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

2024-06-24

质量(共12篇)

质量 篇1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峻,且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等特征[1]。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其环境质量的恶化已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11号),同年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全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指导意见》(环办[2009]150号)。2014年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方案》和《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技术方案》(环发〔2014〕125号)。截止目前,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区、市)均已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

为确保在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中获得准确、可靠、科学的监测数据,在监测前期就必须依据“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全程序的质量控制,以期保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潜在的风险。本文在介绍河北省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中各环节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

2 河北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概况

2.1“以奖促治”村庄环境试点监测阶段

河北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正式开展始于2009年的“以奖促治”村庄环境试点监测工作,该项工作一直持续到2013年,这五年期间,河北省每年在11个设区市内选取11~14个村庄作为“以奖促治”村庄环境监测试点。根据农村主要生产方式和主要污染来源,又将这些村庄划分为生态型、现代种植型、养殖型、工矿企业型和其他型等4个类型。

按照各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的相关要求,对试点村庄的河流水库、地表饮用水源地、地下饮用水源地、环境空气和土壤环境开展监测工作。自2009年开展典型“以奖促治”村庄环境质量工作以来,该省农村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部分农村环境质量略有好转。

2.2 全面推进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阶段

2014年,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方案》和《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技术方案》(环发〔2014〕125号)。该方案明确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范围、对象以及具体的监测内容。河北省按照文件中的具体要求在全省11个设区市内的61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监测对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包括县域监测和村庄监测2个层次。

在县域监测层次上,以县域全境为监测区域,优先选择了已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监测评价与考核的县域以及参加“以奖促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村庄所在县域。此次监测共选取20个县域进行监测,其中已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监测评价与考核的县域有6个;参加“以奖促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村庄所在县域有6个。该层次上主要开展了地表水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其中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主要通过遥感手段开展监测。

在村庄监测层次上:一种是静态村庄,共11个,即每年都开展监测,用于村庄环境质量年际间比较;另一种是动态村庄,即地方根据需要每年新增的监测村庄,共50个。村庄类型,在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程度和环境污染程度的基础上,选取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分布相对集中的代表性村庄共61个。其中生态型村庄16个,种植型村庄35个,养殖型村庄3个,旅游型村庄2个,其他类型村庄5个。从监测对象来看,具体包括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质量。尽管该省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开展近7年,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诸如监测能力不足、监测技术体系不完善、业务化运行缺乏必要性的保障、监测村庄数量不足及缺乏代表性等[2]。

3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质量要求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从“说清农村污染源、环境质量状况,掌握潜在的环境风险”出发。为保证监测数据结果符合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的要求,应对此项工作从技术方案的制定到技术报告编制等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质量要求。必要时,编制现场工作手册以及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针对各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以期保证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数据质量,提交科学准确的技术报告。

4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质量保证

4.1 监测机构的资质

监测机构必须经国家认监委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取得相应的资质认定证书,并在其能力范围内开展监测活动。

4.2 人员

所有从事监测活动的人员应具备与其承担工作相适应的能力,接受业务技术培训,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持证上岗,考核合格后取得上岗资格。持有上岗合格证的人员,方能从事相应的监测工作;未取得上岗合格证的人员,其工作应该在持证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工作,监测质量由持证人员负责。

4.3 仪器设备

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监测仪器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均应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必要时可在两次检定或校准间隔期内进行期间核查。对于已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在有效期内关键部件出现故障,经修复、更换后应重新检定、校准合格后方能使用。监测分析仪器设备都应张贴表明其状态的标识,在使用前应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校准或检查。

4.4 试剂及材料

监测活动中所涉及的试剂及材料在投入使用前,应做符合性检验,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4.5 分析方法

优先选择国家和行业标准分析方法,也可选用国际标准方法,但应经过验证,保证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达到相应方法性能要求;或者选用环保行业统一的分析方法,例如《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等。监测分析选用的方法均应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并受控和现行有效。按照相关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选择的监测分析方法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4.6 环境设施条件

现场监测、样品采集和用于样品分析的实验室,其设施和环境条件,应满足实验室和分析方法的相关技术要求,确保环境条件不会对监测结果及人员安全造成任何不利影响。

5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质量控制

5.1 技术方案的质量控制

技术方案的制定是项目实施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关系到最终技术报告是否能够满足预期目标,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农村环境质量状况。

技术方案的制定,应根据《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方案》、《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技术方案》以及相关标准或技术规范文件的要求进行编写,内容应全面、准确、科学。方案应包括任务来源、目的意义、监测范围、村庄类型、各环境要素的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监测方法,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指标要求、评价标准、数据管理以及组织实施等内容。如果样品需委托其他实验室进行测定时,应制定样品分析质量控制方案,向被委托的实验室提出样品测定的质量控制要求。方案经本单位人员编制完成后,经单位审核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实施。

5.2 点位布设的质量控制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应根据其监测目的和要求、监测对象及污染物性质以及所选县域的环境特点和村庄的实际情况,按照各环境要素监测技术规范中的技术要求、质量控制等规定进行点位设置。监测点位的布设除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外,还应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点位确定后,应按对采样点位逐一核查。对不满足技术规定和监测目的要求的,应及时更换监测点位。

5.3 采样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明确现场监测项目负责人。收集现场资料且尽可能全面(包括监测区域周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系、土壤类型、区域气候、气象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特征、植被及生态系统情况等信息[3]);根据检测项目和实施方案具体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采样器具和样品容器等,以及所需的材料或物品,例如样品保存剂、吸收液、滤膜、GPS、地图等。

所有准备完成后,应有专门人员对所带物品进行清点核查,以保证能满足样品的采集工作要求。

5.4 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

样品采集是项目监测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实施的第一步。样品采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工作开展的质量以及技术报告的科学与准确与否。

5.4.1 环境空气采样质量控制

《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技术方案》中明确指出环境空气监测的质量控制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中的技术要求执行。每次采样前,应对采样系统进行气密性检查;流量需校准且采样时须稳定;使用气袋或真空瓶采样时用气样重复洗涤3次,采样后应有防漏气措施;颗粒物采样前应确认采样滤膜无针孔和破损,滤膜的毛面应向上,采集后,如不能立即称重,应在3℃条件下冷藏保存;使用吸附采样管采样时,采样前应做气样中污染物穿透试验,以保证吸收效率或避免样品损失。每批样品采集过程中应保证采集10%的现场平行样或至少2个现场空白样。

除上述要求外,实施过程中还应满足各监测项目标准分析方法中规定的质控措施要求,例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482-2009)指出,采样时吸收液的温度控制在23~29℃,吸收效率为100%。

5.4.2 水质采样质量控制

水质采样的质量控制主要按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执行。地表水采样断面应有明显的标识物,必要时用GPS定位核实,采样人员不得擅自改动采样位置;采样时应保证采样点位置准确,注意避开油污,漂浮物、水草等,避免搅动底部沉积物;地下水采样时应同时测地下水位,采样前应将抽水管中存水放净,泉水在涌口处出水水流的中心采样。污水采样时应调查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相关情况。此外,还应根据各分析项目的具体要求实施采样,例如:细菌类、油类应单独定量采样。根据待测污染物的性质,现场采集10%-20%的平行样或全程序空白样。地下水、地表水和污水采样的容器应分开使用。

5.4.3 土壤采样质量控制

农村村庄周边土壤采样质量控制要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技术规定》中的相关规定执行。按照规范的采样方法,选用合适的采样工具,按相关技术要求进行采集、包装和保存样品,应避免在施用化肥、农药后立即采样,同时保证一次性获得足够重量的样品,严防交叉污染;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农田土壤的采样点要避开田埂、地头及堆肥处等明显缺乏代表性的地点,有垅的农田要在垅间采样。在采样前清除表层植被及其根系、砾石;测定金属的土壤样品采集时不能使用金属工具和金属容器,要用竹铲、竹片采取样品;每个分点等重量采集土样,土样混合缩分后每个样品重量应满足样品制备要求。

5.5 样品保存、运输与交接

现场采集的样品选用符合要求的包装或容器保存,需加入保存剂的按要求加入。采集的样品包装要完好,保证运输途中不破损,样品不受外界污染和交叉污染。样品标签应有足够的信息量且正确、完整,其中土壤标签应一式二份,一份在内,一份在外。

样品运输中的贮存环境条件应保证待测组分含量不受影响。交接时双方要对数量、标签、重量、样品的冷藏温度、采样记录或送样单进行核对,确定无误后分别在样品流转单上签字。对编号不清、重量不足、盛样容器破损、受沾污的样品,样品管理员应拒绝接受、指出问题,必要时重新采样。

5.6 样品分析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样品分析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或河北省技术方案中规定的方法执行。

