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2024-11-07

专业质量工程建设(精选12篇)

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篇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能源、环境与人类和谐生存与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长期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下,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环境、资源、人口资源承载力问题日益突出, 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发展不可持续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发酵。近年来, 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从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式、高效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战略目标,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提出“提质增效”的经济发展目标。质量强国、质量强省被提到战略发展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9次提到“质量”, 强调“切实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提出提质增效、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并多次强调质量、标准、品牌、效益。2014年国务院颁布《质量发展纲要》, 明确提出要加大质量科技投入, 加强质量研究机构和质量教育学科建设, 形成分层级的质量人才培养格局, 培育一批质量科技领军人才,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加大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同时, 《纲要》中还指出加大力度、推动质量学科快速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质量管理相关专业, 培养质量专业人才。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在“质量是时代最强音”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

一、加强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质量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是安徽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的需要。安徽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带的重要载体, 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载体, 但是与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信息化、低碳化的导向, 优化工业结构, 改善品牌质量,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努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 积极开发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 增强品牌创建能力, 推动安徽高端制造业发展, 对专业化的质量检测、检验人员表现出旺盛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同时,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是校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以专业复合型管理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通过此专业的设置及专业建设, 可以进一步优化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布局, 优化专业结构,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提高社会反响和社会声誉。

二、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 决定了师资力量结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学生就业方向等一系列问题, 合理的专业定位也是体现学校发展特色, 服务社会的重要来源。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定位紧紧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 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 培育具有较强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让学生具备电气、机械等领域相关的专业技能知识, 同时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管理人才, 学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它社会组织任职, 为质量检测、质量控制等领域培育合格的技术型管理人才。

三、建立实践能力强的质量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专业定位, 构建培育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构建和贯彻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产品或生产任务为载体, 通过具体实践任务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专业人才培养以生产性实训为主, 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各个教学实训环节中, 实现学生校内生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二是完善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基于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性强、专业性强, 复合型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 在已有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基础上, 打造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与相关企业共建创新实习基地, 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 在参与企业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自身动手、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让学生成为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四、建立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师资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发展的内部保障, 也是保证专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来源。年轻活力的教学团队是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特色, 基于学校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情况, 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的高素质青年教学团队。一是构建有利于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按照“引进来, 重发展”的人才指导思想, 关注青年教师引进、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 基于学校“双百工程”平台, 优先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进修, 培训和学习。坚持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 逐步提高青年教师博士化比率。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 实现课堂与企业无缝衔接。二是形成激励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再造学习机制。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是保持教师队伍素养, 培育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 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储备, 实现知识传授的时代性是向学生传授动态、实用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来源。在教研室内部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的协作、学习机制, 调动团队成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渠道建设、信息发布等途径, 让团队成员及时掌握专业学习、进修动态信息, 并有针对性选择学习, 保持知识、技能的动态更新。

参考文献

[1]曲婕, 陈智慧, 朱媛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建设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2

[2]徐颖, 刘晓燕, 施微.新专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

[3]周菁.特色示范专业建设——对接企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科学中国人, 2016, 2

[4]高丽萍.加强高校教师专业建设, 促进高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J].求知导刊, 2016, 2

[5]陈家玉, 李晓明, 曹石珠.普通高等学校新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11

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篇2

1.办学理念定位不准

从MPA的设置目的来看,其主要是以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为基础,培养适应公共管理实践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专业性高层次人才,这就需要针对MPA的特点进行准确的办学定位。但在实践中,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思路不清晰的问题较为普遍。一是办学定位错位。将MPA办学当作学校创收的主要途径。由于MPA教育采取的是在职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培养对象大多是在职公职人员,有些办学单位即将MPA办学作为学校创收的主要途径,看重的是每年的招生指标和招录人数,甚至违反相关规定与社会中介机构合作,不惜违反招考条件限制,压低录取分数线,招录不符合报考条件的生源,其结果必然是忽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将MPA教育办成了专业学位的“贩卖”机构。二是办学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培养单位对MPA办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办学条件不完备、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人员不足,有些培养单位存在办学实体不明确、分散办学的现象,无法保证MPA的培养质量。三是办学思路不清晰。更为普遍的现象体现为现有培养单位对MPA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的模糊上,很多培养单位存在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硕士的倾向,或是在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毕业论文等方面完全按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从而忽略了MPA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差异。

2.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当前我国MPA办学主要依托具备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因而其培养水平受培养单位自身条件影响较大。从整体上看,我国MPA培养中存在的教学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MPA培养单位的地域分布不均。从现有147所MPA培养单位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或教育发达地区,而在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较少,从而造成了MPA教育资源的地域分配不均,进而造成了欠发达地区MPA培养需求和培养能力之间的矛盾。二是MPA培养单位间的教学资源分布不均。从现实来看,现有优势教学资源相对集中在985、211工程大学,加上这些学校本身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资源调动和整合方面的优势,客观上造成了后批培养单位与前批培养单位在生源质量、培养能力以及培养质量方面的差距。

3.教学质量控制不严

由于缺乏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及硬性约束机制,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而言,MPA教育教学质量控制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培养对象在职不离岗学习的特点,以及部分学校自身教学资源的限制,造成了学生出勤率和MPA教学时间的冲突,分散性、异地教学等的存在使得学生在校研读时间难以保证。二是师资力量的单一化无法满足专业学位学习的要求。现有培养单位大多依托校内现有学术型师资力量进行教学,尤其对于后批培养单位而言,难以配备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学者型领导干部建立“双师”队伍,且现有的兼职导师又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指导、专题讲座、论文指导等教学环节的时间和精力。三是培养过程管理不严。部分培养院校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存在因人设课,培养方案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案例开发使用不足,课堂缺乏吸引力;教学管理队伍缺编,学生出勤率低,教学管理服务不足;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社会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把关不严;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评价作用不彰显等现象,无法保证MPA培养质量。

4.办学特色彰显不足

MPA办学特色即是要求培养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找准办学定位,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理念与培养方式,实行差异化办学。但从实际来看,部分培养单位在培养过程中,办学定位模糊,难以凝练办学特色,同质化倾向重。

二、构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全面质量控制体系

全面质量控制(TotalQualityControl,TQC)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现代组织管理方法,其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全面控制,即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体控制;二是全面质量,即组织管理所有面向的质量控制。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而言,全面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即是要发挥包括上级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导师、管理人员、研究生以及兼职导师的作用,实现包括招生管理、课程管理、培养过程管理、教学考核管理等在内的全过程参与,以实现培养目标。结合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加强MPA培养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和完善MPA培养质量保障体系。MPA培养单位是MPA培训的承担者和载体,也是保障MPA培养质量的主体和根本,加强MPA培养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即包括招生管理、课程管理、培养过程管理、教学考核管理等在内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严格和优化招生管理,严格遵守国家关于MPA招生的各项管理规定,同时结合办学特色和优势,开展行业、方向招生培养,优化生源质量。二是加强课程管理,加强核心课程主辅导师队伍建设,结合办学定位和特色,强化方向课程和必修课程建设,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建立健全包括MPA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MPA学位委员会制度、班主任制度、学生考勤管理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中期检查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和课程教学管理、案例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考试管理以及论文开题、答辩管理等在内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全过程跟踪管理。四是加强教学考核管理,建立教学评价系统,并将教学评价结果与教师聘任、教学奖励等相挂钩,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

第二,发挥MPA教指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和完善MPA培养的共享支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应充分发挥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MPA培养中的政策支持、资源共享、质量控制与引导作用。一是通过强化教指委与国务院学位办、国家公务员局的政策协调与联系,一方面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对MPA学员在学习时间保障、经费支持、政策激励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合作建立覆盖全国的“校外导师专家库”,吸引学者型领导干部走进MPA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和校外导师,为各培养单位提供师资支持。二是加强办学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核心课程培训班、案例库建设与教学方法研讨、教材编写与推广等形式加强办学单位间的经验交流与借鉴,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建设,提高MPA整体办学水平。三是继续完善MPA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细化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加强MPA学员、导师以及社会评价等指标权重,建立常态化评估和监控制度,并实行退出机制,实现对MPA办学单位的政策引导。

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篇3

【关键词】大安防技术 专业群 职业教育质量 技术服务

一、专业群概况

安全防范技术集电子应用、通信、网络技术等于一体,学院设立的安全防范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专业已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群,是安全防范技术必须涉及的专业技术领域。学院充分利用传统专业的技术优势,以上述专业集合成“大安防技术”专业群,同时以专业群建设激活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专业,形成一个良性的专业生态链与行业产业链对接。

(一)专业群架构

(二)专业群技术内涵

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安防产品制造、安防工程设计及系统集成、安防系统运行管理及维护三大类行业,必定涉及电子、通信、网络、信息安全等技术,涉及技术领域非常广,已非安防一个专业所能覆盖,要有一个专业群来支撑。

(三)多元合作建设专业群

安防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由公安局主管的,安防企业必须由公安局核定资质,安防产品必须有生产许可证,安防工程必须符合国标和地标。要办好安防专业群已非学校一方所能为,要多元合作才能有所作为。因此,要走政、校、行、研、企多元合作之路,共育技防人才。由公安局技防办(政)、学校(校)、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行)、公安部三所(研)、有关企业(企)合作共建“大安防技术专业群”。

二、专业群教学资源

(一)专业群实训基地

建成“一厂五中心”,体现六大功能,即形成“校中厂”“厂中校”格局。五中心为:“大安防技术专业群” 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通信与电子技术类公共实训中心;监控技术和安防工程建设训练中心;安防产品展示中心;技术资料信息中心。六大功能,即教学实训一体功能;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由项目导向功能;安防技术研究功能;实训环境工厂化功能;安防行业职业培训和鉴定功能;新技术新产品展示功能。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

