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2024-10-23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共12篇)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篇1

·理论动态·

市政协举办促进沪港国际贸易中心互动研讨会

8月底, “沪港国际贸易中心互动发展”研讨会在市政协召开。市政协主席冯国勤致辞。他指出,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任务, 关系到上海尽快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以及上海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的地位, 也关系到提升国家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会上, 与会代表围绕“沪港国际贸易中心互动发展前景”进行演讲, 就全球金融危机对沪港国际贸易中心的影响和对策、国际贸易中心的政策体系和商务环境、沪港合作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大虹桥”区域还需要进一步扩容

上海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施啬生提出, “大虹桥”的定位应该是国际贸易中心, 与陆家嘴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临港新城的国际航运中心共同形成三个中心、三个载体。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高骞认为, “大虹桥”综合开发应该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大事件、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

上海市委研究室专家张天明表示, “未来上海可以有两个CBD, 一个浦东, 打通沿海, 另一个是虹桥, 打通沿江, 包括长江、吴淞江和黄浦江”。他指出, 在这样的大规划内, 上海要有区位优势, 服务水平应该是长三角最高的, 直指国际一流。而目前虹桥商务区86平方公里的规划难以满足空间需求。他建议扩至300至500平方公里。

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唅耀表示, “大虹桥”区域如果能够在550平方公里的大范围进行发展, 并成为长三角的中心, 在发展模式上必须更具开放性, 可采用“飞地经济”模式, 在“大虹桥”划出一定的区域, 与周边其他城市共同经营, 以鼓励江苏、浙江的企业总部进驻。

·实务动态·

亿联全球家居建材中心正式启动

8月11日, 亿联全球家居建材中心项目启动仪式在浦东新区航头镇隆重举行, 该项目总规划占地600亩, 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 定位为“国际建材码头、中国陶卫总站”, 建成后将成为集展示、交易、仓储、商务办公于一体的一站式国际建材采购中心。整个项目共分五个区, 其中A、B、C为商业区, D、E为商务区。集产品交易、展示、仓储物流、会议交流、商务办公等功能于一体, 可容纳上千家品牌商户进场经营, 业态涵盖了陶瓷、卫浴、地板、灯具、软装、木业等众多建材品牌。亿联全球家居建材中心项目的正式启动, 标志着一个大型国际建材采购中心在浦东新区的崛起。

虹桥主体功能区首批推18个项目

近日, 长宁区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 作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主要承载区的虹桥主体功能区, 首批建设项目已初步排定, 涉及上海世界贸易中心、虹桥国际会议中心、虹桥贸易展览中心、虹桥免税购物区等18个主要项目。根据“三区两轴”的建设构想, 虹桥主体功能区内的虹桥涉外贸易中心将具备贸易营运和控制、现代国际化采购交易、国际购物天堂、国际服务贸易集聚等功能;虹桥临空地区将重点打造总部经济、专业会展、航空物流和服务外包等功能平台;虹桥贸易总部生态园将集聚国际知名贸易企业总部;延安西路——虹桥路和仙霞 (西) 路沿线及中间区域将重点建设和提升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配套性服务设施。

推出13项贸易便利化指标

作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 《上海市贸易便利化工作规程》近日颁布。文件明确成立由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口岸办、市金融办、市工商局、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外管局上海分局等部门组成的上海市贸易便利化联度会议, 由市商务委牵头推进贸易便利化工作。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委主任沙海林表示, 这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指标框架在全国范围内是比较领先的。目前, 这套指标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货物贸易, 今后待条件成熟, 还将逐步扩展至服务贸易、国内贸易等方面。

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揭牌

外高桥保税区成为上海第一个国际贸易示范区, 近日正大揭牌。到2020年, 外高桥保税区将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贸易基地、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节点和物流环节, 充分体现贸易便利化的国际贸易城。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包括:综合产业区是国际贸易示范区的主体产业区域, 大量集聚贸易公司、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 大力发展国际贸易、航运物流和先进制造三大产业及2.5产业;物流园区是示范区发展航运物流的主要载体区域, 包括已运作的物流园区一期和正在建设中的二期, 主要开展国际采购配送、国际中转等业务;现代化新城区是以外高桥新市镇建设为主体, 建成多功能、现代化的上海市东北部城市副中心。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篇2

在学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有效指导下,我院依据市场调研情况,制定了专业建设目标:通过五至八年的努力,以“语言能力+外贸知识+综合技能”三者并重,突出“英语+外贸”核心技能,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地方经济,面向浙江省的中小外贸企业,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品质,具有国际贸易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2+1”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模块化教学;设置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依据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报关与商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并分阶段对核心课程进行了建设,目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课程建设已初见成效。

本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现已建成6个专业实训室、7个语言实训室、10个多媒体教室以及27家校外实训基地,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实施了认知实习、英语视听实训、单证技能实训、商务模拟谈判实训、外贸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项目,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突出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与紧密型合作基地开展订单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制实用型人才。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对四门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突出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改革考核、考试方法;实施“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在对老师的测评中满意率大于90%。

具有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规范、齐全,严格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教学档案管理规范、齐全。

通过学风建设,通过学用结合,本专业学生掌握了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国贸专业学生获国家各类奖学金106人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取得了一、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体现了本专业学生较好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在各项知识竞赛、专业技能比武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83.33%的G06级国贸学生取得了一本以上的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活动和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缩短了与岗位的距离,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内部培养、聘请的方式,目前已基本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科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已公开发表论文35篇。主编、参编教材6本、自编教材4本,自编讲义和习题集4本,主持金华社科联立项课题1个,院级课题2个。

经过近三年的专业建设,特色也已初显端倪:

1、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产、学合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

2、有序地实施为地方经济培养专业人才的计划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会展,以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志愿者、翻译、导购等会展服务工作的要求,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地方经济输送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3、积极为地方培训各类外贸人才。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篇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其中,上海地区外贸货物99%经由上海港进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腹地通过上海港进出口的货物量,约占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的2/3。

有关专家表示,倾力打造上海“两个中心”,实际上是国内外两大市场力量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江苏省发改委陆建康认为,建设“两个中心”,不仅是上海的利好,更是整个长三角区域的重大利好,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将极大地带动长三角区域的江海联动,助建“T”字形生产力布局。

