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劳动参与率

2024-09-01

女性劳动参与率(精选6篇)

女性劳动参与率 篇1

一、女性参与体育健身的意义和作用

女性体育健身运动的开展情况和女性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下一代的身心素质, 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进行。由于女性承受着繁重的家务劳动、照看孩子和其他家务等负担, 借助体育运动的力量可以帮助女性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 可以为她们提供一个更好地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 可以帮助女性学会尊重自己的身体, 树立起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还可以教会女性如何做到自立自强以及发挥领导能力。通过展示女性杰出代表勇于挑战“女不如男”传统观念的风采, 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女性对实现更多人生目标树立信心。本课题的研究将以社区女性为研究对象, 对社区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并总结影响社区女性参与体育健身的因素, 进一步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对我国女性体育健身进行分析, 从而对我国以社区为单位的女性身体健康状况做出初步的判定, 研究旨在有针对性的提出有利于社区女性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措施, 对于在社区女性体育健身运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为社区及周边环境进一步改善女性体育健身场所提供有效依据和建议。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要求, 查阅了大量有关女性问题、大众体育活动、及女性体育方面的资料。大量前人研究的成果, 使本研究能拓宽视野, 获取有益的借鉴, 顺利完成研究工作。对抽样的10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 每个社区发放40份调查问卷。发放400份问卷, 回收380份。回收率是95%, 有效问卷380份, 有效率95%。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社区女性参与健身的方式选择团体健身方式的占47.3%, 个人进行健身的占32.7%, 其它的占30%。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社区女性各年龄阶段参与体育健身的方式大部分是团体健身, 通过走访了解到大多数社区女性认为团体健身方式是一个集体项目, 可以和家人一起参加, 同时还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 进而增加了她们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因此选择团体健身的人较多。只有21到30岁的年轻人选择个人健身占的比例较大, 这与年轻人的个性有关。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社区女性非常愿意参加健身活动的比例较大, 占46.7%愿意的占32.6%, 不愿意的占20.7%, 还可以看出选择健身次数每周3~4次的大于每周1~2次的, 进而更加说明社区女性对体育健身的积极程度很高。可以看出, 社区女性文化程度的不同参与体育健身的比例也不同, 研究生的占23.65%, 本科占35.7%, 大专占18.3%, 中专占16.5%, 高中占4.6%, 初中及初中以下占1.3%, 说明随着文化程度越高, 参与体育健身的女性比例越大。按照运动生理学的知识解释:小强度的活动可以有效改善机体成分, 降低体脂含量及体脂百分比, 降低血脂, 同时降低安静时收缩压;中等强度的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较高强度的活动可以显著地增强心功能储备。通过问卷数据可以看出:采用小强度进行体育活动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4.81%;中等强度的占43.66%、较高强度的占31.53%.可以看出大多数女性都选择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 说明心肺功能的改善使她们有良好的感受。通过问卷可以看出社区女性大多数一周锻炼2~3次, 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主要在1h以内。通过进一步的问卷分析, 欲将寻找出影响社区女性参与体育健身的因素。

可以看出, 社区女性参与健身的目的有增强体力和健康的占32.2%、散心解闷、消遣娱乐占25.5%, 改善情绪与修养气质占15.1%, 增进与朋友、同伴的友谊交流占10.3%, 美容、减肥、健美体型占8.4%, 增进亲情和爱情占6.3%, 其它占2.2%, 说明社区女性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和层次在不断地拓宽和加深, 不再局限于其健身功能, 而是更广泛地从多角度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心理、审美和个性培养中的价值。另外在问卷调查中, 患有职业病或慢性疾病的为72.3%, 没有患病的占27.7%, 说明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在早晨8点以前活动的最多, 居首位;晚上18点以后活动的也比较多;上下午活动的相对较少。多数活动时间在早晨8点年以前和晚上18点以后, 这与活动场所有关, 街道居委会场地、街头巷尾和公园等免费活动地点是居前位的活动场所, 这些场所常年开放, 早晨8点以前和晚上18点以后, 气候非常宜人。居民可以任意、随时的选择活动场地, 而且离家或住所较近, 非常的方便。因此, 这时候的活动人数比较多。每天持续活动时间在1~2小时的最多, 而在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最少, 这与居民的活动时间及其长短有关。有些社区大部分居民的锻炼时间都在一个小时以内, 结果显示为46.62%。这和当地的经济影响有关, 当地近似于农村, 经济相对差一点, 并且当地居民的生活很可能是不规律的;而老城社区和新城社区居民的锻炼时间大部分是在1~2小时, 结果分别为48.86%、44.92%。

三、影响女性参与体育健身的因素

1、家庭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 家庭成员对于女性参加体育健身的看法, 以及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参加体育健身的机会, 以及必要家务劳动, 辅导子女的文化学习等都成为影响女性参与体育健身的因素。

2、个人因素

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同, 女性对于体育健身重要性的认识, 以及对于当代女性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时尚意义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同。因此, 造成社区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时在项目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强度的合理性及健身效果等方面不够合理和完善。

体育锻炼的目的首先是健康身体, 它可以提高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耐受力和应变能力, 提高工作效率和自信心。但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 进入小康社会后,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娱乐休闲、社会交往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广大居民对于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已从单纯的强身健体发展到集体娱乐休闲、社会交往与强身健体融为一体的多功能。

四、结论

1、女性对参与体育活动的认知主要表现在:

“增强体力和健康”、“散心解闷、消遣娱乐”和“减肥、健美体型”。对体育的关注程度, 随文化程度高低而有所差异, 二者成正比关系。

2、体育态度和行为形成的因素来自于多方面。

学校体育教育的后果、家庭成员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是社区女性体育态度和行为形成及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国岳, 沈黄胜.论新时期女性青年的体育文化创造[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3) .

