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立体化监管体系

2024-10-09

加强立体化监管体系(通用4篇)

加强立体化监管体系 篇1

7月1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正式出炉, 提出要建立大数据标准体系, 加强和改进质量监管。在26项重点任务及分工中, 质检总局作为负责单位之一的有4项。

《意见》分为8大方面共36条, 其中多个方面与质量监管相关。具体而言, 在运用大数据提高为市场主体服务水平方面, 要求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 积极掌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共性、个性化需求, 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进出口、技术改造、知识产权等方面主动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以及全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 运用大数据推动行政管理流程优化再造;根据宏观经济数据、产业发展动态、市场供需状况、质量管理状况等信息, 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 改进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和风险预警, 并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 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在运用大数据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方面, 《意见》提出, 要以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先导工程为基础, 充分发挥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作用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依托作用, 建立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整合金融、质量监管、统计调查等领域信用信息, 实现各地区、各部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行政、司法、金融、社会等领域的综合监管效能, 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消费品安全等方面, 建立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 对违法失信主体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对食品、药品、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特种设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产品加强监督管理, 利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 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 方便监管部门监管和社会公众查询。

在健全保障措施和加强组织领导方面, 《意见》重点提出要完善标准规范。建立大数据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有关大数据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加快建立政府信息采集、存储、公开、共享、使用、质量保障和安全管理的技术标准。引导建立企业间信息共享交换的标准规范, 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另外, 《意见》还提出在工商登记、统计调查、质量监管、竞争执法、消费维权等领域率先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 实现大数据汇聚整合。

在《意见》公布的“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中, 加快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全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建立产品信息溯源制度以及建立大数据标准体系4项重点任务有质检总局参与, 其中前3项的时间进度都是今年年底, 标准体系建设的时间进度是2020年前分步出台并实施。

加强立体化监管体系 篇2

努力营造茂名平安和谐文化环境

茂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大力开展平安建设,是中央、省委和市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大举措。我局根据自身职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致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中,营造我市平安和谐的文化环境,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设立常设机构

开展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市改革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建设茂名‚文化名城‛、‚粤西经济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大力配合市委、市政府开展平安建设,我局于近日成立了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茂名市文广新局‚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办公室成员由局办公室、市场管理科、宣教法规科、出版版权科、社会文化科、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等各科室负责人组成。

二、健全服务体系,构建和谐文化

建立健全我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环境的基础。

首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和谐农村建设。当前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繁荣发展茂名文化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增强文化发展意识,努力建立健全我市农村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要抓住省实施扶持东西两翼文化工程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要按照省文化厅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到2010年,逐步完善全市农村文化设施,争取达到‚县有两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我市各级文化综合实力,全面改善茂名农村文化环境,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掀起新一轮文化发展潮,推动和谐茂名建设。要贯彻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大力弘扬先进特色文化‛的指示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发挥各类文化设施的作用,突出抓好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努力实现‚社区有节目、街道有演出、乡镇响锣鼓、村村飘歌声‛的文化景象,为我市平安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当前要着重打造‚茂名五大特色文化‛品牌和抓好先进文化进万村(家)工程。一方面,大力弘扬茂名特色文化,计划于今年9月至10月期间,在市文化广场、市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及市区各大公园举办大型‚茂名特色文化月‛活动,活动包括茂名民间艺术巡游、民间艺术展演、荔枝文化摄影展、茂名原创音乐演唱会、茂名小戏小品精品展、冼夫人生平事迹展、茂名书画名家作品展、木偶戏展演等二十多项内容,全力打响茂名特色文化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实施50以下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多方开展送书送戏下乡活动,使‚文化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夯实茂名平安建设软环境。

第三,加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继续推动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络等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努力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创建‚和谐平安社区‛工作,进一步推动和谐文化建设。

三、建立管理机制,强化监管力度

搞好平安建设,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是保证文化市场和谐、健康发展,保护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局在加强贯彻落实文化市场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制订了和施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监管制度,使我市文化市场基本形成了分工负责与齐抓共管、条块结合与以块为主、日常巡查与技术监管、政府协调与市场调节、行业自律与社会监 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了我市平安和谐的文化环境。

(一)建立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我们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采取有力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打击网吧和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传播有害信息、游艺场所非节假日接纳未成年人以及黑网吧、黑机室存在等违法行为。一是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整治工作组织机构。二是建立茂名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通报会制度。邀请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人大科教文卫侨外事委等十单位领导参加,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共同管理好文化市场。三是建立茂名市文化市场属地管理责任制和分区执法责任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各县(市)管理责任制。茂名市区文化市场分成四个监管区域,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落实专人负责。四是进一步健全、规范网吧及娱乐场所管理制度。逐一

