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管理体系(精选12篇)
一体化管理体系 篇1
目前, 企业按照国家发布的各类管理体系标准建立各类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注册, 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许多企业在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 对各个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整合,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 通过一次认证审核获得三份认证证书, 这已成为一种通行的做法。然而, 企业在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注册时, 如何与原有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整合, 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一体化管理体系, 通过一次审核获得 (或保持) 四份认证证书, 值得研究。
1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现在许多企业除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之外, 又出现了一个测量管理体系。这个测量管理体系控制的测量过程, 就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测量过程;这个测量管理体系控制的测量设备, 就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需要的测量设备。如果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之外, 长期运行一个独立的测量管理体系, 将会出现重复的文件、重复的工作, 影响企业管理的效率。因此, 有必要将测量管理体系融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之中, 以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2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2.1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优势
对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情况分析,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 与一体化管理体系结合起来, 有以下优势:
(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记录可以简化;
(2) 对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控制可以简化;
(3) 培训、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活动可以简化。
2.2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可能产生的问题
根据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情况分析,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 与一体化管理体系结合起来, 可能产生以下问题:
(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将比较复杂;
(2) 各部门的职能分配、各级人员的职责权限的确定将比较复杂;
(3) 内部审核的策划、组织实施将比较复杂。
2.3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和效益
企业建立、实施、保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后, 一体化管理体系已经形成基本固定的构架, 较好地满足了三个管理体系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 将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现实的、可行的。
将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手册》等文件的编制方面可能比较复杂, 但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在各部门、各级人员的职能分配、接口关系的确定方面, 现有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和测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已经做出了规定, 在新的文件中应将各部门、各级人员原有的职责、权限、接口关系进行重新整合, 予以明确;在开展内部审核等活动时, 只要策划充分, 各部门通力协作, 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企业一旦将测量管理体系融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 将使四个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将更加顺畅, 相关的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将得到大幅提高, 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
3 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如何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
3.1《企业管理手册》
目前, 企业的《企业管理手册》中包含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将《测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的要求融入《企业管理手册》, 需要对《企业管理手册》进行如下重要修订:
(1) 在企业管理体系的总要求中, 增加测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要求。
(2) 增加、完善测量管理体系的职责分配等要求。
(3) 在资源管理、产品实现、过程/产品/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等部分增加有关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3.2 其他文件
各个管理体系的类似文件可以合并, 增加文件的内容, 减少文件的数量。除了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等长期有效的文件外, 还有一体化管理体系工作计划、培训计划、内部审核计划、管理评审计划等。
4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后的运作方案
4.1 一体化管理体系中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在企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中, 已经确定了所需的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按照策划的安排开展了过程、产品、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 并对测量设备进行了必要的控制。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之中, 将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进行更加充分、有效的控制。
(1) 进一步明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过程, 形成测量过程程序, 确定测量过程的控制要求, 包括对测量过程的设计、测量过程的实施、测量过程的记录等控制要求。
(2) 进一步明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设备的控制要求, 包括计量确认、测量设备的调整、计量确认的记录、标识等要求。
(3) 增加了对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结果溯源性的控制要求。
4.2 内部审核
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中, 均需开展内部审核活动。在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后, 可以对审核方案进行综合的策划, 实施对四个管理体系要求的结合审核。
(1) 在对结合审核方案进行策划时, 应充分考虑各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并确定结合审核的目的、范围和准则, 审核方案应适合于结合审核的性质。
(2) 在确定实施结合审核的审核组成员时, 应考虑到审核员的能力, 确保审核员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过必要的培训、考核和授权。
(3) 在确定结合审核的日程安排时, 应充分考虑审核员的工作安排和受审核部门的接待能力, 确保结合审核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4.3 管理评审
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中, 均需开展管理评审活动。在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后, 可以对管理评审进行综合的策划, 实施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的综合评价。
(1) 在对管理评审进行策划时, 应充分考虑各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确定管理评审的目的、输入信息和开展管理评审的程序和要求。
(2) 在收集信息、制定管理评审输入文件时, 应充分考虑各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向管理评审提供充分的信息, 满足标准的要求。
(3) 在实施管理评审时, 应充分评价各项方针、目标的持续适宜性, 评价各个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针对各个管理体系提出适当的改进要求。
5 对融入测量管理体系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审核
5.1 与认证机构的沟通
目前, 国内具有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资质的仅有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一个认证机构, 具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资质的有多家认证机构。在企业准备开展认证注册时, 应与相关的认证机构进行沟通, 提出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进行结合审核或联合审核的要求, 提请相关的认证机构进行相互沟通, 共同策划并实施对企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结合审核和 (或) 联合审核。
5.2 认证机构的联合审核
按照GB/T19011-2003《质量和 (或)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的规定, 一个认证机构可以对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一起进行结合审核;两个或两个以上认证机构可以合作, 联合审核同一个受审核方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
因此, 具有对企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起进行结合审核的认证机构可以与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合作, 联合审核企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 并分别进行认证注册, 给企业颁发相应的认证证书。这样, 不同的认证机构可以利用与之合作机构的审核结果, 提高认证机构的审核效率。同时, 也可以减少企业的接待工作, 为企业减少负担, 带来效益。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的测量管理体系融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论证了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及实施要点。
关键词:测量,管理体系,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要求》 (GB/T19022-2003)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和 (或)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GB/T19011-2003) .
一体化管理体系 篇2
按照院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工作要求,现将我部门2015年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总结如下:
一、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部门按照一体化管理体系要求制定了2015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和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评价表。2015年12月10日,部门接受了院一体化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未发现明显问题。
在质量管理方面,本部门共提交项目总体()设计6份,参与设计12份;完成野外验收3项,参与完成野外验收8项;提交成果专项报告10份,优良率达100%,实现了质量管理目标。
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得到了较好的预防和控制,全年做到无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二、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
在质量管理方面,个别项目存在资料缺乏有效标识,记录不全,存在缺项、漏项等现象,下步将加强项目资料管理水平。
三、体系持续改进的建议
希望院对职工加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参与程度。加强培训和学习,深入了解各项控制程序要求。院整体管理体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便落到实处。
四、总结
一体化管理体系 篇3
关键词 一体化管理 管理效率 管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ve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l to Enhance
Students' Brigade Management Functions
WANG Jianhua
(Department of Military Command, Shanghai campus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All along, participants is the basic unit of trainees management team, students brigade is at the second-tier location management. Bu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age, chang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management of the cadet also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increasing the scope of management, manage content more widely, faster-paced problem solving, time management work has more and more tests. To student teams based management model has not fully adapted to the new situation needs to participants brigade as the main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l emerged.
Key words integrated management; management efficiency; management objectives
1 实施一体化管理,学员大队要发挥信息优势,提高管理效率
所谓“一体化管理”,概括起来讲,就是以信息化为依托,以学员大队为主导,依据条令条例和院校的各项规定,对大队全体学员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
一体化管理,从形式上看,有人流、物流、时空;从内容上看,有教育、思想、行政、后勤;从手段上看,有军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管理是军校管理模式由线性化管理转向网络化管理的必然结果。它结束了以学员队为主体的“单打一”的低效能的管理,取而代之为管理的现代化和正规化。这是因为:一体化管理的思路与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息息相关。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较量,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搏杀。一体化管理的内涵,实质上是“网络时代”对管理的必然要求。军校改革也正朝着规模化办学的方向发展。目前院校的体制正是军委为实施规模化办学而进行的改革。因此,军校越重视规模办学,越注重规模效益,那么对学员的管理越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提倡“一体化管理”思想,根本就在于提高“信息动力”在管理中的地位,改变过去过多的对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的偏重。一体化管理要求以网络形式联结管理中的诸因子,把学员管理纳入信息渠道畅通、信息资源共享的大系统中去,从而做到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能。
我军院校的管理形式决定了学员大队是实施一体化管理的中心机构。军事院校一般实行“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分为学院、大队(系)、队(中队)三个层次,有的院校地处两个城市,作为学员大队,自然就成为学员管理的枢纽层次。实施一体化管理,发挥枢纽作用至关重要。学员大队实施一体化管理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员大队可以根据学员队的不同特点,指导各学员队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手段,适时进行修偏扭正。第二,总结推广带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并根据实际加以改进和完善。对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影响力的问题,可采用集中处理的形式,在网上统一办理,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三,及时沟通领导机关和学员队之间的联系。发挥好解决自身问题的功能,发挥好一线指挥部的作用,为队干部提供信息支持,为机关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2 实施一体化管理,学员大队要调动学员队的积极性,合力实现管理目标
在实施一体化管理中,学员大队要正确定位,充分调动学员队管理的积极性。在学院和学员队之间演好导演角色,表现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放任自流。只有正确定位,才能上下同心,形成合力,发挥系统管理的整体功能。要实现学员队管理的积极性,主要是依据网络系统,对学员队进行即时的具体的指导来完成。
第一要掌握不同任职学员队的特点规律。根据不同学员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比如,团主任班,年龄较大,职务较高,个人应酬较多。连指导员班,年龄小职务低,训练中伤病较多,容易产生个人感情问题。针对这些学员队的情况,要指导学员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不能一刀切,简单化。第二要强调品牌意识,创建学员队的亮点工程,充分发挥学员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指导员班,要叫响“练好基本功,当好举旗人”。对团主任班,要进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大家当好普通一兵,普通党员,普通干部。第三要开展队与队之间的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展示亮点,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交流中碰撞竞争。第四要按级管理,各负其责。学员大队在日常生活中,不直接对学员进行一人一事的管理,一些具体事务性工作,应放手让学员队干部去完成,不要过多插手,学员大队对学员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学员队的管理来实现的。
