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分析模型(通用9篇)
价值分析模型 篇1
0 前言
技术分析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学问。查尔斯·道 (Charles Dow) 于20世纪初在华尔街日报上撰写的一系列社论标志着技术分析的诞生, 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虽然技术分析在金融实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但是金融学术界却较少关注它, 原因在于技术分析的基本理念——价格的可预测性——与现代金融理论的两大基石之一的有效市场假说是背道而驰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支持技术分析有效的证据, 以及为技术分析提供理论支持的各种理论模型的出现, 技术分析更多地进入了金融学者的视野。
在技术分析理论基础模型中, 有一类模型通过建立由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构成的市场, 进而研究各类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价格动态行为的影响。这些文献以Beja和Goldman (1980) 、Schmidt (1999, 2000, 2002) 以及Caginalp和Balenovich (2003) 为代表。
本文在上述文献建模思想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包含基本面分析者、技术分析者与噪音交易者的市场, 设定了各个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函数以及价格动态规则, 并在模型框架内推导出价格动态行为的解析形式以及对应的参数约束条件。此外, 本文在模型框架内以解析推导的方式 (非数值解) 研究了基本面分析者与技术分析者各自的投资收益率变化的规律, 发现在一定条件下, 基本面分析者收益率严格为正, 而技术分析者收益率可正可负, 并且基本面分析者规模与基本面分析者收益率正相关, 与技术分析者收益率负相关, 从而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技术分析具有价值的内在原因。虽然建模思想一致, 但是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与已有文献中的模型结构有所不同, 模型具有良好的数学形式和丰富的经济含义, 以严格的数学推导替代已有模型中的数值分析, 并分析了已有模型中未曾讨论的但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1 模型
1.1 市场参与者
假设市场中有一种股票和三类交易者:基本面分析者、技术分析者和噪音交易者。
基本面分析者通过研究股票的基本面信息确定其内含价值, 并根据市场价格与内含价值的相对关系决定自己的买卖策略。当基本面分析者发现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 (高于) 其内含价值时, 他就决定买进 (卖出) 股票。基本面分析者的存在使得股票价格在偏离其基本面价值时, 有向基本面价值回归的趋势。
技术分析者采用趋势跟随策略。也就是说, 当前期股票价格上涨 (下跌) 时, 技术分析者就会买进 (卖出) 。本模型关于技术分析者特点的设定既符合技术分析手册的假设, 也与已有技术分析理论基础模型研究的文献相一致。
噪音交易者没有特定的买入或卖出需求, 他们充当市场的流动性提供者, 消化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形成的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噪音交易者是供求均衡所必需的市场参与者。
1.2 需求函数
假设基本面分析者具有一致的信念, 他们认定的基于基本面信息的股票内含价值为P* (t) 。同时假设市场价格为P (t) 。基本面分析者根据上期市场价格P (t-1) 与本期内含价值P* (t) 的相对关系确定本期的买卖策略, 而技术分析者根据上期价格与上上期价格的变化趋势来确定本期的买卖策略。
假设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在t期的净需求分别为
DF (t) =NF* (P* (t) -P (t-1) ) (1)
DT (t) =NT* (P (t-1) -P (t-2) ) (2)
其中, NF≥0, NT≥0,
NF和NT表示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的相对数量关系, NF越大, 表示市场中基本面分析者越占主导地位;反之NT越大, 表示市场中技术分析者越占主导地位。
基本面分析者需求函数DF (t) 的定义的含义是, 基本面分析者是市场价格的稳定剂。市场价格向下 (向上) 偏离股票内含价值的幅度越大, 基本面分析者形成的净需求 (供给) 就越大, 从而使价格回复到内含价值水平的推动力也就越大。
技术分析者需求函数DT (t) 的定义的含义是, 技术分析者完全是趋势跟随者。前期市场价格上涨 (下跌) 幅度越大, 技术分析者形成的净需求 (供给) 就越大。因此技术分析者的行为会使价格按照已有趋势进一步发展下去, 如果价格处于上升 (下降) 趋势中, 技术分析者的交易将使得价格进一步上升 (下降) 。
基本面分析者与技术分析者的共同作用将会使得价格运动呈现振荡走势, 这一点将在后文中给予详细分析。
最后我们定义总的净需求
Dex (t) =DF (t) +DT (t) (3)
1.3 价格动态方程
参照已有文献, 假设价格的变化与净需求呈线性关系, 即
P (t) =P (t-1) +Dex (t) (4)
在通常的模型设定中, Dex (t) 前会有一个系数, 在我们的模型中, 这个系数已经消化在NF和NT中, 因此无需再引入一个额外的参数。
至此, 我们构建了一个价格动态系统, 其中P* (t) , NF, NF为外生参数。
2 模型性质推导和经济含义分析
2.1 价格动态分析
为简化起见, 本文只讨论内含价值为常数的情形, 令P* (t) =P*。
令f (t) =P (t) -P*, 则
f (t) = (1-NF+NT) f (t-1) -NFf (t-2) (5)
利用特征方程求解通项可得, 当NT>1时, f (t) 是发散的;当0
NT代表技术分析者的相对数量。由前面的模型推导我们可以看出, 当技术分析者相对数量较大时 (NT>1) , 他们的行为会加剧股价原有的趋势。尽管基本面分析者的存在使得价格还有向内含价值靠拢的动力, 但是技术分析者强劲的推动力使得股价不断发散。当技术分析者相对数量较小时 (NT<1) , 尽管他们的行为会给股价带来振荡, 但是在基本面分析者的努力之下, 价格将不断向内含价值靠拢, 直至收敛。当技术分析者相对数量处于中间位置时 (NT=1) , 技术分析者加剧股价原有趋势的力量与基本面分析者使价格向内含价值靠拢的力量旗鼓相当, 此时股价依然围绕内含价值振荡运动, 但是既不发散也不收敛, 而是永远振荡下去。
2.2 投资收益率比较
在本小节中, 我们考察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各自的投资收益率, 比较两种交易者谁的收益率更高, 谁的投资策略更有效。为简化起见, 我们只考虑NT=1, 即永续振荡型股价运动的情况。
定义r (t) = (P (t) -P (t-1) ) /P (t-1) 。
投资者从t-1时刻到 时刻的收益率取决于其在t-1时刻建仓的方向, 也就是说, 如果投资者在t-1时刻买入的话, 那么他从t-1时刻到t时刻的收益率就等于r (t) ;相反如果投资者在t-1时刻卖出的话, 那么他从t-1时刻到t时刻的收益率就等于-r (t) , 因此我们定义:
rF (t) =r (t) *sign (P*-P (t-2) ) (6)
rT (t) =r (t) *sign (P (t-2) -P (t-3) ) (7)
其中, sign是符号函数。
定义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分别为:
undefined
下面我们首先分别讨论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各自的收益率情况, 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
(1) 基本面分析者收益率分析
可以证明undefinedF关于NF是单调不减的。
当NF→0时, undefinedF→0,
当NF=1时, undefined
由此我们得到结论:
基本面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与基本面分析者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基本面分析者规模越大, 他们就越可以主导市场, 其投资收益率也就越高;反之, 基本面分析者规模越小, 他们就越受制于市场中的其他交易者 (技术分析者) , 其投资收益率也就越低。另一个重要的结论是, 由于基本面分析者是掌握信息的群体, 因此他们的加权平均收益率总是大于零的。
(2) 技术分析者收益率分析
undefined
从上式我们马上可以发现,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
由此我们得到结论:
技术分析者是盈利还是亏损取决于基本面分析者的实力。当基本面分析者实力不够强大时undefined, 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大于零, 技术分析者可以获得盈利;当基本面分析者的实力处于中等水平时undefined, 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等于零, 技术分析者不赔不赚;当基本面分析者实力足够强大时undefined, 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小于零, 技术分析者是亏损的。
之所以出现技术分析者既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的情况, 内在原因在于技术分析者与基本面分析者不同, 他们只是根据历史价格信息作出投资决策, 而没有像基本面分析者那样研究股票的内含价值。因此技术分析者是否能够获得盈利要取决于他们能否主导市场。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较小时, 技术分析者就可以相对地主导市场, 而获得正的收益;相反, 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很大时, 技术分析者就将面临亏损的境地。
我们继而考察undefinedT关于NF的单调性。
经过推导, 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当f (1) /f (2) ∈ (3/5, 5/3) 时, undefinedT在在 (0, 1]单调减;当f (1) /f (2) ∈ (3/5, 5/3) 时, undefinedT在 (0.1864, 1]单调减, 在 (0, 0.1864]单调性不定。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 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与基本面分析者的规模呈负相关关系。
(3) 基本面分析者与技术分析者收益率比较
可以证明, 当NF∈ (0, 1]时, undefined为单调减函数, 当NF=0.449时, undefined。
由此我们得到结论:
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在某一水平之下时 (NF<0.449) , 技术分析者的收益率大于基本面分析者, 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在某一水平之上时 (NF>0.449) , 技术分析者的收益率小于基本面分析者。
3 总结
在本文的模型中,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第一, 技术分析者对于市场的作用是加剧股价波动, 而基本面分析者对于市场的作用是使价格回归到其应该处于的位置。
第二, 在永续振荡型股价运动模型中, 基本面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与基本面分析者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 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与技术分析者的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基本面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总是大于零的, 技术分析者是盈利还是亏损取决于基本面分析者的实力。
第三, 在永续振荡型股价运动模型中, 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在某一水平之下时, 技术分析者的收益率大于基本面分析者, 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在某一水平之上时, 技术分析者的收益率小于基本面分析者。
总之, 本文的模型在已有文献建模思想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描述技术分析价值的确定性模型。模型所有结论均可以由公式推导得出, 并且具有直观的经济含义, 模型解析性质良好并且富于经济含义。模型关于基本面分析者与技术分析者投资收益率的分析是以前模型都没有探讨过的,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Beja, A and Goldman, M B. O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Prices in Disequilibrium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0, Vol. 35, No. 2, 235-248.
[2] Schmidt, A B. Modeling the Demand-price Relations in a High-frequency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J], Physica A, 1999, Vol. 271, No. 3-4, 507-514.
[3]Schmidt, AB.Modelingthe Birth of a Liquid Market[J], Physi-ca A, 2000, Vol.283, No.3-4, 479-485.
[4]Schmidt, A B.Why Technical Trading May Be Successful.A Lesson fromthe Agent-based Modeling[J], Physica A, 2002, Vol.303, No.1-2, 185-188.
