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经济管理

2024-09-28

单位经济管理(精选11篇)

单位经济管理 篇1

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如今已逐渐转变为以业主为主体的工程招标发包体系,以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为主体的承包体系,以及建设监理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咨询服务的三元主体。三者之间以经济为纽带,以合同为依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构成了现阶段工程建设监理管理模式。因此,监理、业主、承包方即为监理工作的生态环境,业主如何在这中间权衡好关系,更好的培养监理的责任心,即成为监理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1 监理现状

1.1 行业现状

监理市场混乱,破坏了有序竞争。目前监理企业泛滥,良莠不齐,监理市场由过度竞争演变成为不正当竞争,甚至发展成为恶性竞争,造成了市场混乱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监理市场的健康发展。当前监理行业的竞争基本上处于标价竞争的阶段,多数业主仍把价格作为衡量取舍监理单位的重点,甚至是谁低价谁监理。

1.2 工作业务

监理的业务职能总体来说还是过于单一的。由于工程质量管理时过分强调监理的作用,造成我国工程建设监理企业业务职能过于单一,大部分工作范围仅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进度监理、费用监理、合同其它事项管理、安全以及交工验收与缺陷责任期的监理。这大大削弱了监理企业的作用。

1.3 前景收入

我国当前的监理内容大都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上,工作相对较简单,收费水平普遍低于设计和其它咨询服务行业,也远低于国外监理咨询公司的监理取费。收费低导致监理人员收入过低,以致监理公司难以配置各种专业的高级监理人员,使监理工作质量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运行。

1.4 监理的分类

我们根据监理的自身责任心和热情度将监理分为三类,分别为红色、白色、灰色监理。红色监理即自觉性和上进心都非常强,遇到不懂就去学,关键技术旁站到位,各方面资料等管理得非常好;白色监理即不论监理单位的制度如何严格,游手好闲,毫无责任感与激情可言;灰色监理比较特殊,其中一些刚开始很负责任,后来因为一些工作环境或其他因素逐渐减退了热情,开始学会了偷懒,另一种是一开始不怎么负责任,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责任心越来越强,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好。事实上,我们在工作中大部分遇到的,都属于灰色监理,灰色监理也是业主培养监理责任心的关键对象。

1.5“灰色”监理的选择

监理本身已经不是简单粗暴的监督管束和机械的上传下达,而是一门系统科学,既要“监”,又要“理”,在运用科学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方法措施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与业主和建设方之间的关系,然而,灰色监理大部分迷失在成为称职监理人才的大道上,有些监理选择责任心的妥协,选择了不闻不问,导致业主变得更辛苦,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安全的可靠度大幅下降。

2 监理管理误区

在现在的监理管理中,作为业主在管理上会很容易进入几个固定的误区,且长时间的误区管理会造成监理的责任心逐渐下降,我们将这些误区归结为以下四个字:越、疏、硬、责。

2.1“越”

主要指业主对监理干预过多,甚至越过监理直接与施工方沟通,造成双方职能冲突。现在很多的业主单位一方面招进来的都是从施工单位过来的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或者对施工已经颇有见地的业主,他们在施工现场已经有颇多经历,对施工的技术、管理情况等了如指掌,有些工程师的能力早已超越了监理。一方面是初出茅庐的工程人,他们在项目建设中还没有完全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抓重点,往往会越俎代庖。业主对监理工作干预较多,不通过监理工程师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就会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

2.2“疏”

“疏”在汉语词典里有很多种意思,这里取“不细密,忽略”这个意思,“疏”用在这里主要指现场管理中对监理工作不到位的忽略纵容。业主在项目建设之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松懈感,再加上第一个字提到的“越”,以及对现场监理部门监督管理不够,或放任自流,导致监理工作不到位,甚至出现一些违法乱纪行为,造成工程项目建设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2.3“硬”

它在这里主要指一些没什么经验的业主对监理管理制度的生搬乱套,固执地用每一个细小点去应对监理工作,一点一点将监理的工作完全否定。其实在对监理的惩罚制裁的过程中,要把握住关键工序,检查如果没有到位,可以采取相应的制裁,但应该知道,制裁的目的是要求监理工作负责、增加责任心,而不是置人于死地。

2.4“责”

整个工程如果在进展过程中不出问题还罢,一旦出了问题,业主往往会进入一个陷阱之中,那就是将责任全部推到监理身上,认为是监理的不合格造成了现在的重大事故。我们不可否认,监理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监理在施工现场不是万能的,监理不是现场施工的直接管理者,监理也不是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的“保姆”。

3 主动管理

本文针对前文提到的灰色与红色监理,将培养监理责任心的方法概括为以下四个字:立、杆、监、影。

3.1“立”

作为业主,面对“灰色”监理,首要任务就是要让监理自身的自尊心立起来,工作满足感立起来,自我实现感也立起来。要做到“立”,首先要尊重监理,不能忽视监理的存在,重视他,让他能感觉到被需要。其次,业主要懂得放手。只有放手,才能给监理一个平台,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上。作为业主,技术方面要交给监理全权负责,应尽量避免直接对承包方下达指令。业主“主外”,监理“主内”,“内外”配合,相互呼应才能搞好工程建设管理。

3.2“杆”

“杆”指标杆,指一种尺度,“杆”是一种业主对监理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是对监理工作水平的要求,也是对监理的知识储备的要求。“杆”是一种对监理的赏罚标准。工作中对于监理的工作要时刻关注,不越权干涉,多帮助而不至于犯大的错误。对于监理的过失和责任没尽到的地方,要按照制度办事;对于监理的大大小小的成绩,要适时鼓励与赞扬。赏罚分明、奖惩有度,在惩罚中要注意需要肯定的成分,不能进入之前提到的“硬”和“责”的错误,在赞扬中要注意需要改进的地方,才能不断鞭策监理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做到能放能收,将监理管理搁置在一种可控的状态下,最终真正逐渐培养起监理的责任心。

3.3“监”

“监”顾名思义,就是监督,监察。这里不是指监理对施工单位的监察应该做到什么标准,而是指业主应对于监理的工作进行监察监督。业主的这一监督监察的工作贯穿监理工作的始终,贯穿整个项目工程的始终。业主必须每日掌握监理的工作情况,适时考察监理对目前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掌握情况,做到对监理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了然于胸,这个就是为了防止进入“疏”的陷阱,对于可能出现的安全和质量及进度方面的问题要和监理多多交流,抱着尊重、沟通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影”

“影”指影响、模范。模范在这里指两方面的模范,一方面是监理对监理的榜样力量与模范指导,一方面是业主自身用行动塑造理念,从而影响他人的精神。

(1)监理行业中的互相影响。此时的“影”主要是指在众多监理的工作中评优秀,树榜样,组织其他监理对优秀监理的工作进行学习交流,让监理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个人荣誉感与职业归属感,也是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的过程。

(2)业主自身用行动塑造理念。作为业主,要想培养起监理的责任心,必须得遵循“影”的原则,作为业主要去管理他人,培养他人的责任心,那么自身必须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非常强烈的责任心,这样会促使业主自身一直跑在监理的前边,会促使业主了解更多的技术方面的知识从而更便于与监理及施工单位沟通,也更便于进行好监理管理;只有业主自身的不断进步,逐渐带动影响监理的责任心,使监理在跟业主合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逐渐认真起来,才能一起做好项目任务。

“立、杆、监、影”这四个原则真正做起来很难做到立竿见影,它是需要一个责任心强的业主经过长期的实践后,才能逐步完善使用,这四个原则相辅相成,互不可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最后一个“影”字,只有把“影”字的含义领悟透彻,自身强大了,前面的三个原则才能一一落实。

4 结束语

监理的责任心培养,对于业主来说,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对监理的管理办法,更是跟随着时代的大背景需要不断地尝试革新。在目前阶段,身为业主要搞好工程,必须抓住监理管理,必须以身作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培养监理的责任心,进行主动管理,不断地避免文中所述的“越、疏、硬、责”的四大误区,不断地归纳总结出更多的漏洞与失误,将工作任务与人性关怀相结合,同时将硬管理与软管理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培养监理责任心的目的,使得项目保质保量保安全保工期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郭涛.我国建设监理执业行为及行业委托代理机制的优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林孝宽.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质量的主动管理[J].韶关学院学报,2015.

