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积极性

2024-10-26

激发积极性(精选12篇)

激发积极性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促使人们去获得知识, 扩大视野。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 往往都力求全面认识和深入地研究它。同样, 如果一个学生对政治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就会想方设法去深入研究, 并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假如这个学生对政治课毫无兴趣, 虽然经过教育会勉强学习, 但也是难以学好的。所以, 我认为要想提高政治教学效率, 完成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光靠教师的强制灌输是绝对不行的。政治课教师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 巧妙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走好了, 政治教学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二十年教学经验和体会, 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很多, 现介绍常见的几种。

一、搞好课前预习, 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习动机

教师在课前必须要求学生预习教材, 要做到学生不预习就不讲课。而预习不是让学生随便看看教材, 而是教师必须首先对本课的重要性、必要性、地位和作用作简要介绍, 然后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或者布置一些具体的预习任务,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习动机。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重视或适当的评价。对预习做得好的学生, 尤其是对学生的独到见解, 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适当表扬。这样, 学生的劳动得到认可, 就会有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所以我认为课前必须预习, 明确预习目的, 将预习结果反馈给学生。

二、巧设导语, 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天性好奇, 当他们接触到新事物时, 往往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 大胆提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认为,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如果能用几句有感情的叙述或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 或向学生提几个问题, 或在黑板上勾勒几笔, 或用播放幻灯、录音、录像等手段, 借此吸引学生, 可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他们“课伊始趣也生”。

三、巧妙设疑, 培养思维, 激发兴趣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选准突破口, 巧设疑点, 相机善诱。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 有疑问才有思维, 经过思维才能解疑, 有所进取。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 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 口悱悱”的状态,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 教师给予解惑, 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 说不可不善”, 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 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一个优秀教师必须要有严谨、简洁、精练、准确和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 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文学语言修养, 善于运用丰富多种修辞手段, 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促进记忆的持久, 思维的活跃, 想象的丰富,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气势流畅的排比, 加上恰倒好处的态势语言, 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打动我们的心灵, 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以“情”动人, 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教育是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投入自己的感情, 进入角色, 饱含感情, 深入其中, 绝不能“漂浮”在教材和学生之外。教师要与学生、与教材中的人物 (事件) 共同感受, 共同呼吸, 融为一体。如我在讲初三政治教材中“百年悲怆”和“艰辛的探索”的内容时, 总是充满激情地讲述那段屈辱和悲壮的历史, 由衷地发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呐喊。这时的学生总是深受感动, 不是泪流满面, 就是义愤填膺。再如我讲七年级政治教材中“防患于未然”的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 加强道德修养, 从小事做起, 预防违法犯罪。我读了一个25岁的死刑犯写给弟弟的绝笔信, 此信中的内容感人至深, 我以主人公的口吻充满感情地朗读, 学生以当事人弟弟的身份认真聆听。我眼眶湿润, 声音哽咽, 学生则泪流满面, 泣不成声。

六、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提高学习兴趣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是时代的要求, 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是开发学生智慧的手段,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幻灯、投影、扩音、录音、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灵活多样, 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教学信息的超文本链接, 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所以恰当地、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但现代教学手段也不是越多越好, 不可滥用, 用得不好反而会让人觉得画蛇添足, 影响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建立平等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总之, 只要我们正确地选用恰当的方法, 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积极性 篇2

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就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者根据学生认为“物理难”,甚至怕学厌学的现状,通过多年不断实践探索,逐步掌了物理教学的`捷径,使学生在“难”中寻“易”,“趣”中解“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 者:毋春凤 作者单位:卢氏县东城学校,河南三门峡,47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7关键词: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 实验技能 学习方法

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思考 篇3

一、从满足合理需要上调动教师积极性

在学校中,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的优势需要往往是不同的。比如,青年教师刚刚参加工作,一般都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希望有业务进修的机会。另外他们也有诸如婚姻、住房、子女入托等生活中的问题。而中年教师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他们希望能做出成绩,并得到领导的认可。老年教师大多希望身体健康,并且在学校能得到领导及同事们的尊重等。面对教师的优势需要,学校领导者应该首先树立服务意识。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并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年教师创造条件,支持他们从事教育、教学改革,支持他们外出学习、交流经验,积极推荐他们的学术论文得到发表。对于能力强、成绩突出的要提拔重用,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老年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照顾。另外要尊重老教师,过年、过节领导亲自到家中去拜访,认真听取老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