[2]欧阳寒.中国妇女体育现状[OL/DB].http://CHINA.com.cn, 2005-10-12.

女性劳动参与率 篇2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要求和新部署。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昭示了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参与社会事务,鼓励社会组织等民间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充分发育,充分竞争,达成社会服务越来越好、社会问题逐步化解的良好局面。笔者认为:创办妇女学校协助妇联工作,可以惠及妇女求实效,集民力做工作,聚民智搞活动,凝人心促发展,抓维权建和谐,组织好和培训好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为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受广大妇女信赖的温暖之家发挥正能量。因此,广泛发动妇女、组织妇女、教育妇女、服务妇女,在引领妇女参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妇女 学校 组织 社会 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6-0381-02

一、当前妇女培训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妇女培训承接政府转移项目的能力有待改进 主要表现在对社会转型期妇女发展工作缺乏深入的研究。妇女培训工作市场化、项目化、社会化的运作能力和承接妇女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需要。

2.妇女培训的能力有待提升 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妇女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妇女群众工作对象、内容以及环境的变化为妇女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开展活动和引领妇女创业、学习新技能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3.妇女培训组织凝聚妇女力量有待加强 例如,妇联组织与多种职业女性社会团体的联系还不够,网络覆盖与新时期开放性、社会性、灵活性、多样性的要求还有差距。妇联组织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妇女工作趋势的超前把握,缺乏对深刻社会变革下妇女群体发展新变化的理性思考。

二、妇女学校促进妇女参与社会治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妇女学校在社会治理和创新中准确定位,确立工作切入点和重点,围绕妇女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提升妇女素质、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创建和谐家庭等方面积极作为,组织培训和引导妇女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的主阵地作用,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妇女都是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充分调动了广大妇女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当下,在建设和谐家庭、建设家庭文化、培育健康向上的下一代方面,广大妇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也同样离不开妇女这支伟大力量的积极支持与广泛参与,在推进社会治理,需要更多女性人才,只有创办好妇女学校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为女性建功立业、展示女性才华、发挥女性作用提供了更大的支撑正能量。

1.提高妇女的创业就业技能,激发参与社会治理的创造力

提高妇女的创业就业技能,是促进妇女发展技能和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利用妇女学校通过妇女培训、培育新时代妇女“干好事”的能力,激发其参与社会管理的创造力。通过妇女培训积极引导妇女学文化、讲文化、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通过妇女培训有效地克服了妇女观望、畏难的心理。各类培训活动,特别是面对面的技术传授、信息交流,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妇女的责任感和光荣感,让广大妇女做敬业奉献的好职工、做品德高尚的好公民、做家庭美德的示范者。以激发参与社会治理的创造力

2.以妇女为家庭的主要纽带,把“小家”建设融入社会治理

妇女是家庭的主要纽带,发动和组织妇女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行动,为妇女搭建起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以“家”为突破口,和谐家庭是每个人的追求,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学校妇女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它以构建和谐家庭为宗旨,向人们传递建设和谐家庭,构建美好婚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对妇女学员的培训,让她们了解家庭生活中与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员的婚姻家庭理念,从根本上打好建设和谐家庭的基础,从根源上杜绝家庭矛盾。学校设有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理财规划师、早教指导师、健康管理师等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还有单身适婚、幸福再婚、夫妻关系调适技能,婚姻色彩特色等辅导培训班,妇女学校把构筑和谐家庭作为一种职业,以专业和技能为广大妇女学员提供帮助,向她们灌输和谐婚姻家庭的必要性,妇女学员通过学习,重铸了原本矛盾重重的家庭,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到了幸福和温暖,不得不说妇女学校帮助构建了和维持了无数的幸福家庭,让他们体验到了家庭的幸福温暖,同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了力量。以小家和谐才能促进社会平安稳定,充分体现了妇女在社会治理中的强大力量。

3.引导妇女更新观念,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

在我国,妇女占总人口的一半,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妇女更是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的智慧、创新,妇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建设的进程,全面提高妇女的素质,越来越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依靠妇女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新局面,就必须在提升妇女素质上下功夫。从近年来的上访案件看,越是人数多的案件,女性所占的比例越大,主要原因在于她们自身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从众心理较强,容易被串访者利用。因此以女性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妇女学校通过开展培训、讨论等形式,引导妇女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法制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宣传和培育依法维权的意识,引导妇女合理反映诉求;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广大妇女成为弘扬新风尚的主力军,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显示出主观能动性。

三、妇女学校组织广大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分析

1.妇女参与社会治理得到广泛认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观念受到强烈冲击,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公众的主流意识,妇女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她们自尊自信,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追求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性日益增强。在村两委中任职的女性,积极参与村务管理,显示出了不逊于男性的能力,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成为了社会治理的得力干将。

2.女性的天赋在参与社会治理上具有独特优势

女性天生具有观察力强、情感认知力强、善解人意、亲近平和、善于沟通交流等特点。女性关注家长里短的问题,了解情况更为方便,和群众联系更有方法,能深入人心。女性通常比较热心,做事认真负责,她们一旦参与社会治理,就舍得付出,责任心很强。她们通常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细节,会通过细微之处来了解群众疾苦,治理工作细致到位。在解决矛盾、协调人际关系或组织活动等方面,女性的做法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3.女性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不断加强