价值分析模型 篇2
基本影响要素分值分配表
序号
岗位价值系统要素
权重
分值
系统子要素
权重
分值
工作环境条件
14%
140
体力消耗
脑力消耗
工作时间
自然环境
人际交往
知识与资历要求
17%
170
学历
经验
知识的广度
综合能力要求
解决问题的程序
18%
180
工作复杂性
工作创造性
管理与监督
15%
150
层级类别
管理人数
职权与影响
沟通与交流
12%
120
沟通内容
语言表达写作要求
与内外部沟通
对企业的影响
24%
240
效益责任影响
质量责任影响
成长促进影响
汇总
100%
1000
1000
岗位价值评价模型
以下是岗位价值评价模型的具体说明及定义
一、工作环境条件:是指包括生理和自然以及人际环境在内的要素的总称。
1、体力消耗——指该岗位对人员身体方面的特殊要求,如搬重、站立工作等;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对身体体能方面无特殊要求,无明显的体力消耗
2级
①本职工作中有时需要搬运10公斤以上的物品(包括原材料、设备、成品等)
②每天站立连续工作(包括操作、实验、检验、监督、巡查等)均在3小时以上
3级
有时需要登高作业,包括维修、架线等
4级
①平均每天都搬运物品、抬重20公斤以上,较明显的体力消耗
②每天站立上下午累计连续工作5小时以上或其他较明显的体力消耗
302、脑力消耗——指该岗位对人员脑力劳动方面的要求,如精神注意力集中程度、工作紧张程度、思考问题程度等;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①只需按规定进行简单操作,心神无需高度集中
②工作任务无紧迫感
2级
①需要细心地观察、操作确保完成工作,少数时间必须高度集中精力
②任务有一定的时限性,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10
3级
①大部分时间注意力都要高度集中,工作节奏较快
②岗位工作的思考研究性较强,且经常感到较大压力
4级
①持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或任务多样化,工作时间很紧张
②需要不断的思考研究、创新来完善、管理部门工作或某一专业领域工作
303、工作时间——指岗位要求的工作起止时间;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正常作息时间,每天只需完成领导安排的少量工作任务
2级
工作量适中,每天正常班纯工作时间在6个小时左右
3级
工作时间有时会因总体安排而延长,有时需被安排加班、加点(月均2天以上,但不含错时加班、加点)
4级
工作任务多或艰巨,经常加班、加点(月均4天以上,不含错时加班及配合性加班)
304、自然环境——指岗位人员工作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否存在不舒适和危险性,如高温、高空、干燥、接触有毒物质或气体、尘土、油垢、户外作业或外出等;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工作环境舒适,基本无任何不安全因素出现
0
2级
①少量接触有毒物质、粉尘、油垢等;
②有时需短时间(平均每天2小时以下)在高温、干燥等较恶劣的环境中工作
3级
①由于登高作业、电器设备操作等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②有时在户外作业、操作或出差等(月均3
次以上);
③经常性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驾驶车辆外出办理公务(月均5次以上)
4级
①长时间接触有毒物质等,经常在高温、干燥等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平均每天5小时以上);
②经常出差或户外作业(月均5次以上);经常驾驶车辆外出办理公务(月均10次以上);
③经常性带大额现金往返,办理相关现金业务;
④工作本身的危险性较大,需要进行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如冲床操作、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等
305、人际交往——指该岗位工作中是否承担公司内、外部人员关系矛盾冲突等风险。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组织环境和谐,岗位之间无明显的利益冲突,不直接面对工作矛盾
0
2级
工作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履行自身工作职责时,与相关部门、人员产生矛盾
3级
需要经常面临公司内、外部的矛盾冲突,对人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知识与资历要求:是指岗位对人员的学历、工作经验、所具备的知识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
1、学历——指从事本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学校教育、其他进修等所获得的知识。即国家承认的学历证明的知识水平;
级别
级别内容
相应分值
级别
级别内容
相应分值
1级
初中及以下学历
4级
大专、高职专等学历
2级
高中学历
5级
本科学历
3级
中专、技校等学历
6级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302、经验——指从事本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在专业工作实践中积累所获得的知识;
级别
级别内容
相应分值
级别
级别内容
相应分值
1级
1年以内
4级
3~4年
2级
1~2年
5级
4~5年
3级
2~3年
6级
6年以上
503、知识的广度——指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①—财务、②—销售、③—技术、④—生产制造、⑤—质量、⑥—人力资源、⑦—行政办公、⑧—战略管理、⑨—供应链管理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只需要其中1个相关知识的岗位
2级
每需要其中任意2个及以下相关知识的岗位
3级
每需要其中任意3~4个相关知识的岗位
4级
每需要其中任意5~6个相关知识的岗位
5级
每需要其中任意7个及以上相关知识的岗位
404、综合能力要求——指为顺利履行工作职责具备的多种知识素质、能力的总体效能要求。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简单能力——工作单一、简单,无需特殊技能和能力
2级
一般能力——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仅需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实验操作、产品检验、会计、机械设备维修等
3级
专项管理——熟悉某专业领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结合相关知识等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如自动控制设备的维修保养,产品检验的数据分析
4级
综合管理——具备领导某个领域的工作的能力,工作多样化,灵活处理问题要求高,需综合使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系统的专业知识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解决多方面管理、工艺、技术面临的新问题
5级
全面管理——全面负责管理几个领域的工作的能力,熟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全面领导本单位工作或主持重大项目工作,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处理事务,需要高度综合能力,具备战略管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程度:指本岗位经常面临并要解决的专业业务问题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即影响岗位问题解决难度的要素。
1、工作的复杂性——指本岗位要解决问题本身的性质、管理幅度和难度决定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和方法的复杂程度;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问题已经确定:工作内容或问题确定(很少有其他选择),基本属于个别、具体环节的操作,工作步骤和过程是常规的,即该岗位在工作中经常面临问题的解决具备明确的操作及方式,只需按标准规程进行操作
2级
问题需要一定的方法判断:工作内容或问题比较确定,但涉及若干方面的操作,可以有对工作步骤、过程、方法的选择,基本上相对独立地工作,即问题需要依据常规的方法判断。
3级
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确定:工作内容或问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涉及较复杂的专业业务问题,通常要从与其他问题相关性中加以解决。拟订工作步骤和方法及实施过程可在他人指导下或参考有关资料和借鉴他人经验,独立地完成,即通过大量信息数据的搜集进一步分析、讨论后判断。
4级
问题判断有一定明确概率:工作内容或问题有不确定性,较多涉及复杂专业业务问题,需要将多个相互独立的问题联系起来与若干个部门协调加以解决。拟订工作步骤、方案和实施过程中要独立地参考多种资料和掌握有关要素的动态,并吸收运用国内外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即问题原因、出处或正确性的判断可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5级
问题判断无明确概率:工作内容或问题解决目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工作任务包括承担企业重要业务项目、管理课题、拟订工作计划、工作标准、解决企业、行业专业系统的疑难业务问题,要跨越多个部门之间、专业之间统筹考虑相关管理目标,整体性上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和动态。系统的吸收、运用、创造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方法。即问题所涉及的要素难以把握、判断本质的难度大、无一定的规律可循,具有较大风险性。
902、工作的创造性——指本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必须融合各种信息而做出的有关判断和创新的程度。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按程序制度解决:无需或较少需要判断,发生意外务必请示
2级
按要求规定解决:要根据有关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限制进行简单判断,确定工作步骤和过程,例如招聘考核、订单的处理等
3级
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要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在涉及复杂概念的工作分析中,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必要的创新,即在现有政策规定之外寻找更合理的解决方法,例如,市场策划、对管理体制的改进、工艺技术的改进、依据产品标准进行内控标准的制定及改进等
4级
需要进行预测判断解决:要通过全盘分析和思考,在涉及大量复杂概念和相关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协调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较大的创新,如确定全部管理方案、制定新标准等
5级
需要进行风险性决策解决:需要通过较为艰巨的研究和探索,在解决重大实际问题中,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和重大的创新,如国内外新课题的研究、公司发展方向的决策等
四、管理与监督:指该岗位必须指导、培养人员开展工作,并对其进行管理、考核的责任。
1、层级类别——指该岗位在公司组织结构中所在的岗位级别;
级别
级别内容
相应分值
级别
级别内容
相应分值
1级
一般生产操作级
3级
责任级(主管科室工作)
2级
员级(对一方面负责)
4级
主管级以上(全面负责部门管理)
202、管理人数及层数——指该岗位所管理的人数和管理层数;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接受管理
0
2级
5人以下或管理一个层次
3级
6人以上或管理两个层次
4级
10人以上或管理三个层次
503、职权与影响——指该岗位的工作职权范围及对公司的影响程度。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只需按指令完成日常一般性工作或重复的简单劳动,无相关影响
0
2级
承担某一方面的单项或多项业务工作,对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起到基础推动作用,如实验分析、产品检验、设备维修等基础工作
3级
从事某一方面的管理工作,工作结果的失误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相关部门或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如生产车间管理、质量检验管理、设备管理等
4级
①主管一、两项工作项目,对完成工作任务起到关键作用;如产品项目管理
②领导某个领域的工作,对公司某一业务范围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生产管理、行政部门管理等
5级
①对公司多个部门的运转都负有领导监督责任,涉及公司内、外部的重大决策;
②领导某个领域的工作,不仅对本部门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同时影响到公司其他多个部门或公司整体,工作结果的失误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较大或致命的损失,如技术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等
五、沟通与交流: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和问题解决方法的探讨,从而更好的达到工作目标。
1、沟通的内容——需要沟通的信息的繁简、重要程度;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基本根据程序、标准工作,工作中很少与其他岗位人员交流沟通
2级
简单的沟通交流,如表单的传送、文件的发放、命令的传达、结果的报告等
3级
较复杂的沟通交流,需要运用一些沟通技巧,对沟通的信息进行分析,确定有价值的东西,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达到某种共识等
4级
就公司的战略发展、重大决策、变革等方面与公司高层之间的沟通
402、语言表达与写作要求——在工作沟通与交流中对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的要求;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无特殊要求
2级
只需表达清楚需要说明的意图,偶尔会有少量的书面表达与文件编写
3级
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经常使用书面文字或语言进行内、外部交流或经常性的进行管理和技术文件、报告、制度的起草、编写等,技术人员一般使用外语查询法规或技术文献等
4级
熟练应用合同或法律条文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较熟练应用外语进行国外交流
403、与内外部沟通——该岗位的沟通范围及沟通对象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部门内部沟通,本部门各岗位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如工作汇报等
2级
部门间沟通,与其他部门各岗位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如信息传递、管理沟通等
3级
与供应商相关外部联系或与相关外单位、政府部门等业务联系
4级
作为商家沟通,与客户或外部公共关系联系,与外部进行高层次技术交流
六、对企业的影响:指本岗位工作结果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程度。
1、效益收入影响——指该岗位对公司效益收入的影响程度;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无直接影响
2级
有侧面的影响,影响不大,不直接影响
3级
直接影响,但影响较小
4级
对个别影响公司效益的因素有较大影响
502、质量责任影响——指在产品质量、质量体系方面的影响;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不需承担任何产品质量责任和质量管理体系责任
2级
对产品质量某个环节或工序负责
3级
对产品质量直接影响,但影响较小;或负责质量体系的一个方面
4级
影响产品的重要工序作业质量,负责产品工艺质量标准的建立或质量的把关、检验工作;或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两个方面
5级
直接影响产品的技术、工艺、质量,需全程控制,全面负责;
或全面负责质量管理体系
803、成长促进影响——指该岗位对公司战略及中长期发展的贡献或对公司整体运营风险的控制。
级别
级
别
内
容
相应分值
1级
无明显贡献
2级
对一个项目、或某项业务工作的发展有局部基础作用贡献
3级
对某个项目的完成、或某项业务领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关键作用
4级
对多个项目的完成、或多项业务领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关键作用
5级
