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指标论文

2024-06-18

肝功指标论文(共8篇)

肝功指标论文 篇1

氟是饮水和土壤中的一种天然成分, 也是机体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1]。适量的氟摄入有利于维持体内钙磷平衡、骨骼发育和神经冲动传导, 同时能有效预防龋齿;但当机体长期摄入过量氟时, 会导致氟在体内蓄积增加, 并对机体产生很强的毒性作用。氟的毒性作用分为骨相损伤和非骨相损伤, 骨相损伤主要包括骨骼和牙齿的病变;非骨相损伤主要指对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损伤, 以及心、肝、肾等脏器和脑组织的不良影响[2,3]。肝脏是氟中毒时非骨相损害的重要器官之一, 过量氟可导致肝损害已被大量实验所证实。在以往研究中, 氟对肝脏功能的损伤研究大多集中于肝脏形态损伤以及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上, 针对高浓度氟离子暴露时动物一般临床观察指标的报道较少, 无法提供综合评估高浓度氟离子暴露剂量与健康效应指标的关联性研究。因此, 我们通过研究不同浓度氟离子暴露下大鼠氟斑牙形成状况、生长情况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 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 为深入探讨氟暴露与效应指标的关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健康SD大鼠96只, 体重 (60±12) g, 雌雄各半, 由江苏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许可证号SCXK (苏) 2009-0002, 实验动物使用合格证号:SYXK (苏) 2008-0024。

将大鼠分成6组, 每组16只, 雌雄各半。通过隔天灌胃给予SD大鼠不同剂量的Na F溶液, 染毒组剂量分别为2、4、8、16和32 mg/kg, 对照组为纯净水对照。6组大鼠饲养管理时, 饲料采用SPF级颗粒鼠料;饮用水经无菌水净化系统净化处理, 不间断供给, 自由摄取;不同性别动物分笼饲养, 饲养环境符合屏障系统环境要求。实验周期为3个月。

1.2 方法

动物体重在进入实验区时称重1次, 分组前称重1次, 给药期间隔天称重1次。染毒结束, 各组大鼠经麻醉后, 股动脉放血处死, 常规解剖检查, 脏器经生理盐水清洗, 除去血液, 剥掉表面结缔组织和脂肪, 称重, 并计算脏器系数。

实验开始期间, 隔天观察动物牙齿颜色及表面形态变化, 氟斑牙判定依据WS/T 208-2001氟斑牙临床诊断标准。采用生化方法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丙氨酸转氨酶 (ALT) 活力以及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球蛋白 (GLB) 浓度。

1.3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均以±s表示。应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显著性检验, t检验检测两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鼠的氟斑牙发生情况

染毒3个月后, 大鼠有不同程度的氟斑牙形成, 氟化钠给药剂量越大, 氟斑牙症状越明显, 表明氟中毒模型复制成功。0、2 mg/kg组大鼠氟斑牙检出率均为零, 4 mg/kg组大鼠氟斑牙检出率为19%, 当染氟浓度大于8 mg/kg时, 大鼠氟斑牙检出率均为100%, 见表1。

2.2 染毒期间大鼠每月的体重

染毒期间, 对大鼠隔天称重1次, 在此统计每月雌雄大鼠的体重并进行比较, 见表2。雌雄大鼠, 分别与各自对照组体重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染毒后大鼠肝脏重量及肝脏系数

见表3。与对照组比较, 各染毒组大鼠肝脏重量无明显变化,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中, 肝脏重量与动物体重呈正相关 (R=0.990, P<0.01) 。高氟剂量组雄性和雌性大鼠的肝脏系数与对照组相比, 均明显增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2.4 肝功能生化指标

见表4。与对照组相比, 染毒组大鼠AST活力有降低的趋势, 当染毒剂量大于4 mg/kg, 大鼠AST活力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雄和雌均P<0.05) 。大鼠ALT的活力及TP、ALB、GLB的含量, 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氟是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 但当过量的氟离子长期在体内蓄积, 明显的特征是引起骨相损伤。本实验采用不同浓度Na F溶液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 3个月后, 不同浓度染氟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氟斑牙, 由此表明, 本实验所选择的暴露浓度成功复制了高剂量氟中毒模型。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bP<0.01。

另外, 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在引起骨相损伤的同时, 也会对非骨相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氟化钠溶液中氟以离子形式存在, 经灌胃给药, 氟离子迅速通过胃肠道进入血液, 干扰机体新陈代谢。肝脏是机体新陈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场所, 高剂量氟暴露时, 体内过多的氟蓄积于肝脏, 可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此, 肝脏作为反映氟暴露的主要靶器官之一, 在研究氟非骨相损伤时备受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研究氟暴露对肝脏的损伤。

首先, 氟对大鼠肝脏形态产生的影响。于琳华等[4]报道, 大鼠摄入不同剂量氟, 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 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肝细胞变形、核膜皱折、核固缩以及染色质边集等。王爱国等[3]的研究结果表明, 氟化物可使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 并且肝组织中活性氧 (ROS) 和脂质过氧化物 (LPO) 水平升高、还原性谷胱甘肽 (GSH) 含量降低, 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于燕妮等[6]检测染氟大鼠肝脏时发现, 肝细胞有明显损伤, 表现为脂肪变性、肌细胞灶性坏死以及结缔组织增生。黄德远等[7]对高氟染毒大鼠的研究表明, 大鼠肝细胞的细胞核轻度皱缩、凹陷, 异染色质凝聚、边集, 少数线粒体空泡化, 内质网轻度扩张等。

