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经济学方法

2024-10-20

实验经济学方法(共11篇)

实验经济学方法 篇1

运输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运输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如何在运输和其它经济活动之间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资源。有别于经济学的其他课程, 运输经济学既要有较强的理论性, 又要有相应的实践性, 尤其是联系运输的实际情况时。将实验经济方法引入到运输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实现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真正结合, 填补实践教学的空白, 将课程教学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枯燥变为有趣, 对学生掌握运输经济学内容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将以在实验室中检验运输市场的经营环境变化对运输企业的影响为例, 介绍在运输经济学教学中应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的实施步骤与效果。

1运输经济学实验构造

1.1实验设计

实验有管理者和线路运营者两种角色。由教师担任实验管理者, 学生分成十个小组, 每个小组代表一个运输线路运营者参与实验。每一个运营者代表一家运输公司, 每家公司开始时拥有3条运输线路, 管理者拿出若干条运输路线进行拍卖, 计算每个运输经营者的成本和收入, 经营过程中随机抽取一些影响因素。实验进行15轮拍卖后分析比较各企业的经营状况。实验过程如下图1所示:

1.2实验环境

实验中有5个运输节点, 30条海陆空铁运输线路, 其中公路8条, 铁路10条, 空运9条, 海运3条, 为了使实验环境更具备拟真的气氛, 5个节点分别被赋予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广州的名字, 简称京、沪、 汉、蓉、广, 而城市之间运输线路的数据也将参照现实中2015年前后的数据设定。另外, 实验中为了简便实验计算, 简化实验复杂程度, 回避了载货密度、货物密度等问题。货物运转量只按货物重量计算。

本次实验中根据2015年前后时事记录, 提出了对于当时交通运输市场可能造成显著影响的14个因素, 并抽象其作用效果, 作为实验的变量。影响因素及所造成的后果如下所列:

(1) 金融危机:该轮内所有公司资产持续缩水10%, 运单减少10%;

(2) 铁路提速:铁路运输量增加20%, 公路运输量减少10%;

(3) 西部大开发:至成都所有的运单将获得国家5%的补贴;

(4) 一带一路建设:至成都所有的线路运量增加10%;

(5) 内河停运:沪汉线公路铁路运输运量各增加10%;

(6) 四川地区大降雨, 公路阻断:成都地区公路铁路运输停止一轮, 每条线路获得补贴50000, 空运运单增加100%;

(7) 大型台风:广州至上海的空运海运公路停运一轮;

(8) 疾风暴雨:该地区某天高速封闭、空运停止, 当天的公路运输和空运盈利额为0;

(9) 交通整顿:禁止货车白天进城, 该轮公路周转量少20%;

(10) 漫天大雾:该地区某天高速封闭、空运受阻。公路、航空运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公路、航空运输的当天利润额减少50%;

(11) 优化管理:某公司本轮固定成本下调30%;

(12) 油价调整:本轮油价上调或下降20%;

(13) 获得融资:某公司总资产增加10%;

(14) 交通事故:随机某运单发生事故, 赔偿全部货款。

1.3实验制度

(1) 实验模拟的周期为1周, 15轮。模拟时间的每周末有官方暂停, 进行线路拍卖、运单接收、账目登记等行为, 其余时间模拟运输载具的运行。

(2) 棋盘上共有30条海陆空运输线路, 将有1名管理者和10名线路运营者参与实验。每一个运营者代表一家运输公司, 每家公司拥有3条运输线路。实验的目的是在若干周的时间内, 与其余公司相互打压或合作, 在各种因素影响下, 尽可能多的盈利。

(3) 实验中每轮模拟系统都会随机给出实验变动因素, 即公布一些政策、灾变等突发因素。

(4) 每周模拟系统会视情况提出线路拍卖, 10家公司以二价竞拍的方式进行拍卖, 重新获得30条运输线路的运营权。若没有进行线路重拍, 则延续上一轮的拍卖价格作为本轮线路的固定成本支出。

(5) 盈利的表现方式为:

实验中模拟系统将自动记录每人的行为、资金、运单的变动等等。

(6) 模拟系统每周发布一周运单, 公司接受运单并采用载具运输, 运单完成后运单的价格计入公司营业额, 载具运行变动成本计入成本表。

(7) 实验中, 虚拟公司之间可以在任何时候达成或取消任意交易, 模拟系统将会详细记录交易内容和时间。

1.4实验结果

从图2可以看出, 5号公司最终取得了竞赛的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4号公司曾一度领先对手, 但5号公司奋起直追, 并在第11轮完成超越。并且在最后几轮, 第3到6名的竞争也十分的激烈, 名次不停地发生着变化, 直到最后一轮才确定胜负。

2影响因素分析

2.1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造成了本轮内所有公司资产缩水10%, 运单减少10%。 本次试验中在第11轮发生了金融危机, 这对整个的市场影响还是很大的, 首先第11轮的运单减少了10%, 线路的利润相应的也减少, 该轮所有公司的收益也将减少, 并且公司的总资产将缩水10%, 对于总资产拍名靠前的公司来说, 这笔损失是巨大的, 而对于资产较少的公司损失没有那么大, 对于排名靠后的公司来说, 金融危机可能是他们缩小与前面公司差距的一个绝好机会。所以金融危机既是一个灾难, 同时也是一个机会。

2.2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主要是“西部大开发”,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 为刺激西部经济开发, 国家大力支持西部的运输行业, 向西部运输行业发放5%的补贴, 至成都所有的运单将获得国家5%的补贴。其次是“一带一路建设”, 国家提出了振兴丝绸之路的战略, 成都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城市, 将从中获得重大利益, 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 对运输业的直接影响就是运量的增加, 至成都所有的线路运量增加10%。这两个因素出现在了2、4、6、9、11轮, 因为这两个政策性因素的频繁出现, 使得到成都的路线成为了竞争热门的路线, 大家都希望自己有机会获得额外的利润, 政策性因素对参与者选择线路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而市场具有政策导向性。

2.3铁路提速

铁路提速, 铁路运输量增加20%, 公路运输量减少10%。在第13轮发生铁路提速, 由于是在实验末端发生了这个因素, 所以它对整个实验的影响没有想象中的大, 但它依然会影响到参与者们对线路的选择情况。在实验中我们看到人们热衷于竞拍铁路线路, 而公路线路除了几条热门线路外, 都没有那么的抢手, 通常不会在第一轮就拍卖完成。

2.4自然环境影响

自然影响因素有四川地区大降雨;大型台风;疾风暴雨;漫天大雾等多个。在这些自然因素基本上影响到了公路、铁路、航空和海运所有的运输方式, 但比较而言, 公路运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空运, 再然后是海运, 受到影响最小的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铁路线路是大家竞争的焦点, 而公路运输的竞拍者最少。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 自然因素对线路利润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 首先自然因素发生是有概率性, 并且他们的损失是某一天的营业额的全部或部分, 虽然环境因素对最后的利润有影响, 但不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在实验中自然环境影响只需做部分的考虑。

2.5交通事故影响分析

交通事故, 随机某运单发生事故, 赔偿全部货款。一般来说交通运输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 发生交通事故后经营者要对货物进行赔偿, 经营者可以采取购买意外保险的方法来降低自己的损失, 为了方便计算保险费用, 设为每轮每条线路2000。购买保险后, 运输货物的赔款由保险公司承担, 物流公司不损失营业额;但如果没有购买保险, 物流公司将损失该营业额值5倍的赔款。保险费用记入可变成本内。

实验中大多数公司都为自己的线路购买了保险, 以此来降低自己遇到事故时的损失。

本次实验的事故率偏高, 共发生了6次意外事故, 发生的线路也没有规律性, 但7号公司共遭遇了3次事故, 让人颇感意外。所以这提醒了我们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在投资过程中最好不要有侥幸心理。实验过程中共有4家公司发生了意外, 并且发生意外时他们都购买了保险, 将自己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通过数据查看, 笔者发现在这15轮实验中, 有9家公司全程购买了保险, 说明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比较清晰, 且都有良好的防范意识, 这与现实市场中的情况也基本符合。

2.6其他因素

油价调整、优化管理、交通整顿、优化管理和获得融资在实验中能够造成公司收益的变化, 但幅度不大, 且无法在决策分析中体现出来。

3结论

本文通过对实验中的各种因素造成影响的分析, 证实了本实验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真实的运输市场运行过程, 并且能够得出:大规模、地域性自然环境因素与局部地区性自然环境因素;大规模、国家性政策调控因素与局部地区性政策调控因素对运输市场造成影响的大小差异等问题的结论。

摘要:本文探讨了将实验经济方法引入到运输经济学的总体思路与教学体系, 分析了实验设计、实验环境、实验制度、实验结果等四个基本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 阐明了实验教学法在“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关键词:运输经济学,实验经济,运输市场

实验经济学方法 篇2

小组:

家电 D D

成员:

陈渭键

李裕毅

刘金明

赵伟龙

邓星杰

黄铭晨

学校: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

金融工程

班级:8 2018 级 级 C C 班

指导老师:

廖梓岑

实验日期:

2020.9.12--2020.9.20

报告日期:

2020.10.1

目录 一 . 实训简介.................................................................................................................................3 二.

宏观经济分析(以第四年为例)

..........................................................................................4(一)

上经济分析................................................................................................................4(二)

本年经济环境分析............................................................................................................4(三)

本届政府的经济措施........................................................................................................5(四)

本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未达标原因分析....................................................................6(五)

本政策收获及对下的政策建议........................................................................6 三.微观经济决策(以第三年经营为例)

....................................................................................7(一)

政府宏观政策....................................................................................................................7(二)

家电市场需求....................................................................................................................7(三)等产量曲线........................................................................................................................10(四)成本分析............................................................................................................................11(五)资金竞标分析....................................................................................................................13 四..市场结构分析.........................................................................................................................13 五.沙盘总结与反思....................................................................................................................14

一 . 实训简介

本次沙盘模拟实验中,由政府领导提出宏观经济政策,以 CPI、GDP、失业率、个人总收入、财政赤字五点作为经济衡量指标,同时决定本届政府政绩。由钢铁 A、B 公司,汽车 A、B 公司,家电 A、B、C、D 公司 8 家公司在政府带领下进行市场经营,以每年的盈亏状况作为企业经营的衡量标准。条价值 1 亿元的生产线,现金 1.45 亿元,价值 0.1 亿元的 0.2万吨钢材,2 年期应收款 0.5 亿元,2 年期贷款 0.4 亿元(利率 6%),3 年期贷款 0.6 亿(利率 6%),上年预定钢材 0.5 万吨的预付款为 0.35亿元,上年购买现货钢材赊账 0.4 亿元。

二. 宏观经济分析(以第四年为例)

(一)

上经济分析

指标 实际 CPI 增长 4.99% GDP 增长-2.87% 失业率 16.46% 个人总收入增长-12.24%

(二)

本年经济环境分析

由于上年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整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状态;上一由于各公司产能不足,企业招工不足,导致各企业生产不足,GDP 下跌至-2.87%,本年政府要考虑刺激生产,提高GDP;上一政府给出最低工资为 10 万,但各企业降低工资招工,导致摩擦性失业,失业率暴涨至 16.46%,本届政府要考虑降低失业率。

预计可贷资金总量(万元):34439 预计最低消费总金额(万元):89954 家电汽车实际出口额(万元):33427 进口钢铁现货价(万元/万吨):7900 进口钢铁期货价(万元/万吨):7400 汽车销售最高价(万元/辆):17.00 家电销售最高价(万元/台):1.70

进口铁精粉最低报价(万元/万吨):210(三)

本届政府的经济措施

1.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了提高经济增长,本届政府决定维持最低贷款利率为 6%。

2.紧缩的财政政策 上届政府财政赤字较大,本届政府需要控制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即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弥补财政赤字。

