还可以组建《垄上行》农民剧团, 从而达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事实上2005年以后《垄上行》就是沿着李海昌的这个思路发展的。

“荆州媒体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荆州媒体人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于成龙在《跃马江汉垄上行》[2]写道:几乎每一期《垄上行》节目的采集, 都有出镜记者赶到现场, 他还特意描述了主持人王凯跟同事一起在淹至腰际的有血吸虫的积水中泡了一天的情形。汪洪在《荆州:新闻与水共舞》[5]中向我们讲述了《荆州日报》的记者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英勇事迹。

(2) 荆州特定的地域经济给荆州媒体发展提供了机遇。2002年春, 时任荆州广电局局长的黄谋宏和电视台台长李海昌在调研中, 根据当时精彩频道在农村覆盖较好的优势, 提出了办一档农村栏目的构想。“荆州是全国的农业大市, 我们的衣食父母理所当然是农村、农业与农民。”[2]李海昌的这个判断迎来了荆州电视台成长最快、效益最好的一个栏目《垄上行》的诞生。江汉平原拥有4000万农民, 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目标受众群。《垄上行》抓住机遇, 定位于农民受众, 使这个节目赢得了市场, 赢得了受众, 最终能够做大做强, 得到发展。

(3) 依托于品牌栏目, 荆州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荆州媒体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把做好品牌栏目, 增强媒体影响力作为发展的目标。例如, 荆州新闻网与荆州电视台共同打造的《e线民生》、荆州电视台的《江汉风》《消费为王》《垄上行》、荆州人民广播电台的丽人音乐广播、《名医直通车》《三农热线》成为荆州市家喻户晓的知名栏目。

三、“荆州媒体现象”对地方媒体发展的启示

(1) 要有一支爱岗敬业, 勇于创新的专业队伍。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有着创新精神的, 敢为人先, 爱岗敬业的新闻人才和管理人才将是传媒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地方媒体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将成为保障传媒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2) 挖掘具有地方色彩的本土资源, 做独家特色。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媒体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特色节目:荆州电视台的《垄上行》立足于拥有4000万农民的江汉平原, 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目标受众群而获得了成功;广西卫视变地缘政治为发展新动力, 变区位优势为独有传播优势, 强化中国-东盟合作宣传内容特色, 获得传媒影响力的飞跃式增长;《唐山晚报》完全采用平民化的视角来观照主题报道, 紧紧抓住与受众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展开报道, 推出了人才就业专版。这些电视台的独家特色, 给自己贴上了个性标签, 在受众中形成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力。

(3) 创建品牌栏目, 推动媒体的整体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栏目、品牌媒体、名记者、名编辑, 形成具有独创意义和本土特色的强势品牌产品是地方媒体未来的发展重心。荆州媒体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把做好品牌栏目, 增强媒体影响力作为发展的目标, 如荆州电视台凭借品牌栏目《垄上行》做大做强。我们研究一些地方媒体的案例也发现了这个规律:湖南卫视以《超级女声》走向世界, 再以《恰同学少年》《变形计》等诸多大片和高端节目提升品牌内涵。浙江卫视凭借《我爱记歌词》《爱唱才会赢》《爽食赢天下》等一系列娱乐节目跻身于全国一流卫视的行列。这些品牌产品为媒体赢得了高收视率, 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最终走向国际市场。

(4) 构建媒体产业体系, 促进媒体及地方经济的发展。由荆州电视台和永业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湖北垄上行新农村服务有限公司是整合电视媒体、渠道网络、信息、产品、政府资源、运营商、液晶屏、因特网、农技服务、资本等十大资源一站式为农服务的体系, 目前已拥有1000家连锁加盟店, 深受农民受众的欢迎, 也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各地方媒体可以借鉴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新公社的成功经验, 构建媒体产业体系, 促进媒体及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昌.带着观念突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2 (10) :64.

[2]于成龙.厌马江汉垄上行[J].市场观察.媒介, 2005 (12) :44-47.

[3]杨小龙.电视正道是沧桑——荆州电视台“垄上行”品牌成长体会[J].南方电视学刊, 2012 (4) :95-97.

[4]李玉洁, 马涛, 娄振宇.找准定位拓展生存空间, 以全媒体布局未来——荆州电视台转型初探[J].广告大观:媒介版, 2013 (10) :51-54.

