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规则演变论文

2024-10-04

篮球规则演变论文(精选7篇)

篮球规则演变论文 篇1

0、引言

篮球规则是和篮球运动相同时期产生的, 距今有100多年的时间, 在目前的篮球规则当中, FIBA与NBA两套篮球规则对篮球运动有比较大的影响力。最开始, 这两套篮球规则均是按照美国大学篮球比赛的标准实施的, 随着它们逐渐地发展, 沿着各自轨道演变了接近100多年的时间, 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我国当前对篮球竞技规则与篮球运动相互间的研究尚处于发展时期, 经过对1997年至2009年间收集的1408篇的篮球运动发展方面的文章分析后得出:关于篮球比赛规则的数量大约为70篇, 只占整个篮球研究论文数量的百分之4.4左右, 在这些论文当中, 绝大多数文章是关于篮球竞技规则的演进给篮球比赛、技战术所带来影响的分析。

1、篮球竞赛规则的系统论述

(1) 篮球规则的本质

篮球运动当初在美国春田大学产生时 (1891年) 没有一致的规则, 直到此项运动的发明人奈史密斯在1892年发布了最早的13项规则。篮球运动在以后的30多年中逐步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 然而比赛规则差异很大。1932年, 国际业余篮球协会组织在日内瓦成立;1936年, FIBA依照美国大学生篮球比赛采用的标准为基准, 初步制定了国际一致的篮球比赛规则。FIBA出版的国际统一篮球比赛规则成为了如今被引用的最多的范本。关于篮球规则, 需要提及的还有从来都很独立的NBA。美国于1896年设立了规则委员会组织以便分析与修改规则。在随后的1908年, 美国又公布了全国一致的规则。NBA在1949年时被正式命名, 管理那时美国17支篮球队, 其成立时间与国际篮联相比稍晚, 也是依照美国大学篮球比赛的规则, 在它的基础上做了相应改动, 颁发了当时篮球联赛的规则。

篮球规则的制定体现出了篮球运动的要求与目的性。FIBA和NBA的规则均定义了哪些为正确动作, 哪些为错误动作, 哪些为合理碰撞, 哪些为不合理碰撞, 指出了参加人具有的基本权利及需遵守的责任, 此类规则的主体与客体均为人, 终极目标也都为人提供服务。所有篮球规则均要求弘扬团结合作、积极快速及遵纪守规的体育精神, 且规定了需提倡合法行为与惩罚违规行为, 所以, 可以看出规则本质即为:赏功罚过、以人为本, 实现人均衡发展的目标。

(2) 篮球规则的结构

当代的篮球规则是由假设、处理及制裁三部分组成, 也就是由规则适用的具体情况、规则的内容及违背规则所需承担的后果这三部分内容组成。此三要素和内容, 组成了篮球规则在文字叙述上的结构。因为篮球规则条款众多, 种类繁杂, 为便于分析, 现把篮球规则分为时间、空间、违规、犯规及权利义务五大部分规则, 具体见表1所示

由表1可得出, 虽然篮球规则很繁杂, 当前篮球规则共有10章、61条。但其组成也就是上表列举的五大类, 篮球规则即围绕着此五大类内容进行演变。本文提及的篮球规则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比赛规则, 当然也就包含了FIBA与NBA规则。

(3) 篮球规则所起的作用

在篮球运动进步的独特体系中体现出来了篮球规则的作用。篮球规则为篮球运动成败的前提条件。从狭义方面来说, 篮球规则起到了给予行为动作不符合规范的球员一定惩罚的作用。从广义方面来说, 因为规则规范了人们的动作, 且参照比赛当中暴露出的不足逐步地做出恰当的变动, 确保了篮球比赛的公平公正、攻守均衡及精彩刺激。篮球规则随着篮球运动规模扩大所起的作用也不断增强, 篮球运动产生的初期, 篮球规则所起的作用是促使学校篮球比赛按照正常秩序进行, 随着篮球运动的进步, 篮球规则起到了使人们不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及互动娱乐的作用;在经济市场化的情况下, 篮球运动正成长为新兴产业, 它的商业性价值愈发明显, 篮球规则就与观众观看比赛及通过比赛获利联系在了一起, 篮球规则的转变随即就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所以, 当代篮球规则的作用有着范围更加宽广的含义, 其发展形势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而其最终目标均是保证比赛正常能够进行、促使篮球运动进步和适应人们的需求。

2、篮球规则的演变

篮球规则演变的具体过程呈现出了螺旋式上升的特征, 篮球规则的进步过程能够划分成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第二时期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第三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第四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及第五时期 (20世纪90年代起至现在) 。上世纪60年代以前, 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不多, 而对比赛有影响的场地、设施、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改动则比较多, 自上世纪70年代起, 随着篮球运动的飞速进步, 对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明显增多, 对行为权利与处罚方式做了较大的修改。

篮球规则演进的轨迹表明进攻和防守战术将朝着灵活性、快速性与精准性方面进步, 攻防技术会沿着立体化、多层次与全面化的轨迹进步, 竞赛场面会表现出速度快、攻守对抗程度激烈及争夺范围越来越大的特点。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需朝着这个方向, 在规则深层次的解读上多花时间。

3、结语

一直以来, 我国对世界篮球的技战术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与训练等内容关注较多, 而较少研究规则演进所表现出的特征, 导致在训练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上及职业篮球比赛的发展中有着诸多的片面现象, 并缺乏创新措施。篮球规则集中反映了篮球运动的本质与规律, 教练员、运动员均需学习与吸收每次规则改动的内容, 并有效地运用在平时训练及比赛中。同时, 我国的CBA职业联赛也应当在充分吸收FIBA和NBA规则经验的基础上, 加强探寻适应自己联赛特点的规则, 在规则方面, 促使自身篮球职业联赛提升观赏性、刺激性及商业性。

参考文献

[1]、刘海英.对我国篮球几经运动50年发展特点与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3) .

[2]、孙民治等编著.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10) .