5.6.1 空白试验

每批样品至少分析1~2个全程序空白样和实验室空白样(含前处理),其检测结果应低于方法检出限[4]。

5.6.2 准确度控制

通常采用有证标准物质分析或加标回收样分析的方式来实现。对于有国家标准物质的项目可以直接使用质控样品控制准确度,每批样品至少分析1~2个标准物质(明码或密码)。

对于没有国家标准物质的项目通常选用加标回收样分析来进行准确度控制。加标回收试验又分为空白加标或基体加标,建议首选基体加标回收试验的方式进行,此分析结果的可信度更大。加标样分析时应和实际样品采用同样的前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分析。每批样品随机抽取10%样品做加标回收试验。

5.6.3 精密度控制

通过测定平行样品进行控制,每批进行不少于10%的实验室平行样品分析,再加上10%的现场平行样分析,因此样品分析过程中至少分析20%的平行样品(明码平行+密码平行)。平行样结果的判定一般执行相关技术规范或各自方法标准中的规定限值,通常密码平行样的标准偏差可以适当比明码平行样的标准偏差略大一些。

5.6.4 校准曲线的检验

应在每次分析样品的同时,同步绘制校准曲线。若确有困难且校准曲线的斜率较为稳定的方法,至少应在分析样品的同时,测定两个适当浓度(高、低)及空白各2份,分别取均值,减去空白均值后,与校准曲线的相同浓度点校核,相对偏差须<5%,否则,应重新绘制校准曲线[4]。

5.6.5 其他质控措施

上述质控措施多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可以进行外部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间的能力比对或能力验证,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质控考核。

5.7 数据处理

分析测试结果应以规范的格式填写,注意数据的有效位数应按相应规则进行处理,单位均采用国际制单位,现场平行或实验室平行样品分析结果取其平均值以及数据结果低于检出限时,以未检出或ND的形式上报,同时注明相应的检出限值。所有数据结果均应进行三级审核后报出。

5.8 技术报告

技术报告应按照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的要求进行编写,至少包含任务来源、目的意义、县域和村庄社会、经济、人口等基本状况,年度监测开展情况、不同要素环境质量状况及年际变化、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等内容。必要时,可附县域/村庄布点图片、现场采样照片或相关工作图、表加以说明情况。同时根据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及年度监测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编制该年度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技术报告须经本单位审核通过后提交至上级主管部门。

6 结语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涉及范围广、项目多,只有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落实在监测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到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数据质量,真实反映所选县域或村庄的农村环境质量状况。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所积累的大量基础数据将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技术依据,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摘要:简述了河北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情况,探讨了在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以期保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质量要求,数据结果能够真实反映所选县域或村庄的环境质量状况,并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农村环境,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肖辰畅,吴文晖,邓荣,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6):72~76.

[2]陆泗进,何立环.浅谈我国农村环境监测[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25(5):1~3.

[3]王伟.农村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农业科学研究,2013(3).

[4]李国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质量 篇2

大家好,我是来自***工段的操作工,我叫张华。首先很高兴能站在这里和在座的各位一起,畅谈一个关于与操作人员的话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强化自身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品牌》。量是一个准则,质量是一个忠诚,质量是一个责任,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没有的质量,没有了诚信,没有了市场,也就丢失了生存的能力,因此质量对我们每一个员工来说很重要了,当然,影响产品质量的高低也就离不开每个员工了。

我刚进入岗位跟着师傅学习时,发现有几批钽粉要返洗,我就问师傅为什么会有返洗料。师傅就给我讲,反洗的物料是没有达到规定的评判结果,也就是质量不合格,我们**岗位主要是一个提纯的过程,钽粉主要有冶金级和电容器级钽粉,尤其对电容器级钽粉评判要求比较高,而影响物料的因素主要有:人、机、物、料、法、环。机: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等辅助生产用具。料:指物料,我们厂主要就是钽粉。

法:指生产作业指导书,包括工艺、操作规程等。环:指现场环境。

人:是生产中起关键作用,指现场的所有人员,包括: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机器是由人来操作的,例如,我们岗位的真空烘干箱,就需要我们操作人员按时检查,若长时间不检查出现水环泵停转,真空下降造成物料氧化或者反水使物料污染。

技术人员通过做实验,研究出新的工艺,在我们岗位,时常有实验小样,他们通过实验改变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而这些酸洗的工是由我们来完成,如加酸、加水的多和少都会影响钽粉质量,酸多会使物料H、F高,酸少会使物料中杂质不能洗干净。

有的人温和,做事慢,仔细,对待事情认真;有的人性格急躁,做事只讲效率,缺乏质量观。保证产品质量的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只有操作人员的实际素质合乎要求并不断提高,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工作质量。可见人的实际素质对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质量意识是人的质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强化自身的质量意识,可以调动我们的积极性、责任性、创造性,这样生产的产品才能超越顾客的期望,进而打造世界一流品牌。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统战文化质量与民主政治质量 篇3

关键词:统战;民主;关系

一、我国统战文化质量与民主政治质量分析

(一)统战文化质量

统一战线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而文化则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国统战文化的质量体现在以“和”为核心,以“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为基本准则,以民族团结文化、党派合作文化、宗教融合文化和炎黄“根”文化等为基本内容,其精髓应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构筑和谐共融、团结友善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保证。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历史,其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后,爱国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更加广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大联合、大团结的基本精神,使一切热爱祖国的个人、团体、政党、组织不受社会制度、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限制,都可以、都能够加入到统一战线中来,从而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成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二)民主政治质量

与君主制、寡头制和独裁制相对立,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即以民意为基础,凭借政治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

民主政治一方面能够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又能够照顾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長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同的阶层、群体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和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既保证共同的政治基础,又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民主政治质量体现在我国政权社会基础的广泛性。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国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自觉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民主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即在党内和党外都要发扬民主,集中大多数人的正确意见,通过民主协商形成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政党制度安排能够有效避免西方民主的诟病,即两党或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和一党制的专制弊端。

二、统战文化质量对民主政治质量的影响

民主政治质量主要包括民主政治的性质、民主政治内容和民主政治程序等,民主政治质量决定了一个社会中哪些人能够享受民主,民主政治的制度构成和民主运作的程序。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从古希腊城邦国家的民主政治,资本主义的普选制、议会制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受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和新的生产力影响,不断变迁。民主政治的性质、内容及程序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民主政治质量也不断地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受统战文化质量深刻影响,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时期,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民主政治质量是最高的。统战文化质量对民主政治质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统战文化质量对民主政治性质的影响

民主政治是国体和政体的有机统一。国体规定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政体规定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具体的政治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规定是受长期统战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团结合作,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总纲第一条就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高质量的统战文化在当时的临时宪法条文中得以充分体现,历次的宪法修订,总纲中的这一规定精神不变,内涵却不断强化、不断完善。

我国统战文化质量决定了民主政治性质,即: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这表明,我国民主政治是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这两者的有机统一。

(二)统战文化质量对民主政治内容的影响

我国民主政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根本,三个基本”。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政治制度。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个根本,三个基本”搭建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框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这些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规定表明它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根本不同,是我国民主政治真实性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在中國大陆,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及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一个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种制度载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多民族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民主,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即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与实践。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民主自治制度,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个根本,三个基本” 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民主政治上的把握和设计。统一战线组织不仅做为我国的一个政权组织而存在,统战文化质量更体现了对国家政权组织思想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到基层范畴的民主制度实现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全覆盖,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内容更为全面、更加真实,结构更为完整,质量更为提升。

(三)统战文化质量对民主政治程序的影响

民主政治程序就是根据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客观规律,事先确定的某种事项进行的次序、范围,或工作日程,进行决策(包括选举、表决等)的规则、方式,执行某种工作秩序、手续等的具体要求和规定等等。民主政治程序对权力制约机制的实现,是不可或缺的,是实现一定民主的必要保障机制。

民主政治程序主要包括:授权的程序、决策的程序和监督的程序。民主授权主要体现在选举和任免环节,选举制度的进步,要靠选举程序的完善来保证。在选举的程序上做到细致、周密,防止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的干扰,特别是对选举的操作和作弊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在领导干部的任免也要由特定的机构,按法定的程序来办,避免随意性。在决策过程中,要发扬民主,即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对重大问题形成决议、作出决策,必须把经过调查研究而拟订的议题,提到相应的符合法定要求的全体会议上,进行正式讨论。讨论中要坚持平等的原则,避免一言堂,对于重要决策,必须进行平等的、秘密的投票通过。监督的程序在我们的宪法和法律中都有规定,如人民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财政预决算的监督,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相互监督等。

统战文化强调政治秩序问题,即统战对象的广泛性,强调政治必须是一种民主政治;另一方面,又强调民主的程序,各界代表人士必须是推举或选举的,其代表性是社会公认的。统战文化强调政治协商、政治参与,这就是决策环节的民主问题。统战文化强调各派政治势力的相互监督,这就是对权力的一种有效制约,以此来保证社会公平正义,防范政息人亡的悲剧出现。因此,高质量的统战文化将使我国民主政治程序更加完善,保障更加充分,人民群众享有的民主更加充分、真实,国家更加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大力加强统战文化建设[J].求是,2012,(4).