跟进落实全市各网吧及娱乐场所是否已在营业场所的显眼位臵悬挂有关管理制度、禁止行为警示标志和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12318。五是严格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对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坚持严管重罚,对一次性接纳1名至5名未成年人的,每个罚款3000元,一次性接纳5名未成年人以上的,除进行处罚还要实行15天的停业整顿。累计3次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坚决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切断其互联网接入服务。

(二)深入持久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努力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通过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各种不法行为,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坚决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遏制盗版音像制品销售行为,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根据省厅的要求,今年要深入开展代号为‚阳光行动‛的音像市场重点整治工作,努力使我市音像市场面貌得到有效改观。

(三)巩固网吧专项整治成果,加强音像制品专项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环境。通过增加日常巡查的次数、不定期多次组织突击检查行动,坚决取缔“黑网吧”和‚黑机室‛,严查重罚一批违法违规网吧及游艺场所,特别是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完善网吧的技术监控措施,健全、规范网吧市场、音像市场和娱乐市场的管理制度;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和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执法水平。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管理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到依法行政,廉洁执法,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纪律强,业务精的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队伍。

四、做好舆论引导,营造法治环境

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努力营造依法管理,守法经营的文化市场大环境,是抓好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要积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现有的文化阵地、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二是配合公安部门做好禁毒工作除了加强歌舞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的禁毒知识教育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歌舞娱乐场所的禁毒宣传,在场所的显著位臵设臵‚严禁‘黄赌毒’警示牌‛,在点歌荧屏或电视画面滚动播放警示内容。

三是继续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加强与有关部门联合做好‚4〃26‛知识产权周法制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四是加大做好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法制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经营者守法经营的自觉性,调动从业人员共同打击违法犯罪的积极性,使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立体化监管体系 篇3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要建立健全良好的自我完善机制和应急快速反应与预警机制, 就必须建立以食品安全为主导的统一的国家检验检测体系,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从战略上逐步让以检验检测技术能力为核心的社会化检验检测资源达到共享;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中, 检验检测机构对所检验检测的项目, 应从食品源头开始实施全过程的监管、行业分段负责及属地管理的原则, 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对当地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实施监管;要建立国家统一的食品检验检测从业人员注册管理制度, 实施工作岗位资质认定制,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全面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㈠依法授权对机构资质的认定和对食品检验检测监管机制

1. 健全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监管机制。

对检验检测机构由国家认证, 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资质认定, 明确准入条件、法则等。除法律明文规定外, 不再将检验检测机构的资产性质、部门隶属关系等作为检验检测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管理制度, 开展食品检验检测能力验证活动, 合理解决检测机构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整合当前各部门的检测信息和资源数据库, 形成国家统一的、全面的食品检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 并通过对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加工, 实现检测活动的电子监管, 再辅以科学合理的信息发布机制, 可保证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和共享。

2. 检验检测机构按依法授权的职能对食品进行检验检测。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点是推进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各级行政执法检验检测体系要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核心, 与本部门监管职责相结合, 满足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监管和行政执法需要, 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检验检测机构要坚决按依法授权的职能对食品各环节进行检验检测, 每个环节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 减少重复, 保证检验检测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重在执法监督检验与生产经销企业的紧密联结, 严格对检验检测的资质审核, 建立食品检验检测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制度, 推动检测机构的诚信机制建设[1]。

㈡根据各自的技术优势进行检验检测, 实行政府“埋单”

1.技术优势实行抽样和定向检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确定了“分段监管为主, 品种监管为辅”的指导原则, 这一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食品安全监管的指南。检验检测当然也需做相应的调整, 但不能机械照搬, 分段监管在检验检测的具体体现应当是分段抽样, 而对食品检测则不宜实行分段。各地应当在检验检测资源调查的基础上, 对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合理分工, 根据各自的优势, 实行差异化发展。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在研究项目上也应进行分工, 避免无效竞争,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前瞻性技术的开发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上, 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食品安全上的话语权。

2.检验检测收费实行政府“埋单”。食品检验检测收费是不少单位主要的预算外收入之一, 也是不少部门利益的来源。食品安全检测经费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支出, 要解决多头抽检、重复收费的弊病, 必须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经费的落实, 建议设立食品安全检测专项经费, 预算实行统一编制审批。

各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职能部门要根据年度抽验计划和实际需要, 统一进行分配、划拨, 并在年末根据实际完成批次进行结算。统一“埋单”为实现检测经费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创造可能, 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检验检测单位乱收费现象, 真正减轻企业负担, 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2]。