另一个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氟暴露对肝脏氧化应激的损伤。已有研究表明, 氟致非骨相组织损伤, 主要引起体内抗氧化功能降低, 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升高。多数学者报道, 氟暴露的患者及动物血或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活力降低, 而自由基、丙二醛 (MDA) 、一氧化氮 (NO) 等含量升高, 表明氟中毒导致机体内自由基代谢紊乱, 是氟中毒引起机体损害的重要机制[8,9,10,11,12,13]。但也有少数研究报道, 氟中毒并不引起肝脏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14], 抗氧化酶的活力变化并无显著性差异[15,16], 这可能与染氟剂量、染氟时间、动物种类、检测指标和方法的灵敏度和可靠性等原因有关。

此外, 关于氟暴露对机体肝脏功能指标影响的研究较少。梅梅等[13]的研究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染毒大鼠的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活力及TP、ALB、GLB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然而, Kanbur[18]等研究表明, 氟染毒大鼠血清中AST活力高于对照组, ALT和GLB活力低于对照组, TP、ALB含量降低, 说明氟暴露引起了肝脏的损伤。

本实验检测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较, 染氟组大鼠AST活力有降低趋势, 当染毒剂量大于4 mg/kg, 大鼠AST活力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 染氟组大鼠ALT的活力及TP、ALB、GLB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这与已有研究报道的结果有所不同, 但AST活力的变化说明存在于核糖体中的氟影响了蛋白质酶的合成。在肝功能生化指标中, ALT位于细胞质中, 是诊断肝细胞发生实质损害的主要指标, 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紧密相关;而AST位于细胞线粒体中, 一般情况下, 其变化幅度不及ALT, 但其变化仍然可以说明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17]。根据本实验研究结果, 大鼠经灌胃染毒时, 浓度大于4 mg/kg即可引起大鼠肝脏功能生化指标AST活力的变化。

综上, 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大, 大鼠的肝功能生化指标AST的活力发生了明显变化, 引起了肝脏功能损伤。因此, 建议将AST作为检验高剂量氟中毒引起肝脏损伤的临床观察指标, 为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氟暴露大鼠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 探讨氟暴露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96只SD大鼠, 分为6组, 每组16只, 雌雄各半, 隔天灌胃给予不同剂量氟化钠溶液 (0、2、4、8、16、32 mg/kg) 。染毒期间, 隔天称量大鼠体重;3个月后, 处死大鼠, 计算肝脏系数并测定肝功能生化指标中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活力以及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球蛋白 (GLB) 浓度。结果 16和32 mg/kgNaF组雄性大鼠肝脏系数分别为2.660±0.091和2.700±0.101, 雌性大鼠分别为2.722±0.225和2.736±0.216, 均高于对照组的2.526±0.086和2.409±0.08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AST活力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高剂量氟暴露可使大鼠AST活力降低, 可将AST作为高剂量氟离子暴露引起肝脏损伤的临床观察指标。

关键词:氟暴露,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肝功指标论文 篇2

方法:选择为2010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本市医院的肝病患者50例,对患者各种生化指标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探讨各种指标的变化在肝脏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结果:不同疾病组各项生化指标的阳性率CHE(胆酰酯酶)<536IU/L,TBLL(总胆红素)>25ummol/L,AST(谷草转氨酶)>35IU/L,ALP(碱性磷酸酶)>240IU/L,TBA(总胆汁酸)>15umol/L为阳性,ALT(丙氨酸转氨基酶)>25ummol。

结论:每一种生化指标的肝功能只可以反映一个方面,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不能依赖于一个特定的指标。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指标,根据各个目标的特异性和互补性,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肝脏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更快的恢复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肝功能生化指标肝疾病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54-02

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生化反应器官,并承担着多种物质的代谢活动,最近几年来,随着肝脏生化试验检测的日趋成熟,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遍使用,使每年都有一些和肝脏疾病密切相关的生化指标在实验室中开展并且开始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因为对于肝病患者,多发性肝功能指标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对检测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是对肝脏疾病、鉴别诊断、监测和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通过对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各种生化指标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探讨各种指标的变化在肝脏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调查对象选择为2010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本市医院的肝病患者50例,其中24例,男,女26例,年龄由25至75岁,平均年龄45.6岁。根据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2000病毒性肝炎发展的诊断标准,检查后得出,50例患者中,包括20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15例,肝硬化10例,肝癌5例。正常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由19至68岁,平均年龄为46岁,都是健康体检者。

1.2测试项目。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越J)、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2]。

1.3试剂和方法。

1.3.1使用奥林巴斯AU64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试剂由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2静脉血采集肝病患者早晨空腹经肘静脉采血2mL注入干燥试管中,立即分离血清备用,正常对照组采血2mL作为对照,要求实验室各项质量控制要符合要求。

1.4统计方法。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由X±S,采用t检验法。

2结果

2.1不同疾病组各项血清生化指标测试结果:不同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肝炎,肝癌组GI。B外(P>0.05),其他指标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2.2不同疾病组各项生化指标的阳性率CHE<536IU/L,TBLL>25ummol/L,AST>35IU/L,ALP>240IU/L,TBA>15umol/L,ALT(丙氨酸转氨基酶)>25ummol为阳性。阳性率前5组的指标为:急性肝炎组;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转氨酶;慢性肝炎组:谷丙转氨酶>胆汁酸;肝硬化组: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肝癌组=血清总胆红素>胆碱酯酶。

3讨论

3.1最常见的诊断肝细胞损伤的指标是ALT和AST,两者仍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的指标。ALT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时最为敏感,而反映其损伤程度时则以AST最为敏感,尤其是在肝炎急性发作大规模肝细胞损伤时最常见,并且受损肝细胞可以迅速并且大幅度增加。从表中可以看出急性肝炎组转氨酶显著增加,但酶活性的大小与病情的轻重及预后有一定的联系。在肝硬化和肝癌组,大多数患者虽然病情较重,但增加转氨酶后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正常,无异常反应。肝硬化组谷草转氨酶阳性率只有47%,因此不能仅根据氮转移酶的大小来决定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恢复情况[3]。