政策:取消政府补贴,增值税率上调至 16%,所得税率上调至 25%。

3.增加土地拍卖

考虑到上一 GDP 涨幅为-2.87%,本需要刺激生产提高 GDP,所以本届政府决定拍卖土地 200 亩,较上年增加 200 亩。

4.提高工人最低工资 上一最低工资普遍较低,最低工资达到 11 万元,导致大量企业招工不足,无法开工,劳动力供给曲线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工资越高,招到的劳动力人数越多,所以本届政府决定提高最低工资至 11 万。

6(四)

本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未达标原因分析

指标 预期目标 实际 是否达成 本年实际 CPI 增长 5% 4.97% 是 GDP 增长 5% 12.82% 是 失业率 8% 7.34% 是 个人总收入增长率 7% 9.43% 是 本届政府的预期目标全部达成。

(五)

本政策收获及对下的政策建议

本届政府从总体来说,执政的成果非常好,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我们对下执政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如何稳定 CPI 本 CPI 指数较为稳定,所以下一届政府可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财政支出、提高最低工资来降低商品价格水平和增加个人收入,从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2.如何增加 GDP 本届政府采取稳健型货币政策和紧缩型财政政策,建议下届政府降低利率,刺激企业生产,从而达到增加 GDP 的目的。

3.如何降低失业率 本政府采取了提高最低工资的政策,同时企业提高了工资,所以失业率大幅度下降,所以建议下届政府保持最低工资标准 10 万,采取刺激企业生产的方式,一方面增加 GDP,一方面通过增加生产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

4.如何提高人均总收入 为了降低失业率我们提出保持最低工资标准不变,鼓励企业生产

增加就业,从而增加个人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企业生产,所以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广告费,满足订单需求,同时增加人均总收入。

5.如何避免财政赤字 本政府已经取消政府补贴,增加了增值税率和所得税率,取得了良好效果,所以建议下届政府继续下调政府补贴,增加增值税率和所得税率,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

6.政策建议 建议维持利率为 6%,取消政府补贴,发放土地,增值税率维持为 16%,所得税率下调至 23%,最低工资保持在 10 万不变。

三..微观经济决策(以第三年经营为例)

(一)

政府宏观政策

项目 指标 与上一年对比 政府补贴 8% 上升 8% 增值税率 15% 下降 1% 所得税率 22% 下降 2% 贷款利率 6% 上升 1% 最低工资 10 万元 上升 2 万元 发行货币 否

其他货币政策 无

(二)

家电市场需求

1.价格 — 需求曲线

价格(万元)1.2 1.4 1.6 1.8 2 家电需求(台)

81600 68000 58286 51000 45333 40800

商品的需求数量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等,本次实验中考虑家电价格和消费者偏好对总需求量的影响。

由可以看出:家电价格——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值,表示家电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反向变动,即家电价格越高,总需求量越小。

2.广告费对家电总需求的影响

广告费(万元)

0 1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家 电 总 需 求(P=1.0 万元)

81600 81900 83100 84600 86100 87600 89100

由图可以看出,家电厂商广告费投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正,表明广告费投入与总需求是正方向变动关系,广告投入越多,总需求越多。

3.政府补贴对总需求的影响 政府补贴 0 1% 5% 10% 15% 20% 25% 家电总需求(台)(P=1.0 万元)

81600 82424 85895 90667 96000 102000 108800

政府补贴——市场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正,表明政府补贴与总需求正方向变动。即政府补贴越多,市场需求越大。

本届政府补贴率为 8%,上涨了 8%,由上表可计算出家电市场总需求大概会上涨 8000 台,对企业生产是有利的。

4.公司决策:

产品报价 1.6 万,投入广告费 600 万。

5.竞标结果:

获得订单 14000 台。

(三)等产量曲线1、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

劳动力(人)

170 220 280 330 410 家电单线产量(台)

6000 8000 10000 12000 13000 14000

因为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条生产线上投入的劳动力并非越多越好。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最大,即 AP=MP 时,11 此时 L=161。当 MP=0 时,总产量最大,此时 L=438.根据生产理论,劳动力投入合理范围为【161,438】。

2.技术改革

在第二年末时,为了提高企业生产力,公司投入 1500 万元将一条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即 270 人即可达到 410 人的产量。

(四)成本分析

产品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本次实训中,固定成本为利息、管理费用、土地租金等,可变成本由人工费用、原材料费用、增值税组成。为了增加利润,我们要控制成本,固定成本是不变的,而我们要增加生产,本增值税率较低,因此我们不考虑增值税,主要考虑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1.劳动力 (1)劳动力供给曲线 工资(万元)7 9 11 13 15 17 劳动力供给(人)

1225 1340 1760 2220 2680 3120 3530

由劳动力供给曲线可见,在一定范围内,劳动力工资与劳动力供给量同方向变动,工资越高,劳动力供给越多。所以公司计划工资为11 万。

(2 2)劳动力投入与加班费权衡

我公司获得 14000 台家电的订单,但是我们仅有一条生产线,且单条生产线最佳产量为投入劳动力 410 人生产 16000 台,所以我们需要分析劳动力投入数量与加班费的比例,找到最佳投入量。

产量:14000 台

方案一 方案二 劳动力(人)

250 270 工资(万元)13 加班费(最高 40%)

20% 0 所需费用(万元)

3300 3510 经过计算我们发现有以上两种方案,为了节约成本,最终我们选择方案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和更加容易招工,我们应选择方案二,这是我们决策上的一个失误。

(3 3)公司决策:

工资 11 万,招工 250 人,支付加班费 20%。

(4 4)竞标结果 :

以 11 万工资招到工人 150 人。

13(5 5)决策失误分析:

因在工资竞价中错误估计,导致工人招不满,订单无法完成,公司需缴纳罚款。

3.原材料

我公司生产 14000 台家电,需要钢材 1.4 万吨,现有存货 0.7 万吨钢材,1000 台家电,需购买 0.3 万吨钢材,市场价格为 6800 万/万吨,1000 件家电,市场价格为 1.6 万元/件,所需资金为 3640 万。

(五)资金竞标分析1、政府利率及公司贷款上限:

本年政府拟定利率 6%,本公司本年贷款上限 15200 万元; 2 2、公司计划资金需求量:

20790 万(计划投入广告费 600 万元+工资 1650 万+计划现金购买钢材 1 万吨*6800 万/万吨+计划现金购买1000 件家电*1.6 万/件+利息 1500 万+政府管理费 2000 万+到期还款万 6000 万+罚款 640 万)现有资金 20100 万元。3、公司决策:

贷款额 10000 万元,拟定利率 8%。4、竞标结果:

我公司以 8%利率获得贷款 10000 万元。5、决策失误分析:

在决策时,由于对公司资金需求和供给的错误估计,我们选择贷款 10000 万,这会增加我们的负债。

四..市场结构分析

1.垄断(资源垄断)

形成背景:在第三年的原材料竞标中,钢铁 B 出现决策失误,最后导致钢铁 A 拿到了所有原材料,钢铁 B 无法进行生产,于是致使第三年的市场结构从寡头变成了钢铁 A 垄断。第三年时,钢铁 A 公司形

成了资源垄断,即提供了国内所有原材料。

对市场影响:只要钢铁 A 定价低于进口价,所有厂商都会到钢铁A 购买现货,致使所有厂商都得以高价从钢铁 A 购买原材料。

五.沙盘总结与反思

在此次的沙盘活动中, 我们的每一次决策都经过了认真的思考, 也结合了当时的环境,当然我们还是会有失误,但经过对每一次失误的总结我们都得到了提高。在此次活动中我们还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也会有争吵,但还好,每一次的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行动着。

实验经济学方法 篇3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行业分析能力    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为理解及研究现实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方法,在大学经管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日益提升。但是该课程理论性强、模型多、难度大,对现实产业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学生缺乏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尤其掌握基本的行业分析工具,提升教学教果,是笔者实施教学改革的初衷。

一、《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分两部分:一为产业组织理论,一为产业结构理论。前者研究某一产业或行业内企业间的关系,注重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及市场绩效;后者则关注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发展、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与布局,重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目的有别,课程内容很难整合,不同高校在教学安排时对二者的侧重也不相同。

在面对课程理论性强、模型多、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上,众多高校做了大量教学创新,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方面,注重联系地区产业发展实际讲授课程。其中较著名的有浙江财经学院王俊豪教授主讲的《产业经济学》国家精品课程,以丰富的案例、完善的习题库、师生网上互动带动教学。案例讨论在知识理解、思维训练上有良好效果,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且应注意案例题材的选取,避免空泛;另外,需控制学生人数,若学生人数多,讨论效果就不理想。

也有高校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尤其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强调《产业经济学》实验室建设,以“解决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带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学教研”为一体的教学改革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但它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产业经济理论基础。对《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进行系统学习,且具备运用Eviews、Spss等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其目标定位是,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产业经济有关领域的政策研究与管理工作,及在经济研究机构、学校和大型企业从事有关教学、科研和经济管理工作。显然此种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二、以“行业分析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通过上述对众多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改方式的梳理,发现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缺乏控制学生人数等方面的实施条件,另外对学生难以形成强制,学生缺乏学习驱动力;而“学教研”一体的实验教学又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笔者所主持的教改课题,则注重学生自我驱动与行业分析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增添了行业分析实验,并以其链接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板块,一方面可通过实验带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指导学生使用基本的行业分析工具,训练其收集、处理、分析行业数据的能力。尤其是行业分析技能有较广的应用领域,面向企业,尤其大中型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咨询公司或第三方研究机构的产品和市场分析。

添加行业分析实验的产经课程在我国高校中虽不多见,但是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在职研究生“行业分析与产业投资”的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能为本课程改革所借鉴。另外,大量的行业研报资料也为实验指导提供分析框架和参考资料。

三、基于行业分析能力培养的《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下面将介绍我们在产经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从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式、课程资料建设、课程考核方式三方面展开叙述。

(一)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式

课程由理论讲授与实验指导两部分组成。讲授内容分三个板块: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考虑到课程目标,略去了产业关联内容,产业政策部分分别放入每个板块的末尾,并不专辟一章讲授。理论教学要求联系产业发展实际对知识点做阐释,并辅以案例。行业分析实验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共设六个实验项目,每一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衔接。课程共54学时,理论讲授36学时,实验指导18学时,具体分配见表1。

表1  《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验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章) 讲课

学时 后接实验 实验

学时

第一章  导论 2

产业发展

第一篇 第二章  产业发展历程 1 实验一:行业概况 3

第三章  产业生命周期 3

第四章  产业扩张 3

第五章  产业转移 3 实验二:行业周期性与行业生命周期 3

第二十章  产业发展政策 0.5

产业结构

第二篇 第六章  产业群与产业体系 1 实验三:产业链 3

第七章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3

第八章  制造业结构演变规律 3

第九章  服务业结构分析 1

第十章  产业结构的规划 1

第二十一章 产业结构政策 1 实验四:行业外部影响与需求预测 3

产业组织

第三篇 第十五章  产业组织的理论发展 1

第十七章  市场结构 4 实验五:行业市场结构与竞争格局 3

第十八章  厂商行为 4

第十九章  市场绩效 3

第二十二章 产业组织政策 0.5

复习 1 实验六:行业发展前景 3

合   计 36 18

注:教学内容参考芮明杰主编《产业经济学》教材框架3

行业分析实验分六个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取目标行业,分阶段完成实验项目,最后形成总报告。实验操作前,指导教师布置实验内容,示范操作方法,讲解分析工具,发放实验指导书,之后对小组分别指导。

(二)课程资料建设

1.理论讲授支撑

理论讲授以多媒体方式辅助教学,必备课件,编写教学大纲、教案、讲义,涵盖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三部分内容;教材选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芮明杰等人主编的《产业经济学》一书,授课顺序大体与教材内容一致;编制案例集,丰富教学参考书等教学辅助资料。

2.实验支撑

实验需实验室、实验软件、行业数据库三者支撑。实验室保障每位学生一台电脑,网络畅通,教师能通过电脑对全班进行实验演示;实验过程要求配备基本办公软件,图表主要通过Excel制作,最后的行业报告可以PDF格式完成。行业数据来源主要有:统计局公布数据、cnki行业年鉴、学校购买的其他行业年鉴,行业数据库的完善与更新是实验课程的关键。最后,每个实验小组配备《行业分析实验指导书》,包含实验大纲、实验授课计划、实验操作指导与行业分析报告模板。