当前,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均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政府运用法律、行政和教育的手段消除对妇女的各种歧视,保护妇女的特殊权益。宪法明确规定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实现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保障措施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妇女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妇女参政的具体目标。这些为妇女参与社会治理奠定了法律政策基础。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从制度上切实保障了妇女参与社会治理,解决了后顾之忧。

四、发挥妇女学校作用,促进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与思考

在推进社会治理中,女性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妇联必须充分发挥妇女学校作用,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形成合力,妇女学校从政策、文化、技能等方面综合开展培训工作,为妇女参与社会治理创造条件,提高妇女在社会治理中的现实地位,实现妇女在社会治理中的真实参与,在保护妇女权益与权利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地发展。

1.以培养综合素质为重点,提高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发展女性教育,提高妇女素质,事关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大计,要大力实施女性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妇女素质教育,开展社会治理业务培训,引导妇女积极地参与社会治理。一要提高妇女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参与社会治理素质的内核,许多妇女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难以忍受外部异性的歧视和同性的嫉妒,这种心理弱势制约了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二要提高妇女理论文化素养。三要提高妇女的治理能力素质。对一些年纪轻、文化程度高、头脑灵活、能带头创业的妇女,进行重点跟踪、培养,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多给优秀的妇女干部压担子,给她们安排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工作,以提高她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妇女的培训需求为目的,增强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实力

经济强则实力强。妇女学校通过多种培训形式,促使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提高经济能力,逐步形成和提升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实力支撑。开展多元培训通过分析调查结果,针对广大妇女的培训需求日趋多元化,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覆盖面。重点开展四类培训:一是开展创业培训。二是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创业就业。三是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女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四是开展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整合社会资源,主动配合政府培训项目,为妇女创业就业创造条件。为妇女参与社会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3.以法律与制度为保障,提高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水平

政策与法律的支持,是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水平,妇女学校可以进一步宣传党和政府重视培养女干部的政策和措施,营造有利于妇女参政议政的舆论环境;要建立“发现、培养、推荐、输送”优秀女性的机制,为妇女参政议政提供适时而又必要的平台;要切实加强基层维权工作,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和维权培训,充分调动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畅通信访渠道,合理合法有序地反映利益诉求,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以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引导,营造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浓厚氛围

女性劳动参与率 篇3

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 (就业者和失业者) 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 是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状况。劳动参与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 是衡量某一范围内人口的劳动力供给倾向。体现了劳动者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下, 对市场工作, 闲暇以及家庭劳动的选择偏好。它不仅受到个人的保留工资、财富、价值观以及家庭状况的影响, 同时工资率、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水平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二、我国劳动参与率现状

由2010年国际统计年鉴可了解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劳动参与率在70%左右, 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而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不足60%。发达国家美国的劳动参与率2000年前后比较高, 近年下降速度很快。日本老年化现象严重, 劳动参与率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我国不管是劳动参与率还是女性劳动参与率都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下降缓慢, 总体保持在70%-75%之间。

我国的劳动参与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 但有稳步的降低。而根据2004年中国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抽样调查数据计算, 我国高中或中专的教育水平男性劳动参与率约为74.07%, 女性仅有59.32%, 大专及以上男性为80.36%, 女性约为70.76%。总体男性的劳动参与率远远高于女性, 但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劳动参与率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三、现状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劳动参与率较高, 这与我国经济, 劳动力市场, 教育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一) 市场总体工资率低, 家庭要加大对社会劳动力的供给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劳动力价格低廉, 劳动者为满足自身以及家庭生活的需要必须减少家庭劳动时间和闲暇, 用于市场劳动力的供给, 从而扩大了对市场劳动力的输出。同时, 在劳动力市场上, 劳动力始终供大于求, 其价格也很难提高, 如此恶性循环, 我国的劳动参与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二) 工资与工龄挂钩的工资制度推动劳动者尽早就业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试行了工龄津贴。工资与工龄挂钩的传统便延续下来了。虽然经历数次的改革之后, 岗位工资, 能力工资制度相继在企业的分配制度中确立下来, 但工作年限仍然是企业特别是国有垄断企业在制定工资制度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 教育普及程度低、观念落后以及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教育普及较晚、发展缓慢且程度不高。加之法律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强制, 违法成本低, 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有大量的青少年劳动力和不满16周岁的童工。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 又缺乏完善的技能培训和在岗培训, 这使得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亟待提高。

(四) 社会保障水平低, 保障制度不完善

随着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 我国老龄化人口在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 现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 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此同时, 养老保险缺口大, 覆盖面低, 保障水平不高, 促使劳动者不得不在退休之后再次就业。

四、适度降低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应该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 劳动参与率过高会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 不利于社会稳定, 过低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现状产生的原因,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 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法律制度的执行力度,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收入

政府要积极努力规范投资理财市场, 严惩投资市场的不法行为。增强劳动者对投资市场的信心, 扩大劳动者的收入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者对劳动收入的依赖, 从而降低劳动参与率。

(二) 改革工资制度, 实行职位型、能力型工资制度

劳动者的工资与岗位挂钩, 实行“易岗易薪”的工资调整规则, 实现“岗、人、薪”三者的有机结合;劳动者的工资与能力挂钩, 以劳动者的技术业务水平为基础确定工资结构, 以个人能力水平来确定工资等级。这些都能够有效地避免劳动者为增加工龄, 尽早进入劳动力市场。