3.2胆固醇在肝脏内的分解产物是胆汁酸,总胆汁酸在反映肝脏的合成和代谢,肝细胞损害三方面情况的血清指标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合成总胆汁酸的位置场所只有肝脏,所以当肝细胞损伤,总胆汁酸的去除率降低,血清中总胆汁酸将会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状态。在肝细胞边缘轻微坏死时,检测总胆汁酸水平比其他检查更有说服力,因为此时的总胆汁酸水平比其他检测更敏感。从本文结果显示中可以看出,各种肝病总胆汁酸水平较正常组水平明显升高,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肝炎组>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总胆汁酸和其他检测指标相比较来说,恢复过程相对比较缓慢,在慢性肝炎组,转氨酶只有轻度升高,而总胆汁酸表现出比较敏感。在肝硬化组,LBA阳性率接近45%;结合指标测定值可知其阳性仅次于血清总胆红素,胆汁酸在肝脏疾病组,阳性率高达50%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知道其在测量指标中排在第一位。因此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对慢性肝炎的鉴定和监测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预后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既可以比转氨酶更敏感地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状况,另一方面又可用于低活动期肝硬化监测[4]。

3.3胆碱酯酶是反映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重要敏感指标,肝脏合成的丁酰胆碱酯酶是其的主要来源,当肝脏受损以及合成减少时,都将导致酶活性下降。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在每一个疾病组的胆碱酯酶水平都明显低于正常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肝硬化组>肝癌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从表中还可以发现,除了急性肝炎组,其他疾病组的胆碱酯酶阳性率都是比较高的,能够看出胆碱酯酶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肝脏的储备功能。胆碱酯酶在各肝病组中下降最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在由急性肝炎组的肝细胞損伤造成的。而在慢性肝炎组,肝实质受损严重,则会使胆碱酯酶明显下降,其阳性率达到85.0%。占所有检测指标第一位的是在肝硬化时,由于肝实质的反复破坏,引起肝功能严重障碍发生。肝癌时但限制没表现为下降且幅度较大,阳性率为66.7%,随着病情加重,下降幅度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可以说胆碱酯酶是判断肝脏疾病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重要监测指标[5]。

3.4碱性磷酸酶是一种磷酸单酯酶,存在形式主要是游离态为主,很少量的可以与脂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相结合,正常情况下,体内ALP是来源于肝(肝ALP)和骨(骨ALP)各半。 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都会使碱性磷酸酶增高,所以碱性磷酸酶可以作为判断肝脏疾病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重要监测指标。

总结上文可以发现,每一种生化指标的肝功能只可以反映一个方面,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不能依赖于一个特定的指标。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指标,根据各个目标的特异性和互补性,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肝脏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更快的恢复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唐恒锋,李文郎,陈爱华等.临床检验6项肝功能指标的联合检测对肝病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2):2157-2158

[2]刘芳桃.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观察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6):83-84

[3]马峰,王学林,吴雄志,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胰腺癌肝转移诊断中的价值[J].山东医药,2011,51(15):36-38

[4]闫福堂,王华,苏宝凤,等.血清ACE与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0,25(3):75-77

肝功指标论文 篇3

近来养殖业中的动物肝病明显增多。如乳牛、黄牛暴发的乙型肝炎;鸡可发生乙型肝炎, 脂肪肝综合征;雏鸭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猪、羊、家兔均可发生乙型肝炎。而且发展迅猛, 如雏鸭病毒性肝炎[2], 是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在福建、江西等国内养鸭比较集中的省区均有该病大规模发生和流行, 发病率高达70%, 死亡率高达85%。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养殖业主的经济利益和人们的健康。因此, 对动物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和控制, 是广大兽医科技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试验以四氯化碳 (CCl4) 引起的急性肝损伤为对照组, 比较检测服用复方茵陈制剂后对动物肝脏中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丙氨酸转氨酶 (ALT) 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药品

复方茵陈制剂, 每克颗粒含0.564 g总药材 (生药) , 由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技研究所制;联苯双酯滴丸, 北京协和药厂生产, 每丸1.5 mg, 批号03120105。

1.1.2 试验动物

KM小鼠, 体重18~22 g, 雌雄兼用, 由福建医科大学试验动物中心提供。

1.1.3 仪器和试剂

紫外分光光度计VIS-7220, 北京瑞利分仪仪器公司;高速冷冻离心机Anke TGL-16G, 飞鸽公司;微量移液器, 德国eppendorf公司;离心管 (1.5 m L) , 由福建农林大学药品试剂科提供;Stotorius BS210S电子天平 (d=0.1g) , 北京塞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CCl4、花生油、AST、ALT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公司。

1.2 方法

1.2.1 试验前准备及分组

将实验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 每组10只, 称重。 (1) 为正常对照组 (Ⅰ组, 生理盐水, 0.3 m L/10g) ; (2) CCl4模型组 (Ⅱ组, 生理盐水, 0.3 m L/10g) ; (3) 联苯双酯阳性对照组 (Ⅲ组, 2 mg/10g) ; (4) ~ (6) 为复方茵陈颗粒制剂高、中、低剂量组 (Ⅳ组、Ⅴ组、Ⅵ组, 按临床成人50 kg每日31 g生药量的5倍、10倍、15倍折算为小鼠给药量, 分别为16.5 g/kg体重、11 g/kg体重、5.5 g/kg体重) 。正式试验前, 所有动物禁食不禁水12 h, 用蒸馏水将复方茵陈颗粒配制成所需浓度的药液, 将CCl4用花生油稀释成所需浓度。

