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训练

2024-12-03

行为规范训练(精选12篇)

行为规范训练 篇1

一、制定安全行为细则, 使安全行为有法可依

维修保障工作内容繁多, 各个专业又有不同的维护规程、标准要求, 应根据不同特点分门别类加以统筹和规划, 制定出统一的安全行为细则, 为维修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安全行为法理依据。细则应具体到每个岗位安全行为的规范, 明确安全行为管理职责和安全行为训练管理有关组织、实施办法。细则还应根据安全行为发生频率以及发生意外时的危害程度, 对安全行为进行等级划分, 区分出基本安全行为、重要安全行为、关键安全行为。

共同部分的安全行为总则应着眼所有人员共同遵循的原则, 对日常工作中常涉及的应做到的安全行为进行界定, 对基本安全行为、重要安全行为、关键安全行为分别予以阐述, 并明确遵照执行的有关事项。整个安全细则的制定应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在对维修人员一线维修保障行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可制定出安全行为细则修订本, 再在试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待时机成熟时再制定正式本。

二、制定安全行为标准, 使安全行为有标准可循

细则只是规定了什么应该做, 什么不能做, 究竟怎样做则要靠标准界定。标准就是参照系, 是样本、楷模。安全行为标准应详细规定各个维修保障项目工作流程、操作步骤、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并力求做到程序流畅、操作简洁、动作高效、注意事项扼要。应把各个基本维修保障项目作为基本模块单列出来, 对工作内容进行优化, 本着高效、便利、安全、可靠的要求制定出规范可行的安全行为标准来。对于大项工作内容可以分化为若干个基本模块, 或是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制定出一套安全行为作业标准。安全行为标准应当坚持质量第一、方便可行、安全可靠的原则, 尽可能做到具体、详细、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每个领域的安全行为标准应当组织相应领域维修保障专家进行统一研究制定, 对于通用的维修保障工作项目或单元应当统一界定, 方便执行。

三、开展安全行为训练, 使安全行为成为工作习惯

安全行为标准化训练应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原则, 先从满足上岗需要开始, 再逐步提高和强化安全行为能力。对面临上岗的新维修人员, 要进行系统化的安全行为培训和实践带教。

首先, 要教育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安全行为标准化培训, 以及不培训又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后果, 从正反两方面使其认清安全行为标准化训练的重要意义,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其次, 要进行系统的安全行为细则和标准的理论学习, 夯实理论基础, 理解并熟记有关规定。

第三, 要手把手地进行安全行为带教, 从正规现场秩序做起, 叠放蒙布、路线行走、工具摆放等要教一样标准化一样, 高起点高标准, 从迈出的第一步开始就要把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四、综述

安全行为训练还应成为维修人员在职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系统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分级渐进推动安全行为标准化训练。标准化训练应设立由专门人员组成的示范组, 为各种维修保障项目提供示范性标准化演练。安全行为标准化培训应把重点放在对不安全行为习惯的纠正上, 用安全行为取代不安全行为, 强化安全行为记忆和训练, 淡化不安全行为, 以此矫治不良习惯。

对具有不安全行为习惯的人员应加强督促检查, 严查不安全行为, 强化安全行为入脑、入心、入行为, 务必做到行必依标准, 通过约束使安全行为成为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模式。

需注意的是, 维修人员在促进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 一定要充分利用和遵循习惯养成的客观规律。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 90 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细分这90天, 又可把习惯的养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头1~7 天,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 不自然”, 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按照特定行为模式做。对维修人员而言, 就是要严格按照安全行为标准去做, 尽管有些别扭也必须坚持住, 强化行为记忆和灌输, 刻意调整和适用。

第二阶段是7~21天, 这一阶段特征是“刻意, 自然”。虽然已经觉得比较自然, 但是一不留意, 还会恢复到从前。因此, 还需要提醒自己改变。维修人员应继续坚持安全行为标准化培养和训练, 严格要求, 一以贯之, 切不可掉以轻心, 防止一时放纵而前功尽弃。

第三阶段是21~90 天,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 自然”。其实这就是新习惯形成期, 也是新习惯的稳定期, 习惯在不经意的重复中得以巩固和维持下去。

维修人员可以从刻意的行为中解脱出来, 标准的安全行为习惯形成, 只需要注意遵守和定期总结就可以把习惯稳定地维持下去。从此, 安全行为习惯就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

摘要:安全行为是维修人员实施维修保障工作所采取的合法、恰当、正确的行为方式。安全行为训练是通过有意的行为纠正和专门的维修保障行为规范化培养, 使维修人员行为安全、维修保障质量可靠、工作不留安全隐患的训练。安全行为训练应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

关键词:制定细则,标准,训练

参考文献

[1]张晓全, 潘晶, 王欢, 刘畅.机务人员疲劳致因影响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

[2]凡勇, 陈毓夔.飞机维修中人的不安全行为[J].中国民用航空, 2014.

[3]梁玲菲.机场现场指挥中的人为因素[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4]李乃文, 黄俊婷, 黄川.基于突变理论的矿工违章行为形成机理研究[J].煤矿安全, 2014.

[5]田水承, 李广利, 李停军, 张恒, 李磊.基于SD的矿工不安全行为干预模型仿真[J].煤矿安全, 2014.

[6]殷翔.机务维修风险管理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4.

[7]李文忠, 吴亮德.机务航线维修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8]范俊杰.民航机务维修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与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9]王震, 惠克翔.风险管理在弹射救生座椅定检中的应用[A].航空安全与装备维修技术——航空安全与装备维修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

行为规范训练 篇2

一、总目标:

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 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 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 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持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立面对生活时做胸怀宽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二、训练日程安排:

1、第1周至第6周:在校做个好学生

2、第7周至第12周:在家做个好孩子

3、第13周至第18周: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三、训练途径:

晨会课、思品课、班会课、校会课、十分钟队会、社会实践活动等。

四、具体训练要求:

(一)在校做个好学生

1、尊敬国旗:升旗时,脱帽立正,少先队员行队礼,儿童团员行团礼,唱国歌要做到流畅、准确,声音响亮。降旗时,要立正行注目礼。不随便走动。

2、仪表大方:佩戴干净、完好的红、绿领巾和队长标志。在校着装整洁大方。

3、尊敬老师: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要行礼问好;平时遇见老师要微笑致意;上下课起立说老师好、老师再见;上完课要让老师先走;放学离校对老师说再见。

4、尊敬老师:进入老师办公室要先得到允许;不私自翻动老师的东西;应双手向老师递送本子或双手接过老师交给的东西。离开办公室时要向老师道别。

5、友爱同学:经常使用礼貌用语,不打架、骂人。学会谦让,关心、帮助、爱护小同学。不随便翻动同学的书包、文具盒;借用物品须先经允许并要爱惜;归还物品要按时并致谢;损坏物品要说明、道歉并赔偿。

6、认真上课、做作业:课前准备好(铃响马上进教室,学习用品准备好,静下心来坐端正,等候老师来上课);专心听讲好(眼睛看老师,耳朵仔细听,积极动脑筋,不懂及时问);积极发言好(站姿表情要大方,回答问题声音响,在同学回答时不插话打断);认真作业好(簿本、卷面要整洁,书写认真不潦草,有错及时订正,作业必须按时完成)。