[3]、王美春.现代篮球运动的技战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 2002, (4) :111-112.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演变与规则重塑 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空间演变 规则重塑]

一、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重要文化中心,图书馆在推进各领域的学术研讨、交流及大众阅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当下,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程度,汲取图书馆发展历史中有益的设计经验,将其现代化、电子化、网络化等趋势相结合,是推动城市、地区,乃至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如果说图书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是重要的文化中心,那么图书馆对于高校来说则更加重要,是高校建设和教学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心脏”环节。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便对图书馆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刻阐释:“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中心,是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其建设与发展应同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相匹配,图书馆的建设水平是高校总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2]由此可见,我国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十分重视。想要使我国高校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充分发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作用,必须加强高校中重要人才培养服务部门即图书馆的建设,促进高校人才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本文将立足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求,以研究古今中外图书馆发展历程为基础,探析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演变与规则重塑。

二、高校图书馆发展及空间演变

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以文字、书籍的发展为基础,而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创造、建筑技艺的发展,均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在经历古代藏书处所的发展之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因其特殊地位而自公共图书馆中分离而出,在近代和现代的不同地域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空间设计的原则、方式等也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回顾古今中外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取其精华并付诸我国当下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之中,将对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则重塑大有裨益。

图书馆最早的雏形应为古代的藏书处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储藏泥制刻印书籍的处所。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250年,埃及的底比斯城曾出现过主要用于藏书的图书馆;公元前600多年,人类文明的又一发源地即两河流域的尼尼微城也建造了书籍储藏库;希腊、罗马等帝国也均建立了供皇家或贵族专用的图书馆[3]。总的来说,公元前及公元前后各地所建立的古代图书馆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共性:从藏书内容上来说,主要是有关于宗教的书籍和部分神话类的文学作品,数量及类别十分有限;从使用对象上而言,局限性较大,主要供皇室、贵族等处于社会上中层的少部分民众使用,仅有少部分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平民能够进入其中进行阅览;从建筑用地和建筑风格观之,公元前及公元前后的图书馆规模较小,装饰华丽,大都建设在神庙等宗教场所或皇宫之中,模仿神庙或皇宫的建筑体式,主体风格是宏伟、庄严、华丽。中国的藏书机构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在随后的春秋战国、秦朝、汉朝、三国时期,中国的藏书机构不断扩大发展,这一阶段的藏书处所均建设在帝王宫殿或行宫之中,专设管理藏书的机构及官员负责书籍的搜集、抄录和管理。在隋唐时期,我国的古代图书馆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私人藏书出现并快速发展,十分著名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应天书院均出自隋、唐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随后的明清时期,帝王藏书、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私人藏书等各层级的藏书事业持续发展。翻看历史资料不难发现,柱下史、中书令、秘书令、天一阁、文渊阁、文汇阁、文澜阁[4]等藏书机构名称及藏书机构的官员称谓十分丰富,体现了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发达程度,但这些古代藏书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储藏书籍,借阅的功能十分欠缺。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后,随着社会公共图书馆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应运而生。在高等教育发展之初,学校内部并没有单独设立图书馆,学生借阅图书的需求主要自教师或书商的私人藏书中得到满足,随后出现了同专业学生集体租借、抄借图书的现象。为解决学生日益强烈的借阅图书的需求,高校开始建设自己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建立之初,大都规模较小,其结构也较为统一,即在长方形的阅览空间中两侧设置书架,中间设置桌椅,用书架自然形成半封闭式的空间,这种集阅览与储藏两项功能为一体的图书馆空间设计就是传统的“开架阅览”,这种“开架阅览”的方式与近代高校藏书量和学生数量较小的情况相匹配,延续了多个世纪。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西方的印刷业、出版业在19世纪之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日益增多的书籍数量使传统的“开架阅览”方式已不再适应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新发展,于是“藏阅分离”的方式取代了“开架阅览”,成为西方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主要形式。19世纪的高校图书馆主要划分为藏书、阅览、借出三大区域,以借出图书的服务台为圆点,周围环以阅览区域,外围是藏书书架,方便高校图书馆图书的借阅和管理。虽然从“开架阅览”到“藏阅分离”,高校图书馆已经经历了空间设计上的变革,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真正被重视是在20世纪初,其先行者为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美国的哈佛大学,它们对排位不便、空间利用率低的圆形阅览大厅进行了改良,将借出服务区设置在藏书库和阅览区中间,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变革过程中的重点。自主学习模式的开发使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代图书馆闭架管理的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关于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独立完成学习的新需求,于是国外许多高校开始在信息化的浪潮和自主学习的发展中谋求图书馆的变革,而“模数式设计”则成为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新宠”。“模数式设计”的图书馆空间设计方式是建立在“藏、阅、借合一”的新兴“开架阅览”的基础之上,以“灵活”为原则,整体建筑采用多柱结构,柱高、楼层高度、每层的荷载程度均相同[5];各个区域中的灯光、通风等室内装饰装修也趋同。这种设计不仅方便图书馆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变动其中的家具摆放位置,同时能够开辟大面积的无障碍空间,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图书数量和阅读者的数量,因此“模数式设计”成为现代高校图书馆所采用的普遍空间设计方式。

相比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高等教育及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较为滞后,在19世纪末期,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潮席卷中国,此时我国才开始建设高等教育学校,同时将西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优秀经验引入其中,建设集合藏、阅、借三大功能为一体的高校图书馆。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教育在体制变革、侵略战争中风雨飘摇,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高校发展几乎停滞。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才恢复正常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在原有藏、阅、借三大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管理职能,许多高校的图书馆逐渐形成了集藏、阅、借、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闭架管理模式,但囿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并没有走出近代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与20世纪上半叶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与功能相比并没有本质性的变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开始广泛地汲取西方现代图书馆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在整个80年代,我国多次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图书馆建设及图书资料管理的意见和条例,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高校图书馆已经发展至千余所,总面积近三百万平方米。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改建和管理逐渐走上了信息化发展的道路,稳定的政治环境、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建筑技术为我国现代化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新21世纪以来,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中,“灵活”和“高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方便借阅者阅览、借出图书的“开架阅览”融合了信息化的手段而横空出世,高校图书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用“藏”“阅”“借”“管”等功能实现了有效整合;同时,通过更加合理的设计,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阅览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借阅环境的改善,符合人体工学的家具、能够满足不同类别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装饰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我国各地各类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之中,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融入全球信息化发展浪潮之中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三、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规则重塑