从世界著名的五大国际航运中心看,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香港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这些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相伴而生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金融中心发展助推航运中心的形成,航运中心发展则离不开金融中心的支持。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贸易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建设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在确定的蓝图中,起点与目标均显现其不同的基本特质。对此,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程世东认为,上海港的性质类似于鹿特丹港,属于腹地港口。因为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从货运需求上看,上海有很强的产业优势。加上大量的航商在上海集聚,可以促进枢纽港的形成和上下游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从路线图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主要有三大指向。第一,建设并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东北亚国际枢纽港,第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上海航空门户复合枢纽和亚太地区核心枢纽,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第三,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三大目标指向清晰地表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在起点与重心上实现了实质意义的转变。对此,原上海市港口管理局局长许培星认为,国务院通过的《意见》意味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对吞吐量的追求到对航运服务体系中心定位的一个重要转变。

从已经匡定的路线图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路径将主要从攻克软肋、强化优势和创新探索这三大重点展开。

攻克两大软肋

软肋一:集疏运体系。资料显示,目前上海港集疏运体系中,公路运输比例过大,水路运输比重偏小,铁路运输太少,航空和管道运输尚未启动。在公路,水路、铁路三种运输方式上,洋山港的比重分别是674%、32.2%和0.4%。在上海港货源逐步由长三角向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条件下,集疏运系统严重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港口发展的第一大软肋。

据上海市交通运输港口局预计,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上形成以水路集疏运为主体、公路集疏运为辅助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水路集疏运系统所占比例将达60%。

软肋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在包括金融保险、贸易通关、船舶经纪、理赔担保、航运融资、海事商检、海关监管、法律仲裁等8个方面的航运服务体系中,目前除了船代、货代等附加值较低的下游产业链,航运金融服务等尚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以船舶融资为例,在全球船舶贷款规模约3000亿美元、全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及债券融资规模约150亿美元面前,上海涉足极少,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足1%。

对此,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体系,尽快实现重大突破,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的主攻方向。

强化综合优势

上海,靠近国际主航线,以及工业基础、人才资源、商务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建设“两个中心”的最大强项。交通运输部水运司一位官员日前表示,“从目前看,上海作为航运中心有几大优势。”他认为,一是上海经济总量很大,贸易较发达,港口吞吐量大,货物服务需求方面有比较优势;二是上海有人才优势,三是全球大型船商都在上海设立经营性机构,使其成为航运企业的集聚地:四是上海要建设金融中心,对航运中心将有很强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夯实并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业和航运业,以及其他各项服务业,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地区金融、贸易、信息、人才等资源优势集聚,促进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同时有利于上海充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各省区市的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增强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优势带来更重要的效应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与亚太区域的釜山、神户,香港和新加坡等港口竞争中,占据全球贸易中转中心的有利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探索之策

开放第二船籍,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以及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等,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先行先试、实现重大突破的探索路径。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副主任真虹认为,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主要精神是将没有实施过的政策,可以放在这一试验区先行先试,这对上海建设航运中心来说是个机会。但即便建设这样的试验区,其政策也不会一步到位,而是要随着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不断往这个篮子里放新政策。

对于启运港退税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有利于吸引国内更多港口的出口货物运往洋山港后再出口,而这在经济危机影响上海港腹地长三角出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真虹认为,启运港制度确实可以增加上海港的中转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海商法海洋法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年说:“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对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是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决定”。

中远集运总经理孙家康认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他看来,面对市场需求,德国、新加坡、韩国等新兴航运强国均在积极探索船舶融资租赁的新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在这些方面也应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篇4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着小陆家嘴和外滩的CBD支撑;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有着洋山国际深水港、浦东虹桥国际空港和临港新城的依托;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除了有“四街四城”零售商业中心之外,也应该有一个大商贸的流通基地,而地处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区、浦东国际航空港、洋山国际深水港金三角中心的上海跨国采购中心五角世贸商城,在建成启用后,当仁不让地会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进出口展贸平台的最佳选择。

上海跨国采购中心五角世贸商城也还只是项目一期,在未来规划中,这方土地上会形成一个新的地标性园区,打造一个集展示、博览、采购、批发、研发、设计、信息、培训、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以及报关、商检、进出口代理和综合商务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的,运用因特网和高科技管理手段的,面向世界和国内两个扇面谋求“五角”全球经济战略的,枢纽性国际化大流通商贸物流平台。这一大型国际商贸航母的建成运营无疑将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司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360号新上海国际大厦39楼

现场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新城川南奉公路5959号

网址:www.spm5959.com

垂询热线:021-5809 9999 6165 9799

Company Address:floor 39,New Shanghai International Tower,No 360,Pudong Nan Road,Pudong New District,Shanghai

Project Address:No 5959,Chuannanfeng Road,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Website£owww.spm5959.com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篇5

多样化的显示系统

显示系统是控制中心的门面和窗口。根据中心占地和层高情况,结合用户的使用需求,显示系统可以选用大屏幕拼接墙体、电视墙、等离子或液晶显示屏、硬质投影屏、升降显示系统、白板交互平台、会议终端等各种形式。

对显示系统的综合控制,常常需要屏幕拼接器、视频矩阵等各种核心控制设备,而综合控制软件更决定了显示系统的集成度,对显示切换的快捷、方便、准确等控制功能的性能有直观重要的影响。

灵动的中央控制系统

中央控制系统可以控制多种子系统协同工作。器控制终端可以选用无线液晶触摸显示屏、壁装控制器、网上终端等,可以采预案的形式,很快地将复杂的中心系统切换到特定的工作模式。对升降台显示器的控制可以实现统一上升、暂停、下降等功能;可以控制空调、新风系统工作,窗帘的拉开、暂停、闭合;控制灯光的打开或关闭,调节灯光明暗,预设场景等功能;设备机柜电源顺序开关以保护设备等功能。

层次丰富的音响系统

多数控制中心具备音响扩声需求,经专业设计的音响系统尽可能保障建立良好的声场。通过严谨、规范、专业的施工,使整个系统保证音色丰满度和专业系统声音的真实感、较高的语言清晰度、声音的自然度和震撼力,达到较完美的整体效果,为整个中心增色不少;而忽视了音响系统的专业性,仅仅堆砌高档设备的系统,极易产生回声、震荡、啸叫等问题,从而导致整个项目品质的粗劣,给客户的应用带来诸多问题。

