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直销

2024-11-06

电视直销(共7篇)

电视直销 篇1

炒概念:专业术语蒙人

“普通的20克金链市场价1796元人民币,而我们的钠美金链只需要499元,499元人民币!有证书证明,绝不变色!并赠送正宗A货翡翠项坠。限量100组……”在多家电视台的电视购物节目中,主持人“疯狂推销”钻石、黄金、 翡翠等珠宝饰品,“超低于市场价格”、 “有国家珠宝鉴定证书”等噱头让很多观众迷失在各种疯狂中。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石委员会主任姚政表示,很多都在“炒概念”,用“顾名思义”的概念迷惑不懂行的消费者。“90% 的收藏品都不可信,比如翡翠A货,”姚政说,“其实很多专业概念,或者销售方制造出的概念是很蒙人的。”收藏领域这类“词汇”不胜枚举,“A货”并不代表翡翠的价值,仅仅说明是天然无加工,这一条件仅仅是高价翡翠基础的基础。比如 “和田玉”,当前的和田玉仅仅是一类含有透闪石成分玉石的统称,绝不等同于新疆和田出产,两者价格差距也相当惊人。

“这是利用专业概念‘蒙人’的,更有避重就轻‘忽悠’人的。如热销的某品牌金项链,循环播放的直销片里,不断出现的词是‘九九金结构’、‘意大利工艺’ 等,前者强调的是结构,后者突出的是所谓工艺,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地方说链子是金的,却不断给人错觉:这就是金项链。”姚政直言,事实上,这根金光四射的项链不过是在表面镀了一层金,至于画面中出现火烧、电钻等破坏性试验,也只是一种表面效果,真正买回去,表层颜色可能不过几个月就脱落了。

某知名品牌钻石饰品专柜负责人也向记者介绍说,一些消费者一听到“钻石”二字就以为是很贵重的东西,但一颗价值连城的克拉钻,如果被切割成细小的碎钻,即便总重量不变,价格也有天壤之别。一些首饰,标榜自己镶了真钻,只卖199元,但实际上,它镶嵌的只是极小的碎钻,而碎钻整包也不过几百元至千元。

巧包装:利用主题赚钱

从2008年的奥运会,2009年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2010年的世博会,到2011年的辛亥革命纪念和建党90周年纪念,宏大事件下衍生出无数主题的纪念章、纪念册、纪念钞、纪念邮票, 乃至各种纪念衍生品。与此同时,一些文化公司把这些主题藏品当成“原材料”, 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创意,打造出一个新的概念。然而这些巧立名目的新“藏品” 具备收藏价值吗?

北京南区邮票公司经理张杰认为, 邮票和纪念币是否有收藏价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题、发行量、品相等等, 而文化公司新推出的各色“藏品”不仅存在真伪风险,在主题的设计等方面也不见得成熟,其设计的“套装”还会存在用一张珍稀品种带动一批“大路货”提升身价的情况。而且,目前这些主题套装品标出的高价一般都远远超出其真实价值, 不少收藏爱好者往往会被迷惑。

在藏品市场,“巧”包装炒作出来的主题远不仅仅是有纪念意义的重大事件或时间节点,“首次推出”也是颇有发挥空间的。例如,上海世博会期间,某藏品电视广告便极力渲染“第一意味着升值的收藏定律”。广告称:“第一”往往是重要的价值保证。如我国发行的第一套2008年奥运邮票,第一套2008年奥运纪念币,其价格不断刷新,目前已经堪称 “天价”。而百年世博会第一次落户中国, 今年发行的纯金纯银“世博·一轴四馆大全套”,包含了多个“第一”:第一套“中国世博会”主题藏品、第一套“上海世博会”标志性藏品、第一套融合世博会会徽主题标志性建筑和四大核心元素的藏品。如此多的“第一”,定会像奥运藏品一样上演惊人的收藏奇迹。

避追责:模糊的广告语

以一则“鸟巢紫砂壶”广告为例,广告宣称该壶由中国壶艺大师吕某精心设计监制,全球限量发行12008套,每套为9800元。但历来紫砂壶收藏按人定价。 该大师此前一把普通手工壶市场价达到20万元以上,其制作的一款“阴阳太极壶”更是曾拍得150万元天价,创近代紫砂壶拍卖纪录。广告称,“鸟巢紫砂壶”不论以其深厚的纪念价值,还是本身的艺术价值都要高出普通壶,如果不是为纪念奥运会,是不可能以这么低的价位买到的。