[5]汪洪.荆州:新闻与水共舞[J].中国记者, 2007 (07) :68-69.

[6]吴卫华.地方媒体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探析[J].中国报业, 2011 (21) :55-56.

[7]朱茅量.用独有资源做独家特色——广西卫视提升地方媒体影响力的实践[J].新闻战线, 2009 (02) :71-72.

《松树金龟子》课堂观察与思考 篇8

在此, 我仅从所听的一堂课来谈谈个人的一点观察与体会。这一课是法布尔的科学小品《松树金龟子》。

一.对比课堂教学流程

听课流程:

(一) 导入课题:用多媒体央视少儿主持人“金龟子”像片导入。

(二) 感知金龟子:多媒体播放金龟子的系列生活图片。

(三) 探究文本:1、提问字词积累。2、理清文章结构:自读课文, 小组讨论后展示板演提纲, 老师点评。3、欣赏文本语言:从准确性和生动性两方面分别举例说明, 交流后点评, 归纳欣赏方法。 (注:这一环节按照学案问题进行, 但学生板演时间太长, 导致拖堂)

(四) 总结全文:本篇科学小品可谓是诗意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课后完成巩固案。

专家主要点评了每个环节的分配时间, 学生活动的次数, 教师点拨的次数以及课堂有效性分析和建议等。

我来安排:

(一) 导入课题:由鲁迅笔下可爱的蚰蛉蟋蟀斑蝥等昆虫说起, 多媒体打出名著《昆虫记》, 引用公认的评价“科学与诗意的完美结合”设疑:1、本文的诗意体现在哪?2、文中告诉我们哪些松树金龟子的科学知识?3、预习中, 你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从名著阅读整体特色入手, 激发阅读兴趣, 增强质疑能力)

(二) 感知文本:1、速读课文。2、板书重点及难记字词。3、讨论内容及概括大意:方法: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结合 (一) 中的第 (2) 题, 欣赏金龟子的生活图片。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 扫清字词, 把握主要内容)

(三) 探究欣赏:1、语言的诗意性体现? (抓住比拟的修辞方法, 完成开始时的提问) 2、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小组交流, 老师点评欣赏方法, 结合指导朗诵精彩句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欣赏、诵读、体悟、探究语言的能力)

激情过度:每一个存在都是神秘的疑问, 每一种生命都是美丽的诗篇!同学们, 张开你的慧眼, 关注一下我们身边的世界。

(四) 拓展延伸:1、你平时观察过何种昆虫?2、亲自饲养一种小昆虫或小动物, 写一篇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养成观察、记录等科学习惯)

二.构建高效课堂旨要

如何上好科学小品文?看一下现行的教材, 除九下外, 几乎每册都安排有一至两个单元的科学小品文。这说明科学在今天有多重要。但是, 我们要清楚:凡是典范的科学小品文, 基本都是诗意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上好这类文体要做到:

第一、要从诗意切入, 即营造浓浓的语文味道,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 培养兴趣习惯, 观察思考记录等。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可先营造浓浓的语文味式的导入:“我们在《白杨礼赞》一文中, 积累了一个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麦浪”, 今天再来积累一个妙手偶得的形象词汇“沙海”。同学们, 看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个标题, 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茫茫沙海, 共同揭开它的庐山真面!”这样, 在美丽激情的语言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用深情并茂的朗读来品味二者 (语言内容) 的完美结合。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不能没有美丽的诵读。就像蔡芸芝先生教学生读书时那歌唱般的音调留给魏巍难忘的记忆, 真正的诵读是用心的体会和陶醉。表面上的热热闹闹, 不是衡量课堂高效的定点指标。高效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受到了锻炼, 审美是否感到了愉悦, 修养是否得到了提升……而要实现这些, 首先就要营造课堂浓浓的语文味道。

三.营造语文教学味道

语文味道贯穿在教师对教材目标的审美挖掘、对教学环节的衔接牵引和对学生的及时点拨等过程中。要炼就扎实的基本功, 最好的途径莫过于读书。“读古今书, 做圣贤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这些俗语都在警示我们:读书能厚实积累, 丰富智慧。书读到一定程度, 自然“天光云影共徘徊”———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教材驾驭课堂, 而不仅仅满足于热热闹闹的形式。

