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因素(共12篇)
学校教育因素 篇1
为的养成提供了可能, 是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基础。因为道德知识是外在于人的, 要从外转向内, 必须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 只有出自真心诚意的行为, 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才称得上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引导、启发工作, 善于发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适时激励、引导生命的触动, 做一名尽职尽责、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师”。同时, 使用有效的教育手段, 结合德育内容创设适宜的德育情境亦很重要。
综上所述, 回归生命的学校道德教育应是主体的、生活的、体验的道德教育, 它以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为目的。有鉴于此, 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 学校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实现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回归:
1. 加强教师生命素养培训
师生互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据大部分时间, 因而教师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关系着生命教育的成败, 毋庸置疑, 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 重视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的生命素养, 是克服目前生命教育困境的突破口。[8]加强教师生命素养培训, 应从两个角度加以把握:第一, 培训应针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因为“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 不能截然分开, 任何一位教师对生命的关注和认同都至关重要。第二, 对生命的关注, 不仅是针对学生, 亦针对教师自身。不仅要注重培养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关注, 同时还应积极引导教师关注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教师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念, 是做好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 因此, 关注学生和关注自我生命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2. 充分挖掘校内外道德教育资源
偏于一隅的道德教育, 将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 因而整合利用校内外道德教育资源, 有助于学生道德生命的完整、健康发展。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在其中习得知识、接受教育, 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地方。然而, 人应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 离开了现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实生活世界, 便成了一个抽象而不能适应社会的人。生活犹如“空气”和“水”为学生成长提供养料, 就犹如鱼儿离不开水一般。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专设的德育课程或渗透于其他各科教学之中, 道德教育还应跨越学校的藩篱, 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契机。挖掘蕴含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开放的道德学习环境, 把教育融于校内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丰富和充实我们的德育内容和途径。
3. 开设道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体验是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重要形式, 离开了参与实践, 道德或道德教育将是不切实际的、没有生命力的。因此, 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但应该注意的是, 道德实践活动不应局限于校内, 校外实践活动更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 它是校内实践活动的重要补充。在校内, 教师可根据德育目标开展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 为学生道德成长营造适宜的德育环境。如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等载体开展教育。在校外, 教师要做好选择工作, 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德育资源,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蕴含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如可利用传统节日活动、纪念活动等载体, 在教师的指引下习得其中的道德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近生活去感悟生命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2]刘淑娜.论道德教育的生命理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刘坤.关注生命:道德教育的原点[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6 (10) :51-52.
[4][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48, 233.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2.
[6]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253.
[8]张素玲, 巴兆成, 秦敬民.生命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一项调查显示,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 超过1/5公立中学的学生聘请过家教, 以帮助其完成学校作业。在伦敦, 聘请过家教的学生比例更高, 接近50%。英格兰东南部的学生请家教的比例仅次于伦敦, 调查结果为28%。Yorkshire郡和Humber郡学生聘请家教的比例最低, 仅为11%。
一项基于2199名11至16岁学生的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家长求助于家教, 旨在迅速提高孩子的成绩。教育慈善机构萨顿信托基金会的主席Pet er Lampl先生称之为“令人震惊”。很明显, 聘请家教的事实正在加大贫富孩子学业成绩的差距。
“伦敦近一半学生接受私人教育的事实表明, 作为首都的伦敦市相对富足, 其学校排名竞争更加激烈, 或者某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表示担忧。而这样做的结果是, 付费聘请家教比例的激增会加大学生之间的差距。我们已经知道, 家境好的家长更倾向于私立学校, 并垄断了教学质量最好的公立学校。但好多家庭不会花每小时30多英镑的费用去聘请家教。”
英国教育咨询机构Fleet Tut ors的常务董事Mylene Curt is称, 近五年来, 家长聘请家教的比例每年同比增长30%。不过, 这个比例开始下降, “很明显是由于经济原因, 但伦敦地区的数据并未受影响。”
事实上, 经济对英国教育的影响还不止体现在家教问题上。据英国媒体报道, 由于英国公立大学的学费从原来的1 000多英镑大涨至每年3000英镑, 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 被迫辍学或者转上其他较为便宜的课程。而同时英国大部分公立大学的管理者们却仍觉得办学资金匮乏, 2009年4月, 英国高校联合会发布报告, 建议把高校学费最高限额由每年大约3000英镑提高至7000英镑左右, 以支付教员薪酬、确保教学质量和提升竞争力。
学校教育因素 篇2
家庭环境:
1、家庭意识——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从而形成家庭的是非标准,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包括家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家风。
2、家庭行为——反映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包括家庭成员的各项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如家法、家规等。
浅析影响学校教育增值的若干因素 篇3
关键词:增值;教育增值;学校教育
教育评价领域中的“增值”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生增长的价值,包括智力、情感、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相对比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说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教育增值,简言之,就是学生入学时和毕业时相比,各个方面长进了多少,或者说在校期间收获多少。
一、学校已掌握资源
1.显性资源。这一类资源是每一位身在校园中的成员最容易感受到的。学校的装修环境、上课使用的教学媒体工具、学生课余时间在学校能够用到的各种设施等,均属显性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进入现代社会的适应程度。
2.隐形资源。这类资源我们虽无法触及,但其重要性相比显性资源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将社会资源引入到学校教育的案例已不胜枚举。讲座、班队会课、社会实践等形式也层出不穷。
二、学校核心领导层
事实上,学校领导层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公交车理论”。如果把学校比作是一辆公交汽车,学校的核心领导层便是这辆公交车的司机,因为公交车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很大程度上受到领导层面的影响。而学生便是车上的乘客,学生可以看到这条线路上沿途的美好风景,也能够感受到道路上的颠簸。随时到站可随时下车,终点站便是学生毕业之时。虽然乘客和司机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是乘客却可以从行驶过程中感受到司机师傅驾驶技术的高低。若司机的驾驶技术有限,乘客们要求换司机的呼声也许可以成为现实。因此,不同的司机会选择不同的行车路线。虽然终点相同,但是不同的司机带着乘客走着不同的线路,乘客们看到的定是迥然不同的沿途风光。
三、师资水平
1.教师的学识水平。“学高为师”。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教师,因此教师的学识水平决定着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