3 实施一体化管理,学员大队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军事人才,是学员大队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军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军事人才,实现军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能。因此,学员大队的一体化管理要围绕教学展开,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宗旨。
第一,要了解教学情况,激励学员成才。大队要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适时地提出各种目标,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第二,严格制度,赏罚分明。对学员要定期进行讲评,尤其对那些“违规者”要实施必要的处理措施。如:考试中一旦发现有违纪现象,要严肃处理。如:毕业考核不及格,不准毕业。要教育学员队干部,改变旧观念,提倡发现存在的问题也是工作成绩,纠正有些干部不敢暴露问题,怕影响单位形象的错误认识。第三,正规秩序,促进教学。狠抓教学秩序,队列秩序、生活秩序。以良好的秩序,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努力培养学员的任职能力。学员大队要积极组织学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大量的有益的实践活动,增进学员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巩固教学成果。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要指导学员队根据不同学员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活动内容。比如,指导员班应多开展连队党支部能力训练,团主任班,应多组织一些外出参观,高层次论坛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各个层次的学员的任职能力,实现管理出人才,管理出能力,管理出战斗力的目标。
一体化管理体系 篇4
关键词:一体化管理体系,整合,效果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高度融合, 国内的企业在日渐壮大后, 面临的新问题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流程、战略发展等方面需要与时俱进;企业外部的融资计划、风险投资等投资活动需要科学稳健的规划管理。企业能否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方面达到现代化标准成为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是社会的要求,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建立和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基本认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包含ISO9001, 9002, 9003, 9004四个标准称为核心标准。我国等同采用2000版ISO9001标准为中国标准, 即GBJT19001-2000idt 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继ISO9000系列标准制订后的又一个管理系列标准, 是1992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的。质量、安全和环境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 协同发展的关系。如化工企业中发生火灾或者爆炸, 就会对员工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形成安全事故, 对于周围的环境也将带来不利影响, 形成环境灾难, 同时还会使社会对化工企业的产品质量产生质疑, 所以说质量、安全和环境是一个庞大的整体需要综合考虑。而且这三个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都遵循着PDCA的循环, 文件建构基本相同, 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使得将三者之间进行整合成为了可能。
企业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的建立, 企业只有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 并保证管理体系有效的运行下去, 才能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势整合, 使工效提高。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是国际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此企业要在覆盖组织所有体系的情况下, 权衡成本和风险之间的关系, 推进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2一体化管理体系实证分析——以某企业为例
2.1某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某企业是国家煤炭生产重点企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煤炭综合生产企业。该企业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 不断加大对环保建设设施的投入,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 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该企业严格遵守GB1T28001-2001的标准要求, 为了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企业经研究决定,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整合认证, 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2.2某企业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整合实施
不同的企业在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整合时会采取不同的途径, 该企业的一体化整合的基本流程为: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如图1所示。
2.2.1策划
企业管理者要在深入研究企业发展战略、顾客需求及环境因素的基础上, 科学分析企业的发展现状, 组织企业的部门领导和员工代表成立一体化工作小组, 邀请相关的专家对一体化策划工作进行指导, 明确一体化工作小组成员的职责。一体化工作小组的成员要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 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体系及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在企业中的运行情况, 辨识出主要的危害、危险及环境因素, 了解国际社会中制定的有关一体化的法律法规, 为一体化文件的编制做好准备。对三个管理标准的要素进行分解, 比较三个管理体系间的异同, 选择共同的条款进行整合, 确定企业内各主要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和要素分配, 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同时对应三个管理标准要素的职责, 将任务落实到人。
2.2.2实施
实施阶段是一体化管理实现的重要环节, 为了使一体化管理体系真正的落实下去, 企业需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某公司在贯彻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高度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 将培训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建立了系统的培训体系, 将一体化管理体系划分成不同的阶段, 针对不同的阶段讲授不同的培训内容, 针对不同部门的员工所培训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体系整合之初, 组织企业管理者和学习能力强的内审员到其他单位进行参观学习, 聘请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 接下来企业将对一体化管理体系和原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融合, 妥善完成一体化管理体系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体系文件发布之后, 便在企业内部开始进行有层次、有步骤的培训工作, 最终通过培训和学习使企业所有人员认识到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明白自己在一体化管理体系中所承担的责任, 明确岗位的运作要求。
一体化管理体系主要以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 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以ISO9001为基础, 把ISO14001, GB/T28001-2001的要求有机的整合于其中, 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和职责、人力资源管理、机具管理、投标及合同管理、构配件和设备管理、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质量信息和质量管理改进等。
2.2.3检查
检查是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检查的范围包括了企业从科研到销售的全过程, 由各部门分工协作进行, 加大对企业内审的检查力度。对于企业内审的检查既要进行定期检查又要采取不定期的抽查, 定期检查的时间是一年最少进行两次, 且两次内审的间隔时间不能大于6个月。在进行内审时要明确审核目的, 重点检查员工对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认识情况及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落实情况, 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给一体化工作小组, 及时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修补, 从而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2.2.4改进
在管理评审中, 可以对三个管理体系同时评审, 从管理、资源、纠正和预防措施、方针目标、内审等角度综合评价, 寻求改进的机会和措施。某公司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做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检查监督工作, 确保文件实施到位, 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落实责任, 及时进行整改;其次强化预防措施的日常管理, 每个标准都体现了预防控制的思想, 所以在日常管理和生产过程中, 各单位应对各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结果运用统计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发现潜在的不符合项, 实施预防措施, 使体系持续改进。最后, 做好与传统管理的有机结合, 使传统的监督、检查成为监控体系运行的有效手段。
2.3取得的效果
2.3.1促使企业管理标准化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在深入分析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经营规模, 梳理企业的工作流程后, 将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创立的真正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体系, 它通过建立制度化的文件将原来杂乱无章、权责不清的内部管理实现了系统化、规范化, 明确了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 做到了权责明晰。对于生产过程来说, 它不仅制订了年度生产计划还制订季度、甚至是月度生产计划, 从过去关注生产增长转变为库存控制、生产计划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层面, 实现了精益生产, 这样当企业发现生产进度与生产计划存在差距时, 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在销售环节, 企业自上而下进行整体规划, 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控制运营的各个环节, 提供了一套非常精细的销售预测体系, 当日常销售信息进入系统后, 系统可自动生成对应的销售流程图, 通过对销售漏斗的分析可以动态反映销售机会的推进状态, 管理者能够实时把控销售流程, 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制造、供给正确的预计销售的产品量。
2.3.2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企业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员工人数的增加、复杂销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一体化管理体系大大方便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管理, 进一步明确归口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和职责, 分工明确, 相互监督, 避免相互推诱而出现管理空白点, 打通原本相互孤立的ERP与OA系统, 建立完整信息链, 彻底打通, 实现产供销, 内外部管理, “数据、人、流程”的一体化, 有效阻止部门职能萎缩现象, 使企业体系管理更加严谨, 职能配置更加合理, 衔接关系更加密切, 资源配置更加到位, 责权利关系更加明确、顺畅, 内耗大大降低, 减少管理费用, 效益明显提升。
2.3.3提高社会与经济效益
一体化管理体系使企业管理成本显著降低, 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顺利实现。工人按照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工艺和检验规程进行生产工作, 突出重点把关和预防重点, 真正做到工艺文件指导生产,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人为主观原因造成的不合格现象。加强了对工作过程方面的管理和考核, 补充和完善了员工薪资待遇, 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质量事故。全年出厂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各部门人员均能按规定要求定点存放和处理, 处理率达到100%;对报废的器具进行回收处理, 处理率达到100%。消防器材和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率达到100%。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 国企业就不可避免的要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 而要进入国际市场, 就要符合国际市场的准入规则。因此, 我国顺应时代潮流, 对国际上流行的主要标准进行了及时的转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全面消化、融合于企业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 将会逐步成为企业管理工作自我完善的自觉行为, 也将会是有关部门对企业实施监管, 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余阳, 欧阳光.浅谈建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与“三标一体化”整合[J].四川水力发电, 2008 (05) .
[2]王永刚.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整合探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7 (05) .
一体化管理体系 篇5
审核员手册
(试行)
2011年12月26日
目录
一、内部审核要求„„„„„„„„„„„„„„„„„1
二、QMS现场审核要点„„„„„„„„„„„„„„„2
三、EMS现场审核要点„„„„„„„„„„„„„„„9
四、OHSMS现场审核要点 „„„„„„„„„„„„„12
一、内部审核要求
1、基本要求:
1)审核检查记录必须认真、清楚,审核记录要有序号和页码编号,要有审核员的签名;
2)既要记录良好的证据,也要记录问题和不符合,以便于以后作为跟踪,如作为开具不符合的出处;
3)审核过程检查到的资料、问题、不符合,以及抽样的具体情况都要做好记录。
2、审核过程要求
1)审核检查记录要按照审核计划安排的要素(或条款)进行,不得漏掉或忘记审核某个要素(或条款)以及该要素(或条款)的分条款,使审核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达到通过审核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国际标准认识的目的。
2)审核过程中要注意明确抽样的项目和样本量,做到合理到位。
3)生产分场、后勤及实业公司等有工作现场的不能遗漏现场检查,而且要有检查的记录(包括好的证据以及问题、不符合)。如燃运分公司的煤场、输煤皮带、工器具仓库,化水分场的水处理、仓库、化验室等,物资公司的仓库,维护分场的加工车间、实业公司的铸造厂、开关厂,饮食公司的工作间、仓库等。
3、不符合项要求
各内审员在开具不符合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一项不符合包括不符合事实描述,不符合的性质(是轻微不符合还是严重不符合)、不符合条款(具体地说就是要写明不符合哪个要素以及哪个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的哪个条款)等内容。
2)不符合开具建议以审核组名义开具,审核组内部要统一,每个单位至少1项不符合,尤其是生产后勤单位。
3)判定不符合的准则:
a.以客观证据(文件、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经验证的主管领导说的话)证实的事实为依据,是文件内容不符合、记录不符合,还是所观察到的现场实际与文件规定不符、还是领导说的话与文件规定不符。
b.就近不就远的原则,就是开具不符合时要开到与不符合标准条款最接近的。
4、各位审核员在每个单位审核时,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审核结束后必须当场指出受审核单位存在的问题,让受审核单位清楚扣分原因,避免事后争议。
二、Q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19001:2008标准编制
4.1 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一般进行总体评价:是否建立使命了质量管理体系,是否保持了质量管理体系。4.2.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了解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如何,检查是否包括以下内容: —至少6个程序文件(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过程策划、运行、控制的文件及质量记录。4.2.2 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否按按文审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审核员应对其进行审核,并记录)4.2.3 文件控制
●受控文件的范围是否界定清楚:
如受控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和控制所需要的作业指导书、规程等是否纳入受控范围?
●在文件的制定和使用部门抽查文件,证实实施文件控制的情况: a)在文件发布前是否对已其充分性与适用性进行批准。b)是否已规定进行文件评审的时机并实施评审?是否根据评审结果的需要对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更新,并再次得到批准?
c)是否能够识别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
d)是否能确保在使用处得到有效版本的适用文件?
e)文件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抽查外来文件识别标识及识别的充分性,抽查文件收发记录及现行文件的到岗情况)
f)是否识别所需的外来文件,并控制其分发?查国家、行业标准是否有效版本?
g)防止文件的非预期使用,是否采取了有效控制方法(如加以适当标识),若是要保留作废文件时,是否进行了适当的标识。4.2.4 记录控制
● 查看记录清单,并抽查部分记录,查其标识,是否便于检索?
● 查看保存期规定,并抽查记录的归档、贮存、保护是否符合要求? 5.1 管理承诺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向组织传达了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达的?
