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表达

2024-09-27

自由表达(精选12篇)

自由表达 篇1

案例:2006年8月中旬的一个午后,重庆彭水县某单位科员秦某填了一首《沁园春·彭水》,并以手机短信和QQ的方式发给了数十名朋友。其词中暗喻了传言中的该县某些领导和轰动一时的官民纠纷与几个政府公共工程。彭水县民警发现此事后报告局领导,局领导又报告了县委领导。当时,县委领导认为目前是换届敏感期和抗旱关键时期,有些人可能要“跳出来”,为防止事态扩大,于是就此事展开调查。当天,民警查实那首词系秦某所作,随后搜查其办公室的书籍和电脑,并没收其手机。9月1日,彭水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立案,并将秦某拘留。一名知情者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名为“现代文字狱惊现重庆彭水”的文章,“像在网络上扔下了一颗炸弹,传言搅翻了彭水”。经舆论关注,秦某在被关押29天后被“取保候审”,又过了25天,该案被认定为错案,秦某无罪,并获得国家赔偿。而制造冤案的主要责任人则被免去相关领导职务。

我国现行《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我国现行《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自由,在《宪法》学上均可称为表达自由。“表达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也称为表达自由,是人们内在精神活动通过一定方式外在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形式。表达自由主要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自由等”。[1]人民有参与政治意思决定的权利,表达自由行使个人的意思,在公意形成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表达,是实施民主政治的重要基本人权。

一、世界各国立法对表达自由的规定

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在《宪法》上明确采用“表达自由”一语的国家以日本为典型,日本《宪法》第21条规定:“保障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及其他一切表现的自由。”该条规定将集会结社自由与言论出版自由归并为“表达的自由”。此种规定方式在当代各国《宪法》中是不多见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宪法》及人权法案中,通常使用“发表意见的自由”一语。“发表自由”同“表达自由”一样,在概念上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实际上,“发表自由”也就是“表达自由”。“发表自由”较早出现在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该宣言第10条规定:“意见和发表只要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程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第11条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在当代各国,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发表意见的自由。根据荷兰法学家马尔赛文等的统计,在142个国家的成文《宪法》中,有124部《宪法》规定了发表自由,占87.3%;没有规定的有18部《宪法》,占12.7%。在过去几年中,《宪法》没有规定发表意见自由的国家也已发生了变化。发表意见的自由现在几乎为全世界各国《宪法》所认可。[2]

二、表达自由的价值

布莱克大法官曾经就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表达自由的卓越价值作过精辟阐述:“在这个国家中的人民必须具有对于公共事务说和写的纯粹自由……这一权利的可靠行使,不能依赖于美国政府机构糟糕的或良好的判断。也许那种看法是错误的。也许赋予第一修正案语言以它字面的和明确的含义是错误的……但在我自己看来,我认为我们的巨大财富是有像爱因斯坦博士这样的人一再提醒我们,合众国的安全和福祉存在于维护不受侵犯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及集会自由。”[3]人类一直将表达自由作为毕生追求的权利。表达自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达自由的传播与交流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组织的演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表达自由的价值是不可磨灭的。

每个人在其个性发展的过程中,有权利形成他自己的观点和信仰,而且他有权利表达这些观点和信仰,否则他们的存在将不再有多大意义。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途径与教育程度、个人实践、社会制度等要素有关,但在这些要素中,表达自由对于个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对维护个人的尊严有着重要的价值。因为表达是思想发展、精神开发和自我肯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表达自由赋予人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是一个自由人被视为具有正常理性的标志。表达自由可以使人能够通过语言或者表达性行为把自我独特的想象力和对外界的理解表达出来,实现自我,表现自我。

表达自由可以使人增进知识,获取真理。“国家所以必须承认个人享有这种自由,无非因其可以给人民以交换知识与思想的机会,并可以促进人民智力与道德的发育”。[4]真理是隐藏于事物背后的规律,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人类是通过不断地否定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接近。人们有权自由地认识一切事物,自由地抒发对于一切事物的认知,真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与谬误斗争,最终被人们所认识。要找到准确的真理,我们就应该从各个方面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意见,尤其是反对方的意见。同时还应把自己的判断置于公众的质疑与挑战之下,进行不断的锤炼与修正。只有这样,我们所拥有的真理才会越来越多。

三、表达自由的保障和限制原则

表达自由虽然是一个社会重要的价值之一,但法治社会中任何一种权利都不是绝对无限存在的。表达自由的相对性质、法律规定等决定了表达自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一种进攻型权利,表达自由的行使必然会与其他利益与权利产生冲突。但任何权利和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同样,表达自由也是相对的,有着内在的制约,即“不可侵犯的人权还要包括受不可侵犯他人的人权、不能承认侵犯他人人权的行为是行使人权等制约”。[5]《布莱克法律辞典》就指出:“《宪法》所保护的言论自由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的。言论的种类是有明确定义和恰当限定的。对诸如猥亵、淫秽、亵渎、诽谤、侮辱、挑衅等言论的禁止和处罚就不会引起《宪法》问题。”[6]但由于表达自由在表达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在表达的内容上,有政治性表达、商业性表达、学术表达、宗教表达等,在表达的形式上,有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象征性行为表达、集会结社表达、艺术表达和一切可以表达的形式),所以,表达自由与其他利益与权利的冲突也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这样的一种文字表述并不能解决如何合理限制表达自由,从而确定表达自由的界线的重大《宪法》问题。正如一位学者通过对《联邦党人文集》的解读所得到的结论:“划出任何稳定而坚固的界线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找的是解决办法,关键不是界线问题,而是划界的办法。”[7]所以遵循一定的原则来保障和限制表达自由就成为必要。

1. 表达自由的优先适用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表达自由相比其他任何自由居于优越地位,因为表达自由在基本人权体系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相对于经济自由等权利,表达自由应当具有“优越地位”,即应看作是具有优先性的法价值,两者发生冲突时,其他自由权利应予让步。表达自由优先适用的原则在各国《宪法》理论与实践中都得到承认。

2. 个别利益衡量原则。

即法院将言论自由对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同限制自由所能获得的社会利益进行比较,何种利益为大,就采取与其相对应的措施。[8]在各种利益和价值相互冲突的情况下,行使表达自由权以及对自由进行规制,都需要对各种利益和价值做比较衡量。

3. 禁止事先抑制原则。

也就是说,公权力不允许事前介入或者压制言论自由。历史的经验表明,公权力事先介入抑制表达自由,必然从根本上损害表达自由。

4. 明确性原则。

此原则要求,在制定法律对表达自由进行限制时,法律规制的限制目的、程序、范围和标准必须都是明确的。如前所述,表达自由在基本人权体系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有特殊的重要性,明确性原则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对表达自由的法律规制是模糊的或者过于宽泛的,就会引起民众的误解甚至造成社会更大的混乱。

5. 最小限制原则。

按照这一原则,适用限制表达自由的法律时,应当选择达到禁止目的所要求的最小限制手段;在对表达自由进行立法规制时,不得超过必要的最小限度。[9]对表达自由的规制应当尽可能减少限制性或不利于表达自由充分实现的因素。

6. 明白及现在危险的原则。

这项原则是由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尔姆斯提出的,并由布兰代斯法官大力倡导。霍尔姆斯在深克诉美国案(1919年)判决中指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所用言论如果是在会引起国会有权防止的危害那样的现在明白的危险状态中使用的话,就要看有无产生此种危险的性质。如果有明白及现在危险的话,此种言论应受禁止。霍尔姆斯提出的这一观点,后来成为美国判例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10]

总之,表达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有其社会发展、进步不可磨灭的价值。“有着不同于其他基本权利的作用,其价值优越性日益扩大”。[11]在现实社会中,表达自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来保障和限制表达自由。

参考文献

[1]傅思明主编.宪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287.