出色的音响系统还为客户设计便捷的操作方法,开放中控系统对音量控制器的接口,通过中控编程实现音响随着视频系统切换的自动跟随,操作人员只要调节音量即可,保障非专业人员也可以使用。输出信号专门调制后可实现对每路信号的独立调谐;可以接入手拉手话筒、座席话筒、无线话筒、电话、电视电话会议话筒;也可以输入DVD、卡座、硬盘录像机、电视等设备的音频信号。

装修细节定制

控制中心的装修风格应该稳重大气,简捷流畅,与其功能相融合,带给使用者舒适、庄重的感觉。同时装修工程的若干细节,又对工程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音响系统需要空间开阔,声场条件好,这就要求整体装修综合考虑声学原理,建立丰富的声反射体系。装修材料应避免使用玻璃、钢板、石材等硬材质,以免出现声波的锐反射,导致啸叫的产生,这在会议,尤其是远程视频会议应用中是致命的问题。墙壁装修应考虑采用吸音材料,确保音响效果一流。

照明工程在有屏幕显示系统的控制中心设计中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防止眩光的产生,灯光设计应与屏幕垂直线构成一定夹角,避免屏幕产生反光和眩光。为保障设想系统有良好的效果,应选用三基色光源。隐形灯带设计既能保证光线柔和均匀,又能有效避开屏幕反光,可以作为主光源的补充。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建设 篇6

你今天看到的,是一份我们精心绘制的别样的地图。

它,承载着上海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重托。按图索骥,人们观察到的是一个个金融和航运功能区向未来迈进,向纵深拓展的坚定脚步。

它,肩负着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按图索骥。人们注意到的是一家家金融和航运机构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的挺拔身姿。

它,彰显着上海迎难而上,鼓翼飞扬的信心。按图索骥,人们感受到的是上海各行各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热血和冲劲。

这是一份传递着信心和希望的地图。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屏幕上的红绿变幻虽悄无声息。黄浦江上百舸争流的画面早已切换。

日出东方,扬帆远航。

陆家嘴金融城也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全国首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区内集聚了140多幢商务楼宇、500多家中外银行、基金,保险和证券机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

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前身是上海银行卡产业园,2005年成为以金融信息服务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为核心的高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区,目前园区内有软件中心、信息处理中心、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等中外金融机构中后台项目16个,金融BPO(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企业10余家。

外滩金融集聚带北起苏州河南岸,南至陆家浜路—外马路,东临黄浦江,西到河南南路一人民路—中华路—桑园街所围合的区域,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包括在建的外滩源项目,定位与陆家嘴金融城错位互补,协同发展,重点吸引证券,基金,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融资服务等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目标是打造有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1994年4月4日成立,已成为中国汇率,利率机制改革和人民币产品交易的主平台。2008年,人民币外汇远期成交173.68亿美元,人民币外汇掉期成交4402.97亿美元,同比增39.6%;人民币利率互换成交4121.5亿元,同比增63.3%。

上海黄金交易所2002年10月正式开业,是一个全国性黄金市场交易平台,目前已拥有162家会员,3891家机构客户、40多万客户,集黄金、白银和铂金等三大品种于一体。2008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共成交黄金4220.7吨,成交金额8229亿元,稳居全球黄金现货交易量第一的场内市场地位。

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12月19日开业,作为国内两大交易市场之一,上市公司数、上市股票数、市价总值、流通市值、证券成交总额、股票成交金额和国债成交金额等各项指标均居国内首位。2008年,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沪深股市大幅度调整,但总成交额仍达27.18万亿元。截至2008年底,上证所股票市值为9.73万亿元,继续位列全球第六,亚太第二。

上海期货交易所1999年12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正式成立。目前上市交易有黄金、铜、铝、锌、燃料油,天然橡胶等6种期货合约。未来五年,将建设成为一个在亚太时区以基础金属、贵金属、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为主的主要期货市场。作为全国三大期货交易市场平台之一,2008年累计成交额28.9万亿元,为全国之首,并已成为与国际期铜市场互动的三大国际铜定价中心之一。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由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国内5大交易所共同发起,2006年9月8日正式成立,正筹划推出股票指数期货、期权,并深入研究开发国债、外汇期货及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2003年12月18日开业,是一个集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交易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平台。2008年,产交所成交金额首破千亿,达到1073.52亿元,全国各地5000余家企业参与并购交易,涉及资产总额达3519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05年8月10日成立,围绕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加强人民银行的职能,承担部分中央银行业务的具体操作职责。直接管理单位包括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反洗钱检测分析中心、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处理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服务中心等,协调管理中国银联和上海黄金交易所。

上海航运交易所1996年11月28日成立,由交通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是我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航运交易所。目前已实现“5+2”全天候通关服务,并把港、航、货、代、“一关三检”、金融、保险、法律、仲裁等单位引入服务中心,通过集中办公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并对外发布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CBFI)和上海地区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

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东起大连路,西至河南北路、南至滨江、北至周家嘴路海宁路,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其中滨江岸线约3公里,目标是打造企业总部基地、要素集聚中心、邮轮客运中心和口岸服务中心,目前已吸引了地中海航运中国总部、联东地中海船代,高丽海运、德翔航运,瑞宁航运等知名航运服务企业。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紧靠外高桥港区三期码头,海关封关面积1.03平方公里,具备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园区集装箱年综合处理能力将达100万标准箱,目前已引进物流项目20余家,贸易项目26个,包括荷兰世天威,丹莎、UPS、东方海外等跨国采购企业,国际航运集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

洋山保税港区2005年12月10日正式封关启用。是全国第一家保税港区,也是长三角地区跨省市合作的重要项目。由小洋山港口部分,芦潮港陆域部分和连接小洋山岛与芦潮港陆域的32.5公里长的东海大桥组成,规划面积8.14平方公里,目前已全部封关运作。港口部分已形成16个深水泊位,5600米的深水岸线,93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

长兴海洋装备区地处长兴岛的长江隧桥工程越江隧桥入口处,2001年后,振华港机、中船长兴、中海长兴等大企业迁入,其中,振华港机项目一期利用岸线3500米,二期工程占地61万平方米;中船长兴则渐成世界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目前拥有4个大型船坞,可以制造30万吨油轮、8000箱集装箱船等海洋运输的“巨无霸”。

宝山沿江港口是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包括军工路,张华浜、宝山三个国内较大的国际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吞吐量约占上海的35%。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于2008年底破土动工,将建1 500米长码头,靠泊等级8万吨以上,可同时停靠3至4艘大中型邮轮。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思考 篇7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现状

