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指标论文

2024-10-08

养殖指标论文(精选3篇)

养殖指标论文 篇1

近年来, 由生鲜乳或乳制品质量安全所引发的各类事件仍屡出不止, 为了进一步做好民和县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从源头上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 检测组于2010年对民和县马场垣乡的20多家奶牛养殖规模户中随机抽取8家奶牛养殖规模户, 在春、夏、秋3个季节对随机抽取的8家奶牛规模户生鲜乳的密度、酸度、新鲜度、掺碱、掺淀粉5项指标进行了测定。现报道如下。

1 检测材料

选取民和县马场垣乡的8家奶牛养殖规模户各自正常饲养的、无传染病和乳房炎的健康母牛乳房内挤出的生鲜乳。奶牛品种为荷斯坦奶牛。

2 检测方法与判定标准

2.1 生鲜乳密度的测定 (见表1)

取适量生鲜乳样品加温至40℃, 上下振荡, 混合均匀后降温到20℃, 注入到250 m L的玻璃量筒中, (注入时应防止牛乳生成泡沫) , 将乳稠计轻轻沉入量筒中自由浮动, 等乳稠计静止2~3 min后观察量筒内乳液表面的高度。由于牛乳表面与乳稠计接触处形成新月形, 此新月形表面的顶点处乳稠计标尺的高度, 就是密度的数值。牛奶密度值 (D) 在1.028~1.032 g/m L间, 判定为合格。

2.2 生鲜乳酸度的测定 (见表1)

在150 m L三角瓶中注入10 m L奶样, 加20 m L纯化水, 加0.5%酚酞指示液0.5 m L, 混合均匀, 用0.1 N (当量浓度)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 直至微红色在1 min内不消失为止。消耗0.1 N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乘以10, 即得酸度。牛奶的酸度一般以中和100 m L牛奶所消耗的0.1 N氢氧化钠的毫升数来表示, 用0T表示, 0T≤18时, 判定为合格牛奶。

2.3 生鲜乳新鲜度的测定 (见表1)

取2~3 m L奶样注入10 m L试管内, 加入等量的一定浓度的中性酒精 (68°、70°、72°、) , 迅速充分混匀后观察结果。振荡后不出现絮片的奶样即为符合酸度标准 (用68°酒精检测时, 不出现絮片的酸度在20°以下;70°检测时, 不出现絮片的酸度在19°以下;72°检测时, 不出现絮片的酸度在18°以下) , 出现絮片的奶样为酒精试验阳性乳, 表示其酸度高。试验时的温度为标准20℃。

2.4 生鲜乳掺碱的测定 (见表1)

取5 m L奶样于10 m L的试管中, 加入5滴0.05%玫瑰红酸乙醇溶液, 用手指堵住管口, 摇匀, 观察结果。结果判定:掺入碱时奶样呈玫瑰红色, 且掺入越多玫瑰红色越深;未掺碱者为黄色。

2.5 生鲜乳掺淀粉的测定 (见表1)

取5 m L奶样于10 m L的试管内, 稍煮沸, 待冷却后加入3~5滴碘溶液 (将2 g碘和4 g碘化钾溶解并定溶至100 m L) , 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结果判定:如果奶样中掺有淀粉、米汁, 则出现蓝色或蓝紫色沉于管底;如掺有糊精类, 则为紫红色。未掺淀粉者为黄色。

3 结果与讨论

对8家奶牛养殖规模户生鲜乳5项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从以上春、夏、秋3季对随机抽样的8家奶牛养殖规模户生鲜乳的密度、酸度、鲜度、掺碱及掺淀粉5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可见:被检测样品乳的密度值基本上都不在规定的指标范围内, 说明在被检测的生鲜乳中掺加了不同程度的水或其他杂物。被检测样品乳的酸度和新鲜度, 春季只有3家检测合格, 夏季4家检测合格, 秋季3家检测合格, 而其他规模户的被检样品乳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絮片, 说明民和县的生鲜乳仍存在酸度偏高、新鲜度不够的现象。从检测结果还可以看出, 个别奶牛养殖规模户在生鲜乳中掺加了碱、淀粉等。