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已经踏上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即便如此,目前中国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层面的发展程度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还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学生的阅借、学习需求。对此,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则重塑势在必行。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则重塑的过程中,要明确“两大要点”和“四项原则”。所谓“两大要点”是指功能与环境的优化。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教育推进的重要基地,优化功能必然成为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则重塑的首要考虑对象。谈到功能,需要界定的是高校图书馆功能优化中的“功能”并不局限在图书馆运维功能之上,功能并非与美学相对立,而优化功能不仅要提升“藏”“阅”“借”“管”的质量和效率,也要运用人性化的设计手段而不断丰富图书馆美学意义上的功能,使图书馆在实现基础功能优化的同时具备审美功能,促进图书馆传递文化内涵功能的实现。想要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功能的优化,就要合理地进行空间设计,不断丰富管理服务手段,根据高校类别的不同和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尽量拓宽公共阅览空间的同时保有一定的私密空间,同时加强休闲服务区域的建设,使图书馆在借阅功能之外,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图书馆的借阅客体已不单单是传统的纸质书籍,电子阅览、网上学习等多种阅读、学习方式被引入其中,这就要求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对各类资料的借阅、分类、整理加以规范。同时要不断丰富包括复印打印、目录检索、信息交流、视频音像在内的现代化服务手段,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多功能化发展。

在优化空间功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对高校图书馆内部环境进行优化,尽可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及积极学习氛围的环境。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缓解肢体疲劳及舒缓负面情绪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则重塑的过程中,优化环境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在优化图书馆环境的过程中引入了生态思维,通过强化“绿色”图书馆建设来提高阅览环境质量。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现代化建筑,与世隔绝的人工环境在阻隔了噪音、保持了温度的同时也隔绝了人与自然的接触,这就导致了许多亚健康的问题,如长期置于室内环境而导致的头痛、恶心、眩晕等,这些肌体的不良反应均会对图书馆中的学生学习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尽可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大“绿色”投入,在选择环保、健康的装饰材料和家具用品的基础上,应适当在墙面装饰的过程中使用绿色或设置绿色植物,绿色不仅能够软化景观,同时还能够缓解视觉疲劳。如浙江大学就在其图书馆的建设中将绿色植物放置在凹入空间中,以起到净化空气、缓解疲劳的作用[6]。

在注重对功能和环境进行优化的同时,我国高校在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则重塑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坚持“多元”“灵活”“便捷”“亲切”的原则。所谓“多元”,就是要丰富多元化空间的建设,如个体学习、集体讨论、网络交流等多元阅览、学习空间,丰富图书馆的职能,方便学生多形式的学习。在“多元”之外,高校图书馆在空间设计规则重塑过程中还应坚持“灵活”原则,“灵活”就是要求高校图书馆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所有的布设并非一成不变,其中的各个阅览区域要能够根据功能的转变而灵活变动。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学生数量的逐渐上涨,图书馆的功能和容量会不断发生变化,灵活的空间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这种变化,为高校图书馆发展之路扫清不必要的障碍。如果说上述的“灵活”原则是以图书馆为主体,那么“便捷”原则则是以进入图书馆进行阅览的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思考。首先,图书馆的馆藏分布要尽量合理,方便学生的馆内阅读;图书的借还方式及时间要合理,尽可能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使学生的阅读、学习享受更大的自由;同时,高校图书馆还要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置出基本的综合服务区域,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本需求从而避免奔波之苦。为学生营造人性化的学习空间、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宗旨之一,而亲切感的打造就是人性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室内装饰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千馆一貌”的现象,通过创新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休闲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和愉悦,营造宁静感和归属感。

四、结语

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经历了近代的初步发展,目前已踏上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回顾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的目的在于汲取历史智慧的同时明确未来发展趋势。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物质载体,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所以要在其空间设计规则重塑的过程中,在对高校图书馆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和功能优化的同时,不断优化环境,为阅览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并尽可能地丰富图书馆的人文内涵,同时注意坚持“多元”“灵活”“便捷”“亲切”的原则,践行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建设发展宗旨,协助高校在以“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教学改革的深化,在不断提升阅览者阅读、学习质量、效率的同时,推进我国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89.

[2]黄世孟.2003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台北:建筑情报出版社,2003:233.

[3]克莱尔·库伯·马库思,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6.

[4]谢宝媛.大学图书馆内部空间配置之研究[M].台北:汉美图书公司,1990:79.

[5]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78.

篮球规则演变论文 篇3

1 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FIBA和NBA规则以及篮球战术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篮球运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关注,所以,对篮球运动的研究资料非常多,篮球规则在发生改变时,不仅要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还要对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参考,以此确保规则的大方向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文献资料法是学者进行研究主要的方法之一。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和相关专家的交流能够让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篮球运动的规则,从而加深我们对篮球规则演变规律的理解。

1.2.3 录像资料法

通过观看相关录像,能够对篮球规则演变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结合实际的例子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发现起着关键作用的细节。

2 结果与分析

2 . 1 篮球规则的演变对篮球技战术的影响

2.1.1 比赛形式的演变

目前的篮球比赛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在参赛人员的数量上,过去的篮球比赛参与人员非常多,比赛人员之间的配合比较困难,这就很容易导致比赛场地发生混乱,使得队员的技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其次是比赛的场地,由于传统的比赛参赛人数较多,场地也会相应的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队员的投球速度,一场比赛下来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而随着篮球规则的演变,上述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不仅节约了比赛的时间,同时各队员的个人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2.1.2 比赛开球的演变