1.政、校、行、研、企合作,共育技防人才

学院与上海市公安局技防办(政)、公安部三所(研)、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行)及有关安防企业(企)共建专业群,共育技防人才。已经建立了由政、校、行、研、企参与的安防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群建设发展,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办定向班,与企业合作办“厂中校”,建设教学团队,培育积累教学成果,引入上海市安全防范报警协会专家组对安防专业评价。通过专业群建设,政、校、行、研、企合作已经形成长效机制,对专业群发展奠定了长期基础。

2.专业群教学资源共享,培养计划优化

专业群建设使得教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得到共享。目前,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基础课平台已经建成,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各实训室设备、校外实训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完全共享。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群所涉及的安防产品(大多为电子产品)、安防系统工程(大部分为信息传输通信、通信网络组件、系统集成等)、安防系统运行维护(大多为计算机操作应用、信号检测仪器使用)三大块,都集中在这个专业群中。社会对这个专业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

3.优质教学资源增量显著,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专业群建设使得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得到增加、更新、扩充,培训基地、培训教学点相继建成。技防职业资格培训考证、职业岗位培训的硬件软件条件均已具备,在上海高校技防人员培训、社会技防人员及农民工培训等社会服务达到常态化开展。

(三)师资队伍

1.建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

学院与上海市公安局技防办、上海市安全防范技术协会、公安部三所、著名安防企业等合作,建立了安全防范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制订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每年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上海市安全防范报警协会理事长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成立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政府主导、行业支撑,为专业群建设把关指路,在创建特色高职等项目中(如:特色高职建设方案制定、教学成果奖申报、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项目牵线搭桥、项目洽谈论证、职业技能鉴定、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决策性作用。

2.聘请校外专业主任、专业带头人

聘请上海市公安局技防办主任担任安全防范技术专业校外专业主任;聘请公安部三所培训中心副主任担任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校外专业主任;聘请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2名高级工程师担任专业带头人。2013年引进正高级教师1名、副高级教师2名,聘用退休副教授1名,招聘博士生2名,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群师资力量。

3.从企业、协会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学校兼职授课

学院与上海爱谱华顿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中国安全防范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设定向班(爱谱华顿班),与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办“厂中校”,所有课程授课均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建立了常设管理机构,设立奖学金制度,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保障。

4.教师参与上海市公安局技防办技术标准制订和修订。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已批准项目计划,教师参与2项上海市地方标准起草。

5.参与上海市和全国的行业协会活动

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的学生参与上海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国际博览会和国际校园安全论坛的技术服务工作。同時,学院也设立展会展示了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的办学成果,并和参展企业加强了联系及合作,派安防专业学生参与展会技术服务。

6.大安防技术专业群平台课程

目前,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第一学年、第二学年(上)课程基本相同,第二学年(下)、第三学年根据不同专业方向选修相应专业课程。专业群中,应用电子技术、安全防范技术、通信技术以硬件为主,软件为辅;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以软件为主,硬件为辅。

7.專业群教材编写

《智能监控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电子感测技术》,2012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通信系统与原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三菱机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所有新建实训室都编写了实训指导书,所有改扩建实训室都修订了实训指导书。

8.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平台

专门建成一个教学资源库平台,分设有:专业设置、人才需求报告、课程设置、课程简介、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学习指南、习题和试题库、精品课程、专业社团、通识课程、就业指导等栏目,制作教学资源库平台网页。

三、技术服务与社会服务

(一)建“校中厂”,生产和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安防产品

学院在教委后勤保卫处的指导下,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研发团队,依托学院的自身专业技术优势,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获得上海赛区优胜奖,并获得作为“2014浦江创新论坛”和“2014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参展单位的机会。

(二)建成“大安防技术专业群” 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

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主要分两大部分,即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材、题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硬件软件已具备。每年举办社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应用人员上岗培训和农民工用电安全及维修电工上岗培训。

(三)建成上海高校保卫人员培训点

上海市教委已经在学院挂牌设立“上海高校技防管理培训基地”,每年为上海高校技防管理人员举办培训班。

四、专业群取得成果

(一)《校、行、政、研、企多元合作,共育技防人才的实践》获得2014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质量控制 篇4

安全学科是一门交叉性、横断性学科, 是一门跨越多学科的应用学科[1]。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要强基础、重应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安全工程的专业认识实习既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实现专业要求的重要途径。

二、认识实习的安排及要求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大学第二学年的暑期, 为期三周。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两周现场参观和一周课堂学习两部分。现场参观实习主要在胜利油田进行, 参观的对象涵盖了石油工业上、中、下游主要生产部门及一些重要的辅助部门, 具体见表1所示[3,4]。

课堂学习包括听取专家讲座、收看石油工业主要工艺流程视频介绍、小组讨论交流、撰写实习报告等内容。

通过实习应使学生了解石油文化、石油工业发展史, 了解石油钻井、开采、储运、炼化生产工艺过程, 了解石油机械装备制造过程, 熟悉油田企业HSE管理体系、安全管理模式、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掌握生产安全要素的组成、应用范围、应用方法等。

三、认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实习需要集中参观大量生产单位, 时间短、任务重, 通过几年的实践, 发现了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 认识实习深度不够。

认识实习时间较短, 部分实习单位只有半天的参观实习时间, 这对没有石油行业工程背景的学生来说, 难以在短期内接受这么多“新鲜”知识, 进而导致对知识的认识浅尝辄止。

2. 实习单位配合度不高。

暑期正是油田生产任务最重的时候, 部分实习单位担心实习可能会对正常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常利用“迎接上级单位安全检查”“服装不合格”等借口, 拖延实习时间。

3. 实习过程安全监督不够规范。

部分生产单位安全规范执行不到位, 比如:高处平台未安装护栏、机加工车间铁屑收集不及时等, 这对安全意识较淡薄的大学生来说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四、认识实习的质量控制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 我校从实习方案/制度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与拓展、监督考核机制优化等方面实施了多项质量控制措施。

1. 实习方案、制度的完善。

(1) 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实习初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强调认识实习的重要性, 明确认识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让学生明白认识实习既是感悟石油文化、增长现场知识的平台, 也是提前了解就业单位工作性质的有利机会, 进而树立正确的实习观。 (2) 完善认识实习指导手册。实习指导手册是学生了解、认识实习的开始, 也是学生整个实习过程需要参考的资料之一。指导手册内容包括:实习时间、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安排、参观单位要求、课堂学习要求、部分生产工艺流程简介、实习考核要求、安全应急预案等。指导手册目前是电子版的, 人手一册, 随着教师指导实习经验、现场资料的增加以及新问题的提出, 将会不断增添、完善里面的内容。 (3) 灵活安排实习时间。认识实习时间一共三周, 由于实习单位情况复杂, 在不影响上、中、下游大体参观顺序的基础上, 根据先确定先安排的原则确定实习单位排序, 优先保证参观实习的时间充足;中间考虑到天气因素、学生疲劳程度, 适当安排两天左右的休息时间。 (4) 完善实习带队制度。安排理论知识扎实、现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责任心强的青年教师共同带队, 这种制度既有利于为学生及时解答现场碰到的各种问题, 又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2. 实习基地建设与拓展。

(1) 建设标准化实习基地。对合作关系良好的实习单位, 由学校、学院牵头挂牌、成立标准化实习基地, 签署校企合作实习管理协议, 企业安排专人接洽实习事务, 从制度上规范实习内容、组织方式, 保证实习时间、实习质量。 (2) 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建立互利双赢模式, 了解单位技术需求, 协助解决技术难题, 了解单位人才需求, 共商人才培养思路, 同时, 邀请单位相关人员来校参加培训活动, 学校派驻青年教师赴单位参加工程实践活动, 全方位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双向联系。 (3) 建立备份实习单位制度。认识实习时间有限, 对每位同学来讲认识实习的机会只有一次, 由于各方面原因可能会出现单位无法在实习窗口期进行接待实习的情况, 这时需要对一些关键行业建立备份单位名录, 避免出现关键行业部门无法开展实习的情况。

3. 日常监督、考核机制的优化。

(1) 建立全方位监督管理制度。在单位参观时, 按照自然班, 以宿舍成员为单位, 分成带队教师、班长、宿舍长三级组织制度, 同时, 每班选出两名责任心强的纪律督导员, 避免学生单独行动, 减少安全隐患。参观实习外, 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 带队教师保持24小时开机, 定时与班级负责人交流沟通, 掌握学生的异常情况。 (2) 建立多样性考核机制。鉴于考核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必要手段, 经过多年的实习实践, 对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实习记录、分组讨论表现、实习报告四个方面, 各赋一定权重。实习总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 对实习报告抄袭、平时表现差的学生实行降档处理, 对未能参加实习或实习时间不满足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 成绩记为不及格, 参加下一年的实习。

五、结语

认识实习是本科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提升认识实习的教学质量对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加深对专业应用的认识以及保障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多年来, 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己任, 在实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持续改进, 为培养合格的安全工程人才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学秋等.安全科学与工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37.

[2]彭萌.中美安全学科高等教育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 2010:42.

[3]徐长航, 陈国明, 谢静.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 (15) :26-29.