民和县奶牛存栏约1.35万头, 其中能繁殖母牛为0.94万头, 年产奶量约0.66万t, 生鲜乳加工企业有3家, 奶牛养殖规模户、农户、养殖场等养殖奶牛所生产的生鲜乳大部分都销售给生鲜乳收购站, 由生鲜乳收购站再销售给乳品加工企业, 少部分生鲜乳直接销售于当地的城乡居民, 由生鲜乳到乳制品要经过生产、储存、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 而每个环节中的技术操作、行业标准、设施设备等都涉及到乳和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 生鲜乳及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建议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 从源头上做好民和县的食品安全工作, 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养殖指标论文 篇2

酵母菌生长繁殖快,耐酸、耐高渗透压、耐高浓度的有机底物等特性,且对COD的去除速度快,因而可用于多种有机废水的处理,并且具有处理效率高、剩余污泥可回收用作饲料蛋白等特殊的优越性 (杨清香等,2005)。黄权(2004)研究了酵母培养物对水化指标的影响,发现试验池塘中的活性磷酸盐在试验前、中、后期分别降低了3%、27.4%和46.2% , 差异显著;试验组池塘水屮的氨氮在试验前、中、后期分别降低了32.9%、6.7%和38.2%,显著低于对照组。芽抱杆菌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中的COD、BOD, 使水体中的氨氮(NH+4-N)与亚硝酸氮(NO2-N)、硫化物、氨的浓度降低(吴伟1997,张庆等1999),从而有效地改善水质。马同锁(2005)以乳酸菌、枯草芽饱杆菌、硝化细菌和链球菌等制成的益生菌复合制剂,用于鲤鱼模拟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益生菌复合制剂使水体的CODCr值呈现下降趋势,N02-N保持明显的低水平。乳酸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在厌氧或兼性厌氧条件下都能分解和利用多种有机碳、 氮物质,是生物法处理污水的重要微生物,在污水处理、湖泊及河道治理、水产养殖水质净化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试验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由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以2:1:1比例混合发酵豆粕制备的微生态制剂,在不换水的条件下进行鲫鱼养殖试验,通过测定常规水化学制备,探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水质的改良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鱼

试验用鲫购于市场,选择健康体壮的鲫,体重为0.20~0.25kg,体长为24~27cm,共30尾,放于实验室水族箱内饲养。水源为充分曝哂去除氣的自来水,用水泵24h充气增氧,水温21±lt,pH值7.0左右。试验鲫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A、B,试验组在对照组饲料中分别添加微生态制剂1.5%和3%。试验35d,前7d为预试期,正试期28d。

1.2微生态制剂

将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以2:1:1比例为混合菌种’发酵底物组成为豆粕85.8%、麸皮8%、腐植酸钠5%、憐酸氢二钾0.7%、硫酸铵0.5%,其发酵条件为料水比l:l,34t:下发酵60h制备微

1.3水质指标

鲫鱼的养殖试验开始后,每隔14d分别在各试验水族箱的水体中上层取水样进行相关水化指标的测定。每次取样时间为上午9:00,每个水族箱取水样1500mL,分别测定养殖水体的氨氮(NH.,+-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pH值。

2结果

2.1微生态制剂对的影响

微生态制剂在饲料屮的不同添加量对养殖水体NH/-N的影响见表1。由表1可知,微生态制剂对軸I养殖水体NH/-N有降低作用。第14d,对照组NH/-N提高了101.96%,而添加了微生态制剂组仅提高33.33%和45.16%,明显低于对照组,且1.5%添加组较3%添加组更低’因此1.5%添加组效果最好。第28d,各组NH/-N含量略有提高,但各组NH/-N含量的变化率差异不大。由此可见,微生态制剂可以降低NH/-N含量,且添加量1.5%„ .av.最适合。

2.2微生态制剂对TP的影响

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鲫养殖水体屮TP含量的影响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第14d各组TP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且对照组提高最多,两个试验组TP含量的变化率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微生态制剂1.5%添加量即可。第28d水体TP含量较14d时没有明显升高,且试验组TP含ffl比较稳定, 与14d差异不显著。总之,微生态制剂添加量1.5% 就可以稳定水体的TP含量。