[2]杜钢建.论表达自由的保障原则.中外法学.1995, (2) :17.

[3][美]霍华德.鲍著.王保军译.宪政与自由:铁面大法官胡果.L.布莱克.法律出版社, 2004.3:144.

[4]王世杰, 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84.

[5][日]杉原泰雄.吕昶等译.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5.

[6][美]亨利·坎贝尔·布莱克.布莱克法律词典.West pub-lishing Co.5th Edition.1299:565-566.1979.

[7]George.W.Carey.The Federalists:Design for a Constitu-tional Republic.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9:109.

[8]张千帆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4:205.

[9]张千帆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4:205.

[10]杜钢建.论表达自由的保障原则.中外法学.1995, (2) :20.

[11]傅思明主编.宪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290.

自由表达 篇2

自由表达,最大的好处便是人们的观点能够不限的表达出来,不用害怕因为说错话或者不赞同别人的观点而遭到谩骂、恶意聊天等,而自由表达也能够将人们的全部知识储备无限的运用出来,同时也能够将人们的知识面积与想象力表达出来,能够整合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被他人所左右。而现在社会,便缺的是能够表达出来自己观点的人,很多人随波逐流,使得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局限性,只会跟着大众,不会自己表达观点,因此很多人便在起跑线上输掉了这一点,而自由表达便是打破这一点而存在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自由言论。

自由表达,也有一个坏处,便是打开了人们言论的大门,使得人们不懂得自由言论下所遵守的规则。自我国放开言论以来,虽然有很多人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很多人相互学习,促进思想进步等,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没有懂得礼义廉耻,放开嘴巴的表达,辱骂,不良因素等逐步出现。而国家对这些人很头疼,因为虽然处理了一个人,但是也难免会出现下一个这样子的人,他们不懂得自由言论是在不触犯国家的,集体的,社会的,群众的利益为标准,自由表达,他们只顾着自己的表达,没有顾忌到别人,这便是自由表达的一大坏处。

自由展现 自主表达 篇3

首先,欣赏三块展板时形式相同,问题也大同小异,未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其实,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和爸爸妈妈拍摄的照片,一定很愿意表达,而教师只让几个幼儿回答问题,抑制了大部分幼儿的表达欲望,同时这个环节未能给予幼儿充分思考、表达和探索的空间。

其次,在第一环节,教师的引导不够具体,只是泛泛地让幼儿看路上有什么颜色、图案,并没有引导幼儿感受颜色是怎么搭配的,图案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规律等,导致幼儿在操作时缺乏目的性、计划性。

再次,教师主要让幼儿运用彩色纸剪、贴小路,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幼儿的探索和表现欲望。

鉴于以上分析,我在设计这个活动时主要考虑了这样几点:一、在欣赏环节,先让幼儿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照片,如让他们讲讲在哪里拍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什么颜色和图案,喜欢不喜欢,等等。然后,从中选取比较典型的照片,引导幼儿找出图案组合的规律。二、在设计小路环节,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设计出具有一定排列规律的图案的小路,既让幼儿自主表现,又落实技能技巧目标。

附:我的设计

目标:

1.观察各种各样的小路,知道小路上有多种材料、颜色、图案,初步感受小路的色彩美和图案的规律美。

2.运用粘贴、绘画、涂染等多种形式有规律地表现小路的色彩和图案,体验其中的乐趣。

准备:

1.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到广场、公园、小区观察各种各样的路,重点观察路面上铺设的图案,并拍成照片。

2.利用照片或网络素材制作成有背景音乐的有关路的课件。

3.大背景图3张(上面有各种房子,“门”里藏有不同的小动物,并可插幼儿设计的路),已剪好的弯曲度不同的小路。

4.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色卡纸,糨糊,抹布,油画棒,水粉颜料,棉签,剪刀。

过程:

一、欣赏各种各样的路

1.鼓励幼儿自由交流。

师:星期天,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找过漂亮的路,还拍了照片。请你们和好朋友说一说你拍到的路。

2.用投影仪逐一展示典型照片,让幼儿感受小路的色彩美和图案的规律美。

(1)教师逐一展示两三条由不同颜色、形状的地砖组合成图案的小路。

师:这是一条用什么铺成的小路?(地砖。)

师:这条小路有几种颜色?有些什么图案?这些图案在路的什么地方,是怎么排队的?

师:还有哪些小朋友拍到的小路也是用地砖铺成的?有几种颜色?有什么图案?图案是怎么排队的?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路都是用地砖铺成的,有的是两种颜色,有的是三种颜色。它们的图案也不一样,有的用一种颜色漂亮的地砖在中间排成一条长队,有的隔四排灰地砖铺一排红地砖,还有的把地砖切成三角形对称出现在路的两边。它们都有自己的规律。

(2)教师出示由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引导幼儿发现铺路的规律和美。(提问及小结同(1)。)

(3)教师出示由大理石和鹅卵石共同铺成的路,引导幼儿发现铺路的规律和美。(提问及小结同(1)。)

3.引导幼儿欣赏课件,扩展视野,丰富对各种小路之美的体验。

师:小朋友们拍的小路的确很美,老师也拍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用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小路,最后定格在总图上。)

师:你最喜欢哪一条路?为什么?

师:它有哪几种颜色?有什么图案?图案是怎么排队的?

(幼儿每说一幅图,教师即点击放大图片,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反馈、提升。)

师:同一种图形运用不同的颜色可以排列出漂亮的图案,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图形拼在一起也可以变出有趣的图案。

二、设计漂亮的小路

1.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播放声音课件两遍:“动物小区的新房已造好,要聘请设计师来设计漂亮的小路,愿意当设计师的请报名。)

师:咦,发生了什么事?(当幼儿说到“动物小区的新房已造好“时,教师出示大背景图一张。)

师:你们想不想帮忙设计漂亮的小路?

2.介绍材料,引导幼儿大胆设计。

师:看到这些材料,你想怎样设计一条漂亮的小路呢?