(三)考核方式

课程最终成绩以平时成绩、行业分析报告及期末考试三者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行业分析报告》以2—5人小组的形式完成,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教学与实验的衔接

教学内容分版块,实验项目分阶段,虽然根据内容一致性,二者按顺序衔接(见表1),但是很难使实验完全遵从理论教学内容,尤其是部分分析工具的指导,理论课程是不会涉及的。那么教师只有在大的框架下,注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选择,以及与实验内容、分析工具的对应。另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产业现实发展的衔接,注意以案例分析带动教学,注意学生思维的拓展及触发其对行业运行的关注。

(二)实验效果方面

1.实验人数的控制

实验以2—5人为一组进行,80人的班级一般可分为20多个小组,指导教师与小组数不成比例,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保障实验效果就很困难,指导教师批改各阶段实验报告的任务量也较大。

2.实验课时有限

实验课6个项目,共21学时,分6次课,每次课3学时。相对于实验内容,实验课时不足,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实验内容,教师以检查阶段性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

3.行业分析能力的训练非一朝一夕

最后的实验项目是行业前景预测,需要在前面五个实验的基础上综合判断得出,这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过程中虽有教师提供指导,但在师生比悬殊的情况下某些小组将难以顾及,实验效果受影响。另外,实验小组选取目标行业时,教师主要是对行业数据是否充足进行把关。一旦目标行业选定,就需要从多种途径搜集行业资料,而本实验主要依靠现有数据进行,缺乏实践调研与长期观察,实践认知少,分析结果难免偏颇。

4.数据库的更新与完善

充足、及时的行业数据是实验的保障,资金受限的情况下,所能研究的行业有限;兼之细小行业数据难求,学生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业务范围划分大的行业,分析时难免因行业定义太大无从把控,尤其是在行业预测时将面临困难。

【参考文献】

[1] 王定祥,冉光和,李伶俐.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融[J].重庆社会科学,2007(08).

[2] 杨美丽.基于市场经济实践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

实验经济学方法 篇4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 实验室中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经济学的情况则大不相同, 传统的经济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先验性的社会科学, 而不是理论与观测相互影响的观测科学。这是因为经济学是一门复杂性的学科, 这一复杂性既来自于复杂的外在环境, 更主要来自于人的因素。人们似乎很难在实验室中建立可重复的经济环境, 所以人们一直普遍认为实验室中的实验研究只能用于“硬科学”, 而不能用于经济学。直到19世纪80年代, 经济学才将试验的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目前实验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 被列入《经济学文献杂志》的分类体系中。

2 文献综述及实验经济学的发展

实验经济学是在受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 分析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经济学家在挑选的受试对象的参与下, 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 并给以一定的物质报酬, 以仿真的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室环境, 不断改变实验参数, 对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加工, 用以检验已经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 或者发现新的理论及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分析。

实验经济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738年波努利提出的“圣彼得堡悖论”, 但是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实验可以在经济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则是200多年后的事了。1948年, 著名经济学家张伯伦在哈佛大学创造了第一个课堂市场实验, 用以验证市场的不完全性。张伯伦的学生史密斯很受启发, 开始深入研究经济学的试验方法。他用试验方法检验价格理论, 提出经济学领域的“风洞试验”, 并具体提出了实验设计的五项原则, 首次把实验经济学引入到教学中, 为实验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20世纪30-50年代) , 是实验经济学的早期研究。主要包括Thurstone (1931) 、Mosteller和Nogee (1951) 以及Allais (1953) 等对个体决策的实验研究, Nash (1950) 、Dresher和Flood (1952) 以及Schelling (1957) 等对博弈假设的实验研究, Chamberlin (1948) 、Siegel和Fouraker (1960) 等对市场组织的实验研究。这一时期的实验研究缺乏思想上的指导, 对实验的结果持怀疑态度。

第二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 是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成熟时期。除了上述所说的人外, Charles Plot和Michael Levine (1978) 的工作揭示了议程对选择机制结果的影响。把实验方法扩展到公共选择和政治经济学领域。在Charles Plot和Vernon Smith的努力下, 实验经济学建立了初步的理论体系, 在方法论上也有了根本性的突破。

第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 是实验经济学框架大体形成的时期。行为理论的成熟、合理的预期理论和计算机的应用为实验的进行创造了有力条件, 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1998年, 专门刊登实验经济学论文的期刊 (Experimental Econmics) 创刊, 标志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2年弗农·史密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使实验经济学正式迈入主流经济学的行列。

3 经济学的实验方法与应用

3.1 经济学的实验方法

3.1.1 实验设计

经济学理论的实验不可能完全复制出现实经济的运行过程, 因此经济学家一般通过演化模拟分析和方针技巧来构造出与实际环境相似的实验室环境, 让实验者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出反应。在实验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 确定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 确定实验条件的基本要素;

(3) 选择和确定作为处理变量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的干扰因素;

(4) 为被实验者准备“实验说明”;

(5) 进行测试性实验;

(6) 根据测试性实验改进或者简化“实验说明”以及实验条件。

3.1.2 比较和评估分析

首先, 将“效率”作为比较标准。普洛特和史密斯将效率定义为被试的报酬总和与最大可能报酬的比率, 并把它作为比较分析互相竞争理论的依据, 探讨对理论模型标准的改进。

其次, 采用独立自动变量。在实验中要独立的变动每个自变量, 获得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准确数据, 并进行数据分析。

最后, 评估结论建立在概率分布的基础上。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始终处于理性状态, 非理性会使人的行为无法预期, 因此经济理论的实验数据一般呈概率分布状态, 评估出的结论是用结论与其概率密度的乘积来表示。

3.1.3 运用行为和心理分析来解释实验结果

经济实验是以社会中的人作为被实验者, 而并非假设中的“理性人”, 所研究是理性与非理性行为的统一。因此, 要借助行为与心理分析的方法, 通过运用展望理论、心里间隔理论等行为心理理论, 来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非理性现象。

3.2 实验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实验在经济学中主要有三种用途: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寻求新信息和新思想以及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3.2.1 理论验证和评价

对各种经济理论进行实验检验, 是实验经济学最为重要的作用。当对某个问题只存在一种理论时, 可以通过实验找出解释这个理论的条件, 并检验理论的效力,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存在偏差, 并且这种偏差大到无法用随机或简单误差来解释, 则这个理论就应该受到怀疑;当对某个问题存在多种理论时, 通过设计一个能使不同模型得出不同预期结果的实验, 可以比较和评价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

3.2.2 寻求新信息与新思想

实验经济学已在实验中引入原有理论忽略的因素, 探索并发现新的理论。推进一个理论向前进步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设计实验, 构想需要探索的实验情景, 然后观察到底会发生什么, 以此来搞清楚前进的方向。

3.2.3 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在经济学中, 存在一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仅仅从理论上思考是不够的, 而设计一个恰当的实验可以为问题的实际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例如, 在政策推行之前, 通过实验来检验政策可能带来的效果, 能够明显的降低政策的试错成本, 为政策的真正推行提供决策依据。

4 实验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实验经济学在我国起步较晚。1994年, 汪丁丁教授发表的“实验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建设”一文是我国最早介绍实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文章。蔡志明 (1997) 、余剑梅 (1999) 、高宏祯 (2003) 等也对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和研究领域作了系统介绍, 并阐述了其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和应用, 介绍了实验经济学中的“最后通牒博弈”、“双向拍卖市场”等模型。

除了对实验经济学的总体介绍外, 我国学者也逐步借鉴国外已有的实验研究成果, 进行模仿性质的实验研究。孙志明、黄民翔和迟峰 (2004) 设计了电力竞价实验, 考察了按系统边际价格结算和按报价价格结算两种模式对市场电价水平的影响。金雪军、杨晓兰 (2004) 构造了一个信息完全对称的实验室证券市场, 利用来自中国的实验数据对理性预期理论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

其实, 我国的每项改革方案的出台和经济政策的实施几乎都需要“实验”, 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特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等。以我国二十多年来的金融市场改革为例, 金融领域的改革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 循序渐进, 遵循着“试点——推广”的思路进行, 不断地试错、完善, 这本身就是一种实验的思想。中国金融改革按阶段一步步向前发展, 每阶段的改革之前都要对前阶段改革实验的利弊进行总结, 来指导下一阶段改革的方向和力度。

当然, 中国的经济实验与实验经济学的经济实验还是有一些区别。中国的经济实验一般是首先放在某个地区或单位来进行, 即在综合的、在真实环境中实施的尝试, 一般周期比较长, 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弹性大。而实验经济学的实验则是放在实验室的仿真的环境下, 可以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可以说实验经济学的经济实验是一种小试, 而中国的经济实验是一种中试乃至大试。

5 实验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5.1 实验经济学可以为我国的经济改革提供有效的指导。

实验经济学中“风洞”方法的应用可以说是最具有应用价值的方面, 即在某项经济改革实施前可以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操作。例如在决定是否放开电力市场, 是否对公共部门实施私有化、民航机票价格改革等问题上进行实验。中国目前正处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中, 实验经济学的出现为我国经济改革模式的制定提供了先导性平台。目前中国的经济试点具有地区性, 容易受到当地风俗习惯、政策、经济基础的影响, 在向其他地区的推广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应该寻找更好、适用性更广、成本更低的试点方式。

与我国传统的试点改革相比, 实验模拟具有成本小、准确度搞、适用面广等优点, 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中重复进行, 以此找到规律性的问题。通过实验, 可以找到许多规律性的内容和人们行为的共性特征, 将其运用到政策的制定中去, 从而避免地区改革试点中适应性不广的问题。

5.2 实验经济学在我国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史密斯认为, 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它将无数个人利己的综合作用反映在一个参数中。以我国股票市场为例, 很多经济学家都对股市进行了研究, 但效果不大。因为股市中的每个人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是理性的, 容易出现金融泡沫现象。原来传统的研究并没有对股市中的个性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实验经济学能够使我们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观察个体的决策行为, 对证券交易制度的有效构建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5.3 实验经济学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将会起到重大作用

虽然实验经济学传到中国的时间并不长, 没有多少人了解它, 但已引起了中国足够的重视。1994年, 中国人民大学陈禹教授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经济科学实验室。目前, 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大学的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实验室, 旨在将实验经济学方法引入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中。相信随着实验经济学知识的普及和有关政府部门的扶持, 实验经济学将会成为我国大学里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可以改变目前国内纯粹地钻研经济学理论的现状。

6 结语

与传统经济学相比, 实验经济学不仅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构建了连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桥梁, 同时也使得经济学的研究更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随着实验经济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及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到实验经济学的研究中来, 实验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必将越来越广, 为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弗农.史密斯, 李建标等译.实验经济学论文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2]Smith, Vernon L.An Experi 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111-137.

[3]Chamberlin, Edward H.An Experi mental I mperfect Marke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48.

[4]杨华.实验经济学的起源及最新发展动态[J].中国市场, 2006, (32) .