[3]张靓.浅谈施工项目质量管理[J].门窗,2015.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方法与对策探讨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方法;对策探讨

事业单位的产生是基于我国计划经济而出现的,它是由国家财政支持通过开展公益性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融入到了市场经济活动之中,因此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方法以及手段也会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事业单位经济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拨款,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对国家财政的依赖性很强。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却更加的多样,这在减轻国家财政压力的同时,也为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1、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的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的与一般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那就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让相应的资源得到最为优越的分配,从而让事业单位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2、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方法

2.1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要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发挥更加的作用,首先要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机构的相关制度,一般来说大多实业集团经济管理上出现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相关的制度不完善,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当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时,事业单位遇到新的问题相关的人员就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此外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还很容易导致权力腐败的情况出现,因此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内部监督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只有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内部监督管理,才能更好的结合人力、财力以及物力来对事业单位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進而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水平,最终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2.2促进事业单位投资策略的优化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质的机构,它更多的是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以及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而不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的利益。然而当事业单位更多的融入到市场经济活动当中时,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一些投资活动,这些投资活动再减少国家财政压力的同时,也会促进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因此确保投资策略的科学性,让投资活动更加的提升社会的福利就需要事业单位相关的人员进行合理的决策。

2.3完善职员收入分配制度

在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不管是哪个企业,都十分重视对于职员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事业单位也是一样。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过程中,合理的职员收入分配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需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只有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逐步的完善职员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在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让事业单位的工作目标得以完成。

3、如何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水平

3.1转变财务管理的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当中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经济管理的模式,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我们需要转变财务管理的观念来认清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不能因为事业单位是非营利的机构就忽略经济效益。而是要把经济管理的目的最大化的发挥出来,此外还需要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避免在具体的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3.2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需要充分的发挥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经济管理的具体事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在预算、执行以及核算的工作当中进行内部以及外部的监督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3.3确立风险意识

当事业单位更多的融入市场经济活动当中时,它就存在了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事业单位增加投资活动时,它的财务方面的风险性也就越大,只有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投资活动中树立风险意识并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减少和杜绝项目运作的风险。此外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还要严格控制资金的收入以及支出,国家或者地方政府要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和支出进行严格的监控,只有这样才能让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结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原本的经济管理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在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当中,我们更需要与时俱进,制定合理的制度,培养优秀的管理人员来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给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春芝.关于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270-271.

[2] 邬文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基本方法和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115.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 篇3

所谓的事业单位, 通常指的是为满足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工作的需求, 提供各种增进福利社会服务的组织。通常情况下, 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 但在经济管理范畴的内部, 其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仍然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管理思路不清晰

事业单位采取措施控制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本属于“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其中经济管理工作思路表现出不清晰、缺乏系统性想法等问题, 并且缺乏从战略视角考虑管理工作开展方法, 因而未能与事业单位的发展建立起紧密联系。譬如在经济管理所采取的问题管理措施, 通常凭借经验解决, 对于潜在的不确定问题因素, 鲜有具体的把控措施。

(二) 管理工作未能深入到核心环节, 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和企业单位相比,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仍显薄弱, 制度执行力度也差强人意。由于事业单位不能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经济效益, 其经济管理工作的重心在于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需要对与投资、规划等相关的经济管理工作加以控制, 并对流程进行梳理, 以发挥其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民的作用。

(三) 管理预警指标体系不健全

在国内, 通货膨胀的调控, 紧缩货币的投放,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事业单位资金的紧缺。尽管很多事业单位建立了经济管理分析指标和分析模式, 但并没有完全形成经济管理预警的有效机制, 管理分析指标和模式呈现单一和个别化的现象, 亟需构建经济管理预警指标体系。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

基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 事业单位应该根据经济管理计划, 按照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的程序, 对管理问题进行预测, 科学调控相关管理工作, 全方位控制经济管理工作的风险性问题。

(一) 经济管理工作思路的理顺

针对上述的经济管理工作思路不清晰的现实性问题, 文章认为有必要整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流程, 致力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以把握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关键点。

1.随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深入探究, 可以从管理范围反映事业单位业务运作的细节内容, 事业单位的各个责任部门参与制定和执行经济方案, 在管理工作当中, 多部门参与的性质, 拓展了管理工作的范围, 使得管理方案编制的沟通渠道更为细致, 这是日后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2.从责任观念的视角分析, 综合经济管理数据在设定、采集、考核等方面的多种想法, 预测管理工作可能出现的矛盾症结点, 在此笔者建议事业单位需要完善经济管理工作方案的编制制度, 尤其是日常执行、执行监控等各个环节, 确保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管理风险, 都能够在各个部门当中提前预测到。

3.事业单位在进行经济管理方案编制和执行的时候, 需要提高高层管理者在方案制定方面的参与程度, 譬如经济管理审定和执行矛盾的协调, 以及方案执行目标的设定等, 而各个责任部门, 需要服从事业单位的大局利益, 基于事业单位总体战略布局开展部门的工作, 这样才能够确保经济管理方案的切实可行, 并确保经济管理方案的有效执行。

(二) 经济管理工作核心内容的深度拓展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是实时控制管理工作的关键点, 也是更好把握整个经济管理方案执行情况的薄弱环节, 而深度拓展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事业单位需要实行逐级汇总上报的机制, 要求各个部门将整个单位的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汇总编制, 然后上报总经办审批, 以形成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依据, 譬如财务部门现金收入的授权审批, 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某些现金收入以个人名义入账, 而且很多现金的付款方落款, 与应收款项的名称不相同, 很容易造成财务记账的错误, 因此要求单位加强审核批准现金的流入, 尤其对于错误的业务, 要按照审核标准纠正, 避免这种错误给单位的经济管理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 其风险集中在与社会资金运作相关的业务开展流程。对于事业单位本身来说,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 降低社会事业资金运行风险、提高社会公益性经费投入效益是一项重要课题。因此要加强对经济管理业务工作风险的控制, 其中包括工作方案的形成、执行和效果反馈。单位需要明确划分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权限、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 并分配执行审核工作的独立职员, 确保在现有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有关职务职责的分离, 以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3.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调整机制也需要强化, 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方案实施的过程中, 由于方案的编制可能存在的误差, 或者受到主客观环境的影响, 从而导致方案的执行结果与预期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 从而对经济管理方案提出调整的要求, 这属于举足轻重的管理环节。