1. 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

上海港是我国大陆集装箱航线最多、航班最密、覆盖最广的港口。通过与武汉、九江、南京等长江沿岸港口的战略合作, 大大增强了上海港为长江流域的服务功能。2008年,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5.82亿吨, 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 800万国际标准箱, 位居世界第二。

2. 航运要素逐步集聚

上海航运交易所初步建成服务全国航运市场的信息中心。各类航运企业、人才培训机构、法律仲裁机构和航运协会等不同功能形态的航运相关机构逐步在上海集聚。

3. 口岸服务明显加强

上海率先启动“大通关”工程, 探索实行“无纸通关”、“提前报检、提前通关、实货放行”等通关模式。同时, 设立“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实施集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报关企业及货代船代企业于一体的“一门式”服务。

4. 具有较好的航运发展环境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国际化程度比较高, 商业、文化环境和居住环境比较好, 商业信用体系比较完备, 在产业基础、商务环境、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综合交通体系、信息化水平及配套服务能力

等方面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为航运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但同时, 我们也看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货物吞吐量增长很快, 航运服务业发展缓慢;二是航线、航班密度和船舶数量增长很快, 国内注册登记、国际航线挂中国旗的船只增长很慢;三是航运港口、码头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 航运服务业有关政策办法等与国际通行惯例衔接速度较慢;四是我国已有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 但在全球航运交易、信息和定价方面却没有多少话语权。

二、对主要政策的思考

1. 关于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

这是国务院文件中一个亮点和突破, 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综合试验区里面提出了很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 非常实在, 比如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营业税减免政策等。这些政策对于实现航运资源的集聚、航运服务功能的完善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2. 关于相关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我国航运高端服务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航运高端服务业专业性很强, 国内金融保险机构业务能力、人才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行的财税政策与国际通行惯例还未能完全接轨, 国外比国内航运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较为宽松。比如:

——对于航运企业。国际上对于从事国际航运业务的企业, 普遍采用免征相关税收的政策, 而我国现行税制成为我国国际航运企业“船舶挂方便旗、业务在境外做”的主要原因, 导致了对这些企业既征收不到税, 又外流航运资源的局面, 严重影响我国国际航运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船舶融资。航运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对融资的依赖度较高。由于目前国内对船舶融资企业征收营业税, 导致金融企业采用“境内谈融资意向, 境外签融资合约”的办法, 在方便中资企业境外利用外资购、造船同时, 却失去了对船籍的选择权。

——对于海上保险。造成大量出口货物在境外投保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海上货运险保费及运费不能计入企业成本, 而东南亚一些国家为了推动出口企业在本地投保, 采取了将企业与出口相关的保险费及运费双倍计入企业成本的做法, 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与新加坡比较, 我国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进出口关税和增值税以及船员所得税明显偏高。如营业税我国为3.3%, 而新加坡则减免。

这次国务院文件提出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航运企业从事国际业务, 仓储、物流企业等从事运输、仓储、装卸等业务, 以及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收入减免营业税。这些政策与国际上通行做法相接轨, 使相关企业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 是一个重大突破。

3. 关于中资“方便旗”特案减免税政策延长两年

据统计, 我国远洋船舶在国外注册挂方便旗的现象比较普遍, 并还在逐年增加。2005年, 其占总吨位的51%, 2006年上升到54.5%。方便旗船的船龄相对较短, 平均为12年, 而国旗船的船龄平均为19年。同时, 挂方便旗的船舶朝大型化方向发展, 2006年平均运力为3.16万载重吨, 而国内船舶仅1.69万载重吨。如国内一家大型航运公司, 除租用船外, 方便旗船籍占59.6%, 而吨位占比达到73%。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和海上综合实力发展, 与海运强国、国货国运等战略要求相距甚远。分析其原因, 主要有:一是规避我国购船的关税和进出口环节增值税。我国购船的税负约为船价的27%, 新加坡税负约为船价的7%。二是方便旗国家的税收政策优惠, 公司注册较方便, 船员雇佣政策宽松, 航运企业负担小。如新加坡对航运企业不征收营业税。三是国外船舶融资品种多、服务便捷、运作灵活, 中资企业通过利用外资购、造船, 对船籍缺乏选择权。

针对中资船舶悬挂方便旗的问题, 国务院已经批准设置特案免税登记政策, 即在现有船舶登记制度基础上, 从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适合条件的中资船舶, 经财政部审定后可予免税进口、办理船舶登记手续。特案免税登记政策的推出有效解决了进口船舶关税较高的问题, 同时允许入籍船舶有条件地参与国内运输, 对悬挂方便旗的中资船舶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具备相当的政策吸引力。但由于这只是过渡性政策, 适用范围、实施时效、政策优惠等非常有限, 对转籍回归船舶及各船舶公司的吸引力不强。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仅24艘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国登记 (其中上海17艘) , 且船龄老、吨位小。这次政策在延长特案免税船舶登记时限的同时, 与“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相叠加, 提高了国内船舶注册的吸引力。一方面, 有利于回国注册的航运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 航运公司和船队的集聚必将带动相关航运服务业的发展。

4. 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

启运港退税政策是航运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目前每年有300多万国际标准箱的集装箱经韩国釜山等境外港口中转集拼后转运出口到欧美市场, 企业在选择中转港口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港口费用的高低、进出港手续的便利程度、箱源的丰富程度和航线设置等。集装箱选择境外港口中转, 离港启运即可退税的优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据国家海关退税政策, 必须等出口货物上船离境才办理退税, 手续繁琐, 退税核销慢, 通常要一个月;到釜山等境外港口中转, 数天内即可办理核销退税。在当前恶劣的经济环境下, 为尽早获得退税款, 加快公司资金周转, 启运港退税政策对于货主和航运企业更加具有吸引力。

针对启运地离港不能即刻办理退税的问题, 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在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有效防止骗退税措施前提下, 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 这将大大降低因跨关区退税带来的不确定性。简化进出港手续, 方便不同关区间的中转, 有利于吸引出口货物经洋山保税港区中转, 提高国际中转比重。同时, 有助于扩大在洋山保税港区发展集拼、配送等增值服务业务, 提高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港口的竞争力。

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篇8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回流,金融控股,平准基金

