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规范

2024-10-22

汉字规范(精选12篇)

汉字规范 篇1

一、什么是“汉字危机”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汉字危机”。

很多人认为,说汉字达到了“危机”的程度是危言耸听。 笔者认为,之所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汉字危机”,并不是说汉字书写真的达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而是要通过这种说法来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从而更加重视汉字的规范书写。所以,笔者个人赞成“汉字危机”这种说法。

二、“汉字危机”的产生原因

“汉字危机”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原因。

1.科技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书信交流被更加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代替,不仅有手机,还有电子邮件、QQ等。正因为这样, 人们手写文字的必要性越来越弱。青少年是使用电脑打字较多的群体。他们使用电脑进行汉字输入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敲击电脑键盘,将一定的编码转化为汉字。电脑进行汉字编码的规则大致有三类,即形码、声码和综合运用形码及声码进行编码。二是通过专用的手写笔在计算机手写板上写字,经由计算机安装的软件识别进而转化为汉字。 不管是哪类人群,使用较多的方式都是运用声码进行编码。 这种编码形式的弊端就是会产生读音相同的别字。越来越智能的拼音输入法让人们产生了依赖性,这对汉字结构、笔顺的规范都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2.社会用字不规范

我们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各种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文字信息。对于对汉字规范了解甚少的人来说,他们无法辨别这些文字信息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甚至会先入为主,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使这些不规范的汉字书写继续传播出去。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用字是社会用字的代表 , 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路标、牌匾、 标语等。这些事物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受到社会用字的影响,所以社会用字肩负着规范汉字书写的重要责任。

3.教育的缺失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8月对汉字书写教育的意义做出指示 :“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书写汉字不仅是巩固汉字识字、进行书面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体会、把握汉字的结构以及书写体式和运笔规律的必要过程。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教育学生写好汉字,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从小学开始真正学习规范汉字, 所以基础教育对汉字规范书写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许多小学生在学前就开始识写汉字, 但是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这也需要老师在学生们入学后及时纠正,所以学校教育肩负着汉字书写规范的重任。

三、解决“汉字危机”的对策

1.加强人们对汉字规范书写的认识

无论什么社会问题,纠正人们的态度和思想意识都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只有人么在思想上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才会落实到行动上去实践。所以要想让人们意识到“汉字危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就必须加强汉字规范书写方面的宣传,开展相关的活动,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政府的引导等多方面端正人们对汉字书写的态度。

2.重视汉字规范书写方面的教育

从小学开始,正式的汉字教育就开始了,所以汉字书写规范也要从这个时候抓起。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对教师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检查,保证学生接受的是正确的书写教育,并且在学校开设汉字书写的专门课程。为了激励人们重视汉字书写,教育部门应该建立汉字书写水平测试标准,最好能像普通话那样实现分等级测试,有了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能激发大家规范书写的热情。

3.顺应信息化潮流

既然信息化对汉字的影响已经不可阻挡,我们不如顺应这个潮流,让汉字规范书写问题在信息化时代也能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中国工程院许居衍院士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提出了解决的方式。他说,使用“形码”输入法或许是缓解“汉字危机”的一个办法,“形码”是依形编码,使用时就相当于直接输入汉字,唯一性强,人们就不容易忘掉汉字的笔画和结构,使得汉字得以在信息时代照样地传承与弘扬。北大教授张颐武也在微博上发表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在计算机时代,汉字书写将会在手写电脑中复兴。所以科技的发展对汉字的规范化并不是有害无利的,只要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式, 也可以将“汉字危机”化险为夷。

汉字规范 篇2

汉字润心灵 好字伴成长

说魅力母语 写规范汉字

推广普通话 使用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书写 传承华夏文明

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 做一个正气的中国人

写端正字 做正直人

规范汉字书写 弘扬优秀文化

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 做文明人

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规范汉字书写 促进和谐发展

写规范汉字 创和谐语言环境

说普通话 迎四方宾客 用规范字 显华夏文明

书写规范汉字,传承中华文明

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提高师生文明素养

写端正子,做正直人

规范汉字书写,弘扬优秀文化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说普通话四海同音写规范字九州一体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规范书写汉字的意义 篇3

一、有利于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祖先从结绳记事开始,就对文字有着深厚的感情,汉字,通过几千年的演变,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人类有今天的文明,汉字功不可没,一部《论语》时隔两千多年,仍在指导着世人的道德规范,一部《史记》为我们提供了以史为鉴的详尽事实。

作為学生只有规范书写汉字,了解汉字,才能更好地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曾这样说:“写字是基础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面孔,应把写字教学搞好,特别是基础教育太重要了,新来一个老师,学生就看他的板书写得好不好,字写得好就崇拜他,日本把书法教育作为美育写入宪法,我们加强对少儿的写字教学太重要了,是功德无量的事。”可见,规范书写汉字的意义非常重大,规范学生汉字的书写,其根本宗旨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同时发挥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从而达到良好地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俗话说,书画同源。的确是有道理的,汉字不管是哪一个字,总是点、横、竖、撇那些基本笔画的组合,要想把字写好,就是把笔画摆得好看,有人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人与人之间不甚了解,初见面时看你的字,就会产生对你的初次印象。俗话说:“见字如见人。”因此,规范学生书写汉字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执教三十三年,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凡是字写得好的学生,他的语文成绩一定很不错。

有人曾说:“应热爱汉语汉字,重视汉字写字教育的作用。手写思考在其中,理念深化在其中,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应提倡重视手写,我们可以把写字看做是学习能力的奠基工程。”这句话很有道理。

中国的汉字能演变成为书法,别的文字就不行,而书法是一门艺术,能给人以美感,供人欣赏。因此,规范书写汉字与美学美育是紧密相连的。

三、有利于提高汉字的使用价值

正确地使用汉字,首先需要规范地书写,用来传递信息,来凸现语文的工具性,如果书写不规范,就会影响汉字的使用效果,同时也会闹出很多笑话。20世纪70年代,一个小学生给远在外地当兵的哥哥写信,将“爸爸上调了”写成了“爸爸上吊了”,让在外地的哥哥匆忙买火车票回家,闹出一个大笑话。这就是不规范书写汉字所造成的后果。俗话说:“一字值千金。”这话一点不假,只有规范正确地书写汉字,才能充分地有效地利用汉字的使用价值。

规范学生书写汉字意义深远,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还需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能否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正确地书写汉字”加上“美观”二字;在对语文检测时,将汉字规范美观的书写状况纳入计分范畴。

以上只是一个一线写字教师的浅见,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汉字规范 篇4

一历史的宝贵经验

对汉字进行人为规范,已经有过很长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汉字规范的工作更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进行,这些规范工作为汉字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我们对传统注意不够,对汉字的自然发展规律重视不足,那些在特定时代所产生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需要我们充分借鉴。

汉字虽然是人创造的,但当汉字体系形成后,它的发展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人为现象,而是产生了一种内在的调节机制和组织能力,并逐渐形成自己内在的发展逻辑和基本规律。这个时候,外在的因素虽然仍会发生一定的作用,但总体的发展趋势是由其内在因素所决定的。

这里所说的外在因素,是说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对汉字使用的影响,是汉字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的各式各样的表现。从汉字发展的历史看,外在因素对汉字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汉字使用范围扩大后,社会对汉字书写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书写速度的提高,必然会使字体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变异字体,草书、行书的形成就是如此。又如,文化的差异也会给汉字带来重要影响,这在居延汉简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居延汉简有些出自底层小吏之手,书写显得极为草率,异写异构的比例很大;而有些则属于宫廷文书,书写较为规整。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虽然改变不了汉字本身的系统,却能使汉字系统内部产生一些不规整现象。再如,印刷术的出现,从手写到雕版印刷的转变,也对汉字的字体风格产生了明显影响。在雕版中往往有纵向的行格线,限制了字符的横向空间,束缚了书写的左右取势,而字符的上下空间相对较为宽松,便促使字形朝瘦长的方向变化。特别是在双行小字中,这种变化表现得更为明显。久而久之,一种横平竖直、纵向略长、笔画瘦硬的刻书体逐渐形成,并最终发展为成熟的印刷体“宋体字”。其他如科举考试、石经刊刻、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等,都是影响汉字发展的外在因素。