2.3微生态制剂对COD的影响

饲料屮添加微生态制剂饲喂鲫,水体屮COD含量可以得到去除,其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14d对照组COD含量较试验开始提高了26.70%,而1.5%和3%添加组较试验开始仅提高了16.24%和17.48%,试验组较对照组低10.46%和9.22%,由此可见微生态制剂对COD含量有去除的作用。第28d COD含量较第14d也有一定提高,试验组提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个试验组变化率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微生态制剂可以稳定水体中的COD,延缓水质恶化。总之,微生态制剂对COD含量有明显去除作用,且添加蛰为1.5%。

2.4微生态制剂对pH值的影响

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饲喂鲫,水体屮pH值在7.7~8.7之间变化,其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对照在28d pH值提高最大,提高了7.81%,微生态饲料添加组水体pH值变化较平稳,由此可见饲料屮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以稳定水体中的pH值。

3小结

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鲫养殖水化学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微生态制剂对NH4+-N和COD的去除最明显,可以稳定水体的TP和pH值; 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该微生态制剂可以稳定水中的各化学指标,从而延缓水质恶化;本微生态制剂在饲料屮的添加量为1.5%。

参考文献

[1]杨清香,贾振杰,潘峰等.酵母茵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2):1-5

[2]黄权,周景祥,孟繁伊等.酵母培养物对池塘饲养鲤鱼的生长性能、饲料转化及水质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4,25(5):61-62

[3]吴伟.应用复合微生物制剂控制养殖水体因子的初探.湛江海洋学报[J].1997,17(1):16-20

养殖指标论文 篇3

鲫 (Carassius cuvieri) , 在分类上属鲤科, 鲤亚科, 鲫属, 是中国常见的经济鱼类, 其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 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池塘单养情况下, 鲫成鱼的养殖密度一般在0.5~1 kg·m-3最为适宜[8]。另有研究表明鲫长时间处于14 kg·m-3密度情况下会表现出脾脏系数下降、血清抗坏血酸浓度降低的胁迫反应[9]。该研究设置了2 kg·m-3、4 kg·m-3、8 kg·m-3和16 kg·m-3共4种养殖密度, 试验期间定期测量系统的水质指标, 评估温室人工湿地循环水系统中密度对鲫鱼生长、脏器系数、血清生理免疫指标及其对特定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抵抗力的影响, 以期为科学合理地应用人工湿地循环水养殖系统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鲫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池塘生态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松江) 提供, 试验前在水泥池中 (容积为10m3) 以2 kg·m-3的密度驯养2周。试验用配合饲料 (质量分数分别为粗蛋白33%、粗脂肪11%、粗灰分12%、钙2%、磷2%) 由通威公司提供。攻毒试验用嗜水气单胞菌由华东师范大学提供。

1.2 系统设计

试验在一个封闭人工湿地循环水系统内进行, 系统建于钢化玻璃的温室大棚中。系统由两级潜流湿地和8个并联的养殖槽 (各槽直接与湿地相连, 相互之间不贯通) 组成 (图1) 。人工湿地长×宽×高规格均为120 cm×60 cm×58 cm, 以陶粒为填料, 粒径2~5 mm, 表面种植美人蕉, 种植密度约12株·m-2。每个养殖槽长×宽×高规格均为120cm×60 cm×60 cm, 槽底中央有一排水口 (直径5cm) , 内有一插管, 高55 cm, 槽内水体可通过重力从插管上沿溢出, 经排水管流入湿地, 净化后又经水泵抽至设在养殖槽上沿的进水管内, 然后回流至养殖槽形成循环。养殖槽内水深始终维持在55cm, 日循环2次。

