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花

2024-09-30

心灵之花(精选11篇)

心灵之花 篇1

在面向市场办学的过程中, 职业院校扩大招生, 生源质量呈现大幅度滑坡现象, 学困生涌现的同时也带来具有各种各样心理障碍的学生, 如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情感心理的疏导, 这是摆在学校的心理教育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 它是作者反映生活, 表达情感的智力活动。作文评语是学生与教师心灵沟通的平台。本文试以作文为窗口, 观照当前学生思想情感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以作文评语的撰写为突破口, 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当前学生习作中暴露出的思想误区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失落

当前, 高校扩招, 本科生供不应求, 不少学生为毕业后无法与本科生竞争:“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更何况是职业院校学生?”因而悲观失意, 甚至想退学。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时时流露出失落与迷惘, 文中常出现“我是山沟里飞出的一只小小鸟, 飞来飞去总是飞不高”、“我很后悔――”、“回忆还在梦中哭泣, 醒来仍是一片迷茫”等字句, 明显流露出他们对未来的悲观失望情绪。

二、态度消极

人们都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 不愁吃穿, 殊不知他们各有烦恼, 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父母离异而身心受创, 有的因为长年学习上的失败而极度自卑焦虑……屡次受挫折使他们无法振作, 知道自己行为习惯不好而又无力自拔, 一些同学变得消极、悲观、抑郁, 甚至颓废、沮丧、绝望。体现在学习生活中, 或恐学、厌学, 甚而逃学, 自暴自弃, 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玩世不恭, 或沉迷于电脑游戏, 网络聊天中寻求所谓的“解脱”等。习作中, 他们一方面毫不掩饰对物质和感官享受的追求, 而另一方面则常常陷入迷茫和虚无, 相当多学生所表现的主题是厌学厌世和颓废, 令人错愕和震惊。如有个学生就写他如何沉迷电脑世界, 如何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获得快乐, 而现实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却让他无所适从, 他不愿意走进现实社会, 表现为现代学生中比较典型的离群索居、孤僻冷漠的个性心理。

三、思想偏激

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阶段的学生, 他们能独立思考, 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时又无法弄清其本质, 看问题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 思想偏激, 他们时时感慨“人都是自私的”, 时时高呼“痛恨这社会”等。记得一次话题作文叫“荣誉”, 有个同学写的是“我感受到了荣誉背后虚伪的可鄙”, 内容是前不久学校为迎接上级评估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 老师精心备课, 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描写得虚伪至极, 措辞相当激烈。另一篇题目为《我》的作文中, 一位学生因为被多次违纪而被老师学校训斥处分则这样写道:“我剃光头, 不是为了凉爽, 也不是为了时尚, 而是为了表现我对社会的不满。”

四、青春萌动

学生们正值多梦的年龄, 受时下网络文化、港台偶像剧、流行歌曲、朦胧诗等影响, 一些学生偏重于营造个人感情圈, 特别以女生为最。在习作中, 她们爱“捡落叶”、“葬凋红”、“常常托着腮帮编织密密的心事”, 流露出“淡淡的感伤”。有的习作甚至赤裸裸地以“我的第一次约会”、“爱在雨季”为题, 表现出对异性特有的爱慕和依恋。这类“文潮”大有泛滥之势, 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 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时期, 世界观、人生观尚未确立, 他们的理论认识水平也不高, 对事物缺乏深刻分析能力, 感情也较狭隘, 在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个性特征、情感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那么, 怎样才能发挥作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导引呢?作文评语正是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文评语是习作评议所特有的一种评价手段。习作评价的主要目的, 不是评定成绩, 而是反馈作文训练信息, 指示以后改进措施, 激发进取精神。在评语里, 教师不但可以对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作出评述, 还可以进行思想情感交流。这种饱含着情感的激励、唤醒、鼓舞, 都会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令人欢喜的力量。近年来, 我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性, 从人出发, 因文而异写下的灵活多样、情感丰富的作文评语, 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就此谈点体会。

1、点拨式———举一反三, 提点顿悟

“点拨者, 导而弗牵, 强而弗抑, 举一隅而三隅反也。”它要求教师指出学生作文中的缺点错误时, 不直接点破, 而以启发的方式拨开其思想的迷雾,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纠正, 借以达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次作文话题是“选择”, 一位女生描写她收到了自己所心仪的男生一张纸条, 心情异常矛盾, 不知该怎么办, 还求助月亮星星告诉她该如何选择。很显然, 这是常见的早恋现象, 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看得出, 文中的主人公正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要知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 却是又酸又涩。我们是否应该帮她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 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 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 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又如有位学生说在学校读书虽然很幸福, 但他一直为自己较为穷困的家庭每年要承担一大笔学费开支而痛苦不安。教师在评语中只是稍加点拨:“何不化痛苦为力量呢?”有人这样描述“点拨式”:“教者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者三思而茅塞顿开”, 作文评语中巧施点拨, 可使学生在昏暗中悟见光明从而走出思想误区, 也有利于豁达开朗个性的培养。

2、交心式———将心比心, 情感渗透

作文评语也是一种情感交流, 教师可以在评语中融进自己的感受, 努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叙写:她与母亲很疏远, 因为她一直认为母亲把她留在乡下六年是对她的冷酷。母亲试图接近她、关爱她, 都遭到了她的拒绝。我在评语中写道:“我想, 母亲把你留在乡下是为了全家人的生活, 她为家庭撑起无雨的晴空也是为了你, 走近她, 你会发现母爱的世界很温情, 母爱的天空很蔚蓝。”后来, 我又与这位学生拉家常进行沟通, 并到其家进行家访, 很快的消释了他心中的块垒。这种评语让学生体味到被人关注, 被人爱护的温暖和幸福, 唤起了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激和热爱。这何尝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呢?“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交心式评语因为融进了教师自己的感受, 沟通了学生的思想感情, 引起学生的共鸣, 因而能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在沟通中, 老师可以积极从学生那里获取信息并及时反馈。当然,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感情投入, 正如何其芳的两句诗所表达的:“去用自己的心点燃别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3、勉励式———循循善诱, 鞭策鼓舞