7、遵守学校生活制度:上学不迟到,不早退,有病有事及时请假。上下楼梯靠右行,大同学应先让小同学走。用餐排队不争先,不浪费饭菜。用餐时注意安静,保持用餐环境的整洁。不在校内吃零食。放学在指定地点在老师带领下排队上车。

8、保持学校环境卫生:认真做好值日生。节约水电,爱护学校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上涂抹刻画。不损坏宣传版面黑板上的字画。见纸屑就拾,并能劝阻不文明的行为。

(二)在家做个好孩子

1、尊敬长辈:早起问好,临睡前问安。进门要招呼,有事外出要关照。长辈生病勤问候。向长辈提意见要有礼貌,并注意场合方式。分吃东西应先敬长辈,得到长辈给的东西要双手接过并应表示感谢。听从长辈的教导,不任性,不乱发脾气,不提过分的要求,不私拿长辈的钱物。

2、礼貌待客:接待客人举止要大方,做到起立欢迎,热情让座,双手端茶,招手送别。热情回答客人问话,说话时要面对客人。接待客人或接受物品要双手递送。能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小客人玩。

3、邻里和睦:邻里之间见面要互相招呼点头示意。团结互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帮助邻居做力所能及的事,尤其要关心孤寡老人,2 能经常探望、问候。居住在楼上,不要把果皮、纸屑、脏物等往窗外楼下扔。经常打扫公共场所。

4、做好预复习:课前要预习,会使用字典,对难点、重点能做记号,学会做预习笔记。新课及时复习,单元做好小结,学会综合复习。

5、认真做作业:如实向家长汇报作业量和学习成绩,不弄虚作假。作业不抄袭、不马虎、不拖拉、不漏做。订正要及时。既要做正确,又要讲究速度,作业簿面要整洁。读写姿势正确,不在昏暗灯光下看书写字。

6、学习兴趣广泛:阅读健康有益的少儿课外读物,学做读书笔记。经常看报、收听收看电视和广播中的时事新闻和少儿节目。有一项或多项兴趣爱好。

7、讲究卫生:每天早晚洗脸刷牙。经常洗澡、理发、勤换衣服,勤洗手帕,勤剪指甲。注意用眼卫生。看电视时间不能过长,人离电视机约两米左右。饭前不吃零食,不剧烈运动。用餐前先洗手,用餐时注意餐具清洁,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

8、生活自理:自己整理书包、文具盒。自己背书包上学。学习用品及玩具等东西用好后放回原处。自己穿衣、叠被、整理房间和书桌。合理安排时间,会订一份学习、娱乐、休息三不误的时间表,保证九到十小时的睡眠。不乱花钱,能合理使用零花钱。

9、帮做家务: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抹桌、搬凳、收碗、扫地、淘米、拣菜、包馄饨、下面条、洗小件衣物、叠衣服等。学会使用液化灶、电气生活用具,会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10、自我保护:会使用电话,知道报警、救护等电话号码,知道家庭、父母单位、学校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手机号码)。不玩火玩电。遇到陌生人,不要轻易开门让其进屋。

(三)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1、行路礼仪:走路要走人行道,不在马路上玩耍,过马路要走横道线。看清来往车辆,不穿红灯。乘车排队,主动给老弱病幼者让座。

2、做客礼仪:轻声敲门,得到允许才能进门。见人热情招呼。尊重主人的爱好习惯,不随便翻动主人家的东西。保持主人家的环境卫生。文明用餐。

3、公众场合礼仪:参加社会活动要准时、有序、守纪。在展览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要保持安静,不随便走动,不打闹,不吃带壳的瓜果食品,保持场内环境卫生。在他人面前打哈欠、咳嗽、打喷嚏,要转过身或低下头,用手或手帕捂住。遇到客人热情大方,主动打招呼并自我介绍等。

4、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

5、热爱劳动:定期参加公益劳动,热心为他人服务,做力所能及的事。

6、爱护公物:爱护公共建筑和文物古迹,不在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爱护花草树木,不攀摘树枝花朵,不在花坛里游戏玩耍,不随意践踏草坪。保护有益动物,不捕捉、损害有益动物。

7、遵纪守法:不贪小利,不受利诱,遇事动脑,不上当受骗,不跟陌生人走。不旷课逃夜。不私拆他人信件。参加健康有益的游戏。不进营业性游戏机房、舞厅等场所。

五、评估、表彰:

1、大队部每日检查制

2、“行为规范示范班评比”月评制

3、行政不定期评估制

抓住规范句式 夯实语言训练 篇3

一、规范句式的类型

1、规范句式

学生说话和写作时,用上优美的句式,能够规范自己的语言,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表达的效果会更好,因此,凡是课文中好的句式、优美的句子,教学中都应牢牢抓住,以此引导学生训练。如,三年级《爬天都峰》一课,有“终于”一词,有位教师执教时,出示句式:经过,他们终于____________,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学生思考后,说出了个性鲜明的答案。又如,《蝙蝠和雷达》一课,有位教师执教时,引导学生适度地拓展“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鸟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从______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从______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学生在模仿、学习了规范的句式,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适度向课外进行了拓展,其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2、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关系的词语,使用关联词能使语言得到规范。如课文中有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关联词,教师要及时抓住,引导学生说话或者写话,也可以让学生用上关联词,说课文中的内容。如有位教师执教《刻舟求剑》一课,引导学生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文中的内容。《全神贯注》一课,教师让学生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说罗丹成功的原因。学生使用关联词说话和写话,语言的质量会比较高。

3、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各年级几乎每篇课文里面都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可以使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和生动。小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1)比喻。比喻句的语句优美,表达时常常需要用到,说话、写作时采用比喻句,就能表达得更加形象和优美。因此,教学中抓住比喻句,引导学生训练,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学生年段的增高,特别是在写事物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比喻句,逐步掌握比喻句的表达方式,能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水平。

(2)拟人。是把物当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其特点是语言很生动,也很优美。如,《笋芽儿》一课,有位教师在执教时出示: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说一说把物当成人来写的句子。经常训练,学生的语言就会变得很优美。

(3)排比。排比句的句式工整。教学时,引导学生多读几遍后,可以进行适度的拓展,如《养花》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一个排比句。有位教师执教时,让学生找出能概括本文中心的句子,学生找出后。认真读了几遍,教师又出示: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_。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______的乐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学生的答案多姿多彩。

(4)反问。反问句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如,《再见了,亲人》一课,里面有一个反问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也可以让学生改为陈述句,让学生明确。反问句式表达的感情色彩更强烈,也可以让学生仿照练习,说一个反问句。

二、夯实语言训练

1、做好预设

教师要有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细读文本,认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课文主旨,做好预设,凡是课文中出现的规范和优美句式,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中选择一到两个,纳入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训练,使之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2、说话训练

学生的说话是一个难点,可能平时表达比较好,但当上课,需要有条理,往往就会说得杂乱无章。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说话训练。还要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已经掌握了的比较规范的句式,提高说话的水平。

3、仿写训练

现在的教学有这样的倾向:阅读教学中没有写的内容,作文教学中没有联系阅读教学的部分,阅读和作文教学互相分割,学生感到作文难。崔峦老师说:“作文教学的根在阅读教学。”教学研究也表明:读写结合能够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和密度,紧扣课文内容,语言形式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也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融入写的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仿写,能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密度。

4、适度拓展

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是全部,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课文。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使学生真正的学会运用语言。如有位教师引导学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让学生说一说同学们下课后的表现、校园里花开的样子、天空云彩的形状等,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学会了运用语言,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抓住规范句式,夯实学生的语言训练,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马来熊行为训练初探 篇4