1.3 试验管理及采样

量取鲫全长和体质量, 然后分别以2 kg·m-3、4 kg·m-3、8 kg·m-3和16 kg·m-3的密度养殖于系统中, 记为A#、B#、C#和D#, 每个密度组2个槽。每日9∶00和15∶00投喂配合饲料, 日投喂量为鱼总质量的1%。每2周监测系统水温、溶解氧 (DO) 、p H、氨氮 (NH4+-N) 、亚硝酸盐 (NO2--N) 、总氮 (TN) 、总磷 (TP) 和化学需氧量 (COD) 。试验结束后再次测量全长和体质量, 之后每槽选取6尾鱼进行尾静脉采血, 解剖, 分离肝胰脏、脾脏和肾脏组织。所采血液经4℃过夜, 5 000 r·min-1离心10 min, 分离血清。

1.4 指标测定

生长指标测定。分别使用精度为1 mm的直尺和0.1 g的电子天平测量全部养殖鲫试验前后的全长和体质量。

脏器系数测定。肝胰脏、脾脏和肾脏脏器质量与体质量之比即为各自的脏器系数。体质量测量完成的鲫, 先经尾静脉采血, 之后摘取肝胰脏、脾脏和肾脏, 用生理盐水稍加冲洗, 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 并立即在电子秤上称质量, 记录数据。

血清生理和免疫指标的测定。血清溶菌酶 (LSZ)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酸性磷酸酶 (ACP) 、碱性磷酸酶 (AKP) 活性和总蛋白、丙二醛 (MDA) 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进行测定。其中, 血清LSZ活性测定采用比浊发, SOD采样羟胺法, ACP和AKP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 总蛋白质量浓度测定采用BCA (Bicinchoninic acid) 法, 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 (TBA) 法, 测试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执行。

攻毒试验。于养殖结束后采用嗜水气单胞菌 (108细胞·m L-1) 对各密度组试验鱼进行攻毒。随机从每个密度组选取15尾鱼,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经胸鳍基部向腹腔注射1 m L菌悬液, 饲养1周, 每天统计成活鱼数, 按如下公式计算攻毒后的死亡率:死亡率 (%) =[ (试验初鱼体总数-成活鱼数) /试验初鱼体总数]×100。

1.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平均值±标准误 (±SE) 表示。显著性检验在SPSS 19.0中进行, 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法进行多重比较, 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2 结果

2.1 系统运行情况

试验于2013年8月8日开始, 至2013年10月15日结束, 共68 d。养殖期间, 水温25~19℃, p H 6.3~7.4, ρ (DO) 5~8 mg·L-1, ρ (NH4+-N) 0.075~0.328 mg·L-1, ρ (NO2--N) 0.004~0.129 mg·L-1, ρ (TN) 3.1~5.4 mg·L-1, ρ (TP) 1.25~2.1 mg·L-1, ρ (COD) 2~14 mg·L-1。根据以上数据, 系统运行稳定, 水质符合鲫正常生长生活需求。

2.2 养殖密度对生长的影响

各密度组初始体质量、全长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表1) 。养殖68 d后, A#组鲫平均体质量从137.1 g增长到194.1 g, 增长率为41.6%, 要高于其他3个密度组。但方差分析显示, 无论是体质量还是全长, 试验结束时各组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通过观察发现, 养殖后期D#组鲫无论是活动力还是反应速度都明显要比A#和B#组弱。

2.3 养殖密度对脏器系数的影响

经过68 d养殖, 4种不同密度养殖条件下鲫脾脏、肾脏、肝胰脏脏器系数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脾脏脏器系数为0.26%~0.32%, 肾脏为0.28%~0.33%, 肝胰脏为3.48%~4.79% (图2) 。Student-Newman-Keuls方差分析表明各组间各组织脏器系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2.4 养殖密度对血清生理、免疫指标的影响

人工湿地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鲫血清MDA质量摩尔浓度和ACP、AKP、LSZ活性影响显著 (图3) 。随着养殖密度增加, 血清中MDA质量摩尔浓度升高, D#组鲫要显著高于A#和B#组 (P<0.05) , C#和A#组相比也显著升高 (P<0.05) 。血清ACP、AKP和LSZ活力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 D#组ACP活力显著低于A#、B#和C#组 (P<0.05) , AKP活力也显著低于A#组 (P<0.05) ;C#和D#组LSZ活力显著降低于A#组 (P<0.05) 。而在4种养殖密度条件下, 鲫血清SOD活力和TP质量浓度虽随密度升高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但各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2.5 养殖密度对鲫抗病力的影响

