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句话明确阐明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同时又说明数学教学的本质应该回归到“数学味”,并重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如何把“数学味”与“生活味”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鲜活的“生活味”,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充满“数学味”,并实现数学的发展呢?笔者认为,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精心设计富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实现数学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飞跃发展.
一、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人类数学发现活动的轨迹,从现实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得新知,帮助学生把头脑中已有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实现数学的‘再发现’”.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生活中选择、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为教学服务,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的有趣、有味.例如,教学“百分数意义”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前搜索了一些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试着说一说这个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百分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进一步让学生探究“百分数”,使学生明白百分数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
努力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求我们要搜索生活中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并能加以改造利用.例如,数学活动课“巧算粮囤的质量”,我结合农村小学的特点:一个个大粮囤,不用秤称,如何运用我们的数学知识算出粮囤的质量呢?学生分小组操作,探索出许多方法.这里的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兴趣浓,探索的积极性很高,其中的探索过程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二、精心设计富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
许多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生活情境,但所设计的生活情境缺少“数学味”,即缺少数学问题和数学思考.那么,如何使设计出的生活情境更富数学味呢?
1. 设计的生活情境要包含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富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任何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但生活情境的设计不能脱离数学的本质,即数学问题和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以获取数学知识为目的的,是对数学发展过程的再模拟.它可以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最终生成概念、掌握规律、形成能力.
2. 设计的生活情境要利于数学抽象
教师设计出的生活情境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兴奋,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是学生的经历一个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使生活问题经过提炼和纯化,转化为数学问题.但数学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最终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设计的生活情境要从呈现形式上、引导指向上有利于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和数学思考.
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一教师设计出如下情境:矿机厂第一车间与第二车间超额生产的零件数量分别是3 000个和2 000个,厂领导决定拿出4 000元奖励给这两个车间.你认为怎样分配这笔奖金较为合理?这两个车间各应分得多少奖金?许多学生都积极倡导按比例分配奖金.但如何计算出各车间的奖金数额呢?部分学生想到的方法是:3000+2 000=5 000,4000÷5000=0.8,第一车间:0.8×3000=2400(元),第二车间:0.8×2000=1600(元).这时教师并没有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问学生0.8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表示每超额一个零件应得的奖金.教师进一步追问:每超额一个零件应分得这批奖金的几分之几呢?第一车间应分得这批奖金的几分之几呢?第二车间呢?
以上案例反映出,学生原来的解题思路是以往的归一方法.这个方法不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抽象,对学生数学发展没有积极意义,这显然不是本教学的目的.通过教师一系列提问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数的数量关系,迫使学生运用分数的数量关系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使学生逐渐抽象出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形成关于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系列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应该成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数学教学只有做到“数学化”与“生活化”和谐统一,才能促进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促进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飞跃发展.
数学教学中 篇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带来了春风,也送来了春雨。滴嗒,滴嗒,雨点落下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雨点》。(板书课题:雨点,并读题。)
小朋友,雨点来到不同的地方,它们分别有哪些不同表现呢?认真读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了。
【导语的语言亲切而又简单,同样赋予了雨点以生命,使学生不仅能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层层递进,引导初读。
1.自读课文: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课文一共有四句话,配有四幅图,请小朋友按顺序,看图读有关的一句话,再想想它的意思。
3.检查初读效果: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雨点来到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用“雨点落进________”说话。)
根据回答,贴出:池塘图、小溪图、江河图、海洋图。
(2)你能把刚才四位小朋友说的四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吗?(引导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说话。)
4.师:雨点来到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表现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们一句一句来读,好吗?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歌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句式,说清了诗的大意,把感知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了句式的转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同一意思可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三、创设情境,读好课文。
1.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示池塘图。)
(2)感悟句子意境: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贴出词语:睡觉。)
呀,小雨点怎么一落进池塘就睡起觉来了呀?(看图回答:因为池塘里的水静静的;池塘边很安静;池塘里的水一动不动,很舒服。)
(3)指导读:你能把小雨点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
2.指导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2)理解“散步”。
(出示词语:散步。)
小朋友,你们散步过吗?谁愿意和我一起来“散步”?
师生共同表演,教师叙述:原来像我们这样轻轻松松走,就是散步。
(3)读词语。
(4)感悟句子意境:小雨点怎么会在小溪里散步呢?请看——(出示雨点在小溪散步的情景)
(5)指导读句子:能把你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读第三句。
(1)自由读第三句,边读边想想雨点在江河里的情景。
(2)指名读。
(3)指导读。
①感悟“奔跑”的情景:你奔跑过吗?你在什么时候奔跑的?