二、从思想上调动教师积极性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更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同时,管理者还要善于抓住教学这个中心工作,在参与听课、教研教改和课题研究等工作中,不以领导者或检查者自居,指导工作尽可能采取平等交流、互相磋商、循循善诱的方式、方法。另外,由于教师在其工作和学习中受多种文化现象的影响,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思想敏锐而灵活多样,有时提出的问题会是不恰当的,甚至是过分的,对此,作为管理者要能够理解,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能采纳的意见一定要予以采纳,真正做到尊重和理解教师。如我校这位女教师,她提出的“我已经上过一次了”,是因为给实习教师上过示范课,确实到开会时止,只有她一人给实习教师上了,其他教师还没上过,也难怪她会以这个为原因。因此,我说,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尤其是小学高级教师,都有义务为实习教师上示范课,不单你要上,其他的老师也要上。但这个不同于校内公开课,目的和性质都不同,要区分开来。

如果我们把学校整体界定为一个系统,那么管理者和教师便够成了这一系统中的两大基本要素,他们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而工作目标则是一致的。就教师工作特点而言,他们所从事的精神性的生产活动,既有一定的学科分工又负有更广泛地教育教学任务,所以,对教师的有效管理,主要的方法还是通过启发他们的工作自觉性、创造性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积极性的调动,要通过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依靠教师的自我调节和控制来完成。

三、从制度上调动教师积极性

俗话说:人管人,得罪人;制度管人,易服人。根据我区、我校的实际情况,应尽早出台适合我区的教师绩效工资指导方案——《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发放方案》,现通过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本校的发放方案,从根本上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绩效工资的实行,势必触动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达到大面积的“奖勤罚懒”、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标,这比每年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作用大多了。通过对一些实施得较为成功的地区参观学习来看,一套行之有效、为广大教师接受的绩效工资方案,对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及主人翁精神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但要注意的是,绩效工资方案的制定落实必须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要先通过学校领导班子的讨论通过,再经教代会的讨论通过,然后才付诸实施。我认为,只要该方案的制定实施,是经过全体老师的充分讨论,并吸收老师们提出的合理意见,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通过,那么,方案的实施一定会起到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培养美术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篇4

一、巧妙导入法

一堂课起始的好坏, 是整堂课成败的因素之一, 所以要重视一节课启发谈话的设计。为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使传授知识, 技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又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七年级美术课“校园风景写生”一课时,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不久, 对校园较为陌生, 同时对这个新校园也充满了好奇心。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出现, 带领大家游览校园, 让学生被校园的优美风景所吸引, 从而激发学生对校园风景写生产生强烈的兴趣, 使学生陶醉于美景当中, 继而培养学生爱校、爱师的情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

二、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形态

传统的“秧田式”课堂教学空间形态基本上是全班同学横成行, 坚成列, 统统面向老师。在这种空间形态中, 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学生没有交往活动, 而且容易造成身体特别是眼睛的紧张和疲劳。老师与学生之间交往次数不相等, 往往导致角落里的学生受老师的关注少。根据这一情况, 在上手工制作课时, 我把课桌绕着教室四周围成一个椭圆形, 把讲台安排在圆中间。由于这种模式新, 老师离学生又那么近, 演示制作步骤又看得清清楚楚。学生一下子热情高涨, 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

课堂教学软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进入课堂并发挥作用的。多媒体课件的一个优势在于把文字图象化并与声音一起营造积极的气氛。课件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把大量的信息、资料整合在一起, 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音乐感染法

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 音乐与美术更是息息相关的。通过音乐易激起学生的回忆和联想。因此, 我们可选择一些和美术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音乐进行播放, 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如:在教学人物动态时, 放一曲《运动员进行曲》, 学生就会联想起各种运动场景, 运动员各种动态也自然而然地涌现在脑海中。而当学生在作画时, 我们又可以选播一些优雅动听的音乐,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五、作品展示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明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 这种需要就会逐渐消失, 求知的兴趣也会一起熄灭。”经常展示学生作品能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我根据学生这一特点,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时, 尽量展示学生的作品。还利用一些重大节日, 在校内开辟了学生作品展示园地。通过画画, 观看评画, 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乐趣。此外, 同学们之间的交往也加深了, 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并养成关心集体、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如何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图) 篇5

1、以亲切、活泼、愉快的言语激发孩子。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态度极其重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语气,肯定孩子的成绩,继而提出新的要求,这样便会很自然地激发出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来。