动物行为训练是动物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减少动物应激, 提高动物生活质量, 为饲养管理、科研繁殖、疾病防治等方面提供便利。我园对两只雌性马来熊进行简单的行为学训练, 逐渐消除戒备, 适应饲养员和兽医师, 减少应激, 方便管理。

1 马来熊简介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是现存8个熊亚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成年马来熊体长110~140cm, 体重40~70kg, 全身黑色, 体胖颈短, 头部短圆;鼻与唇周为棕黄色, 眼圈灰褐;两肩有对称毛旋, 前胸有黄白色的”U”型斑纹。长期爬树取食和休息的习性使其脚掌向内撇, 尖利的爪钩呈镰刀形。马来熊3~4岁性成熟, 妊娠期为100d左右, 通常一胎产1~2仔, 哺乳期达18个月。

马来熊主要分布于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由于生存环境的丧失和人为活动导致许多区域马来熊种群已经灭绝。1975年1月马来熊被列为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 附录I中, 现在我国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尽管该物种受到保护, 但与其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 (虎、亚洲象等) 相比, 马来熊比较少见。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 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 马来熊被列为数据缺乏 (DD) , 2008年经专家组评议为易危 (VU) 。我国于1972年在云南南部地区首次发现马来熊物种, 但种群数量极少, 仅有145只, 野外行为观察及相关研究工作很难开展。1987年9月国内开始进行马来熊人工饲养。

2010年6月, 烟台动物园从济南动物园引进3只马来熊亚成体, 分别为1雄2雌, 采食、精神均正常。两只雌性个体中, 体格稍大一些的呼名“大花”, 另一只呼名“二花”。

2 行为训练

2.1 目的由于马来熊生性胆小易惊, 拟通过行为训练减少应激, 建立动物和饲养员、兽医之间的信任, 便于日常管理和定期检查。

2.2 准备将训练地点安排在内笼舍食槽附近, 在投喂饲料前进行训练。准备响哨和目标棒作为指示, 以口头表扬、抚摸、食物 (选用马来熊平时最爱吃的苹果、花生) 为奖励。

2.3 内容

2.3.1 接受手喂食物

训练进行之前, 大花和二花一见到人马上跑远不敢靠近。从2014年6月开始经过40多天的适应, 在有饲养员在场的情况下, 大花和二花在早晚比较安静的时候敢进食, 但不敢靠前。让其逐渐熟悉饲养员, 降低它们的警惕性, 并呼其名字, 当它注视时候, 马上按响板, 扔给它食物。

10月份, 2只熊可以接近动物并给其喂食, 但还是不能完全接受手喂。反复练习几十次后, 大花可以完全接受饲养员的手喂食物, 二花还不可以。

2.3.2 跟随目标棒

经过2个月的训练, 2只马来熊已经基本可以准确配合, 即响板后有食物的奖励。熊对新鲜事物都会用鼻去接触嗅, 或用爪去抓, 所以用目标棒时, 熊用爪触碰目标棒, 就响板并给食物奖励, 用鼻去触碰目标棒则不给响板、没奖励。完成20d的训练, 2只马来熊已经可以完成对目标棒的脱敏, 并到达指定位置。方便今后进行的采血等常规检查。

为了避免动物认人等现象, 更换动物熟悉的饲养员训练, 看动物是否能完成称重口令。又经3周的训练, 小熊已经可以在不同饲养员口令下完成动作。

2.4 效果经过6个多月的训练, 2只马来熊初步建立对饲养员的信任, 能听从呼唤采食、接受饲养员投喂和抚摸、看到目标棒主动用爪触碰保持不动。

3 训练小结

3.1 行为训练一定要注意安全在训练时, 饲养员投喂、抚摸等动作都要隔着栏杆。

3.2 开展行为训练不宜操之过急

要注意观察动物的感受, 顺其自然, 循序渐进, 在一个项目完全熟悉后进行新的项目, 同时在新的项目训练中还要定时训练之前的项目。

3.3 控制好训练时间

行为训练选择在投食前进行, 每次最好不要超过30min, 这样不会使动物因长时间进行训练而产生厌烦。

3.4 选择马来熊平时最爱吃的苹果、花生作为奖励

把苹果切成小块, 让动物在短时间内吃完食物, 以免浪费时间等动物进食。

3.5 训练的连续性

由于饲养员轮休等原因, 训练时有间断, 常常需要花时间复习上一次的训练内容, 因此会影响进度。安排好饲养员训练时间, 保证训练不间断。

参考文献

[1]王应祥.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行为规范训练 篇5

2009.7

本学期,我校在校委会和少先队大队部的管理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遵循学校实际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以服务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成材需要为目标,就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校园生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学年的各项工作目标。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礼仪、卫生习惯是学生德育工作的立足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严格要求、强化训练、持之以恒的结果。本,我们继续严格执行学校内改方案,为使一日常规管理和班主任考核进一步规范化,我校制订了《文明班级的评选方案》和《文明计分细则》,并由少先队大队部牵头成立了由各班同学组成的“一日常规”检查小组,坚持逐日检查每周一评的方法,对学生每天的行为分考勤、纪律、清洁卫生、两操、仪表仪容、宿舍表现、饭堂表现、活动奖励加分这八个方面进行考核,评比文明班级发放流动红旗,促使各班自觉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切实抓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有力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的思想教育

1.我校坚持用好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这块阵地,学生整装列队,通过出旗、升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等规范形式教育感染学生。国旗下讲话内容在加强“五爱教育”的同时,还进行了国防意识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诚信美德教育,远离毒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安全防护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爱护公物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等。全面拓展了教育内容。

2.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以综合实践活动为龙头,引导学生主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获得了很

大的发展,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我校组织学生参观了曾国藩故居,岳北农工会等德育基地,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培养学生的爱心精神;还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例如去白果敬老院慰问老人,清扫友谊街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些活动都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4.四月份,我校组织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和《儿童创意智能竞赛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深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了民族自豪感。

5、我校每学期开学都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对学生进行了常规知识考查,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行为规范训练 篇6

一、2012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简单分析

今年高考江苏卷仍然遵循新课程要求,保持试卷结构不变:14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3道附加题(理科).填空题的前9道题比较容易,第10到13题难度中等,14题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解答题依次考查了三角函数与向量、立体几何、二次函数及基本不等式、导数、解析几何以及数列的综合运用,15、16、17、19这四个解答题属于中档题,18题全面系统地考查了函数的极值与最值、函数的零点的概念以及运算推理能力,运用到数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运算量大,全方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高档题.20题是数列综合题,该题作为压轴题,综合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灵活运用.

数学Ⅱ(附加题)卷中:21A考查圆周角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1B考查矩阵的运算、矩阵的特征值;21C考查直线和圆的极坐标方程.21D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知识.考生从四道备选题中选做两题,四个选做题均不难,但需防止细节问题失分.22题(必做题)考查概率分布、数学期望等基础知识,属于常见题.23题属于集合的概念和运算,同时用到计数原理,对考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附加题中的压轴题.

整体来看,今年江苏卷强调双基和能力,注重知识覆盖面,难度渐升,上手容易同时区分度也较强,能真实反映不同层次考生的数学水平,有利于各层次高校选拔人才.