从篮球运动开始兴起到目前为止,比赛的开球规则共发生了6次重大的变化。在1891年,比赛开始之前,球员不允许进入比赛场地,只有当裁判员吹响口哨之后球员才能进入场地开始抢球,仅仅依靠球员的速度来决定由谁控球。在1894,允许球员在比赛开始之前进入场地,但是仅仅只能进入一人,并且其主要的作用是进行中圈投球,根据球员的投球率决定由谁控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比赛的时间增加,同时也不具有说服力,因此,到了1936年,旧的规则被改变,发球的地点由场地中间逐渐向边缘转变。到了2002年,开球的方式又再一次的变为在中间进行跳球,同时根据球员的投球率决定控球方,此时的中圈跳球相对来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之前的总裁判执球转变为轮流执球。由于这种执球的方式能够加快比赛的进度,同时相对比较公平、合理,因此到目前为止,这种开球规则仍然在使用。

2.1.3 比赛场地的演变

从2010年10月1日起,使用了60多年的篮球场禁区规格,由梯形转变为了长方型面积,同时增加了合理冲撞区鼓励身体对抗,三分线的将由原来的6.25 m增加到6.75 m。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比赛场地的演变会随着篮球技战术的发展而改变,同时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现在的篮球比赛高空投球经常发生,比赛越来越激烈,能够获得高空的优势便能够掌控整个比赛。

2.1.4 时间上的演变

(1)比赛时间的演变。篮球运动经过不断的发展,其比赛的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过去篮球比赛时间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比赛的总时间相比过去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只是中场休息时间以及各个赛段的时间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篮球比赛分为上、下两场比赛,同时篮球比赛是一种对体力要求相当严格的比赛,所以经过上场比赛之后,队员往往会出现体力不支等现象,这必然导致后半场比赛显得非常枯燥无味。因此,对比赛的时间进行调整显得非常有必要,增加篮球比赛中场休息的时间,不仅能够使队员的体力得到恢复,同时还能够让队员有足够的时间对上场比赛进行总结,以便对进攻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正。另外还可以在中场休息的时间内举行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使得整个比赛过程充满乐趣。

(2)3 s规则的演变。在篮球比赛中,身高较高的队员相对占据的优势比较大,为了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防止个头比较高的队员在篮下做出过多的动作,3 s规则随之产生。3 s规则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减少了篮球比赛的队员对身高上的过度追求,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比赛战术以及技巧上的研究,很好的保证了比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 . 2 裁判法的演变对篮球技战术的影响

2.2.1 篮球犯规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篮球运动是一种集体对抗性的运动项目,相比于其他的运动项目,具有很高的对抗性和激烈性,在比赛的过程中因为力度控制不合理,很容易和其他的队员产生肢体上的碰撞,甚至还可能导致队员受伤,严重阻碍比赛的正常进行。所以,篮球犯规的概念随之产生,在最新的规则中明确规定,判断队员是否犯规,首先要看队员是否是有意对其他的队员造成伤害,然后结合犯规队员的态度进行判定。

2.2.2 罚则的演变对篮球技战术的影响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犯规,罚球。1894年、1908年、1910年、1930年:2次、5次、4次、5次,取消比赛资格。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决胜期的犯规,罚球。70年代:球回后场,全队累计犯规10次,对方在中线外发球,罚球。80年代:垂直原则、居中策应原则、合理防守位置原则、半时累计7次犯规,犯规、爨球或掷界外球1+1罚球。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由于处罚相对较轻,致使犯规的次数不断增加,甚至有些队员通过犯规来达到获取胜利的手段。

2 . 3 篮球规则演变后篮球技战术训练的对策

2.3.1 熟悉场地

篮球比赛是否能够取得胜利并不是某一个队员就能够掌控的,它需要通过各个队员之间的合理配合才能取胜,采取科学合理的队形可以使队伍的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篮球场地是在比赛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规定的,在比赛中能够真正的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对整个比赛场地熟悉掌握,是整个队伍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2.3.2 时间掌控

篮球比赛的时间有非常明确的规定,队伍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最大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分数,尽管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非常重要,但是如果队员自身的能力相对较弱,即使是通过有效的配合也很难取得胜利。所以,对于每一个队员来说,必须重视自身的身体素质,经常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增强对时间的掌控能力。

2.3.3 熟悉规则

在篮球比赛进行过程中,由于情绪过于激动,很容易违反规则,当犯规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数量还可能会被罚下场,取消比赛资格。每一个队员对于整个参赛队伍来说都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要将各种违规情况详细的告知每一个队员,尽可能的减少比赛过程中违规的次数。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篮球的竞技水平也随之提高,这不仅使我国篮球技术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和其发展规律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篮球竞技方式的规范化、科学化。另外,整个篮球比赛过程中的娱乐活动也在不断增加,并且球员的竞技水平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2)相比于传统的篮球竞技方式,现代的篮球规则使比赛的过程更加激烈,更加精彩,同时对与传统的打法也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很多传球以及进球的方式,并且,队员的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促使整个比赛过程更加精彩,更加吸引人。

3.2 建议

篮球规则演变论文 篇4

1 篮球规则的概念

篮球规则属于一种法则,不仅仅约束篮球比赛本身,还会对技术以及行为产生制约作用。在初期,篮球规则只有十三条内容,而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八个章节五十八条的内容,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技战术不断发展,篮球规则也随之变化,相应的,对于篮球规则来讲,技战术对其又有改善的作用。篮球规则的变化历程也直接体现出篮球比赛的发展现状。

篮球规则在演变过程当中,不能掺杂任何利益因素,而且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篮球比赛一旦涉及到利益,就会失去应有的公正性,发生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从而也损害到了篮球比赛特有的消遣性、商业性以及观看性。在个别的情况下,为了使篮球比赛更加的吸引人,增加各种悬念,满足各种类型观赏人群的需要,也会对篮球规则进行一些微调。

2 对于篮球比赛来说,篮球规则所带来的影响

2 . 1 越来越先进的比赛形式

在最开始的时候,篮球比赛仅仅包括限定的进攻范围以及很多双方的参赛队员。而如今,双方的参赛队员规定为5名,在比赛当中也可以进行防御以及攻守,这样有利于将参赛队员的篮球技巧提高上来,还可以加快比赛战术的节奏。