但所有这些外因都不能越过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旦越过,偏离了汉字发展的正常方向,汉字就会通过自组织能力对偏离现象进行自发的调节。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相当多,在某个时期人们写字比较随意时,就会出现很多异写字,进而在不同的地域产生异构字,但由于汉字自身系统性的制约,异构字不可能大量地无限制地产生,也不可能一直在汉字系统中并存,汉字系统本身会进行自我调整,逐渐淘汰这些异构字,从而保持系统的简约性和字词关系的明确性。汉字的发展历史,就是汉字系统不停地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如历史上某些时期曾大量出现过通假字现象,通假字让两个形义毫不相干的字去承担相同的记词职能,造成了同词异字的问题,这种现象如果数量过多,就会产生歧义,影响传意的准确性,不符合汉字作为交际工具在表意明确性方面的要求,尽管历史上并没有专门对通假字现象进行人为的规范,但在汉字自身调节机能的作用下,通假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减。这就是说,汉字系统具有自我规整能力,当一些外在因素扰乱了汉字自然发展的规律时,汉字的调节机能就会发挥作用,将其发展方向调校到符合自身规律的轨道上来,即使不进行人为干预,汉字也不会乱到哪儿去。但是,作为人文符号的汉字,如果完全放任自流,仅靠其自发的调节,其发展过程将是十分缓慢的,而且还会造成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强调尊重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是否定人文规范的必要性。恰恰相反,人为规范可以大大缩短汉字自我调节的过程,使汉字快速回归正确的轨道,减少混乱局面给交际带来的损失。当一定时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传播的速度和信度,使得汉字的发展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时,就一定要进行人为干预。正确的人为规范是汉字自我调节的助力器,在汉字发展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每当国家进行大规模文化建设时,汉字问题就会倍受关注。因为这个时候各项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对汉字的传播速度和信度都提出较高的要求,汉字必须快速净化自己的系统,淘汰歧异现象,才能满足新的社会需求。而这一过程单靠汉字自身的调节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只有进行合理的人为干预,才能加速这一进程。秦代的“书同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面临的是“车途异轨,律令异法”的混乱局面,必须迅速进行政治文化制度的统一,才能稳定国家政权。而当时的语言文字状况则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没有规范统一的语言文字,就会严重影响政治文化统一的进程,如果只靠文字自发的规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丞相李斯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立即建议秦始皇统一文字,由政府组织开展了大规模、有计划的“书同文”运动,“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其他各国文字凡与秦国文字不同的异体字一律废止,把秦通行的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用字标准,迅速结束了汉字的混乱局面,为政治文化的统一扫清了文字上的障碍。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成功的一次汉字规范运动。

当然,人为规范只有顺应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秦代的“书同文”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小篆代表着当时汉字发展的正确方向。另外,对汉字系统进行人为规范,一定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过多地去干预这个系统,就会使汉字更不好用,反而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历来的规范都不能管死。如唐代以前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既产生了新的书体,也产生了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俗体、异体较多,文字使用呈现混乱状态。唐代大一统国家的文化复兴,使得汉字又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上层官吏和文人非常重视汉字规范,而且十分注意规范尺度的把握。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把当时的楷书字形分为俗、通、正三类。他说:“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通者,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2]他认为俗、通、正三体可以在不同的范围使用。俗文献中允许使用俗字,一般的公文中使用通字,而在更为庄重的文本中一定要用正字。这种做法不是一竿子统到底,不是一概地排斥俗字,而是很好地区分了规范的领域,恰当地把握了软硬规范的尺度。所谓硬规范,就是在特定领域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只要属于这样的范围,就得无条件地服从。当在特定领域制定了硬规范以后,就会对其他不能进行硬规范的领域发挥影响,因为硬规范层面是主流的东西,是强势文化,这个层面的文本一定会对其他层面的文本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这种影响就是所谓的软规范。

历史告诉我们,对汉字进行人为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汉字规范必须遵循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把握好规范的尺度,必须分清哪些地方必须是硬的,哪些地方需要用软的,既不能撒手不管,又不能一统到底。只有合理有效地运用人为规范这个杠杆,才能更好地促使汉字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当代的社会需求

新《字表》的制定,必然面临两大现实问题,一是半个世纪以来的汉字规范,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一是新的社会形势变化,为汉字规范提出的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去应对。前者表现为个别规范措施与汉字发展规律不尽一致,主要是科学性的问题;后者表现为如何使人为规范更好地满足新的社会需求,主要是社会性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在汉字整理与规范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相继制定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12月)、《简化字总表》(1964年5月)、《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1月)、《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1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3月),对社会用字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推动了我国教育、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些汉字整理与规范工作过多地照顾到了短期的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汉字的内在规律。例如,在简化汉字的过程中,过分追求字数和笔画的减少,较多地采用了同音替代、草书楷化、偏旁类推等简化方法,破坏了部分汉字的理据,降低了部分汉字的区别度,给汉字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创伤。前面说过,汉字系统本身对通假字具有排斥作用,汉字符号表意的明确性要求尽可能减少通假字现象的存在,而同音代替实际上就是新造的“通假字”,这是与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相矛盾的。草书楷化的适量采用,影响还不算太大,因为这只是单个字的简化问题。但偏旁类推的问题则要严重得多,这种方法把本来个别的问题扩大化了,对汉字的理据性、系统性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另外,由于研制者认识的分歧和当时技术条件的局限,上述字表之间也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如“”字,《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作“并”的异体字处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又作为规范字收录。“”字,《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作“绸”的异体字处理;《简化字总表》简化作“”,视为规范字。“”字,《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作“扬”的异体字处理;《简化字总表》简化作“”,视为规范字。即使同一字表内部,也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如《简化字总表》将“像”简化作“象”[3]胡乔木早在1986年就曾预言:“客观地说,过了十多年后,由于汉字信息化要求超高速准确识别,现在简化字以至繁体字中某些过于近似难以分辨的字仍然是必须改变的;有些很不合理的简化字如不改变亦很难希望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接受。”[4]大家经常举“设有”和“没有”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酒店设有包间”和“我们酒店没有包间”,所传递的信息可谓大相径庭,而这样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带来误会的几率会大大提高。另外,汉字进入计算机后,会对汉字规范提出新的要求。机器带有强制性,人机关系不同于人人关系,人人关系是人文关系,而人机关系则是半人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自然科学的东西。这些都是当今的汉字规范所必须面对的新的课题。

更何况,汉字早已越过国界,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一种带有国际性的社会交际工具,这就使得汉字的社会性带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也使得协调汉字社会性和科学性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王宁先生曾反复论述了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她认为:“在考虑到不同社会领域的要求后,科学性与社会性二者应当互相制约、并不矛盾——汉字客观规律的形成与它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而社会对汉字的人为调节,无论如何不能违背它自身的规律。我们应当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世纪以来汉字规范的实践,并且做好新的规范汉字表的研制工作。”[5]汉字规范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信息社会本身的诸多问题,涉及国家从大到小各个层面的事务,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要求这么严格,有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汉字规范的科学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但科学性并不是与社会性完全对立的,科学性本身就带有社会性,社会性又不能违背科学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合理地把握和利用这样的切合点。

三 《字表》的科学理念

回顾汉字发展和汉字规范的历史,审视现实社会用字的诸多问题和新的要求,《字表》的研制更应该站在当代的历史高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充分尊重汉字自身构造、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充分照顾汉字应用的实际,广泛听取语言文字学家和各相关领域的意见,认真考虑不同层面的软硬尺度问题,尽可能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提高现代汉字规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一定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以不违背汉字的自身发展规律为根本原则,尽量用辨证的思想来对待汉字这种既有科学性、又有社会性的人文符号。

(一)辨证处理保持稳定和适应发展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但也都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汉字也是如此,字形也好,字体也好,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变化的脚步;但作为大家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汉字又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变化太快,必然会引起交际的混乱。这种稳定与发展、规整与变异的矛盾,在常用字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常用字是最需要稳定、又最容易变异的字集,是汉字规范的重点。说常用字最需要稳定,是因为这部分字使用度高,信息量大,承担着99%以上的交际任务,如果这部分字不稳定,交际的效能就会严重受损;说常用字最容易变异,是因为这部分字普及率高,使用者多,最容易产生个性现象,而个性现象的不断积累,必然带来较大程度的变异。因此,对于常用字,我们更应该运用规范的手段,控制其变易性,保持其稳定性,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度。

保持汉字系统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又不能忽视汉字的发展趋势。《字表》的制定是为现代服务的,体现的是现代汉字的相关规范,这个性质必须坚持。例如,口语用字和书面语用字的问题,是《字表》选字时将要面对的一个重要判别标准,这个标准将会影响到一部分字是进来还是要出去。在汉语的非基本词汇层面,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在风格上有很大区别。书面语词汇大部分来源于文言雅语,口语词汇则多来源于方言俗语。书面语词汇相对较为稳定,口语词汇则更容易发生变化。汉字是记录书面语的,因此在协调这两类词汇用字的关系时,理应优先考虑书面语用字,因为不管在教育领域还是在社会应用方面,我们都提倡使用雅语,提倡词汇的相对稳定。但口语用字也不能完全不考虑,因为普通话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吸收一些方言俗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一些通俗性读物的广为流传,网络语言的广泛应用,更是加快了这样的进程。既然方言俗语能够进入普通话,就有书面化的可能。因此,《字表》应该在坚持雅言优先的前提下,酌情收录那些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普通话且频率较高的口语用字,以满足描述口语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文言色彩过于浓厚、与现代社会距离较远的书面语用字,则应该排除在外。这样,《字表》才能在保持稳定的同时,真实反映现代汉字发展的实际。