2.教师的道德品质。“身正为范”。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心目中的行为准则。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他们会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模仿教师的行为,最后同化为自己的行为。
四、朋辈在校期间的相互影响
家长在帮助自己的孩子选择就读学校时,最关注的两大条件莫过于“学校升学率”和“校风”。对于家长来讲,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孩子习得了不良的道德行为更可怕的事情了。朋辈群体以其自身的结构和特征影响学生个人的行为。第一,学生有共同学习、生活、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形成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客观条件。第二,学生之间由某种共同的利益需要或利害关系,自发结合而形成非正式群体。朋辈群体之间的交往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榜样与强化的条件。
五、朋辈间未来的发展状况
学生来到学校,陪伴他们时间最多的就是同学。毕业后情感真挚、深刻的也是同学情。朋辈同学间的发展状况作为学校教育的增值因素,其推动者并非校方,而是家长。在家长中流行着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孩子上个好学校是为了结识家庭条件各方面更优越的同学,将来在社会上能够互利共赢。这一想法也成为当今父母愿意让自己孩子上优质校的因素。
学校教育增值中的朋辈发展状况因素是需要时间才能获得回报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投机性。当笔者在中国知网等国内各大学术网站上搜索“朋辈”或“同学发展状况”等关键词时,并未找到相关的理论研究,或是与之有关的研究调查。可见,朋辈间的发展状况与学校教育增值之间的关系是难以用数据明确的,但同时两者间的影响却又是密不可分的。
六、学校的特色发展
目前,各个中小学校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或特色活动,如国学、体育、戏剧等。学生的课堂生活可以说更多地还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要活动内容,而现在更具竞争力的是课下对学生讲授课本外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学生习得一项特长的机会。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在考虑学校教育增值问题的时候,离不开三大主体:学校教职工、家长和学生,三个主体缺一不可,环环相扣,影响着学校教育增值的前进动力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南纪稳.教育增值与学校评估模式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2]马晓强.尝试以学校增值评价推进教育公平[J].中国教育报,2006(3).
[3]王斌华.教师评价:增值评价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制约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篇4
关键词:制约,学校武术,制约因素
0 引言
武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现代社会武术已经广泛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用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的身体,通过武术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但在学校武术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制约武术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如教材更新速度慢、学生缺乏练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开放、师资力量不足等。
1 制约因素分析
1.1 武术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开放性
1954年我国把武术做为体育专业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后有陆续在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推广,武术教学的内容设置主要有:手法、腿法等基本功的图解与注释,几个套路的图解与注释,武术的内容简单、孤立,全国或全省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这与武术本身这个庞大的系统体系相比显得极不协调。通过武术教学内容传递出的中华武术思想精神被严重矮化,体操化的技术学习成为核心内容。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得一些地方特色拳种的失去了学校这个最大的推广平台。
1.2 武德教育缺失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吸取武术几千年的营养和智慧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传统道德观念,在社会活动中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传统的武术道德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现代武术道德应该摒弃“杀富济贫”、“三纲五常”等消极因素,继承以礼待人、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等优良的作风和思想。但现在的学校武术教育基本上没有武德教育内容,只讲技术不讲武德,这显然和武术讲究“自强不息尚武崇德”的思想不符,这是把传统武术文化进行了人为的分割,把武术整体教育人为的进行了缩减,学校武术教育的完整性被破坏,甚至人为武德只是专业武术练习者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校武术无关。
1.3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
当下武术教学主要内容是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套路体操化发展趋势,使得武术套路学习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少学习的主动性,武术教学的手段也因此变的单一,一般是教师做示范,学生跟着学,示范讲解———纠正错误———再示范讲解,反反复复。武术之所以叫武术,是因为它具有区别于其他运动的本质和功能,即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教学如果离开武术的核心功能进行教学,也就不能称之为武术了,只讲技术的武术只能归为体操的范畴,只有增加对抗性、游戏性强的武术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对武术运动发生兴趣,进而主动积极的尝试学习武术,学生被动式的武术学习对身体的锻炼,武术的传播、中华武术文化的宣扬都是不利的。
1.4 学校武术文化建设滞后
学校武术教育不只是课堂武术教学和训练队训练教学,在进行技术教育的同时,武术所承载的有关中国文化也是武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现在的学校武术教育,大部分只进行技术教学,对武术文化教育,以及武术文化建设关注太少,没有认识到武术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只是孤立的进行武术技术教育,也没有能体现出我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没有把武术文化建设与整个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的统一起来。
1.5 武术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但现实的情况不
容乐观,武术教师数量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缺少武术教师成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武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武术不单单是一项学校体育运动,它还包含着文化、品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没有专业武术教师,武术教学活动就很难开设。有的学校武术教学是由其他体育教师兼任,简单的技术示范问题不大,但更为专业的攻防意义、武术文化等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这些学校即使开设武术课,教学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这一现象在一些基层学校或偏僻地区学校,表现的尤为突出,武术教师缺少已经成为武术在学校发展的瓶颈。
2 措施
2.1 开发武术校本课程
虽然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把武术课程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教材的老化、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使得武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一些限制。因此,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地各校特色,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武术课程,大胆剔除传统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地方拳种内容,同时要增加关于武术文化内容的比重,把武术文化教育与武术技术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2 保持武术的完整性,增强学生武德教育
武术是一个整体,只讲技术的武术不能称之为武术,要把武德教育融入到武术技术教学当中去,让学生明白武德的意义与重要性。对传统武德中比较暴力的内容进行删减,传统武德观念中的优良思想积极向学生宣传,继承以礼待人、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等积极武术武德思想。
2.3 改进教学方法
要改变示范讲解———纠正错误———在示范讲解的教学模式,增加一些对抗性、游戏性强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武术的游戏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主动的学习武术。
2.4 加强武术文化建设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所以武术文化建设要成为武术教育的重要手段,用武术文化熏陶学生,增进学生对武术的了解。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增加武术教师在体育教师中的比例,保证学校武术课程的数量与质量,同时,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增加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知识和武术技能。
3 结束语
学校武术教育承载着传播武术技术与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只有充分认识到当下学校武术教育中的问题,发现制约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因素,给出解决的办法,才能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杜寿高,张宗豪等.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8,(1):75-76.