1.2.2 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给药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 连续4 d, 空白组和模型组灌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给药第3 d, 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余5组颈部皮下注射0.5%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 (0.1 m L/10g) , 注射后禁食不禁水, 16 h后模型建立。

1.3 检测指标和方法

注射CCl416 h后立即进行眼眶采血, 肝素抗凝, 4 000 r/min离心10 min, 用微量移液器取上清液, 装入离心管, 标记。

AST、ALT的测定。分别吸取0.1 m L/支上清液, 加入0.5 m L天冬氨酸转氨酶基质液均匀混合, 37℃水浴30 min, 再加0.5 m L 2, 4-二硝基苯肼液, 混匀后, 37℃水浴20 min, 之后加入5 m L 0.4 mol/L氢氧化钠溶液, 室温放置10 min。在505 nm波长, 1 cm光径, 蒸馏水调零, 测各管的吸光度值, 计算测定管 (50管) 吸光度值与空白对照管 (10管) 吸光度值差值, 查标准曲线, 求得相应的AST活力单位, 记录。

ALT (丙氨酸转氨酶) 测定的操作过程同AST测定, 求得相应的ALT活力单位, 记录。

1.4 统计方法

结果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 用方差F检验、LSD法比较组间和组内差异显著性。

2 结果

观察复方茵陈制剂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浆酶指标的影响。由表1可知, 注射CCl416 h后, II组小鼠的血浆AST、ALT比I组分别提高111.63%和847.14%, 差异极显著 (P<0.01) , 说明肝功能明显受损, 造模成功。

用药Ⅳ组、Ⅴ组、Ⅵ组的血浆AST分别比II组降低38.10%、32.23%、28.21%, 差异极显著 (P<0.01) 。用药Ⅳ组、Ⅴ组、Ⅵ组的血浆ALT分别比II组降低72.25%、42.99%、34.24%, 差异极显著 (P<0.01) 。

碱性磷酸酶 (AKP) 除Ⅲ组与I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外, 其余组间均不存在显著性。

注:与正常组比较,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表示差异显著 (P﹤0.05) ;与模型组比较,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3.1 肝损伤模型的选择

最近几年常用的动物肝脏疾病模型有化学药物中毒性肝炎模型 (主要包括CCl4肝损伤模型、D-氨基半乳糖胺急性肝损伤模型、硫代乙酰胺肝损伤模型、α-萘异硫氰酸酯肝损伤模型、扑热息痛肝损伤模型、异硫氰酸苯酯和硝硫氰胺肝损伤模型) 、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卡介苗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脂多糖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和其他肝损伤模型[3]。复方茵陈制剂主要是保肝降酶作用, 所以, 选择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而且CCl4是长期以来公认的复制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化学物质, 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药理实验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定应用CCl4肝损伤动物模型进行保肝降酶新药的药理实验, 其模型成功率高, 试验方法简便, 重复性好, 结果稳定[4]。

3.2 阳性对照组药物的确立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各种急性、慢性肝炎, 已获得药品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和西药均可以作为阳性对照药。化学合成药联苯双酯, 是合成无味子丙素的一种中间体, 对动物有抗肝损伤作用, 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临床对肝炎病人肝功能障碍有治疗作用, 特别是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作用显著, 优于国内外同类药品, 已成为实验室研究的阳性对照药[5]。

3.3 肝功能生化实验指标检测

肝脏是人体物质代谢的中心器官, 行使着多种重要的代谢功能。肝细胞除了具有一般细胞所共有的代谢功能外, 还有一些特殊的代谢功能, 肝功能实验方法不下500余种, 但临床常用的肝功能不过几十种。血清中的AST、ALT活力升高与肝组织损伤程度和范围呈平行关系。整个肝内转氨酶的量约为血清中的100倍, 因此, 只要1%的肝细胞坏死便足以使血清中活性增加一倍。又由于肝细胞内转氨酶浓度比血清高1 000~5 000倍, 当肝组织发生炎症和损伤时, 因能量代谢障碍而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细胞内转氨酶也可由于浓度梯度而泄漏入血, 因此, 血清转氨酶活性是肝细胞损害的最敏感指标。

3.4 复方茵陈制剂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复方茵陈制剂是提取茵陈、黄芩、大黄、甘草等有效成分研制而成的复方中药制剂。诸配方不仅充分发挥着本身的药效作用, 还互相配合, 具有疏肝解郁, 活血行气散结之功能: (1) 茵陈含有篙属香豆素、色原酮类、茵陈二炔、脂肪油及茵陈多肽等有效成分, 具有利胆作用;抗肝损伤作用;解热镇痛、消炎作用;免疫调节作用[5]。 (2) 黄芩, 其含有的黄芩苷有降压作用, 降血脂作用, 对由各种原因造成肝损伤动物模型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黄芩素是一个很好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可用于治疗肝炎, 另外还有很强的抗氧化、抗肿瘤作用。 (3) 大黄具有清除肝细胞炎症和胆汁淤积, 清除氧自由基, 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 保护肝脏功能的作用[6]。 (4) 甘草可缓急止痛, 调胃和肝。对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可减轻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降低血清转氨酶活力。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另外, 还有抗炎、抗病毒、抗致突、解毒和抗氧化作用。

通过研究复方茵陈制剂对CCl4引起急性肝损伤整体模型的影响, 发现其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明显降低血浆AST、ALT等酶的含量, 减轻肝脏的病理性损伤, 表现出明确的保肝作用。

另外, 芮箐等[7]报道了复方茵陈胶囊的利胆、降脂作用及对四氯化碳、α-异硫氰酸氖酯所致的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能增加胆汁分泌, 血清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苏立盛等[8]报道中药肝灵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并说明其保肝机理为保护肝细胞膜, 抗脂质过氧化, 促进蛋白合成, 调节免疫。这些都与本试验的结果相一致。

4 总结

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 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对动物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中草药添加剂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为它独特的作用方式、良好效果、无残留、无抗药性以及无污染而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饲料添加剂。

参考文献

[1]李仪奎, 王钦茂.中药药理试验方法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382.