能否妥善处理保持稳定和适应发展的关系,是《字表》成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一些学者片面强调稳定的重要性,主张对于过去一些既成事实的字表,尽量不要去改动。殊不知,过去有些字表所出现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对稳定性的认识不足。如谈到汉字简化的问题时,史存直先生说:“汉字简化运动并不是从解放以后才开始的,解放以前就有过相当长的历史。所谓‘手头字’运动不外也就是汉字简化运动。汉字的繁难是稍有头脑的人都清楚的。问题在于文字有社会性和历史继承性,要简化只能局部地、逐步地简化,不能一次简化得过多,一次简化得过多就会引起混乱和脱节。文改会最初对简化汉字所定的方针是‘约定俗成、稳步前进’。这个方针也是大家一致同意的。所谓‘约定俗成’,无非就是承认长期以来经群众制造出来的所谓‘俗字’的合法性罢了,可是文改会到后来却忘记了这个方针,搞了所谓‘偏旁类推’的办法,突然之间就制造了大量的简体字。试问,在历史中形成的‘俗字’曾经采用过‘偏旁类推’的办法没有呢?没有。”[6]在大量简化汉字的同时,为了减少字数,当时的文化部和文改会又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整理异体字的工作本来是件好事,历史上也有不少宝贵的经验。但问题在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所谓的异体字概念是不严格的,一些具有无法替代的义项的字,也被作为异体字取消了,使得其原有的职能没有能够完全保留下来。这些不合理的人为干预,对汉字的自然发展规律和汉字的稳定性产生了不良影响。今天,我们如果仍然不加区别地去“稳定”这些已经破坏了稳定的东西,我们的规范工作就将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字表》需要根据几十年来的用字实践,对原来的一些字表进行重新审视。

(二)辨证处理字量的客观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规范字量的多少,是《字表》研制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从理想的角度看,好像是越多越好。其实不然,规范的量过大,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前面所谈的类推简化问题,是对汉字自然系统的破坏;但考虑在通用字层面已经进行了类推,就必须保持通用字内部的一致性,如果在通用字层面有些类推,有些不类推,那就更加混乱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限扩大规范的字量,就等于使类推简化无限扩大,这样对汉字自然系统的破坏就会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规范的字量又不能太少,太少了信息处理就不够用。因此,合理确定规范的字量非常重要。

字量的确定,要考虑通用度的问题,规范也只能在通用的范围内进行。通用字到底应该有多少,是要有客观依据的,不能凭人的主观臆想,必须建立在科学统计测查的基础之上。基础语料的选择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标准:(1)有足够的语料规模;(2)语料有足够的年代跨度;(3)语料内容广泛,不同领域语料平衡。目前,《字表》课题组所选取的基础语料是国家语委9100万字符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从该语料库的规模和多方面的平衡性来看,据此得出的字频统计和覆盖率统计数据,应该能够反映现代汉字使用的基本实际。为确保基础语料库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度,课题组同时采用北京语言大学3.5亿字符的现代新闻媒体动态流通语料库和《字表》研制组建立的404万字符教育与科普综合语料库等进行核查。这种利用多个数据库相互参证的做法是十分科学的,由此得到的统计数据,完全可以作为确定通用字量的客观基础。

但问题在于,只有客观基础是不够的。由于汉字自身和汉字使用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我们不可能依靠一个或几个语料库就可以概括所有的用字现实,因此,机械地按照统计数据进行一刀切,看似客观,其实是不科学的。虽然我们可以从汉字覆盖率的数值坐标上清晰地看到,哪里是最小稳定点,哪里是最大稳定点,但我们并不能够将这些点作为划分通用字及其内部分级的绝对界限。对于边缘地段的字的进出,必须进行人为干预,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加以甄别。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出的字量既符合客观标准,又兼顾人文特点。

(三)辨证处理专业领域与全民用语的关系

由于信息化带来的用字量的扩大,《字表》如果只局限在基本通用字的范围,虽然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用字的需要,却无法解决特殊领域的用字问题。因此,有必要补充一些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殊领域用字。《字表》需要在基本通用字之外,适当增加姓氏人名用字、地名用字、科学技术术语用字以及中小学教材文言文用字,以此作为准通用字表,从而有效解决这四个领域中信息处理的缺字问题。

有人对准通用字表的增加持怀疑态度,认为准通用字都是专业领域用字,而规范字表必须强调全民性,没有必要去为这些特殊领域制定规范。我们认为,准通用字的收录,与整个字表的全民性并没有矛盾。因为这些看似属于特殊领域的用字,其实也都具有上升为全民用语的可能,或者早就成为了全民用语。人名用字好像是个人的问题,但试想一下,现代社会中有哪一个领域不和人名打交道?一些不规范的人名用字带来了多大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一个人名用字专门下发了《关于“”字使用问题的批复》?这些都说明,人名用字已经由个人问题转化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其他如姓氏用字关系着民族血缘文化的传承,地名用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广泛流传,科技用字伴随科学的普及而进入日常生活,部分文言用字也因为进入基础教育领域而经常使用。因此,准通用字表决不是专门为专业领域服务的,而是对基本通用字的必要补充。

作为国家规范,《字表》将要面对的是全国各阶层的使用者,大家的文化水平不同,交际范围有差异,对汉字的使用要求也必然不同。因此,在增加了准通用字之后,要考虑如何对《字表》进行合理的分级,以便更好地照顾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从而提高《字表》的实用性,增强《字表》的亲和力,使之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语文生活。《字表》的基本通用字可参照覆盖率的最小稳定点,划分作一、二两个等级:一级字表主要面向基础教育用字,二级字表与一级字表一起构成面向全社会的基本通用字。准通用字全部归入三级字表,主要满足社会大众对专业领域用字的需求。三个等级的划分,将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分布,既能客观反映汉字系统内部的分布规律,又可以充分体现汉字规范的层次性。

总之,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经验,以及当代汉字规范的具体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对汉字进行人为规范,必须具有科学的理念和辨证的思维,既不能脱离历史,也不能回避现实,更不能违背汉字发展的自然规律。科学的人为规范,应该顺应汉字自然发展的方向,凝炼其内容,缩短其过程,使汉字系统更快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果不顾汉字的自然发展规律,一厢情愿地另搞一套,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越整越乱。

参考文献

[1]王宁.论汉字规范的社会性与科学性——新形势下对汉字规范问题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71~179.

[2]颜元孙.干禄字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裘锡圭.谈谈汉字整理工作中可以参考的某些历史经验[J].语文建设,1987,(2):3~6.

[4]胡乔木.乔木文丛——胡乔木谈语言文字[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3~358.

[5]王宁.再论汉字规范的科学性与社会性——关于制订规范汉字表的思考与建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6,(4):2~11.

规范汉字 篇5

规范汉字,是指传承字和经国家有关部门整理简化的字。所谓传承字,是指历史沿袭下来,如今仍通行的汉字,既不属于简化字,也不属于繁体字,如“人、山、川、日、月、水、火”等字。简化字包括《简化字总表》里的全部简化字,不包括已经简化了的繁体字、被淘汰了的异体字。

简化字是繁体字的对称。同一汉字,简体比繁体笔画为少。简化汉字,在古代是汉字形体的自然演变,到近代是字形的有意识的改革。早在20世纪初,许多文化界人士就大力主张简化汉字。他们认为:“文字本是一种工具,工具应该以适用与否为优劣之标准。笔画多的,难写、费时间,当然是不适用。笔画少的容易写、省时间,当然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有组织、有领导的搜集和整理研究,于1956年1月28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从而确定了简化字的合法地位。1964年2月24日,国务院又批示:《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用做偏旁时,也同样简化。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这个批示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注: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调整了8个字:象-像,迭-叠,复-覆,了-了,罗-啰,仇-雠,余-馀-馀,只(只、只)〕。《简化字总表》中收录的简化字就是现行的规范简化字。现行规范汉字适用于现代汉语。《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了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律地位。规范汉字在全国得到普及,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用字的主流,并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需要说明的是:1977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由于这个“二简方案”很不成熟,缺乏群众基础,国务院已于1986年明令废止。所以,规范汉字是不包括“二简方案”中的“简化字”的。但不能不看到,“二简字”留有“后遗症”,除了手写的以外,那些采用合并简化的“二简字”,在媒体上还时有出现,应予以纠正。像下面这些字都要加以区别,不能混用:桔-橘,帐-账,黏-粘,拼-拚,咀-嘴,肖-萧,闫-阎,兰-蓝,予-预,欠-歉,令-龄,邦-帮,迂-遇,交-跤,扇-煽,付-傅-副,杆-秆-竿。

二、限定繁体字、异体字的使用范围

文字应用的主要领域,如学校的教育教学用字、出版印刷用字、影视屏幕用字、政府公文用字等都要使用规范字。只有在特殊情形下允许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规定:“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至于公共场所用字,国务院李lanqing副总理在底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发表的书面讲话中明确指出:“所有公共场所的标牌、宣传标语和广告、霓虹灯必须用语正确、文字规范、字形完整;其中手写字提倡写规范字,但中国文字也是一种书法艺术,不必苛求。手书的店名凡使用了繁体字的,应当在明显的位置再配放用规范字标注的店名,以便公众识别。”

三、汉字字形规范

长期以来,我国印刷用字字形不够统一。同一个字常常有几种不同的笔画结构。为了消除印刷物上的字形混乱,减少初学者阅读和书写的困难,需要使汉字印刷体的字形趋于统一。196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这个表既是印刷字形的标准,也是写字教学的标准。

当前,计算机用字不符合国家汉字字形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像下列圆角字,右边的都是不规范的字形,左边的才是规范的字形:

为了实现计算机汉字库字形的规范化,除政府有关部门需加强管理监督外,从事计算机汉字字表设计、制作和软件开发的单位及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已颁布的字形标准;计算机用户要选用字形符合国家规范的字库。

四、纠正文字使用方面的不良现象

规范书写汉字工作亟待加强 篇6

比赛过后,办公桌上堆放着由各班送来的内容不同、大小不一的一沓沓学生作品,咋一看,每份都十分干净整洁,还浸透了语文老师的不少心血:选择内容恰如其分,书写形式按班统一;不仅是一次磨练熏陶,更是一种展示升华。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是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的。联想到以往作业展览时的境况,确实为如今学生的进步欣慰,心中情不自禁的涌起一阵欣慰:提高书写水平指日可待!