人无完人, 人穷其一生就是要扬建弃恶扬善, 扬长避短, 趋向于完善的人格。所以作为教师, 从人格培养的角度不应对学生求全责备, 而应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本质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言为心声”, 学生的作文大多凝聚着学生创作的心血, 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赏。勉励式作文评语既是一种情感激励, 也是一种榜样迁移。不断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再适当利用哲理性评语 (名言名句、谚语格言等)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如:一位来自偏远农村的贫困家庭的女生在作文《我》中写着:我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 与城里的同学比起来, 显得很自卑……读后让人感触很大。为了使她能很快自强起来, 我写下这样的评语:“很喜欢你的文章!我相信, 这样一只丑小鸭, 一定会成为茂密丛林中的一只骄傲洁白的天鹅。”从此, 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佳作纷呈, 被同学冠以“小作家”的称号。在作文评语里, 教师恰当地应用哲理性语句, 将在思想上更好更深刻地去启迪、引导学生, 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的成长。“划一根火柴, 闪亮一下, 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 却可以散发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百倍、千倍, 乃至无数倍的热量。”一句精辟的名人格言, 一句热情真挚的赞语, 也是如此。

4、探讨式———商榷认知, 启发思考

鲁迅先生曾指出:“某些批评家的错处就在于乱骂与乱捧”, 学生的作文难免出现立意上的偏颇, 若教师冠以“文章观点不正”等评语, 难以触动学生改正不足。因此, 不妨商量探讨的口气, 让学生获得应有的尊重, 运用委婉探讨的语气来调动学生感情, 启发其思考, 使之有悟而警醒, 其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不是锤的打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探讨式语言柔情似水, 但力胜千钧, 作文评语的感染力都蕴藏在哲理与感情所凝聚的语言之中。对于沉迷于电脑世界的学生, 我在评语中写下类似以下的语句:“电脑是高科技的产物, 你能与电脑为伍, 说明你的智商不错;网络的虚拟社会也是一个‘社会’, 你能在‘虚拟社会’里交往得心应手, 就肯定可以在现实社会中游刃有余。你可以试一试, 我可以肯定你的成就感与快乐感不亚于你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所获得的。”借此劝说学生走出虚幻的网络世界, 走进现实社会, 学会与人交往, 从而拥有健康的个性心理。

评语还可以有挖掘式、激将式等, 可因人而异, 因文而定, 灵活采用, 也可几种方式同时运用。例如有一位学生在《我的父母》一文中表示对父母的反感及他们离异带来的极度创伤。我的评语这样写:“感谢你对我的信任, 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 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我相信, 你是一个坚强懂事的孩子。好好把握住今天, 你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幸福的。”总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真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 立足于心态的矫正和情感的交流, 使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心理教育是一种艺术, 需创设意境和气韵, 以打动受教育者的感情, 陶冶受教育者的心灵。作文评改本无定法。在这方寸之地里应“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我们也不妨以充满爱的评语和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 用饱蘸感情的红笔, 抒写对学生期望、关怀和抚爱。作文评语仅仅是心理教育的一个小小的环节, 但因其特有的书面形式和精心的艺术构思, 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无法企及的作用。一段精妙的评语, 或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或如平地春雷, 振聋发聩;或如晨钟暮鼓, 意韵绵长……充分发挥其魅力,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个性心理中的积极因素, 克服矫正消极因素,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导向积极的人生态度, 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朝气蓬勃的人生, 从而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灌溉学生心灵之花。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学生习作中暴露出的思想误区可归纳为:情感失落、态度消极、思想偏激、青春萌动等。作文评语的撰写要讲究艺术, 主要方式有:点拨式、交心式、勉励式、探讨式等等。

关键词:作文,思想误区,评语,撰写方式,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斌辉.作文评语五要求[J].语文教学通讯, 2003, (04) .

[2]余浙英.讲究作文的批评艺术[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3, (03) .

[3]黄立平.浅谈评语赠言的写作[J].邵阳学院学报, 2003, (08) .

[4]应用心理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0.

心灵之花 篇2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作文:心灵之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太阳早已跨出地平线,早晨的天空显得很静谧,湛蓝的苍穹愈发的高远辽阔。天那边被晨曦染得彤红,云也普通成彩色,天这边依然一片蓝,一丝丝云织成一片片潇洒飘逸的。鸟儿醒得早,用它悦耳动听的歌声唤醒了沉睡的同学。在清鲜的晨风中,校园里又恢复了生机。

我的心很静,很静,朗朗读书声时时灌耳,可我不当它是烦人的杂音,而是难得的美妙和神奇,与清早大自然的音籁和谐一致,达成一种充满惬意的默契。讲台上,有一小簇静静插在水中的粉色野花。透明的杯子里装着透明的水,透明的水中插着清秀的花。那花搭配得很好,一半已开得很旺,一半含苞欲放。那花朵被几片清郁的叶了簇拥着,点缀着,显得很妩媚,很娇艳。风从窗外轻盈的拂进来,让我不知不觉地也嗅到它的馨香。“老师一定会喜欢的!”我心想。

学生有一颗细腻而可爱的心,老师有一颗伟大而宽容的心。学生用花朵衬托学生的无邪和纯洁,老师用深情寄托学生的成功与希望。如果开放的花朵是长大懂事的学生,那么,含苞欲放的花是年幼童稚的学生。如果长大的学生需要老师指引道路,那么年幼的学生则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

人世间,有太多迷迷茫茫的事、物,唯有老师的心是始终清晰而深遂的。学生能读懂老师的心,老师能感受到学生的心,这心心相通,共同编织一份希望,共同追寻一个梦想,共同聚唱一个青春,共同搏击一片天地。

老师的收获是学生的.成功。学生的成功来自老师的付出,老师的付出为天下更多人寄予希望的学生,学生的希望为祖国更多需要奋身开拓的事业。

太阳的光有些绚丽夺目了,透明杯子里的水也折射出彩虹的容颜,插着的花显得更加清新鲜逸,一切的一切因为讲台上的那簇花而更素雅幽静。听,白鸽在校园上空长哨;听,鲜花在开放;听,多动人的朗朗的读书声。