对公司的整体运营、重大决策、投资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性贡献
—
END
价值分析模型 篇3
一、产业价值链成员间的静态博弈
静态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静态博弈告诉我们:在上下游企业都没有价格决定权的情况下, 各方可以通过选择产量以合作带来更多的利益。它所研究和揭示的合作必然性、合作方式和合作利益分配等, 对于解决现实经济中的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产业价值链中, 合作博弈问题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合作博弈问题, 首先是如何在不违背企业个体理性的条件下, 以实现合作企业的整体理性;而参与合作的企业集体理性目标实现的障碍则是价值分配问题。合作博弈的主要思想是兼顾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产业价值链成员合作的基本前提是合作各方互相需要、各自都能为合作提供自己独有的贡献。产业价值链将各成员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组合, 充分发挥各成员的资源优势, 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获得前所未有的新的综合优势。产业价值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建立在共同追求利益目标的基础上, 获利动机促使各成员求同存异, 通过有效磋商, 协调彼此的策略, 达成共同认可的有约束力的协议, 分享合作带来的收益。
(一) 产业价值链企业合作的博弈分析。
合作博弈模型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局中人集合和特征函数。
1. 局中人集合。
局中人集合由所有对问题结局有影响的独立利益主体构成, 这个集合中的元素称为局中人, 代表独立的利益主体。假设某个产业价值链由2个成员企业构成, 用集合N={1, 2}表示, 则每个成员企业被看作一个局中人 (因为它是独立的利益主体) 。2个企业构成的产业价值链可以抽象成2人合作博弈问题。
2. 特征函数。
特征函数是定义在局中人集合N={1, 2}上的集函数。特征函数指产业价值链成员企业合作后的总收益。对任何可能的成员企业集合S都产生一个由合作产生的总收益ν (S) 。ν (S) 满足条件:
则称I=[N, ν]为n人合作博弈, ν (S) 为博弈的特征函数。从博弈论的观点看, 合作就是由一个决策者代表这个合作的所有成员作决策。显然, 特征函数应满足这样的性质:对任何S, T, S∩T=Φ, 必有ν (S∪T) ≥ν (T) +ν (S) 。上式表明, 产业价值链成员企业合作博弈中, 如果若干企业之间能够合作, 合作整体的收益大于不合作时各个体收益的总和。
(二) Shapley值法利益分配。
Shapley值法是由Shapley L.S.提出的用于解决多人合作博弈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实践中尤其是解决合作各方利益分配问题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当2个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时, 对于他们之中若干人组合的每一种合作形式, 都会得到一定的效益, 当人们之间的利益活动非对抗性时, 合作中人数的增加不会引起效益的减少, 这样2个人的合作将带来最大效益, Shapley值法是分配这个最大效益的一种方案。
在产业价值链企业合作博弈中, 每个企业应当从合作的收益中分得各自应得的份额, 这可以用一个2维向量来表示:x= (x1, x2n) 。这个向量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向量x称为合作博弈的一个分配, 其中xi表示局中人所得到的份额。
条件 (1) 称为个体合理性条件:一个企业i如果它加入到产业价值链合作中所得到的收益还不如单干所得到的收益多。
条件 (2) 称为集体合理性条件:假设全部局中人组成大联盟N, v (N) 必须分光, 总的分配不能超过总收益v (N) 。
在Shapley值法中, 合作博弈I=[N, v]的各个成员所得利益分配称为Shapley值, 并记作:φ (ν) = (φ1 (ν) , φ2 (ν) ) , 其中φi (ν) 表示在合作博弈I下第i成员所得的分配, 可由下式求得:
其中, |S|是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 n为集合N中的元素个数, ν (S) 为子集S的效益, ν (Si) 是子集S中除去企业i后可取得的效益。这种基于Shapley值法的收益分配方式是基于各合作伙伴在产业价值链联盟经济效益产生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来进行分配的一种分配方式, 该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上述静态博弈各上下游企业都没有价格决定权, 有一个“权威”市场来决定主导价值分配中间产品的价格, 各分厂根据这个价格决定自己的产量, 这个价格和产量刚好使上下游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使整个产业价值链利润最大化。但是这种条件是非常苛刻的, 上下游企业在价格决策中必须完全服从“权威”市场对中间产品的定价, 各分厂仅有权根据中间产品价格安排中间产品的产量。产业价值链中各企业是相互独立的, 有权去决定中间产品的价格, 价格决策权是决定企业自身利润大小的重要因素。在上下游关系中, 拥有价格决定权的企业拥有价值分配的垄断权力, 价格关系的另一方 (价格接受方) 只有根据该价格决定可接受的产量, 从而决定产业价值链的产量 (产业价值链产量关系一致) 。拥有价格垄断权力的一方将会决定中间产品价格, 获得有利于自身的更大的利润。所以具有更多决策主动权的企业自然拥有先动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存在纳什均衡, 即:上下游企业不能实现自身和整体利润的一致。
二、产业价值链成员间的动态博弈
(一) 模型假设。
我们假设上游供应企业产品的价格为P1, 产量为Q1, 成本为TC1, 利润为π1=P1Q1-TC1 (Q1) 。下游企业产品的价格为P2, 产量为Q2, 除中间产品成本TC2, 利润为π2=P2Q2-TC2 (Q2) -P1Q1。产业价值链的利润:π=π1+π2=P2Q2-TC1 (Q1) -TC2 (Q2) 。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Q2=AQ1=a Q。
(二) 具有中间产品价格决定权的利润博弈分析。
若上游企业先行动, 下游企业根据中间产品的价格、自己的成本和市场需求函数决定最终产品的产量, 从而决定对中间产品的需求量;上游企业知道下游企业会根据自己对中间产品的定价决定产量, 上游企业再根据下游企业决定的中间产品的产量决定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的价格。
由动态博弈的逆向归纳法, 下游企业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决定自己的产量
若假设下游企业的产出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d-a Q。
两企业的成本函数分别为:TC1 (Q) =c1×Q1, T (C2) (Q) =c2×Q。
由上述一阶最大化条件可得两个企业分别的利润:
同理, 可相应计算出在静态博弈情况下的利润:
从而可以看出:π1d>π1s, π2d<π2s, 具有价格决定权的上游游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利润, 下游企业获得较少的利润。
由πd<πs如果产业价值链中企业在中间产品的价格和数量上的决定权分离, 具有价格决定权的企业在博弈关系中尽量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产业价值链总的利润不能实现最大化。
下游企业具有决定中间产品的价格的权力, 下游企业在价格决策中先行动。上游企业根据中间产品的价格、自己的成本决定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的产量。
按照类似的推理可以得到πd<π1s, π2d>π2s, 具有价格决定权的下游游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利润, 上游游企业获得较少的利润。
从πd<πs知如果产业价值链中企业在中间产品的价格和数量上的决定权分离, 具有价格决定权的企业在博弈关系中尽量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产业价值链总的利润不能实现最大化。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在静态合作博弈中, 存在“权威”市场对中间产品进行定价的时候, 上下游企业在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利润最大化。在非合作博弈静、动态模型中, 分别在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对中间产品价格具有决定权两种情况下, 两厂商的动、静态博弈所获利润作比较, 对中间产品价格具有决定权的一方将获得更大的利润。在产业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博弈过程中, 谁能够主导中间产品的价格, 具有价格决策的“先动优势”, 谁就会在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中获得优势。实际上, 在产业价值链上下游关系中, 价格决定权是非常强的“权力”, 往往在相互的讨价还价过程中, 其他议价的力量决定了中间产品的价格。
参考文献
[1] .于萍, 白珩.煤炭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利益分配与转移问题研究——基于阜新矿业集团煤炭M企业价值链案例的调查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2, 10
[2] .李连光.国际分工下的制造业资本分类配置与价值链利益分配[J].财贸经济, 2012, 11
[3] .周任重.中国汽车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企业创新与升级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3, 4
[4] .任志成.基于博弈理论的外贸出口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5
价值分析模型 篇4
素质模型在国内企业的应用尚处于开发研究阶段,并非十分的成熟。笔者认为其将引领中国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未来的方向。通过企业自身素质模型的构建,能够将以战略和文化为导向的企业核心能力转化为企业需要员工所胜任的素质(能力)族群,以此贯穿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或者说,基于战略与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立足于核心价值观与现有素质模型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使核心价值观制度进一步固化落实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
以战略和文化为导向的素质模型的开发具备如下四大特征:
1、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员工核心专长与能力
该模型依据企业战略规划所确定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研发企业员工的核心专长与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企业员工的素质模型。素质模型的研发意味着企业人才哲学突破了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经验)的传统,而是在考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应用工具深入发掘人力资源的素质与行为。有关心理学应用的知识是极为繁杂的,应立足于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企业提出框架式的简单型分析工具,并且定量不事目的,而是手段。
2、核心价值观族群的设立是文化导向的必然
该模型充分接受以企业哲学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指导及统御,并贯串在企业素质模型的六大族群中去。尤其是创新性地在模型中设立核心价值观族群,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层级分解,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化为员工的素质要求,期望以此达致企业文化由虚入实、落地生根的效果。同时,核心价值观的素质要项的分解,直接形成了核心价值观制度以及其相关的素质行为的描述,为企业文化实施中《基于核心价值观的员工行为规范》提供标准。
3、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素质模型要贯穿整个HR流程
该模型将与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充分对接,并在实践中逐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工作,以此推动总体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因此,该模型是企业致力于构建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支撑企业进攻性战略发展的根本大计。
4、基于战略和文化的素质模型必须动态管理
海洋资源经济价值的模型分析 篇5
一、海洋资源定义及分类
随着海洋经济在全世界的逐渐兴起, 海洋经济的地位不断提升, 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解释, 海洋资源是海洋的主体———海水、海底与海面有密切关系的一种资源。它通常是指能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 (包括人工养殖) ;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 如波浪、潮汐、潮流等所产生的能量;海水中贮存的热量;深海底所蕴藏的资源, 特别是海底各种固态矿物, 如锰结核;在深层海水中所形成的压力差及海水与淡水之间所具有的浓度差等。总之, 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常见的对海洋资源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按照资源有无生命分类, 可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2) 按照资源的来源分类, 可分为来自太阳辐射的资源, 来自地球本身的资源和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资源。 (3) 按照能否恢复分类, 可分为再生性资源、有限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 (4) 按照资源的属性分类, 可分为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在上述四种分类法中, 主要使用的还是最后一种分类方法, 因为这样的分类不仅简单明确, 而且能体现海洋资源的属性、特征和分布状况。
二、海洋生物资源价值评估
海洋生物资源属于有限再生性资源, 即如果过度开发, 这个资源就会逐渐萎缩, 直到消失, 甚至会因为开发不均衡, 带来灾害性后果, 但如果适度开发并加以一定的维护, 这种资源可以取之不尽, 且随着维护水平的提升, 其价值也会不断提升。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价值评价, 关键要找到其均衡产量, 并在此基础上衡量其综合价值。
美国汤姆·泰坦伯格教授在《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一书中, 提出了有效捕捞量的概念, 包括静态有效的可持续产出量和动态有效的可持续产出量。在静态情形中, 泰坦伯格认为在捕鱼成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过度捕捞会导致可持续产出量逐渐减少;在动态情形中, 泰坦伯格教授认为, 只要鱼类的增长率高于损失率, 鱼类就不会灭绝, 只要能帮助鱼类保持较高增长率, 未来的几代人都可以获得满意的捕鱼量。根据这个理论, 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时, 也需要分两种情况来确定:即自然捕捞情形下的海洋渔业价值和人工放流增殖情形下的海洋渔业价值。
捕捞收益和成本是捕捞努力量的函数 (图1) , 表现为钟形函数关系。一般认为, 捕捞收益函数的形状与种群自然生长曲线的形状是相同的 (鱼的价格不变) 。如捕捞努力量升至Em点, 可持续渔获量达到最大;如进一步增加捕捞努力量则可持续渔获量减少。将捕捞努力量限定在Ee点所获得的渔获量即为静态最大经济产量, 因为Ee点边际收益 (总收益曲线的斜率) 等于边际成本 (总成本曲线的斜率) 。另外, 随着捕捞技术的提高, 渔业静态最大经济产量增加。静态最大经济产量是当贴现率为零时动态最大经济产量的一种特殊情况。正贴现率对渔业管理的影响, 随着贴现率的升高, 动态效率捕捞努力量增加, 如贴现率无穷大, 捕捞努力量则增加到Ec, 在这一点上, 净收益等于零。当贴现率无穷大时, 边际利用成本为零, 因为未来的渔获物将不具有任何价值。这表明: (1) 边际利用成本等于边际支付意愿; (2) 总收益等于总成本。