(三) 逐步扩大义务教育的覆盖面,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我国的义务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之后, 大量的青少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劳动参与率提高, 劳动者素质偏低, 劳动技能欠缺。所以, 我国应该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 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为劳动力市场培养高技能, 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四)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让退休人员“老有所养”

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不高, 保障水平较低是导致退休人员二次上岗的重要原因。若社会保障部门能够采取措施有效地填补社保基金缺口, 提高养老保险金替代率, 保障退休人员的正常生活, 劳动力市场上退休人员挤占就业岗位的比例就会减少, 不仅缓解了就业的压力, 也降低了劳动参与率。

五、总结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 发展水平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育、医疗、福利等制度水平还比较低, 任何制度与措施的制定实行都需要协调各方利益。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 建设劳动力市场新秩序。

摘要:文章主要结合世界其他国家 (美国、日本) 劳动参与率的相关数据, 比较分析我国近年劳动参与率的整体状况, 对其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求,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劳动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措施

参考文献

[1]扈青.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4) .

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转移 篇4

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转移中的拉力与推力

一. 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尚未彻底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上19%的人口,其中有4亿是农民。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在不断深化中。其中,女性劳动力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移情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女性劳动力,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社会群体,她们兼有农民身份、工人职业、妻子和母亲角色等多种特征,相比于男性劳动力,其转移意愿受经济、文化、家庭等更多因素的影响,在城乡转移中受到更多的制约。

近年来,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规模逐渐增大,但是总体来看,转移规模仍然远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农村男性劳动力就业率为84.9%,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率为82.1%。

二. 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对其自身的好处

(一)农村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推力

中国发展城镇化以来,大量的农村男性劳动力通过外出打工转移出了农村,与此同时,女性则更多地留在了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因此,我国目前很多地区的农业都表现为“农业女性化”,即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基本是女性。在“农业女性化”的同时,由于农业资源短缺,/ 6

生产技术提升,使得土地对劳动力的需要有限,从而出现了女性劳动力投入的低效用甚至负效用,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边际产量趋低,造成农村女性劳动力过剩,从整体上影响了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为了实现更大的边际生产率,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城市工业中。

(二)城市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拉力

1.经济收入方面

经济发展在城市与农村间的区域差异日益显著,相比与农村滞后的农业经济,城市中的市场经济更具活力与潜力。农村女性劳动力通过进城打工能够提高经济收入。事实上,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而一些年轻的农村女性更是将外出务工视为了摆脱农村、实现转移和经济独立的机会。

2.家庭情感方面

对于已婚农村女性而言,丈夫和子女的流动对促进她们的转移有着推动作用。

跟随丈夫外出打工,除了增加收入,还可以避免或减少家庭的破碎。据调查,在 2012 年务工的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中,其配偶务工的比例是 71.8%,没有务工的比例是 28.2%。

除此,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现在很多农村子弟都会尽可能的入城读书。而有些母亲,一方面为了支持孩子教育开销,另一方面也为了更好的照顾孩子,纷纷跟随孩子进城打工。这也一定程度的促进了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的转移。

3.个人发展方面

传统意义上,农村女性从事以家庭为中心的劳务和农活,并未被视作一种能获得经济收入的工作,她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进入城市工作,不仅增加了农村妇女对外界的接触机会,也加大了她们对家庭做出的经济贡献,从而提高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

此外,农村妇女进入城市后能够通过职业培训等方式增强自我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实现了其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

三. 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遇到的障碍

(一)城市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推力

1.工作方面

一方面,受传统性别规范影响,大部分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低,掌握技能少,而部分已婚女性还需要照顾孩子,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很差。另一方面,相比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在城市中具有的社会资源更窄,她们能够获得的就业信息更少,搜寻到合适工作的几率也就更小。总的来说,农村女性在城市中的就业情况具有就业口径窄,职业层次低,工作条件差,工资收入低,保障不到位,职业流动大等特点。低质量的就业是促成女性劳动力回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2.生活方面

其一,相比于男性劳动力,居住地的卫生条件对于女性劳动力具有更大的影响。受工资水平和生活习惯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居住环境普遍很差,近四成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并且居住地点不稳定,经常随着工作的更换而更换。其二,女性身体素质比男性

更差,更容易患病,而在城市的医疗体制下,“看病难”“看不起病”无疑成了众多在城务工女性难以跨越的鸿沟。其三,现行的义务教育制度也为农民工子弟接受公共教育设立了障碍,使很多农民工子弟只能在教学条件令人堪忧的民办学校学习。这使得很多农村女性劳动力没办法将孩子带着身边,于是只能回到农村。

3.情感方面

由于社会的历史偏见和自身的素质局限,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城市的生活、工作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这种歧视,导致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对城市的隔阂感大于归属感。工作和住所的双重不稳定又使农村女性劳动力对生活缺乏安全感,而身处异地他乡,没有亲人关怀则让她们感到孤独寂寞,渴求情感关怀。

(二)农村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拉力

1.家庭责任

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照顾老人和管理孩子一直是女性对于家庭的责任。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多农村已婚女性无法离开农村,即使离开了农村,一旦老人病重或孩子需要教育,就又会回流。据调查:外出女性中8.47%认为在打工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子女上学;而回流女性中60%是因为孩子要上学,家中没人带。对于丈夫也未转移,仍在农村的妇女,外出务工的情感成本就更高了,也就更不容易离开农村了。

2.农村兼业

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女性而言,在农村从事一些非农行业或是兼业也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那她们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就较高了。但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而言,并不具备在家乡创业的条件,她们也可能会先外出打工,储备资金、经验和技术,再回到农村创业,在家乡开工厂或发展养殖业等,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更多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这也是现在普遍鼓励的一种方式。