然而作为评委负责人的我,面对一份份作品,反复对比参看,几经挑拣筛选,却怎么也寻觅不到中意的。在近二百五十份作品里,几乎没有一份是完美无缺的——不是基本笔画写不正确,就是偏旁部首写不到位,不是大小长短写不匀称,就是间架结构出现偏差;要么孤僻单调,要么硬性组装;要么搭配不合理,要么拼凑不和谐……倘若仔细对照各自语文课本中的楷体内容,则大多似是而非,难以定优。无奈之下,只好与同事们一起,来了个矬子汉里挑将军,才勉强挤够了“优胜者”名额。

要说,每张作品都能显示一股认真劲儿,可是,为什么书写得如此不尽人意呢?笔者经过再三思量,认为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1、电脑的迅速增多,淡化了人们对规范书写的认识。

随着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日臻完整,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日俱增,电脑势必走进千家万户。毕竟是高科技产品,已被人们愈来愈认知。因而家长忽略了对孩子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查看孩子家庭作业时,只管完成与否;辅导孩子学习时,坚持做对即可。至于孩子书写的情况如何,从来不作为重点对待——家长忙碌一天,的确劳累,再去细究孩子,有些力不从心;况且认为,字写得好懒是老师的责任,全拜托他们了。再说字写得好坏无关大局,将来确实需要,用电脑打印不就妥了!

语文老师则由于班额过大,学生过多(有的是包班,有的是复式班)很容易顾此失彼:批改作业时一目十行,重量不重质;辅导学生时,以点带面,不够详尽具体;指导书写时,仅仅处理错字,根本不关注字写得是否规范;板书时,往往以自己的习惯为标准,(当然也有“龙飞凤舞”“奋笔疾书”者),有时课堂上遇到生字,就以“小组合作探究”为由,让学生去自学,至于字的偏旁部首更无从谈起。

而学生对书写汉字的兴趣本来就不是太浓,加上每个汉字绝大多数是由几个部件组合而成,不好写,不好记,写不对,写不美。于是,便在应付中完成着每天的各类作业。可想而知,那作业上的汉字能规范吗?于是学生便总把书写水平的提高寄托在电脑上——即使现在家里没有,将来总会有的嘛!

2、社会的责任不容忽视。不计其数的文化宣传广告标牌,冲击了人们对规范书写汉字的欲望。

首先,在伟大祖国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领土内,无论固定物体还是运动物体上,汉字随处可见,作用举足轻重,这是铁的事实。但是,仔细回想一下,有多少万分之一的字体是和学生天天接触到的课文上的楷体字是一致的?恐怕很难找到具体的参照物吧!为了追求金钱的巨增,赢取高额的利润,吸引国人的眼球,彰显企业的实力,策划者可以不惜重金,以“醒目”、“显眼”为宗旨,大肆宣传、炒作,创意出奇形怪状、别具一格的巨幅图片、版面。就连密如蛛网的各类公路两边的交通警示牌,也如出一辙,根本没考虑过各种字体对小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文具跟不上。本来,按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起必须使用钢笔书写,由于市场上,特别是学校门口的小商店里,出售的五花八门的水笔或签字笔多得惊人,使用起来较钢笔得心应手:不用另买墨水,省去了往笔中吸水的麻烦,美观且便宜,提笔即可写。相比之下,钢笔很难吸引小学生,主要是书写着不得劲,很容易把手弄脏,价格又贵许多。因此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高年级学生现都用水笔,这就给正确书写汉字无形中制造了障碍:点、横、竖、撇、捺、横钩、弯钩、横折折钩等,最基本的笔画根本无法写到位、写准确。致使规范的书写汉字,成了小学生望而却步的事情,逐渐形成了望洋兴叹的心理,感觉真正写好汉字是望尘莫及,想成为书写之星那是望梅止渴。

3、学生书写汉字不规范,教师责无旁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写汉字,语文教科书里说得清清楚楚,讲得明明白白:只要出现一个新的笔画,都要强调其书写方法,从起笔到落笔都一目了然的示范在课本上;每个生字也是如此,由哪些笔画构成哪些部首,再由哪些偏旁部首合成了这个生字,每部分所占整个字的比例各是多少在田字格里一一展现;汉字的间架结构体现了其世间文字独一无二美丽的外观——方框形;笔顺更是快速准确写好汉字的关键。这一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都是小学低年级段完成的,中高年级继续予以强化巩固。这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认真遵照执行。

实际上,现在的教师对此做得如何呢?实在是难圆其说啊!课堂上确实讲解了,板书了,强调了,课下批改作业时,不全是甚至根本不是面对面批改;辅导时,指出了某一笔画、某个字该怎么写,却没有把工作做细致,做具体,做详实,做到位,没有做到个个过关。而是一看作业整齐干净,没大错误,比较美观,便给批上时间、等级。久而久之,学生则以“干净、没大错误、好看”为标准,以快速完成任务为目的,以博得老师的鼓励表扬为满足,以只要把汉字能写下来为底线,进而“天天向上”。至于笔画的正确,笔顺的先后,结构的匀称,书写的规范等,师生大可不必细究,两厢省事,何乐而不为呢?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解决办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兴趣。

1、全社会都应提高规范书写汉字的认识,进一步掀起书写汉字的热潮。无论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或者是公益广告、商业标牌等各类信息,都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其重要意义——汉字毕竟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只有完善地传承,才能无愧于先人。只有规范地书写,才能使其发扬光大。从而,让世人对汉语言文化永远刮目相看。

2、相关部门要严格文化市场,对不规范的广告,对有错别字的宣传品,给予从重处罚,以此增加汉字的影响力,捍卫汉字的尊严。

3、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再密切些。家长在看到学生写汉字时,务必要耐心诱导,认真指点,坚持始终。不能想起一阵子:或忽冷忽热,或虎头蛇尾,或有始无终。无论哪一科作业,只要涉及汉字,就要求孩子一丝不苟的完成,万万不能用整体美否来衡量其优劣。并给予无原则的褒贬。要有高远的境界,开阔的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以期培养孩子的规范书写习惯。

二、学校是规范书写汉字的主阵地,正确引导非常关键。

1、教师在教学中,要牢记《大纲》中的写字要求,按教科书中的标准,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书写,全力以赴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在班上多搞些书写比赛活动。其实,每一次作业,都是一份书写试卷,关键是看教师的重视程度。不仅要交给学生书写汉字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各种笔画的书写要点,更要突出强调每个汉字的起笔、落笔,共有多少画。特别要关注书写的规范性,各类结构的字形:左右、上下、左中右、下中下、半包围、独体字等,都应在田字格内板书出来,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写一个没看清楚就写两个、三个。还可以用儿歌、顺口溜的形式,把笔画较多的汉字拆开记忆,再拼起来成字,这对教师并非难事,可对学生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教师的板书始终影响着学生的书写,一定要注意规范。

语文教研组要多研讨一些调动学生书写积极性的校本工作,让那些已尝到书写乐趣的学生“现身说法‘,展示特长,对规范书写汉字望而生畏的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能看到曙光,紧追不舍。

学校在日常工作中,要有计划、分步骤地举行不同形式的书写比赛,经常不断的评比展览作业,利用校园牌面,张贴或悬挂书写优秀作品,以此激发学生对书写汉字的兴趣。

小议汉字书写规范 篇7

但在电脑普及和人心浮躁的当下, 中华儿孙少了一份对汉字书写应有的珍视, 且汉字读写能力正在日趋退化。《汉字英雄》中语文教师非但没能帮助学生过关, 反有误人子弟的情况, 让很多人为之汗颜。《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认为:“对母语和汉字缺乏敬畏之心, 没有爱惜之情, 是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培养成写字的爱好和习惯。”由此可见, 在学校教育中营造一个正确和熟练使用汉语的氛围, 尤其加强汉字文化传承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首先要从写好规范字做起。笔者认为, 规范学生汉字书写需要从细节抓起, 并持之以恒。

一、规范学生“双姿”