让心灵之花盛放 篇3

我校是营口市一所普通高中,2004年起,每年在营口周边地区招录一批家庭困难但成绩较好的农村学生,这些学生称作宏志生。2007年,我校招来宏志生25人,由于不够一个班的人数,又将三十个营口市内的学生与他们编在一个班,由我来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宏志生要独立在离家遥远的市内进行三年的学习、生活,他们要适应全新的环境,挑战繁重的学习任务。作为班主任,我特别关注宏志生的心理健康,并为此做了一些尝试。

一、心理减负,架起师生之间爱的桥梁

因家庭经济压力而导致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是宏志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观因素。在思想上,他们一想到家人和自己的艰难处境,常常会伤心、流泪、寝食难安,从而背上较为沉重的思想包袱。不爱参加学校和班里组织的集体活动,不愿与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有更多的交往,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在心理上,首先,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轻易与教师和同学谈起自己的困难,而把困难和压力尽可能地埋藏在内心深处;其次,具有强烈的内疚感,一想起父母为了让自己读书而拼命干活,艰难地生活,就担忧伤心。

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在生活上我常自己拿钱贴补他们,同时,也帮他们找一些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对他们进行资助。班级里的市内学生和家长在我的带动下,也纷纷尽自己的所能,给这些宏志生提供各种帮助。另一方面,我更是学生精神上的呵护者。通过与他们对话,用爱真正温暖这些学生的心。每个月我坚持和班级里的每一个宏志生有一次面对面的谈话,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他们逐渐把我当做亲人,什么事情都愿意对我倾诉,不再从内心上封闭自己,愿意参加班级活动,和市内的学生交往,变得活泼开朗。

二、激励精神,牢固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

宏志生大多缺乏自信,学习的自信来源于信任和鼓励,班主任要给他们关爱和鼓励。宏志生身上有着他们特有的憨厚和朴实,他们学习态度认真,听教师的话。班里有个叫肖某的宏志生,学习成绩优异,守纪律,但性格内向,在人前不敢说话。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单亲且后母对他不好,内心非常自卑,在对他进行思想开导后,我经常在课上提问他,并让他担任班里的电教管理员,对他的课堂表现和工作给予认可和鼓励,渐渐地,他变得自信开朗,课堂上积极活跃,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飛跃。学期初,他还积极报名参加演讲比赛。

三、善待生活,培养坚毅、乐观、向上的性格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在成长的道路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善于自我调节,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在挫折面前惊慌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宏志生的贫困生活环境,使他们过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人情冷暖。孙某家庭贫困,母亲病重在床,他成绩优秀,本来已被重点高中录取,但因支付不起高额的学费最终选择了我校这样一个提供“两免一补”的普通高中。入学初,他内心极度不平衡,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为此我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他的学习稳步前进。然而,在距高考还有60天的时候,他母亲病危,他哭了,很难静下来学习,我非常理解他,于是准假让他回家看母亲。送走母亲后,他显得憔悴、无助,我把他接到家里做了可口的饭菜,和他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告诉他要坚强。此后,他擦掉眼泪,刻苦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

四、学会感恩,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与宏志生的日常接触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面对困难要自己咬牙坚持,不要去麻烦别人,不要轻易在别人面前示弱,这样会让别人瞧不起。这种错误的想法使他们不愿去接受别人的帮助,即使他们“被迫”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也不愿意或者说不会感恩,这种心理上的缺陷常常使他们与周围的同学不能和谐相处。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不但不能在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下学习,更会自己孤立自己,影响学习,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疾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级召开“如何看待接受别人的帮助”“感恩”等主题班会。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探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态,在我的教育下,班级里经常可以看到市内生在过节的时候从家里拿来吃的用的给宏志生,而宏志生在假期回家之后也将自己家里的特产拿到班级与同学分享。学生学会了“接受”,也学会了“感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都培养了自信,学会了如何与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灵之花 篇4

付飞 (化名) , 男, 十一岁, 现就读于龚滩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该生在班上表现一向很好, 学习成绩一般, 具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质朴和善良。他母亲因瘫痪而长年卧床不起, 家中就只靠父亲一人劳动维持生活, 经济十分困难, 还要负担沉重的医疗费用, 家中已是负债累累, 而付飞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完成很多沉重的家务。有一天, 我班新转来的一个学生用来买节目表演服装的伍拾元钱在衣兜里不翼而飞。根据学生所汇报的情况来看, 我初步认定是付飞借玩闹之机将钱摸走了。考虑到付飞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很强但又懂事, 结合他的家庭状况来看, 我认为多半事出有因。如果采取简单而极端化的手段, 一旦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反而会使暴露的伤口越趋恶性化, 导致他产生逆反心理, 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处理这件事情必须要冷静, 最圆满的结局就是既能让他主动将钱交出来, 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 又能维护他的面子, 不伤害他的自尊心。

当天的课堂上我把语文课改为队会课。首先让同学们唱《一分钱》这支歌, 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 大意是从前有个大财主, 他的一个佣人偷了他一文钱, 这个财主就要杀这个佣人, 其他的佣人都为他求情, 请求财主原谅他这一次。可财主却说:“一日一文, 百日百文, 千日千文,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照这样下去, 我再大的家产也会毁在他手里的。”其他佣人觉得财主也说得在理而不再争辩。于是, 那个偷钱的佣人终为一文钱而断送了性命。故事讲完后, 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同学们各抒己见, 有谴责财主、同情佣人的, 也有为财主拍手称快、痛斥佣人的。学生发完言后, 我说:“同学们, 我们做人要有骨气, 别人的东西不能要, 更不能偷别人的东西。俗话说‘从小偷针, 长大偷金’,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品行, 只有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也只有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长大后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付飞的脸“唰”地红了。我抓住这一契机, 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言, 主要是总结自己近段时间的表现, 找出自己的缺点, 对自己不足的方面作自我批评, 并谈谈自己打算怎样改正这些缺点, 以此来启迪和触动付飞。为了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下课时我说道:“通过这节队会课, 我相信还有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 还可能有些同学的心事和秘密不想在班上公开, 他们只想和老师单独交心, 如果真有这样的同学的话, 老师一定等着你。只要有勇气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一个好孩子, 老师和同学们一定会原谅你的。”我用和善、信任、期待的眼光看着付飞讲完了最后几句话, 发现他没有了刚才的恐慌和不安, 变得镇定和坦然, 似乎明白了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 理解了老师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爱护他的面子, 尊重他的人格。