[2]胡基祥.略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J].武汉学刊,2005,(3).

[3]许奕锋.统战文化的理念定位与价值取向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4]朱健康.协商民主: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理性借鉴[J].西安社会科学,2012,(2).

[5]徐春萍.协商政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导性战略选择[J].武汉学刊,2007,(1).

质量 篇4

1 质量保证

(1) 编制质量管理文件:包括质量手册、质量程序、规范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 (2) 记录:对标本的描述, 包括标本的姓名和编号、采集日期、是否有溶血、脂血、黄疸和细菌污染、实验室收到标本的日期、送检者的签名。对试剂盒的描述, 包括标本光密度 (OD) 值、临界值、反应膜等。最后注明检测日期和检测者; (3) 作业指导书是对全部实验操作的详细描述, 实际上是实验室的操作指南; (4) 标本的复检和重复检测; (5) 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6) 检查和复核制度; (7) 标本的储存和复查 一般在低温下 (-20℃) 妥善保存以备复查, 标本一般应尽量避免反复冻融, 如果已知要重复检验, 可少量分装成小管储存; (8) 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校正。

2 质量控制

通常采用设置对照的方式对检测结果进行监控。

2.1 内部对照和外部对照

内部对照是试剂盒提供的阳性和阴性对照, 外部对照是为了监控实验室的重复性和试剂盒的稳定性而由实验室制备的对照。

2.2 制备外部对照的方法

外部对照可由HIV抗体阴性血清制成。

2.3 用质控图监视外部对照的变化趋势

质量控制图是直观的显示外部对照的动态变化, 监视其变化幅度是否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从而指示检验稳定性的线图。通过它可以观察在每天的实验中外部对照的漂移或趋势, 提示实验中存在的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如物理因素的改变、检验人员的更换或试剂失效等等, 要根据质控图的提示查找并纠正这些因素。

3 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通常是使用外来已知的标本对被评价的实验室进行评价与监控, 这是对实验室结果的质量评价, 良好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是取得好的质量评价结果的前提和保证。优良的实验结果可以使一个实验室树立良好的信誉;而错误的结果往往反映出实验室工作系统中的严重问题, 应该认真查找即时纠正。

评价一种筛选实验方法的质量, 主要是观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也就是观察这种发法是否能够有效的检出阳性标本和鉴别阴性标本。为了评价实际应用的效果, 还要计算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功效性、一致性等指标。

4 讨 论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爱滋病检测实验室需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并有周密的实验室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的计划和措施。

质量 篇5

三、关于法的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的立法

任何法都有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问题 法都需要采取一定的表现形式,例如以宪法、法律形式表现,或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形式表现。每一种法的形式又总要冠以一定的名称,比如称为法、律、条例或称为规则、细则、办法。而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名称的法,又都有其应有的调整范围,例如,以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事项为调整范围,或以行政管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之类的事项为调整范围。这些不同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的法,应由不同的立法主体产生,它们表现出不同的法律效力等级,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它们在一国法的体系中占据自己应有的地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侧面共同担负着法所应当担负的使命。

法的质量与法的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 法的质量问题同法的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问题,有明显的关联。如果一国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立法主体,所能采取的法的形式、法的名称没有区别,它们制定的法在调整范围方面没有必要的界限,则该国法的形式体系和法的部门体系亦即法的体系便是紊乱的。在这种紊乱的情况下,立法者难以清晰、恰当地运用必要的法的形式、名称来解决立法调整的问题,法的形式、名称与法所调整的内容,便可能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形。法律可能经常规范了属于法规、规章规范的事项,法规、规章可能经常规范了属于法律规范的事项,于是上位法越俎代庖地解决属于下位法解决的问题,下位法侵权性地解决属于上位法解决的问题,这种现象就会比比皆是。在这种紊乱的情况下,立法质量不待说是难以得到保障的。

因此,必须看到,为保障立法质量,立法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使所立之法获得适当的、科学的形式和名称,调整应当由这种形式和名称的法调整的事项,而不使所立之法采取不适当的形式和名称,解决不适当的问题。完好地履行了这一职责,所立之法才算是合乎应有质量标准的法。正确地解决法的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问题,也因此属于解决法的质量问题的任务之一。目前中国法的质量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正在于不少法的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存在弊端。在这方面借鉴国外、境外的有关经验,对我们同样是有必要、大有益的事。

法的形式和调整范围制度的一个范例 国外、境外关于法的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的立法规定,由于国情的差异,尤其是由于立法体制、法律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差异,有着明显的不同。法的形式和法的调整范围问题,多在宪法和宪法性法律中作出规定,法的名称问题多在其他法律或法规、规章中加以规定。有的也在相当于立法法之类的法律、法规中设专门条文予以规定。

前罗马尼亚《规范性文件草案的制定和系统化的立法技术总方法》是比较清楚地确立关于法的形式和调整范围制度的一个范例。《立法技术总方法》在其第三章中设专节规定了关于法的形式及其调整范围的制度,并规定了与法的形式和调整范围相联的有关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在于:首先,将法的形式分为五种,即在宪法之下设定法律、法令、部长会议和中央国家管理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管理机关的规范性文件

创新质量管理 构建质量预防机制 篇6

【关键词】质量预防管理;质量缺陷;工艺预防管理规范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质量是影响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只有主动拉高坐标,在质量管理方面突破陈旧管理模式,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构建质量预警防线,建立新的质量管理机制,才能适应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因此,烟草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搞好企业的质量经营战略,利用产品质量零缺陷,争取产品覆盖最大面积的市场,使企业在行业中独占鳌头。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大课题。

1.创新质量管理构建质量预防管理机制的内涵

质量的管理不仅仅是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缺陷发生之后的检验和处理,更重要的是要在质量缺陷发生之前加以预防,将质量缺陷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实现质量追求的目标—产品质量零缺陷,就必须建立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质量环的分析,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及人的因素,并使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处于受控状态,以减小、消除质量缺陷,使企业产品质量快速提高。

2.质量预防管理机制的建立

2.1制定工艺预防管理规范

为了提高生产过程工艺质量管理,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质量管理部联合相关部门和生产车间,共同制定了工艺预防管理规范,分别从异味预防与控制、杂物预防与控制、油烟预防与控制、烟虫预防与控制、设备保障预防与控制、错混牌预防与控制、工艺行为预防与控制、工艺环境预防与控制、防霉防潮预防与控制九个方面进行细化,进一步明确了质量过程控制的步骤和方法,优化了工艺质量缺陷的预防流程。

2.1.1异味预防与控制

异味预防与控制细化为:工艺行为控制、特殊物品管理与控制、设备管理控制、烟草制品装载器皿管理、环境卫生保养保持、原料管理、辅料管理、施工作业控制”等八个工艺预防项目。分别对剩余尾料处置、现场食品的控制、各种物品的加注、物料的使用控制、剔梗量的控制、劳保洗涤用品的管理、设备的保养质量控制、设备外表保护膜油漆等的脱落的管理、各类物料流转过程中的运输工具和容器可能产生的异味管理、动力提供的水、汽、气中含异味物质,直接作用在烟丝、嘴棒、烟支上在抽吸燃烧时产生异味的管理、现场空调口滴冷凝水,造成污染、霉变管理、建筑物老化脱落石灰块、墙漆等建筑材料,可能混入工序的管理、生产现场门窗和风幕机管理、留存物料控制、施工作业施药杀虫、零星基建工程动火动焊的管理等环节,分别制定了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1.2油烟预防与控制

油烟预防与控制细化为:油品管理、减速箱、轴承渗漏油管理、设备保养防油烟控制、新设备、零部件安装防油烟管理、动能防油管理、移动机械设备防油烟管理、在线设备润滑加油管理、原辅料防油烟管理、各生产工序设备用油的管理与控制等十二个项目。分别对润滑用油品种管理、油品的领用和使用管理、链条链排含油、轴承表面渗漏油的管理、接油盒的管理、设备零部件的清洗管理、新设备安装防油烟的控制、设备维修零配件备件更换防油控制、压缩空气储气罐内含油的管理、维修、送料液压小车、电瓶、柴油叉车渗漏油部位的管理、烟叶来料是否存在油渍油迹现象的管理、各生产工序设备渗漏油隐患的管理、废气管道渗漏油隐患的管理等环节,分别制定了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2加强员工培训