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篇5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在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中,学科专业建设在目标、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物质条件等方面,都显露出与任职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之间的矛盾。为理顺两者关系,我们需要着力解决教员队伍、职能定位、硬件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学科专业建设任职教育军校教育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上,明确提出今后军队院校教育应当坚持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因此,军校教育的体制编制、办学思路、学科专业等都做了相应的调整。这几年,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中显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

一、任职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目前,任职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在适应军队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发展中,面临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是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与任职教育人才培养任务的矛盾。学历教育强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基础学科为依托,以科学和技术发展为源泉,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任职教育强调以部队建设需求为导向,以任职岗位为依据,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突出军事特色,注重实践应用,贴近岗位需求,满足作战急需。学历教育阶段,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强调专业口径要宽,军事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比较突出,与任职教育对军事职业素养和岗位任职能力的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

二是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与任职教育教学任务的矛盾。学科专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循序渐进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随着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分离,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学内容也随之转变,课程结构已不具备学科系统性特征,学历教育阶段的学科专业课程结构和模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任务要求。主要表现在:专业划分过细,造成课程设置过于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各专业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壁垒;课程结构单一,难以适应教学对象多元、来源多样、层次不一的复杂化要求;课程内容还不能适应任职岗位变化的需求,与部队建设需求脱节、滞后于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任职能力培养体系。

三是学科物质条件的功能与任职教育教学需求的矛盾。目前,部队存在的突出矛盾,一是官兵的信息化素养不高,缺乏足够的人才与智力支撑;二是训练保障建设落后,缺乏相应的环境积极探索。任职教育教学提倡设立专题式、问题式教学,围绕信息网络技术、作战环境,作战能力体系、全要素系统集成教学,需要整合学科资源,创设网络化、基地化、场景化,野战化训练环境,实现教学科研设施功能的系统集成。

二、科学筹划,理顺学科建设与任职教育的关系

任职教育院校发展中出现的以上矛盾,说到底,是任职教育院校调整发展中,学科专业建设与任职教育的关系没有理顺。

学科专业建设是院校建设的龙头,牵动院校建设的`方方面面。任职教育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是由学科专业建设的内容决定的。任职教育作为大学后的专业教育,不仅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撑,而且相对于学历教育而言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科专业建设的定位上,由注重构建理论体系向解决重大现实问题转变;在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定位上,由以学术性、阐释性研究为主转变到以问题为中心的应用性、对策性研究上来;在教员队伍建设的定位上,由注重学历层次向注重任职经历转变,走出一条具有任职教育特色的学科建设路子。为此,我们需要立足信息化作战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构建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并以此确定任职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方向,最后再构建纳入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之中的任职教育课程体系。 三、任职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为解决任职教育院发展中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这些矛盾,任职教育院校要以新的训练任务规划为依据,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着力发展指挥类专业和应用类学科,带动学科专业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形成“指技并举”的鲜明特色。

一是把握职能定位,突出指挥专业特色。首先,要确定指挥专业为主干,合理配置非主干课程。指挥专业所包括的主干课程和非主干课程的设置,应合理区分,科学编排,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特别是对基层指挥军官起支撑作用的主干课程,不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时间搭当,以及教学力量都要加强和倾斜,以确保主干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其次,是突出实践性,满足岗位任职需要。实践性是初级指挥专业的重要特性。不仅要加强学员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会组织军事训练、会组织指挥作战、会管理部队、会做思想工作”能力聚合的培养。第三,是着力磨炼学员谋略素质和身心素质。谋略素质是指挥员的核心素质,也是初级指挥员的必备素质,更是初级指挥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初级指挥院校在着力培养学员技术战术能力的同时,还应着眼于磨炼学员的谋略素质。

二是努力建成结构完善、信息丰富的学科知识资源和软硬配套、先进科学的教研环境。依托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覆盖本校所有学科领域的完整、丰富的学科知识资源,建成涵盖各个培训层次各门课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和任职要求,建成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块化知识单元库;加强技术升级改造,建成能够进行网上模拟演练和对抗演习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适应实践教学需要,优化配有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地,按照一体化作战和区域化保障的要求,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训练场地,加强协作,积极寻求其他院校、科研院所和训练机构的教学实践基地支持。

三是把握任务特点,着力解决“4十1”培训模式重点难点问题。首先,是构建专业教育与任职训练有机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分流”学员已完成军事共同科目训练和军事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的学习,在课程体系建构上应以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主干,以发展性课程为延伸。课程范围和内容深度以培养任职岗位必需的关键性知识、能力为基本选择,突出高技术作战和新时期部队管理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新岗位训练。其次,是规范接口训练、任职培训有机衔接的教学流程,“分流”学员转入专业院校后,要进行接口训练,进行必要的体能、技能补差训练,同时还要进行指挥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教育。在毕业前还要实施任职培训,组织学员下部队代职实习,完成以任职能力为目标的指挥作战、组织训练、管理部队、政治工作等课题应用训练,增强学员任职适应性,实现向合格指挥军官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勇志.把握任职教育特点加强学科专业建议.海军院校教育,,(1).

[2]闻成礼.关于加强任职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海军后勤学报,,(1).

[3]李玉宝.军校任职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研究.空军院校教育,,(1).

[4]陶传铭.科学处理好任职教育背景下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五个关系.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2).

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篇6

关键词:CDIO教育理念;软件测试技术;教学模式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工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但一直以来国内的工程教育都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本课题将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特点,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理念,结合高职学生能力形成规律,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研究高职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相关问题。

一、相关理论基础

“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能力成熟度模型”是针对软件开发组织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的评估体系。国内外研究表明可运用于教学过程等能力成熟度的评估,有助于为教育机构顺利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

“基于3级项目的课程体系”是指每学年都有一个具体的1级项目,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创新、协调、沟通和领导能力;每个课程群都有一个2级项目(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把相关联的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关联的知识群,强化实践意识;每门课程对应一个3级项目,主要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加强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包括监控目标及标准系统、教学监控运行系统两部分内容。高职院校除对教师、学生、教辅人员实现校内实时监控外,应吸收用人单位参与对教学全过程动态监控、分析和教学质量评价,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校满意。

(一)监控目标及标准系统。教学监控目标及标准系统包括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学生课程作业商品转化率、专业教师社会服务项目完成率作为监督目标;以就业率高、起薪高、企业满意度高、社会评价高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系统。

(二)教学监控运行系统。1.专业文件。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课程项目。通过对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与预测来监控专业设置情况,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论证,做到“以需定学、供求对路”。通过《社会人才需求调查表》《毕业生追踪调查表》等方法,监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通过修订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设计、修改三级课程体系相应教学项目,实施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等教学文件的监控。

2.日常监控。日常监控制主要由教研室组织和实施,包括对任课教师实施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为保障正式授课效果,教研室要求新进教师在每门课上课前一个月进行试讲,每周二下午组织了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督促任课教师必须在每章正式上课前完成教案编写。

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监控。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任课教师每章上课前一次课布置了预习任务,并在上课时进行抽查;学生上课时,必须记笔记,同时为巩固章节所学知识,每章正式上课后布置了一定作业,并及时进行批改和信息反馈;为了解学生学习心态和情况,拉近与学生的感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稳定学生,提升信心,建立了教师访谈制度,教师必须每周进行学生访谈活动,同时,为了解班级动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心学生的生活,明确班级纪律,任课教师每月须参加一次班会。

对学生的监控,需要任课老师、辅导员和学生家长、教研室配合,任课教师需要记录学生完成课程项目(三级项目)任务情况,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教研室要及时监控教师提交上课学习状况欠佳学生名单,不提交作业及测试不达标学生名单;任课教师要积极协助辅导员组建班委,组织参与班会及学生活动;对于平时上课学习状况欠佳学生、不提交作业及测试不达标学生,任课教师、辅导员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对这些学生进行访谈,监督他们持续改进学习状态和效果。

3.激励与唤醒机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教研室完善了激励和唤醒机制,实施了课前6分钟制度,每次上课前要求两名学生进行演讲,演讲完毕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为了提升学生的情商,专业定期举办了各种演讲比赛和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让学生懂得团队合作,持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每个阶段学习完毕后,专业组织开展了技能竞赛活动。

4.阶段监控与评估。评估指标。学生能力评估具体指标,包括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团队工作和交流、职业能力、系统整合能力四大部分,具体评估指标如表1所示。

序号考核指标问题描述

(一)基础知识和技能(JC)

1相关科学知识公共基础课考核

2核心工程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考核

3高级工程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考核

(二)团队工作和交流(TD)

1团队交互、沟通项目训练中是否与其他成员交互

2队员交流集体讨论是否愉快

3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否对自己学习有帮助

4交流方式项目训练中主要的交流方式

(三)职业能力(ZY)

1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顺利完成分配任务的设计工作

2 查询相关书刊或者电子文献能力

3个人能力和态度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代码编写工作

4 自省个人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

5 学习能力

6 能否顺利完成分配的测试工作

7 承受工作压力的能力

8 时间资源管理能力

9 主动规划个人职业的能力

10外语能力英语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

(四)系统整合能力(ZH)

1系统的构思与工程化综合运用工程知识完成项目的能力

2实验和发现知识项目的部署、调试、维护工作

3系统思维能否顺利实现项目使用说明文档撰写

表1 学生CDIO能力评估指标

其中,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相关科学知识,相关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高级工程基础知识;团队工作和交流包括团队交互、沟通,队员交流,团队合作,交流方式等方面;职业能力包括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能力和态度,外语能力;系统整合能力包括系统的构思与工程化,综合运用工程知识完成项目的能力,能否顺利实现项目使用说明文档撰写。

评估方案。针对学生成熟度模型和3级项目课程体系,设计了基于成熟度模型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估方案,该方案包括构建过程域,成立评估组,实施评估及过程控制等四个过程,从学生入学后开始到就业前结束,由评估组分别对照基础级、认知级、专业级、应用创新级等四个成熟度级别的能力标准,从“基础知识和技能”“团队工作和交流”“职业能力”“系统整合能力”等核心要素入手,对高职学生能力进行评估,课程级(3级项目)评估由任课教师组织实施,1、2级项目评估由专业教研室组织实施,并及时组织教师、专家实时分析评估数据,找到制约因素,督促学生改进能力弱项,督促专业持续优化培养方案、教学资源。