不出所料, 放学后我刚一回家, 付飞就主动上门找我认错, 并如实地承认了自己拿这伍拾元钱的经过以及将钱藏在什么地方。经我进一步了解才知道, 他产生偷钱的念头是因为他瘫痪在床的母亲这几天病情较严重而无钱买药。我进一步语重心长地启发和教育他, 过程中他心悦诚服地点着头, 眼神里没有了刚才的茫然迷惑和诚惶诚恐, 而是透着几多难以言表的信赖和感激。第二天早上, 我将五十元钱如数归还给了那位新生, 但对钱的来由却只字不提。为了不引起同学们的猜疑, 第三天早上我就发动同学们为付飞家捐款, 使他深受感动。

从那以后, 我对付飞同学格外关注, 也号召全班同学多多关心帮助他, 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付飞的性格一天天开朗起来, 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 每次做清洁都特别卖力, 我心里明白, 那是他报答同学和老师的最佳方式。他常常在作业本中夹上一张小纸条, 写上几句感激我的话。春天到了, 在上学路上他总忘不了在山上给我采上一束鲜花插在一个小瓶里摆放在我的讲桌上。我作为班主任, 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 因为我仿佛看见, 一棵希望的种子在爱心的浇灌下正在生根、发芽、开花……

二、案例评析

从付飞身上我悟出了“博爱优教”的深刻内涵。从教育体验中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成功重在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从内心深处充满人文情怀。由此也可以说明, 师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自然、最纯洁、最有力量的心灵沟通的连接点,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与情感保障。这一教育案例使我清醒地认识到, 教师要教好书, 首先就要育好人。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如同池塘没有水, 没有水, 就不能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 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家所说的这段至理名言的实际内涵和无穷的力量。是的, 爱, 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爱, 是教育的灵魂和源泉;爱, 不仅是师生交融的纽带, 它还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有了爱, 顽石也可以感化;有了爱, 世界会变得更加温馨, 春花秋月、冬凌夏露都会显得那般美好!

让心灵之花自由绽放 篇5

——高考作文阅卷之反思

内容摘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是新课标的精神,关键词:高考 作文 问题 反思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科的成绩。然而,2007年广西语文高考近30万份试卷,作文平均分仅43.81分,这对广大考生和语文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创。出现这样的低分,一方面是因为空白卷和字数严重不足的试卷出现较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考生的作文不尽如人意。在阅卷过程中,我觉得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审题立意方面

①审题没有把握好重点,以至于本末倒置,舍大取小。很多考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西瓜皮上,大谈不要乱扔西瓜皮,要保护环境卫生,进而谈到了环保的重要性,或干脆呼吁要培养社会公德,提高道德修养。

②审题错误,甚至完全脱离漫画,另起炉灶。如在某考生笔下,西瓜皮不知怎么变成了成绩单。该生认为,孩子摔跤了,旁边掉了一张成绩单。由于成绩不好,遭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指责。“显而易见,孩子一定是因为上网玩游戏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从而引起了三方的关注。”最后,该生得出论点:“远离网络,珍惜青春。”

③套题作文大量出现。许多考生把漫画内容“嫁接”到平时熟背的范文中去,以不变应万变。如由小孩走路不小心踩到西瓜皮谈到“细节决定成败” “从小事做起”,又如由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说“出事了吧”谈到三方不应互相推卸责任,从而大谈“责任重于泰山”或“建设和谐社会”。

二、运用论据方面

①论据贫乏,反复使用相同的论据,缺乏新意。用得较多的正面论据有史铁生、司马迁、爱迪生、海伦凯勒、苏轼、洪战辉、勾践、林肯等,反面论据有杨丽娟、项羽等。

②文章空洞,没有论据,通篇泛泛而谈,翻来覆去就是同样的几句话。

③论据错误百出,如苏轼牧羊、孔繁森到山区教书、张铁生是轮椅上的作家、王安石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貂蝉和亲、贝多芬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

三、语言表达方面

①错字连篇,字迹潦草难辨。

②相似的句子在作文中频频出现,令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如 “毛主席说我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雏鹰要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搏击长空。”

③文字表达不通顺或标新立异,令人哭笑不得。如“没有一只鸭只有一条腿的,能走好路是要用它的两条腿的。”“司马迁受了宫刑,也就是被动了计划生育手术,但他没等伤口愈合,爬起来就写《史记》。”“唐三藏克服重重困难,穿过茫茫沙漠,登帕米尔高原,闯天门关天险,成了中国第一个到印度个人游的人,带回了许多圣经。”“妈妈是伟大的高级动物并拥有温暖的怀抱。”

④为了凑字数,方法层出不穷。如抄袭现代文阅读中的文段。活学活用原是好的,胡杨林和左公柳也的确能成为“战胜挫折”的论据,但大段大段抄袭原文以凑足字数则属于违规行为。又如一考生写到600字时无话可写了,于是写道:“在此,我要写一首诗献给我的父母。”又如一考生写道“你现在欢笑吗?或许你在哭泣。你的心情是好还是坏?为了你的身心健康,请你换个好心情。”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特别是理科学生,他们几乎只在中学学习写作。可见,中学作文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及人生是多么重要。面对这些令人遗憾的高考试卷,我不禁对我们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深感担忧。

审题方面问题多多,并不是因为教师平时不重视。相反,教师还竭力将如何安排结构、如何构思、怎样立意等应试技巧传授给学生。可这样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这种带有应试目的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写作的自由空间,致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丧失写作兴趣,心态消极,被动作文。很多考生基本功不扎实,连“文从字顺”这个作文的基本要求都做不到。由此可见,他们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并不是当作文化去了解,当作兴趣去探究,而是作为任务,不得不学,敷衍了事。

为了应试,许多同学还信奉“天下作文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只要能熟练掌握几篇范文,任何一个题目,我都能移花接木。所以在考试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的套题作文。