制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是经营者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问题,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和有效管理。通过对操作工和维修工的工艺技术的定期培训,全面提高一线操作工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以及维修工的维修能力和维修水平。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采取外部培训与内部积极交流的方式,技术质量人员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操作标准化,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2.3提升设备保障能力

稳定优质的产品质量还必须有稳定的设备运行作保障。所以不断提高生产设备和在线检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鼓励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设备保障能力,将质量与科技紧密结合,双轮驱动,深入开展质量经营,加强特殊问题机动灵活的预防措施和重点问题防控预案,为生产顾客满意的优质产品保驾护航。

2.4巩固质量检验部门的职能地位

质量检验部门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唯一独立行使检验职能的部门,执行质量标准,判定检验结果时,不受组织内外部任何方面的干扰。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在产、质、耗方面,生产部门与检验职能部门不应该产生对立情绪,出现在质量方面质量检验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而与“全员参与”原则相违背。生产部门与检验职能部门应该积极的及时沟通和协调。生产部门积极配合检验部门的工作,检验部门也依据生产部门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与奖惩方案,共同维护和打造顾客满意的优质产品,锁定顾客忠诚,为企业获取最大利润。

3.质量预防管理的实施

3.1大力宣传贯彻质量预防管理机制

质量预防管理机制以精细操作,预防管理为基本特征,通过提高员工人人关注质量,预防质量缺陷发生的责任意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而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方式。在推进质量预防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部门会议、广播、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让员工认识到质量预防管理重要作用,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让员工真正转变观念,积极参与调整,主动学习、理解、掌握和执行新的工作流程和作业标准,自觉规范工作行为和操作方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质量保障建议,牢固树立质量预防管理意识,努力做到事事精工,支支精品。

3.2营造全员参与的质量预防管理氛围

产品质量是企业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企业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产品质量。管理、工艺、质量、设备、维修、操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涉及产品质量的内容进行深挖、归纳、提炼、总结,进行逐条汇总,并把精要融入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质量缺陷案例录入质量缺陷库。对于员工提出的质量预防措施和案例根据情况都有具体的奖励制度,从而提高了广大员工参与质量预防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大家都积极掌握质量预防的方法和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在过程控制阶段消除了质量缺陷产生的环境,有效的预防了产品质量缺陷的发生。

总之,烟草企业只有建立与实施质量预防管理机制,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科]

【参考文献】

[1]唐晓芬,金国强.上海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1).

[2]刘石兰,任浩.探析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J].价值工程,2005,(8).

抓好质量监测提高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质量监测,教学质量,目标

质量监测是指动态、定量、定期和多次进行检查和验证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活动。所谓教学质量监测, 是指根据预定的标准, 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监测和调控, 对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以确保教学的质和量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或行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出名师, 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在全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力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全市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而且,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发展。教学质量高, 容易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质量低, 则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科学、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是确保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是教学管理中的必要手段,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基本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其任务就是发现偏离于计划目标的误差, 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 从而确保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教学质量监测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测, 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测。

2. 全员性原则。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人人都是质量监测系统中的一分子, 学校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和教师是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3. 系统性原则。

教学质量好坏取决于教师、学生、教学设施等条件, 同时取决于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管理理念, 是一个系统中所有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必须从教师、学生和管理理念等方面地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

4. 全程性原则。

教学质量主要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 教学质量监测应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做到事先监测准备过程, 事中监测实施过程, 事后监测整改过程。

二、教学质量监测的目标

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包括教学决策与执行、教学监督与管理、教学评价与分析、信息交流与反馈、教学纠偏与考核等监测与管理程序。构建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体系, 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程序和相应的奖惩制度。通过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 促进学校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长对教学质量要实行全面监测

校长对教学质量监测的内容主要有:对教学环境质量的监测, 对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监测,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测,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测等。一是校长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学校校长要坚持每天参与行政值日, 有教育管理思想的校长会坚持经常提醒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办公时间多钻研教材, 多批阅作业, 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上课要搞好组织教学, 落实有效教学和有效训练, ……。有了好的教风, 好的学风, 当然就有了好的校风, 校风好了, 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二是培养中层干部队伍, 对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监测。校长主要负责对中层领导的管理过程进行督促和指导。每次的行政会议, 教学工作应成为会议的必要议题。校长先要总结前一段时间各部门围绕教学中心工作的工作情况, 查缺补漏。然后, 校长再把当前一段时间教学工作的要点列出清单, 以便各部门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教, 及早安排, 按时落实。对各部门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大家共商对策, 对难以解决的问题, 校长会给予指导, 出谋划策。

四、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的形式

1. 教务处对教学质量要落实全程监测。

教务处具体负责教学常规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并对教学质量按教学常规实行全程监测。要对教学常规工作实行全程监测, 首先必须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一是落实教学计划。教务处要依据预设的教学进度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进行检查监测, 确保每位教师按期完成教学任务。二是严格课表管理。为了维护课表的严肃性, 教务处应规定未经教务处同意, 教师不得私自调课, 否则, 对课表中该次课的教师予以旷课处理。三是落实有效训练。教务处检查学生作业时, 先检查教师作业, 既保证了作业质量, 又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提倡教师分层布置作业, 让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发展。对于教师备课和学生作业情况, 要做到有制度、有检查、有记载、有谈话、有通报、有处罚。四是严格考试评价。考试是对教学质量较客观而又有效的主要监测手段, 教务处严把考试关, 以考风促学风, 以考风促教风。学校在安排安排和组织期末考试时要做到“八严”:制度严、组织严、管卷严、监考严、考风严、收卷严、阅卷严、分析严。这样做既维护了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又便于教务处实施监测, 科任教师及时发现问题,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 教科处要健全教研制度。

学校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以制度推进教学研究, 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有效机制和模式, 增强教师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互助意识、专业意识, 创新教研形式, 提升教研水平。各教研 (或备课组) 要依据“校本教研制度”制定好学期校本教研活动计划, 做到重心下移、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力求实效。学校应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网上教研活动;积极承担和鼓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协作体活动。要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认真开展集体备课, 每两周至少一次教研组活动和一次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要有来自教学实践中的主题, 有中心发言人、有完整的活动记录, 做到人员到位、时间保证。鼓励教师即时交流探讨教学问题, 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日志、教后记等。

校本教研活动形式立足以“真实的课例”为载体, 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原则, 以“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为目的, 通过研课、磨课、说课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研究, 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切实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做到活动不走过场、形式不搞花样、内容不脱离教学实际、研讨不流于形式、学习不空谈理论, 力戒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学校对教研活动的监测理念应该是:数量不可少, 质量更要高。

3. 班主任、科任教师对班级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测。

班主任要对班级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测。一是时时监测。学校要提倡班主任在早、中、晚三段时间多进教室, 维护班级秩序和学习环境, 监测班级的学习状况和质量状况。二是做好学科协调。班主任对各科检测成绩都要进行横向、纵向的分析。如果学生或学科出现了弱势学科, 班主任应对学生近期的学习状况进行干预、监测, 与科任教师共同商量对策, 保证班级各学科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均衡提高。三是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培优辅差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方法, 教师应重视和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任课教师要拟定辅导措施, 想方设法增强班级的学习氛围,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了这样的负责精神和温馨氛围, 班级教学质量提高指日可待。

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测是一个探索无止境的话题, 学校要力求做到全面细致, 注重过程, 讲求实效, 全员参与, 齐抓共管, 监测无盲区。充分发挥领导、师生在监测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使教学过程成为不断反馈、调节、改进的动态过程, 推动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著《教育碎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一版.

[2]何光峰, 国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及其特点分析[J], 教学与管理, 2005年22期.