二、给2013届同学的高考数学复习建议

1.紧跟老师步伐不搞单打独斗

在高考复习尤其是一轮复习当中,老师往往要引导大家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可是有的同学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做浪费时间,而是只顾做资料上的所谓“有深度”的题.其实,基础知识不仅仅是基本概念、定理及公式等内容,还包括各种基本数学方法和基本技能等,需要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灵活运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不仅仅有高考复习指导的经验,而且每一节课内容都是全组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老师们看问题的角度、对于《考纲》和《考试说明》的理解深度,都是有一定的优势.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所以高考题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注意点与新授课阶段所做的例题、习题是有明显区别的,每位同学在复习中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步伐,才能高效地学到“本领”,提高自己在高考中的竞争力.

2.充分利用课本不能舍本逐末

高考的很多题都是基本题,约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是基本题.所谓难题,其实也就是在基本题上加了一些迷惑人的伪装,是由一些基本题复合而成的.善于学习的同学不会盲目做难题,而是注重打好基础;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抓住主要矛盾.

数学高考的成功不仅在于把每次考试的难题做好,而且还要把基本题、中档题做得完美无缺.高手之间的比拼还在于细节上的较量.高考命题专家最喜欢在基本内容的交汇点上嫁接整合、串线拼接.每年高考数学的压轴难题经过层层分解后,其实都是基本内容,都能归类到基本的知识考点上去,高考题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甚至有些题就只在课本原题的基础上只作了微小的改变.

由此发现,数学基本知识才是高考数学成绩提升的关键,只有精通课本,理清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对数学基本知识有深刻理解和领会,从而逐步形成基本技能,实现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3.加强规范训练不丢冤枉分数

何谓“冤枉丢分”,这是通俗的说法,是指在高考中常见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丢分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考生审题不清,解题粗心大意,书写缺乏规范等原因.所以,在平时模拟练习中要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习细节,着意准确表述数学概念、原理,规范书写算法、推理、符号等,只有“平时当考时”——严格训练,才能“考时当平时”——从容应对!每份高考数学试卷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体现高考要求与命题理念的原创题,这类题凝聚命题者经验与智慧,特点是情境陌生、形式新颖、结构精巧.要想从容不迫、潇洒自如地解决这类题目难度较大.能否有所突破多拿一些分数依赖于考生平时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积淀,这也就凸显了平时规范训练的重要性.在此,有几点具体的要求:第一、逐句推敲好习惯,慢审快答显从容;第二、作图规范字不草、运算准确不跨步;第三、思维过程要暴露,过渡环节不含糊;第四、精于反思勤纠错,粗心不再光顾我!

4.关注主干知识尝试变题编题

函数、数列、平面向量、不等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统计、导数及应用是高考的主干知识.高考命题的改革逐步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但是对能力的考查还是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主干知识是改编题的主要选材背景,知识的交汇处依旧是命题的热点区域.例如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函数与导数、函数与数列等知识的交汇与综合就是高考命题中最常用的素材.所以,考生在高考复习中要变被动为主动,尝试自己变题,把高考真题拿来做一做,改一改,编一编.若能经常这样锻炼自己,那么在考场上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题,就更有“回到了自家田地”的感觉了,不再是“被考”而是高考的主人!

高考复习时间紧迫,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唯有找对“病根”对症下药,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收获,最终获得高考的成功!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 篇7

1 国内室内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

在室内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 我国学者有的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训练要求, 有的提出了操作要领;还有许多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而这些方案是以他们的实践为依据的。如陈璐 (1999) 的立体训练法提出对学生进行从意识培养到行为实践、从口语到态势语、从适应客观到主观创造、从自我外省到自我内观的立体式训练, 是非言语行为训练的有效尝试。高顺斌 (2001) 提出在实际教学当中, 应把有声语言与态势语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对说话者的身体姿态、表情、动作以及仪表进行强化训练。徐青 (2006) 认为态势语言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掌握熟练自如的态势语是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 并从课堂教学的角度针对师范生进行态势语言训练进行了探索。

1.1 石红训练方略

石红 (1998) 针对中学物理教学实习过程中高师生出现的生硬型和随意型非言语行为, 指出要加强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训练。他提出的三种训练方略为: (1) 基本功训练。分为开讲前的非言语行为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训练。开讲前的训练有:塑造整体形象和进场过程中的步伐训练;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具体分为面部表情训练、头部动作训练、眼神训练、手势走姿训练等。 (2) 非言语行为设计训练。即把单一的非言语动作组合起来, 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非言语行为, 目的是让学生丢掉“拐杖” (即老师的扶持) , 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非言语行为。 (3) 非言语行为自然化训练。

在这三方面的训练过程中, 都重视教师的示范、学生逐个表现和师生共同评价等措施。尤其是第三方面的训练, 尤其独特之处。他的训练策略有:观摩全国中学物理教师演讲比赛的录像;观察优秀教师上课时的非言语行为运用方法;指定自选内容, 自行设计非言语行为,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进行试教并录像, 再由教师进行讲评。

1.2 刘一承操作要领

刘一承 (2001) 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不仅提出了运用原则, 而且提出了操作要领。他认为, 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服从内容表达需要;服从情绪表现;服从对象、场合的需要;服从审美需要。他提出设计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六条操作要领:自然、雅观;准确、鲜明;简练、协调;富于变化;动静结合;富于个性。其实他的这些论述都涉及定性的原则性要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1.3 刘春芳训练法

刘春芳、苏高岩 (2002) 提出师范生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四步法, “入门、过渡、实践和提高”。在教师非言语训练的四个步骤中, 入门阶段主要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教师非言语行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选好切入点, 提高理性认识。介绍中外名家有关非言语行为的重要论述, 一开始让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充分认识到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 明确“身体即信息”。 (2) 展示多种形式的非言语行为, 捕捉其中的信息。从报刊、生活中搜集多种典型的非言语行为, 绘成图表形式, 或参观雕塑、观看录像等, 让学生推测、想象其中所传达的信息。 (3) 感知教师的不同非言语行为。学生根据教师不同的非言语行为, 谈谈老师是如何运用的, 以及运用效果如何。 (4) 呈现具体内容, 设计教师非言语行为。选择形象性强、难度小的内容让学生尝试设计。在过渡阶段主要是模仿和评析教师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在实践阶段, 让学生设计好非言语行为并运用它。

1.4 林化君模式论

林化君 (2002) 认为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训练有自己的模式, 他们分别是系统教学、学科渗透、专题研究和经验交流等。系统教学模式指在语文课中增加非言语行为的内容, 或结合礼仪课、形体课和交际课等进行系统训练, 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讨论、实践等环节构成。学科渗透模式是指教师结合所教学口进行非言语教学的一种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要求各科教师能够为学生学习运用非言语行为做出示范, 而且要求教师将非言语行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专题研究模式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 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 其形式既可以是教师就某个问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 也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 还可以研究课、活动课的形式组织学生自行研讨。经验交流模式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就学习运用非言语行为的经验与体会进行交流和探讨, 从而提高运用能力的一种模式。

2 国外学者对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研究

借助于微格教学, 除了可以训练形成必须的体育教师非言语行为外, 还适合克服体育教师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因为微格教学的创立者之一的D.Allan (爱伦) 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对所倡导的微格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 调整后的微格教学模式非常灵活, 并且简便、实用, 可随时随地进行。微格教学方法的引人, 提供了一种培训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开创了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新天地。