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才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但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连看电视看课外书的时间都没有,生活体验有多少是可想而知的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言之无物,感受空洞、想象贫乏。于是那些相同的论据反复出现、甚至还将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张冠李戴也就不足为怪了。

众手浇开心灵之花 篇6

关键词: 学科教学    计算机    德育渗透

大多数中职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然而,中职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令人担忧,德育现状不容乐观,其严重滞后于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德育学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而学科德育则是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德育工作驶上发展的快车道,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如何充分发挥学科德育渗透的作用,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科课堂?一要正确认识德育。相比专业技能,企业更看中的是品质。学生要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除了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外,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德育渗透重在师生的思想认识,必须强化德育首位意识。二要准确把握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在每一门学科教学中,德育都应有恰当的位置。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正面的影响。必须根据学科的具体特点、发挥其各自优势,发掘蕴涵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三要注重德育实际效果。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无限的,头脑中始终要有德育这根弦,积少成多,持之以恒,才能使之成为学生稳定的品质。当然,既不能脱离教材、空洞说教,又不能为了德育而去“德育”,简单生硬、牵强附会,适得其反。要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良好学风、政治思想品德及意志教育,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取得实效。

下面我以平面设计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科特点,谈谈学科渗透德育的实践体会。《平面设计》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重点课程,操作性与实用性很强。通过注重情感教育、丰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寓德于教、寓教于乐,把德育贯穿教学始终,常常能达到常规教育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

一、从情感教育切入,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接受

德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积极的道德情感能促进品德的形成,以情促知,开启心智。

(一)以人为本,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大多数在初中阶段是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生活感到迷茫,没有学习动力。每学期开课前,任课教师先向班主任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课后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是拉近师生距离的第一步。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教与学的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教育的秘诀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及时表扬成绩优秀的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挖掘无限潜能;还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护与鼓励,让较快完成任务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小队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民主、融洽的氛围中开展教学。

(二)巧用计算机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图、文、声、像等现代化教学形式传递教学信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恰当地应用于德育渗透中,促使德育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入境、入情,使教学和教育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本身反感抵触,德育渗透又从何做起呢?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教育教学资料搜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形成初步的信息道德意识,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抵御外来不良诱惑的能力。

二、从教学内容展开,变小课堂为大德育

小契机促进大教育。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组织和加工教学内容,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丰富学生的学识,用心挖掘、设计丰富的德育资源和素材,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宜的德育渗透。

(一)理。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有一定的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能力。许多教学实例都蕴藏了人生哲理、生活情趣,通过深入挖掘,可联系实际适当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思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动脑动口,充分表现自己,获取知识,也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上机实践练习时,要求学生精力髙度集中,设计效果显著,锻炼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严谨、负责的职业能力。让学生从职业模拟体验中,悟出社会中的做人之道,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在学习贝塞尔工具时,可以布置制作个人简历、名片设计、校运会、班级标志设计等作业,锻炼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二)爱。感动心灵的教育可以为学生补充许多爱的能量。做平面广告设计时,可以选取具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向上的主题,如设计一张海报宣传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在教学生认识形状工具时,要求制作国旗,通过搜集有关国旗的相关知识,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与民族自豪感。在教学制作卡片时,让学生做节日卡片,了解我们的节日和文化传统,制作父亲节、母亲节贺卡,学生作品完成后打印出来,亲手送给父母,强化他们对家庭和父母的亲情之爱,表达感恩之情。设计的作品中到处都呈现着对称美、简洁美和曲线美,教学生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变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和幸福感。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助力德育渗透

教师借助灵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教育,学生主动探索、理解内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格,让学习与德育合二为一。

(一)分层递进与项目合作。分层递进,教师按从易到难布置操作任务,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于较易的实训任务,学生独立完成,中等难度和较难的实训题目,学生先进行研究讨论,老师再辅导。在老师的演示操作和提示下,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老师辅导进展较慢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最后学生展示评价作品。这样一来,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项目教学,采用自学与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观察、动手和协作互助能力。合理分组,渗透着对学生集体主义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组织纪律性,自觉遵守行为准则,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与任务驱动。中职学生是正社会化的人,处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学中根据职业特点和教学需要,设置符合职业特点和岗位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学生角色向社会劳动者角色转化,形成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任务驱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教学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模块,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以完成具体任务模块为主线,把知识点贯穿于任务模块中,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使德育渗透自然轻松。

四、创新评价体系,变重形式为重实质

学科教学,重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技能的训练,其评价方法单一,仅以量化的分数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评价,这只能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懂不懂”与“会不会”。相应地,德育效果应建立评价体系,在学科成绩中占5%~10%的比例,课堂上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参评三结合的方式给予德育评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当然,在评价体系中,最后还会有来自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质量检验。

五、增强教师素质,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教师是课堂德育的主导者,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学态度、品行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其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自己的闪光点在学生身上得到延续,这种榜样引领作用,不仅要落实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及日常工作生活中。

总之,德育成效不是德育课与学生管理、学科德育渗透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个教育教学系统集体智慧的凝结。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渗透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做德育的有心人,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种子,用心浇灌培育,才能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易连云.德育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梁作日.浅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职业,2012(14):109-110.

心灵之花 篇7

评价语言要简洁到位,拨云见日,让学生豁然醒悟。不要让“很好,请坐。”“谁能比他说得更好!”“你真会读书!”“哪位同学还有补充?”等笼统的、公式化的评价语言充斥课堂。实践证明,中肯、恰当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中肯、恰当的评价是指教师的评价既不能盲目称赞,也不能打击挫伤,要让学生明白好还是不好,对还是错,好在何处,错在哪里,可以怎么改进。如,“你读得很流利,说明你预习了课文,读得再大声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但有一处读音错误,自己能纠正吗?”这样的评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可以帮助学生进步。

二、评价语言宜巧妙点拨,忌不予置评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的生命历程,教师应该珍惜自己和学生的每一次精神相遇,不要让绝佳的教育契机在简单机械的教学流程中错失。如,一节口语交际课上,一位学生这样介绍自己:“我的家乡来自上海……”教师只说了句:“好,请坐,还有谁想说一说?”这样听之任之的课堂评价,这样原地打转的口语训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帮助?有时候学生的思维会出现偏差,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机会,让自己巧妙睿智的评价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教学因差错而更精彩!