4.事业单位每个月都需要进行经济管理控制情况表的编制, 及时反馈控制效果。一般情况下经济管理情况的反馈, 往往只是对方案预期效果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简单比较, 然后判断方案执行的有效性与否, 对于规模比较大的事业单位来说, 管理层与预算部门的分析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 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 提高反馈的时效和丰富反馈的内容, 才有可能进一步改善经济管理工作。

(三) 健全经济管理工作预警指标体系

事业单位在具体实施经济管理方案时,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有可能造成经济管理的漏洞和安全风险, 即便主客观环境产生变化, 也没有对经济管理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健全经济管理工作预警指标体系。

1.鉴于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权力分散的现象, 笔者认为除了需要明确界定经济管理工作岗位的职责, 还需要重视经济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 针对性开展培训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以及定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旨在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强化管理意识。

2.针对目前经济管理工作预警指标体系缺失的情况, 事业单位要尽快启用独立于单位管理层之外的第三部门, 该部门负责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工作, 尤其是单位关键控制点的经济管理工作, 对经济管理涉及的各种现金资产控制工作进行强化, 并将这些情况反馈给管理层, 为管理层提供决策的依据。

3.针对经济管理工作结果经常出现偏差的客观情况, 笔者认为在设置经济管理工作预警指标体系的时候, 建立及时跟踪评估体系,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监督控制网络, 采取防范和有效的调整措施, 来捍卫经济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 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牵肘, 存在“管理思路不清晰”、“管理工作未能深入到核心环节”、“管理预警指标体系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影响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 事业单位应该根据经济管理计划, 按照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的程序, 构建经济管理风险反馈机制和风险调整机制, 通过对单位经济管理活动流程的整理, 总结出经济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科学调控相关管理工作, 全方位控制经济管理工作的风险。

摘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问题, 是单位管理工作的棘手问题之一, 牵肘单位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并影响单位的有序发展。为此, 我们需要基于经济管理问题的视角, 深入分析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然后针对问题进一步探讨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方法, 这也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黄艾妮.事业单位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若干问题探析[J].财经界, 2013, (26) .

单位经济管理 篇4

分包方:

为了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保护职工的人身安全、健康,保障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当地关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双方就本工程安全生产达成如下协议:

一、工程名称、地址及工程分包内容:

工程名称:西沣路地区城市综合改造项目DK-B项目A标段 工程地址:西沣路以东,西部大道以北,翟家堡村 工程分包内容:

二、总包方、分包方责任

1、分包单位在总包方的区域内施工,在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中要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必须遵守各项安全纪律,遵守总包方的各项管理制度,服从总包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总包方及有关部门提出的安全隐患整改通知,按要求及时整改并回复。接受总包方及有关技术部门的安全技术及措施交底。

2、分包单位施工人员进场前,必须先将现场负责人、施工人数(包括专职或兼职安全员、特种作业人员),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资质和委托书等复印件报送总包方,经核实无误后方可进场。

3、分包单位进场时,在施工作业前必须对新员工做三级安全教育,对进场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现场现状各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要求教总包方:长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DK-B项目A标段项目部

育率达到100%,并将考核成绩单汇总表由分包单位盖章报送总包单位。

4、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总包方有权签发隐患通知单,并限期整改,对情节严重不按期整改的,总包方有权停止分包方作业,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分包方负责。

5、分包方自行搭设的固定式脚手架,移动式工具脚手架,电梯井内架子,用电线路及配电等设施,必须严格按国家各项规范要求,自带的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安全性能指标检测合格方可进场使用。

6、由总包方提供给分包方单位使用的施工用电、脚手架及防护设施,须经双方验收。办理交接手续后方可使用,分包方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故均与总包方无关。现场各种防护设施不得随意拆改,尤其是洞口防护需要打开时,分包单位应事先向总包单位书面提出申请,待批准后方可打开,施工中除设明显标志外,还应派专人看守,完工后或下班收工时应及时封闭好。

7、总包方为了便于现场安全管理,按施工工程面积大小,分包方必须向总包方交纳一定数额的安全风险抵押金,若不发生任何事故,待工程结束后如数返还分包单位,如分包单位在施工中出现安全隐患或违章不及时整改被处罚,罚金从抵押金或分包管理费中扣除。

三、分包方施工人员职责

1、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按要求正确佩带好安全帽,两米以上高处作业或临边作业必须系挂好安全带,未经申请和总包方同意,禁止私自拆改现场的安全防护、机械防护和临电防护设施。

2、现场禁止交叉作业,高处作业人员严禁将工具、配件及各种物体从高处往下抛掷,楼内作业人员严禁将垃圾和任何物体从窗口或临边往外扔,临边及洞口处严禁堆放材料,防止物体打击伤人。

3、施工用电不得乱拉乱接,需要接电时,必须由专职电工进行操作,并在总 2

包方电工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4、文明施工做到活完场清,材料码放整齐,严禁乱扔乱抛,防止造成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

5、保管好分包方施工人员自己的材料及工具,以防丢失。

6、分包方如需使用总包方的材料或工具,必须提出申请,经总包方有关负责人同意后方可使用。分包方进场的材料必须存放在总包方指定的区域,必须配备足额的消防器材。

7、施工过程中分包方使用总包方塔吊及施工升降机等机械设备,必须服从总包方的安排。分包方使用机械的设备必须符合相关规定,需要办理使用登记的必须手续完善后才能进行使用。

8、如因施工需要动用明火或氧气乙炔等焊、割作业,必须按要求办理动用明火审批手续,配备足额的灭火器材,落实监护人和责任人。

9、分包方施工作业人员必须服从总包方安全管理,否则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或由分包方辞退。

10、分包方必须配合总包方及上级主管部门做好治污减霾和扬尘治理工作。

11、施工期间,分包方指派 同志负责本工程项目的有关安全、文明施工及防火工作;总包方指派 同志负责联系、检查督促分包方执行有关安全、文明施工、防火规定。双方应经常联系,相互协助检查和处理工程施工有关工作,共同预防事故发生。

四、事故处理

1、由于分包方或分包方作业人员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设备设施不完善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由分包方参照国家现行规定负责处理,并负责伤、残、亡个人及家属的全部经济赔偿和善后处理,对总包方的一切损失负责赔偿,总包方不承担一切连带责任。

2、分包方必须服从配合总包方和建设方、监理方的安全管理工作,如因不服从总包方和建设方、监理方的安全管理工作或者私自进行有安全隐患的作业而造成的安全事故由分包方承担全部责任。

3、其他未列事项参考施工合同。

五、本协议一式二份,总包方、分包方、各执一份。

六、此协议自签定日起到竣工验收止。

总包方:

委托代理人(签章):

时间:

单位经济管理 篇5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开展的工程项目逐年增多,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项目工程的质量决定着施工单位的效益,也影响着工程完成后的使用情况。目前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项目管理的对施工单位的重要性,针对如何优化施工单位项目管理进行探讨,以达到提升工程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项目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建筑事业越来越重视,整体水平把得到提高,但是,日益发展的建筑市场仍存在许多需要及觉得问题,尤其是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和建筑事故,目前建筑普遍存在空、渗、堵、裂、漏等质量问题,产生这些常见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不足。

一、项目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一)项目管理的含义

项目管理是指用系统的观点、方法、理论对建设项目中的所有工作,包括建筑设计、项目决策、建议书等,通过固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使建筑质量得到保障,工期得以缩短,且企业获得最大效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时期的项目管理属于整体项目管理的环节之一,由于施工阶段决定工程建筑最后成形的质量好坏,因此此阶段的管理至关重要。