临河学校不稳定因素排查报告 篇5
不稳定因素排查报告
负责人:平俊彦
排查人:徐双宾
2011/3/
3善堂镇临河学校不稳定因素排查报告
按照上级领导的通知要求,根据上级会议的指示精神,本着“促稳定、抓团结、建和谐”的原则,经过认真细致的排查,现将我校情况汇报如下:
一、排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平俊彦
成员:徐教才徐双宾
二、排查目的与内容
为了稳定我校内部人员工作情绪,提高教师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及提升人格魅力。需要摸清我校人员情况,排查不稳定因素,疏导不稳定人员心理矛盾,化解不稳定心态。
三、不稳定因素的原因
我校教师共计17人,其中公办在职教师11人,人品正直,品德高尚,工作积极努力,对学生热情高,另有民师3人,其中王素爱老师工作 踏实、认真肯干、业绩出众,不存在不稳定的情绪及上访的意念。而赵顺民、郭国生两人,因为本身是民师,由于诸多因素,存在有不稳定的情绪,曾有上访的念头,因而情绪低落,心理存有波动。
四、化解措施
校委会成员本着“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持原则,以疏导、协调、谈心、家访为工作方法,明确思路,多次找他们谈心,做工作。同时学校一方面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奖励向他们倾斜,时值逢年过节,校领导都会亲自慰问他们,问寒嘘暧;一方面又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宣传 “十七大”精神、《师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端正师德师风,弘扬敬业精神,加强纪律建设,学校制定了《老师综合素质考核和评价实施细则》、《评优评先制度》等,充分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五、化解结果
经过校委会的不协努力,广大教师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思想,消除了烦燥不安的情绪。如今,赵顺民老师在校高高兴兴的上课,不但坚持每天正常上下班,而且工作积极性高,不怕吃苦,甘为人民教师,实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
加强人文教育内外因素建设 篇6
创建书香校园,营造阅读氛围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上下取得共识:营造书香校园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要,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举措。
巴金曾说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笔者工作的这所有着七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着力建设“师生读书工程”。现今,学校成为泉州市二十所“书香校园”之一就是有力证明。
开展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需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本校坚持开设音乐、美术欣赏课,举办一年一届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参加书画、征文、歌咏、辩论、经典诵读、晚会主持人、校园十佳歌手等比赛,举办猜灯谜、文艺晚会、英语圣诞晚会等活动,举办校运会,开展篮球、排球、拔河比赛等。复办初中不到一年,虽然校园工程建设还在进行,但对人文教育则先行一步。通过举行军训、开学典礼、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元旦联欢会、祭扫烈士墓、感恩励志报告会、评选雷锋式学生等活动,创建格调高雅、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影响学生。今年5月,学生排练的节目《家访》参加泉州市第四届少儿电视艺术节校园剧比赛荣获初中组二等奖。
当然,校园文化建设还要有相应的硬件配套投入,才能让星点文化聚拢成风,如学校建设的校史馆、图书馆、宣传栏、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依托,实现了人文熏陶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意义。
创设人文课堂,重视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局限于文科学科教学,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同样也要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中考、高考的命题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题目选材贴近生活、贴紧现实,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或者教师没能关注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状况并传授于学生,势必产生严重的后果。
人性教育是“为人”指导的主渠道。人文教育的根本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其实质就是人性教育,其根本目的应为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培养学生个性
目前,对学生品行的鉴定都是侧重于德和智的评价,很少有个性特征的评价。可人是立体的,教育也应是多面的。以人文精神的注入和文化元素的渗透是培养良好个性的最佳渠道。诸如礼仪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可以让中学生在优雅、文明的氛围中自然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倚借文化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为中学生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方面发展,已是现在各学校的重复工作之一。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大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以讲座、心理手抄报、心理主题班会、团体咨询、心理剧演出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广播、宣传墙报、校园校报宣传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保持平常心,克服浮躁、攀比、虚荣心理,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脚踏实地去争取成功。
文化营造是人文教育外化环境,人性教育是人文教育内化因素。当人文教育内化为学生的素养时,便赋予了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总之,实现人文精神的有效教育,内外因素的投入缺一不可。
学校教育因素 篇7
教育管理中的理性因素指的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具有持久的规律性的因素。例如:教育管理的规律、制度,体制等。这些因素是教育管理者需要认识并严格遵循的。
(1)教育管理规律
教育管理过程具有一般管理过程的特点,即它是一个由计划,实施,检评,总结等四个环节所组成的过程。[1]这就是教育管理的过程规律,只有以教育管理的规律为前提,教育管理才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衡量任何教育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效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教育管理的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教育管理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并且这些规律都不因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1]