2、引导孩子积极活动。孩子在活动或游戏时,父母积极参与,同样也能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通过父母的参与,可以使孩子从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如何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篇6

关键词:培训;激励;人力资源管理

培训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而对其实施的教育和训练。所谓教育,就是使知其然;所谓训练,就是使知其行。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培训是实现人事相和最重要、最经济的手段,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原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当企业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培训的方案、制度后,有时会遭遇员工对培训主动性不够,甚至存在抵触情绪的状况。如何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就摆在了管理者的面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首先探讨影响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的诸多因素,然后再据此提出解决方案。

一、影响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的因素

员工对待培训的态度如何取决于动力大小,而动力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这样,我们在研究分析中就把目光集中在员工个人因素、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培训制度本身等范围上。

1. 个人因素。

现代行为科学重视对人们个体的研究,员工个人对于培训的认识决定其行为。我们可以依据人们认识和做法的不同,把员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员工拒绝培训,他们可能认为企业搞培训只是走过场,不会取得明显效果;可能认为培训无足轻重,只是企业博取员工忠诚度的一种手段;也可能认为培训更有利于组织,而个人获利较少。这样,培训工作开展的难度就比较大。第二种类型的人“消极”地参加培训,也许是因为出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物质利益的驱动。比如参加培训就可以在本人的晋升、改变领导态度上有所帮助;或者由于参加培训而获得额外的物质利益。第三种类型的人对于培训而言是最好的,他们积极地参加培训是出于努力提高个人素质、服务企业的目的。

对个人而言,还有其他因素。例如家庭情况,有的员工家庭负担较重,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参加培训。

2. 环境因素。

按照组织系统论的观点,组织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就我们所探讨的培训而言,组织内环境涉及企业经济状况、企业文化、公司内部竞争状况、岗位压力等;组织外环境涉及其他企业的培训状况、企业的外部竞争、社会就业压力等。

(1)企业经济状况。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在培训上的热情和实力。但是,一个企业经济效益很好,既可能激发员工热爱企业的情感,也有可能造成缺乏压力、不思进取、骄傲自满的状况。当后一种情况发生时,培训就遇到了困难。企业经济效益好,相应的工资收入也可能就比较高。当一个企业工资水平很高时,可能降低员工接受培训的热情。因为此时培训所起的激励作用已经很低了,员工参加培训给本人所带来的利益不足以引起重视,即使不接受培训也不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激励员工奋发进取的企业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学习的氛围是否浓厚、有没有接受培训的传统、培训与员工个人发展是否密切相关、员工之间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对待培训的态度等等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都影响到员工个人接受培训的热情。

(3)企业内部竞争状况和岗位压力。激烈的竞争必然会带来岗位压力和收入上的差别。竞争引起压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动力可以转化为效益。此处的竞争不是内耗,而是在企业内部通过一系列的规定在制度层面上的公平、公开的竞争。根据彼得原理,并不是每一个员工都可以轻松胜任自己的岗位。有的岗位需要通才型的人员担任,有的岗位需要专业性强的人员担任。在人员精干、权责明确、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业里,员工遇到岗位压力是不足为奇的。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压力时,就会求助于培训。

(4)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部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独角戏”难唱,企业全面系统的培训工作离开了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其他部门领导的配合是无法开展的。实践证明,部门领导重视培训,部门之间有效配合,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就充实丰富,部门有关培训的氛围就比较好,培训的实际效果就明显,搞好公司培训工作就有了良好基础。

(5)其他企业的培训状况。员工接受培训的气氛也受到外部的影响。因为外部情况不是企业本身所能改变的,所以本文不作过多讨论。

(6)企业外部竞争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一般而言,这两种压力较大时,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就会很高。要通过各种措施改变员工进了企业,尤其是进了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后就像进了“保险箱”一样的状况,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

3. 培训本身的因素。

有关制度设计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制度、政策的出台都要充分考虑到该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制度成本与收益、保障该制度顺利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等。培训制度也是如此。

(1)培训原则、方案、方式等是否合理。从根本上讲,培训是否具有吸引力最终取决于培训本身是否符合企业和员工对知识的需求。培训原则对整个培训制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一般而言,企业应当坚持系统培训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培训与提高相结合原则、按需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人格素质培训与专业素质培训相结合原则、分层培训原则等。培训方案、内容、方式的选择,都要在以上几个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它们的合理性、可实施性都决定着培训能否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最后,还有这些方案等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操作是否得当、培训者自身素质高低等问题。