②出示词语,读好词语。
③感悟句子:雨点怎么会在江河里奔跑呢?(出示图,学生说:因为江河里的水在哗哗地流着,小雨点也随着江水哗哗地流着,像在奔跑。)
(4)反复朗读句子。
4.指导读第四句。
(1)一边想像,一边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评读:你觉得他读懂了没有?从哪里听出来的?
相机理解“跳跃”:(出示图)海洋里波浪汹涌,一浪比一浪高,小雨点在海洋里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被抛到浪底,就像小朋友在跳跃。
(4)反复读句子。
5.齐读课文。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一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借助色彩鲜明的贴图、动画、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感受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情态,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四、凭借板书,复述课文。
1.情境中背诵。
教师提示:你们能看着板书和图来给大家介绍雨点落在哪些地方,各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一种借图画和板书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的方法。】
2.自由介绍后,再指名指着板书介绍。
【背诵、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本课设计的这一背诵环节,不提背诵两字,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背诵。这样,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言。
1.小朋友,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呢?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雨伞、玻璃、花朵„„
2.它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跳舞、打鼓、开放„„
3.小朋友,能把你看到的情景也作成一首小诗吗?
4.朗诵诗:把你作的诗朗诵给大家听。(评点。)
【“说话”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为重要。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说和写并不是同步的,为了缩短说和写间的差距,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六、识写训练。
写字指导。(略)
附板书:
雨点
(池塘图)睡觉 雨伞 跳舞
(小溪图)散步 玻璃 打鼓
(江河图)奔跑 花朵 开放
(海洋图)跳跃 „„ „„
在教学中反思 在反思中教学 篇3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学音乐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觉探索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会常常写“教学后记”或“课后随笔”,但一般只是记载音乐课堂的真实情况,缺乏对教学的深层次反思,往往使课后的随笔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教学——反思——调整——改进教学的积极作用的。
因此,音乐教师更应该学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课前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记得我第一次上歌曲《共和国之恋》,通过反思我感觉到以下不足:1.我先讲了切分节奏,然后紧接着就讲后十六分音符,本想进行对比让学生能更容易唱准,却把学生的感受搞混了,结果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这个节奏;2.演唱高音的时候,学生的音准有问题。针对以上不足,我进行改进又再次备课,进行第二次上课,对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问题,我是这样解决的:我直接出示,先听我念,再请同学来念,然后总结节奏的规律,这个难点就这样攻破了。对于第二个问题高音的部分学生确实是很难唱,这和孩子的发声方法是有联系的,如果不激动,气息没有支持,很难唱到位,所以这里我设计让学生找一找本首歌曲的最高音是哪个音?它的出现表现了怎么样的情绪?我们怎么演唱?这几个问题来让学生理解歌曲的高潮部分就在这里,我们应该激情的演唱这里的乐段,接着我让孩子们都站起来唱,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气息的运用,演唱效果进步很大。反思教学收到了积极的效果:1.课堂互动性强,教学思路清晰。2.难点突破、重点突出。3.设计了诸如找错误的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三、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另外,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最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中学音乐的反思性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心理出发,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集体协作等多角度、多形式进行科学反思。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反思性教学是“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从中吸取教训,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最后使课后的反思性“教学随笔”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通过这样良性的循环,我对教学方法、手段有了许多的改进和拓展,加强了自己在课堂中应变调控能力,做到了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并不断探索我的教学的新思路。
数学教学中 篇4
(一)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是实现高效率的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前, 在所教的班级内应先组建较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1.每一小组人数不要太多, 每一小组由小于或等于6人的偶数的学生组成较好, 不宜组成奇数人数的小组或超过6人以上的小组。因为奇数人数的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组内有一成员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错觉;而超过6人以上的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往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积极参与其中常常只有两、三学生, 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当观众, 没有或很少参与到其中。2.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最好一个月变更一次, 目的就是让学生之间多多勾通, 相互了解, 以免形成小团体或小帮派。学生之间彼此接触机会多了, 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就不会感到压抑, 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就会感到轻松、快乐, 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会随之提高。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或变更小组成员这一环节可这样操作: (1) 常规方式 (即由教师定组员) 。 (2) 同类编组方式。 (3) 报数编组方式。 (4) 纸牌配对方式等。3.值得注意的是, 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 往往有个别学生哪个小组都不愿要, 作为数学教师这个时候决不能听之任之, 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将他分到某一小组当中。4.通过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使每位学生都觉得, 人人都有伙伴, 人人都能成为我的伙伴, 我是班级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我离不开小组, 小组也很需要我。
(二) 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师在上每一堂课时, 应该明确各合作学习小组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目标任务下达到各小组后, 由各小组长在组内再次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使得组内成员人人有目标、个个有任务。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 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 大多学生都会冥思苦想、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和达到目标要求。值得提醒的是, 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们找找答案那么简单, 它的重要之处是让学生们都明白答案是怎样得到的, 解法如何、有几种解法、解题过程怎么样、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哪解法较好等等。