一、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由于人民币还未国际化, 所以还不能实行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在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应该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度相适应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前 (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前) 上海应当以人民币业务为主, 建立起一个亚洲地区的人民币债券市场, 亚洲地区的债券市场不发达, 上海如果能将此债券市场发展起来, 将会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亚洲金融中心, 由于人民币单向流出、外汇储备被动增长一度引发市场质疑, 大量境外的人民币交易发生, 在境外就会形成人民币中心, 将来如果境外人民币中心的影响超过上海, 那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会成为空话, 再者大量的人民币流通在外不利于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实施。做好人民币回流应当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 逐步开放市场, 扩大QFII (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境内投资, 开发旅游景点, 让外国游客来我国消费, 支付边境贸易和相关手续费, 通过银行系统回流。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当与香港、内地金融的发展相协调

与香港相比较, 上海具有与内地金融市场密切联系的比较优势。在我国金融严重滞后实体经济的情况下, 上海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功能健全国内金融中心的工作, 尽快赶上实体经济的步伐, 通过对外贸易的扩大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最终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 甚至是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完全可兑换前的战略定位是建成综合功能健全、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将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型, 即从目前主要为内地经济提供涉外金融服务, 转向为东南亚国家提供离岸金融服务与上海专业化分工协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转型存在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为内地和世界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并做好内地与东南亚各国的离岸金融中心工作;二是为内地金融市场提供金融制度和基础设施上的帮助。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够,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缺少邻近地区的金融支持, 即产业之间缺乏必要的融合度, 产业链不长, 难以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力。需要通过中央与地方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使一些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 增加产业链长度, 做好各产业专业化分工, 淘汰不适合经济发展的旧产业, 并借此机会来完成我国经济转型。沪、苏、浙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较严重的趋同现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无法完成资源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 使得资源边际效率低下, 因此需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来发展长三角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 优化资源配置。

三、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受到阻碍, 首先由于我国投资效率低和产能过剩, 而国内高储蓄率的消化使得实际利率处于较低水平, 其次,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利差在扩大。存贷利率是银行为提供金融服务业而所需要的社会成本, 利差的扩大说明效率下降了。第三, 金融业过度的行政保护和行政管制, 导致金融机构创新不足。第四, 一些金融创新产品与金融方法和措施的实施需要通过严格审批与层层向上汇报影响金融工具作用的发挥。

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政府需要放宽利率限制, 促进利率市场化, 与金融商业化, 开放的金融市场, 提高国内金融机构之间, 国内与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 深化股市改革, 增加创业板股票的吸引力, 逐步完善我国B股市场。放宽审批制度, 市场化金融体制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四、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虽然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仍然无法避免系统风险, 政府可以采取平准基金制度。为了稳定证券市场,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财政拨款或向市场个人出售而形成的共同基金, 在证券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时, 通过反向操作来保护我国证券市场,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 容易受到国外金融市场的恶意冲击, 发展平准基金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其中香港就有成功运用平准基金“救世”的例子。上海也可以成立平准基金来抵制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 但美、英等多数发达国家实行金融混业经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 自然会聚集很多外资金融机构, 所以在监管体制方面还需要许多改进, 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应该得到相应的发展, 近期工作如下:

(1) 在上海积极开展金融混业试点, 培养产业资本控股、参股金融业的金融控股公司, 提高其竞争力。

(2) 有金融机构之间业务扩展来形成金融控股公司, 例如银行、信托、证券或保险公司, 通过子公司或直接由母公司参与另一种或多种金融业务。

(3) 发展人类风险定价技术, 为金融控股公司有可能带来的损失找到了风险控制的办法。

五、金融的革新需要技术来推动

传统的融资方式有两种, 第一是商业银行的直接融资;第二是股票债券的间接融资。第三种模式就是互联网金融。

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将对商业银行转型提出挑战, 如果有了搜索引擎、云计算、征信体制等互联网功能, 移动金融会飞速发展, 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这些变革, 有了这些高科技, 对中小型企业信用评级变得更加容易, 融资与投资变得更快捷。

六、结语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现状及启示 篇9

(一) 港口经营状况

2011年货物吞吐量完成4.84亿吨, 同比增长13.1%, 水水中转完成1305.1万标准箱, 同比增长18.1%, 水水中转比例为41.1%。新开通航线40条, 其中, 近洋航线21条, 远洋航线19条。国际班轮的航班密度达到每月1184班。洋山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9.8万标准箱, 同比增长29.6%, 占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41.3%, 洋山港区水水中转完成601.4万标准箱, 水水中转比例为45.9%, 高于全港4.8个百分点。汽车滚装业务量突破100万辆, 达到118万辆, 继续保持汽车滚装业务在全国港口的领先优势。

(二) 口岸运营情况

上海港装卸效率也在稳步提高。早在2008年, 该港集装箱码头最高装卸船时量已达529.23箱/小时, 集装箱桥吊单机台时量最高达到81.85箱/小时, 集装箱船舶的平均在港时间已下降到25小时。如今, 上海港口岸作业要求2000标准箱船舶靠泊后12小时内完成作业, 4000标准箱船舶靠泊后24小时内完成作业, 集装箱卡车进入港区送箱或提箱在30分钟内完成。近些年来, 上海积极推进口岸改革, 实行了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试点、“一单两报”试点、海关跨区域间保税货物“分送集报”试点、“分类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直通放行”等多项举措, 与历史相比通关效率已经有大幅度提升。

(三) 集疏运体系

上海港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 长江与东海交汇处, 水路交通十分发达。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由2004年的25.4%上升到2012年的42.8%。据统计, 201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3252.9万标箱, 其中公———水中转、水———水中转与铁———水中转三种运输方式集装箱吞吐量比例约为56.8∶42.8∶0.4, 由此可见上海当前集疏运体系结构中仍以公路运输为主。

二、上海港发展启示

(一) 提升通关便捷化程度

我国传统的口岸通关模式环节众多、耗时长, 无法满足现代化和高效率口岸物流的需要, 不仅会增加航运企业的成本也会降低整个航运效率, 口岸通关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些年来, 上海口岸积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 与历史相比通关效率已经有大幅度提升, 为此“分类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以及“直通放行”等通关改革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拓展与完善。