(2)培训制度的保障措施是否完备。关键看是否具有合理的培训评估机制。培训制度中应当规定受培训人的某些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该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的相应后果。这就要求企业规定一定的衡量标准和奖惩制度。一般而言,对于培训的考评有两种方法:一是考察行为,看其参加还是不参加,较传统和便捷的方法是考察其出勤率,根据出勤率决定奖励还是惩罚以及奖惩的幅度;二是考察结果,主要看员工接受培训后的工作绩效,如果其绩效提高了,就要奖励并与其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反之,就可以不奖励或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二、如何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在分析了影响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的诸多因素后,要解决激发员工积极性的问题,只须对症下药。

1. 就员工个人而言,要提高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现其从信息——制度——观念——行为的转变。在知识更新加快、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怎么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都是不过分的,培训是继续教育的方式之一。当外在的信息刺激和制度调整造成员工内部思想观念的转变时,就有了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和“我主动关心培训”的根本转变。

2. 就组织环境来说,我们认为一是激励;二是压力。激励措施体现在参加培训与员工个人的物质利益、职业发展前途密切相关,对工作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和晋升;企业文化、非正式组织对培训都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企业领导给予足够的关心,其他部门领导都强调本部门人员接受培训的重要性。压力则主要来自竞争机制和岗位压力。对企业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就必然要求它的员工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样,企业也就会把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应用于它的员工。

3. 在制度建设上,除了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方式等以吸引员工以外,为了保证员工积极地参加培训,企业需要在建立和实施以下制度上进行努力。

(1)培训上岗制度。制定先培训后上岗和持培训证上岗制度,规定新进员工、新提拔员工、到新岗工作的员工必须首先参加培训。培训后,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对国家法律、政策在有关行业资格要求、执业要求上有硬性规定的,必须执行;对国家没有硬性规定而企业内部条件成熟的某些岗位,也要制定相应制度,并严格执行。

(2)培训奖惩制度。把接受培训行为和培训结果与奖惩挂钩,把是否接受培训以及受训学习的好坏作为晋级、升职、提薪的重要依据。对达不到规定培训要求的受训者给予一定的降级和经济处罚,对情节严重的予以辞退。同时,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及执行部门也要进行考核,把培训工作的好坏作为评价其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3)培训考评制度。为了保证培训的标准和效果,必须制定考核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培训。可以使用考试制度,成绩全部填入专门的培训档案,作为量才录用、晋级提拔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在制定考评制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匿名考核;二是加强考核者的责任意识;三是防止舞弊行为。

(4)培训效果跟踪制度。应采取各项措施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跟踪,将之与继续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受训者返岗工作后定期反馈,可发现受训者的进步,也可进一步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下一批人的培训计划提供现实依据,也为下一轮培训做好准备工作。

总之,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企业可以在员工个体、组织内外部环境、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做好文章。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周三多等.管理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郑绍濂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黄维德主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6.关培兰,刘学元编著.如何做培训.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浅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7

一、鼓励式教育

曾经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学生按智商分为三组:高智商组、普通智商组、智商较低组。然后再把每一小组分为两个小组:第一小组采用表扬式的教育方法, 第二组采用批评式的教育方法。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发现:高智商这一组都有进步, 但几乎没有什么差距, 而普通组和较低的这两组受表扬的明显进步得多, 而受批评的几乎没有进步, 甚至退步了。一般来说, 高智商和低智商的人都比较少, 而绝大多数是普通人, 都需要别人的鼓励。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是对普通个体的教育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恰当的态度。特别是九十年代后的学生, 敏感、孤傲, 更渴望别人的关注、赞扬和鼓励。因此对他们采用鼓励式的教育方法, 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班曾经有个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 对周围的事情非常淡默。我经过了解知道, 他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 母亲对他非常严厉, 对他的学习要求尤其高。很多时候他达不到母亲的要求, 就去撒谎, 谎言揭穿之后是更严厉的责罚。因此, 他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同时, 我也了解到他的思维很活跃, 也有较强的集体观念。于是, 我就采用出其不意的方式在课堂上宣布让他做班长, 然后马上问他:“对自己有信心吗?”他毫不犹豫地说:“没信心。”我马上非常肯定对说:“我相信你, 你肯定行, 你有这个能力。”