2 . 2 比赛开球方式有所改变

开球方式越来越科学,增强了比赛的公正性,使比赛越来越合理,最终加快了比赛的进度。比如:为了使比赛更加的规范,规定双方的一名参赛选手可以在中圈跳球;为了加快比赛进度,体现快攻的价值,规定了中蓝后可以发底线球;争球所遵守的近规则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有效锻炼参赛队员的弹跳能力,让整场比赛更加具有观赏性,吸引更多的篮球爱好者观看;规定了由裁判员来完成篮球的递交,抑制了后场发边线球的快攻的影响力,这样可以使紧逼防守达到效果。

2 . 3 比赛场地方面的变化

从2008年开始,篮球规则从两个角度对比赛场地进行规范:将三分进球区的范围从原来的6.25 m扩大到现在的6.75 m;把篮下的限制区从原来的梯形变成了现在的半锥形;借鉴NBA赛场,以篮筐为中心,划出1.2 m半径的有利进攻区。从制度的层面对比赛场地进行完善,这样可以使参赛队员更好的发挥出自身各个方面的优势和潜能,增强了空中作战的力度,从而使篮球比较更加激烈,更加的吸引人。

3 篮球规则的变化给技战术带来的影响

3 . 1 篮球规则在时间方面的变化会影响到技战术

篮球规则的不断变化会影响到技战术。2000年举办了奥运会,从这一年开始,跳球规则开始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把比赛均等的划分为4个小节,每个小节的时间为10 min。根据相关的规则,第一小节开始于跳球,而其他的小节要通过头球开始于比分记录台所在的球场中间线的延长区域。在比赛时,一旦因为跳球或者是争球出现矛盾,双方参赛队员都有权利持有篮球。持有篮球的参赛队员要在界外将篮球传递给界内,才算成活。跳球规则的变化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有利于浓缩比赛的进程,这让比赛充满了刺激性,更好的体现出商业性以及观赏性。同时,还可以对后场的边球快攻进行抑制,使全场防守获得成功。

在替换以及暂停规则当中,增加了一条规定,那就是在参赛球员已经犯规四次的情况下,如果再次犯规,就要罚球两次,而且相应的延长小节的休息时间以及暂停时间,主要是为了让参赛队员有充足的时间调整身体以及战术。如果参赛队员已经5次犯规,不能在参加比赛,其他的替换队员就不再是30 s的运球时间,如果替换队员出现犯规,那么对方球队在没有投过外界球的情况下,是可以替换队员的。这种规则的变化有利于其他队员的加入,让比赛更加的吸引人。

3 . 2 违例规则给技战术带来的影响

对于走步规则来讲,已经没有了带球走的情形,而是具有活球权的参赛队员迈出一只脚一次或者多次,另外一只脚稍微的活动,不离开地面,可以不看做走步,此外,运行当中的接球,对着地时间不同的两只脚有区分,首先着地的一只脚看成是中枢脚,两只脚如果同一时间着地,区分的依据就是站立的位置,如果规定的一只脚着地并且完成接球,接下来跳跃两只脚同时着地,两只脚就不可以动,而且都不能算作是中枢脚,持有活球权的参赛队员要继续比赛,就只能进行投篮或者是传球了。这个规则增加了防守队员的难度,可以将篮球水平提高上来,从而让篮球队员掌握更高的技术。

违例规则的变化主要是体现在增加了3秒规则、5秒规则、10秒至8秒规则以及30秒至14秒规则。3秒规则指的是所有在限区内的线都属于限区,不管是持球队员,还是不持球队员,在限区内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3秒,其改变了内线的优势,有利于篮球比赛的进步。5秒规则指的遭遇防守的持球队员,要在5秒的时间内直接投篮或者是传递出去,超过时间就会被看成争球,这个规定会激发防守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将进攻以及防守的速度提高上来。10秒到8秒规则主要是针对控球,后场参赛队员一旦获得持球权,就要在8秒的时间内将篮球传递给前场,其有利于比赛节奏的加快,使比赛更加的激烈。30秒到24秒规则指的是参赛一方持有活球权时,要在24 s时间内完成投篮,如果超过时间,就要将权利让给对方,这个规定发展了人盯人的防守,缩短了攻守的时间。

3 . 3 篮球规则的变化会影响到技战术

篮球规则的变化提高了篮球的技术水平,加快了比赛的节奏,推动了篮球规则的建立健全,提高了篮球运动的档次。按照篮球规则,运球结束的表现是掌心朝上,大拇指越过了规定的垂直面,或者是两只手接触到篮球一刻。同时,篮球规则的变化也增加了篮球比赛的观赏性以及商业性。

3 . 4 有关扣篮以及干扰球的规则给技术带来的影响

在初期就有干扰球规则,主要是:如果一方将篮球投到篮筐边;另一方是不可以将篮筐移动的。现在,很多参赛队员身材很高,经常会运用干扰球,针对这种情况,20世纪80年代时,对干扰球规则进行了修正,如果篮球下落的地点在篮圈水平方向,或者在限制区没有接触到篮圈时,无论是传球还是投篮,进攻队员都不可以接触篮球。这一规定减少了运用干扰球的频率,但是也妨碍了空中接球扣篮的发展。按照1994年的篮球规则,参赛队员可以把篮球传递到篮圈上方水平面,由自己队的球员完成投篮。按照2004年的篮球规则,当篮球在运行时下落,同时处于篮圈水平面上,进攻队员是可以接触篮球的,可以在篮圈之外进行扣球,这有利于空中扣篮的发展,使比赛更加的激烈。

3 . 5 投篮动作的规定对篮球技术的影响

投篮动作的规定不仅增加了进攻队员篮下强攻的机会,并且提高了空中对抗能力,另外还有一条就是对受干扰情况下投中的球有效并并加罚一次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加重了对防守队员的处罚,有利于进攻队员。在实战中,很多次的受干扰情况下的投篮都完成了一次得三分的机会。“投篮动作”的新规定,这使得投篮的时间得到了延长,从而在制定战术时,进攻方会利用这一规定来使用一种新的三分球战术,同时这一规定也使得篮球运动员需要有相当好的弹跳能力、滞空能力、平衡能力及在身体接触中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也促使篮球运动员加强这方面的锻炼。篮球规则的演变,一方面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推动了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更全面发展。