四. 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一)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政府相关机构应该帮助农村女性劳动力正确合理的认识自我,进而树立起新型的就业观。鼓励她们积极接受各类学习培训,从长远的眼光来促进自我的发展。除此,还应该引导农村女性建立市场观,将自身放在劳动力大市场中,从社会需求出发认识完善自我。

(二)完善信息网络,发展女性劳动力市场服务组织

出于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社会资源有限的考虑,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帮助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服务组织,把劳动力市场中适合她们的信息传播给她们,帮助她们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

可以结合农村已婚女性转移情感成本高的特点,就近发展适于农村女性转移就业的产业。比如,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退城进乡,为农村已婚女性提供了“离土不离乡”的低成本转移方式,帮助其提高收入的同时兼顾家庭和孩子。

(四)为农村劳动力夫妻共同流动提供条件

夫妻双方共同流动能有效减少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感情成本和心理压力,促进农村劳动力个体迁移向农村劳动力家庭整体迁移转变。之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工作岗位和住宿条件无法满足农村夫妻共同流动的需求。然而在近年来的“用工荒”之后,部分企业开始尝试着为农村夫妻劳动力提供更人性化的独立宿舍,甚至帮助他们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等。这些制度应该是可以推广的。

参考文献

1.李艳春、滕怀文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32.张丹、李菊、王国辉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 193 位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调查 劳动保障世界 2013

3.郑洁 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与工作转换行为——基于江西省浮梁县的调查分析 浙江大学2013

4.田东芳 人力资本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针对山东省嘉祥县的实证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刘 霞 城市化进程中的山东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问题 理论学刊 2009

女性劳动参与率 篇5

在20世纪的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 “参与”对各项发展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从而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认同。在近几年来参与成员中, 特别鼓励女性参与, 尤其是所有国际组织或各种基金会扶持的项目都很强调女性的参与 (包括重要的活动环节和人数比例) 和女性在参与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力非常大的GEF、TNC、WWF、CCA等许多非政府组织在所开展的项目活动中都安排了女性必须参与和决策的许多环节, 2003年开展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项目保护区地管理子项目参与式农村评估 (PRA调查) , 维西分局调查了巴迪倮马、叶枝后箐、康普米腰、攀天阁南山、塔城史垮底、格花箐、柯公、响古、响古箐9个村庄, 为项目活动筛选村庄提供信息资料。格花箐被确定为共管示范村, 倮马、南山为减轻野生动物危害示范村, 史垮底、柯公、响古、响古箐为能源示范村, 并开展了相关的项目活动, 这一活动中参加的总人数为1 492人, 其中女性488人, 只占了33%。

为进一步掌握项目实施后该地区的资源保护、社区经济发展情况、保护意识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情况, 分析比较项目实施前后的各方面的变化情况等, 对以上进行过PRA调查的村庄于2007年7月30日至8月23日进行PRA跟踪调查, 这次的调查活动中参加总人数为1 505人, 其中达到了798人, 占了53%, 可见在社区管理这些活动中女性的参与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越来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特别一提的是在2010年在德钦县霞若乡种米瓜村民小组和维西县塔城镇托落顶小组 (这两个村民小组地处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缘, 是响古箐种群的重要栖息环境) , 开展GEF小额赠款项目资助的社区保护地项目中和塔城镇科功村民小组的社区共管项目中, 社区的日常巡护监测这一环节是有社区女性组织完成的, 达到了有效的巡护监测目的, 为社区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在2010年的白马雪山巡护监测数据汇总和总体报告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 女性参与综合森林生态保护管理

由于森林的退化, 森林生态环境恶化, 对人类的持续发展, 已带来严重的威胁, 特别是对生活在脆弱环境的山区居民的贫困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贫困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形成恶化循环的态势。保护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面临这样的形势, 林业部门的工作重点已聚焦在生态环境的保持和山区的脱贫致富上, 特别是处在保护区周边的社区, 不能等同于扶贫项目, 应注重建立符合当地社区基本情况的经济体系, 加强社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如发展养殖业, 增加经济收入;发展土特产品生产与深加工;改进耕作方法, 改良作物品种, 提高土地生产力;加强社区实用技术的培训与示范推广工作,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人群更离不开占主导地位的社区女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家林业部于 1985年颁发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以下称《办法》) , 自然保护区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到1996年, 全国共有700 个保护区, 其中70%为林业部门管辖。云南省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省, 有保护区共97个 (Machinnon, 1996) 。1994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以下称《条例》) 。1998 年, 云南省开始林的禁伐, 云南省政府颁发关于停止金沙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境内天然林采伐的公告。保护区建设和天然林的禁伐必然对当地社区生活和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此条件下社区女性也积极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活动中来。

随着保护和发展成为林业管理的主题, 1995年, 国家体改委和林业部制定了《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 为林业部门的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目的是通过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体系, 实现森林真正的分类经营管理, 以达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的目的。

林业生产是一个周期长, 环节复杂的系统工程, 特别需要林业政策的倾斜和保护。保护林农的合法利益首次写到 1998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 并明确“依法减轻林农的负担, 禁止向林农违法收费、罚款, 禁止向林农进行摊派和强制集资”。国家保护承包造林的集体、个人和女性的合法权益, 对集体、个人和女性造林, 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