(二) 改善集疏运体系结构

港口集疏运条件的好坏决定港口的前途命运, 上海港的发展又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息息相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集装箱转运业已成为国际集装箱运输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据统计, 2012年上海港公———水中转、水———水中转与铁———水中转三种运输方式集装箱吞吐量比例约为56.8∶42.8∶0.4。不难看出, 上海当前的运输结构不合理, 三种运输方式之间配比失衡严重。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铁海联运理应成为上海集疏运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加强海铁联运建设同样也是上海参与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引领航运中心转移的“硬件”需要。

(三) 提高高端航运服务国际影响力

由于过去我们过度注重“硬实力”建设, 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同时缺乏对其重视导致航运服务产业结构发生偏差, 尽管上海近年来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等指标已达到世界之最, 但高端服务业发展与国际先进地区相比严重滞后。

1. 加大航运金融改革力度

上海应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 尝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领域, 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 建立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 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 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

2. 建设国际航运人才高地

相比较上海, 目前航运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极度缺乏航运复合型人才。事实证明, 航运中心的发展方向已经朝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上海应尽快建立航运金融方面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 定期举办关于航运金融的研修班, 扩充航运金融从业者的专业素养。

3. 提升海事仲裁话语权

过去几年,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积极推进“上海格式”系列合同的推广工作, 取得一系列成果:研究制定CMAC标准船员劳务合同, 如《船员劳动合同》、《船船舶配员服务协议/船员派遣协议》等。但相比较国际知名航运中心, 话语权仍然十分薄弱。为此, 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 海事仲裁仍是重中之重。

4. 扩大航运咨询影响力

目前, 在上海发布航运信息及数据的主要有两家机构, 分别是上海航运交易所与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航运咨询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已具备较强实力, 但航运咨询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 航运信息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权威性有待增强。

5. 促进国际航运保险业务

上海航运保险业务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际航运保险发达地区相比, 能够从事航运保险业务的机构数量较少、业务规模较小、险种单一、专业人才匮乏。目前, 全球海上保险市场每年约250亿美元, 2012年上海航运保险业务总额仅为36.01亿元, 不足全球份额3%。

三、结语

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来说, 其地位和作用不应只体现在港口规模和吞吐量上, 而是在充分发挥港口优势资源、保持货运功能发展的基础上4, 利用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机遇, 依托城市经济、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综合实力, 增强航运服务功能, 实现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为达成这一目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必须坚持枢纽港发展与港航装备制造相结合, 注重培育航运服务和重视知识航运创新, 即航运软硬件建设并举的发展模式。

摘要:近年来, 国际贸易总量迅速扩大。国际航运中心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依托,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显著。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发展, 已成为非常现实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上海港现状出发, 在分析上海港目前发展瓶颈的基础上, 有针对的提出了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建议, 为加快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港口现状,发展瓶颈,国际航运中心

参考文献

[1]王锐, 白庆华.优化上海口岸大通关管理机制研究.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甘爱平.发展航运金融与国际航运中心金融生态软环境的优化.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金嘉晨.上海发展航运咨询业的若干思考.港口经济, 2013.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篇10

另一方面, 从上海市发展战略来看, 继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出台之后, 上海市与商务部于2009年6月签署了《共同推进上海市商务工作全面发展的合作协议》, 协议要求双方在推进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等9个方面进行全面合作。10月, 由上海商务委牵头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文件已经上报上海市委、市政府, 将最终上报国务院, 该上报工作正在进行过程中。由此可以看出, 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大背景下, 上海已经把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此情形下, 研究探析上海的保税区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应肩负的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保税区特有的开放度和贸易促进功能, 有益于发挥上海的保税区政策和规模优势, 有利于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工作的开展。

上海市保税区的建设与发展概况

保税区是由海关实行区域性保税免税管理的经济特区, 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的过程。目前, 上海地区的保税监管区域主要有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以下简称“三区”) 和6个出口加工区[分别为松江、金桥 (南区) 、青浦、闵行、漕河泾、嘉定出口加工区]。2009年11月18日,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 (本文所指的上海保税区主要是指“三区”) 正式挂牌成立, 统一管理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 (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 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的行政事务。在“三区”建设方面, 外高桥保税区重点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 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等货物和服务贸易功能;洋山保税港区重点建设国际航运综合实验区, 大力发展国际中转、现代物流、商品展示、仓储租赁、期货交割等多层次业务;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重点建设临空功能服务先导区, 大力发展航空口岸物流、贸易和金融服务等功能。

保税区由于自身的功能特点和政策优势, 吸引了大量的企业投资落户。截止2009年底, 三区所辖区域累计批准投资企业项目突破了10000家, 达到10576家, 其中, 外资企业项目累计达到7955家 (外商独资企业项目7245家) , 占项目总数75.2%;内资企业项目2621家, 占项目总数24.8%;累计吸引投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 达到204.74亿美元。2009年, 三区实现进出口商品总额566.7亿美元, 相当于上海市进出口商品总额的1/5。其中, 进口额约占全市32%, 出口额约占全市9%。三区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9655.2万吨, 占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的1/3;实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138.7万标箱, 占全市的比例高达85.5%;实现税收总额247.61亿元, 约相当于全国保税区税收总额的1/5。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

“贸易中心”最早源于古代的“集市”和城市化发展。工业革命以后, 涌现了伦敦、纽约、鹿特丹等国际贸易中心, 并且随着工业进程的推进, 贸易中心的功能也在不断演化, 有腹地型、转口型, 并开始向全球性网络中心节点转化。以世界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发展规律及其基本功能和形式为参照, 可以发现贸易与金融、航运之间为相互联系, 相互支撑, 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目前, 对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其建设目标已经明确为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在这个意义上,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定位不能拘限于腹地型、转口型这种基本的、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心类型, 而应定位于全球性贸易网络中心节点, 搭建中国国内贸易、中国进出口贸易和世界各国间贸易三大平台, 内贸、外贸相融合, 承担全球性一体化综合资源配置。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两个提高, 两个加快”, 即提高市场开放度,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简化市场准入程序, 吸引中外贸易主体集聚;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促进贸易要素通畅流动;加快建设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现代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价格发现的引导作用;加快营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贸易发展环境, 使上海成为交易机会多、综合成本低、市场秩序好、商贸人员满意度高的城市。

“三区”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责任与任务

根据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定位和“两个提高, 两个加快”的基本建设思路, 融合国际贸易、保税物流和口岸功能叠加优势于一身的上海三大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承担着先锋、示范、引领的职责, 具体可从以下三大方面、九大要点研究他们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责任和任务。