(2)教育管理制度
教育管理制度是在教育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约束教育管理者的规章制度层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永恒性。制度是教育管理的基础,为教育管理的实施提供一定规范。在学校管理中,要严格治校,依法治校,以规章制度治校。[3]
(3) 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系统框架,是教育管理工作运行的轨道和路径。因此体制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性。大部门体制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教育管理[4]
二、教育管理中的非理性因素
教育管理中有很多非理性因素,并且这些非理性因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管理最终是针对人的一项工作,教育管理更是如此,而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此管理在制度的基础上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初衷。伦理性、道德、人性等就成为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非理性因素范畴。
(1)教育管理伦理
教育管理伦理指的是教育管理制度,管理关系、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的基本伦理规范与道德意义。[5]教育管理伦理是目前较新的一个领域,是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中举足轻重的因素,在教育管理的嬗变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内容包括教育管理的制度和政策伦理、教育管理理念与理想的伦理以及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伦理和管理行为伦理等方面。[5]教育管理制度的伦理化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教育管理制度伦理化的宗旨在于,使教育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并且促进人与学校的和谐发展。我们所谓“好的制度”与“不好的制度”,就是对制度进行的伦理评价。[7]教育管理的教育性决定它不可能没有基本的价值立场和道德取向,因此决定了他不应当蜕变为纯粹的专业技术化和职能化的活动。所以,教育管理的道德价值向度和公共伦理精神不仅应该成为管理者的实践追求,更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教育管理道德
教育管理道德指的是教育管理过程中约束管理者的一种无形的社会规范和良知习俗。规章制度往往滞后于客观形势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就要更多地依赖于伦理道德的力量。[8]虽然在约束与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方面,制度并非毫无作为之处,但那只能体现在最为基本,最为底线的道德义务方面。然而理想的道德只能通过引导而不是强制去实现。品德高尚的人从来是出于自觉而不是被迫。人必须履行底线道德义务,却没有义务必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者。运用制度强力约束人人道德高尚,这种要求不近人情,对人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很有可能侵犯人的正当权益。[7]
三、教育管理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1)理性因素是非理性因素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管理是一种科学,即是以一种理性的秩序和规则为前提的,任何管理要顺利进行无不需要理性思维的引导。教育管理尤其如此。教育在满足老百姓的功利性需求时必须以满足老百姓的长远根本利益为前提。[10]功利性需求中具有较多的非理性因素,而教育必须以长远的根本利益为主,则需要以理性因素为前提。
(2)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从宏观方面来看,规则秩序等的建立也需要以人为本,由人来执行,因此,在情况多变的条件下,非理性因素弥补了理性因素缺乏变通性的一面,使得整个教育管理能在理性的基础上更具伦理性和人文性。有效的政策并不一定是道德的。由于人所具有多种社会本性和社会角色,因此,既不存在能够调节和规范人的全部行为的某种规范体系,也不可能指望人类设计和创造出某种完美无缺的制度体系。[11]因此,在这样一个具体微观的情况下,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可小觑,因为非理性因素能够在教育管理中帮助有效地调节教育资源,尽量做到优化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四、如何利用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提高教育管理的效能
教育管理者要在遵循理性因素的前提下适当提倡非理性因素,做到相辅相成。教育管理工作应该遵循管理的客观规律,在考虑理性因素的前提下根据情况适当提倡非理性因素。同时,在发挥非理性因素能动性的同时也不要偏离理性的轨道,做到科学的非理性。做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育管理还要在微观上把握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量的分配,比例问题。尽量把握好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分配比例。做到教育管理中不走极端,科学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
摘要:教育管理是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教育管理中变化的因素较多的表现为它的非理性因素, 例如:伦理, 情感, 道德等。而永恒的因素则较多的表现为制度, 规章, 体制等。教育管理就是在这种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中寻求平衡, 和谐的一种活动。
关键词:教育管理,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
参考文献
[1]、[2]、王刚.论教育管理的普遍性本质与特殊性形式[J].教育探索, 2008 (8) .
[3]、王岭.管理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学校教育管理[J].聚焦长三角, 上海金山专辑
[4]、杨润勇.新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政策调整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 2011 (3) .
[5]、[6]、[11]、郅庭瑾.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3) .
[7]、[9]、郅庭瑾.教育管理制度伦理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4) .
[8]、金保华, 陈萍.试论伦理的教育管理价值与功能[J].教育探索, 2010 (3) .