三、评价语言宜充满激励,忌全面否定

激励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激励正确、优秀和独创。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她是这样评价一位学生的:“你从这枝红杏想到了许多枝,又想到了满树杏花开放的景象,真了不起!你的观点跟《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你就是一枝‘出墙’的红杏啊!”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能不心花怒放、充满成就感吗?二是激励后进生。后进生突出的特点是缺乏自信。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比如,有一次上课,一个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迟疑之下举起了手,我微笑着请她朗读课文。当她结结巴巴地读完后,同学们早就纷纷高举小手要给她指出缺点,有个别性急的学生已经叫出口:“读错字了!”这时,我没有急于评价,而是走到她身边,亲切地对大家说:“在同学们发言之前,老师先要表扬××同学。今天她第一次主动举手发言,大家不觉得她很有勇气吗?”教室里渐渐安静了下来,一双双小手陆续放下了。这时,我话锋一转:“当然,指出同学的错误是对同学最无私的帮助,那么帮助别人时是不是首先应该表达我们的友好和善意呢?”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又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接下来当学生真诚地为××同学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时,她已没有了刚才的难堪,而是很愉快地接受了同学的帮助。总之,教师要用激励的语言和恰当的引导,带领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保护他们稚嫩的心灵。

四、评价语言宜生动幽默,忌冷硬僵化

如,支玉恒老师上《第一场雪》时,听学生读完“雪下得真大啊!”这句后,支老师这样评价:“我感觉雪下得不大,你领我们到雪地边上转了一圈就回来了。”学生们哈哈大笑之余,悟出了朗读的技巧。又如,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时,让学生读完老渔翁介绍翠鸟的一段后,这样评价:“我觉得你不是老渔翁,是个小渔娃,再试试看,能不能把老渔翁的年龄读出来?”学生再读,于老师又评价:“哎呀!眨眼间,渔娃五十多岁了。还能读得更老一些吗?”学生再读,于老师继续评价:“呵!又长了十岁,别再读了,再读该上老年大学啦!”实践证明,教师幽默、诙谐的评价言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心灵之花 篇8

一、为人师表

作为班主任,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在学校生活中,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常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影响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班主任不仅要遵守教师的师德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的规章制度,还要做到语言文明,行为礼貌,态度可亲,身体力行。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什么事该做?怎么做?什么事不该做?为什么?我都会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比如,我每天第一个走进教室,最后一个离开;和学生一起到操场做课间操;和学生一起参加大扫除和各种活动;危险的时刻我会冲在最前头;地上有了纸屑,我会弯腰捡起来……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间长了,就会自觉地遵守,认真地执行。只有从细节着手,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才能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使班级的一切工作变得得心应手。

二、关爱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有一颗爱心,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表现在毫无保留的共享自己的全部精力、知识、才华以至整个生命。

二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让我对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如果说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主任,那么博爱就是班主任的灵魂。实现爱的教育,就要把爱播撒在每一个角落。

(一)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没有了解的爱,只能是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只能是主观的教育。班主任应当具有一颗对学生体察入微的母亲般的心,面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当随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经常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

(二)尊重和信任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切忌歧视、辱骂和体罚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有成为一个好学生的愿望,都有一颗向往美好事物的心,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也是可以教育好的。

(三)宽容和热爱学生

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班主任要有豁达大度的胸怀,不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能够容得下学生的一些缺点,给学生一些时间。表面看来,宽容似乎没有什么威力,其实,好多时候,宽容所蕴藏的威力,比指责、斥责、批评的威力大得多。

(四)给予被人遗忘的角落更多的关注

学习上有差距、缺乏信心的学生、贫困生、调皮捣蛋的学生、孤僻内向的学生,这些都是经常被人遗忘的角落。我觉得只有用爱去激发他们上进的动力,用爱去拯救他们受伤的心灵,用爱去感化他们躁动的情绪,用爱去愉悦他们畸形的心灵。让他们快乐起来,展示自我,融于集体。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W,那是他上初二的时候,经常打架斗殴,逃学,上课起哄,当众和老师叫板。让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头疼不已,恨得咬牙切齿。无奈之下,转到了我的班。开始的一周,我并没有对他过多的批评教育,在我把他的所作所为一一记录的同时,对他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他原来的同学谈心,了解他的学习、性格、为人;走访他的家庭生活,了解他的成长历史。之后我对他有了清楚的认识:离异家庭,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不爱学习,爱劳动;爱找事,但讲义气。我找出了造成他如此行为的原因,也制定了教育他的方法措施。接下来,经常和他谈心,做他的知心朋友,告诉他哪件事他做的不对,应该怎么做。课上课下发现他的闪光点,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并逐渐让他管理班级的劳动和卫生工作。渐渐地,他变了,不再偏激,不再打架,有了责任心。初三毕业考入了理想的高中,他来和我告别的时候,竟哇哇地哭了。我在当日的班主任日志上写道:是爱融化了他心灵上的坚冰,是爱抚平了他心灵上的创伤。

三、健全班规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就要建设好的班风。班风就好比一个人的信仰,一个班级不能没有“信仰”。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除了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外,还要立班规,这是班主任和同学们共同遵守的约定,是引导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准则。班规的制定要做到三条:1.和同学们共同商讨确定;2.内容简明扼要;3.尽量使用“提倡学生怎么怎么样,而不是不许学生怎么怎么样”的语言格式。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教师要将自己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班规一旦制定,就具有指令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更改或因人而异。班主任要处处留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而不能听之任之。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出发,一点一滴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集体观念、树立安全意识等等。这样,就能建立良好的班风,做到扬正气,树新风。