(二)项目管理的特点

1、一次性

项目管理中的各个项目都有准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这个时间执行。项目之间不会出现重复,且无法循环,项目中所有的管理都是一次性的。

2、独特性

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都突出了自身的特点,即使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与其他项目提供的具有相似性,但是其起始、结束时间、地点、环境等也会区别于其他项目,项目管理的过程是独一无二的。

3、目标确定性

目标是项目管理必有的因素之一,可分为时间目标和成果目标。时间目标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成果目标是指项目完成所产生的成果。

4、成果不可挽回性

由于项目管理具有一次性的特征,决定了其不同于其他工作,失败了可以重新来过,也不同于产品生产,合格率达到99.99%就是优良产品。项目管理一旦运行,就不可以出现差错,因为无法重新运行。

5、整体性

项目管理可以分为各式各样的不同的工作,但是所有的工作之间都具有关联性,且都能结合成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既可独立存在,又可互补。

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政策不完善

在建筑行业中,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有《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条款虽然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但是缺乏针对项目管理的条款,使工程的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没有法律依据,尤其是一些施工单位项目管理职责不明朗,对工程承包商和分包单位没有束缚力,易发生事故纠纷。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壮大,各地政府出台了一些关于项目管理的政策,但是都太过于表面,没有实际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市场机制不成熟

由于我国项目管理机制推行较晚,各项制度不够完善,许多商家、业主、地方政府还没有认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忽视项目管理方面。目前,项目管理市场机制不成熟,风险防范意识欠缺,使得业主和投资商不敢将工程轻易委托给项目管理,且建设单位投入的项目管理费偏低,使得项目管理缺乏市场竞争力,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企业自身管理机制不完善

据调查得知,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开展工程项目管理时,缺乏与之对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在服务、组织、监督等方面无法满足施工单位的管理要求,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如岗位职责、系统文件、组织机构等,缺乏统一性的管理,相较于国外,管理手段和方法较为落后,致使工程项目的效率较低,阻碍了工程的进程,且违背了项目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原则。

(四)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

当今世界,人才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缺乏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发展问题,谁掌握了人才制高点,就意味着在竞争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以下不足:①专业技术不足;②缺乏专业知识;③管理经验欠缺;④缺乏对自身职责的认识。致使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并且,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全靠企业内部自己培养,国家没有建立健全优秀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充分利用人才市场的优势,导致管理人才流失严重。

三、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

(一)设计阶段的管理

工程最基本的就是图纸设计,设计图纸是工程建设的依据。准确优秀的设计图能减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工程效率。

1、设计方案

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设计者在对工程地形、地质、环境等的实地考察、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然后建设单位进行方案竞选,确定最佳方案。

2、勘查数据

对建筑工程所在地进行实地勘察,对测量数据进行确认,优选科研单位,与之签订合同并严格按照合同实施方案。

3、优化设计

设计方案初步确定后,建设单位组织专家从安全、实用、经济等方面对方案进行优化。建设单位应着重注意设计方案的功能性,各项目之间是否能够衔接,各项数据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等。

(二)招商阶段的管理

为控制工程造价,节约施工成本,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投标法》,健全了招投标制度,使之更为法制化、规范化。在法律基础上,建设单位利用招投标手段,不仅可以节约施工成本,还能保证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实践证明,具有法律效益的招投标合同能保障工程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减少合同双方的利益纠纷。如甲企业欲将某大楼建造工程的项目管理交给承包商,为节约成本,在众多的承包公司中选择了乙公司,二者根据法律条例,签订了承包合同,三年后,乙公司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且工程期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甲乙双方都获得了收益。因此,在招商投资阶段进行适当管理,不仅可以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选择到负责任的良心公司,而且可以节约成本,控制工程质量和造价,使双方受益。

(三)施工阶段的管理

1、质量监控

建设单位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外,更要确定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流程,完善质量监督机制,严格抓好质检工作,派专业人员进行质量审查,保障工程的质量。

2、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稳定的投资项目,会根据市场不断变化,这就需要建设单位对投资有全面的、系统的管理策略,时刻把握市場经济风向,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最大限度的节约投资成本,获取效益。

3、安全保障

做好施工安全保障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前提。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切实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良好的、安全的施工环境能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必须认真看待,由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推行较晚,管理手段和政策属于落后状态,还存在许多问题。为加强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制法规,给予其法律保障;其次企业自身也应在原有管理机制基础上,不断吸收先进管理技术,加以创新;然后加大对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管理不仅仅是管理人员的职责,各岗位的人员都应树立质量责任观、道德法制观,对于项目的监督管理绝不马虎大意,杜绝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共同推动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念.浅谈建设单位工程项目管理中几个重点管理对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

[2] 刘红玉.浅谈建设单位工程项目的管理点[J].河北企业,2012,(8).

[3] 郭雪峰.浅谈如何做好项目管理及其重要性[J].大陆桥视野,2012,(14).

谈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 篇6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市场经济正逐渐完善, 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这当中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比如:事业单位资源分配不规范、资金利用率较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 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事业单位资源分配不规范、人均资产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事业单位之中, 资源的分配还不够科学合理, 这就导致了人均资产有着较大的差距, 并且使得苦乐不均的情况发生。因为历史原因, 事业单位所配备的公务用车、用房、办公用品等等国有资产在不同级别、不同单位、不同地方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 有的事业单位没有相应的资源配置规范制度, 这就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资产配置之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导致有些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不能发挥出每部分资金应有的作用, 无法最大化地体现事业单位的职能, 甚至有部分事业单位之间相互攀比, 对于一些办公用具重复购入, 一味的追求高配置、高标准, 使得超编以及超标配置的情况频频发生, 这就让单位资金的利用率严重降低。

2、事业单位的资产利用率较低

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 虽然我国已经落实改革开放, 但是由于一部分历史原因, 有些事业单位还是属于“粗放型”运营。我国事业单位大多都较为重视分配, 而不注重资源管理, 这样就使得单位资金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出现了资产闲置、无偿租借以及低价出租等等情况。另一方面, 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 部门之间共享水平还相对较低, 资产的使用率普遍不高, 并且资产浪费以及损失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管理水平不高, 没有较为规范的制度对其进行约束, 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资产在有偿使用的时候, 效益不高, 资产利用率偏低。

3、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轻监管、重分配”的情况, 有的事业单位资产没有很好的财政监管, 并且没有被纳入财务管理系统当中。一部分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情况较为混乱, 并且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没有明确资产管理责任, 其运行方式也不够标准, 导致事业单位的收益不断流入部门或者个人手中。而事业单位的运行经费以及资产损失却全部是由国家来支付, 这就让国有权益渐渐的被侵蚀, 损害了国家以及纳税人的利益。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账目不够清晰, 致使事物与产权管理出现混乱, 让房屋、土地等等一些国有资产价值没有根据市场准则来进行计量, 账目出现了“失实”以及“失真”等现象, 且对于事业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 账目混乱。同时, 国有资产的使用以及处置审批程序与权限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这就使得国有资产极其容易流失。

二、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的重点

1、建立和市场经济需求相符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在当下我们需要清晰地意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与国外事业单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建立和市场经济需求相符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认为, 我国事业单位想要有效地解决因为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造成的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就必须要利用包含信贷、货币以及金融等各种各样的经济手段。另外, 建立和市场经济需求相符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还能够帮助我国有效处理抑制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非常容易出现的生产性过剩问题, 并且用多种多样的就业渠道和就业需求来保持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和谐, 将经济管理作为基础,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但在建立和市场经济需求相符合的宏观调控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 事业单位行政干预职能的发挥会影响到各种经济活动, 市场经济对于资源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被事业单位所制约, 导致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事业单位目前行政管理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易使权力向市场化转型。