●询问最高管理者,如何落实保证资源的职责?以文件方式,还是口头指令,若是口头指令可对不同层次抽样展开询问,核实其他人回答与最高管理者陈述是否一致?最高管理者应控制哪些资源,如何去确保资源?是否存在问题?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标准对该条款的要求。
●通过什么方式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满足?并根据询问的线索进一步核实。此要素要结合7.2.1,7.2.2,7.2.3,8.2.1等来体现其充分性、有效性。
5.3 质量方针
●通过与最高管理者谈话,证实质量方针内容是否体现了标准的要求,能否为质量目标的建立和评审提供框架。
●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对质量方针进行评审,以保持其持续适宜性。
●质量方针是否传达到组织内成员,抽查不同层次人员证实对质量方针理解的状况。
5.4.1 质量目标
●面谈并查阅证实性文件:
——质量目标是否体现有能力稳定地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持续改进增强顾客满意方面的内容?是否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产品固有特性)的内容?是否与方针相一致,体现质量方针的要求?
——评价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可测量性、协调性,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展开,在各个职能部门收集目标实施的证据。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从手册的文件审核及现场审核中,证实企业对QMS的策划,是否满足4.1及质量目标的要求,对体系变更的策划,能否保持QMS的完整性。5.5.1 职责与权限
●询问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相关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是否予以规定和沟通?如果有文件,查相关文件。
●现场审核时,抽查相关的部门和人员,以证实相关的职责、权限是否与文件规定一致。5.5.2 管理代表者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询问管理者代表如何履行标准中规定的职责并予以证实。5.5.3 内部沟通
●询问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适宜的沟通机制,以对QMS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沟通,是否明确沟通的渠道、方法及频次。并关注:
——今年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方针的实现情况如何向全体员工进行沟通?
——今年有没有重大质量问题、顾客投诉或突出的业绩,是否向全体员工传达?
●面谈,包括不同层次人员的谈话予以证实。注意在各部门和场所观察规定的内部沟通的有效性。5.6 管理评审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审。查管理评审计划、记录、报告,证实是否符合标准中对管理评审输入、输出以及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要求。6 资源管理 6.2 人力资源
●是否明确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不同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从教育、培训、技能与经验方面)
●查阅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计划、培训记录。
●通过询问了解员工是否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是否了解与其有关质量目标以及实现情况。
6.3 基础设施
●通过询问/查阅相关文件(不强求形成文件)或现场证实:
——组织的基础设施(如场所、硬件、软件及服务设施)是否能满足实现产品/提供服务的需要。
——是否提供并维护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查维护要求及实施记录。
●生产、施工行业主要指生产、施工设备以及产品质量有关的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车间的通风、供暖、空调设备。服务行业主要指服务和服务提供设备,如为顾客提供使用的电梯、空调、运输车辆、通讯、娱乐、运动设备,等等。6.4 工作环境
●通过询问/查阅相关文件或现场证实,组织的工作环境是否能满足实现产品/提供服务的需要。
●注意生产、施工、服务行业工作环境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另外,不要忽略试验室、计量室、库房的工作环境要求。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常规情况:是否确定了产品实现的主要过程(按7.2-7.5)?如有删减,是否能免除组织提供满足要求产品的能力和责任(应以文字予以描述,或在相关章节体现)。产品实现过程有无外包,组织对外包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的控制。
●特定情况:对于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是否识别,是否针对与常规不同的特定内容进行了策划,策划的输出形式是否适宜,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可操作?
说明:
1.对常规策划,可通过与管理者代表及体系策划的主要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对产品实现过程是如何策划的,因第七章各个条款都存在着策划活动,因此对本条款的审核,要通过对第七章全部审核完后,由审核组长或专业审核员汇总,得出策划的输出形式和内容是否适宜的结论。
2.与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识别、策划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询问相关的职能人员是否识别并确定顾客的要求(包括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要求),包括顾客没有明确,但规定或已知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产品的固有特性),以及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对上述产品识别出的要求是否转化为7.1、7.3、7.4、7.5的输入。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抽查合同评审记录,判定在向顾客承诺提供产品之前,对于7.2.1中确定的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是否进行了评审,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对顾客没有提供形成文件的要求时,在接收顾客要求前,是否都进行了确认?
●产品要求变更时,抽查评审记录及相关文件的修改记录,并询问相关人员是否知晓已变更的要求?
●合同分类以及评审要求
——制造业:一般分为常规合同和特殊合同,各抽几份查看是否在承诺前进行评审,评审过程是否符合组织的规定?
——施工业:一般分招标阶段、投标阶段、合同草案三个阶段,均需进行评审。
——服务业:有散客、团体合同,短期、长期合同,租赁合同,需结合不同的服务性质进行合同评审。
7.2.3 与顾客的沟通
●是否明确与顾客沟通的职责、权限及渠道、方式,抽查几份与顾客沟通过程或结果的记录。
●对于顾客的反馈(包括投诉),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向顾客反馈。7.4 采购
●采购类型:——制造业,分为原材料、零部件、外协件等。可能由不同部门主管。
——施工业:分为原材料、工程分包。试验、计量等外包由认可单位控制,可不查其评价记录。
——服务业,分为原材料、服务设备、外包服务项目。7.4.1 采购过程
●是否对产品实现和对最终产品有影响的采购品如原材料、机加工厂的模具等进行了控制?
●抽查几类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判定是否明确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是否依据准则要求实施。
●是否保持对供方的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发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对外包方是否按本条款对其进行了选择和评价/重新评价,是否对外包方相关活动进行了适当的控制? 7.4.2采购信息
●询问采购信息的形式(采购计划/合同、实物、图样等),组织是否考虑标准7.4.2中a/b/c条款的相应要求。
●能否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是否确定并实施进货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满足采购要求(包括对外包过程的验证)。
●当组织或顾客有现场验证要求时,组织是否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做出规定。7.5.1 生产和/或服务提供的控制
通用审核要求:
●是否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进行策划(人、机、料、法、环)并做出适当的规定?
●适用时生产和服务部门或人员是否得到产品特性的信息,如产品规范、图样、服务规范等?生产企业指产品图纸、产品标准,服务业指服务规范。必要时,具体作业人员能否得到并执行有效的作业指导书?制造业指工艺,施工业指施工规范、技术交底书,服务业指服务提供规范。
●使用的设备能否满足实现产品特性及过程能力的要求,并对设备有计划的维护保养?
●是否配备并使用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或委托检验,实施已策划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是否依据策划的安排对产品/服务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予以实施? 制造业审核要求: ●查科室,主要查
——是否制定或得到产品标准、图纸、工艺等文件;
——设备精度如何确定,现生产线的设备能否满足产品加工要求;
——主要控制哪些参数?工艺规定与现场实际是否一致? ——对生产车间工艺执行的控制(工艺纪律检查)及发现问题采取的措施。●查车间,主要查
——班组是否有图纸和/或工艺,观察工人是否按工艺加工。——抽查已加工产品是否符合图纸/标准要求。
——查看特殊过程参数监控记录与现场显示仪表数据。服务业审核要求: ●查科室,主要查
——是否有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名称不限)并发放到相关部门? ——如何控制每个部门/人员按规范服务? ●查服务部门/现场,主要查
——是否清楚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要求,——询问对服务人员的服务如何监视、测量,观察服务人员的服务是否符合规范。
——现场查看服务设备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和顾客要求?
——服务涉及到实物产品能否满足规定要求?如餐饮业的饭菜、批发零售的商品、顾客洗涤用品等顾客用品。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有无当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包括仅在产品或服务已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如有这样的过程,查看是否对这些过程证实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了确认。确认过程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7.5.3 标识可追溯性
●询问是否根据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现场查看检验状态标识。●询问有无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查看是否控制并记录产品/服务唯一性的标识。
7.5.4 顾客财产
●是否充分识别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包括知识产权)?是否对供其使用或包含于产品的顾客财产进行验证、保护、防护。顾客提供产品当出现丢失、损坏、不适用情况时,是否及时通知顾客,并予以记录? 7.5.5 产品防护
●询问并现场观察判断组织是否在内部处理和交付预定的地点期间对产品提供适当的防护(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的范围是否包括了产品的组成部分(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在使用部门,询问主管人员使用了哪些监视与测量装置,并现场抽查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校准状态。
●在主管部门,检查:
——组织是否对所有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本组织提供的以及顾客提供的)进行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校准、标识、调整、防护等管理,以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有效。
——对于监视和测量的装置是否在初次使用前对满足预期能力予以确认,并在必要时重新确认?
——当发现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损坏时,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
否进行评价和记录?是否对该测量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否保存了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对于贸易结算、安全卫生、环境的监视测量设备,需按国家规定的检定周期送交检定机构进行强检,非强制性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可由受审核方自己规定,也可以自己进行校准。8.2.1顾客满意
●询问组织是否确定了监视、获取顾客满意信息的渠道、方法和频次?是否确定了分析利用顾客信息的频次、方法和职责?并抽查有关的实施证据。8.2.2 内部审核
●查看是否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审核方案的安排进行了内部审核?并在一年内覆盖组织的QMS全部范围。
●查看内审计划、内审记录、内审报告,以判定:内审的策划是否适宜,内审员是否具备能力,计划安排是否有公正性;审核过程及结果是否客观、有效。
●查看内审中不符合项及采取措施的证据,判定消除不符合及其原因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有跟踪活动,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需要监视和测量的过程?是否明确监视和测量的方法,以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当过程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是否采取了适当的纠正措施?
●服务行业,其过程和最终检验一般不可分,允许受审核方不予区别。8.2.4 产品/服务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的时机和要求,抽查用以证明符合接收准则的监视和测量的证据,并查看是否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是否有紧急放行情况?如有,是否得到有关授权人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
●服务业指对服务的测量,一般包括组织评价和顾客评价。8.3 不合格品/服务控制
●询问并抽查对不合格品/服务的识别和处置记录,判定是否符合标准及程序要求。
(注:在服务行业中上述处置方式指的是中止不合格服务、道歉、适当赔偿或给予适当优惠条件等)。
●是否保持不合格品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是让步的记录)?
●是否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对其再次进行验证?
●对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是否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8.4 数据分析
●是否明确收集数据(如8.2.1、8.2.3、8.2.4、8.3等)的渠道及数据分析的职责、方法,是否利用了适用的统计技术?