[5]金雪军, 杨晓兰.实验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31) .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究 篇5

一、实验教学的几种模式

1.沙盘模拟类实验

沙盘模拟实验教学是围绕着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过程而设计的,它浓缩了企业各个管理职能环节的决策过程,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内容。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分为几个经营周期进行,在每一个经营周期结束后,学生对企业决策所产生的业绩进行盘点与总结,反思决策的成败,解析战略得失,梳理管理思路,通过多次调整与改进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和能力。

在沙盘模拟实验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根据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作出投入—转换—产出等决策。为了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学生不仅需要整合相关理论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且相互间还要展开深入的研讨辩论,直至达成共识。不同学生组成的模拟企业之间始终处于竞争的态势,虽然面对的是相同的市场信息和平等的机会,但由于决策差异,最终会导致不同的经营效果。通过竞争比较,学生们在分享成功的同时,也看到了与其他团队之间的差距,获得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层次的领会与感悟。此外,学生们从中还可以切身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整合知识的重要性。

2.软件模拟类实验

软件模拟实验教学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将实际业务单位的微观经济管理活动移植转换成专门用于实验教学的软件,通过让学生亲身操作教学软件,熟悉和掌握实际业务规范及业务流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软件模拟实验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硬件平台,利用经管类教学版软件脱胎于其实际业务版的优势,可以在模拟过程中经历经济管理的全部业务流程,了解和弄清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所带来的风险。学生在进行模拟活动时根据教学安排扮演不同角色,通过计算机可进入不同的界面,深入到经济和管理部门的幕后,切实感受经济管理类业务的常规做法及各业务职能相互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操作模拟软件,能真正体验现代化、信息化的经济管理活动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规范。由于软件模拟教学平台通常是以目前国内各行业实际业务系统为参照,因此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经济管理活动的实际,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控制安排下逐步实现训练的目标要求,从中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正因为有如此优势,软件模拟实验已经成为国内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最主要的实验教学模式。

3.手工操作类实验

手工操作类实验教学是根据经济管理工作岗位的实际,将一些需要手工完成的任务作为实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培养训练的一种实验教学模式。这类课程的组织一般是分成几个训练单元或项目,由教师组织学生按照实际经济管理业务的规范和要求,通过由简到繁地反复训练,使学生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的目的。这将有助于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迅速上手,更好地发挥作用。

手工操作类实验大体上分为两大内容:一是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科系或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会计业务、银行业务、税务征管工作等,都有着大量的手工作业的要求和内容;二是与个人工作效率相关的、更具广泛性的内容,比如经济管理信息化和办公条件自动化的环境,都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有效地发挥各种先进设备的效用。

因为手工操作模式简便易行,而且都是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可能会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提高迅速上手的能力。目前,北京工商大学就开设了包括会计做账、办公自动化、银行柜台业务、纳税与税收征管等手工操作训练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训练的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表现出色,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4.经济管理信息处理类实验

经济管理信息处理类实验是让学生利用一定的工具或手段,对来源不同的经济管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整理和分析,经过思考而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据此作出正确决策的一种实验教学模式。在这类实验课上,经济管理信息一般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教师提供的经过精心组织编辑的案例、数据、图表等;二是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等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源。学生通过具体化、对象化的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和探索、思考的磨炼,从中体会经济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运行要求,从而深化对经济管理理论的认识,最终达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业务中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政府部门等组织所积累和需要处理的数据日益增多,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只掌握理论知识和一般动手能力显然还不够,还要具备处理大量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及决策的能力。如金融业中对银行信贷的风险评级、证券期货等的投资分析、营销研究中对目标市场的定位和细分等。只有经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才能从这些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对信息和技术图形等的分析,对经济技术指标的未来趋势进行研判,最后作出决策。因此,信息处理实验教学并非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其更为深刻的内涵是通过实验,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

5.现场仿真类实验

现场仿真类实验是一种在真情实景式的环境中,让学生根据实际业务要求,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互动式训练模式,它使学生熟悉相关业务之间是如何展开的。现场仿真类实验强调从形式上营造一种贴近现实的实习氛围,也就是说要根据经济管理活动的实际来进行现场环境的布置。由于现场模拟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再现经济管理的实际,因此,它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容易使学生心理上形成认同感,同时,在行为方面也容易很快进入角色,这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适应性对于学生从实习场所向真正的工作现场过渡是大有裨益的。

二、几类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势、局限性及适用性

上述各类实验教学模式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局限性和适用性。沙盘模拟实验的最大优势是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互动性、综合性和竞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但不能使学生深入到具体业务的细节,整个实验的理论深度还略显不足。软件模拟类实验的最大优势是实验的规范性、真实性和可控性,实验训练过程中不仅可随时输入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教师还可对学生的实验进度、成绩等实施管理或监控,但学生缺乏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作,实验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规范,考虑实际业务的复杂性不够,难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类课程更适用于培养学生掌握具体业务或业务流程的能力。手工操作类实验的最大优势是以动手干为主、以讲为辅,少说多练,强调实用,侧重训练内容的真实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局限性则是理论的支持相对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因此,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业务技能。经济管理信息处理类实验的优势是实战性、综合性和探究性极强,但学生不能深入具体业务和流程,不能体验团队合作精神,只是侧重对信息的处理,因此,此类实验更适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通过信息处理进行决策的能力。现场仿真类实验最大优势是仿真性、互动性和跨专业性相结合,局限性则是对业务活动的具体细节深入不够,理论知识的支持跨度较大,因此,此类实验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广泛业务流程间联系的能力和处理日常经济管理业务的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实验教学模式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各自又存在局限性,仅依赖其中某一类实验教学模式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只有结合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实验教学模式,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决策优化能力以及适应岗位能力的目标的要求。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实验经济学方法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方法,经济学,风险偏好

一、引言

经济学是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学习并掌握经济学原理对于学生认识现实世界和解释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由于经济学理论较为客观抽象, 其内涵难以被学生深刻理解, 如何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经济学原理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经济学被视为建立在演绎和推理方法基础之上的思辨性哲学, 而不是在可控实验室中进行检测的实验性科学, 导致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提升。1962年,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发表了开创性论文“竞争性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 之后致力于实验经济学领域的探索, 建立了用于经验经济分析尤其是可变换市场机制的实验室测试方法, 并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经济分析中。2002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弗农·史密斯, 标志着实验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已步入主流经济学的舞台。从课程讲授角度来说, 实验经济学的出现为经济学的教学开拓了新的模式, 是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思考周围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般地, 实验经济学是在挑选的受试对象参与下, 按照一定规则以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实验室环境, 不断改变实验参数, 对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加工, 用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发现新的理论、或者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分析, 所做的实验具有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基于实验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经济学的探索和研究中来, 在深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事实上, 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很多美国大学早已将经济学实验列为经济学本科教学内容, 以参与式的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授课式教学的补充。在我国,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先后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方法开始付诸实践。尽管实验教学方法逐步应用于经济学课堂, 但详细阐述一项经济学实验过程的文献较少。本文将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风险偏好”实验为例, 对此项经济学实验的目的、设计和结果讨论加以分析, 为实验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一个借鉴。

二、“风险偏好”实验的目的

按照消费者行为理论, 人们在面对风险进行投资决策时, 不同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是存在差异的。根据投资主体对待风险的偏好态度, 将其分为风险回避者、风险追求者和风险中立者。如果面临确定收入和具有相同期望值的风险性收入两种选择, 风险规避者更偏好确定性收入; 对于风险中立者来说, 二者是无差异的;而在风险偏好者看来, 即使风险性收入的期望值小于确定性收入, 也可能会选择风险性收入。传统经济学教科书假定, 多数理性经济人属于风险规避者,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行为经济学摒弃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 认为不同类型的主体对待风险的态度是有差别的, 而且处于不同的环境下, 风险偏好可能会发生逆转。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投资问题, 最为典型的就是股票买卖。当股市存在大量机会时, 有些人愿意冒风险大胆投入, 有些人则会相对保守;同样, 当股市大幅下跌时, 有些人会果断止损, 而有些人则会继续持有等待机会。上面列举的不同选择, 都源自人们对风险的不同偏好。了解一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 将有助于认识和解释个体行为决策的原因。而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方法分析风险偏好, 一方面能够帮助同学理解现实投资决策中出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 另一方面通过实验过程的参与让同学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风险偏好类型, 从而激发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风险偏好实验的根本目的在于验证以下三个观点: 第一, 尽管大多数人都是风险规避的,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人们却会做出风险偏好的选择;第二, 对风险持同一态度的主体间 ( 例如, 均属于风险厌恶者) 也存在差异, 即风险偏好和厌恶的程度各不相同; 第三, 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他人的选择会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 使其风险偏好程度发生变化。

三、“风险偏好”实验的设计

“风险偏好”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热身实验和分组实验。通过热身实验, 检验观点一, 即不同条件下风险偏好不同; 分组实验证明观点二和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选择模拟股票交易市场的经济实验室, 以便将学生们带入情境, 让他们真正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实验。各小组成员视情况进行人员分工, 主要角色有决策者和记录员。

( 一) 热身实验

假定参与实验的班级共33人, 在将同学们进行分组之前, 为调动全员参与的气氛, 由老师作为主持者, 同时挑选5名学生辅助老师充当记录员的角色, 首先集体进行一个热身实验: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假定参与实验者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投资人, 现在需要对一个项目做出投资决策, 我们已经知道选择该项目可能有两种结果: A. 你一定能赚10000元; B. 你有80%可能赚20000元, 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在此种假设条件下, 实验者会作出什么选择呢? 选择A、B的同学分别举手, 尽量使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 不允许弃权, 统计人员按选项分别统计人数并记录。

如果参与人身份不改变, 投资项目也不改变, 但是学生们要被告知结果发生改变, 投资项目的两个可能分别为:A. 你一定会赔10000元; B. 你有80% 可能赔20000元, 20% 可能不赔钱。

同样, 让每个参与实验者做出自己的选择, 统计人员进行结果统计并做好记录。经过统计分析之后, 老师大致可以判断出学生风险偏好的倾向。具体地, 第一个实验中选择A的同时偏好确定性盈利, 选择B的同学则偏好不确定性盈利, 实验结果可能是多数参与者选择A, 说明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 往往是小心翼翼、厌恶风险的, 害怕自己失去已有的利润。第二个实验中, 选择A意味着偏好确定性亏损, 选择B则代表偏好不确定性亏损, 实验结果可能是只有少数人愿意接受确定性损失, 大部分人愿意选择风险性较大的B。也就是说, 处于亏损状态时, 多数人会极不甘心, 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赌一把, 以追求更小的损失。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 可以完成后面分组实验中的成员分组问题。在两次选择中, 能够根据结果区分出三类行为个体: ( 1) 都选择A; ( 2) 都选择B; ( 3) 一题选A一题选B。根据结果, 三类人群分别代表着风险规避、风险偏好和风险中性。将每一类同学进行大致的平均分配, 进入到分组实验的三个小组中, 保证每个小组中有11人。分组的原则是: 每个小组中都存在不同风险偏好类型的学生, 差异越明显越好, 以便于进行对比实验。

经过简单的热身实验后, 同学们对“风险偏好”实验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会大大提高。进一步开始进行分组实验, 33个同学均分为3个小组, 每组11人, 指定1人为记录员, 其他10人为实验决策的行为主体。三个小组分别位于教室的三个方向, 中间为老师统一组织实验的进行。在每进行一个小组实验时, 参与的同学除了做出决策外还要进行相关的记录, 这里的记录并不是像记录员一样记录每个决策者的决策行为, 而是记录自己做出决策行为时的内心变化, 以及对其他决策者决策时的内心反应。实验参与者的记录作为实验课的笔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笔记, 因为融入了更多的自身对于风险偏好的认识和理解。在每一组实验结束后, 还要设置针对实验的提问、讨论与讲解环节, 期间多鼓励学生发言提出问题, 与普通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同, 基于实验过程的参与式教学将会给学生们自身带来更多的体验, 无论是对实验的各个环节, 还是对风险偏好理论, 都会有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 二) 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将对三个小组成员分别进行两组实验: 同时决策和有序决策。同时决策的实验中, 每位参与者都被分给10000股现价为7元的A股票, 其中5000股以6.5元买入, 另外的5000股以6.8元买入。有序决策的实验中, 给每个同学分配现价为10.5元的10000股B股票, 5000股以10.1元买入, 5000股以10.6元买入。为了保证学生对所持有股票的真实感和可控制感, 每人发十张卡片, 每张卡片代表1000股, 同时记录着买入价。