(三) 做好合作学习预习环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的中职生, 在学习数学时大多数学生都有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即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又是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环节。在实施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时, 在课前数学教师应该提前将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 使每位学生都知道下一节课将上什么内容, 自己在小组里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应该预习什么内容等等, 让每一位学生都养成课前带着问题看书的习惯, 长期坚持的话, 课前预习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慢慢形成。
(四)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参与到各合作学习小组当中
一直以来, 教学课堂中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眼里都是博学、权威、高高在上、句句是真理。然而,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摆正位置, 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合作学习这一模式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都要互动, 互动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有单向型的、双向型、多向型等等。教师在这些的互动环节点上, 若不能转变传统的学术权威角色, 在授课班级内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是很难让学生做到在小组内畅所欲言, 敢想、敢说、敢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的。另外, 教师也不能因为要转变传统的角色而把自己当作是合作学习课堂里的局外人, 对课堂内学生一切表现不闻不问或且闻而不问, 而是要参与到其中, 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当小组内学生意见相佐时要做好协调工作,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善于交流、不惧辩论、互帮互助、共同促进, 最后顺利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五) 通过全班交流疏理知识脉络
在各合作小组在组内探究、讨论结束后, 让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各小组指派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完成学习目标任务的情况、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的方法, 最后提出本组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组其他成员可作相应的补充发言。当全班所有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 教师应适时地将不同的疑难问题采用小组间交叉的方式进行讨论、解答。全班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否能成功实施并且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关键, 它面向全体同学, 突出学生的互助互动, 使得整个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升华为知识再重现的探索发现过程, 在课堂里, 学生质疑、交流、互助、解惑, 每一位同学均可畅所欲言, 这种平等的、民主的、活跃的、讨论式的课堂为合作学习学教学模式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数学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学生数学日记、学生平时作业、学生课堂表现、学生平时考核成绩等渠道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便及时对相关的学生进行补救, 让那些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一下不适应、暂时跟不上的学生通过补救跟上班级。
(七)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学生
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如何评价学生尤为重要。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般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 是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 不够全面、客观, 学生难以接受。而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就好多了, 在过程性评价这一环节, 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各小组间也可互相评价, 最后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 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的表现, 改变了以往重个人轻集体的评价方式。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达到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是合作学习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教师在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中, 既要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 更要对小组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段考、期考的成绩进行评价。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过程中数学教师只有将上述两种评价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学生才能接受。
(八) 进行反思、归纳, 巩固教学成果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反思、归纳, 巩固教学成果。合作小组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工是否合理、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否合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否正确、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及错误的原因、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其他小组的得失便于本小组的改进或借鉴等。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归纳每节课的知识与方法, 对于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做好比较和概括,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既能对合作学习所取得的成绩起到巩固作用, 也能对合作学习效果的进行检验, 其作用在于能让学生在已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知识。
总之, 数学教师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使学生们在中职校能学到数学知识、学好数学知识。
摘要:新世纪的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因难, 如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学得进、学得好,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职业学校,合作学习,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锭成.教育社会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6.
[2]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5.
[3]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10.
[4]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5.