(一)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建设国际贸易中心, 首当其冲要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创造更为便利的贸易环境。

贸易便利化涉及贸易商、海关、运输代理、银行、保险、检验检疫及国际贸易的众多其他参与者, 而海关作为代表国家在进出境活动中行使监管职能的行政管理和执法机关,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保税区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区内企业享受区外企业所不具备的诸多政策优势和贸易便利性。为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保税区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贸易主体的经营需求, 主要从通关便利、保税监管货物流转便利和口岸物流畅通三个要点入手, 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1便利通关。寻求海关的支持, 采取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 提高货物通关速度, 促进货物流动和贸易发展。譬如, 建立健全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从对货物的监管转变到对企业的监管, 创新海关保税监管模式;打造“信息化通道”, 将企业的进出口有关信息, 自动、实时与政府、海关、商检、外管局、出口退税部门、银行、码头等相关部门实现数据无逢对接, 实现信息共享, 为企业提供网上办理报关、商检、原产地证、纺织品产地证、各类许可证、外汇结售汇、出口退税等审批、制单、办证的手续, 缩短货物的通关时间, 提高通关效率。

2便利保税监管货物流转。保税监管货物是指处于保税状态下的海关监管货物, 包括加工贸易项下的各类料件、成品和加工中残次品等以及进出特殊监管区域进行储存、加工、装配、检测、维修、展示等的货物。保税区要联合海关、检验检疫、税收等部门, 为区域内企业与口岸之间、区域与区域外企业 (场所) 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保税监管货物流转提供便利。

3畅通口岸物流。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 也是外贸进出口的通道。“三区”得益于优越的区位优势, 具有开展口岸物流的便利条件。保税区要协调好口岸物流相关管理部门, 加强软硬环境建设, 完善配套服务, 进一步优化口岸环境, 吸引更多的中西部区域或其他区域的货物从这些口岸进出。

(二) 增强贸易产业集聚度和辐射能级

1吸引和鼓励高能级贸易主体落户。高能级贸易主体具有贸易体量大、辐射范围广的特点, 并具备一定的定价权。目前, 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型企业数远低于香港、新加坡。按照《财富》杂志2008年度排名, 世界500强跨国公司123家营运中心中, 仅7家被上海市认定为地区总部。因此, 保税区要发挥政策优势, 吸引和鼓励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等高能级贸易主体在区内聚集。

2着力建设专业化贸易平台。外高桥保税区在国际医疗器械、工程机械两个交易中心成立后, 已经拥有了汽车、钟表、酒类产品等十大专业贸易平台, 初步形成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品进出口集散中心。下一步要在夯实原有专业贸易平台的基础上, 积极开发建设新型专业化贸易平台, 提高保税区国际贸易总量规模。

3扩大保税区经济腹地范围。一方面, 依托保税区内高能级贸易主体和专业化贸易平台, 另一方面, 加快推进三个保税区与三大相邻港口——洋山深水港、浦东国际机场和外高桥港口的联动, 提升保税区的服务能级, 扩大其经济腹地辐射范围[4]。

(三) 拓展多元化贸易功能

1继续做大做强转口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在上海三大保税区的贸易方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过程中, 保税区要发挥传统优势, 继续做大做强这类贸易方式。

2积极开展保税货物内销贸易。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基础是建设国内贸易中心。保税区需充分利用自身的产品优势, 准入制度、海关操作手续、税收政策、交易方式等方面入手, 积极开展内销业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73-02

Thinking 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Yuan Lingling

Abstract It is the tasks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professional to train future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talents training mode doesn’t adapt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ized talented person’s demand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trad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trade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advic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Author’s address Economic School, Beijing Wuzi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1149

1 前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北京物资学院较早开设的专业之一,2004年该专业就被列为校级重点专业建设规划。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肩负着培养未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重任。但是,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对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形成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主线的培养体系。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际操作

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尤其是国际间货物的买卖,其工作的最大特点是要求商务人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但多年来,国际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没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2.2 对学生外语能力培养注重不够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涉外人才,而熟练的外语运用能力已成为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但是,在专业培养中,对外语重视不够。外语课程设置少,并且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中文授课,学生很不习惯用英语思维与操作。特别是学生缺乏练习口语的环境。

2.3 实训基地建设没有落实到位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育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有能够满足技能训练要求的场所。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室建设,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但是,很难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等提供集中实训环节。

2.4 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从事国际贸易教学的教师大部分由高校应届毕业生而进入教育领域,他们具备较高的学历,但是普遍缺乏外贸企业的工作经历,对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操作、国际惯例、法律法规的理解还停留在课本上,满足不了职业教育的需要。由于物资学院没有出台对实验教学优惠的政策,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教学、科研工作量考核等因素影响,任课教师与实践接触的机会少。

2.5 教学计划没有考虑职业能力

目前本科教学依然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更没有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也只是通过模拟软件,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主要流程,没有体现国际贸易专门人才技能要求。建立适应职业技能要求的教学体系,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议的重要任务之一。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建议

3.1 确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以往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实践教学,因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结,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确立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国际结算模拟、外贸单证课、国际贸易运输模拟、报关模拟和报检模拟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完备的实验课体系。

3.2 将职业技能纳入培养方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进出口报关、涉外贸易、国际结算、外贸单证、涉外商务代理、英语翻译等国际商务业务,具体就业岗位包括单证员、报关员、外销员、外贸跟单员、报检员、国际货代员、国际结算员和外语翻译员,而这些岗位大部分需要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学生毕业时获得一种专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未来就业有极大益处。因此,在培养方案制定中,考虑到学生获取证书的考试要求,增加相应的课程。针对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的现状,在调整教学计划时,增加商品归类基础和报关员考试辅导两门选修课。

3.3 注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对于外贸人员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及书写传真、信函等。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甚至会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专业英语、外贸口语、外贸英语函电和外贸英语谈判等课程,培养出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外贸专业人才。同时,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与操作的习惯。

3.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验队伍的结构与素质。实验教学发展趋势是多学科渗透、资源共享,进行综合技能实践,因此,建立科研开发的核心基地,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实验队伍尤为重要。

通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外贸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同时聘请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企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际指导,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3.5 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当前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校外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明确教学改革的重点,使教学内容与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更好地相适应。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增强实战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明扬.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措施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246-247.

[2]卢仁祥.上海电机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构想[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244-245.