提问的课堂观察活动分析和思考 篇9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 (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 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它和我们平时经常说到的“听课”有很多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听课, 教师在听课时会关注课堂教学的各方面, 结果反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教学细节, 教师在评课时只能根据大致的印象泛泛而谈;评课时涉及的某些事实依据, 通常是授课教师精彩或出错的片段。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 要一个人观察并记录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 对于听课教师而言, 印象较深的就是那些比较精彩的片段或者出错的片段。所以, 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 加强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是课堂观察的本质。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课堂提问的话语、形式、内容、质量都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提问, 对教师的教而言,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德加默) 。

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可以设计如下模式:课前准备、课堂观察、课后研讨。

课前观察的准备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前提基础, 为课堂实时观察及课后分析评价提供方向;课堂观察和记录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有利保障, 为课后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和事实;课后分析和评价是课堂观察实施效果的有效提升,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以提问为主的课堂观察的案例分析

本次观察对象为初三年级的一位工作6年的化学教师, 执教内容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我们对整堂课的课堂提问进行了数据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

从课堂提问的方式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角度出发, 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化,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索活动, 课堂提问较好地起到了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应有的价值。

从提问反馈的方式看, 教师课堂提问后, 让举手者回答和让未举手者回答占的比例都较大。这说明在课堂上教师关注全体学生, 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关注。

从课堂调控的方式看, 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师通过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对学生回答的鼓励和称赞欠缺了一点, 造成课堂气氛有点沉闷。

从课堂提问的数量看, 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 一堂课共有51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达1.13个问题之多。课堂中出现的“是不是”的是非问, “是这样还是那样”的选择问等, 这些提问的随意和零碎, 就是因为没有目标指向的规范造成的。对照新课标, 上课提什么问题, 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提问范围过宽过窄都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

从课堂提问的主体看, 教师提问多, 学生提问少。整节课57个问题, 其中教师提了51个问题, 可见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这些问题的回答集中在班内18个学生, 其中有3个学生回答次数超过7次。课堂上学生也提出了6个问题, 但只是问问如何操作、如何表示之类没有任何思维深度的问题。

三、通过课堂观察记录的理性思考

1. 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一般地,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 而教学内容又可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块。如, 我们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这一节课, 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六个教学块: (1) 引课 (屠狗洞) ; (2)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4)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实验的描述、表达和实验操作; (5) 二氧化碳的用途; (6) 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据此, 可将所有的课堂提问都归到不同的教学块中, 每一教学块中的所有问题可称之为一个“问题块”。

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中的“问题块” (教学块) 所起的作用:问题块 (1) (引课———屠狗洞) , 问题块 (6) (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 ,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化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即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块 (2)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问题块 (5) (二氧化碳的用途) , 对培养学生有关实验操作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即侧重于“知识与技能”;问题块 (3)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问题块 (4)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实验的描述、表达和实验操作) , 体现了科学探究基本方法的指导, 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落实有关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2. 问题块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频度和坡度。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各教学块所问问题数: (1) 引课4个; (2)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0个; (3)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12个; (4)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实验3个; (5) 二氧化碳的用途3个; (6) 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10个。

从中不难看出, 高密度的提问成为课堂提问的主要方式。或许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问题连授课教师自己都不相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 本课中关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提问明显偏多。原因就是教师在备课时, 未能精心设计“问题块”中的提问,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 针对某一教学小主题, 可能只准备了第一问, 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 从而造成后面的提问缺乏针对性, 即没有设计合理的“问题块”。

观察到的提问中, 属于高层次思考的问题基本上都需要教师铺垫或提醒。那么, 涉及分析、综合的问题, 更需要从学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 把一个问题块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 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 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 并能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加以串联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 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 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3. 课堂提问的思维层次要避免浅层次化。