从国内情况来看, 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350万km2, 渔业产量从1988年超过日本以来, 始终居世界首位。20世纪90年代我国渔业产量增长迅速, 1998年海洋捕捞量 (含养殖, 下同) 超过1 500万t, 约占世界海洋捕捞量的18%, 太平洋海域捕捞量的28%。但是, 这个成绩是以资源的过度利用为代价取得的。为控制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 我国政府积极控制捕捞量。从1999年开始, 我国渔业捕捞量基本上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至2004年, 捕捞量下降为2 406万t。在静态模型下, 可以估算我国海洋渔业的均衡产量约为1 400万t。另一方面, 在动态模型下, 我国海洋渔业产量却是逐步增长, 其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于人工养殖。1999年, 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只有948万t, 2004年增长至1 309万t, 平均每年增长80万t。综合考虑, 可以预测未来10年内我国海洋渔业的均衡总产量大约在2亿t (平均每年2 000万t) , 这个有效可持续产量可以代表海洋渔业价值。
如果海洋渔业能够维持在均衡产量的水平上生产, 那么海洋渔业资源就属于可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对于这种产量比较稳定的资源, 可以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价值评估。即把未来使用期限中的预期收益贴现为即期值, 以得出被评估资产的价值, 评估中除计算收获收益外, 还要计算应补偿的费用和初始的投资。计算公式为:
其中, Ep为海洋渔业资源性资产的评估净价, Bt为在时期t中的销售价;Ct为在时期t中的生产成本;Ph为初始时期的投资;Ha为保护性补偿费用;t为海洋渔业资源生长期 (年) 。
根据这个模型, 可以计算出目前条件下, 我国海洋水产品和海洋渔业资源的价值。在目前技术条件下, 我国海水产品的年度总产量逐渐趋于平衡, 增幅逐渐趋于稳定。据中国水产学会调查统计, 2006年1—11月全国水产品产量4 342.45万t, 比2005年同期增长2.83%。其中淡水产品产量1 883.58万t, 同比增长4.18%, 海洋捕捞产品产量1 285.77万t, 同比下降0.23%, 海水养殖产品产量1 173.09万t, 同比增长4.18%。2007年1—5月, 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 664万t, 比2006年同期增长5.04%, 其中海洋捕捞产品492万t、海水养殖产品399万t, 分别比2006年同期增长2.67%和5.56%。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上面所说的我国海水产品在动态均衡下, 适宜的年度总产量在1 400万t左右。与产量的逐年稳定类似的是, 海水产品的平均价格在前几年实现了较大攀升后, 近年来也逐步趋于稳定。2006年1—11月, 全国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比2005年同期上涨1.3%, 其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仅次于住房价格的涨幅, 达到2%。而水产品消费价格比2006年同期上涨1.1%。2007年海水产品市场综合平均价格为13.66元/kg, 换算成吨的则是每吨1.4万元左右。根据笔者的调查, 每吨海水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大约为5 000元左右, 如果加上船体折旧、风险预提等, 每吨的生产成本将达到8 000元。因此, 直观计算, 全国海水产品每年能带来的直接收益大概约850亿元。
对我国2001—2004年的海洋渔业数据进行考量, 2001—2004年我国海洋渔业的总产量分别为:2 572.1万t、2 646.3万t、2 695.6万t和2 406万t, 平均价格 (批发价格) 分别为每吨8 432元、8 867元、9 015元和10 352元。同时, 笔者通过走访渔村渔民, 估算每吨海洋渔业的生产成本大致在4 000元左右, 代入模型进行计算, 假定同期银行利率为10%, 可以估算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均衡价值大约在1.8万亿~2万亿元左右。
三、海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
海洋矿产资源总体上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 对这项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时要考虑五方面的内容: (1) 资源采掘权益; (2) 资源发现权益; (3) 对资源耗竭的补偿; (4) 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补偿; (5) 对勘探的补偿。因此, 对海洋矿产资源评估价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Ve=Rd+Fj+Cr+Ep+Pp。主要以海洋石油资源作为价值评价对象, 就上述五个价值内容进行详细探析。
(1) 资源采掘权益 (Rd) 一般根据海洋矿产资源的规模大小及其品位高低来确定。从资源采掘权益 (Rd) 来看, 我国海域初步计算油气资源量可达400 (351~404) 亿t以上的油当量, 为我国2002年海陆原油和天然气油当量储量之和的9倍, 勘探开发潜力巨大。按当前原油的平均价格每吨5 000元计算, 当前我国的海洋石油资源采掘权益价值约为200万亿元。
(2) 资源发现权益 (Fj) 主要依据资源的现实价值进行确认。随着海洋油气业的快速发展, 海洋石油日益成为我国原油增量的主要来源。2004年海洋油气业总产值595亿元, 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4.6%, 增加值为434亿元。全国海洋原油产量达2 843万t, 比上年增长16.6%;海洋天然气产量58亿m3, 比上年增长32.5%。
(3) 资源耗竭的补偿 (Cr) :为海洋矿产资源补偿费, 一般根据直接的补偿标准或市场的资源价值计算。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 矿产资源耗竭补偿的实质属于跨代间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共享问题, 也就是代际间的公平问题。资源经济学家们认为, 矿产资源耗竭补偿费的实质就是对“给未来消费者留下无法挽回的损失”的价值补偿。在中国, 对海洋石油资源耗竭的补偿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的补偿费上。在国务院颁发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中, 石油资源的补偿费为1%, 但1994年国务院在给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关于对在中国海域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不重复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请予确认的函》的答复中, 明确在中国海域内开采海洋石油不用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如果依据1%的比例进行计算, 近年来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耗竭补偿价值大约每年20亿元左右。
(4)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 (Ep) 是生态补偿理论在矿产资源保护中的运用。生态补偿包含两种含义:一是自然生态补偿, 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者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 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二是指环境法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 即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本研究所指的生态补偿是第二种含义。从我国目前海洋石油开采的现状来看,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明朗, 或者说当前还不需要考虑海洋石油开采的生态补偿价值。
(5) 对勘探的补偿 (Pp) 体现的是海洋石油勘探费用。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大。一般陆上1亿t石油地质储量的勘探费要达到10多亿, 甚至20多亿元人民币, 海上石油投资更大, 一般相当于陆上石油投资的10倍左右。我国近年来海洋石油原油产量基本上稳定在3 000万t左右, 据此可以估计当前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补偿大约在30亿~50亿元。
从储量来看, 在一定时期内海洋资源的总储量是保持不变的, 但随着勘探技术的提高, 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是会不断增长的, 而且这种增长是呈跳跃式的。但对矿产资源的价值评估只能基于当前的技术水平, 也只能基于已经探明的储量。对于海洋石油资源, 也是如此。根据上述分析, 并简单套用海洋矿产资源评估价的一般模型Ve=Rd+Fj+Cr+Ep+Pp, 可以得出当前条件下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价值大约在200万亿元以上。
四、海洋化学资源评价
海洋化学资源是以各种经合物形态存在于海洋水体中的有用物质。现已发现的海水中化学物质有92种, 据估计, 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的化学物质约60种, 但提取成本很高, 除食盐外, 目前达到一定商业生产规模的只有钾、镁、溴和碘等物质;海水提铀, 海水提重水 (氢的同位素与氧的化合物) 还处于试验阶段。此外, 通过海水淡化, 从海水中直接获取饮用水的技术日渐成熟, 海水淡化生产也达到一定规模。
现以海水淡化为例分析海洋化学资源价值。海水淡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l/4, 而且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 有1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起码的生存线, 那里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500m3。目前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 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2010年后, 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 有专家估计, 2030年前中国的缺水量将达到600亿m3。因此, 通过海水淡化, 增加淡水供应量, 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二是经济价值。一方面, 每年全国缺水数百亿立方米, 因缺水影响的国民产值达数千亿元。从这个角度看, 通过海水淡化弥补淡水的缺口, 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GDP的增长瓶颈, 间接带来经济收益1 000亿元以上, 其中可以体现海水淡化的巨大经济价值。另一方面, 据初步统计, 到2005年年底, 中国已建成运行的海水淡化水日产量已达12万t, 海水直流冷却水年利用量已近480亿m3。目前, 电水联产海水淡化成本为4.3~5.1元/m3, 独立海水淡化厂成本6.0~6.7元/m3, 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未来几年海水淡化吨水成本有望降至4~5元左右。在中国淡水资源长期价格偏低, 有专家估计, 在中国当前经济条件下, 每吨水的平均合理价位在6~8元左右。因此, 目前生产条件下, 我国海水淡化所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在3 000亿元以上, 潜在利润空间可以达到800亿元左右。
五、海洋动力资源价值评估
海洋能通常是指海洋本身所蕴藏的能量, 它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和化学能, 不包括海底或海底下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和“可燃冰”, 也不含溶解于海水中的铀、锂等化学能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估计, 五种海洋能理论上可再生的总量为766亿k W。其中风能为400亿k W, 盐差能为300亿k W, 潮汐和波浪能各为30亿k W, 海流能为6亿k W。而据我国有关专家估计, 各类海洋能全球总储量和我国可开发的能量见表1。海洋能源总量巨大, 但分布分散、不均, 能流密度低, 利用效率不高, 经济性差。此处将以海洋风能评价海洋能源资源的价值。
海洋风能属于可再生资源, 由于它具有可持续性, 能够源源不断地自我生成, 所以从长远来看, 其价值趋向于无穷大, 需要运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 计算的方式为:。其中Ep为风能资产的评估净值, Bt为t时期的销售价, Ct为t时期的生产成本, Ph为初始投资, Ha为保护性补偿费用;t为风能存续时期, 在这里t趋近于无穷大。
但就单个年份而言, 海洋风能的价值都是可以评估的。单一年份的可再生资源市场价值, 可以采用市价法进行价值评估。其中, 海洋风能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济价值, 可以用能值定价模型进行估价;二是间接经济价值, 直接体现为替代其他能源后对环境改善的益处。
1. 直接经济价值
风电电价快速下降, 巳日趋接近燃煤发电成木, 经济效益凸现, 且风力发电能力每增加一倍, 成本就下降15%, 近几年的风电增长一直保持在30%以上。目前, 中国风电成本约在4元左右, 随着中国风力发电装机的国产化和发电的规模化, 风电成木可望再降。此外, 风电外部成本几乎为零, 甚至低于核电成本。据初步测算, 如果将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同时计入成本, 风电将是当前世界上最经济、最洁净的能源。目前, 全世界海上风电总装机已达80万k W, 其中丹麦、英国、爱尔兰、瑞典和荷兰等国家发展较快。世界风能协会主席麦卡特表示, 2005年风能发电已经占丹麦全国电力总量的22%, 而在丹麦西北部地区, 这个比例甚至已经达到100%。预计到2030年, 丹麦全国40%的电力都将来自风能。
海上风电场的优点较多。主要是不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基本不受地形地貌影响, 而且运输和吊装条件优越, 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更大, 年利用小时数更高。目前, 海上风电机组的平均单机容量最大已达6MW, 风电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一般在3 000 h以上, 有的高达4 000 h左右。目前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的风力发电取得长足进展。江苏东台20万k W风电项目, 是目前世界单期建设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 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4.2亿度。在海上风电方面, 东部沿海的海上可开发风能资源约达7.5亿k W。
2. 间接经济价值
海洋风能是一种清洁型能源, 它的经济价值还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方面。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 火力发电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并造成相当可观的环境污染损失。2004年, 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255万t, 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约1 200万t, 占全国总排放量的53%, 占工业排放的66%。目前由二氧化硫污染产生的酸雨危害着30%的国土面积, 对农林业的损失高达220亿元。在我国有60%的煤炭是用于发电的, 燃煤电厂的污染物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定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一个120万k W的火力发电厂, 一天要烧掉1万t煤炭, 所排放的二氧化硫一天就可以污染上千平方千米的土地。如果我国东部沿海地区7.5亿k W可开发风能可以开发出其中的10%, 就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00万t, 降低环境污染带来的各项直接损失在60亿元以上。
摘要:在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今, 如何正确认识海洋资源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海洋资源重新定义的基础上, 对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进行了价值评估, 并得出了相应的评估值。
关键词:海洋资源,价值评估,模型
参考文献
[1]马林娜, 于会国, 幕永通.海洋渔业资源配置效率与我国可选途径.中国渔业经济, 2006 (4) .