“这就是广告的技巧,紫砂壶‘按人定价’不假,可那指的是手工制作,这把所谓的鸟巢壶则是批量生产。而且仅仅是由那位大师‘精心设计监制’的。大师的作品能达百万,与鸟巢壶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是忽悠是什么?”熟悉广告制作的崔先生解释,这类藏品广告多会仿照新闻片制作,采用出镜主持人来阐释藏品价值,以增加可信度,“而在电视直销广告拍摄过程中,厂商方面会严格限制 ‘主持人’改动广告词,比如将‘有一定升值空间’替换为‘有收藏价值’,这都是在规避可能导致的责任追究”。

电视直销 篇2

“超长待机62天”、“一部摔不烂的手机”……这些充斥荧屏的电视购物广告词,正是国内电视购物领军企业七星购物过去两年创造销售奇迹的见证,然而这家业内佼佼者的业绩却在2007年划出了一道诡异的弧线,

4月28日,七星购物发布的2007年年报显示,期内其亏损达到3.8亿港元。而在2007年上半年,该公司还取得了4329万港元的净利润。七星购物的股价也堕入仙股之列。

2004年以来重现辉煌的国内电视购物行业,遇到了怎样的瓶颈?

业绩大变脸

2006年11月,七星购物成功借壳香港上市公司蓝顿国际,完成上市。2007年上半年,七星购物的销售收入达到4.14亿港元,其中归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4329万港元。由此,七星购物与2007年5月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橡果国际一道,成为中国电视购物行业中的佼佼者。

一位曾参与过橡果国际上市和七星购物重组的电视营销高级职业经理人告诉记者,橡果国际和七星购物占据了国内电视购物市场30%-40%的市场份额,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从盈利到巨亏,七星购物的业绩却在半年时间内犹如“坐了过山车”。

根据七星购物发布的2007年年报,期内公司销售收入达到6.8亿港元,导致3.8亿港元亏损的因素主要是电视台大幅提高广告费、行业竞争环境转坏,以及其多项收购所产生的商誉减值拖累。

根据七星购物的财报,由于电视台广告费用的上升,2007年,七星购物的电视台广告成本增加到3.8亿港元。

据透露,前几年,一些地方电视台,白天和晚上11点之后的所谓“垃圾时段”,一分钟的广告费只要一两百元,现在每分钟涨到了600-2000元,“垃圾时段”变成了“黄金时段”。

七星购物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对于电视购物公司来说,最宝贵的不是产品,而是媒体资源。这几年随着大量资金投入到电视购物行业,比如说橡果国际和七星购物的上市,以及湖南台快乐购、央视中视购物等的出现,整个行业的竞争加剧,电视台的广告时段成为紧缺资源。

这让电视购物公司的购买广告时段的成本上升了3-5倍。橡果国际公布的2007年二季度财报显示,期内其在媒体广告上的费用为1640万美元,同比大幅增长。而到了2007年下半年,这种广告费用上升的情况仍在继续。

“媒体成本已经成为电视购物公司的最大成本,目前在省级电视台上做广告,年营业额少于5000万元的,很容易亏损。在地市电视台上做广告,少于800万元就会亏损。”七星购物有关人士表示。

导致七星购物出现巨额亏损的商誉减值,则来自于收购Top Pro Limited、骏超有限公司及上海佩莲商贸有限公司所产生的商誉所作的减值。

据悉,七星购物进行的收购在2006年4月11日就已完成,但代表商誉的两笔为数2842.2万港元及2.19亿港元的款项分别于2006年年报和2007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截止日期时入账,但是鉴于在2007年下半年七星购物在业务策略上的改变以及中国电视购物行业经营环境的逆转,七星购物董事会决定对该商誉做出全数减值的拨备。

手机泡沫破灭

作为一种新型营销传播模式,电视购物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历“超速发展”,但这种高速增长随即带来一连串问题,2000年前后的“信誉危机”使得该行业元气大伤。当时,国内电视购物行业的规模从200亿元下降到40亿元,企业数量从1000多家下降到300多家。此后,几度起伏的国内电视购物行业,一直在寻找新的概念和产品。

2006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和工商总局联合签发“禁播令”――《关于整顿广播电视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内容的通知》,禁播药品、医疗器械、、减肥、增高等五类产品的电视购物广告。

此后,国内电视购物行业又遭受了一系列分化整合,一些企业被迫退出市场,还有一些企业将其代销的产品从原来口碑很差的医疗、减肥等领域转移到手机、数码产品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领域,

从2006年开始,包括侨兴、金立等在内一批国产手机新军通过电视购物开辟了新战场。有消息称,通过与橡果国际、七星购物等多家电视购物企业的合作,仅金立手机就实现了近40亿元的销售额,其中有60%以上来自电视购物领域。

在这一成功样本的示范作用下,更多的国内手机企业开始进入电视购物领域,这中间不乏夏新、联想、波导等国产知名手机品牌,也有创维等新进入企业。创维移动董事长乐业生告诉记者,创维自2007年初与国内的电视购物公司合作,曾一度取得单一型号销量超过50万部的成绩。