准备工作就绪后, 分组实验开始进行。老师给出五次价格, 一定要保证每次出价的秘密性, 除老师之外的任何学生都不知道具体价格。每次出价后, 学生自行决定是否要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卖出和具体成交量, 且规定只允许卖股票而不允许再次买股票。在同时决策阶段, 每个参与者同时给出自己的决策, 即在老师宣布股票价格后马上拿出相应数目的卡片做交易, 记录员做相应的记录;在有序决策阶段, 每位参与者按照座位顺序依次做出决定, 要保证每个参与者掌握之前所有决策者的决定, 以此来考察对风险偏好态度会不会受到不同行为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表1分别给出了同时决策和有序决策的实验记录卡片: 同时决策阶段, 老师给出的五次价格分别为7.2元、7.5元、6.8元、6.5元、6元;有序决策阶段, 五次出价分别为11、11.5、10.6、10.1、9。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是在进行两次实验, 所以两阶段的买入价和卖出价完全不同。但实际上, 两阶段实验的价格走势是一致的, 都为先上升后下降, 这样有利于将两阶段情况进行对比, 考察有序决策情况下, 参与者受到其他同学影响, 是如何改变自身卖出决定和成交量的。

四、“风险偏好”实验的结果及讨论

在两组实验的过程中, 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地参与热情, 认真地按照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保证了此次实验的质量和结论可靠性。下面, 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 一) 热身实验

通过热身实验, 我们发现:面对确定性收益和风险性收益, 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确定性盈利, 与行为经济学中前景理论的“确定效应”相符; 而在面对确定性损失和“赌一把”之间, 大多数同学偏向于“赌一把”, 即前景理论中的“反射效应”。很显然, 传统经济学教科书所描述的“理性人假设”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成立的。

我们还发现, 一些在热身实验的第一个环节中表现出对风险偏好, 即选择获益更多的不确定性收益的个体, 第二个实验却选择了确定性损失选项, 并不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去赔更多的钱; 同时, 部分在第一个环节表现出风险厌恶的个体, 在第二个环节做出了风险偏好的选择。

显然, 热身实验证实了观点一, 即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并不是固定的, 虽然多数人是风险规避者,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人们反而会追逐风险。

( 二) 分组实验

先考虑同时决策阶段。第一次老师给出的价格7.2元高于买入价, 不同的行为主体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策: 一部分同学选择抛售全部股票或是部分股票, 属于“见好就收”的偏风险规避者; 另一部分同学可能预期股价还会上涨, 所以继续持仓, 这些同学具有一定的风险偏好倾向。当老师第二次给出了更高的报价后, 仍保持满仓的同学明显减少, 大部分参与者选择抛售一部分或是全部股票, 说明多数人偏向于“确定性收入”。后三次股票报价逐渐降低, 当第三次出价6. 8元时, 仍然持仓的同学抛售的股票数目很少, 他们认为这只是短期震荡, 股价还会上扬。但是, 当第四次报价进一步下滑, 甚至低于买入价时, 一些参与者大量抛售股票以“止损”。当第五次给出的价格只有6元时, 仍然选择持仓的决策者很少, 这部分同学的风险偏好倾向最为强烈。

再分析有序决策阶段的情形。在有序决策的实验中, 出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 顺序排在后面的参与者发现前面的同学在股价为11.5元时做出清仓决策后, 对自己的股票是否还要大量持有产生了明显的迟疑, 甚至会向先决策同学询问缘由, 进而可能会改变最初的决定。还有的一部分同学发现后决策者大部分做出和自己不同的选择后, 会影响到下一轮决策。与同时决策相比, 有序决策条件下同学们的股票持有决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而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掌握了其他参与者的持有信息导致的。

经过分组实验的同时决策, 能够验证观点二, 即对风险持同一态度的主体之间其程度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有些同学风险偏好程度较强, 有些则较弱。而有序决策实验恰恰证实了观点三, 即周围的环境会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 使其风险偏好程度发生改变。

五、结论与建议

一直以来,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限制, 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 这种状况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本文以经济学的风险偏好原理为例, 通过实验目的、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的阐述, 探究了实验教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过程。在实验准备和进行中, 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了实验规则, 能够严肃认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 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 愿意作为行为个体亲自在实验中发现和检验经济学原理, 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理论知识。从信息反馈来看, 参与式的实验型教学模式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经济学的魅力和学习经济学的乐趣, 在更加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 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经济学的研究热情, 取得了远比传统课堂传授式教学更好的效果。

尽管目前一些国内高校开始意识到实验经济学的重要性, 并且已经尝试建立不同类型的经济学实验室, 但是如何在经济学课程中深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尚需进一步探讨和实践。一方面, 众多高校应该不断加强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 保障完备的教学实验设施, 完善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开发和实施工作;另一方面, 不能让经济学实验教学仅仅流于形式, 切实以学生的需求为本, 紧跟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前沿内容, 将最先进的实验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Smith V L.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 70 (3) :111-137.

[2]Smith V L.Microeconomic systems a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 72 (5) :923-955.

[3]罗伯特·S·平狄克, 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 (第7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高鸿桢.实验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5]西奥多.C.伯格斯特龙, 约翰.H.米勒.微观经济学实验 (第二版)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实验经济学方法 篇7

1 研究背景

Lusk[6]在3 个美国城市和两个英国城市分别做了经济学实验, 使用实验数据研究政府的监管政策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得出结论: 美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宽松的监管政策 ( 自愿标识) 受到美国消费者的欢迎, 能够使美国消费者的福利最大化; 英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严厉的监管政策 ( 强制标识) 得到英国消费者的肯定, 使得英国消费者的福利最大化。Jaeger[7]也认为由于美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接受程度较高, 因此, 对转基因食品宽松的监管政策有利于提高美国消费者的福利。那么, 究竟什么样的转基因食品政策有利于提高中国消费者的福利呢?

文章尝试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研究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和信息政策对我国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国外已有研究转基因食品标识政策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 Lusk, Jaeger[6 - 7]) 。然而这些研究是基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支付意愿小于同类非转基因食品的假设, 然后找出消费者愿意为同类非转基因食品多支付的货币量。然后根据货币量的大小来确定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然而, 这种假设可能与我国的现实不相符合。本研究通过调查和进行的经济学实验发现, 对于外形、大小、味道等消费者无法辨别的同类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 有一部分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转基因食品支付更多的货币量, 这与国外研究的假设并不符合。因此, 本文重新设计经济学实验的拍卖, 让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分别出价, 然后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在不同转基因食品政策下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支付意愿的差异, 并进一步探索不同转基因食品政策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本文的结构如下: 第1 部分是引言, 对研究背景进行简单介绍; 第2 部分是实验设计, 对经济学实验的过程进行说明; 第3 部分介绍计量经济模型, 并对计量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一部分是全文总结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7]:

( 1) 用什么测量机制来获得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估值?

( 2) 模拟的市场行为将要被执行一次还是数次?

( 3) 在实验中被选取作为拍卖的标的物是一种还是多种, 是什么?

( 4) 在实验中是否需要附加关于转基因食品本身或者市场环境的额外信息?

本文选择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 ( 上海、平顶山、石河子) 3 城市分别做了3 组实验, 每组实验在该城市的某个小区或单位招募24 位实验参与者, 这24 位参与者被分为4 个小组, 每个小组有6个竞争者参与拍卖。在3 个城市各有72 个实验参与者, 共有216 个实验参与者。

2. 1 拍卖机制

实验中每一组参与拍卖的竞争者同时竞拍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食品, 这样保证了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食品在拍卖时面临相同的预算约束并且考虑两者之间的替代影响。由于每组有6 个竞争者, 所以实验所选择的拍卖机制是4 价拍卖。一方面理性的竞争者在有6 个竞争者的拍卖中, 4 价拍卖使得竞争者的出价是真实的保留价格; 另一方面在有6 个竞争者参与的拍卖中, 4 价拍卖使得一半的竞争者能够赢得拍卖, 这样能够最大化竞争者对与实验的关注程度 ( Hoffman, Philipp[8 - 9]) 。

2. 2 拍卖次数

由于多轮实验使得竞争者对拍卖机制更加了解, 也使竞争者的出价趋于理性, 因此, 竞争者的最后一轮出价更加接近于市场价格和竞争者的保留价格 ( Lusk[6]) 。实验设计每组拍卖实验重复做3 轮, 由于分别对转基因苹果和非转基因苹果出价, 这样每个小组在3 轮出价后共有6 组价格, 以保证竞争者认真对待自己的每次出价。最后随机从3 轮出价中抽出一轮出价按照4 价拍卖机制真实交易。

2. 3 拍卖标的物

实验选取外形、大小、味道相似的0. 5kg转基因苹果和非转基因苹果作为拍卖标的物。在正式实验前的模拟实验拍卖是1kg苹果, 但实验后根据竞争者的讨论, 消费者对0. 5kg苹果的价格更加敏感。选取苹果一方面是由于苹果是日常消费的普通水果;另一方面, 3 个城市的市场上都存在有转基因苹果和非转基因苹果, 并且普通消费者无法区分实验中选取的苹果是否是转基因苹果。实验对象的招募采取了自愿的方式, 并且声明实验的拍卖物是苹果, 使得主动参加实验的招募对象可能对苹果消费有兴趣。

2. 4 实验环境

实验共设计了4 种不同的政策环境即: 自愿标识、无转基因食品信息; 强制标识、无转基因食品信息; 自愿标识、有转基因食品信息; 强制标识、无转基因食品信息。这4 种政策环境分别在4 个小组中进行, 4 个小组的实验同时独立进行为避免了各个小组竞争者之间的讨论, 公布的信息为世界权威组织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价信息[10]。

3 结果与分析

3. 1 模型计量估计方法

非参数检验是在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且分布情况不明时, 用来检验数据资料是否来自同一个总体假设的一类检验方法。非参数统计方法不但可以对现象进行定量的分析和研究, 而且还能对现实生活中无法用数值大小加以精度测度的人的才能、爱好等进行分析研究。

基于非参数检验的特点, 由于本项研究要处理的数据来自于总体分布不明的两个不相关的样本, 而且需要对两个不同的样本进行比较, 所以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曼- 惠特尼U检验 ( Mann - Whitney U) 。

曼- 惠特尼U检验的步骤为:

(1) 提出假设:H0两个样本没有显著差异

H1两个样本有显著差异

( 2) 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 计算两个样本的TA和TB, 根据TA和TB可给出曼- 惠特尼U检验的公式。

检验时, 我们用较小的U值作为检验统计量。

( 3) 若U大于Ua, 接受原假设H0; 若U小于Ua则拒绝H0, 接受H1。

( 4) 当两个样本容量增大时, 统计证明, 对大样本 ( n1> 10, n2> 10) 的曼- 惠特尼U检验, 其抽样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 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在假定显著性水平 α 值的情况下: ( 1) 双侧检验, 若Z > Zα /2或Z ≤ - Zα /2, 就拒绝原假设H0; ( 2) 右侧检验时, Z > Zα, 就拒绝原假设H0; 左侧检验时, 若Z≤ - Zα, 就拒绝原假设H0[11]。

3. 2 结果分析

根据预先设计的实验方案, 本研究于2010 年12月- 2011 年2 月在上海、河南平顶山、新疆石河子3 个地区进行, 共招募216 位实验参与者。每个地方招募的24 名参与者被分为4 个小组, 每个小组的政策环境如下所示:

第 ( 1 ) 组: 自愿标识、无转基因食品信息宣传;

第 ( 2 ) 组: 强制标识、无转基因食品信息宣传;

第 ( 3 ) 组: 自愿标识、有转基因食品信息宣传;

第 ( 4 ) 组: 强制标识、有转基因食品信息宣传。

每个地区每种政策环境一共有18 个样本。为了比较不同地区转基因食品政策对消费者出价的影响, 需要固定一种政策, 比较另一种政策的影响。这样, 共有8 个维度的比较:

( 1) 信息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第 ( 1) 和 ( 3) 组在自愿标识政策下, 无信息和有信息时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苹果出价。

第 ( 1) 和 ( 3) 组在自愿标识政策下, 无信息和有信息时消费者对转基因苹果出价。

第 ( 2) 和 ( 4) 组在强制标识政策下, 无信息和有信息时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苹果出价。

第 ( 2) 和 ( 4) 组在强制标识政策下, 无信息和有信息时消费者对转基因苹果出价。

( 2) 不同标签政策对消费者福利影响

第 ( 1) 和 ( 2) 组在无信息时, 自愿标识和强制标识政策下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苹果的出价。