[2]许耀文.政策聚焦是环保产业高速发展的推动力.今日投资, 2007年1月30日, www.investoday.com.cn.
价值分析模型 篇6
关键词:顾客终身价值,CLV模型,顾客推介价值
1 引 言
随着“以顾客为中心”营销理念的盛行, 顾客终身价值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CLV) 已成为衡量顾客忠诚度的重要指标[1], 且越发受到业界重视。客户终身价值指某机构的客户 (即其服务的对象) 在其一生中为了享受和使用该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付出的给该机构的回报之总和的折现值, 对企业来说, 不同的顾客所带来的价值千差万别。那么如何锁定那些高价值的顾客, 已成为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 企业越来越希望通过了解有关某个顾客或某个细分消费市场的顾客终身价值[2]而进行精准营销。顾客终身价值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衡量顾客当前与未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而进行顾客细分, 制定最有利企业长久发展的战略[3]。
关于顾客终身价值的计量模型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早期的顾客终身价值模型围绕将顾客未来利润转化为现值的思想展开[1], 在不断的探索中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与订正, 为顾客在购买行为中创造的价值提供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计量模型。
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化, 彼此之间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顾客不仅能够通过实际购买行为给企业带来收益, 而且顾客自发的推荐行为也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业绩表现。因此, 为了更加准确地计量顾客的终身价值, 帮助决策者有效决策, 还需要对基于顾客推介价值的CLV模型进行探究。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顾客终生价值计量模型的介绍, 从经典的CLV计量模型的介绍及其演变过程, 到CRV (Customer Referal Value) 模型的构建, 最终期望可以根据模型估算出每位顾客的价值, 以便企业能够分辨出哪些顾客关系因其具有较高价值而需要努力予以维系, 并根据终身价值来分配营销资源, 从而制定出最有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经营策略。
2 顾客终身价值理论发展轨迹
对顾客终身价值的研究始于新时代的营销思潮, 起源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导向的理论系统, 即注重客户关系的营销。营销学中“关系”范式的出现是伴随着关系营销理论的盛行而出现的, 此概念由Berry提出。此概念的提出成为新营销理论建立的契机, 掀起了一场营销革命, 为客户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客户关系的营销学者认为, 市场不是由同质无差异的个体顾客构成, 而是充满了异质的、需求和购买能力都有巨大差异的顾客。那么这就意味着, 每个顾客所带来的价值定有差异, 作为卖方的企业就应该区别对待, 需更加关注那些能带来巨量价值的关键顾客[5]。同时, 市场中的“买方”并不都是消极地等待着积极的“卖方”, 双方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并且交易不都是一次性的, 存在着很多重复性的交易, 上次交易会影响到下次的交易。客户不仅关注产品本身, 还注重售后服务和交易过程的愉悦感受, 因此客户关系管理能带来新价值, 而其核心就是顾客终身价值[6]。对客户价值的评判是在对客户进行识别、保留和发展整个生命周期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问题。客户关系管理强调的是企业和顾客的长期互动关系, 最大化其效应而实现双赢。研究表明, 顾客的重复购买率提升5% , 利润将提升2倍以上; 相对而言, 建立新客户关系的成本要比维护旧关系高数倍。由于转换成本的存在, 老顾客的关系维持得越久, 其越不可能转到其他企业, 这样就增加了保持率, 因此顾客终身价值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7]。
根据发现—发展—保持的逻辑, 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实施的重点在于找到“金牛顾客”,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化营销, 深化与这类顾客的关系[8]。那么如何找到那些能创造最大效益的客户呢? 这就需要进行顾客的分类, 而顾客的有效分类是建立在客户终身价值模型化计量的基础之上的[8]。因此, 通过模型化计算顾客终身价值的计量营销学就显示出了它的价值。
顾客终身价值的计算涉及三部分, 分别是历史价值、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如此分类是以时间为坐标轴的, 涵盖顾客的一生, 那就是将一生的各期价值进行折现而得到顾客的终身价值。对企业来说, 每个顾客都会经历从形成到稳定直至衰退的生命周期, 终身价值模型要计算的正是涵盖整个周期的折现价值的总和[9]。
研究者认为顾客的推介价值与顾客的终身价值相类似, 在提升客户关系价值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1能够使企业从众多竞争者中胜出。科技推动产业的大发展, 使得生产严重同质化和过剩化, 在此背景下, 如何使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问题。顾客在购买商品之前, 在自己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判断之外, 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比如参考和采纳朋友、亲戚或者其他买过该产品的顾客的意见[10,11]。因此, 对此类顾客进行精准的推荐会引起客户对产品的关注, 从而激发其购买热情; 2节省开发新顾客的成本。企业对产品的营销, 特别是面对新顾客时会耗费巨额费用, 而维护老顾客的成本只是前者的1/10 ~1/5。因此, 通过顾客的口口相传可以赢取新客户, 而只需花费较少的维护成本。故此方式获取的新顾客越多, 成本的节省也就越发明显; 3提升了营销的精确性。传统的广告等“轰炸式”营销方式覆盖面广、传播快, 但是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盲目性, 鲜有针对性, 且成本高昂。老顾客在进行产品推荐时是很有针对性的, 会根据产品的特点, 自我的感受以及被推荐人的特征进行特有的推荐, 如此会大大提升开发客户的成功率。与其他获取客户的方式相比, 他们已经充分了解了产品, 不受营销信息的影响。因此流失率会大大降低, 顾客的质量提升[7,12]; 4针对性营销的后续效应。被推荐的顾客在体验了产品的基础上又会成为新的推荐者, 如此这般就犹如“滚雪球”一样, 越多的顾客加入进来, 从而带来几何级增长。
3 传统 CLV 计量模型
尽管对于顾客终身价值还没有一个较为通用的计算公式, 但它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顾客终身价值等于现金流的净现值[2]。通俗地讲, 顾客终身价值就是用一名顾客一生中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所花费的金额来衡量。
下面我们列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CLV模型, 以对顾客终身价值计量模型的演变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 1 经典的 CLV 模型
其中: m表示顾客生命周期长度或者存在的期数 (以月、季度或年为单位) ; Ri表示的是单个顾客带来的收益; Ci表示单个顾客的当前成本; vi= Ri- Ci表示顾客在第i交易期内给企带来的利润; r表示行业基准收益率[4]。
下面用一个具体的例子经典模型来做简单的说明: 一个顾客在未来5年内, 平均每年在沃尔玛的消费金额是10000元, 沃尔玛获得利润率为5% , 再假设行业基准利率是5%, 那么这个顾客的价值应为2164.7383元, 具体如表1所示:
注: 如果将顾客与企业发生购买关系的期限延长, 顾客终身价值将不断 增大, 并逐步接近于10000 元。
经典的CLV计算模型的基本思想很简单, 完全围绕着把顾客未来利润转化为现值的本质展开, 简单易懂, 后续的很多CLV的改进都是以此为基础[4]。然而也存在不足的地方, 这个模型的使用是建立在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不变的前提下, 然而现实中, 这是几乎不存在的, 即使是产品、服务做到极致质量的企业也要面对顾客的流失。
3. 2 考虑顾客保留率的 CLV 模型
其中: v表示每期 (月, 季度或年) 每个顾客带来的利润 (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和保留顾客必要的其他现金费用支出) ; r表示顾客保留率; i表示折现未来现金流的贴现率[2]。
这个模型的使用是建立在几个简单的假设上: 顾客长期的利润率、保留率保持不变, 顾客终身价值在时间上可以无限延长[3], 利用这个方法, 我们就可以计算出顾客价值的财务表现。
依然沿用沃尔玛的例子来做说明, 在扣除变动成本与顾客保留成本之后, 每年沃尔玛的每个顾客能够为它带来500元的利润, 假定贴现率为5% , 在不同的顾客保留率条件下, 顾客终身价值的变化如表2所示:
由表2我们可以看到, 顾客终身价值与顾客保留率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 提高顾客忠诚度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财务成效, 这也与现实经验是一致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学者总结出来多种模型, 包括
其中: PPCj代表的是j顾客过去的贡献, FPCj是顾客j未来的贡献, LIj是顾客的忠诚系数[8]。
3. 3 CLV 模型的进一步改进
其中: v表示每期 (月, 季度或年) 每个顾客带来的利润 (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和保留顾客必要的其他现金费用支出) ; r表示顾客保留率; i表示折现未来现金流的贴现率。
这个新的CLV模型并没有引入新的变量, 而是对顾客边际利润做了更加准确的计量。
然而这种计量方法只能够计算到现有顾客当下以及未来购买行动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流入, 忽略了过去发生的业务关系, 因此还需要加上顾客给企业带来的第一笔资金流入, 即初始利润[14, p.151]:
如果继续使用沃尔玛的例子来做说明, 我们能够得出, 在相同的贴现率与顾客利润贡献的情况下, 随着顾客保留率的变化, 顾客终身价值的货币表现应该如下:
4 顾客推介价值
但是传统的CLV模型将消费者看作是在真空环境下与企业发生的互动关系, 只考虑消费者从企业直接购买产品或服务所贡献的利润总和, 忽视了顾客通过向他人宣传本企业产品而间接导致企业销售增长、收益增加时所创造的价值, 也就是所谓的顾客推介价值。CRV和CLV一样都是构成客户关系价值的重要因素,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关系价值[5,7,8]。
在人与人之间日益密切联系的年代, 任何一个顾客的价值不仅仅来自它所购买的产品与服务所带来的现金流入, 顾客通过传播自己的消费体验与满意度, 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现有顾客以及潜在顾客的未来购买。
一项对欧洲7个国家7000名消费者的调查报告表明, 60% 的被调查者认为, 他们购买新产品或新品牌是受到家庭成员或朋友的影响[7], 由此可见顾客推介价值的意义所在。
而针对CLV与CRV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V. 库马尔 (V. Kumar) 在《赢得盈利客户》就做了详细的说明: 测算电信公司的顾客的CLV与CRV值的大小, 对如果按照价值的高与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区别, 将所有顾客可以归入2×2矩阵的四个象限中, 如表4所示:
所有的顾客被分成了“冠军”、“富足者”、“倡导 者”、“守财奴”四种类型: “冠军”型顾客能够既是带给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积极购买者, 也为企业做积极的宣传与传播; “富足者”型顾客的贡献则仅表现在对企业生产内容的购买上面, 没有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新顾客; “倡导者”型顾客虽然在实际购买行动上表现不足, 然而却为企业招揽了更多的顾客, 带来更多的利益收入; 而“守财奴”型的顾客则既少购买企业产品, 也不为企业介绍宣传的[15]。而通过研究发现, 顾客在这四种区域中的分布是非常均匀的, 它清楚地表明很多CLV低的顾客 (宣传者) 也能够给企业带来与高CLV表现的顾客 (富裕者) 几乎相同的价值, 原因就在于他们更高的CRV, 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新顾客。
因此为了更好地测算顾客终身价值, 就不能仅关注顾客的购买价值, 还需要考虑顾客的推介价值。
5 基于 CRV 的 CLV 模型
在建构CLV计量模型之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影响CRV值的主要因素分布:
5. 1 好感度 (the Degree of Favorable Impression, F)
所谓顾客推介价值, 就是顾客通过向他人传播自己的消费体验与满意程度, 进而为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带来现金流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顾客在传播自己的消费感受的时候, 并不一定如企业所盼望地只宣传积极的方面。如果顾客在消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时候感到满意, 他一般倾向于传播有利于企业的信息, 这样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好处; 反之, 则会危害潜在企业潜在顾客的消费欲望, 造成企业损失。另外, 如果顾客对企业并没有太多的情感, 也可以选择不传播, 不推介。针对这三种不同的表现, 可以将好感度分别用1、 -1和0三个不同的数值来表示。“1”表示该类型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较高, 更倾向于为企业做正面的宣传; “-1”表示该类型顾客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较为不满, 更倾向于传播不利于企业的信息; “0”表示该类型顾客对企业没太多的感觉, 不传播任何信息, 或传播中性的信息。
5. 2 影响范围 (the Range of Influence, R)
影响范围指的是顾客能够在多大规模的社交圈子中传播自己对产品的消费体验与满意程度。随着现代社交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顾客的影响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除了家人、朋友、同事、追随者, 还可以影响到远在千里之外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5. 3 成功影响可能性 ( the Possibility of Successful Influence, P)
成功影响可能性则指顾客有多大的可能性成功地改变影响范围内成员对该企业的看法与实际行动, 并且其行为与顾客自身传播信息的意图是一致的。例如, 顾客在消费了企业的产品之后感觉很好, 于是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面传播自己这种成功的消费体验, 从而影响到圈子成员中对该企业的实际购买, 实际购买的成员数量与圈子成员总数量的比值就是该顾客成功影响可能性的大小[10]。
确认了顾客推介价值与顾客对企业的好感度、顾客的影响范围、顾客成功影响的可能性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 三者相乘可以得出顾客推荐新顾客的数量, 而每一个新顾客都有自己的购买价值, 可得到公式:
顾客推介价值 =购买价值×好感度×影响范围×成功 影响可能性
其中: F代表顾客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好感度; R代表顾客的影响范围; P表示顾客能够成功影响他人对该企业进行实际购买行动的可能性。
再加上对顾客自身购买价值的计量, 可得到顾客终身价值计量模型:
6 CLV 模型的实际应用