2.1 美国学者的研究

在美国, 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是和师生交往研究联系在一起的。J.奇尤在20世纪初, 提出交往技能作为教师的一种素养, 几乎是师资培训中必须加以关注的主要方面。从20世纪50~90年代期间, 学者们围绕教学中的交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前期以重视学生、承认学生的天赋研究为主;后期重视在教育性交往方面培训教师, 重点是语言交往技能, 非语言技能训练不是很多。但是, 也就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提倡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新思潮、新方法逐渐兴起, 比较有代表的是Protocol Reserch (雏型研究) 、Microteaching (微格教学) 、Classroom Simulation (教学模拟) 、Sensitivity Training (感受性训练) 等。其中, 感受训练中情意性演习 (Affec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实际上就是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人类开发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0年代初, 人们把这种方法系统化, 称之为“Arica Approach” (阿利卡演习) 。阿利卡演习主要内容有: (1) 提高身心机能的演习, 如唤起感受、听觉练习、苦思冥想、瑜伽术等; (2) 改善社交关系的演习。如自我介绍、身体接触练习、上下级关系的模拟演习等; (3) 语词方面的基础演习。对有关语词的听说等进行重述、改述演习; (4) 自我演习。

2.2 前苏联学者的研究

在前苏联, 也有一些研究涉及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在20世纪80年代Ц.A.Зязюна (贾雄) 对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训练目的是借助于专门的练习, 克服自己的紧张心理, 形成用手势、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反应的技能。训练所使用的媒介有相关的图片、照片、录音、电影等。一般情况下, (1) 检查对有关教师非言语行为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即了解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有关知识。 (2) 进行控制心理紧张感训练。 (3) 发展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现力的训练。 (4) 进行微格教学, 分解每个需要获得的技能, 通过微格教学方式来评价和改进动作姿势。

3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可行性方案

国内关于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的文献和报告非常的少, 通过各种数据库模糊搜索查找, 类似的报告有关于示范动作技能训练的内容描述。如韩桂凤等 (2001) 提出关于动作示范技能的训练。认为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直观演示手段。示范是: (1) 示范目的明确, 应围绕课的内容而展开示范。 (2) 动作示范正确、熟练、轻松、优美。 (3) 示范的位置、方法、时机要合理。 (4) 示范要与讲解相结合。

另外, 人们在室内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可行性方案, 比较典型和有启发意义的有王丽娜 (1996) 三步训练方案、黑龙江农垦师专 (1997) 的“师范生教师行为分解训练”方案和陈璐 (1999) 的立体训练方案。这些方案对于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来讲值得参考和借鉴。

根据体育教学的直观性、示范性特点,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要求及操作要领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3.1 借助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训练要求及要领

就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训练而言, 可以首先从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的研究入手, 因为教师非言语行为特点和内容是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研究的基础,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研究的内容中的主要部分是一般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中的内容, 那么研究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训练可以在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方面继续深入和扩大。如石红的三种训练方略用到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操作上可以这样设计: (1) 在“基本功训练”内容中加入体育教师专项能力的基本功训练。 (2) 在“非言语行为设计训练”方面, 把体育教师的示范性动作、触摸性动作等加入设计范畴中。同样, 对刘一承、刘春芳和林化君的非言语行为训练要求及要领等, 根据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自身的特点都可以很好的设计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操作要求及要领。

3.2 针对体育教师示范性非言语行为特点的训练模式

区别于室内课堂教师教学的是体育教师教学直观、开放, 示范动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 因此, 对体育教师示范性非言语行为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 体育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 选择录像、书籍图片等作为示范动作的训练参照, 而不会选择向优秀教师直接学习, 接受训练的方式。在室内课堂教学非言行为训练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 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示范性动作非言语行为进行训练。 (1) 集中训练。即召集单位所有体育教师, 通过录像、图片和专家讲授的方式, 进行统一培训、讨论和练习, 使体育教师教学示范动作规范、统一、到位。集中训练能让所有体育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避免闭门造车, 自以为是。 (2) 组织现场看课, 课后演示。 (3) 融室内课堂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表达于示范动作中的训练。示范动作是体育教师以身体的行为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内容的方式, 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有体育教师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和情绪情感的表达。在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国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是需要体育教师用动作示范的方法来展示运动技能。模仿永远是学习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动作示范非言语行为表达能力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保证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基本要求。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以及对一般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对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训练可行性进行论证, 提出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几种方法, 以便体育工作者在教学效果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

参考文献

[1]刘一承.试论态势语运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2]刘春芳, 苏高岩.师范学生体态语训练初探[J].岱宗学报, 2002 (2) .

[3]林化君.论体态语言教学的模式或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5) .

[4]周鹏生.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5]陈璐.高师教师职业态势语立体训练法初探[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 .

[6]高顺斌.略论口语课中态势语的训练[J].固原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5) .

[7]徐青.师范生态势语言训练浅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

智障学生行为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篇8

一、集体训练与个别矫正相结合

由于智障学生智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致残原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对全体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必须采取集体训练和个别矫正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低年级智障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不能很好地融入学校,进行集体生活;中年级智障学生在行为习惯、文明礼貌等方面存在很多不适宜的地方;而高年级学生则突出表现在不能很好地进行社会交往,与正常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比较差。基于这些共性问题,采取集体训练。

低年级智障学生,由于他们本身的特征,在入学前很少接触社会,行为上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教师就要从小处着手进行训练。比如,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要遵守基本的课堂常规,利用儿歌、物质奖励等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坐得住,能服从教师的简单指令……从这些最基本的点滴小事要求学生,让学生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年级智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生活以后,一些好的行为基本形成,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巩固。因此教师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高年级智障学生,他们已经完全适应学校生活,即将面临毕业。对于他们来说又要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会有很多胆怯恐惧的情绪。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安抚他们的情绪,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孩子们的阅历。当然,还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坚定学生将来面对社会的信心。

智障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注重学生共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矫正。对行为表现尤为异常的学生要跟踪指导,要为他们制定个人训练档案,重点关注,加强行为训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小步子,多循环,坚持持续性和反复性

持续性和反复性在智障孩子教育中表现是十分明显的。智障孩子大脑发育障碍不可避免地会给记忆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他们的记忆容量小,对老师所讲解、示范的内容就不能完全地接受下来,致使他们容易遗忘。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实践中要抓住“每日”这个关键,坚持反复训练,加深记忆。在操作中,一项训练项目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要长时间地反复多次地强化训练,让他们在脑海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形成条件反射,最后过渡到自然习惯中去。

三、与学科教学和康复训练相结合,补偿生理缺陷,提高训练效果

对智障学生行为训练要落实到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每堂课,每一个细节中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同时,还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是残疾所造成的。比如,脑瘫患儿,他们肢体不协调,因此相对的自理能力就会比较差;自闭症儿童,他们情绪难以捉摸,因此自制能力就会比较差。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往往会使训练过程变得更长,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要将训练与各科教学相融合。康复课上,教师利用各种康复设备对脑瘫、自闭症学生实施运动康复、感知觉康复、语言康复以及心理康复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肢体协调、情绪控制、语言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使得行为训练的过程相对缩短,训练的效果更加显著。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巩固行为训练的成果

对智障学生进行行为训练时,还要注意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整合。比如:学校开展“叠被子比赛”“眼保健操比赛”“评选校园小清洁工”等活动;运动会时,为低年级组设置“穿衣跑”;中高年级组设置“春播秋收”等项目,教师要恰当的结合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纠正不良做法,在活动中检验行为训练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与家长密切配合,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对智障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培养过程中,如果单靠学校单方努力肯定是不够的。尤其是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行为训练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的。教师要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沟通,督促鼓励子女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给予恰当的指导。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行为训练法 篇9