事业单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体,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有效发挥需要建立和市场经济需求相符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我们需要在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条件下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 找到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

2、打破垄断现状, 加强市场监督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体制构建还不健全, 这也就是出现垄断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应将打破垄断这个问题当做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的重点, 经由市场监督来实现打破经济市场当中所出现的垄断情况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当前, 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垄断现象会导致行业市场提供的一些成本价格没法准确地反映出市场供给关系的变化, 这样的市场价格将直接或者间接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 进一步影响市场参与者对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通过调查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市场垄断没法经由市场自我调节来进行消解, 但是有效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就可以将这个难题给解决掉。在国内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 事业单位在解决市场垄断现象, 落实市场监管的时候, 需要扮演仲裁人的角色, 依靠法律的手段来处理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另外, 事业单位需要和中央政府机构相互配合, 将一些和国家有关法规有矛盾的行政管理条例进行改善, 站在经济管理角度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性以及公平性, 创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从事业单位收支分配入手, 优化社会资源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经济收支分配和增长不平衡发展共存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审批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没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事业单位急切需要构建一种法治型经济管理体制, 来强化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让经济发展来推动事业健全, 将事业健全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经济管理去优化整合社会资源。对此, 事业单位就要加强审批授权制度的强化力度, 在这一前提下促进事业单位的行政许可职能转变为行政服务职能。此外, 事业单位需要扶持一些经济管理体系相对健全的机构与组织, 明确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方式。事业单位在执行行政决策的时候, 务必要体现民主性以及透明性原则, 让社会公众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的规范化。

三、结束语

伴随经济的迅速腾飞, 我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世界经济接轨, 对此, 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当下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是指中央政府职能要从本质上进行转变, 还包括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这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在当前国际、国内大的市场环境下,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需要尽快转变, 为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打下基础, 实现为市场主体服务的目标, 让我国经济保持稳定与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华:关于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9) .

[2]刘素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 2012 (26) .

[3]朱丽惠:财务报销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3) .

[4]赖玉燕:浅谈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 2011 (8) .

[5]周进:关于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思考[J].投资与合作, 2012 (12) .

[6]孙慧颖:论事业单位财会管理中伦理秩序的政策结合[J].财经界, 2013 (2) .

[7]王宏伟、王洪宽: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黑龙江垦区财务制度建设情况总结[J].中国农垦, 2011 (8) .

[8]葛传斌:浅析经济管理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差异及关系[J].赤子, 2012 (11) .

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研究 篇7

当前我国国内的地质勘探单位从主题上来说基本上还是一个事业单位,但是由于发展,它们往往也会进行一些企业经营的活动。建立地质勘探单位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完成一些国家规定的勘测项目,也可能是一些相关的延伸拓展项目。由于地质勘探单位的最根本性质,也就决定了它的经济管理不是那么的简单,而是更加需要具备现代企业的某些功能。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在进行开发、探索和建设等工作的同时,需要扩大和完善各种操作、加强对单位的经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促进单位更好地发展。

目前我国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有: 对其内部进行有效控制、资金筹备、成本费用控制等几方面的任务。我国尽管近几年经济呈良好迅速发展的状态,但是由于地质勘探单位受到我国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所以其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时,仍然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为了促进地质勘探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并且高效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提高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效益,保持地质勘探单位的健康发展。

2 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 1 财务管理混乱,缺乏统一标准

就我国目前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情况来看,其财务管理普遍缺乏一个相对统一和通用完善的标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地质勘探单位从建立开始之时,就是一直由政府控制着,僵硬了它们的金融活动,使整个单位缺乏灵活性。还有一点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造成的,地质勘探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它们也需要跟紧经济潮流,需要及时的改革和发展,以便适应现代化的市场,但是由于具有原始性质的结构并不能一下子就被完全取代,它们还保留着原来的一系列会计核算的方法、系统。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就存在两种财务运行的机制,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收入、费用等方面存在矛盾、冲突。

2. 2 资金管理不科学,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地质勘探单位的资金管理问题最突出的是社会资金的收入率偏低。这就导致地质勘探单位必须依靠借贷的方式来解决自身资金正常运转的问题。可是地质勘探单位的社会资金投入和产出比例是严重失衡的,这就为其营业额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地质勘探单位的年产值与银行借贷利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地质勘探单位的还款能力十分弱小,最终导致地质勘探企业入不敷出。

2. 3 经济管理的自身能力水平不高

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经济管理者能力的大小。管理者如果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能力,在进行地质勘探项目的时候就容易考虑不周全,导致企业经营项目投资决策发生错误。虽然有些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状况不是那么的差,能够维持基本的运作,但是它们的资产比例是严重失调的。另外,经济管理能力水平的大小也会对管理者处理经济纠纷的手段、方式造成影响,如果地质勘探单位管理者的经济管理水平能力低下,那么在处理经济纠纷的时候,企业就会处于不利地位,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4“以包代管” 的现象日益严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之中,对旧的体制也正试图进行突破和创新。我国地质勘探单位在管理中实行的是承包制这一管理体制,这一管理手段有其存在的合理之处,它能够有效地划分经营管理的权益、分配经济责任和利益。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弊端也逐渐突显出来。在地质勘探单位进行经营管理时,“以包代管”现象十分严重。

“以包代管”是指工程或行政监督检查职能等通过将责任和权利等以合同形式分包给别的单位、企业等,发包方对安全、质量等不再管理。这样就有可能把许多要求一定技术、管理能力的工作转包给没有达到技术、管理要求的单位或企业等而造成许多事故,同时致命的是分包的单位或企业往往更看重效益而忽略了安全和质量的投入而出现事故。我国的地质勘探单位是事业机关,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国家财政的支持,因而其主要职责应是创造社会效益进而才是经济利益,而 “以包代管”的存在则造成了经济利益越过了社会利益,地质勘探单位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也使得地质勘探单位将项目分发下去以后,疏于对项目的管理,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伤害,损害到公众和国家的利益。

3 改善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的建议

3. 1 加强财务管理,统一管理标准

现代经济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要加强对财务方面的管理力度,统一管理标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地勘单位已经不仅仅只是工作在矿产勘察等单一方面,其覆盖面已经涉及众多的地勘项目,因而我国的地质勘探单位较为庞大,内部管理体制也十分复杂。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地质勘探单位的财务管理,推动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的有序进行。

此外,要改善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还需构建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推动经济管理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正如问题中提到的,地质勘探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要跟紧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向,进行及时的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质勘探单位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3. 2 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还款能力

地质勘探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其他的收入随着在不断增长,但还是没有超过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而这一现象也是因为地质勘探单位具有国家事业单位的性质。因而,作为国家扶持的事业单位,地质勘探更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调配,合理使用资金,避免资金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

同时,地质勘探单位还应关注财务报表,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了解和学习相关的财务知识,对单位的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出更好地、更适合单位发展的经营战略; 并且,了解财务报表,还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单位的资金动向,正确地把握资金运动的情况,提高单位的还款能力,充分调动单位的资金资源,推动单位的加速前进。

3. 3 提升管理者素质,提高决策水平

地质勘探单位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对单位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提高决策者的素质,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地质勘探单位的科学管理,避免出现经营项目投资的错误。也有利于调整资产比例,合理分配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提高决策水平,也有利于缓解地质勘探单位管理中可能发生的经济纠纷,缓和社会矛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管理者素质的提高,还能够优化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人力资本的提高,为单位的后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助力。

3. 4 优化管理体制,维护社会效益

“以包代管” 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地质勘探单位社会效益的提高,同时对其管理体制的更新升级也造成了阻碍。因而,优化管理体制,解决 “以包代管” 的不良现象,有利于保证社会效益的实现,加强对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和目标成本的合理规划; 同时,还能够保证地质勘探单位的项目和任务能够有效、实在的完成,提高其经济效益。

摘要: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措施往往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要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遵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因此,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手段应该有所发展和改革,实现质的提升。文章主要从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现状、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从而提出加强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有效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蒋秀春.浅析加强地质勘探单位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15).