在《办法》中, 明确“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 应当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 固定生产生活范围, 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 从事种植、养殖业, 也可以承包自然保护组织的劳务或保护管理任务, 以增加经济收入”。在《条例》中规定, “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 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关系”。自然保护区管理, 机构和当地政府合作, 组成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 制定保护公约, 共同作好保护管理工作, 为试验示范保护区的社会共管女性参与提供了契机。但如何和当地社区、当地女性合作, 无论是针对集体林地或是国有的保护区, 责、权、利的合理分配及其机制建立, 是现实面临的主要问题。

3 引进参与式方法因子

如何发动林农参与造林一直是困扰林业管理部门的首要问题。如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于1989年启动, 其主要目标是荒山造林和恢复长江上游的森林生态。政府采用的工程造林措施, 通过自上而下的计划和行政命令, 划定造林地块, 以乡为单位, 以传统的方式动员农村女性、男人、学生投工投劳, 按行政村、自然村逐级分配投工数量。由于新造林和原有林经营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在工程中矛盾突出, 出现林农、林牧争地, 林农对造林的利益分配没有安全感, 且在规划和造林过程中, 没有充分咨询广大林农的意愿, 而是过多地强调政府行为, 造成女性在造林过程中的“抵触”情绪, 和造林后管护的困难。工程造林的普遍结果是, 造林成本大, 且不能保证造林的成活率, 缺乏持续性。

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开放政策为林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国际发展组织, 如福特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组织, 世界自然基金会等, 以及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援助政策从财政援助转变为技术援助策略, 将参与方式方法综合到环境保护与扶贫项目中, 通过援助与发展项目, 在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非律宾及非洲国家推行。国际发展机构在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云南, 传播社会林业概念和方法, 使云南省林业厅得以引入参与方式方法, 探索林地资源合理利用。通过将森林的恢复和发送社区生活水平和条件结合在起, 在当地社区和政府之间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使森林得到持续的恢复和保护。其中社区女性起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做一些宣传工作, 模范工作等。

1990年, 通过对社会林业的考察和研讨, 云南省林业厅向福特基金会申请《云南林地资源合理利用试验示范项目》, 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的理论和方法, 促进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鼓励女性积极参与长防林建设, 提高女性的生活水平。项目从1990年到目前, 经历了社会林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学习阶段, 选点和快速农村评估阶段, 在社区一级开展农业和林业实用技术推广, 提高参与意识的活动的阶段, 自身发展的方法的制度化阶段。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林业管理部门加强了与当地的社会科学和林业技术研究机构, PRA 网络, 非政府组织的联系和合作;社区一级的参与意识, 显著提高。通过示范后, 参与式的社会林业方法已开始在长防林建设中逐渐推广。

4 女性参与森林管理的实例

(1) 能力提高方面。

在《白马雪山保护区 GEF项目补充生态调查培训》中就有5个女性参与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女性跟男人是站在同一位置, 她们除了参加室内培训外, 还参加长达一个多月的野外考察活动。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做森林保护宣传工作, 跟周边社区一起制定村规民约, 协调村民工作;在2003~2008年GEF项目的种植中药材、科学养蓄、良种培育、有效管理自然资源等的培训和考察都有女性参加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许多NGO资助的项目如滇金丝猴的食性调查, 巡护监测, 社区保护地等有社区女性参 (维西县塔城镇的科功村民女性小组在资源管理这一活动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

(2) 环境教育方面。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每年女性节和植树节、世界环境日都组织打扫社区公路、学校, 植树等活动, 还邀请社区的女教师参加一年一度的夏令营等。

(3) 替代生计方面。

女性是社区生产生活的主要决策者, 也是实践者, 她们的一切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 如何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同时, 提高社区生活水平是如今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变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只依赖男同胞是不可戏行的, 比如居住在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内或附近的女性同胞, 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制作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给她们带来了比较可观的经济收入, 不但可以减少她们常年过度的体力劳动, 而且可以减轻农村女性感染疾病等的许多困扰。

5 女性参与森林管理与决策的前景

森林是农村社区生产和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当地社区女性和管理人员中女性的积极参与, 是森林恢复和保护的关键。森林的退化将直接影响社区女性的生产和生活, 也直接影响管理工作。参与式的社会林业方式的初步实验, 对当地社区与林业部门创造了一个对话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女性与政府的机构合作。因此女性参与森林的经营管理决策, 其实质是当地社区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和非政府机构针对森林的管理, 如何建立合作与对话的机制问题。该项目的示范, 为林业政策的完善和提高项目的管理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要全面推广参与式社会林业管理方式, 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 机关人员减少, 而管理能力仍然很低, 面临的问题包括:林地使用权的法制化管理, 林业技术服务滞后, 如何提高初级林产品的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林业的规模化经营, 林业管理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在项目的管理层次上, 由于长期对政府的依赖关系, 女性的自我发展能力低下, 项目管理缺乏透明度, 如何使女性参与森林管理的权利和责任进一步制度化, 项目如何采取综合效益和公平性的干预手段等等。

女性参与森林管理在中国还是一个新事物, 它是综合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系统工程, 迫切需要更多的试验和示范, 在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探索一条持续管理森林的途径。林业部门机构能力的建设, 农村社区的集体行动, 利益相关女性的合作, 是社会学习的过程, 是社会自我组织的一部分。过程试验和示范, 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 林业部门可以提高适应国际和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 以便在动态环境中不断解决持续森林管理面临的问题。

摘要:从女性参与的政策的环境、综合森林生态保护管理、森林管理的实例, 森林管理与决策的前景和省级林业厅行政管理部门引进参与式方法因子等6个方面论述了女性参与森林资源的管理与决策。

关键词:女性参与,森林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曾玉林.中国林业社会化变革与发展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6.