师:你们可以直接用各种图形粘贴,也可以先用铅笔画出图案,再用油画棒、水粉涂色。总之,路要设计得漂亮。设计好后,你们可以把路插在大图上,看看漂亮不漂亮。

3.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和形式进行设计、制作。

幼儿操作,教师主要观察、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幼儿注意色彩和图案的搭配,及时鼓励有创意的幼儿,如有的幼儿拼出了一个笑脸图案。

三、展示作品,欣赏交流

1.幼儿将作品插在背景图上,教师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交流,并打开背景图上小房子的门,出现不同的小动物和文字“谢谢你,小路真漂亮”。

2.师幼一起模仿小动物表示感谢:“谢谢你,小路真漂亮。”

延伸活动:

自由选材清楚表达 篇4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五”:这次习作不出题目, 也不限制内容范围, 请你自由表达。可以写最感兴趣的人、事、景、物, 可以写想象作文, 也可以写自己想写的其他内容。习作要做到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 情感真实。

拓展思路

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 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写下来吧!这次习作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 也没有限定形式, 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感动你的人或事、可以写你认为美的景或物、可以写你的理想或愿望、可以写童话或你想象中的未来……总之, 一切由你做主。自由命题, 自定内容, 真的是给你自由。

习作提示

1. 自由选材。让你自己做主, 你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 你可能一时又没了主意, 因为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只要是你感兴趣的, 想写就行。

2. 具体描写。选好材料, 构思好后, 我们还要具体而详细地写出来。写时要围绕一个中心内容, 有重点、有层次, 具体地描述出来。不能只写一些简单、空洞的话。写人就要抓住特点选择典型事例把人物写活, 写事就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事情经过写具体, 写景要按空间顺序把景物写美;写愿望或幻想就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等等。

表达渴望自由的句子 篇5

2、自古以来,人类对于自由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渴望,如同扎根在心中的大树,无法拔除。总有一天,它会突破心灵的束缚,开花结果。

3、正因为享受了这样的自由,我才体会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深刻含义。成长,少不了自由;自由,才能保证我们健康地成长!

4、因为有适度的自由,风筝才能在线轴的牵引下平稳地飞翔;因为有适度的自由,溪涧才能在山谷的约束中自在地流尚;因为有适度的自由,我们才能在法律的保障下幸福地生活。适度的自由,为我们的生活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我希望自由似和煦的微风,似淙淙的溪流,因为只有适度的自由,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拥有。

5、唱响你的自由,让自由之花永远绽放在你的身旁,如影子伴你,那时,你就是最最快乐的人,你可以放飞在原野,奔驰在草原,聆听长江的怒吼,泰山的诉说,云儿的乐曲,人生的快乐,舒畅的心情带动着你的心扉。

6、云飘逸,因为它自由。碧空中几点淡淡的浮云,春和景明,这是意境;夕阳边几抹殷红的流苏,残阳似血,这是艺术;夜幕里几片轻柔的薄纱,月色朦胧,这便是一种境界。自由赋予了云之飘逸,云的飘逸又使它更显自由。

巧妙引导 自由表达 篇6

【关键词】小学生;表达能力;有效措施

自由表达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表达缺乏自由性、民主性、真实性,标的目的被异化,表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表达中存在太多的规则,束缚学生的自由表达,针对学生在表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将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促进学生自由表达,提升表达的有效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搭建学生的表达的平台,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景色优美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有许多好词佳句,需要学生去仔细的理解,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记忆并被背诵一些好的词语与句子,在以后的表达中娴熟的运用。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文章千千万万,好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收集一些优美的语言与词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让学生自己建立一个摘抄本,将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句子全都摘抄在上边,学会理解其意思,并且灵活的运用,并且组织相应的评比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通过读书、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我们可以获得一些精美的语言、谚语、对联、广告词、标语等等、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与积累,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只有在拓宽学而生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知识,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口语表达的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素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为学生创设口语表达的环境。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的表达自身的意见,有利于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在情绪上能够兴奋起来,甚至为了自己的观点与维护自己的理念,与其他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这是教师想要看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呢?首先,教师需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候采取平易近人的态度,使学生愿意接近老师,愿意和老师进行沟通,真诚的表达自己的内心的看法。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轻松地、自由、平等的关系。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在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给与学生更多的是表扬,少一些批评,引导学生敢于发问,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敢于与老师进行脚力,培养的是学生的表现欲。第二,要创设相关的情境。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教学又发,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情境中国的某些人或者某些事进行评价,表达自己对这个看法与感情,为小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与舞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积极地文化氛围。第三,要将表达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教育教学的工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课堂训练中,需要多多的给与一些训练,对学生稍加引导,就会逐渐的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说:“请大家仔细的分析,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怎么样?”“刚才这位同学阅读的好么?”“这位同学讲的太好了”等等这些语言,给与学生以信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强化学生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说话。第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好胜心比较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灵特点展开探讨。例如,对小学生开展朗诵比赛、表扬比赛等等,举行知识的竞赛,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小知识、小常识、开展相关的辩论比赛等等,在每次的口语交际训练中,起码要引导学生运用两节课的时间进行演说,使每个学生的口语得到锻炼,要为学生的口语训练制造机会,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鼓励小学生主动的交好朋友

鼓励学生交好朋友就是要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交际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室中进行的交际活动,可以引导前排与后排不常常接触的小朋友进行交际,学习好的小朋友与辅导学习差的小朋友学习,生活条件较好的学生接触升上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在轻松地、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创设互帮互助的良好的氛围,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其次,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的使用网络,现在许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交流的时候都是与大人交流的,并且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在家里是小皇上,出门就一句话不说,不愿意与学生多多的沟通与交流。通过网络上的交往,有利于打开小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上的锻炼,小学生上网不一定是坏事,家长要引导学生适度的上网,严格的控制学生的上网的行为,引导学生谨慎的上网,合理的使用网络,提升学生的网络交际活动。

四、在辩论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没给小学生都是具有好奇心与表现欲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或者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展示,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合理。例如,教师布置给学生有价值的辩题《家长是否可以看孩子的日记》、《雷锋精神到底要不要学习》等等,这些问题具有辨证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与看法,然后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两个队的队员进行积极地思考,积极地交流与讨论,将本队的队员搜集起来,最后选出6个选手作为主辩手,其他学生作为副辩手,全班学生之间进行公平公正的交流与辩论,在辩论中,学生需要抓住要点、语言流畅积极的进行辩论,要定期的进行交换的意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得到锻炼,学生在辩论中懂得倾听他人,懂得尊重别人,有利于抓住别人说话的要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与技巧。

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的倾听别人说话,在生活中做一个专注的人、有心的人,从别人那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说话的语气、词汇、思维方式上与说话人进行配合。要想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仅仅靠训练是完全不够的,要通过课堂外的空间进行好好地学习,多多看电视、读报纸、规范学生的普通话,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学生的自由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教育需要根据相关的要求,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意识,引导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为学生的表达创设良好的情境。

参考文献:

[1]陈云凯.“自由表达”:学生主体价值的寻获[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2(9)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试论艺术表达自由 篇7

一、艺术表达自由的涵义:

1、艺术表达自由的概念

表达自由 (freedom of expression) , 一般是指一国公民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及其他手段表述各种思想和见解的自由。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言论 (口头和书面的) 自由, 也包括通过影视作品、录音方式、电子出版物和其他媒介表达思想的自由。表达自由是宪法规定和保障的公民最重要的权利之一。1艺术表达自由是表达自由的下位概念, 通常意义上的表达自由包括艺术表达自由的内容。

从“表达”的方式层面分析。由于在“表达自由”概念支配下受法律保护较为明确的表达方式包括: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电影、传单与宣传小册子的发行、横幅与标语牌的展示以及绘画展览。根据相关判例, 与法律所保护的表达形式一致的表达方式还有服装展示, 涂画、街头音乐家的音乐表演等。2而对于艺术, 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 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 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 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 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 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 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在法学意义上研究艺术表达中的“艺术”是在活动过程场面在倡导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和繁荣。2001年第3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宣言》指出, 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6]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追求, 关乎人类社会的未来, 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保护文化多样性, 并认为这对人类精神情感的丰富性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斯蒂芬·玛格林认为“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他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强调已上升到了人类是否能够生存下去的这一高度。2009年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第十届联合会将主题定位“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 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生态人类学家提出了文化与环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同进的观点, 并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接受, 水资源作为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自然不可争议地成为文化的滋养物, 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谐并存、持续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重要营养液, 是支撑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资源。