经腹腔感染嗜水气单胞菌, 饲养1周后各组鲫的死亡率见图4。A#、B#、C#和D#组鲫死亡率分别从感染1 d后的6.7%、6.7%、6.7%和20.0%上升至感染1周后的53.3%、53.3%、60.0%和66.7%, 并基本保持稳定。D#组鲫无论是死亡速度还是死亡率都要高于A#、B#和C#组, 表明养殖密度对鲫抵抗嗜水气单胞菌的能力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讨论

3.1 养殖密度对鲫生长、生理及免疫的影响

众所周知, 养殖密度过高会对鱼类的生长、生理及免疫造成不利影响。鱼类生长环境 (如DO、NH4+-N等水质指标) 会因鱼体生物量和投饵总量的增加而恶化;鱼类自身也会因生存空间的压缩被迫做出调整, 这些调整影响到鱼类的摄食、行为和社会性, 最终影响到机体代谢的各个方面[10,11]。然而, 对于某些集群性鱼类而言, 养殖密度也并非越低越好。HONER等[12]报道了罗非鱼 (Sarotherodon galilaeus) 在密度为7.4 kg·m-3的条件下要比在3.74 kg·m-3条件下生长速度快。研究也表明某些鱼类只有在低密度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 密度与生长率呈现负相关, 如青石斑鱼 (Epinephelus awoara) [11]、大口黑鲈 (Micropterus salmoides) [13]等。

图中不同的小写字母代表不同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re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P<0.05) .

该研究发现, 温室人工湿地循环水系统中, 在2 kg·m-3、4 kg·m-3、8 kg·m-3和16 kg·m-3共4种养殖密度情况下, 鲫的生长和脾、肾、肝胰脏器系数并未受到显著影响 (P>0.05) 。但养殖密度为2kg·m-3时鲫的平均增长率要比密度16 kg·m-3时高 (虽然不显著) , 这表明低密度条件有利于鲫生长。16 kg·m-3的养殖密度并未达到显著影响鲫生长和脏器系数的阈值, 但养殖密度超过16 kg·m-3时, 密度可能会对鲫生长和脏器系数造成显著的不利影响。然而, 若以血清生理免疫指标作为衡量标准, 16 kg·m-3的养殖密度则对鲫鱼造成显著影响。与2 kg·m-3密度组鲫相比, 16 kg·m-3密度组鲫血清MDA含量显著升高 (P<0.05) , ACP、AKP和LSZ活性显著降低 (P<0.05) 。此外, 攻毒试验也表明16 kg·m-3的养殖密度降低了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这些结果表明, 16 kg·m-3的密度条件虽未能显著影响鲫生长, 但会对鲫免疫力造成不利影响。

关于密度影响鲫生长和免疫的研究也有报道。在池塘养殖条件下, 夏华等[14]研究2种密度 (0.1kg·m-3和0.6 kg·m-3) 条件下鲫的生长情况, 指出养殖密度过高不利于鲫的后期生长, 并推测这可能是由于高密度 (0.6 kg·m-3) 情况下, 鲫的活动空间受到限制, 机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用于抵抗密度胁迫, 最终导致机体不能有效地利用饵料营养而造成。在试验室水族箱养殖条件下, 贺治[9]对鲫拥挤胁迫30 d后发现, 高 (30 kg·m-3) 和中 (14 kg·m-3) 密度组鲫肝胰脏脏器系数显著高于低密度组 (7.4 kg·m-3) , 而脾脏脏器系数显著低于低密度组。这与笔者研究中16 kg·m-3的养殖密度并未对鲫脏器系数造成显著影响的结果不同, 推测这可能跟湿地循环水系统中水质条件优越、有效弱化了密度的胁迫效应有关。王文博等[15]研究也发现, 15kg·m-3和80 kg·m-3密度条件下养殖30 d的鲫, 其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升高, 对嗜水气单胞菌抵抗力明显下降, 这与该研究结果一致。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 16 kg·m-3的养殖密度已经达到引起鲫应激反应的密度阈值, 会对鲫的生理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3.2 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应用