●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提供标准规定的四方面信息,是否及时传递给相关的部门。
8.5.2 纠正措施
●查看是否针对内审和管理评审之外产生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能否消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是否将成功的纠正措施引起的更改纳入文件? 8.5.3 预防措施
●查看是否有潜在不合格,如有,查看是否按照标准要求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三、E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24001:2004标准编制
4.1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仅进行总体评价:是否建立、保持并持续改进EMS,是否书面确定EMS覆盖的范围。4.2环境方针
方针是否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确定并确保其在EMS的覆盖范围内:
方针是否适合于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是否为组织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方针是否承诺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其他要求; 方针是否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做出承诺;
方针是否形成文件,是否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方针是否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全体人员,是否要为公众所获取。
4.3.1 环境因素
是否建立并保持了程序,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充分,有无遗漏; 是否判别出重要环境因素,是否遗漏了重要环境因素; 是否有(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及时更新;
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是否考虑了重要环境因素。4.3.2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是否建立了程序,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是否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并建立获得这些要求的渠道,是否确定这些要求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是否考虑了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是否针对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形成了文件;
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尽可能可测量,是否与环境方针一致,是否考虑了法律法规、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
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旨在实现目标和指标的一个或多个方案;
方案是否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是否包含实现的方法和时间表。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是否为体系运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基础设施、技术和财力资源;
组织是否对各层次的职责、作用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传达到各层次;
最高管理者是否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明确其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代表是否很好的完成了他的职责。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是否确保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从事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记录;
组织是否确定了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需求,是否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满足培训需求,是否保存相关记录;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使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都具有标准要求的意识。4.4.3 信息交流
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信息交流程序,并符合标准的相关要求;
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是否畅通,是否能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成文和答复是否充分、及时、有效;
涉及到重要环境因素时,是否决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是否规定交流方式并遵照执行。4.4.4 文件
是否以书面或电子版的形式形成了管理手册或类似的文件; 文件内容是否充分满足标准的要求;
文件的结构和层次是否清晰,是否给出了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4.4.5 文件控制
组织是否制定程序,程序中是否包括对文件的批准、发放、使用、评审、更改、报废、回收等进行管理的内容;组织是否依据此程序对文件进行了管理;
文件管理是否控制所有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各类文件,如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表单、环境法律法规等;
文件控制是否做到:便于查找、定期评审和修订、确保对环境控制和管理起关键作用的岗位都能得到现行有效的文件、文件失效后及时收回并采取措施防止误用、失效后还应保留文件应做好标识防止误用;
所有文件是否都字迹清楚、标识明确、注明批准和修订日期,并在规定期内予以保留。4.4.6 运行控制
对于可能偏离方针、目标指标的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成文的程序;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是否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采购、运输、贮存、使用、生产与维护过程、废物处理等有关方面;
在各个程序中是否规定了运行与活动的运行准则,包括如何进行操作,操作的具体要求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规定,运行准则是否切实可行,是否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于为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方和分承包方,若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存在重要环境因素,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管理程序对他们进行管理,是否将相关要求通报他们。
4.4.7 应急准备与响应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程序中是否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规定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发生后应如何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
组织是否定期评审应急和响应程序,是否在事故与紧急情况发生后,修订该程序;
可行时,组织是否定期对程序进行了试验,以判断现有的设施及唾弃对预防和控制紧急情况的有效性,以便做出调,这一过程是否进行了记录。
现场应急设施及员工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情况。
4.5.1 监视和测量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视和测量。
现场抽查对环境表现的监测信息、所采取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文件记录。
是否校准并妥善维护监测设备,并保存相关的记录。4.5.2 法规符合性评价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定期评价对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的遵循情况;
是否保存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适宜的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是否按照程序要求实施并保持该程序;
纠正与预防措施是否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相适应; 组织是否能确保必要的更改,都纳入环境管理体系文件。4.5.4 记录控制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适宜的程序,用来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环境记录;
记录是否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提供可追溯性; 组织是否按照程序要求实施并保持该程序。4.5.5 内部审核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并保持适宜的内审程序; 组织是否按照计划的间隔和内审程序要求进行内审。
审核方案的策划、实施和保持是否依据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对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是否能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否将审核结果向管理都报送。4.6 管理评审
是否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管理评审,以确保EMS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
管理评审的内容是否包括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修改的需求; 管理评审输入信息是滞符合标准规定的内容;
是否保存管理评审记录,管理评审的结果是否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包括为实现持续改进而做出的,和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四、OHS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28001:2001标准编制
4.1 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仅进行总体评价:是滞建立健全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保持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4.2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是否形成文件,有无批准证据;
3.方针的形成过程,员工及其他代表的参与情况; 4.如何传达沟通,不同层次人员的理解程度;
5.与相关方就方针进行交流的机制是否建立,效果如何? 6.如何进行评审,以保证持续的适宜性。4.3策划
4.3.1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1.程序的充分性和动态适用性;
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3.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充分性、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协调一致性;
4.如何评审与更新,以保持最新信息 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识别获取情况; 3.是否适时更新;
4.向相关人员或相关方传达情况。4.3.3 目标
1.目标建立的依据和背景,是否充分考虑了风险评价的结果等因素; 2.目标是否形成文件,与方针的关系;
3.如何体现保护员工健康安全和持续改革蝗承诺; 4.必要的分解、量化和可监测性; 5.评审安排和评审结果
4.3.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1.方案是否形成文件,与目标的关系;
2.职责、权限、方法、步骤、资源、进度安排是否明确; 3.评审及动态管理情况。4.4 实施与运行 4.4.1 结构和职责 1.作用、职责、权限是否形成文件并涵盖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和职能(部门、岗位); 2.沟通的方式和效果;
3.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对持续改革的承诺的态度; 4.管理者代表是否是最高管理层中成员;
5.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职责权限的理解与落实; 6.员工及员工代表参与的安排; 7.现有资源的充分性与适宜程度;
8.资源提供安排对条件、环境变化的适宜性。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岗位能力和意识需求的规定; 3.培训的安排与针对性; 4.培训计划的动态管理;
5.培训有效的评价考核方法及结果; 6.意识教育的安排及效果; 7.员工实际能力和意识抽查。4.4.3协调和沟通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明确了沟通的方式、渠道、职责等; 2.沟通的内容及效果;
3.员工参与和协商是否形成文件及通报相关方情况; 4.员工参与协商的内容及效果; 5.抽查员工实际参与情况。4.4.4文件
1.如何确定体系文件的范围;
2.所确定的文件结构、数量和详略程度是否适宜; 3.文件的查询途径。4.4.5 文件和资料控制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是否对体系所要求的全部文件均实施、控制;
3.控制的内容是否符合本条款的5个方面的要求,实施情况如何; 4.控制的证据要与实施一致。4.4.6运行控制
1.策划的运行控制的范围、内容及程序化要求;
2.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涵盖“规范”要求的三个方面; 3.程序或相关文件是否明确运行准则;
4.是否明确相关供方与合同方,有关控制程序和要求以何方式通报; 5.程序和相关文件的实施情况。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识别出潜在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是否充分; 3.应急计划与识别结果的一致性; 4.应急准备包括应急设备的充分性; 5.评审、培训、定期测试情况;
6.现场应急设施及员工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情况。4.5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绩效测量和监视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定性和定量测量的范围与方法的适宜性。
3.主动/被动测量的内容与组织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4.绩效测量和监测结果的符合性; 5.相关数据和结果证据的保持;
6.所确定的监测设备及其控制情况。
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事故、事件、不符合的报告、调查、处理的方法、渠道、职责是否明确; 3.事故、事件、不符合的处理措施及效果; 4.纠正和预防措施信息来源及需求的确定; 5.实施的效果和证据;
6.所涉及的文件修改的控制。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记录的范围、种类和内容能否达到证实和可追溯的要求; 3.控制的内容和管理情况是否符合本条款的要求,实施如何; 4.现场记录的保管、填写等情况。4.5.4审核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内部审核策划过程和结果; 3.审核准备的实施情况:
a.审核组的组成及人员资格; b.审核计划的编制;
c.审核工作文件(检查表)的准备。4.审核的实施情况:
a.审核过程的证据(检查记录); b.不符合报告的编制。
5.审核的充分、独立、客观、公正性; 6.审核的结果和审核报告。4.6管理评审
1.管理评审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定期开展; 2.评审输入信息是否完整、充分;
一体化管理体系 篇6
摘 要:通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形成管理团队,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属性,构建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相融合的团队化管理模式, 切实把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融为一体,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一体化;团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5-01
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条线”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只管上课, 辅导员只管学生日常管理, 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互补、渗透与融合, 导致管理力量分散, 势单力薄, 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尤其是一些界限不明的工作, 双方都不愿做, 相互推诿扯皮, 或者需要对方配合工作时, 往往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在管理人员有限、工作量又很大的情况下, 这种条块分割的工作模式必然会造成管理人员的严格分工、相应人员的流动和互助功能减弱, 故而不能发挥管理群体的作用,不能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充分的利用。
二、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一体化管理的思想
在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的团队化管理研究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住“以学生的成人与成才为目标”这一主线,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的"成人"与"成才"为目标。改革原有的管理体系,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形成管理团队,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属性,构建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相融合的团队化管理模式, 切实把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融为一体,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三、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团队工作特点
1、教书、育人充分融合。教师较单纯的管理人员更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他们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比较清楚,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更具优势。教师担任学生管理工作,更有利于开展一系列二课堂活动。比如:结合开设的《维修电工》课程,组建维修电工兴趣小组,利用晚自习在实训室开展深入学习,并选择其中的优秀学生作为国赛的种子选手、积极备赛。
2、细化学生管理流程。实行管理团队化可以使团队中每个人的作用有效化、最大化,通过管理团队的分工合作可以使管理工作更有序的进行。比如:新生接待工作中,学生及家长人数多,需求不同,高职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专业介绍、新生的转专业工作;有班主任经历的老师负责学费缓缴审核工作、家长沟通工作;新老师负责宿舍安排、入学信息登记、重点事项说明等工作。
3、团队化使个人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入校、在读和毕业前不同阶段的心理、认识、需求不同,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及工作方法,而实际中每个人因各自的人生阅历不同、性格差异,擅长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团队化的管理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发挥,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四、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的团队化管理,学生和师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教师不仅只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班主任辅导员与教师的关注点不断的融合,实现了全面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同时学生对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并能配合老师积极完成学院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学生整体成绩提高
实施团队化管理之后,学生日常管理逐渐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侧重于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各类技能大赛,提升个人技能;以少数学生带动多数学生,促进整体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2、学生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兴趣小组及“学长课堂”活动,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尤其是较为内向的,沟通组织能力相对不足的这部分学生。通过开设了“学长课堂”活动,由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学生担任“学长课堂”的老师,在学生擅长的领域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同时,本班同学学习困难时临时充当助教角色,利用晚自习为同学们讲解。通过开展“学长课堂”,学生的沟通能力明显增强,组织能力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同学们的疑问得到了解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3、教师素质更加全面
为设计出既能培养锻炼学生的专项能力又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教师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岗位需求,了解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标准,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这促使教师的职业素质提高。
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教师不仅在教学方面更加精益求精,在组织、沟通方面也得到锻炼、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我们在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与尝试,针对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之间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很多改善,同时在团队化管理的人员配备上得到了很多宝贵经验,但通过实施过程中的观察与之后的各项反馈,在在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团队构成和方案实施上依然一些问题。
1、开设活动权限的审批、经费来源的划分不好界定。2、实施团队化管理时,教师的班主任费多少不好界定,这需要制度保障和进一步研究。3、制定针对一体化管理所需要人员相关能力培养的培养计划和内容,为以后可以很好的将本方案进行推广提供人员保障。4、增加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培养的兼职个人或企业,丰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梁海燕.关于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一体化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8).
[2] 田 密.胡 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和谐互动发展的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 (4).