新的CLV模型既考虑到了顾客在与企业发生互动关系时产生的实际购买价值, 也关注由于推荐新顾客带来的价值, 如此可以减少企业单纯从企业的基本财务价值判断顾客价值的大小, 而造成对某些实际价值也很大的顾客群体 (如宣传者) 的忽视。借助这个工具, 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计量不同顾客带来的价值大小, 从而根据不同顾客群体构成的不同特点, 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然而, 无论是什么样的CLV计量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 顾客终身价值会受到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数据解释的影响[9]。例如关于顾客利润的数据问题, 是所有顾客总利润的平均值还是单个顾客带来的利润值, 用顾客总利润的平均值计算方便, 但是却缺乏对不同个体顾客的区分, 而如果要采用单个顾客利润值, 是用过去多次购买的平均值, 还是用最近一次购买具体数据, 采用不同的数据, 得到的结果是有差异的。
此外, CLV模型中顾客推介价值部分的计量也是较难确定的, 相对比顾客购买企业产品与服务能够在企业的账目中留下数据根据, 可查可循, 对于企业来说, 影响顾客的CRV的主要因素都较难获得。一般而言, 企业只能通过按照不同消费者的收入、社会阶级、购买情况等其他辅助因素对顾客进行区隔, 得到细分人群中相关因素的大致水平。因此,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这部分信息, 企业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调查, 例如对消费者行为的观察、询问、分析等。
营销人员必须注意的是, 即便使用最先进的模型, 也难以用一个单独公式完美准确地计量顾客终身价值[14]。即便有最完美的公式, 也几乎不可能获得最为准确的数值代入。对于管理人员来说, 计量模型的结果都不会是最为准确的数据, 而是借助计量数据, 根据需要对消费者行为、市场变化等因素做出不断的修正与调整。
7 结 论
顾客终身价值是一个重要的营销指标, 它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区分贡献水平不同的顾客, 从而帮助企业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战略决策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自顾客终身价值概念提出以来, 关于它的计量模型的建构就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以目前看来, 针对顾客购买价值的测算有较多的研究成果, 也相对完善。
主流价值评估模型有效性实证分析 篇7
一、股利贴现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之比较
1. 股利贴现模型与剩余收益模型之比较。
股利贴现模型是价值评估理论的基础。Feltham和Ohlson指出决定公司价值的根本性要素是其股利流量,因此我们可以从股利贴现模型开始讨论,其公式为:
其中:V表示股票价值;Dt表示第t年每股预期股利;r表示权益资本成本。
根据Ohlson1995年提出的清洁盈余关系:
其中:BVt表示第t期企业账面价值;NIt为企业第t期会计收益。则有:
又由RIt=NIt-rBVt-1可得:
将式(4)代入式(3)可得:
于是股利贴现模型便可变形成:
当t趋于∞时便可得到剩余收益模型:
2. 贴现现金流量模型与剩余收益模型之比较。
自由现金流量的计量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不同的学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解不尽相同。自由现金流量的名称也众多,如增量现金流量、剩余现金流量、可分配现金流量、可自由使用现金流量等等,Feltham、Ohlson (1995)强调贴现现金流量法是利用特殊的会计标准计量综合收益NI和账面资产BV,是剩余收益法的一个特例:
令BVt=FAt, FAt为企业净财务资产。
根据清洁盈余关系,企业综合收益可以用现金流量表示:
其中:C表示企业经营现金流量;I表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i为现金利息收入。这样企业现金流量为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与利息收入之和。则:
将利息收入it用实际利息收入i*t代替,i*t=rFAt-1,则上式可以表示成:
这便是标准的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其中r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剩余收益模型是股利贴现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则是剩余收益模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仅从计量的角度看,只要能够正确估计股利、现金流量和剩余收益,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设下,通过以上模型计算出的企业的最终价值应该与市场价值无明显差异。但已有的实证研究却得不到这样的结论。
二、实证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外通行的检验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多种评估方法对同一企业进行评估,彼此之间进行验证;二是将评估结果与企业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判断企业内在价值与企业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判断结论是否合理。对于第一种做法,由于企业内在价值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参照物,各种评估方法本身也不具备作为参照物的条件,最终还是无法说明评估结果到底存在多少偏差以及偏差产生的原因。对于第二种做法,国外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如Penman和Sougiannis (1998)假定投资者能够百分百准确地预测未来有关每股股利、每股收益、每股自由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亦即他们运用历史上实际已生成财务数据的方法,分别计算股利贴现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在不同时间跨度的预测价值,并在假定市场完全有效的情况下,对运用不同模型计算的预测价值与其价格之间的准确度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剩余收益模型的准确度最高。Francis、Ohlson和Oswald (2000)运用价值线的预测数据分别计算了三种模型的股票预测价值,同样发现剩余收益模型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最强。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张景奇等(2006)利用Penman和Sougiannis (1998)同样的方法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了实证检验。对于第二种方法,以市场价值作为检验标准有其合理性,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设下,投资者可以对目标企业价值作出无偏估计,市场价值是对企业价值的真实反映。但是,即使是在美国这样有成熟资本市场的地方,其市场参与者也对市场完全有效假设提出了很多的质疑,市场完全有效的条件是不可能存在的,股票价格并不一定客观反映企业价值。
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得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1) 实证研究运用历史上实际生成的财务数据或者是分析师的预测数据作为无偏预测结果,其本质含义是以应计会计制度为标准,而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对于股利或现金流量的记录并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计量标准。以股利为例,对于股利支付合理、股利支付率稳定的企业,股利贴现模型应用起来简单直观,但对于不支付股利或很少支付股利的企业,应用股利贴现模型时除了需要对股利增长率进行估计,还需对股利支付率进行估计,很多情况下,股利贴现模型可能会低估不支付股利或低股利支付企业的价值。同样,在现行会计准则标准下,进行诸多会计调整后的现金流量指标通常在不同时期有着巨大的波动,这些都将影响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 (2) 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设难以成立。也就是说,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受到企业价值以外的很多因素影响,股票价格所反映的不完全是企业价值。特别是相对于西方股票市场中影响市场效率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问题,我国股权分置阶段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更大。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状况不但造成流通股市价偏高,产生市场泡沫,而且导致了许多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朱小平等,2005)ㄢ
虽然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设难以成立,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研究。放松上述学者们研究时的两个假设,他们的实证研究就变成研究现有会计制度下价值评估模型在特定市场环境中有效性的问题。在特定市场环境下,评估模型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越强,评估模型使用也就越有效率。
三、研究设计
在我国,虽然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证券市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上市公司质量还不高,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这给我们用上市公司数据计算企业价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股利贴现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均采用贴现的原理计算企业价值,而贴现率的选择不影响要检验的结果,这样研究各模型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演变成以各模型对应的财务指标参数分组分别考察模型与市场价值之间的相关性。根据Holthausen和Watts (2001)的研究,价值相关性研究分为相对关联研究、增量关联研究和边际信息含量研究。本文为考察各模型指标参数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环境变化,主要进行相对关联研究和增量关联研究。
我们将Ohlson (1995)线性信息动态模型(Pit=α0+α1Eit+α2bvit+εit)中的会计收益Eit用剩余收益RIit替代,便可以间接地通过分析剩余收益和企业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来间接衡量剩余收益模型的市场有效性。同样我们可以先根据变形后的线性信息动态模型考察股利和自由现金流量等指标的相关性,然后再估计对应评估模型的有效性。这种以评估模型对应的财务指标分组分别考察其与市场价值相关性的方法简单直观,同时还可以考察市场环境变化,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找出最有效的评估模型。为检验上述价值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我们作出以下假设:
假设1:净资产、剩余收益、股利和自由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显著正相关。
假设2:净资产和剩余收益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超过股利和自由现金流量。
假设3: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有会计制度下我国证券市场越来越有效,且各价值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
根据以上假设,我们对Ohlson (1995)线性信息动态模型稍作变形,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1、2、3就是根据线性信息动态模型变形而来的分别用以考察剩余收益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和股利贴现模型与市场价值相关性的回归方程。其中,MV为公司的市场价值(本研究以上市公司各个年度12月31日收盘价格计算),BVPS为对应年份上市公司每股账面净资产,RIPS为每股剩余收益,FCFPS为每股自由现金流量,DPS为企业所发放的每股股利。
模型4、5考察了净资产、剩余收益分别与自由现金流量和股利对市场价值的联合解释程度。
模型6则增加了年度虚拟变量y,用于考察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是否逐步增强。
根据清洁盈余关系,可得:RIPS=EPS-rBVPS。理论上,应针对每个企业对应的未来风险确定其资本成本,Fama和French (1992)的研究表明,现有资本成本估计方法还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单独企业资本成本估计值。Abarbanell和Bernard (1995)以及Frankel和Lee (1998)发现使用截面数据分析时选择不同的资本成本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不大。本文分别用五年期国债利率和当年贷款利率作为资本成本,发现所得到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我们用当年贷款利率作为资本成本。对于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采用经营性现金流量减去资本性支出。
四、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
鉴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尚不成熟,我们在样本选取上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为样本,因为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对应的上市公司大多是资质优良的蓝筹公司,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从经营和信息披露上都较其他公司完善和透明,市场也相对能够作出理性反应。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证券市场越来越完善,这样在时间上选取2003~2007年的数据,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大多在2005~2006年期间完成,所以剔除2005年数据。这样我们得到1 098个样本(剔除此期间调出指数成份股的样本),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
1. 评估模型有效性检验。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价值与各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我们采用偏相关分析,首先逐年检验,然后对混合样本进行检验,如表1所示。
注:**代表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依据SPSS13.0计算得出,下同。
之所以使用偏相关分析,主要是考虑到影响的变量较多,因此在对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关系研究时,必须控制其他变量,以揭示变量间的真实联系。表1是每股净资产、每股剩余收益、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和每股股利相对市场价值的偏相关分析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到:
(1)从偏相关关系看,市场价值与每股净资产、每股剩余收益、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和每股股利存在着正的偏相关关系,即随着每股净资产、每股剩余收益、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和每股股利分别增长,市场价值也呈增长趋势。