开展质量监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篇8

一、制订项目计划,明确项目任务

在确定参与试点学校项目的初期,在校长室的部署下,学校迅速成立了项目组,校教科研骨干、学科教研组长为项目组主要成员,校教科研室、教学处具体负责实施,信息组作为技术支持。学校召集项目组成员,集思广益,分析学校教学现状,结合课题实施要求,根据学校教学特点,制订确实可行的项目计划书。

我们积极参加区规定学科成绩上传。第一次成绩上传后,当我们看到监测网站上反馈的“校长成绩报告单”时,学校原本关着门自行摸索分析的质量分析模式被改变。

1.教学处从“校长成绩报告单”上显示的本校初二、初三学生统考学科考试成绩,分析年级学科整体考试情况,并且根据网站反馈的区层面考试的各项数据,对本校两个年级的教学状况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判断,得出了我们在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做法,并提出了需要改进的教法和措施。

2.备课组针对各班级学科考试情况及时分析,共同商讨报告单上我们与区层面反馈数据值的差异。

3.每个任课教师根据任教的班级作微观分析,找到问题症结,商讨有效的方法,踏实地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从第一次“校长成绩报告单”的反馈情况来看,这份成绩报告单对于我校初二、初三年级统考学科成绩的分析很细致。每一题得分数据统计、学生完成情况分布柱形图等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教学的真实状况,有利于准确地分析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状况,对于整个初二、初三年级的任课教师有很大触动。

通过上传数据、分析反馈数据,对于学校整体的教学格局和未来教学模式,项目组经过分析商量,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各教研组、备课组需加强对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可以从实践的教学中找出一些成功教学的范例。其他教师则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借鉴或创新,从局部开展适应学生的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向全校展示、推广。

二、全校共同参与,过程有效监控

受第一次成绩反馈数据的启发,学校教学处在信息组的支持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学校学科成绩统计模式,虽然统计数据远不能达到区质量监测课题组的精细程度,但我们可以将教学监控的触角延伸到学校各年级、各学科的范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提升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

[案例]初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初三统考学科学校每月有一次定期统一测试,命题教师根据学生每一阶段的教学进度,预先确定相应的试卷难易度,设计每一部分的得分率期望值,根据预先设定的考试双向细目表完成命题。

教学处则根据数据统计,及时准确地判断教师每月教学进展情况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从平均分、各分数段得分情况、班级之间的差异等,给教师提供阶段教学情况分析数据,以利于教师针对学生考试中反映出的知识掌握、巩固、运用的情况,及时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有效帮助初三年级学生在各次考查中顺利完成教学基本任务,考出理想成绩。

教学处组织其他年级统考学科每学期两次、非统考学科每学期一次统一输入数据,对全校学科教学情况作一个全面的观察。试题双向细目表、失分统计表、试卷分析表等均由命题教师、任课教师、备课组长一同填写完成后,统一上传到学校教学处文件夹,供教学处、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质量分析。

三、定期集中汇报,感受监控效果

课题组成员都是学校教学骨干,有大量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供课题研究,同时也可以积极推进课题的实践。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研讨,交流各自组室教学进展、活动开展的情况。

因为有参与课题研究的初步实践和体验,所以全校教师都能够真正融入到“钻研教材一实践检验一监测反馈一思考改进一提高教学”的良性循环之中,教师教学研究的氛围更浓了,对教学的思考更深入了。

四、以课题促教学,以监测促提高

开展课题研究实践以来,学校的各教研组教师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通过参与质量监测课题实践,真正取得了“有效地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缺陷,切实做到课堂教学改进,以此实施对教学过程的监控”的效果。这正是达到了课题设计的初衷,但我校上下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学生学习质量监测只是一个阶段性过程,并不是全部教学的终极目标。课题实践两年多来,学校的教学面貌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参与区级课题实践的同时,我们也是国家级“全效学习”课题实验学校,两个课题同时进行,两个课题相辅相成,有效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进进程,如今学校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1.各教研组参与课题研究,从基础的教学实践做起

以语文教研组为例,他们以“沉浸文本,体验感悟”为主题,针对各年级不同的年龄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低年级注重“沉浸文本,朗读体验”,高年级注重“沉浸文本,感悟品味”,初三年级更是以“抓基础人人过关,品文章提高答题技能,重写作以真情动人”的主旨开展教学。我校2008届初三年级语文成绩在升学考试中由开始低于区平均4.2分,到升学考试高出区平均3.63分,成绩的提高是全体初三语文教师倾注了无数心血换来的结果。

2.积极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丰富教学的内容

2008年4月22日至5月22日,我们以“全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举办教学展示月活动。本次教学活动有以下四个特点:

(1)任课教师的身份各有特点:有本校的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行政领导、青年教师,有外校的优秀青年教师;

(2)形式多样:有师徒同课异构,有随堂课,有复习课;

(3)任教班级、年级不同,有上自己班级,有借班上课;

(4)覆盖了学校11门不同的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信息、音乐、美术、体育。

各备课组、教研组把本次活动作为学期教学主题任务,在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之余,还积极开展磨课、听课、评课活动,商讨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并根据教学处的安排,制定本学科的公开课主题和执教教师,备课组内教师积极地给执教教师出谋划策,把各自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预测以及教学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提出,供执教教师参考。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更是虚心好学,经常与组内教师切磋,自己也主动研究,琢磨教材,关注学生,钻研教法。一堂课凝聚了执教教师本人的智慧,更是集中体现了整个教研组集体的智慧,发扬了良好的团队互助的精神。

教学展示月期间,区内第四教育署的兄弟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我校的授课、听课、评课活动,教师反响很好,尤其是五节数学公开课,由我校校长及其带教的两位数学学员班的学员和本校两位青年数学教师共同开课。课堂内听课教师济济一堂,评课时气氛热烈,参与听课、评课的教师们反映受益匪浅。

3.撰写学科分析报告和论文的积极性正在提高,教育科研的意识逐步形成

开展课题研究,大量的前期实践,是课题开展研究的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以往许多教师只是根据经验开展教学,年复一年,因为缺少专家的引领,缺少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失去了许多将经验转化为理性思考的机会,甚至不知道如何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文本经验。现在,在校长室的大力支持下,在教科研室的大力推动下,一批教师正逐步朝着“教学+研究”的模式摸索前行。

工程质量失控原因及质量控制管理 篇9

一、当前建筑工程质量失控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建筑工程质量失控进行了解, 就需要弄清楚发生失控的原因, 这样才能采取有效地对策对其进行控制管理。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任务书设计不全面

当工程经过了审核, 立项规划之后, 就需要进行任务书的设计和编制, 作为设计工作的重要依据, 其应该包括工程方案的要求、配套设施、工艺条件等, 然而很多建设单位对任务书并不是十分重视, 为此并没有对设计单位提出具体的要求, 设计单位就只能按照一般的要求来进行常规设计, 这样当设计的设计方案完成后, 其往往存在大量的不变, 从而难以达到使用者的要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任务书的设计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若是不能对工程的质量予以保障的话, 建筑的格局和功能都难以保障, 这样就会导致设施不配套等情况发生, 从而影响了工程建筑整体功能的发挥, 降低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 洽商变更不全面

作为施工图设计的补充, 洽商变更对于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设单位进行洽商变更的时候往往视野局限, 不能从建筑的整体功能来考虑, 使得设施系统的技术要求被其忽视。若是相应的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指出图纸中的问题的话, 这些设计失误将影响工程的质量, 难以实现设计的要求。

(三) 设计中的专业矛盾

建筑的设计工作需要诸多专业的配合, 诸如设备专业、电气专业、装饰专业等, 只有加强专业会审的深度, 才能更好地理顺专业间的关系, 减少图纸矛盾的可能性, 其中比较典型的矛盾就是设备专业和电气专业。若是建设单位存在独特的想法而需要对局部进行修改的话, 则很容易会造成两者之间的矛盾, 这时若是会审不到位的话, 就会对建筑工程的功能发挥造成很大的影响, 甚至造成工程质量隐患。

(四) 施工人员审图不细致

真正的工程质量形成阶段就是施工阶段, 这个阶段也是质量问题出现的高发阶段, 大量工程质量隐患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施工阶段的质量失控。究其原因, 主要就是其图纸没有进行深入的审查, 不能很好地领会设计的意图和相应的技术要求, 不能及时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 往往把错误带到施工中去, 从而为工程建筑带来了质量隐患。

(五) 材料成品把关不严

建筑材料成品也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若是不能保障施工质量的话, 则很难对工程的质量予以保障。为了对材料成品的质量进行保障, 就需要健全的采购制度和检验制度, 而现在很多施工队伍缺少这两个制度环节, 故而使得建筑工程的材料无法得到保障, 从而埋下了很严重的质量和安全隐患。

二、建筑工程失控的质量管理对策

发现了以上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予以解决和改善, 具体来说, 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加强任务书的设计

但工程立项之后, 任务书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建设单位对建筑工程的要求、技术工艺、配套等方面的要求都应该包含在任务书里面, 这样才能将更多的信息转达给设计单位, 供其进行特色化的设计, 更好地保障设计方案、图纸的满意度, 使建设单位的要求能够得到更好地满足。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任务书的认识, 并不能将其看作是一个表面的流程, 认为具体的要求可以在看到设计图之后再提出, 这样不但浪费了设计单位的时间和精力, 也使得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只有建立系统的工程设计互动体系, 加强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沟通, 才能更好地保证设计图纸的质量, 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设计质量。