在此过程中,国内电视购物行业又遭遇一次分化整合,出现七星购物(0245.HK)、橡果国际等知名企业,并通过各种资本运作实现上市。

2007年上半年,七星购物也在手机销售领域取得了成功,当时其代理了超过10家国产手机品牌的销售,当时的记录是每天销售2800部手机。七星购物甚至提出了2007年要销售100万部手机的目标。截至2007年12月,七星购物的在线加盟商家超过500家,而且吸引了包括飞利浦、三星、诺基亚、索尼爱立信、奥林巴斯、明基等知名品牌进入其平台,而且还在与惠普等跨国巨头进行合作的谈判。

但是,自从2007年9月开始,国产手机在电视购物领域的表现开始衰退。有手机生产厂商人士表示,电视购物行业的手机销售存在严重的产品的同质化和恶性竞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夸耀性广告已经不感兴趣,加上国产手机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造成销量下降。

有消息称,到2007年底,国内从事手机电视购物的公司80%都亏损了,而国产手机制造企业也大多数出现了亏损。电视购物领域的“手机泡沫”开始破灭。

2007年8月,七星购物曾宣布与内地两家合作伙伴订立无约束性协议,计划投资人民币2850万元,于内地成立合营公司,主要从事手机推广及分销,但这一计划已在今年2月5日被七星购物宣布终止。

转型网络视频购物

电视广告费用的大幅上升,以及曾经火爆的手机电视购物泡沫的破灭,让七星购物等电视购物企业又一次面临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业内企业纷纷转型。

橡果国际2007年的销售收入达到了2.62亿美元,其中线下分销业务的收入达到7780万美元,这使其净利润达到1860万美元,比2006年的378万美元水平大幅提高。

由于开始向线下分销转型,橡果国际在2007年有效控制了电视广告成本的上升,期内其用于电视广告的支出达到7598万美元,与2006年的 7655万美元相比,甚至有所下调;而同期其线下分销的费用则从2006年的2102万美元上升到3167万美元。显然,橡果国际在不断加大线下分销的投入,而减少了电视直销的投入。

橡果国际的盈利大幅提高,表明占其总销售收入25%以上的线下收入已经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业内认为,这可能是国内电视购物企业接下来业务转型的一条道路。

与橡果国际近一半的收入来自地面分销业务不同的是,七星购物把接下来的战略转型瞄准了电子商务,具体说来是网络视频购物。

七星视频购物市场部总监韩韵近日表示,公司旗下网站“七星网络视频购物在线”的核心部分――视频呼叫系统――将在今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届时消费者可以通过IPTV、网络或3G与导购员实现视频交流。

据业内人士介绍,纵观电视购物在中国发展的10多年历程,其两大瓶颈无非是销售和支付,即如何控制电视广告和物流这两块最大的费用,其中物流成本相对不变,但电视成本近几年来一直在上升,严重削弱了七星购物的销售利润。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成本,七星购物酝酿推出“互动概念”的电子商务网站。据称,2007年4月,这个名为“七星网络视频购物在线”的网站正式上线的两个月内,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2007年9月,该网站改版后凭借视频呼叫中心、网站平台、品牌商家入驻卖场三个环节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销售转化率,到当年12月底,其销售总额达到了3000万元。

电视直销购物,不让钱包失守 篇3

PART1

会让钱包失守的五大心机字眼

气氛热烈的购物台节目常常让你舍不得离开沙发,但就是这些表面看起来“有甜头”的字眼,让你的钱包临阵失守。

1.xx金额的年券

语音Replay:“购买这套产品我们将会附送2009年全年1000元的年券,任何产品都可以使用,满足您全家的购物需求。”

购物年券实际上就是一种抓牢老顾客的方法,很多年券虽然宣称的总额都很大,但是往往分为50元、100元、150元等几张小额面值,而票背后都会有“每种商品限用一张”或“特价商品除外”等限制。年券只是几张约定得死死的小额代金券,打折幅度还不到八折。除非你是电视购物的狂热者,才有非常多的购物机会。

2.xx天的鉴赏期

语音Replay:“本产品为您预留了10天的鉴赏期,就是货送来后您可以体验一下,如果不满意,在10天内不损坏都可以退货。”

电视购物唯一的软肋就是售后服务了,因为是远程购物,许多产品在消费者省份的承修承保部门是不明确的。在这里说明一下,虽然网购也属于远程购物,但网店会给消费者开具联保发票,一些知名品牌还是能享受到它全国联保的服务的。

3.免费到府收送退换

语音Replay:“只需支付369元,这款商品将会由专员为您送到家里,并免费为您安装调试。”

女孩们都会幻想:穿着购物台制服的工作人员堆着笑容把包裹送到门前,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其实现实和期待完全相反。实际上,购物台的配送服务仍是由他们指定的快递公司负责,帮产品安装调试、收送退换的可能性很低。