心灵之花 篇9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其教学有着一定的特点。首先, 英语课的教学, 应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我们都熟知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但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是, 对于这样一门外语的学习, 我们只能在课堂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进行。而在中学生中, 不喜欢学英语好像是共同面临的难题, 认为它枯燥乏味, 学了就忘, 这也同样给了英语教师一个难题。所以, 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成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老师的培养下逐渐形成的, 老师和学生主要的接触场所是课堂, 所以课堂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 教师的角色就像是一个演员, 我们知道演员演得好, 能使观众进入忘我的境地,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表演越生动,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 从而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点, 我深有体会, 在从前的教学中, 课前预设好的教学情境, 有时候并未到达预期的效果, 课前精心的备课, 在课堂上并没有得到学生很好的反应和配合。在课后的反思中, 我认为是师生之间没有做到很好的互动, 学生感觉老师在唱独角戏。在随后一段时间的教学中, 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首先, 每天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 用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 使得他们置身课堂又能完全融入课堂。随着老师手舞足蹈的“表演”和“指挥”, 学生们在语言和情境的练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两两对话和小组活动中, 兴趣盎然, 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们取得了让人满意的效果。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自身的潜能, 靠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感召学生, 使得学生更喜欢学习英语这门课。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般来说, 学生在初学英语的时候, 出于好奇, 学习的热情较高。后来, 随着词汇的增加和语法现象越发复杂, 有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有可能降温, 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增强语言的新鲜感, 适时增加一些课本上没有的,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 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材料或背景知识;或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 如唱英文歌曲, 分组表演, 演讲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在课堂上, 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姿势表情, 活跃气氛, 当教师完全融入课堂中时, 会看到学生眼中对知识的渴求。而自己收获的, 也是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和更深的尊重。

三、加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

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绝对不是教师一个人机械性地讲授。

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将势必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教师不是站在讲台高高在上的讲演者, 而要和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英语课堂中, 当学生在自学、小组练习、表演或讨论时, 我们英语教师要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所以课堂学习, 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提高的过程, 正所谓“教学相长”。

四、教师要注重情感因素

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 但教师又不能做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更应该是学生的家长和朋友。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关心学生的成长, 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倾听他们的心声, 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承认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课堂教学的过程应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 注重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当我们对学生充满了关爱, 在走进教室的时候, 看到的是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这时候, 我们自己一定是快乐的, 我们要将这种快乐情绪传递给学生, 尽量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热情, 用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克服紧张心理,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取得更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要心中存有一份对学生的关爱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上好每一节课, 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在每一个四十分钟里, 用爱浇注的心灵之花, 必将迎来满园芬芳!

摘要: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当教师以热情和对学生诚挚的爱融入课堂中时, 学生才能在感情上达到共鸣, 逐渐培养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心灵之花 篇10

细细品陶老先生的做法, 感觉到这看似平常的教育方式里面, 其实隐含着深刻的教育原理, 更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回看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我们有些教师却愈来愈失去了耐心和爱心, 忽略了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 教育学生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 动辄就讽刺、挖苦、呵斥、惩罚, 把这些当成了一种速效药。本以为让学生吞服后, 毛病能立刻改掉, 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 非但不能治病, 有时反而使病情加重。其实教育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 批评作为一种教育学生的方法, 和所有的方法一样, 只有动手得当, 运用得艺术, 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艺术,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变“恶语相讥”为“真心关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我国著名学者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调查表明, 教师对学生身心的巨大感染力, 常常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这种热爱和关心, 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 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体验到教师的温暖。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育过程中,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教育活动的催化剂。

教师热爱学生, 学生亲近教师, 就会在师生间形成一种依恋性的亲切感。因此, 班主任的批评语言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真挚的情怀和情感的力量。班主任所说的话, 自始至终都体现出对学生的真心实意的关心和爱护。班主任的批评应该是师生间一次情感交流, 而不是一种惩罚。班主任的语言切忌冷冰冰、硬棒棒。班主任尽量不用责问、命令和呵斥的口气批评学生。“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对待学生的过错, 班主任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即使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 也不能冷落和抛弃他们。班主任应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宽容之心, 唤醒学生的改过之心。

二、变“重棒出击”为“适可而止”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 班主任的批评应该把握尺度, 掌握分寸, 做到适可而止。班主任不能使学生过分的羞愧和无地自容。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洛克指出, 如果教师使学生过分地感觉无地自容, “他们便会失望, 而制裁他们的工具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名誉已经受到打击, 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思想就愈加淡薄。”我们不妨试想一下, 对一个名誉扫地, 自尊心丧失殆尽的孩子, 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教好他呢?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张弛有“度”。不同的学生, 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同, 班主任在掌握批评的尺度时, 也应因人而异。

首先, 不应污辱学生的人格。班主任语言要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 文明、亲切、感人, 绝对禁止用有辱人格的语言羞辱学生。

其次,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班主任不能用讽刺、挖苦和嘲弄的口吻批评学生。“你真蠢”, “你天生就是下贱坏子”, “你是没指望了”等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话, 应该成为班主任的忌语。

最后, 不威胁和恫吓学生。班主任应该耐心细致地做说服教育工作, 把话说到学生心理去, 靠教师贴心的话打动学生, 而不是用威胁和恫吓对学生施加心理压力的办法逼学生就范。

三、变“老帐新算”为“就事论理”

有些班主任批评学生喜欢“揭底”, 喜欢老帐新算!只要学生做错了事, 某些老师就将学生一年甚至是几年前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 让学生无地自容。实际工作中, 这样的班主任最遭学生的反感。笔者认为, 批评、教育学生, 千万不能将“事”与“人”或“此事”与“彼事”搅缠在一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好心”的批评中, 不要侮辱学生的人格。请看以下三例:

(1)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 笨蛋一个!”

(2) “上课都迟到了, 你还能干什么好事?”

(3) “如此胆大包天, 怪你爹妈的种不好!”

事实上, 有些学生不会解题, 但在其它方面却表现出惊人的天资!作为班主任, 怎麽能以“笨蛋一个”而否定学生呢?学生上课迟到, 班主任可以先问明原因, 再提出改正方案。倘若对一位途中拾金不昧, 帮助他人的学生, 只因为迟到, 班主任便甩上一句“你还会干出什么好事?”给学生心灵上的伤害那就不仅仅是“甚于刀戟”了!如果我们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 不妨将上面三句话稍作修改:

(1) “从其它方面可以看出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动动脑筋, 这样的题目, 你照样会做!”

(2) “你在我眼里一直是位守纪律的学生, 今天迟到, 能不能给老师讲讲原因?”

(3) “你这样不听规劝, 你爹妈知道也一定痛心!其实, 老师知道你很想做一位有孝心的孩子, 是不是?”