(二) 完善洽商变更

洽商变更对于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施工图设计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 洽商变更是施工图纸的重要的补充, 对于建筑工程整体功能的发挥, 最终建筑效果的呈现, 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设单位, 应该重视施工图纸的补充工作, 只有更好地保障施工设计的科学、合理,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工程建筑的质量, 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 协调设计的专业矛盾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比较大的专业之间的配合, 只有对这些配合进行协调, 才能保障各个专业功能的发挥, 从而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发挥建筑的正常作用。由于不同专业的东西往往会形成一些冲突, 因此当发生设计变更的时候, 需要加强会审的深度, 这样才能避免专业之间的矛盾, 保障建筑工程的设计的科学性, 为后续的施工奠定基础, 更好地保障施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工程的质量标准随着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而严格, 也正是因为这样, 质量挂职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来完成相关的工作。质量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作业技术和活动过程的控制, 实际的施工环境中, 第一负责人是项目经理, 其不但需要对工程的质量目标和方针进行把握, 还需要及时和业主进行沟通, 满足业主的需求, 达到理想的建筑效果。故而在进行的质量管理中, 要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作用, 培养一批技术骨感, 在此基础上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质量分析, 针对相应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 从而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进行。为了更好地保障工程的质量体系, 应该在施工中应用新工艺、技术,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 使工程的质量得到稳定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施工的质量进行保障, 以保障分项工程的先后施工顺序, 更好地对施工的进度和时间进行安排。

(五) 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 施工人员的素质对工程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我国当前的施工队伍中的专业人员并不足够, 但是可以通过培训来改善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状况, 使其能够了解施工的基本知识, 掌握各种设备的适用技巧, 对相关的技术和工艺能够知晓因由, 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施工, 这样才能从人员上对工程的质量予以保障。

(六) 验收分部分项工程

为了更好地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确认, 需要对分部分项工程进行验收, 验收需要按照相应的程序和要求, 现场需要进行摄像, 摄像资料是后期进行查看的基本信息来源。在实际的验收中, 要遵守工序不达标不开工原则, 这样才能对每个部分项目的工程的质量予以保证, 不能为了保障工程的工期, 而放松质量上的要求, 这将会对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

三、总结

基于质量分级的数据质量控制研究 篇10

数据仓库技术在电信、金融、零售等多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协同和资源共享,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数据仓库的数据来自于多种异质业务数据源及Web数据, 因而这些数据源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网络中, 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不同的数据库中, 使用不同的硬件平台及不同的操作系统。所以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严格地质量控制已成为系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否则基于劣质数据进行的分析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2 数据仓库特征及数据质量的度量因素

由于数据仓库中的特殊作用, 它不同于一般的数据库。存储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具有面向主题性, 数据集成, 数据的历史性, 来源广泛、变化和支持决策的特征。

2.1.1面向主题

主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是数据分类标准更高的水平。每一个主题对应一个宏观分析, 是用户关心的对企业决策最重要的方面。一个主题通常与操作型信息系统的多种数据类型关联。数据仓库中的所有数据都是以主题的形式组织, 数据仓库的创建、使用, 都围绕主题实现。例如, 企业将有几个特殊的数据库, 如定价数据库, 财务数据库, 客户数据库, 市场信息数据库, 每个数据库等按主题来组织, 如客户服务数据库记录客户的咨询和投诉情况, 财务数据库记录客户的支出。

2.1.2大量集成、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集成是指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之前必须通过数据处理和集成的, 这是创建数据仓库的最重要的和复杂的步骤。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不是直接来自源数据库系统。原有的数据库系统每天记录每个业务处理, 这些数据不适合分析, 所以进入数据仓库前的数据必须经过统一, 综合计算和处理, 及对有用的数据项的处理分析, 并且不需要全面的数据清除, 并可能添加一些涉及到的外部数据, 以有利于更好的决策分析。

2.1.3来源广泛

数据仓库中和每个主题相对的数据来自与多个分散、不同的数据库系统, 因此会有很多重复的和一致的, 这些数据必须转换为统一的定义和标准, 以消除重复, 误差, 确保数据的质量, 以获得更可靠的结果数据分析。企业的决策并不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环境, 还需要决策者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多种因素。因此, 除了企业内部数据, 一个企业的数据仓库中还包含了许多外部数据。

2.1.4用于企业的决策

采用传统的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困难的, 因为传统数据库是为企业日常事务处理设计的。数据仓库不仅通过联机分析处理手段分析数据, 而且提供通用的数据视图, 支持高层次的决策分析。数据仓库能从庞大的信息量中为用户获取战略信息的解决方案。它是基于大规模数据库的决策支持系统环境的核心, 弥补了传统数据库系统的缺点。

2.2 数据质量度量因素

数据是组织最具价值的资产之一, 高质量的数据可以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并在经济动荡时期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全面质量管理 (TQM) , 客观的度量机制必须要附加在主观的方法和建议之上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下面给出TQM中衡量数据质量重要的几个公共参数[1]:

有效性 (Validity) :指单个属性的值是否符合客观逻辑和业务逻辑。如:客户资料中的地址邮编、电话区号、年龄、收入情况等是否在有效的取值范围之内。

准确性 (Accuracy) :是指数据是否真实客观。在信息有效性的基础上获得真实的数据。例如, 由于客户在个人隐私方面的自我保护, 往往有意地提供不符合实际的信息, 如谎报地址、收入、工作单位等等。

一致性 (Consistency) :指不同系统、不同业务之间关联的数据是否一致, 包括源系统之间同一数据是否一致, 源数据与抽取的数据是否一致, 数据仓库内部各处理环节数据是否一致。

完整性 (Completeness) :指所有信息、属性是否按照业务规则完整填写, 包括数据源是否完整、维度取值是否完整等。

惟一性 (Uniqueness) :数据值被约束成一组独特的条目, 每个值只有惟一的类型 (如主键值、索引等) , 与惟一性冲突的记录的比率 (重复的主键值) 。

3 数据质量问题分析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质量与数据源、数据处理和应用都有关系。数据仓库装载数据流程包括:ETL是数据抽取 (Extract) 、转换 (Transform) 、清洗 (Cleansing) 、装载 (Load) 的过程。用户从数据源抽取出所需的数据, 经过数据清洗、转换, 最终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数据仓库模型, 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在这个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数据质量[2]。

3.1 数据源

数据源是数据仓库系统的基础。通常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包括原有操作型系统中的各种业务处理数据和各类文档数据。外部信息包括各类法律法规、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所以数据仓库会集成多个数据源的数据, 有来自关系数据库的, 有来自ERP数据库的, 有来自普通文件的。

在一个单独的数据集可能会出现数据质量问题, 如那些发生在一个文件或数据库。这些问题包括数据遗漏, 数据异常, 数据重复等等。数据的遗漏意味着有一些记录的属性没有数据。一般来说, 这个问题是因为没有答案, 或在市场调查的误操作, 或一些在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被破坏。数据异常是指数据库中的孤立点。这些孤立的点不符合通用数据模型, 它们与不同或相同的数据集的其他数据不一致。例如, 如果记录一个人的年龄150岁, 这个错误可能会在数据输入过程中产生的。此外, 孤立点可能是事情的真实反映, 如一个公司总裁的薪水高于普通职工的收入时产生的孤立点。数据重复性指的是在许多记录是一样的现象。

多数据源集成后数据仓库数据质量的发生尤为突出。每个数据源都是为特定的目设计, 部署和维护的。换句话说, 数据源的设计与开发是独立的。结果是, 数据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方面, 如数据模型, 模式的设计和公式有很大的不同。模式相关的多个数据源的问题主要包括名称和结构冲突。名称冲突的事实, 一个相同的名字, 代表不同的对象或不同的名字代表同一个对象;结构冲突的现象, 同一对象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在不同来源的系统显示。例如, 在属性不同数据源的表, 同一个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组件结构的分析, 数据模型和完整性约束。

3.2 ETL过程

ETL是构建数据仓库的重要一环, 用户从数据源抽取出所需的数据, 经过数据清洗, 最终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数据仓库模型, 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去, 这一过程非常复杂。在ETL过程中, 也会产生数据质量问题。

数据抽取:从源系统中抽取数据, 一般要编制代码或者借助一些工具配置进行数据抽取, 若编写的代码错误或工具配置不当, 都会导致原始数据正确而抽取出来的数据不正确。

数据清洗、转换:数据清洗的任务是过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 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主要是有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和重复的数据三大类。数据转换的任务主要是进行不一致的数据转换、数据粒度的转换和一些商务规则的计算。在数据清洗和转换的过程中, 少有疏漏就会产生劣质数据, 对数据质量造成影响。

数据加载:数据转换完成之后要进行数据加载, 在系统运作时可能会出现重复加载或者加载失败的情况, 会导致数据量异常。

4 数据质量分级体系

这里试图建立一种质量分级, 并基于一套质量指标和质量验证架构来实现。保持原貌, 准确地进行前端展示是数据从数据源装载到数据仓库过程中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 在系统将数据展现给最终用户之前需要对每次数据装载进行质量评级。