正确的握笔和书写姿势是规范书写汉字的前提, 但养成学生良好“双姿”却非易事。我深入细致地观察了所教学生的执笔姿势和书写姿势, 发现近70%的学生存在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眼睛离书本太近、笔杆握的过低、全握笔杆垂直写、笔尖朝后写、扑在桌子写、歪着头写、躬着背写、本子左转90°写等。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规范书写, 更会对学生的正常成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双姿”, 我将学生中不正确的姿势用相机拍下来, 展现在多媒体上, 形象地让其对比反思。我还把正确执笔和书写姿势的要领编成学生易记忆的歌谣, 每每在写字之前让学生对着手中的笔先吟诵一遍, 并对照着一一规范自己的“双姿”。在学生提笔写字时, 我多多鼓励, 时时提醒, 常常监督, 持之以恒, 把“双姿”习惯规范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手中, 让他们时刻牢记提笔即注意的良好习惯。正确“双姿”的养成须贯穿在整个中小学写字教学中, 不容许有片刻松懈。

二、规范写字笔顺

中小学学生书写中一大问题就是笔顺颠倒, 如应该先写的笔顺后写, 应该后写的笔顺先写, 而笔顺是否正确关系到书写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坏。写字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应当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笔顺规则, 并补充一些特殊的规则, 编好笔顺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对于笔顺易错的汉字, 教师要在学习时单独指出强调。众所周知, 汉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 它的结构和笔画都蕴藏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对于一些汉字, 我们可以引进字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笔画。如纠正“帽”字时, 我告诉学生:“上面的缺口框是帽子的象形, 下面的两横象征着帽子里面的头发, 下面的目是眼睛, 两横不封边才能把帽子戴在头上”。又如, 讲解“乃”字时, 教师可以引入“乃”字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明白撇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应当后写。

三、规范汉字布局

汉字形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 字形优美, 讲究章法布局和间架结构。要想把一个汉字写得优美, 就要注意这个字的笔画长短比例以及各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初学写字时用田字格和九宫格, 就是充分利用格线来认识和把握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和布局特点。

汉字的笔画粗细较均匀, 变化不太大, 在书写汉字时要眼、脑、手并用, 注意它的结构布局。书写一个汉字前, 我们应先观察, 看一看它的起笔、收笔的位置已经结构安排, 并认真揣摩, 找出规律, 以确定这个字的形状。这个观察的过程一定要仔细, 要烂熟于心, 这样才能记得牢, 写出来的字才优美。一般来说, 观察一个字结构布局要纵向、横向观察, 纵向观察大多取竖画, 以竖画为界分左右, 横向观察大多取横画, 以横画为界分上下。对初学者来说, 观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们很难找出这个字的布局规律和书写要点。加之, 田字格和九宫格各有优劣, 只用其一, 一些字不好分出布局规律和书写要点。所以, 我赞同在教学书写时因字而异采用田字格或九宫格, 引导学生在格中指出布局规律和书写要点。“小”字荐用田字格, 起笔竖钩写在田字格中间的竖线上, 左右两点要落在田字格中间的横线上, 教学时只要把竖线和横线一画, 学生就可以容易地把握“小”字的布局规律和书写要点。“列”字荐用九宫格, 左边的“歹”中心落实在中间左竖线上, 右边的竖钩写在中间右竖线上, 中间的短竖写在正中格里。

当然, 两种字格混用, 容易造成学生记忆混乱。对此, 教师可以采用画辅助线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布局规律和书写要点。如教学“首”字, 沿“首”字中的“目”字画两竖线, 提醒学生“目”及上面的点撇要等宽。

四、加强笔画练习

笔画练习是汉字书写的基本功。尤其是小学生手部肌肉发育尚不成熟, 手腕力道不足, 书写时字写不平直、舒展, 所以在日常要引导学生进行笔画练习。要想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笔画的用笔方法, 就要求教师对笔画的起笔、运笔和收笔的要点进行详细解说, 反复地板书示范, 必要时要手把手地教。对于书写来说, 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要写。学生应多多进行笔画练习, 力争横竖要直如线, 撇捺钩要弯如弧。即使一开始写不好也没有关系, 笔画练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关键在于坚持, 这样才能练出指力、腕力和手感。指力、腕力、手感一旦形成, 书写起汉字就可以运乎于心。

汉字规范 篇8

1.文字处理的机械化时代的几百年和电子时代的头三十年,铅字始终是文字处理设备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件。我们把机械化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头三十年合称为铅字时代。西方的铅字时代,恰好是西欧摆脱近千年的愚昧、黑暗中世纪,开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创建近代科学,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血腥的世界性殖民扩张的时代。中国的铅字时代的开始恰恰是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的时期,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2,3,4,5]。2.铅字在近、现代英文文字设备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3.铅字是汉字的克星。在使用铅字条件下,汉字无法达到英文那样的高效、便捷。4.铅字迫使汉字进行改革。5.铅字迫使汉字减少字数和减省笔画。6.汉字改革其他要求的提出。7.与汉字改革关联的社会思潮。8.铅字时代汉字改革的合理主张和过激言行。

二、汉字信息处理已经成功实现了电脑化,在多方面开始展示出比英文、汉语拼音更优秀。汉字改革的根据不复存在(仅存摘要和小节标题)

1.短短二十多年的神奇跨越。从1973年到1994年,748工程20周年,改革开放16周年的时候,汉字信息处理已经成功淘汰了汉字机械打字机,淘汰了汉字四码电报,淘汰了铅字排版、印刷;国际有关机构承认中国为已经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汉字信息处理实现了从手工操作、低水平的机械操作跨越到高速、自动、智能的电脑时代。汉字继续简化、拼音化的需求已经不复存在。2.汉字字量庞大可以不再带来严重弊端。3.电脑时代的汉字字形简化不再具有重大意义。4.繁、简体汉字的操作差异显著弱化、淡化,电脑使繁体汉字变得几乎只剩下优点了。5.作为信息社会基石之一的汉字技术标准字符集。[6,7,8,9,10,11]

三、电脑新时代,呼唤对产生于铅字时代的文字改革政策做适当调整,以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需要(仅存标题)

四、《通用规范汉字表》是用铅字时代方法制作的产品,是思想停滞在铅字时代的明证

1.《通用规范汉字表》完全不理睬汉字已经电脑化这一重要事实,无视于当代全新技术环境

(1)《通用规范汉字表》完全不理睬现行的汉字编码字符集标准,包括国家强制性标准;只字不提作为中国信息化基石的GB2312-80 (含汉字6763),GB18030 (含汉字27484);没有交代《通用规范汉字表》有没有外字,有多少外字,有哪些外字。如果有外字,那就带来修改字符集标准,补充设计字形字库,修改输入法及相关软件等一系列问题。《通用规范汉字表》制定者一再宣称“全面继承已有的规范化成果”,“整合和优化了已有规范”,“从古到今规范化的最好一次搭配”。但在他们列举出的已有规范中,只包括:异体字整理表(1955),印刷用通用字形表(1965),简化字总表(1964,1986)以及常用字表、通用字表[12]。

(2)《通用规范汉字表》似乎不了解:在新时代,《通用规范汉字表》不会再像铅字时代那样仅仅涉及“人”(汉字使用者),也一定要涉及“机器”(涉及汉字处理、传输、存储的各类机器)。这“人”和“机器”都有十数亿或数十亿众。“人”只要知道、了解、懂得《通用规范汉字表》即可,而机器则是在技术标准约束下运行的。当《通用规范汉字表》没有变成(或者物化为)相关技术标准的一部分时,没有变成(或者物化为)相关的控制软件时,那《通用规范汉字表》对“机器”就是毫无价值的一纸空文;而如果《通用规范汉字表》没有可能变成(或者物化为)相关技术标准的一部分时,《通用规范汉字表》对人也同样是毫无价值的一纸空文。

(3)《通用规范汉字表》似乎不了解:信息时代不仅每日产生大量纸质的印刷品(书、报、刊等等),也同时产生同样数量甚至更大数量的数字化电子文档。纸质的印刷品上文字的某些不统一、矛盾,诸如字形改变,繁简体误用,正异体误用等等,只要阅读者有必要知识,便不会造成大的事故。而电子文档的机—机交换、传输、控制,或人—机检索,类似纸质印刷品上文字的那些不统一、矛盾,就会造成面目全非的差错、混乱,严重降低效率,甚至系统瘫痪。

(4)汉字处理已经在1994年基本成功地淘汰了机械打字,淘汰了四码电报,淘汰了铅印、铅排;中国的汉字网络已经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汉字电脑化信息处理,不再落后于英文,开始显示自己的优越性。《通用规范汉字表》似乎完全没有看到这些巨大变化。

2.不认识新时代文字规范有了新要求,产生了新形式

(1)汉字编码字符集技术标准是信息时代文字规范的新形式。在美国,Ascii字符集支撑、保障了英文文字处理的电脑化。使众多厂商生产的大量产品能够统一、协调完成文字的输入、处理、传输、存储、转换等等。之后各拼音文字国家参照Ascii字符集制定各种文字的编码技术标准。最早推出汉字编码标准的是日本,中国比之晚两年推出GB2312—80 (简称基本集)。基本集保障了中国电脑化初期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有序、协调发展。