第 ( 1) 和 ( 2) 组在无信息时, 自愿标识和强制标识政策下消费者对转基因苹果的出价。

第 ( 3) 和 ( 4) 组在有信息时, 自愿标识和强制标识政策下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苹果的出价。

第 ( 3) 和 ( 4) 组在有信息时, 自愿标识和强制标识政策下消费者对转基因苹果的出价。

表1 对3 个地区的216 名实验参与者在4 种不同政策环境下对于0. 5kg非转基因苹果和0. 5 kg转基因苹果的出价进行了总体描述。 通过观察中位数和平均数并不能发现转基因食品政策对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支付意愿的显著差异。因此使用SPSS13 对数据进行曼- 惠特尼U检验。

3.2.1信息政策的影响。

自愿标识和强制标识, 在不同信息政策下, 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苹果和转基因苹果的出价分析如表2所示。

首先, 比较自愿标识政策下, 第 ( 1) 和 ( 3) 组消费者在无信息和有信息时对于非转基因苹果的出价。由于样本数目较大 ( n1= 54 > 10, n2= 54 >10) , 此时曼- 惠特尼U检验的抽样分布接近与正态分布, 所以只需要比较Z值。设定显著性水平 α= 0. 01, 查表可知Z的临界值, 如表2 所示, 此时, Z = - 0. 334 > - 2. 58, 故接受H0, 即在自愿标识政策下, 有信息和无信息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苹果的出价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其次, 比较自愿标识政策下, 第 ( 1) 和 ( 3) 组消费者在无信息和有信息时对于转基因苹果的出价。如表2 所示, 此时, Z = - 6. 169 < - 2. 58, 故拒绝H0, 即在自愿标识政策下, 有信息和无信息消费者对转基因苹果的出价是有显著差异的。假定显著性水平 α = 0. 01, 近似p值为0. 01, 由于近似概率为0. 000 远小于0. 01, 第 ( 1) 组出价的平均秩次和秩次和大于第 ( 3) 组, 所以第 ( 1) 组出价大于第 ( 3) 组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即自愿标识政策下, 有信息时消费者的出价比无信息时要低。

再次, 比较强制标识政策下, 第 ( 2) 和 ( 4) 组消费者在无信息和有信息时对于非转基因苹果的出价。如表2 所示, 此时, 由于Z = - 1. 759 > - 1. 96, 故接受H0, 即在强制标识政策下, 有信息和无信息时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苹果的出价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最后, 比较强制标识政策下, 第 ( 2) 和 ( 4) 组消费者在无信息和有信息时对于转基因苹果的出价。如表2 所示, 此时, Z = - 3. 569 < - 2. 58, 故拒绝H0, 即在强制标识政策下, 有信息和无信息消费者对转基因苹果的出价是有显著差异的。假定显著性水平 α = 0. 01, 近似p值为0. 01, 由于确切概率为0. 000 远小于0. 1, 第 ( 2) 组出价的平均秩次和秩次和大于第 ( 4) 组, 所以第 ( 2) 组出价大于第 ( 4) 组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即强制标识政策下, 有信息时消费者对转基因苹果的出价比无信息时要低。

综上, 无论在自愿标识政策还是在强制标识政策下, 有信息和无信息时消费者对于非转基因苹果的出价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对于转基因苹果, 有信息时消费者的出价比没有信息时的低。考虑到信息提供中提到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成本要低于非转基因食品以及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生 “非预期后果”, 食品是否有潜在危险要很多年以后才能看出来, 转基因食品有什么危害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等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负面信息, 因此, 实验参与者降低对转基因食品的保留价格。由于消费者在充分了解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后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保留价格才是真实的, 所以总的来讲, 信息的提供使得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提高。

3.2.2标识政策的影响。

无信息和有信息时, 在不同标识政策下, 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苹果和转基因苹果的出价分析如表3所示。

首先, 比较无信息情况下, 第 ( 1) 和 ( 2) 组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和强制标识政策下对于非转基因苹果的出价。如表3 所示, 此时, 由于Z =- 4. 584 < - 2. 58 , 故拒绝H0, 即在无信息政策下, 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和强制标识政策下对非转基因苹果的出价是有显著差异的。假定显著性水平 α = 0. 01, 近似p值为0. 01, 由于近似概率0. 000 远小于0. 01 , 第 ( 1 ) 组出价的平均秩次和秩次和小于第 ( 2) 组, 所以第 ( 1) 组出价小于第 ( 2) 组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即在无信息政策下, 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下的出价比强制标识政策下的出价要低。

其次, 比较无信息情况下, 第 ( 1) 和 ( 2) 组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和强制标识政策下对于转基因苹果的出价。如表3 所示, 此时, 由于Z = - 0. 303> - 2. 58, 故接受H0, 即在无信息政策下, 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和强制标识政策下对于转基因苹果的出价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再次, 比较有信息情况下, 第 ( 3) 和 ( 4) 组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和强制标识政策下对于非转基因苹果的出价。如表3 所示, 此时, 由于Z = - 3. 750 <- 2. 58, 故拒绝H0, 即在有信息政策下, 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和强制标识政策下对非转基因苹果的出价是有显著差异的。假定显著性水平 α = 0. 01, 近似p值为0. 01, 由于近似概率0. 000 远小于0. 01, 第 ( 3) 组出价的平均秩次和秩次和小于第 ( 4) 组, 所以第 ( 3) 组出价小于第 ( 4) 组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即在有信息政策下, 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下的出价比强制标识政策下的出价要低。

最后。比较有信息情况下, 第 ( 3) 和 ( 4) 组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和强制标识政策下对于转基因苹果的出价。如表3 所示, 此时, 当设定显著性水平 α = 0. 01, 查表可知Z的临界值Z2α= Z0.201=- 2. 58 , Z = - 2. 349 > - 2. 58 接受H0; 当设定显著性水平 α = 0. 05 时, Z2α= Z0.205= - 1. 96 , 此时Z= - 2. 349 < - 1. 96, 故拒绝H0, 假定显著性水平 α= 0. 01, 近似p值为0. 05, 由于近似概率0. 017 远小于0. 05, 第 ( 3) 组出价的平均秩次和秩次和小于第 ( 4) 组, 所以第 ( 3) 组出价小于第 ( 4) 组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即在有信息政策下, 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下的出价比强制标识政策下的出价要低。

综上, 在无信息政策下, 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和强制标识政策下对于转基因苹果的出价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而对于非转基因苹果, 消费者在强制标识政策下的出价大于在自愿标识政策下的出价。由于消费者的出价是消费者的保留价格, 所以, 总体来看, 在无信息政策下, 强制标识下消费者的福利大于自愿标识下消费者的福利。

在有信息政策下, 在显著性水平 α = 0. 05 时, 对于转基因苹果和非转基因苹果, 消费者在强制标识政策下的出价都大于在自愿标识政策下的出价。由于消费者的出价是消费者的保留价格, 所以, 在有信息政策下, 强制标识下消费者的福利大于自愿标识下消费者的福利。

由表4 可知, 信息对于消费者的出价影响显著。对于3 个地区的所有消费者来说, 无论是自愿标识还是强制标识, 有无信息不会影响消费者对于非转基因苹果的出价。而对于转基因苹果, 在有信息时消费者充分了解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后获得了对于转基因食品真实的保留价格, 消费者在有信息时对转基因苹果的保留价格小于无信息时的保留价格。所以, 总体来看, 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提高。

标签对于消费者的出价影响也显著。由自愿标识政策到强制标识政策, 消费者除了在无信息情况下对转基因苹果的出价无显著差异; 其他政策环境下, 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下的出价均显著低于强制标识政策下的出价。由于消费者的出价是消费者的保留价格, 保留价格的提高意味着消费者的福利提高。所以, 强制标识下消费者总体的福利大于自愿标识下消费者总体的福利。

4 结论与对策

本文实证研究了转基因食品标识政策和信息政策对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支付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信息对于消费者对转基因苹果支付意愿影响显著, 有信息时消费者的出价比没有信息时的低, 而对于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苹果支付意愿影响并不显著。标签对于消费者的出价影响也显著, 由自愿标识政策到强制标识政策, 消费者除了在无信息情况下对转基因苹果的出价无显著差异意外, 其他政策环境下, 消费者在自愿标识政策下的出价均显著低于强制标识政策下的出价。有信息时消费者充分了解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后获得了对于转基因食品真实的保留价格, 而标识政策改变时, 保留价格的提高代表了消费者的福利提高。所以, 总体来看, 消费者在有信息时福利水平大于无信息时福利水平, 强制标识政策时的福利水平大于自愿标识时的福利水平。

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 发展转基因食品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制定适合中国现有的环境和社会条件的转基因食品政策, 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接受转基因食品尤为重要。根据本研究结果, 公开转基因食品有关信息和强制标识政策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福利, 使消费者更加乐意接受、选择和消费转基因食品; 而转基因食品的市场需求刺激转基因食品的生产, 从而进一步促进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ELGRADE M K, BOWMAN C C, LADICS G S, et al.Safety Assessment of Biotechnology Products for Potential Risk of Food Allergy:Implications of New Reserch[J].Toxicol Sci, 2009, 110:31-39

[2]AUGOUSTINOS M, CRABB S, SHEPHERD R.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 the news: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the GM debate in the UK[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10 (19) :98-114

[3]MCCLUSKEY J, WAHL T.Reacting to GM Foods Consumer Response in Asia and Europe[R].Mapact Highlights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Home Economics.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2003

[4]HALLMAN W K, HEBDEN W C, CUITE C L, et al.Americans and GM food:Knowledge, Opinnion[R].Institute, Cook college, 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2004

[5]钟甫宁, 陈希, 转基因食品、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市场份额——以城市居民超市食用油消费为例的验证[J].经济学季刊, 2008, 7 (3) :1061-1078

[6]LUSK J L, HOUSE L O, VAILI C, et al.Consumer welfare effects of introducing and label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J].Economics Letters Volume, 2005, 88 (3) :382-388

[7]JAEGER S R, LUSK J L, LISA O.House, Carlotta Valli, Melissa Moore, Bert Morrow and W.Bruce Traill.The use of non-hypothetical experimental markets for measuring the accepta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J].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2004, 15 (7) :701-714

[8]HOFFMAN E, MENKHAUS D L, CHAKRAVARTI D, et al.Us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Auction In Marketing Research:A Case Study of New Packaging for Fresh Beef[J].Marketing Science, 1993, 3 (12) :318-338

[9]MICHAEL P F.A study of consumer behavior using laboratory data[J].Experimental economics, 2008 (07) :93-114

[10]欧恺.基于实验经济学的转基因食品消费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实验经济学方法 篇8

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了知识组织、知识工作者的出现, 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知识员工的工作生产率, 提高知识组织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然而目前人们对于知识工作, 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探索才刚刚起步, 对于如何评估知识工作生产率, 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缺乏系统的认知。因此, 探索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度评估问题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 对于知识组织管理方法的改进, 管理思想的变革, 管理成果以及社会财富的创造, 人类文明的进步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知识工作生产率测评方法探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工作知识含量不断增长, 工作生产率的测度方法也不断向前发展。戴昌钧 (2012) 提出人们对于知识工作生产率规律的认识, 2000年的状况就如1900年人们对于体力工作的认识, 处于十分朦胧的状态, 提出重视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提升, 建议将知识工作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 根据不同知识含量, 采用不同的提升生产率的方法。Xiao and Nembhard (2014) 开发了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多属性效用理论模型的生产率评估方法。目前, 知识工作生产率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知识工作、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本质属性使得知识工作生产率的评估测度问题仍然存在很大的欠缺, 突出表现在知识工作生产率评估的理论基础不够成熟, 评估测度方法不够严谨。知识工作生产率评估的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生产率评估的测度方法有待开发应用。本文旨在研究开发知识工作生产率评估的工具方法, 将行为经济实验方法引入到知识工作生产率的评估价值系统, 实现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公平、合理的评估, 通过评估生产率、管理生产率, 最终实现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提高。