三、信息收集处理反馈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进行监控和评估学生能力的同时,专业教研室及时收集、总结了监控数据,并对教学计划,教学方案进行了调控,督促部分学生改进了自己能力弱项,从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一)监控数据收集。日常监控数据。日常监控主要在2015级新生中实施,任课教师是日常监控的主要实施者,包括记录学生平时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向教研室提交相关表格包括作业完成率统计表、作业缺交学生名单、作业提交速度排行榜、教师学生沟通记录,从而动态监控学生保质保量学好课程项目。

阶段监控与评估数据。阶段监控由教研室组织教师和企业专家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估,深入学生项目实习环境,参考学生自评、互评数据,通过走访、审查,综合评估每位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是否达到了学生能力成熟度级别中1、2级项目的能力目标,从实践结果来看,学生自评估数据与专业组最终评估数据基本一致,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缺陷,并能主动制定改进计划。

(二)监控调控系统。内部微观调控。从日常监控数据来看,由于15级使用阶段式授课,每门课每周开设12节,部分课程如HTML大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课程任务,专业组调整了授课进度,并修订了教学计划。从阶段监控,能力评估中反馈信息,在项目训练中,由于每组人数太多,部分1、2级项目分组人数多达5分,不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教研室确定以后项目分组人数不超过3人。

外部宏观调控。外部宏观调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对教学全过程动态监控、分析和教学质量评价,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校满意。外部宏观调控主要由学校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企业行业、校友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对教学结果进行质量反馈,专业组收集到了部分数据,如应加大网站前端程序设计比重,部分学生编码能力强、抗压能力弱,根据反馈信息,教研室修订了教学计划,新增了PS、Jquery等新内容,完善了职业训练课程体系,加大了对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借鉴CDIO 理念和CMM能力成熟度模型及设计的三级项目课程体系,对高职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督促学生改进了能力弱项,督促专业持续优化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工程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对学生毕业走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熊华芹.高职院校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析[D].南昌大学,2013.

[2]许统德,刘朝晖.论新教改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5:141-142.

[3]黄敏高.高职“双主体”育人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5,11:12-13+16.

[4]杨志超,陈丽,李凡.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探讨[J].职业时空,2015,11:1-5.

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篇7

一、高职专业质量文化的内涵

一般认为,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管理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1]依据这个概念,可以把高职专业质量文化界定为高职院校的某一专业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质量管理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习惯等软性资源的总和。依据文化的层次特征,高职院校的专业质量文化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即精神层专业质量文化、 制度层专业质量文化、行为层专业质量文化和物质层专业质量文化。精神层专业质量文化包括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信守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 质量道德等。制度层专业质量文化主要指专业建设的相关制度规范,包括专业建设的领导体制、专业建设的运行机制以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的规章制度。行为层专业质量文化主要是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质量意识、质量行为方式和态度。物质层专业质量文化包括专业育人环境、设施设备、教师队伍、教学内容等。专业质量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专业质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专业质量文化如同人类文明史上的任何一种著名文化一样,是历史长期积淀和凝聚的结果。 大到古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小到一所高职院校的某一专业的质量文化,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专业质量文化还是一个不断缩小分歧,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在每一个专业中,不同的教师持有各自的质量价值观。因为立场、态度、 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质量价值观之间会发生碰触或冲突,这也是专业质量文化形成的必经之路,因为只有接触、冲突,才能逐步消除分歧,最终达成共识。显然,专业质量文化的形成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专业质量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专业质量文化作为一种软性力量,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因为专业质量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都具有一定稳定性。专业质量精神文化是经过长期的思想碰撞和理念融合才形成的,是得到广大专业教师和学生认可的, 这种精神文化由于形成的艰巨性和思想的统一性而呈现一定的稳定性。专业质量制度文化是在专业建设制度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求真、 求实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成的基础是高职专业建设过程中制定的体制机制及其规章制度。而专业建设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是相对稳定的、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因此专业质量制度文化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专业质量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具有比精神文化更为确定的稳定性,因为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物质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都是相对固定的。

3.专业质量文化含有专业的烙印

质量文化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单位具有不同的质量文化。专业质量文化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也具有特殊性。在同一所高职院校中的不同专业中,质量文化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专业质量文化的根基在于专业本身,而专业自身也是具有独立的工作范围的。比如化工专业的质量文化十分强调责任关怀和环境保护,而旅游专业的质量文化则特别重视国内外的文化习俗。即使在不同高职院校中的同一个专业中,其质量文化也是不同的,因为专业质量文化受到整个学校质量文化和办学精神的影响,而每个学校的质量文化和办学精神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其影响下的专业质量文化肯定呈现不同的面貌。

二、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全员参与的原则

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凭借专业管理者和专任教师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专业质量实践涉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学生评价等多项工作,每一项工作的质量都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整体质量。专业建设的质量生产过程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只有每个环节的质量都控制住了,整个专业建设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专业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建设主体,只有当质量意识植根于每一个师生的心中, 专业的质量价值观才能成为全体成员自觉履行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主体不仅包括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还应包括专业管理者、学生工作者、兼职教师以及学生等,要形成一个目标一致、价值趋同的专业质量文化建设共同体。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质量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使产品或服务达到甚至超越既定标准,同时使员工在质量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在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专任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之一,他们每个人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都会对整个专业质量文化产生影响,换言之,专任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和充分实现。因此,在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形成“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文化。制定专业质量文化建设制度要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要尊重每位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观,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采取大家公认的方法引导他们自觉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专业质量实践活动。同时,不能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来解决专业质量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3.融入企业质量文化的原则

高职教育是一种不同于高等学术教育的高等教育类型,除了具有高等性的特征外,还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在自身的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引入企业文化。[2]专业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活动,其质量文化也必须融入行业企业的文化,只有专业质量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达到了深度融合的程度,专业建设才能实现与产业、行业的对接。 高职院校专业质量文化与企业质量文化的融合途径有很多,比如聘请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质量控制机制建设; 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借鉴企业产品质量的生产及管理经验; 举办质量文化论坛,邀请企业管理干部和质量控制专家开展讲座及交流活动。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深入研究行业企业质量文化,把行业企业质量文化的精华融入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中,形成校企融合的质量文化格局。

三、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 选择系统的专业质量文化建设方法

高职专业质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和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过程。 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专业教师之间质量价值观的冲突、专业教师的职业倦怠、学生对质量标准的抵触等问题。克服这些问题不能浅尝辄止,要从质量文化的全局考虑,整体设计专业质量文化的建设路径。

( 1) 凝练和内化质量方针,促使教职工形成统一的专业质量价值观

陈玉琨教授指出: “高等学校质量文化的内容广泛,学校成员的质量价值观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它决定了学校决策行为的取舍原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要素。”[3]专业质量价值观是对专业质量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是高职专业质量文化中最里层、最核心的内容。由于专业质量价值观决定着教师专业建设行为的选择,因此其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所有实践活动。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专业质量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专业建设行为。统一专业建设负责人和师生质量思想的最有效抓手是凝练、内化专业质量方针,具体有三项任务要做: 一是集聚全专业师生的智慧,总结凝练专业的质量方针,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述质量方针; 二是对专业质量方针进行科学的诠释,并在专业内公布,使专业教师和学生知晓专业质量方针的内涵; 三是组织系列学习、研讨活动,让全专业师生深刻认识、理解专业质量方针, 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质量思想。

( 2) 开展系列专业质量文化活动,塑造专业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是人们对质量的认知和观点的总和,它一旦形成,就会引导人主动追求质量、超越质量。实践证明,成功企业的员工均有很强的质量意识,办学水平高的大学的员工也都具有很高的质量意识; 反之,没落企业的员工和办学水平一般的高校的员工的质量意识大都很淡薄。因此, 专业质量文化的形成需要教职工具有较高的质量意识。促进质量意识形成的有效途径就是开展质量意识教育活动。一是定期聚集专业教师举办质量文化论坛,在研讨中促进质量意识的生成; 二是组织教学能手、科研标兵等评选表彰活动,鼓励专业教师追求质量; 三是通过开展说课、讲课竞赛, 引导专业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四是通过专业负责人走访师生、教师走访企业,虚心听取基层一线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培育和增强师生的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

( 3)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领教职工不断追求专业质量

在一个团体的质量文化建设中,领袖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杜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一种替代学习的方式,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就能完成学习。根据这种理论,专业教师的替代学习也会时常发生,如果专业负责人能够在专业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适时地做出表率,那专业教师就可能会“跟随”专业负责人的质量行为,直至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在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中,专业负责人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践行专业质量价值观,时时处处为专业教师树立榜样, 引领专业教师追求更高教育教学质量。

( 4) 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制度,保障专业质量文化的凝聚

制度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障,也是一个组织质量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组织的运行、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制度来保驾护航。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完善的制度是确保专业建设效果、形成质量文化的根基。缺少完善的制度规范, 任何专业建设都会陷入无序和困境之中。因此, 在推进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优先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首先,要在质量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以专业建设规律为依据,以质量价值观为先导,建立专业质量标准系统,明确专业建设的要素及指标,使专业教师的日常工作有方向、工作绩效评价有标准。其次,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专业评价思想,在教育评估学理论指导下,制定融形成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为一体的专业建设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高职专业建设过程及结果进行诊断与评价,促进专业建设一边解决问题,一边提高质量。最后,要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激励先进的质量行为,强化专业教师的质量责任,培育健康向上的质量情感。

2.明确专业质量文化建设过程

工商界与国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建立一种积极的质量文化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是收集信息以确认当前的质量文化; 第二是采取必要措施改变这种文化。[4]依据这个经验,结合专业建设的规律,可以将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明确当前的高职专业质量文化,二是制定并实施专业质量文化建设方案。