关于学生应答方式的统计:集体回答12个;个别回答21个;讨论后汇报5个;自由答10个;无应答7个。

集体回答和无应答的占了大部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于集体回答部分, 我们可以分析提问水平, 记忆性问题23个;推理性问题12个;创造性问题2个;批判、评价性问题4个。正因为课堂提问中很大部分是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问, 对于此类提问, 学生能较快地回答, 即集体回答。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考虑到设计一些高思维层次的提问, 对于高层次思考的问题, 教师会进行不断的提示。但需注意, 在不断的提示中容易使问题从高层次思维向低层次思维转变。比如问题块 (4)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 , 在不断的提示中, 最后变成了一问一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什么”。所以, 提示要适可而止, 切忌让一些高思维层次的提问变成一问一答的填空式的提问, 填空式提问组织化程度高, 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 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

四、以课堂观察为载体提升校本教研有效性

传统的教研方式存在很多不足。如教研内容离散化, 教研往往缺少主题研究, 所谓的研究没有聚焦的内容, 呈现出“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如教学研究的粗放化, 诊断缺少深入的描述和分析, 教师和教师的交流表达比较模糊, 流于表面问题。还有教研活动的范式化, 教师往往以经验性的评课套路和话语诠释课堂, 缺乏个性化的诠释思路。

对当前阅读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篇10

一、语文阅读课对教师的阅读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从阅读教学课堂上看, 许多教学问题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教师的教学技术, 而是他们的阅读能力。我发现以下两个问题比较突出:

1. 教师与教科书对话的能力有待加强。

例一:可以什么也不想

听《一次成功的实验》课, 我记下一个再小不过的教学片段:

师:当教育家喊“一……二……”时, 小女孩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生:要按顺序逃生。

生:要沉着冷静。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 教师的用意很单纯也很明显, 想要透过这样的想象, 突出小女孩的一些优点, 比如, 先人后己, 沉着冷静。但这样的理解与后面的“不假思索”显然是相悖的———当教育家问小女孩为什么这样做时, 她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 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穷人》一课, 那里面也有类似的情景。桑娜把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去后, 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也是不假思索!所以你会觉得桑娜了不起, 你会觉得桑娜的行为很感人。所以, 如果非要让小女孩在几秒钟时间想那么多的事情, 不是凸显了小女孩的优点, 而是把一个真实的孩子变假了, 这是得不偿失的。

“可以什么也不想”, 无论是故事里的人还是现实里的人, 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评价。有时候实在不需要问“想什么”, 不想什么却做出了什么, 这样的“本色”, 才是真境界, 才是高境界!

例二:小到一个词语一个句式的运用

《画家和牧童》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画成了。“读到这一句的时候, 教师问:“谁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

“我一会儿唱歌, 一会儿跳舞。”

“我一会儿做作业, 一会儿吃东西。”

都是寻常听过的, 没有什么新奇的, 教师还在找学生造句, “神回答”就在这时出现了:“我一会儿拉屎, 一会儿尿尿。”一个小男孩大大方方地说。

全场听课的老师都笑了。上课的老师也笑了, 说:“你吃坏肚子了吧?”

为什么要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呢?仅仅是因为教材的课后思考题中有这样的提示, 就要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不折不扣地执行吗?

“一会儿……一会儿……”表达的是什么呢?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画成了。”表达的是画家画得娴熟———那样轻松, 那样优雅。

“一群大雁往南飞, 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一会儿排成个‘人’字。”表达的是大雁飞行的姿态———那样整齐, 那样自由。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一会儿攀着铁链上,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 像小猴子一样……”表达的是女孩登山的艰难———那样用力, 那样坚持。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一会儿红彤彤的, 一会儿金灿灿的, 一会儿半紫半黄, 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表达的是火烧云颜色的变化———那样迅速, 那样丰富。

这才是“一会儿……一会儿……”的真意。回过头来再看看小学生的造句, 个个都可算“神回答”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呢?我以为, 一是教师不解句子的真正意思, 二是机械地让学生模仿练习, 学生就只有不着边际地造句了。

致力于语言文字的运用, 小到学习一个词、一个句子, 教学中也应仔细推敲。

例三:让我们肝肠寸断地读读这一句

教师在解读文本过程中, 不仅存在解读过浅的现象, 还有一种现象更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那就是过度解读。