(2)汉字编码字符集技术标准是信息时代文字规范的高级形式。编码字符集还是信息时代文字规范的高级形式。汉字或字母,只有被收入字符集标准,才能实现计算机处理;没有被收入的就是外字。通用字也好,常用字也好,基本集没有的就是外字,就不予理睬。就此而言,可以说“基本集”比任何字表都高级,都重要,都“权威”。

(3)国家语委不承认汉字编码字符集是一种国家规范。基本集是由青年科技工作者牵头设计的,也吸收了国家语委专家参与。它的适时推出保障了中国汉字电脑化进程的有序进行,功莫大焉。后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编码标准,包括中、日、韩统一,繁、简体统一的,能在中国两岸四地通行的版本。所有这些标准制定都吸收了国家语委专家参与。但国家语委看来只是参与,并不重视,甚至不那么愿意承认它。《通用规范汉字表》只字不提任何技术标准字符集,在他们开列的全部已有规范文件里只有国家语委自己搞的字表。主管国家语文工作的人不承认国家现行的、法定的、强制性的文字规范法规,实在令人不解,令人惊讶,令人忧虑。

(4)国家新时期语文规范化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制定、公示是一个明显实例。这其实不是第一个实例。类似例子至少还有:①在给六个新元素命名时,名词委提出新造六个汉字,经过国家语委讨论同意,在有关刊物公告。事情似乎就全部完结。使用者怎样用这六个字?它们增补到哪个字符集?如何输入?全都没有下文。②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是1988年制定公布的。哪些字出现在基本字符集里?哪些没有出现?没有出现的怎么办?这对使用来说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没有下文。

3.《通用规范汉字表》本该对铅字时代产生的简化字总表有所调整、改进,对公众期待的简化过程里的明显失当做些补救,而结果太令人失望。《简化字总表》发表于1964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工作总结性成果,也是铅字时代中国汉字简化工作总结性成果。它自然带着铅字时代的特征和局限,带着某些拼音化思潮的印记。当时一些专家把简化看作是“治标”,拼音化才是“治本”;简化只是拼音化的准备。这些思想伤害了简化方案的细致、周到、严谨。推崇语音,贬低字形的西方文字理论,导致同音替代的不当使用,这为后来简繁转换带来许多麻烦。1986年10月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时,汉字电脑化已经在所有关键问题上获得突破,汉字复兴前景一片光明。中央已经决定通过更名废弃“文字改革委员会”名称;废止《二简》,同时指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当时如果能够看清:铅字时代行将终结,电脑时代即将到来,重新发布的就将是一个基本修正、较为完善、与新潮流较为合拍的新表。回顾历史,深感遗憾。但今天,看到《通用规范汉字表》时,新的忧虑就取代了昨日遗憾。今天《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制定者不是还没看到铅字时代已经终结,电脑时代早已到来了吗?规范字表继续简化汉字(新类推出265个新简化字),继续贬低繁体字,基本不恢复。解说称“花费代价太高”。难道真不知道:现今通用的国家强制技术标准中,与简体字对应的繁体字是已经设计好了编码,字库也已经设计好,并已经成功用于繁体字版本的印刷。可以说:繁体字这道菜,其实已经烹制好,不必再花钱买原料,也不必要再花时间加工烹调,只要允许下筷子就行了。何有“花费代价太高”之事?具体分析可知:恢复五百多繁体字(解决简→繁的“一对多”约100左右,把“言、食、金”三个偏旁的类推简化取消,计413个,总计五百多)肯定比那“44个字形微调字”可行性大得多。

汉字简化总表中存在缺欠,这是事实。这是许多充分肯定汉字简化的人也不否认的。文献[11]的作者认为汉字简化成绩是主要的,“有无量功德,可以不吝讴歌的”。可是他也还是列出简化中的如下问题。①加剧了汉字内部系统性的破坏。②繁简体不能一一对应,给繁简体转换、交换带来许多麻烦。③类推简化缺乏章法。④影响了汉字书法艺术。

五、汉字电脑处理知识缺乏带来了诸多误解,导致诸多判断失当

看来这是《通用规范汉字表》设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通用规范汉字表》本身,从制定者的解说[12]和相关著作里,我们惊讶发现了许多由于缺少基本常识而形成的误解,以及由之而来的失当判断。例如:

(1)关于汉字字库和分辨率。“西文是8×8点阵就能表示一个字母,我们要15×16,可是我们的6763个汉字里还有一百多个字不好处理”;“低阶字库无法表达笔画多的汉字”;“汉字字库比英文大得多”:这几点当作是汉字必须继续简化、繁体汉字不能恢复的理由。此次在解答群众质疑时也这样说过。在国家语委领导、专家的不少著作里,在汉字、汉语教材中,常见类似的话。实际情况如何呢?15×16点阵汉字库主要用于汉字电脑化初期和低档产品上。1988年四通打字机就普遍使用了48×48。新世纪以来所有打印输出中已经淘汰15×16点阵,仅仅低档显示设备(如低档手机)还有所用。至于出版印刷等领域从一开头起,就使用高精度点阵。王选1975年开始设计时,按当时国产机激光设备精度(每个毫米29线)确定宋体5号字的点阵为108×108;特大号字折合56磅,相应点阵规模应为:576×576。1980年北京大学748课题组成功排印出的样书《伍豪之剑》,正文5号字,封面书名的特大号字就按上述标准[6]。

(2)关于汉字传输。有专家说:“点阵越增加,输送速度也越慢,……汉字点阵大,所以传输慢”。这句话也基本是错误的。因为文字信息传输中,除极为特别的需要外,几乎从来不传输字形的点阵信息,而只传输编码信息。这类似于四码电报中只传送四位数码,而无须传送汉字字形。而编码信息,汉字比英文简明。同样内容的英文文本比汉字文本,通常长一倍,从而汉字文本传输也就比英文文本传输至少快一倍。

(3)关于汉字存储量。有的人把“汉字字库比英文的大得多”和“一个汉字占二字节,而一个字母只占一个字节”当作在新时代汉字仍然比英文落后的证据。确实,汉字字库的消耗在1980年代真的是电脑的沉重负担。汉字BB机曾经比数字BB贵上百元甚至千元。但由于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汉字字库的消耗在新世纪已经变得微不足道。2005年初装机的微机内存,大多大于100GB(一个GB等于1024MB)。其中不妨去一个GB字节(合1024MB,足以容纳宋体、黑体、楷体等二三十种高精度汉字字信息库),视为汉字库比英文多消耗的。所剩99GB中,存汉文版将比存英文版省下一半,即省49.5GB。

(4)关于汉字字库和汉字检索。有的专家说:“点阵越增加,寻找速度越慢,……”这里所说的寻找,也就是常说的查找、检索。由于汉字字库显著比英文大,就说汉字的查找、检索比英文慢,这是不对的。同样是因为查找、检索以及排序等操作,都主要是针对字符的编码信息,而不是针对字符的字形信息。真正影响文字信息的查找、检索效率的还是编码字符串的长度。《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版和汉字版比较,英文版存储所耗费的字节个数是汉字版所耗费字节个数的至少二倍。所以在汉字版里查找肯定比在英文里查找快一倍。

(5)关于电脑打字和汉字信息传输。有语文学家说:“字母文字在电脑上可以直接传输。汉字必须经过‘中介’方能传输。不论是‘拆字编码’还是‘拼音转换’都是中介传输。这是明显的效率差别”。这里,这位语文学家把“输入”和“传输”搞混淆了。别看一个汉字的代码用两个字节,一个字母的代码只用一个字节,但传输《毛选》的汉字本还是比传输《毛选》的英文本要省一半时间。这恰恰是汉字高效率的表现。

六、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新时期文字工作

1.“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3]7。1994年以来,中国汉字信息处理已经告别了铅字时代,成功跨入电脑时代。混淆两个时代,看不到汉字处理已经成功实现电脑化的事实,不适时调整而是继续推行,甚至更激进地推行铅字时代的政策,是当今文字工作里种种弊端的根源。今天,电脑化了的汉字是中国社会日益信息化的保障和基石。还说它是拦路虎,是低效率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包袱,是不符合实际的,是错误的,是非常有害的。

百年来,主张汉字改革的仁人志士,如卢戆章、王照(汉语切音字最早的两位设计和推广人),蔡元培、鲁迅、钱玄同、瞿秋白、蒋介石、王世杰,罗家伦、傅斯年(此二人为五四运动时北大的学生领袖,曾发表激烈的汉字改革言论,后均故于台湾),毛泽东、周恩来、吴玉章等人的一生,都完完全全生活在铅字时代。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他们只能看到汉字机械化处理落后于拼音文字,无法超越时代对电脑时代做出预见。他们改革汉字的具体言论、行为,即使是正确的,也大半仅仅适合于铅字时代。进入电脑时代的我们,不能把先哲、领袖的具体言论当作教条;不能把他们留下的成果固化、神化而拒绝适时修正、完善;不能把领袖们昨日的主张当作今日的尚方宝剑砍杀持不同意见者。很可惜,毛泽东、周恩来没有看到汉字今日之电脑化,但他们保有对新技术的敏感。周恩来1971年与基辛格会谈时,见到随行美国速记员用24个键的小键盘做电子式速记。会谈间歇时立即问我方速记专家,我们能不能做出这样的速记机。还说:“好好努力,想办法把它造出来”[14]。总理的这句话,鼓励了我国的速记家,大约20年后,同样24键小键盘的汉字速录机诞生。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在观看五笔字型打字表演间歇,立即发问:汉字打字这么快,还要拼音化吗?有人说:正是这之后有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废弃和更名。我们实在应该认真学习领袖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新事物敏感、与时俱进的精神。