当今世界,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融于团队与团队合作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本文根据我校(经管)学生的特点,在了解、研究其他方法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设计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行为训练法。在本文中行为训练的核心是指团队实践训练。团队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精神,它就是从图案对实践中产生的,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要进行理论灌输,更需要让他们在实际的团队中去感受。行为训练法就是组织、引导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团队中的感情,经受成败考验,感受团队魅力,同时激发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行为训练:

1 教学、科技竞赛方面

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大学生团队,根据学生需求和工作任务的不同,引导学生组建了不同的团队,在我院大三学生中按专业成立了考研小组、考公务员小组。这些小组中,小组成员的最终的目标高度一致,但是个人具体的目标存在差异,团队培养的重点在于成员间的协作、互助实现资源的共享,引导小组成员设立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为了保障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的实现,专业性小组选出小组长全权负责本小组的管理,定期召开小组会议,每次会议确定一个主题,交流与讨论本小组成员的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小组中提高自己,树立团队意识。

在其他年级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科研小组、学习帮扶小组等不同特色的小团队,以培养、训练学生的相互沟通及合作化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团队的魅力,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些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层次组建的小组,能够引导这些不同特点、不同能力、不同成绩的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取长补短。

我们对各小组进行了跟踪观察,通过“小组”的合作化学习,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不仅提高了大家的成绩和工作的效率,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为了能够更进一步的做好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我院设立和大力支持一些引导学生团队建立的科技竞赛项目,既能展现个人特长,又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安排专业老师带队进行指导,学生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相互协作,在很多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由国家组织的erp沙盘模拟大赛中获得全国大赛三等奖,陕西省一等奖的好成绩,挑战杯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由我院组织的产品营销大赛也涌现出了许多令人称赞的有商业价值的创意和营销方案。使学生在学习和科技竞赛中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他们知道了如何与人合作。

2 社会实践方面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组队,外出参加社会调查,企业调研、生产实习、支教,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等广泛的实践教育活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感受社会,服务社会。通过这种实践过程,让学生们体会了劳动的价值,使他们从中养成以集体利益为重,珍惜劳动成果,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养成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通过实践去磨练意志,感受团队作战的魅力,体会成功与失败的考验。激发学生的进一步创新能力和团队出击的意识。

我院利用暑期组织的“支教活动”,这也是非常好的学生团队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由学院组织老师带队,深入商洛贫困乡村给那里的孩子送学习用品,讲课,队伍由来自我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组成,老师带队,这正切合了团队优势互补的要求。还有,学生自发组织的社会实践队,通过老师指导,深入家乡的农村、厂矿、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团队,不论是学院组织的、还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群策群力,很好的践行了团队精神的要义。

3 文体方面

我院积极开展了众多学生参与面广、兴趣高的集体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团队活动的乐趣和活力,开展诸如商务礼仪大赛、“经管杯”篮球赛、校园环跑、拔河比赛、红歌赛、毕业班乒乓球比赛,话剧大赛等。在组织过程中,我们有目的地将集体奖与参赛人数、啦啦队人数、个人奖等挂钩,让每个人都能够想要参与进来,感受集体的力量,增强集体荣誉感。

在我院开展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特色活动,“我爱班集体”体育三项赛中,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将班级人员根据比赛项目分成三组,分别参加拔河、绑腿跑和迎面接力,最后以三项比赛的总分判定获奖班级,同时还加设,最佳啦啦队奖,文明竞赛奖等奖项,此活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比赛中每位学生都参与了进去,感受集体的力量的同时,懂得了与大家合作和分工的重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开展一些以交流、沟通为主的联谊晚会等活动,以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在举办迎新晚会时,我们由老师统一指导,让学生会多个部门来参与,其中包括了舞台布置小组、后勤服务小组、节目策划小组等,另外让各个参演班级也相应的围绕自己班的参赛节目组建各种功能型的小组。各小组之间相互配合,小组内部相互配合,培养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跟踪,得出的这三个大的方面的行为训练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摘要:本文在概述了团队及团队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调研结果分析而设计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行为训练法,通过对行为的训练,提出了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几条途径来探讨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行为训练

参考文献

[1]李静.浅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

[2]褚凤继.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7).

[3]魏萍.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4]郭庆.关于团队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3).

语言训练规范性的思考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语言训练,基点,兴趣

语文姓“语”,其本质就是“学语习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由此看出,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会听、会说、会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的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语言实践,在丰富多样的实践中内化和外化,从而运用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语言训练的规范性,那就要求我们设计的训练立足学生,立足文本,面向全体,面向语言。要少一些无效,多一些务实;要少一些盲目,多一些扎实;要少一些喧闹,多一些静思。因此,规范的语言训练首先就要找准规范的切入点,正确地把握“风向”,其次还要巧妙地运用训练方法,科学地进行“摇橹”。

一、精找训练基点,把握“风向”,让训练实实在在

1.根据年段目标确定“风向”

课标是语文教学的指向标,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知识建构,确定了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

以字词理解为例:

如此可见,不同年段的训练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新课标指出要注意目标的三维整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要注意语言训练的年段特点。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应将字词及句式训练作为训练的着落点。以上案例中将动词训练,“又 ___ 又 ____”的短语积累以及句式“他来到 ____ 看到 _____ 就 _____。”进行训练点是很精准的。

课标的年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语言发展规律而制定,依据年段目标确定训练点,一定能确定正确的“风向”,让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2.根据文本特色找准“风向”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学习语言的例子,而例子所具有的代表性又不尽相同的。因此,老师应根据文本特色,充分挖掘文本潜在资源,发现其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

首先就是要把握好文体特色。教学说明文,我们应考虑文章是如何把一样事物说好的;教学记叙文,应思考文章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的;写人的文章,应想想他是怎么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景文,要考虑是如何把景物特点表现出来的。换言之就是要考虑如何带领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说理的童话小故事。故事的内容通俗易懂,讲了一只小猴子下山来,看见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都是见一个扔一个,到最后两手空空的事,告诉我们贪心必定两手空空,知足方能快乐常在的道理。故事就是小猴子下山来一路行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从玉米地到桃树下再到西瓜地里,思路很清晰。把握住童话性和说理性进行训练点的设计也就正确地把握住了本文的问题特色。案例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叙述,从易到难,层层深入,让道理在讲故事的过程渗透、明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效果。

其次是文本特点。《小猴子下山》这篇文章,我反思梳理出了有如下一些有价值的文本特点。

A.结构整齐,构段有特色

课文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里怎样想,就怎么做了,这样的思路去组织语言来构段的。这种语言形式符合我们认识的一般规律,很具有代表性,是一个很不错的句式训练。可以利用这个句式来读懂故事的内容,可以利用这个句式来说清故事过程,最后还可以在拓展环节利用这个句式来渗透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B.插图生动形象,有价值

故事配有四幅小图:第一幅是猴子扔了玉米摘桃子,第二幅是猴子扔了桃子摘西瓜,第三幅是猴子扔了西瓜追兔子,最后一幅是猴子两手空空地回家。生动形象的插图让这个小故事更加的有趣,更加的吸引学生。我想根据课文内容,课文还少了一幅图,就是猴子掰了玉米,扛着走的图。我便上网找了这样一幅图,把这个故事的插图补全。