三、知识工作生产率测评实验方法的设计

(一) 实验指导语

本实验设计了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效用评估博弈工具, 根据50-50标准赛局 (博弈) 的理论规则, 以及多属性效用理论关于效用价值、效用权重等相关理论知识, 对评估者 (被试者) 的效用测评函数进行模拟, 获取评估者对生产率测评指标的风险态度及权重偏好等信息, 为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度提供效用评价的方法, 并验证此方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实验时间控制在二十五分钟以内。

(二) 实验背景

本实验旨在比较基于不同知识含量层次, 管理者对知识工作生产率评估的偏好问题。选择合适的知识工作类型, 需考虑被评估的知识工作以及评估者从事的工作职责必须尽可能地相似。采样过程选取研究型高校作为实验环境, 高校教职工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 根据教师和职工的主要工作内容, 本实验选取质量、客户满意度、创新三个生产率评估指标, 每个指标属性的变动范围在[0, 10]之间, 0代表偏好最低的分值, 10代表偏好最高的分值。

(三) 实验步骤

实验的步骤如下:首先提供效用评估工具, 让参与者了解并熟悉此评估工具, 理解高低知识含量的工作生产率评估中有关生产率指标内涵的信息及其相关评价信息;第二步是对单变量效用函数进行评估博弈, 获取不同知识含量层次关于质量、客户满意度、创新指标变量等价效用的确定性等值;第三步是进行相对效用权重的博弈, 通过实验, 获取不同知识含量层次关于质量、客户满意度、创新指标变量等价效用的概率参数。

(四) 实验工具及其使用原理

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效用评估工具的具体使用原理如下:

①分别获取高低知识含量工作各项生产率指标的确定性等值, 比如对质量确定性等值的获取通过如下原理进行:评估者对于质量的评价得分有A, B两种选择, 在A选择中, 评估者有50%的概率获得10分, 同时有50%的概率获得0分;而B选择中, 评估者可以获得确定的5分。如果选择A, 则提高B选择的分值;如果选择B, 则降低B选择的分值, 直到评估者认为A, B选择是无差异的, 此时B选择的分值即是确定性等值。对于客户满意度, 创新指标的确定性等值的获取遵循上述原理。

②获取高低知识含量关于各项工作生产率指标的权重参数。在多属性效用理论中, 指标属性无差异选择的概率参数即为指标属性的权重参数, 各项工作生产率指标的权重参数可以通过生产率指标无差异选择的概率参数获取。比如, 质量概率权重参数的获取原理如下:首先关于知识含量工作质量的评价得分, 有A, B两种选择, A选择中, 有概率P可以获得三项生产率指标的最高得分 (10, 10, 10) , 同时面临 (1-P) 的概率获得三项生产率指标的最低得分 (0, 0, 0) ;而B选择可以100%的概率获得质量指标的最高得分, 而客户满意度和创新指标都只能获得0分, 及三项指标的得分为 (10, 0, 0) , 如果选择A, 则降低概率P;如果选择B, 则提高概率P, 直到评估者认为A, B选择是无差异的, 这时候的无差异选择概率P即是权重参数。而高低知识含量工作关于客户满意度、创新指标的无差异选择概率参数遵循同样的方法, 据此, 可以获取高低知识含量关于各项工作生产率指标的权重参数。

总之, 在实验中严格按照上述实验步骤及实验工具使用原理, 即可获得高低知识含量工作生产率指标的确定性等值、权重参数等相关的效用测评参数, 为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效用测度模型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

四、结论

实验数据结果证明评估者对不同的生产率评估指标具有不同的确定性等值以及不同的风险评价基准, 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多属性效用测度模型将评估者的风险偏好在相同的知识含量层次上进行统一量化, 对生产率评估指标、概率权重、评估方法的偏好进行量化, 也就排除了主观因素对生产率测评结果的差异影响, 使得生产率测评结果公正合理。本文通过行为经济实验方法, 对评估者的效用风险偏好即不确定性评价态度进行量化研究, 对不同知识含量层次的工作进行生产率的评估比较, 研究结果发现这种方法对于更好地理解、解决评估者的偏好及通常的评价偏见问题是有效率的并且是赋有效果的, 最终能够促使知识工作生产率得到合理的评估。

摘要:探索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度评估问题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 本文从决策理论方法角度研究知识工作生产率评估问题, 重点探讨行为经济实验方法在知识工作生产率测评中的实证研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行为经济实验方法在知识工作生产率测评中提供可靠的研究数据,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知识工作,生产率测评,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1]戴昌钧.重视提升知识工作生产率[N].解放日报.2012-04-16.

规制经济学研究的实验范式 篇9

自20世纪70年代规制经济学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以来, 西方学者在规制理论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伴随着理论的进展, 西方众多经济学者利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对规制理论进行检验并对现存的规制政策进行评估, 以期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依据以及为规制机构制定政策提供帮助。

二、规制经济学研究的范式演进

规制实践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规制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也处于动态的变迁进程之中。规制的“公共利益”研究范式起源于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 其理论基础为公共利益规制理论 (Public Interest Theory of R egulation, PIT) 。规制的“公共利益”研究范式主张政府通过对市场失灵实施相应的干预, 以纠正在市场失灵下发生的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和分配的不公正, 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Kahn、Mitnick、Breyer和植草益等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是“公共利益”研究范式的代表者。

基于规制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公共利益”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批判, 采用“部门利益”研究范式的利益集团规制理论应运而生。“部门利益”研究范式的典型代表人物有波斯纳 (Posner, 1974) , 施蒂格勒 (Stigler, 1971) , 佩尔兹曼 (Peltzman, 1976) 、贝克尔 (Becker, 1983) 等。“公共利益”研究范式基于“道德人”假设, 而“部门利益”研究范式则是“经济人”假设。“部门利益”研究范式认为政府的基本资源是权力, 利益集团能够说服政府运用权力为集团利益服务, 而且规制者是理性的, 会选择能使其效用最大化的规制政策。

“激励性”研究范式从两方面超越“公共利益”研究范式和“部门利益”研究范式:第一, 坚持“公共利益”研究范式, 在假设规制者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者的条件下, 突破传统规制理论信息完全的假设, 在信息不对称的框架下分析规制问题;第二, 吸收了政治学中前沿的规制体系非整体现, 打开了规制机构这个“黑箱”, 从而发展了一种具有三层科层结构的利益集团政治的委托—代理理论。因此, “公共利益”研究范式和“部门利益”研究范式两者共存于“激励性”研究范式这个统一的框架下, 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范式的融合”。

三、规制经济学研究的实验研究范式及其特点

1、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Smith在1982年发表的论文《作为实验学科的微观经济系统》, 第一次规范的给出实验经济学的一般性研究范式:实验被定义为系统的环境设置 (treatment) 和制度设置到系统绩效P (System Performance) 之间的映射, 这个映射依靠系统参与人的行为B (Agent Behavior) 来传导, 所以实验研究的一般性范式可以表示为:Ie}→B→P。规制经济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基本秉承了Smith的规范。在实验中, 市场结构S和环境设置向量e相对应, 各种交易制度与制度向量I相对应, 参与人行为B与市场行为C相对应。

2、规制经济学的实验方法

实验经济学的Ie}→B→P是一种动态调整范式, 便于我们观测和分析调整后的市场绩效。例如, 我们根据参与人行为C和系统绩效P的要求对市场结构S和交易制度I边际调整, 制定合意的规制政策, 评价规制效果。从方法论角度看, 实验方法将理论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比较微观系统的结论和理论模型的结论, 我们可以验证理论假设是否合理, 考察结论对假设的敏感性以及结论成立的边界条件。

四、规制理论实验研究的一般框架

1、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为:确定实验目标, 选择合适的交易制度, 选择被试, 确定被试报酬的支付方案, 编写实验指导用语, 实验方案的审定。

交易制度设计。交易制度设计是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 交易规则的细微改变可能对观测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被试的选择。在选择被试时, 要尽量注意减少被试的差异, 或选择被试差异与实验目的无关或影响极小的被试。

报酬的支付。支付报酬要遵循价值诱导理论, 支付给被试现金或其他奖励作为报酬, 支付的多少与被试在实验中的表现密切相关。

2、实验实施

实验结果的可复制性要求实验的实施过程必须做到程序化。实验实施过程中来自外界环境的信息干扰过大, 实验的分析结果就不能完全把实验数据的统计特征归因于实验参数的设计及其调整。目前的大部分设计都在计算机局域网中实现。

3、实验结果分析

(1) 比较和评估。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一是将“效率”作为比较标准。二是采用独立自动变量。实验中独立的变动每个自变量, 获得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最确切数量。三是评估结论建立在概率分布的基础上。

(2) 运用行为和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实验结果。许多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出现差异, 其原因是理论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 而被试的行为却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因此, 只有运用了诸如展望理论、心理间隔理论等行为理论, 来分析被实验者的非理性行为, 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五、规制经济学研究中的代表性实验:文献综述

1、早期研究

查尔斯·普洛特和费农·史密斯 (1978) 用实验方法发现了标签价格机制。史密斯与普洛特, 最早将“风洞” (一种用来检验飞机样机性能的实验装置) 方法引入实验, 检验官僚制、私有化和公共物品供给设计的制度机制表现。史密斯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论述了公共物品供给的适宜激励机制, 检验了经济理论中提出的机制效果和他自己提出的机制效果的不同。

垄断厂商实施其市场力的结果往往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针对反垄断政策, 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可能来自于政府的反垄断政策。鲍默尔等人提出了可竞争市场 (Contestable Market) 理论。实验学者针对可竞争市场理论设计了一系列检验性实验, Coursey、Isaac和Smith (1981, 1984) 的实验发现在寡头市场中明码标价交易制度下, 沉没成本为零的可竞争市场可以对自然垄断厂商的市场力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力。Coursey、Isaac和Smith (1981, 1984) 又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 引入了沉没成本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在沉没成本不为零时, 市场价格仍然会趋向竞争均衡水平, 而不是自然垄断的定价水平,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弱可竞争市场理论。

2、近期研究进展

(1) 通过实验方法评价和市场化设计来实现放松管制的目标。实验在市场机制设计及规制效果评价方面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包括排污许可权交易市场设计 (Cason and Plott, 1996;Cason and Gangharan, 1998) , 美国宇航局空间站的空间分配和交通规划 (Banks et al.1989;Ledyard et al.2000) 以及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在如何分配微波频率上所做出的安排 (Plott, 1997;Kwerel and R oston, 2000) 。市场实验检验规制前后的效果。早在考克斯和艾萨克1987年的实验中就已经研究并明确阐述了可替代规制的机制设计, 还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除了评价选择性替代机构的有效性外, 实验方法还给出了引入竞争、实现私有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趋向均衡的速度。而这经常被过去的研究所忽略。

(2) 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比较 (Ledyard 1994) 及环境规制。研究对象的参数选择, 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法评价政府公共政策的变化效应, 特别是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以及环境规制方面的政策效应 (Magat and Viscusi, 1992;Hanley et al, 1998) 。Cason和Gangadharan检验了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效应。在日本, 实验经济学已在市场研究、谈判、投标、环保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如西条辰义等人将实验经济学应用在“温室效应气体排除权交易的机制设计”方面, 取得了备受关注的成绩。

(3) 规制政策收益的量化。有关研究直接取决于消费者对可能消费的众多商品组合的主观评价。例如, 要想知道环境政策实施后的效果, 就要知道周边地区的森林、河流以及现存物种的存在价值。实验方法是一种比调查勘测更为行之有效的测度价值的办法, 从事实验研究的人员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该领域的技术。还有两篇文章 (Murphy, Howitt, Smith, 2000) 关于消费者偏好, 文中列表描述在设计良好的拍卖市场上测定引诱价值的一种新方法。Krause、Chermak和Brookshire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在面对不同价格和保护水资源意识不同的情形下, 对水资源需求程度的差异性。