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发布的时候,新中国处于西方列强禁运封锁、包围孤立,自身执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年月。今天日益扩大的改革开放,港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松动、破冰、改善;华人世界团结复兴的热情空前高涨;中日韩的密切交往;海外学习汉字的非华裔人口迅速增加。汉字新的书同文呼声日益广泛、热烈。作为汉字故乡、发源地的中国内地的学者、官员,决不可停滞于铅字时代而固步不前;对新的书同文的呼声决不应该不理、不睬;对严重影响交流的“简→繁的‘一对多’”不要再久拖不决了;对于西方语文理论对汉字教育的误导、破坏不要再执迷不悟了;是到了迅速改变汉字教学(含基础教育和对外汉字教学)落后低效的时候了;上亿学童几乎只有一个汉字教学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被领导机关赞美、推行,这种一枝独秀太不够了吧,加上十个也比样板戏的个数12还少,再多加10个吧!

2.“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求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13]29“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更高要求。”[13]10,11在中国大众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的年月,学汉字是艰难的,学古代文化是更加艰难的,更不要说什么休闲、业余爱好。今天,日益走向全民小康的中国,情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更高要求。”[13]11从内地对管理宠物猫狗政策的变迁,可以看到我们的政府在应对人们要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方面有了多么大的进步。但联系到繁体汉字时,未免让人产生些莫名悲哀。繁体汉字在内地差不多一直是当作“非规范”字的。而一度执行的反对繁体字回潮,使得逃过“文革”除四旧劫难的大批牌匾,如在北京由董必武书写的数块,在新时期偏偏遭劫。南方某市的街道类似整理曾经耗费巨大。本来,内地民众学习繁体字,学习古代文化,有些人希望自己繁简兼通,这是非常正常、非常积极的好事。但这些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关心、支持、帮助。繁体字似乎远远没有得到像宠物猫狗得到的那种水平的待遇。实际上,学习、使用繁体字是中国公民的正当权利。宪法第四条说: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语言文字法第四条说: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中国内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完全中断了繁体字教育。港澳台除本地繁体字书刊外,有机会读到大量来自内地的物美价廉的简体字书刊;内地公众接触繁体字的机会少得多。一些专修文史哲的大学生、研究生使用繁体字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许多导师为此忧虑、焦急。自然,为了保持文字的统一,书、报、刊用字沿用现行做法,要改动需要采取逐步、稳妥、慎重做法。但对于公民个人的文字使用,则应该放松管制,给予较多自由、方便,并提供可能的帮助。想要自学以获得繁简兼通能力的学子们大多缺少一个好的环境。本来,今天的汉字处理技术,设计、提供一些繁简兼通辅助学习软件,是容易的,是不需要太多投资就能办到的。这些工作应该属于“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的国家责任。有哪条法规规定繁体字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字?有哪条法规规定繁体字就是不规范汉字?为什么学习繁体字似乎比饲养宠物猫狗还没有价值?还不合法?为什么普通街道里讨人厌的宠物粪便多见,而繁体字倒罕见起来?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繁、简体汉字的操作差异显著弱化、淡化,电脑使繁体汉字变得几乎只剩下优点了。今天,汉字使用者对繁、简体汉字认识、评价的差异变得更多是出于学术观点、政治情绪、个人感情、爱好、习惯等等。我们应该遵照总书记的指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难道不应该把部分个人学习、使用繁体字以达到繁简兼通的愿望、努力,当作公民的一种正当的文化需求和政治、文化权益吗?

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 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推行规范汉字”, 贯彻这一要求需要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书写汉字不仅是巩固识字、进行书面交际的重要手段, 也是体会、把握汉字的结构以及书写体式和运笔规律的必要过程。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 教育学生写好汉字, 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增强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于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热爱祖国文字, 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 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 是现代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需要研究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传承和弘扬汉字书法艺术应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纳入对广大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中。

2009年举办的面向全国学生和在华外国留学生的规范汉字书写比赛, 有1千多万学生报名参赛,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组织了比赛, 规模和影响空前。这是一次对规范汉字书写教学成果的检验, 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和创作者。比赛组织情况和成果体现了一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广大家长和学生对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重视, 体现了社会对搞好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殷切期待, 这是今后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重要基础。刘延东国务委员已经对这次比赛的成效做了充分肯定, 并对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指示精神, 适应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弘扬中华文化的新需求, 需要进一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 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应建立培养和提高学生写字技能、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的长效机制, 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应落实在义务教育课程和教材中, 应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 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党团组织和社会活动中, 成为评价基础教育、师范专业等学生成长、教师教学、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要素。不少地方积极实践, 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加强写字教育的意见, 加强检查监督, 逐步建立激励机制, 切实落实书写教育的各项要求, 逐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支持。我相信, 通过教育, 汉字书写一定会随着时代而发展。

从《通用规范汉字表》说起 篇10

一、《字表》对目前汉字应用中经常出现混乱的主要问题视而不见,而对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抓住不放

《字表》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适应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理说,《字表》应该重点解决导致目前语言文字应用中经常出现混乱的问题,而不要再去制造更多的混乱。导致目前语言文字应用中出现混乱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汉字简化时采用归并、半归并办法造成的一个简化字对应几个繁体字的问题。谁都知道,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简化字,但繁体字并没有彻底废除,有特殊需要时仍可使用繁体字。这就必然会遇到繁体字简化字互相转换的问题。如果繁体字和简化化字是一对一的关系,那么转换起来就很简单,使用计算机只需按一个转换键即可,并且不会出错。但是,《简化字总表》偏偏规定了74个简化字对应153个繁体字和本字,就使繁简字转换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使用计算机转化后,经常出现很多错误,还必须进行人工干预,而人工干预也容易不彻底。虽然《简化字总表》对这些字的对应关系规定得很清楚,但人们往往掌握不好,以致出现许多的错误。例如有人把“徵音”写成“征音”,有人把“慈禧太后”写成“慈禧太後”,有人把“怒髮冲冠”写成“怒發冲冠”,让人啼笑皆非。从文字学上讲,汉语的同音词和同音语素本来就多,汉字正好用不同形旁把它们加以区别,从而大大减少了书面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可是同音归并却正好开了倒车。例如干、幹、榦、乾本来分工很明确,干犯、干戈用干,幹活、才幹用幹,树榦用榦,乾燥用乾,现在把它们统一简化为干,才幹、才乾都写作才干。“他的才干”,是指“他的才幹”呢,还是指“他的才乾”呢?难于断定。应当看到,这是违背汉字发展规律的,是违背准确记录汉语要求的。

《字表》如能规定恢复相应的繁体字,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虽然这样做,会给不认识繁体字的人增加困难,要求他们必须学会已恢复的繁体字,但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做利大于弊,是应该做也必须做的。可惜,《字表》对这个问题偏偏视而不见,而却把个44个字的微调当作一件事。其实,44个字的微调只是笔画问题,从来不影响人们的理解和使用,不造成文字交流中的困难。把这种可管可不管的问题当作一件事,要全国人民遵照执行,显然是小题大做。这种事即使要管,也应该只通知有关部门把计算机字库改一下即可,用不着惊动全国人民。

二、《字表》对近年来要求恢复繁体字的呼声,采取了断然否定的态度,等于给这些人当头泼了一瓢冷水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推行简化字,既是为了便于工农大众学习文化,更是为了书写快捷。推行简化字,并不意味着废除繁体字。相反《简化字总表》规定,只要有特殊需要,就可以使用繁体字。这本来是两全的政策,但实行的结果却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只认识简化字,不认识繁体字,大批古书他们不去问津,甚至很多研究生不看导师指定的繁体字版的必读书。报刊曾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领导干部让秘书到北京图书馆去借《後漢書》,没有借到,原因是他们说“北京图书馆没有这本书”。这些事虽然都是孤立的,但有一个共同原因:年青一代不认识繁体字。作为个人,不认识繁体字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必须阅读大量古代文献的专门人员除外);但对于一个国家,这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年轻人都不认识繁体字,都不能看古书,批判地继承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创造信息时代的新文化,岂不会成了一句空话?特别是在汉字信息处理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手写汉字已退居到了很次要的地位,居主要地位的是计算机打字,而计算机打字,简化字、繁体字的效率是一样的。这就是说。推行简化字已不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它所造成的问题会却越来越严重。因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识繁写简的主张,有人甚至主张恢复全部的繁体字。虽然恢复全部繁体字会在全国引起巨大震动,必须慎重从事,必须分步实行。但在青少年中提倡学点繁体字,实行识繁写简,却是可能的。