( 1) 充分认知高职专业质量文化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专业质量文化的价值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到,一些高职院校也在建设专业质量文化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高职专业质量文化的内涵及价值有待进一步厘清。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提专业质量文化,但对于什么是专业质量文化以及它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如何等问题仍含混不清, 缺乏对专业质量文化的深度认知; 二是高职专业质量文化的建设主体过于单一。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专业负责人和专任教师作为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主体,忽视了合作企业代表、公共课程任课教师、学生等群体的主体角色; 三是缺乏系统的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规划。当前的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基本是专业建设的附带品,在高职专业建设规划中很少能看到把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作为一块重要内容进行规划; 四是缺少实效性的方案。虽然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专业质量文化的探索,但大多仅限于组织一些质量文化活动, 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建设举措; 五是缺少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不论是在校级层面, 还是在二级学院层面,都没有把专业质量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建设任务来抓。

( 2) 制订并实施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方案

任何质量文化都不会自然生成,而是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育。高职专业质量文化作为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体,必定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需要进行周密部署、精心谋划。因此,在推进专业质量文化建设时,要预先制订建设方案。这个方案应该包括中长期专业质量文化建设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在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方案里,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明确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要动员整个专业的教职工和学生、用人单位合作提出专业质量文化的目标,包括物质层目标、行为层目标、制度层目标和精神层目标; 二是明确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不仅要列出“怎么做”,也要列出 “做到何种程度”; 三是明确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责任者,要根据任务性质和责任主体的要求,科学认定每一项建设任务的责任者; 四是明确高职专业质量文化的保障措施,包括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以及经费保障机制。

摘要:高职专业质量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某一专业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质量管理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习惯等软性资源的总和。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需要遵循三大原则:全员参与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融入企业质量文化的原则。借鉴国内外经验,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加强高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一是凝练和内化质量方针,促使教职工形成统一的专业质量价值观;二是开展系列专业质量文化活动,塑造专业质量意识;三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领教职工不断追求专业质量;四是优化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制度,保障专业质量文化的凝聚。

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篇8

1 各专业要统筹兼顾进行设计的交叉管理

在进行建筑物的设计的时候, 有时候会出现不同的部分交由不同的设计院来完成的情况。在设计工程的不同的部分的时候, 很多的设计院都有自己不同的设计规范和设计的思路, 这样就会导致各个设计院的设计出来的图纸和其他的设计院设计出来的图纸在衔接上就会出现问题。这主要是因为, 不同的设计院之间没有进行工程施工的交流和施工, 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设计完成而已。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 设计的图纸不同, 施工的方式的不同, 在最后的施工检验中就会出现返工的情况。在施工的设计的阶段, 建设方有必要将设计的人员进行设计的探讨, 使得各自设计的部分, 可以充分的和他人的连接上, 以便可以使得工程的顺利验收。这样也可以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保证。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还可以做到以建筑专业的为主, 以结构、水电、暖通、建筑智能化、景观等专业为辅, 设计人员可以采用专业的图层叠加技术进行分析, 将各专业的设计图纸在各层平面图上叠加, 发现交错、重叠的, 应重点分析、逐一排除, 消灭管线打架现象。对于单体建筑和室外景观、室外工程连接点要各专业提前兼顾, 再出正式的施工图纸前进行各专业交底排查。同时, 以会签、会审等方式加强专业间的沟通, 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减少施工过程中交叉冲突现象的发生。

2 为什么要加强各专业的协调配合

在现代的建筑物施工过程中, 使用的高科技的产品越来越多, 因此在现代的建筑物施工的企业中, 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 建筑物在进行施工的时候, 出现的专业工种也是越来越多。建筑、结构、景观、给排水、电气、通风、设备、智能化等专业工种, 各专业施工又可分为若干阶段进行, 所以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各专业的总体及阶段特性, 以便在实际施工组织中能够合理、有序、有效地安排各专业交叉施工。一般来说, 给排水专业阶段性较强、周期较长;电气专业阶段性较弱、系统性强、周期长;空调通风专业阶段性强、周期较短;设备智能化等专业区域性强、周期短。施工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包含后期装修、安装的配合, 从技术方面讲, 搞好各专业协调配合, 一定要把好熟悉图纸、认真会审、内部会审、内部技术协调的关口, 务必保持解决问题的渠道畅通无阻;前者主要是解决各专业内部问题, 而后者则是解决各专业交叉配合的问题。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单位、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在各专业之间如果协调的不好的话, 不仅会影响施工进度, 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因为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 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 特别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 极易产生问题, 将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 影响工期和建筑质量, 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 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再者, 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 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 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 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因此,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3 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上下功夫, 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系统地进行管理, 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 建立以甲方、监理 (咨询公司) 为主的统一领导, 由专人统一指挥, 解决各环节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 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队伍, 保证每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 防止问题的出现。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密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 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专业水平的提高, 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强调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 加强技术责任的协调管理, 才有可能把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保证工程质量。

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不断的兴起, 现在城市中, 每天都有新的建筑物竣工, 新的建筑项目投入建设中, 在这些建筑中, 无论它们将来的用途是什么, 它们在设计的阶段、施工的阶段和投入使用后的物业管理阶段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工作是必不可分的, 因为它们都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在现在, 很多的地方都出现了一些建筑物施工返工的情况, 很多建筑物, 仅从某一个方面来看的话, 它的外形、使用效果、安全性可能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但是要结合多方面来考虑的话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状况。这时往往就会出现返工的情况, 一旦出现返工, 不仅仅造成工期的延误, 还是对工程投资的浪费, 有的甚至还会直接影响工程的使用效果和建筑物的安全。所以在工程施工以前, 一定要做好工程的设计,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而且要在工程交付使用以后做好物业的管理工作;避免返工的情况出现。因此在工程的施工中, 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管理工作, 在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要把工程的质量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王宗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防治对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汪黎明.工程质量监督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篇9

1 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时间存在冲突

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 而该学期正是毕业生找工作和考研复试的关键时期, 同时, 毕业论文 (设计) 也在该学期。因此, 毕业实习在时间上与择业时间存在冲突, 结果很多学生担心顾此失彼, 很少有学生能够安下心来认真实习。因此, 这就无法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

1.2 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视不够

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 一些学生抱着出去玩的心态, 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从事本专业工作, 实习没有意义, 有的甚至想逃避实习, 在实习期间不遵守相关规定, 迟到、早退, 甚至出现旷工的现象, 严重地影响了毕业实习的效果。

1.3 毕业实习内容较单一

生物工程属于综合交叉发展学科, 覆盖领域很广, 但由于安全、技术等原因, 大多数从事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的企业不愿接收大批学生进行实习, 近年来,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在抗生素生产企业、酒类生产企业进行毕业实习, 实习内容相对较单一, 对于生物工程高新技术接触较少。

2 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措施

2.1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建立了“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五大模块”的多层次、全程化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在生物工程“卓越班”推出了“3+1”培养模式, 在前三年完成所有理论与实验课程的实习, 利用1年时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环节内容, 给予学生充分的实习和择业时间。

2.2 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实习基地建设对工科学生实习非常重要, 为了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 我们十分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

2.2.1 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作用

由于工厂对安全和标准化生产等的要求, 学生在有些工厂实习期间, 很难切身参与到实际生产过程中, 很多时候只能参观, 不能近距离操作实践, 实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校非常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经过学校的大力投入, 我校建成了1个生物工程校内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中有啤酒生产车间、果酒生产车间、黄酒生产车间、发酵车间、动力车间、灌装生产线、生物工程下游处理车间, 拥有多套先进的生物反应器, 各种用于中试的下游处理设备, 在良好的硬件设备的支持下, 使生物工程专业的校内实习接近生产实际, 使学生在学校利用中试设备就可以学习如何进行生物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例如学生在校内的实习基地先利用小型啤酒生产线进行啤酒的酿造, 熟悉啤酒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 当他们再到啤酒生产企业进行实习时, 就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其生产工艺和设备, 使实习效果明显提高。

2.2.2 选择建立优质校外实习基地

我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目前已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丰谷酒业等10多家著名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 建立了实习基地, 其中与泸州老窖正在联合建设“国家级固态酿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充分发挥校内专家、教授与实习基地的科研协作关系, 学校与实习基地共同制订实习计划与内容, 丰富实习内容。优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成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同时也促进了生物工程专业快速的发展。

2.3 注重实习动员

加强学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是提高学生实习质量的必要保证。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的目的, 必须加强学生的教育工作。实习前一周, 召开实习动员大会, 主管实践教学的领导, 实习带队指导老师都必须参加。第一, 强调毕业实习的目的和实习的纪律和安全性, 印发实习日程和学生分组安排, 让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做好实习期间生活方面的准备;第二, 在专业知识方面, 针对具体企业具体实习内容, 专业老师进行系统讲解, 要求每位同学查找资料、复习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做到有备而去, 为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4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毕业实习中, 教师不仅仅是领队, 更要担当起毕业实习中的教学和指导任务。在市场经济形势下, 企业往往更加注重自身经济的发展, 不可能用更多的时间和人才来指导学生进行实习,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担当指导实习的工作, 因此必须要建设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毕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1) 选择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教师担任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生物工程专业涉及制药、食品和酿酒等多个领域, 为此, 要求指导教师对各个方向的知识都要有较为扎实的基础, 能够很好地解答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学生实习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基于此, 学校应该对指导毕业实习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保证指导教师拥有较强的专业水平。

(2) 选派指导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 积累工程实践经验。目前, 生物工程教师并不缺乏实验室的实践经验, 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必须对工厂大型设备的操作和整个生产工艺有所了解, 必须有较为丰富的工厂实践经验, 熟悉工厂的操作规程。因此, 选派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到实习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对提高教师指导能力, 提高毕业实习质量非常重要。

(3) 外聘企业优秀人员担任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员工长期在生产、管理一线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要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 可以聘请企业优秀专业人员担任毕业实习指导教师, 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实习。

2.5 加强实习教学设计及管理

提前做好实习计划, 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制定实习内容, 选择相关实习单位, 并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工厂的生产计划, 选择最恰当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 并在毕业实习前做好实习准备工作。实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服从企业安排, 认真完成每天的实习任务, 并坚持每天写实习日记并讨论总结;全部实习结束后, 指导教师要对实习进行总结, 并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同时, 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使学生对实习进行总结、提高认识, 巩固实习效果。

实习考核是教学效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有效促进教与学的效果。在毕业实习阶段, 实习指导教师每天对学生当天的实习表现、实习日记进行考核, 实习结束后组织一次实习答辩, 由实习小组作15~20 min的实习汇报, 小组成员集体参加答辩, 具体答辩考核内容见表1。

实习成绩由实习态度及表现、遵守纪律情况、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答辩五部分构成, 各项成绩所占比例见表2。

实习态度及表现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 是不是在生产现场认真学习, 能不能积极思考, 指导教师每天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给出成绩;遵守纪律情况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遵守纪律、是否有迟到、早退、旷工、影响学校声誉等现象给予成绩;实习指导教师每天检查实习日记, 并给出成绩;实习报告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实习报告评定;实习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给出的答辩分。

3 结语

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质量需要学校的重视, 企业的配合, 学生的积极参与。实践表明, 抓好毕业实习工作, 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 毕业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当前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注重实习动员、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习教学设计及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对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质量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实习,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海英, 熊海容, 汪文俊, 等.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J].轻工科技, 2012 (11) :165-166.