(4) 反垄断政策。Rassenti Smithand Wilsonand Abbink, Brandts and Mc Daniel比较了委托机构和代理机构都提议放松电力批发市场监管的条件下, 受消费者集团偏好的机构可能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 即现行电力市场的高额定价以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无效率定价问题。利用实验的环境和方法观察企业行为。在这方面Jung et al. (1994) 和Grether and Plott做的最好。前者检验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受规制企业的掠夺性定价;后者给出了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一系列的研究模拟了市场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例如Davis and Wilson (2001) 近期的工作研究企业横向兼并市场均衡价格的有效性。实验方法在检验假设条件方面很有效果, 特别是那些不太可能发生的条件。例如, 要评估合并后的绩效, 有关机构需要考虑并购双方的事前基础, 反并购的中间禁令。法院方面也做相类似的工作。监管机构不仅要比较并购后的现期效果;还要考虑若是并购不能成立, 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这可以通过仿真的实验方法所得到的数据去实现, 就像Ball和Cech (1996) 研究的那样。另一个方法就是把实验研究和相关领域的政策研究结合起来来解决实际问题。Eckel等人 (2002) 的研究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六、结束语

规制经济学的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当实验的结构参数和制度参数比较复杂时, 实验被试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它们在实验中的策略空间, 从而在面临市场决策时, 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主观交易成本, 此时即使采用更大的货币报酬也难以诱导被试做出符合逻辑的决策。二是当实验采用非对称激励设计时, 会存在着实验被试之间以及被试对自身的角色认同 (Role R egarding) 问题, 尤其是在垄断市场的研究中, 扮演垄断角色的被试获得的主观收益和客观收益之和总是高于其他被试, 被试之间可能会进行收益的相互比较, 从而使实验数据产生一些不能被实验参数解释的变动。

针对上述问题, 实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来克服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 实验学者往往采用有经验的被试或者提前将实验说明发放给被试来缓解主观交易成本造成的市场行为扭曲;第二, 实验学者通过引入问卷测试来解决, 得分高的被试可以获得相对优势的实验角色等等, 从而更好的发挥实验方法在规制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雪军、杨晓兰:实验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建标、李晓义:产业组织理论的实验研究范式[J].产业经济评论, 2007 (1) .

[3]马云泽:规制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分异与融合[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

实验经济学方法 篇10

关键词:会计 会计实验 会计实验教材

一、给出“经济业务提示”是目前的会计实验教材的普遍现象

“经济业务提示”就是在给出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前或后,用文字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通观目前已经出版使用的会计实验教材,给出“经济业务提示”是普遍现象,只是给出的形式有所區别。有的是在给出每一笔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前给出,如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李里、潘云标主编的《会计学基础单项实验教程》(2008年10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潘洁玲、黄宜清主编的《会计学基础综合实验教程》(2008年10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陕西财政专科学校张富堂主编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1995年2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沈燕主编的《新编财务会计实训》(2002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等都是采用这种形式;有的是先集中给出按业务顺序编号的经济业务提示,然后再给出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但在原始凭证前标注经济业务提示编号,如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张臻主编的《工业会计模拟实验教程》(2008年10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天津财经大学边建明主编的《会计与审计实验教材》(2003年12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天津财经大学田昆儒主编的《新编会计模拟实验教程》(2007年11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等都是采用这种形式。当然也有将经济业务提示放在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之后的,但是比较少见。总之,目前已经出版使用的会计实验教材,大多数都是给出了“经济业务提示”。

二、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对引导会计初学者入门,顺利完成实验项目功不可没

可以想象,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事务的大学生,在进行会计实验时,面对的如果仅仅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那绝对是如坠云里雾中,不知道这些原始凭证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业务,要进行会计处理就更不知道如何下手了。于是,我们那些设计会计实验项目,编写会计实验教材的老师们在编写会计实验教材时,便不辞辛苦,精心整理了会计实验教材中所用的经济业务,在给出了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后,还提炼出了“经济业务提示”,以便初学会计的大学生们在进行会计实验时,见到这些原始凭证,知道是什么经济业务,从而知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很显然,“经济业务提示”对会计初学者进行会计实验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帮助作用的。这样的安排,完全符合知识学习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可以说,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对引导会计初学者顺利入门,顺利完成实验项目是功不可没的。

三、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不利于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凡是做过会计的人都知道,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会计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面对的都只是一系列外来或自制的原始凭证,最多再附加上一些证明经济业务合理合法的申请报告、领导批示,从来没有人告诉会计说,这是什么经济业务。所要处理的原始凭证是什么经济业务完全要靠会计自己去判断。判断所要处理的原始凭证是什么经济业务是会计的基本功,是会计业务能力素质的体现。很显然,会计实验教材在给出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时给出经济业务提示不符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学生进行这样的会计实验虽然是省事了许多,也顺利了许多。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训练职业判断能力的机会。如果学生在校几年所进行的会计实验都是这样,那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不肯思考的懒汉,不会分析判断的庸才。因此我又说,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不利于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应该按照会计实验层次的深浅选择使用

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既有功,也有过。弃之不可,滥用也不行。应该按照会计实验层次的深浅选择使用。我们知道,知识是不断积累的,人的能力也是逐渐培养形成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会计理论的学习是由浅入深,会计的实验也应该由易到难,会计技能的训练也应该由简到繁。因此,会计实验层次上就有深浅之分,一套成熟的会计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案至少应该依次由“会计基础单项实验”“会计基础综合实验”“财务会计分岗位(单项)实验”“财务会计综合实验”等构成。前两项实验应该属于浅层次的会计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会计循环,掌握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学生是初学,对经济业务还非常陌生,缺乏分析判断能力,为降低实验难度,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引导初学者顺利入门,顺利完成实验,实验教材在给出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时应该而且必须给出经济业务提示。而后两项实验,特别是最后一项实验,应该属于深层次的会计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会计职业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处理会计事务的能力,而且学生已经经过了前面几项实验,对经济业务已经非常熟悉,具备了一定的会计职业分析思考、辨别判断能力。所以,实验教材应该在精心选择、整理实验所用经济业务时只需按业务编号顺序给出必须的外来或者自制原始凭证,不必再给出经济业务提示。在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所给的原始凭证是什么经济业务,应该如何作出会计处理。如以宏远机械设备公司为会计主体的会计实验教材对于第58笔经济业务可以只给出以下实验资料:

据此,学生在实验时,完全可以自己分析判断,这是一笔从威海松宇机电有限公司购入GNA柴油机850台已到,并已验收入库,但货税款及运费尚未支付的经济业务,从而作正确的出会计处理。

当然,会计实验教材这样设计的前提是交代清楚作为实验的会计主体的背景材料,包括经营行业业务性质,所设置的职能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岗位设置、人员分工、会计政策、经济业务处理流程等等。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都是会计人员所必须熟悉了解的。

不但在“财务会计综合实验”教材中不应该给出“经济业务提示”,在其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跨课程、跨专业的综合实验,其教材更不应该给出“经济业务提示”。这样,才能使实验更加接近实际,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充分的思考、辨别、判断的学习锻炼,提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于玉林.会计实验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0-65.

[2]潘洁玲,黄宜清.会计学基础综合实验教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33-35.

实验经济学方法 篇11

金融教学中一般用理论、模型、案例分析等方式讲述基本内容, 这些方式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实验经济学通过在单元教学中引入仿真实验, 即按照一定的交易规则, 并支付一定的报酬, 创造与实际经济问题相似的一种实验环境, 通过不断改变实验参数, 分析数据结果, 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金融教学设计引入实验经济学的基本模式, 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实践操作能力, 又使得课程生动形象。

二、可行性分析

(一) 一般依据。金融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经济思维, 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探寻中来, 使其成为主动的探寻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金融课堂实验与理论研究实验有极大的差异。一是金融课堂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其目的不是验证金融理论。二是通常需要在固定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内得出结论;三是将学生参加实验的感受和理论讲解相结合, 鼓励学生总结实验所代表的经济规律并探究成因。查尔斯·霍尔特教授认为, 金融课堂实验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原理的简短互动游戏。

(二) 一般要点。实验开展前, 教师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实验内容, 需要考虑时间的长短、操作的难易、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实验过程中, 教师讲解实验规则, 掌控实验进程, 为实验结果的获取做好铺垫。实验结束后,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实验过程, 归纳实验结果, 并针对实验结果, 适时分析和讲解。

三、案例教学设计

(一) 实验设计。

1.交易制度的设计。本次货币互换交易实验中采用拍卖价格制度, 即买方和卖方惯序报价, 最终按均衡价格交易的制度。

2.被试人员选择。在互换交易中涉及投资银行、A、B三方, 每个实验组分成三方代表。在实验中必须支付报酬给被试人员,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受到教学条件限制, 向被试人员支付现金报酬并不现实, 因此采取以实际收益为基础向学生支付平时成绩的方式。

3.交易资产设计。为了方便计算, 双方的融资需求为A英镑60万、B美元100万, 并假设汇率始终为1美元兑0.6英镑。

4.信息设计。假设A、B信息不完全对称, 在互换交易中必须引入投资银行。

(二) 实验展开。本次实验安排在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货币互换部分。实验对象是金融专业二年级学生, 已经掌握了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通过引入实验让学生在交易过程体会价格形成机制, 形成风险规避意识。货币互换一般是本金和利息同时交换, 以此来避免因汇率变动而增加筹资成本。实验中假设A、B公司可以按表1所示的成本进行美元或英镑的筹资。通过展示交易条件, 引导学生分析A公司的信用等级要比B公司高。相对于在美元借贷市场上的利率差来说, B公司在英镑借贷市场上比A公司的利率差要小得多。因而, B公司在英镑借贷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A公司在美元借贷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这时A公司需要英镑贷款, 而B公司需要美元贷款, 那么进行货币互换对双方都是有利的。由于信息不完全对称, A、B公司考虑互换中介即投资银行的参与。实验中, A公司需求英镑60万;B公司需求美元100万;期限1年;期初到期末汇率均为1美元兑0.6英镑, 并约定A、B、中介的利益分成为3:3:2。议价过程中, 3个实验组的A、B、投资银行间货币互换出现了以下3种情况, 如图1、图2、图3所示。

第一组议价结果, A向外部债权人支付10%的美元利率, 从互换中介收取l0%的美元利率, 向互换中介支付12%的英镑利率, 比直接融资节省0.6%。B向外部债权人支付13%的英镑利率, 从互换中介收取13%的英镑利率, 向互换中介支付11.4%的美元利率, 比直接融资节省0.6%, 互换中介净获得0.4%利率

第二组议价结果, A向外部债权人支付10%的美元利率, 从互换中介收取l0%的美元利率, 向互换中介支付12%的英镑利率, 比直接融资节省0.6%。B向外部债权人支付13%的英镑利率, 从互换中介收取12%的英镑利率, 向互换中介支付10.4%的美元利率, 比直接融资节省0.6%, 互换中介获得0.4%利率。

第三组议价结果, A向外部债权人支付10%的美元利率, 从互换中介收取l1%的美元利率, 向互换中介支付13%的英镑利率, 比直接融资节省0.6%。B向外部债权人支付13%的英镑利率, 从互换中介收取13%的英镑利率, 向互换中介支付11.4%的美元利率, 比直接融资节省0.6%, 互换中介净获得0.4%的利率。

(三) 实验反馈。总结实验结果如表2, 各个主体的总收益为1.6%, 来源于相对利率优势。只要设定A、B、中介的利益分配为3:3:2, 总收益在各个主体问的分配, 最终分配结果相同。

四、结语

本次实验全程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通过课堂实验, 学生理解了货币互换流程, 掌握了交易操作技能;认识了投资银行类中介机构随着交易规模和频率的增加, 不再简单以经纪人的身份参与, 而是作为交易重要参与方。通过课堂实验,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金融学原理时的那种兴奋和享受正是课堂实验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课堂实验为更好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投资银行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4

[2]道格拉斯.实验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3]孙方娇.在金融学教学中应用实验方法的意义与做法[J].上海金融, 2014

上一篇:幸福与温暖下一篇:新闻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