一体化电网运行方式管理体系研究 篇7
运行方式及发供电调度管理是方式专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省地一体化运行方式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 运用自定义报表、数据自动采集和多用户共享平台等多种技术, 构建电网运行方式分析、计算与编制的一体化技术平台, 提升云南电网运行方式的管理水平。
2 系统平台建设
以往的运行方式工作主要局限于发电计划、输变电设备检修和潮流控制, 内容单一、涉及部门少, 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 部门职能工作的细化, 对运行方式的要求随之提高, 已经细分到负荷预测、输变电检修、节能发电调度、水库调度、稳定控制、风险管控、信息披露等多岗位或部门, 不仅涉及的部门多, 而且各方联系密切, 相互制约, 比如发电计划的安排需要水情、煤情和负荷预测的支持;风险管控需要输变电设备和稳定控制的安排分析;通信的工作有可能影响到保护。因此, 寻找并整合运行方式工作的切入点, 成为提高运行方式工作的关键。
在早期运行方式工作中, 一般编制年度运行方式、月度运行方式和日发电计划, 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发现前二者针对性不强, 与具体安排差距较大, 缺乏真正的指导作用。为此引入了周方式编制, 这种短期方式的编制缩短了编制周期, 更贴近预期的工作, 成为运行方式编制工作的重点, 在不断的完善和增加编制内容、编制部门后, 认为周方式、日方式是运行方式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切入点。
2.1 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电网运行安排各方面的工作分散, 不能形成一个整体, 而实际是需要整合的, 只有在一个整体运行安排下, 才能跟好地分析电网, 了解电网运行。具体来看, 存在如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一是没能有效的对各级运行电网存在的危险点进行真正统一的分析和风险预控, 缺乏对所编制运行方式的深入分析研究、总结;二是在有关发电原则、发电要求、电网检修、运行安排等上一级调度机构对下一级的相关指导上缺乏及时沟通和上传下达;三是没能有效的对现有的各种运行系统所需资料和数据进行整合, 编制效率低, 四是未能把编制后的运行方式直观、方便的展示给各级调度员、运行人员使用。
2.2 省地一体化运行方式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平台将从编制实用化、内容规范化、手段多元化、调用直观化等几个方面入手, 更好的规范了各级调度机构运行方式的编制, 与现有的一体化检修票系统、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编制系统、DMIS/EMS等各平台结合, 实现数据共享, 充分利用平台所提供的各种功能, 准确及时提取各种所需数据、资料;提供的会商功能, 也为建议提供痕迹管理便于后期分析修改;一体化平台[1]彻底解决了省调、地调运行方式共享的问题, 省调可以直接查询地调运行方式安排和风险控制安排等;平台用最直观、简洁的模式展现给各级使用人员, 最大程度的发挥月度、周、日运行方式的作用, 真正做到对电网运行风险的分析和管控, 提高电网运行方式管理水平。项目建设目标如下:
提供流程管理工具, 实现运行方式编制过程的流程化控制, 确保运行方式编制工作的管理闭环;
实现运行方式编制的自动化和实用化, 确保易用性强, 相关各部门可同步进行;
确保运行方式编制内容的规范化, 确保统一格式、内容全面;
实现技术支持手段的多元化, 确保相关数据资源的共享, 编制过程中各部门会商, 编制成果能导入导出;
实现编制成果调用直观化, 确保展示方式的直观和简洁, 能够查阅各部门运行方式编制的工作状态, 提供痕迹管理便于后期分析修改。
实现对下级调度方式编制工作的实时管理、监督和指导, 强化风险预控的各级无缝对接。
3 关键实现技术
3.1 基于JXLS报表生成技术
JXLS用于根据XLS模板文件生成Excel数据文件, 或者根据XML配置文件从Excel文件中读取数据。JXLS通过构建XLS模板文件, 完成所需要的格式、公式和宏等定义, 并使用注释来指示出数据需要填入的位置, 即可建立极端复杂的Excel报表[2]。
系统建设中, 引入JXSL自定义报表技术, 有效解决了省、地运行方式报表格式和内容的统一, 并按不同应用场景, 采集统一的数据源生成不同格式的Excel报表。
3.2 i Text生成word
i Text是著名的开放源码的站点sourceforge一个项目, 是用于生成word, PDF文档的一个java类库。通过i Text插件导出word的内容可具备Microsoft word里的常见功能, 如设置字体、编辑表格、放置图片及生成标题等。该插件的引入, 系统实现了将各个专业人员编辑的运行方式数据的有效整合, 按照《云南电网月度、周、日运行方式管理规定》的文档规范形成统一格式的运行方式编制文档。
3.3 多系统数据采集
根据运行方式编制中的数据要求, 通过Web service接口技术自动提取DMIS系统、一体化检修票管理系统、小水电系统、节能调度系统等系统的相关数据, 并根据管理参数的规则, 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整合, 保证系统数据源的统一, 实现各系统间数据的自动提取。
3.4 Jquery+AJAX单元格数据同步
Jquery是继prototype之后又一个优秀的Javascript框架。它是轻量级的js库, 它兼容CSS3, 还兼容各种浏览器。j Query使用户能更方便地处理HTML documents、events、实现动画效果, 并且方便地为网站提供AJAX交互[5]。
利用Jquery对单元格的新旧值属性设置, 当浏览器端实施修改操作时, 通过AJAX的异步访问机制, 查询数据库内容与单元格旧值对比, 自动判断当前操作者对单元格数据修改有没与其他编制人员的修改内容发生冲突, 保证在无冲突时才进行数据更新, 否则提示冲突信息, 有效避免运行方式编制过程中内容相互覆盖问题。
3.5 自适应的流程化管理
使用同一个流程实现不同区域的差异化流转过程。如图1所示:
3.6 模块化的权限配置
由于运行方式编制内容多样化, 而参与编制人员职能相对专一, 为保障该系统数据信息安全性, 首先系统采用用户和角色作为两个实体对象, 两者之间是一对多的属于关系 (1:n) , 每个用户属于一个角色, 一个角色下可以添加多个用户。角色和模块也同样作为两个实体对象, 两者间是同样是多对多的包含关系 (n:m) , 一个角色下可以添加多个模块的编辑权限, 同一个模块的编辑权限可以分配给多个角色。这样不仅提高了管理人员对各专业编制人员的权限分配效率, 而且实现了对权限分配的模块化管理[3]。如图2所示:
3.7 javascript保证数据的实时性
Java Script是一种基于对象和事件驱动并具有相对安全性的客户端脚本语言。同时也是一种基于客户端浏览器、面向 (基于) 对象、事件驱动式的网页脚本语言。在涉及数据计算的电力电量平衡、发电计划等模块, 利用该语言可以独立运行于客户端的特性, 在不与服务器交互的情况下, 独立实现浏览器端计算结果的实时更新, 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及编制效率[4]。
4 结束语
省地一体化运行方式管理系统平台的成功建设, 是应用系统建设基于一体化管控创新的一次重大突破。实践证明, 一体化架构的应用系统是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云南电网省地一体化运行方式管理系统的使用提高了云南电网各级调度人员的方式管理能力, 强化了方式工作的细致、全面、指导和可操作性对调度工作的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杜贵和, 王正风.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设计与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8 (15) .
[2]张古月, 汪雄杰.结合JXLS和POI技术开发web报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522:6306-6308.
[3]暴志刚, 胡艳军, 顾新建.基于Web的系统权限管理实现方法[J].计算机工程, 2006, 32 (1) .
[4]李碧君, 付红军, 胡杨宇, 等.电网年度运行方式自动优化计算元报告生成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 43, 404:112-115.
论一体化医院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 篇8
1.1团结奋进的奋斗理念渗透
在进行一体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应当把医院内部的员工都连接在一起, 加强对员工之间的经济监督事项的研究, 使大家能够真正把经济事项关注起来, 使个人的发展与经济的整体进步联系在一起看, 真正将医院内部的经济细节事项进行有效的关注。将各项经济交易的数据、个人的经济事项等内部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的研究, 使其能够真正公开透明化;对各级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技术与综合素质的培训, 使他们真正将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 加强对经济体系内部人员的团结精神的促进工作;使员工能够真正团结在一起, 互相监督、互相进步, 真正将内部的经济建设进行有效的整改促进。
1.2有效方法的全面推行
对于经济管理事项来说, 就要将会计事项中的票据、凭证、账目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研究, 在保证经济数据的正确、完整的时候, 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计算, 真正将会计事项进行有效的研究, 把握会计计算的重要细节, 使创新的会计技术能够更好地渗透到一体化医院的经济建设中来。
将创新的技术进行应用, 对各个环节的数据审核监督事项重视起来, 把握对单个范围内的会计注意事项的研究, 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的会计准则, 使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3监督审核力度的提升
对医院内部的诸多会计事项来说, 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监督, 这就要求无论是医院自身还是人民政府, 都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这就要求政府有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进行建设, 在医院内部也要有一整套的监督审核部门进行审核。这样, 对医院内部的各个经济事项都掌控起来, 把握较好的经济审核标准进行实施, 进行动态的监控, 真正将会计事项中的全部流程都进行监控, 并且要对其中的重要的事项进行研究, 对会计记账、会计账目表的安排等事项进行检查, 使其中的各个经济交易的数据很好地呈现出来, 根据凭证中的数额进行一以贯之的审查, 真正将内部的全部数据能够计算清楚, 发现有问题的, 应进行及时的反映, 有会计人员进行二次整改, 避免经济事项的遗漏与错误的出现。
2管理体制的完善建立
2.1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提升
经济管理人员应该对医院内部的各个科室、各个药物售点的经济交易事项进行有效的管理, 做到面面俱到, 使“事事有人管, 件件能监督”景象呈现出来, 真正在医院内部建设出一个经济管理事项的完善性来, 使经济事项能够更加公开透明。
这就要求经济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经济统计、核算的技术不但提升, 可以应对各项不同的经济交易问题, 在进行有效的发展过程中, 领导层要时刻对会计人员、审核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使他们能够真正将细节性的东西掌握起来, 并且能够不断进行灵活的技术的尝试, 使自己在发展进步过程中, 能够不断将创新的技术进行运用, 使医院内部的经济事项的研究、审核、统计的工作不断提升;并且要对有关经济事项研究的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不断的提升, 使他们在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能够勇于承担责任, 真正将医院的经济管理事项当成自己的事来做, 不断克服困难, 将经济体系能够完善地建立起来。
2.2对经济管理部门审查力度的提升
对于经济管理部门的建设发展来说, 一定要进行完善有效的建设, 真正将内部的经济事项进行审查, 对医院内部人员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 将系统性的东西能够建设得更好, 真正将医院的一体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
对医院内部进行有效的审查, 就要将医院的各级人员的经济行为事项放在首要位置来抓, 加强对经济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将一体化的医院建设成为更加优良的场所, 使医院的经济发展真正为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使医院的经济行为能够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3医院内部经济管理系统的整改
对一体化建设进行渗透, 就要将医院内部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有效的改变, 真正将内部人员的全部经济行为能够建设好。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体制, 对医院内部形成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经济记录、计算、审核、统计的工作体系, 对每个员工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督起来, 使各种经济事项的中的重点环节能够透明化;对经济建设发展事项进行关注, 积极地发现在平时会计事项的实施中发现的各种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积累经验教训。
2.4对员工的经济考核制度的完善建立
建立起对员工的考核制度, 并加强对其的完善监督, 对真正能够为医院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有效的奖励, 对考核较差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惩罚, 对员工进行有效的行为监督, 促进他们进行更好的工作, 使员工能够在竞争过程中不断进步, 不断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完善, 对一体化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3总结
对一体化医院的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研究, 就要掌握医院的内部的会计事项的重点细节, 对每个员工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督, 将医院内部的整体经济建设进行关注, 把握较好的经济管理手段, 加强对员工的会计技术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真正使医院内部的各级员工对医院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整体性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建设提升, 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体系也要随之进行改变, 以便适应对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对医院内部的各项经济细节进行有效的关注, 真正将医院内部进行有效的经济发展建设改善。
关键词:一体化医院,经济管理,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泽, 关兵, 张亚勤.论军队医院卫生经济组织机构完善[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9) .