过度解读表现出两种趋势, 一是把教材之外的许多内容纳入到课堂之中, 一厢情愿地让它们来帮助解读文本, 教材的位置越来越小;二是对教材内容过度发挥, 任意改动, 使教材面目全非。比如上《伯牙绝弦》一课时, 教师抓住“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一句, 让学生体会伯牙面对子期的离世, 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说他肝肠寸断, 说他悲痛欲绝, 说他痛不欲生。教师说:“让我们‘肝肠寸断’地读读这一句!”这一句本是作者作为第三者的描述, 他可能有些感慨, 甚至叹息, 但绝不是肝肠寸断。我们读的是作者的话, 不是伯牙的话, 任伯牙如何肝肠寸断, 在这里也无从抒发。

类似这样的角色偷换现象比比皆是, 读者和作者不分, 读者和主角不分, 作者和主角不分, 随着需要任意更换, 不仅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更体现出教师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2. 教师的朗读能力 (语感) 困扰着教学。

例一:关键词对阅读深度的影响

《陶罐和铁罐》一文中有一句话, 是铁罐对陶罐说的———“你敢碰我吗, 陶罐子?”

学生读的时候, 强调一个“敢”字———你敢碰我吗, 陶罐子?

教师读的时候, 强调一个“碰”字———你敢碰我吗, 陶罐子?

铁罐到底是在考验陶罐的胆量勇气, 还是在考验陶罐的行动能力?该怎么样定义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呢?在这种情况下, 其实不需要语感有多么强, 联系上下文我们自然就会发现, 铁罐和陶罐始终是围绕着“敢”和“不敢”在对话的。显而易见, 学生朗读时把重音落脚在“敢”上, 是符合作者的意思的。

什么是关键词?单独看, “敢”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词, 但在本课里, 它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关键词。为什么?因为它足以影响文章的阅读深度。一个词, 当它处于可动全身的“一发”位置时, 它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就凸现出来了。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在教学中, 让学生来寻找关键词, 以培养、训练他们的语感, 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我认为, 透过一个关键词, 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阅读素养。

例二:感情从哪里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一以贯之的目标。问题是, 如何体现朗读的梯度?如果说, 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要靠标点、提示语的帮助, 才能读出应有的表情和语气, 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 就应该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 留意特别的用词、特别的语句、特别的段落, 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弥漫在文中的情绪以及心境。比如回忆性文章《唯一的听众》, 就不能满足于读出作者小时候学习拉小提琴时的心情, 还要体会“唯一”里面饱含的韵味, 读出心里对“唯一的听众”———老教授的敬爱、钦佩、感恩, 对那一段时光的感动和怀念。唯其如此, 才可能真正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看似简单的目标。

二、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甚微

1. 阅读教学在得意方面用力过猛。

我们知道,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但远远不是全部。就阅读理解能力而言, 大体有四个方面:关注并提取信息的能力、直接推理的能力、认识并整合观点的能力、判断与评价的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 在前两点用力过多, 并且朝着理解文章思想意义上做着不懈的努力。

比如, 一位教师教《鱼游到了纸上》, 让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 并思考“鱼是怎样游到心里的”。“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理解了青年的专心和勤奋, 理解了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的关系。课后研讨交流时这位教师说:“其实, 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已经理解了两者的关系。”我问:“既然如此, 学生理解了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教呢?”这位教师无言以对, 陷入了迷惘。

2. 教师对教学目标少有清醒的认识。

这一问题表现在:教学内容经不起推敲;教学环节多, 实效少;教师盲目模仿名师, 不去思考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只有课文教学, 没有语文教育。

比如, 一位教师上《生命

生命》, 为了让学生体会飞蛾求生的欲望, 她扮演捉住飞蛾的作者, 然后说:“假如你是飞蛾, 你会怎样乞求我放了你?”

一生说:“放了我吧, 我要回家吃饭呢!”教师的手不见松动。

一生说:“放了我吧, 爸爸妈妈等着我回家呢!”教师的手捏得更紧了。

一生说:“放了我吧, 我还没有结婚呢!”教师没想到学生能说出这样惊世骇俗的话, 惊讶得张开了嘴, 手也一下子放开了。因为没有结婚, 小飞蛾得以逃生。

王荣生说, “好课”的最低标准: (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 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 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2)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沈大安说, 我们面对的是6耀12岁的儿童, 一个班有数十位学生, 一节课只有40分钟, 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一节课里都有收获, 一节课究竟能教多少内容?我们必须务实地对待。按照这两个语文专家的标准考量, 这样的语文课得不了及格分。