3.水资源与民族社区生态建设

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王志宝先生在《科学发展观: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新机遇》的访谈中指出“山区综合开发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任务,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为今后我们认识和把握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为以治理保开发, 以开发促治理,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8]着眼于民族地区生态建设, 并使这一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工程能建设成功, 水资源无法不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3.1水资源与民族社区环境优化

在人类社会中, 水维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自然界, 水使生命世界生机盎然。水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直观而明显。

当地乡民已经明显觉察到上述生态灾变是由于水资源环境改变所致, 为了应对已经改观了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变化, 他们在沟壑与河床的会聚处筑坝拦截大气降水, 防止其快速流失, 这样不仅使当地有了明水, 还造就了微循环进而改变当地小气候, 为局部生态环境提供水资源, 使小环境得到一定优化。石泉村西向不远处是米钵山, 那里曾经林茂草盛, 野生动物成群。今之米钵山植被虽已退化, 但碱柴、白刺、芨芨草、骆驼蓬、梭草、寸草等主要植被仍生机勃勃, 还放养15000多只羊。这显然是微型水环境发挥的功效, 如果这一功效得以延伸和扩大, 就会局部扭转当地的生态的不利局面。

3.2水资源与民族社区生态功能的提升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 相关学者提出了建立民族地的含义。从形式的角度看, “表达自由”概念支配下受法律保护较为明确的表达方式囊括了现有艺术的表达形式。

2、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国家公权力与艺术表达的关系。

艺术家创作的理想环境是能够自由发挥而不受任何外来约束的, 但与传播媒体一样, 艺术也会表现一些政治上和社会上有争议的思想。这样, 政府一方面要在法律上对政治颠覆思想和淫秽内容的作品予以限制, 另一方面又要保障言论自由, 二者之间就出现了根本性的矛盾。

以西方社会为例, 当权者剥夺艺术家的表达自由出现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罗马天主教会对欧洲社会颇具影响, 一方面当时的讽刺艺术品总是从各个方面攻击教会组织, 而教会也企图通过自己的法律消弭这种反教会情绪。在法国、西班牙和德国, 艺术家由于通过其作品“公开批判”贫穷、压迫和不公正现象而受到骚扰和监禁。另一方面, 许多国家的政府都认识到, 艺术家通过特殊的表达方式甚至能够向文盲传播思想, 深感其危险性, 于是便对那些具有反抗意识的艺术家施行镇压。3

当然, 也有一些国家的政府利用艺术家为自身服务。例如, 德国政府正是意识到艺术家具有强大和有效的传播能力这一事实,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 利用艺术家的才能, 为其宣传服务。

可见, 基于国家公权力和艺术本身的性质, 国家公权力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艺术表达自由。

二、国际公约有关艺术表达自由的规定

基于艺术表达与表达自由的关系, 考察部分国际上有关表达自由的立法例, 从中提炼出关于艺术表达的保护是有益的。

如上所述, 国家公权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约束着艺术的自由表达, 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国家公权力的约束已渗透到了有关“表达”的所有领域, 于是1948年,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首次对表达自由作出了明确规定。从此, 国际上不少人权公约和国家法律, 均以《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为蓝本, 制定出类似或更加详尽的条文, 对表达自由作出保障, 对艺术表达自由的保障部分也显见于其中。

区生态功能区的构想,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地区多为江河源头或上游, 是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地, 是全国生态平衡的“源头”。[9]既是出于对国家资源稳定的需要,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化, 民族社区生境的特殊性, 更需要维护和扩大水资源, 促使生态功能的提高。

4.小结

地球上有不需要阳光的生物, 有不需要氧气的生物, 但是绝对没有不需要水的生物。水资源的是宝贵自然资源, 它不仅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而且为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等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 甚至说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水。水在人类社会中的“要塞”作用不言而喻, 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是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水资源与发展关系密切, 民族地区的发展具特殊性。人类社会还必须调动所有的民族及文化参与到水资源的利用和维护中来,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和谐的理念, 共同维护水资源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生态人类学家杨庭硕教授和罗康隆教授等 (2008) 。2.费孝通先生后来将“天下大同”改为“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参见刘继艳, 陈长富, 户朝旺.浅析我国水资源现状及节水的必要性和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年第4期等。

[2]杨庭硕, 吕永锋.人类的根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译.资源科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4]周光召.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 (资源科学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5]杨庭硕, 罗康隆, 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7]囡文.专家表示保护文化多样性关乎我们的未来.[N].工人日报,

[6]杜晓帆.文化多样性关乎我们的未来.[N].中国文化报, 2009.01.18

[8]梁黎, 郑茜.科学发展观: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新机遇一一访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王志宝.[J].中国民族, 2009年第1期

[9]张丽君, 张斌.民族地区生态功能区建设.[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8年第1期

张天明 (1984——) , 男, 苗族, 硕士,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员,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生。

网络表情符号的美学探究

郭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610064)

摘要: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使用图画的方式传达信息, 我国南方的纳西族至今仍在使用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随着文明的发展, 文字的出现逐渐代替了图画象形表意的传达方式, 成为信息传达的主体。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图画的表达方式发展出新的形式——网络表情符号。借助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表情符号以其简单、生动、直接的表达方式, 迅速迎合了读图时代大众对于快餐文化的审美需求, 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元素, 并以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我国低迷的动画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表情;符号;美学

“网络表情符号”实际上就是一种超文本和即时会话时使用的象形表意符号, 是人们在网络时代用于沟通的非文字符号, 后来逐渐成为网络审美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一种载体。原本只是网上次文化, 但随着网络和电话短信的普及, 已经广泛为社会所接受。在现在的网络交流中, 随时都会使用表情符号传达情感, 图片的表现能力在这个时候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历史来源

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从原始壁画开始人类就使用图画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达信息。我国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他们创造的用于表述的古老图画象形文字至今还在使用, 被称为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原始壁画和古老的象形文字说明用图画记述并不是现代才有的, 而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表达方式。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读图时代的到来, 给用图画表意的象形符号赋予了新的形式。1982年, 美国斯科特教授第一次输入了这样一串ASCII字符:“:-) ”。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电脑笑脸就此诞生。从此, 网络表情符号在互联网世界风行, 为社会广泛接受。

二、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现状

在网络交流中, 隔着网络想相互做着动作, 来表达各种情绪, 文字的表述远不足以传达这些, 这个时候一个表情符号就能直接生动的传达情感, 动画的肢体语言在这个时候起着想不到的效果。表情符号的出现让我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 平日里羞于做的夸张动作, 都可以通过各种表情符号的夸张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描绘连结人与社区之间际连系网的六度理论, 完全可以再被套用在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 根本不用每六个人之间形成一个人际交往的循环,