[2]赵东旭, 罗爱芹.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实习质量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 (s) :48-52.

[3]余旭亚, 李涛, 纳海莺.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和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89 (3) :62-64.

[4]徐永斌, 赵宏宇.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 2011 (4) :67-69.

[5]吴兰, 陈明华, 薛喜文.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1) :125-126.

[6]叶树, 吴彪, 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4) :110-112.

[7]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5) :1-8.

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篇10

1 我国开展专业认证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认证及其取得的成绩。迄今为止,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大规模开展过单独的专业评估与认证工作, 仅在建设类、工程类等个别领域开始了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探索。在医学类, 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首, 采用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认证, 标志着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已经拉开帷幕。总结这些已经进行的专业认证及其试点工作, 不难得出专业认证促进了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 办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教学体系的完善, 促进了社会用人部门对专业教育的参与, 完善了我国执业注册资格制度, 使得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促进了国际间对我国专业办学水平的了解和相互认可。

存在的问题。①认证主体单一:政府扮演着既是办学者, 又是管理者, 同时还是投资者的“三位一体”角色, 是专业认证的唯一主体并有着绝对的权威性, 这使得社会和学校的积极性难以发挥。此外, 学校主管部门作为直接监督学校的机构, 在经费投入、政策引导、项目审批等方面对学校影响较大。而当前的专业认证却只评学校不评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 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同时作为医学院校, 由于与各级医院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评估主体中是否应增加卫生管理部门, 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已成为社会及医学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②认证标准欠完善。第一, 专业认证标准缺乏对专业教育多样化的支持。我国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一性强, 因此各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较为一致。评估带来过强的共性制约, 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高校和专业的个性化发展及专业的办学特色。第二, 认证标准没有突出强调以学生为本。从已开展的一些专业认证评估标准来看,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明显地突出, 学生作为专业教育产出的“产品”之一, 其质量如何应该受到重视, 学生毕业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学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在评估标准中突出不够。③认证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 社会力量薄弱, 高校被动参与。④评估人员专业性不强。⑤专业认证缺乏制度基础。

2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凸显出的问题对医学专业认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第一个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例, 医科院校的办学条件与综合性院校进行对比, 其办学成本明显高于综合性院校 (见表1) 。

第一轮五年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关注不到位,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医学教育的投入不足;二是对医学教育的难度认识不够, 包括相关法律不健全等问题;三是政策上没有特殊性, 例如对医学院校生师比的标准、临床教师的认定问题等。伴随着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高等医学教育除了具有国家和民族所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之外, 还有着很强的国际同一性。医学专业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以国际标准进行专业评估, 才可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如何借鉴发达国家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经验, 将之本土化, 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评估要求与《执业医师法》相矛盾。以医学生临床实习为例, 在实习中, 只有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示教、观摩和操作, 特别是由于患者选择医生, 使学生失去了很多实践的机会。而按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评估程序, 评估专家进校后, 需要抽查部分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 考核成绩作为评估结论的重要依据, 但现行的《执业医师法》规定, 没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学生不能在病人身上做操作练习。这一矛盾也对第一轮五年评估后的医学专业认证的开展提出了改进的要求。

3 以质量工程为契机, 对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思考

对照当前我国专业认证和医学本科教育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学专业认证标准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做出相应的调整, 使之不断完善。同时面对人才国际化竞争的趋势, 应注重借鉴国外医学教育认证的经验, 取其精华, 并以质量工程为契机, 更好地推动我国医学专业认证工作,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1 加强医学专业认证思想建设, 全面构建医学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

以加强医学专业认证思想建设为龙头, 转变思想观念, 认证工作才可有效开展。目前医学专业认证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中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对医学专业认证的认识还处于以介绍外国经验和试点为主的阶段, 在高等医学教育评估体系中尚未开展过大规模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因此, 以质量工程为契机, 加强医学专业认证思想建设应为推动医学专业认证全面开展的第一要务。

设立医学专业认证机构与专家资格认证制度。对医学教育专业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考核, 是构建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重要方面。国家应制定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中介机构的资格准入和审查制度以及管理制度, 杜绝不符合要求的机构进入到评估机构当中, 并对不合格的机构给予清退。只有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和审查制度, 才能维护专业评估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加强医学专业认证机构专家队伍的建设。专家队伍应以同行专家为核心主体, 既包括教育界也包括医学行业的专家。这样就把教育界的专业人员和医学界富有经验的从业人士组织起来, 无形中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有助于推进专业认证的标准、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推进先进技术的共享和办学经验的提高。另外, 专业认证专家队伍的建设还应考虑专家队伍的年龄、学科、学缘、职称及能力结构等。要定期对认证专家及其他人员进行培训, 以便他们及时了解教育法规政策、国内外最新的评估与认证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加大培养教育评估、教育认证专家研究人才的力度, 充实高教评估与认证队伍, 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认证专家队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走出去, 请进来, 多形式、多样化地组织认证专家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不断地提高我国专业认证专家的业务水平。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聘请国外的认证专家, 搞好专业认证专家队伍的国际学术交流。

3.2 制定科学的医学专业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应符合教育规律, 强调以学生为本。专业认证是为了保证和改进专业教育的质量, 因此专业认证标准应该符合教育规律。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服务社会, 学生是专业教育最直接的服务对象, 即专业教育的“产品”, 故专业认证标准只有强调以学生为本, 才能使专业教育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认证标准应符合卫生行业要求, 强调专业与职业的紧密联系。认证标准应符合卫生行业的要求, 强调专业与职业的紧密联系。在制定专业认证标准时, 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 邀请职业界、行业界的专家和教育专家共同来制定, 使专业认证标准既符合教育的规律, 又符合行业的要求, 加强专业教育与职业的紧密联系。另外在制定专业认证标准时, 还应考虑专业认证标准与相关行业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衔接。

认证标准应从以教育投入为核心转向以教育产出为核心。当前国际专业认证标准的变化, 最突出的一点是以教育投入为核心转向以教育产出为核心, 因为较好的教育条件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根本上还是要看教育的产出, 也就是学生的质量, 学生入学后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否逐年提高, 学成以后是否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2]。在目前现有的专业评估中, 评估标准强调专业的投入、资源及教育过程, 即该专业的物质设备、经费、师资等基本条件和具体教育过程, 而对于教育过程产生的“结果”的认证却不是很重视。因此, 在制定专业认证标准时, 应重视专业绩效及该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如毕业学生所获得的各种能力、毕业学生的就业率、通过资格考试的学生比率、学生在社会上和用人单位获得的认同度等等, 即专业教育的“产出”。

认证标准应体现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一方面, 认证标准要体现国家、社会、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期望水平, 并且为确保认证顺利实施, 认证标准要具有相对持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 认证标准制定后又不能多年一成不变, 它必须随着时代、社会环境各要素、教育系统本身等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认证标准应体现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认证标准应注意刚性与弹性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刚性的指标是专业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是最低的标准。专业认证更重要的目的是改进, 因此, 在达到最低标准的基础上, 专业还应该培育和发展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所以在专业认证标准中应该逐步增加指标的弹性, 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认证标准就好像我们课程学习中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一样。既要达到普遍的要求, 又要体现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弹性化的认证指标给各高等学校和专业点留下足够的自由空间, 让它们根据需要, 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 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3.3 理顺政府、社会、高校在认证过程中的关系, 以学校自评为基础, 加强医学专业认证制度与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

由于我国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要建立起合理的专业认证体系就必须理顺政府、社会、高校在高等教育专业认证过程中的关系, 尤其要转变政府的职能, 分化政府部门作为高校办学者的角色。

加强医学院校对自身专业教学质量进行的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 建立起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做专业认证的自评工作, 以准确地找到专业教学工作的成绩、优势与特色和学校专业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另外, 将高校和专业的自评工作作为专业认证考察组进校考察的基础。

目前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制度已陆续铺开, 医学专业认证制度仍是星星之火。医学专业认证与执业医师资格的紧密衔接是开展医学专业认证的重要方面。

3.4 加大试点范围, 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医学专业认证体系

正如教育部“质量工程”所提到的:“积极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 重点推进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逐步建立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在我们的专业认证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可以选择如工程技术、医学、教育等一些专业作为专业认证的试点。目前我国2007年开始的医学领域的个别专业点开始实施了医学专业认证, 还要进一步扩大参与认证的高校的范围。在试点工作中, 不断地调整完善各方面的工作, 最终通过以点带面, 来实现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全面开花。

参考文献

[1]周济, 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4-04-17.