本课的插图是一个绝好的教学资源。利用它可以把文本故事绘本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底下,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利用插图,可以很简单地整体地来感知文章的思路;利用插图可以来学习故事,积累语言;利用插图学习句式,复述故事。

C.语言特点鲜明,积累有价值

(1)量词的正确使用。如,

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一(片)瓜地

(2)又 ____ 又 _____ 的构词方式的理解与运用。

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积累通过把一样事物的两个特点说清楚的言语形式。

(3)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掰了一个玉米扛着走。

摘了几个桃子捧着走。

摘了一个西瓜抱着走。

理解怎样是“掰”,为什么玉米要用扛,而桃子、西瓜是用捧和抱。

根据文体特色,文本特色就能找准训练点,把握“风向”,让语言训练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3.根据学生需求和兴趣巧定“风向”

教在当教处,练在该练时。学生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在设计语言训练时应当考虑哪些训练点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学生会这个训练点,哪些训练点不会而且需要教的,那么这就是我们语言训练的基点了。如果这还是学生感兴趣的点,那就甚好。

小学生喜欢看绘本,读绘本,讲绘本。我根据需求点和兴趣点确定把《小猴子下山》创造性地改造成儿童绘本,运用文本语言说绘本,运用插图内容讲故事,运用所学编故事。真正做到按需教学,依趣训练,让语言训练规范而且生动鲜活。

二、巧妙训练言语,科学“摇橹”,让训练简简单单

1.多元解字,立体鲜活

解字是文章学习的起点,犹如盖楼要打地基,否则你的理解、感悟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对于认知与理解能力还很稚嫩与缺乏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显得尤为重要。解字的方法是多元的,可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目标是一致的,要让字词理解从规范走向立体与鲜活。

(1)字理解字,追本溯源。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很多字在创造出来的时候,很多部件就表示着某个固定的意思,透过这些部件就能比较正确地理解这个字的意思,甚至于这个词语的意思,因此引导学生关注部件,理解一些部件,掌握一些部件,能很好地写好这个字,很好地理解这个字,对于识字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案例中,我教学“掰、扛、扔、摘、捧、抱”等这一组动作的词语时,引导学生发现“提手旁”,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跟手有关,都是手上动作的词语。特别在教学“掰”时,让学生看古时候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形象的图解,生动地再现了字理,一个字一幅图,一个字一个故事。这样追本溯源地解字,追到的是对这个汉字的正确规范的理解,追到的是对祖国文字根的追溯,追到的是对祖国文字深深的情感。

(2)动作演示,情趣盎然。理解同一个字词,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但是一定会有一种方法更规范、更科学、更高效。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字词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深入浅出。如以上案例中““掰、扛、扔、摘、捧、抱”等的理解,老师可以选择讲解,看图理解,也可可以以组组词词等等方方法法来来理理解解,,而而我我选选择择了了动动作作演演示示为为主主,,其其他他方方法法相相结结合。通过看老师演动作,学生猜词语来理解。再回到课文中来说:扛____;捧 ____;抱 ____。接着看图选择动词。最后回到课文想象自己是小猴子,来演演这几个动作。这演示,带领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还演出了浓浓的故事情趣,给课堂以精彩。

2.模仿文句,层层深入

如果说词语的感悟是一个个知识的“集成块”的话,那“文句”就是串联这些集成块的线。当富有韵味的,又有节奏的格式蕴含在一个“集成块”中,所形成的句式往往让人感到意趣相投,读来朗朗上口,讲来通顺连贯。在语言思维训练中,在言语实践中,仿写文句是继承与创新的桥梁。它是运用求同思维寻找语言运用规律,运用求异思维进行语言创新的一条捷径。《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中就有这么一条线,一个句式,就值得重锤敲打,好好模仿。句式“小猴子来到 ____,看到 ____,就 ____。”贯穿全篇。我引导学生从:“小猴子来到 ____”到“小猴子来到 ____,看到 ____。”再到“小猴子来到 ____,看到 ____,就 ____。”逐层说清楚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不仅充分地掌握了这个重点句式,而且能自个讲故事。最后还是利用这个句式,进行创造性地说话训练,小猴子再次下山看见葡萄、黄瓜等的时候又会怎么做呢?以此进行文道结合。通过这个文句,学生得言、得意又得情。

3.巧借图片,形象生动

图片是文本的重要信息、重要资源。课文的插图往往都和文本联系紧密。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文本,更好地进行言语训练的。如上述案例中,我利用插图进行文本绘本话,大大地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我利用插图很好地对文章的文路进行了感知;我利用插图引出了词语,并进行正确的理解;我还利用插图进行了文句的训练,进行故事的复述。真可谓是一图多用,用得淋漓尽致,而且效果特别好。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语言训练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我只结合案例谈了如上三种。

语言训练规范性的思考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语言训练;基点;兴趣

语文姓“语”,其本质就是“学语习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由此看出,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会听、会说、会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的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语言实践,在丰富多样的实践中内化和外化,从而运用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语言训练的规范性,那就要求我们设计的训练立足学生,立足文本,面向全体,面向语言。要少一些无效,多一些务实;要少一些盲目,多一些扎实;要少一些喧闹,多一些静思。因此,规范的语言训练首先就要找准规范的切入点,正确地把握“风向”,其次还要巧妙地运用训练方法,科学地进行“摇橹”。

一、精找训练基点,把握“风向”,让训练实实在在

1.根据年段目标确定“风向”

课标是语文教学的指向标,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知识建构,确定了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

以字词理解为例:

如此可见,不同年段的训练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新课标指出要注意目标的三维整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要注意语言训练的年段特点。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应将字词及句式训练作为训练的着落点。以上案例中将动词训练,“又___又____”的短语积累以及句式“他来到____看到_____就_____。”进行训练点是很精准的。

课标的年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语言发展规律而制定,依据年段目标确定训练点,一定能确定正确的“风向”,让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2.根据文本特色找准“风向”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学习语言的例子,而例子所具有的代表性又不尽相同的。因此,老师应根据文本特色,充分挖掘文本潜在资源,发现其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

首先就是要把握好文体特色。教学说明文,我们应考虑文章是如何把一样事物说好的;教学记叙文,应思考文章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的;写人的文章,应想想他是怎么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景文,要考虑是如何把景物特点表现出来的。换言之就是要考虑如何带领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说理的童话小故事。故事的内容通俗易懂,讲了一只小猴子下山来,看见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都是见一个扔一个,到最后两手空空的事,告诉我们贪心必定两手空空,知足方能快乐常在的道理。故事就是小猴子下山来一路行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从玉米地到桃树下再到西瓜地里,思路很清晰。把握住童话性和说理性进行训练点的设计也就正确地把握住了本文的问题特色。案例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叙述,从易到难,层层深入,让道理在讲故事的过程渗透、明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效果。

其次是文本特点。《小猴子下山》这篇文章,我反思梳理出了有如下一些有价值的文本特点。

A.结构整齐,构段有特色

课文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里怎样想,就怎么做了,这样的思路去组织语言来构段的。这种语言形式符合我们认识的一般规律,很具有代表性,是一个很不错的句式训练。可以利用这个句式来读懂故事的内容,可以利用这个句式来说清故事过程,最后还可以在拓展环节利用这个句式来渗透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B.插图生动形象,有价值