[2]万雪, 王磊, 宁官保, 等.鸭病毒性I型肝炎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 2005, 32 (8) :57-59.

[3]黄正明, 杨新波, 曹文斌, 等.化学性及免疫性肝损伤模型的方法学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5, 21 (1) :42-46.

[4]张琪, 陈辉, 彭顺利, 等.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具备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1, 8 (4) :216.

[5]陈奇.中药药理试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837.

[6]张沛毅.当归对试验性肝损伤小鼠的抗自由基损伤作用[J].中西结合肝病杂志, 1996, 6 (4) :21-22.

[7]芮箐, 吴燕敏.复方茵陈胶囊的药效学研究[J].天津药学, 2004, 16 (1) :7-9.

肝功指标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脂肪肝患者为观察组 (A组) , 132例男性, 68例女性, 年龄21~55岁, 平均 (41.5±4.9) 岁;再选取同时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200例非脂肪肝患者为对照组 (B组) , 120例男性, 80例女性, 年龄20~53岁, 平均 (39.2±5.5) 岁。两组患者均排出心、脑、内分泌、肾等疾病, 且无肝胆病史与长时间饮酒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检测前1d即被要求素食, 严禁饮酒, 并在第2d清晨空腹采集5ml静脉血, 通过3 000r/min[5]的转速对血清进行离心操作, 所有检测指标均需在当天完成。使用型号为x-pand的杜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使用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试剂, 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血脂、血糖和肝功酶学指标的检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血糖 (GLU)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谷氨酸转氨酶 (ALT) 、甘油三酯 (TG) 、r-谷氨酰转移酶 (r-G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等进行观察, 并进行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使用 (±s) 形式表示, 检验使用t, 计数资料检验使用χ2, P<0.05则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数据资料使用SPSS11.0软件分析。

2 结果

分析本次抽取的200例脂肪肝患者与200例非脂肪肝患者的相关资料, 观察组患者的血脂以及血糖中的GLU、TG、TC指标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 (P<0.05) 。而观察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与TG检测结果存在负相关关系, 而观察组患者的ALT、AST、r-GT的检测结果增加明显, 见表1。

3 讨论

脂肪肝主要是因为机体肝脏中脂肪大量沉积而引发的病理综合征, 主要特征是患者大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6]。现阶段, 我国脂肪肝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现象, 且发病群体日益年轻化, 肝脏在人体中属于脂类代谢的一种中心枢纽, 其代谢正常与人体中的肝脏功能密切相关, 而肝脏脂肪主要源于食物, 主要受到遗传、代谢、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肝细胞脂肪发生变性, 引发脂肪肝[7]。脂肪肝属于一种慢性肝脏损伤, 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纤维化等疾病。正常脂类代谢中, 人体肝脏会合成胆固醇、磷脂、TG等, 且以低密度脂蛋白混入血液中, 以满足人体其他组织器官的需要。

脂肪肝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存在密切关系,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胰岛素抵抗[8]:患者受到其他疾病或是饥饿的影响, 导致脂肪被大量分解, 生成脂肪酸, 随后大量脂肪酸留存在患者肝脏中, 致使肝脏内中性脂肪含量大幅度增加, 增加肝脏的负荷, 且远远超过肝脏原本的运输能力, 最终引发脂肪肝;2脂质代谢通路障碍:患者的当脂质合成存在障碍, 造成肝脏内大量脂肪堆积;3氧应激[9]:脂肪酸氧化功能受到其他疾病的干扰, 对蛋白质合成产生影响, 例如慢性缺氧。因此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进行脂肪肝的防治, 而脂肪肝能够增加胰岛素抵抗, 加速胰岛素分泌等, 因而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本研究中, 我们选取200例脂肪肝患者, 再选取同时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200例非脂肪肝患者, 分成是两组, 对两组患者的血脂、血糖、肝功酶学指标变化进行分析。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脂肪肝患者的血脂、血糖均存在明显异常, 且总胆固醇也呈现上升变化, 这也就表示脂肪肝患者的脂质代谢较为紊乱, 脂肪肝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因此脂肪肝患者以总胆固醇升高为主要特征, 且脂肪肝患者的血糖检测结果也远远大于健康群体, 主要是因为大量脂肪聚集在患者肝细胞中, 增加了肝脏内糖的异生反应, 引发脂肪代谢障碍, 影响机体内糖转化成脂肪的速度, 从而造成脂肪肝患者血糖的增加。血糖升高患者多伴有高胰高血糖素血症, 主要是因为在肝脏内, 胰高血糖素无法发挥其正常的抑制合成脂肪的作用, 却对从肝内进入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产生抑制作用[10,11], 因而脂肪会急速在患者肝脏内堆积, 造成脂肪肝。

综上所述, 脂肪肝患者的血糖、肝功酶学、血脂等指标均发生很大变化, 且与健康群体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因而需要定期检测, 以及时发现存在的异常情况, 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与控制, 从而降低脂肪肝的发生率, 维持患者正常生命体征,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周菜珠, 梁巧莹, 黄丽霞, 等.328例脂肪肝患者血脂和肝功能检测结果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2;24 (4) :135~135, 139

[2] 冯苏娟, 陈莉.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及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2;22 (11) :153~154