摘要:篮球规则是伴随着篮球比赛一起产生的,二都是相互相承的关系。随着篮球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推广,篮球规则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和完善。对篮球规则的演变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篮球运动和篮球技战术的进化史,分析规则变革对篮球技战术进步的影响,从而可以从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技能,提高我国篮球水平的目的。

篮球规则演变论文 篇5

关键词:篮球新规则,篮球比赛,技战术

在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欧洲产业化革命的大发展,产业化的大发展进一步带动了生产劳动技术的进一步创新,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这为众多体育项目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当然,现代篮球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诞生,现代篮球运动是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青年会干部训练学校,在加拿大出生的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于1981年发明的。伴随着篮球项目的产生,篮球规则在篮球产生的同时也出现。因此,篮球规则作为篮球比赛的标尺和要求,也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国际篮球规则是作为国际篮球比赛上通用的比赛规则。但是篮球规则在经过百年的历程后也在不断地改变,规则影响比赛的流程,篮球技战术也随着比赛的规则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研究篮球新规则对篮球技战术的影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以篮球新规则对篮球技战术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围绕文章的研究目的,为了解篮球规则的相关内容,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文献,从FIBA篮球规则层面到国内CBA的一些篮球规则进行研究,然后翻阅一些关于篮球规则和比赛技战术影响的著作、期刊和文件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共检索了46篇,但是与该研究相关性比较大的有17篇。

2结果与分析

2.1篮球规则概念界定与修订原则

篮球是一种游戏、比赛。当然做游戏或者打比赛,都是有游戏规则或比赛的规则。篮球规则是由领导和组织篮球竞赛的权力机构制定并公布的规范性文件。篮球规则设定比赛的条件,明确各方的责任,授予各方的权力,做出应有的规定,指明相应的罚则。篮球规则是篮球竞赛法,也是参加篮球比赛的各方必须遵守的规定、标准和规范。

篮球规则作为篮球运动项目的法,它必须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然而稳定性和连续性是相对的,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规则开始相应地变化。篮球规则要与篮球运动发展同步,因此篮球规则要进行废、改、立,才能反映和适应篮球运动发展的客观需求。篮球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应遵循以下10个基本原则:公平、均衡、定义、 编纂、简短、例外、安全、能力、连续、无利。

2.2篮球规则的演变对篮球比赛技战术的影响

2.2.1空间扩大对技战术的影响

空间与高度有联系,高大队员的出现和增多,是近50多年来国际篮球运动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既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因素,为了促使高大队员向灵活快速、技术全面的方向发展,防止战术呆板、简单化,规则做出了一系列的变动。

2.2.2时间限定对技战术的影响

国家篮联竞赛规则在时间限定方面进行了不断修订和完善,目前的时间规则提高了篮球比赛攻守回合次数,这样以来使得篮球比赛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也进一步地使比赛更加流畅和紧凑,从而促进了篮球技战术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该文以下将着重对2014年的新规则中24 s进攻时间进行探讨。

(1)旧24 s制规则。

1957年,国际篮协开始将篮球比赛的进攻时间进行限定,在最初是30 s。这一项规则至今仍然沿用,但是时间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30 s变为24 s,这一改变势必让进攻节奏加快,进攻时间缩短。比赛从而呈现出高速度、快转换。进攻时间的缩短以及限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篮球比赛的连续性和观赏性。在保证这方面的同时参赛队双方为了获胜,也开始探究让运动员在限定的进攻时间里完成更高效的进攻。对24 s进攻时间的利用上,越来越多的球队开始利用24 s布置一些合理的战术,比如内线战术或者是无球的传跑战术,这些都是尽可能地利用24 s时间将比赛拖到最后一刻,满足球队获胜的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欣赏。在24 s压哨的一刻进球往往使球队和观众情绪高涨。但旧的24 s制已经开始被渐渐地改变,因为在进攻球队获得前场的球权的时候,如果依旧沿用24 s往往会使放手球队重新放手,进攻球队会再次充分利用24 s,尤其是在最后时刻的关键球上,这样会使防守以及落后方失去扳平或者获胜的机会。

(2)新24 s制规则。

一名队员在场上获得控制活球时,再一次掷球入界,球触及任何一名球场上队员或者被他合法触及,掷球入界队员所在的球队依然控制着球,该队必须在24 s内尝试投篮,在进攻计时钟的信号发出前,球必须离开队员的手,而且球离开队员的手后球必须触及篮圈或者进入球篮,如果球触及篮筐,但是未进球,且被同一控制球队在此获得控制球,那么计时钟应该复位为14 s,对于此规定,是在24 s制度下新增添的规定,这一规定对于进攻球队的进攻技战术要求更加高,要求篮球比赛的攻防节奏更快,这样就要求篮球比赛中的技战术更加细腻和高级。

2.3犯规的限定对篮球比赛技战术的影响

国际篮联在1956年对篮球规则开始进行新一轮的修改,首先提出攻守队员双方在处理进攻和防守上的身体接触的基本原则;然而在1990年又进一步提出了对于篮球比赛中队员双方在处理身体接触的3项基本原则:垂直原则,居中策应原则以及合理的防守位置原则;在1998年国际篮协又将此原则更订为圆柱体原则、垂直原则、合法防守位置3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03年国际篮协又提出了一新的原则即“有利无利”原则,这样为对于在比赛中裁判员可以更好地处理比赛中身体接触后是否犯规提供了依据,对队员之间的接触是否犯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2.4其他规则修改对篮球比赛技战术的影响

对于其他规则的修改,该文主要谈及对于比赛过程当中,球权归属问题,在比赛中经常会发生争球的现象,国际篮协采用了争球的球权交替拥有的规定,这一规定减少了比赛中很多因为争球权而出现跳球的现象,从而增加了更多的掷界外球次数,这一方面提升了比赛的进度,也节省了比赛的时间,从而提高了篮球比赛的流畅性,这一改变也推动了各个球队对掷界外球战术的发展;球权交替拥有这一规定,一方面减轻临场裁判员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比赛的公平、公正。