这件事情之后, 我明显感觉到他有了很大的变化, 青春的活力重新在他身上焕发出来。他开始自觉主动地学习, 而且开始关心周围的同学, 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班级的工作之中。虽然有时在处理事情时有欠缺, 但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他一个月的任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 再加上教师、同学们对他发自内心的关注, 他终于摆脱了一贯沉闷的情绪, 成为一个活泼开朗、自信、有进取心的朝气蓬勃的学生, 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二、感动式教育

九十年代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受到的关注很多, 他们觉得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当的, 他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别人的宠爱、关注, 他们似乎忘记了“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但是他们也很孤独, 缺少与父母、与同龄人的有效沟通。一次真诚的沟通会让他们感动, 会带来他们的好感, 会带来他们的信任。因此, 对学生的教育, 不要一味地感叹, 一味地指责, 要感动他们。

山东的一位家长教育孩子很有办法。他的儿子在读高中, 他每天中午给儿子送饭, 同时带上《体坛周报》等报纸。他说:“我知道孩子喜欢足球, 所以就买报纸让他了解有关信息, 不然他就会东打听西打听, 反而影响了学习。”他还有意识地跟孩子聊足球, 可谓“润物细无声, 父情潜入心”。这样孩子真切体会到父亲对他的关爱, 觉得父亲很理解他, 十分感动, 就努力地学习, 报答父母。

我们教育学生也要像这位家长一样感动学生。感动学生的方式很多。在学生碰见难题, 不知如何解决时, 我们适时适度的关心, 会让他们感动;在学生生病, 孤独想家时, 我们关心他们, 会让他们感动;读到感人的文章时, 我们带有感情地读给他们听, 与他们共享, 会感动他们;发现他们哪怕是很小的进步, 我们及时表扬和鼓励, 会让他们感动。多次的感动, 多次的心灵碰撞, 会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激情, 挖掘他们的潜力, 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三、细节式教育

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思想面貌, 而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也逐渐地影响着他的心态, 他的生活观念。一个脏话连篇的学生, 不会懂得文明举止的重要性, 不会体会文明举止所带来的心情舒畅和人格的升华;一个刚愎自用的学生, 不会真正懂得尊敬别人, 不会真正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 不会看到别人存在的价值, 不会体会到协作中取胜的喜悦;一个生活奢侈的学生, 不会懂得生活的艰辛, 不会真正理解辛勤劳动的意义。看似微不足道的一言一行, 却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 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 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 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 教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细节教育可使学生意识到礼貌、尊敬、关心、节俭等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能力, 使其在反省中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次吃午饭时, 我碰见一个学生要将多半盆的米饭倒掉, 忙上前阻止。学生觉得很不解, 一碗并不好吃的米饭倒掉有什么了不起的。面对这种情况, 我明白学生并没有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和紧缺性。恰好前几天我看了一组关于尼日尔难民的图片, 其中一幅是一个刚一岁的小孩放在他妈妈嘴上的小手, 本应滑嫩柔软的小手看起来却像六、七十岁老人的手, 看起来让人心疼。于是, 我拿出图片让学生观看, 并告诉她世界上每五秒钟就有一个儿童死于饥饿。然后, 我再讲贫困山区的孩子, 父母的辛苦, 让其明白粮食的重要性和来之不易。

这些让她听得热泪涟涟。从此以后, 她悄悄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爱惜粮食, 把节省的钱捐给贫困儿童。没想到一个月后, 她竟然节省了三百块钱, 通过教育局捐给了本地的一个失去父母的小女孩。小女孩接过钱时, 非常感激, 一再地说:“谢谢姐姐、谢谢姐姐。”看着缓缓离去的孤凉的背影, 我的学生又一次流泪了。她说:“我不知道还有这么不幸的孩子。看着小妹妹无助的眼神, 单薄的身材, 我很难过。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更好地帮助他们。”

自此以后, 这个学生不但很节俭, 学习也比以前刻苦了许多, 并且懂得了孝敬父母。她说父母挣钱很辛苦, 她要珍惜父母的劳动, 让父母的付出得到真诚的回报。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篇8

一、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情, 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 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让学生亲近数学, 逐步爱上数学, 真正把兴趣还给学生, 把魅力还给数学。所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 设计问题有一定难度但趋向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现区”, 促使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子”。因此, 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而富有成效。