[2]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的巡护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3]郝俊英, 黄桐城.环境资源产权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 2004 (6) :61~62.

[4]侯燕南, 柏方敏.参与式林业在湖南的发展与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 2001 (4) :7~9.

[5]刘金龙.对中国集体林区产权改革诸问题的认识[J].林业经济, 2006 (8) :33~34.

[6]刘金龙.中国参与式林业的简要回顾和展望[J].林业科技管理, 2004 (1) :121~122.

[7]谢屹.温亚利.浅谈参与式发展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运用[J].林业调查规划, 2005, 30 (6) :81~83.

[8]薛建辉.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教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女性劳动参与率 篇6

休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赋予其更多的空闲时间。故美国《未来科学》杂志撰文 (1990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未来的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也许10-15年后, 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 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如何善度闲暇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人类对于休闲的认识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 他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这一思想成为后来西方休闲思想的起源和基础。近代“休闲学”发源于美国, 其标志是1899年凡勃伦 (Velble) 发表的《有闲阶级论》, 提出了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波瑞特比尔则在《以休闲中心的教育》中提出要在教育中体现休闲, 重视和发展休闲的教育。瑞典的哲学家皮普尔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则指出休闲是人自我价值观中一种思想和态度, 不是外界因素作用所造就, 也不是由闲暇时间所决定。

休闲体育是人类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休闲和体育有机结合。日本体闲的体育振兴协会认为:不管什么体育项目, 只要把它作为一种休闲体育运动, 从而达到欢欣鼓舞、身心快乐、心情开朗、消除疲劳等目的, 都可称之为休闲体育。“体闲体育”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 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的, 是指人们利用体闲时间, 为了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 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休闲体育, 并从不同维度对休闲体育的概念进行阐述, 但尚未形成定论。主要的观点有: (1) 余暇体育是人们利用余暇时间, 为了达到健康、娱乐及消遣等多种目的而主动进行的身体活动。休闲体育就是在余暇时间里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 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身体娱乐, 并把它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交往方式和交际手段。休闲体育是在空闲的时间里进行的, 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 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 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 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

通过文献回顾, 以往的研究对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女性这一特殊的群体, 从休闲体育的视角进行研究, 还相对较少。本研究期望通过对我国两个特大城市入手, 进行分析不同文化地理背景下, 都市女性的休闲体育参与特征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性。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0年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与重庆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中的北京和上海进行抽样调查, 将都市女性休闲现状、休闲体育价值观、休闲体育涉入和消费程度等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研读社会学、经济学和体育学等相关学科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收集有关女性休闲、休闲体育等方面文献, 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 制定《都市女性休闲体育参与现状的调查问卷》, 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后, 分别在北京和上海, 随机每个城市发放1000份问卷, 共计发放问卷2000份, 回收问卷1832份, 有效问卷为1797份。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 获得研究所需的各类数据资料。

3、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对象的背景特征

年龄结构 (Agestructure) 是指不同年龄段人口在一个群体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 本研究将调查者年龄分为35岁以下 (青年) 、35-50岁 (中年) 和50岁以上 (老年) 三个年龄区间。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一个人在什么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学习, 接受了何种层次的训练, 便具有相应层次的学历。从广义上讲, 任何一段学习经历, 都可以成为学习者的“学历”。本研究将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分为中学 (包括初中和高中) 、大学 (包括专科和本科) 和研究生 (包括硕士和博士) 。婚姻是一种人际间取得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和法律约束。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 女性在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 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基础保障是有休闲时间的存在。故本研究将都市女性婚姻状况分为无小孩、小孩未独立和小孩已独立三个方面。收入 (Income) 是指某一个体, 包括个人或者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转让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通常包括商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股利收入等。根据中国财经网公布的2012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数据, 上海 (20689元) 、北京 (18154元) 、广东 (15778元) 、天津 (14155元) 和重庆 (11760元) 的平均值计算, 都市居民人均月收入约为2684元。在此基础上, 根据研究需要, 将收入水平分为2000元以下 (低收入者) 、2000-5000元 (中等收入者) 和5000元以上 (高收入者) 。

3.2、都市女性休闲现状的比较分析

3.2.1、休闲时间

余暇时间, 亦称为自由时间或休闲时间, 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切必要的时间后所剩余的那一部分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能直接被生产劳动的报酬所吸引, 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然而, 这部分时间在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人们直接参与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的基本前提之一。马克思指出:“闲暇时间, 为每个社会成员全面发展自我所需的时间提供了保障, 其中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与之相适应给所有人腾出时间和创造手段, 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闲暇时间的多寡, 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程度越高, 闲暇时间就越多, 闲暇时间的结构也会发生重大改变。

统计表明:就调查对象而言, 北京女性平均每天拥有的休闲时间为3.51小时, 而上海女性每天拥有的休闲时间为3.33小时, 要低于北京的平均水平。比起高节奏的都市生活来看, 女性拥有的休闲时间量还是较为理想, 马克思曾认为“余暇时间本身就是财富”, 在谈到共产主义社会时, 他指出“那时衡量财富的尺度决不会是劳动时间, 而是余暇时间”余暇时间的增加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它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人们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 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

3.2.2、休闲项目选择

从休闲项目的选择来看, 看电视仍排在第1位, 中选率高达54.8%;其次为听音乐中选率48.4%、上网 (聊天、游戏等) 47.8%。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中选率为41.2%, 观赏体育比赛的中选率为31.4%, 分别排在了第五和第八名。尽管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体育比赛未能进入都市女性休闲生活项目的前三名。但还处于较为前面的位置, 说明随着健康意识的加强和都市体育赛事水平不断提升, 以体育为载体的休闲生活方式逐渐进入了都市女性的生活中来。