人工湿地是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多重净化作用的水处理设施, 大量研究表明其在处理水产养殖尾水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16,17,18,19]。陶玲等[17]利用2组并联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栽种植物为美人蕉、莺尾和营蒲) 处理冬季池塘养殖废水, 结果表明, 在水力负荷0.22 m3· (m2·d) -1条件下, TN、TP、COD和总悬浮颗粒物 (TSS)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5.0%、38.2%、34.7%和91.6%。当前水产养殖中, 人工湿地多应用于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构建中, 将其应用于室内工厂化养殖的研究还不多见。

与传统的静态池塘养殖相比, 人工湿地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够更为有效地控制系统中的养殖水环境, 有助于提高鱼类养殖密度, 加快鱼类生长, 甚至改善鱼类品质。李晓莉等[20]做了湿地循环水系统 (处理组) 与传统池塘养殖 (对照组) 对异育银鲫 (C.auratus gibelio) 生长、机体组成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养殖165 d后处理组鲫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明显提高 (P<0.05) , 肌肉水分和粗脂肪质量分数显著降低 (P<0.05) , 粗蛋白质量分数显著升高 (P<0.05) , 表明生态型湿地循环水养殖模式对鲫的生长和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这可能与人工湿地对鱼类生存环境的有效改善有关。

跟传统工厂化养殖系统一样, 基于人工湿地的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够大幅度提高鱼类的养殖密度。然而, 与传统工厂化养殖系统相比, 室内湿地循环水系统是否在提高养殖对象福利水平、肌肉品质和疾病控制方面更具优势则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湿地循环水系统较传统工厂化养殖更为节能、更易于管理, 且其生态系统更为复杂、系统内的水质也更稳定[1,21]。林玉良[1]针对传统工厂化养殖存在的问题, 将人工湿地与室内集约化养殖有机结合,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室内生态型循环水养殖系统, 此系统在6.6 m3· (m2·d) -1高水力负荷条件下, 对废水中NH4+-N、NO3--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46.12%、38.03%和71.84%, 养殖对象[杂交鲟, 达氏鳇 (Huso dauricus♀) ×史氏鲟 (Acipenser schrenckii♂) ]成活率为93.3%, 饵料系数为1.30, 养殖过程中未发生疾病。研究还指出, 室内湿地循环水系统水质稳定、管理方便, 具有一定推广应用前景, 这与笔者研究结果相符。笔者研究中68 d的养殖试验期间系统运行稳定, 水质符合鲫正常生长生活需求。

4 结论

研究了2 kg·m-3、4 kg·m-3、8 kg·m-3和16kg·m-3共4种养殖密度对温室人工湿地循环水系统中鲫的生长、生理及免疫的影响, 结果表明, 如果以生长为主要考量指标, 鲫的养殖密度可提升至16 kg·m-3, 甚至更高。但同时数据也表明如此高的养殖密度会对鲫免疫力造成负面影响, 增加了鱼病爆发的风险。

摘要:研究了基于两级人工湿地的温室循环水系统中, 养殖密度对鲫 (Carassius cuvieri) 生长、脏器系数、血清生理免疫指标及对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抵抗力的影响。试验设2 kg·m-3、4 kg·m-3、8 kg·m-3和16kg·m-3共4种密度组, 每组2个平行, 养殖68 d。结果显示:1) 各养殖密度下鲫生长及脏器系数不存在显著差异;2) 与2 kg·m-3组鲫相比, 16 kg·m-3组鲫血清丙二醛 (MDA) 质量摩尔浓度显著升高, 溶菌酶 (LSZ) 、酸性磷酸酶 (ACP) 和碱性磷酸酶 (AKP) 活性显著降低,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和总蛋白质量浓度虽有不同程度升高, 但差异不显著;3) 高密度组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较低密度组弱。以上结果表明, 如果以生长为考量指标, 温室湿地循环水系统中鲫养殖密度可达16 kg·m-3, 但如此高的密度会对鲫免疫力造成负面影响。

上一篇:自我管理评估下一篇:学校发展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