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篇11

关键词:地质工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

一、引言

地质工程专业是地质类专业之一。地质类专业是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地质问题的工科类专业,主要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战略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研究与地质体相关的工程勘察、设计、监测、施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地质学科与工程学科交叉的学科,包括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两个主要方向。

由于地质工程专业在最近的两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变动较大,各高校办学参差不齐。为进一步规范办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开展了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为了完成该项工作,教指委成立了地质工程等专业的工作小组,积极参与标准的研制工作。为此,特撰写本文介绍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基本情况和思考。

二、地质工程专业发展的历史与办学现状

地质工程专业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作为专业名称仅十余年的时间,但其所研究的内容和相关的人才培养却有着长期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出于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进行院校调整,1952年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相继成立了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现石家庄经济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现并入长安大学)等,陆续开办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和探矿工程(技术)专业(1992年改为勘察工程专业)。同时,各行业如水利、水电、煤炭、冶金、铁道、交通等部门所属院校以及部分综合性大学也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设立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以及钻凿技术专业或开设了与之相关的部分专业课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固体矿产勘查与开发、地下水及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建筑基础工程、市政建设、道路桥梁建设、国防、建材、水利、水电等十几个领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专业——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以及钻探(勘察工程)专业。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勘察工程”及其他几个专业合并成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同时设立了涵盖“勘查技术与工程”与“资源勘查工程”(由“地质矿产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新合并成立的)两个专业的引导性专业——“地质工程”。当时的地质工程由近10个传统专业合并而成,涉及面很广,因侧重点不一而导致各校所开办的地质工程专业内涵差异较大。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地质类设置了3个基本专业——地质工程(081401)、勘查技术与工程(081402)以及资源勘查工程(081403)。地质工程专业主要包括传统的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探矿工程),不再涵盖其他工科地质类专业,尤其是属于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的内容。

这样,原来采用地质工程专业招生的一些高校正逐步将其中属于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的部分调整出来新成立相应专业;而起初将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归置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又必须将这两部分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中分离出来设置地质工程专业。因此,使得两年来进行地质工程专业的调整和申办的高校大幅增加。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7所高校开设了地质类专业,其中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有55所,既有教育部直属,也有省属和民办高校。随着专业调整,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高校近期还会有大比例的增加。

三、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1.主要研究内容

地质工程专业的研究基础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1)开展工程地质评价,研究工程区域稳定性和环境效应,进行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2)开展各类工程选址以及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勘察、评价、设计、施工和管理。

(3)研发岩土钻掘器具、钻掘工艺、钻井液和钻掘安全等技术。

上述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都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有着重要的社会需求和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危机,必须坚持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而地质工程专业在这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人类生活的需要,国家今后仍要加大工程建设的力度,包括城镇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这些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工程结构和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所面临的各种各样工程地质问题不断增多、难度不断增大。这些都需要地质工程专业来解决。

其次,现在国家对于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除了传统能源的开发外,还要探索新型能源,例如煤层气、页岩气等。在能源的勘探和开采过程中,需要利用到岩土钻掘技术。这些都无法离开地质工程专业。

再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负荷在加大,地质环境日趋恶劣,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自然地质灾害及人为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与预测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这些都无法离开地质工程专业。

最后,国家战略的实施也离不开地质工程专业的支撑。例如目前正在实施的海洋工程中,深海勘探和海底资源开发就要依靠岩土钻掘技术;目前正在实施的探月工程,月壤的取样等也离不开岩土钻掘技术;目前世界各国联合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更是要岩土钻掘技术大显身手。

所以,地质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其重要作用是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不仅目前是这样,而且将来也一定如此。甚至随着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会越来越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质工程专业的办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其中有专业自身的,还有和其他专业一样共有的。主要问题包括:

(1)由于近年来地质工程专业的调整幅度大,同时各高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管辖,其侧重点本来就不同,因此相同的专业名称下,专业内涵差异较大。

(2)地质工程所包含的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两个方向,二者的基础差异较大。工程地质方向主要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它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建立在地质学基础上的。岩土钻掘工程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借助机械方法破碎岩土层,在地下形成一定规格的钻孔或坑道,以达到找矿、采矿、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治理的目的,除了地质学之外还应侧重与机械相关的内容。上述差异,对于专业内涵的凝练带来不利影响。

(3)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开展实践教学需要的条件较高,除了基础的教学条件之外,对于实验设备、实习教学的投入较大。目前由于该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少数高校在教学条件和投入不具备的条件下开办该专业,使得学生的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地质工程专业的建设还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无论是人才培养标准,还是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与国际上有着不小的差别。

(5)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比较薄弱;各高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一些高校缺乏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地质基础弱化,毕业论文偏多、毕业设计较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

四、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

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该标准一方面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另一方面还作为专业设置的参考,增设新专业时,应对照“标准”来评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是否达到专业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以“标准”为基础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规划以及质量评价参考。因此该标准的研制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基于上述分析以及地质工程专业办学的实际,在地质工程专业标准的研制中重点考虑了以下原则:

(1)以专业内涵凝练为核心,加强专业内容建设。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整合专业内涵,理顺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的关系。工程地质方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学生除了需要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学习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掌握工程地质勘察、岩土体工程性质分析、工程地质评价以及岩土体加固治理等技术,强化实验和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工程应用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工程建设和防震减灾的需要。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学生需要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必须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流体力学及液压传动、钻掘工程学、岩土施工设备等课程,掌握在各类岩土体内开展钻掘的技术方法,强化实验和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工程应用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工程地质勘察、资源勘探、岩土工程施工等的需要。

(2)突出基础,重点抓好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地质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以数学、物理和化学为基础,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具有基础性强、涉及学科多、专业特色突出等特点,所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对矿业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地下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思想活跃,具备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除了坚持上述要求之外,对于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工作小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作为标准的核心得到加强,以保证人才培养标准的一致性。

(3)突出各校特色,灵活设置专业课程。标准在对于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对于部分专业课程,尤其是选修课,给予了灵活设置的机动性。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侧重点,有所侧重,以反映自身特色,避免千人一面。

(4)强调实践能力,注重提升质量。标准根据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征,突出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包括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保障、实验实习条件等都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作为对于专业评估和新办专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指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籍此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

1.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要求在牢固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管理、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工艺与设备开发等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具备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具有从事地质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掌握扎实的地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具有综合运用地质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地质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具有在地质工程领域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2.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包括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核心课程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各高校基本设置一致;选修课程各高校往往结合学科前沿和学校自身特色来开设。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主要有以下课程: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课程。

(2)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工程测量、工程(机械)制图等。

(3)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共性知识和基本科学方法。工程地质方向主要包括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岩土钻掘工程方向主要包括地质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传动、电工与电子技术、流体力学。

(4)专业类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培养相关工程技能。各高校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上稍有不同。工程地质方向多包括岩体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或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工程地质勘察、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岩土测试技术、工程地质数值模拟等;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多包括岩土钻掘工程(艺)学、岩土钻掘设备、基础工程学、岩土测试技术、岩土施工工程学、钻井液与工程浆液等。

地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地质类工科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强调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的训练。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此外,还多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1)实验与课程设计往往与课程紧密衔接,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多会安排一定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例如岩土室内实验等、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等。

(2)地质工程专业的实习通常包括测量实习、地质野外教学实习、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

(3)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之前还要按要求完成一篇毕业设计(论文),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唐辉明,贾洪彪. 充分发挥教指委作用 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12-15.

[2]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 中国教育,2008-07-04.

[3] 陈永贵,牛利辉,叶斌等. 中英地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比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13(1):101-105.

[4] 高玉娟,何保,张亚明等. 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4):194-195.

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篇12

1 学科亚专业的出现, 是新时期大数据时代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

进入21世纪, 我们已经迈入了大数据时代, 现代医学取得了巨大进步, 医学知识推陈出新,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 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 并显示出巨大优势。现代临床医学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 方向性越来越强, 这一医学趋势的出现与医学知识的海量发生密切相关, 临床医学的专业细化迫切需要相关影像专业的跟进, 超声医学的亚专业应运而生, 这是影像医学亚专业发展的内在原因。

同时, 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精细化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要求是学科亚专业发展的外在需求。现代医学技术进步迅速, 新的诊断及治疗手段不断推出,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些前沿的技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 就医的大部分患者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 并因此快捷地了解到这些前沿科技, 因此在其就诊过程中, 为确诊或治疗某一疾病, 患者可能要求医务人员为其提供前沿、最新的检查或治疗方法。作为医务人员, 有必要及时跟进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 将最新的技术及方法应用到临床诊疗工作中, 为患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2 学科亚专业的建设可促进本学科及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

医疗质量是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根本, 是每个医院医疗管理的中心内容。医院医疗质量涉及到诸多方面, 如:三级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首诊负责制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学科亚专业平台建设将积极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提升科室及医院在本行业的地位。纵观国内外的著名大型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 往往某一专科异军突起的发展能提高整个医院的实力和地位, 如上海中山医院的肝胆外科、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手足外科等等, 数不胜数。

2013年底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规划科室发展方向, 划分出肌骨组、妇科组、浅表组及腹部组等六个亚专业组, 经过一年的运行, 大大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专病诊治人数明显上升, 阳性诊断率较之前明显提高, 特别是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率较前有了质的进步, 为提高临床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如肌骨超声检查适应证包括肩、肘、腕、膝、踝、髋等全身大关节, 可为各关节的肌腱、韧带、滑囊、软骨、神经等病变提供确切诊断及治疗依据, 以肩关节为例, 2015年度超声检查3 071例, 较2014年度上升48.6% (2 066例) 。该科通过各亚专业与相关临床科室的合作与互动,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已得到临床科室的广泛好评。所以说亚专业的发展对学科及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大数据时代学科亚专业的划分依据