㈢实行审批硬件购置和检验检测信息共享

1.实行硬件购置审批制度。在目前监管体制的框架下, 硬件设备的更新、升级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重要手段。主管部门应参照控办或政府采购的模式, 实行硬件购置审批或备案制度, 控制大型、贵重设备购置, 对硬件设备的更新、升级等先进行充分的咨询论证, 防止盲目扩大检测设备的投入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对于现有的仪器设备, 要资产清查、重新登记, 对确需添置设备可以在检验机构之间实行调剂, 以保证正常设备更新的需要, 防止设备资源浪费。仪器设备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 财政部门统一纳入政府采购, 检测机构可以拥有使用权, 设备的所有权归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2.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检测信息不能共享已经影响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的特殊性, 要求进行分段监管并需做好相互衔接的补充, 实现无缝隙监管, 以确保上市食品质量安全。在分段监管的框架下, 任何一个环节发现不合格的食品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的监管部门。生产环节检出不合格产品应当查明其流向, 及时通知企业召回, 并由监管部门进行清查及时通报。因此, 尽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平台和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电子档案, 使检验检测信息共享, 以利于监管部门掌握准确的食品检验检测数据信息, 为食品监管提供有力支持。

二、加强执法队伍素质建设, 提升监管能力

食品监管执法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关系着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水平。各食品执法监管部门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业务能力及作风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的整体全方位的思想素质和作风建设。要严格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中提出的“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要求, 努力提高监管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 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原则, 防止在执法中出现以罚代管、重收费、轻管理等不良行为, 严禁监管人员失职、渎职等执法不严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现。

㈠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实施好依法办事的公信力

1. 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全面提高素质。

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 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不断改造世界观, 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政治责任, 才能保证在行政执法的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 关键时刻不迷失方向。其次要认真学习好法律法规和检验检测的专业知识, 不断更新, 要拓宽食品领域知识和国内外相关食品行业的各项标准,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才能提高驾驭行政执法中处理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2. 公正执法、依法办事是行政执法人员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广大行政执法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执法为民, 要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的问题;要健全行政执法制度的责任制, 也要调动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积极性, 这就必须建立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 形成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从机制上解决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依法按程序办事, 在遇到利与法、情与法的矛盾和冲突时, 能够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持原则, 不为权、利所诱, 不为情所扰, 自觉捍卫和维护法律尊严, 用纪律、制度和法律来规范在食品执法监管中的权力为民所用。

3. 执法为民才能提高服务型政府的公信力。

执法为民、诚信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为民服务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也是体现政府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及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能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政府及行政执法部门, 就必须努力转变行政执法观念, 端正行政执法思想, 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同时, 实现由传统的管理执法向现代的公共服务转变, 不断强化诚信服务意识, 拓宽服务渠道, 创新服务手段, 规范服务内容。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以食为天、食以安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尊重民心民意, 关心民生民利, 当好保障食品安全的公仆。

摘要: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必须建立以食品安全为主导的统一的国家检验检测体系, 从战略上以检验检测技术能力为核心的社会化服务, 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加强技术人员对检验检测的培训, 加快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实现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与服务。

关键词:食品检测,执法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宋慧宇, 李雪.论食品安全行政监管权的法律规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⑵.

加强立体化监管体系 篇4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那么,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当前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哪些问题和瓶颈, 怎样有针对性地把中央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呢?