3结语

篮球规则在100多年里经过不断地演变,空间、时间、规则罚则、质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一改变不仅仅使比赛更加流畅,观赏性增强,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比赛的节奏、也要求了球员有更强的身体、技能,要求球队有更全面的战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规则的演变,才能在规则的限制下更好地完成比赛,取得比赛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张霖.篮球裁判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2]郭杰.FIBA与NBA的规则演变对篮球技战术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乒乓球规则演变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篇6

国际乒联合会对乒乓球规则不断的修改, 对世界、以及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运动竞赛规则的修改和完善有两个目的, 一是改进和提高技术, 二是打破世界平衡, 从总体上促进乒乓球运动的发展[1]。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几次规则变化对世界和我国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国际乒联在近期对竞赛规则进行修改后, 中国乒乓球队为适应新规则, 在赛前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西方希望以新规则的“紧箍咒”束缚中国人, 中国人却以东方人的智慧一一找到了化解之法, 进而保持了国际领先地位, 由此可见, 规则的修改, 其影响也是正负两方面的, 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促进和削弱两个方面。

1 乒乓球运动发展概述

乒乓球记载最早时期是1880年间, 是英国先盛行起来的[2]。那时候乒乓球运动被当作家庭游戏来进行的, 把桌子拼起来中间装上类似网状的装置, 用木勺或木板当球拍, 用橡皮实心球当最早的乒乓球。乒乓球的英文名字成为“Table Tennis”, 由此看来, 乒乓球运动受网球的启示发展起来的, 只是将网球由地面移到桌子上, 是网球的缩小版, 并且由名字可以看出乒乓球源于英国是有根据的。1926年12月, 在英国举行了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参加了比赛。此次比赛共有男子团体, 男子单打, 男子双打, 女子单打, 混合双打, 男子安慰赛六个项目, 其中前五个项目冠军被奥地利选手包揽。此六项目比赛一直延续到第十五届锦标赛。自1926年至1957年, 每年举行一次, 1957年起, 改为两年一届。

2 乒乓球规则的演变

上世纪80年代以前, 世乒赛男团采用九场五胜制 (全部为单打) , 女团采用五场三胜制, 男团比赛利于交流反映团体水平, 但赛时过长, 影响观众观看与媒体传播, 为此, 1989年第40届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 通过了将男团九场五胜制改为五场三胜制。1992年, 国际乒联决定将男团比赛改为单打方式的五场三胜制并在第42届世乒赛上实行。44届世乒赛, 女团采用男团同样的赛制。2001年, 又对赛制进行调整, 废除了每局21分制, 改为每局11分制, 发球从原来的5球一轮改为2球一轮, 单项赛也由原来的五局三胜改为七局四胜制, 团体的每场由原来的三局两胜制改为五局三胜制。2005年世乒赛上, 竞赛编排根据选手的世界排名进行编排, 不考虑同一国家的选手分在不同半区, 这种赛制降低了同一国家或地区垄断前几名的情况, 提高了更多协会参与的积极性, 利于乒乓球运动在世界推广, 为此, 2008年, 北京奥运会直接用团体赛代替双打比赛, 但其赛制不同世乒赛, 其中包扩一场双打。

3 规则演变对乒乓球技术发展的影响

3.1 球拍要求变化的影响

球拍的变革对中国选手来说, 是不利的, 大大的限制了中国两面不同性能球拍的运用功效。正胶快攻等不同打法在比赛中的突然性, 降低了回球难度, 从而限制了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为了遵守新规则, 两面不同性能球拍、正胶快攻的中国运动员不得不改进打法, 甚至迫使这一系列运动员过早退役。

3.2 比赛用球大小变化的影响

乒乓球比赛用球直径和重量由小变大的变化。球的直径由38mm变化为40 mm, 重量由2.5g变化为2.7g。球直径增加了, 表面积增大了, 体积也增大了。球重量也增加。

改大球后, 运动员面对飞行速度相对降低的来球, 从动作结构、战术、技术意识上都发生本质变化, 体能作用增大, 进攻意识加强, 实力、力量作用加强, 对运动员相持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主动减少失误的前提下, 用力量控制落点、节奏来打乱对手的战术, 寻找主动进攻机会。同时, 提高对付弧圈球的能力, 加强个人进攻意识与能力, 将进攻与防守有机结合起来, 以守为攻, 攻守衔接。这样, 对运动员的灵敏、耐力、体力的要求都很高, 既要提高运动员的进攻能力又要提高运动员的防守能力。

3.3 发球规则变化的影响

新的发球规则为无遮挡发球, 且抛起的球不能低于16CM。无遮挡发球规则的实施, 使得接发球方能清楚看见发球的全过程, 能准确判断来球的旋转、落点。新的发球规则降低了接发球的难度, 减少了发球得分的机会, 使比赛回合增多, 比赛更具有观赏性, 同时, 也给裁判员对发球的判罚提供了更多客观依据。但是, 随着新规则的发展与完善, 迫使以“发球得分”为“杀手锏”的运动员失去优势他们不得不修改多年来形成的技术特点, 由发球得分转变为相持得分。要取得比赛胜利, 就必须从多方面下手, 一方面加强发球对对手的威胁, 减少对方直接抢攻, 给自己创造发球抢攻的机会;另一方面, 加强相持阶段的得分手段。

3.4 赛制变化的影响

赛制变化主要是由21分制变为11分制。改11分制后, 发球也从5球换发改为2球换发。这样, 使试探性发球迷惑对方的优势没有了, 大大的减少了发球抢攻的机会与威力, 反而对发球技术的要求更高了。战术打法上的变化, 主要是要求运动员积极主动, 抢先上手的战术和以稳制胜的战术形成两种战术矛盾, 积极主动抢先上手容易得分也容易失误, 以稳制胜失误少但是对方不失误自己有没有机会得分, 相对来说得分手段和得分机会就少了很多。11分制以来, 往往是斗志旺盛、敢于下手、淡泊名利的运动员敢于下手, 对其有优势, 往往会有一些“黑马”杀出。反而以稳制胜的运动员吃亏。从此可以看出, 11分制后, 对个人的进攻能力和防守能力, 心理素质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4 小结

规则的演变对运动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引导作用。国际乒联合会对乒乓球规则不断的修改, 对世界、以及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 乒乓球规则的演变对其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面的, 主要表现在球拍、球的大小、发球要求、致胜的赛制等几个方面的变化对技术的影响。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 对乒乓球运动的规则演变发展对技术发展变化的作用进行了简单探讨分析, 旨在为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乒乓球,规则,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柔伟.乒乓球竞赛规则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运动.2012, (5) :30-31.