(2)从偏相关性程度来看,无论是单个年度样本还是混合样本,市场价值与每股净资产、每股剩余收益偏相关程度最高,其次是每股股利,市场价值与每股自由现金流量相关程度最低。
(3)从偏相关的统计检验结果来看,无论是单个年度样本还是混合样本,每股净资产、每股剩余收益和每股股利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而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在2003~2006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接下来我们分年度考察模型1~5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注:用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来表示参数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表示FCFPS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不能拒绝其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的假设。
由表2可以看出,所统计的2003~2007年(除2005年)四个年份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剩余收益指标对市场价值的解释能力最强,其次是每股股利指标,而每股自由现金流量指标对市场价值的解释能力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成熟度较低,市场波动较大,单个年份的数据考察很难说明问题,为进一步考察净资产、剩余收益、自由现金流量和股利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我们采用混合样本对模型1~5进行回归分析。
注:标准化回归系数和方差膨胀系数(VIF)结果次序与给出模型参数次序相对应。
由表3可以看出:
(1)模型1调整后的拟合优度(Adj-R2)达到0.461,模型2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025,模型3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01,也就是说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剩余收益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达到46.1%,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为2.5%,每股股利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为1%。另外模型4、5的拟合优度与模型1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相对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剩余收益,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和每股股利对市场价值没有显著增量解释能力,并且模型4和5中的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和每股股利的回归系数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
(2)由模型1标准化回归系数结果可知:每股净资产变动1个单位,市场价值相应变动0.257个单位;每股剩余收益变动1个单位,市场价值变动0.496个单位。同理,由模型2、3标准化回归系数可知: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变动1个单位,市场价值变动0.162个单位;每股股利变动1个单位,市场价值变动0.104个单位。另外,模型1~5均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
从拟合优度和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假设2成立,净资产和剩余收益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都远远高于自由现金流量和股利。可以认为,剩余收益模型与市场价值的相关度要高于股利贴现模型和贴现现金流量模型。
2. 证券市场环境变化考察。
为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看证券市场价值对各模型对应财务指标的反应是否发生变化,首先对沪深300指数成份股股改前519个样本和股改后578个样本用模型6进行回归分析。为了使最能解释市场价值的指标进入回归方程,我们采用逐步筛选回归法,然后我们加入年度变量y,股改前年度2003、2004年分别取值-2、-1,股改后年度2006、2007年分别取值1、2。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1)股改前进入回归方程的依次是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剩余收益,调整后拟合优度为0.495;股改后进入回归方程的依次是每股剩余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每股股利,调整后拟合优度为0.516,比股改前提高0.021,每股股利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79,且对调整后拟合优度的贡献仅为0.003。结果表明:股改前后市场价值对每股剩余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反应都较为敏感;从股改前后拟合优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在股改前后对会计信息反应的变化不是很大,这也从侧面说明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对应的上市公司大多是资质优良的蓝筹公司,它们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在经营和信息披露上都较其他公司完善和透明,市场也相对能够作出理性反应,定价有一定的稳定性。
(2)加入年度虚拟变量后,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是每股剩余收益、年度变量和每股净资产,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539。年度变量对模型的增量解释能力达到0.08,可以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证券市场将越来越有效。
五、结论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股利贴现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之间的联系,认为如果存在对股利、自由现金流量和剩余收益无偏的估计,那么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设下,依据对应的模型所计算出的企业价值与市场价值应该不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在市场完全有效假设无法满足的条件下,对我国证券市场2003、2004、2006和2007年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财务数据和交易数据进行实证统计检验发现,剩余收益模型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明显高于股利贴现模型和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因此可以认为在我国现有市场环境和会计制度下利用剩余收益模型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效果明显优于股利贴现模型和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同时对混合样本数据加入年度变量进行统计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市场正在逐步完善,效率也越来越高。
理论和实证研究上的差异说明,由于在以应计会计制度为标准的环境下,剩余收益指标更容易得到准确的计量和体现,因而市场参与者更多的是利用剩余收益模型作决策。可以设想,如果存在不同的会计制度可以使股利、自由现金流量和剩余收益都能够得到准确的计量和体现,那么在理性的投资环境下,三种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市场价值不应有明显的差异。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和交易数据,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在当前会计制度和市场环境下, 剩余收益模型比股利贴现模型和贴现现金流量模型更为有效, 并且我国证券市场效率正在逐步提高。
关键词:股利贴现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剩余收益模型
参考文献
[1].Ohlson J..Earnings, book values,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11
[2].Penman S.H., Sougiannis T..A comparison of dividend, cash flow, and earnings approaches to equity valuation.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15
[3].Feltham G., Ohlson J..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11
[4].Frankel R., Lee C.M.C..Accounting valuation, market expectation, and cross-sectional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25
[5].Francis, Jennifer, Olsson, Per and Oswald, Dennis R.Comparing the Accuracy and Explain ability of Dividend, Free Cash Flow and Abnormal Earnings Equity Valuation Model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38
[6].张景奇, 孟卫东, 陆静.股利贴现模型、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及剩余收益模型对股票价格与价值不同解释力的比较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数据.经济评论, 2006;6
[7].陈信元, 陈冬华, 朱红军.净资产、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金融研究, 2002;4
[8].张峥, 孟晓静, 刘力.A股上市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与投资回报.会计研究, 2004;8
三种竞争战略与价值交换模型分析 篇8
然而, 价值交换又并非只是仅仅停留在物质交换的过程中, 思想、观念、以及一切无形却又能够创造价值的都可以进行交换。所以, 我们才看到了股票的产生, 期权的衍生, 期货的存在, 以及形形色色的管理公司, 咨询公司等并没有产生实物交换的产品或法人。
同样的, 对于企业来说, 在企业整体的运行过程中, 企业并不仅仅是在供销两端进行价值交换。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 日益增加的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以及不同顾客的偏好程度不同, 企业难以将自身的战略定位与所有的潜在消费者的需求达成一致。因此, 企业要谋求发展, 必然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去选择特定的受众,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最大程度地与目标顾客进行价值交换——为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服务。
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价值交换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的, 也是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既相互合作, 又相互博弈的过程。
1 基于产品导向的三种竞争战略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中, 提出了三种一般竞争战略, 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重点集中战略。他认为, 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 一般只有两条途径:或者成为行业中成本最低的生产者, 或者在产品和服务上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
可以说, 波特先生三种竞争战略的提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但是这三种竞争战略带有非常明显的产品导向或者说是企业导向的特点。企业在这三种战略的指导下, 更多的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去考察市场, 分析市场, 这在当前买方市场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东西部收入差距较大, 市场发展程度也不同, 往往使得企业难以给自己的战略进行合理的定位。
2 应用价值交换模型分析各竞争战略
2.1 价值交换理论
对于市场化运作的企业来说, 价值交换可以从“企业支出价值流”与“企业收入价值流”两方面来看待。在企业支持价值流中, 不同的企业通过输出自身的产品、服务、人员、形象、环境等, 为顾客提供其购买产品所期望的各种功能性、心理性与社会性价值的实现。与此同时, 顾客则依据其自身的期望价值, 对不同企业的产品选择自己的购买行为与非购买行为, 通过货币及潜在购买行为为企业提供盈利性价值、持续性价值及拓展型价值, 这构成了企业的收入价值流。 (如图1)
2.2 应用价值交换模型对三种竞争战略的分析
2.2.1 成本领先战略
企业应用成本领先战略, 除了加强内部控制以外, 在与外部相关联的销售、服务与广告领域都追求低成本。在这里, 企业与顾客进行价值交换的过程中, 拿出的是优质、低价、标准化的产品, 取得的是通过尽可能多的销售额所带来的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支出价值流中包含着产品与服务, 带给顾客的是产品本身的功能性价值;在由顾客反馈的收入价值流中, 主要是由顾客的购买行为所带来的基础性价值与盈利性价值, 所蕴含的持续性价值较低。
通过成本领先战略, 企业和顾客得到价值交换最好的结果是, 企业获得预定的收益, 消费者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最低价的产品;较差的结果则是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将价格不断下压, 行业内开始出现价格战, 从而导致利润降低, 达不到预期利润水平。同时, 产品价格的降低迫使企业在压缩开支的过程中降低了产品的品质, 造成企业不得不面对高额的维修成本的问题。消费者则被迫接受有些许瑕疵的产品, 使得期待的功能性价值降低, 心理性价值也得不到满足。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得不到预期的盈利性价值, 反而会由于产品的问题带来潜在持续性价值的减少。
因此, 通过价值交换分析可以看出, 成本领先战略更适合于卖方市场或者是产品同质度很高的原材料等基础产品市场。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求市场上存在足够多的, 对产品样式、特性等要求不多的客户。但如果客户的要求增多, 企业与客户的价值交换就很难继续维持, 使得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很容易陷入危机。现实中的中国钢铁行业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中国钢铁行业一直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 同时中国的钢铁却又存在大量进口的问题。二者的矛盾在于国内钢铁行业一味追求低成本, 生产出了大量标准化的附加值不高的较低级钢种, 忽视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产品功能对钢材的要求已经越来越特殊化, 所造成的客户功能性价值要求的改变, 使企业与顾客的价值交换体系出现了偏差。
2.2.2 差别化战略