1、《世界人权宣言》

这是表达自由第一次被当时和后来申请加入的联合国成员国通过公约的方式宣布为对它们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规范。总体来讲, 宣言的第19条, 第12条和第27条为表达自由权利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利的保护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最后, 宣言第19条宣布的表达自由的权利:即寻找、接受和发布信息的权利的保护落实在了第27条的实施上面。第27条规定:“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 享受艺术, 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当然, 宣言中的“表达自由”的权利并不是完全绝对的。第29条第二款就对这一权利在行使时所必须接受的限制作出了规定:“人人在行使他的权利和自由的时候, 只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 确定此种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证对旁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的尊重, 并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适应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当需要。”

从这一条文规定的原则和精神来看, 首先, 表达自由的权利并不是绝对的, 在有些情况下要让位于其它权利和其它方面的需要。但这并非这条文的核心。第二, 该条的规定实际上应当主要是针对国家在对表达自由进行限制时所必须受到的限制, 以使个人或群体的这一权利免于国家行政、司法的专断。第三, 国家对表达自由权利的限制必须接受法治原则的审查, 即这种限制只能根据法律而不是领导人或政党的私利或专断的意志。鉴于表达自由本身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法律有时很难对其基本含义和内容作出精确的界定, 因此它需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司法或法律执行机关, 包括政府部门在内创造性地将公约的精神与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使其在对表达自由这一权利进行限制时, 不至于背离公约的精神。

2、《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2005年10月3日至21日在巴黎举行第三十三届会议, 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 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 意识到文化多样性通过思想的自由交流得到加强, 通过文化间的不断交流和互动得到滋养, 重申思想、表达和信息自由以及媒体多样性使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在社会中繁荣发展, 认识到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中国互联网上, 平均4.8个人之间就可以实现一次即时通讯软件上的交流周转。互联网还未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任何一件作品, 也可以欣到别人的作品, 风格迥异的表情符号大杂烩般的在网络世界里传播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美学角度分析

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与读图时代下大众对于快餐文化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技迅猛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各种图片大量涌现, 致使现代人进入了读图时代, 图片由信息传达与接收的配角变为了主角, 现代人更乐于接收直观, 简单的图片的信息。追求速成, 通俗, 短期流行, 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快餐文化, 在读图时代被大众所接受, 成为一种大众审美文化。表情符号以直观具体的形式表达情感, 迎合了这种大众审美文化的需求。

网络表情符号用在网络交流中, 做为网络审美文化传播的载体, 体现出网络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信息数字化的“比特”文化是它的一个特点, 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以一种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无质量、无体积、无损耗的“比特”形式存在和传输。其次它还具有平等参与的全球互动文化特征和资源共享的开放性文化特征, 少数设计者发布的表情符号成为网民共享的网络资源用于自己的网络交流中。风格各异的表情符号展现了不同的审美诉求, 在虚拟世界中随心所欲的选择喜欢的表情符号。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 文字以抽象、联想的方式来叙事, 图像以直观、具体的形式进行图解, 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都是用来叙事图解的阐释性符号。读图时代下, 图片以一种快餐文化的形式风靡了整个消费社会。但任何一种媒介都不会只有图片或文字, 文字和图片是不能被相互替代的, 作为不同形式的两种阐释性符号他们相互补充相互妥协,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发展。

表情符号作为一种动画肢体语言, 它的出现无疑给低迷的中国动画产业注入了新的力量元素。低成本、低消耗的运行方式对还处在发展中的中国动漫产业来说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适应当今的发展需求。中国本土的卡通形象以表情符号的形式推广, 蔓延至中国整个动画产业链中, 一种新的适应中国本土动画发展的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徐恒醇, 设计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07月

[2]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03月[3]武星宽, 设计美学导论,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

的多样性, 是个人和各民族能够表达并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三、艺术表达自由的法律保护在我国的现状与展望

相比较而言, 中国目前的宪法“表达自由”的具体规定不够明确。在《宪法》第47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有利于人民性的创造性工作, 给以鼓励和帮助。这一条文仅仅涉及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 而与艺术表达自由相去甚远, 单单艺术创作的自由并不能涵盖表达、交流、传播等多个领域。

目前我国宪法中的“言论自由”规定到了今天还不能为当代艺术的“表达自由”大开方便之门。借鉴国际公约与他国立法例, 结合本国国情, 通过宪法对“表达自由”的明确规定和建立维护“表达自由”权利的宪法和行政法的司法制度是我国有力保护艺术表达自由的可能路径。

摘要:艺术表达自由的法律保护, 特别是宪法保护, 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从分析艺术表达自由涵义出发, 结合国际公约, 试图寻找我国艺术表达自由法律保护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表达自由,艺术,宪法

参考文献

(1) 伦纳德·D·杜博夫著周林译《艺术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H·M·卡伦著张超金黄龙保译《艺术与自由》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3) 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任进:《中国完善和发展表达自由保障机制的展望》, 来自中国宪政网http://www.calaw.cn/include/shownews

[2].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拓宽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篇8

师:你们看,这些樱花有什么特点?再看看每朵花的花瓣,你有什么发现?

生:喔,这一朵有十瓣,那一朵有八瓣……真是美极了!

生:花瓣很多。三片、五片……啊呀,数不清了。

师:谁能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把樱花的特点试着说一说吗?比一比谁说得好。学生:樱花的颜色有粉红的、有大红的,还有水红的。

虽然教师精心指点,但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被束缚在樱花的外部特征上,翻开学生春游后交来的习作,孩子们的笔端只留下对春光的肤浅记忆:樱花、海棠花一张脸;这花那花尽是红色……描写千篇一律,内容平淡如记流水账。在学生的习作里既没有出现“春”的美景,也没有闪现“游”的感受,教师煞费苦心的指导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把程式化的作文要求强加给孩子们,限制了孩子们的观察、体验,更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和有创意的表达。

春游带给孩子的是自由开放的广阔天地,在春游之前老师可适当进行一些观察和体验的指导,但对学生的活动不要过多限制,春游时让志趣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去看自己最想看的,去玩自己最想玩的。这样学生的个性可以舒展,愉悦心情,开阔视野,激发起观察和表达的兴趣。

情景描述一:

郊野公园,一群三年级学生正随着一位教师走了过来,满园桃花盛开。

生:哇!太好看了!太美了!老师,这些花都是桃花吗?

师:是。老师在这儿为你们看着东西,你们去玩玩吧!要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安全,三点钟到这里来向我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好奇地)什么发现?

师:这里春天的景色与其他地方的春景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在秋天来过这里,现在和那时的景象有何不同。如果你对这些景象有切身感受,就是你的发现。

(汇报交流的时间到了,草坪上,小学生席地而坐,围着教师汇报。)

生1:老师,公园大门两旁桃树虽然是小桃树,可是花团开得挺大。老树开的花没有小树开的花多。

师:好啊,在对比中发现,你观察挺仔细呢!

(听了同学的话,大家争着补充)

———有一棵桃树的花瓣很多。桃花的颜色十分好看,有红的、白的,还有粉红色的。

———桃花的颜色艳丽,一团花瓣上还有白红混合在一起的呢,真是奇特!