[2]陈开理.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3(11).

[3]任文超,檀迎娟.浅析加强地质勘查单位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4]巫南龙.浅谈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管理[J].河北企业,2012(12).

单位经济管理 篇8

1 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给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事业单位在实行企业化管理转型是一次较大的变革, 不管是在公益性质上还是在公共财政上, 需要实现事业单位自身的社会职能之余, 在财务管理这方面还要尽可能地实现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需求。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时企业需要对自己的盈亏负责, 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正常运营时, 要保证实现内部的企业经营模式, 要严格遵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这一要求尤其要在财务上有所展现。事业单位在转型过程中, 要认识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其实是有着明显的双重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财务管理目标的双重性

事业单位在企业化模式的转型中的管理目标上, 保留了原有的公益性和经济效益之外, 还增加了企业的管理, 在自负盈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追求经济利益。但是由于仍然处于转型时期, 所以目前社会效益仍然占据着事业单位的主要位置, 为了能够实现社会需求, 对于那些纯社会服务性质的项目, 就算是事业单位会出现明确亏损的可能, 也只能坚持下去, 在该情况下, 经济效益只能向社会效益妥协。与此同时, 针对那些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经营类型的项目, 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前提下, 事业单位最大限度地扩大单位收益, 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这种方式, 尽可能地积累单位实力, 壮大经济实力, 保证事业单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财务管理任务的双重性

一般来说,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任务主要包括了单位合理编制预算, 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应出单位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情况, 最大限度地完善财政制度, 加强核算, 尽可能保护资产减少流失情况的发生, 对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控制, 节约资金。这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 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制度的制定、财务规划的设定, 以及企业的资金应该如何分配、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 财务正常活动中还应该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这样才能保证财政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 在建设财务制度、预算管理以及对财务工作的合理监督是同时进行的, 但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事业单位侧重在依法获得的收入和尽可能减少资产的流失;而企业则更加重视资金的获取和利润的分配标准上具体是如何实现对企业财务的预测、分析和相关的控制工作。

1.3 财务信息的两面性

财务报告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的基本信息和重要方法, 在报告的内容和结构上, 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还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事业单位在实现企业经营化的转型之后, 要及时对单位内部实现财务报告的编制, 这样才能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应企业经营情况。在此基础上, 要对企业的财务现状进行合理分析并指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不断发展壮大。从外部情况来看, 要从事业单位的总体性质出发, 进行统一的要求, 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实现对应的转化, 这样才能将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进行还原, 编制属于自己的报告, 从根本上反应单位是否有亏损情况的出现。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才能确保上级主管部门的汇总表的顺利编制, 也能够更加直观地与同行业进行比较, 找出不足, 制定相应的策略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2 事业单位转型企业单位时对财务管理应该采取的措施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寻求市场经济的发展, 事业单位开始了向企业单位转型的趋势。但是对于这一转变, 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一个合适的转变标准, 对于可能会造成的影响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避免。从而保证事业单位中企业经营模式的顺利进行。

2.1 事业单位转型企业单位, 财务管理转变分析

2.1.1 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理念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 导致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 不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尤其在财务的管理工作上,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使得财务管理的作用能够真正影响到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积极发展。

事业单位为了寻求发展, 开始了向企业单位转型的趋势, 这一改变, 势必会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变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这就需要事业单位转型为企业单位的经营模式之后, 改变财务管理的理念, 积极地学习成功的企业单位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首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起财务管理的工作, 不论是企业单位的人员还是事业单位的人员, 学习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了解到在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管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财务管理的思想, 学习新的财务管理方法, 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了解企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法。了解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能够积极地加以解决。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是保证事业单位转型为企业单位的重要条件, 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1.2 明确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发生转型, 如果不处理好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以及财务关系之间的联系, 势必会使得转型出现阻碍。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 需要对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 解决原本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 避免给转型之后的企业单位带来财务管理的困难, 为事业单位成功转型成企业单位提供条件。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之后需要明确, 企业单位的发展目的, 同时还需要做好人员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和企业单位的人员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加强单位人员的有效利用, 为企业单位的发展谋取更多的机遇。

2.2 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转型成企业单位之后,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能够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建立改革的标准, 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有目标可循。同时还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制度,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相应的鼓励, 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 同时增加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 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为事业单位能够成功向企业单位转型提供保障。

2.3 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视度

事业单位转型成企业单位之后, 需要在财务管理上做好企业的发展规划,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地列举出来, 并积极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同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还有一项预算管理, 应该积极有效地利用这一职能, 为企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谋划。

2.4 加强成本核算的力度

一部分事业单位在转型之前, 因为管理的需要, 主要是进行内部的成本审核, 该审核方法未在权责发生的制度下实现的,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核算制度, 在实现转型之后, 要严格按照企业的会计制度, 如果未实现该方式就说明单位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管理。在实现了企业化的管理之后, 就能转变传统的缺乏成本管理的相关意识, 尽可能避免只重视开支管理的缺陷。加强成本核算的力度, 财务人员和领导也会对此加强思维, 完全的成本核算也会被归入重点管理对象中, 增强责任心, 会在不同的环节减少浪费情况的发生, 降低成本投入。从外部来看, 完全的成本核算也能从整体上表明单位的经营发展状况, 成本核算能够保证预测的内容更加精细, 单位相关领导做出的决定也会更加贴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能够更好地帮助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2.5 实行企业的会计体系和会计的核算方案

在资金来源和经营目标上, 事业单位和企业有着较大差别, 这也导致了会计的核算制度和体系上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转型之后的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要将原有的思路进行转变, 在会计核算上, 企业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 转型之后资金的获得都要计入收支核算中, 这就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模式, 明确职权, 将所有的费用进行一个具体的划分, 加强成本的有效控制。

3 结语

总而言之,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的经营模式之后, 势必会对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财务管理的工作也应该做出及时的调整, 以适应这一变化, 为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因此, 相关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做出适当的改进和完善, 促进事业单位的转型。

摘要:众所周知, 财务管理在一个企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事业单位中也是一样。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 很多事业单位为了寻求市场发展的机遇开始改革, 逐渐朝着企业化经营的方向转变, 这一变化, 势必会造成财务管理的改革。为此, 本文对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单位的过程中财务管理可能会发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以便能够采取有效措施, 消除不利影响, 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

参考文献

[1]隋小娜.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的财政监督[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4) .

[2]高琦.浅谈政府财政监督的信息化建设[J].现代商业, 2013 (33) .