4.1 分级原则

具体可分为三级:第一级, 数据准确, 在预料的范围内产生可以接受的误差, 可以提交前端展现, 交付使用;第二级, 数据可疑, 需要进一步分离异常数据, 定位可疑原因, 查明原因确认后, 可以提交;第三级:数据错误, 需定位具体原因, 重新装载, 直至达到第二级以上质量标准以后方可提交[3]。要实现质量分级需要有一个足够的质量验证架构能够准确地表达这些级别, 保证数据质量逐渐从第三级通往第二、一级。

4.2 数据表象

建立满足质量分级的一套架构, 不光要有一套技术架构, 还需要再定义一套质量指标, 基于这些指标才能进行某种规则的运算然后再进行质量分级。

一般情况下, 数据的数值变化不能有异常的波动, 出现零值或是特别大的值, 这些一般都被怀疑是有问题的。质量验证架构就要解决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 数值波动、偏离标准和违背逻辑, 称其为“数据表象”, 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系列指标, 例如数值增长率、误差率等。如果已经有一个指标标准, 例如生产系统的报表, 那么它就成为标准, 如果发现数据仓库中统计的指标和标准值不一致, 在不能说明标准存在问题并排除外部原因的情况下, 应查找数据处理是否存在问题, 数据处理的规则是否正确、ETL流程是否顺畅、实现方法是否错误等。

4.3 数据稽核

数据稽核是数据质量管控的一个核心内容, 重点就是实现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 提升数据质量。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为ETL过程的每一步留下操作、稽核记录, 以作为数据表象和质量分级的底层支持, 这一步我们可以称为“数据稽核”。

“稽核”根据预定义的数据稽核和校验规则, 对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和异常分析, 一般分为总量、分量和标准量稽核。总量稽核, 在两个相邻环节中, 对数据的总量进行验证。总量指标包括:总记录数, 所有度量指标的总值、均值等。总量正确说明数据没有被丢弃, 没有不符合装载逻辑规则的脏数据存在。总量不正确, 则需要检查本环节装载日志中是否有被抛弃的记录, 如果没有数据丢失, 则需要检查数据运算逻辑规则。分量稽核是指对相邻的两个环节中, 在总量正确的前提下, 对数据分布情况的稽核,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对每个维度上分布的度量进行查询, 如果数据在每个维上的分布都正确, 则在组合维查询时数据也正确, 可以保证多维分析的正确性。标准量稽核, 则是用一组数据的统计值和标准值对比[4]。

稽核应该在每个ETL环节运行完之后及时进行, 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验证, 输出数据稽核报告, 如果发现数据不一致, 并产生警告信息发送给系统管理员, 避免下一环节使用错误数据继续装载。

4.4 ETL单元

ETL单元是不能细分的ETL过程, 从数据源到数据仓库及数据展现, 通过若干个ETL处理完成。例如可以将抽取、转换放在一个ETL单元中, 抽取和转换只能同时运行, 而如果将他们分作两个单元, 可以分别运行, 这有利于错误恢复操作。ETL单元的细分程度应该依据具体应用。ETL单元在质量架构中, 是数据稽核的最小单位。通过控制每个ETL单元的入口、出口, 稽核流入和流出的数据。

4.5 数据质量分级框架

面对海量数据, 人工发现其中的潜在的错误, 是不现实的, 非自动化的行为根本无法保证数据质量检查可以成为例行的工作, 也就无法保证质量。这需要一个自动化系统来帮助实现, 功能框架包括如下功能:

(1) 定义管理:定义ETL单元、元数据;定义数据的度量、度量脚本以及表象指标。定义ETL单元遵循先小后大, 循序渐进的原则。大的ETL单元容易忽略内部的过程。因此, 通常先将一个表的装载或中间数据生成定义成一个小的ETL单元。当系统运行稳定, 数据质量逐渐改善以后, 再去掉一些小ETL单元, 提高效率。

(2) 配置管理:配置稽核流程、数据稽核规则, 对数据质量检查规则、数据质量任务、考核规则进行维护配置。

(3) 执行管理:数据质量任务的分派、处理、审核、同步、监控。

(4) 报表管理:提供数据质量相关报表以及对于考核结果的展示和查询。

(5) 分级管理:根据稽核报告及分级原则, 形成数据质量分级结果。

5 结束语

讨论了数据仓库中数据质量管理的问题, 结合数据源及ETL过程对数据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建立了数据质量分级体系, 并给出了具体的功能架构, 为数据仓库中数据质量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今后将以该质量分级体系为基础, 进一步优化设计该体系结构并实现其分级功能。

摘要:为了解决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质量问题, 分析了数据仓库中数据流的过程及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 提出了一种基于质量分级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并建立数据质量分级体系框架。

关键词:质量分级,数据质量,数据仓库,数据稽核

参考文献

[1]袁满, 张雪.一种基于规则的数据质量评价模型[J].西安: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 3 (23) :81-84[1]袁满, 张雪.一种基于规则的数据质量评价模型[J].西安: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 3 (23) :81-84

[2]刘双红.数据仓库中数据质量问题研究[J].郑州:光盘技术, 2008, (12) :16-17[2]刘双红.数据仓库中数据质量问题研究[J].郑州:光盘技术, 2008, (12) :16-17

[3]dwdmstudio.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稽核方法.http://www.itpub.net/thread-378952-1-1.html, 2013.6.20[3]dwdmstudio.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稽核方法.http://www.itpub.net/thread-378952-1-1.html, 2013.6.20

质量 篇11

关键词:城市道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

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发展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逐渐增大,城市道路建设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完成大规模城市道路建设的基础上,保证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已经成为了施工企业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从城市道路工程的施工类别、建设流程以及功能性角度分析,可以将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分为路基、路面以及配套管线工程,想要实现对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做好上述三方面工程施工控制缺一不可,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对道路工程的全面质量控制。

1 城市道路工程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1.1 道路路基、土方工程质量问题

道路路基、土方作为道路工程当中最为基础的施工内容,其质量问题会对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造成直接性影响。从当下的城市道路路基、土方工程施工和质量来看,其主要易出现路基压实程度不够、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道路凹陷、路床内有积水以及边坡滑塌等质量问题与道路病害。造成这些病害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道路建设区域土质不好、客观施工条件不好、施工设计存在缺陷以及施工人员施工失误等都可以造成道路路基、土方工程的质量问题。除了上述问题外,很多企业在进行道路路基、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都容易忽视管线沟槽的回填质量控制问题,具体表现形式为回填厚度不符合规定标准、倾斜碾压操作步骤存在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对道路工程质量产生直接性影响。

1.2 道路路面工程质量问题

道路路面工程是城市道路施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不仅会影响城市交通行车安全,还会影响行车舒适感觉。近年来,道路路面工程质量问题频频出现,导致城市道路路面进行反复的修补,这无论是对于道路施工企业的工程经济效益,还是百姓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素。在道路路面工程质量问题当中以路面裂缝和路面平整度问题最为严重,影响效果也最大。其中引起路面裂缝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原材料选择失误、没有做好路面碾压施工控制以及日常维护保养欠缺三个方面。引起路面平整度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路基压实程度不够、振捣力度不够、混合材料密实度不足等。除了上述问题外,路面的路面表皮开裂、起砂、脱皮等问题也会造成路面工程质量降低。

1.3 道路配套管线工程质量问题

目前,在城市道路工程施工环节当中,很多施工企业都存在对道路配套管线工程质量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对道路配套管线工程质量功能性发挥带来影响,更会直接影响城市道路工程的质量水平。目前,在道路配套关系工程质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雨水井、检查井路面接缝处塌陷。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回填压实程度不够而导致。为了实现对城市道路的最佳应用,很多雨水井、检查井都设置在道路当中,接缝处塌陷质量的出现为道路行车安全和舒适度产生了直接影响。(2)道路管道渗水、避水检验不达标,这种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管道基础质量不好、管道材料质量不达标,管道接口的质量不达标等。

2 城市道路工程的质量控制策略

2.1 提升道路路基、土方工程质量控制

在城市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环节当中,做好对道路路基、土方工程环节的质量控制是基础。在这一环节当中,施工企业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全面的统筹管理来实现对道路路基、土方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施工企业要做好道路路基土质分析,考察其是否符合道路建设的基本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就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置换。其次,要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行为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保证道路路基工程建设的质量能够在施工环节上有所保障。再次,要保证所置换的路基填土和土方填土的质量符合道路建设需求,做好不符合要求的土坚决不用,为道路工程路基环节的质量保证提供基础支持。在完成路基回填、土方工程填筑外,必须要将其充分的压实,避免路基没有得到充分的压实而为道路的整体建设质量带来威胁。