4.限时赠品

语音Replay:“只要在三分钟内打进电话,就可以获得我们限时赠送的某某一套。”

为了赠品而买实在是愚蠢的做法,在消费者协会对电视购物投诉的报告里就指出,许多消费者均有经过漫长接线等待的经历,而等待的时间远远超过能拿到赠品或者拿到优惠的限制时间。购物台往往以此为理由拒绝赠送赠品。

5.产品销售倒计时

语音Replay:“屏幕下方的时钟已经进入紧张的倒计时,时间结束后本款商品将不会再出售了。”

韩国的电视购物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他们国家的法规甚至对商品叫卖倒计时的音效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消费者冲动购物。在被倒计时滴答滴答催促时,我们有必要冷静地辨别一下:如果是录播节目的话,还有必要分秒必争吗?

PART2

胸有成竹逛电视家庭百货

三个Don't

Don't 对“最终解释权”要三思后行。当你因为质量问题要求退款时,很容易被对方利用广告语中的”最终解释权”一口回绝。

Don't 不要断章取义理解产品内容。例如韩国某某护肤品,并不一定是韩国品牌而是国内品牌,某些品牌会玩文字游戏以抬高价格。

Don't 不能轻信购物台的门市部、实体店,有李鬼购物台就有李鬼门面,许多都是让消费者减少疑虑的烟雾弹。

购物台可信不可信,打一个电话就可以辨别

有的消费者拨打订购热线询问情况后,将会有多个电话频繁打来骚扰的,这个购物台可以排除在信赖对象之外了。

购物台商品也需要出生证明

尽量购买能全国联保的知名品牌,盒内需出厂证件完整。收到东西的时候除了有销售单,你还必须有退换货的说明条款。

通过各种渠道摸清产品底细

(如引擎搜索或向购物台电话咨询)电视屏幕能骗过你的眼睛,产品实际大小、颜色光泽质地不排除存在误差。例如你购买的是洗发水,可以到卫生部网站首页上“数据查询”栏中的“化妆品批件库”中键入该品牌名称查询。

电视直销 篇4

1 电视直销与电视购物频道

电视直销是指通过密集的电视购物片宣传, 消费者通过打电话或商场的方式购买, 卖方将商品通过物流配送到达消费者的销售方式, 它最早起源于美国, 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电视购物频道是指以电视台的专门购物频道为平台, 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的以直播或录播的方式播出商品信息, 以“教买不叫卖”的理念来播出节目, 将信息性、娱乐性与知识性结合在一起, 寓购于乐, 提供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享受与多样性选择的一种购物方式。

2 暴利的电视直销发展与瓶颈

与传统的零售方式相比, 电视直销的优势非常明显, 是对传统零售方式的补充和优化。对商家来说, 电视直销可以大大节约营销成本;扩大与消费者的触及率, 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公信度;可以有效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对消费者来说, 电视直销可以实现人们足不出户就购物的愿望, 并以迅速可靠的配送及付款制度使购物更加安全、快捷, 因此在西方倍受中青年人群的欢迎。

我国的电视直销兴起较晚, 发展也较迟缓:1992年广东珠江电视台率先在国内推出电视直销节目“美的精品TV特惠店”;1995年北京电视台率先推出了“BTV电视直销”——以电视台为主体, 由电视台组织货源、拍摄节目, 在自己的频道播出, 由自己的公司销售, 为企业产品广告提供了独特的营销工具;1996年上海帝威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创办的帝威斯电视直销公司, 开创了“帝威斯电视直销”模式;1996年重庆、辽宁、湖北、南京、杭州、齐鲁6家电视台及上海复星高科技 (集团) 有限公司共同出资, 组建地区性电视直销网——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超速发展”的暴利行业——电视直销总收入达200亿元人民币, 电视直销公司增至1000多家。但因商家为了赚取更高的利润, 此时我国的电视直销行业也缺少规范的行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致使电视直销广告开始采用夸大功能、概念炒作、偷梁换柱、专家介绍、名人代言、逃避监管、虚假地址等各种违法的手段来欺骗广大观众。到2000年底行业总收入也缩水到