[3]本刊编辑部.再次关注财政监督信息化[J].财政监督, 2013 (09) .

[4]张念明.财政监督信息化研究[J].财政监督, 2012 (12) .

[5]李中.加强财政监督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J].山西财税, 2012 (12) .

[6]王萍, 韩丽.论科学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要点[J].当代经济, 2016 (26) .

[7]郭鹏云.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 2013 (20) .

单位经济管理 篇9

一、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并不断完善

建国后,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 形成的时间比较短, 缺少充分成长的过程。这就导致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完善, 不够健全, 存在着很多缺陷和误区。但是, 我国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市场经济自由发展、自我完善。而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例如盲目性与自发性, 导致市场经济必然会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历次的经济危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 我国的市场经济又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即可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教训, 总结经验, 避免可能会发生的经济危机。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以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弥补市场自然调节所存在的不足, 从而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与市场秩序。而我国政府也一直很重视政府职责的转变, 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来对市场进行调节, 以此抑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合理调配市场资源, 避免生产不足与生产过剩, 提高就业率, 并通过这些方面从整体上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但是, 政府的宏观调控也不是万能的, 在一些地方, 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现象, 尤其是在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市场资源等方面的配置上, 政府的行政干预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一些大型的项目审批过程中, 政府甚至进行直接干涉。一旦政府缺失了必要的监管机制, 又没有对行政进行公开化, 就会使政府的行政权力滥用, 产生腐败现象。另外, 政府的宏观调控也不是总能起到预期效果的, 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呆板、落后, 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 就会使宏观调控失去应有的效果, 对市场经济的调节达不到原来的目标, 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 政府必须不断地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改变直接行政干预的作风, 并提高行政的透明度, 主动接受监督, 这样, 才能使宏观调控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打击垄断行为

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 市场资源会向占有优势地位的企业聚集, 使这样的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从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会产生垄断行为。垄断行为的产生会严重影响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时, 必须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 坚决打击垄断行为, 为市场竞争的公平、平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着价格的变化。垄断现象一旦产生, 就会使供求关系失去对价格的调节能力, 价格由垄断组织决定而不是由市场来决定, 市场的竞争机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垄断组织的定价会高于在竞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价格, 从而从中牟取暴利。长此以往, 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 更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垄断的产生源于市场调节的缺陷, 因此, 市场调节自身很难对垄断产生抵制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使用行政手段, 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垄断行为予以打击和制裁, 维护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维护市场秩序。在打击垄断的过程中, 中央政府要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 地方政府要积极配合中央政策, 主动调整自身行为, 对于一些与中央政策相违背的行为, 要及时纠正, 以此来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平等。同时, 地方政府也要主动公开行政行为, 接受监督, 这样, 才能使政府的行为更具有公信力。

三、调节收入分配,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之后, 我国的收入分配方法由原来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变成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形式。这样一来, 就会拉大收入差距, 甚至产生收入相差悬殊的现象。而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与分配方式的发展, 因此政府必须转变管理模式, 在法律的基础上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现代化政企关系。将政府的角色由管理者转变成为服务者,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转变自身的职能, 关键是要转变观念。传统观念都把政府当作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 但是, 这样的观念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的服务者, 要对该由政府进行管理的方面加强管理, 对于不该管的方面, 要转移出去。政府应做到不错位、不越位, 还要在处理事务时做到到位, 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和宏观管理上来, 将服务工作做到实处。

四、提供社会公共物品, 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我们政府部门大多能积极转变观念, 努力为发展经济提供服务。但也有一些单位为了本部门的利益不肯放权, 导致行政权力部门化, 部门权力利益化, 部门利益法定化, 使党委、政府的决策不能及时有效贯彻, 出现“中梗阻”现象。一些民营企业对之反映比较强烈, 他们用四句话形象地归纳:服务就是收费、检查就是罚款、办事就是增人、用权就是整人。“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 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这是今年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推进的十项改革任务之一。因而, 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有关部门要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以省级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总载体, 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胆先试先行:帮助搭建公共创新、院地合作和产业集聚三大平台, 加强技术创新, 推动民营经济从“低小散”向“高精特”转变;建立和完善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投融资、节能减排的约束和交易三大机制, 促进要素配置市场化, 推进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对内对外、走出去和引进来、北上和南下三个并重, 深化对内对外开放, 推动民营经济从内源型向内外源并举转变。工作中及时总结完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新特色, 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为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 由于市场经济自然调节所存在的不完善, 我国的政府、事业单位必须切实做好宏观调控, 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同时, 还要把握好尺度,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手段, 来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这样, 事业单位与企业才能结合成为有机、统一、协调的整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在经济管理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越来越复杂, 单纯的市场调配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样, 事业单位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市场经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刍议 篇10

一、事业单位强化资金管理势在必行

事业单位按照经费来源,划分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三者中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资金自由支配的限制最大。

对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来说,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的意义是重大且必要的。首先,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现经营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可以促进事业单位资金运转的顺利进行,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健康发展。其次,加强资金管理也是廉政建设的要求,通过对资金的监控,有效的防范坐支、贪污腐败等一些乱用资金的现象,净化事业单位运行环境。再次,资金管理的数据资料可以为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及单位决策提供可用的信息,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制度不断改革,财政资金的运作效益不断提高。但同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运营的特殊性,一些体制深层次的弊端依然根植于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之中,影响事业单位社会作用的发挥。

(一)资金预算与筹划不合理

事业单位现实中很少面临竞争的压力,也不必担心资金短缺,因而在编制单位预算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预算编制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全面性,有时甚至是需要资金时才去编制,用款直接从财政下拨的资金中扣,这样很不严谨。二是部门预算细化程度不够,资金运用计划不清晰,实际运用与计划常出现较大的偏差。三是忽视预算外资金的安排,将预算外资金排除在预算规划之外,降低了资金运用的透明度。四是资金預算脱离单位实际需要,预算项目存在谎报的情况,期末造成财政预算拨款出现结余,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二)资金运用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首先,内部控制仍以会计核算为主,资金管理停留在反映日常的业务收支上。其次,监督制约机制匮乏。内部资金使用的授权批准不严谨,经办人的职责权限范围模糊;库存现金、票据等的使用不规范,违反现金管理规定及票据使用方法时有发生;专项资金和项目经费核算不清、专款不专用,往来账项处理责任不清,坏账、呆账大量存在,对单位现金提取的数额和频率没有明确的规定,现金风险较大;内部缺少监督资金使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对财务人员自律的依赖性过大,资金管理的绩效与人员工资未建立起约束性的联系。第三,没有建立资金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方面的控制,特别是事后反馈不足,出现了资金流动问题或者重大舞弊后才去弥补,资金管理缺少连贯性和可持续性。

(三)资金管理基础环境限制较大

首先,资金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当前很多事业单位人员老化率仍较高,大批专业素质已落后的员工仍留在岗位上,新进人员发挥作用的空间较小,致使资金管理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思维。其次,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技术水平较低,仍然以传统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为管理的基础,提供管理有用信息的能力较差,风险防范系统较为欠缺,而且网络化程度较差,与外界的网络联系较少甚至没有,单位内部之间的信息共享也不完善。