———路旁黄色的迎春花鲜艳得像个新娘;柳枝翠绿欲滴,随风飘曳;黄鹂鸟清脆的歌声非常动听……

———马缨花树下有一窝蚂蚁,几只黑蚂蚁忙着往上爬,就像赶集似的。

———山脚的溪流里还有游来游去的小蝌蚪,它们快要长脚了。(一名学生骄傲地展示塑料袋中游动的小蝌蚪给同学们瞧。)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试着用一段话把花的种类、样子、颜色说出来,把观察到的动物也加进去说。晚上回去写成一段话,明早带来班上朗诵。

这样的春游习作指导,学生的观察不受限制,他们会游得更自由,体验更真切。

情景描述二:

春游的孩子们累了,正在亭子间休息,忽然,一阵风吹来,园里的樱花纷纷飘落,如云如雨,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惊讶着、观看着。

生1:啊!快看,天女散花了!

生2:呀!就像一群蝴蝶翩翩起舞!

生3:多美的一幅画呀!我们快来接住他们。(孩子们用小手接住花瓣。)

生4:我嗅到花香了!

生5:我的头上撒满花瓣。

(偶然出现的瞬间美景,让学生欣喜若狂。眼看、手摸、鼻嗅,春天被孩子们寻找到了。)

师:同学们再把这春天的诗情画意回味一下!

生1:春风吹落的樱花,像一群美丽的小蝴蝶欢迎我们来春游。我想大声说:谢谢你!春风。

生2:春天啊,是一瓶打开的香水,四散飘逸,让我们醉在她的怀抱里。

师:大家说得真好,你们把今天观察到的情景用心记下来,回学校再把它写成作文给老师,好吗?

同学们高兴地接受了老师安排的任务。

论网络表达自由及管理 篇9

一、网络表达自由的特点和优点

网络的特点有广泛性、开放性、即时性。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空间, 没有国界, 对上网的人基本没有什么限制, 只要你有一台电脑, 一根网线, 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冲浪。在今天, 人们更是普遍通过利用3G手机上网, 飞速浏览、下载, 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上网。和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如邮件、电报相比, 网络传输的速度与地理距离无关, 真正实现了“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自由梦想,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快捷沟通。

(一) 网络表达自由的特点

1. 自主性

“我的地盘我做主”, 每一台机器就是一个终端, 与传统媒体相比, 人们能更便捷地在网上发表言论, 传播信息。虽然网上言论也要受到监管, 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 网络就是“扩音器”, 为广大民众在最大范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真正实现了网络上的“人人平等”。正如伏尔泰所说:“你所说的不一定正确, 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网络在一定意义上扮演了这样一个公平“上帝”的角色,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个人的表达自由权利。

2. 隐秘性

网友可以选择采用昵称、代号等虚名来交流, 互联网运营商也并没有强制规定网络用户必须使用实名, 这就使网友可以隐去真实身份, 去掉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伪善, 去掉面具, 回归纯真, 自由表达, 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3. 互动性

网络中“地球村民”的意见、观点能迅速得到反馈, 各种不同的思想碰撞交锋, 真正实现了自由表达。而传统媒体因受到地理等因素的限制, 很难像网络一样即时互动。在网络上, 世界各地“臭味相投”的人可以成立群或论坛充分地交流。信息接收者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而非像对传统媒体那样只能“被动接受”。

(二) 网络表达自由的优点

1. 获取知识, 追求真相

网络就像是一个提供自由辩论平台的信息市场, 世界各地的“地球村民”都可以天马行空地表达, 各样声音都可以一视同仁, 摒弃了现实世界中因为国家、种族、年龄、性别、身份、地位、权力、金钱等方面的差别而引发的“傲慢和偏见”。在这个“市场”里人们获取的是知识, 追求的是真相。

2. 关注民生, 加强监督

两会期间, 有关网站做了“我与两会”的节目, 通过网络报道政协与人大代表的提案情况, 报道两会的实时情况, 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问政、问计于民。这类节目参与人数众多, 好评如潮。网络监督的例子也很多, 如“躲猫猫事件”、“局长日记”等。这些例子一次次证明在网络上民主监督的巨大作用

3. 求稳定, 促和谐

网络言论以温和方式参政议政,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它充当了社会的减压阀与排气筒, 所以为创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使得社会的矛盾得到缓和, 更好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的大局。

二、网络表达自由的缺陷和管理

由于网络表达的自主性、隐秘性, 再加上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 以及互联网信息内容未被事先审查, 导致网络表达自由被滥用。

(一) 网络表达自由的缺陷

1. 垃圾邮件和淫秽色情信息挑战社会的公序良俗

每年消费者协会都会收到很多来自手机用户的投诉, 其中最多的就是垃圾短信过多过滥。互联网运营商和手机运营商勾结, 让不少不法商人有了一个新的牟取暴利的通道。通过网络进行的短信群发, 使诈骗信息、虚假信息泛滥成灾, 严重骚扰了用户生活, 甚至有一部分人还上当受骗, 承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伤害。经常上网的人都知道, 一打开网页, 边角上时常会有飘动的性感女郎的小图片, 不断地挑逗着网友的神经。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网民是青少年人, 他们因为身心不成熟, 好奇心强, 很容易受黄色信息的影响, 甚至会被引上犯罪的道路。

2. 危及国家安全, 泄露国家秘密

谷歌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 因为其技术上成熟, 在短时间内几乎可以将网上所有的信息整合在一块, 较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 但同时也因为其提供的信息过于全面会导致各种信息的泄密。如美国谷歌公司于2005年6月向全球推出的三维卫星图片服务软件——“谷歌地球” (Google Earth) , 深受用户青睐。但后来所引发的泄密问题, 却对各国安全构成了威胁。如印度、韩国、泰国、以色列、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反映有大量重要目标被曝光。

3. 侵犯个人隐私权、名誉权案和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

2008年12月18日, 被称为“人肉搜索”第一案的“王菲诉三家网站侵犯其隐私权和名誉权案”有了初审判决, 法院判决“北飞的候鸟”网和大旗网构成对王菲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犯, 天涯网被判免责。王菲妻子姜岩因王菲有外遇而从24楼跳下自杀身亡, 就在姜岩死后几天, 她的博客在网上流传开来, 网友均认为姜岩的死应归罪于王菲。很快王菲的信息就被网友“人肉”出来, 从那一刻起他的噩梦就开始了:除了每天收到陌生人的威胁、辱骂和恐吓电话、短信外, 他再也没有勇气走出家门, 失去了原先的工作, 并且找不到新工作, 因为他走到哪里, 他的故事就会跟到哪里。这一网络事件警示我们, 如果不能对互联网这个快捷的传播方式加以约束的话, 那么将导致公民的知识产权、隐私权和名誉权受到威胁。我国必须通过人大及常委会新的网络立法来规制人们的权利滥用行为。

(二) 对网络表达自由的管理。

1. 应加强立法保护, 减少“法出多门”现象

互联网的管理中, 行政力量大于法律的力量。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 涉及到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应该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来进行。但我国在互联网方面的立法仅仅停留在部门规章的层面上, 存在“法出多门”的现象, 这对于保护公民的网络自由表达权利极其不利。两大法系都认为言论的多元化是社会民主的根本要求, 言论自由不仅要保护多数人的表达自由, 也要关注少数人的、非主流人士的、边缘人群的表达自由, 让各种声音都有充分的表达机会。这就需要从效力上提高立法等级, 抓紧制定相关的法律, 完善网络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体系。