故事配有四幅小图:第一幅是猴子扔了玉米摘桃子,第二幅是猴子扔了桃子摘西瓜,第三幅是猴子扔了西瓜追兔子,最后一幅是猴子两手空空地回家。生动形象的插图让这个小故事更加的有趣,更加的吸引学生。我想根据课文内容,课文还少了一幅图,就是猴子掰了玉米,扛着走的图。我便上网找了这样一幅图,把这个故事的插图补全。

本课的插图是一个绝好的教学资源。利用它可以把文本故事绘本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

利用插图,可以很简单地整体地来感知文章的思路;利用插图可以来学习故事,积累语言;利用插图学习句式,复述故事。

C.语言特点鲜明,积累有价值

(1)量词的正确使用。如,

一(块)玉米地 一(棵)桃树 一(片)瓜地

(2)又____又_____的构词方式的理解与运用。

玉米又大又多 桃子又大又红 西瓜又大又圆

积累通过把一样事物的两个特点说清楚的言语形式。

(3)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掰了一个玉米扛着走。

摘了几个桃子捧着走。

摘了一个西瓜抱着走。

理解怎样是“掰”,为什么玉米要用扛,而桃子、西瓜是用捧和抱。

根据文体特色,文本特色就能找准训练点,把握“风向”,让语言训练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3.根据学生需求和兴趣巧定“风向”

教在当教处,练在该练时。学生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在设计语言训练时应当考虑哪些训练点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学生会这个训练点,哪些训练点不会而且需要教的,那么这就是我们语言训练的基点了。如果这还是学生感兴趣的点,那就甚好。

小学生喜欢看绘本,读绘本,讲绘本。我根据需求点和兴趣点确定把《小猴子下山》创造性地改造成儿童绘本,运用文本语言说绘本,运用插图内容讲故事,运用所学编故事。真正做到按需教学,依趣训练,让语言训练规范而且生动鲜活。

二、巧妙训练言语,科学“摇橹”,让训练简简单单

1.多元解字,立体鲜活

解字是文章学习的起点,犹如盖楼要打地基,否则你的理解、感悟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对于认知与理解能力还很稚嫩与缺乏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显得尤为重要。解字的方法是多元的,可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目标是一致的,要让字词理解从规范走向立体与鲜活。

(1)字理解字,追本溯源。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很多字在创造出来的时候,很多部件就表示着某个固定的意思,透过这些部件就能比较正确地理解这个字的意思,甚至于这个词语的意思,因此引导学生关注部件,理解一些部件,掌握一些部件,能很好地写好这个字,很好地理解这个字,对于识字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案例中,我教学“掰、扛、扔、摘、捧、抱”等这一组动作的词语时,引导学生发现“提手旁”,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跟手有关,都是手上动作的词语。特别在教学“掰”时,让学生看古时候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形象的图解,生动地再现了字理,一个字一幅图,一个字一个故事。这样追本溯源地解字,追到的是对这个汉字的正确规范的理解,追到的是对祖国文字根的追溯,追到的是对祖国文字深深的情感。

(2)动作演示,情趣盎然。理解同一个字词,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但是一定会有一种方法更规范、更科学、更高效。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字词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深入浅出。如以上案例中“掰、扛、扔、摘、捧、抱”等的理解,老师可以选择讲解,看图理解,也可以组词等方法来理解,而我选择了动作演示为主,其他方法相结合。通过看老师演动作,学生猜词语来理解。再回到课文中来说:扛____;捧____;抱____。接着看图选择动词。最后回到课文想象自己是小猴子,来演演这几个动作。这演示,带领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还演出了浓浓的故事情趣,给课堂以精彩。

2.模仿文句,层层深入

如果说词语的感悟是一个个知识的“集成块”的话,那“文句”就是串联这些集成块的线。当富有韵味的,又有节奏的格式蕴含在一个“集成块”中,所形成的句式往往让人感到意趣相投,读来朗朗上口,讲来通顺连贯。在语言思维训练中,在言语实践中,仿写文句是继承与创新的桥梁。它是运用求同思维寻找语言运用规律,运用求异思维进行语言创新的一条捷径。《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中就有这么一条线,一个句式,就值得重锤敲打,好好模仿。句式“小猴子来到____,看到____,就____。”贯穿全篇。我引导学生从:“小猴子来到____”到“小猴子来到____,看到____。”再到“小猴子来到____,看到____,就____。”逐层说清楚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不仅充分地掌握了这个重点句式,而且能自个讲故事。最后还是利用这个句式,进行创造性地说话训练,小猴子再次下山看见葡萄、黄瓜等的时候又会怎么做呢?以此进行文道结合。通过这个文句,学生得言、得意又得情。

3.巧借图片,形象生动

图片是文本的重要信息、重要资源。课文的插图往往都和文本联系紧密。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文本,更好地进行言语训练的。如上述案例中,我利用插图进行文本绘本话,大大地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我利用插图很好地对文章的文路进行了感知;我利用插图引出了词语,并进行正确的理解;我还利用插图进行了文句的训练,进行故事的复述。真可谓是一图多用,用得淋漓尽致,而且效果特别好。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语言训练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我只结合案例谈了如上三种。

总之,只要把握好“风向”,选择好科学的“摇橹”方法,在课堂上扬起语言训练之帆,一定会让规范之舟乘风破浪,高歌猛进。

参考文献:

王秉蓉.语文课改呼唤语言训练的回归[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05).

行为规范训练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廊坊市区幼儿园及小学自2004~2006年来我院儿保科就诊的儿童,经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测评符合儿童行为问题诊断,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测评均为重度失调的96例儿童,其中男孩74人,女孩22人,瑞文推理测定,智商正常均在25%之上,年龄在5~10岁。

1.2 方法

1.2.1 训练方法

选用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Ayres设计的感觉统合训练方法,训练时间为每次1.5~2小时,每周4~5次,20次为1疗程,训练时间为4个疗程。

1.2.2 评定依据

1.2.2. 1 量表评定:

在训练前后均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和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测评。

1.2.2. 2 评定标准:

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因子分下降≥5分为显著改善;评定量表因子分下降2~5分为改善;评定量表因子分下降≤2分为无变化。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至少有一项得分达到正常或提高10分以上为显著改善;感觉统合评分提高5~10分为改善;感觉统合评分提高在5分以下为无变化。

1.2.2. 3 临床疗效评定:

根据儿童训练时的表现,家中和学校的表现情况及各量表得分作出综合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的疗效分析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不稳得分明显下降,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神经症行为得分下降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违纪行为得分下降不明显。

2.2 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疗效分析

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觉在治疗前后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学习能力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

2.3 疗效分析

训练老师、家长和学校老师反馈儿童在完成训练任务、家庭作业、上课注意听讲、情绪稳定及多动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胆小退缩、人际交往和睡眠情况也有一定的改善。行为问题显著改善45人,改善37人,无变化14人,总有效率85.4%;感觉统合能力显著改善69人,改善22人,无变化5人,总有效率94.8%。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有报道行为问题儿童都伴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2]。感觉统合治疗针对儿童存在的大脑对外界信息处理不良的问题进行矫治,增加感觉讯息的输入,尤其是前庭刺激的输入,打开通往神经系统部分的通路,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1,2]。训练中大量的前庭刺激的输入,使前庭功能得以改善,行为问题相应减少。在训练过程中,取得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关心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任桂英.儿童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86~188

上一篇:经济与技术结合下一篇:信用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