武汉工业学院周砚钢

40亿元, 电视直销公司也锐减到300家左右。

在经历部分急功近利的商家无限夸大产品功效、恶意欺骗消费者的千年之交时的“信誉危机”后, 国内电视直销元气大伤。纠其原因主要是消费者对电视直销失去了信任感: (1) 许多商家为了获得短期巨额暴利而背离电视直销低价格的市场规则, 他们以“高价即质量好”的购买误区来引诱消费者, 来实现其行业暴利, 这不仅造成商品价值与销售价格严重失调, 也失去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更使得消费者对电视直销广告产生极强的反感和抱怨; (2) 为了获取巨额利润, 商家借助直观形象的电视荧屏, 利用消费者急于求成的心态, 通过专家介绍、名人代言等手法将产品功效极力夸大, 并运用轰炸式重复播放的方法, 诱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上当受骗; (3) 因电视直销一般都是异地做广告经营, 一些运营商借此向消费者出售假冒商品以骗取其钱财, 有些商家虽然销售正规商品, 但不提供售后“三包”服务, 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4) 由于电视直销的独家性和其特殊的服务方式, 因而消费者不能货比三家, 自然对其产品的质量、产地等深表怀疑; (5) 一些商家利用国家相关法律不健全和执法部门把关不严, 而打擦边球, 将一些内容不健康的违反精神文明建设和广告法的镜头搬上屏幕。由此可见, 电视直销作为一个充满巨大盈利潜能的新营销模式, 因缺乏专业营销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商家及员工, 不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购后心理, 而是为追求暴利铤而走险, 其结果必然走向岌岌可危、人人喊打的境地, 电视直销也必然沦落为欺诈暴利的代名词和“社会公害”。

3 电视购物频道新气象

作为朝阳产业的电视直销要扭转颓势, 不仅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电视直销进行监管, 也需要其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具有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意识, 改善行业的形象, 打造强势行业战略品牌, 推动行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正当公众对电视直销产生心理恐惧之时, 诚信的电视购物频道正在兴起, 电视直销正朝着电视购物频道转型, 这也是电视购物发展的一种最佳选择。2006年12月28日, 中央电视台宣布开播“CCTV中视购物”频道, 此举标志着央视正式进军电视购物领域。电视购物频道这个新型消费模式以无限潜力和惊人的发展, 显示出新一轮电视购物的旺盛生命力。

与电视直销相比, 眼下的电视购物频道正在悄然复苏。它汲取电视直销“信誉危机”之鉴, 及时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调整: (1) 调整原有节目录像录播模式, 为现场直播形式, 以便节目及时做出调整, 响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直接参与; (2) 调整原有节目的插播形式与时间, 为电视频道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的以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向

参考文献

[1]白礼宏.电视直销与现代电视购物的异同.http://www.g8844.com/2009/0524/31545.html.

[2]张超.电视购物走在十字路口[J].传媒观察, 2007, (06) :14~16

[3]李金星.数字电视助力电视购物进入“黄金期”[N].第一财经日报, 2006-4-25.

[4]陈璐.打开电视买世界——我国电视购物频道营销及传播解析[J].中国广告2006, (07) :87~89.

[5]易金超.浅谈我国电视购物经济[J].消费导刊, 2007, (01) .

电子书中国直销中国直销杂志 篇5

第一章 直销概述

一、直销的定义和主要形式

二、直销的发展

三、直销与传销(金字塔销售)的区别

第二章 直销再认识

一、直销方式的多重性

二、直销制度与运作的特殊性

三、理性深入看直销

四、直销认知社会扫描

第三章 直销发展困扰的理论思考

一、以倍增为基础的直销理论是困扰直销发展的理论根源

二、直销模式的内在矛盾是制约直销发展并可能引发各种矛盾的内在根源

三、直销新理论和行业定位

四、规范直销与不规范直销和传销因果关系图解

五、关于直销的重要认识误区

第四章 直销机会与风险导论

一、直销机会与风险的提出

二、直销机会和风险的量化分析

三、直销机会和风险的特点

第五章 直销机会揭示

一、直销的优势

二、直销从业者机会

三、直销企业的机会

四、直销对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第六章 直销风险揭示

一、直销从业者风险

二、直销国家监管和企业经营风险

第七章 《直销管理条例》与直销从业者风险防范

一、提高准入企业风险成本。间接防范从业者风险

二、实行直销企业信息报备和披露制度,使直销行业成为阳光产业

三、严禁直销企业和直销员有欺骗、误导等宣传和推销行为

四、禁止多层团队计酬,有效彻底规避多层次直销的风险

五、实行直销员资格准入制,加强推销员培训管理

六、直销员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七、实行严格的退货制度,保护直销员和消费者权益