学校教育因素 篇8
一方面过分夸大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 对幼儿艺术学习进行过度的智力开发。学习艺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幼儿智力, 提高学习成绩, 致使很多人片面地强调艺术教育在智力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教师很少去思考应该怎样去教艺术, 幼儿应该怎样去学艺术, 也很少去思考艺术教育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智力教育功能的。”[1]这样, 一些幼儿园大打艺术开发智能的招牌, 声称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孩子智力的快速发展。而很多家长也把艺术教育视为开发孩子智力与提高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 纷纷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 没有考虑到幼儿的情感、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艺术教育培育, 会导致孩子对艺术的冷漠甚至反感, 而教师与家长所期待的艺术与智慧的交融也就不可能出现。因为, 艺术教育开发幼儿智力的程度是有限的, 智力提升所需要的理智、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参与并不是艺术教育能满足的。这种过分渲染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育及艺术教育的影响是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
另一方面则突出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情感、意志、品德等对幼儿学习的作用, 忽略了幼儿依赖智力因素所产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只有当幼儿从动员、强制、灌输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 处于一种对艺术的向往与渴求, 以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期待, 达到融自身的生命内容与艺术审美对象的状态时, 他们才会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自我实现”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有赖于非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目前, 很多家庭和幼儿园都忽视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的现象, 一是当前幼儿审美教学必须舍弃智力因素的影响。审美是幼儿艺术教学的根本, 失去了审美品格的幼儿艺术教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幼儿艺术教学。幼儿艺术教学强调审美本质并不是要舍弃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学的促进作用, 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因此, 人们在批判艺术教育中智育化倾向的时候, 切不可把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智力因素一块舍弃, 抹杀智力因素本应具有的重要作用。二是将幼儿艺术教育的智力因素与一般性智力因素无差别看待。以智力因素中的感知为例, 就会有感知和审美感知的差别。“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整合作出的整体反映。”[2]而“审美感知是客体的审美属性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人脑对客体各个部分的整体性心理反映”。[3]显然, 审美感知源于一般感知, 但又不同于一般感知。因此, 在幼儿艺术教学中, 如果智力因素是以功利性而非审美的方式呈现, 那么带来的后果将是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细节感知的忽略。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智力因素如果不能满足幼儿对艺术美的心理发展需要, 无疑会出现幼儿对艺术学习的偏差。从而失去了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所蕴含的主体审美探索创新的特点。
要走出以上误区, 就必须正确认识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从认识过程看, 智力因素指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从心理现象看, 智力因素指心理过程的一般能力, 非智力因素指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两者是心理现象的不同侧面,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得以形成和发展, 同时又影响前者。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幼儿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首先, 从幼儿对艺术美形式的把握上看, 智力因素都对主体产生着作用。受过艺术教育的幼儿都能在艺术实践中, 对绘画中的对称均衡感、音乐律动中的韵律感、文学作品中词句与段章结构的和谐完美感等有较好的体现。虽然他们不能为艺术作品进行风格方面的分类, 但他们却能将作品形式审美属性融进自己的艺术实践中, 这说明他们在有意识地感知、注意、记忆与领悟的同时, 也在无意识层面上通过兴趣、情感与艺术作品的多方面属性展开相互作用, 表现了主体在审美、创美中的主动精神。这说明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产生的显性价值与非智力因素产生的隐性价值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其次, 从幼儿的艺术创造力来看, 它的发展水平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联系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探索儿童艺术创造力的奥秘时曾说到:“2~7期间, 儿童逐步了解并开始掌握周围文化中的各种符号。此刻, 他不仅能够直接了解世界, 而且还能摄取多种符号形式 (尤为突出的语言形式) 并交流其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儿童会学着运用各种符号形式, 从手势、整个的肢体运动到绘画、陶泥图像、数字和音乐。五六岁时, 儿童已经不仅能够理解多种多样的符号形式, 他们还能通过各种方式将其进行组合, 令成年人惊叹不已。”[4]可见, 在儿童艺术创造的发展过程中, 正是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发生着极其微妙和复杂的相互作用, 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 共同促进了主体艺术创造力水平的提升。
第二,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 智力因素决定着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而非智力因素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挥。一方面, 没有智力因素的参与, 幼儿艺术活动将无法有效进行, 更无法进行艺术创造, 而非智力因素也无用武之地。只有通过智力因素对主体的积极调动, 艺术活动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起到艺术意识物化的作用。正如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 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5]而非智力因素只有依托智力因素的展开, 才能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从而对幼儿艺术活动起到动力、定向、激励、维持、强化的作用, 使幼儿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另一方面, 非智力因素也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同样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看到很多成人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要孩子背诗词、每天长时间拉琴、画画, 用心良苦, 然而, 幼儿的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家长的这些手段虽然有助于幼儿艺术认识能力和艺术技能的提高, 但却违背幼儿生理心理特点, 使孩子感到单调乏味, 最后半途而废。究其原因是没有调动和发挥儿童的非智力因素。“马克思曾说哲学家和搬运夫在智力方面没有很大差距。儿童智力也差不多, 幼儿尤其如此。有些幼儿在艺术方面显得很有才华, 不能不归功于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智力的同时, 注意培养了他们各种非智力的个性品质。”[6]可见, 非智力因素始终伴随着智力活动过程, 在它的渗透、配合、参与下, 使智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获得成功。
幼儿艺术教育中既有精神活动性质, 又有实践活动性质, 既有内心的体验与构思, 又有外部的传达和表现。从幼儿艺术教育和幼儿艺术实践的层面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来看, 我们反对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幼儿艺术教育都同样重要, 它们应是互相依存、彼此渗透的。幼儿应通过一种高级的艺术创造活动, 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汪乃铭, 钱峰.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5][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论素质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教育 篇9
一、智力因素的涵义及构成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或者称为情商。它是指与同智力活动效应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从结构上具体地讲,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情感因素,主要有:情感强度、情感性质、理智感、求知欲;二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意志因素,诸如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意志品质;三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主要有学习理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四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气质因素,主要有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灵活程度;五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性格因素,主要有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
二、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并且是不受其他基本因素的制约而独立地发挥作用。它是衡量人们“情绪智力”高低的指标,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科学家们测验和考察,证明了它比智商对人更重要,它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婚姻、工作和整个人际关系的处理。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突出地起着三个方面作用:一是动力作用,学习的需要及其理想,是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内驱力。二是定型作用,即把某种认识或行为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习惯化。三是补偿作用,即非智力因素能够弥补智力与能力的某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勤能补拙”的事例在学习中是屡见不鲜的。现代教学任务的着眼点,是在保证智力因素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未来人才素质标准的体现。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 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也就是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学生跨出校门走上社会时,往往过高估价自我,对社会的复杂不甚了解,学校要对学生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摆正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位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