2. 对网络言论甄别管理

可以把各种言论进行分级管理, 如政治性言论自由可以作为机密级, 商业言论可以作为限制级, 不适合未成年人的言论可以作为禁止级。

3. 加强行业自律

尽管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建立信息表达的规范。但与积极立法相比, 通过网络自律取得的效果更好。因为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 还是内因起主要作用。如网友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向网站管理员举报不良信息, 从而及时删除不良信息。这样既可以节约政府监管成本, 同时也能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4. 弘扬先进文化, 摒弃落后腐朽文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成就斐然, 物质极大丰富, 但与之对应的精神文化却发展滞后。我们要居安思危, 一定要让先进的文化占领人民的精神阵地, 剔除落后腐朽文化, 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的思想建设不像盖楼一样快速, 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全社会提倡爱国、奉献、勤劳, 抵制奢华享受, 从而弘扬正气。与此同时, 网络言论纷繁复杂, 体现了网友思想水平的良莠不齐。网络具有开放性但也是社会的一窗口, 要让先进文化占主流, 要细水长流, 要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影响感染网民。因而党和政府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舆论引导包括政治引导、理论引导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 (包括思想、消费、生活、风尚、习俗等方面的引导) 以及知识、行为的引导。

三、结语

自由表达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篇10

关键词:尊重,激情,情境,质疑

针对低年级学生口语能力较弱, 在语言的情感性、表达的流畅性、交流的自主性方面都有待于加强这一特点, 在口语交际课上, 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尊重学生, 激发表达意识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 有些孩子在与同伴交流时, 谈笑风生、滔滔不绝, 而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时就面红耳赤, 有的甚至“不开金口”, 这种现象的存在, 归根到底是由于交流双方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 人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 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样的道理, 我们只有尊重学生,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 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才能无拘无束, 畅所欲言。如果我们不能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人对待, 我们怎么能容忍孩子的不同观点?又怎么能允许孩子们反对我们呢?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又有哪个孩子面对自己的老师还敢倾诉和表达呢?因此, 我们要相信学生有克服口头表达障碍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让学生逐步从“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过渡到“我想说、我敢说、我会说”, 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一课的口语训练中, 我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 然后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每位学生都要谈一下打算怎么过儿童节, 并把最想做的事说给同学听, 如叙述高兴的事情、表达内心的快乐等, 让大家分享幸福。不管学生交流得怎样, 我都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在我的鼓励下, 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地交流, 养成了良好的听说态度。

二、激情引趣, 调动表达欲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有了趣味,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或某一活动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 就会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可见, 兴趣和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认知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调动表达欲望, 让学生体验乐学的情趣。

如在进行《小动物》这一口语训练时, 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了以小动物为主的动画, 让孩子们说出这些小动物的名河南许昌●潘春晓

字。当看到小花猫跳了出来, 小蜜蜂在采蜜……我们得到的答案不再是简单而乏味的“这是小猫”“这是蜜蜂”, 而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充满创造力的表达。有的说:“一只小猫从屋里跳了出来, 冲我们喵喵地叫了几声, 真可爱呀!”有的说:“天还没亮, 小蜜蜂就忙着采花蜜, 它可真勤劳呀!”当孩子与画面上的内容产生情感的共鸣时, 当孩子的激情被充分挖掘出来时, 我们能说他们不会说、不想说、不爱说吗?

三、创设情境, 开拓表达空间

在口语交际课上, 如果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 学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兴趣, 思维就会局限在课本上, 表达的方式也很单一。因此, 教师要在口语训练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情境, 使学生在新异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

在进行《身边的科学》口语训练时, 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每位学生搜集有关科学方面的知识。然后现场进行科学知识抢答赛, 并告诉学生班上要成立科学小组, 谁知道的知识多谁就是小组成员。这样, 孩子们会争着抢答所知道的科学知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比如教学《这样做不好》时,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 一名学生扮演图中的阿姨, 一名学生扮演图中的小朋友尝试劝说阿姨不要让水不停地流。在劝说时, 一定要说清不能这样做的理由, 并采用温和的语气, 让学生明白水资源的有限和浪费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孩子们在教师为他们创设的角色氛围中, 认真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气氛十分热烈。同时, 学生在表演交流中, 也会自觉使用一些礼貌用语。表演之后, 通过集体评议, 表达的空间扩大了, 孩子们都变得有话可说了。

四、鼓励质疑, 训练表达能力

质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讲《这样做不好》口语训练时, 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图来提出问题, 使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交流更广, 并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听说态度。学生看图后提出:图上都有谁在干什么?大姐姐怎样劝小弟弟在草地上踢球不好的?小男孩是怎样劝说阿姨不浪费水的?学生提出的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孩子们会争着回答。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先逐步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 然后启发他们思考:“谁能用不同的话说出图意?”这样, 能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说第一幅图后, 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说第二幅图。教师应注意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启发鼓励创新, 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自由表达,轻松作文 篇11

一、营造轻松环境,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表达的蓝天

初中生经历了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对于作文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倾向,在以分数为导向的应试背景之下,很多学生把作文当成了一项艰难的学习任务,尤其是那些平时作文得不到高分的学生,更是对作文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每次作文,都是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作文而作文,完全没有主动表达的热情,也体会不到任何的乐趣。要使学生不再视作文为苦差事,乐于表达和自由表达,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作文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束缚,为学生构筑起自由表达的绿色通道,激发出学生自由表达的热情。

1.让学生自由选择作文的内容

初中学生富有朝气,思想活跃,并且已经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之有着各自的家庭、文化背景,因此对那种千篇一律的命题缺乏兴趣,他们更希望表达自己的亲力亲为和真实情感。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作文时,应该尽量为学生创设自由表达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写自己想说的话”。笔者的做法是:一般情况下不出命题作文,而只给学生一个话题或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生活经验,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来作文。上学路上的风景、校园里的朝气、成长中的喜怒哀乐、街头巷尾的逸闻趣事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精彩;花鸟虫鱼,日月星辰,学生的想象所能到的,也都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表达,目之所及,心之所至,皆可为文。

2.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初中学生的作文,不管什么题材,也不论何种体裁,总能表现出学生的情感或态度倾向。尽管现在的作文已经不再承担为政治服务的使命,但是对学生作文在思想要求上仍然存在着很多“硬框框”,让学生在张扬个性、表达真情实感上受到束缚。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价值判断也初步形成,果真要自由表达,那么,在某些作文中,就很有可能表现一些学生自己极为个人化的情感,或许只是作者自己对于生活感受的一种宣泄,并没有想要承载任何观念或思想,如果教师硬要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积极健康的主题思想,那么,学生很有可能就会闭口不言,停笔不书,或者就只能贴标签式地,表达一种虚假的情感。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就要让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袒露真情,张扬个性。教师应该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吐露自己的感受,用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学生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具有个性化的真情实感予以呵护和鼓励,同时给予正面的引导。比如,学生在作文中倾诉成长中的烦恼,教师不能视之为悲观主义,而应通过批语进行疏导;一些早熟的初中生可能会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春心萌动,教师不能看成越轨或异类而大加挞伐,而应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让学生自由选择作文形式