一个学科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 因此学科亚专业的合理划分, 不仅要用科学的眼光、严谨的态度, 而且要吸取兄弟医院的先进经验, 同时兼顾学科总体发展趋势和医院、科室的特色及技术基础。

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往往是学科发展的阶段性趋势, 作为学科的专业医务人员, 我们必须具有灵敏的嗅觉和敏锐的眼光, 紧紧抓住当前的学科特点, 紧跟发展步伐, 并及时将最新的技术和方法运用于临床工作中。超声造影和弹性超声成像是两个最典型的例子。超声造影剂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进行研究, 历经30余年的发展, 现已取得巨大成功, 超声造影明显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我科紧跟超声发展趋势, 及时跟进超声造影检查, 并与临床实践密切配合,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向走在学科亚专业建设前列的兄弟医院学习, 借鉴其学科建设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可明显加快本学科建设的步伐, 促进其健康发展。学科建设理论包括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学科建设创新、学科建设组织形式、学科建设管理等诸多内容, 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使学科亚专业建设少走弯路, 通过借鉴其先进管理理念, 结合自身学科亚专业特点进行合理创新, 找到一条真正符合自己亚专业的发展道路。北医三院是国内肌骨超声检查的先驱, 目前是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唯一指定的肌骨培训中心, 通过在北医三院的短期进修学习, 积极借鉴其学科亚专业建设的经验, 如人才梯队建设、业务学习制度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 应用于我科肌骨组的建设中, 成绩显著。

医院及科室的特色和技术基础为亚专业的划分提供了有力保证。亚专业工作开展需要的一般都是本行业或本领域高、尖、精的设备和方法, 这就需要配备先进的仪器及软件来推进这一工作, 同时对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技能的培训都必须配套到位。所以说亚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室的基础条件。我科配备二十余台国际高端彩超仪, 并根据不同技术需要配套先进处理软件, 如QLAB、elasticity等, 为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垫定了坚实基础。

亚专业的开展同样离不开医院的大环境, 医院的大环境为亚专业的发展提供必备的研究人群。如依托中医骨科、针灸推拿及风湿免疫科中医辩证治疗患者众多的特点, 积极设立肌骨超声检查组;腹部组配合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优势, 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弹性超声法国声科的声蓝机型, 可定量测量肝组织的杨氏模量值, 为肝纤维化的分期提供确切依据;目前我科的五个亚专业学组已常规开展专业工作, 以做精、做透为目的, 全力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

4 规范医疗行为, 不断学习创新, 保持学科亚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亚专业的设立并不能流于形式, 必须根据各专业方向的特点进行系统的规划。肌骨超声是近年来新兴并得到迅猛发展的一个亚专业, 是现代超声技术与关节、肌腱、韧带等局部解剖的有机结合, 与运动医学、风湿免疫、推拿医学等临床医学密切相关。超声在肌骨方面的检查价值已得到临床的认可, 其分辨率在许多方面已可与MRI相媲美。现以肌骨超声这一亚专业为例谈谈肌骨超声亚专业建设的个人体会。

4.1 严格规范诊疗行为, 是学科亚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学科亚专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规范的诊疗行为作为保证, 制定统一的高标准并严格执行, 努力推进学科亚专业的纵向发展, 将其做细、做深。就肌骨超声扫查而言, 必须做到“双标准”, 即超声扫查的标准化和超声报告的规范化。超声检查技术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有很大不同, 超声扫查具有很大灵活性, 检查过程中出于对目标结构的显示, 扫查切面具有多样性, 基于这一原因, 临床上同一患者不同的超声扫查人员可得出不同的诊断结论。对于肌骨超声扫查而言, 在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 对超声伪像的正确识别以及正确的规范的关节扫查顺序和扫查标准是进行正确诊断的前提。关节是骨骼与肌腱等软组织的连接处, 关节部位解剖结构复杂, 肌腱排列具有一定的顺序, 超声扫查必须根据局部解剖结构特点, 依次、顺序进行规范操作, 通过这一标准, 对关节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 提高诊断率。

在标准化扫查的基础上, 对于检查的结果需以专业的知识进行表述, 即超声报告的标准化。标准化的超声检查报告是肌骨亚专业知识的体现, 是与临床专科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严谨、专业的用词是超声报告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这同样需要有扎实的解剖及临床专业知识, 这也是对肌骨超声专业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

4.2 坚持“持之以恒”的学习是学科亚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现代医学知识海量发生、更新快, 只有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 夯实坚实的理论基础, 才能保证学科亚专业走在前列, 才能把专业做“活”。根据肌骨组专业发展的需要, 我们坚持开展“两个一”:每周一次业务学习和每月一次的病例随访讨论, 通过这一形式使业务学习常态化。业务学习在科主任带领和指导下, 由肌骨组组长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对各大关节依次进行学习, 学习的形式应灵活多样, 如可首先确定学习范围, 可以以单关节为一单元进行学习, 增加学习的深度。先进行学习汇报 (如PPT) , 汇报完毕后, 在科主任/医疗组长/学组组长带领下进行谈论, 如对汇报的内容不足的地方予以补充, 集体谈论, 集思广益, 加强对目标学习的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授课的基础上, 可组织组员进行解剖标本的参观学习并再次讨论, 进一步加深认识。最后在系统全面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由高年资肌骨医师进行上机带教, 指导组员进行实践操作以掌握常规超声扫查的标准切面及正常声像图的识别。

肌骨专业组涉及临床众多科室, 肌骨专业组必须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横向联系与沟通, 与临床建立有效的质量反馈与控制机制:如骨科主要以运动损伤肌腱撕裂等为主, 肌骨超声扫查的重点是观察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判断损伤的部位及性质, 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风湿免疫科的肌骨检查更多地需要关注关节滑膜、软骨以及骨侵蚀等病理改变;针灸推拿科一般需要注意肌腱的病变性质以及分期, 如急性肌腱炎患者并不适宜进行推拿治疗, 不适当的治疗只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无益于病情的缓解, 肌骨超声在此方面可发挥其独特优势, 为临床治疗进行合理、有效评估, 从而选择最优的方法。“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完美阐述了肌骨专业组与临床多学科横向联系的实质。

4.3 加强内涵建设是专科亚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专业学组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的开展, 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亚专业中, 赋予学科一定的活力, 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专业的肌骨专业组操作者应该学会灵活的运用超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并将其与实际工作进行密切结合, 这种创新性的思维是一名专业肌骨组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藉此赋予学组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断推进学组向前发展。

目前超声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两个方向:超声造影和弹性超声。这两个新技术我们均可以与肌骨检查相结合, 充分发挥新技术在肌骨扫查中的作用。如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滑膜炎对软骨的侵蚀是其病理基础, 通过对滑膜进行超声造影, 观察病变部位的造影剂灌注特点, 并与临床结合可判断疾病的分期, 同时对治疗前后的滑膜进行造影观察, 通过对造影曲线的分析, 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价病变的治疗效果。弹性超声主要通过对组织硬度的判断来诊断病变的性质, 其可对肌腱、韧带、软骨、滑膜等进行定量评价, 为临床提供客观的依据。这仅是超声造影和弹性超声在肌骨应用中的一个缩影, 相信通过超声新技术与肌骨亚专业的有机结合, 必将推进学组大步向前迈进。

4.4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是学科亚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人员是学科亚专业组的基本组成单位, 专业组是一个多人组成的协作团队, 对专业组成员的培养是保证专业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人才的培养需建立一个梯队, 建立一个合理、积极向上的人才梯队对于学组的发展至关重要。就肌骨组而言, 根据组员数量及肌骨扫查掌握熟练程度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由具有丰富检查经验的高年资肌骨组成员组成, 一般为肌骨组组长及副组长, 第一梯队人员负责引领整个肌骨组的发展方向, 同时肩负培训组员的责任, 第一梯队人员要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性, 能及时正确把握本行业的最新动向, 保持与外部的联系与沟通。第二梯队由具有较丰富肌骨扫查经验的组员构成, 此梯队为专业组的主力人员, 负责大部分的肌骨检查工作, 同时负责后续梯队人员的培训。工作中对于疑难病例有义务向第一梯队人员要求会诊, 共同讨论提高。第三梯队由肌骨扫查经验不甚丰富的组员构成。此梯队人员需要积极进行上机培训和锻炼, 以熟练掌握肌骨超声扫查为目标, 检查中注重扫查质量, 严格按照肌骨的超声扫查规范进行。第四梯队由刚加入肌骨组无肌骨扫查经验的成员构成。此梯队人员以肌骨解剖知识的学习为主, 在此基础上进行肌骨基本的扫查断面培训, 逐步向上一梯队并进。

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 为鼓励梯队人员进行良性竞争, 应设立奖励机制, 鼓励团队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实践技能的培训, 一旦达到考核要求可向上一梯队并进, 以形成良性提升氛围。

专业组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保证人才无断层, 在因某些原因岗位出现空缺时, 确保有合适后备人选接替。另一方面, 借此形成人才磁场, 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实现理论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涉及医生的医改已迫在眉睫, 而对于新的医疗形势, 每家医院的发展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更新观念, 不断开拓创新, 以亚学科建设为平台, 不断丰富内涵, 打造优势学科群, 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新一轮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发挥更大优势, 取得更大的成就。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 影像医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临床专科需要提供更专业化的影像技术支持, 从超声医学发展的角度出发, 从大数据时代学科亚专业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亚专业的发展对本学科的促进作用及如何进行学科亚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近年来, 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 超声成像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 超声医学已经从传统的单纯诊断向临床治疗等各方面拓展。临床医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迫切要求超声医学提供更专业化的影像技术支持, 超声医学的亚专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结合超声肌骨组建设, 谈谈自己对学科亚专业建设的一些认识。

上一篇:互联网保险监管体系下一篇:课件制作与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