数学教学中 篇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具有提出问题能力时,那么他们的新型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他们就会在自主学习中,去巧妙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一些看法.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感到疑惑不解,进而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态势.而这种态势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激发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不断启迪他们智慧.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会提问、爱提问.对此,运用媒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多媒体技术能把复杂的数学展示得活灵活现,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研讨问题,自觉地建立问题意识,进行综合思考分析,最终实现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探索“正弦定理”时,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以军事题材为背景,进行演示鱼雷及敌舰行踪,在探讨鱼雷发射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出一个解三角形模型问题,指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1)考查三角形中的∠A的范围的问题;(2)让学生猜测“正弦定理”雏形;(3)启发学生大胆想象:asinA=bsinB=csinC.之后,再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如何验证上面的等式?(2)这一结论的适用范围是什么?这一结论能哪决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尝试,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成为创造者,享受成功学习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提出问题
新课程教学理念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并能综合地解决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能够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好问题”,教师必须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或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相同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讨论、交流,和谐地、民主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这也是激发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最有效的可靠保证.用心
爱心
专心
例如:在探索“复数的三角形式的乘法法则”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不用ω),在小组里进行化简(12+32i)6,学生在小组里一时不得其法.此时,有的学生提出,能否用简便方法解决.笔者随即说出:我们学习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法则后,解决这类问题就手到擒来,只需几秒钟!这时,学生感到非常惊异,情绪高涨,他们不由自主地开始看书.之后,组织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编制问题,相互交流完成,并请各组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通过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学生不仅明辨了是非,有效地巩固了相关的复数知识,提高了解题速度,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三、巧妙运用方法,指导提出问题
新课程教学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此,我们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不断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指导他们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要运用多元方法,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潜能不断激发出来.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或实验、教具等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进而使学生引出新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探索“等比数列”时,笔者首先设计如下问题:设等比数列{an}首项为a1,公比为q,如何求此数列前n项的和Sn?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与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发现运用错位相减法时,哪些项被消去,还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何变化.稍不留神,就会出现错误,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有的学生直接得出Sn=a1(1-qn)1-q.笔者没着急指出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反思,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达到有效教学之目的.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用心
爱心
数学教学中 篇6
【关键词】实施 数学课程改革 驾驭 数学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我校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也为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的机遇和挑战。我校数学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精神和指导思想,科学贯彻落实了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快了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能力,建立了新型的数学高效课堂新模式。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数学课改的关键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轮全面的教育革新,教师要在课改过程中全面转变育人观念。数学课程改革要实现全面创新,教师就必须在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做到全面贯彻落实课标新理念,高效实施课改新方法,积极拓展课程新视野,科学探索教育新理论,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转变理念与提升思想。在高中数学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认真学课标、提问题、找方法并通过分组交流、集中研讨等形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给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践以及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的全面评价。
二、制定《实施方案》是数学课改的重要保证
数学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与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一套即能达成数学课改目标,也能充分体现出学校自身特点的《实施方案》,是完成数学课改的重要保证。
1.依据课程目标体系确定基础性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设置了三级目标体系,为制订《实施方案》提供了依据。我校在制定学校具体的《实施方案》时,对基础性教学目标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如:学生需要完成的基础性知识目标:能说出或者写出不同数学定理、各种数学定义、多种数学法则等;可绘制函数图象、画出几何图形,作出方程曲线等;能够写出常见的数学符号;能够区别不同几何图形;能够弄清各种关系式的异同点;可以区分各种概念。