八、明确严厉的处罚条款,有利于有效打击违法行为

第八章 直销成功法则

一、正确的认识和观念

二、正确定位自己

三、良好的心态

四、直销的成功素质

五、人格能力

六、创新思维能力

七、创新行动能力

八、直销的适合与不适合人群

第九章 直销推销技巧

一、直销员的推销原则

二、产品销售技巧

三、语言艺术的运用

四、应对拒绝和处理借口的技巧

五、赢得客户

第十章 直销精英成功之路

一、安利朱济娥:退休老人的辉煌

二、天狮彭世霞:成功就是向命运挑战

三、完美魏驾雾:选择和苦难成就的事业

四、玫琳凯李瑶:生活历练的成功

五、南方李锦记周勇:适合才有成功的自由

六、仙妮蕾德郭银菊:成功事在人为

七、尚赫江惠定:文化是直销之魂

八、如新于淼:提升素质造就成功

第十一章 卓越的中国直销企业

一、雅芳――中国直销的典范

二、安利――全球直销业的领头羊

三、天狮――中华民族直销的旗帜

四、完美――直销业中国本土

化的代表

五、玫琳凯――全球女性共享的事业

六、南方李锦记――百年品牌延伸之路

七、仙妮蕾德――中西合壁的典范

八、如新――直销新势力

九、新时代――军魂铿锵

十、尚赫――传播美丽,奉献健康

附录

附录一 《直销管理条例》及相关背景资料

附录二 《禁止传销条例》及相关背景资料

附录三 《直销管理条例》配套管理办法等法规

附录四 世界直销协会联盟《商德约法》摘选

附录五 《直销管理条例》颁布之前国家关于禁止传销的法规选编

附录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附录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附录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附录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节选)

电视直销:功夫全在忽悠上  篇6

成本只有2元的魔力祛斑液零售价99元;成本10元的矫姿带,10年前就曾以196元的价格火过一把,如今重新包装后再以446元的价格粉墨登场;成本仅100元左右的好记星E600(单词王)更是以998元的高价畅销至今……在电视购物的“魔法”下,这样的“传奇神话”屡见不鲜。

曾有人形象地将电视购物广告概括为:“节目制作请演员,产品包装学变脸,公司信息不露脸;成本不超过两成,产品效果不重要,卖得多才是关键。”更有人说,从电视购物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就充斥着虚假、欺骗和暴利。

虚假宣传

不管产品是真是假,吹了再说

“三日美白”、“七日减肥”、“十日增高”、“一定能”、“绝对可以”……这样的承诺在电视购物广告中比比皆是。“拍摄技巧+电脑特效+虚假承诺”几乎成为电视购物的不二法门,尤其是在丰胸、减肥类产品广告中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事实上,令很多人心动的广告中人物的形象对比,根本不是产品造成的神奇功效,只是拍摄技巧和后期制作的结果而已。

增高、药品、医疗器械类的广告则依靠和国外某个貌似著名、实则子虚乌有的研究机构和专家拉上关系来欺骗消费者。去年被查处的“哈佛代高乐”就只是一种普通的营养补充剂,而在广告中却宣称是由“哈佛大学”研制;另一个增高药品“绿力胶囊”则宣称是由美国嘉瑞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研制,还获得国家卫生部批准,能促进“生长因子”分泌。事实上,无论是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还是药品,从来就没有一种产品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过允许宣传增高的功能。

另外,电视购物的广告中经常出现一些科技新名词,比如“纳米”、“干细胞”、“DNA技术”等等,吹得神乎其神,消费者往往被其弄昏了头,最后上当受骗。

狂轰滥炸

不管观众烦不烦,反复重播

几乎所有的电视观众都遭遇过电视购物广告的轰炸。负责宣传“波丽宝”的公司就曾宣称:“我们的投放目标是,打开电视,至少有一个频道正在播我们的广告。”而“波丽宝”在被央视曝光之前,其广告在全国17家卫视播放了长达4年之久。

为了节省广告费用,电视直销一般采用“垃圾时段+高曝光率”的做法。广告中反复推出产品,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一则广告至少需要五六分钟的时间,而且一般会连续播放两次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电视购物类广告的投放量高达500亿元,每天在全国各地卫视的广告投放时间超过3000分钟,在全国近700个二级城市的近2000家电视台的广告投放时间超过30万分钟,在全国近万个县城及城镇的约1万家有线电视台的广告投放时间超过100万分钟!有些企业为了打响品牌,一个品牌每月投放的广告费就要达到几千万元。

名人代言

不管自己用没用,一致叫好

从解晓东、唐国强、邬倩倩、史可到集体亮相的瞿颖、王璐瑶、何静与索妮,无一不是利用人们对名人的崇拜心理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事实上,名人是否了解这些产品或者使用过这些产品,消费者很难求证。

在国外,名人代言被视为“证言广告”和“明示担保”,消费者可据此担保索赔。美国更是要求做广告的名人必须是此产品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一旦查出不实,就要处以重罚。美国摇滚巨星杰克逊曾为百事可乐做广告,但有人发现他根本不喝汽水后,他被公众列为讨厌的人物。而法国电视主持人吉尔贝付出的代价更大,他为一种戒指做虚假广告竟致锒铛入狱,其罪名是夸大产品功效。

我国现行的法律中也还没有对代言广告的名人追究责任的条款。日前,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表《致社会名人、明星的一封公开信》,再次劝诫名人、明星不要无根据地以自身为例向消费者推荐产品或服务。