自我激励和得到他人的激励是产生内在动力的重要因素。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某种激励而产生的,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就会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最终达到成功的顶峰。对学生要进行自我激励教育,使之具有坚定的信念。成功的人靠的并不仅仅是智力的高低,而是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和对他人情绪的揣摩。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良好情绪状态,使之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
3. 心理素质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新旧体制的交替,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西文化的碰撞,人际关系的紧张复杂,使得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重,心理障碍和疾病增多。
按照国际心理卫生组织的标准,健康的心理素质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生活有效率。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健康的心理,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4. 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走上社会时,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性。因为原来学生所处外部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处于被监护、被照顾、被教育的地位,一下子要求他们自立、自律、自爱,可能会不适应。所以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教育学生对外部环境不要想得太好,也不要看得太坏,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靠的是人的智慧,85%靠的是人际关系。由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学生思想的单纯性,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往往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应注重对学生人际关系知识方面的教育,增强他们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
摘要:在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不但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 还应在此基础上更要着眼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加强非智力因素方面, 组织有自己特点的教育内容, 从而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兴趣,性格,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百科[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2]杨芷英, 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颜世富编著.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学校教育因素 篇10
怎样更好地培养教育孩子, 怎样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现在每一位家长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很多孩子家长由于迫切希望孩子成才, 同时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只会凭觉自己的传统经验以及直觉帮助孩子选择幼儿园。另外, 一些幼儿园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 为了满足孩子家长的需求, 往往会教授孩子很多不该幼儿学习的知识内容, 甚至给孩子留很多的家庭作业、书面作业, 这就使得幼儿教育出现的很多误区、问题, 导致幼儿教育的真正目的得不到体现。就此本文探究了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因素, 以及有效、正确开展幼儿教育的方法。
二、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因素
1. 幼儿教师自身水平不高, 队伍结构不科学、健康
现在大部分的幼儿园不仅有经验老道的幼儿教师, 同时也有刚毕业的年轻幼儿教师, 但不管是年轻幼儿教师还是“老”教师, 均需要提升其总体素质水平。这是由于时代的变化以及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 幼儿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才能使自身的素质水平满足幼儿成长需求, 满足幼儿家长需求, 比如说,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范围已非常大, 但仍有一部分“老”教师不会应用计算机, 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等等。除此之外, 现在大部分幼儿园只拥有少数几位男青年教师, 甚至是没有男青年教师, 而男青年教师的缺乏, 不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所以老师队伍结构存在不科学、不合理情况。
2. 幼儿园管理措施落后
现在很多的幼儿园办学只思考怎样赚取更多利润, 只有小部分幼儿园会使用有效措施加强教育质量以及提升办学条件, 为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通实调查发现, 幼儿园落后的措施落后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的正常、科学、健康发展, 比如说, 一些幼儿园管理方法较为粗放, 并没有设置具体目标, 导致工作方式较为杂乱, 同时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只依靠老师自身的教育经验以及工作热情。
三、幼儿教育有效开展的手段
1. 对幼儿园落后的教育模式进行有效改革
可通过以下方法改革幼儿园落后的教学模式: 第一, 幼教工作应当受到教育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特别是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最好是可以委派专员或者是设置机构专门从事于幼教工作, 同时制定可行性强的幼儿园管理措施, 并在各幼儿园推行实施;第二, 由于幼儿教育的群众特点以及地方性特点极为强烈, 因此幼儿教育事业的开展一定要充分利用所有能力依靠的社会、群众力量, 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拓宽幼儿教育事业的组织形式以及发展渠道;第三, 一定要聘请拥有丰富管理组织经验以及政治素质水平高的人为幼儿园的园长, 同时明确园长自身的权利以及职责范围, 可以试推广实施园长负责制, 以有效加强幼儿园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效率。
2. 不断提升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水平
第一, 幼儿园自身应当对本园幼儿老师开展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专业教育培训, 以使老师能及时掌握最新教学手法, 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第二, 幼儿园应当积极开展人事制度改革, 制定科学、正确的竞争淘汰机制以及工作考评制度, 对幼儿教师进行全面考核, 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工作压力, 推动幼儿教师通过学习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三, 幼儿园可以与其他幼儿园或者是幼儿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相结合, 轮番组织教师到其他幼儿园或者是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交流合作或者是交流学习, 有效提升本园的教学质量;第四, 幼儿园应当多招聘一些男性幼儿教师, 以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完整发展。
3. 教师以及家长应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批评
幼儿由于其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 所以老师以及幼儿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一些幼儿老师以及家长由于不了解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以及心理特点, 单方认为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自尊心, 所以孩子没有自尊心, 这是非常错误的。幼儿其实是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 而且幼儿的自尊心只要受到伤害, 所需要的平复时间甚至要高于成人, 所以在进行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以及家长一定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而不是伤害。就此老师以及幼儿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时, 不仅要应用道理、抓住教育重点, 同时也要留给孩子充足的余地。另外, 老师以及家长万不能因为生气而口出“脏”话, 应正确、公正的批评孩子。
4. 幼儿教师应重视使用示范教育
幼儿自身并没有很强的辨别以及分析能力, 但幼儿普遍喜欢家长、老师的鼓励以及表扬, 所以家长以及幼儿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种需求心理, 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孩子, 特别是可以遵守常规的孩子一定要马上给予鼓励, 这样孩子就愿意去遵守常规规定, 孩子的行为以及生活习惯就能够得到及时纠正以及正确养成。比如说, 幼儿教师为了帮助幼儿学会穿衣, 可以边穿衣服边向幼儿介绍怎样正确穿衣, 再组织幼儿进行重复的模仿练习, 同时表扬表现良好的幼儿, 这样孩子就可以通过模仿练习, 很快学会自己穿衣了。
四、结语
如今社会各方均已认识到, 幼儿教育对孩子今后各发展阶段的重要影响, 幼儿家长非常重视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工作需要明白, 幼儿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只是为了传授给学生知识、经验, 更多的是在“育人”, 所以幼儿教师应当把教育的重点放在“育人”上, 采用正确的批评手段以维护幼儿的自尊心, 开展师范教育, 用自己的正确行为影响幼儿。同时, 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 幼儿园需要不断改进本园的管理手段, 并不断提升幼儿教师自身的工作能力, 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间接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摘要:人在幼儿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影响直接决定着其进化的性格、行为等, 而良好的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还可以对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提高, 幼儿教育的重要价值已经受到社会各方的普遍认可。基于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因素, 探究了有效开展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因素,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中会, 刘俊香.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03) .