[3]李晓美.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经济管理者,2012(2):373.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篇12

国发19号文发布之后,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快速推进阶段, 港口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航运要素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口岸服务功能明显加强, 航运发展环境逐渐完善。但是,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展如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突破方向在哪里?这一系列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为此, 在研究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内涵演变规律的基础上, 我们依据以业务评价和定量评价为主、特色与可比性兼顾、具有可操作性等原则, 选取了一些指标, 横向和纵向对比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情况, 明确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短板和未来的建设方向。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纵向比较

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关的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 其中上海本地的指标来源得到了上海市统计局的大力支持。对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指标体系相关的2008~2010年的各项指标, 发现几乎所有指标都出现了较快增长,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其中, 航运经纪业务实现了零的突破, 专门从事航运经纪的企业增加到9家;船舶注册登记吨位由2008年的455万吨增加到1 393万吨, 增长了2.06倍。但是截至2010年底, 入驻上海的国际性组织的数量依然为零。

从纵向比较可以看出,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现阶段呈现出如下两个发展特点:

一是基础型航运服务业进入过度与高端航运服务业进入不足同时并存。进入过度的是那些低技术含量、操作方式相对单一的低端航运服务行业, 表现为企业数量众多、利润较低、竞争无序;而进入不足的是那些技术资本密集的高端航运服务行业, 如金融、保险、咨询、信息等业务。由于没有突破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制约, 这些业务的发展表现为缺少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受制于本地区狭隘的市场。

二是本地固定型的航运服务业比重过高, 而国际流动型的航运服务业基础薄弱。本地固定型航运服务业是指其只能在本地提供, 带有很强的本地特征。如船舶代理、港口装卸, 以及为国际货物、船舶、船员提供的服务 (报关、理货、燃料供应) 等。本地固定型的航运服务业务是跟随着货物移动的, 只要有大量的货物, 这些业务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展, 因此, 以此为本地固定型航运业务建立的国际航运中心是非常容易转移的。同时航运业务中还有许多是不受地域限制的, 可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例如船舶经营、航运金融、船舶登记、船舶入级、船舶保险、航运法律和航运仲裁等服务。这种服务是国际流动的, 体现的是一种软实力, 需要优良的航运环境和一定的积累, 发展的过程比较漫长, 也不容易转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本地固定型航运服务业比重过高, 若不尽快进行航运服务产业的升级, 提升国际流动性航运服务业的比重, 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将非常容易被其他地区取代。

二、上海与香港、伦敦等国际航运中心的比较

由于数据采集存在较大难度, 相对来说, 2009年上海、伦敦和香港的数据更加全面。因此, 表2选取的是2009年上海、伦敦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相关指标数据。

对指标进行横向比较显示, 2009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 500万TEU, 居全球第二位, 超过香港, 远远高于伦敦。2009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9 205万吨, 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得益于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上海港口的业务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国际航运中心。对航运服务业务的比较显示, 上海在航运经纪、海事仲裁及航运金融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方面远逊于香港和伦敦。其中航运经纪业务方面, 2009年上海二手船舶交易额为25亿元;香港二手船舶交易额为80亿元;伦敦二手船舶交易额为108亿元。上海二手船舶交易额仅为伦敦的23%。海事仲裁方面, 2009年上海海事仲裁案件数量为57件, 香港为429件, 伦敦为3 684件。上海海事仲裁案件数不足伦敦的2%, 仅为香港的13%。航运金融方面, 2009年上海船舶融资金额仅为香港的24%, 伦敦的13%;航运金融衍生品交易完成额不足伦敦的0.3%、香港的2.5%;海上保险保费收入不足伦敦的4.5%、香港的16%。国际航运组织方面, 入驻上海的国际航运组织数量为零, 香港为10家, 伦敦为48家。

由此, 我们可以发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是:上海航运企业主要参与的是全球航运价值链的低端。上海航运企业主要参与以伦敦知识型国际航运中心为中枢的全球航运价值链, 从事的是低知识含量、以物质资本为主的装卸和运输等基础航运环节, 处于全球航运价值链的低端。虽然在“世界工厂”的带动下保持了高速增长, 但是, 这种以低端航运要素嵌入到全球航运价值链中的方式也抑制了航运服务功能的升级。上海绝大部分航运服务企业依然局限于基础服务功能的开展, 仍然以大规模、低成本、低价格取胜, 很多航线的负运价和港口之间的压价竞争就是很好的例证。上海航运企业所需的融资、仲裁、公估及咨询等很大一部分高端航运服务, 都是通过伦敦等国际航运中心来实现的。基础型航运业务由于缺少作为知识、技术和人力等资本密集的高端航运服务业投入, 使基础航运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 缺乏竞争力。这就是我们是航运大国而非航运强国的重要原因。

来源: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三、发展策略

1. 促进基础型航运业务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重点依靠研发、技术、信息、管理和服务支撑等手段, 实现基础型航运业务从全球航运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从微笑曲线底部环节向前端研发、技术、信息和后端服务、品牌的延伸。在战略实施上, 要实现基础型航运业务的价值攀升, 还要注重现有基础型航运业务如何更多地引入信息技术, 如何通过采用新思维、新工艺, 实施现代管理技术和理念, 实现基础型航运业务的功能升级。例如, 引入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 辅以海量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 实现基础型航运业务价值提升, 完成向产业链高端的攀升。

2. 利用上海优势, 实现协调发展

基础型航运业务的规模和升级要求的优势, 是上海目前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最大的市场潜力。高端航运服务业务与基础型航运业务是一种发展阶段上的演化关系。在巩固港口装卸、船舶运输及航运装备制造等基础型航运业务优势的同时, 鼓励知识、市场、技术等创新活动, 加大航运研究咨询、航运金融保险、航运中介及航运公估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务的扶持力度, 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是上海实现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

3. 积极推动国际流动型航运服务的全球化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高端航运服务要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分工, 逐步使国际流动型航运业务突破地区限制而融入全球化, 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高端航运服务创新和服务规则制定的环节, 营造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航运服务软环境。为此, 应完善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税收环境, 降低外资高端航运企业进入门槛, 简化国际知名功能性组织机构的落户手续, 大力开发国际航运服务外包市场, 积极推进上海国际流动型航运服务业务的国际化。

4. 实施航运人才集聚战略

上一篇:理解实践下一篇:冲洗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