二、把握教学难度

数学学习的目标设置是激发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 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 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很大差距, 而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从自已的切身体验出发去学习新知识, 那么任何问题都会变得更加令人感兴趣。如:在《解析几何》中有关直线系和曲线系的问题, 直接使用直线系或曲线系方程, 可以很快解决与交点有关的许多问题, 思维灵活的学生, 用来得心应手, 兴趣盎然, 思维觉得更加活跃;而思维僵化的学生则很难理解这些方程, 更不用说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只能依靠繁复的计算, 势必导致产生厌倦情绪, 因而把握教学难度及情境创设是犹为致关重要的问题。

数学学习目标的设置应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 学生应参与目标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使其内在动机进一步激发。一般来说, 目标越具体, 兴趣越浓厚;舒适的数学学习目标的设置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满足, 教师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能使学生建立信心, 提高兴趣。

三、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篇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 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 感兴趣了, 人才会启动思维, 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 人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 走进课堂时满脸笑容, 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 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 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 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化学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 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化学知识, 而且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相信每位化学老师都会遇到学生“学化学究竟有什么用”的疑问;社会是现实的, 生活在社会中的学生也是现实的, 学语文、数学、英语科目, 对升大学所起的贡献比重比化学高得多, 能主动地拿起数学、语文书来看的学生比比皆是, 而能自动自觉地拿起化学书来看的学生少之又少。现实的情况和新的中考方案都不利于化学等所谓“次科”的, 因而对中学化学教师来说, 无疑增加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困难程度。面对不利的局面, 我们是知难而上, 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内驱力呢, 还是无所作为, 靠吃老本呢?相信不甘落后的老师都会选择前者。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因为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才能给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 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才能做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喜欢学”呢?

上课的前十几分钟, 学生情绪高昂, 注意力集中, 如果教师能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 比如一些试管实验, 操作简单易行, 现象明显, 很快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只有重视实验, 才能使化学教学获得成功, 只有通过实验观察化学事实, 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因为化学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以有趣的故事满足学生的求知乐欲。如介绍化学的发展史、化学家的故事, 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拉瓦锡”、“门捷列夫”、“阿伏加德罗”、“侯德榜与纯碱的故事”等, 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 过去讲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 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观察现象。现在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小花, 然后做一些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另外, 教师还可增加一些趣味性小实验, 比如“烧不坏的手帕”、白磷在水里燃烧、塑料瓶变瘪等实验,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以及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欲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 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 由他自己去求得答案, 自己概括出定义、定理和法则, 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高。他们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 他们的学习愈加积极, 兴趣也会更高。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各种课外小组活动, 为了解决某种问题而进行学习时, 教师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 运用多媒体技术、或在课堂上适当地为实例配上图画, 可以使许多难以说清的化学现象在黑板上一目了然。通过大屏幕可以实现下列内容的直观化与形象化:模拟和放大一些化学现象和过程、模拟物质的结构、模拟反应机理、显示化学反应部位、构造假设模型, 从而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展示实验过程, 丰富学生观察记忆, 帮助学生掌握本质。在学生对学习取得成功的时候,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 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有的研究表明, 对学生的学习, 赞扬优于批评, 而批评又比没有评价好。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在第一次测验后, 把学生分为成绩相等的四组, 然后对第一组学生进行赞扬, 对第二组学生进行批评, 让第三组学生听着对一、二组的赞许和批评, 第四组学生则与前面三组隔离, 对其成绩不加任何评价。实验继续了五天。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的进步比第二组快, 而第二组则比第三、四组进步快, 第四组进步最小;因为赞许能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批评则往往使学生注意到自己的缺点, 并加以改正, 有所进步。在一般情况下, 赞许比批评的效果为好。第四组因不作任何评价, 学生不了解学习成绩的好坏, 故进步最小。当然, 对学生的表扬要适当, 应该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如何激发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10

一.充分认识中职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素养教育, 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 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健全的人格, 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是历史教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也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不变目标, 因此中职学校的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生历史学习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 目前,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不开历史课, 有的学校即使给相关专业如旅游、文秘等开设了历史课, 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 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我们对三门峡中专在校生进行了历史知识的问卷调查,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近65%的学生对历史学科比较感兴趣, 但掌握的历史知识非常欠缺, 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35%的学生受“学史无用论”的影响较深, 不愿意学习历史,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老师的责任重大。