变身有术

不管合法不合法,赚钱就行

由于电视直销的产品大都质量低劣,因此投诉率一直居高不下。在2005、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消费投诉分析中,电视直销都是“重灾区”,有关电视直销问题的投诉高达2000件以上。电视购物几乎成为一种引起大面积消费者不满的严重社会问题。

与居高不下的投诉率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投诉解决起来却困难重重,电视购物公司花尽心思逃避监管,消费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护。很多电视购物公司在工商部门备案的法人代表都不是真正的老板,这主要是为了以后事发时能逃避法律责任。很多公司连注册的地址都是假的,比如销售“美无痕复原素”的北京莎迪斯科贸公司在工商部门备案的地址是宣武区鸭子桥西路甲39号,事实上,这个地址根本就不存在。

电视购物公司“订销两张皮”也是逃避责任的惯用手法。比如某产品订购电话是北京的,收据上的公司名称却是上海的,销售主体本身就不一致,难以判断谁是真正的责任方。加上区域限制,调解也相当困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由于电视直销类产品并不需要长时间的品牌培养,据业内人士透露,厂家如果因为某个产品质量问题曝光,被查出后,只要停止生产,迅速转型生产另一种产品,照样能够继续牟取暴利。(据《市场报》)

电视直销 篇7

波导曾经是国产手机的领军企业,连续多年蝉联国产手机销量第一;夏新也是国产手机阵容中的佼佼者,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但今天,它们都面对着自己不愿看到的一幕。

8月28日,波导公布半年报,上半年公司营业利润亏损2.46亿元,同比减少1142.52%;净利润巨亏2.37亿元,同比减少859.26%。另一家以手机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夏新电子日前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5.37亿元,巨亏3.52亿元,手机业务的营收及毛利较去年同期均大幅下滑。

对此,这两家公司一致将亏损的主因归于“黑手机”的猖獗。这种认识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同。波导表示,“黑手机”对市场的冲击以及市场上的价格战愈演愈烈,直接导致公司手机毛利率大幅下滑。夏新则表示,“黑手机”成本低,给移动终端市场带来灾难性冲击。

“黑手机”的狂獗只是它们众多亏损原因中的一个。通观全局,国内市场洋品牌受到的冲击较小,诺基亚的市占率继续攀升,约占40%的市场份额。此外,三星、索爱、LG的市占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国产手机的衰落,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急功近利,让国产手机在早期辉煌过一段时间,市场份额曾经超过洋品牌。随后,国内市场供过于求,而国产手机同质化严重,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不过关,一系列因素使它们在消费者心目中失去了地位。

今天,国产手机一味扎堆电视直销,而对传统渠道却不够重视,其前景令人担忧。

越陷越深

“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导曾经像这一句广告词一样无限风光。但现在,它正在为深陷亏损的泥潭而苦恼不已。

8月28日,波导公告,将对持有的3家控股子公司股权进行转让。波导此次出售计划包括:将持有的控股子公司重庆波导23%的股权转让给重庆瑞驷达科技,股权转让价格为44.13万元;将持有的控股子公司波导信息全部股权转让给周光志,股权转让价格为300万元;将持有的控股子公司宁波萨基姆波导全部股权以2200万元协议转让给法国萨基姆通讯公司。

波导是国产手机的样板,曾经入选手机行业全球10强,2005年国内市占率达到10%左右,手机销量达到1393万台。2000~2005年,它连续6年获国产手机销量冠军。此外,它还是国产手机出口最多的,产品覆盖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区的50多个国家。

“美观”的数字背后,其实难掩深深的危机。2005年开始,波导就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在出货量上依然是老大,但当年净亏损高达4.71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327.13%。2006年,波导手机销量为1375万部(其中出口571万部),销售额共为67.4亿元,但净利润仅为3058.5万元,每部手机的净利润仅为2元左右。

曾经风光无限的波导,现在到了卖子求生的地步。宁波萨基姆波导是2005年8月法国萨基姆通讯公司与波导战略合作的产物,双方各占50%的股份,当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波导手机的研发能力。

波导内部的说法是,出售宁波萨基姆波导是因为过去2年间与法国公司在研发方向上出现较大分歧,而出售其他业务则是因为它们与波导主业关联度不够。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波导很可能在作战略收缩,以波导目前的盈利,根本支撑不起庞大的研发投入。

夏新电子则更惨,今年上半年巨亏3.52亿元。其中,手机业务的营收及毛利较去年同期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截至今年6月30日,夏新电子主营业务的手机营业收入为9.1亿元,比去年同期锐减五成,毛利率只有7.59%。