但是,《字表》的制定者不仅没有在自己的职责范围采取有利于识繁写简的任何措施,却在《字表》中基本上重申了《简化字总表》。这岂不是给提出识繁写简、恢复繁体字的有识之士当头泼了一瓢冷水,让他们闭嘴。显然,这对解决问题是不利的。

三、《字表》不考虑如何解决两岸三地的文字统一问题,表现了唯我独尊的傲慢态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推行简化字,而台湾、香港、澳门实行繁体字。这给两岸四地的文化交流带来了不便。如何使两岸四地的文字统一起来,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后,这个问题日渐突出起来,江泽民同志曾提出“各自维持现状”的主张。这个主张表明,我们并不要求台湾、香港、澳门推行简化字,有力地消除了他们的疑虑,对实行一国两制很有好处。但这个主张只是把问题搁置起来,并没有解决。作为个人,作为一届政府,可以不去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却不能不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字表》的制定者是国家语言文字的主管部门,对解决这个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令人遗憾的是,人们没有见到他们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过什么积极的建议,采取过过什么重要的措施。相反,他们在《字表》里却表现出了坚持简化字的态度。笔者担心,这将使台湾、香港、澳门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士大失所望,对实行一国两制政策是没有好处的。

四、《字表》强调自己的规范身份,表明对不合字表的其他字的歧视

由于文字要在社会上长时间广泛流行,所以必须有严格的规范,决不能各行其是。这是常识,特别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字表》,当然更应该是规范的。以前的几个字表,都没有强调自己的规范性,但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得到了认真执行。这就是说,《字表》本身就是规范的,没有必要再强调规范。既然如此,现在的《字表》为什么还要叫《通用规范汉字表》呢?解释只有一个,就是在他们看来,只有合《字表》的简化字是规范的,相应的繁体字是不规范的。“请用规范字,请说普通话”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其实,这种思想是不对的。谁都知道,汉字简化时并没有废除繁体字,只要有特殊需要,使用繁体字仍然是合法的,也可以说,是合乎规范的。台湾、香港、澳门仍在使用繁体字,能说他们使用的是不规范的汉字吗?

汉字教学要兼顾兴趣与规范 篇11

近年来,随着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节目逐渐深入,优美的汉字再次精彩绝伦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了解、认识、学习汉字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但纵观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和社会应用汉字的情况来看还是令人忧虑的。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忽视了汉字的教学,或者说在汉字的教学上,简单浅显;学生在学习中也常是单调机械地认读抄写,鲜有发掘解读。在社会上,胡乱使用,肆意更改已给汉字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现在,不仅中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呈下滑趋势,就连大学生都出现了撰写论文错字连篇,文句词不达意的现象。

汉字教学是不是真的只有传统的简单的法则?怎样让学生摆脱乏味单调的抄写学习,怎样让学生树立学好汉字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笔者近几年就这方面作了一些探求实践,走出了一条兴趣教学和责任教学并行的路子。下面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课内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要激发培养学生对这些“只要一查字典就解决”的单个汉字产生兴趣,就必须让汉字本身生发出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只有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乐学,喜学,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展示汉字美、奇、博、群的特点。

首先,每堂课中的生字生词的学习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形体结构,掌握形体特征,基于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个特点,启发学生找到形体中暗示含义的部分,猜出字的意义。如“闷”字,门声心形,心被关在门里,心情肯定不舒畅;再如生僻字“耄耋”“魑魅魍魉”,一个字就犹如一个谜面,看字猜义的举措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揭开谜底的好奇心,增添了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观察、猜测、思考、检验四个步骤的学习后,字的意义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中,这比传统字词教学少了一份机械单调,多了一份新奇趣味。

其次对一些常用常见字,也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揭开他们传统的面纱,露出新鲜的面目,这种作法常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收获。例讲到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一句,可以设疑:此处量词为何用“文”?“文”怎么用来做钱的量词?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带着满脑疑问去探本溯源。“文”是象形字,《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文”的本义是“纹理”,象征纹理纵横交错,后引申为花纹,有彩色的纹路。揭处处本义后,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古铜钱一面有花纹,一面有文字,故称钱一枚为一文,如“一文不值”。此时可进一步启发学生联字组词:“文字”“文章”“水文”“天文”“文身”“文采”等不同语境中“文”字的含义,并让学生分项归类,学生惊叹:这个语文书封面上天天见得“文”字原来如此丰富、广博、有趣。

在讲授形声字的时候,注重引导形旁和声旁的认识,以及这类字的区分特征。形旁相同,声旁不同,表明它们意义相关,是同一类事物;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同音字特别要注意会出现别字,要细心分别它们的形旁。例如“浸泡”和“拥抱”一个跟水有关,一个跟手有关。碰到一些形似字,还可以根据特征编摘一些顺口溜之类的增强学习的兴趣。如“戍戌戊戎”就可以编成“点戍(shù)横戌(xū)戊中空(wù),旁边有叉读作戎(róng)。”这样就化解了生硬区分的难点。

在汉字学习中,只要我们对汉字的音、形、义的演变和发展有个了解,在学习上,就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课题上要集中引导学生认识汉字,领略汉语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体现在每个汉字的外形结构上,体现在书法上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的书写上,更体现在使用的过程中,那才是一种流动的、新鲜的、有生命力的美。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之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一字绿天下的动态美,古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的回环美,更有周汝昌先生的各具形态的“笑”脸美。这一切都无疑展示了汉字汉语独具的魅力。通过集中引导,学生不仅能多去吟诵名诗名词,名家名篇,知道如何读好,更能以这些作者为楷模,规范自己的选字用词,遣词造句——知道怎样用好。长期以往潜移默化,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达到汉字教学的目的。

二、在课外,引导学生树立起规范、正确使用汉字的责任感

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好用好祖国语言文字应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课堂学校须学好、用好、课外更要求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维护神圣的汉字汉语,使之不被污染,不被侵犯。

汉字规范 篇12

《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规定了现代常用字的部件拆分规则、部件及其名称。该规范适用于汉字教育 (主要包括中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编写和信息技术教育, 以及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学等) 、辞书编纂等方面的汉字部件分析和解说, 也可供汉字信息处理等参考。

该规范中部件拆分的原则是:根据字理、从形出发、尊重系统、面向应用。具体拆分规则是: (1) 字形结构符合字理的, 按字理进行拆分。如:“分”拆分为“八、刀”, “相”拆分为“木、目”。 (2) 无法分析字理的, 或字形与字理矛盾的, 依字形进行拆分。如:“朋”拆分为“月、月”, “执”拆分为“扌、丸”。 (3) 笔画交叉重叠的, 不拆分。如:“串”不拆分为“中、中”, “东”不可拆分为“七、小”。 (4) 拆开后的各部分均为非成字部件或均不再构成其他汉字的, 不拆分。 (5) 因构字造成基础部件相离的, 拆分后仍将相离部分合一, 保留部件原形。如:“裹”拆分为“衣、果”。据此规则, 对3500个现代常用汉字进行部件拆分, 得出514个部件。根据不同变体、简繁对应、形近等原则对514个部件进行归组, 共归为441组部件。

部件名称命名规则是: (1) 按读音命名部件。如:“口”的名称是“口 (kǒu) ”, “聿”的名称是“聿 (yù) ”或“律 (lǜ) 字边”。 (2) 按笔画命名部件。如:“丨”称为“竖 (s hù) ”, “一”称为“横 (héng) ”或“一 (yī) ”。 (3) 按俗称命名部件。如:“辶”称为“走之”, “彳”称为“双立人”。 (4) 按部位命名部件。如:“囗”称为“围 (wéi) 字框”, “巛”称为“巡 (xún) 字心”等。

依据以上规则, 该规范给出了《现代常用字部件表》和《常用成字主形部件表》。《常用成字主形部件表》共包括305个常用的成字主形部件。在规范的附录中还给出了《现代常用字部件构字数表》和《现代常用字部件笔画序检索表》。

《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规定了现代汉字中常用的独体字, 给出了《现代常用独体字表》。该规范适用于识字教育、辞书编纂等, 也可供汉字信息处理等参考。

独体字是由笔画组成、不能或不宜再行拆分、可以构成合体字的汉字。该规范制定原则是:尊重字理、从形出发、立足现代、面向应用。确定现代常用独体字的规则是: (1) 字形结构符合字理和独体字定义的汉字。如:“一、乙、日、火、土”等。 (2) 符合独体字定义的草书楷化的简化字。如:“专、书、东、农”等。 (3) 交重结构, 不能拆分的汉字。如:“串、隶、事”等。

依据以上规则, 在现代汉字的范围内确定了256个现代常用独体字, 形成了《现代常用独体字表》。为方便使用, 该规范还提供了音序检索表。

《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和《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都是推荐性标准, 鼓励社会使用。它们的发布, 对推动汉字教育、辞书编纂、汉字信息处理等方面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有助于传承汉字文化, 提高汉字教育质量, 克服乱拆乱讲汉字的现象, 促进中小学信息教育与汉字教学的一致性。

上一篇:网络吐槽下一篇:复合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