2.选择可达成的课时学习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可测性。为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的实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奠定坚实的导向基础。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深入开展学情调研,并结合数学单元学习、课时学习内容的特点制定出既能保证学困生目标达成的希望,又能促进优秀生完成挑战的目的。
3.制订数学教学计划
在制定了科学具体的学习目标和选择了最适合的教学内容之后,应该考虑如何制订一份可实施的教学工作计划,安排好教学单元学习目标,以实际需求制订好课时计划。
三、数学课程改革的贯彻与落实在教师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的安排,教学课时的确定,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方式的组织都需要教师贯彻落实。课改教学活动实施中,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学的教学观,树立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并在教学方法上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分类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其次,教师要在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同时,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权,给学生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自我尝试、自我体验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深化数学高效课堂是实施课改的核心
在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通过新老教师对比课,教研组内的听评课,优秀教师示范课,外校教师观摩课,阶段性课堂教学评优课等活动。让教师逐步体验按新课程上数学课并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关键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要在学习交流、分组讨论、集中研讨中关注和思考以下的问题:
(1)课堂教学氛围要愉快、民主,学习氛围要充满活力;
(2)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3)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激发每一位学生挖掘学习潜能;
(4)鼓励学生敢说、敢做、敢交流,勇于承担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5)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究式学习;
(6)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与教师交流;
(7)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我,悦纳自己,接纳自己;
(8)多给学生留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感受;
(9)采用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
(10)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注重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情感体验。
五、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是课改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数学课程改革教学中的重要的环节。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新颖的评价理念,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与数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在数学课程改革的大好环境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升先进理念,驾驭高效课堂。
教学中捕捉在高等数学中的数学美 篇7
《高等数学》不但是数学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非数学专业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习后续课的基础,学习的人数之多,因此,在《高等数学》授课中,引导他们捕捉数学美,收获数学美,展示高等数学的数学美,欣赏高等数学的数学美,体验高等数学的数学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数学美,对激发大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数学家克莱因曾说:“诗歌能动人心弦,音乐能激发情怀,哲学能获得智慧,绘画能赏心悦目,科技可以改变人生,可以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数学对以上的问题都能解决。”这是对数学美的最好解释。数学美的韵律是无限的,它除了把具丰富的语言魅力与艺术魅力融为一体外,还有自身的独特美,比如数学中概念的统一美、公式的对称美、符号的简洁美和解题中的方法美等等。
数学美倾注了科学家们的心血,也记载了后继人的经验积累。尽管如此,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逐渐的摸索,不断实践的出来。
1 统一美
统一美就是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可以用统一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们一种整体和谐的美感。统一的数学模式,在高等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极限,无论自变量怎样变化,|f(x)-A|-ε是极限的定义的统一表达式。高等数学中用极限定义了很多问题,例如:
在高等数学中还有重要的概念之二就是导数,数学上变化率、平面曲线的切线斜率、物理上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问题,都可以统一用导数方法来解决。
可见统一美是多么奇妙!
授课教师力求把数学的统一美有意识地演示出来,以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美指的是数学的符号的简洁美、结构的简洁美,数学形式的简洁美,数学证明的简洁美。简洁美是数学美中的精髓。爱因斯坦这样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高等数学中的简洁美具体表现在:定义叙述、定理的浓缩性,法则、公式的概括性,符号语言的简单性,比如:著名的微积分基本定理简单的几个数学符号就将一个原函数的增量这个数学问题描述得淋漓尽致。
3 对称美
提到对称人们自然联想到的最多的是图形的对称。那么不知是图形有对称,在高等数学中也有一些对称,不知是图形对称,还有形式上的对称。对称美使人有一种审美的愉悦。《高等数学》中无穷大与无穷小是成对出现的,连续与问断是成对出现的,曲线的凹凸等概念也是成对出现的,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图形关于纵轴对称,函数与反函数图形直线对称,微分与积分互逆运算的对称性,这些算式、图象的对称协调,让人赏心悦目,由衷地产生一种美感。体现了《高等数学》中的对称美。
4 方法美
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巧妙地解答难题。称之为方法美。这种美使人产生愉悦感。例如,求极限:
对有些学生直接计算是有困难的,但只要我们联想到重要极限和三角函数的半角公式,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了,解法如下:
这就是一种美妙而简单的解法。
对一道难题的解答,技巧特殊、方法得当,推理简洁、语言流畅,更重要的是经验的积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解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运动的过程。只要自己独立思考,知识运用的自如。就会化难为易。遇到难题时,要赋予联想,联系所学过的内容。要有知难而上的精神。只要多动脑筋,认真思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只有不断探索,经受不断的历练,题量增多,熟能生巧。在解题过程中享受数学的美妙,其乐无穷。
数学美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得来的,我们通过教学捕捉并领了数学美。数学与美是互相联系的,有人因为感到数学是美的而喜欢了数学,有人因为爱好数学而领悟了数学美。无论怎样高等数学的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对于不懂数学的人来说,再美的公式、法则、定理也只是无趣的符号堆积。所以,要想能欣赏到数学美,首先要懂得高等数学。才能够捕捉和领悟高等数学的数学美。才能享受和欣赏高等数学中的数学美,从而品尝诗情画意般的数学美。