初中生的文体意识并不强,一般的作文形式,主要是记叙文,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也接触到了议论文和说明文以及诗歌等各种体裁,在生活中更是接触到了诸如通知、倡议书、短信、对联等一些实用性的文体。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此为出发点,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最适合表达作文内容的文体样式来进行作文。高考作文出现的“报告体”、“文言体”一度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极大地反响,也正是源于高考阅卷者不拘文体样式的开放性评价观念。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要向高考看齐,形成开放意识,并付诸实施。比如不拘泥于只在每周的作文课上开展作文教学和训练,也不能对学生的表达方式作出过多的束缚,对作文的时间、文体、训练形式等等,都要开放,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笔者就经常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契机,灵活多样化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自主选择的形式,他们更有兴趣去完成,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加强作文指导,为学生架设自由表达的进步阶梯

学生有了自由表达的机会,还必须懂一点表达的技巧。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必不可少。

1.指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自由表达的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是,初中生受到自身阅历和知识的局限,并不能够随时发现作文的话题或材料,所以,教师必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生活,积极体验生活,以丰富他们的作文话题,积累作文的素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观察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状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体验人生历程的苦与乐,体会人世间的冷暖炎凉;还要留意自己的各种情绪变化,学会感动。比如,可以布置学生观察校园四季风景的变化,发现自然的变化规律,学会欣赏美和发现美;也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和妈妈一起做家务,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妈妈的辛勤和家庭的温暖,学会感恩。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懂得生活不仅有阳光,还会有风雨,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在生活中丰富学生的见识,使他们在自由表达时不会遭遇“无米下炊”的尴尬,从而乐于表达。

2.指导学生锤炼语言,提高自由表达的信心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作文的优劣,与作文的语言息息相关。在鼓励自由表达的前提下,如果缺乏对学生语言锤炼的要求和指导,学生在作文时难免词汇贫乏,语言呆板,词不达意。初中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是,教师也需要在文从字顺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加以指导,使学生能够做到准确地表达。同时,还要在美化作文语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比如引导学生鉴别书面语与口语的表达效果,对比修辞语句与平实语句、整句与散句的文采差异。此外,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书,在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过程中习得语感,提高自己自由表达的能力,提升自由表达的信心,在自由表达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教师一方面要精心为学生创设自由表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自由表达热情;一方面还要积极为学生架设自由表达的阶梯,提高学生的自由表达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才能产生实效。

为学生搭建自由表达的平台 篇12

一、改变评价, 让说真话

习作教学提倡自由表达, 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 即“我手写我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和限制,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你怎么这么写?”其实作文的实质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用语言文字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小学生的作文不能理解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应该看成可交际的文字语言, 只要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生活、真实想法、儿童情趣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为作文而作文的观念, 只要写出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为孩子搭建一座自由表达的平台, 为孩子创造一个毫无顾忌的表述空间, 不要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之作加以过多的评头论足, 吹毛求疵, 而应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儿童习作中的自己, 往往丢失在教师单一的成人化的评价中。学生的语言最具有独特的个性, 在写作中应拓展他们的思路,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话,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例如:一个学生听说在外打工的爸爸要回来了, 这样写道:“高兴地在床上滚啊, 滚啊……直到再也滚不动才停止。”句中没有用“手舞足蹈、兴高采烈、欢蹦乱跳”等惯用词, 同样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效果, 而且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 包括荒诞无稽的, 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学生, 应鼓励他们写出内心真实的独特感受, 而不是写到紧张的心情就非要用到“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之类句子才叫好, 也不是写到春天就套用“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款款走来”才为妙。用法国思想家福柯的话来说, 就是“现成的话语有一种力量, 障蔽着我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话语有一种权力的性质, 让你在无意识中受它的统治。”套用没有自己真实感受的空话, 会使学生在习作中迷失自己。

真实的感受才是真话。应鼓励学生说真话, 让学生写真情实感, 说实话, 说心里话, 不说假话、大话、套话, 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来。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作文不是闭门造车, 也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要两眼看生活, 两耳闻世界, 并用心感受, 而后方能“我手写我心”, 文章才会打上生活的烙印, 才会放出真情的光彩。

二、丰富形式, 激发兴趣

学生写作文要经历一个语言的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 由于积累、经历、体验、感受不同, 所表达的内容和语言形式也不同。所以教师要学会放手, 放手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不应拘于规矩而加以限制。文章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 不追求统一的模式, 让学生自主构建, 让学生有习作的自主权, 富有创造性地表达生活。

我在作文教学《老师, 我想对你说》时,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去写, 可以是诗歌、散文、书信等形式, 这样, 学生便可以畅所欲言, 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文章的表达形式多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学生的作文才会充满鲜明的个性, 绽放出个性的色彩。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形式的训练,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值得我们借鉴。在训练中, 教师借助典型课文或片段, 可以让学生仿写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亦可以仿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除了仿写,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 或从景物方面加以描写, 或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展开想象。具体的描写表达诗的情感, 表现诗的意境。如教完《示儿》这首诗后, 可以让学生从屋内外的环境, 陆游的表情、心理, 他和儿子可能有的对话等方面展开想象, 把陆游的爱国之情用另一种形式的文字充分表达出来。再如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 可以从诗人敲门时心情的前后变化, 以及春色满园是什么样子等几方面启发想象、进行创作, 既让学生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情、体会了诗趣, 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由于写作的需要和作者详略的处理, 课文中的一些情节写得比较概括。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拓展点, 指导学生进行扩写, 把课文中比较简要的句子或片段借助想象扩写成一段话, 使之具体详尽。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这篇课文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仅一句话, 教者在引导学生充分领略了草原一碧千里的美和主人们的热情好客之后, 启发学生想象夕阳下的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 主客是怎样依依惜别的, 把那一句诗扩写成一段话, 既训练了表达, 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这样读写结合, 潜移默化, 时间一长, 必有成效。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 结尾余音绕梁, 耐人寻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 展开合理想象, 延展课文内容, 进行续写练习。如学完《九色鹿》时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调达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国王又会下达怎样的命令保护九色鹿等等。

三、求同存异, 鼓励创新

许多孩子墨守成规, 缺乏创新和突破。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的方式, 使学生思想僵化, 不敢创新, 不敢探索新的视角, 所以学生的作文是很难有新意的。因而引导求异、求新的思维是尤其重要的, 学生在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语言、思路, 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表扬鼓励, 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促进学生作文的创新。学生的创造力是永无止境的, 学生的思维是丰富多彩的, 要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束缚, 独辟蹊径, 写出让人眼前一亮, 耳目一新的东西。例如, 一次我让学生以“羡慕”为题写一篇作文, 绝大多数学生都写自己羡慕他人, 或羡慕他人个儿高、力气大, 或羡慕他人学习好、特长多, 这无可厚非, 但食多无滋味, 没有新鲜感。而有几名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先写自己也曾羡慕过他人、恼恨过自己, 于是整日闷闷不乐, 后来发现别人也有不如自己的地方, 于是对羡慕又有了新的认识:羡慕他人不如羡慕自己, 这是自信和快乐的源泉。对此我大加表扬和鼓励。再如, 写作文赞美松树在大雪积压下学会弯曲、具有韧性的斗争精神时, 有学生却说他更多的是欣赏其他树木宁折不弯的品质。这种看法虽然有失偏颇, 但教师也不能随意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

创造往往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写出创新意义的文章, 这时你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作文, 学生的作文不再是千篇一律了, 而是绽放出鲜明的个性。

上一篇:消旋卡多曲联合炎琥宁下一篇:专业化设置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