3.2.3、休闲消费水平和途径

从休闲消费水平统计来看, 女性休闲消费水平100-300元和301-500元两个水平区间, 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6.6%和24.0%, 二者合计超过调查人数的半数。在其它消费水平上人数基本较为平均。而从消费途径的统计来看, 朋友聚餐、旅游郊游和其它排在前3位, 中选率分别为55.9%、52.4%、和39.3%。基本上与中国人消费习惯相一致。体育消费排在调查项目的10位, 位列最后, 说明在休闲生活中, 都市女性的休闲体育消费水平还非常低。

3.3、都市女性休闲体育价值观的分析

3.3.1、参与休闲体育的认知向度

对体育功能和作用的认知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 它影响着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选择性和持久性。都市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行为是建立在自己对体育活动认识态度上的。

统计结果表明, 在休闲体育的认知向度上, 身体健康、塑造体型和加强人际交往位居中选率的前3位, 表明都市女性对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认知上还是理性的和全面的。

3.3.2、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强度

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源动力, 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

统计结果表明, 都市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中选率排在前3位是强身健体、缓解身心紧张与疲劳和消遣和娱乐。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体育功能的不断扩展, 休闲体育活动参与已经不仅能为参与体育身心健康, 在社会关系以及提升自身生活品味等方面, 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调查结果说明都市女性在休闲体育活动动机上还处于初级的、较为单纯的阶段。

3.3.3、参与休闲体育的体验深度

统计结果表明, 都市女性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效果评价上, 能够使自身精神愉悦的比例最高, 占调查总数的63.5%, 其次为分别为精力充沛和身体健壮, 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3.0%和12.3%。而对休闲体育生活的满意度调查上, 45.9%的都市女性评价水平为一般, 25.1%的评价为比较满意。

3.4、休闲体育涉入程度的比较分析

参与休闲体育涉入程度, 主要通过采用周参与次数和每次参与的持续时间这两项指标来分析。

从平均周参与的体育活动次数来看, 周参加3次的人数最多, 占调查总数的25.5%, 有40.8%的都市女性选择了周参与一次和不足一次活动, 这表明该群体的都市女性尚未形成固定的参与体育锻炼习惯, 该群体的都市女性休闲体育涉入程度很低。而从平均每次参与的时间来看, 大部分都市女性休闲体育活动时间集中在0.5-2小时期间, 二者占调查总数的78.8%。

3.5、休闲体育项目选择的比较分析

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与国家经济发展及个人收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受居民的健康意识、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的影响。《中国群众体育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平均每人3.45项。休闲体育活动选择的项目排在前10位是:1长走与跑步、2羽毛球、3游泳、4足篮排球、5乒乓球、6体操、7登山、8舞蹈、9台球、保龄球、10跳绳。日本休闲白皮书 (2001) 对国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进行了统计, 排在前十位的项目见是:1体操参加率最高为30.8%、2保龄球30.6%、3慢跑24.8%、4游泳22.0%、5棒球15.9%、6钓鱼15.5%、7健身14.7%、8自行车14.5%、9乒乓球12.9%、10高尔夫12.8%。美国体育用品协会对1998年美国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31个项目作了一个统计, 美国居民参与体育项目前10位分别是:1健身步行、2游泳、3野营、4器械类健身、5自行车、6保龄球、7淡水垂钓、8台球、9篮球、10高尔夫, 中国和日本喜欢的乒乓球在美国31个项目调查中仅排在25位。上述表明, 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下, 居民对休闲体育项目选择有着不同喜好。

统计结果表明:都市女性在休闲体育喜爱的项目上, 羽毛球、慢跑和散步、游泳排在前3位, 和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与研究》的项目相一致。排在前10位的其它项目更多的体现了女性的特点, 以展现女性柔、弱、美和对“形体塑身”相关瑜伽、健身操、舞蹈类以及健身器锻炼项目排在其中。自行车项目可能和日常生活需求相关, 故也是都市女性喜爱参与的项目。而与不同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日本和美国相比, 则显示出较大的差异。

4、结论

休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女性在休闲时间拥有量上差异不大, 每天平均拥有3.48小时; 休闲时间的利用上还是以看电视、听音乐为主, 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在都市女性休闲生活中的比例较过去调查的结果有所提升, 但休闲体育消费水平还非常低。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都市女性在休闲体育价值观上有着差异性, 总体上参与体育活动的认知还是理性的和全面的, 参与的动机还以强身健体和缓解身心疲劳为主, 参与体育活动的体验集中在精神愉悦和精力充沛方面。都市女性在休闲体育活动涉入程度上, 呈现出分化状态, 有近四成的都市女性尚未形成规律的体育活动参与习惯;每次活动的时间集中在一小时左右; 参与的项目和十年前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调查结果较为一致, 散步或跑步及羽毛球仍是都市女性喜爱的传统项目。

参考文献

[1]王琪延.北京市城市居民休闲状况分析[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4 (3) .

[2]马建业.北京市城市日常闲暇行为及其环境研究[J].华中建筑, 2000 (4) .

[3]张广瑞, 宋瑞.关于休闲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1 (5) .

[4]付敏红.影响城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的因素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 2005 (12) .

[5]何资桥等.湖南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5) .

[6]杨国良.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 2002 (2) .

上一篇:益气活血汤下一篇:学校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