摘要:指导学生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数学美,并捕捉在高等数学中蕴含的美,欣赏深邃的高等数学的数学之美,创建高等数学中的数学美。通过学习逐步地、深入的培养学生对数学感到有美感的兴趣,对数学有审美的能力,大大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美,统一,简洁,对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叶明.高等数学IMI.桂林:)'一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2
[2]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lull.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数学教学中 篇8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喜爱, 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就现实情况而言, 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 归其原因: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数学的教与学都存在一些误区, 而这些错误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的厌恶。下面, 我将指出这些错误, 并探讨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一、教师教学中的错误
(一) 以自我为中心坚持“满堂灌”
常听毕业班的学生抱怨, 数学课像催眠课。问其原因:学习好的同学本来就会, 而老师这一节课只讲这一道题, 听着自然犯困;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听课很累, 累了自然要睡。教师不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授课, 坚持满堂灌, 这种填鸭式教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仍普遍存在。
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教学主体的改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数学活动中,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 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数学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不要把学生视为解题的客体或接受“题海”的容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习程度的高低。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组织数学活动上, 注重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强调数学经验性、创造性的一面, 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明确“教”是为“学”服务的。
(二) 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 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而所问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 提问随意性大, 没有经过精心安排, 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指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 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但二者不能等同的。提问一定要有启发作用, 才能使学生的心智活动达到顿悟和提升。
(三) 讲题没有做到“少而精”
鉴于学生对大量做题的厌烦, 有些教师就尽量减少讲题、做题。这一方面值得肯定, 但一定要做到“少而精”, 即“精讲精练”。学生模仿练习的题目要有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学生会灵活套用公式、定理, 既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 决不是少讲少练。
二、家长、学生学习的误区
(一) 重“数量”轻“质量”
重“数量”轻“质量”是许多家长的通病, 孩子一道题出错, 罚十道、二十道, 更甚者孩子做了一百的这样的题, 再考试还是出问题。原因在于, 家长和学生都把错误的原因归结于粗心大意, 而没有从本质上认识该知识点, 没从重新整理学习这个知识点, 制造了考试的软肋。
(二) 重“教辅”轻“课本”
每次开家长会总有家长询问某某教辅是否适用, 其实有一套和现行教材相配的辅导资料足够了 (学校一般有统一订购) , 完全没必要再买, 经调查发现, 有的学生单一科的辅导资料就有四、五本, 学生根本没空看, 既浪费了金钱和资源, 又起不到任何作用。
此外, 有些学生好高骛远, 不愿脚踏实地地练习基础题, 盲目追求一些偏题怪题的求解。做些难题怪题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思维的活跃, 但前提条件是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只要把课本吃透, 把学校发的辅导资料认真消化, 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三) 以“听懂”代“学会”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 在课上老师讲的题自己明明听懂了, 可每次考同类型的题还总是出问题。原因在于学生把“听懂”理解为“学会”, 其实这是两个概念。“听懂”是学生以老师的思路、讲解为前提, 顺应而下, 理解了该题的解题思路;“学会”则需要自己的归纳总结, 把老师教的知识活学活用。所以, 一些点问题, 学生课下都要经过重新整理归纳, 使认识进一步提升, 使之真正为我所有。
(四) 以“小灶”代“正餐”
很多学生报名参加课外补习班, 也有不少学生家长给孩子请家教开“小灶”。家长和学生的心情我们理解, 但请分清主次。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课外学习起补充提升作用。不能让学生产生“上课听不听无所谓, 反正有家教”这样的依赖心理。
三、关于数学兴趣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发现美, 启发学生好奇心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数学是美丽的, 它的美包括有型的形体美、无形的语言美和抽象的思维美。它的形体美在完美的比例、严谨的结构、奇异的组合;它的语言美在结论的简单明确;它的思维美在理性、严谨。
数学是一门探索规律的学科。学生除了要有兴趣还要带着好奇心去学数学, 学数学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敢于去猜想, 敢于去实践, 去证明自己的猜想。带着好奇心去学数学可以在解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 找到成就感。
(二) 尊重、赏识学生的发现、创造和发明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 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 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猜想、发现, 教师和家长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赏识和鼓励, 如果错误, 要在赏识尊重中加以引导。切不可打击挖苦, 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 自尊心受伤害。
(三) 坚持科学的学习方法
成功的学习方法有很多, 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叙述了。我只强调一点, 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且一定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收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 以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基础, 制定的学习方法一定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以教科书为本, 课堂教学为主, 弄懂数学语言
不爱读数学教科书, 是中学生的“通病”。数学教科书语言简洁、逻辑性强、内涵丰富、含义深刻, 它的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 因而看教科书不能一目十行, 浮光掠影。数学教科书是数学知识点的精粹, 能把教科书吃透, 就好像盖高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 一定要珍惜课堂教学时间, 该课上学会的东西, 坚决不拖到课下完成, 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中 篇9
近阶段发现不少学生对勾股定理逆定理掌握不是太透彻,对于下面的题目不少同学给出如下错误的解法.