[2]代逸生, 陆峻梅.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记账凭证自动生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7) .
一体化管理体系 篇9
1 医院一体化管理概述
(1) 当前医院一体化经济管理的含义
医院一体化的经济管理指的是牵涉到信息量、资金流、物流以及业务流等一系列方面的系统, 一体化的经济管理体系需要系统内各个部门紧密联系, 从而共同构成体系演变[1]。这一经济管理的体系主要建立在系统论思想上, 使用先进管理理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 整体管理各项数据。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 医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同其它行业比较而言, 医院与其它行业有很大不同, 这就导致医院一体化的经济管理体系与其它行业有着很大区别, 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资金调配方面医院更加复杂;二是一体化的经济管理体系方面, 医院情况更加多变;三是在监督审核的力度方面, 医院的监督不够稳定;四是在医院的内部事务方面, 同员工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因此需要加强员工间的经济监督, 使得个人发展可以同整个医院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 医院一体化经济管理的内容
医院一体化的经济管理体系主要设计的范畴较广, 包括财务管理、成本核算、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物资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 所以参与到一体化经济管理体系的部门也比较多。同时医院财务部门主要只能在于设计资金的支出以及使用环节的管理, 从而执行财务会计职能。医院经济管理部门则设计合力的成本核算, 例如奖金具体分配等等, 主要执行的是管理会计职能。因为医院的经济管理受到传统经济管理理念以及思维的影响, 两个部门往往是各自独立的, 这就导致财务管理以及经济管理存在。医院一体化的经济管理体系有着一定动态性以及集成性特征, 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部门之间联系, 减少核算当中不必要的那些环节, 从而提高经济管理的透明度, 避免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 通过对医院的经济管理加以一体化建设, 使决策者对各个环节有个全面了解, 因此可以从全局高度出发来对医院的经济管理做好科学规划, 确保医院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2]。
2 医院一体化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竞争日趋激烈, 因此医院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从而接受挑战并实现持续发展。医院在构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会计方面的问题、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监督审核方面的问题以及体制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会计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医院需要有效地对会计管理当中的票据、凭证以及账目等领域的数据加以探究, 进而确保数据的正确性以及完整性。具体来说需要对这些数据加以准确计算, 这就要求医院会计要创新会计技术, 从而确保其可以融入到医院的一体化经济管理体系当中。
其次是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 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 对人们生活工作带来深刻影响。医院也难以避免, 其一体化的经济管理体系构建是大势所趋, 需要在网上培训、网上采购医疗用品同时使用信息化做好档案管理的工作。调查显示通过使用互联网能够显著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再次是监督审核方面的问题。医院内部的一些会计事项都需要进行严格审核以及监督, 具体而说就是需要医院自身加强监督检查, 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也要构建较为完整的审核监督部门, 从而有效实施经济审核的标准, 对医院进行动态的监控。除此之外还应当有效监控医院会计事项的所有流程, 同时研究各个相关事项, 定期地检查会计的记账以及账目表等等。
最后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因为我国传统经济体制方面的影响, 导致医疗卫生行业受到两方面保护, 一方面是行业的保护, 另一方面是地方的保护。这些保护导致了医疗卫生行业在市场化发展方面不够充分以及不够成熟。这都要求医院及时转变体制以及管理模式, 不断构建完善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体化经济管理体系。
3 医院推行一体化经济管理的措施
(1) 构建财经管理中心
当前我国很多医院均对财务经济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及实践应用方面的探讨, 并且成立相应财经管理的部门, 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医院整体经济管理的工作加以组织实施, 从而完成年度预算以及决算工作, 并对各项活动加以综合的核算以及细化管理, 并同时对院长或者会计师负责。构建医院的财经管理中心需要根据医院各项经济业务的范畴而设立预结算、核算以及综合分配部门等, 其中的预算办公室主要负责全院的资金预算划拨以及事业费用的决算报领管理;结算部门则主要负责医疗各项收费集合以及银行往来的财务业务:核算单位则主要负责医院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以及补贴方面的分配以及计算。医院的财经中心管理还应当根据经济管理的职能而继续划分为计划管理以及经济财务管理等部门, 计划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医院内部审计以及监控管理等, 而财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医院资金核算、成本以及物资核算;经济管理部门则负责医疗收费管理以及物价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 建设经济管理一体化网络
医院经济管理正常运行关系到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 根据参与模式来构建全员参与的一体化经济管理网络, 能够将医院经营管理的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当中, 从而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最终促进一体化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一体化医院经济管理网络体系需要包括决策层、执行层以及管理层, 决策层的职能是通过管理委员会的形式来执行, 应当包含院长以及总会计师等成员。管理委员主要之策是针对全院发展规划来分析职责, 并承担预算以及决算职能。医院管理层的主要职能是通过管理中心的规划来履行, 主要负责对管理委员会决议的具体落实。执行层的主要职责是在各类科室的内部设立相应的核算岗位, 从而负责对物价加以及时宣传, 并且监督具体执行情况, 同时主动收集各个基层科室的意见, 从而全面反馈经营状况发挥出承上启下的作用。
(3) 完善财经管理制度
一体化经济管理体系当中的医院的财务会计需要承担监督以及核算的职能, 针对格雷经济信息而履行收集、处理以及存储的职能, 同时对各类活动的合法性加以综合监督, 例如会计法规以及固定报告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医院的会计管理主要职能是要转变管理理念, 增添分析、控制以及决策等方面的职能, 有着丰富的报表形式以及方法。这两方面都是医院构建一体化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 所以需要大力促进两者融合, 从而体现多功能的并行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医院可以建立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履行成本以及会计核算的责任制, 对当期产生收入以及成本要当期核算, 同时处理医院经济数据的环节当中, 不应当满足于财务会计核算标准, 还需要满足成本核算的要求, 从而改变目前医院管理当中两类数据的偏差问题, 发挥一体化的数据管理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当完善责任会计制度, 构建同财务会计业务关联的编码体系。
综上所述, 加强医院一体化经济管理体系方面的研究, 需要掌握医院内部会计事项的那些重点细节, 从而对每个员工加以的监督, 同时关注医院内部整体建设, 提高对员工会计素质, 从而建立完善一体化经济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代选生, 陆峻梅.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记账凭证自动生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8 (12) :235-238.
一体化管理体系 篇10
地方政府档案信息化工作需要在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框架内, 以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基础, 以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 以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 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 为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服务。
一、地方政府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推进档案事业为政务公开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结合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需要, 地方政府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总体布局, 推动电子政务应用中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一体化, 规划建设与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体系相互配套的数字档案馆, 并大力推动三大档案中心的建设 (三大中心是指具有公文存储和档案保管作用的数据备份中心、具有数据交换功能的电子文件综合服务中心、具有政务信息资源核心作用的档案信息资源中心) , 为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基础支撑服务。
以总体目标为指引, 地方政府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以地方政府档案信息门户为平台, 建立面向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公众的地方政府档案网站群, 建设“在线现行文件利用中心”, 实现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地方政府档案局 (馆) 、地方政府各委办局档案室、下级档案管理单位的四级联动机制。
2.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是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应将电子文件综合服务中心和档案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 纳入地方政府政务信息资源体系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中。同时, 地方政府中各委办局的档案馆, 应从本单位的具体业务出发, 建立为本单位业务系统服务的电子文件综合服务中心和已公开现行文件综合服务中心, 并依托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 实现在线采集、接收和利用、归档电子文件。
3.在地方政府的档案馆中建设地方政府数据备份中心, 并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各委办局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以便安全地保存各类档案资料。
4.建成以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馆为核心的数字档案馆网络体系, 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加快档案信息的在线利用与服务。
二、地方政府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重点和实施步骤
1.加快地方政府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提高和普及地方政府各级各类档案馆 (室)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 实施文档一体化和馆 (室) 一体化管理模式。同时, 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GB/T18894-2002) 、《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档案局第6号令) 和《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暂行规定》 (国家档案局, 2001年6月) 等, 推广应用符合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业务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基本要求和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的档案管理软件, 为基于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档案信息交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同时, 将地方政府的政务外网延伸到各档案馆。
2.加强地方政府档案馆馆藏资源信息化建设。加强地方政府档案馆馆藏资源信息化建设, 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首先, 加强档案目录资源体系的建设。其次, 积极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应以当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的发展需求为基本前提, 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方式, 对珍贵、重要、易损和利用率高的历史档案和现行公开文件, 进行数字化保存和转化工作。第三, 在对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的基础上, 建设档案馆的综合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第四, 以地方政府的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为基础, 发挥档案馆接收和管理档案的优势, 加快电子文件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使之成为电子政务数据流转的节点和归宿地, 及时接收和保存电子政务系统产生的各类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 为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和服务。
3.加快地方政府各委办局、地方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 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 各委办局、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应根据档案管理基本要求, 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下, 制定出充分反映本单位完整职能特征的《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及保管规范》, 以其为基础, 指导文件形成部门对所产生的电子文件进行采集、积累、鉴定、著录、归档, 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地得到收集, 并实现向档案馆移交。第二, 各委办局、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时, 必须同时移交实体文件和电子文件。第三, 各委办局、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自身档案馆 (室) 的建设。第四, 积极推进各委办局、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与本单位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同步发展, 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加载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块, 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采集和存储。
4.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 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 必须配套建立相应的数字档案馆, 以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中运行的各种电子文件和电子数据能够安全、完整地得以集中存储, 并为政务公开提供长效服务。数字档案馆的主要功能包括采集、保存、利用、管理和宣传。第二,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内容包括: (1) 通过建立数据备份中心和电子文件综合服务中心, 实现电子政务系统中电子文件的永久保存; (2) 通过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多种服务渠道 (门户网站、综合呼叫中心、短信服务等) , 提供现行文件和档案信息的利用服务; (3) 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 建立档案信息资源中心, 成为地方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基础。
5.加快推进地方政府档案信息化的法规建设和标准化建设。第一, 制定地方政府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档案信息公开与上网安全、档案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规范, 推动相关行政规章的制定和完善。第二, 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集中力量研究和制定有关电子文件元数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档案信息采集和整理、现行文件利用、档案信息公开、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网站建设与管理的一批急需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第三, 切实加强对各类标准规范的贯彻落实。要认真贯彻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和国家档案局颁发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 确保数字档案资源格式统一、数据规范、长期可读、便于共享。
6.加强地方政府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第一, 地方政府应组织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强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 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和有效;档案部门的内部局域网必须切实与一切外网实行物理隔离, 加强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 使用网络行为控制系统, 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第二, 地方政府各级档案部门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和网络建设工作中, 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加强上网信息的审查与管理, 防止失密、泄密事件的发生。各档案部门在参与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 要严格遵守电子政务的要求和相关安全保密制度, 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一律不得上外网, 上网的档案目录和全文信息必须经过严格的划控和鉴定;在因特网上提供已公开档案目录查询服务的, 必须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 确保档案信息和系统安全。
三、地方政府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1.提高档案工作服务电子政务建设的水平和能力。档案部门应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 以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
2.保障档案工作的财政投入。地方政府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 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 切实将数字档案馆和三大中心的建设列入地方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财政预算, 保证必需的财政资金投入。
3.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知识培训, 提高档案业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
4.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应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 严格执行相关业务规章和技术规范。地方政府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 应按照国家档案局制定发布的各项技术标准开展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归档、数据库建设和档案网站管理等工作, 确保数字档案资源格式统一、数据规范、长期可读、便于共享, 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5.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有计划按步骤进行, 避免盲目性, 杜绝重复建设。
6.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档案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建立健全档案数字化、网站运行、数据库管理等各项工作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叶晗.论转型期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J].档案学通讯, 2007 (3) .