[3] 张慧敏, 巩文彦.脂肪肝血脂和肝功能检测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8;42 (29) :905~906

[4] 谢丽洁.血脂、血糖和肝功能指标对脂肪肝患者的意义分析[J].当代医学, 2011;16 (31) :99~100

[5] 王蕾, 尹素秀.血脂、血糖和肝功能指标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34 (03) :48~48

[6] 庄惊奇.肥胖、血脂、血糖与2型糖尿病脂肪肝 (DFL) 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刊, 2013;15 (4) :590, 592

[7] 陈伟军.分析联合检测血清总胆汁酸与肝功能酶学指标在临床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4;26 (13) :41~42

[8] 葛振江.360例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和肝功酶学指标水平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46 (6) :727~729

[9] 邬玉芝, 张淑芬, 国桂云.807例脂肪肝与肥胖及高血脂、高血糖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5) :745~746

[10] 胡娜, 崔天盆.脂肪肝与血脂、血尿酸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23 (7) :907~908

肝功指标论文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肝病组

288例肝病患者来自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1月期间的住院患者,其中男172例,女116例,年龄16~77岁,平均(38.6±17.3)岁。全部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诊断标准。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7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67例,肝炎性肝硬化组(肝硬化组)7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72例。

1.1.2 健康对照组

健康成人共125例,男80例,女45例,年龄21~65岁,平均(41.3±13.8)岁,均排除心肺、肝胆、肾脏及骨骼肌组织等疾病。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1 仪器

日本日立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2

AST、ALT、GGT、CHE、ALB试剂由浙江东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PA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静脉血采集

肝病患者早晨空腹经肘静脉采血2 ml注入干燥试管中,立即分离血清备用。健康对照组采血2 ml作为对照。

1.3.2 项目测定

血清AST、ALT、GGT活性采用速率法检测;CHE活性采用丁酰硫代胆碱法检测;ALB采用双缩脲法检测;PA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1.3.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以(x±s)表示;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进行;P<0.05作为显著性界限。

2 结果

6项肝功能指标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见表1。从表1可知,急性肝炎时AST、ALT、GGT均显著增高,ALB、PA均显著降低;慢性肝炎时ALB、PA、CHE均显著降低;肝硬化时AST、GGT均显著升高,ALB、PA、CHE均显著降低;重型肝炎时AST、ALT、GGT均显著增高,ALB、PA、CHE均显著降低。

3讨论

肝脏是机体重要的生化反应器官,承担多种物质代谢活动,含有大量酶类,体内几乎所有的酶都在肝内存在。ALT和AST仍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指标[1]。在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时以ALT最为敏感,而反映其损伤程度时则以AST最为敏感[[2],3]。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质,其细胞内活性是血清中的100倍,任何原因导致肝细胞损害,包括通透性增加和细胞死亡,血清中酶活性都将明显升高,而AST在肝细胞浆内只占20%,其余80%存在于线粒体中[4]。本文结果显示ALT仅在急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的增高与健康人相比有显著性意义,在急性肝炎中升幅最大,而AST在重型肝炎中升幅最大,ALT和AST在慢性肝炎中与健康人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GGT是一种肽转移酶,血清中的GGT主要来自肝脏。肝脏中的GGT主要局限于毛细胆管和肝细胞的微粒体中,是反映胆汁淤积最灵敏的血清酶。各种原因的胆汁淤积,如小胆管和毛细胆管的损害,以及肝内、外梗阻,GGT均明显升高,并与疾病的程度和病情呈一定的平行关系。

肝脏是合成血清白蛋白唯一场所,正常肝合成白蛋白速度快、效率高,其生物半衰期为17~23d。当肝功能损害时肝脏合成白蛋白的量明显减少,并与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平行,血清ALB在肝病发展中能准确反映肝储备功能,但敏感性不高,也易受临床输注白蛋白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反映早期肝功损害的情况。血清PA由于其在电泳中移速比ALB快而得名,由肝脏细胞合成,在血浆中半衰期仅约1.9d,故测定其血清浓度更能敏感、特异和及时地反映肝细胞的合成能力[5]。CHE是由肝细胞合成后释放到血液中的一种非特异性酯酶,其半衰期较短,约为10d,能够敏感而特异反映肝脏合成功能。肝脏受损时,肝细胞合成功能下降,CHE是肝脏病变唯一下降的酶,与血清清蛋白的变化大致平行,但比后者更敏感地反映病情变化,并随肝病病情好转而迅速上升,肝病时如持续减低则提示预后不良。本文发现CHE和ALB在各种肝病中降低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肝硬化<重型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时,肝脏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故肝硬化CHE降低最为显著。

综上所述,对急性肝炎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为AST、ALT、GGT、ALB和PA;对慢性肝炎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为ALB、PA和CHE;对肝硬化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为AST、GGT、ALB、PA和CHE;6项指标对重型肝炎诊断意义均较大。因此,将此6项肝功能指标联合在一起进行检测,对肝功能的评定及病情判断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基酶(AST)、丙氨酸转氨基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6项肝功能指标的联合检测对肝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288例各种肝病患者和125例健康人血清中的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急性肝炎时AST、ALT、GGT均显著增高,ALB、PA均显著降低;慢性肝炎时ALB、PA、CHE均显著降低;肝硬化时AST、GGT均显著升高ALB、PA、CHE均显著降低;重型肝炎时AST、ALT、GGT均显著增高,ALB、PA、CHE均显著降低。结论:对急性肝炎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为AST、ALT、GGT、ALB和PA;对慢性肝炎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为ALB、PA和CHE;对肝硬化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为AST、GGT、ALB、PA和CHE:6项指标对重型肝炎诊断意义均较大。