一、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㈠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改善文化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文化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 是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涵盖县、乡、村, 直接面对千家万户, 涉及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 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 也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7月23日重要讲话中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谓均等化, 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 都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文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能否实现均等化, 直接关系到民生的改善, 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这些年来,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然是薄弱环节, 有相当一部分县尤其是西部地区县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还相当落后, 在资源、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城乡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 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更谈不上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让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倾斜, 向弱势群体、特殊人群倾斜,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使广大城乡基层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文化成果。必须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以现代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头脑, 以新文化培育新农民、以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㈡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当前,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不均衡, 我国城乡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社会基层都有集中体现, 处理不好, 将会影响到城乡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挥好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通过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发挥文化“以文化人, 润物无声”的作用, 着力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着力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关爱人心、抚慰人心, 增进群众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增加群众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激发群众对发展的热情和劲头,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把基层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和引导到改革发展上来, 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 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优秀健康的先进文化促进情感的交流, 形成人心思进、人心思齐、人心思稳的良好氛围, 对化解城乡基层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㈢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关键“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 任务十分艰巨。当前,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 城乡发展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这种差距, 既体现在经济社会方面, 也体现在文化方面。多年来, 我国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文化建设欠账大、问题多, 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2009年, 城市文化投入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70.6%, 农村仅占29.4%, 城市比农村高40.6个百分点;城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了33.27元, 而农村人均文化投入只有12.1元。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重视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具体举措。因此, 要通过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的延伸和覆盖, 努力弥补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 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科学组合, 推动城乡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由于历史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 城乡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地方政府文化事业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 各地投入存在较大差距, 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 偏重于节庆和大项目, 有的镇文化站经常性工作活动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没有按年度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此种情况制约了镇文体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造成文体活动贫乏, 缺乏对群众参与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㈡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一些乡镇文化站 (室)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 设施陈旧, 年久失修, 多数已成危房, 活动场所面积不足, 文化活动设备器材道具十分短缺。阅览室图书量很少, 大多是陈旧图书, 新书补充量极为有限;电影放映设备严重老化, 片源短缺, 新片租金补助太少, 80年代配备的放映交通工具, 已无法使用, 难以保证每个村居每月一场电影的放映数量和质量。一些地区农民群众看书难, 看电影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比较贫乏单调。

㈢农村文化队伍结构不合理, 专业人员匮乏基层文化站室文化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 知识更新慢, 文化、文艺活动策划编导能力差;许多人在编不在岗, 工作人员混岗使用, 兼职较多, 有效投入文化站工作的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 常常是“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地”, 管理体制不顺等等导致文化站的思路少、办法少, 活动内容赶不上时代的发展, 不能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宣传、教育、辅导的作用。

㈣农村文化资源配置不足一些文化站室设施陈旧落后, 信息化、网络化设备基本处于空白, 与辖区部门、企业资源信息共建共享机制薄弱, 不能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

三、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㈠加强组织领导, 把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应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 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 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 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形成推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合力。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财政支出预算, 纳入扶贫攻坚计划, 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际考核内容, 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和质量以及创优评先的依据之一。文化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 认真探索管理文化工作的新途径, 新方法, 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㈡加大财政投入, 保障和促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镇综合文化站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 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保障的主导作用, 提高公共财政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比例。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重新核定基层文化单位的业务经费, 按辖区总人口核定基层文化站经常性工作经费, 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按一定比例逐年增长。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书屋工程等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及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大型文化活动所需要的资金, 按年度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镇文化发展专项基金, 用于对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奖励和政策性补助, 进一步拓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渠道,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赞助、捐赠社会文化事业,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的良性机制。

㈢加快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新建、改扩建镇文化站,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要在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 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 确定设施建设标准, 明确基本职责, 完善管理办法。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扶持, 发挥政府运作和市场杠杆两种力量, 鼓励社会和民间投资多种方式, 采取“政府拿大头, 集体拿小头, 自己创收补一点, 社会集资筹一点”的办法, 加大对现有基层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增加造血功能, 改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少、旧、缺的状况。

㈣创新文化活动方式, 满足农民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基层文化活动创新上下功夫, 把基层文化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 因地制宜,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利用各种有效形式,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 依托传统节日、纪念日、重大节庆和民间文化资源, 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文艺演出、书画摄影比赛, 以及读书、演讲、诗歌朗诵、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通过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组织动员专业团体开展公益性或政府资助性下基层演出活动等多种形式, 切实有效地丰富基层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并致力于建立长效机制, 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㈤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文化人才素质通过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和制度保障,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文化人才素质。重点培养农村、城镇社区文化带头人、文艺骨干, 鼓励有专业特长和专业素质的年轻人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鼓励支持专业文艺团体改革分流人员到社区和镇从事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等工作。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和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 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文化中心户、兼职文化管理员等, 形成一支扎根基层, 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通过培训、轮训, 全面提高文化队伍的素质, 保障基层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

㈥健全共建机制, 形成文化建设合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也是社会各界层群众的共同需求,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在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过程中, 不仅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在现阶段发挥辖区内单位、企业、社会组织文化信息资源优势, 建立健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管理服务机制, 明确各方面的责任, 形成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非常必要。应建立党委、政府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 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 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 搞好综合协调, 群众团体要努力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有关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文化工程, 要加强专项监督检查。文化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共同拟定辖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共驻共建责任制和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 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 (市) 、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 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2012年1月, 《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颁布, 并明确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对江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设施、服务规范等作了明确要求, 是江苏省公共文化建设管理领域出台的首部政府法规, 对加快健全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义重大。

上一篇:磁耦合谐振下一篇:潞安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