三.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中职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1、通过时事热点问题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作为青年学生理应对时事热点问题充满热情与兴趣, 常言道:“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政治, 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政治”, 政史不分家, 因此中职历史教师应积极利用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通过联系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讲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通过联系今年的“达赖动向”, 讲述“西藏从古至今就是中国版图”的历史事实等等, 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 既能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原则, 也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通过文学影视作品与历史真相的比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通常只注重教材知识点的讲授, 就事论事, 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学习兴趣。然而在现代社会里, 由于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作用, 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 将文学影视作品与历史真相的比较, 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如: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进行比较分析;从近来电视热播的《汉武大帝》、《至尊红颜》等历史剧,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历史观评判历史人物, 区分艺术作品与历史的不同, 这样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增加乡土史内容的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 更贴近学生, 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通过对乡土历史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教学, 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势, 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历史老师可积极增加“乡土史”教育内容, 比如:我在历史课中加入了《三门峡乡土史》的有关内容, 结果一下子吸引了学生, 当我们在历史课中讲起三门峡远古时代的虢国和陕州城的历史时, 很多同学露出喜悦、惊讶的神色;当我们讲到三门峡地区有万人朝拜的黄帝陵、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有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的虢国车马坑、秦赵会盟台、有今天的万里黄河第一坝时, 同学们早已被精彩的历史课所深吸引。这样老师从身边事、身边景谈起, 不断挖掘历史教育的新内容, 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主动性。

4、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习积极性 篇11

【关键词】借助表扬;激发;欲望;收获

【中图分类号】G622 【 文献标识码】A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他们都对眼前这司空见惯的事产生了兴趣,最终他们获得成功。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开拓了物理学的新境界;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带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牛顿和瓦特的成就证明了兴趣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克服传统教学上的弊病,大胆尝试改革,不断学习新思想,尤其是语文科教学上的每个知识点,努力做到采用兴趣法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让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学习,并能做到轻松记忆、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完全做到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最终目标。深深体会到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成绩更理想。俗话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在调动兴趣上下功夫。

一、借助表扬口吻,激发求知欲望

少年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快言快语,总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同时嫉妒和“敌视”同班同学,其好表现自己是为了讨好老师,其目的不外乎让老师多注意他,这是决定其对于教师及所教学科兴趣与讨厌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经过三思而后动,毕竟班级里接受和领会能力强反应快的学生只占少数,大多数学生难免有说错甚至弄出满堂大笑的情形发生,此时教师的唯一选择就是予以表扬,鼓励学生不管说得对不对,一定要肯定其积极大胆,专心听讲,能及时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有了教师的表扬鼓励,内心有了成就感,就会有了下一次跟老师的配合。如在教学儿歌《猫和老鼠》时,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进行趣味朗读和感悟理解的。1.同学们可真棒,通过努力已经和生字宝宝、词语宝宝手拉手,成为好朋友了,相信这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这篇课文太有趣了,请小朋友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演一演这个故事。5.小花猫们你们不是睡着了吗?怎么又会抓到老鼠呢?指名说。师:这就是花猫的聪明之处,我们一起拍手读读课文,夸夸聪明的小花猫吧!

二、借助扮演角色,激发学习积极性

素质教育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有别于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教师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但是如今这些不利于培养自主创新的落后模式正在被新的能与世界潮流接轨的新模式所取代。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体作用已转化为主导作用。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时,引导学生体会萨沙这么做的原因,让学生充当萨沙角色,体会爸爸妈妈的话。

原因一:妈妈的话给了他启发,让他不甘于做弱小者。

1.理解萨沙和妈妈在雨中的第一次对话。A.读萨沙的话时,应读出对妈妈话的不解。B.“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是文中妈妈对萨沙说的话,谁能读好这个句子?

2.理解萨沙和妈妈在雨中的第二次对话。A.萨沙的话应读出不甘示弱。B.妈妈的话应读出对萨沙的关爱。

小结:的确,萨沙人小心不小,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不弱小,多么令人高兴呀!谁来读读他第三次说的话?

3.指导学生读好萨沙第三次说的话。现在,妈妈会对萨沙说什么呢?