[2]王玲凤, 嵇宇虹.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02) .
[3]王光玲.浅谈我园利用自然资源 (沙子) 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山东卷) [C].2010.
[4]胡婷婷.英语浸入式语境化输入与幼儿二语习得的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5]徐锐, 朱霞.表演游戏中幼儿自主性有效发挥的指导策略[J].早期教育, 2010, (01) .
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因素研究 篇11
【关键词】教育,政治,均衡发展
一、教育本质中的政治因素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长此以来在政治上占着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教育上也占有统治地位。国家教育尤以义务教育为首是以国家经济目标和公民目标的结合作为总目标的。[1]
教育中政治因素集中表现在:
1、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掌握教育的领导权,规定各个阶级和阶层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2、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为教育工作规定出一系列的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确定人才选拨制度。
3、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管理学校,从教育计划到教育制度,从教材内容到培养方法,都进行全面的安排和监督、检查。
4、统治阶级还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大力宣扬师道尊严,尊师无非是为了重道,教师总是要为一定的阶级立言,替一定的阶级培养人。[2]
二、政治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一)外显的影响
政治因素的作用在教育的宏观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而这也是容易为常人所认识和理解的。[3]
1、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教育政策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内,最直接的表达。政治权威通过制定和实施利己的教育政策,使教育在服务大众的的过程中,也将利于国家秩序维持的人员和思想筛选出来,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维护。[4]
2、教育方针与目标的确定
教育的方针最终都是为国家服务,而教育的目标则直接体现为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公民和能够推动国家发展的人才。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治要求,从而在教育的方针和目标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3、教育体制的模式与运作
教育的运作模式在此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办学的模式和选拔的模式。办学模式上,学校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在执行教育过程的同时也要满足国家的政治诉求,不同层级的学校在不同阶段强化着受教育者的国家体系价值和政治信仰;选拔模式上,这是一个政治作用更为显著的部分,人才的选拔首先就需要在政治素质上能够符合国家的要求。
(二)内隐的影响
在看到教育政策等受到显而易见的政治在教育中的影响的同时,我们也更应该要看到许多通常看来理所应当的事情其实其背后也隐藏着政治因素的作用。[5]
1、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的获得应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和社会制度。
虽然《义务教育法》有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由于家庭和社会制度的原因,儿童已经被“天然”的划分为了几个阶层:上层的儿童能够享受国家法律所保障的义务教育,而且可以确定的是优质的教育;中层的儿童也能成为法律所保护的对象;下层的儿童则只能接受低质的教育,有的甚至于连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而现行法律对此却只能是无可奈何。
2、教育课程设置
教育课程是同样一个国家政治作用得很隐蔽的领域,通过三种主要的方式,使国家的体系价值和统治阶级所期望的政治信仰传授给学生。一、设置政治课程,这是最为明显,也最好理解的一种方式;二、设置政治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的模拟实践使学生对现行的政治模式产生信赖和依靠;三、设置邻近的课程,在接受其它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政治信仰形成。
3、教育知识选择
教育知识一直被视为体现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念的领域,如何选择教育知识,对青年一代进行政治教育,一直是政治社会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重点是如何将国家的政治期望、价值观念等渗透在知识中。[6]相应地,教育知识的选择也因此受到政治立场的影响,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统治者对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持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对教育知识的范围、编码都有不同的要求,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知识体系。
4、教育管理人选
教育政治是对权力、影响和权威等稀缺和珍贵资源在不同教育部门的不同层级进行分配。[7]这一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重要和明显:由于少数族群在地方政府部门中没有“政治资本”,并且历史经历的积淀及当今地方媒体的影响作用,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官员对少数族群会产生刻板印象,这足以使物质与人力资源往往难以流入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不仅阻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教育发展。
三、利用政治因素有效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厘清政治因素与其它因素关系
1、与经济因素关系
在教育之中,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当下最为关键的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的问题上就在很大程度上蕴涵着这样的命题,即政治权威应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能依靠市场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8]换句话说,政府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占有主导性作用。西方掀起的“权力下放”的教育改革运动,关于这场通过市场调节教育资源的改革,学者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实际上,在这场改革中受益的还是那些强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可见,在教育领域内,市场与均衡相悖的原则将阻碍当下教育的健康、长远的发展。[9]
2、与文化因素关系
不仅在教育之中,政治对文化始终具有很强的甄别、筛选作用,统治阶级对文化筛选的唯一原则就是有利于现行国家体系价值的维持和宣扬。但是本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应当将性别、种族、民族等作为独特的文化因素,反对精英文化压制大众文化,强调文化的异质性和多样性。使不同群体的文化都应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同等程度的尊敬。
(二)采取有效政治因素措施
在政策层面,首先,在其指导思想上就需要强化均衡的意识,认识到不同性别、种族、民族、阶层在接受教育上的利益和权力都应当得到充分的保障,并且要彰显其各自的独特性,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继续的发展。[10]
其次,通过政策以统一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教育知识的选择,以及教育机会获得的平衡等教育体系中的各个环节。
事实上,就是使教育之中的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其它因素取得一个平衡,让教育可以不偏不倚的发展,满足各个因素的要求。从而也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教育中被平等的对待。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329-427.