关键词:肝病,肝功能,诊断

参考文献

[1]罗蓉,王伟,李卓成,等.12项肝酶学指标对肝病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2):936-940

[2]罗蓉,李卓成,陈剑雄,等.肝损害患者血清mAST/AST比值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热带医学杂志,2008;8(6):567-569

[3]朱建芸,陈幼明,谢仕斌,等.28例妊娠期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热带医学杂志,2007;7(3):232-234

[4]刘玉霞,尹石华,史健,等.脂肪肝与铁蛋白、血脂及转氨酶的相关性分析.2010, 31(9);1001-1003

肝功指标论文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0例2008年5月—2010年5月住院和门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试验组, 男121例, 女79例, 年龄18岁~44岁;将2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男102例, 女98例, 年龄16岁~50岁。肝功能损害以实验室常规检查为依据, 即肝功能6项指标中任一项异常视为肝功能损害, 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1.2 方法

(1) 标本的采集及检测:要求受检者1周内停服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 禁食12 d以上, 未进高脂、高蛋白食物。抽取受检者静脉血4 mL, 以3 500转/m in离心15 min, 取血清按试剂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2) 检测方法:肝功能6项均使用山东博科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 用深圳蓝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凝血四项使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用日本产血凝仪测定。 (3) 肝功能损害和凝血四项异常评价标准:以试剂厂家提供参考值为判断依据, 其测定值不在参考值范围内即为异常。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6项中, 血清总胆红素 (TBiL) 、血清直接胆红素 (DBiL) 、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蛋白 (TP) 、血清白蛋白 (ALB) 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凝血四项中,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 (Pr) 的主要场所, 绝大多数凝血因子是由肝脏参与合成的, 当肝脏受到损害时, 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成熟都会出现障碍, 从而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1]。

血液凝固是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完成的,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 其延长表示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单独或联合缺乏;PT反映外源性凝血, 其延长表示凝血因子Ⅱ、Ⅶ、Ⅹ单独或联合缺乏;而TT延长则反映纤溶活动增强,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FIB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也是由肝脏合成的, 其下降表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并发D IC或原发性纤溶分解代谢增多[2]。

凝血四项虽然随着肝功能损害而发生改变, 但是每个指标发生变化的时间和速度不一样, 可能与患者肝功能损害的时间长短有关。如:FIB在轻度慢性肝炎时变化不明显, 而在急性肝炎时明显延长;TT在重型肝炎时延长最为明显;PT灵敏度最高, 肝功能损害者其PT都延长;APTT的敏感度近似于PT.

总之, 肝功能损害患者凝血四项的同时检测, 能从多个角度反映凝血功能的变化, 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 对临床治疗、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肝功能损害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受检者进行血清总胆红素 (TBiL) 、血清直接胆红素 (DBiL)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血清总蛋白 (TP) 、血清白蛋白 (ALB) 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时间 (TT)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测定。结果 TBiL、DBiL、ALT、AST升高, PT、TT、APTT延长, FIB下降。结论 凝血功能可以多角度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 对临床治疗、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王鸿利, 支立民.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因子变化的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2, 21 (10) :144-145.

肝功指标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感染科纳入重型肝炎患者80例,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24例, 年龄分布为28~56岁, 平均年龄41.5岁, 病程分布为6~28个月, 平均病程为20.3个月。上述患者均为乙型肝炎感染者, 其中5例合并戊型肝炎感染。病例纳入标准均参照2000年 (西安) 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合并心脏、肾脏功能障碍等全身性疾病者;有精神障碍影响实验进程者等。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上述80例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 补充充足的能量、维生素等, 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每天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100mg/L,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补充白蛋白、血浆等, 防治腹水、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法:治疗室为恒温, 本院均采用Plasauto-IQ型全自动血浆净化装置及相应配套的管路、膜型血浆分离器 (PS-08, 膜孔径0.3μm, 膜有效面积0.8m2, 由日本松和韶华公司提供) , 术中每次每位患者的血浆置换量为3000mL, 调节血液泵流速为60~100mL/min, 分浆泵流速/血液泵流速为28%~30%。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处理, 术后患者使用肝素封管。

1.2.2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抽血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主要包括TBIL、ALT、AST、PTA、ALB。

1.2.3 疗效判断[3]

根据每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将临床疗效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有效: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等明显改善, 并发症得到控制, 总胆红素下降超过治疗前的50%。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或生化指标未达到上述情况, 甚至病情加重、死亡。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均值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80例患者治疗后的TBIL、ALT、AST均较治疗前下降, PTA、A L B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本组80例患者经治疗后, 73例 (91.25%) 临床症状及临床体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主要表现为食欲增加, 精神较好, 腹胀减轻等, 6例 (7.50%) 无明显改善, 1例 (1.25%) 因病情加重合并肝性脑病死亡。

3 讨论

重型肝炎病情严重, 病死率较高大约为80%。大量研究表明, 重型肝炎患者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 (TNF) 水平增高, 对入侵病毒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成为诱发肝细胞大片坏死的物质基础。同时,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与肝细胞坏死严重程度呈正比, 当合并消化道出血者病死率可增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如在0.30 (30%) 以下者预后较差。血清白蛋白在暴发性肝炎时一开始就低于30g/L者预后较差。如重型肝炎患者实验室指标中凝血酶原活动度低,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 而胆红素剧增, 是发生肝功能衰竭进入晚期和预后不良之兆[4]。血清AST、ALT的测定对确诊肝功能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非生物人工肝技术主要借助体外装置, 形成体外循环, 去除体内毒素, 通过暂时及部分替代肝脏功能, 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肝衰竭或相关肝脏疾病[5]。通过非生物人工肝的治疗, 目前重型肝炎的病死率逐渐下降。本研究资料分析表明, 本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ALT、AST均较治疗前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LB、PTA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在重型肝炎治疗后,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总体安全性较好。因此在重型肝病患者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在重型肝炎治疗中临床应用价值, 从而为以后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感染科就诊的重型肝炎患者80例, 我们给予上述患者基础治疗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80例患者治疗后的总胆红素 (TBIL) 、丙氨酸转氨酶 (ALT) 及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均较治疗前下降,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及白蛋白 (ALB) 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②80例患者, 73例 (91.25%) 临床症状及临床体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6例 (7.50%) 无明显改善, 1例 (1.25%) 因病情加重合并肝性脑病死亡。结论 非生物型人工肝在重型肝炎治疗后,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总体安全性较好, 因此非生物型人工肝必将成为重型肝病最重要、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关键词:非生物型人工肝,重型肝炎,复方甘草酸苷