原因二:爸爸妈妈在雨中的做法,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出示句子: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在如今的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组织学生扮演角色。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其他科目,都有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力军。就语文课而言,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如教学《走马灯的奥秘》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制作走马灯所用的材料,上课时让学生分组先后组装走马灯并让部分学生扮演课文主人公进行操作实验,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即使不经过老师的解释,学生也能很快地发现走马灯的奥秘,学生有了观察、动脑、动手操作的机会,达到教师所预料的教学目的与效果。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着不易忘却的认识和理解,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的掌握也便容易得多了。比如课文中出现了“目不转睛”这个成语,我便在让学生观察简易走马灯时提问,在观看该灯时眼睛应该做到怎样?请用课文中出现的成语表达,我刚一提问,便有一部分学生马上就答了出来(已事先让学生朗读课文),从而自然地对课文词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会。不过组织学生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课前备课时可得花精力和时间准备教具。做到如此,教学效果更佳,课堂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够很好地被调动起来,从而可行而且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兴趣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础,兴趣是学习活动成功的开端,只有始终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充满兴趣,才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对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方法是多样的,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只要能起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开始,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努力,去探索,就一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以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12

1.优化教师评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创新欲望

教师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评价,为学生的积极思维营造一种充满激情而又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将学生带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恰当而有效的评价是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尊重与激励。课堂评价应以激励为目的,以尊重为基础。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是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赏识评价中慢慢熏陶出来的。

注重课堂倾听。作为对话的基础,评价的前提,教师的课堂倾听不仅要听懂学生的话语,看懂学生的表情,而且还要读懂学生的心灵,为学生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产生一些有创造性而又独特的见解。

拓宽思考空间。人得到的思考空间越大,其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开放创新的评价策略能为学生的思维展开和深入探究提供更为充足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一次《青蛙看海》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故事中的人物。学生不是喜欢不懈努力的青蛙,就是喜欢乐于助人的松鼠。这时一个学生说他喜欢苍鹰。同学们听后大笑,这个学生也就红着脸低下了头。我微笑摆手示意大家安静,说:“我想他喜欢苍鹰,一定有他的道理,咱们请这位同学说说他为什么喜欢苍鹰,好吗?”这个学生慢慢抬起头说道:“苍鹰很热心也很严厉。它告诉青蛙看海必须登上山顶,不然就看不到大海。”多么独特的视角啊。“讲得真好了,你让我们看到了严厉面具下真实的苍鹰!”我带头鼓掌,其他的学生也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激励的评价,能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赏识中拥有自尊与自信。教师应注意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创新的解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2)尺度恰如其分。“很好”“你真棒”这样简单笼统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应有的客观认识。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因此教师把握好对学生评价的尺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标准的评价语就至关重要了。

面对优等生的回答要在合适的时候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面对中等生的回答则要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鼓励他们克服缺点,争取进步;面对学困生的回答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抓住并鼓励他们值得肯定的某个部分,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找到学习的快乐。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能够更接近学生的期待,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3)语言具体形象。小学生此时仍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所以需要教师努力将评价语言变得具体形象。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目光、表情、手势、姿态等行为来配合课堂评价的语言,从视觉和听觉等多方位地刺激学生,以增强教师评价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帮助学生深度感知和理解评价语言。

如教学《月亮湾》这篇课文,在指导朗读“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这句话时,第一个学生对“绿油油”这个词读得不够好,我这样评价:“读得很认真,但老师觉得茶园的颜色似乎暗淡了些,缺少生机。”第二个读的学生注意了这个词,我评价:“现在的茶园绿多了,但绿得还不够亮。”第三个学生读后,我表扬道:“读得好多了,让我们看到了一片绿得发亮的茶园。你要感谢前面这两位同学,是他们启发了你!”那两位学生开心地笑了。既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又巧妙地指出不足,这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进而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2.丰富学生自我评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激励,从而实现自我提高的过程。阅读作为一个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表现在不同的主体阅读同一篇文章,其心理活动是不相同的。例如在学生自读自悟《黄果树瀑布》后的汇报交流中,有的学生从动态描写中体会到了瀑布的雄伟,有的学生从静态描写中体会到了瀑布的壮丽,还有的学生从声音描写中体会到了瀑布的磅礴气势。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的不同,影响到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评价中自我提高,培养了他们创新学习的能力。

(2)互相评价。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教师要负责引导调控,学生则以同桌或小组开展活动和评价,他们之间的相互评价为各自提供了更为生动和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我在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性格和品质等特点。在三组学生朗读结束后,我请其他学生评选最佳组合,并说说各自的理由。学生就三组同学的朗读进行了较客观的比对评价,在比对评价的过程中,他们对人物的性格品质进行了更深一层的分析与理解,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评价,以及如何融入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由此可见,在合作中互相评价,可以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开发了创新的潜能。

上一篇:口腔医生下一篇:传统词汇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