[2]余海波.“少数民族地区在普及义务教育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1997,3:45-49.
[3]迈克尔•W•阿普尔著,曲囡囡等译.教育与权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9.
[5]亨利•A•吉鲁著,刘慧珍译.跨越边界:文化工作者与教育政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林茂辉等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
[7]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课题组.外国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部平衡的现状及特点[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1):7.
[9]王凤玉.借鉴与创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0]罗通达,刘子寿.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问题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p.224.
[11]孙晓峰、高全明.“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1,1.
影响地理创新教育的因素分析 篇12
一、地理教师
1. 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是新时代人民人民教师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只有具有创新人格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为此, 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发展观、质量关。例如牢固树立“高智商、高成绩的学生不一定是有高创新能力的学生”的质量观, 对课堂教学评估和学生评价着眼于长期性, 重在学生思维、个性的评价。地理创新教育是现代地理教育的要求。现代的地理教育再也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这地方是什么?”“那地方有什么?”的再现型人才, 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探究“这地方为什么是这样?”“那地方怎样才可以更好?”的创造型人才。
2. 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要适应当今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师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
(1) 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用地理前沿的新成果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厄尔尼诺”“里约环境会议”“经济全球化”“地理信息技术”等;进行地理教研和科研, 如搜集、整理、开发各种地理课程资源, 进行与地理有关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教研活动,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活动, 与地理有关的科研活动;以现代地理学的新理念, 来架构自己的教学思想, 如“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构件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给予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堂”等。
(2) 更新教育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的优势, 开发制作地理课件, 科学使用教学软件, 利用多媒体网搜集、获取教学资源, 采用互动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 进行教学案例教学, 促进地理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地理教材
教材是创新教育重要的教学资源, 对地理创造性教育学具有重要作用。好的教科书既便于教师的教, 又便于学生的学。教师用教材教, 学生用教材学, 教材实质是教与学的“材料”, 它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教材内容和形式都影响着创新教育。
1. 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要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地理教材、科技知识的选择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 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性, 凸显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充分表现出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现代教材改革取向。如让学生调查超市, 分析商业区位;介绍某一个国家, 重点放在介绍活生生的地理现实, 而不是位置、面积、人口等资料的堆砌;讲世界地理时适时与中国地理比较, 做到“站在世界看中国, 用中国眼光看世界”等。这样的教材能为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提供鲜活而又充满启迪意味的素材, 为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提供思路和视角, 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教材内容还应适当介绍有关地理观察、调查、考察等方法, 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专题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2. 表达形式。
地理教材应具有创新的表达形式, 教材应以明快、新颖的编写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创新思维。而过去一些地理教材过于追求学科系统性和规范性, 思考与练习多为再现知识的形式, 这无疑不适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引进建模的思想方法, 从生活事例的列举、归纳、分析中引导学生建立地理概念, 学生则既能提高思维品质, 又能获得思维方法。如将能源、资源等概念, 地理事物成因、演变过程设计成学生合作探究课题;多应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地理事实, 如“宝鸡市人口变化特点”、“杨凌高科技农业区”等, 既可作为案例教学材料, 也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多提供一些利用阅读地理图表获取知识机会, 如教材只提供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形成示意图, 让学生从图中读出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气压分布状况、气流特点和天气状况;多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 如“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全球气候变暖和变冷”辩论, “渤海湾填海造陆利弊”讨论;运用多种表现形式, 如照片、图片、漫画、新闻报道、电影、文学作品片段;多开设诸如“研究专栏”“阅读专栏”“实验专栏”等。如此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好想、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 教材这样表达, 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想象, 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任务。
三、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性教育的主要阵地。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人格、创造性, 相互交流思想, 相互鼓励创新。
1. 创新情景, 促进学生积极开放思维。
教师应经常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问,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例如, 教师可以这样问:“把现状改变一下会怎样?”“如果这样了, 怎么办?”“把位置颠倒一下呢?”“如果这些影响因素不存在, 会有什么不一样?”这些假设性问题,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深入认识, 更有利于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对地理问题的创造性认识。另外, 教师经常“一题多问”,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学生的开放思维也是很有益的。例如, “某地区的人口是多少?”如果改问为:“某个地区的人口有增加, 其原因是什么?”问题变为开放式,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从各个方面自由回答, 多维思考, 答案会是五花八门的。
2. 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信息, 即不完整的信息。
地理教学讲求应“布白”艺术, 在讲课时不讲全、讲绝、讲死, 而是留有余地, 让学生利用想象填充空白;对学生提问采取“问而不答”“答而不问”“以问代答”, 让学生有机会闭合开放的信息。
3. 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开放思维中形成的多种想法。
学生在开放思维中收到了丰富的开放信息, 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闭合信息, 形成个体结论。例如, 教给学生按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必然联系, 以地理基础原理为线索, 以地理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思维方法。
有创新品质的地理教师, 能发挥富有创造活力的地理学科的魅力, 通过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环境,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摘要: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进行创新教育。地理创新教育的实施, 依赖于创新型教师发挥富有创造活力的地理学科的魅力, 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校教育因素】推荐阅读:
情感教育因素07-26
教育经济因素07-18
教育环境因素论文08-16
经济因素影响英国教育08-31
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08-16
家庭教育中影响因素11-18
教育创新的几个因素09-17
教育中游戏因素的理性思考08-08
浅议非智力因素与素质教育10-25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