参考文献

[1]朱冰, 游绍莉, 辛绍杰.生物人工肝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 2007, 20 (3) :142-145.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 11 (1) :56-60.

[3]唐振祥, 徐茹, 冼永超, 等.冼永超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辅助治疗慢性重型肝炎[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53) :10488-10489.

[4]程书权.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 2004, 25 (6) :258-265.

肝功指标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75例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患者46例, 女患者29例。年龄区间为25~66岁, 平均年龄 (39.5±4.6) 岁, 病程3~15年, 平均病程为 (7.3±1.6) 年。将其设置为病例组, 所有患者B超检查结果均为无局部隆起现象, 四周边界清晰, 包膜轮廓模糊, 下缘角圆钝, 且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制定的关于脂肪肝临床诊断标准。排除肾功能不全, 胆结石, 胆囊炎和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另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者75例为对照组, 男43例, 女32例。年龄区间为24~68岁, 平均年龄 (40.2±5.1) 岁。所有受试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取用受试者清晨静脉血6 m L, 将其放置于3000 r/min离心机内离心10 min, 待血清分离后进行相关检测, 本实验使用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设备, 对样本中的血清学指标与肝功能指标进行全面检查, 实验试剂提供厂家为仪器配套产品。肝功能指标包含:AST和ALT。血清学指标包括:TG与TC。对于转氨酶的测定使用速率法, 使用酶法测定肝功能。相关步骤严格依照试剂盒上的说明进行检验。

1.3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利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 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 并利用 (±s) 表示, 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 当P<0.05时, 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试者肝功能指标对比情况:

对照组AST为 (47.62±204.65) U/L, 病例组为 (342.58±20.36) U/L, P<0.05。对照组ALT为 (50.12±264.58) U/L, 病例组为 (333.84±14.68) U/L, P<0.05。

2.2 受试者血脂指标对比情况:

从TC水平上来看, 对照组为 (5.26±0.12) mmol/L, 病例组为 (7.02±0.33) mmol/L, P<0.05。从TG水平来讲, 对照组为 (2.13±0.22) mmol/L, 病例组为 (2.98±0.55) mmol/L, P<0.05。

3 讨论

有相关研究证明, 最近几年, 我国脂肪肝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截止到2011年, 该疾病的发病率达到了20%, 且从发病年龄上来看, 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因此, 脂肪肝的治疗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临床上, 将脂肪肝疾病分成两大种类:酒精类脂肪肝和非酒精类脂肪肝, 该疾病的主要病因为长期酗酒, 肥胖, 糖尿病[2], 肝炎等, 在此其中, 长期酗酒是罹患脂肪肝元凶。因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常见于中老年人, 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并发酒精性脂肪肝, 如果患者不及时戒酒, 就会发展成为肝硬化。相关报道表明, 超过半数的脂肪肝患者会发展成肝纤维化, 该疾病不但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同时对患者的心脑血管也会造成伤害。有国外学者表明, 肝脏炎症, 纤维化以及肝部脂肪积聚会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因为疾病发展程度的异同, 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一般情况下, 患者病程越长, 病程恶化程度就越高, 临床症状也相对越明显。

最近几年, 临床上试图通过肝脏活组织检验的方式确诊脂肪肝, 但值得注意的是, 肝脏穿刺检查存在较大风险, 患者依从性较差[3]。由此可见, 寻找一个无创且公允性较强的诊断评价标准对于判断肝脏纤维化程度来讲,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患者血清指标检测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关报道表明, 细胞外物质的降解, 合成和肝脏纤维化程度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存在, 转氨酶能够对氨基酸和酮酸之间氨基转移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在机体肝脏细胞内, 存在大量的AST和ALT。AST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线粒体内, ALT则存在于细胞质内。当检测出血液中ALT超标时, 则表示肝脏细胞受损;当AST超标时, 表示肝脏损伤较为严重, 已经危及到线粒体。如上述两种指标明显比标准高的时候, 代表患者肝脏发生病变。

在本次实验的相关研究结果中能够看出, 从肝功能指标上来看, 病例组患者AST和ALT的指标明显比对照组高, 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从血脂指标结果上来看, 病例组患者TG与TC指标比对照组高, 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本实验结果与杨淑艳[3]的研究成果相一致。

由此能够证明, 和正常人相比, 罹患脂肪肝者的血脂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均有所上升, 上述两项指标可以作为脂肪肝筛查的有效方式, 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来讲,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肝功能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对脂肪肝的诊断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75例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 另取7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受试者的血清学指标和肝功能情况。结果 病例组血清学指标和肝功能明显比对照组高, 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肝功能和血清学指标可以作为脂肪肝筛查的有效方式, 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来讲,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肝功能,血清学指标,脂肪肝,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鹏.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9) :269.

[2]岳志刚.血清学相关指标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 (6) :1120-1121.

上一篇:生态建筑节能系统下一篇:双城市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