在实施差别化战略的企业价值交换体系中, 企业在支出价值流中通过输出有别于其他厂商的产品或服务, 帮助顾客更好的实现由于需求不同而有差异的功能性价值。企业除了可以很好的建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品牌形象外, 利用有差异化的产品实施较高的价格策略, 使企业的收入价值流中所蕴含的四种价值大幅增加, 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企业在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过程中, 也满足了顾客的心理性价值及社会性价值。顾客会由于产品的差别化对自身的满足而对企业形成好感, 使企业于无形中通过价值流输出了自身的企业形象, 有助于顾客忠诚感的建立。
差别化战略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规避价格战, 更好的实现企业与顾客的双赢, 也是买方市场中大众消费品企业所最常选择的战略。
2.2.3 重点集中战略
重点集中战略可以看作是前两个战略的交集。对于企业所选择的目标市场来说, 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较前两个战略更为紧密。在这个战略的价值交换体系中, 企业要为这个市场中的顾客提供更为周到的产品与服务, 以防客户投入其他企业的怀抱。这就要求在企业的支出价值流中, 产品所含的附加值较前两种战略更高。除了满足顾客的功能性价值与心理性价值以外, 企业更要关注顾客的社会性价值, 使得顾客认为物有所值。同时, 这也是最容易培养顾客忠诚度的战略。通过顾客的持续性购买以及在同一类型顾客中企业形象的拓展, 使企业的收入价值流保持稳定。
对重点集中战略价值体系最好的诠释莫过于奢侈品牌的建立。任何一个奢侈品牌都是仅在一个小范围受众中传播的。各个奢侈品牌为其顾客提供最优质也是差别化程度最高的产品, 给顾客带来功能上的享受, 心理上的满足, 尤其是社会地位的划分。顾客也愿意为了以上所提供的价值支付高额的产品价格或服务费用, 并且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持续的购买这一品牌的产品。与其社会地位相等的其他顾客也会慕名而来,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的拓展性价值。
3 结论
通过对以上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分析, 可以看出价值交换模型能够很好的帮助企业选择合理的竞争战略。尤其是在分析战略所带来的价值流方面, 可以帮助企业根据不同顾客的价值期望, 合理的选择企业竞争战略, 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崔迅.顾客价值链与顾客满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价值分析模型 篇9
一、常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1、资产价值评估法
资产价值评估法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的记录, 对企业的每项资产分别进行评估, 最后汇总的一种评估方法。相对来说,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客观, 但是它分项评估, 并没用从企业整体来考虑, 某项资产的成本价值与它给企业整体带来的价值并不相同。同时它也没有考虑未记录进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些无形资产项目。所以, 评估高科技公司和服务性公司时并不适用。
2、现金流量折现法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将现金流量按照发生的时点和既定的贴现率折算为现值并加总求得企业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 适用于企业当前的现金流为正, 现金流发生时间和折现率比较容易估计的情况下。但现实是, 不确定因素太多, 公司未来的盈利水平主要靠预测, 折现率较难确定, 当公司处于高投入时, 现金流量往往会出现负数, 这时, 现金流量折现法就并不适用。
3、市场比较法
市场比较法是指利用产权市场上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企业的交易及市场交易成交价作为参照, 进行必要的差异调整, 修正市场交易价格, 从而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但是目前我国产权市场还不够完善, 另外要在市场中寻找在风险和成长性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公司或两种资产相当困难, 而对被评估企业和可比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做主观的调整也并不能很好解决问题。因此, 在短期内这种方法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方法或是一种粗略的估价方法。
二、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1、EVA的内涵
根据思腾思特公司的定义, EVA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债务和资本成本, 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因此, EVA研究的不仅是利润, 而是公司的价值。它衡量的是公司获得的利润究竟是高于还是低于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报酬 (即资本成本) 。因此, 如果EVA>0, 则说明该公司为股东创造了财富;EVA<0, 则说明该公司在毁灭股东的财富。
2、EVA的计算
EVA=NOPAT-WACC×TC
式中, NOPAT——经过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
WACC——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TC——经过调整的资本投入额。
EVA计算关系式很简单, 主要数据来源于财务报表, 但EVA的计算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计算不同。按照EVA的思想, 首先要对财务报告中的数据进行相应调整, 在调整的基础上确定资本投入和税后净营业利润;此外, 还需要估算债务和权益资本成本, 确定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最后根据定义计算出EVA。
(1) 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的计算
通过2007年新会计准则和EVA内涵的比较, 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调整:NOPAT=[营业利润+当期费用化研发支出-费用化研发支出累计摊销额+市场开拓费用-市场开拓费用累计摊销额+员工培训费用-员工培训费用累计摊销额+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损失+利息支出]× (1-所得税率) -调整后递延所得税资产本年增加额+调整后递延所得税负债本年增加额。
(2) 资本总额 (TC) 的计算
资本总额 (TC) 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调整:TC=股东权益合计+税后费用化研发支出累计未摊销额+税后市场开拓费用累计未摊销额+税后员工培训费用累计未摊销额+税后各项准备金期末余额-税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调整后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调整后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战略性投资期末余额+税后汇兑损失-税后营业外净收益+税后利息支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应付债券+长期借款。
(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WACC) 的计算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指债务资本的单位成本和股权资本的单位成本根据债务和资本在资本结构中各自所占的权重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本人认为可以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来确定。
其中, Ke代表股权资本成本率, S代表权益资本, Kb代表税前债务资本成本率, B代表债务资本, T代表公司的实际税率。
3、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及其优势
基于EVA的价值评估模型的原理是企业的内在价值等于企业投资资本加上预计企业未来经济增加值 (EVA) 的现值。关系如下:
企业的内在价值=未来EVA现值十企业资本总额
其中:Ke为普通股股东的要求收益率;BVE0为资本总额;EVAt为第t年的EVA
根据未来EVA增长率假设的不同, 该模型主要有永续增长模型、两阶段EVA价值评估模型和三阶段EVA价值评估模型。
该模型反映了企业未来的价值增值及增值能力持续性, 体现了企业的内在价值。其核心思想是:企业的价值在于其增值的能力。从形式上看, EVA价值评估模型较为简单, 但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 即EVA价值评估模型同时反映了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公允价值。该模型考虑了资本成本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将企业价值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 让决策不受短期现金流的影响。所以,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 并使经营者有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观, 更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本人认为, 和其他价值评估方法相比, EVA价值评估模型更适用于企业的价值评估。
三、基于EVA的价值评估模型在上市公司的应用
企业周期一般有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根据对以上的分析, 本人认为EVA价值评估方法更适合应用于成长型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因为在成长型上市公司应用EVA价值评估方法, 可以鼓励经营者增加对提高公司发展后劲的费用的投入, 可以鼓励管理人员做出有益于公司长远发展的决策, 从而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性。此外, 对于正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的上市公司来说, 目前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通常为负, 无法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来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价值评估, 此时EVA价值评估模型就能发挥其优势。因此, 作为一种评估方法, 对于成长型物流企业来说, 选择EVA价值评价模型是一个比较科学的选择。
成长型上市公司是指在行业内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最重要的是该公司的EVA每年都应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对于该类公司可以分成两段或者三段来计算其未来EVA的现值。因此, 成长型公司内在价值的计算可以采用二阶段EVA价值评估模型或三阶段价值评估模型。
假如预测某公司在n年内以EVA0为基础, 每年保持EVA以g的速度增长, 在n年以后以稳定的EVA (零增长) 持续经营, 则采用二阶段EVA价值评估模型来计算公司内在价值。
公司价值=未来EVA的现值+期初资本总额
=增长期n年内EVA现值+n年后EVA现值+期初资本总额
假如预测某公司在m年内以EVA0为基础, 每年保持EVA以g1的速度增长, 在第m年到第n年期间EVA以g2的速度增长, 在第n年以后以稳定的EVA (零增长) 持续经营, 则采用三阶段EVA价值评估模型来计算公司内在价值。
公司价值=未来EVA的现值+期初资本总额
=增长期m年内EVA现值+增长期第m年到第n年期间EVA现值+n年后EVA现值+期初资本总额
四、应用EVA价值评估模型的步骤
要应用EVA价值评估模型, 一般来说首先要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同时结合该公司历年的EVA情况, 然后才能对公司未来EVA进行预测和选择相应的模型来评估公司价值。
1、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在进行公司价值评估时应当首先掌握公司经营的历史状况和现实情况。通过搜集公司的历史资料和目前状况的信息, 才能对其形成过程、发展状况、成熟程度等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有利于正确评估其价值。
2、公司发展情况分析
公司发展情况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状况分析以及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等。对宏观环境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和有关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政策等。行业发展前景对公司的经营有着直接的影响, 认清公司所处的行业在生命周期中的阶段及该阶段的特征是做出预测的重要参考依据。要了解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则需要对公司所处的产业环境与该公司在产业中的竞争力进行评估, 以形成对该公司未来成长能力及获利能力的预测。
3、未来EVA的预测
在预测未来EVA时, 不能单独使用过去的EVA和财务数据来推测公司未来的EVA, 因为不能肯定过去的EVA趋势将在未来保持下去。但是可以用公司过去的EVA和对公司经营状况、发展状况的分析来了解公司的内在素质、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以及它的发展潜力, 再结合对宏观环境和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 就可以大致预测出该公司未来EVA的发展趋势。
4、公司价值评估
价值评估过程的最后阶段包括计算和检验公司的价值, 然后根据有关的决策对结果做出解释。只有对公司综合分析和对未来EVA进行预测后, 才能选择相应的EVA模型来评估公司价值。在价值评估过程中, 我们可以对未来面对的风险因素做一分析, 但不一定要花费大量精力预测未来所有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然后根据我们所愿意承担的风险选择一个比率作为贴现率。对公司价值进行估算以后, 需要进行几次检查, 以检验这些结果的逻辑性, 尽量减少误差。最后要确定结果是否有任何部分需要特别解释。
总结
从常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和EVA价值评估方法的对比, 本人认为EVA价值评估模型在评估企业价值方面具有更高的解释力, 更高的信息含量, 更具有优势, 值得在我国成长型的上市公司中推广应用, 从而来提升公司价值, 但它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价值评估方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会计信息披露的失真等问题都造成了其应用的局限性。但是应用EVA价值评估方法能逐步改变企业的经营思想, 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相信随着国内各项条件的逐步完善, EVA价值评估模型也将显现出自身的价值。
摘要:经济增加值 (EVA) 作为一种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流行的评估指标, 在评估企业价值时与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分析了EVA价值评估模型以及在我国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步骤。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EVA) ,企业价值,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陈晓红:《EVA、会计利润与企业价值—基于房地产行业的证据》, 《财会通讯》, 2010 (5) 。
[2]汪海栗:《企业价值评估》,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