三、完善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单位资金预算管理,做好筹划管理

当前事业单位一定要转变国办观念,以竞争的意识对待日常运营。首先,单位资金预算的编制上,一要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配备专业人员对未来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因地制宜的制定预算方案,杜绝谎报、错报资金需求的情况;二要抛弃为预算而预算的观念,在新一轮资金需求出现之前提前做好资金需求预测及运用计划;三要细化资金预算项目,确定明晰的目标,便于资金项目的管理;四要拓展资金预算的范围,专项资金、流动资金、固定资金等各类项目都要筹划,即使是预算外资金也设置专门的核算系统进行管理。其次,加强预算筹划安排执行的严谨性,内部各部门机构要严格依据预算计划运用资金,并建立例外审批机制,以应对不确定情况。

(二)加强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提高资金安全性

事业单位要有效地控制资金运行风险。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一是继续完善单位会计控制程序,要严格遵守会计职业规范及会计法律规定,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为内部控制提供支持;二是加强内部监督,发挥内部控制的制约作用,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授权程序,明确责任权限,特别重视对库存现金及票据的管理,防止坐支垫支的发生,专项资金等特殊资金项目要独立设账,避免乱用,往来账项要及时清理;三是完善资金运用事后控制体系,监控资金流动,并向上级领导直接报告,资金管理信息传递渠道要畅通无阻,保证及时反馈,建立资金风险预测及回馈程序,将可能的资金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强化资金管理基础资源的配置,努力提高管理效率

事业单位一方面要着手整体队伍素质及业务能力的提高,从新聘人员开始,逐步实现人员的新旧交替,为本单位输入新的管理模式与思想,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及单位职能面临的新变化。另一方面,紧抓信息系统建设不松懈,既要从软件上关注新的系统的开发,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又要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加强内部部门间的资金流动信息沟通,强化相互制约,同时加强单位网站建设,建立与公众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监督来促进资金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连荣.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3).

[2]翟苡辰.浅议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经济研究导刊.2009(24).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11

1.1 事业单位的特点

事业单位主要是以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发展的服务型机构,它的经费来源大部分是中央财政部门或者是地方财政部门拨入,所以没有实行企业那种比较严格的经济管理模式。

1.2 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以及市场化管理的需求,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上,尤其是2012年国家财政部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基本规范做了详细的解释,并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以及严惩办法,以此来保证财政收支的有效利用。因此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中心应该是提高资金、资产的使用率。

2 目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固定资产是事业提供服务与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从方式以及方法上都缺乏企业那种“责权利”相统一的模式,虽然国家从2012年开始要求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要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管理。如实行计提折旧、资产重置,尤其强调了固定资产的清理与处置,特别是对限额以上的资产处置有了新的规定,并对违反规定操作的单位与个人也有明确的处罚条例。但是大部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还是老样子,迟迟没有行动起来,固定资产依旧是帐、卡、物不相符,不定期进行盘点与核对,处置随意性极强。导致固定资产从购入到使用,再从使用到维护以及后续的清查与处置都是稀里糊涂,没有清晰的轨迹。这是大多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共病,希望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者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2.2 资金来源单一,制度管理不健全

前面我们说过,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一般是财政拨入,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不多。但是在经营管理上却缺乏制度的完善。如没有像企业那样详细的列支,只要可以报销的票据一般都列入管理费用,这样导致管理费用中,详细的科目数额较少,甚至没有,但是其他科目却十分庞大,甚至占全部管理费用的2/3。再有由于经营管理失控,业务招待费数额庞大,并且每年急剧上涨,其后果是计划超预算,实际超预算,最后勾稽关系,将有的项目放入了管理费用的其他科目。这也就有了“无法列支放其他”的财务做法,这是制度不完善以及管理松懈而出现的后果。

2.3 人员的配置及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刚刚起步,所以其人员的配置也没有规范化,这种人浮于事、敷衍了事的做法显然对管理工作起不到多大作用,甚至起反作用。再加上由于事业单位人员受编制的限制,岗位设置不够严谨,以及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与经营管理要求的程度不如企业那么严格,所以在经营管理岗位配置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样势必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与服务职能的发挥。

2.4 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导致内部监督力度不足

严格地说,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存在上述问题就是缺乏内部考核制度,更缺乏内部监督力度。虽然国家也一再强调内部控制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但是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实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内部考核制度是形式主义、纸上谈兵。又没有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的单位用财务部门充当内部审计,这样就谈不上内部监督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上没领导的支持,没有权威性,办事缩头缩脑;下没有基层的支持,很难取得第一手真实资料;中间缺乏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责任相互推诿。最终导致内控管理形同虚设,部门考核效率低下,并且考核与奖金工资业绩挂不了钩,更谈不上激励机制,这样员工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经营管理的目的与作用得不到体现。

3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3.1 完善资金管理

我们知道资金尤其是流动资金是事业单位进行正常运转与有序发展的动力源泉。资产是事业单位良性运营的基础工具,所以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方面必须首先抓好这两项活动。首先在资金收支方面。对于财政拨入的收支,一定要做到沿着其现金流入流出这条主线去管理资金,对拨入的资金一定要细分,尤其是专项资金;其次,对于其支出一定要严格控制,不仅要节流,并且还要开源。如重视发票管理、设立资金支出报警预案等。对于自收部分,一定要详细核算,事业单位在保证自收的合法性前提下,多元化地寻找创收的渠道,尽量减少对政府的依赖性。

3.2 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有序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上,要按照企业要求建账、设卡、有登记,并且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监督部门,及时地联合使用部门、管理部门、维护部门、财务部门、经管部门进行清查盘点工作,这样将固定资产管理落实到实处,对于该处理的、该销账的、该处置的要及时地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上报。不得随意做账处理。这样才能保障资金、资产的合法高效。

3.3 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与内审制度

经营管理是一门科学,它不仅适应于获利创收为目的的企业,同样也适用于差额收入或者以收抵支的事业单位。因此浪费资源可耻、节约资金有功也是事业单位值得提倡的。所以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经营管理的考核办法与激励机制。将奖与惩有机地结合,奖惩严明,功过分开。另外在制度健全的前提下,也应该全面开展内审工作,因为这是完善经营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上两点事业单位可以向有经验的企业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方式、方法、技术手段上都可以参照企业,因为内部牵制与监督是任何单位到任何时候都少不了的管理精髓。又因为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也逐步向企业靠拢,所以学习鲁迅的精神,实行“拿来主义”取其精髓,是最好的借鉴。最后还要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反馈、修改,最终找出比较适合本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

3.4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使其成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经济管理是一门经济学科,它需要综合型人才,既要懂得经营,又需要精通管理,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财务、统计、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熟练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就是说,懂业务有理论知识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的人员才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最佳人员。那么如何获得这样的人才,同时怎么培养、锻炼这样的人才是我们事业单位领导必须考虑的问题。首先在人员的招聘选拔与培养上,要以德为先,这是选拔人才的基础;其次要加强他们的职业培训工作,定期地对他们进行业务与技能的考试与考核,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如自学考试以及职称注册考试活动,并对成绩优秀者在物质上与精神上都给予鼓励,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氛围。

4 结论

总之,市场体制下,事业单位体制在逐步转化,由单一的服务性质逐步向服务创收双向型过渡。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管理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我们相信,事业单位通过意识的改变、制度的健全、管理的完善,上述问题将会得到逐步的缓解与完善。

摘要:经营管理一直是事业单位工作效率最低的一项。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收入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拨入,经营收入寥寥无几。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管理模式逐步向企业靠拢,经营管理也逐步受到领导们的重视。因此,分析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而提出完善措施,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势在必行。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孙永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9).

上一篇:退出决策模型下一篇: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