篮球规则演变论文 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研究对象

FIG竞技健美操2005版、2009版、2013版规则。

1 . 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搜集查阅了大量有关竞技健美操规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并对近三版竞技健美操国际评分规则进行了重点查阅分析。

1.2.2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近三版竞技健美操国际评分规则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了解竞技健美操项目的发展趋势。

2结果与分析

2 . 1比赛项目、时间、场地的变化

为了适应竞技健美操项目发展的需要,历届规则分别对比赛项目、时间和场地做了相应的调整(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集体五人项目的推出,对成套编排中如何充分应用场地、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套编排要突破原来集体六人操的编排思路,创新出更多的五人队形,使成套动作的编排更加高难化、多样化。

新增有氧舞蹈和有氧踏板项目,使竞技健美操发展超越了原有的内容上的多元化,更是体现在了比赛项目设置的多元化发展。为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空间,使比赛项目更加多样化,比赛内容更加精彩,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2013版规则将所有项目的比赛场地都增大到10m×10m,使运动员在完成成套动作时动作幅度加大,移动路线的距离增加,是对运动员成套动作中整体步伐和完成情况设立了更高的标准,对运动员体能和成套动作的高质量完成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为了使运动员有足够的体能完美完成比赛和保持比赛的观赏性,2013版规则在将所有项目比赛场地增大的同时,也将所有项目的比赛时间缩短为1′30″±5″,使比赛更趋于人性化。

2 . 2艺术分评分标准

艺术分的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运动员在“做什么”,还包括“怎么做”、“在哪做”[2]。三版规则对艺术分的评分标准在不断细化,2005版规则中艺术分评分标准为8个子因素,2009版规则调整为9个子因素,2013版规则更是增加为2015个子因素。这表明,规则越来越注重编排人员对成套动作创编的多样性、创新性和复杂性以及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

成套动作的创编要体现操化动作、难度动作、移动路线和空间运用的均衡性、合理性;对音乐的选择和运用音乐的选择要突出主题和特色,成套动作要与音乐的意境和谐一致并且充分诠释音乐的主题;这对于编排人员的综合素养及其成套创编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创编人员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表现力是指运动员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认知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自信心等,把动作和音乐的内涵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情感,并借助于自身姿态、技术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外部形态持续地表现出来,用以吸引和感染观众的一种能力,它是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完美统一[3]。因此,在比赛中要取得很高的艺术分,不仅需要创编人员完美的设计,更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完美表现。

从2013版规则的变化可以看出,艺术分构成与评判尺度更为明确,计分的合理性得到加强,更趋于客观。但是,过于细化的评判内容在比赛中是否有利于实际操作,还有待于实践检验。

2 . 3完成分评分标准

2005版规则要求完成裁判主要是对运动员所完成的难度动作、操化动作、过渡连接动作、托举配合动作和一致性完成情况进行评分。2009版规则只是将除一致性之外的其他四项评分内容综合为技术技巧评分,2013版规则则是将除难度动作和一致性之外的其余三项评分内容综合为动作编排评分。这表明,2013版规则在重视运动员一致性完成的同时,也对运动员难度动作的完成要求更加严格。

一致性是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的显著特点,也是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取胜的重要因素。2013版规则对于运动员一致性技术动作分数在完成分中所占的比重更大,由最多减一分增加到最多减两分。虽然2013版规则中集体五人项目同之前的集体六人项目相比在比赛中技术动作更容易保持高度一致,但是同混双和三人项目来讲一致性的扣分力度更大。所以,在训练中必须加强运动员操化动作一致性,难度动作一致性,过渡、衔接与连接一致性,表现一致性,技术风格一致性等方面的训练,才能在比赛中体现出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的高度竞争性、规范性、集群性、和观赏性,才会更具取胜的优势。

2 . 4难度分评分标准

难度动作是衡量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方面,是技术价值的直接体现[4]。难度裁判主要是计算成套动作中的难度动作数量,并根据运动员的完成情况对所有的难度动作进行评分。

2013版规则将成套动作中难度动作数量由之前2005版规则和2009版规则要求的12个减少为10个,成套动作中的难度动作数量程下降趋势。这表明,单独动作的完成标准被不断提高,竞技健美操技术向着高难化方向发展。成套动作中规定难度动作数量的减少,必然会对难度动作的级别要求更高;对于复合难度动作每次予以0.1的加分,促使了成套编排中更多复合难度动作的出现。这就使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技术结构由单一化向复杂化发展,使竞技健美操发展的进程加快。同时,也是对新时期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提出的新的挑战,对运动员的专项体能和专项技能要求更高。

3结语

规则的修改与完善使竞技健美操继续向难、美、新方向发展, 使评判的标准更加合理、规范、客观。

成套动作的高规格、高质量完成始终是竞技健美操运动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新规则更是将这一特点突出的体现出来。不仅要求成套创编要突出复杂性、创新性、多样性,更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加高质量的将成套动作完美展现。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结构由单一化转向复杂化发展,动作的完成难度增加,促使更多新难度动作的出现,同时,对于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技能要求更高。

规则对于集体项目中动作的一致性要求更加严格,扣分的力度加大,更加突显了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所具有的个性特色与魅力,可使比赛更具观赏性。

在新时期竞技健美操发展中更应该注重有氧舞蹈和有氧踏板两个新兴项目的发展,全面提高所有比赛项目的竞争力。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对比分析法,从艺术分、完成分、难度分以及比赛项目、时间和场地等方面,对2005年以来三个版本的竞技健美操国际评分规则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规则的演变中,竞技健美操向着高规格、高级别方向不断发展;更加强调成套编排的艺术性、创新性;对动作完成质量以及运动员专项技能的要求更高;对集体项目一致性要求更加严格扣分力度加大。

上一篇:宫崎动画下一篇:信息时代人事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