[2]姚磊.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的结构、原则和角色[J].图书情报知识, 2007 (3) .
[3]蒋冠, 何振.我国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档案学通讯, 2004 (6) .
积极探索油田一体化精细管理 篇11
油田一体化精细管理提出的背景及依据
采油四矿从1994年建矿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油生产能力逐年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时俱进。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依然承受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侵袭和压力。
从外部侵袭因素看,一是环境因素成为制约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油田海拔标高不足一米,一年四季面临风暴潮的侵袭与威胁,既给油区的生产资源带来巨大的损失,又使生产运营和职工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油田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大部分油水井与农田、养殖池交织在一起,不法分子在井口盗油、非法私接水电气等盗窃破坏油田物资的现象屡有发生,油区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因管线老化而造成的污染赔付呈上升趋势,企业负担逐年加重;二是地质因素成为影响油田开发管理的重要条件。四矿所辖油田是典型的深层低渗透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复杂,递减情况难以判断。原油物性具有“三低两高”的特点,“三低”即“粘度低、密度低、含硫低”,“两高”即原油凝固点高(34-39度),含蜡量高(23.4%),挖潜增效难度较大。
从内部侵扰因素来看,内部管理水平与一体化精细管理趋势之间的不相适应成为影响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根本原因。
1、科学创新意识尚待提高。开发多年,油田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含水上升加快,注采矛盾加剧,而许多开发措施仍停留在初期的产能建设阶段。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在油田开发生产经营中,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解决现实问题。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油田开发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就是要解放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不同油田区块高效、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尚待建立。油田的内部管理还多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太多的精力耗费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方面,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现行管理模式、管理水平,严重制约稳产增产、高效开发。
油田一体化精细管理体系的科学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结果为导向、更加注重过程的的管理。
从本质上说,精细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在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中,要区分对待随机因素和系统因素,确定系统是否处于稳定态,稳定态是否合理。过程管理要注重改进系统,忽略和发挥随机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改变随机现象或消除随机因素。在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中,管理者可能沉浸于某一过程的优化或改进,而忽略了与之相关的过程或因素,导致亚优化,即局部优化,整体非优化。
一体化管理是一种更加注重结果的管理。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结果的有效化,主张整体优化,有机优化,而不是局部优化,防止破坏性改进。它认为应该扬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体化管理注重过程之间的衔接、因素之间的关联、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整个系统的有效合理和持续改进。
一体化精细管理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融为一体,是以结果为导向、更加注重过程的的管理。它将管理中诸多矛盾的因素有机的优化组合,从而达到一种较好的状态。一体化精细管理包括一体化精细管理思想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组织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内容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信息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的思想整合,提出了一体化精细管理思想。一体化精细管理的组织整合引入了项目管理。在现有组织管理体制下,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管理手段,一体化精细管理组织整合可以采取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一个有责任、有能力、创新型的项目管理团队是油田区块高效开发生产的关键所在。油田一体化精细管理在内容上包括勘探开发一体化精细管理、油藏工程一体化精细管理、生产经营一体化精细管理和生产与综治一体化精细管理。一体化精细管理的信息整合,探索在ERP系统源头数据采集子系统《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基础上,建立精简、高效、实用的《采油工程系统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
油田一体化精细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管理思想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理论
现代社会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高科技的发展,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
一体化精细管理理论认为,现代管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将几道工序合并,归一人完成,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小组或团队,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另外,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打破官僚体制,减少了审核与监督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部冲突,增加了组织的凝聚力,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的个人发展。
(二)管理组织整合------项目管理组织
(1)内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
现行的管理组织形式是职能管理。一体化精细管理要求加强横向部门之间的联系。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矩阵式项目组织形式的特点是将按照职能划分的纵向部门与按照项目划分的横向部门结合起来,以构成类似矩阵的管理系统。在矩阵组织中,项目经理在项目活动的“什么”和“何时”方面,即内容和时间方面对职能部门行使权力,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决定“如何”支持。每个项目经理要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并由最高管理层授权。而职能部门则从另一方面来控制,对各种资源作出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控制调度。职能部门负责人既要对他们的直线上司负责,也要对项目经理负责。
nlc202309012043
(2)外部“米”字型虚拟项目组织结构
项目部与上级部门、技术部门、外来施工队伍关系密切。通过建立虚拟项目组织结构(虚拟团队)强化项目部与外界组织的关系,凝智聚力,促进项目目标的完成。虚拟团队是为具有共同目标,并且在完成角色任务过程中基本上或完全没有面对面工作的一组人员。上级主管及部门对项目部进行管理指导,技术部门与项目部开展业务合作,项目部对施工队伍实施施工监督。
(三)管理内容整合------项目式一体化精细管理
1、油藏工程一体化精细管理
(1)注采矢量一体化精细管理
注采矢量一体化精细管理,在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将地质技术管理、注水技术管理、采油技术管理融为一体。以注水开发的油田为研究对象,一体化注采矢量精细管理引入矢量概念,将注水井作为矢量起点,对应油井作为矢量终点,注水井指向对应油井的方向作为矢量方向,通过数学矢量精确描述油藏动态变化。由于油藏非均质性,注水井与对应油井存在矢量非均质性,注水井未必使得对应油井见效。一体化注采矢量精细管理的关键在于精确描述注水井与对应油井的矢量,从而精确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注水调配、补孔、压裂酸化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一体化注采矢量精细管理将地质、注水、采油三大部分通过注采矢量联系起来,三者融为有机的整体。
(2)油水井诊治一体化精细管理
油水井诊治一体化精细管理一方面细化油水井诊断、治理过程,另一方面将采油、作业、地质、工艺等各种油水井诊断、治理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方法集成、整合,形成系统的油水井诊断、治理集成管理模式。如验泵、验液面是作业队常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现已普遍应用于采油队油井诊治。
(3)生产流程一体化精细管理
油田生产流程多为单向、串联式,一旦出现故障,往往造成停井停产,给油田生产安全平稳低耗运行带来挑战。生产流程一体化精细管理在细化生产流程、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力求节点并联一体化,实施并联流程。并联流程中,每一路都有流体流过,因此即使某一支路断开,但另一支路仍会与干路构成通路,不影响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
例如采油七队管理的大65块单井液量低、气量低、含蜡量高、凝固点高。由于富台油田产气量明显下降,用气末端的大65块冬季生产 “雪上加霜”。为此,设计套气、伴生气、干气节点并联生产流程,制造了1#油气分离系统,将全队各计量站来液进行油气二级分离,分离出来的天然气完全满足了队站及单井卡炉加温用气;同时油井套气、伴生气、大北站干气可以相互补充,满足生产需要。
2、勘探开发一体化精细管理
采油四矿拓展管理领域,将工作业务向上游延伸发展,与地质研究所共同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精细管理,成立了以矿长挂帅,由地质、工程、基建、生产人员组成的新区运行项目小组,一方面细化工作流程,任务层层分解,另一方面强化与关联单位的沟通、衔接和协调,从整体上推进工作。在近几年的新井开发上,超前运行,做好钻井、作业、基建、投产等各方面的衔接,争取新井早搬上早见效,提高新井对产量的贡献度,为完成全年原油生产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
3、生产经营一体化精细管理
实施生产经营一体化精细管理,成立了以矿长挂帅,由地质、工程、基建、生产人员组成的生产经营项目小组,将生产活动全部纳入经营的预算、计划、运作、考核,一方面根据生产经营历史和现实生产经营,测算成本总盘子,层层分解成本;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密切跟踪生产经营动态变化,提前预警,优化资源配置,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投入。
4、生产与综治一体化精细管理
树立“抓油区治安,就是抓生产”的思想,实施生产与油区治安一体化精细管理,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开展声势浩大的“油区环境整治行动”。通过组建油区环境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巡护队,采取巡护与蹲点值守相结合的方法:矿领导带领机关人员24小时连续巡逻、护卫外输干线,抽调各队人员组成24小时连续蹲点值守人员,分布在各重要路段监护把守,真正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员无缝隙式油区治安管理。
(四)管理信息整合------信息网络一体化精细管理
信息网络一体化精细管理,在生产开发数据精细、准确、全面的基础上,从技术和管理的高度全面审视数据资源的应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协调工作,分析与整合信息,力求多样化中求统一,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精确、科学的生产经营分析数据。在ERP系统源头数据采集子系统《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基础上,建立精简、高效、实用的《采油工程综合管理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油田开发生产一体化精细管理实施效果
1、初步建立了适合油田发展的一体化精细管理模式。在精细过程管理、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形成了勘探、开发、生产、经营与综合治理的良性互动,加强了相互间的沟通和协作,实现了信息共享,科学决策,群策群力,综合管理能力提高。
2、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探索和完善注采矢量一体化精细管理,实施不稳定注水、单层注采平衡实效注水、分层注水、分段增注、不稳定注采,实现降水增油;探索和实施油水井诊治一体化精细管理,实现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的转变,改善工况,降低作业井次;实施生产运行一体化精细管理,统筹结合,并联改造流程,实现油田安全、高效、清洁开发生产;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精细管理,超前运行,提高新井对产量的贡献度;实施生产经营一体化精细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投入;实施生产与油区治安一体化精细管理,巡护与蹲点值守相结合,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员无缝隙式油区治安管理。
3、原油生产积极主动,成本下降。
近几年,采油四矿的原油产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从建矿之初的35万吨提高到目前的45万吨。各项生产管理成本也明显降低,每年都控制在下达的任务指标之内。(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
一体化管理体系 篇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应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此可见,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今后一段时期全党的重点工作之一, 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多个领域。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基础设施是城乡各类要素流动的载体, 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国家支持“三农”发展政策的重要保障[1,2]。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实现, 涉及到众多方面的要素, 需要集成各方的管理力量和资源。若要科学、高效地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 需要从整体出发, 科学地规划和合理地组织资源的投入, 通盘筹划, 合理安排整体的每个局部, 形成整体优势。只有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才能更好地从整体角度把握相关管理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 才能对各专业进行有效的协调, 使各个局部有节奏地运转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 本文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架构展开研究, 符合城乡发展研究的未来趋势, 能够满足实践的需要。
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在作用机理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 实质上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和管理职能交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管理职能作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的各项资源投入, 通过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力求获得最佳的产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 是将资源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出的系统, 以各项资源投入为输入变量, 通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综合作用, 将最佳产出作为结果输出。其中, 输入的各项资源包括资金、土地、技术、配套政策等, 最佳产出可概括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架构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一个多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 通过这个系统, 将有限的投入转化成最佳的产出。因此, 构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 首先应梳理该系统的构成要素, 并分析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子系统。
1.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维度