思考与启示

一、语文教师要增强文化底蕴, 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有两件事情我们要坚持做, 一是多读书多动笔。以读书写作涵养自己, 不仅能切身体会学生读写的甘苦, 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二是要对教学中的一般做法多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而不是那个词语?为什么要让学生质疑问难?为什么阅读中要体会表达的方法?为什么要强调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法学法?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什么要板书?……问得深入, 问得经常, 对语文教学才可能有清晰的答案。

二、要尽量摆脱人文单元主题对教学的束缚。以主题为单元是语文教材编排的显著特点。有些单元主题突出了语文要素, 但更多的单元有明确的人文主题, 如关爱、热爱生命、友情、环保、自然等。如果受人文主题的束缚, 教学常常就会屏蔽了对课文内涵的真正体会, 语文味道就淡了。

三、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 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目前常见的问题是:话题空泛, 无话可说 (你想对伊伊说什么) ;布置作业, 无法落实 (回去后写伊伊) ;只关注内容, 不关注形式;时间短, 任务重, 效果差 (5分钟练笔) ;年段目标不突出, 缺少梯度。那么, 怎样加强语言文字的练习运用呢?一是要立足文本, 推敲读写的结合点。读写训练不仅要立足文本, 更要真正读懂教材,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选择合适的路径, 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二是要围绕主题, 着力研究“表达”的课文。让学生想一想, 说一说, 写一写, 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进一步感受作者表达的过程。三是不止于常规的“小练笔”, 要多培养学生的“段感”和“篇感”。四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写好, 这看似简单, 但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四、要力求打破教学模式化, 一课一得或一课两得。

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拖堂不下课, 因为难以割舍的环节和内容太多。面面俱到, 面面不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有所侧重, 比如侧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侧重从读学写、指向写作的阅读……正如沈大安老师说的, “不同的设计, 共同的追求:求真务实, 删繁就简, 优化整合, 发展创新”, 这才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

五、语文课, 不光要有听、说、读、写, 还要有一定深度和强度的“思”。

对学生提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梳理抓“主问题”;教师提的问题, 一定要有思维的价值;随文说写, 一定要给学生凝神思考、梳理语言的时间。

六、课内阅读, 一定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对当前语文课改的观察与思考 篇11

一、呼唤人文,但不能矫枉过正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矫正。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教育就会陷入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沼,但如果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同样背离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目标,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我们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认真落实语文的“操作性问题”。否则,“文”远远大于“语”,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而用起来却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二、尊重创新,但不能漠视文本

在新课改之前,我们曾经一度把文章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如有的老师在教学《月光启蒙》、《黄河的主人》时让学生大量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留给了学生的是黄河是一条害河的结论,她“不长五谷”。这就是误读了文本。在《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对孩子的引导重点不应该在“不长五谷”而是应在“却长歌谣”上。《黄河的主人》的阅读感受应该是建立在“黄河之险”基础上的“船夫之勇”——中华儿女是黄河的主人。只有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才会让学生渐渐地、耳濡目染的懂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精神、她的气势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甚至反弹琵琶,但是发散思维不是散乱思维,反弹琵琶不是乱弹琵琶,不能为求新而求新。

三、倡导自主、合作、研究,便不能放任自流

一方面,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读,期待学生的自我探究。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几分钟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谈不出来的,则继续自我阅读。殊不知,课堂时间有限。能有一定的自我阅读领悟能力的,只是班级里的少数学生而已。大部分的学生只能是看客,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其他不喜欢的段落真的就不学习了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都喜欢有感情朗读,我们的课堂所以“书声朗朗”。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恐怕学生在选择交流伙伴时,考虑的更多的是谁更是我最好的朋友?对文本的感悟早已不知去向了。我们不能什么都让学生站在自己预设好的圈子里,当我们放太多的时候,往往是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实际并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另一方面,小组合作,有名无实。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落实、操作,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離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的失控和混乱。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导”不可或缺,科学组织,艺术调控,遇“愤”则“启”,遇“悱”则“发”,这是教师的职责。

四、期待精彩,但不能哗众取宠

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因此,实行新课政,有些教师就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