同样的教育学生, 不同的说法, 修改后的语言就容易被学生接受了。

四、变“喋喋不休”为“言而不尽”

言而不尽, 就是要求班主任的批评语言要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班主任的批评语言应能启发学生思考和反省。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自己思过错, 明得失, 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只有这样才能震撼心灵, 确有成效。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孟子提出自求自得的教学方法。他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依靠学生自求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则君子安, 居之安, 则资之深, 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孟子·离娄下》) 他认为教师只能给学生以点拔, 不能穷尽一切道理, 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主动思考。把孟子的这一方法运用到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上, 就要求班主任让学生自己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班主任有时只作适当的提示或暗示, 让学生自己“思”, 最后达到教师所期望的善。

高明的班主任总是善于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感化、去塑造学生, 努力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反醒、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最后达到自我完善。

五、变“直截了当”为“诙谐风趣”

老舍先生说:“用幽默的方式指出他人的过错,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幽默是语言批评方式的一种软着陆, 首先创造的是一种和谐的气氛, 在这种气氛中, 被批评者不失面子, 又接受了批评,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班有一位学生爱睡懒觉, 上课经常迟到, 多次找她谈话, 但仍不见效。一天早上, 她和往常一样, 又急匆匆地跑到教室门口, 这一次, 我没有批评她, 而是对她说:“你跑得满脸通红, 上气不接下气的, 如果今天有一场长跑比赛, 你的成绩一定不错, 因为你想出发的比别人晚, 还想跟别人一块儿到。”说到这, 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虽然没她一句话都没说, 但从她后来的表现中可以看出, 她已经改了。

幽默是语言批评方式的一种软着陆, 它以笑声代替批评, 以诙谐化解尴尬。幽默首先创造的是一种和谐的气氛, 在这种气氛中, 被批评者不失面子, 又接受了批评,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而有的教师整天脸上结了霜, 板着面孔, 学生见了班主任就像耗子见了猫, 能避开绝不打照面, 班主任不在学生如百鸟鸣春, 班主任一到, 如雄鹰入林, 死气一片, 班主任与学生隔着一个冬天, 不用说教育, 连基本上的交谈都无法实现, 这种冻结式教育如果用幽默言语代替, 我想师生之间应是鸟语花香, 莺歌燕舞, 师生关系和谐吧!当然幽默不是耍贫嘴, 不是油腔滑调, 更不是冷嘲热讽。

让心灵遍开情感之花 篇11

一、挖掘教材、丰富内涵

语文教材为阅读教学加强人文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入选篇目可谓文质兼美。面对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阅读积累与阅读经验都极其有限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未必都能深入透彻地感悟作品的内蕴,更无从谈及“美”的濡染。教师此时所扮演的正是作者与作为欣赏者的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的桥梁。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用心灵与作品碰撞心灵的火花,感悟文之魅力,美之所在。陶渊明酒后杂感,赋诗《饮酒》,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出田园诗人不为庸碌红尘所羁,不被凡俗污世所绊的超凡脱俗;《边城》清香如莲:社会纷乱之中如莲“出淤泥而不染”,依然情真情美如一;战火硝烟之外如莲充满诗情画意,淡洁清婉。苏轼赤壁作赋,一舟一月,酒歌同雅,于自然变化中顿悟生命,尽显豪放诗人豁达之胸襟。文学是世态人情,是社会人生的再现与浓缩。文学是一个窗口,学生体会感悟出人间的善恶,并内化为个人的素养与品质。教师是导航,可以带领学生泛舟于文学的海洋,驶向真善美的港湾。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美的感悟

多媒体教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它能做到声、像、文并用,打破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色彩到画面,音乐到文字,中外古今,天文地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而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创设出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思考。《长亭送别》中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可谓凄美婉约,令人柔肠百结,霜林之艳与离人之伤“矛盾”而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遍野红枫,竟是离人血泪所染!学生初读并未能完全领会,若通过画面把美艳的莺莺悲哀无奈的眼神放在红枫如火的背景之中,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握人物心理和环境的融合,凄美而令人心碎的离情将动人心扉。学生通过多媒体进入情境,从而感受莺莺对爱情的坚贞和封建家长制的专横。

三、适时引导、张扬个性

现代教育理念中极重要的一点是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对于阅读者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解读多样性的体现。作为高中生,他们希望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视文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代替学生,展示并强加给学生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感情,从而扼杀学生释放个性,展示自我,表達观点的渴望与积极性。教师应把鉴赏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中张扬自我,在思考中提高审美情趣并从中获得美的浸润,而教师只是以旁观者、参与者、主持人的身份予以适时适当的有效引导。在诗歌《致橡树》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触及关于爱情这一敏感而永恒的话题。舒婷用其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对一种独立平等、同甘共苦、相恋相知的爱情的执着追求。诗歌的真情不仅打动学生,有同学甚至提出与之不同的爱情观,表达对心中理想爱情的向往。这是令人欣喜的改变:学生不再简单认同教材内容,而是用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大胆释放自我,这是对美的再体验和再创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开放式”的阅读,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作品,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这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四、拓展迁移、增大阅读量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提高,除教材之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他们希望开辟另一片“世外桃源”,采摘人类的智慧之果。学生对美的追求,教师应该做的便是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更多“精神养料”以滋养生命。卡夫卡地《变形记》让他们走出认为荒诞不羁的误区,走进变成大甲虫的格里高里无奈而悲伤的命运,揭示掩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利己之私,感受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心灵渴望里寻找到为现代人所缺失的精神家园;而由橡树与木棉的爱情则看到与木棉不一样的为爱而付出全部的《一棵开花的树》,在感叹和唏嘘中明白爱的真谛与价值。课外的适当拓展迁移是必要的,它不仅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也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但是拓展迁移不能舍本逐末,而导致淡化文本,游离文本而成为空中楼阁。特别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把拓展迁移训练建立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坚实的基础之上。

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语文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用人类精神的财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需要调剂与点缀,生命需要信仰与支撑。把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滋养,以人文精神的渗透为内核,培养学生高尚而美好的情感、情趣和情操,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理想之境。

上一篇:教师职业化下一篇:直线生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