当然,夏新的巨亏与其液晶电视业务和笔记本业务的糟糕表现有关,海外业务也出现了32.29%的下滑。但手机业务是夏新的主业,是它此次亏损的主因。

“黑手机”作垫背

针对半年报巨亏,夏新和波导都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黑手机”。

夏新电子称,巨亏源于手机行业的惨烈竞争,尤其是“黑手机”的强烈冲击,导致正规厂商损失严重。夏新称今年上半年“黑手机”在国内市场已占25%的份额,销量达2300万部。

而波导对“黑手机”则更加“恨之入骨”。从2005年出现亏损后,波导每次发布财报时都要拉上“黑手机”作垫背。这次,波导又归咎于“黑手机”的泛滥和国产手机牌照过多、产能过剩。

波导的观点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信产部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在国产手机收入和份额持续下滑之时,“黑手机”的份额却继续扩大。但此说法太过片面,“黑手机”等其他因素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仔细分析,波导近年来的衰落有其必然性,设计粗糙、研发滞后,在高端市场竞争乏力。此外,它没有很好地把握好产品走势,音乐手机大行其道时,波导却拿不出像样的产品,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赚钱。

2005年初,波导在材料采购上也出现了失误,由于旧机型材料的采购量过大,而国产手机又遭遇“寒流”,结果一时消化不了,最后不得不低价抛售,损失惨重。此外,波导在渠道建设上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这些都是造成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

分析师指出,从波导和夏新可以看出,国产手机最大的短板就是研发能力的缺失,特别是在与洋品牌的较量中,高端和低端产品都技不如人,甚至后来连价格优势也丧失了。因此,国产手机的最大敌人并非“黑手机”,自身的缺陷才是它们在洋品牌的攻击下进一步萎缩的重要原因。

其实,受“黑手机”冲击最大的不是国产手机,而是洋品牌。国产手机质量不过硬,产品销路不理想。而洋品牌则不同,特别是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在国内市场拥有很强的品牌忠诚度,仿冒它们的牌子更容易获利。尽管“黑手机”的份额不断攀升,但洋品牌似乎很少受影响,市占率继续上扬,达2/3以上。

在谈及“黑手机”对金立的影响时,金立通信助理总经理张高贤告诉本刊记者,影响肯定会有一些,但不会太大,目前公司每个季度的出货量都在40万台以上,预计2007年出货量超过500万台,2008年的出货量将达到800万台。

但从手机行业整体大环境来看,国产手机的困境短期内将难以改观。

电视直销作赌注

打开电视时,你会发现那些令人讨厌的手机直销广告,长达几十分钟,不厌其烦地夸大手机的功能。

现在,国产手机几乎很少有不做电视直销的。比如长虹、CECT、万利达、侨兴等,特别是长虹,继“冠军手机”后,现在又在推“小智玲”手机,广告铺天盖地。为了吸引消费者,它们制造不少噱头,几乎无所不用其极。长虹的手机能摔能砸能被汽车压。而CECT“更上一层楼”,为了夸大它的“金刚不坏之身”,在电视直销的广告片中,可以用电钻去钻。

目前国内电视直销最大特点就是诚信缺失,消费者购买后直呼上当。一四川用户告诉本刊记者,他见电视里的长虹“小智玲”吹得十分神奇,不久前买了一部,结果发现与广告宣传相差甚远,该送的配件不送,该有的功能找不到。打电话去问,等了几天也没结果。

其实,电视直销的那些手机功能平平,比如恒基伟业的“商务通隐形手机”,什么“不想听的电话打不进来”根本不算新功能,多年前洋品牌手机就有这一功能。 诺基亚不到500元的手机都能做到这一点,而恒基伟业的商务通每部卖近5000元。恒基伟业的“嘴脸”已被拆穿,投诉不断,前不久因为产品质量问题频出,福州恒基伟业玩起了“人间蒸发”,导致区域代理商损失上百万元。

现在,一些电视直销已经臭名昭著。尽管如此,但国产手机厂商还在孤注一掷,乐此不疲,几乎把这一销售方式当成了赌注。

为什么明知电视直销是一条不归路,却还有那么多厂家坚持要走下去呢?业内专家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电视直销不需要渠道建设,而国产手机也害怕与洋品牌正面PK,选择电视直销,可以节省成本。在一些大的3C卖场或手机专卖店,国产手机被洋品牌以稳定的质量、合理的价格逼进了死胡同。

业内人士称,现在一部1500元的手机,至少有500元的利润让电视直销拿走。但它们的产品很普通,依然有利可图。因此,很多厂家根本不把精力花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而是如何挖空心思,想歪点子忽悠消费者。

业内人士认为,电视直销短期内可能会给手机厂商带来丰厚利润,但对国产手机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是一条“自杀式”道路,会使国产手机的渠道更加单一,更加脆弱。

上一篇:多效蒸馏下一篇: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