表现一:自我展示式

发挥自身优势,展示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无可厚非,也确实能给语文课堂添彩,,但太显示自己甚至冷落学生就大可不必了。

表现二:课堂表演式

可以断言:我们的课文不是每一篇都适合表演的。许多文章,一表演反而肤浅了。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让学生表演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可是当教师将草帽往自己头上一戴时,孩子们笑得人仰马翻,哪里还能去体悟词本身的意境呢?孙双金老师说,诗词教学要抓住“诗眼”。这首词的教学就应该抓住“醉”字和“喜”字。老两口为啥而醉?为何“最喜”无赖的小儿,难道不喜勤劳懂事的大儿、 二儿这样,学生就能感受那份淳朴的“农家乐”了。

表现三:抛开语文式

这样的课就不怎么能说是语文课了。孩子们可以不用语文书,有大屏幕呢。这些课就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的课,是“十八般武艺都要用上的课。课堂上,孩子要经受“多媒体”(若干种)的反复冲击。课堂上,学生以唱、演、画、跳为主。如教学《小雨点》,就是学着小雨点一阵大、一阵小,又是挥手、又是跺脚,弄得教室里震天响,这些课有时确实能给孩子们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但那不是语文的印象。这些课总是给人无味中的某一味太多的感觉,难以下肚。

其实,精彩往往来自细节。我们往往难以说出哪位名师的一节课的全部,但我们往往记得其中精彩的细节:李吉林与孩子们月光下的相约;于永正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那时侯,我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这句话反复地诵读;孙双金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让孩子们对最后一句“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进行修改时,孩子们那无比精彩的生命灵动!

对数学探索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篇12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欲望

情境,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 创设各种思维情境,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使探索知识成为学生迫切的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 使学生因疑生奇, 因疑生趣, 从而诱发他们去积极探索、创造.

1.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自主探索意识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充满好奇时, 才会对它产生刨根问底、不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绝不罢休的探索欲望.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时, 我创设了一个“猜猜你出生在几月”的数学游戏情境:将你的出生月份乘以5后加上11, 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22, 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 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出生的月份.学生思维空前活跃, 教师趁热打铁引出代数式“ (5a+11) ×2-22”化简得到10a时, 学生恍然大悟, 动手验证, 并提出了其他代数式, 进一步拓展了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 因情境本身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出现, 其趣味性不言而喻, 具有较高的数学思维含量, 能起到较好的引疑、激疑作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猜想等方法去自主探索, 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学”为“乐学”, 变“学会”为“会学”.

2.利用生活常识, 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 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 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 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 将它们对折一次, 厚度为0.1×2mm, 对折10次, 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 都想寻找简便运算途径.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 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 其值为104.8576米, 比30层楼 (每层3米) 还要高, 这时学生豁然开朗.学生通过折纸这一活动, 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 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掌握了方法, 训练了思维, 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二、张扬个性——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数学像一座绚丽多姿的花园, 教师是一名出色的导游.导游对园中的景物了如指掌, 对游客要了解的情况才能娓娓道来.

1.诱发个性,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在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 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不轻易否定.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如讲几何“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 教师拿出1根1米长的竹竿.问:“能在不用刻度的情况下, 迅速将这根竹竿五等分吗?”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发了学生个性, 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气氛.

2.激励个性, 设计挑战性的探索空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单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的个性发展.问题是数学的核心, 教师要把“思维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由浅入深的台阶, 设置成一个个的问题,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例如,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2x+1=0, 求x.学生很快的求出x=-1/2;紧接着我又问:ax-3=0, 求x.学生也很快求出x=3/a.此时, 我没有马上指出错误, 提问:你觉得这两道题有区别吗?学生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回答, 我选择正确的让学生回答:a=0时, 方程无解.我又问:ax-b=0, 怎么求x?又一次把学生引入更深的探索层次, 创设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空间, 引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探究得出方法, 在探究中发现了自己思维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总之,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 我坚信只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更新观念、活用教材, 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 灵感得到激发, 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龚志红.关于以学生为本, 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6) :13-14.

[2]张骥.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改革体会[J].才智, 2010 (17) :23-24.

上一篇:妇女卫生保健健康教育下一篇:复合吸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