例1如图1,∠B = 90°,AB = 3,BC =4,CD = 12,AD = 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部分同学在判断△ACD的形状时这样说,在RtΔABC中,由勾股定理得,在RtΔABC中,由勾股定理得
△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所以AC = AC,即△ACD为Rt△.
如果说一两个是巧合,可我带的班中不少学生是这么解答的,让我陷入困惑中,通过几个学生的调查后,有个学生说: “在RtΔABC中可以求得AC = 5,而△ACD中,5、12、13是一组勾股数,那么△ACD是个直角三角形. ”另一个同学 说: “我感觉△ACD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不然面积就不好求了. ”还有一同学说: “我记得教师好像也是这么写的吧. ”
本来打算重新讲一遍,可想想这样效果或许不太好,何不将错就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求证,我把这样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来评价是否合理. 这时不少同学笑了,其中一中等生说: “这过程不合理,因为在△ACD中,如果说由勾股定理的话,前提已经是直角三角形了,而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需要我们验证. ”
“那我们该怎么验证它是不是一直角三角形呢?”我及时的问,这时班级调子不一致了,有的说勾股定理,有的说勾股定理逆定理. 我又问谁能告诉我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各自目的一样吗? 这样又有几个同学作了回答.
我问道: “现在我们在求AC的长度时,用的是勾股定理还是其逆定理?”
学生一致答道: “勾股定理. ”
“而在判断三角形ACD的形状时,是用勾股定理还是其逆定理?”
学生又一致答道: “逆定理. ”
“那我们怎么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一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
这时班级安静了一小会,一平常表现活跃的学生说: “看两边平方和与第三边平方是否相等? 如果相等就是直角三角形,不相等就不是直角三角形. ”
“任意两边平方和吗?”我问道
“这个……,好像不是吧. ”
问题好像出来了,我感觉有点高兴.
这时一较好同学站起来说: “应该是两个较小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平方进行比较. ”
“为什么是较小两边平方和呢? 大家讨论交流一下. ”
那个表现活跃的学生又站起来说: “教师我知道,如果不选择较小两边平方和与第三边平方作比较,那结果肯定是不相等的. ”
“能否举个例子?”我问道
“例如3、4、5为一三角形的三边,我们知道它肯定一直角三角形,但如果我们不选择32+ 42与52相比较的话,就会得到不等的结果. ”
“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没听懂他的意思?”
“懂了! ”其他同学大声说道
“那现在教师就板书一下,我们同学说教师写”
板书如下: 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
在△ACD中,AC < CD < AD,因为AC2+ CD2= 52+ 122=169,又因为AD2= 132= 169,
所以AC2+ CD2= AD2,即△ACD为Rt△.
在师生共同协作下,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 我灵机一动,又补充问道: “我们知道三角形较小两边平方和如果和第三边平方不等时,这个三角形就不是一直角三角形,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呢?”“锐角还是钝角?”
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 三角形较小两边平方和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这个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 如果等于第三边的平方,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课后想了想,虽然这节课是把前面讲过的课复习了一遍,但还是值得的,至少学生对这块理解更深了,而且我感到这节课课堂效果比以往好了不少,虽然讲的内容不多. 回想自己以往的课,自己讲的多,学生动得少,对学生的课堂观察较少,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也仅仅是浮于表面,并没有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出发点,而且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习惯让学生集体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有其很大的弊端,学校处于农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很大差异,当一问题出来后,有的同学真懂了,有的同学没懂,有的同学半懂不懂,而自己习惯让他们齐声回答,这种提问方式会掩盖个别不同的声音,因为提问对象为全体时,有部分同学是随声附和,更有的是出于本能反应.
数学教学中 篇10
下面笔者结合《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究过程谈谈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情境描述]
片段一:教师提出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
(2)如图12,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正方形的呢?
(3)如图34,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是多少?
学生在前面学了三角形内角和及平行线、垂线的有关知识,所以能够顺利的解决这些问题.
片段二:教师提出问题: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请你认真想一想,你能找出几种方法?说明为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始讨论,几分钟后,让学生展示成果.
生1:用度量的方法得到,用量角器分别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加起来等于360°.