2.2 提升道路路面工程质量控制

对于路面工程质量方面,施工企业想要实现对路面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内容。(1)保证混凝土质量。混凝土作为道路路面铺设的直接材料,其质量水平对于道路路面质量能够产生直接影响。想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施工企业第一要保证水灰比配合的科学性,第二要做好搅拌的充分性,第三要做到即用即拌,让混凝土在最好的温度下得以摊铺,保证其基本施工质量。(2)充分的进行振捣和压实。在路面施工过程当中,充分的振捣和压实是不可或缺的施工环节。在这一环节当中为了实现质量控制,需要施工企业做到“即铺即压,充分均匀”,进一步保证道路路面工程的质量。(3)定期进行道路维护与保养。有句俗话说的好“道路工程三分建设七分养护”,如果道路工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养护,那么即使道路工程质量建设再高,其也会迅速出现质量问题。在这一环节当中,施工企业必须要派专人对道路进行定期巡查,充分做好保养,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道路路面出现不安全质量问题。

2.3 提升道路配套管线工程质量控制

在城市道路功能中,与其配套的管线工程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如果城市道路管线工程质量出现故障,那么不仅会对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更会对城市道路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必须要做好对城市道路工程配套管线工程质量问题的控制。在这一环节当中,施工企业一方面要在施工过程中保证管材的质量、施工的规范性,另一方面也要定期对管线工程进行维护,查看其是否存在渗漏等质量隐患,通过全面的养护来降低管线控制的质量出现隐患几率,为城市道路工程功能性的更好发挥提供支持。

3、结语

在城市道路施工过程中一些问题与不足现象的发生难以避免,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存在避免公路路面质量受到不良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大话题。因此,在进行公路工程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对道路工程進行严格的控制。在进行道路质量控制的时候,要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为提高道路质量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地避免道路出现早期的损坏情况。在对路面工程进行质量控制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方面的质量控制,进而有效的提高道路的运输能力和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陈龙.城市道路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122.

[2]周黎罗.关于加强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2,11:68+70.

[3]鲍百卉.浅析城市道路路面沉陷质量问题与防控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2,5:

[4]徐庆江.基于车载传感器的路面质量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质量 篇12

关键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摊铺质量

1 沥青路面的快速发展

1.1 沥青路面

沥青路面是由沥青材料作为结合料粘结矿料而修筑的面层与各类基层和垫层所组成的路面结构。由于使用了沥青结合料, 因而使得沥青路面增强了矿料间的粘结力, 提高了混合料的强度和稳定性, 进而提高了路面的使用质量及耐久性。

1.2 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1.2.1 高温抗车辙性能 (高温稳定性) , 即抵抗高温条件下流动荷载反复作用产生沥青混合料变形的能力;

1.2.2 低温抗裂性能, 即抵抗因降温产生低温收缩裂缝的能力;

1.2.3 水稳定性, 也称为抗水损害能力, 即抵抗沥青混合料受水的侵蚀逐渐产生沥青膜剥离、掉粒、松散、坑槽而破坏的能力;

1.2.4 耐疲劳性能, 即抵抗路面沥青混合料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能力;

1.2.5 抗老化性能, 即抵抗因受气候影响沥青混合料逐渐丧失粘韧性等各种良好性能的能力;

1.3 沥青路面的优点

与先前应用较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 沥青路面具有的优点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噪音低、耐磨性好、振动小、施工期短、养护维修方便、适宜于分期修建等。

1.4 沥青路面的发展

正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较的优势所在, 因而沥青路面在我国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很多高速公路都采用沥青路面, 尤其是城市道路更主要的采用沥青路面。

2 沥青路面病害主要诱因

伴随着沥青路面的广泛应用, 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层出不穷, 这主要是由于施工期间的施工质量不足所造成的, 其中更为关键的一环即是沥青混合料的摊铺质量不够。

摊铺质量直接决定着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要求, 进而影响着是否能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同时摊铺质量的高低对后期的维护养护费用有着重大影响, 因此对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格外重视。

3 摊铺质量注意事项

结合沥青路面摊铺施工工艺,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的摊铺注意事项来控制我们的施工质量:

3.1 摊铺厚度的确定及控制

摊铺厚度是一项必须严格掌握的指标, 它对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极大。摊铺工作开始前, 应事先准备好2~3块坚固的长方形垫木。垫木宽5~10cm, 长与熨平板纵向尺寸相同或稍长, 厚度为计算的松铺厚度, 亦即初定的摊铺后厚度。垫木的厚度按设计厚度乘松铺系数来计算, 松铺系数与混合料类型、振动梁及熨平板振夯的频率和振幅有关, 一般可通过试铺试验段或通过经验来获得。

3.2 摊铺机运行参数的调整与选择

3.2.1 摊铺机的作业速度。

目前各等级公路路面施工所使用的沥青摊铺机, 都具有较宽的速度变化范围, 可从零值到每分钟几十米之间进行无级调节。并且, 由于采用液压传动和电控技术, 速度一经选定, 就能够保持恒定匀速地前进。因此可以说摊铺机能够满足作业效率和摊铺质量的要求, 关键是如何正确地选定作业速度, 以加快施工进度和提高摊铺质量的问题。摊铺机的作业速度选择, 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是工期要求、质量要求、与之配套的拌和机生产能力、压路机生产能力、气候特点、摊铺层次和混合料的类型。按沥青混合料的供应能力来确定摊铺机的作业速度, 保证摊铺机在整个时间内连续恒速地铺筑。

3.2.2 摊铺机供料系统的调整与选择。

摊铺机的供料系统包括刮板供料器、料斗闸门和布料螺旋。刮板供料器与同一侧的布料螺旋相匹配, 同属一个转动装置, 只要确定一个的工作参数之后, 另一个也随之确定。因此可以说, 通过控制刮板供料器的运转速度 (或供料螺旋的转速) 和料斗闸门的开度, 可以有效地控制进入摊铺室内的供料量。对一定的摊铺机, 在中速运转时, 根据转速可计算刮板速度, 进而计算闸门开启高度。

3.2.3 摊铺机自动调节装置的使用。

摊铺机的浮动熨平板具有自找平功能。但是, 由于受熨平板侧臂长度的限制和受熨平板质量惯性所产生的调整滞后的影响, 使得这种自找平功能不能满足高等级公路对平整度的要求。因此现在摊铺机又附装了一个自动调节装置, 由电子传感器来跟踪一个外部基准, 使所铺筑的路面平整度保持在该基准所引导的平面内, 以此来保证铺筑的平整度。

3.3 碾压

压实是保证路面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充分压实, 甚至最优设计的混合料都会使路面使用性能下降;经过良好地压实, 能一定程度上改进非最优设计的缺陷。正由于这个原因, 压实被认为是影响沥青路面耐用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3.3.1 碾压机械的选型和组合。

a.常用的沥青路面压实机械有静力光轮压路机、轮胎压路机和振动式压路机等, 其中轮胎压路机多用静压压路机做最终碾压;单轮振动压路机只用来作复压使用, 并且一般也只用于下面层和中面层施工;双轮振动压路机目前使用的最为广泛。b.压实机械的选型。压实机械的选型在已知摊铺机的生产率、混台料特性、摊铺厚度、摊铺层位、气候特点后即可基本确定。c.压实机械的数量配备及其组合。在压实机械的选型确定后, 结合工程的具体实际和影响因素相应地配备合适的压实机械数量。

3.3.2 碾压过程。

压实流程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三道工序。压实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压路机的碾压方向;压路机的错轮;碾压作业段的起终点应有标志, 最好插旗表示, 以避免出现漏压现象;在碾压过程中, 为了不使混合料温度下降过快, 下一个碾压带就要向摊铺机靠近一些, 使折回处不在同一横断面上, 而是呈阶梯形地随摊铺机向前前进;边部的压实操作;压路机在碾压过程中有沥青混合料粘轮或被带起现象时, 可向碾压轮洒少量水或加洗衣粉, 严禁洒柴油;轮胎压路机可不洒水, 或在连续碾压一段时间待轮胎已发热后停下洒洗衣粉水。为保持碾轮的温度, 轮胎压路机应在热的混合料上连续碾压。低温施工时可使用环形物围住轮胎来阻挡冷空气的直接侵袭;碾压后的路面在冷却前, 任何车辆机械不得在路面上停放, 并防止矿料、杂物、油料等落在新铺的路面上。路面冷却后才能开放交通。

4 结论

加大摊铺质量的控制, 可以很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 提高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 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 进而降低沥青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继电保护设备下一篇:操作系统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