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在作用机理可以看出, 该体系包含的要素是多样化的:既有管理职能方面的要素, 如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又包括输入的资源约束条件, 如资金、土地、技术、配套政策等, 以及项目全寿命期各阶段的具体工作, 如规划论证、投融资、建设实施、运营维护等, 资源约束条件与全寿命期各阶段工作糅合在一起, 在一定的质量、环保标准下, 统称为管理对象要素;同时, 该体系也包括其运作要逐步实现的不同层次的目标要素, 如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以及服务水平、环保等要素。从不同的视角对要素进行分类, 可以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不同维度。
(1) 管理职能维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的主体, 在一定的原则和目标指导下, 为将有限的输入转化成最佳的产出, 而对全寿命期各阶段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活动, 是利用相关管理理论进行的管理活动, 表明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的手段, 构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能维。
计划是为管理活动规定方向和进程, 并选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组织是为实现计划而建立各种组织机构, 进行人员配备与授权以及任务的分配等。领导主要是贯彻各项决策, 并进行指挥和监督。协调是使系统内部的每一部分或每一成员的个别行动都能服从于整个系统目标的一种职能, 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内部各方面工作的协调以及同其他管理系统的协调。控制的职能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计划和标准, 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和考察, 采取措施, 使工作能按原计划进行, 或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 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 使其更符合于实际。
需要指出的是, 管理职能维中所有的管理职能都需要由相应的管理主体行使, 管理主体包括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投资者、建设者、社会公众等在内。因此, 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能维中, 隐含着管理主要要素。
(2) 管理对象维
管理对象为管理主体行使管理职能的作用对象, 规定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涉及的范围, 指明了该管理体系运作的时间和空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对象, 包括了资源、项目全寿命期各阶段的具体工作, 以及相关的质量、环保标准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管理对象维。资源要素包括资金、土地、技术、配套政策等, 体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的横向范围。其中, 资金要素既包括政府财政投入的资金, 也包括社会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土地要素主要指政府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使用权;技术要素主要指投资各方投入的各项技术资源;配套政策要素主要指政府为吸引社会资金而制定的优惠政策等相关配套。需要指出的是, 土地、技术配套政策要素等, 都可转化为资金要素。项目全寿命期各阶段的具体工作, 主要包括规划论证、投融资、建设实施、运营维护等, 体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的纵向范围。质量、环保标准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符合的标准, 体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的依据。
(3) 管理目标维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 是要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佳的产出。最佳的产出体现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以及城乡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以及质量、环保等符合既定要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本身应该有一个引导自身发展的指南, 以逐步提高该管理体系的绩效。评价、比较、持续改进等活动是提升管理绩效的基本逻辑思维过程, 它指导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运作的方向和目标[3]。
综上, 以管理职能维、管理对象维和管理目标维为主线, 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所包含的要素进行了识别。这三个维度构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 在图1所示的架构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分析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而形成子集。
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子集
图中所示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架构图中, 管理职能维、管理对象维、管理目标维这三个要素维度彼此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 在图中分别形成了三个平面区域:Ⅰ、Ⅱ、Ⅲ, 分别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管理内容子集、管理手段子集和管理效果评价子集。
(1) 管理内容子集
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中, 管理职能维和管理对象维构成了管理内容子集, 在图中对应着平面区域Ⅰ。在该子集中,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投资者、建设者、社会公众等管理主体, 依托项目全寿命期各阶段的具体工作, 行使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管理内容具体包括:规划论证管理、投融资管理、建设实施管理、运营维护管理等。
规划论证管理, 主要指在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上实现一体化, 以确保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在规划、项目投资论证上, 要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意见, 并立足城乡基础设施之间的现实差距。投融资管理, 主要指政府需确保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必要的财政投入, 并制定相关政策来吸引、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建设实施管理, 主要是指在招投标阶段选取最佳的承包商来完成相应的工程任务, 并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管理工作, 实现工程的质量、进度、造价、安全、环保管理目标, 在竣工验收过程中严把质量关。运营维护管理, 主要是指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后, 在使用过程中对运营和维护所开展的管理工作, 通常分别由相应的专业管理单位来完成。
(2) 管理手段子集
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中, 管理对象维和管理目标维构成了管理手段子集, 在图中对应着平面区域Ⅱ。管理手段是使管理主体达到或实现管理目标的规章、制度、文件、框架、流程、系统或方法。从管理职能维和管理目标维的角度来看, 管理职能的实施需要管理手段的支持, 管理目标的实现也以管理手段的使用为必要条件。在该子集中, 管理主体以明确的规章、制度、标准、流程、规划文件等为手段, 实现管理目标。需要说明的是, 除了图所反映出的管理目标外, 管理目标的达成也是有层次的。通过借助各种手段和工具,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目标可以逐步实现, 并且能够逐步提升目标完成的水平, 由符合基本的目标要求到卓越地完成目标。例如, 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 如符合国家规定的强制性工程标准, 则认为达到了基本的目标要求, 如果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开展了卓越绩效管理, 按照国家质量奖的标准进行管理, 则可认为目标的实现达到了卓越的水平。
(3) 管理效果评价子集
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中, 管理职能维和管理目标维构成了管理效果评价子集, 在图中对应着平面区域Ⅲ。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的效果展开评价, 不仅能够掌握管理主体的管理绩效, 更为重要的是, 能够检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水平, 为评价一体化管理的有效性、改进管理主体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平提供依据。管理效果的评价子集包括两个部分, 分别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具体内容可在后续研究中深入。
综上,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一个具有三个维度和三个子集的体系。这三个维度和三个子集并不是孤立的, 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任意一个子集都是由两个维度构成的, 另一个维度成为该子集作用的对象。例如, 管理内容子集以管理职能维和管理对象维构建, 以实现管理目标为该子集的作用对象。
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对策建议
1.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投资规划决策机制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投资规划决策机制是推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条件。本文所指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投资规划决策, 是指城乡基础设施在宏观层面的空间布局与优化决策。当前的投资规划更注重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引, 对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较小, 制约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进程[4]。因此, 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决策中, 不应将规划局限于城市区域内, 而应该把农村基础设施纳入规划编制的范围, 实现供给的一体化。从投资规划决策的主体来看,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投资规划决策主体, 不仅包括政府及相关部门, 同时也应包括社会公众在内[5]。从投资规划决策的内容来看,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投资规划应包括能源、水资源及给排水、交通、邮电、环境、防灾等专项规划。从投资规划决策职能来看, 应包括城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建设规模、投资建设计划的确定等。
2. 建立城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体制
大力发展城乡经济能够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进而获得更多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但为减小城乡基础设施财政投入的二元结构, 需构建一体化的城乡财政投入体制, 确保农村基础设施能够公平地获得财政方面的支持[6]。基于当前城乡基础设施的巨大差距, 一体化的城乡财政投入体制, 可适当向下倾斜, 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于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型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环卫设施等项目, 使农村居民感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生存权利, 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基层政府建设基础设施进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3. 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面对财政投入有限的现实条件, 开辟多种融资渠道, 实现多元化融资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引入BOT、TOT等多种融资模式, 利用非政府资金开展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城乡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不同于城市基础设施。在现有融资模式下, 相比于城市基础设施, 覆盖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非经营性基础设施融得资金的潜力和可能性最低, 形成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资金瓶颈制约。因此, 需要在现有融资模式的基础上, 创新融资模式, 充分调动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 最大程度地利用非政府资金开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4. 建立倾向于农村居民的需求表达机制
基于当前我国城乡基础设施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应充分考虑到城乡居民的需求, 尤其是农村居民的需求, 建立倾向于农村居民的“自下而上”的基础设施需求表达机制[8]。对于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 应优先进行投资建设, 从根本上遏制农村“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脱离农民需求的项目的实施。
五、结论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将资源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出的系统, 以各项资源投入为输入变量, 通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综合作用, 将最佳产出作为结果输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职能只有在该体系中才能发挥作用, 管理目标也只有在该体系的运行中才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包含管理职能、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三个维度, 这三个维度中的要素彼此相互作用, 形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管理内容子集、管理手段子集和管理效果评价子集。因此, 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架构中, 包括上述三个维度和三个子集。任意一个子集都是由两个维度构成的, 另一个维度成为该子集作用的对象。为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 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投资规划决策机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体制、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建立倾向于农村居民的需求表达机制。
摘要:本文描述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在作用机理, 在此基础上, 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了架构, 分析了该体系的管理职能、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三个维度, 以及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管理效果评价三个子集, 探讨了各维度和各子集之间的作用关系。最后, 提出了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对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一体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明喆, 司马文卉.转型时期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的构建[J].小城镇建设, 2012, (6) :60~66.
[2]战金艳, 鲁奇.中国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关联发展[J].地理学报, 2003, (7) :611~619.
[3]吴伟伟, 朱彬, 于渤.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软科学, 2006, (3) :133~136.
[4]王爱科.浅谈新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119~120.
[5]邓昕.陕西省旬邑县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规划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25~36.
[6]骆永民.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10) .
[7]刘浪.城乡基础设施投融资博弈与一体化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 2008, (28)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