生2:把三个内角剪下来与第四个内角的顶点重合可以拼成一个周角.(学生有这样的思维是他们类比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究)
生3:如图5,画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则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为180°×2.
生4:如图6,画出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则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4-360°.
生5:如图7,在四边形内取一点,将这个点与四个顶点分别连结,得到四个三角形,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4-360°.
教师指出生4、生5两位同学的做法可以归结为一种,生5的方法包括了生4的方法.
生6:如图8,在四边形的一边上取一点P,连结PA、PD则把四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此时,四边形的内角和为180°×3-180°.
这时,我觉得预先设计好的解法同学们差不多都已说出,我又接着问,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了,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我犹豫了一下,那你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7:如图9,延长BA、CD交于点O,因为∠C + ∠B+ ∠O=180° ,∠OAD+∠ODA+ ∠O=180° , 所以 ,∠C+ ∠B=∠OAD+∠ODA,又因为∠OAD+∠BAD+∠CDA+∠ODA=360°,所以,∠C+∠B +∠BAD +∠CDA =360°.
生8:如图10,过点B画BE//CD交AD于点E, 因为BE//CD, 所以∠1+∠2=180°,∠3=∠4. 又因为∠4+∠5+∠A=180° , 所以∠A+ ∠ABC+ ∠C+∠D=360°.
生9:如图11,画AE垂直于BC,垂足为点E,画AG平行于BC,交DC于点G,画GF垂直于BC,垂足于点F. 三角形ADG的内角和加上三角形ABE的内角和再加上三角形GFC的内角和再加上四边形AEFG的内角和等于900°,因为四边形AEFG的内角和等于360°,所以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等于360°.
生10:如图12,过B点画EF∥CD,MN∥AD交CD于点H, 那么∠CBF=∠C,∠ABM=∠A,∠EBN=∠BHC,又因为∠EBN=∠MBF,所以∠MBF=∠MHC,又因为MN∥CD,所以∠MHC=∠D.所以,∠MBF=∠D.所以∠A+∠ABC+∠C+∠D=∠ABM+∠ABC+∠CBF+∠MBF=360°(学生有这样的思维是他们类比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究,通过做平行线将三个内角组成一个平角)
片段三: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已经得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那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选用一种简单的方法算一算任意五边形、任意六边形、任意七边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学生思考片刻,然后进行展示.
生 11:
生 12:
生13:如图,我发现每增加一条边,内角和就增加180°.
片段四:你能发现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按生11的方法推出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
按生12的方法推出n边形的内角和为:n×180°-360°;
师:按生13的方法怎么能推出n边形的内角和呢?
生13:边数为3的内角和180°×1;边数为4的内角和180°×2;边数为5的内角和为180°×3;以此类推,边数为n的内角和为180°×(n-2). 于是师生共同总结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数学教学中 篇11
关键词:生活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生活化”是一个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具体指教师将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将教材中的知识还原为学生生活实际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周边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切理解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其中有:①运用实例创设情境;②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③动手操作创设情境;④运用媒体创设情境;⑤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三、挖掘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挖掘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首先,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的个例。如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或者在教学如何统筹中,让学生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书本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四、实践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时,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中的生活 篇12
一、回归生活的数学
回归生活的数学不仅是指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而且更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 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 到生活中去应用, 验证所学的知识,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物观察、了解、比较,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从而生成新的知识点, 使学习真正成为自己的“数学乐园”。教师在感受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细心、认真”, 适时地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细微之处, 使学生在情感上能体会到平凡生活的多彩与丰富, 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生活的实践能力, 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二、跳出数学教数学
传统应用题的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系统逻辑性, 忽视了现实性与应用性, 使应用题远离了学生的生活, 断开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我们的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望而生畏。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将教学行为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原型经验, 再以有趣, 活泼的组织形式来激活这些“原型”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实现生活与数学的“超链接”, 从而实现“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理念。
三、生活化、儿童化的数学
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是不同的, 生活化的原则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 而不是当作“成人”看。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 充满想象的, 游戏、故事、童话等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师要遵循孩子们的特点, 研究他们的爱好, 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教好他们。
【数学教学中】推荐阅读:
教学中高中数学09-12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08-20
问题教学中高中数学07-25
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06-18
数学教学中的愉快教学07-30
数学教学中的快乐教学08-25
数学教学中差生转化10-15
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05-12
数学教学中提问技能05-14
数学教学中情境设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